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课程改革(精选12篇)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1
一、形体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声音和身体运用
在高师声乐教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的声音和形体的协调统一的运用, 这种协调统一的运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声音和形体内在运用的协调统一。声乐其实是一种技能, 它需要人体中每个歌唱的器官部位协调配合。学生在演唱时, 深吸气息进入肺部, 在胸腔、两侧肋肌、横膈膜和腰腹部肌肉的运用控制下, 顺呼吸器官上行至喉部, 声带闭合挡住气流产生声音, 声音经过口腔、鼻腔、头腔、胸腔等共鸣腔体进行声音修饰, 运用口腔器官形成语言, 这是一整体运用的歌唱方法, 是由身体每个器官的整体运用。学生必须协调这些歌唱器官的整体运用, 任何过多的局部运用都会影响声音的质量。第二, 声音和形体外在运用要协调统一。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有两大运用, 一是语言运用 (汉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等) , 二是身体运用, 身体运用是指 (脸部、胸部、手部、臂部、腿部、足部) 形体运用, 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总体表现来说, 形体运用包含了学生本身形体动作与声乐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形体动作。
二、形体在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心理运用
所谓心理运用, 是指学生在形体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表现形态, 其中主要包括有脸部运用、气质运用和舞台运用。脸部运用指学生的脸部在形体姿态上心理情感体现, 学生的脸部表情在形体运用中, 具有表达心理的内在表现, 因为它是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心理运用”, 即通过“外形体运用”表现出学生对于声乐作品内容的理解。气质运用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形体“心理运用”, 学生气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指的是, 学生在进行心理活动或在行为运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既表现在情感变化的幅度上, 也表现在行为运用的速度性和灵活性。声乐教学改革中, 学生必须具有稳重、儒雅、热情、欢快等气质。例如魏松、廖昌永、莫华伦等声乐教育家, 他们都具有这种声乐表演气质。而这种声乐表演气质又是通过声乐教学的心理运用在外形体运用中的体现形式。舞台运用也包含了学生在形体中心理的运用, 它是心理特征的表达方式, 指学生的语言表达形态。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歌唱家的气质, 如勇敢、激情、忧伤等表达方式。舞台运用即舞台上的表演方式, 舞台运用是学生心理在形体中的整体运用, 是对学生在声乐作品中塑造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
三、形体在声乐教学改革中的软形体运用
在教学改革中外形体运用与心理运用都属于“声乐教学硬形体”,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声乐教学软形体”, 即指教学改革中, 学生心理上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更为重要。这种声乐教学软形体运用是学生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体现,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所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心理运用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形体与心理运用达成合理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情感的体现和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在正确的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 通过学生的灵感进行教学。灵感教学是使学生的睿智、聪明、机敏等通过形体和心理运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演唱中体现出来, 高师学生必须具有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性, 否则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教师。因此, 理解能力属于“软形体”范围, 学生在形体运用中要不断研究体现出来。
四、高师学生在表演中的外形体运用
外形体运用包括学生的头部、颈部、手部、臂部、胸部、背部、腰部、腹部、腿部、足部等各部位。这些部位都是外观上可看得到的部位。与声乐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外形体运用, 首先是对学生形体外观各部位的运用, 称为“外形体运用”。这种“外形体运用”, 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基本体现, 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外形体的重要作用。这种“外形体运用”称作“声乐教学基本练习”, 在教学上采用了演唱结合形体的“声乐教学基本练习”的综合学习, 即结合和借鉴了演唱和形体“声乐教学基本练习”的特点, 主要是学生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外形体的学习方法, 即“手和眼”的教学特点。
手指手部运用, 即手的动作, 包括手腕、手背、手掌、手指的各种姿势。手部练习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 手部的美感和准确性具有引领学生的指向作用,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意向、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手部运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云手”, 有正反云手之分。正云手为左手五指伸直, 手心朝上, 臂肘弯曲, 手掌齐眉, 然后左手绕过右胸逐渐向左外方伸展, 再由左方平肩自内向外画半圆形, 拳向左前方推直与肩平, 左手自右方向左, 扣左腕, 往右方拉开, 手心朝右外方, 与肩膀持平。反云手动作与右云手相反, 另一种是“兰花指”。眼指眼部运用, 即眼部的动作“眼睛是心灵之窗”, 眼部起到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而言, 眼神同样可以起到打动观众的重要作用。学生眼部练习为“睁眼”“眨眼”“转眼” (左右转、上下转、圆转) 等。
总之,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对形体的运用吸收和借鉴了多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使高师学生演唱时身体协调统一、演唱声乐作品生动灵活。形体表演的方法和手势运用等, 高师学生都必须要掌握。因为有的学生既进行, 歌剧表演、清唱剧表演、音乐剧表演等, 当演唱时形体运用就会派上用场。形体运用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进而对整个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包含了“声乐表演”与“声乐演唱”, 因为它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歌唱, 而不是单纯的声乐录音或广播。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依靠学生的形体运用来完成, 因此形体的运用高低优劣, 直接决定着高师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优劣成败。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师学生,形体
参考文献
[1]张振庭主编, 艺术欣赏教程[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 第1版.
[3]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7月, 第1版.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2
高师声乐专业形体课的改革设想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王中,声乐专业的形体课一直沿用舞蹈专业形体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本文针对高师声乐专业形体课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形体课的改革有一些帮助.
作 者:高月霞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09 “”(27) 分类号:G65 关键词:高师声乐 形体课训练 改革设想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扩招 音乐课程 声乐教学 认同心理
社会科学具有普适性,而属于社会科学一支的音乐专业,在具有普适性和概括性的同时,更具有专门性和个体针对性,因为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声乐教育的对象又是以个体的“人”为对象的极具个体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每个教学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因此,音乐教学或声乐教学则更多的是“因材施教”。而面对扩招后激增的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在具体的“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已经无法满足激增后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声乐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但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个体,他们对这种改革是否欢迎或是否适应?他们会有怎样的认同心理?
一、1998年扩招后的学生数量(全国1998—2012大学生招生数量表)
由上图可见,扩招后的大学生数量由108万激增到了685万。学生们所要面对直接后果是教育资源享受的稀薄化。
二、扩招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
由前表可见,从1998年到2012年的15年中,高校招生的学生数量激增了6倍多。而作为小众学科的声乐专业的招生,其实际激增倍数要远远高于6倍。这样就造成了三个客观的现实:1.学生一年多于一年,且成几何的增长;2.教室、琴房和宿舍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激增的速度;3.师资的增长也远不及学生激增的速度。由于这三个客观存在,就迫使高师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改革。
(一)课程设置由“单人课”改为“双人课”或“多人课”
扩招前的一节课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单人课”)。由于扩招,生源逐步增多,逐渐变为一个老师一节课教两个学生(“双人课”)。再由于继续扩招,逐渐变为一个老师一节课教多个学生(“多人课”)。简而言之,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享受到的资源呈几何性的下降:由一个人享受45分钟,变成两个人分享45分钟,再变成由“一群人”分享45分钟。从客观上看,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在几何性的减少;从主观上,任课教师其实也是分身无术,无暇兼顾;上课学生也是“淹没在众声之中”,很难有或丝毫没有主体性或主动性的学习。
(二)考试由“独唱”改为“二重唱”、“小组唱”、“合唱”
由于前文所提“三个客观存在”的存在,高师声乐教学不仅仅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迫不得已”的改革,而且在考试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扩招前的每学期都举行期末考试,每位声乐学生要“独唱”来完成考试曲目,演变为每学期都举行期末考试,但由两位学生一起完成“二重唱”考试曲目(这个“二重唱”不是真的两个声部的重唱,而是每人唱一段)。由于扩招学生的激增,“每人唱一段”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演变为由多人一起唱一首歌,或由全班同学一起唱声部合唱的形式来进行期末考试,由所有声乐任课教师同时为所有学生评分。更有甚者,或直接取消学期的期末考试,而直接进行学年的期末考试。
三、课程调整后的学生认同心理
在扩招的背景下,数量激增的客观现实下,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学校)在客观上进行了渐进性的课程改革。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客体(学生)又该有怎样的认同心理或应该如何调整心理呢?
(一)期望心理与现实存在的差异
每一位能够顺利考入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无论是“童子功”或“半路出家”,都不可避免的在考前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集训学习。因此,这些同学在上大学之前的半年或更长时间,是每周上2次或3次的声乐课,而且是声乐单人课(老师一对一的教课)。而这些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由集训时的每周2-3次单人声乐课,变成了每周一次的双人课,或每周一次的多人课,这种落差巨大的转变,会由于上课时间的剧烈缩短,而使他们产生不认同的心理:为什么大学是这样上课的?这样上课我能学到什么呢?进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声乐水平和演唱技术退步了,而实际上,也是真的退步了,因为没有上课时间做保证。
(二)在失望中寻找希望的认同心理
学生进校以后的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客观性,他们也确实在声乐上没有得到太大的进步,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会失望。然而在痛定思痛之后,他们会慢慢明白,在大学,老师上课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更多的还是要考他们自己去努力。他们会在有限的上课时间中,更多的吸取养分;在课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充满希望的学习,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现阶段,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而言,的确处在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无论是在国家招生的宏观上,还是在高校教育办学主体(高等学校)的中观上,还是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客体(学生)的微观上,大家都对这种迫待改革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充满了期待,唯希望高师音乐教育在不断变“大”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强”!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音乐的心理干预功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BB057。
作者简介:
[1]孔庆夫: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2]金姚: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初探 篇4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改,地方音乐
声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最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标准。对其教学内容改革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关键一环。由于国家教育部对音乐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声乐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对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积极。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和新课标的出台,各个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声乐课程的改革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改革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培养方向上,部分院校一味追求“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只求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课教学内容完全以中小学教学曲目为主,基本舍弃了高难度曲目的训练,从而导致培养出“只有教学能力,没有歌唱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多数高师声乐课只重唱而不重表演,忽视了音乐学科的表演本质。在师资力量上,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大量扩招,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1的规定,现有师资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创新上,一味追求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而方法的适用性却未得到充分验证。在教学语言上,现阶段高师声乐课教学基本仍处于传统的“师徒模式”教学,示范与模仿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过大,教学未能普遍语言化、文字化。
(二)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贯穿全部教学阶段的始终。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学内容的构成是否合理,是将声乐课完善化、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一般声乐主修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甚至超过半数。着重将声乐教学内容规范化,在该专业群体中具有广泛性意义。第三,当代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课改”、“新课标”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构成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应由几部分构成:
首先是歌唱技术。良好的歌唱技术不仅能够延长歌唱寿命,也是声乐情感表达的能力基础,歌唱技术的提高是学好声乐的关键。而且,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高度模仿性来说,歌唱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咽喉病变,从而对后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其次是歌唱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声乐学习的重大障碍,将声乐课程理论化,用直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述歌唱理论和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
第三是歌曲处理。明确歌曲处理的本质,简化歌曲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四是舞台表演。由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高师声乐课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表演,这一缺陷很难通过其它途径弥补。而声乐属于表演性质的艺术,脱离了舞台表演,就等于忽略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声乐课堂上,也应加入肢体语言运用的内容。
(二)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所使用的教学曲目,与当代全国范围内的声乐教育界的趋向并不完全统一。近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多次直接针对或单独包含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声乐比赛。在多数比赛的学生美声组中,咏叹调和狭义艺术歌曲占有半数以上比例,演唱曲目的专业化、西洋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从这类比赛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教育界对现阶段的歌唱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也在敦促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加深。此外,我国文化教育与世界逐渐接轨,大量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也逐渐形成。因此,西方古典曲目在声乐教学中也应越来越引起重视,咏叹调、艺术歌曲不应是专业院校教学的专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上。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对民族声乐曲目的选曲主要有两类,一是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传统教学曲目,二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些创作歌曲。这两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民族声乐教学选曲除上述两类还应包括:戏曲选段、民族歌剧选段、较常见类型的地方民歌或民歌改编曲等。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高师学生,以上类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深化横向学科的联系
声乐学习只重唱而不重分析,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往往是由相关课程联系不紧密而造成的。事实上,很多横向学科对声乐学习都有巨大帮助。如曲式分析,歌曲处理的基础就在于此,歌曲的情绪起伏和戏剧冲突往往在曲式结构上得以体现,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够促进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另如和声分析,绝大多数曲目都是人声与伴奏共同构成的,深入分析和声,有助于把握歌曲风格并与伴奏协调。另如音乐史,很多学生用同一种演唱处理方法来对待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音乐史的深入了解,把握多位常见作曲家的作品特征,也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它如视唱练耳、形体训练等科目更是与声乐课息息相关。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声乐课上把上述科目直接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要求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进行歌词分析、结构分析、和声分析甚至自创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根据地域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一)地方高师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
我国地大物博,民间音乐非常丰富,而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却因保护和传承不力而濒临消亡。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理应自觉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其原因有五: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拥有一定的科研队伍,有能力承担起这项任务。二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可保证当地学生能够对地方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三是便于深入当地文化进行科研调查,具有环境优势。五是地方民歌往往通过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群众的口传心授,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很多民歌很难保证其原汁原味,而高师教育的系统化,书面化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地方高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地方音乐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地方性优势
前文提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这样的招生名额分配必然会使当地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地学生对于演唱地方民歌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经过声乐课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发生方法和系统的声乐知识,再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和当地民歌的风格特征,必然形成该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甚至院校的特色。达到既传承地方音乐、又丰富教学内容、又形成教学特色的“三赢”效果。
四、结语
高师音乐专科声乐的三阶段教学 篇5
高师音乐专科声乐的三阶段教学
当前高师音乐专科学生普遍缺乏音乐基础,针对学生个体的授课时间远不及本科生.专科的声乐教学如何适合专科学生特点、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取得实效?文章把专科声乐学习分为初学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论述了各阶段的划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歌曲选材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专科阶段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作 者:陈以新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室,重庆,4007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52关键词:声乐教学 专科学生特点 初学阶段 巩固阶段提高阶段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文化建设
学校适时的进行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在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与思想导向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声乐课程改革亦是如此。学习声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将声乐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背景中,创造一个和谐、人文的文化氛围,也是当今声乐课改的一大作用。
一、高师校园文化现状
進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很多地方都大学林立,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城市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当下,社会风气浮躁,很多人唯利是图,追名逐利,正是在这种污浊的社会风气的反衬下校园这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知识的殿堂就越发显现的与众不同,也成了净化灵魂的场所,近年来我国的大学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所以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现在很多大学也正在被这种庸俗的社会风气所同化,以前的校园到处可见各种社团活动,各种艺术作品展,到处可以听到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如今这种场面在很多大学基本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商店,各种市场,曾经的文化殿堂如今已逐渐沦落演变成为人人追名逐利的市井之地,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如今连孕育文化的地方都没有任何文化气息,我们还有何理由自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曾经引以为豪的地方现在却成为发展中的短板,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耻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不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看中的是GDP的增长值,国内的城市化比例,而正在我们跟别人拼钞票的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悄然成为韩国的节日,而且这个节日在我国的时间远比在它的新主人那里历史悠久,这些虽然是当前我国的国内文化状况,同时也存在我们的校园,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知识就是文化,我们学的是知识,但是传播和积累的是文化,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了文化气息,那么这所学校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人没有灵魂就不能称之为人,学校没有了文化气息就不能称之为学校。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跟以前都完全不能比,其实校园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我们所想的仅仅是学习、科研那么简单,音乐、大学社团、体育比赛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用曲调传递着喜悦、悲伤、哀愁和欢快,同时也用声乐记录着历史,传承者文化,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常常会把音乐这种文化形式遗忘,殊不知,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高师声乐教学目前现状
高师声乐顾名思义高等师范声乐教学,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高师声乐课程的安排影响着未来的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也间接左右着未来的小学生在音乐教育上的问题,所以高师声乐课程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在高师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的个人水平和未来成就,同时也对未来的音乐发展的音乐形式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的高师声乐课程在安排上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过分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忽略重要的课外实践,针对这种情况,在高师声乐课程设置上应该较多的增加实践机会,更好的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活动。
在高师声乐课程安排上如何进行和开展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在校园里或者社会上组织各种声乐类的表演活动或者竞技类的比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寒暑假组成一个团队到偏远山区进行义务音乐教学活动,既可以增加个人的表演能力,提升舞台表现力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在教学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在观众面前的表现力,还可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课堂也是舞台,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开展,为了适应未来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每个人上台表演和模拟教学的机会,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舞台上的展现力,为以后传授声乐知识提前打下基础。
高师声乐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教学,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表演,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只会自己表演,个人能力突出但却不会教的的现象,作为一个老师,个人水平再高,不能把所学的教给学生,注定不是一个好老师,所以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力,要把教学生如何去教音乐当做一门课程,而不仅仅是学音乐。
音乐来源于社会,音乐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主体的精神品格,在这种前提下开发挖掘学生的各种艺术潜能以及各种艺术能力,发现自己,发现自我,促进个性化的发展和建设,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和谐发展的同时,使自己认识生存的意义,在音乐中生活、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解放自我,营造宽松自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气氛。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音乐应存在于相关文化、社会生活及节目艺术中,汲取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营养。声乐艺术源于社会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社会生活,正确有效的声乐课改,不但可以为学生增强声乐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导向作用,当今大学生中受到社会流行文化影响较大,那些流行音乐以及火暴的音乐节目,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缺乏正确引导,可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利的影响,例如盲目追星等。在进行声乐课改时,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当下比较有影响流行音乐或者音乐节目,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充分利用当下现有的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使音乐风格多样化,如选择经典流行元素进课堂,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流行乐坛里,学会选择,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艺术与欣赏取向;通过结合当下比较有影响的音乐节目,充分利用当下现有的资源,进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音乐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三、声乐教学改革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文化,在很多地方像巴西、印度等当地居民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人们唱歌跳舞,用音乐进行沟通。同样,音乐对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的文化建设和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以及精神风貌都对校园的精神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的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风貌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歌的传唱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到校园的文化建设,学校的各项社团活动的活跃程度,活动形式以及是否健康丰富多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的文化建设等,而这些都与音乐教育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音乐能在很多方面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好的音乐氛围能够提升校园的文化品味,促进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沟通,音乐是一门文化艺术,掌握这种文化艺术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格魅力。此外,音乐还能丰富学生和老师的业余生活,能够活跃气氛,娱乐身心。如果一个学校的校园音乐文化足够的丰富,不仅对学生有力,同时还可以增加校园的文化魅力。总之,高校中的声乐课程改革对校园的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非常巨大的影响。
四、结语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教育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将在实践中立足课堂、开拓广阔的实践基地,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尝试和努力,其作用不可取代,不可或缺,不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学校,甚至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灵.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意涵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3(12)
[2]曹文兵.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1(12)
[3]韦巧慧.高师声乐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歌海,2013(06)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
声乐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音乐能力,以胜任幼儿园教学活动。然而长期以来,学前声乐教学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略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导致所学知识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不相适应。本文根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声乐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形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目前大多采用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声乐水平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通过彼此观察、探讨的方式共同学习。然而,集体课形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难以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进度,导致不少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忽视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现有水平
学前声乐教学大多模仿专业音乐院校,以美声和民族唱法教学为主,忽视了儿童演唱方法的学习。这种将音乐专业训练内容生搬硬套的做法本身就没有顾及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以平顶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例,他们在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仅在大一上学期修过一门基础课程《乐理与视唱》。声乐课从大一下学期开设,持续至大二上学期,共两个学期。当他们开始系统声乐学习的时候,已具备初级的识谱视唱能力,但基础薄弱,仍有部分学生不会识谱。学生经常连一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都分不清楚,更难以唱得准确。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强调演唱技能,忽略乐理知识的巩固与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非常吃力,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学前声乐教学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单纯的教歌唱,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在音乐上的情感表现力、创造意识以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灵活转变教学方式
高师学前声乐课应采用以集体课与小组课为主导、个别课作补充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课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借鉴,共同进步。在集体课的同时又可以穿插小组课的形式,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在集体课与小组课开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加入个别课,给学生提供接受一对一深入指导的机会。
(二)根据学生水平循序渐进地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高师学前声乐课应在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上加强幼儿歌曲教学,同时,应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而调整侧重点。
一年级阶段以声乐基础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标。此阶段可选择一些具有具艺术性和通俗性的歌曲,如《送别》、《乡间的小路》、《摇篮曲》、《红河谷》等音域不宽、结构简练、篇幅短小的作品,帮助学生从体验美声唱法入手,学习歌唱的呼吸与共鸣等基础技能,初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
从二年级开始,加强幼儿嗓音知识与儿童歌曲教学。由于幼儿的生理条件限制,其音域狭窄,音区不高。一般来说,三到六岁幼儿的音区在c1—c2,一个八度左右。新生婴儿开始学习发音时,音区会稍微偏高一点,共鸣位置通常在眼睛附近,随着年龄增长,共鸣位置会逐渐下移,到三岁左右,部分幼儿讲话歌唱的共鸣位置会下移到喉咙附近。因此,对三岁幼儿开始进行集体歌唱教学的时候,应自然地引导他们发出从高处滑向低处的声音,重新唤醒他们婴幼儿时期的位置的发音感觉。那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阶段的声乐教学,在练声曲的选择上可选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声训练曲,从较高的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在教学曲目的安排上,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穿插进行。
(三)丰富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是集歌唱、律动、欣赏、打击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教师不仅教幼儿歌唱,而且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方式体验和感知节奏、节拍、重拍、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因此,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歌唱素质、器乐演奏素质、律动表现素质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学前声乐教学应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教唱歌曲的同时,加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一首歌曲前,教师讲解歌曲涉及的乐理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识谱视唱能力,并通过范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和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曲式结构。其次,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朗诵教学,组织学生在气息支持下有节奏地高共鸣位置地朗诵。再次,借鉴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与打击乐教学,引导学生为歌曲的节拍、重拍、节奏型等表现要素创编声势动作,用人体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在此基础上加入真实的乐器,以器乐演奏代替声势动作。最后,根据学前儿童的音乐活动特点,拓展歌曲的演唱形式,从集体的齐唱拓展到小组内部的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等形式。将声乐演唱密切相关的乐理知识等基础理论外化为表演活动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以及音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意识,而且为从事歌唱与打击乐、律动以及戏剧融合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师范技能。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梅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艺术研究,2010,02.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8
一、对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是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前提
所以提出对高师培养目标管理进行再定位问题, 这是因为实践中不少人已陷入了一种认识误区。这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 也就是高师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混为一谈, 全然不顾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根本差异。
应该说,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上, 大家并没有异议, 也都形成了共识, 这就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优秀合格的音乐教师。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声乐教学的本色特征和基本要求, 由此也决定了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要沿着师范生的轨道来设计、实施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但现实状况是, 一般的师范院校大多借鉴甚至直接照搬了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培养人才的一套模式与机制。而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在培养的目标指向上与师范院校却有着天壤之别。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水平的专业音乐工作者, 而师范院校则重点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
弄清了高师培养目标的本质特性与本色所在, 也就为进行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既然高师姓“师”, 那在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就要体现师范性、彰显师范性、渗透师范性, 因为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而言, 他们不仅要搞清和掌握自己“怎么唱”,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引导别人去“正确唱”。而现在的突出问题是, 在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环节, 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材选编、授课方式等上, 都程度不同地打上了专业音乐院校的烙印或痕迹。结果是, 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理论, 课程体系扁平化, 内容滞后陈旧, 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会“唱”不会“教”, 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短板”“拐腿”现象严重。总之, 师范性是高师院校开展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与亮点所在。鉴于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能“上舞台”, 又要能“上讲台”, 声乐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专门的声乐技能技巧外, 还须掌握系统的的声乐基础知识、与声乐相关的综合性理论, 以及从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所必需的教学基本功, 包括“三支笔”、讲课说课和范唱等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 既要进行通识教育与声乐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 还要围绕声乐展开综合学科、交叉学科或跨界学科的教学、渗透与融合, 如声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声乐文化学、声乐医学、声乐美学等着。通过上述课程的传授,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从而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最本质的属性与最主要的特色, 这就是姓“师”——培养的学生未来职业角色重在“传道授业解惑”, 名“高”——与未来承担角色相对称的“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基础厚实”等素质要求。
二、合理选择、编写声乐教材是推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
声乐教材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基本工具与主要载体。它们是基本手段也是最终训练目标。声乐教学就是通过对声乐作品和练声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与水平。教师选择声乐教材时, 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生理、心理、性格、嗓音、理解力与表现欲等各方面的特点与不同学习阶段的特殊情况, 从教学的先后次序和作品的难易程度等方面, 有针对性地筛选确定最合适的作品作为培训教材, 进行练唱训练。
声乐作品选择要正确处理中国与外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及其它唱法、现代作品与以往时代作品、经典作品与其它作品等关系, 要注意吸收具有鲜明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特点的优秀作品, 同时充分考虑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类型的艺术体裁与形式, 使之体现出较强的多样化风格的特点。要密切结合当地地理、民俗、人文、传统与习惯等, 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声乐教程和声乐资源, 将那些具备较强地域特点、乡土风味或“民族风”的地方音乐、说唱艺术、原生态民歌 (如劳动号子) 也挖掘整理出来, 作为声乐教学的练唱曲目和参考学习素材。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艺术采风等形式深入民间田头, 实地考察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并请民间歌手进行范唱, 增加参与性, 调动声乐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潜能。实践表明, 在声乐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意愿, 由学生选择他们所喜欢的声乐曲目进行练唱, 引导他们进入相应的意境、情境和艺境, 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是推进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当前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上仍然多采用“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方式过多地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单向教学与传授。主要特点是老师讲, 学生听, 学生不仅处于被动位置, 而且学生之间也缺乏学习、观摩与交流的机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声乐教学如果继续单纯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势必与当前声乐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高考扩招背景下, 由于每年新入学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大幅度增加, 学生所平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日益趋紧, 固守“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必使本已工作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声乐老师更加不堪重负, 更加力不从心。
如何创新与改进与时代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一是因人因材施教。高师学生在文化知识、音乐素养等上参差不齐, 个体之间的嗓音条件与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才能增强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对声乐教学中的呼吸、声音安放、“打开喉咙”、共鸣等特有技术, 都要区别不同学生个体特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针对学生在歌唱发声、吐字、情感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要为学生努力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与条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音乐认知能力, 分阶段有计划地谋划循序渐进、不断进步的课程学段目标, 设计符合声乐课学段目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并在适度的弹性与一定的刚性规定中间寻求最恰当、最适中的平衡。二是采用灵活的声乐教学方式。有研究者认为, 高师声乐课程的教学目前所采用的个别课即“一对一”模式仍需继续保留, 而2-4人的小组课与集体大课也要视情况灵活开设, 以做到相互补充, 并使之相得益彰。对此, 笔者予以赞同。应该说, 以个别课为主, 辅以小组课与集体课, 这将是当前与今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即对技能、技艺要求比较高的课目, 可采用个别辅导课的形式;而对声乐基础理论课、教材教法课、名曲名作欣赏课等, 则可以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缓解高考扩招与当前声乐师资紧张的矛盾, 提高声乐相关课程的教学效率, 也有效地为开展个别辅导与小组课节约时间, 挪腾空间。三是开展互动式与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不论是个别课还是小组课或集体课, 都要进行教与学的互动, 要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来组织教学。这当中, 最关键的是要打破声乐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既发挥好教师在声乐课堂上作为组织者、传授者的主导作用, 又能使学生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角色与核心地位得以充分的展现。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 通过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营造和谐愉悦轻松的良好氛围, 保证学生接受声乐学习的成效与质量。要积极支持与鼓励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范唱。声乐老师的示范演唱能够激发学生学演的内在动力与热情, 可以使原本音乐课堂单调、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而有生机。四是处理好声乐教学中的各种矛盾与关系。如歌唱状态的“用力”与“放松”, 呼吸的“控制”与“流动”、吐字的“宽”与“窄”, 音色深厚的“真”与“假”, 声音的“明”与“暗”, 唱法上的“美声”与“民族”“通俗”“原生态”“跨界”等。也只有这样, 才能较好地掌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四、引入并辅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是改进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人类在包括学习、生活、生产等诸多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我们的高师声乐教学既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一方面, 随着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来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 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声乐教学模式大为改进与创新, 而且还大大改变了时空距离, 增强了声乐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 也对声乐老师在能力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 如对数据库的使用、教学课件的制作、有关声像资料的采集编录等。传统的声乐教学, 在手段上只能借助板书、图片、录音录象等进行授课, 这多少使得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枯燥乏味。现在则可以借助电脑、幻灯片、多媒体视听系统等多种教学工具。显然,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使声乐教学的容量大为扩展, 也使教学资源得到广为挖掘、利用和整合。改进高师声乐教学,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 通过多种形式与手段来为教学服务, 改进我们的声乐教学, 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研究者指出,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解剖。可以借助互联网, 收集整理有关学习资源, 温习揣摩课堂上还没有完全理解掌握的知识, 进行再梳理、再思考、再消化。1
五、重视“第二课堂”是改进与创新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是改进和优化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之一。就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 办好“第二课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学生将课堂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论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声乐实践活动, 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对老师的声乐教学进行进行检验和修正,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滚磨摔打、经受锻炼, 提高适应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声乐实践本质与作用的认识已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化与拓展。形成的共识是,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围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进行的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而作为具有时代特征意义的所谓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既要富有创新创业精神, 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国家这几年印发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文件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育部《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5年) , 还是《高校本科教育音乐教学 (老师教育) 指导方案》 (2006年) , 以及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实践教学”均已被摆上突出位置。显然, 作为我国在新世纪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考量, “实践育人“与“大爱育人“等一同构成了素质教育的路径与管道。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中, 作为“第二课堂”的声乐实践教学仍然程度不同地都受到了漠视。高师院校在声乐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普遍存在着课时得不到充分保证, 实习形式单一枯燥, 考查评价不严格等问题。学生也对实践课程漫不经心, 应付了事, 不愿意在实践教学上花精力动脑筋。师范院校开设实践课程, 要么时间得不到足够保证, 要么流于形式。在相当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案中, 声乐理论课程所占的课时, 其占比一般是教学总课时的75—80%。而教育实习课时却少得可怜, 大约只有6-8周。而且开设的时间安排偏晚 (大多在第四学年) 。殊不知, 教学实践实习课在声乐教学中往往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也与美国的15周、法国的27周的实习时间相比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3至于其它的实践平台或渠道也很少。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学习的东西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四不像”就是“手高眼低。
改变这一状况, 有效举措就是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必须明确实践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围绕彰显师范性、强化职业性的要求, 设计丰富可靠的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声乐艺术实践, 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学育人模式, 给学生搭设锻炼的平台, 创造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本领。这方面, 不少高校都有很好的尝试, 比较好的形式有组织竞赛活动、组建学生艺术团体、开展文艺下乡和农村支教、到社会担任兼职、进行专题调研等。根据笔者体会, 要增加专业实习时间, 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实习时间至少不能少于一个学期。要做好考勤工作, 不仅将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列入课表, 而且要计算学分。可考虑改革毕业环节, 用专业技能比赛代替毕业论文。
注释
11 .何志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艺术教育》2007年06期.
2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9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只有培养出适应基础教改新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和执行改革的目的和意图。自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程被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在2011年教育部针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基础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歌唱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反射到了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培养模式中。因此,需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声乐课程的综合性设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打破师范声乐教学上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创新型,而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教育,在各项事业改革的大潮面前也面临着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基础上,即专业音乐教育加教育教学类课程。这种直接的套用模式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轻教学理念的行为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不热爱教学、不懂得教学的局面,
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对教学工作只是按部就班,依大纲行事,缺乏探索教学、安心教
育的意识。必须实现以教育技能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声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这种模式逐渐脱离了培养目标。也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同时还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声乐课一般是贯开展大学的所有阶段。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歌曲、本土的地方民族音乐。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秒之处。
二、声乐教育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围绕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性地从声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歌唱能力,还要有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以及声乐唱歌的教学能力等。但多年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多以示范性的教学方式,缺乏声乐理论的教学。尤其是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注重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声乐理论没有系统的讲授,导致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准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没有掌握必备的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只知道自己歌唱,而无法进行教学,讲不出唱的理论。而实际上声乐的教学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运用,还有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理论知识就像一颗树的根基,如果没有扎实巩固的声乐理论做指导,那只会停留在一种感性的、表面的认识,将会给声乐学习和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就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所以,要把声乐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来开设声乐理论课,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讲解,比如:歌唱的姿势、发声基本原理、发声器官的构成、声乐与艺术语言、声乐发展史等。从而让学生认知与了解声乐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为声乐技能教学做好理论储备,为今后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成为不仅能唱,又能讲授如何唱,具有较强声乐唱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
(二)集体声乐教学的尝试
一对一教学是传统的、沿用至今的声乐教学方式。它能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综合素质等特点,选择适合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充分地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突出学生的艺术个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声乐教学果明显,符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好途径。但是,针对我们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适用,我们将来面对的中小学,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而不是专业学生。
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尝试集体声乐教学。集体教学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很大的教学优势,比如:歌唱的姿势、正确的呼吸方式、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发声器官的构成、喉咙的打开、共鸣训练等等。同时在中小学中开展合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方面合唱教学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协作精神和高尚完美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占有很重要的位也可以利用集体声乐教学进行合唱、重唱形式的声乐训练,如:男女生合唱、对唱、二重唱、三重唱、小组唱等。把集体声乐教学与一对一声乐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声乐教学方式,让一对一学习与集体课学习互补,营造出“活生生”的教学形态,在集体声乐教学中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合作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三)重视声乐实践教学
声乐是也是一门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属于舞台艺术实践的范畴。不能因为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忽视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实践是在声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延伸与完善,是声乐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现方式。缺乏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声乐教学需要依靠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却是我们声乐课堂的一种真实的反馈,理论与技巧的最好表现形式。把声乐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声乐教学,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创编实践活动,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声乐艺术潜力,锻炼他们在各种晚会中、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节目的编排能力。将声乐的节目多样性的展现,比如:情景剧、音乐剧、歌伴舞、合唱等。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声乐理论知识,还巩固了声乐技能技巧,使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多元化的教学能力。所以,重视声乐实践教学,是高师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振兴民族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出适应中小学《标准》要求的音乐教师,这将是高师音乐系科今后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与创新,让声乐教学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声乐教学是以教授歌曲演唱方法、演唱声乐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技能学科之一。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情况,高等师范院校都在积极的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努力建构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体制,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满足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教育出版社,1999.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 篇10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1980年12月在长沙举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大纲讨论会讨论修改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内容规定:《声乐》是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是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的一门学科。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 胜任中等学校的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
1. 声乐素质
在高师声乐体系中, 声乐素质指的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和声乐基础理论。歌唱基本技能指的是声音通道的训练, 即气息、共鸣、咬字, 以及声乐表演、如何处理作品。声乐基础理论包括声乐的发展、声部的划分、歌唱心理学、声乐艺术的概念、声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歌唱方面的能力
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具有独唱、范唱和在课堂上教唱的能力, 能够独立处理声乐作品。
3. 教育教学能力
在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 主要是指学生具有中小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能力以及组织课外声乐表演的辅导能力。
二、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关于歌唱学体系及相关学科的系统性教学的缺失
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使用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基本上是模仿专业院校的上课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的进步较大。缺点是缺少完整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声乐方法、演唱技巧, 是零散的、不具体的, 缺少对歌唱学体系的整体认知和掌握。另外关于表演学体系、声乐美学、歌唱心理学、嗓音的保护等相关理论的学习, 了解得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依赖于老师, 没有系统地学习, 不能够满足今后的声乐教学工作实践的需要。
2. 忽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 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高师的基础课程中, 虽然设置了教法课, 但只是形式上的对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指导, 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声乐教学工作实践中去。所以说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 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技能指导训练方面存在欠缺。学生毕业后, 会唱不会教, 不具备基本教学能力。
3. 教学中的歌唱能力方面的问题
高师声乐教学的演唱方法, 将声乐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一般选择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 曲目也是相对应的作品,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演唱能力, 但是面对将来要从事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却有些力不从心。由于过分强调歌唱的个性, 学生通常不会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儿童歌曲或青少年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 都不能贴切地表达中小学期间的作品。选择曲目上存在问题, 一般选择从专业的角度考虑, 选择难度较大、技巧较强的歌曲作品。没能和中小学的教材作品 (包括独唱、表演唱、合唱、重唱) 进行有机结合。另外, 高师声乐教育在艺术实践方面缺少锻炼,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延续, 声乐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 理论与实践现象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不能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没能为学生今后的组织课堂教唱以及组织课外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改善措施
为了增加高师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高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市场实践调查, 可采用如下措施。
(1) 声乐教学中, 增设声乐小组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 钢琴伴奏和演唱部分都由学生来完成, 根据现场情况, 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弹自唱的能力, 另一方面更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地提升了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
(2) 演唱方法上, 在一种唱法的基础上要找到歌唱的共性, 找到一种青少年能够接受的声音演唱。在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上, 选择一些中小学教材上的作品, 风格上具有积极向上的歌曲作品, 将表演唱、合唱以及重唱歌曲带进课堂, 有效地发挥声乐小组的作用,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 增设声乐大课, 如声乐美学、歌唱心理学、演唱基础知识、歌唱生理构造及嗓音保护、表演等课程。系统地学习声乐相关学科, 从理论过渡到声乐小课,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声乐学体系的奥妙与高深, 做到不同的演唱风格在唱法上进行微调, 通过声乐小课的个别调整, 真正解决学生个体方面遇到的问题。
(4) 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音乐会、音乐剧表演、器乐独奏合奏、歌咏比赛等, 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逐渐走向讲台, 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 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找出高师声乐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足, 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 才能做到学有所用,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运用所学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 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关高师声乐教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师 声乐 教学
近些年高师的声乐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向前跑动着,从“专业化”的一对一授课模式溶进小组授课方法,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化走向多元体的培养方向。这是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声乐教学意识的革新,也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创造条件,或者说打下基础。但无论怎样发展、怎样变化,一定要遵循声乐教学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脚踏实地。既要突出示范性,又要遵从客观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声乐教学,可在教学模式上做些调整,决不可以贪快、贪大,否则将适得其反[1]。
1、注重基本功训练
“高楼万丈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楼房是建不高的,声乐教学也是如此,开始歌唱基础训练必须打好。如开始的站姿、身体各部分的自然协调性等。正确的歌唱呼吸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影响着歌唱方法以及音质、音色的好坏、音域的拓宽和音量的大小变化。因为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远在17世纪,西欧很多声乐家们就有许多关于歌唱呼吸的名句,如“歌唱呼吸对声音起着重要作用”;“呼吸是歌唱的源泉”;“歌唱的艺术即是呼吸艺术”;“只有知道怎样呼吸,才能知道怎样歌唱”等等。在我国古代关于声乐的论著中也非常强调呼吸,如“夫气者,音之师也”;“气粗则音浮,所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所散则竭”。戏曲里讲“气沉丹田,头顶空虚,全凭腰软”等,它们高度地概括歌唱呼吸的重要性以及气息与声音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决不能掉以轻心。另外,对于歌唱发声的理论知识如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的、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人声的物理性质、嗓音分类里,各声部分类的依据以及根据声音特点而又细分的种类、对等变声期儿童嗓音的保护及训练方法等都要对学生进行讲授。这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特殊要求,是教师教育的另一方面体现[2]。
2、系统的练声曲是声乐教学的基石
练声曲,尤其是学习声乐初期的基本练声曲,在俄罗斯的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练声曲目,就好比小说中武林高手的秘籍。在一节声乐课中,练声曲的部分至少要占据一半的时间,具体曲目因人而异,而且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也需要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例如学生是一名女中音,专业老师就会加大中声区和气息的训练。俄罗斯常用的练声曲目有《格林卡练声曲集》、《柴可夫斯基练声曲集》、《里姆斯基-科萨克夫练声曲集》、《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集》等等。在开始演唱之前,为了使练声顺利的完成,教师会先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理论知识,做出相应的示范,并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意见,使演唱得以更好的完成。
3、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培养合格的高师队伍。就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规则和目标,就是要培养我国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个目标,系统的实施是“个别课”声乐教学形式远不能胜任的。也不是通过集体课、大班课讲讲就能获得。它是需要一定形式和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的“小组课”在这里起到重要角色。
3.2从教学内容上看。其一,从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发声状态、语言的训练。其二,对声乐观念的讨论。其三,将中小学歌唱教学内容纳入声乐小组课进行系统学习训练。其四,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歌曲的理解和处理。其五,在以上教学内容中有意识渗入声乐课教学方法训练。教学组织能力及歌曲伴奏自弹自唱等能力的培养。
3.3从小组课的授课形式看。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几个至几个学生小组课教学。按嗓音的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授课,要采用集体讲授及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学内容要有共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个别授课时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歌唱技巧上也容易得到提高。
3.4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看,小组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概括起来有示范法、观察法、比较法、讲授法、实践法、练习法等。在小组课上集体讲授发声基础知识原理,声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和风格把握。歌唱理论及声乐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学习中外名家演唱现场实况进行学习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赏评论,学生的演唱等。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声乐,音响和歌唱感觉的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获得某种能力。同时,还要反思我是如何掌握这种技能的。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教师是如何教其他的学生,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转换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具备教师的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3.5从评价标准与方式上看。小组考核的评价方式为:所有声乐课代课教师用百分制给出成绩,给学生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毕竟声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影响声乐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声乐基础技能技巧、歌唱语言、风格的把握。情感的流露,艺术的表现,以及歌唱者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等等。老师在给学生成绩时应该综合评价,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每学期的艺术实践,以学分的形式纳入教学实践,以此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学成绩展示和多种能力的体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论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一定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學原则,不能因学生起点低,想让学生进步快些而违背教学原则,更不能因学生音乐素质或接受能力稍差就大发雷霆,要有耐心,做到一视同仁,了解各种唱法的基本要领,突出师范性。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声部的判断要给予正确的定论,使个性及早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教学,循循善诱,做到让每个学生都爱学,有兴趣。在大小课相结合上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多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锻炼、多发展,特别是对歌唱表现要高度重视,以气发声,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这是我们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课题编号 : 本文为 黑龙江省 艺术科学 规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 科研项目 ,青年项目 编号12C018
参考文献:
[1]赵震民.高师声乐硕士生声乐教学初探[M].北京:音乐创作,2006(6).
刍议高师声乐教学 篇12
一、高师的声乐教学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之差异
声乐教学通过近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 已经基本确立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两大体系。这两大不同类别的声乐教学在诸如教师素质、教学形式与授课方式、教学性质与内容等方都有明显的差别。
就教学性质与内容而言, 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注重“专业性与表演性”的结合;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则强调“师范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总的来讲, 两者对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规格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主要培养歌唱演员, 一个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将就“博而泛”, 讲究各种相关知识的密切配合。
教学方法方面, 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常采用“一对一”的模式, 对授课内容也采取循序渐进、中外结合的形式;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则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 更加适合“师范性”的教学理念,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教学师资方面, 高师的声乐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只有极少数人是直接毕业于音乐学院的。而音乐学院的教师几乎全部都毕业于音乐学院,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还有少部分是从国外进修回来的, 这部分人大都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过大奖, 具有相对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音乐学院还配备有专职的钢琴伴奏教师,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技能, 还在音乐作品处理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一点上, 高师的声乐专业学生只有到达硕士层面的才能享受到。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
伴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 经济的日益发达, 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音乐教育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也出现了很多比较具有科研价值的、就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 在很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中, 音乐教育仍然趋向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与我们所提倡的“基础音乐教育”相去甚远, 其弊端也暴露无疑。
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其任务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学习里, 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 又具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且要有一双会“听”的耳朵和一张会“教”的嘴。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总是对声乐教学的各种理念以及教学法关注不够或是根本不加关注。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 教师往往这种于声音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 致使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 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 出现了只会唱, 不会教的现象。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学生在看待某些问题时, 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从而影响到演唱技巧的科学掌握。因此, 对目前高师声乐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调整, 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多尝试开设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 在这种形式的授课模式中, 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导掌握基本的声乐发声及演唱技巧, 并能够通过观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现场指导, 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声乐技巧的同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
作为整个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声乐艺术不只是一种发声的机制和技术, 而是包括着极其深邃厚重的内涵和丰富广博的精神元素的一种声乐文化。事实上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声乐文化。但长期以来, 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文”的倾向。另外, 长期以来声乐技法的困扰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在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课程、培养目标、人才评价诸方面都有意无意地造成了技巧与文化的对立。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声乐教育人才, 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如要走上更加科学规范的轨道, 应首先从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技术, 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化开始。唯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声乐文化, 从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教学素质。
三、高师声乐教学应突出“师范性”
高师声乐教学突出师范特色, 首先应体现在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转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行为, 其关系是非常重大的。把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宗旨贯穿高师声乐教学的全称, 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要主动向教学目标靠拢, 教师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都要浸透着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元素”和“信息”,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 因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必须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倾向性, 要以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培养, 使学生不至于“学死书, 死读书”。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端正他们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以及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 不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怀揣“歌唱家”的梦想, 以至于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既因为没能成为歌唱家而懊恼, 又因为没有为自己搭建好完备的知识结构而后悔。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毕业生, 在工作以后所面对的学生基本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璞玉”, 在歌唱教学方面所从事的也是对声乐的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因而, 在对这样的学生训练时, 不仅要注重于他们如何“唱”如何“表演”, 更要注重他们以后能如何“教”, 要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辨别能力的“听”的训练, 要让学生在既会唱又会表演的前提下, 更会教,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凸显“师范性”的特征, 才真正地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区别开来, 培养出来的才是中小学真正需要的音乐教师。
“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每个学生究竟用什么方法使他的技能、技巧逐步提高, 就不能都套用一个公式。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音乐基础、个体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研究, 找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进行声乐教学。即使在同一堂课上, 也可能有些细微的变化, 教师要做到在同一原则下的创造性教学,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的某些优点, 加以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走上声乐学习的正确发展之路。
摘要:声乐课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声乐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 培养人们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活动。高师声乐教学应区别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 从而突出其“师范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师,师范性
参考文献
[1]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启泉, 催允秋,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师声乐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10-26
高师声乐11-16
高师声乐教育08-13
高师声乐教学艺术11-04
高师钢琴课程09-29
高师教学改革05-24
高师教育改革12-30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08-06
加强高师实践性课程09-23
高师《钢琴》普修课程入门教学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