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2024-09-26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精选7篇)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篇1

早在2007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发了相关的课程指导方案,规定将《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音乐学专业课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些专业的教育者对这门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革,这样一来, 不但使得这门课程的地位有所提高,而且也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方向。也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必须对课堂进行反思,同时针对《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过去的音乐教学法所存在的缺点

之前对音乐教学法的定义是这样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按照相应的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系列都被称为教学活动。然而时代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认知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通过反思后,很多相关教育工作者发现音乐教学法存在一些缺点,笔者对这些缺点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的单项

过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结果,没有看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很多教师只片面的看重考试结果,所以只传授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部分系统的音乐知识,但是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虽然传授了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很多孩子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因此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活动单边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对知识进行灌输,尽管采用了较多的教学方式,孩子也非常喜欢。但是所有的步骤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因此只是教师方面在单边的传递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成了课堂主体,比如要教什么,该怎么做等等,都是教师在考虑。关于“学习”的方面,则没有被考虑进去。而且很多教师的想法都非常主观,必须要制定出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三)教学过程单一

很多教师只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最终目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上课以前,教师会对教案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对上课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甚至将发声练习、视唱练耳这些步骤的时间也进行严控。 因此,其教学课程只追求最后的“结果”。如果达不到所谓的“结果”,那么教师便会认为这堂课很失败。也因此,学生只能够通过模仿来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这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还会使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四)交流方式很单一

很多时候,教学课堂只突出教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关注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因素,其他很多东西都没有注意到。虽然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学习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非常少。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忽视了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交流。

综上所述,过去的音乐教学法非常的单一,仅仅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重点,然后对整个课程进行构建和设计, 这就带来了很多弊端。此外,因为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课程结构突出学科本位,科目太多,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习非常的被动,这导致教学的效率不高。

二、《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本教材当中,不但内容非常全面,同时介绍了很多理论知识。另外,里面也包括了一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还有相关的教学成果。也就是说,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都囊括了。尽管如此,笔者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教学的内容多而杂,理论知识太多,学生不容易吸收。怎样通过教学内容来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效率。

针对教材和课程中的问题,需要将教学改革和学科特点进行结合,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结合。在改革的时候,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对于关系到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容,必须进行有选择性的讲解。最后,也必须要把实践活动贯穿到理论知识里面去,这样才能实现内容的改革,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教学进行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先进的理念,积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1. 理论和实践必须能够进行结合。

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实践和理论必须要能很好的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能联系实际。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见习活动、社会活动、表演活动等。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下面的尝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首先是教学的观摩活动。观摩活动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听相关的课程,听取课程的时候总结经验。比如,笔者带学生去市里另外一所学校进行了观摩,听取了一堂音乐示范课。回去以后,让学生撰写一篇感想,对课堂内容进行感悟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是教案写作。教师在完成了备课以后,需要根据课时的数量,来对教案进行写作,按照教案来完成教学任务。 整个详细的教案对于课堂效果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讲述完音乐教学内容以后,会要求学生回去写一篇详细的教案。在之后的课堂上对学生写的教案进行评讲,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促使他们能够及时地改进。

然后是试讲。这指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台下的同学讲课,讲完后,老师同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试讲的内容可以是教材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具体包括声乐、创作、 乐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学生讲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全过程录下来,后面让学生自己观看视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学生通过这样一种角色转换,不但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增加了实践的经验。所以,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2. 将音乐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了提升。很多学生都参与了科研项目,比如当地的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等。

3. 研究性学习和反思性实践相结合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性的指导,从平时的生活当中选择一些主题,对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举个例子,教师让学生课下寻找一些资料,上课的时候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反思也是课堂实践的一部分,通过反思,不但激发学生进行了思考,而且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具体的做法是,将每一个学生的讲课过程录下来,然后再将视频放给教师和学生看,学生进行反馈,自己评价,提高自身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挖掘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采用语言或者动作来进行表现,充分带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的现象。 此外,在上动态律动课程的时候,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 跟随音乐来进行活动,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会做出不同的动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创造,同时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5.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过去,考核仅仅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考核的方式也过于单一,全是闭卷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教学目标相背离。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考核,笔者针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考试与结业考试进行结合。注重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综合学习程度。同时在平时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把考勤、提问以及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因素全部进行结合, 这样可以综合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科学的制定评价的指标,其包含了学习积极性、 课堂基本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可以这样来进行分配:考勤占15%,教案设计能力占30%,课堂基本能力占30%,实践能力占25%。这样进行改革,不但可以使评价考核更科学合理,而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元化的考评引入到课堂当中,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可以激励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同时也需要采取民主、开放的评价方式,从而使评价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既要注重考试结果,也要注重过程。

三、总结与体会

在《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当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思维。同时,这也是设立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关注教育界和学科内的动态和变化,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2]白雪.教师教育视角下的高师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模式构建研究[J].艺术教育,2014,(9):62-62.

[3]王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音乐时空,2013,(9X):142-143.

[4]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5]余艳.高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方音乐,2013,(8):107-108.

[6]杨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93-96.

[7]刘丽英.对高师“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0,(3):103-103.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篇2

(一)教学目的: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和基本原理,并掌握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音乐新课标的相关知识 2.难点:认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相关教学内容:

一、该课程研究内容

1、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

3、音乐教材的研究

4、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

5、策划、组织、辅导音乐活动等

二、该课程研究任务: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激发音乐学习热情,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操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力求在关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践,调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力求使音乐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创作型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关键点: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该课程学习目标

体现为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和教师职业意识,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为学习者的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师资质]

四、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

1、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2、音乐教育技术学

3、音乐教育哲学

4、音乐教育社会学

5、音乐教育经济学

6、音乐治疗学

五、课本外的知识点:

1、《音乐新课标》简介: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热潮。《音乐新课标》是在总结我国近百年来音乐教育先进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制定的。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也要求教师们以开放、学习的态度来迎接改革。2.《音乐新课标》研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学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2、探讨学校教育的理论内涵,解读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念理清,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等。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1、通过回答问题学习有关概念,同时测试学生是否理解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和校对;

2、自学“课程标准”,结合中国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理念讨论、完成课后思考题。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一、学校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

(一)学校教育

思考:何谓教育?(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考虑)何谓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学校教育体制由何而组成?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定义(P1)

思考:何谓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及其组成部分是什么? 关键词:活动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1、概述

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包含了哪些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键词:行为变化表现和学习结果。

2、学校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新课程目标内涵:以学生为本,强调过程与方法

3、学段目标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理念:

1、2、定义(P4)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理念(义务+高中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化(10)完善评价机制 高中阶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三)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诸如审美活动、真善美等表述的认识或理解。1、2、3、4、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点:审美体验、开拓创造、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支点

(一)教育理论

思考:教育理论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简要介绍教育基本理论的几种功能? 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定义(P8)

关键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2、教育基本理论的特征(1)实践性(2)社会性(3)历史性

(4)多样性和借鉴性

3、鉴于基本理论的功能(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二)20世纪教育理论的发展 传统教育:赫尔巴赫为代表 “新教育”的特点(P10)

二、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

(一)国外:提高国民素质

1.思考:1986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修订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将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为那十条?谈谈你对哪一条或几条感受最深?为什么?

(二)中国:改革之前:现存问题(非艺术化倾向+专业化模式等)

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宗旨、重点

讨论:请看p.13倒数第二段,谈谈你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现存的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

第二章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改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的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2、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二节以自学为主(要求:结合阅读,做出学习卡片)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国外学习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卡片制作方法如下例:

国外: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古罗马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

一、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雅典教育是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它的两种音乐类型是:① “表现勇敢的„.振奋精神的和②表现温文尔雅的„.柔和的调式。”

[关键点]通过卡片的制作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的音乐美学理论的阐发与形成对音乐课程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等,达到对知识点地掌握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1.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对古代音乐课程发展的贡献:

(1)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教育家西塞罗的后继者。昆体良提出:课程应当包括文法、作文与写作、音乐、数学、体育与声调练习。

(2)针对古罗马长期轻视音乐教育的传统,昆体良提出音乐可以有益于演说家声音的柔和与动作的协调,因此是必需的学科。昆体良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论述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杜威的教学思想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流派。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个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第三节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以掌握要点为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这时开始,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改革,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1862年清政府受洋务派影响,开始建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文化机构和学堂,接着全国各地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

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立音乐课程的一所学校。

1902年上海的务本女塾、天津的严氏女塾相继成立,均设有音乐课程,并请日本人任音乐教师。自此以后,音乐课程在中国逐渐形成规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均开设音乐课,普通音乐教育在建国初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学校的美育教育开始被忽视,音乐课时被削减。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1992年,全国开始实行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小学重新修订了音乐教学大纲。

2001年,全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废除了音乐教学大纲,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音乐课程新理念,设计了新的音乐课程总体目标。

二、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学基本是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的。

到了近代,由于学校的兴办及音乐课程的产生,音乐教学才真正走向正轨。二十世纪初,学校的音乐教学是以乐歌的教学为主,1904年,沈心工出版了最早的乐歌教材《学校唱歌初集》,辛亥革命以后,音乐家李叔同也编写了乐歌教材《国学唱歌集》等。自此以后,我国音乐教学就开始了教授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

1912年,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倡导美育思想。他指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外国的教学方法;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他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不可一味崇洋。他以独创的精神,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对后来我国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潮在全国的席卷,外国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我国不断引进,对于音乐教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一点从1923年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就可见一斑。

3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的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学时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说明,中小学音乐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初级中学及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文革”中,音乐教学处于非常时期。十年**后,恢复时期。

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1年,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三章 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音乐美的本质、基本内涵和特征,对音乐审美等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2、对现在学习理论有所认识,并能将之运用于音乐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教学与音乐教学的内涵,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2.难点:分组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一位代表讲课;

2、讲述中既要准备PPT又要设计板书内容。

注意:讲课中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析;讲授时口齿清楚,表述到位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审美心理

一、音乐审美

(一)什么是音乐美

1、音乐美的本质(P31)

关键点:指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

2、音乐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P32)

内涵: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音乐的精神内涵构成样式的高度统一。(1)音乐的形式美(2)音乐的内容美(3)音乐的特殊美

特征: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和其听觉感受性。

(二)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意识与条件(1)音乐审美意识:是一种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人类意识活动。

(2)音乐审美条件: A、B、C、主体必须基于审美母的来倾听音乐 要选择适合自己什么能力和趣味的音乐作品 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谢接触

2、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趣味

(1)音乐审美体验:指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感受和理解中获得的。

(2)音乐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3、音乐审美评价与标准

(1)音乐审美评价:音乐批评、审美选择、作品评选、表演比赛及音乐教学中的许多考试等等。

(2)音乐审美评价的标准:音乐的复杂性。

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求

1、音乐审美感知

2、音乐审美想象

3、音乐审美情感

4、音乐审美理解

(二)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1、小学生: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敏感的时期。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想象力开始增强,仅限于简单的形象。高年级音乐能力逐渐全面发展,情感体验与理解越来越准确、细致。

[教材以外的知识点] 1~2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3~6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2、中学生:音乐感知发展完善,可以辨别调式。想象力更丰富,情感丰富,音乐教育应放在审美修养的提高上。

[教材以外的知识点] 7~9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关键点]从感知能力、想象力、情感体验、审美理解去解说。

第二节 音乐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界定(P42)

[关键词] 个体行为;行为能力;持久变化

(二)现代学习理论

1、现代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2、学习理论在音乐学习上的运用 ①音乐学习的态度——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②音乐学习的方法——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获得、巩固和提高 讨论:学习理论在音乐实践中的作用

第三节 音乐教学理论

一、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1、音乐本位原则

2、协同融合原则

3、创造发展原则

4、情感体验原则

5、主动参与原则

二、发展性音乐教学策略

1、音乐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多元综合

3、承认差异,允许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4、教学氛围宽松自由

实践教学:观看高中教学视频《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组织讨论观看该课后的感想,哪些设计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第四章 音乐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功能;

2、通过比较,了解各个学段目标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并熟记三维目标 2.难点:能够确定和书写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内涵: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聆听音乐,展开想象,发表见解

2、模仿:动作模仿

3、探究:即兴式自由发挥

4、合作:集体表演形式

5、综合: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途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二、学段目标

(这一内容由学生看书自学,对比讨论各学龄阶段目标的一同)

第二节 音乐教学目标

一、新课程教学目标溯源(自学)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功能有:

1、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3、调节功能

4、激励功能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

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去的长远的预期结果,带有强制性;而目标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

四、如何确定和书写教学目标

1、准备工作(页69)

熟悉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教学理念,看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情进行分析,分析教材内容。

2、书写要求:

按三维目标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

描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行为标准(页72)

[注意]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空泛、笼统。思考:根据一节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京剧的感受与体验》,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观看初中教学视频《茉莉飘香》,并分组讨论:

1、2、观看该课后的感想,哪些设计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请为该节课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第五章

音乐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明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2、能阐述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材分析的方法,学会音乐教材分析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四)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既是对老师“教什么”的规范,又是对学生“学什么”的规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不同的课程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内容。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具体内容

(一)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表现——演唱

演奏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领域三: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

即兴创造

创造实践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二)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六个模块):

音乐鉴赏

歌唱

演奏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其余自主选择。

(三)各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看书自学)

第二节 音乐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方法

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估。

二、教材编写的原则

1、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2、培养兴趣的原则

3、培养能力的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6、可行性原则

7、开放性原则

三、新教材特点分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内容、过程,创设情境等都应是美的。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重视音乐为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需要。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音乐以音响为主、以体验为主,以实践创造为主。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既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比如音乐鉴赏课,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语言、身体动作、内心、歌唱主题、演奏等。其次,音乐教学和学习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5、加强综合与渗透

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综合,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6、激发学生兴趣于始终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讨论:根据中小学音乐教材,分组讨论编写时如何体现了教材的特点。

实践教学:观看小学教学视频《国旗国旗真美丽》,并分组讨论:

1、请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其设计划分课堂的过程步骤。

2、说一说该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音乐课程要求的。

第六章

音乐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学程序与教学程序的不同内涵与特征

2、了解音乐教学程序中交的程序和学的程序包括哪些环节及具体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学程序内涵与划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程序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程序的内涵(P106)

内涵:教学程序通常被称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也是教师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教学程序是对教学过程的客观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观设计,是主观性要素,应用规范性的语言加以阐述。教学过程则强调对主观设计的教学程序的客观实施过程,从教学结果来看是一个客观性要素,对它的阐述应是描述性的。

教学程序包括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

二、教学程序的特征:

1、系统性和整体性。

2、有序性和连贯性。

3、开放性和多样性。

4、宏观调控性和统一性。

第二节 音乐教学程序

一、音乐教学程序内涵

二、教的程序

(一)备课(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1、分析音乐课程标准和研究音乐教材

[举例]《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设计

2、调查了解学生,进行学习者分析

3、查阅相关资料,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学材料和汲取教学经验

4、确定教学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

5、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的是在对弄清一堂课的知识要点的逻辑主次关系后进行分档排列,弄清它们的逻辑主次关系后确定的课堂教学中要着力解决的基础知识,也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教学目标中提到的不一定是重点,但教学重点一定在教学目标中体现。

比如歌曲教学中的重点,是指为完成歌曲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有感情地表达情趣与风格等。

(2)教学难点是教材中比较抽象的且缺乏感性认识,理论性和技巧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音乐课中的难点多半是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大体集中在节拍、节奏、音准、歌词处理、歌曲表现等方面,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只有这些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快的解决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6、进行任务分析

(1)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2)分析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3)写出结果类型和课的类型

7、设计教学组织形式(1)课堂桌椅空间形式(2)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8、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9、设计教具教学媒体等

10、设计教学方案中的教学过程

11、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二)上课——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导论、主体、结束)

1、导论

(2)导入的功能:(P121)(2)常用导入的种类:

①故事、谜语导入

②问题导入 ③律动、游戏导入 ④生活经验导入 ⑤情境导入

⑥利用旧知识导入

⑦直观教具导入 ⑧利用生动实例导入 ⑨绘画导入 ⑩动画导入 [作业] 

1、请为初一年级唱歌课《七子之歌——澳门》设计导入片段。

2、请为初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设计导入片段。

3、请为小学二年级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设计导入片段。

2、结束部分

(1)结束部分的功能(P125)(2)常用的结束类型 ①归纳式结束

②比较式结束

③练习式结束 ④活动式结束 ⑤系统归类总结 [作业] 

1、请为初一年级唱歌课《七子之歌——澳门》设计结束片段。

2、请为初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设计结束片段。

3、请为小学二年级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设计结束片段。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六)听课与评课

三、学的程序

(一)学习准备性

(二)预习

(三)上课——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展开

1、感知阶段

2、理解阶段

3、巩固阶段

4、运用阶段

[讨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有什么不同?请举例

(四)练习

(五)自主学习

[举例]《金蛇狂舞》的片段

四、教学程序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自主学习、探究创作

3、活动参与、实践操作

4、质疑问题、商议讨论

5、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模式

6、灵活安排各教学程序

实践教学:导入练习与结束练习

每位学生自选一个课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其设计5分钟左右的导入环节和3分钟左右的结束环节。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2、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七章

音乐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熟悉音乐教学过程规律

2、了解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学生自学]

1、教学过程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定

3、新课标中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思考提问]

1、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涵: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和创作音乐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它是动态的过程。

2、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本质特征:动态性、发展性、教育性、多样性。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1、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由审美规律所决定的

2、音乐教学过程是“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

3、掌握音乐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相统一规律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 [讨论] 阐述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和你对这些规律的体会和认识。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一、主体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师、学生

二、条件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物质条件、精神条件

三、过程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手段

4、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以学生自学为主,对学生疑难处教师进行讲解]

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

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过程阶段论

(一)(二)

(三)1、三阶段论 四阶段论 各分阶段论 [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唱歌教学:

组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发声、视唱)——复习检查——新授过程——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2、欣赏教学: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横向、纵向结构论

横向: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纵向:起始——展开——生成——结束

二、音乐课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类型:

单一课:一节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 综合课:一堂课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

(二)组成部分:

导入——展开——深入——拓展——总结

(三)时间分配:

科学、有效的分配时间

三、学习类型的基本阶段

[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页152)

1、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2、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3、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综合的关系

4、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5、问题处理及偶发事件的应变

实践教学:过程练习

每位学生自选一个课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其设计15 分钟的课堂过程。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3、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八章

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定义,明确教学模式的优点及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对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音乐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大致了解。

2、了解当代的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并加以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能运用音乐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课堂练习法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模式及分类

一、音乐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构建的、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泛型。(页155)

2、特点:(1)优效性(2)直观性(3)操作性(4)开放性(5)针对性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

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页155)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1、情感模式

(1)参与——体验模式(2)情境——陶冶模式

2、行为模式

(1)示范——模仿模式(2)行为——辅助模式

3、认知模式

(1)传递——接受模式(2)引导——发现模式(3)自学——指导模式(4)探索——创造模式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2、教学思想

3、功能目标

[以上三小点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4、具体模式

1、操作体验模式

分析音乐或操作准备——部分操作体验——整体性操作体验

2、主体体验模式

唤起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3、文化体验模式

引导审美期待——体验文化特征——评价

第二节 音乐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教学方法:为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页166)

(二)分类

二、中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常用音乐教学方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参观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②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 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 ④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思考]上一章节中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什么方法?

(二)未来发展的趋势

1、重心向:“过程”研究发展。

2、外在表现形式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3、价值表现形式由一维向多维。

4、方法与手段积极配合。

三、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① 音乐学习开始阶段

② 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和谐结合 ③ 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

[举例] 《两只小象》的教学片断

2、游戏教学法

[举例]《小青蛙找家》的教学片断

3、创作教学法

[举例]《非洲音乐》的教学片断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首调唱名法

2、柯尔文手势法

[ 配合练习] 先跟着课件练习手势,然后自己编一条8小节的旋律,尝试用柯尔文表示出来

3、节奏唱名法

[ 配合练习] 自己编一条8小节的节奏,尝试用柯达伊的唱名法唱出来

4、字母记谱法

5、固定音名唱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节奏朗读教学法

[ 配合练习]三条成语的节奏练习

2、律动教学法(1)反映训练(2)动作训练

(3)动作的变换与动作组合(4)动作游戏

3、声势教学法(1)节奏模仿(2)接龙游戏(3)节奏创作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

[ 分组练习] 每组学生编一条8小节的旋律,讨论可以用哪些声势练习并将其表现出来

4、器乐表演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

(四)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自由探索

2、引导探索

3、即兴创作

4、有计划的即兴创作

5、巩固概念

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练习

每位学生针对上次实践课中展示的一个课时,重新修改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包括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方法)为其设计20分钟的课堂过程。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2、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九章

音乐教学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乐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与特点。

2、探索音乐新年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能运用音乐评价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课堂练习法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

教学评价的定义:

根据教学设计中的预定教学目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程序的科学可行方式,对教学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全面评价。

一、关注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促进发展,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对音乐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链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原则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和内容的综合多元化

三、强调音乐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 [该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二节 当代音乐教学评价的特点

一、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区别

1、内容不同

2、重心不同

3、相互关系

二、当代教学评价改革的特点

(一)重视发展,弱化选拔,评价功能发生转化

(二)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

(三)注重发展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三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对学生的评价

1、获取评价信息 ①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基本格式:说明、问答题目、结束语 ② 测验法 ③自评与互评法

3、量化与定性分析评价信息 ① 评价信息数据的初步整理 ②

描述统计

二、对教师的评价:(页208)

1、课堂音乐教学评价

2、教师的自我评价

实践教学:观看音乐教学视频《欢乐颂》,分组完成课堂教学量化分析(每分钟统计一次),根据最终统计的数据,对该节课进行评价

第十章 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学目的: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手段: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页216)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最基本的划分即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页217的图表)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20)①教师资源 ②学生资源

③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④学校宣传媒体的建立 ⑤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 ⑥校本课程的开发

2、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42)

社区音乐教育人才、社区艺术组织机构、社区艺术展览、传统民间艺术、自然资源等

3、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45)家长、音乐书籍、音像资料、音乐活动等(页219的图表)

三、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页218)

1、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图书馆、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校内人文资源

教师群体、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

3、校内各种活动、演出、仪式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事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

四、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可以采取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队伍建设放首位。(页221)

(1)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2)开展课外活动(3)用网络资源

(4)开展教师间的音乐交流(5)积累音乐课程学习与实践资料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西兰 基础教育 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经合组织这两大世界顶级国际机构都对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做过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鉴它是全球中小学教育的典范。世界经合组织曾对其41个成员国的国际学生测试项目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新西兰15岁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方面名列前茅,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更是表现卓著,远远超出平均水平。[1]

一、优质的新西兰基础教育

优质的新西兰基础教育建立在严谨的英联邦教育体制和长期的历史积淀基础之上,具体体现在课程、教材和教法三个层面。

1.课程

新西兰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七大类,即语言类、数学类、科学类、技术类、社会科学类、艺术类和健康类。每一大类都相应地设有具体学科,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科目的选择也更为广泛,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点的课程。新西兰中小学大多为公立学校。除公立学校以外,还有少量的私立中学,这些学校接受政府的补助,同时都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各自的办学优势。所有学校无论何种体制均要遵照新西兰教育部制订的国家课程纲要组织教学,并可自行规划课程。而且新西兰中小学入学时间灵活,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均可开学,方便为不同的学生设计适合自身的学习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全国教育成绩证书(NCEA)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学国家证书类课程评鉴标准是国际认可的教育文凭,本国学生和海外留学生高中毕业后可以凭此证书进入新西兰或其他英语国家的大学继续学习。NCEA主要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综合评判体系来评价学生的能力与强项,通过不同的等级和过程评鉴方式来满足各样学科及技能的鉴定,让学生、家长及雇主都能从成绩报告中得到所期望得到的信息。这种做法不仅使新西兰中学在入学标准、课程规划、教学品质等方面有法可依,而且能维持全国一致的水准,同时又能使新西兰的中学课程与全球同步,且易于衔接。

2.教材

新西兰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非常统一、刚性和严谨,新西兰教育部对中小学每个年级、每个年龄段都制定有对应规范和统一的课程要求或标准,所有的中小学校都要遵循这些标准。但新西兰的中小学没有国家范围的统一教材,也就是说中小学生上课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会根据教育部的标准,按照不同的年级以及学生的天赋和能力为学生准备难易不同的学习材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孩子使用更多的是阅读物,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图书馆借阅的,不同的孩子会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读物,即便是同一个孩子每次读的都不一定是同一本书。

到了高年级,除了教师推荐用的正式出版物以外,学生们更多的是使用教师事先准备和发放的“讲义”。这种讲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形式色彩很浓但操作性不强的教师用材料,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内容简洁、学生能够有章可循的大纲性材料。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讲义是新西兰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它一方面能够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也成为新西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

3.教法

新西兰中小学的教法科学而独特,内容具体而丰富,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假期安排。

(1)教学环境

新西兰中小学的校园布局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融入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西兰的中小学课堂也是开放的,自由度比较高,上课的桌椅摆放非常随意,集体活动可摆放成U型或O型,分组活动则可摆放成各种型,目的是方便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课桌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桌角大多是圆弧形,方便学生放取书本文具。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椅子,但位置并不固定。教室的四周墙壁上可以看到诸如校训之类与学习生活有关的指导和说明,更多的是能够彰显学生个性、凸显学生成功、展示学生自我的成果,如学生的手工制品、绘画作品、摄影照片、文学创作等。学生的活动区域一般都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设施和场所尽情地游戏和运动,既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能够与同龄人在一起交流、协作、共同进步。学校的一些公共学习场所和设施,像机房、图书馆、阅览室、活动教室等也都对所有学生开放,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搭建一个个学习的平台。

(2)教学方法

新西兰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可概括为:帮助学生将学校学习与未来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为生活做准备。因此,新西兰基础教育非常看重教育目标的务实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教学效果的有用性。这里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在学习中动手实践,学会在实践中体验和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从亲身体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孩子们启蒙时期的加减乘除到中学阶段的数理化课程都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新西兰,孩子们学到乘法时,教师不会让他们的学生死记硬背乘法口诀,他们会把自己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不同的小组采取不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运算规律。这样,通过分组让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体验乘法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供空间是新西兰基础教育的又一大特色。新西兰的课堂教学大部分采用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也比较随意自由,有什么问题不需要举手,坐着就可以回答,感觉教师在讲课时不断地被打断,这种做法新西兰教师是给予肯定并表扬的。新西兰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会用固定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对于同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去完成。当教师遇到有学生请教问题时,他们通常会给出一些启发性的建议,绝对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或者是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通常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

(3)课外活动

除了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外,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才华和技能,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挖掘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每个学校都设有广泛的课外活动,涉及音乐、舞蹈、戏剧和体育。有些学校还拥有校管弦乐队、合唱队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弹奏一种乐器。体育活动包括篮球、板球、羽毛球、体操、曲棍球、橄榄球、马术、游泳、网球、柔道、壁球、排球、高尔夫、足球、水球、独木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都由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

(4)家庭作业

在新西兰,孩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基本上是没有家庭作业的,最多就是拿着一本几页纸的卡通故事书回家让家长念给自己听。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们开始有少量家庭作业,但这些作业绝对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靠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的题海,而是需要孩子进行一番思考和准备才能完成的作品。譬如说,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爱好集邮,他/她会想方设搜寻各种集邮知识,他/她会不遗余力搜集各类邮票,然后他/她把这些邮票分门别类粘在一张厚厚的纸上,而且还会给每张邮票配上说明,向同学们展示。为了完成一份家庭作业,一个小孩子会费上一番脑力和时间,目的是上学校的展览榜。

(5)假期安排

新西兰的中小学与我们国内学校每学年分两个学期的做法不同,他们每学年分为4个学期,每个学期有10周时间。在新西兰,圣诞节像我们中国人的春节一样是最重要的节日,因此圣诞节通常没有假期作业。但在其他3个短假期,教师通常会为高年级同学布置少量的假期作业,一般都是一些实验或课题项目,有些假期项目是由学校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设计的。而且,这些假期项目的针对性很强,能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些体育俱乐部在假期里也会以很便宜的价格甚至免费开放他们的体育设施,供家长和学生选择和使用。学校和家长都会完全遵从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学习什么,或者“跟风”学什么。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新西兰基础教育的成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体现在课程、教材、教法这些具体的环节和细节之中,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简单梳理,我们看到新西兰的基础教育可谓是亮点多多,精彩纷呈。当然,这些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1.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办法可谓是几十年一贯制。小学主干课程为语、数、外、体、音、美,中学阶段在小学基础上增加了理、化、生和政、史、地。与新西兰相比,这样的设置布局显然太过单薄和细线条,尤其是语言类和数学类以外的课程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中小学的做法,尽可能拓展课程设置的范围。在每个大类课程下面再提供一些细分课程,这些课程要力求做到开放、广泛和实用。譬如说音乐课,不单单是识识谱、唱唱歌,可以开一些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类课程和通俗、美声、戏曲等唱技类课程。经费和场地的问题可以由政府和学校逐步解决,师资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外聘、兼职等途径解决。关于选课量的控制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修学分的办法。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特别是中学课程设置要考虑与国际接轨,方便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和国外的学生走进来。

2.教材

我国中小学一向都是通用教材。早先是国家统一教材,全国整齐划一,谁都没有选择余地,后来出现了省编教材,除了人教版的,还有湘教版、苏教版等,但还都属于统编教材范畴。这类教材最大的弊端在于管得过严、统得过死,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自由。它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信息量有限。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中小学的做法,将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规的教科书,只供教师使用并据此把握学生每个阶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另一类是供学生使用的阅读教材。这类教材可以分年级做成不同的阅读教材库,内容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开始可以是一些简单有趣的卡通书,接着可以是一些名著或原版的改编版本,然后才是有一定难度的原版读物,也可以加上一些有难度的历史、哲学、科普等读物。具体操作时,教师每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对应的阅读教材库里选择一些读物有计划地让学生阅读,要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达到相应阶段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阅读材料。

3.教法

中西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最大的差异表现在教法上。中式教育常常是把知识人为地切块,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每个知识点上理解、重复、扩展和深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题海战术。这样学习起来缺乏知识的连续性,也弱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成就感也严重缺失。而西方包括新西兰的教育则强调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获取的过程,某个知识点可以放在一个任务里完成、一个活动中进行或一个项目里实施,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近两年,我国出现一种新型的“对分课堂”模式。它的一个特点是把强调先教后学的传统课堂和强调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的讨论式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主张把课堂一半时间由教师支配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则由学生以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把教师教授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有一个课后个性化内化吸收的过程,一般安排在课后大约一周左右。这样的对分课堂在时间上可清晰地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2]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中学课堂教学可参考这种新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世界经合组织:新西兰已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好的国家[EB/OL]:http://www.chinanews.com/lxsh/2013/11-06/5471175.shtml.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心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篇4

一、叙事思维基本特征

叙事思维深受社会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等哲学思想的影响[2], 具有情境性、开放性、自我性、生成性、反思性及诗性的特征。

(一) 情境性

例证思维独立于特定情境, 而叙事思维依赖于情境。情境性指思维过程依赖于具体的、生动的上下文关系, 而非孤立、脱离具体内容的单纯抽象过程。要成功识别和理解某人正在做什么, 我们总要把一个特殊事件置于一些叙述的历史背景之中, 这历史既有个人涉及的历史, 又有个人在其中活动和生存的环境的历史。叙事心理学创始人萨宾认为例证思维下的传统研究试图从结果中剔除背景, 而叙事则允许考虑背景, 并认为除了要考虑当时的物理背景, 还需考虑历史和文化的背景[3]。

(二) 开放性

例证思维是一种封闭式系统思维, 叙事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4]。例证思维的封闭性表现为:没预料到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我确信、确定;没有后备策略的冒险举措;生活应该是公平的;个人控制感强;无视可能发生的;重视线性变化;例外的发生是错误的, 并无视错误的存在;对于变化的有限反应。而叙事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系统思维, 具备以下特点:难以预料的事极有可能发生;有时候我不能确定;冒险时有后备策略;生活是没有保证的;人类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对可能发生事件的预见与计划;对现实的相对理解;重视非线性变化;例外可能是决定性的, 非常重要;对变化的创造性反应。

(三) 自我性

叙事性思维涉及自我。叙事可以直接调用自传体记忆中的故事, 说的是自己的经历或他人的故事, 但听者或读者通过自居、投射、移情、想象, 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节中, 从而获得某种“二手经验”, 这种经验连同听时的情境本身作为自传体记忆贮存起来后, 就被称为“自我”的一部分。叙事思维非常重视个体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一方面, 叙事结构、叙事风格都深受个人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 另一方面, 个性化的叙事结构、叙事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分享、呈现、生成、创造自我的过程。

(四) 生成性

叙事思维深受社会建构论的影响。表达不仅是展示和凝固思维的结果, 而且是思维的进程。对话空间里。不同的主体或自我相互质疑、启发, 引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和观点见解, 生成的不只是思想观点, 还有人生智慧。萨宾认为叙事对于人格的形成、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5]。正是通过叙事, 智慧生成、意义通达。

(五) 反思性

叙事不仅是述说故事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反思”的历程。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 叙事思维强调意识的自知性与返身性。叙事是一种“返身自照”。即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 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6]。透过叙述、实践、深刻反思、再实践、再叙述, 自我得以呈现, 意义得以彰显。无论何种叙事, 都是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叙事, 或者边叙事边反思的过程。

(六) 浪漫、诗性

例证思维强调理性、科学性, 叙事思维关照浪漫、诗性。故事是指叙事所描述的内容, 话语指一个叙事怎样展开描述。叙事不仅包括文本的叙事, 而且包括其他各种艺术形式, 如音乐、绘画、戏剧、雕刻等。生命意义的传达可以依靠语言, 也可以超越语言。这种叙事行动不仅是语言技巧的使用, 更是一种涉及文化、价值、审美的灵性运作, 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艺术展现。

二、叙事思维下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叙事法

(一) 生命教育课程叙事法特征

1. 故事是核心

人们组织经验和赋予自身生活以意义的基本方式不是科学, 而是故事。人类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中, 故事或叙事是第一位的;是故事, 而不是事实, 定义了人的心理生活。叙事研究首先是一种关心“人类行为的故事性”的观点或立场, 关注人类通过故事组织行为并赋予意义的能力。

2. 话语是基础

生命叙事不仅包括文本的叙事, 而且包括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表达, 包括音乐、绘画、沙盘, 等等。问题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就是一种“问题外化”, 即实现了问题与人的分离, 这个过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 鼓励学生通过音乐、绘画、沙盘等非语言文字的艺术形式进行生命叙事。

3. 意义是关键

意义的体验、理解、生成、表达是叙事法应用的关键。其所热衷的意义具有以下特点: (1) 在独特、差异、变化、例外中追寻意义。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存在状态、生命呈现可以进行更细致的阐释与更丰富的描述。 (2) 意义是社会建构的。知识、真理、自我、身份及其意义不是一种内在本质, 而是一种社会建构。 (3) 意义是在对话中被建构的。生活经验的种种意义是叙事在对话过程中自明的。 (4) 叙事思维强调避免意义独白的发生, 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使有关生命与存在意义的对话能继续进行下去。

4. 理解是目标

叙事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层理解。这种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 是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交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研究心理生活的目的不是寻求普遍原则, 而是强调理解。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进行深层理解与诠释,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二) 生命教育课程教学中叙事法应用形式

1. 故事法

说故事是生命经验的“再经验”与“再理解”, 在反复述说的历程中, 让人们对生命产生新的理解;通过故事, 梳理与建构了人与人的关系, 创造了生命的连接。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与主题选择合适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让学生体验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情感及其面临的困境, 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中主动寻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蕴涵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评判与意义内核。

2. 个人经历叙事法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分享各自的个人经历。个人经历叙事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 课堂当中师生之间通过个人生命故事的述说, 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现实感, 营造默契的课堂气氛, 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 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其次, 个人经历的叙事有利于加深自传式记忆, 培养自我意识, 打造生命教育的课堂, 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奥的生死观、幸福观与挫折观等知识;最后, 个人经历叙事将师生自己的生活引入课堂, 将课堂延伸至各自的生活, 能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生活化与意义化。

3. 写作法

布鲁纳曾说:“伟大作家留给读者最好的礼物就是使读者成为更好的作者。”叙事思维下, 学生不再是单向的学习者、读者与听众, 同样可以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专家、作者与主角。教师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布置或分享学生撰写学习日记、笔记、观后感 (书籍、电影、电视) 、诗词、信件、学习心得与体会、学习总结等,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断反思, 获得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深层理解与领悟。

4. 阅读法

阅读是个体寻求与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他人叙说的故事, 通过分享、移情、模仿、启发等获得抚慰与改变, 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生新的改变, 获得认同, 特别是有关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共鸣。生命之道, 藏于书籍之中, 也展现在阅读者的回归之中, 透过自己的生命经验去理解、反思、实践。此外, 可以将阅读法与写作法、绘画、音乐等有效结合。

5.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创设故事情境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此方法测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故事的含义及故事中人物的心理, 通过这种心理而带动课堂走向。角色扮演法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 自由展示自己的思想, 释放自己的情绪, 不断呈现真实自我;有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建构。

6. 音乐、绘画等艺术方式

生命意义的传达除了依靠语言, 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沙盘、雕刻等诠释。这种叙事行动是一种涉及文化、价值、审美的灵性运作, 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艺术展现, 是生存的真、善、美同行。通过多元艺术形式的应用, 营造出真实的情境或充满想象力、期待、愿望的可能世界, 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感知觉、记忆、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幸福感等深层情感, 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活动中建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摘要:以情境性、开放性、自我性、生成性、反思性及诗性为特征的叙事思维为生命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思路。

关键词:叙事思维,生命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施铁如.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辅导[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6.

[2]肖凌、李焰.叙事治疗的西方哲学渊源[J].心理学探新, 2010 (5) :30-33.

[3]Vincent W.Hevern (1990) .Narrative, Believed-In Ima ginings, and Psychology’s Methods:An Interview With Theodore R.Sarbin[J].Teaching of Psychology.1999.1:300-304.

[4]Jonathan M.Adler (2008) .Two Modes of Thought:The Narrative/Paradigmatic Disconnect in the Bailey Book Controversy[J].Arch Sex Behav (2008) 37:422–425.

[5]Sarbin, T.R. (1986) .The narrative as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In T.R.Sarbin (Ed.) , Narrative psychology: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pp.321) .New York:Praeger.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篇5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以及教学设备, 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由于特殊儿童的高异质性, 在某个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中心, 特殊儿童的残疾也是复杂多样的, 比如特殊教育学校中, 以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视障儿童为主, 这些特殊儿童中也有自闭症儿童、肢体残疾儿童。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教法课程体系, 要充分了解这些将来教育、康复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校校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法课程体系是将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因此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特殊教育教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特殊教育专业关于教法教学的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 其领域相关教材不多; 教学内容相对国外比较滞后; 缺乏对教育市场的调查了解。这些因素和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 需要引起业界的重视和思考, 并探索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法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年) 》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 2014—2016年) 》对发展特殊教育的要求, 结合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前景,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施广义特殊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热爱教育事业, 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 能够适应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 具有从事特殊教育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 面向全省, 服务全国, 适应特殊教育岗位需求, 能够承担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任务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掌握特殊教育教法是本专业必备的技能, 在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中, 教法课程体系是建立在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理论课程和手语、盲文、美术、音乐等技能课程基础之上的课程, 教法课程体系是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科学的教法课程体系, 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 培养高质量的特教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一) 实现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法主要涉及的是听障儿童和智障儿童的教育, 听障儿童教育侧重基础知识教育、社会经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 智障儿童教育侧重生活适应教育。通过对不同年级听障儿童的教育, 对不同程度智障儿童的教育, 能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掌握教学法基本策略和技能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 热爱特殊教育的职业道德情感。

( 二)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教学实践的需要

特殊教育教学法中的模拟教学、备课、说课、教案设计、听课、评课等能力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 这些技能可以使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上手快, 掌握一定的教学法能力是基础教育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学法是基础技能型学科,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得当, 富有启发性; 教学手段科学规范、实用、有效;教具、课件制作和应用符合特殊儿童的兴趣特点, 符合教学内容, 出示时机与种类适宜; 流利、规范的语言表达, 自然、得体的形体语言; 醒目、合理的板书设计; 符合特殊儿童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 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兴趣, 这些都是教学法的基本能力。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提高教学法模拟教学能力和说课能力。

三、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法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构建适应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法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吸纳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训练基地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师资, 为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提供参考, 让学生充分掌握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要深入特殊教育学校, 从而在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教学法课程教学体系。转变传统的本本式教学, 以提升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采用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合作讨论、模拟仿真、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智障儿童教学法、听障儿童教学法、视障儿童教学法、自闭症儿童康复等实训课程为具体操作任务,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解决任务的技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构建校校信息课堂, 在学校实训室开展模拟教学, 及时解决、完成实践基地传输到课堂上的任务, 让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实现校校联合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校校共同制定教学法课程培养方案

校校共同制定教学法开课的学期、课时数、开设内容等。教学法理论基础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技能基础课程有手语、盲文、美术、音乐、婴幼儿文学作品实务等。在开设理论基础课程和技能基础课程之后开设教学法, 校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除按既定领域的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外, 还应充分考虑合作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校校合作培养过程中, 特殊教育学校或社会康复机构往往希望高校有针性地为其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人才, 并且借助这一合作平台对社会康复机构教育教学实践有改造及创新作用。因此, 学校根据社会康复机构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教学资源, 与社会康复机构共同研究确定教学法课程设置计划, 因材施教。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宽广性、前沿性, 应使基础知识与特殊教育前沿相结合。

( 二) 校校共同研究课上教学法课程教学

通过校校共同研究课堂上的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标及价值, 掌握教学策略的知识目标;创设有针对性策略的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 理解和尊重特殊儿童职业情感教育的素质目标。

1. 利用讲授法, 讲清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师通过讲授理论方法和案例示范, 使学生对理论方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2. 利用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共同完成探究任务。通过教师设置任务和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利用点拨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讲授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让学生结合具体知识内容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汉语拼音字母书写时, 学生结合智障儿童的生理特点, 发挥智障儿童的感官作用, 设计让智障儿童先用手摸拼音教具模型, 然后再书写; 在巩固书写训练时, 可以让智障儿童通过撕纸、做橡皮泥等方法进行训练。

( 三) 校校共同参与课下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实践

校校双方应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高职高专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资源, 定期聘请实践基地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 学校应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灵活多样地进行教学组织,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 开阔思路和眼界, 提高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基地的作用, 教育基地在提供传统的教育见习、实习接待任务, 包括备课、教案写作、上课、评课之外, 同时建立日常观察室, 尤其是带有单向观察屏的观察室, 便于教师及时讲解障碍儿童的行为表现, 学生及时地观察和了解。积极开展特殊儿童教育咨询室的活动, 使学生在咨询室临床模仿如何开展教育咨询; 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个别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能力的培养, 全部开放早教部等教学活动, 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通过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实践, 校校在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合作,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培养的人才能服务于地方教育。通过校内“一对多”的人才培养, 校外“一对一”实践技能训练的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完善更新教法课程体系, 搭建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平台, 更好地服务于特教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7.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 篇6

1 从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看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

(1)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的基本理念

注重素质教育,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 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3) 课程总目标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其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方面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4) 教学与评价方式

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 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评价方面则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评价目标多维化。

透过课标理念可以看出,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教师无论在职业道德、专业功底, 还是在教学技能、评价方法、资源应用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关于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培养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愿教 (热爱教师职业) 、能教 (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会教 (业务精湛) 、乐教 (充满活力) 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长期以来, 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合格”的具体指标是什么?拿到现行师范院校的毕业证就一定“合格”了吗?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基础教育背景下, “合格”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这个标准是一定要与时俱进的。其实, 还应当有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用型教师”的思考。通俗地讲, 这个教师就是“上课能教书, 下课能带班。教书有方法, 带班有办法。教书受欢迎, 带班能放心。教育有思想, 教学有风格。”

(2) 关于课程结构

一般来说, 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 但开设的课程大都与教师专业无关或者关系不大, 真正培养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技能以及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如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标教材研究等基本没有。据了解, 在本科师范专业的课程结构中, 仅有54学时的教学法课程 (每周三节, 一学期完成)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专业, 仅仅开设36学时 (每周两节, 一学期完成) 的教学法课程。教学实习在很多学校也是走过场。为减少工作难度, 节约实习经费, 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 没有统一的实习计划, 结束前要求学生开好实习证明, 撰写好实习总结就可以了。笔者认为, 应该增加教学法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应开设一年的教学法课程, 课时可增加一倍。教学实习必须由院系统一安排, 在实习学校至少实践半年或三个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教材研究的选修课程或讲座。

(3) 关于课程内容

传统教学法课程的大致内容一般为:教学流派介绍 (语法翻译法、结构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等诸多方法的特点) ;语言知识的教学 (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言技能的教学 (包括听说读写) ;如何备课 (写教案) ;如何组织教学 (课堂管理) ;教学评价 (主要是如何考试命题) 等。根据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 要对课程内容适当作一些调整或增补。如课程标准在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提倡任务型教学方法, 因此, 在教学中除了介绍以上的教学流派外, 要增加“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介绍并重点讲授, 其他的教学方法介绍也要突出重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被中小学英语教学界称为“五维目标”, 因此, 中教法课程内容除了有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 还要增加学习策略形成和文化意识培养等内容。即使在某个单元或专题的里面, 也要考虑与新课标接轨, 如在语言知识方面, 课标在传统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 增加了“功能”与“话题”, 这也要让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 不再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 而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多种形式的, 因此, 要掌握多种评价方式, 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4) 关于教学方法

传统中教法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 课堂上很少有讨论和交流。一方面, 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不想谈;另一方面, 学生没有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体验, 无话可谈;三是讲授的内容过于理论和空泛, 无法谈。为了让教学法这门课程生动有效, 真正为学生未来走进中小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定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基于这门课程的特点和特殊性, 建议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理论问题通俗化。教学法课程毫无疑问会涉及很多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概念, 介绍不同流派对语言理解的观点时, 尽可能通俗化讲解。如功能学派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系统同时是用来做事的手段”。如何理解“做事”?用例句“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us the way to the railway station?” (询问功能) 、“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with you.” (建议功能) 来解释就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外学习小组化。根据学生人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以及平时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课外学习小组, 每次课结束前给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而且任务不要雷同, 且有针对性, 如让不同小组讨论词汇、语法、对话、篇章等语言知识或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在语法教学专题里, 又可以让小组讨论不同语法项目的教学, 形成共识后在课堂上交流。3) 鼓励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合作交流角色化。教学法课程教学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解过多, 学生参与不够。实践证明,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 体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角色,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关于中学生易混淆的“used to”和“be used to”的用法区别, 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由各组代表扮演教师角色讲解, 然后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效果, 教师作点评后, 再推荐较好的讲解方法。4) 大量引进中小学教学实例, 教学过程案例化。“中教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非常重要。如讲授语法教学中的定语从句教学就把高一年级模块一中的内容 (包括与课文有关的例句) 直接引入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真实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5) 关于教学评价

中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多元、多维度、多种形式, 高校的教学法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改变对学生学习教学法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中教法课程就只靠课程结束时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该门课程能否结业的标准, 如今, 这个标准已经过时, 极不科学, 需要改革。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成绩和效果, 如听课出勤率、课外小组学习记录、课堂讨论参与度、教案撰写、说课、讲课、评课、演讲、书面考试考查、小论文等。

以上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中教法”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只是笔者多年从事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和高校英语“中教法”课程教学的一点体会, 旨在和大家交流。文中的很多想法可能是一孔之见, 更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妥或错误之处, 请同行们指教。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中教法”课程与教学依然“我行我素”、“涛声依旧”。如何针对英语新课标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改革“中教法”课程, 本文拟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中学音乐欣赏课教法初探 篇7

一、关注音乐欣赏前的引入

任何音乐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在欣赏课中, 教师如果精心设计好语境,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 就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 并将其注意力引导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 从而让学生在这种音乐意境的氛围中感知、体会和理解音乐作品。引入课题的方法很多, 可以用提问、讲故事、多媒体图像等。而恰当的情境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 因此合理的引入, 能够使学生比较快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二、重视音乐欣赏之聆听。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 欣赏教学的每个环节更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的分段听、有分析评论的听、复听等, 都是以听为本。因此, 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 在聆听中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我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实践, 体会到采用提问法和对比法进行聆听是引导学生主动感知、积极探究的可行方法。

(1) 提问法, 就是在听赏作品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在欣赏民乐合奏《将军令》时, 听赏前我提出了几个已准备好的问题, 请大家任选其中一至两个问题思考、感知。即:乐曲的情绪如何?有哪些乐器组 (或具体乐器) 演奏?听后有什么感觉?经过多个教学班进行实践, 学生听一遍乐曲后纷纷举手回答:乐曲的情绪热烈、气势宏大;是吹管和打击乐器演奏 (有的甚至说出了具体的乐器名称) ;听后感到置身于一种热烈而又喜庆的场景中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 虽然问题很简单, 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 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 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 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效果很好。

(2) 对比法, 这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是听的深入, 对学生来说, 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 聆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 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 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 (即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如欣赏丝竹乐《紫竹调》时, 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 与《将军令》进行情绪、风格、力度、演奏乐器的对比, 学生积极地回答《将军令》风格粗犷, 吹打乐器;《紫竹调》音乐细腻、轻巧、优美由弦乐器组和吹管乐器组演奏;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紫竹调》, 并进行各段演奏乐器、旋律变化的分析对比, 学生们更踊跃地回答:第一段主题音乐是合奏, 第二段是笛子独奏, 第三段是二胡独奏, 后两段与主题相比较曲谱变密了, 它们都在主题的基础上加进了许多音来。此时我会不失时机地讲述新课内容, 使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加上了理论知识。通过对比法聆听, 不仅使学生对《将军令》和《紫竹调》这两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不仅课堂气氛更活跃, 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唱、奏音乐欣赏曲目之主题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 但让学生熟悉、背唱音乐的主题或主题片段, 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更是欣赏作品的动力。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 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引导学生听之前先唱主题, 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 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辩认主题并感知其重复和变化, 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 从而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第九 (自新大陆) 交响曲》时, 让同学们唱一唱、奏一奏欣赏曲的主题和片断, 能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四、培养音乐欣赏之想象创造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 根据音乐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 它是由情而动, 由感而发的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 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 培养学生想象的独立性、广阔性、创造性和新颖性, 从而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进行创造性想象呢?

首先我让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充分的体验, 即在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感知的基础上, 对作品的情感, 情绪做出判断;其次, 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判断进行大胆的想象。如在拓展欣赏《瑶族舞曲》时, 我先不说出曲名而是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音乐, 让他们感受整个音乐的情绪及其变化。通过听赏音乐请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达和画面的联想。有的学生感受到是节日跳舞的欢乐场面;有的学生谈了更细的体会:认为该曲描绘的是婚礼前的准备、举行热闹的婚礼和婚礼结束的整个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此曲表达的是坐在船上游玩、与惊涛骇浪搏斗, 战胜风浪平安归来的整个过程。虽然学生们没有按作曲者的原意感受, 但对该曲的情绪、曲式结构等在整个思考过程及画面展示中, 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体验, 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对此, 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 我要求学生, 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后, 开展更深、更细致的想象, 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 而且也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五、延续音乐欣赏之表现

在欣赏音乐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 也要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音乐形象或想象意境, 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更广的层面。“体验是参与的前奏, 参与是体验的归宿, 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音乐的理解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比如, 我在引导学生体验琵琶独奏曲《阳春白雪》时, 不仅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描绘了如身临其境的琵琶声诗词及琵笆曲的意境, 还让学生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 做各种即兴动作等, 进而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遐想,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深刻感受并创造表现出更形象的意境。

总之, 教师有意识地探究多种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之中, 体验到参与和创造音乐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也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 在音乐欣赏学习中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也锻炼了集体的合作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 通过感知、探究、实践体验更能浸润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理容.《古典音乐欣赏—器乐篇音乐启蒙教育丛书》.南海出版公司, 2004.4.

上一篇:监控功能下一篇:互动式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