多发脑挫裂伤

2024-10-02

多发脑挫裂伤(精选7篇)

多发脑挫裂伤 篇1

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由于头部受到暴力打击造成脑组织挫伤或结构断裂的原发性脑损伤, 通常会在伤后24 h~48 h之内并发颅内血肿。多发性脑挫裂伤指的是颅脑创伤后根据颅脑CT检查显示颅内多个部位出现高CT值的信号影像, 其在临床上致残率居所有创伤之首。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颅内压会明显升高, 脑灌注压明显降低, 进而出现缺血、缺氧, 导致颅内氧自由基增加, 清除减少, 毒性物质在颅内堆积, 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 引起脑细胞结构的损伤, 极易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研究多发性脑挫裂伤的保守治疗方法,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我院50例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的保守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 均采用保守治疗, 男39例, 女11例;年龄19岁~75岁, 平均年龄45岁。患者均有创伤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计分5~6分7例, 7~8分22例, 9~12分21例;额叶为主的脑挫裂伤13例, 颞叶为主的脑挫裂伤21例, 顶叶为主的脑挫裂伤7例, 枕叶为主的脑挫裂伤9例。

1.2 方法

对于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 如果患者各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状态逐渐好转, 颅脑CT提示环池脑干清晰, 无明显脑疝及脑干压迫, 可暂不予以手术治疗。由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力升高, 压迫脑挫裂伤出血的血管,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如果此时对患者行手术治疗, 如去骨瓣减压术等, 颅内压力瞬间降低后, 压迫的血管可能再次出血, 进一步损伤大脑, 此时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组50例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 均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1) 密切监测瞳孔、意识、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 血气分析、呼吸、脉搏以及尿量等。 (2) 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备好血源, 术区备皮, 一旦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手术治疗, 实施抢救。 (3) 稳定患者情绪, 以消除患者焦虑及烦躁等症状, 适量镇静药物的应用, 尽量少用催眠药物, 以免掩盖病情变化。 (4) 分别于伤后1 h, 6 h, 24 h, 48 h, 72 h, 1周, 2周复查颅脑CT, 对比颅脑CT以了解颅内出血情况。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复查。 (5) 止血药物的使用, 早期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颅内出血, 但不宜长期使用, 以防出现脑梗死, 特别是老年患者。 (6) 所有患者均予以吸氧,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脑细胞供氧;如果颅底骨折或者呕吐误吸严重的患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或者气管插管。 (7) 大剂量脱水药物的使用, 如甘露醇 (肾功能异常可选用利尿合剂) , 胶体液, 甘油果糖, 白蛋白等, 但应注意输液量及尿量、输液速度, 监测电解质。 (8) 亚低温治疗, 颅脑损伤的患者多出现高热, 亚低温能在一定程度减缓患者脑损伤所致脑水肿的进程, 首选降温毯联合冬眠合剂进行治疗, 将体温降低到33~35℃左右 (亚低温水平) , 维持该水平3 d~5 d。 (9) 在配合护理的基础上, 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的药物使用, 营养脑神经, 改善循环, 脑保护药物等治疗。 (10) 对于休克患者应及时予以抗休克治疗, 并监测中心静脉压。1 1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机体耗能大, 并多出现发热, 能量损失严重, 应注意能量支持, 如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等。1 2对于存在开放性伤口者, 予以伤口清创、止血、包扎。1 3预防癫痫, 多发脑挫裂伤患者出现癫痫的可能性大, 一旦癫痫发作, 颅内压力增高明显, 严重时出现脑疝, 应及早预防;止血, 预防应激性溃疡。14治疗后期以高压氧, 针灸, 康复锻炼等治疗为主。1 5其他脏器的损伤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相关并发症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

本组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中转开颅手术的7例, 保守治疗成功率达86%, 表明保守治疗多发性脑挫裂伤具有一定的疗效。

2.2 并发症

2例出现心功能衰竭, 均为老年患者 (年龄>65岁) , 发生率为4.0%;2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生率为4.0%;5例出现肺部感染, 均行气管切开术, 发生率为10.0%;1例消化道出血, 发生率为2.0%;1例出现运动性失语, 发生率为2.0%;2例出现情感改变, 如少言、淡漠、情感波动等额叶症状, 发生率为4.0%;1例出现视力改变, 发生率为2.0%;2例出现偏瘫, 肌力恢复至Ⅳ级, 发生率为2.0%;其他患者均能维持生活自理。

3 讨论

对于多发性脑挫裂伤的保守治疗, 在药物使用方面, 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呋塞米等脱水药物交替使用, 控制降低颅内压, 从而达到非手术治疗的目的。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颅脑损伤的保守治疗方法, 可有效保护血脑屏障并及时减少颅内血流量, 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并有效减轻患者的脑水肿, 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后期能提高神经细胞的携氧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颅脑损伤所造成的颅内供氧不足。深昏迷、颅底骨折、误吸严重或者可疑舌根后坠者, 需尽快进行气管切开术,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在病情未稳定前, 一些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也必须在严密的观察下积极治疗, 需时刻密切监测患者的瞳孔、意识以及生命体征等, 如发现病情加重, 保守治疗无法控制时, 及时转手术治疗。本组多发性脑挫裂伤患者在严密观察下保守治疗,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并发症较国内相关报道低, 结果显示保守治疗多发性脑挫裂伤具有一定的疗效, 并发症相对较少, 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显海.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243-244.

多发脑挫裂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病人具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②伤后24h内入院接受治疗;③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颅内多发性脑挫裂伤;④既往无明确脑血管疾病病史;⑤排除其他心肺腹及四肢复合损伤;⑥无精神疾病史,能配合研究者;⑦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排除标准

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及呼吸衰竭者;②重度心、肝、肾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疾病者;④开颅手术、后期出现心肺等并发症者。

1.3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1月收治的56例多发脑挫裂伤病人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男20例,女8例;年龄17岁~65岁(33.55岁±3.23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96±0.14)h;入院GCS评分(10.54±1.29)分。治疗组男21例,女7例;年龄18岁~73岁(32.39岁±4.0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93±0.20)h;入院GCS评分(10.48±1.40)分。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20%甘露醇静脉输注降颅压,24h内止血剂使用,营养神经,抑制胃酸及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对于烦躁不安、呕吐频繁、头痛剧烈者可应用小剂量的解痉镇静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院第2天加用脑血疏口服液(由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 mL,3次/日。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2]。若两组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病情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加深,出现瞳孔散大者,根据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必要时行开颅手术治疗。凡一经开颅手术治疗或后期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者均予以剔除。

1.5 观察指标

分别从入院时及治疗的3d、6d、9d、15d、30d测量两组病人颅内出血血肿量。比较GCS优良率,病人头痛、颈项强直等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及平均住院时长等方面的差异性。GCS评分优良率于术后2个月评定,共分为5级。良好(5分):有轻微缺陷,但能正常生活;轻残(4分):有残疾,但可独立生活;重残(3分):有残疾,影响日常生活,需人照料;植物生存(2分):仅有较小反应;死亡(1分):病人死亡[3]。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以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挫裂伤伴发出血血肿量比较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在挫裂伤血肿吸收方面十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mL

2.2 两组GCS优良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GCS评分良好率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头痛剧烈程度、持续时间,查体颈项强直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d

3 讨论

随着工业及汽车时代的到来,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以多发脑挫裂伤的病人病情较为凶险,常导致病人出现高致残率、致死率,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目前单纯常规对症保守治疗,病人病死率高达30%以上[4]。因此,在治疗多发脑挫裂伤方面如果能寻找到方便实用,简单有效的诊疗措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脑挫裂伤发生时以急性神经细胞组织损伤为表现,常常伴随出现多发小血肿,血肿不断释放凝血酶,同时大量血红蛋白降解产物诞生以及继发产生的细胞因子导致血肿周边脑组织水肿和脑细胞凋亡,变性坏死炎性改变。当肿胀严重时导致周围正常脑组织受压,引起局部血流减少,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改变。恶性循环随即展开,最终引起多发脑组织肿胀脑疝,严重时引起死亡等[5]。因此在治疗时越早打破恶性循环链条对于病人的整体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早期静脉使用活血药物改善循环代谢因作用强烈常常存在增加出血风险,进一步加重病人临床症状,故而寻找一个能早期使用又安全有效的途径及药物至关重要。脑血疏口服液是由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谢道珍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所研制的中成药,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成分为黄芪、水蛭、石菖蒲、牡丹皮、牛膝、川芎、大黄。具有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6,7],我科基于血肿同源的理论,将其应用于多发脑挫裂伤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在挫裂伤血肿吸收方面,治疗组从第6天后较对照组十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治疗组病人挫裂伤周边水肿反应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考虑与脑血疏口服液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缓解血液中白细胞的炎性反应,降低炎性因子起到了抗自由基的作用有关[8]。同时还具有改善脑微循环障碍,促进血肿周边组织脑血流量改善,避免出现缺血改变,促进血肿吸收,间接减少血红蛋白降解产物和血肿释放的凝血酶,以及血浆蛋白、血小板、补体系统等各种活性物质带来刺激[9],显著减轻病人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病人预后。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在颅脑损伤的治疗领域也有相当广阔的治疗前景,该药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反应,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为多发脑挫裂伤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摘要:目的 观察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发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我科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多发脑挫裂伤病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保守治疗,治疗组加用脑血疏口服液。结果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在挫裂伤血肿吸收方面十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良好率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头痛剧烈程度、持续时间,查体颈项强直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发脑挫裂伤病人,可较快消除颅内血肿及减少血性脑脊液,减轻病人疼痛症状。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多发脑挫裂伤,脑血疏口服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血肿吸收

参考文献

[1]李广兴,张继伟.影响急诊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因素分析[J].军事医学,2015(2):158-159.

[2]陈澈,院立新,张根明.脑血疏口服液在脑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8):1005-1006.

[3]苗文才,闫睿.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02-103.

[4]刘丰年,吴越,姚志浩,等.重型颅脑损伤73例死亡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4):121-122.

[5]冯斌,蔡明,朱红玉,等.颅内压ICP监测指导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时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23-25.

[6]雷辉,刘志勤,杜晶晶.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0):102-103.

[7]刘晓萍.脑血疏口服液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128-130.

[8]陈尚军,王海燕,左毅,等.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出血后继发神经功能损害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99-202.

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治疗 篇3

关键词:额叶脑挫裂伤,GOS神经外科预后评分标准,保守治疗,手术时机

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 致病的原因十分复杂, 在额叶脑挫裂伤的早期, 患者的症状较轻, 水肿、血肿小, 致使患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 额叶脑挫裂伤的病情会突然恶化, 让患者失去抢救时机[1]。因此, 在临床治疗当中, 需要加强对额叶脑挫裂伤的重视。本次研究对2007至2013年山西省同煤集团三医院收治的6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研究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种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 患者的GCS评分情况如下:3~5分10例、6~8分21例、9~12分26例、13~15分1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保守组及手术组, 保守组有患者23例, 其中, 男15例, 女8例, 年龄11~76岁, 患者自受伤到住院的时间为20 min~2.5 h;手术组有患者45例, 其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10~74岁, 患者自受伤到住院的时间为25 min~2.5 h。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保守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 患者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畅通, 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者的头部抬高15~30°, 交替静滴甘露醇与呋塞米, 可根据情况选择静滴人体血清蛋白或甘油果糖。采用33~35℃的降温冰毯进行亚低温治疗[2]。采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纳洛酮等保护患者的脑部功能。采用抗癫痫药物和抗感染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 行冠状开颅术, 双侧去骨瓣减压后, 清除患者坏死的脑组织和血肿, 对于额极尚未失活的脑组织应尽量保留。

1.3 疗效评定

根据格拉斯哥神经外科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标准[3], 将疗效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 (1) 恢复良好:存在轻度缺陷但能够正常生活; (2) 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 (3) 重度残疾:患者的生活需被照料, 意识清醒; (4) 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 眼睛能睁开; (5) 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死亡率情况中, 保守组23例患者中共有8例恢复良好, 9例残疾和6例死亡, 死亡率为26.09%。其中, 6例死亡患者中有3例属于患者意识清醒后停用甘露醇引起反跳导致病情急剧恶化;1例由于甘露醇停用过早引发大面积脑梗死而导致死亡;1例并发脑干损伤, 病情反复后死亡;1例由于大量使用甘露醇、利尿剂等, 导致肾功能衰竭、机体电解质紊乱致死。手术组患者有28例术后恢复良好, 10例残疾和7例死亡, 死亡率为15.56%。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由此可见, 保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手术组。

3 讨论

枕部对冲是导致额叶脑挫裂伤的主要原因, 在患者出现额叶脑挫裂伤的早期, 水肿的范围不大、血肿量较小。但是, 由于患者的前颅窝底粗糙不平, 导致额叶脑挫裂伤比其他位置的损伤严重, 且患者的额叶脑挫裂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但由于额叶位于患者脑部的哑区, 患者病情的发展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 而是呈现出较为“平静”的状态, 当发现患者病情恶化时, 便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4]。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切不可麻痹大意而错失治疗的良机。

本次研究中, 共有23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 但其中有11患者出现病情恶化, 且有6例患者死亡, 保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反映了以上观点。

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中, 受伤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较轻,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明显的焦躁不安的情绪, 且患者也逐渐由病情初期的神志清醒转变成神志不清、昏迷等。最终, 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会出现双瞳孔由缩小突然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 有必要采用定期动态CT检查的方式, 且颅脑CT针对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应当首先选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分别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血肿, 导致脑室前角受压夹角在120°以上的患者; (2) 环池不清的患者; (3) 血肿导致脑室前角受压、环池不清的患者; (4) 水肿严重的患者[5]。双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发展呈对称性, 患者的脑室额角受压变小或消失, 中线无明显移位。但患者的脑挫裂伤明显时, 由于受到颅内压升高的影响, CT显示患者的脑沟回变平, 环池闭塞, 这一特点在患者受伤3~7d时最为显著。患者出现额叶脑挫裂伤以后, 该位置距离颅窝相对较远, 对脑干形成压迫需要一定的时间, 症状及体征改变相对缓慢。随着病情的发展, 双侧侧脑室变小, 环池闭塞不清。若颅内压力持续增大, 脑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现象, 脑水肿会持续加重, 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威胁患者生命。

针对单纯性脑挫裂伤患者, 一般可以采用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需要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吸氧、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激素等方式常规治疗, 也可以通过亚低温、钙离子拮抗剂等进行治疗。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方式, 可促进患者的脑部微循环, 防止脑血管痉挛及外伤性脑梗死。在手术的治疗当中, 需要术者把握好手术时机, 降低额叶脑挫伤患者的死亡率。有研究资料显示, 在中央型脑疝间脑期是患者最理想的手术时机, 这一时期患者的意识障碍较轻、瞳孔缩小, 四肢肌张力增高, 结合颅脑CT显示脑室前角受压变小, 环池闭塞不清, 中线位移少时展开手术。若患者已经出现了昏迷、单瞳孔或双瞳孔散大时, 表明此时已经失去了抢救成功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应提高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重视程度, 针对患者的病情, 及时把握手术治疗的实际,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进平, 廖晓灵.双侧额叶脑挫裂伤9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1) :72-73.

[2]王艳东, 魏常洪, 黄立军, 等.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6) :26-27, 30.

[3]江基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4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5:285.

[4]陈军, 朱志峰, 罗成, 等.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0 (6) :369-370.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治疗分析 篇4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来自2005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78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 男55例, 女23例, 年龄35~72岁, 平均46.2岁。其中因车祸伤44例、跌伤19例、打击伤15例。就诊时间大部分为伤后lh~7d, 平均20.3h。所有患者中, 无昏迷症状13例, 继发昏迷21例, 脑疝39例, 癫痫5例, 合并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失语、颅骨骨折、气 (血) 胸、肋骨、四肢骨及骨盆骨折等10例。肾功能不全、慢支、肺气肿者25例, 在受伤后出现血糖升高、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失调54例, 凝血时间延长7例。对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后, 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20例, 迟发性脑挫裂伤17例, 多发性颅内血肿l5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1.2 治疗方法

78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 有26例患者采用脱水、止血、营养脑细胞、部分用激素、高压氧及中医等非手术治疗措施。5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其中有15例采取钻孔引流和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 8例采用碎吸, 14例采取一侧去骨瓣减压, 10例双侧去骨瓣减压, 另外有5例采取一侧骨瓣减压与一侧骨瓣回纳相结合治疗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 (x-±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 78例住院治疗的患者, 平均住院49.8d, 有18例患者治愈, 根据GOS治疗分级:良好13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5例, 有23例死亡 (30%) 。在52例手术的患者中, 有15例患者治愈, 显效16例, 无好转12例, 手术死亡9例, 治愈率为59.61%;而非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 采取脱水、止血和脑细胞营养等保守治疗, 患者无明显改善, 可见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效果要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

3 讨论

3.1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

本文所指脑挫裂伤, 是指脑部挫伤和脑部裂伤2种外伤性脑部损伤的统称。在临床表现上, 若症状较轻, 患者不存在原发性的意识障碍, 若症状较重, 患者可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 甚至因脑部组织严重废损导致死亡[1], 脑挫裂伤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颅内血肿的症状。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CT检查, 共发现20例患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 15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有的患者因挫裂伤部位较小, 且颅内血肿量不大, 则患者初步观察生命体征尚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常在l周时间内, 尤其是3d内病情有较大变化。如果患者挫裂伤情况较严重, 颅内血肿量偏多, 或者血肿部位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时, 患者的病情很难控制, 往往极有可能迅速导致脑疝。因此, 在对脑挫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进行诊断时, 切不可因患者初期症状轻而不予以重视, 所有患者都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对意识反应慢、情绪躁动者尤其要尽早行CT检查。若患者症状符合各项手术指征, 要及时、果断的进行手术治疗。

3.2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在本组资料中, 经CT检查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一脑萎缩, 脑室内缓冲的空间较大。从形成机制上分析, 由于患者在早期脑部的挫裂伤病灶不大, 且颅内血肿量少时, 临床症状不是非常明显。但当脑部水肿、颅内血肿情形加重, 可致颅内压陡升, 引发了压力填塞效应, 使得脑部的出血部位得到控制。在经过系统治疗降低颅内压后, 由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失, 原先遭到损伤的血管部位将重新成为出血部位, 并产生新的血肿[2]。本组患者共有迟发性颅内血肿20例, 迟发性脑挫裂伤17例, 占所有病例的47.44%。

3.3 高压氧治疗的作用

在本文中, 对部分患者进行了高压氧治疗。这些患者属于刚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者或有部分功能缺损者。当这类患者处于生命特征稳定状态, 应及时采取高压氧治疗方法, 每个患者具体疗程长短, 应视其身体恢复决定。实践证明, 在条件的允许的情况下, 及时的进行高压氧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修复因血肿受到损伤的神经功能, 大大缩短了治疗过程。

总之,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方法。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积极的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23~324.

[2]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99.

多发脑挫裂伤 篇5

1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 我科共收治经CT证实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86例, 其中男60例, 女26例, 年龄10~70岁, 平均33.5岁。入院时GCS3-8分, 58例, 9~12分28例。现将8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

急性颅内血肿术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常出现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 血压升高, 此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应随时观察呼吸、脉搏、心率、瞳孔, 并将测得的数值准确地记录在特级护理记录单上。丘脑下部损伤体温成明显升高。正常瞳孔直径2.5 mm。对光反应灵敏。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瘫, 表现为:测瞳孔量变大, 对光反射消失。同时出现昏迷, 当两侧瞳孔散大伴有病理呼吸表示为脑疝晚期。颅内压增高可引起意识状态瞳孔生命特征的变化, 因此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2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颅内引流管通畅, 更换引流袋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并将其固定于床头, 与脑室的相通的引流管引流袋最高处应与引流孔水平保持10~15 cm, 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防止引流管拔脱, 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或成角。注意观察引流液量、性质、颜色的变化, 正确记录24 h引流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及引流孔敷料,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 消化道系统的护理

消化道出血是重度脑损伤患者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其主要的死因之一。严密观察患者呕吐物、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 一般在入院后第一天应用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或洛赛克预防, 忌用激素。应及时插胃管, 早期鼻饲营养液, 防止消化道黏膜的自身损伤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 对已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停止鼻饲, 以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立酶灌胃以止血 。

2.4 呼吸道的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大多伴有呼吸防御功能减弱, 神经反应迟钝, 以至呼吸道分泌物积存, 致使呼吸道阻塞, 影响气体交换, 导致脑供氧不足, 而加重脑水肿。因此及时清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续给养, 一般浓度为3~4 L/min, 将 氧饱和度控制在7%, 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气管切开。并按照常规护理, 应定时翻身, 拍背吸痰并注意观察痰液的性状颜色及量的改变, 痰液粘稠时给与雾化吸入, 使痰液得以稀释。

2.5 预防褥疮的发生

脑挫裂伤患者不宜搬动, 易使受压部位形成褥疮。我们采取的预防措施:①用大小不等的棉垫, 垫在各个受压部位;②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2次/d, 20~30 min/次;③保持单位干燥、清洁, 床单无皱褶, 无碎屑;④用体外接尿器为患者接尿, 减少尿液对床铺的污染;⑤一旦大小便污染了被褥, 及时给予更换。在更换被褥时, 既要避免对患者的拖、拉、推, 又要减少对头颅的震动。

2.6 口腔护理

患者术后, 抵抗力降低, 极易发生感染, 故口腔护理十分重要。每天用0.9%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2~3次,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2.7 头部冷敷

头部冷敷不仅可以减轻脑水肿, 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力, 改善脑缺氧状况, 换可以起到物理止血和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脑功能恢复有利, 冷敷过程中枕后和耳廓分别用棉垫与脱脂棉加以防护, 以免冻伤和兵法关节炎。

2.8 泌尿系统护理

应随时观察引流袋中尿液的颜色及量, 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 加强无菌观念及局部护理, 每日用0.2%洗必泰清洗尿道外口2~3次, 保持密闭式引流, 用鱼腥草注射液3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 2次/d冲洗膀胱, 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同时使用脱水剂时应随时观察尿量的变化。

2.9 功能训练及恢复期护理

加强四肢运动功能的锻炼, 对患侧肢体进行推拿按摩。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加强语言方面的训练。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较快, 伤情较重, 抢救必须及时、迅速、争分夺秒。86例患者由于护理计划合理, 逐渐落实, 尽力做到预见性观察与护理, 所以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气管切开患者32例, 男23例, 女9例, 年龄7~56岁。其中颅内血肿合并挫裂伤18例, 多发性颅内血肿5例, 合并复合伤3例, 骨折6例。气管切开时间最短16d, 最长57d。26例痊愈, 5例好转, 1例死亡。

2 护理措施

2.1 病室环境

气管切开后气道直接开放易造成感染, 患者应住单人病室, 室内安静、清洁、空气新鲜, 减少探视陪伴人员, 室温在22~24℃, 相对湿度保持在60%[1]。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次, 定期开窗通风。

2.2 患者体位

一般取平卧位, 也可上半身抬高15~30°最重要的是将头颈部与躯干部在一直线, 保持颈部伸展位, 避免头部过度前屈、后仰、向左或右侧卧位, 以免套管前端压迫气管内壁导致气管粘膜溃烂甚至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3 切口的观察与护理

气管切开后早期局部出血较多或有皮下气肿应及时报告医生, 妥善处理。术后第2~3d肿胀消退, 要适当调节套管系带的松紧度。系带应能上下移动0.8~1.0cm或带下能伸入一指为宜。在切口皮肤和套管柄之间衬以无菌开口纱布, 保护局部皮肤免受刺激。切口处纱布每天更换, 严格无菌操作。换药时注意固定气管套管, 防止脱管。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2.4.1 吸痰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如果听到呼吸道痰鸣音, 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窘迫, 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 要及时进行吸痰。吸痰管应质地柔软, 直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 建议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整个吸痰动作必须轻柔敏捷, 边转动吸痰管边向外抽吸, 切忌反复提插式。吸痰前后要注意加大流量给氧, 如果痰液过多, 一次不能抽吸干净, 应吸氧, 待氧饱和度正常后再吸痰, 连续吸痰最多不超过2次, 每次不超过15s, 否则可加重脑缺氧、水肿和出血。估计气管内有坏死组织脱落时, 可采用翻身拍背的方法吸痰。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及呼吸情况。

2.4.2 气道的湿化

因人工气道失去了自然气道的湿化作用和套管对局部刺激,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痰液粘稠, 常堵塞管腔, 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在套管上面覆盖1~2层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根据病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和气管内滴药可湿化呼吸道[2]。 (1) 超声雾化吸入:用生理盐水20m L加α糜蛋白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 每4~6小时1次, 15~20min/次, 从气管套管口吸入, 同时应给氧, 雾化管喷嘴距人工气道6~10cm, 距离过近时只有雾气吸入会造成窒息。 (2) 气管内滴药:用生理盐水加α糜蛋白液4000u、敏感抗生素、地塞米松5mg配成湿化液,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湿化液0.5~1m L, 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 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1次/2h。注意观察患者滴药后的反应, 防止痰痂、血痂吸水后膨胀堵塞气道, 引起窒息。

2.5 内套管的清洁与消毒

内套管经常结痂或有痰痂堵塞, 影响通气, 因此应1次/4~6h取出, 用小试管刷将内套管内壁痰痂清洗干净后, 采用煮沸法或双浸泡法消毒。每次取出时间不超过30min, 以免外套管被痰块堵塞。

2.6 气囊的护理

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应定期放气与充气。每3~4小时放气1次, 5~10min/次, 以免气囊压迫气管导致粘膜坏死。

2.7 拔管

患者生命体征已平稳, 缺氧纠正, 咳嗽反射恢复, 呼吸分泌物减少后可先试行堵管。小儿可用消毒软木塞堵管口的1/2, 观察24h, 无呼吸困难再堵24h, 如患儿于活动、睡眠时呼吸平稳, 咳嗽排痰功能正常, 则在次晨拔管。成人1次全堵24h, 无异常即拔管, 拔管口创口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 让其自行愈合。

2.8 健康教育

气管切开影响到患者与他人的交流, 清醒的患者心理负担较重, 其家属也很少见到此种情况, 所了解的知识有限, 也会产生恐惧与焦虑。所以在气管切开前向患者及家属细致地讲明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等相关知识, 以取得其积极地配合。

3 结语

保持重症脑挫裂伤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是气管切开护理的关键。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是减少肺部感染的前提, 适当的气道湿化和正确的收痰技巧是减少肺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而环境的清洁、适宜的室内温、湿度和良好的基础护理工作是减少肺部感染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做好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可大大提高重症脑挫裂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重症脑挫裂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 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而气道受阻。气管切开可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脑缺氧, 减轻脑水肿, 是抢救重症脑挫裂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后实施严格的无菌操作、正确的吸痰技术和适当的气道湿化等措施, 可大大提高重症脑挫裂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脑挫裂伤,气管切开,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

双侧脑挫裂伤手术治疗体会23例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均为颅脑外伤患者。男l6例, 女7例;年龄19~65岁, 平均35岁。双额叶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9例。伴脑内血肿5例。双侧颞叶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2例。一侧硬膜下一侧硬膜外血肿7例。脑疝患者9例, 其中术中变成者4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 (GCS) 8分l3例, 12分8例。其中l6例急诊手术。3例15d之内手术, 4例5d以后手术。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全部在入院后2h内行头颅CT扫描, 6h后及3d内各复查一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复查。CT检查结果:双侧额叶不规则低密度水肿, 伴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双侧额角间夹角>120°的9例, 单侧前角受压中线移位的5例, 中线无明显移位的14例。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双侧开颅, 手术中彻底清除血肿及挫裂伤灶。用颞肌筋膜或人工脑膜密切减张修补硬脑膜。其中17例去除双侧骨瓣, 6例去除一侧骨瓣。

2 结果

23例手术患者根据GOS评分:本组恢复良好8例;中残8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l例;死亡2例, 均为并发肺部、颅内感染, 多脏器衰竭死亡。

3讨论

双侧脑挫裂伤一般均由对冲伤或冲击伤所致, 与受伤着力点有十分密切, 如枕部着力时头颅突然停止, 脑组织在颅内相对运动。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资料分析及文献报道可见双侧脑挫裂伤有以下临床特点: (1) 多发生于青壮年, 以男性多见。这是由于青壮年患者。特别是男性青壮年户外活动多, 而且赋予冒险心理; (2) 受伤原因上看以车祸伤和打击伤为主, 伤者的受伤方式绝大多数以减速伤为主; (3) 受伤部位以额颞部为多, 尤以额叶多见; (4) 受伤当时大多数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其中部分呈持续性昏迷, 部分表现为二次昏迷; (5) 绝大多数合并颅内出血, 一部分患者多在72h内演变成血肿[1]。

2.1 严密观察病情的重要性

额叶俗称“哑区”,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早期多缺乏特征性表现, 进行性的意识障碍不伴定位体征为其特点。虽伤后症状轻微, 也要警惕症状突然加重的可能。对入院时意识清楚, 头颅CT显示点片状挫伤或小量硬膜下血肿, 中线无移位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但应该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并做好剃头等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此类患者若出现烦躁 (排除体位不适、尿潴留、皮肤受压等情况) 或意识障碍等情况, 应随时行CT复查。烦躁可能是脑缺血缺氧、颅内压失代偿的表现, 其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2]。本组患者有4例是在非手术治疗5~7d时出现烦躁或意识昏迷。CT复查显示血肿无明显增加, 但出现弥漫性脑肿胀, 均及时手术治疗。2.2 CT复查是对双侧脑挫裂伤患者的病情演变做出早期预判、诊断以及及时进行手术, 降低双侧脑挫裂伤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而能否早期判断和及时治疗要取决于对该病的临床征象及CT复查必要性的正确认识。头颅CT检查对于脑挫裂伤诊断简便、准确, 可以清楚的了解挫裂伤的程度、血肿的大小、中线移位的程度, 但是双侧脑挫裂伤时常引起左右压力抵消、中线移位不明显, 所以要求读片时要仔细观察脑室系统的变化, 以免漏诊, 延误治疗[3]。笔者认为复查CT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 所有双侧脑挫裂伤的患者均应根据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的变化常规定期复查CT; (2) 由于脑挫裂伤是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主要先决条件, 因此, 应该对脑挫裂伤的患者于伤后24h内复查CT, 不要等到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恶化时再复查; (3) 一侧开颅手术后意识无好转或恶化的患者, 骨窗压力增高者应该立即复查CT; (4) 受伤后立即行检查的双侧脑挫裂伤患者, 应该在6 h后常规复查C T。

2.3 手术适应证的把握

对伤后昏迷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 广泛性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 中线移位明显。侧脑室明显受压、脑疝的患者均应急诊手术治疗。对CT提示双额叶脑挫裂伤出血量不大但水肿明显的患者, 由于左右半球颅压增高造成相互抵消, 且有大脑镰的固定作用。中线结构移位者不多见, 其占位效应的间接征象为侧脑室前角和基底池、环池、四叠体池的变化[4]。同时双额叶后面为视丘下部、脑干等重要结构, 颅内高压所致的脑移位很易造成中枢性呼吸衰竭, 导致患者突然死亡。故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应当适当放宽, 有弥漫性脑肿胀时即使神志清醒尽早行减压手术。

2.4 手术的注意点

笔者认为双侧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治疗不能只从手术时患者的症状和影像表现来制定手术方案, 应该对本病手术后的病情演变做出预判, 扩大一次性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双侧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针对双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只要一侧有手术指征即使另一侧暂时无明确手术指征也建议行一次性双侧开颅手术治疗, 以免由于一侧手术后明显减压而导致另一侧血肿增加后再行第二次手术开另一侧, 从而延误治疗质量, 导致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下降。硬脑膜是保护脑组织的一道重要屏障, 神经外科手术后保持硬脑膜完整是非常必要的[5]。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术中多水肿明显, 敞开硬脑膜虽减压充分, 但在术后易发生皮下积液、感染及脑脊液漏。因此, 笔者主张用颞肌筋膜或人工脑膜减张修补硬脑膜。同时也有利于颅骨修补时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及修补后癫痫的发生。总之, 双侧脑挫裂伤因其变化突然, 应引起重视, 密切观察病情, 动态的CT复查及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广泛性脑挫裂伤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广泛性脑挫裂伤的临床资料, 全部采用双侧同时开颅去骨辩减压术, 术后给予常规处理。结果23例患者3个月后随访, 恢复良好8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1例, 死亡2例。结论双侧同时开颅去骨辩减压术可提高广泛性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广泛性脑挫裂伤,脑疝,双侧去骨辩减压

参考文献

[1]刘玉光, 王宏伟, 吴承远, 等.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 6 (1) :11.

[2]张代铭.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1:60.

[3]田力学, 左焕琮, 秦志平, 等.外伤性颅内迟发血肿的早期诊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11 (4) :242.

[4]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15.

上一篇:民生幸福下一篇:特殊利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