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多发性骨折

2024-05-17

面部多发性骨折(共6篇)

面部多发性骨折 篇1

口腔颌面部暴露于人体表面, 极易受到损伤。由于上颌骨、下颌骨的结构不同、受伤时的力度、角度不同, 颌骨折类型各不相同, 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的外固定术和手术切开复位的内固定术, 我们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本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261例多发性颌骨折临床资料, 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1例中男207例, 女54例, 年龄最大56岁, 最小6岁, 其中<10岁1例, 10~ (岁) 12例, 20~ (岁) 51例, 30~ (岁) 56例, 40~56岁41例。145例, 坠落伤11例, 发动汽车时手摇柄反弹击颌部11例, 拳击伤11例, 异物砸伤10例, 爆炸伤72例。

1.2 骨折部位治疗方法例数

上颌骨正中+下颌骨折67⊥67之间钢丝牵引固定+下颌骨切开内固定术+颌间牵引+弹性颅颔绷带固定3, 上颌骨LeffortⅠ-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55, 上颌骨折+颧骨粉碎性骨折上颌窦填塞法14, 上颌骨折+下颌骨折上下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颌间牵引+弹性绷带颅颔固定15, 下颌骨颔部多发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颌间牵引复位62, 下颌体部多发性骨折 (无错合) 颌间牵引58, 下颌体部多发性骨折 (错合) 切开复位内固定+颌间牵引10下颌角多发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 下颌角下颌升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8髁状突颈骨折 (≥37℃) +下颌骨折髁状突切开复位内固定+下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 髁状突颈骨折 (<37℃) +下颌骨折下颌骨切开复位内固定+磨牙后区颌垫+颌间牵引+颅颔绷带固定9, 眶外侧壁+眶下壁+上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术后3个月, 按下列标准判定治疗效果:优:咬合关系良好, 张口度正常;良:咬合关系基本正常, 开口度轻度受限, 侧开合<1mm;差:咬合关系紊乱, 开口度<20mm。

2 结果

161例颌骨折患者平均随访3~12个月, 术后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外固定术:优, 87例, 良5例;内固定术:优154例, 良10例, 差5例。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从骨折的病因来看, 车祸伤占大多数。在各类交通事故伤中, 颌面损伤的发生率最高, 可达57%~60%[1], 本组患者发病率56%。因此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要注意交通安全及工作操作规程, 避免不必要的损害。从骨折的年龄性别来看。20~40岁的男性占多数, 原因为20~40岁的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

3.2 急救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初期救治中的首要问题

多见于颌部正中的双发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以及双侧颔孔区骨折[2]。这三种骨折都能引起舌后坠、呼吸困难, 甚至发生窒息的危险。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 彻底止血, 牵舌固定于口外处, 以解除舌后坠,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为骨折复位争取时间。对于上颌骨折端向下后移位的患者, 将上颌骨向上牵引, 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防止缺氧窒息。对于合并有昏迷而发生吸入性窒息者, 及时行气管切开。如合并有颅脑外伤、胸腹及四肢损伤, 早期给予简单固定, 待病情平稳后行二期手术。本组患者中, 1例脑外伤伴上颌骨LeffortⅡ型+上颌正中+下颌颔部正中骨折, 及时行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 待脑外伤恢复后再行下颌骨颌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颌间牵引+颅颔绑带固定, 术后恢复良好。

3.3 颌骨折的治疗原则:恢复咬合是治疗的宗旨, 以能否恢复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作为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术前必须摄X线片明确诊断, 确定治疗时机[3]。颌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骨折断端良好的复位和稳固的固定, 以尽可能的减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优点:骨断端按解剖结构精确复位, 同时恢复咬合关系。避免颌间固定, 允许早期主动运动, 实现局部静与整体动相结合, 防止"骨折病"的发生, 早期恢复患者口腔功能和保持口腔卫生, 消除因进食不便带来的饥饿和体质下降。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颌骨折的修复重建和颌面部各部位的功能协调, 减少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另外纯钛具有对人体无毒、不致炎、不致敏, 可永久保留在体内等优点, 是治疗颌面部骨折, 尤其是复杂骨折的最佳固定材料。但在临床治疗操作难易程度和其他方面, 外固定术则相对简单实用, 无需手术或手术损伤轻微, 对组织的二次损害明显减少, 临床疗效也肯定。内固定术手术操作较复杂, 并会产生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全面和局部性的问题和风险。如发生感染, 错合、神经损伤、钛板外露、骨坏死、牙损伤等并发症。还有手术进路及瘢痕问题, 固定材料生物相溶性问题, 有些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故内固定术在临床使用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本组患者中的5例错合, 3例发生在上下颌骨联合骨折, 2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 术前未牵引复位, 增加了术中准确复位难度, 因此, 对损伤重, 骨折端移位大的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前行3~5d颌间结扎牵引复位, 使咬合关系接近正常是非常必要的。所以, 我们主张在治疗颌面骨折时应首选内固定术, 而外固定在单纯的颧骨折、上颌窦前壁骨折治疗方面, 由于避免和减少了手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且临床应用早, 简捷方便, 故更有其可取性。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7.

[2]郭崇信, 陆平, 田晓难, 等.头颈部手术开发症分析与防治[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245.

[3]周树夏.手术学全集口腔颌面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103-104.

面部多发性骨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3例, 年龄10岁~55岁, 平均34岁。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固定牢靠、稳定性好其切口及骨膜剥离范围小, 能较好地保护骨膜,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手术后功能恢复。

1.2 手术方法

根据骨折部位, 分别采用发际内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下颌缘切口和口内切口, 暴露骨折部位后, 选择合适的微型钛板固定。颌面部血运丰富, 与颅脑, 颈部等重要器官临近。受损时, 常同时继发颅脑损伤等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 防止窒息, 治疗颅脑伤及抗休克治疗要放在首位, 这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2 护理

2.1 心理疏导

颌面部外伤骨折患者及家属多数面临毁容, 情绪波动明显, 护士应把心理疏导放在首位。介绍手术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 解释手术切口隐蔽, 术后瘢痕不明显, 严重者可以行美容修复,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微型钛板选择

配合医生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 选择合适的微型钛板, 送供应中心严格消毒备用[1]。

2.3 积极预防感染

开放性伤口需彻底清创, 清除伤口内异物, 早期应用抗菌素, 并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创面清洁。闭合性伤口也需早期使用抗生素, 同时使用减轻局部组织消肿的药物, 为早期手术争取时间[2]。

2.4 并发症防治

手术中应避免损伤邻近的神经分支, 观察有无面瘫等。骨折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利于功能的康复, 避免错位咬合。2.5术后护理术后应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有无红肿、异常疼痛等感染迹象。特别观察有无钛板排异反应, 多为黄色清凉分泌物异常增多。不宜过早咬硬物, 术后2周开始进行咬颌功能锻炼, 开始2次/d, 每次10~20次, 逐渐增加至每日6次, 每次30~50次。

参考文献

[1]贾保军.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J].海军医学, 2003, 6.

面部多发性骨折 篇3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综合治疗,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 经及时合理的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可在1周内治愈[1], 但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可引起感染的扩散, 导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甚至危及生命。2004年12月~2009年7月我院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3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患者中男44例, 女59例;年龄2~68岁, 其中10岁以下31例, 60岁以上12例;感染部位:颊间隙47例 (45.63%) , 眶下间隙30例 (29.13%) , 颌下间隙10例 (9.71%) , 咬肌间隙7例 (6.80%) , 口底间隙2例 (1.94%) , 舌下间隙1例 (0.97%) , 多间隙感染6例 (5.83%) 。多间隙感染均由一个间隙感染后延误诊治, 导致感染扩散而引起。感染源:牙源性感染91例 (88.35%) , 腺源性感染10例 (9.71%) , 外伤性感染2例 (1.94%) , 无医原性及血原性感染;病程最短5 d, 最长32 d。

1.2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显示:20例无细菌生长, 83例有细菌生长。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3例, 溶血性链球菌21例, 大肠埃希菌7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根据药敏试验均可找出敏感抗生素。

1.3 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综合治疗。2%利多卡因局麻下选择适当切口,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 用血管钳钝性分离到脓腔使脓液充分引流, 再用3%过氧化氢和0.5%甲硝唑交替冲洗脓腔, 放置引流条, 保持引流通畅。根据引流通畅情况及脓量更换引流条。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滴,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1.4 护理干预

1.4.1 基础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表现为疼痛、高热、张口受限、吞咽及进食障碍等症状, 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并做好及时抢救准备。体温持续超过39℃者可采用头部冷敷和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或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根据张口受限程度选择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等合适饮食, 并加强巡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 多饮水, 1 500~2 000 ml/d;口服曲马多、布洛芬及肌内注射强痛定针缓解患者疼痛。

1.4.2 心理护理

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于感染病灶的多发性和疾病的长期折磨, 给自身和陪护人员均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 调整患者的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1.4.3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颌面部感染所致呼吸道阻塞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炎症侵及口底、舌下等间隙, 可出现舌体抬高、咽腔缩小并发呼吸道梗阻[3], 应做好及时抢救准备, 昏迷者应将舌体牵拉至口外固定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如伴有呼吸道黏液堵塞, 应进行彻底有效的吸痰和雾化吸入。喉头水肿所致的呼吸道阻塞者应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1.4.4口腔及创面护理颌面部感染及持续高热不仅让患者咀嚼、吞咽困难, 而且张口受限, 味觉改变, 影响食欲和进食[4]。有效的口腔护理可促进创口愈合, 同时可使患者舒适, 增强抵抗力, 增加食欲。口腔护理每天至少3次, 嘱患者进食后先用生理盐水漱口, 再用复方硼砂漱口液含漱2~4 min。每天对创口反复冲洗换药, 清洁创面时在生理盐水内加入少许利多卡因溶液,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1.4.5 饮食护理

正确指导患者饮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由于张口受限, 又需要加强营养补充消耗,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如瘦肉、水果、蛋奶、米汤等, 少量多次流食, 必要时予以静脉营养支持。伴有糖尿病者给予糖尿病饮食并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2 结果

本组95例经治疗痊愈, 其中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包括败血症4例, 边缘性骨髓炎2例, 并发酸中毒和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各1例, 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 是指颌骨周围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常见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及厌氧菌感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患者局部及全身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常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 损伤性、医原性和血原性较少见[3]。本组主要为牙源性感染 (88.35%, 91/103) , 其次为腺源性感染 (9.71%, 10/103) , 外伤性感染仅为2例 (1.94%, 2/103) , 无医原性及血原性感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者应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首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缓解中毒症状, 加强支持治疗并增加机体抵抗力。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控制感染,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及时切开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甲硝唑交替冲洗。本组103例患者通过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 减轻中毒症状,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加之局部手术切开排脓并保持引流通畅, 以及良好的口腔护理, 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8-133.

[2]周龙女.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3 (3) :198.

[3]周吉武.口腔颌面部问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1) :90.

[4]蔡佩佩.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3 (3) :201.

[5]李雪芹, 闫果珍, 樊桂莲.38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6) :37-38.

3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3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 其中男28例, 女10例;年龄13~56岁, 平均 (34.2±3.2) 岁;其中上颌骨骨折患者14例, 下颌骨骨折患者18例, 颧骨及颧弓骨折患者6例。病因类型:交通事故所致30例, 跌伤所致2例, 打击伤所致3例, 挤压伤所致3例。创伤类型:闭合性损伤12例, 开放性损伤26例。所有患者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伤口疼痛、吞咽困难、咀嚼功能障碍、咬合错乱及张口困难等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进行X线及颌骨CT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的骨折情况, 然后根据骨折类型结合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10例患者采用单纯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技术治疗;1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联合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治疗方法;16例患者采用种植牵引钛钉植入行颌间牵引治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技术:采用成品牙弓夹板及结扎丝, 使用结扎丝将成品牙弓夹板固定在上下颌牙列上, 用数个宽度为1.0~1.5 mm的橡皮圈分别挂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 行颌间牵引治疗。挂钩之间距离保持在1.0~1.5 cm, 挂钩端需要向下倾斜, 保证与牙龈之间存在间隙[2]。并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及咬合错乱类型在早接触取区放置颌垫, 高度约2~3 mm。

手术复位治疗方法:在患者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后, 进行骨折开放复位治疗, 采用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 暴露出骨折断端, 手法复位断端, 使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上颌骨可使用“Y”型或“L”型的钛板;对于下颌骨可采用“X”形或直线形钛板进行固定[3]。术后第2天, 行牙弓夹板固定颌间牵引, 以保证上颌部位与下颌部位之间的固定牢固。关注患者咬合关系, 指导进食及加强口腔护理。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大约术后3~4周拆除牙弓夹板, 指导患者进行张口训练。

种植牵引钛钉植入行颌间牵引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采用上海格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植入式钛钉及钛板, 钛钉直径2 mm、长度为12 mm, 根据颌骨螺旋三维CT重建片及颌骨曲面断层片在患者的的上下颌牙槽骨位置确定出4~10个数量不等的植入点, 植入点主要在两牙根之间或者是根尖下方, 需要注意的是上颌骨与下颌骨的植入点需要一一对应。植入过程中应绕开上颌窦以及下颌牙槽神经, 对植入点进行局部麻醉, 做一1 mm长的黏膜切口, 分离至骨面, 使用电钻以垂直骨面位置进行钻孔, 钻孔中以0.9%生理盐水降温处理。钻孔到皮质骨破后停止, 缓慢的将钛钉拧入钻孔内, 留置3~4 mm作为牵引附着, 将20号T型引流管剪成宽度为1~2 mm的橡皮圈, 然后将橡皮圈套在螺钉末端进行颌间牵引治疗。根据患者咬合情况的恢复情况, 持续牵引治疗时间为10~14 d。操作完成后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以及护理。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指标主要有: (1) 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 (2) 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伤口无疼痛, 吞咽、咀嚼正常, 咬合正常, 张口正常, X线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 骨皮质连续;有效指患者以上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X线示骨折端对位对线基本良好, 骨皮质有连续性;无效指患者以上临床症状无改善, 咬合关系错乱, 排斥反应出现, 或者需要重新进行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方法比较

本次研究中10例患者采用单纯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技术实施治疗, 所占比例为26.3%;12例患者采用的是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联合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治疗方法, 所占比例为31.6%;16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方法, 所占比例为42.1%。

2.2 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比较

不同治疗方法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骨折已经成为交通事故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近年来, 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及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事故中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骨折也有较高的发病率[5]。口腔颌面部骨折种类较多, 最常见有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颧骨及颧弓骨折等。复杂的骨折类型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所以在具体治疗中, 应视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当前对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常用方法主要是对骨折的断端进行手术复位, 在复位完成后, 通过微型金属钛接骨板、钛钉植入实施固定或者是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治疗[6]。稳定良好的固定可促使患者骨折端良好愈合, 微型钛板也可留在患者的体内, 或二期取出。该治疗方案效果好,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治疗效果会产生影响, 治疗前需要明确患者发生骨折的原因, 骨折发生的时间, 并做好相关的急救工作[7]。颌面部骨折后, 多数会发生骨块移动或者缺失, 患者面部失去支撑, 如果不及时处理, 很可能会造成面部的不对称甚至畸形。

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牙弓夹板固定行颌间牵引治疗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的治疗, 通过牵引治疗能够保证咬合关系不被破坏, 有助于患者尽快的恢复, 整个操作较为简单, 需要时间较短, 牵引完成后具有可靠的稳定性[8]。在颌间牵引过程中能够保证可靠的牵引力, 稳定性较好, 降低了治疗后期松动移位的可能性。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比较, 避免手术的痛苦,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也会影响进食及语言功能, 增加口腔护理工作的困难。

种植牵引钛钉植入行颌间牵引治疗方法也是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常用的方法, 在治疗中该方法对于患者牙体组织要求不高, 保证了治疗方法的广泛适用性, 在牵引过程中的牵引力能够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稳定, 有助于患者咬合关系的快速恢复, 促进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康复。

综上所述, 对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实际情况, 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法, 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的3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在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 根据患者病情的临床分型结合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就这些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总治疗有效率达到100.0%, 咬合关系正常,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实际情况, 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法, 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分析,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1]忻文雷, 李耀俊, 厉祯, 等.口腔颌面部骨折88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 20 (3) :192-194.

[2]蒋建平, 危红英, 吴建伟, 等.口腔颌面部骨折18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3 (12) :755-756.

[3]毕国瑞.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3 (15) :59-60.

[4]屈红昕.口腔颌面部骨折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15.

[5]周海华, 刘琦, 杨荣涛, 等.1131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3, 11 (5) :424-428.

[6]赵瑞红.39例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 :49-50.

[7]杜忠洪.口腔颌面部骨折102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12 (2) :114-115.

面部多发性骨折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30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 其中, 男79例, 女51例;年龄16~65岁, 平均 (37.23±4.19) 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18例, 重物砸伤48例, 交通意外44例, 挤压20例;经手术证实的骨折部位:鼻骨42例, 颧骨81例, 眶壁24例, 颚骨5例, 上颌窦壁41例, 下颌骨8例, 副鼻窦积液60例。

1.2纳入标准

(1) 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2) 于骨折后24 h内入院; (3) 手术并术中证实为颌面部骨折; (4) 无精神疾患可配合行相关检查。

1.3仪器设备

多功能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Revolution XR, 上海同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2) GE16层螺旋CT (Light Speed 16, 东莞市健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1.4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于急诊行X线及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分别获取CT横断位、3D容积再现 (3D volume rendering, 3D-VR) 以及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ar reformation, MPR) 的图像。具体步骤:于外伤48 h内检查, 嘱患者仰卧位, 扫描范围自眶上缘至下颌骨下缘。机器参数:130 k V, 130~70 m A, 螺距1.2 mm, 扫描层厚3.5 mm, 重建间距1.0 mm。MPR及3D-VR图像通过横断位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生成。

1.5观察指标

以术中骨折情况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比较X线和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下3种模式之间诊断颌面部不同部位骨折的准确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比较

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的准确率主要体现在眶壁、上颌窦壁以及副鼻窦积液3个部位;X线与多层螺旋CT总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多层螺旋CT 3种模式诊断准确率比较

多层螺旋CT 3种模式诊断的准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PR图像、多层螺旋CT横断面和3D-VR图像, 多层螺旋CT横断面、3D-VR图像与MPR图像的总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层螺旋CT横断面与3D-VR图像总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种模式的诊断率差异主要体现在眶壁、鼻骨、上颌窦壁以及副鼻窦积液4个部位。具体见表2。

注:†与X线比较, P<0.05。

注:1) 与MPR图片比较, P<0.05;2) 与3D-VR比较, P<0.05。

3讨论

颌面部骨折是急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 多由高处坠落、交通意外等原因导致[4]。由于颌面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血供丰富, 因此一旦发生骨折, 创伤程度较重且容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难度大[5,6]。传统的头面部X线在检查眶壁骨折、上颌窦壁骨折以及副鼻窦积液时准确率低, 20世纪90年代初新兴的CT诊断技术通过清晰显示头面部复杂骨质结构的空间立体关系, 大大降低了颌面部骨折的漏诊率[7]。而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不断升级, 扫描速度加快的同时具有了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图像质量更优[8]。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 多层螺旋CT诊断的总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 (P<0.05) , 主要体现在眶壁、上颌窦壁以及副鼻窦积液3个部位。而在多层螺旋CT的3种模式中, 重建MPR图像诊断的准确率最高, 主要体现在眶壁、鼻骨、上颌窦壁以及副鼻窦积液4个部位。

综上所述, 对于怀疑颌面部骨折的患者, 与传统X线相比, 急诊行多层螺旋CT可大大提高诊断率,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裕展, 王佳鑫, 张卓敏, 等.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扫描和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3) :272-273.

[2]马丽, 吴恩余.多层螺旋CT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5) :1109-1110.

[3]郭晓川, 徐和甜.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诊治中应用[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 (1) :37-38.

[4]魏贤英, 郭良栋, 孟祥飞, 等.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 2012, 18 (29) :17-18.

[5]谭庆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6) :157-158.

[6]曾万文, 陈建宇.颌面部骨折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5) :48-50.

[7]危成波.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综述, 2013, 19 (21) :4016-4018.

面部多发性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5年—2006年间在我院口腔科住院的上、下颌骨骨折患者150例, 男138例, 女12例;年龄7岁~65岁, 其中20岁~45岁共126例, 占84%。井下事故伤108例, 占72%;交通事故伤30例, 占20%;打击伤8例, 占5.5%;其他伤4例, 占2.5%。

1.2 内固定夹板应用情况

见表1。

1.3 手术方法

术前经X线或CT充分了解骨折情况, 选择切口方式。一般情况下上颌骨骨折采用前庭沟切口, 下颌骨正中骨折采用前庭沟切口, 下颌角及下颌体骨折采用口内或下颌下缘切口, 颧骨颧弓骨折采用头皮冠状切口, 髁状突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选择好切口手术进路后, 暴露骨折断端, 清理断端间小游离碎骨片及血凝块, 手法复位至咬关系正常, 然后采用坚强骨固定术。术中注意牙根及腺体管道, 如果发现咬功能严重紊乱, 先行颌间弹性牵引, 待咬关系恢复正常时再进行手术固定。本组107例配合颌间牵引及颌间固定, 固定时间为1周~2周。

2 结果

本组15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手术后, Ⅰ期愈合143例, 术后X线片显示对位良好, 咬功能、面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 占95.3%;软组织感染4例, 经抗感染治疗1周后恢复正常;3例轻度咬错位经颌间弹性牵引1周~3周后恢复正常;咬不平衡后牙早接触3例, 未发现骨不愈合现象。

3 讨论

下颌骨位于面部下1/3处, 面积大, 位置突出, 其损伤发病率占颌面部损伤的首位, 治疗时既要考虑原有解剖形态的恢复, 又要考虑功能的恢复, 应用颌面部坚强内固定术成为必要措施。坚强内固定术的特点:三维稳定性使手法复位后的结构稳定生长, 不易移位;固定物坚强能够抵抗影响愈合的各种不良应力, 从而提高了骨折愈合速度与愈合质量, 克服了传统钢丝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等稳定性差、固定处常有轻微扭转、骨痂形成慢、骨改建等缺点[1]。

口腔颌面部组织具有侧支循环多, 血运丰富, 组织愈合快的特点, 如果病情迁延或人为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则可使软组织及骨组织造成移位愈合, 加大Ⅱ期手术的困难。因此选择手术治疗时机至关重要, 但须注意在合并有颅脑损伤及其他主要脏器和颈椎、腰椎损伤时, 首先使生命体征及颅内压恢复正常后方可施行坚强内固定手术, 时间大约在伤后1周~3周, 否则可施行Ⅰ期手术。

坚强内固定的固定位置:坚强内固定可根据力学特点及解剖结构恢复颌面部的正常形态及咬功能, 对于上颌骨的复位, 首先应恢复三对支柱, 即鼻上颌支柱、颧上颌支柱、翼上颌支柱、颧骨的解剖位置。面中部骨折固定应力争多点固定, 最少应达到三点固定。要充分考虑到作用于下颌骨上的肌力, 在下颌骨体内产生屈曲力矩, 根据不同部位的屈曲力矩不同, 再放置接骨板。

夹板类型的选择:在150例手术中我们均选用小钛板和微型钛板, 小钛板一般用于下颌骨骨折固定, 微型钛板多用于面中部骨折固定。两种钛板可以搭配使用, 多种组合, 下颌角骨折可选用L形或直线形, 颧弓颧骨部骨折选择直线形或L形。微型钛板轻, 尺寸薄, 螺钉只需穿透单面骨皮质即可, 损伤小, 固定后能达到骨折断端的三维空间稳定性, 且组织相容性好, 耐腐蚀, 术后不必要再行二次手术取出。此种方法使骨折的间隙变小, 不会出现血肿形成和机化, 没有骨痂形成期。其临床特点是X线看不到外骨痂形成, 6周时骨折线基本可以消失;临床愈合时间比传统固定方法提前2周左右, 并且患者在术后可早期行使咀嚼动作, 提高颌面部各项功能恢复速度。

坚强内固定时要注意防止损伤牙根、恒牙胚、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手法正确复位的标准是正常咬关系的恢复[2], 对于骨折断端明显移位者需采用颌间弹性牵引至少1 d~3 d, 等待咬关系恢复到正常程度后再进行手术, 术后仍要求继续牵引1周左右。发育期儿童手术时, 术后半年取出夹板, 以免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如果固定部位发生感染, 应及时取出夹板;应保证骨折端周围有足够的健康组织包绕, 为骨折的Ⅰ期愈合提供良好的血运。颌面部解剖结构比较特殊, 生理功能重要, 及时正确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是实现颌面部骨折Ⅰ期愈合、恢复颌面部功能、防止面部畸形最直接和最理想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颌面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15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 观察其术后骨折愈合情况与咬关系。结果 150例患者中143例Ⅰ期愈合, 7例Ⅱ期愈合, 没有骨不愈合现象, 治愈率达95.3%。结论 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易行, 效果确切, 颌间固定时间短, 是治疗颌面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手术,坚强内固定,钛板

参考文献

[1]乔燕.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76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2008, 12 (11) :97.

上一篇:单影像测量论文下一篇:高师声乐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