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改革

2024-08-06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共12篇)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 篇1

近些年来, 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钢琴教学, 在不断实践探索与改革中, 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 例如, 教学模式由过去单纯的“一对一”授课, 改为结合小组课、集体课以及多媒体电钢教室多元模式组合进行教学。这极大地缓解了师资短缺的予盾, 再如对钢琴教材的改革, 由过去单一的欧州传统曲目教学, 改为中外多种乐曲风格的结合, 甚至一度被认为“禁忌”的流行、通俗音乐, 也被收入到了学生教材中, 这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它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改革。还有从审美、思维方面提出对钢琴教学改革的, 也都极大地推进了高师钢琴教学的改进。但这些改革只涉及到钢琴教学的局部, 而对于整体的协调, 尚有欠缺。现代高师钢琴课体系包括了钢琴演奏技术、技巧, 这个问题, 是由专业课来解决;素质培养是由钢琴艺术史课和钢琴作品赏析课来解决;能力运用是由即兴伴奏构成, 这也包括了对钢琴原谱伴奏的学习;教学能力是由钢琴演奏理论与钢琴教学法组合而成。以上课程体系对于单个项目的改革较多, 而对它们整体横向之间的改革较少, 例如对钢琴技术方面的改革不涉及到对艺术史课、欣赏课及即兴伴奏等方面的内容, 即不能通盘从整体上去考虑课程改革, 这是因为缺少一种理论去平衡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 在钢琴教学中适当引入文化学理论, 则可以使这种单一化结构更趋合理。文化学是一门探讨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及其规律的社会人文学科。它在研究交叉与边缘学科方面有较大优势, 把它引入到高师钢琴课教学中, 既符合社会发展对钢琴人才培养的需求, 又为研究高师钢琴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师范钢琴改革之所以难, 难就难在它是一门培养一专多能综合性人才的课程, 与专业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相比, 它的多元性更多地体现在对涉及到音乐各方面课程的掌握之上, 这个综合性往往被我们误解, 认为高师学生各方面知识多学些就是综合了。其实, 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与堆砌, 它应是一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俗地讲, 它是一种文化综合。高师钢琴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艺术类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 这其中有声乐、器乐 (中乐与西乐) 、舞蹈 (民族舞与芭蕾舞) 、甚至还包括美术、影视类学生必修的学科。在对这些不同专业学生讲授钢琴课时, 要结合学生自身学科的特点与钢琴融合, 这样钢琴在师范专业中就发挥到了最大的媒介作用。

下面以舞蹈系学生的一节钢琴课为例, 来具体分析一下文化学在该课程的应用。对舞蹈系的学生学习钢琴音乐更多是感受一种实践操作, 这种操作更多地体现在节奏与节拍之上, 这恐怕是舞蹈与音乐结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笔者选取了由胡适煕改编自民乐的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 以其节奏律动来作为该曲讲解的切入点。该曲既为中国乐曲, 那么它在演奏中体现出的节奏与欧洲乐曲的节奏有很大不同, 这时教师就应该应用文化学中关于文化模式的定义来分析两种节奏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国自古以来, 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模式, 但在北方的内蒙古有较多的游牧文化, 而欧洲古典音乐黄金期所处文化模式为机器工业时代, 不言而喻, 农耕与游牧都是靠天吃饭, 必须顺应自然, 天气好则外出耕种狩猎, 天气不好则呆在家中, 所以, 这个节奏就是弹性节奏, 有自由的成份, 而机器工业不受天气影响, 工人是在厂房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生产, 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 在时间和产量上下功夫, 所以, 他们的节奏叫钟表节奏, 要求非常精准。知道了这个区别后, 我们在进行演奏中就不能用欧洲传统演奏的技术去演奏该曲, 而应该用肘部画圆运动, 带动手腕来演奏这种弹性节奏的乐句。但作为舞蹈系学生, 该如何理解这种技术呢?接下来, 我们便可以通过融合概念来进行讲解。

首先, 中国舞蹈被称为划圆艺术, 线性和体动方面都讲求三圆 (平圆、立圆、8字圆) 、两圈 (大圈套小圈) , 而蒙族舞蹈在训练中, 情感、形态、运气、发力, 典型地表现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戏曲中有“走圆场”, 这是一种写意手法, 千百里的艰苦行程, 只一个“走圆场”, 在弹指顾盼之间, 便到达了目的地。所有这些, 直接影响到音乐中音与音、句与句、乐段与乐段, 以及乐段的首尾之处, 通过旋律线的光滑、柔和、婉转, 使乐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 这种圆的意识, 不仅在舞蹈音乐中有, 在诗歌中也比比皆是。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思君月正圆”、柳亚子的“歌声唱彻月儿圆”、毛泽东和柳亚子诗“百年魔鬼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以及民间成语“破镜重圆”、实现理想叫“圆梦”、调解纠纷叫“打圆场”等等。中国社会观念中对圆的认识非常强烈, 特别讲究家人的和陸与团圆, 把这些圆的意识有机融会在一起, 学生脑海中不仅有技术的圆形, 也有了思想感情的圆形,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只是学会了技术,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从一个文化学角度, 去分析解決乐曲的难度。

当然, 文化学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 我们要取其精华, 在学习文化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信不远的将来, 文化学的知识会更多地应用于我们高师的钢琴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王玉德.文化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

[2]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

[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3, 2.

[4]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

[5]戏曲表演美学初探.中国戏曲出版社, 1985, 3.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 篇2

关 键 词:高师 钢琴 基础阶段 教学

高师钢琴教学的“基础阶段”一般是安排在大学的前两年,高师音乐 教育 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必修课”的教学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主课”的教学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专业院校 学习钢琴“专业主课”的学生有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而高师钢琴“必修课”面对的大多数学生是因为面临参加高考其他专业难于考上才用几个月或一两年的时间“突击”学习艺术 课程而考入高师艺术类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规范的弹奏训练,是采取突击拔高的“蚂蚁啃骨头”的方式“苦练”出应考曲目的,大多数都只会弹奏应考曲目。尽管能弹一两首曲子,但缺乏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基本上都还没能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而且学生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因此钢琴教学基本上只能从“a、b、c”起步。在这个阶段要相对集中地给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尽快地打下一定的基础,才有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使其弹奏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在基础阶段的教学时间较短,在教学之中我们就更应该强调钢琴教学的普遍性、共性,更好地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初步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伴奏和教学的基本能力,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教材选择

成年人的钢琴教学不同于幼儿钢琴教学,成年人自身生理上已经基本定型,手比较僵硬,但相比较成年人在观察力、理解力、文化修养等这些智力因素方面要有一定优势,在教学之中,在坚持按照 科学 的弹奏方法和音乐规格去进行严格地训练的同时,应根据其生理上和智力上的特点、优势以及个体差异来规划教学的步骤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高师学生的钢琴教学,既不能认为学生的手早已僵硬定型,不肯花时间精力去琢磨、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不肯认真地去做基本练习以打好一定的基本功,认为只要能弹几个曲子就行,甚至急于弹大曲子,结果欲速而不达,弹出的曲子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也不能不顾成年人的特点和兴趣《拜尔》《哈农》《车尔尼599》一条条挨着弹,只要求质量不要求进度,就会抹杀了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高师学生的钢琴教学应根据各个学生实际情况,可采用周广仁教授所著《钢琴演奏基础训练》所提出的方式来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把不同的演奏技术分类型、分专题地以“技术课题”的方式,结合基本功训练的各调大小音阶、和弦、琶音和练习曲以及乐曲几个方面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来进行教学。根据成年人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些技术 问题 还可以在乐曲的学习之中加以训练解决,而练习曲则采取“精练”的原则。在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技术类型基本功训练并学习了相应练习曲、乐曲后,进一步给学生 分析 该练习曲、乐曲的主题,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发展 变化等等,并可以开始钢琴伴奏的学习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以“学以致用”的原则及时地加以巩固 应用,也能使学生更有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为扎实地掌握钢琴演奏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按此原则,根据学生演奏能力、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的实际状况来选定教材,在选择钢琴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技能性。必要的钢琴弹奏技巧训练,如:手指练习、音阶练习、和弦与琶音练习、练习曲、乐曲等有计划地安排在各教学环节。2.趣味性。教材内容安排应考虑到成年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由简到繁、循序渐进。3.经典性。经典曲目一般旋律优美,既有较好的艺术性、可听性又有较强的技术典型性、代表性,这样的曲目可以使学生在技术、艺术、学习兴趣各方面都得到提高。4.民族性。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适当侧重 中国 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风格及和声手法上学生较为熟悉,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实用性。从培养目标来看,应在教材中安排一定分量的歌曲伴奏和歌曲即兴伴奏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歌曲伴奏水平和即兴伴奏能力,更好地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关这方面笔者在拙作《高师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一文中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详解。

在教学之中,还要处理好 “精与广”和“想弹的与该弹的”两个问题。艺术教学之中“技术”和“艺术”“质”和“量”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在“精练”的同时要努力加强学生视奏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视奏能力,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多地“浏览”一定“量”的乐曲,钢琴弹奏能力才能提高;否则其演奏“质”的提高也就如无源之水,曲目量得到积累增加的同时,学生的艺术视野、艺术修养也能得到相应提高,其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也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也有“我并没有去弹那些正式的练习曲如车尔尼和克莱门蒂;相反,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做种种标准的练习如音阶、琶音、颤音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①[钢琴家米夏·狄希特(misha dichter)]这种情况,霍洛维兹也说:“我想通过我弹奏音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体操式的练习。我从不机械地对待钢琴。”②针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实际,在适当集中地打下一定技术基础以后,也应该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曲目量都同时得到更多的提高。

二、练琴方法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之思考 篇3

在高师钢琴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方式的探索是最广泛而多样的,多媒体数码钢琴集体课对于缓解教师压力,解决学生数量激增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病逐渐显现。钢琴教学以前之所以单独授课,原因在于教学的对象存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因材施教,不能象音乐理论课程一样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而数码钢琴集体课对有效提高演奏水平、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很好解决。因此,需要对数码钢琴集体课这一形式,进行多方面的调整,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将学生根据学习程度、自身条件、理解与演奏能力等因素组成小组,进行小组上课,对于不同程度的小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每星期的小组课之外,利用数码钢琴集体课的设备功能对每个小组的演奏进行抽查和辅导。对于进校程度比较高、演奏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不再安排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师对其进行单独授课。这样以小组课为主、集体课为辅、个别课为补充的教学模式,既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优秀的教材是高师钢琴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编写不到位,任何教学改革都将成为一纸空谈。现在很多教材可以说是传统专业钢琴教材的翻版,注重技巧的训练、选曲视野狭隘,忽视钢琴演奏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原因在于对高师钢琴教学对象的定位不准确。高师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基地,综合素质是对高师学生的基本要求。高师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不仅能够弹奏一些钢琴名曲,也能弹钢琴伴奏与合奏,还应可以在钢琴上进行创造性的即兴演奏。因此教材要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与均衡性,在技巧方面不宜艰深,技巧练习要少而有针对性;乐曲的选择视野要宽广,除了传统曲目范围外,中国音乐作品、近现代音乐作品、流行音乐作品、世界音乐作品等都要体现一些;加强歌曲伴奏训练,特别是少儿歌曲的伴奏训练;类似于爵士乐即兴演奏方面的创造性内容,也要有所表述。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材才能真正体现高师教育的特色。

新课标的内容为钢琴教学法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势在必行。长期以来,教师们在探索钢琴教学方法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成绩显著。但这些教学改革始终停留在如何教的范畴,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脱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性施教方式依然普遍存在。要想在教法上有所突破,教学活动的重心必须实现从如何教到怎样学、从关注教学过程到注重教学结果的转变。基于上述理念,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钢琴作品弹奏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情感和意境的表现比较抽象,比纯粹技巧的掌握更加难于理解,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音乐作品的能力,对于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一部作品时,对于钢琴音乐创作背景、作者传记、演奏家的影像资料、相关史论等内容进行探究式的主动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方面得到逐步的积累,也使学生对于作品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就有可能在演奏中,既充分表达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又融入个人创造性的诠释,这对于音乐作品全方位的综合表达很有意义。由此可见,促进和加强钢琴教学中学的成分,使教与学得到完美的统一,钢琴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这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获得审美经验的同时,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视野,建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是新课标所体现出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应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得以实现。多元音乐文化观不仅是对各种存在音乐种类的宽容,更是对世界各民族和地域音乐的充分理解。目前,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都普遍开设了《世界音乐》这门课程,这对于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有极大的促进。然而,钢琴教学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狭隘的欧洲音乐的教学范畴,音乐的多元性除了中国音乐外,基本没有体现。要在钢琴教学中实现音乐多元性的目标,对接受传统钢琴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加强个人全面素养,开阔知识面,对世界各民族钢琴音乐和各种风格的钢琴音乐进行研究,使其融入日常教学,这对于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的钢琴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当前,只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对于其它种类和风格音乐一无所知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对于将来从事内容丰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极其不利。钢琴教学的音乐多元性不仅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其优势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教学中加入爵士钢琴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黑人音乐发展的历史,掌握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对于识谱缓慢的学生来说,其即兴性的脱谱演奏,不仅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也给枯燥的钢琴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案。多元音乐文化的钢琴教学,在扩大音乐视野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素养人才的目标。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技术融入钢琴教学之中,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钢琴学习中,优秀的演奏音响、演奏示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规范的弹奏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利用多媒体的音视频技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情感时,感受到一流的音响和顶级的弹奏示范。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和重大技术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慢速回放和影像定格进行技术动作的分析,使难于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通过多媒体技术平台,运用先进的音乐软件,能够将演奏出的抽象声音变为直观可见的波形或音块图像,通过有形的画面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声音的形态,掌握不同的弹奏技巧。钢琴演奏的丰富情感来自于对音乐作品的充分理解,多媒体技术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综合展示能力,使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一览无遗,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多媒体音视频比对技术,分析钢琴演奏大师的音像资料,能够使学生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演奏风格,有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演奏迈进。钢琴合奏与伴奏的音乐感觉来自于长期的配合训练,多媒体音频声部分离技术,能够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不同声部的角色意义。多媒体钢琴教学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扩展了传统钢琴教学的形式,加强了钢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注重艺术实践性的基本理念。

高师钢琴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步伐既要和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相适应,也应和新课标所体现的基本理念相一致。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钢琴教学的优势,更要开拓进取,探索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努力与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水平相接轨,积极谱写新世纪中国钢琴教育的宏伟篇章。

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之我见 篇4

一、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基础

基础是重中之重, 就好比盖房子, 基脚很重要。从手型、坐姿到手指的支撑,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最为重要。这也是今后学习质量的保证。对于大学生来说, 从文字上理解并不难, 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如何能准确的做到, 就需要老师的严格监督和悉心教导了。例如手指的支撑, 关键的问题就是手指一关节和掌关节。这是演奏的基础, 是最为紧要的基础技术之一。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练习中有意将重心向前倾, 使身体重力更多的压向指尖, 从而增加手指一关节及掌关节的承受力;2.通过慢速的练习, 学会如何迅速用力到指尖, 并快速放松, 同时感受从身体至指间力量的贯通 (这也是为练习连奏而打下的基础) 。简单来说, 每一项技术的学习, 都需要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将要点传达给学生, 并通过正反面的演示, 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

二、引导学生学会读谱

认字才会读书, 会读谱才会弹琴。如同读一本书, 学一首歌, 在开始动“手”之前, 我们应该认知、理解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和隐藏在乐谱背后的一切内容。无论是五线谱上的音符、拍号、调号等各种类型的标记, 还是作曲家通过这些标记向我们传达出的更深层的音乐动机, 都为我们接下来的演奏指明了方向。这些标记让我们对即将演奏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轮廓:如情绪、节奏、分句、作品结构等等。这些都是不容被忽视的重要内容, 是把握作品灵魂的首要。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一看到谱子就急于开始上手, 在没有认真了解作品的情况下, 自然就会出现不少的错误。于是大多数人都只是将音符和节奏弹出来而已, 而最重要的音乐内容完全被忽视了。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调读谱的重要性。不做好读谱的功课, 就没有办法带着音乐来练习, 也就无法正确掌握作品的技术要求。

三、强调节奏的重要性

节奏是一首作品的心脏, 每一首作品都通过来它来彰显自身的“性格”。它就像脉动和呼吸, 不同的律动代表着不一样的情感。了解每首曲子的节奏是掌握作品音乐性的敲门砖。因此, 在学习作品时要根据节奏组织乐句, 从而引导手指的跑动, 和起落。如学习节奏感强烈的作品时, 许多同学都很难控制好节奏, 极容易混乱。那么, 除自身要有良好的节奏稳定性外, 还应该先掌握乐曲的强弱拍韵律, 在练习中有意加重强拍来进行练习, 尤其是伴奏的部分。这样弄准了作品的脉动就能在演奏中轻松达到想要的效果了。

四、让学生培养良好的练琴习惯

练琴, 看似很简单的问题, 但却有很多人做不好。钢琴能不能学的好, 聪明、有效地练琴方法是很关键的。钢琴是一门主要靠多练来达到学习效果的专业。可是对于师范类学生, 学习的课程较多, 练琴的时间也很有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最大的收获呢?学习一首新作品我们先要准确的分析作品, 需要依照旋律将作品分句 (分句通过之前的读谱完成) , 再开始进行分手练习。在分手练习时边弹边唱出旋律, 这样能快速熟练并记忆每一个乐句, 减少反复练习的时间。熟练以后还要进行和之前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演奏伴奏声部的同时, 演唱旋律声部 (如果是复调作品就更需要这样来分声部练习) 。这样一则可以为双手的配合打下基础, 二则能更好、更准确的控制音色变化, 充满表现力的演奏出各声部旋律, 处理好旋律和伴奏的关系。逐句练习好后再按照段落连接起来, 以形成完整的音乐篇章。慢练和分手练习是尤为重要的练习方式, 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急于求成只会给自己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如果一旦把错误变成习惯, 再来改变就很困难了。所以养成正确的练琴习惯对于学好钢琴非常重要。

五、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音乐文化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重视对文化艺术的了解, 认为学习音乐只需埋头苦干式的练习, 其实不然。音乐文化知识是我们学好音乐、学懂音乐的基石。它就好比音乐的灵魂, 没有它的支持是无法演奏出好的音乐的。因此,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弹奏作业, 还应引导和推荐学生在课外多阅读音乐文献及文学作品, 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如, 通过阅读中外音乐史,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通过阅读钢琴演奏技巧类书籍, 加深掌握演奏的基本技法;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多样文化, 使我们在演奏相关类型作品时获得足够的灵感;听音乐, 包括现场音乐会以及除钢琴以外的其他音乐。只有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听辨能力, 才能懂得区分优劣、正误, 并在演奏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结合老师的讲解及时得到解决。自身素养的高低对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许多艺术家既是钢琴家也是诗人 (如布伦德尔) 、哲学家 (如谢尔曼) , 或是指挥家 (如巴伦博伊姆) , 深厚的文化修养使他们在钢琴演奏中大放光彩。由此可见, 作为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思考。

六、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基础钢琴授课形式多以集体为主, 老师会首先教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进行示范讲解。在集体讲解的过程中, 我认为须对学生进行提问, 请他们讲解作品的演奏难点和分析作品的特点 (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 ;并请个别同学来演示其中的某些技术。这样做的好处是:一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能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 使学生最大程度上领会技术要点。除了集体讲解, 学生每周的回课是对学习质量的最好检验。由于钢琴是一门个性化极强的专业, 每位同学所存在的问题都不尽相同, 因此需要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单独的辅导。及时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细致分析技术难点, 帮助他们改正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用集体课的形式,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一概而论。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其他一些专业, 即便再认真学习的学生, 在练习期间, 尤其当遇到较大困难时, 还是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那么在选择曲目上是不是能考虑一些能迎合他们兴趣的作品呢?虽然现用的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教材在选曲上已做到丰富多彩, 包罗万象。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引入一些当下他们感兴趣的音乐作品进课堂还是有很大可行性的。比如一些流行的音乐作品, 电影、电视的配乐, 或是原创音乐等等。根据学生的程度及演奏能力, 在教学中穿插这些乐曲, 相信能很大程度上起到增进学习兴趣, 调节学习氛围的作用。

八、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鼓励多于批评。起步晚, 基础

均衡效果器在电脑音乐制作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叶耀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随着软件效果器技术不断成熟与发展, 软件效果器在电脑音乐制作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怎样在电脑音乐制作课上让软件效果器的教学达到更好更有效的应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本文将以此为方向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软件效果器;均衡效果器;教学设计;教学应用

[选题来源]南昌航空大学教改课题《电脑音乐制作课中均衡效果器教学研究》

20世纪末期, 音序制作音乐软件的出现, 以电脑音序器软件、音频编辑软件、硬音源、声卡为基础的制作方式在国内流传。国内电脑音乐走进了软音源和软效果器时代。近年, 软效果器替代了大多数硬效果器, 成为当今电脑音乐课上学生所运用效果器的首选, 均衡效果器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电脑音乐教学中, 软件效果器都已经广泛的使用和运用,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电脑音乐制作这门课程的学科交叉性, 同时兼有电脑知识和音乐知识两类, 音乐专业同学普遍对于电脑软件知识比较缺乏了解, 而学习效果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电脑的硬软件知识和其它一些非音乐专业的电脑知识, 所以在教授效果器的主要的问题是,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一问题, 笔者以一般音乐专业同学上电脑音乐课为例, 从电脑音乐制作课堂中均衡效果器的教学出发, 通过这些在电脑音乐制作教学课中的实例, 针对学生对于均衡效果器的学习来研究, 怎样在电脑音乐制作课上让均衡效果器的教学达到更好更有效的应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认识软件效果器与均衡效果器

效果器, 给音色施加effect (效果、影响) , 许多乐器、合唱等都使用它。而不经过加工的音乐就给人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可以说效果器在音乐的构成中是必不可少的。效果有增润音色和改变音色的作用, 效果器就是专用于产生以上各种效果的电子仪器。效果器具体可以分为四大种类:1.滤波类效果器;2.动态类效果器;3.调制类效果器;4.空间类效果器。本文中所要讲述的是属于第一类滤波效果器中的均衡效果器, 那么什么是均衡效果器呢?

均衡器中使用的是滤波器电路, 这种电路可以对信号频谱中的某些部分不予理睬 (通过) , 而对另外一些部分进行提升或是降低。均衡器可以用于增强或是减弱某一频段上的信号。增强或是减弱的多少是用分贝 (d B) 来衡量的。

以上简单的认识了软件效果器和均衡效果器, 我们从中得知它们的作用很明显, 就是为了让不好听或者不完美的的声音通过效果器变的润色和加工变得更加好听更加适合人们的听觉要求。那么在日常的电脑音乐制作课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使用均衡效果器呢, 我们将在以下教学应用中加以展开。

二、均衡效果器在电脑音乐制作课中教学设计与应用的具体步骤

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结合的更好, 从而更好的掌差, 大多学生都缺乏学习的信心。正如幼儿教育中我们所倡导的那样, 对于大学生来说鼓励多于批评很重要。“快乐学习”是我认为最好的学习理念, 不论结果, 认真了、尽力了就好, 学习态度最重要。每个人的特点不同, 能力不一样。从近二十岁才开始练习, 加上练习时间的限制, 就好比十几岁才开始练习舞蹈的人, 手指的技能再勤奋练习, 所能达到的灵活度也还是有限。那么学生每一次的努力和进步, 不论多少都应该得到夸奖和肯定。在课堂上, 握均衡效果器呢, 从课堂教学设计出发, 针对于均衡效果器的教学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设计:1.从效果器制作出发, 促使学生在学会使用的同时能够简单的自己制作混响效果器,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2.从物理学出发, 促使学生在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掌握混响效果器与音乐结合的基本原理, 从而提高学生在使用混响效果器的原理时提供理论依据;3.从声学空间学出发, 促使学生在对于不同的音乐在加载混响效果器时更好的掌握使用混响效果器的量, 从而提高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各种音乐的混响效果器的加载使用;4.从教师教学出发, 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授的方法和内容, 从而让学生在学的时候从原理到使用等方面更加容易掌握, 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教学课堂设计与学生学习应用

1. 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均衡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均衡效果器的软件操作方法, 理解均衡效果器的原理, 并且会应用在实际创作作品中。

(2) 过程与方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均衡效果器在实际作品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得出不同的作品需求配合不同的均衡效果器的处理方法。

2. 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1) 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

(2) 新课教学:均衡效果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3) 音频变调原理;

(4) 均衡效果器的软件操作;

(5) 均衡效果器使用与制作的其他方法;

(6) 学生实践应用练习。

四、结语

通过以上均衡效果器在电脑音乐制作课上的设计应用, 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得到一个具体细致的均衡效果器教学方法和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适合电脑音乐制作中均衡效果器的教学手段, 以此为基础, 能够自己开发出简单的均衡效果器, 并且补充电脑音乐制作教学大纲和均衡效果器的课件, 通过具体的设计应用, 改变传统简单的均衡效果器教学方式, 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上手和使用,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后, 我们还要关注到, 声学、空间学、物理学和效果器制作等属于音乐专业以外的专业, 是与我们的电脑音乐制作课交叉的学科, 在教学和学习中也要简单学习这些专业上的一些知识, 要解决跨专业学习中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在今后的电脑音乐制作课教学上才能让教师“教”的好, 学生学的“轻松”, 以达到“教”与“学”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电脑音乐制作:软音源使用大全》作者:张火卢小旭清华大学出版社

[2]《浅谈电脑音乐的风格适应性》作者:安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效果器的认识与应用》作者:虞洋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每次都给学生单独展示的机会, 每次都给予一定的褒奖, 相信会锻炼他们的胆量和自信, 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并坚持努力下去。

对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 篇5

关键词:高师 钢琴教学 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国内人们对教育教学认知程度的加深,学生们的发展已经不仅仅限于考大学这一条出路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某方面专业特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拥有一技之长而文化知识又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进入高师院校继续深造其特长是最佳的选择。高师院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高师院校中的钢琴专业性教学能力,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社会培养出了较多的钢琴专业方面的人才。

一、当前高师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致,在中国家庭式教育中,人们更注重孩子的培养。而钢琴做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被许多家长所追捧。诸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将孩子们送入高师院校进行钢琴教育。虽然随着近几年高师院校的发展与创新,使钢琴教学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及发展,但仍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们自身定位不准确问题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们是主体。但就目前高师钢琴教学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学生自身对能力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学生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通常都对自身的真正实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只是凭借客观的想法来判断钢琴教学的难易程度。甚至有些学生更喜欢对高难度的钢琴曲目及演奏技巧进行挑战。通常情况下,高师学生们在钢琴学习中只一味地注重演奏曲目的专业性技巧,而完全忽略了自身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以及感染力,从而使演奏出的曲目缺少了应有的情感元素,使钢琴的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二)高师钢琴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背离问题

在目前许多高师钢琴院校的教学中,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教学现象。例如:一名在校钢琴学习中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学生,钢琴考试已过八级。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在实际的曲目演奏中经常出现卡壳现象,这主要是由在校接受学习中钢琴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背离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另外,在诸多高师钢琴教学中,老师一味地教授学生们弹奏较有难度有曲目,而完全忽视掉对学生们情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们虽拥有较高的钢琴等级,但却在弹奏中无任何感情渗入,使钢琴弹奏失去了意境。

(三)高师钢琴教学中缺少系统性问题

在许多高师钢琴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缺少一定的系统性计划教学。一般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们对自身的能力认知还十分欠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其定位。然而就目前对诸多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调查发现,老师在课堂中普遍对学生们的钢琴弹奏能力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同时在布置课后练习时系统性不强,使个别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钢琴弹奏等级而擅自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们逐渐背离了钢琴弹奏的初衷。

二、当前高师钢琴教学的措施

高师阶段的钢琴学习正是学生们对学习钢琴的巩固与发展期。因此,此阶段的钢琴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部门及高师院校负责人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险及对教学中所存在不足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几点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学生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度

在高师院校进行钢琴教学中,首先要将学习的主导权完全交由学生掌握,同时老师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自身钢琴弹奏能力的正确认知。并且在课后曲目练习中要求学生们不要一味地追求高难度高技巧的弹奏,要从自身的水平及能力出发,在弹奏曲目中要形成一种让曲目自身的情感意境与弹奏者情感投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才会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以循序渐进的速度平稳地掌握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才能使学生们在弹奏曲目时生动自如。

(二)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于目前诸多高师院校在教学中钢琴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情况。首先高师钢琴老师在教学中讲解钢琴曲目时要求学生们根据曲目所反应出的情感加入自身对曲目的理解进行弹奏。同时老师要改变以往在教学中只注意传授高难度曲目及弹奏技巧的教学模式,从简单化入手,以逐渐深入的方式使学生们掌握钢琴弹奏每一个阶段性需要掌握的技巧及不同曲目所要渗入的感情。以培养学生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中对钢琴弹奏的难易度都能掌握的游刃有余,以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

(三)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要强化系统性

针对于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缺乏系统性这一问题。首先老师在教学中要强化自身对课程编排的系统性,对每一节课要求学生们掌握好哪些内容以及课后练习什么样的曲目等都要事先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另外,对于此阶段的钢琴学习者来说,对未来发展方向是较为迷茫的,因此老师除了要编排好课堂学习内容外,还要帮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与课后练习计划,为其打下良好的钢琴弹奏基础。同时,对于一些追求个性化发展、挑战高难度曲目的学生要帮助其认清自身的真正实力,以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四)因材施教

除了上述的几点教学措施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前摸清每一个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们对钢琴弹奏能力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及弹奏技巧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提升其曲目练习难度,而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结语

刍议高师钢琴视奏教学 篇6

黄 绮

一、钢琴视奏的重要性与现状

视奏,即边看乐谱边弹奏。钢琴视奏是钢琴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钢琴考级的必考内容之一。在钢琴学习中,视奏能力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习者缩短弹奏练习时间,提高练琴效率,也能使其较快地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拓展其音乐视野等。同时,还有利于学习者的钢琴演奏、钢琴伴奏等能力的提高。

欧美国家历来重视钢琴的视奏,而且要求极其严格与规范。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为钢琴系的学生专门开设有视奏训练课;前苏联钢琴教育体系中将视奏能力列为钢琴演奏的五种技巧之一,要求从学琴开始就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指导;而日本也早在1967年就在YAMAHA音乐能力等级测定——钢琴演奏的考试内容里包括“视奏”这一基本的演奏方法。如今,我国的一些钢琴入学考试、钢琴业余考级也增加开设了视奏这一考核内容。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高师学生的视奏能力还是普遍低下,这是不能否定的事实,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值得深入地研究。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某二本类院校为例,其中90%以上的音乐类学生都未接受过专业的视奏训练,据调查,全省其它二本院校也基本一样。具体表现是在高师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部分学生的琴谱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由五线谱“翻译”过来的简谱音符,视奏时依赖简谱,不能快速识别钢琴五线谱,这已是高校中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往往弄得钢琴教师哭笑不得。

二、钢琴视奏的心理认知过程

视奏练习是强调眼、心、手、耳等器官同时协调能力的训练,它让演奏者在读谱时,内心产生一种预定的音响意向并瞬即通过手上的动作使之落实,而耳朵也对弹奏所产生的音响做出听觉的反馈和检验。在这个瞬时完成的动作过程中,不但演奏者对乐谱符号系统所固化的音乐织体有一种迅速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训练演奏者在脑际快捷完成由符号转化成音响这一对应过程的敏捷能力,发展其对符号系统这种抽象体与音响实际对应关系的想象力。钢琴视奏从心理学的角度,要经历以下的过程:

首先是读取音乐信息。在这个环节,主要有视谱和背谱两个内容。视谱是在短时间内,乐谱符号信息通过视觉通道,反映到大脑意识中心。背谱,则是把存贮在大脑记忆中的音乐信息编码调入大脑意识中心。视知觉具有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做到键盘的识记,即与乐谱一一相对应的弹奏琴键。然后,大脑意识中心处理器对乐谱谱面的音乐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接着,弹奏的执行器官在弹奏控制机制与肌肉运动记忆协同作用下进行弹奏活动,把加工处理的音乐信息用弹奏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后是听觉反馈,对知觉到弹出的声音,进行判断调整。

总之,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视觉听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手、肌肉、骨骼)以及运动分析器中的动觉细胞和运动细胞之间建立起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些联系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巩固,形成动作定型。正确的动作定型一旦形成,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系列斗争就会连续、自动化的进行,这就形成了技巧。[1]

三、视奏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在我国目前的钢琴教学实践中,视奏被认为“不可教”、“无法教”,没有统一的教材,且不成体系,因而也没有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可循。教师大都更重视对学生弹奏技能技巧的训练,视奏能力被认为是在掌握一定技能技巧和一定曲目量之后自然萌生的,因而缺乏针对提高学生视奏能力的正确认识,更是缺乏体统的训练过程与环节,最终造成视奏还是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课程结构设置的偏差

弹、唱、跳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三项基本功,也是专业必修课。在弾的领域里,没有视奏课程内容的计划及设计和课程开设要求,出现钢琴课程结构设置的严重偏差。对于歌唱学习,开设了“视谱即唱”的视唱课程,而对于钢琴弹奏,却没有相对应的“视谱即奏”的视奏课程,这真是一大遗憾,是钢琴教学中的严重缺失。

四、提高视奏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读谱能力的训练

赵晓生先生说,“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2]可见,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有多么重要。读谱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琴进度的快慢。读谱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大大缩短熟悉乐谱的过程,尽早地将精力用到乐曲的技术、艺术等方面去,从而加快学习的进度。

高师音乐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钢琴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人在入大学之前没有学过钢琴,特别是一些主修器乐的学生,甚至没有学过五线谱,在学习新乐曲时,不能顺畅地辩识音名,一个音要看半天想半天才能认出来,对谱的反应极慢,弹奏时也经常容易错音。即便是很简单的乐曲,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比较吃力的。

正确的读谱不仅仅是对音高的识别,它还包括了乐谱上调号、节拍和速度的标记,表情术语以及连线、乐句、跳音、非连音、指法等等记号的识别。教师在讲授新的乐曲时,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独立视奏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可以介绍乐曲名称,顺便介绍这种乐曲形式的由来和基本风格,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介绍作曲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音乐风格、创作特点。学生开始弹奏之前要提醒他们注意调号、节拍和速度的标记,很多学生容易忽略,喜欢一拿到谱子就开始“摸谱弹奏”,表情记号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在乐曲开始之前的表情术语是提示作品基本风格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给予重视。培养良好的读谱习惯,是良好视奏的基础。

(二)对键盘位置的熟悉

如果说视谱是大脑接收和读取音乐信息,那弹奏则是按大脑指令处理信息。因为视奏是看谱弹奏,所以眼睛无暇顾及键盘,因而要求我们在视奏时要能熟悉键盘。这个熟悉指的是对键盘方向和距离的把握,就像使用计算机打字的“盲打”一样。

高师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的乐曲时,采用的是看手弹琴,弹一句背一句,甚至是弹一小节背一小节的方法,这种方式在学琴伊始,曲目比较简单短小时还能奏效,但程度稍微深一点,篇幅长一点的时候,“摸谱”的时间将大大增加,曲目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完全不能得以体现,久而久之,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钢琴学习质量的提高。

当弹奏的曲目达到一定数量时,对键盘位置自然会熟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锻炼视谱弹奏,视奏能力会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强得多。具体训练方法可以如下:1.首先是眼睛学会脱手,脱键,手指可以实现盲弹;2.多练习音阶、琶音、和弦及和弦转位。以练习一个八度C大调琶音为例:可以从单手开始练习,慢速,连奏。通过练习去体会键位和键距,让手指对键盘有一个逐渐熟悉和了解的过程。然后可以改为非连奏的方式去弹,最后用跳音的方式。

(三)参与合奏、伴奏的训练

钢琴除了作为独奏乐器外,也经常与其它乐器或声乐进行合作。经常参与合奏和伴奏的练习,也是提高视奏能力的有效途径。与独奏不同,合奏和伴奏更强调整体协作,互相配合。弹奏一开始,必须按一定的节奏、律动,不能停顿。若有一方停顿卡壳,整个音乐便不能继续下去,注重流畅性和完整性。在高师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中,不妨采用齐奏的方式。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乱糟糟的,像一锅粥,但几节课下来,他们逐渐适应,并能互相配合,能够整齐地弹奏了。也可以采用四手联弹的方式,一组(或一人)学生弹旋律,另一组(或一人)学生弹伴奏,新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演奏的兴趣,也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视奏能力的提高。

赵晓生先生提出,“提高视奏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坚持不懈,多弹多练,积累经验,触类旁通。”[3]视奏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音乐实力,视奏作为高师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需要得到我们高度的重视;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实践,得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成果转化为适宜的视奏教材,大力推广,将其纳入钢琴教学体系之中,使之做到有“法”(方法)可依,有“材”(教材)可用。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76.

[2][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

高师钢琴教学要做到四个“坚持” 篇7

一、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旨

1. 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是“以人为本”的前提

从专业基础上讲, 高师钢琴教学的对象虽然积累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 但钢琴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不少学生为考学加班加点, 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练熟一首高难度的作品。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组织教学,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生理上讲, 高师钢琴教学的对象大多对手型把握得比较好, 能做到手型摆放正确、支撑良好, 各个指关节的支撑力较强。

从心理上讲, 高师钢琴教学的对象大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自控能力, 在教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 能够在乐曲的分析和理解、风格的把握、音乐的表达等方面表现良好。

2. 以教师为主导,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 教师应是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而不只是学生弹奏好坏、对错、快慢的评判者。教师应当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样才能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有利于教师启发诱导, 使师生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旨。

二、坚持“示范、讲解、肢体语言使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就信息传递而言, 动作的模仿和明晰的示范演奏往往比语言的描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也更容易使学生分辨正确的弹奏方法和错误的弹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适时地使用肢体语言, 更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即时性, 能够促进信息快速交流。在教学中, 教师依据自己在理解乐谱时产生的内心音乐律动告诉学生,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而实现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演奏的目的。学生经过反复观摩和感触, 再加上反复练习, 就能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和表达音乐。

借助正确示范演奏的直观性、感受性、说理性, 凭借准确讲解的细节性、情境性、系统性, 辅助适时肢体语言的情感性、自发性、即时性, 可以形成示范、讲解、肢体语言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全面、有效地把握作品,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坚持体现“正确读谱, 有效慢练, 强化理性认识, 培养乐感”的教学目的

1. 正确读谱, 有效慢练

从初始教学起, 教师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正确理解谱号、拍号、调号、音高、时值、休止符、力度标记、表情记号、分句记号、速度记号、踏板标记、指法安排等。教师可以将经常出现的音乐术语作个标记, 将经常出错的音符标出来, 使学生加深记忆、加深理解。例如:学习到Legato时, 教师可以将其标注为“连贯的”“流畅的”;同一小节内出现的临时变化音, 再次出现时不必标示, 但演奏音和前音保持一致的临时变化要标示, 否则就要使用还原记号;等等。这样长时间地从小处做起、从点滴做起, 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学生就能从谱面上辨明用哪种方法弹奏, 是前臂断奏还是手指连奏, 是跳音还是断连音。练习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进行分手慢练, 练熟后再进行双手分句合练。

2. 强化理性认识, 培养良好的乐感

正确读谱不仅是为了普及音乐知识、熟知各种音乐术语的含义, 有效慢练也不仅是为了使学生锻炼识谱能力、熟练掌握乐曲, 而且是为了达到以音符为起点、以音乐为尺度、强化理性认识的教学目的。而以音符为起点就是正确读谱、有效慢练, 并由此实现音乐知识的积累, 强化对音乐的理性认识, 达到培养乐感的目的。

由理性认识到培养乐感是音乐学习的升华。理性认识包括作曲家的生平、简介, 作品所著的时间、背景,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这些理性认识并不能从技术层面上给演奏者以帮助, 但它却是时时刻刻、无形无声地存在于演奏者的整个音乐表现中。作曲家以五线为载体、以音符为语言、以旋律为思想来表现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体现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 描述他们当时用语言无法描述的情感。这些理性的形式和分析, 从演奏者看到乐谱时就开始慢慢渗入整个演奏过程中, 由情动到心动, 由心动到手动, 由手动弹奏音乐, 由心动指导触键的方式方法, 由情动把握总体的音乐情感律动, 从而起到培养良好乐感的目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使学生以音符为媒介与作曲家对话、与历史对话, 体会当时的人、景、念、情, 并通过音乐的方式缓缓地表达出来。

四、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高师钢琴教学往往采用“一对二”、“一对三”以及集体授课的方式, 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使教师同时与多个学生探讨音乐, 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开展。然而, 钢琴课是一门专业技能课, 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对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选择不同的曲目。例如:针对才能一般、识谱速度一般的学生, 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把简单的课题加以整合, 设计出恰当的难度和作业量, 与学生一起读谱、探索, 启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音乐表达的理解;对于乐感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在提高他们视奏能力的同时, 鼓励他们多听录音, 多看音乐会, 多学习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多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或演出活动, 丰富舞台经验。

教师还要变学生被动受教为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 使学生积极、独立地表达音乐;对于主修钢琴演奏的学生, 教师更要严格要求, 重视对学生乐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主修声乐的学生, 教师要加强他们基本练习曲的练习, 尤其要重视他们左手伴奏音型在乐曲中的应用, 并结合和声的相关知识对他们进行即兴伴奏知识的讲解和灌输, 使他们从学习钢琴中收获能够辅助声乐训练的钢琴即兴伴奏技巧。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在高师钢琴教学中, 教师会面对不同的教学问题, 因此教师要采用“扬长避短”“以优补差”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在弹奏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长句时, 会出现颗粒性差、流动性差、手指粘连等问题, 如果因此就不让学生再弹奏有类似音型的作品, 或者认为学生在作品的其他部分演奏得不错就能弥补这些问题, 而任由学生将就着弹、教师凑合着教, 就无法达到培养目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 劣势通过不断练习得以克服和纠正。

教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上述四个“坚持”, 并以这四个“坚持”来规范教学, 充实课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考, 感受音乐的美,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质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童道锦, 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张旭良.试论钢琴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J].钢琴艺术, 2003, (4) .

论高师钢琴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8

1. 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 高师钢琴教学都是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培养模式也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着重技能技巧的训练, 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师钢琴课程体系大多沿袭传统, 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知识面过于狭窄, 单纯的以演奏练习和谱面练习为主, 忽略了学生对钢琴整体认知的培养。教学古板老化, 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化不能相匹配, 导致很多学生学而无用, 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也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成为了一架只会弹奏钢琴的“机器”, 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专业素质能力都受到了制约与影响, 这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相背离, 更无法满足这个时代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最终导致在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未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没有突破和创新, 更谈不上特色和优势。

2. 对音乐文化的重视不够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 在其产生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钢琴虽然是西方音乐的产物, 但它本身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可以说, 它是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见证, 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帮助学生认识钢琴, 了解钢琴, 掌握钢琴的“催化剂”。然而, 在大多数高校钢琴实际教学中, 这一点往往被轻视和忽略。我们不难看出, 高校钢琴教学更多的表现为“直奔主题式”的教学方法, 一味的注重键盘、指法等专业技能练习, 对钢琴文化以及西方音乐文化很少提及。钢琴演奏, 并不是简单的一种乐器操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钢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只有对音乐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钢琴的魅力所在。

3. 课程设置失衡

长期以来,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热衷于向专业音乐院校仿效, 课程设置也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 着重艺术技能的训练, 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高师音乐课程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课程设置、安排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课程内容有着明显的单一性, 专业知识多, 文化知识少, 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缺少有机的统一和联系;传统一对一模式仍旧是目前钢琴教学的主要模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 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虽然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 但是如今高校扩招, 学生众多, 教师资源却是相对固定的, 完全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显然不能适用。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也比较落后, 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的教学目标, 忽视了学生对钢琴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使钢琴教学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钢琴教学体系缺少系统性与科学性。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革新教材教法, 改变教学理念, 在原有个别授课和集体课的基础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有效的钢琴课程体系尤其重要。

二、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出路

1. 创建明确的钢琴教学方针

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复合型人才”是高师钢琴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它重点强调了学习者应成为综合能力很强的钢琴专业人才, 不但要具备熟练的钢琴演奏技能, 还要掌握丰富的乐理和文化知识, 同时具有一定的乐曲编配和创作能力。这就要求高师钢琴教学从课程设置到结构编配, 以及内容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应做出相应调整, 教学课程应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创新、实际运用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 必要时还可将与其相关的其他专业进行适当引入。在提升学生整体钢琴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基础上, 加大学生对利用钢琴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能力培养, 力争将高师钢琴毕业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2. 创新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我们通常所说的钢琴学习者的音乐素养, 简言之, 就是学习者所具备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素养,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没有技能素养的是“空谈”, 没有理论素养的是“肤浅的表演”。具备音乐理论素养能加快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同时使学生通过音乐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高师钢琴专业课程中, 有多种音乐理论是对钢琴专业技能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这对培养学生音乐理论素养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 这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具备较为专业及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钢琴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创新多种授课方式来提升自身和学生的理论素养, 如采取小组授课, 一对二或者一对多;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摩, 既可在班级之间进行相互观摩,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音乐会现场进行观摩。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是高师钢琴教学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和前提, 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师范类音乐人才, 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而另一方面, 更更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高等师范院校也要充分利用本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让学生充分利用到大学中的多学科资源, 满足学生各种知识的需求。

3.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一般来说, 从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 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居多, 这无疑给他们音乐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方面他们要具备一定深厚和丰富的乐理知识基础, 一方面更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 在高校钢琴教学课程设置上, 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订和合理规划。纵观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很多学校更为注重例如数、语、英等文化学科的教育, 音乐教育一度被边缘化, 导致了很多学校音乐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简单, 更有甚者根本不开设音乐课。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 素质教育更为广泛的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较为专业的音乐课程, 并出现了很多声乐教学中辅以钢琴伴奏的教学方法。而与之相呼应的,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 以钢琴演奏、乐理知识、声乐训练为主, 其他科目辅助教育的形式越来越普遍。这充分说明了, 制订科学合理的音乐人才培养方案, 必定要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社会需求为前提, 而高师钢琴课程的合理设置也要同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相吻合,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音乐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和谐统一。

民族性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与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季丰来 (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钢琴作为西方的一种舶来品,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 提到钢琴最先想到的就是欧美作品, 在钢琴教学教材的选择上第一印象也会偏向于西方传统钢琴教材, 对我国的钢琴作品则缺乏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 音乐元素对音乐作品风格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钢琴作品在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影响下, 产生了独特的钢琴音乐风格。针对我国自己的钢琴创作以及当前的钢琴教学情况, 应该让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有更多的学习和了解, 在钢琴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民族意识。本文主要从我国钢琴创作与教学的历程出发, 对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钢琴作品与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对钢琴音乐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和教学的展望加以阐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钢琴作品;教学;应用;探究

“元素”这个词在中国汉语中的有相当多的解释, 既有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意义, 也有元素性的、强有力的、具有自然力的意思。中国钢琴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音乐元素, 主要是我国本土民族音乐中的旋律、调式、和声以及曲式等。[1]中国的钢琴作品, 是中国音乐家在对西方钢琴音乐作品及教学经验的借鉴中, 经过将近百年的探索和追求, 吸收我国本土民族音乐的优异基因创作出来的, 随着钢琴音乐的发展, 这些钢琴作品在世界钢琴音乐中如夜明珠般发出清雅的光, 徐徐地凸显着自身的个性与风格。[2]这些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性音乐元素, 不仅仅体现和应用在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 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我国的钢琴教学中, 且作用越来越大。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应用在钢琴作品与钢琴教学中, 不仅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发展的要求, 也是钢琴教育的必然趋势。要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作品与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应该对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有一定了解。

一、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

文化及音乐的发展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 同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当, 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教学大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19世纪末到1949年我国建国前是其萌芽时期;1949年到1966年是其建国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则是钢琴作品创作与教学文革改编曲时期;从1976年到今是我国钢琴创作与教学发展的现代多元时期。[3]

19世纪末, 由于鸦片战争与殖民主义, 西方的教会、学校与新学堂等在我国大规模兴起, 钢琴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我国, 同时开展的还有钢琴教育教学活动。之后, 较为正规的钢琴教学开始在很多音乐社团与高等院校相继开展起来。1927年国立音

三、结语

由于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格局对我们的教育领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 因此, 高师钢琴教学的改革发展, 要摒弃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创建明确的钢琴教学方针、多样化授课方式、调整钢琴课程设置以及注重多学科综合发展。寻求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服务。

乐学院在上海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进入钢琴教育的专业时期。[4]赵元任在1915年创作出来的《和平进行曲》是我国第一支正式发表的钢琴作品。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创作在1934年, 在“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牧童短笛》也成为我国钢琴作品真正中国风格时代开始的标志。[5]该时期的钢琴作品, 大多数都对我国民族性的音乐元素进行过探索, 并试图将其应用到钢琴作品创作中, 也推动了我国钢琴发展繁荣阶段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 相继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及多个地方音乐学院。这一时期, 苏联很多专家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各种国际比赛中我国先后有13名钢琴家获奖, 国际比赛评委中也开始有中国钢琴家的坐席。经过上一时期的探索, 很多钢琴作品中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与应用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大部分作品音乐形象生动,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之后我国进入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在这一时期各地的音乐学院钢琴教学工作基本都被迫终止, 教师们纷纷被批斗, 钢琴教学全面停滞, 甚至连钢琴作品的创作都被迫停止, 直到《钢琴伴唱红灯记》被认可后钢琴作品的创作才重新继续, 但这些创作仅仅限于改编曲的创作。在狭窄的创作空间内, 作曲家只能通过对古曲或者民族乐曲等的改编进行钢琴作品创作。出乎意料的是, 这些改编的钢琴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达到了改编曲前所未有的高度, 该时期也被称为改编曲时期。改革开放之后, 各地的音乐学院教学纷纷恢复如初,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很多学校甚至外聘西方的一些钢琴专家来中国进行教学, 或者选派一些教师出国对钢琴方面的知识进行再学习, 这些手段使我国钢琴教学水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钢琴家在国际比赛中不断地获奖, 世界音乐舞台也出现了更多的中国钢琴家活跃的身影, 这也是对我过钢琴音乐教学的最大肯定和证明。我国的钢琴作曲家在这一时期对过去的完全遵循古典、浪漫主义技法的格局进行了突破, 创作出了大批不仅带有民族性音乐元素还具有现代创作技法的钢琴作品。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应用

1. 民族旋律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

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乐无论是内容、风格还是体裁、民族特征上都是首先从旋律中体现出来的。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很多旋律都是对民族性音乐的借鉴。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钢琴作品中的应用基本上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对“原生态”民歌旋律加以借鉴和应用的创作。比如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这组钢琴曲在旋律上是以四川民歌为主体的, 是一部具有鲜明生

参考文献

[1]李梅芳.对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 (14) .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 (3) .

高师学生应掌握的钢琴教学技能 篇9

一、获得有益的钢琴教学手段

学生在钢琴演奏课中表现出色, 不代表就能教好钢琴。学生往往存在演奏技术与教学能力脱节现象。自身钢琴演奏技术不错, 却在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束手无策, 缺乏教学经验和手段。钢琴教学法课上将介绍和讨论多种钢琴教学手段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教学:

1.钢琴教学示范的种类及作用。钢琴乐曲的示范是钢琴教学最直接的手段, 如何做出又好又清晰的示范是钢琴教师必备的能力。整体示范:能给学生树立演奏模板, 使学生对该乐曲速度, 节奏, 力度对比, 情绪变化, 风格, 音响等构建整体印象。分段示范:较有针对性, 一般用于学习中后期。分段示范能使学生详细理解每个段落的音乐特点, 且节约时间、重点突出。分句示范:用于某些有特定要求的乐句教学。如:强调旋律歌唱性或节奏型。分手示范:侧重说明左手或右手演奏问题时使用。分声部示范:用于讲解复调作品, 多声部钢琴作品中一只手可能同时承担两个声部, 为了突出声部旋律感采取此类示范。如:巴赫《十二平均律》中赋格需分声部示范教学。2.学唱及划拍。钢琴教学过程中遇到节奏问题时, 学唱和划拍是初级阶段常用的教学手段。3.师生单手合作演奏。这一教学手段主要用于复调钢琴作品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区分不同声部, 教师与学生分别负责不同声部进行合作演奏。4.音响比较。用于高级程度的钢琴教学, 借助不同钢琴家的演奏比较讨论细致音乐处理。

二、科学地选用钢琴教材

高师学生钢琴课学习曲目有限, 通过钢琴教学法可了解和掌握钢琴教材的种类、使用阶段、适用人群。钢琴教学法将从启蒙到高级、中国到外国、业余到专业、个人课到集体课等相关教材进行系统梳理。

启蒙教材:常用教材有《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拜厄》, 新兴教材有《我的第一本卡通钢琴书》《趣味钢琴同步练》《钢琴天天练》等。《小汤》DVD彩色版, 有视频教学和彩页帮助小朋友们学习, 《孩子们的拜厄》则在《拜厄》基础上加大了五线谱和音符, 配有教师伴奏和卡通图样, 更易于小朋友认谱学习。

启蒙钢琴辅助教材近期出版不少:天天宝宝系列与《小汤》《拜厄》学习内容同步的《趣味钢琴同步练》, 让孩子在趣味游戏中强化钢琴教学内容, 书中贴纸深受孩子喜爱。

儿童钢琴教材现在出版了较多以儿歌为主的钢琴书:《孩子们喜爱的钢琴曲集》《150首弹儿歌学钢琴》等。这些教材以儿歌或儿童电影主题曲为主, 有些书配有歌词, 便于孩子边弹边唱。其中教师伴奏及钢琴四手联弹也能提高孩子演奏中的合作能力。

中外作品教材的梳理, 中外作品教材数量较多, 主要是出版的中国作品曲集以及外国作品选集, 也有以单个作曲家的作品选或作曲家不同体裁钢琴作品出版的曲集。如:中国作品集有时代文艺出版社版出的《中国钢琴名曲曲库》一套四集, 有传统中国音乐改编的作品:《云南民歌五首》《新疆舞曲》《采茶扑蝶》《浏阳河》《夕阳萧鼓》等, 第四册是中国儿童钢琴曲集收有:《儿童小曲五首》《共产儿童团歌——变奏曲》《动物园组曲》《儿童鲜花舞》等。第二册上有少量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中外钢琴作品集还有很多, 钢琴教学法将对这些教材进行梳理, 教会学生在今后钢琴教学中正确使用教材, 避免盲目性。

三、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钢琴课教学过程设计需有头有尾, 有重点难点。教师将在钢琴教学法课堂上介绍常用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把握整体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细致教学过程设计。

整体结构上教学过程一般需包括:1.课堂引入。上节课授课内容回顾及这节课内容引入。这一环节在整体教学过程设计中必不可少, 应提醒学生做好这一环节。授课内容回顾要有重点难点、简洁清晰、避免累赘。课堂引入要有新意, 醒目, 并与上节课内容承接好。钢琴课课堂引入大多以教师亲自示范为主。也可以选择用不同钢琴家演奏视频开始。2.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安排要有条理和逻辑性、突出重点难点。怎样安排一节钢琴课的具体授课内容, 是钢琴教学过程设计重点。梳理钢琴课的知识点, 以及教授顺序、讲述时间都是学生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考虑的问题。钢琴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讲授如何设计一节钢琴课, 以每一阶段讲授的主题为例进行模拟教学设计。学生也需完成课后独立的教学设计作业, 锻炼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3.课堂回顾与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内容。这一环节是结束一堂课的必要环节。对钢琴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回忆, 并再次强调课后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能加强这节钢琴课的记忆。布置好作业和预习内容应当成为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部分, 能使下一次钢琴课得以顺利进行。

细致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可根据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细致教学过程设计。例如, 启蒙钢琴教学中《小汤》第一册《爷爷的大钟》的教学过程可以先分好需要教授的知识点, 进行逐个的教学讲解设计。越简单的曲目教师越需要花心思把具体的教学细节设计得生动充实。特别是启蒙钢琴教学中对于孩子的启发和引导。比如节拍方面的讲授, 这首乐曲的节拍是4/4拍子, 我们可以使用辅助教材《乐理练习册》里把节拍比喻成小火车, 4/4拍子的拍号是小火车头, 每一小节代表有一个车厢。4/4拍子的火车头也就是每节火车厢里装有四拍音符。

四、严谨地组织钢琴教学语言

学习了如何选择教材, 如何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之后, 高师钢琴教学法课堂上将进行学生的模拟教学, 纠正和规范学生实际操作中的教学用语。通过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来讨论和指出错误, 强调规范、严谨的教学用语。在儿童启蒙钢琴教学的模拟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在教授课堂内容时出现了较多口语化的用词:“教授这个东西”“难的”, 和多余且自相矛盾的言语“讲是讲不清楚的”。在模拟课堂后, 大家一起对其言语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出和纠正。例如:“教授这个东西”应当改为“教授以下内容”“难的”应改为“难点”。而“讲是讲不清楚的”这句话不应该在课堂上出现, 作为正在讲授课程的教师来说, 目的就是要通过讲授陈述清楚教学内容, 此时却说“讲是讲不清楚的”是教学自相矛盾的话。通过钢琴教学法课上的课堂教学模拟环节, 学生们学习到如何组织钢琴课堂语言, 有条理、正确的陈述教学内容。

浅论高师钢琴教学的深层特性 篇10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能力,技能,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一、提高审美能力

钢琴弹奏即是以钢琴的音乐美为核心, 以全身多种器官和肢体的协调配合、手指的独立运用为基础。由于钢琴音域宽广, 和声效果丰富, 共鸣体大, 所以又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因此, 在学生弹奏钢琴之前, 应向学生讲述钢琴弹奏的价值、作用极其特殊魅力。

钢琴既是培养合格师资的基础课, 又是提高弹奏水平的专业课, 而在这多元的性质定位中, 都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 离开了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 离开了审美教育, 钢琴将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 钢琴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教育, 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音乐审美观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级,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在钢琴教学中, 起初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是随着教学与创造过程的不断深入, 教师更重要的是去把握创造过程中审美的主流方向, 让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独特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健康、纯正、明朗、自然的高尚审美过程中自由发展。在教授莫扎特的作品时, 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莫扎特作品里的歌唱、流畅性的特点。

二、加强技能训练

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 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 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 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 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 在弹奏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 多做五指练习、音阶等基本技术, 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 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 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的弹奏方法。当然, 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 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 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如何使技术知识与能力运用之间实现顺利转换, 则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切点, 也是每一个钢琴教师将要着力解决好的课题: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 把高师钢琴放在“应用”的范畴来思考, 更强调对钢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围绕学习钢琴音乐语言、运用钢琴音乐语言为目标组织教学。比如, 在技术训练中, 加强基本技术练习, 加大视奏练习和即兴弹奏训练, 以及在教学中既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 又注重弹奏方法的和对音乐的积累, 依靠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多层次体验、模仿和训练, 强化学生运用钢琴音乐语言的能力;三是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既把即兴伴奏课程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 又把即兴伴奏纳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即兴伴奏的和声、键盘等基础训练, 又把重点放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指导学生在钢琴伴奏音乐语汇的帮助下, 拓展运用于实际学习与工作之中的音乐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弹奏技术技巧, 按曲子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交替弹奏, 因为同一首曲子不同的学生来弹奏, 肯定不会完全相同, 这样交替练习, 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听课, 增加上课的兴趣, 互有启发, 还可以使学生通过相互观摩, 受到不同于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启示, 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意的竞争心, 更能把所看到、想到、听到的体会与自我练习结合起来, 达到更高更强的学习效果。

三、锻炼心理素质

任何一个习琴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演奏, 钢琴演奏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平时的训练结果要在很短的瞬间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自然条件很好, 较有乐感, 训练也很正规, 平时弹得很完整, 但一到考试或音乐会演出就会紧张失常, 甚至“抛锚”;有的学生演奏时稍有干扰, 就不知所措, 演奏水准大打折扣。这就是心理素质问题。因此, 要想使学生学有所用,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1.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发育、成熟起来的, 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演奏实践的经验积累, 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到一定的阶段, 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技能汇报、小组的观摩交流等, 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在他人或公众面前表演的机会。

2.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临场表演的锻炼。

一般来说, 学生练琴都是关在小琴房里, 而正式的演奏场合, 环境和乐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演奏者要面对更多的听众 (或考官) , 刺眼的灯光、陌生的钢琴、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会对演奏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需要对演奏环境和乐器进行适当性的练习, 但实际上这种机会和时间很有限。

四、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音乐同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正如钢琴大师李斯特所说“音乐、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依靠这种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 音乐便能达到人得思想感情、意志愿望所交织的一个焦点.”这使得音乐教学的综合成为了可能。从教学实践来看, 高师钢琴和其他音乐学科知识往往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在钢琴伴奏领域与高师声乐的衔接, 在即兴伴奏方面与键盘和声的联系等。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钢琴教学本身来看, 高师钢琴教学都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线条性模式, 注重教学的层次性、综合性与系统性, 建立起全面综合的钢琴教学新模式:在课程形式上, 应建立包括钢琴小课、集体课、伴奏课、合奏课、实践课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性课程形式;在教学目的上, 既应重视钢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又要强调心灵、情感的熏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 树立全方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上, 既抓好基础技能训练, 又重视简线谱伴奏的;既注重钢琴教材内容的纵向结合, 又加强钢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环境上, 要注重课内与课外、音乐与生活、教学与的结合,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试讲、实习、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环节, 延伸艺术课堂、优化教育环境。

总之, 在钢琴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和掌握弹奏技术、技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教法, 充分认识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形成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才能把钢琴教学搞得更好, 进而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龚琪.周广仁谈钢琴教学.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 (上)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司徒壁春, 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篇11

在2000年7月28日,《钢琴艺术》编辑部与《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北京钢琴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师代表参加,大家就新时期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有十多位来自全国各个学院及大学的老师作了发言。周广仁先生总结说:“首先是一专多能的问题,这一观点提得很好。记得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为所有学生开设了键盘训练课。其中包括键盘和声、伴奏编配、视奏练习等具体科目。学生无论钢琴程度深浅都要接受这一训练。笔者希望各个院校在现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一些辅助性课程,从而满足学生音乐技能提高的需要。第二要强化钢琴教学法等理论课程的学习。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要在如何教学上下功夫。国外音乐教育系对学生钢琴演奏水平要求很低,但非常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他们往往有很多实践机会,能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很快付诸实施。第三是关于钢琴主课教学中盲目拔高的问题。这一错误观念如果继续保持下去就会危害很多学生。师范院校培养的不是钢琴演奏家,而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他们应该通过学习钢琴演奏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增加自身对钢琴艺术的思考和认识。笔者建议师范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应该多听多看,逐步建立起对不同风格乐曲、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听觉感受。同时,认真学习和体会基础钢琴教学法,为日后从事教学工作早做准备。”①

当笔者再一次看到这些专家们当时的发言,还觉得对当前的钢琴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当然,在这十四年期间,我们的钢琴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我们的师范生源越来越好,学生的总体水平是越来越高,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这些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在近十几年中钢琴教育取得的可喜的进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钢琴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当年专家老师们提出来的问题。比如,有很多钢琴弹奏技能比较好的学生对钢琴艺术史缺乏了解,虽然学校会开设这门课程,但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把钢琴艺术史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弹奏上。他们《钢琴艺术史》这门课也上了,试也考了,但到了实际的学习一首曲子的时候,很少主动地去了解当时作家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的特点及应有的演奏风格。很少会有学生花精力去研究有关的文献及音像资料,对钢琴艺术缺少一些必要的思考,好象他们更关心怎样把乐曲的速度弹得更快,更关心要弹一些高、深、难的曲目,即使对它们知之甚少也不在乎,只想能在期末考试时报上一首有“相当难度”的曲目以期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又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一首新曲子时要花很长的时间,他们大都有视奏能力较差的缺点。他们对一首新曲子上手比较慢,甚至有的学生只能背一句弹一句,对于边看谱边弹的视奏他们觉得特别难,这样不只学生学习进度慢,而且课堂上老师教学也比较困难。因为有时学生有个别地方弹错了,老师在谱子上给学生指出来之后,学生经常不能立刻把错误改正过来,他们看着谱子,但头脑却反映不过来,手就更不能听使唤了,这种“眼”、“脑”、“手”不能互相配合的情况非常不利于错误的改正,这导致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培养学生视奏能力的重要性。

钢琴教学的改革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要实施这个工程首先需要一个很好的大环境,那就是大多数钢琴教育者都能深刻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并且有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政策,由各个阶层的领导者主动发起,并在学习大纲及考试考核要求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改革支持,促使更快、更全面地进行教学改革。因为单靠个别老师唱的“独台戏”搞改革,在工作岗位上缺乏同事的支持,缺乏领导的提倡及肯定,那么他的改革最多也只能在他所带的学生中进行,并且较难维持。其次要改革如果只从老师开始,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认识上的指导,那么改革也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如果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那么他们在这个改革的教学活动中就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不是积极地参与,因此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钢琴改革要靠每一位园丁的辛勤劳动,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教学,老师在这个庞大的工程中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作为钢琴教学的主力军,钢琴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学习,包括对相关的钢琴理论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及坚持练琴两方面。钢琴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钢琴教师应该自觉地坚持练琴才能使自己的弹奏不退步。因为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很少有老师能做到确保自己的练琴时间。时间长了就会使教师的弹奏越来越生疏,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心理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把练琴当成自己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事,心里一定要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另外对于相关的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也是我们提倡的钢琴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先一步进行学习,为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巧的保障。要让钢琴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需从“改良”钢琴教师开始。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钢琴教师都有足够的理论与技巧上的能力来确保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所以强调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话必需劳记在每位钢琴教师的心里。因此老师要不断鞭策自己,要热爱钢琴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自己做起,努力做个好榜样。这样我们的钢琴教育事业才能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注释:

高师钢琴课探究教学法实践 篇12

一、积极突出高师钢琴课的学科特色, 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高师钢琴课不仅是引导师范生对于基础乐理的认知与了解的过程, 也是为其能够更好具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形塑文化基础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高师钢琴课学习中, 由于部分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较为淡薄, 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意识, 缺乏持续科学有效的训练, 使高师钢琴课的学科功能难以全面彰显, 因此, 钢琴课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就必须着眼于钢琴课的学科特色, 通过多种与师范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环境相契合的教学途径努力将外在钢琴知识的注入, 枯燥钢琴技能的学习过程, 转变为学生亲身体验钢琴的器乐魅力、主动进入钢琴世界的过程;努力将教师依照书本简单讲解的教学过程, 转变为学生自我高峰体验、主动欣赏钢琴之美的学习过程, 以此强化学生对于高师钢琴课艺术性与人文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灵魂深处凝聚起自身对于钢琴以及钢琴艺术的热爱, 从而为高师钢琴课探究教学法的实践创设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 在学习演奏贝多芬的相关乐曲中,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师范生对于贝多芬的音乐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 特别是对《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这些名曲更是感悟颇深。因此,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乐曲风格与内容特色, 进而为学生更好用钢琴弹奏贝多芬的作品奠定基本的心理基础, 笔者设计了“我眼中的贝多芬”的音乐知识探讨环节, 让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通过“音乐沙龙”的形式, 自由公开的畅谈个体的观点,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乐曲与形象的人物结合起来, 将个体的理解与集体的交流结合起来, 将丰富的知识背景与具体的钢琴演奏结合, 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相对于教师“一言堂”式的“他者”灌输, 能够更为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参与钢琴课的主体热情, 更为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钢琴课的探究意愿, 帮助学生在特定课堂活动的引领下,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个性思维过程得到更为充分暴露, 为探究性课堂的构建, 为学生钢琴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 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课堂内容基础

著名钢琴音乐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音乐的表演是一种灵魂的交流活动, 是一种形而上的, 充满艺术性的活动, 然而更需要的是与学习者相吻合的科学环节设计”, 因此在高师钢琴课的课堂环节设计中, 必须要摆脱传统的“师说生做、师弹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努力从师范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从钢琴课的一般规律出发, 积极创设以问题为牵引的课堂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场域中, 以相对宽松平和的心态, 着眼于自身钢琴知识的增长、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钢琴内心认可度的发展, 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 展开建立在自主独立思考、深入实践基础上的合作探讨与集体交流, 并将这种交流的成果与自身的钢琴演奏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优化自身的知、情、意结构, 增强自身对于钢琴演奏的个性化、主体化认知与体验, 提升自身的钢琴综合素养。例如, 在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 独奏曲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单独自考与练习, 不仅使其无法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寻找到努力的方向, 无法在与同学的激励中增强认真学习的动力, 而且容易导致其产生强烈的弹奏倦怠心理, 最终影响钢琴课的学习质量。因此, 钢琴教师要着眼学生的钢琴素质, 结合钢琴独奏曲的曲式特点, 灵活设计双钢琴、四手联弹、与其他乐器合奏的方式, 让学生在完成多种形式的演奏任务中, 强化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结构规律, 钢琴演奏规律的意识, 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中, 实现了探究性课堂的构建, 增强学生对于所弹作品的理解, 提升对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努力构建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 形成探究性教学开展的人际基础

钢琴课的探究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围绕着特定学习目标, 以钢琴为载体的沟通交流过程,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探究教学法能否实现与钢琴课的有机整合, 在钢琴课上运用探究教学法能否产生实效, 基础就在于主体间的沟通效度,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达成以上目标的关键保障。然而, 在很多的高师院校, 由于特定的学习与教学环境, 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时间较少, 存在一定的“师不知生, 生不知师”的人际空白地带。在部分高师, 教师教授完一个学期的课程, 连学生的名字都不了解的现象也绝非少数, 加之很多钢琴课教师自身存有强烈的“师生”边际意识, 在内心深处就把学生当作被教导、被指挥、被命令的对象, 因此在日常的钢琴课教学中无法以“主体间”的视角来看待学生, 难以真正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而且部分钢琴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进步视作理所当然, 但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 却只是给予学生非理性的指责, 于是师生双方在感情上逐渐产生出一种不信任感, 令学生产生了“恨其师, 憎其道”的负面循环, 探究教学的实践更是成为空谈。因此, 广大的钢琴课教师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课堂变的“曲高和寡”, 而是充满着深入的师生互动, 充满着开放的探究氛围, 关键在于教师要强化自身在构建平等民主师生关系中的责任意识, 努力从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 理解学生, 爱护学生, 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些“未来的教师”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 对于素质教育深入实践的重要作用, 注重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机会, 以钢琴乃至音乐为载体与其展开交流, 并且结合现在的高师学生多是80后、90后的特点, 积极参用新技术手段与其交流, 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了解, 增强钢琴课的人际亲和力, 从而以“钢琴课”为载体, 进一步赋予学生更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 进一步创设出“师生和”的良好课堂氛围, 为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际基础。

总之, 在实施高师钢琴课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从学生学情出发, 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激发其自身的学习钢琴的浓厚兴趣, 引领学生能够更为平顺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为其自身综合音乐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摘要:高师钢琴课是综合学生教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探究教学法的比较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探究教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钢琴课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住院伤害下一篇:效能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