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

2024-09-29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精选8篇)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 篇1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

歌唱艺术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希望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歌曲演唱能力,为承担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因为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急须改革,在加强专业招生宣传、努力提高生源的文化素质与艺术基础的前提下,改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重建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制度,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 技能技巧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演唱技巧可以初步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更加深入的提高歌曲演唱能力,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可以胜任音乐教师的工作。

在声乐课程中,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音乐素养来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歌唱姿势

(一)歌唱的状态

歌唱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唱歌是将一个人的身体作为一种乐器来进行表演的活动形式。作为一名演唱者,喉咙的稳定、正确的呼吸方式、共鸣体的正确运用、舒展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都在考验着一名歌者的良好心态。学习声乐,并不应该被理解为只涉及协调各种器官的发声,应该是身体的每个部分对人体的运动进行整体调整。歌唱所要运用的人体器官是人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全身器官灵活的组织才是适合歌唱的最佳条件,每个器官协调运动后才可以得到理想的、和谐的.声音。

(二)歌唱的姿势

正确的姿势是获得良好歌声的前提。一些出现问题的声音,往往都是不正确的姿势所导致的。例如:腹部隆起或凹胸都会影响到呼吸,所以会憋着唱出来;夹着肩膀,用力伸长脖子用喊出来的声音也是极其不和谐的声音;拉长下巴,斜肩,身体处于慵懒的状态下唱出来的声音会没有气势;而唱的时候用手脚打拍子,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状态,并且影响舞台效果及演唱效果。所以,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时的正确姿势应该是:

1.身体自然直立,双脚自然分开,距离与肩同宽即可,脚部可以前后分开,重心必须稳定。

2.头保持平正、眼部平视前方、不能伸长下巴。在胸部伸展,肩膀稍向后,双手自然下垂,腹部收拢,身体不可以僵硬。

3.面目表情要持微笑状,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来调整面部状态。

4.在表演过程中,人需要一种精神亢奋、积极向上、信心满满的样子。

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培养积极的表演状态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纠正,长此以往才会形成良好的姿势和状态。

二、呼吸练习

发声前要做一些无声的呼吸练习,这样可以帮助横膈膜的呼吸。呼吸练习的方法为: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把气慢慢的吸到腰部和腹部周围,匀速的去呼吸,与此同时,小腹微收,感觉到腹部推动着气息的呼出,这个过程需要保持20秒左右。换气时,腹部还原到本位,腰腹放松,口鼻同时吸气。

这种呼吸方法在每次发声练习之前都要进行,直到把这种方法熟练的运用到歌唱中才可以。

三、发声训练

(一)歌唱发声是喉头的位置与打开的喉咙

喉头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声音的通道。当我们按照前面所讲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就会发现喉头会比吸气前稍稍向下移动。发声时,喉头音自然地处在这个位置上。为了使声带发出的基音毫无阻碍地传送出去,咽引起喉咽腔充分的共鸣,就需要练习打开喉咽腔,也就是打开喉咙。吸气时,喉头下降的同时,舌背向上升起,是咽腔向两头伸展;若吸气时增加微笑状态,这会使咽喉腔展宽,使喉咽腔充分打开,产生理想的共鸣。随着语言的变化,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音色明暗的变化,喉位会有一点点轻微的移动,但喉咙打开的状态不变。

(二)起声

起声指的是声带在呼吸的作用下,由呼吸时的打开状态转变为靠拢闭合发出的声音。根据呼气和声带闭合两者配合的不同情况,起声分为以下三种:

1.气音起声

在声带闭合之前,气已呼出,成为气音起声。

2.硬起声

在声音产生之前,声带已闭合,然后用气息的压力将声带冲开,发出声音,称为硬起声。

3.软起声

声带靠拢闭合的同时呼气经过声门,发出声音,称为软起声。

以上三种方法起声中,软起声是最好的起声方法,对初学者来说,这种起声是首先要学习掌握的。

(三)连音

连音就是指声音连贯。它要求歌唱时呼出的气息始终平稳、均匀、流畅、抑扬自如,起声准确,完全不受音高、强弱、子音、母音变化的影响,保持歌声准确、轻松、连贯、自如。

(四)打开喉咙与软起声的练习

1.打开喉咙与起声练习的几种方法:

(1)闭口做打哈欠缓吸气,同时面带微笑,鼻腔、喉咙打开、展宽通畅;上颚自然上提,喉头下降,舌放松,舌尖不离下齿,舌略向上拱起,下颚稍向后拉。然后小腹内收将气送至声门,当声音发出时,要尽量保持平稳、连贯,使声音持续。

(2)开口做“半打哈欠”的状态缓吸气,按照上述方法发“ha”音。h是送气音,开始练习时会有一点漏气,通过练习,逐渐缩短漏气时间,直至将h变成想象中的送气,起声时不再漏气。母音a清晰,起声干净。

(3)为体会打开喉咙后声带的闭合状态和部位,我们可以体会咳嗽前一瞬间,声带处于静止状态的感觉。由于在做吸气、打开喉咙时,口、鼻、咽腔都有不同程度的打开,起声时便会产生共鸣。所以,声音虽然发自声带,听到的却是共鸣。

以上便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该课程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去完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坚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 篇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 歌唱能力的培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针对歌唱能力的重要性, 专门开设了学前声乐课这一课程。学前声乐课作为学前音乐课的子课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是一种掌握幼儿的音乐生活, 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幼教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课程设计的思路

1.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职业素养和音乐艺术素养的养成为目标。根据学科的特点, 采用科学的教学设计方式, 运用渐进式的教学理念使声乐理论与声乐实践在形式和内容上获得统一。

2.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元化, 使用最舒适、最省气的方式发出最佳的声音。比如启发式的感知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恰当合理的运用, 会逐步改善歌唱的状态, 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

3.课程内容可分为二个部分:声乐理论和声乐实践。理论部分包括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功能、基本方法、基本技巧等。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 综合性, 还简单涉及一些“嗓音的保健”和《教师口语发声学 (口语表演艺术) 》的内容。实践部分是在以声乐理论为基点, 适量的学习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外歌曲和儿童歌曲, 能够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

1.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气吸, 歌唱的腔体和位置等, 能对声乐作品进行诠释。

2.培养初步感受、欣赏并喜爱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积极参加艺术活动, 培养对艺术的敏感。

3.掌握一些简单的歌唱技能, 提高声音的表现力, 比如情感和韵味的表达。

4.能用不同的声音形式创造性地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在歌唱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与他人合作, 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 大量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声乐作品。

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课程内容设置

要严格按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大纲》确定的内容进行设计和教学。其内容分为4各部分

1.声乐基础

内容的设计是针对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声乐训练下制定的, 包含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 发声方法, 儿童声乐的训练方法及正确的唱歌姿势等, 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用发出自然, 流畅, 优美的声音。

2.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发声方法准确的有表现力的演唱作品, 掌握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 能较自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 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这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3.儿歌表演唱

就是边表演边唱, 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 用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 积极、熟练地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学习更多乐器 (钹、锣等) 的基本演奏方法。主动参与自制乐器, 辨别乐器的音色。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 积极参与合作, 集体设计演奏方案。能够大胆地运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 (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 参与欣赏活动, 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 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此乃教学内容的难点

4.儿歌的教唱方法

让学生掌握怎样去教唱儿童歌曲, 能够组织和从事音乐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声乐课内容安排, 与其他相关的课程紧密结合, 充分结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紧贴就业的实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大多是零起点, 声音条件有限, 音乐基础极其薄弱, 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例如:音乐基本功差, 学歌困难;声乐学习需要大量的课后练习, 鉴于练习场所受限, 大部分学生课后不练等。针对这些问题还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为了达到声乐课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主要采取教师授课后自主练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理论教学:包括技巧练习和学唱声乐作品两个部分。

社会实践:如文艺下乡, 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锻炼。

五、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教学理念

遵循能力本位、课岗融通、学以致用原则, 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 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幼儿声乐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基于过程, 针对学生特点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为姊妹课程服务, 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 既为学生学习姊妹学科提供基本知识, 又为学生就业与创业、甚至一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努力融“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保证学生既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又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型模式,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是声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任务。鉴于以上考虑, 制定了以下教学程序: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授课模式制定授课计划→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程度相当的音阶和母音作为练声曲→教师做出规范的范唱→学生齐唱、分组唱、个别演唱相结合→在学生练唱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演唱情况做出纠正→检查上次作业 (回课) →布置新作品→强调分析作品、演唱作品的能力, 依据所学技能技巧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提高演唱及理论水平。

六、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课程考核评价

1.突出过程评价。

结合课堂提问, 业务能力, 课后作业, 声乐技术考核等手段,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注重演学评分。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换。

3.强调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

教学和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重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七、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过校企合作, 结合职业岗位能力与行业标准, 加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文件资源建设, 推行课程标准化;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实训条件, 实现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多媒体课件利用, 搭建自主、动态、活跃的课程训练平台, 为的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调动。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是教学内容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声乐课是培养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基本技能的课程之一。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 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但使学生掌握声乐的专业知识与歌唱能力, 更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理解和感受音乐, 从而用歌声去表现音乐的内容和风格。为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 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广泛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教”特色,以能力为中心,儿歌表演唱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探析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   技能技巧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演唱技巧可以初步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更加深入的提高歌曲演唱能力,从而使学生们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可以胜任音乐教师的工作。

在声乐课程中,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音乐素养来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歌唱姿势

(一)歌唱的状态

歌唱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唱歌是将一个人的身体作为一种乐器来进行表演的活动形式。作为一名演唱者,喉咙的稳定、正确的呼吸方式、共鸣体的正确运用、舒展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都在考验着一名歌者的良好心态。学习声乐,并不应该被理解为只涉及协调各种器官的发声,应该是身体的每个部分对人体的运动进行整体调整。歌唱所要运用的人体器官是人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全身器官灵活的组织才是适合歌唱的最佳条件,每个器官协调运动后才可以得到理想的、和谐的声音。

(二)歌唱的姿势

正确的姿势是获得良好歌声的前提。一些出现问题的声音,往往都是不正确的姿势所导致的。例如:腹部隆起或凹胸都会影响到呼吸,所以会憋着唱出来;夹着肩膀,用力伸长脖子用喊出来的声音也是极其不和谐的声音;拉长下巴,斜肩,身体处于慵懒的状态下唱出来的声音会没有气势;而唱的时候用手脚打拍子,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状态,并且影响舞台效果及演唱效果。所以,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时的正确姿势应该是:

1.身体自然直立,双脚自然分开,距离与肩同宽即可,脚部可以前后分开,重心必须稳定。

2.头保持平正、眼部平视前方、不能伸长下巴。在胸部伸展,肩膀稍向后,双手自然下垂,腹部收拢,身体不可以僵硬。

3.面目表情要持微笑状,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来调整面部状态。

4.在表演过程中,人需要一种精神亢奋、积极向上、信心满满的样子。

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培养积极的表演状态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纠正,长此以往才会形成良好的姿势和状态。

二、呼吸练习

发声前要做一些无声的呼吸练习,这样可以帮助横膈膜的呼吸。呼吸练习的方法为: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把气慢慢的吸到腰部和腹部周围,匀速的去呼吸,与此同时,小腹微收,感觉到腹部推动着气息的呼出,这个过程需要保持20秒左右。换气时,腹部还原到本位,腰腹放松,口鼻同时吸气。

这种呼吸方法在每次发声练习之前都要进行,直到把这种方法熟练的运用到歌唱中才可以。

三、发声训练

(一)歌唱发声是喉头的位置与打开的喉咙

喉头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声音的通道。当我们按照前面所讲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就会发现喉头会比吸气前稍稍向下移动。发声时,喉头音自然地处在这个位置上。为了使声带发出的基音毫无阻碍地传送出去,咽引起喉咽腔充分的共鸣,就需要练习打开喉咽腔,也就是打开喉咙。吸气时,喉头下降的同时,舌背向上升起,是咽腔向两头伸展;若吸气时增加微笑状态,这会使咽喉腔展宽,使喉咽腔充分打开,产生理想的共鸣。随着语言的变化,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音色明暗的变化,喉位会有一点点轻微的移动,但喉咙打开的状态不变。

(二)起声

起声指的是声带在呼吸的作用下,由呼吸时的打开状态转变为靠拢闭合发出的声音。根据呼气和声带闭合两者配合的不同情况,起声分为以下三种:

1.气音起声

在声带闭合之前,气已呼出,成为气音起声。

2.硬起声

在声音产生之前,声带已闭合,然后用气息的压力将声带冲开,发出声音,称为硬起声。

3.软起声

声带靠拢闭合的同时呼气经过声门,发出声音,称为软起声。

以上三种方法起声中,软起声是最好的起声方法,对初学者来说,这种起声是首先要学习掌握的。

(三)连音

连音就是指声音连贯。它要求歌唱时呼出的气息始终平稳、均匀、流畅、抑扬自如,起声准确,完全不受音高、强弱、子音、母音变化的影响,保持歌声准确、轻松、连贯、自如。

(四)打开喉咙与软起声的练习

1.打开喉咙与起声练习的几种方法:

(1)闭口做打哈欠缓吸气,同时面带微笑,鼻腔、喉咙打开、展宽通畅;上颚自然上提,喉头下降,舌放松,舌尖不离下齿,舌略向上拱起,下颚稍向后拉。然后小腹内收将气送至声门,当声音发出时,要尽量保持平稳、连贯,使声音持续。

(2)开口做“半打哈欠”的状态缓吸气,按照上述方法发“ha”音。h是送气音,开始练习时会有一点漏气,通过练习,逐渐缩短漏气时间,直至将h变成想象中的送气,起声时不再漏气。母音a清晰,起声干净。

(3)为体会打开喉咙后声带的闭合状态和部位,我们可以体会咳嗽前一瞬间,声带处于静止状态的感觉。由于在做吸气、打开喉咙时,口、鼻、咽腔都有不同程度的打开,起声时便会产生共鸣。所以,声音虽然发自声带,听到的却是共鸣。

以上便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该课程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去完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坚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01).

[2]刘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3).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 篇4

一、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学前教 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自弹自唱能力的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课程定位

自弹自唱课作为学前音乐课的子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 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幼儿的音乐生活中启发、引 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

2、课程目标

自弹自唱课的培养目标:构建音乐知识技能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符合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弹奏,能开口唱。

3、课程设计

自弹自唱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有一定的识谱、视奏能力后,课程设计沿着键盘基础、儿歌自弹自唱,儿歌表演以拓展渐进式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

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教幼师教材第一册的内容配合校本教材《幼儿歌曲弹唱》。针对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键盘训练的特点,为学生确定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弹奏曲目。每周学弹《孩子们的拜尔》(第一册)的曲目(天天练习);每月学弹考证曲目,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实际,学习儿歌伴奏编配及儿歌弹唱;每学期选弹世界钢琴名曲及趣味流行钢琴曲。因为学生两人共用一台琴,所以在课堂中会适当采用四手联弹的演奏形式。儿歌自弹自唱将弹和唱合二为一,融会贯通。针对性适用性强键盘课以上内容的安排,充分结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紧贴将来就业的实用性,和其他相关课程结合紧密,学生按照螺旋型阶梯式轨迹循序学习。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创情境、重探究、多合作、获知识、享应用”五步教学模式)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教和学的统一,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2、方法手段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如自弹自唱课的教学,是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的结合,学生参与度高,增强了课堂的兴奋点,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学生掌握了,而且还能学以致用,一举多得。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还可以应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收集、交流等能力综合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学习和思考。并总结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钢琴、电钢琴琴、打击乐等乐器、多媒体、各种音像资料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组织实施

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表演,每节课前请三至五位同学上台表演儿歌弹唱。

第二环节:复习旧课,全班学生移调弹唱带歌词练声曲: 《我的小猫》(1=C—F)6 4 3 1 2 1 2 3 5 – 3 3 3 5 5 5 3 3 2 2 1 我爱 我 的 小 猫 小 猫 怎 样 叫

喵 喵瞄

喵 喵 瞄 喵喵瞄 喵喵 难点:可以将小猫的歌词换成小鸭、小牛、小羊的叫声,让学生发挥想象编歌词,很适合在幼儿园教小朋友练声用,很实用。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多找几条带歌词的练声曲,也可以把简单的儿歌拿来当练声曲,移调弹唱,即熟悉了键盘又锻炼了唱歌,还可以加上简单的律动,自制打击乐伴奏,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环节:

1、学唱歌曲《可爱的家》(C—F、F-C)(1)分析乐曲,这是著名的英国歌曲,旋律亲切而丰满,表现家的温馨、对家的热爱。这首适合在幼儿园上语言课让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人的同时,教小朋友唱,场面很温馨。第一乐段(第1-9小节),有两个乐句,第二乐段(第9-17小节)也是两个乐句,四句均为弱起,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变化重复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变化重复的。Andante行板,我们在弹的时候要放慢速度,乐曲的情绪抒缓柔和,很简单易学,解除学生的弹奏畏惧心理。

(2)师移调范唱、范奏《可爱的家》(C—F)

学生跟着琴声唱歌词,经过几遍的练唱将歌词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弹奏时就不容易来不及看歌词而忙乱。

2、双手配合弹奏《可爱的家》

(1)教师范奏(用大屏幕播放教师双手弹奏视频,边弹边讲解,可放慢速度弹奏,让学生看清手位和键盘位置)。(2)学生分组练习,首先将全班38位学生分成两大组,第一组齐奏旋律部分,第二组齐奏伴奏部分,同时弹奏,要求每个人都要听到自己没有弹奏的部分,听听乐曲的整体效果。反之,第一组弹伴奏部分,第二组弹旋律部分,同样要听整体效果。

a、教师范奏两种弹法

第一种:双手不分强弱地弹奏

第二中:旋律部分稍突出,伴奏部分稍弱。

b、讲解强弱的处理

首先是左右手旋律与伴奏的区别,旋律声部应当让人听得清晰、优美,线条明晰;伴奏声部不能老让人听到清晰的每个音,伴奏既为伴奏,就要伴着主旋律来弹奏,左手要控制音量。

3、学生弹唱《可爱的家》 解决难点:

(1)双手配合弹唱必须建立在双手能够流畅地弹奏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将双手配合得更加熟练才能在加入唱歌时尽量少地影响到弹奏。

(2)唱这首歌时,我们一般两个小节换一口气,乐谱上也是两个小节画一个大连音线,在弹奏中也要跟唱一致,两个小节换气一次。学生练习边弹边唱。“吸气”是用人的呼吸、情绪带动,将手稍抬离琴键,作为一个呼吸的气口,再往下弹奏。弹唱的时候,人和手的吸气要同步。乐曲的表达重在处理好强弱变化,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乐感不同,(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她们对自己的弹唱做出个性化的处理,弹唱时特别要注意移调弹唱歌曲,因为幼儿园小朋友的音域跟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注意保护小朋友的声带,注意音量的调整,如果自己的歌声音量太小,弹奏时要尽量控制好音量。主要的原则是要让听众听懂你所表达的音乐。

(4)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多媒体演示观摩,将学生的弹唱视频拍摄下来,并讲评,有据可依,直观又有说服力。第四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在学好弹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歌曲和儿童韵律活动相结合,创编儿歌表演。引导学生结合歌词所表现的内容,配以适当的韵律活动。创编出各种儿童韵律动作,使得歌曲在演唱时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领悟到,弹唱不仅是边弹边唱而已,还要在弹唱中舞蹈,在弹唱中游戏,愉悦身心,获得知识。第五环节:课堂拓展

通过课堂拓展这一环节,渗透给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将来在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选择有主题思想、有教育意义的弹唱曲,寓教于乐,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贯彻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思想精髓。

2、教学效果

学生在掌握步骤和方法后,基本能适应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领域的儿歌弹唱教学。

五、特色与创新

在“弹”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弹考证曲目,还要有自弹自唱、表演的能力。

六、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5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要求该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唱,还要会教。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音乐教育”的特征,但是,过分注重专业化声乐演唱,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音乐教育不相适宜。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如何让声乐教学更加符合现今的音乐教育专业。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

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5).

护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 篇6

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人疗养机构及其他老人服务相关产业等,毕业主要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病理学、药理学、信息技术基础、德育、语文应用与基础、护理英语、基础护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急救护理、护理心理学、社区护理。

学前教育

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键盘、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发展方向除幼儿教育外,还可向艺术类方向迁移。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改革初探 篇7

1.声乐课程上课形式的改变

目前的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一对二”的小组授课制模式, 课程设置为每星期一次, 演唱曲目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水平, 再由任课老师的歌曲储备量决定的, 虽然因材施教,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先练声, 再唱歌, 时间比例多为1:1, 但是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歌曲的能力比较弱,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往往变成教歌曲的角色, 改变教师注重声音和歌曲处理的角色, 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上课时间, 改变上课的性质。

1.1教学进行阶段性划分

将学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学生统一组织起来上大课, 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授歌曲 (歌曲曲目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制定) 每周两至三次课 (建议每周三次) , 大约歌曲量为6首左右,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声音的调整, 也就是练声。 这样, 在前四周左右的教学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以储备6首左右的歌曲。 与此同时经过声乐教师练声训练, 学生的演唱水平也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 将学过的6首左右歌曲根据歌曲的要求加上身韵动作, 对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训练 (教研组提前做好教学计划) , 建议授课形式为大课, 每周两至三节课 (建议每周三次) ,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歌曲声音的调整和整首歌曲的感情处理。

第三阶段, 声乐小组课程每组人数不超过两人, 由声乐教师进行全方位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布置两首左右新歌曲进行学习直至期末。

2.声乐课程上课方法的改变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变多, 已不再是精英教育, 需要自主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课下自主学习,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进度的停滞不前, 教师授课时不可能替学生思考、学习和演唱, 其结果是学期结束学生所学的歌曲不多、不精, 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但是教学还要继续, 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多媒体的介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优质资源得以较全面地共享, 歌曲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范唱在不违反版权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教学参考, 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教师完全可以将乐谱的电子版在大屏幕中展现,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同学习歌曲, 这样就会避免学习中的错误少走弯路, 同时将乐谱手抄至自己的乐谱本中, 加深歌曲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不同的示范版本以区别不同的歌曲处理风格, 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惰性。 这样的教学改革对学校的网络及播放媒体的硬件要求极其严格, 需要非常高而又稳定的网速、分辨率及处理系统较高的电脑系统, 还有专业级的音响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设备。

2.2影像声像教学

声乐表演是舞台艺术, 不论我们进行怎样的训练最终都会有舞台这个实践性的场地检验, 在舞台上传播怎样的声音, 做出怎样的动作, 演唱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表情逐一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再反过来让学生观看与指导老师一同寻找各方面的不足, 这种教学方式为镜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表演专业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好的声音是声乐学习者一生追求的目标, 追求自我的极值美妙声音是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波的传输方式, 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的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辨别歌唱音色的细微差别,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听到的所谓的好听的声音就是对的, 导致声音的误区而无法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声音, 用高保真的录音系统将学生的声音无损地录制下来, 不经过任何的混音效果, 真实地还原歌唱者的本质音色, 让歌唱者客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获取更好的声音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对录音设备要求很严格, 质量要很高才能达到较好的还原声音的效果。

3.考核制度的改革

大多数学校的考试都会集中在学期末, 这就使得实践性极强的声乐课程显现出劣势, 因为在学期期末大多数学生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中, 就会忽略声乐的专业考试。 另外, 在舞台表演的机会几乎没有, 有些学生一学期只会有这么一次, 上三年学上四次台, 还不是演出是考试, 试问这样的锻炼怎么能够适应演出的要求, 就算是学校搞活动也是偶然性和临时性较多, 另外较好的学生几乎占据了学校的演出, 普通一点的学生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 久而久之上台的会更好, 不上台的就渐渐没有演唱的信心。 综合上述, 声乐专业的考试应当做很大的调整, 具体方案如下:当第一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 每位学生需要演唱两首课堂教学歌曲 (随机抽取) , 当第二阶段结束后再次演唱两首歌曲 (不与上一次重复) , 当第三阶段结束后再次考试, 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有三次锻炼的机会, 另外要求歌曲的不能重复, 这样第一阶段的教学歌曲每位学生都会唱到, 既锻炼学生的舞台能力, 又将所学的歌曲一一展现, 这样会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 篇8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课程;特色教学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語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声乐是一门技能型较强的表演艺术学科,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不能仅限于琴房和教室,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别的表演、考核、观摩等进行声乐的再学习。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展示环节,也是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声乐表演的承载与推动,更需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

通过对大量民间作品的收集、整理,筛选出一批具有声乐教学价值的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按照初级作品、中极作品、中高级作品、高级作品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作为现有教材外的补充与辅助适时引入现行声乐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声乐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有效的发掘与整理,推动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以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上一篇:一对蝎子作文下一篇:片片枫叶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