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专业(精选12篇)
高师学前专业 篇1
我国大部分幼儿园现行的室内外装饰是由本园教师完成的, 绘制玩、教具更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 因此,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 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需具备扎实的儿童画绘画基础。
学前儿童画课程以传授儿童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进而形成教学能力, 要求高师学前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能上好幼儿园的儿童画课程;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儿童画创作;三是能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高师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注重对教材教法的深入挖掘
教师首先要备好课, 这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全面掌握教材、分析教材、运用教材必须做到:熟练、透彻、运用自如。儿童画课程的备课不只是着眼于教材文本, 更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既要掌握教材的难度,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
儿童画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习作性儿童画;二是创作性儿童画。创作性儿童画又分为命题画创作和想象画创作。它们是学前儿童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题性儿童画的优点在于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问题是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不能千篇一律地施教。面对绘画基础较好但缺少系统学习的学生, 应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和命题创作相结合的训练。理论学习更有助于命题画的创作, 只有从理论上认识了, 才能更好地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对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加强理论知识和习作性儿童画相结合的训练。在教学中, 从最简单的以线条勾勒景物学起, 掌握景物绘画的基本结构, 线条表现要生动自然、优美流畅。教师要耐心地指导, 对学生要多表扬, 多鼓励,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审美能力
在学习儿童画时, 首要问题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更多地给学生讲解优秀的美术作品, 引导他们学习掌握欣赏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针对儿童画教学中常见的动物画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动画片了解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 告诉他们应该用美的心灵表现它们。儿童动物画需要巧妙而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艺术构思, 它主要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把现实生活中最动人、最能表达情感的形象, 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夸张、变形。儿童动物画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 线条自然流畅, 色彩明快鲜亮, 表现的不仅仅是动物习性的一面, 人性化的可变形象也很重要。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理念, 使学生了解自然, 关爱生命。
2. 提高综合素质
在这里所指的素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和课本有关的知识性较强的专业技能素质, 另一方面是间接的各种文化知识和修养。在儿童画教学中, 教师不只是单一传授学生技能知识, 还涉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如:儿童风景画教学除掌握本专业技法外, 还应了解大自然的四季变化规律, 物种的生态规律, 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人类关心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家园———地球, 它是美丽而温馨的, 不容破坏。人类渴望绿色, 有了绿色就有生命的延续, 通过儿童画教学让学生懂得, 人类保护环境是何等重要。又如:儿童动物画中, 让学生在了解大灰狼和小白兔的基本结构特征、生活习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到大灰狼代表狡猾、粗暴、凶残的敌人形象, 而小白兔则是善良、温顺、可爱的小朋友形象, 从而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 使学生受到教育。
3. 提高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儿童画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任意性的特点, 在儿童早期本能的成长过程中, 启蒙和开发孩子的观察、注意、识记等认知的表现才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创作能力的培养, 引导启发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绘画要领的指导
1. 细致刻画每一个细节
顾恺之说:“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指眼睛) 中。”意思是说, 画人物应当“传神”, 而眼睛对于传神最为重要。因此, 在绘画中要特别注意眉毛、眼眶、眼珠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的位置变化, 比如:刻画左顾右盼的神情时, 眼珠要有明显的朝向;而表现惊讶的表情时, 则要眉毛上挑, 眼眶变大, 眼珠略小。精确的表情刻画, 会让画面达到“眉目传情”的效果。
在绘画中, 手和脚历来被称为“第二表情”, 因为他们可以生动地传达人 (动) 物的情感、年龄及身份特征。由于大部分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欠缺解剖学知识和速写功底, 因此可以通过写生和临摹相结合的方式, 对手、脚这两个部位进行专项练习。在练习时要注意用几何体概括的形式来画, 还要特别注意动作变换时不同关节、不同身体部位的位置关系。
绘画中有效的线条刻画, 会使画面达到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效果。因此, 要学会用有强弱虚实变化且简洁明确的线条来描绘画面。例如:画树干或山石等坚硬粗糙的物体时, 用转折明显、粗壮有力的线条表现其结实和厚重;而画瓷器、皮肤及轻软的布料时, 用圆滑的细线可显示出其光滑;画水面或地面, 用横向的长线, 可更显出平面的深远感。
此外, 粗线比细线有更强的存在感和空间感, 故绘制近处物体和画面主要内容所用的线要略粗于画远处物体的线。这不仅能更好地突出画面主题, 而且符合“近实远虚”的透视原理。
2. 用色方面遵循四个原则
原则一:用色忌生硬。由于颜料管里的颜色鲜艳有余, 柔和不足, 因此学生在绘制儿童画时, 应降低色彩的纯度, 以减轻色彩的生硬感。调色时可以使用补色和邻近色, 也可以通过改变色彩明度强化柔和的感觉, 如:与黄色调和, 可使色彩明快活泼, 使人心情开朗又不失温馨可爱;与白色调和可使色彩温润, 这符合儿童的认知、喜好。
原则二:合理搭配色彩, 强调整体效果。色彩的搭配要服从画面整体效果的需要, 要有明度、纯度及色相方面的对比和联系;用色要突出主体色彩, 画面其余部分的色彩要起到映衬主体色彩的作用, 不能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
原则三:了解不同颜料的特性。以水粉和油画棒这两种在幼儿园常用的工具为例, 水粉属于水溶性颜料, 其笔触与油画棒相比, 显得较为透明。如果要画轻快流畅、轻盈缥缈类的主题, 我们可选用水粉来画。但水粉具有笔触风干后色彩变暗的特性, 所以在画色彩浓郁、对比强烈、装饰效果强的画时, 油画棒则是上乘之选。
原则四:涂色要均匀、工整。在绘制儿童画时, 首先所需颜料应准备充足, 避免由于临时调色导致的色彩偏差;其次注意正确选择画具, 如:大面积涂色时应选笔头大、笔质柔软的笔;再次用水粉颜料涂色之前要控制好颜料的浓淡程度, 以油漆状浓度为最佳;最后涂色时线条要保持方向一致、流畅、用力均匀, 忌涂色时用笔蘸颜料在画面上来回皴擦。
3. 合理安排构图
儿童画给人的感觉应当是轻松、舒适的。构图形式可以通过视觉作用的强弱对比给观众的第一眼产生支配作用。良好的构图设计使观众按作者的构思线索浏览画面, 同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观众。太满的构图会让人觉得拥挤混乱, 而太零散则会让人有空洞的感觉。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构图时应当注意:
(1) 构图要能突出主体形象。整个画面的中心部位是最稳定的视觉平衡点, 因此, 在绘制儿童画时, 应当将画中的主体形象及趣味点安排在画面中心附近的位置。
(2) 构图要有远近、大小、疏密之分。通过对比可以在画面中形成趣味, 使主体在背景中突出, 由此产生的变化和效果, 将获得富有魅力的视觉吸引力。
(3) 画面留有空间, 保持透气性。在涂色时不仅要注意实体间多与少的关系, 同时也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
4. 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儿童题材的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写照, 应当充满想象和创造。因此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绘制儿童画时不仅要反映儿童所生活的环境, 还要反映儿童心中的世界, 这样才能引起儿童的共鸣。想象和创意是儿童画最核心的部分, 一切装饰要素, 如鲜亮的色彩、生动的造型都是为其服务的。那么, 该专业的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
(1)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创作构思及收集素材阶段, 要鼓励学生走近幼儿, 了解幼儿的想法, 通过研究其绘画习作或与他们的交谈中获得其对某件事的奇思妙想, 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想象素材, 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借鉴幼儿的想法, 且要学好幼儿心理学和幼儿美术教学法等相关课程。
(2) 向儿童文学作品借灵感。儿童文学包括诗歌、童话、科幻及动画片, 与成人文学相比,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独特的叙述想象和故事角度。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也值得借鉴, 结合故事情节欣赏插图, 可以体会画家的创作思路, 从而找到自己可以学习的内容。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动画片作为儿童画的参考材料时, 应选择与绘画的主题联系紧密、且能鲜明体现儿童生活和心理的作品。在观看情节的同时, 要充分挖掘动画片潜在的教学功能, 对其中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好的色彩、造型要素加以必要的记录。
总之, 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绘制儿童画时应从造型、色彩、构图、构思几方面着手, 完善绘画技能,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 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作品含义, 创作优秀的儿童画作品, 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儿童画在幼儿园中应用广泛, 是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文章从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儿童画绘制的常见问题入手, 旨在探讨如何完善、提高其绘画技法, 更好地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高师学前专业,儿童画,绘画要领
高师学前专业 篇2
关键词: 高师学前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师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的整体构想。
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在学习前苏联体系及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专业口径过窄,培养目标单一:仅为幼师培养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学前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面狭窄。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结构呆板,课程设置不完善;有些课程教学内容老化、陈旧,缺乏理论价值;有些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师本位”和“课程本位”严重;尤其是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还不完善。师资队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学前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为寻求发展,各高师院校学前专业也曾对课程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更多是治标不治本,没有透彻地从整体上对学前专业进行改革,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更
21世纪对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刁„的需求,首先触动的是长期形成了的计划经济卜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集中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上。我国自建国以来到本世纪60年代,学前专业培养目标一直以“培养幼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为卜,70年代末增加了“兼培养幼教行政和管理人员”。这样的培养目标使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无一例外地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而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全国20多所高师学前专业都为全国60多所幼师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培养需要量较少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幼儿园所数和人园幼儿逐年增加,需要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深化幼教改革,进一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也需要幼儿园有高素质的教师。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甚至在一些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中,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幼儿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园不需要大学生。学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不一r幼儿园,难以从师资素质和能力上保证幼儿教育质量。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培养日标与规格的调整。
纵观国外幼儿园教师,其基本学历均是大学专科以仁,以本科为上,很难找到中等师范学历的幼儿教师。我们国家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师资素质,国家教委从1985年起进行了中师毕业生再读两年大专的试点,并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小教专科和学前专科,逐步使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专科以上的层次。再从未来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看,要适应21世纪对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这些都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应当把培养幼儿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个上要方面,这是高师学前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面向21世纪,结合社会需求,将重』i.."下移,定位在培养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为_上,包括共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人才。至于幼师和高师学前专业课教师,则应当由更高层次的硕十生或博十生来补充。
教育思想与观念更新还体现在高师学前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学前专业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高师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不仅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刁‟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高师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日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卜考虑培养日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尸上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在观念上、从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艰复、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三、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行学分制运行机制
1,培养目标学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刁培养教育需求。我们应该及时地作必要的调整。
2、建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为目标服务,受制约于目标的。围绕高师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人才的目标,恨据高校课程设置宽n径、厚基础的原则,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仁限定性选修课)组成。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外语、体育、普通话、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专业茱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钢琴、声乐、舞蹈、美术。专业课(含选修
高师学前专业 篇3
关键词:直声唱法 优越性 零基础
众所周知,童声是天然的直声,他们的音色纯净,有明显的头腔共鸣,高音无颤抖,假声不嘶哑。童声歌唱带给人轻快、活泼,明亮的感觉。然而,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幼教老师多数是运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在唱儿歌,经常听到孩子们说:狼来了!狼来了!显然,这种唱法不受孩子们得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师学前专业的声乐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在对学生的声音训练中,想当然的朝着美声或者民族方向进行,教唱几首艺术歌曲就完事;再一个原因是对幼儿园不了解,几乎不去幼儿园观摩实践,不清楚孩子的特点。因此无效教学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没有做到与幼儿园“零接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推举运用直声唱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能培养出受孩子们喜欢的幼教老师,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直声唱法的界定和特点
直声唱法属于美声唱法的范畴,是美声唱法的一项技能。严格地说,它并不成为一种歌唱方法,而是一种歌唱发声状态,也就是没有美声唱法常用的颤音(vibrato)的一种发声状态。因为没有音的波动,能准确地发出固定的高音,以达到音色非常透明、纯洁的效果。
二、高师学前学生学习直声唱法的优越性
(一)直声唱法比较适合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
高师学前教育本、专科学生生源多数来自高考文科生,甚至还有一些理科生,而且以第一自愿报学前专业的寥寥无几,几乎是服从分配调剂过来的学生。录取时没有经过任何技能测试。他们的音乐基础素养普遍较低,几乎是零基础。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对声乐演唱技巧更是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嗓音条件都很一般。针对这种情况,要让学生在两年内学会歌唱发声的技巧,学习美声或民族唱法,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是比较困难的。
人声原始的发声是直的,这从少年儿童的歌声中可以听到。其实,成人也是一样的。所以,直声唱法是发声的自然现象,是男女老少都能做到的。而这种直声在学前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声乐几乎零基础的学生,把原有的直声训练完美是完全可能的。
(二)教学内容适合运用直声唱法进行训练
高师学前声乐教学目的不同于音乐系,他们以中外艺术歌曲为主,而学前专业应该以唱好幼儿歌曲为主。儿歌作为歌曲的一种形式,它有别于成人的艺术歌曲。在唱儿歌的时候,要注意在题材、韵律、节奏等方面围绕着童趣这一特征,来表达孩子的快乐,如果用美声或者民族唱法演唱儿歌,很难达到表现童趣的艺术效果。演唱儿歌不仅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还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并多借助形体舞蹈动作来表现,歌唱中注意保持声音高位靠前,在气息支持下发出纯净的直声,充分展示幼儿歌曲。
(三)直声训练适用于大班教学
直声唱法是目前欧州合唱最通用的唱法,在合唱训练中,要摒弃个性化的音色,避免颤音。因此,在训练中,要求男女合唱队员模拟童声,力求直声,力求气息平稳。一旦有某個队员发出颤音音色,会影响到音准,很容易听出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级大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是呈逐年递增态势,学前专业也不例外。在生源多,学时短,师资缺的现状,可采用以班为单位进行直声唱法的训练。我们学院有学前本、专课的学生五百多人,都采用的大班授课。经过一到两年的发声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直声唱法,并运用到儿歌的演唱中。大班授课极大地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现状,而且教学效果不受影响。随着学生对直声唱法的逐渐掌握,课上唱着富有童趣的儿歌,课堂洋溢着愉快的氛围,再也看不到学生脸上以前那种对美声、民族唱法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在儿歌的演唱中仿佛回到自己的儿童时代,让歌声真正做到与孩子“零距离”!
三、直声唱法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训练学生学会正确的均匀的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道出了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吸气方式,哪有正确的发声呢?所以,训练呼吸很重要。可以让学生体会闻花的感觉,慢慢的用鼻子吸气,感觉腰围一带有扩张。之后保持几秒钟,再用嘴发“S”或“U”的声音,让气息均匀平稳呼出。注意吸气要深,控制好气息,在集体课上,判断学生吸气是否正确,主要看她们的肩部是否抬起,如果上抬就是错误的。
(二)在自然声区训练,选择从高音到低音的练声曲为主
儿童的音区很窄,大致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E之间,所以,对于没有基础的学前学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自然声区练好。要训练声音保持高位靠前,让学生感觉声音是集中在硬腭上的。同时要注意口型,嘴要张开并微微竖起,有助于声音的圆润,帮助声音打在硬腭上;
在较高的音符上起音做发声练习,比如发U母音,训练头声,比较容易体会到头腔的最佳位置,并通过找到的头腔位置,从高到低的练声曲使低音也能保持在头腔位置上。用头声贯穿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E。在直声训练中,注意要在意识上努力使气息保持均匀,听觉上严格监督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直,多点练习,就自然会掌握了。
(三)注意发声时声音轻柔
一切声音的训练都要遵循轻声练习的原则。不要盲目追求音量,而是要注重音质。轻声练习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声,把真假声巧妙结合起来,不容易出现真假声的脱节;另一方面,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轻声练习能保护声带不易疲劳、不易受损,从而保持良好的身心进行歌唱的训练。
高师学前专业 篇4
一、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育的现状
(一) 高师学前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现状
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 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 他们中的大多数同学不认识1、2、3……, 不会打基本的节拍, 不懂得音乐的力度俗语和速度俗语, 对民族器乐也只是偶尔听说过, 根本就谈不上实际演奏民族乐器。
(二) 高师学前教授民族器乐的教师现状
除了学生在学习民族乐器存在的问题而外, 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很多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往往是怀着很高的热情备课, 可是当面对学生们一双双不解的双眼的时候, 老师们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成就感瞬间全无。他们对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感到不可理解,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方面的态度也是大感不惑。这是由于教师们对学生在民族器乐课程学习中要求过高,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同时也没有从民乐的专业教学向业余教学转变的心理准备。
(三) 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学计划现状
在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认识的同时, 高师学前专业的领导们在制定民族器乐教学计划的时候也存在着摸石头过河的现象。原因在于无民族器乐教学课程设置的经验, 因此只有在探索的情况下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院系课程设置负责人、授课教师教师通过调研、分析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学计划。
(四) 高师学前民族器乐考核现状
考试是高师学前专业民族器乐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 同时也是让民族器乐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学生之所以担心, 是因为怕拿不到这个学分而影响将来的就业, 而他们自己在相应课程的课程学习中耗时太少或有限, 又想取的好成绩时间。老师之所以头疼, 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评分这个度, 太严厉, 学生会成片的不及格, 把握太松, 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与不学一样过的假象。
二、高师学前的民族器乐教学应有自身的特点
(一) 以传承民族文化为根本出发点
“音乐是学习和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和其他各项艺术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音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我, 认识我们的传统和思维以及行为方式。”此话虽然出自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全国大会文件, 但足以看出欧美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由于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 “我国音乐教育不仅系统地接受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和阐释模式, 而且把它列为了整个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 并以此来重新解释和改造中国传统音乐。”这使得中国人在音乐的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以西方音乐的精神和模式为主的新思维定势, 从而导致了我国音乐教育曾经在主体精神方面的迷失。因此, 对高师学前音乐教育在民族器乐教学方面, 我们必须要重新构想。合理的构想不仅可以推动民族器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使其在形式方面永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本色, 同时也可以弥补由于文化认同的混乱感和疏离感。可见, 正确认识学前民族器乐教学, 对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建设, 传承民族文化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的。
(二) 以新课程标准为课改指南
虽然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 但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指导思想始终是以新课标为准绳, 严格按照新课标提出的“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期音乐的兴趣, 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该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安排教学计划, 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要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异同点, 并能正确地听辨各自的声音特点;对于音乐风格与流派方面, 要求学生要能学会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而且还应该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戏曲音乐等。并且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特点, 通过增加器乐演奏及音乐活动的分量, 用本地区的民族乐器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 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主动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目的。
(三) 以探究性和体验性作为学习民族器乐的方向
器乐学习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演奏型课程, 演奏技巧的训练是每一个器乐学习者必修的内容, 这种技巧性的训练往往是通过学生眼看、耳听、手摸、脑想协调配合的结果。作为学前专业的学生, 他们要学的并不一定是很高超的演奏技巧, 更重要的事学习高超的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演奏要领, 这就要学生要不断的探究和体验, 找到与学前儿童学习的有机结合点, 从而达到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目的。可见, 这种动态的学习方式充分的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是实现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基础。
三、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对策
叶澜在他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指出, “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 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 必然要求教育做出及时相应的变革,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 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于是, 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及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深化的思考, 成了我们理论严重中首先提出, 并且有统观全局意义的第一个大问题。”我国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学作为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必须建立在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深入剖析我国本土音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才能寻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 正确认识高师学前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能力
高师学前专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教学以来, 广大的民族器乐教学工作者总是怀着很高的期望投入到民族器乐的教学工作当中, 然而, 当他们发现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阻碍的时候, 就变得有些无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的民族乐器的学习, 就连音乐理论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鉴于此, 民族器乐教师首先应该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心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传受基本技能和基本演奏技巧为基础, 结合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 先激发出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 以达到不让学生厌倦、畏惧民族器乐学习的目的。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 引领学生在民族器乐文化的殿堂里遨游。
(二) 制定符合高师学前学生学习特点的民族器乐教学计划
通过对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实际情况的分析, 各高师学前专业在制定民族器乐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更有针对性。由于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以说是音乐零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 广大民族器乐教学工作者一定要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找到与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和的教学手段, 在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课程兴趣的前提下, 让学生在繁难的民族器乐技巧学习的过程去感悟民族器乐学习的文化内涵。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为了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器乐文化, 国家音乐教育主管部分正在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高师学前专业是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主阵地, 广大的民族器乐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的举起这面大旗, 积极响应国家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号召, 立足于《新课程标准》,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学习民去器乐零基础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制定出符合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民族器乐教学计划, 为我国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努力提高高师学前专业民族器乐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 我国高师学前专业在民族器乐教学方面, 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有很多是从本校或者外校聘请的专业性较强的民族器乐教师, 他们站在专业的高角度, 对学前专业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显得薄弱, 而是立足于自身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 以在学生民族器乐学习中以演奏技艺为要求, 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不允许, 只能苍白无力的看着老师演奏, 教师的拔苗助长, 到最后教师在教学中, 体会不到这门课程的教授成就。可见,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前民族器乐教师是非常必要的。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学需要的不是表演型的教师, 而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前专业学生音乐零基础的实际制定出饶有兴趣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要把枯燥的技巧训练蜕变成有趣味的活动式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轻松的学会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 他们在今后的工作才能起到传播民族器乐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 有针对性地设置高师学前专业的器乐考试流程
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 最担心的就是考试, 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在民族器乐学习方面的不足。他们可以按照老师的讲解完整的演奏一首作品, 却不能有感情的去表现作品;他们知道民族乐器的种类, 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的了解每一种民族乐器。在考试决定学生能否如期毕业的严峻情况下, 广大高师学前民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考试流程, 课内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来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 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课外则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 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以模拟室内音乐会的形式在室友面前进行展示, 室友则对同学们的表演进行现场评价和打分。这样一来, 学生的民族器乐考核模式就变得宽松了许多, 学生的学习和演奏激情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了, 而且还不受传统考试模式的约束。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早已把音乐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 他们会在茶余饭后带着自己的家人去KTV唱唱歌, 而孩子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音乐的熏陶。他们随口便能唱很多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 但却很少能够见到具有本土气息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 特别是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们的思考。我们在摒弃盲目崇拜和学习西洋乐得同时, 更应该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牙牙学语的学前儿童, 让民族音乐文化在孩子们心目中生根发芽, 让民族音乐文化的灿烂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01, 1.
[2]陈立新.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J].安徽新戏, 1998, 5.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 2004, 1.
高师学前专业 篇5
来源:《文科爱好者》2009年第4期供稿文/于瑞华 [导读]关注成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是探索具有“学前特色”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缺乏学前教育特色,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幼教人才在音乐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关注成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是探索具有“学前特色”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J 60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18-02 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音乐师范专业的音乐教学是有区别的。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中,缺乏学前教育特色,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幼教人才在音乐教学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对教学效率的珍视就是对教育价值的珍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想要发展,必须思考、探索具有“学前特色”的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笔者认为,关注一些成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是探索具有“学前特色”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笔者将探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从该体系的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为切入点,谈谈对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音乐教学缺乏学前教育特色,导致音乐技能教学效率低下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没有专业学习音乐的经历。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迅速掌握音乐技能,已经对音乐教学发起挑战。但目前的现状是,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多数还是“模仿秀”,照搬高师音乐教育的技能教学模式,缺乏学前特色,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是学生提升音乐素养、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特性和幼儿音乐教学手段的过程。所以,只是粗浅的学些音乐技能,只能造就音乐操作者,而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二)音乐教学理念与国家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存在差距
学前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中最能生动体现国家艺术教育思想与先进理念的时期。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必须能够紧跟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但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距。例如:高师学前教育的教学还是以简单的技能教学为主,音乐教学缺乏综合的课程模式;学前专业的音乐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相脱节等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不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有两个目的。一则能承担幼儿园音乐兴趣班辅导任务,再则是能够顺利实施音乐教学。从这个目的来审视高师学前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师学前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园的教学实际需要关注不够。在音乐教学中对属于幼儿领域的音乐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音乐内容,乃至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还要进行“纠偏”,才能够适应幼儿园的工作环境。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学习方式的特征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节奏为核心的原本性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体系强调音乐教育中,一种儿童语言、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这种综合形态,使儿童直接参与创造性活动这一原则与其教育目标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融合,把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教学已成为其最主要的特色,它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方式之综合特征
奥尔夫提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语言、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音乐学习行为也遵照这种原本综合的音乐形式,通过综合的音乐行为来育人。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通常是从一个很小的语言动机进入,发展到音乐、动作,最终在一个综合的音乐领域中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习方式之充分参与特征
奥尔夫提出:“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被动的作为听众,而是主动的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奥尔夫音乐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是学生的亲自感受、亲自体验、亲自“做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音乐与学生都不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而是作为教育的主体存在,其原本性教育理念正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感受和体验来回归人本,所以它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者乐也”的境界。
(三)学习方式之即兴特征
即兴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奥尔夫音乐教学通常是将即兴融入到语言、动作、奏唱、创作等其它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即兴创作和即兴表演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学生通常从游戏式的自由即兴开始,随之演奏(唱)自己设计的音乐,或者通过学生亲自设计的音乐而形成不同的固定音型,并将这些固定音型逐渐发展为多声部的即兴演奏、情境小品、音乐戏剧等更为大型的、综合的音乐形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对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有机的将人类原本表达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行为方式融和起来,体现了生活化、社会化、文化化的音乐学习方式。它给我国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带来了以下启示:
(一)音乐课程要综合化发展,发挥学科优势
目前,国际教育界普遍公认课程的综合化特征,能够使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学科系统。从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来看,也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这一国际教育发展特征。因此,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只有做到课程结构的完美重组,才能够真正使艺术各学科之间达到最佳组合,发挥学科的优势。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基本分为音乐技能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可以考虑适当进行一些课程综合。例如:在钢琴的技能学习当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即兴伴奏和音乐创作的知识进行整合,融入到钢琴教学中。这样,钢琴教学就增强了实用价值。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还可以尝试跨学科的综合,这不仅与奥尔夫音乐教学不谋而合,这种理念还非常适合幼儿园的分领域课程结构特征。
(二)注重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存在缺陷,实用性不强。例如:在声乐教学方面,学生对幼儿的发声方法、幼儿的演唱技巧、幼儿合唱等方面的知识都非常缺乏;音乐理论课程方面,对适合幼儿的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也存在不足。所以,要在教学中不断从实践中拓展、更新教学内容。
好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意向性思维的艺术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亦如此。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即兴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意向性思维不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然而,我国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转型比较滞后,使得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感觉、灵性、直觉、想象等意向性思维,在追求规则和技术的束缚中收到了限制。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参与学习的方式启示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创编。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之后,来创编一些小的童话歌剧、钢琴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音乐教学要拓宽视野,体现人文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使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它的教育体系中被尊重和弘扬。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有责任将多元文化形态和优秀音乐艺术传递给幼儿。所以,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也应该拓宽艺术视野。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大量补充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地优秀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儿童民间音乐等方面拓宽音乐理论视野。其次,高师学前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创新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启发。例如:在音乐教法课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在技能教学当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技能教学的审美性。
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应该更多的借鉴先进音乐教育的优点,不断发展、完善,最终为培养音乐素养高、教学理念先进的优秀幼儿教育师资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 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3]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4]何 璐.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音乐习得的方式[J].中国艺术教育,2009(3)[5]王秀萍.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于瑞华(1977-),女,河南封丘人,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音乐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综合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高师学前专业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数码钢琴集体课 教学现状 发展策略
数码钢琴是数码科技与传统钢琴相结合的产物,既具备传统钢琴的性能又具有多种音色、多种节奏、内存曲目、实时录音等功能。自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校普及了键盘集体课。1996年华东师大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现代电子数码钢琴教室,成为国内示范教育实验基地。发展至今,数码钢琴集体课以其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音乐院校钢琴专业教学上已见成效。随着发展这种新兴教学模式逐渐走进高师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中,在新旧教学形式交替过程中会产生认识偏差和方式方法的不完善。因而分析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现状,对其教学进行相应的探索性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现状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沿用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模式而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对学生综合应用键盘乐器并作为一件得心应手的幼儿教学工具的能力培养却显得薄弱了一些,这也成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这一新教学模式引入,一些问题与困难也相应出现:
(一)对于数码钢琴集体课认识的片面性
一些教师因在数码钢琴上找不到机械钢琴的音质和触键感觉,认为数码钢琴练习不能替代传统钢琴的弹奏训练。对数码钢琴操作的不熟悉而产生了这样片面的认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磨合之后,这种不适应随之消失。同样,学生认为数码钢琴是课堂上临时替代机械钢琴的工具,短时间对数码钢琴的接触促使学生无法全面了解数码钢琴的优越性,反而在演奏时显得更蹩脚,使得学生极少主动接触数码钢琴。
(二)教学方法的陈旧性
部分老师认为数码钢琴集体课业余,层次偏低,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数码科技优势。持有“换汤不换药”的方式继续采用原钢琴集体课教学方法。统一教授内容,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一对一的检查作业,每个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数码钢琴也只是充当弹奏的工具。结果是两节课下来,学生感到没学到位,而老师又很辛苦。这样只是对传统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延续。因人数众多, 时间一久学生也产生顾虑,怕吃亏学不到东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教学理论上的单一性
部分老师认为数码钢琴集体课就是用来在短时间内,促使毫无基础的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和儿歌伴奏的能力,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我们要抓住集体“钢琴”特征,在课上讲解钢琴弹奏的共性问题,分析个别学生弹奏问题,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并加入浅易的视奏、伴奏及曲式分析等知识,以提高学生对键盘的综合操作能力。
(四)教学实践上运用不充分
在我们看到的多数数码钢琴集体课上,教师与学生都将实践注意力集中于单一弹奏,而数码钢琴所具备的硬件功能却被忽视。数码钢琴既有机械钢琴的音色又具备电子乐器的特点,应充分运用其音色的转变及信息化的存储的功能。如运用录音与播放功能,促使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弹奏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避免发生类似错误。
二、调整观念探索适合高师学前教育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策略與方法
(一)对数码钢琴集体课再认识
数码钢琴集体课打破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一位教师可以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授课,运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将知识覆盖面的最大化并节省师资,避免重复性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将数码钢琴与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相结合优化教学方式,如学生配戴耳机练习弹奏而不会影响到他人。声音画面相结合促成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展现更加丰富实用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数码钢琴优势更新教学方法
1. “群体动力”式的教学方法。数码钢琴集体课突破传统“一对一”的保姆式教学方式。这样既避免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促使学生变依赖心理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又可以充分发挥“群体动力”的心理暗示效应。集体课上采用齐奏及分声部分组的合奏,学生之间互相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节奏感、视奏能力、默契配合的综合实用键盘技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多样化”表现作品的教学方法。数码钢琴的音色优美逼真,先进的音频采样及优秀的D/A转换技术产生的音色可与传统钢琴相媲美,并同时具备多种音色选择,如:“古钢琴、管风琴、羽管键琴”等,使得学生在演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就有了传统钢琴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演奏巴赫时代钢琴作品,可以调至古钢琴或管风琴的音色,使学生切身体会17世纪的音乐风格。演奏近现代的作品或为儿歌伴奏时可选用钢琴、电子琴音色,使其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 多种形式的集体回课。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回课应摆脱逐个检查学生作业及单独纠正问题的影子,跳出个别教学的圈子。在回课时,运用数码钢琴的录音功能采用先让学生自查的方式,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可采用齐奏、伴奏、接力、分组竞赛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公开表演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潜质及创造力,增强学生现场发挥的心理素质。
(三)多元化教材运用与教师的学习再提高相结合
为丰富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内容,在沿用传统的文字基础教材还应加入如即兴伴奏、重奏、四手连弹等辅助教材;为配合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加入音像教材如:磁带、音像光盘、幻灯片等。教师不仅要学习阅读关于钢琴教育教学文献资料提高其自身教学水平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程序,对数码钢琴所配备的中控台、摄像头、音响等设备运用自如,制作开发新的教学课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四)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制
以往对于学生的考核只限于具体某首钢琴曲的演奏和固定儿歌的弹唱,对于学生综合应用钢琴的能力不得而知,而且这样的考核过于片面忽视了学生平时表现。针对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成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学生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30%、期中占30%的方式。平时成绩中应包含学生每次回课成绩、进步的程度、学习的态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中期末考核中除弹奏固定曲目外,还应加入试奏、儿歌即兴伴奏等内容。注重学习进度和质量,做到质与量的结合。
总之,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数码科技相结合的新生体。它是在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其自然的延伸,并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数码钢琴教学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以促使数码钢琴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高师学前专业 篇7
1. 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亟须转变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规定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国十条”) , 明确把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在硬件上保证学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此, “国十条”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因此, 大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 更是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与之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 不断更新课程设置, 积极与人才需求方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和调整, 制定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模式, 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
2. 当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陈旧, 急需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 学校一般按照统一理论知识学习再集中教学实践的单一顺序安排课程, 各科课程独立成块, 互不干涉;另一方面, 课程比例失调, 表现出重专业基础课程、轻专业课程, 重学历教育课程、轻资格证书课程, 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等问题。
第二, 教学方式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鉴于现阶段学前专业延续“三学六法”课程体系的传统, 知识从理论到理论, 教学脱离实际, 课程组织实施未关注学生个体性格、生活经历、文化环境以及未来工作情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于需要掌握的学前教育理论,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往往以照本宣科、空洞乏味的讲解为主, 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 学生缺乏感性经验作基础, 从而导致学习中积极性和自主性的缺乏, 学习效率低。
第三, 传统教学模式轻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于1974年提出, 最初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 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后来经过一系列发展演变为一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谋求个体精神充实和自我专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效解决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困境, 急需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三核”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模式” (Pattern) , 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作为术语时, 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含义。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 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教学模式, 基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是在其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完整构成的。
“三核”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三核”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课程”与“核心问题”。其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实施能力、环境创设能力、管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核心课程”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核心位置的课程, 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课程。“核心问题”指每一门学科或课程居于核心的问题。对特定课程而言核心问题并不包括有兴趣或重要的问题, 而应关注最基本的问题。核心问题, 代表课程的中心及要探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一旦被学生发现, 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三核”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 目标
第一, 总体目标。“三核”教育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标准;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 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逐步标准化;编制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中“核心问题”教学指导手册;改革教学方法,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炼每门课程的“核心问题”, 从“核心问题”入手, 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增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为根本, 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 以核心课程中的“核心问题”为途径, 最终构建出一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即“三核”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 具体目标。通过研究, 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三核”教育教学模式;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完善与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标准;编制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中“核心问题”教学指导手册。
2.“三核”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它可以让人自信地展示自己, 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当前,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 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幼儿师资培养的主阵地, 要培养既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 又具备相当的学前教育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中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是关键因素。
第二,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升和最终就业保障的基本保证。
本部分的构建将在根据培养规格, 社会的变化、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让教师的教学做到有章可循、学生的学习做到有本可依。
第三,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落实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部分的构建将在完善核心能力标准和核心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针对每门核心课程, 研制出每门核心课程中的“核心问题”教学指导手册, 从“核心问题”入手, 打破原有教材结构, 以专题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 以国家提倡的应用型本科转型为契机, 改变原有的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灌输、轻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核心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构建一种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施方式。
摘要:当前学前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陈旧,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与之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三核”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三核”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课程”与“核心问题”。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三核”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实施, 希望“三核”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解决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师,“三核”教育教学模式,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存华、张丽娜编著.参与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124
高师学前专业 篇8
我国现阶段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因此,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幼儿教育事业的质量。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 形成了相对完整和丰富的体系, 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开设的课程门类上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幼师人文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内容重复且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教师岗位。因此, 改革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确保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导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教育, 从教育的性质看, 既属于教师教育的范畴, 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 就其专业特征和就业指向而言,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然而, 现阶段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普遍以知识为导向, 呈现出严重的学问化倾向, 学问化的倾向即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学习结果文凭化及学校组织制度化, 在这种培养模式之下, 本属于职业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学问化倾向, 这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 三段式课程分类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门类的开发上, 普遍采用三段式分类方法, 即将整个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 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并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由宽到窄进行排列, 构成一个封闭的正三角形[1]。这种课程划分和排序的方式对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这种实践性和职业性特征显著的专业有明显的弊端, 学生在整个本科阶段以专业理论的学习为主, 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 这种宽基础、厚理论的课程模式导致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直观、深入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
(二) 课程结构和内容陈旧, 知识与工作任务脱节。
基于“三段式”的课程分类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是以知识为起点的。首先, 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向为幼儿教师, 而大部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缺乏直观而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如何与儿童沟通、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境结合起来等, 这种认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其次,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像一些主干学科, 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在内容上过于冗杂、重复, 缺乏新意, 既浪费学时, 又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最后, 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 这些课程经过去情境化的处理, 抽象程度高, 学生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觉得空洞, 提不起兴趣[2]。
(三) 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脱节。
实践课程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3]。但是,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都无法达到这一目标。首先, 实践课程课时比重较轻, 前面我们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三段式分类法: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 其中实践课位于正三角形的最顶端, 这里的最顶端并不意味着最重要, 而是所占比重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最少, 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设置为一个学期, 而真正在幼儿园实习的时间一般为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实习时间过短, 学生刚刚适应工作状态便不得不从中抽离出来, 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次, 大部分高校将实践课程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 也就是在大四第一学期, 一般安排集中实习, 将大部分学生安排在同一学校, 这种安排方式一方面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间隔时间过长, 另一方面实习生的密度较大, 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教育教学, 实习质量很难得到保障;最后, 实践课程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形式以集中实习为主, 教学法的训练则以微格教学为主且训练时间较短, 单一的实践形式、较短的实习时间和较长的实践间隔, 无法保障实习的质量, 更无法达到实践课程的目的。
总之,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设置方面存在学问化、学科化倾向严重的弊端, 直接制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直接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改革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 注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倾向, 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实践导向课程开发模式注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内容为纽带,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以整合统一到课程中, 但前提必须是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有内在的工作逻辑关系。同时, 实践导向课程开设顺序必须是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实践和理论反复交替进行, 体现建构式的课程结构。这种课程从实践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学习完理论知识后, 再重新回到实践, 不仅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发挥理论知识对实践知识的促进作用, 如此循环往复,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将这种课程开发模式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 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改进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 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征,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考虑专业的就业取向,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应根据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将课程划分成独立的任务模块;并将工作知识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的工作结构对接起来,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学前教育职业实践, 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学前教育保教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应用, 在宏观上构建适应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4]。
(二) 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构建主动式或参与式教育。
在课程内容方面, 首先应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等一些主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或以模块课程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 避免一些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同时, 各科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出现时, 应加以精简, 保证学生在同一学习阶段, 各科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其次,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尝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直观而深入的认识, 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常发生的某一教学问题教育现象为讨论话题,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的实践打好基础;最后, 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开展幼儿园实际保教工作的能力上, 而非训练学生掌握高难度的某项专业技能, 如舞蹈课程, 重点不在于训练学生掌握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儿童舞蹈创编能力, 总之, 对于专业技能的训练, 应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而非机械模仿和练习。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一方面, 应注重对现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 引导现任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和创新, 鼓励并组织学前教育专业一线教师深入幼儿园、保育院等幼儿教育机构, 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将教学重点放在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上, 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另一方面, 像教学法类课程及专业技能类课程可以尝试引进一批具有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 这些专职教师相比于高校教师, 可能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但是他们拥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 他们对幼儿及幼儿教育活动都有亲身的体会和实践,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职业能力需求, 同时可以帮助现任教师创设教育情境, 对现任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确保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同时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 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 增加实践课时比重, 创新实践课程形式。
实践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纽带, 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学生只有也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环境中才能发展、增强专业能力。因此, 高师院校必须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调整实践课程时间, 可尝试将与实习基地建立稳定联系, 将教育实习和见习应该贯穿到整个教学阶段[5],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时间间隔, 有利于学生将现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获得实际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新的认识, 实践之后的理论学习又为学生实践之后的反思、改进、提高提供机会,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 如此循环往复, 逐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职业岗位需求的理解。此外, 增加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形式也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除了集中实习之外, 学校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定期给学生安排教育调查, 由教师或学生自选主题, 通过学习小组或个人形式, 让学生深入社会或幼儿园、保育院等幼儿教育机构调查相关教育主题, 调查结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或者交流与讨论会的方式呈现, 这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此外, 应增加与学前教育专业主题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专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拼及幼儿舞蹈创编比赛等,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专业能力的目的。
总之, 受传统的“知识导向”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了学问化、学科化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 很多专家和学者认识到这些不足, 尝试从实践导向的角度对学前较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高校也应大胆尝试, 勇于改革, 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职业发展模式, 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 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这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4.
[2]胡重庆, 黄桂梅.实践导向范式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3 (1) :121-124.
[3]高润青.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7) :122-127.
[4]王晓成, 张佩萍, 明廷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 2013, (8) :155-158.
高师学前专业 篇9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 音乐教育则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项重要艺术领域, 钢琴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在工作中很好的开展音乐教学, 开发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 它将音乐理论和演奏能力结合到一起, 合理的钢琴课程设置, 良好的阶段性教学, 使学生能够初步系统的掌握各个时期, 不同体裁风格的钢琴作品, 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为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持的音乐基础。
一、明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的, 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的, 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机构、学前教育行政机构进行工作和教学的研究型人才。高师所设课程均为这些学生设置, 使其能成为为幼儿教育服务的优秀人才。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 都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幼儿教育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钢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类课程, 通过钢琴教学, 使学生能够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技能, 能够独立进行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 通过学习演奏不用题材、体裁的作品,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感受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具有正确理解和分析表现钢琴作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为歌曲编配即兴伴奏, 使学生能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为幼儿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即兴伴奏水平增强自弹自唱的能力
钢琴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备的业务。在各类问卷调查中, 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到自己即兴伴奏水平和自弹自唱能力欠缺, 希望教师多讲关于儿童歌曲即兴伴奏的知识, 在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上多增加课时, 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这两基本业务。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 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演奏基础之外, 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无误的演奏演唱出各类优秀的儿童歌曲或者其它作品, 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由此可见, 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和自弹自唱能力可谓重中之重。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教师在课堂上, 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教学生如何分析儿童歌曲的风格、体裁等形式, 了解十二个大小调, 以及什么样的伴奏织体用在哪种风格的歌曲中。例如, 半分解和弦经常用在欢快活泼的歌曲中。其次,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 鼓励学生去动脑筋想问题, 灵活运用各类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编配好伴奏后让学生自己边弹边唱, 使基本的声乐表演、钢琴演奏以及即兴伴奏三种能力融合到一起。
三、增强专业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领域
钢琴演奏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外, 还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娴熟的演奏技巧, 来弹奏出各类作品中的音乐思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从高中进入大学, 入学之前对钢琴的了解和认识基本为零, 未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 所以, 要从基础开始学起, 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和压力, 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教学动力。
第一, 重视基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最基本的钢琴知识给学生阐述清楚, 例如, 弹琴需要有正确的坐姿, 坐在琴凳三分之一处;要有正确的手型;正确的演奏方法;对各类音乐术语以及表情记号的认识等等。
第二,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幼儿园工作, 针对性较强, 所以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成为主要特点。以往的钢琴教学中主要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弹奏也主要以独奏为主, 相比较之下, 这种形式过于单一化, 所以我们可用采用集体课的形式, 将一首曲子同样的问题集体讲解, 学生单独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等形式。
第三, 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在给学生合理选择教材时, 我们也要注重曲子内容的多样化和实用性。除了给学生选择儿童歌曲、必备的练习曲和乐曲之外,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合奏或者是四手联弹的作品,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也让他们体会到演奏的乐趣, 成为演奏的主体, 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 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训练, 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有简单的曲子练起, 在练习中可以先忽略曲子中的风格和表情记号, 只要把音符弹准确即可。其次,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将走向工作岗位, 因此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音乐会, 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演奏过程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
在钢琴教学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可不少的, 它可以增强学生的乐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强大的支撑。
第一, 认真聆听乐曲。聆听, 包括有意识的聆听和无意识的聆听, 都可以增强学生的乐感, 减少在学习中的困难和抵触情绪, 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之前, 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提前进行欣赏和聆听,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第二, 培养良好的识谱习惯。在钢琴教学中, 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识谱习惯,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学会引导学生, 先从乐曲名开始, 循序渐进的进入五线谱的学习, 在最初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视唱的方法, 慢慢唱出来。在钢琴学习过程中, 为了提高识谱速度,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来识谱, 逐渐熟悉起来。
第三, 示范性演奏。除了让学生提前感知课堂内容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亲自示范和演奏, 在演奏时要将最基本的手型、肢体语言、音乐表现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通过观察聆听教师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举一动, 进而去学习和模仿,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素质。
第四, 探索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儿童歌曲编配伴奏, 根据学生自身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巧尝试的去自学一些喜欢的乐曲等等,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主题,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教育教学改革, 为学前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为我国的幼教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以多元文化的角度为起点, 结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培养目标, 对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配置存在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建议, 为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前教育,钢琴课程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 2003, 1.
[2]杨瑞敏.高师改革面向基础教育[J].音乐周报, 2003, 1.
[3]孙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高师学前专业 篇10
一 情形如何
教育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 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因此, 实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但是, 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 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要求相脱节的现象, 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 由于多数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充足的见习机会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因此, 便无法预测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 在大班语言教育“风姑娘”的教学上, 有这么几句话:“小树说:风姑娘真调皮, 把我的腰都吹弯了;苹果说:风姑娘真神奇, 把我的小脸都吹红了……”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艺术组织教学, 进而让幼儿体会到“风姑娘”的顽皮与可爱。相比而言, 由于实习生对幼儿园教学缺乏感性的认识, 因此, 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 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
近年来, 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与国外相比存在实习时间过短的现象和事实, 如, 美国的教育实习分两阶段进行, 即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 (15~24周) ;法国为27周;德国为72周……[2]多数院校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只有两个月或短短几周的时间, 显然, 教育实习多半成了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突击演习。另外, 在体制方面也存在实习形式过于单调的现象, 如, 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常规的实习管理模式, 即集中与分散实习。[3]当前, 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如混合编组、顶岗实习等,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指导, 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 因此, 实习效果被大打折扣。
3 个人发展与实习安排相冲突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 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多半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为期六周左右。[4]我们知道, 在大四上学期, 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择业与教育实习之间相冲突的现象与事实。但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这几周内完成, 此外, 学生还要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实习总结, 故而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考研或择业做准备。因此, 这种个人发展与高校实习安排之间相矛盾或冲突的现象, 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实习的成效。
4 学生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匮乏
目前, 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着教学技能和经验严重匮乏的现象, 比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 便不知如何组织与开展;还有的学生遇到幼儿的提问便不知如何回答?比如, 在一次科学教学活动上, 某幼儿问老师:“铁为什么会沉到水里, 而轮船不会呢?”结果, 教师却是哑口无言。因此, 学生的这种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 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 何以至此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改革及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影响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顺利实施的背后的深层原因, 对改革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 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 究其原因, 无不与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有关。随着幼儿教育的大众化与幼教质量的提高, 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缺失幼儿教师及渴望高素质幼教师资队伍的现象, 因此, 部分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化的需求, 大量扩招学前专业本科生。然而, 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便是培养目标出现了游离或偏差, 比如, 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到底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研究型人才?亦是为幼儿园培养实践型教师?故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专非红”。因此, 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导致学生从高校的学术殿堂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感觉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 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分数轻技能的现象, 认真探究其背后原因, 多半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或淡化了实践课程的开展, 如, 课程设置中有“游戏理论与实践”一门课, 教师在教学中, 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讲解, 但多半是对游戏理论方面的阐述, 而当涉及到如何组织、设计游戏等实践性问题的教学环节时, 只是泛泛而谈, 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开展游戏活动。因此,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原因之一。
3 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
目前, 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调等现象, 探其原因, 无不与教育实习体制不完善有关, 而教育见习过于形式化、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亦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主要推力, 另外, 高校实习安排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 实习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见习的方式了解幼儿园, 但由于见习时间过短及内容单一, 学生多半是在走马观花似的情况下完成了见习任务, 难以达到见习目标的要求。因此, 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实习成效的又一主要原因。
4 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
近年来, 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之所以存在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 究其原因, 无不与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有关, 如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等于到实习单位走走玩玩, 可以不坐在教室中受教师的约束;有的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会去幼儿园工作, 实习可有可无, 只要结果及格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幼儿园没有太大兴趣, 压根就没有认真学习技能课程, 尤其是对钢琴、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又是作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因此, 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是最终导致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解决对策
教育实习是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 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法宝, 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 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我们早日走出教育实习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1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精华所在。现代大学产生至今, 历史上出现了多次针对大学办学主体功能的争论——到底是培养智者, 抑或是培养政治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现阶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比如, 高师学前专业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还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如果培养学术型人才, 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课程该如何设置?反之, 目标又该如何定位?总之, 针对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出现游离或偏差的现象, 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必由之路。
2 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具体可以采取大一时多安排一些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二时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观摩、见习等, 另外, 适当增加游戏理论中的实践部分的课时;大三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教育实习。另外, 务必做到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研等活动中去。因此, 只有大力改革课程设置, 调整教学计划, 才能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3 完善教育实习体制
从幼儿园实习的实际需要来看, 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已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求, 因此, 针对实习中存在的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的现象, 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另外, 实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具体可以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实行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的方式, 即对已联系好就业单位的学生, 根据单位的实际要求, 让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 由学生根据情况, 自己联系实习单位。[5]但对于多种实习形式, 要做到必要的监督、指导, 只有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 才能保证实习的成效。
4 加强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
针对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技能与经验匮乏等现象, 加强对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及强化学生技能课程的学习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主要出路。当前, 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 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在幼儿园工作, 这就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到幼儿园实习, 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观念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 在加强对学生观念训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比如鼓励学生到其他单位就业、鼓励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等,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总之, 21世纪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给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带来了严峻挑战, 要求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应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知识, 而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 以发展为主题, 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创新,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2) .
[2][5]张文娟.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3) .
[3]肖美良.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特点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 2006 (4) .
高师学前专业 篇11
一情形如何
教育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因此,实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充足的见习机会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便无法预测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在大班语言教育“风姑娘”的教学上,有这么几句话:“小树说:风姑娘真调皮,把我的腰都吹弯了;苹果说:风姑娘真神奇,把我的小脸都吹红了……”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艺术组织教学,进而让幼儿体会到“风姑娘”的顽皮与可爱。相比而言,由于实习生对幼儿园教学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
近年来,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与国外相比存在实习时间过短的现象和事实,如,美国的教育实习分两阶段进行,即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15~24周);法国为27周;德国为72周……[2]多数院校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只有两个月或短短几周的时间,显然,教育实习多半成了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突击演习。另外,在体制方面也存在实习形式过于单调的现象,如,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常规的实习管理模式,即集中与分散实习。[3]当前,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混合编组、顶岗实习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指导,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实习效果被大打折扣。
3个人发展与实习安排相冲突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多半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为期六周左右。[4]我们知道,在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择业与教育实习之间相冲突的现象与事实。但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这几周内完成,此外,学生还要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实习总结,故而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考研或择业做准备。因此,这种个人发展与高校实习安排之间相矛盾或冲突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实习的成效。
4学生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匮乏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着教学技能和经验严重匮乏的现象,比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便不知如何组织与开展;还有的学生遇到幼儿的提问便不知如何回答?比如,在一次科学教学活动上,某幼儿问老师:“铁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而轮船不会呢?”结果,教师却是哑口无言。因此,学生的这种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何以至此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改革及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影响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顺利实施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改革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无不与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有关。随着幼儿教育的大众化与幼教质量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缺失幼儿教师及渴望高素质幼教师资队伍的现象,因此,部分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化的需求,大量扩招学前专业本科生。然而,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便是培养目标出现了游离或偏差,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到底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研究型人才?亦是为幼儿园培养实践型教师?故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专非红”。因此,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导致学生从高校的学术殿堂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感觉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技能的现象,认真探究其背后原因,多半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或淡化了实践课程的开展,如,课程设置中有“游戏理论与实践”一门课,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讲解,但多半是对游戏理论方面的阐述,而当涉及到如何组织、设计游戏等实践性问题的教学环节时,只是泛泛而谈,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开展游戏活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原因之一。
3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调等现象,探其原因,无不与教育实习体制不完善有关,而教育见习过于形式化、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亦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主要推力,另外,高校实习安排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实习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见习的方式了解幼儿园,但由于见习时间过短及内容单一,学生多半是在走马观花似的情况下完成了见习任务,难以达到见习目标的要求。因此,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实习成效的又一主要原因。
4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之所以存在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无不与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有关,如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等于到实习单位走走玩玩,可以不坐在教室中受教师的约束;有的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会去幼儿园工作,实习可有可无,只要结果及格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幼儿园没有太大兴趣,压根就没有认真学习技能课程,尤其是对钢琴、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又是作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是最终导致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对策
教育实习是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法宝,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我们早日走出教育实习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精华所在。现代大学产生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多次针对大学办学主体功能的争论——到底是培养智者,抑或是培养政治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还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如果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课程该如何设置?反之,目标又该如何定位?总之,针对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出现游离或偏差的现象,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必由之路。
2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具体可以采取大一时多安排一些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二时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观摩、见习等,另外,适当增加游戏理论中的实践部分的课时;大三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教育实习。另外,务必做到必要的监督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研等活动中去。因此,只有大力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3完善教育实习体制
从幼儿园实习的实际需要来看,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已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求,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的现象,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另外,实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具体可以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实行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的方式,即对已联系好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联系实习单位。[5]但对于多种实习形式,要做到必要的监督、指导,只有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才能保证实习的成效。
4加强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
针对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技能与经验匮乏等现象,加强对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及强化学生技能课程的学习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主要出路。当前,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在幼儿园工作,这就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到幼儿园实习,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观念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对学生观念训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比如鼓励学生到其他单位就业、鼓励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总之,21世纪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给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带来了严峻挑战,要求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应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创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5]张文娟.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3).
[3]肖美良.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特点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4).
高师学前专业 篇12
教育实习中的自我评价是指实习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 以期调控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促进教育能力的提高。根据实习的进程, 实习生自我评价可以分为实习前诊断性自我评价、实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自我评价和实习结束阶段的终结性或整理性评价。终结性或整理性自我评价是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任务结束后所进行的自我总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本科生实习终结性自我评价的调查, 分析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教育者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研究资料是抽取08级学前教育本科生 (40人) , 此外, 对部分实习生进行了访谈。问卷内容涉及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保教能力与师幼互动四个方面, 每一方面细分为8到9个自我考核项目, 项目内容取自步社民主编《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第六章第二节教育实习评价。自我考核结果采取五级制 (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研究投放问卷40份, 有效问卷38份。
三、结果及分析
1. 实习生终结性自评结果特点。
研究者发现实习生自评结果以良为主, 中次之, 不及格率不明显, 分别为:优秀率21.3%, 良好率41.8%, 中等率28.6%, 及格率6.7%, 不及格率1.6%。实习生对实习整体结果自评普遍较好。为显示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及结束后反映的诸多问题, 研究者对上述四方面各项优秀率进行分析, 力求呈现存在的问题, 下述分析都采取这种方式。
2. 实习生终结性自评过程性分析。
(1) 实习生教育态度自我考核分析。实习生要以虚心的态度, 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 遵守园方与校方的一切规章制度,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研究将教育态度细分为以下8个项目:a、明确高校实习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b、制订完整、可操作的实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行事;c、熟悉本班幼儿活动的常规要求、作息时间和一日活动的安排;d、了解本班的教育目标、工作重点以及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内容;e、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及时请教原任教师, 经审核后再实施;f、尊重和虚心接受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并妥善处理出现的矛盾;g、遵守实习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h、穿着打扮仪表举止符合幼儿园教师身份。实习生对上述8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g项遵守实习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多, 占27.7%, 其他各项依次为:c项占26.9%, h项占21%, f项占11.8%, d项占6.7%, e项占4.2%, a项占1.7%, b项制订完整、可操作的实习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行事, 此项自评为优的人数最少, 占0%。教育态度方面反映的突出问题:一是实习生制订并实施实习计划方面尤为欠缺。实习计划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高校制订的, 帮助实习生了解实习目的、任务、时间安排、组织结构等, 需要每位实习生遵照执行的;一种是个人实习计划, 这个计划要有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教育系每次实习前除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给学生发放实习计划书、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外, 很少要求实习生做个人计划, 对学生个人制订实习计划缺乏指导, 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实习需要制订个人计划。个别学生制订了计划, 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 实施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二是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自2010年起将支教并入实习, 支教地匮乏的师资力量及物质设施, 与实习生期待的实习相差甚远。没有计划下的实习只能是随波逐流, 加上大部分支教幼儿园教育观念及措施存在问题, 给实习生配备的指导教师形同虚设, 实习生在脑中一片模糊的状态下直接顶岗, 其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体现不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2) 实习生教育观念自我考核分析。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进而影响着幼儿学习和发展。研究将实习支教生教育观念细化为以下8项考核项目:a、面向全体, 关心照顾每个幼儿, 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对特殊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心;b、满足幼儿合理要求, 善于发现幼儿点滴进步, 予以鼓励、肯定;c.、注意挖掘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作为教育内容;d、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作用;e、在艺术教育活动中, 注意让幼儿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f、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 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 让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g、根据幼儿不同特点做好保育工作、教育工作, 保教结合;h、帮助家长改善幼儿教育环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实习生对上述8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f项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 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 让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 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多, 占31.0%, 其他各项依次为:a项占18.4%, b项占15.5%, d项占14.1%, c、e与g项均占7.0%, h项帮助家长改善幼儿教育环境及家庭生活文明程度, 此项自我考核为优的人数最少, 占0%。教育观念反映出的问题有:一是缺乏具体指导, 教育教学内容一般是按照幼儿园既定的安排实行, 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 实习生基本是自己摸索, 即使发现了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也不知道怎么整合到教育内容中。较多问题的积压而无从解决, 不仅扼杀了实习生在实践中思考的积极性, 还助长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懒散、拖沓。二是实习生艺体技能较弱, 缺乏发掘农村乡土资源的意识和方法, 无法做到让幼儿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三是保教分离, 保育工作仅限于日常的整理和清洁。实习生从事这种保育工作的居多, 有些实习生甚至日常做的仅限于此。四是保教方式单一, 虽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特点, 但无法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3) 实习生保教能力自我考核分析。保教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能力, 每个实习生都必须实践操作,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9项:a、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班级幼儿实际, 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教实习计划;b、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的意识和能力;c、根据观察幼儿的结果对其作出相应的教育对策;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保育教育活动;e、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工作, 有意识地去关心体弱儿童;f、按照教育保育要求, 有目的地吸收幼儿积极参与, 共同创设安全整洁美观的教育环境;g、为幼儿提供开展各类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和材料, 并积极参与幼儿游戏;h、具有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技能 (包括弹、唱、跳、画、制作玩具) ;i、开展家长工作, 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 倾听家长意见。实习生上述九项自我考核为优的情况:e项幼儿日常生活的护理工作, 有意识关心体弱儿童, 自评为优的人数最多, 占40%;其他各项与之相比, 悬殊较大, 依次为:f项占15.6%, d与g均占11.1%, c与i项都占6.7%, a与h项均占4.4%, b项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此项占0%。
保教能力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一是大多数实习生没有保育计划, 即使自己制订了, 也因为支教幼儿园条件限制, 无法实施。实习生向幼儿园反映保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受重视, 只能按照幼儿园既定的安排行事。二是不知道如何从事幼儿的观察与分析。三是在观察幼儿状态提供教育对策方面, 实习生显得束手无策。四是仅限于幼儿园班级原有环境, 并没有发掘周边可利用的物质材料创设环境。五是实习生在顾虑幼儿安全,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几乎少有户外游戏活动。六是不知道如何在物质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开展艺术活动。七是家园互动较少, 缺乏与家长积极沟通的主动性与有效策略。
师幼互动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有:创设物质环境显得比较被动;基本上以照本宣科教学为主, 很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现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 没有生成性课程;无法做到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发展。
四、建议
鉴于调查分析的结果, 研究者就支教形式下的实习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1. 就宏观方面说, 重新调整实践课程计划, 支教并
入实习后, 在实习幼儿园无法提供指导教师的情况下, 安排多样化的见习形式, 制订学期见习目标和方案。在实习支教前有一次正规的、为期3~4周的集体实习。聘请市区公立幼儿园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作长期的实践指导。
2. 从微观方面来说, 加强对本科生个人实习计划的指导, 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与自我调控性特点。
实习指导者可以是高校专业教师, 也可以是市区公立幼儿园优秀指导教师。实践课程方面增设儿童观察分析方面的课程、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课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演示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与策略, 加深学生印象。
摘要:高师学前教育实习生自我终结性评价是教育实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保教能力与师幼互动四个方面对实习生自我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实习生,教育实习,终结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步社民.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天明.实习支教研究综述[J].忻州: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