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法

2024-10-11

课程教法(精选12篇)

课程教法 篇1

一、引言

可编程控制器 (PLC) 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工业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 具有高可靠性、灵活通用、易于编程、使用方便等特点, 深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近年来, PLC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轻工、电力、建筑、交通等各行业中, 成为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 PLC控制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工科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如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培养综合性技能型兼顾型人才, 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日常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每个高职教师面临的课题。笔者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 对电类专业PLC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教学方法探索

1. 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是以“知识为本位”, 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识记。对于基本的理论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较明显, 但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的培养。

2. 加强实验环节。

高职学生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差异, 致使本课程教学难度较大, 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实验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实验课不但是对理论课的补充, 也是强化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PLC教学内容丰富、应用广泛, 体会到PLC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学科, 而不仅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实验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直观感受, 掌握现象和结论, 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同时PLC实验可以调试自己编制的程序, 进行模拟实验,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也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 采用新颖生动的实验, 可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感悟认识。

3. 项目教学法。

在本门课的教学中, 可将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于PLC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中, 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 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

在PLC课程的讲解过程中针对该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编程枯燥、程序结果无法用板书的形式演示等问题, 笔者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 其特点是利用多媒体制作文字、图片、声音甚至动画演示。它不仅带给学生很强的视觉、听觉冲击, 吸引其注意力, 加深其印象, 而且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

为使实验顺利完成, 在实验初期先让学生熟悉掌握PLC各种基本指令,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 才能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指令。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梯形图反映了设计者的控制思维, 指令是把这种控制思想变成机器能识别的语言。如果基本指令都不能灵活运用, 那么编程就无从谈起。在熟练掌握PLC基本指令的基础上, 再进行一些简单程序的实验, 如电机的启动、正反转、顺序控制等等, 其目的是让学生对PLC程序编写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随后, 再逐渐加大程序的难度, 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最终能牢固地掌握和应用各种指令。到了理论学习的后期, 在理论授课之间根据内容可以随时穿插实验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编程的技巧, 可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一些可用PLC编程的事例。

项目的确定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 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 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 又可以创造发挥, 最后, 还必须现实可行, 有条件完成项目。现在在许多学校都设有实习周。由于实习周时间相对集中, 便于安排一定的项目, 也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完成项目, 易于取得好的效果。因此, 可考虑安排项目教学的专用实习周, 这样便于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工作。

1. 项目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围绕日常生活, 将PLC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了用西门子S7-200系列CPU226型PLC控制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 (采用星/角降压启动的正反转控制) 、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交通灯控制、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自动装车系统、铁塔之光、多种液体自动混合等多个项目。

2. 项目的实施。

首先分组讨论, 学生按小组开展对项目任务的讨论, 根据任务的要求设计出工作方案。教师参与讨论, 及时了解学生对项目认识的程度, 并辅导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设计一个控制系统的基本步骤, 如何分配I/O口、怎样画电气原理图、编程的思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调试程序等, 并由各小组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建议。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 对小组成员作出分工, 对各项工作作出计划。然后各小组根据任务设计出方案及计划安排, 进行任务的实施工作, 具体到本项目元件明细表、I/O资源分配表、梯形图的调试等。学生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 学会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知识更加完善。

3. 检验和总结。

各小组要展示自己的产品并且要讲解制作过程, 分析哪些地方较满意、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 各小组之间互评, 然后教师再对各组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点评, 根据项目考核标准, 给出学生成绩。

四、结论

笔者尝试在PLC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授课时笔者将多媒体引入到PLC课程教学过程中, 注重实验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验, 理论和实验交织在一起讲, 通过上机练习, 教学效果很好。在课程后期, 采用项目教学法,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 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 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应用可编程控制器 (PLC) 是从事自动控制及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许多高职院校已将其列为一门主要的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培养综合性技能型兼顾型人才, 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日常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PLC课程,实验,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田淑珍.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廖常初.S7-200PLC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4]SIMATICS7-200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手册[Z].2000.

课程教法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世界带给学生带来新的挑战,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思的人才。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依赖于幼年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体现。随着课改的不断完善,新时代需要每一个学生在群体中都能有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这种观念至今让影响着一部分教师,学校、教育系统以学生考分的高低片面作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以致打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新课改已经应运而生。小学的课堂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已经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接受者,而是教学课堂的主题,课堂知识的创造者。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不再是以获得一堆死板的知识为主,而是在于掌握方法,学会在新的时代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而提出来的。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掌握认识数学的一般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据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探究”策略在学习数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在小学时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建立起来,探究课堂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什么是探究式;第二层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作为知识问题的设计者、引导者不在参与探讨,把整个探讨、研究、结论的过程交给学生,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课堂知识与生活着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课堂的学习中得到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死板、无用的理论。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作为新一代课堂的引导者,该如何设计为题,引导学生呢? 我认为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教师简短的导人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二、学会从书中探究知识。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例题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常用尝试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例题后,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以解决数学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通过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无法用厘米作单位表示长和宽的准确数时,让学生通过自学例题1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自学前,教师一般都要先向学生提出自学目标、要求,或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三、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上课的效果应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使每位学生真正身体力行走进新课堂,学习新知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通过分组分工,为了一个问题,大家激烈讨论,无论结果如何,单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竭尽全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少收获。

四、激活思维,强化能力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造就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以轮流结成对子、合作小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提问、补充、订正等形式开展数学探讨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发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的空间。在教学每一个内容时,我都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把自己探索的看法、结果在小组中或在班级上发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每节课在学生学完全部新知识后,都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合作探究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法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 导入 授课 小结 作业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教学。下面从导入、授课、小结和作业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二)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三)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具体方法如下:

(一)留給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三、重视课堂小结,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话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用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新课标已规定,今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课后作业布置应抓住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关键。如上完“依法纳税”这一框的内容以后,可布置调查与实践的作业:

活动一:搜集父母或亲朋好友纳税的凭证,进一步了解税收。

活动二:调查江都市公民纳税意识现状。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或个别交谈。要求:1)有必要的统计数据或事例;2)运用税收的有关知识;3)对有关的数据或事例进行分析和评述;4)撰写调查报告。

课程教法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最优化

目前,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法的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开始, 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 并觉得可以打游戏、好玩, 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 有的内容需要记忆, 且枯燥无味, 难度增大,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程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等都有了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演示和讲授的授课现象。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演示的过程, 使得课堂变得机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展开建构活动,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 即建构意义。

3、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得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4、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上, 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让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

二、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后,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涌现出一批新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结合新的课程目标特点及内容体系, 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可定义为: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所有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下面将介绍新课程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

(一) 演示与操作法

1、方法概述。教师通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模式是, 教师首先演示操作的步骤, 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 然后, 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做, 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2、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 不是以教师为主体, 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1) 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 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向, 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

(3) 教师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 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

(4) 师生共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 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

3、方法评价。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 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 (2) 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 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一一解决任务一一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 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 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进行共同研究。

2、教学过程。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呈现任务----师生讨论分析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交流与总结。

(1)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教师要经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兴趣的分析, 提出一个恰当的工作任务。

(2) 师生讨论分析任务。教师给出任务后, 师生一起讨论, 启发学生对于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想法, 使其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计划。

(3) 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学生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楚, 接下来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 教师给于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4) 交流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要组织交流, 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标一方面是相互评价, 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成果的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 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回味, 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三) 分层合作学习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 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 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 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 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 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四)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 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我让学生在网上了解有关“花”的相关知识, 并制作一份有关花的电子作品, 可以是电子报刊, 网页, 动画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 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说,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五) 自学法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而且,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操作实践之中去, 立即可以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得到检验。然而, 信息技术有很强的逻辑性, 处理问题要求周密、严谨;同时, 信息技术有艺术感觉能力的要求, 比如:处理画图和动画, 形象的设计, 审美水平的体现。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整个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自学信息技术虽然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薄弱, 缺少练习的时间, 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应用于知识的理解, 相对来说, 他的练习时间就减少了。还有枯燥乏味的自学, 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少部分学习很认真或者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的学生能较好掌握, 但这样的教学离我们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

(六) 讲授法

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 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中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同样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 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 (比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还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等方面的讲解) ,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明显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的同时, 尽量缩短时间, 如果讲解的时间过长造就缩短了学生练习的时间, 这样, 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 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就不能显露出来。

(七) 尝试教学法

让学生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学生的操作水平比较好, 因为通过尝试练习, 能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心中产生的疑惑, 再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 学生听课就更加认真了, 掌握情况较好, 也能培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花大量时间的练习, 学习基本知识的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很自觉, 就浪费一些尝试练习的时间, 因此, 学生间的能力差异程度较大, 容易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八)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 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 《信息技术》中的有些内容会显得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 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 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若照本宣读, 学生就难以接受, 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 用一棵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 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 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 对问题进行说明, 以达到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这种形象比拟法教学时, 应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可能仅在某一方面相似, 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 如易产生误导作用则宁可不用。

(九) 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加以引导、扶植、培养,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比如, 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 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 因此, 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 就此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 甚至处罚, 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 一旦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 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 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也要告诫学生, 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兴趣激励法,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 这样, 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 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 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 形成良性循环。

(十) 游戏引导法

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 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游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2、通过游戏教学法,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运用游戏引导教学法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即在教学中, 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 却不以游戏为目的, 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 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 不能以玩代教, 因玩误教。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 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 (包括在学校公用计算机上机时)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 可利用节假日, 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 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 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采用游戏引导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 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十一) 讨论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美妙的动画、漂亮的图片、和一些很有创意的编排等等, 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 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能把以前的知识运用起来, 同时,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情感表现和操作能力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 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和自己的同学讨论学习, 当然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学生很多课程的学习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 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这些是为学生探讨、创造提供有利的源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地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学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 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教无定法,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呢?我们知道, 教学往往要求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一定综合性的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了解它与其他方法相比对于解决特定教学任务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素养等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

1、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素养条件等其他因素, 恰当、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

(1)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能够实现教学目的。

(2) 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应该根据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3)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根据教师的素养。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养包括人格素养和智慧素养, 在心理学意义上,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实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是教师,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素养条件,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

上述各个要素也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掌握内容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来选择;另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自身特点,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需要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教师应当凭自己的长处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并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广泛的社会信息, 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服务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前提。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地、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综合性原则, 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初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教法培训总结 篇5

北代中学贾希淼

为期一周的培训转瞬即逝,时间虽短,但我在感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收获着这来之不易的每一天。每一位专家、教授的发言如此精彩,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使我们每一个学员收获很大、受益非浅。他们带着经验和方法跟我们一起来到课堂帮我们研究如何搞好初中政治的教与学,帮我们解决了许多困惑和困难,我们也即将在专家们的理论引领下带着反思与反思后的策略回到教学岗位,走向实践。在精英与精英、经验与经验、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和碰撞中,我们不仅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更多了一份压力与激励,多了一份鞭策与自省。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知道的太少了,给学生的太少了,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很多得到的甚少,现在觉得我们错了而且是大大的错了,一个人只有放开眼界去交流沟通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然后知不足。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第一大收获就是很荣幸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张红老师的《幸福教师的追求》,以前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不幸或者是悲惨的,可现在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很幸福,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好教师、合格的政治老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可是在这个孩子心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把太阳挂在脑门上,给每个孩子都能带来灿烂阳光的;老师的眼睛应该永远都是两个弯弯的月牙,笑起来嘴角一直要咧到耳朵根儿……;老师所给与孩子的知识要像蛋糕塔那样美味诱惑而

又多层,老师的手上有一杆天平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永远都是平等的。老师的心胸要宽阔的能包容大海与蓝天……孩子的愿望单纯而美

好,而作为一个老师我也在心里反思着我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个孩子

心目中的好老师呢。很惭愧,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着各种情绪,可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我们就只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我们不能让情绪左右我们教学的热情,更不能把孩子学不会归结为孩子自身资质的愚钝,而丧失信心与耐

心。

第二大收获就是学到了好多先进、新鲜教学方法。通过专家教

师的精心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较好的进行政治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法让学生有较沉重的压力,而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一

项能力的教学都可以教得非常有趣。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愿开口说是因为没有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经

常当众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很尴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

当众交流了。因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注重交流的内容。利用自我纠

错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就能提高能力了。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还有就是给学生作文打分的那个案例,95-20-15=60,这对我触动很深,以后我也要逐渐运用到我的政治教

学中去。这只是其中的几个小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

西,搬到我们的课堂中非常适用,我觉得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大收获就是孩子们现在上学太不容易了,不能把孩子学不会

归结为孩子自身资质的愚钝、笨,是我们没有把孩子教好教会,是我们自己的方法方式不对,是我们自己没有帮助孩子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子,而且把这条路指给他们让他们走下去,是我们自己没有能耐、没

有能力、没有方法,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再也不抱怨孩子们

了,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非常感谢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会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模拟导游课程的教法探析 篇6

【关键词】模拟导游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92-03

模拟导游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也是广西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本文通过阐述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模拟导游课程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技能方面得到提高,能充分胜任导游工作。

一、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内容

1.导游讲解。导游讲解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景点讲解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逻辑性、生动性、感染力、说服力及肢体语言的运用等。其中要求语音、语调准确,吐字清晰;语法准确;语言流畅,语汇丰富,表达准确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

(2)景点讲解能力。景点讲解能力的要求是讲解景点要具备正确性、全面性、条理性,对景点知识的把握、讲解方法的运用要到位,讲解内容全面,突出重点,内容正确、生动有趣。

2.导游工作程序。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导游工作的运行程序,通过对游前、游中和游后导游活动知识点的讲解和模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带团能力。

3.特殊问题的处理。主要考查学生在带团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和特殊问题的应变处理能力。

二、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语言能力方面。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少数同学受方言影响语音不准,少数同学的语调平淡,大部分同学在表达能力方面语言不够流利、不够生动。

(1)语音不准。广西的普通话发音往往受方言影响,如北海的学生主要以讲白话为主,在发音方面X和S发音不准,例如,“广西”读作“guǎngsī”,“市花”读作“xìfā”;桂柳一带在发音方面f和h、n和l不分,例如,“回来”读作“féi nái”,“漓江”读作“ní jiāng”。

(2)语调平淡。在语调方面由于大部分同学是死记硬背,没有加入感情,因此讲出来的导游词不生动、乏味。例如,漓江导游词中贺敬之的诗“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 ,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生动地描绘出桂林山水那种迷离朦胧的美、引人遐想的美、令人心醉的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用一个调就念完整段诗,没有将其情感内涵表达出来。

(3)语言表达方面。大部分的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知识面窄,因此表达能力较差,基本上讲解导游词都是靠死记硬背,碰上忘词的时候就没办法再继续讲解,总是要照着书上的一字一句才能讲解,即使提醒了一些内容,还是有很多学生没办法通过对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2007年广西全国导游考试现场导游考试,有一位考生抽到的题目是《广西概况》,他讲解完第一段欢迎词之后就忘词了,一直在想第二段开头的第一个字是什么,考官就提示广西概况主要是讲解什么内容,考生能回答出“主要讲的是广西的位置、历史、气候、旅游资源”,等等,但是叫他针对这些内容继续讲解,考生还是讲不出来,还在想第二段开头的那个字,没办法用自己的语言继续讲解。

2.景点讲解能力方面。中职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不强,景点讲解能力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对景点了解主要来源于书本,死记硬背,不了解景点的内涵、历史和文化,所以往往是不能较好地把握景点的讲解要点。例如,某学生在参加导游比赛的时候,她选的景点是《漓江》,笔者看了她的导游词,开场白写得太多,漓江精华部分提得太少,当问到是否了解漓江的由来、漓江的精华所在,学生说不知道。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还是不够扎实,在景点讲解时往往把握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从而造成在讲解的时候总是停顿,语言表达不流利。

3.心理素质方面。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普遍存在胆怯、害羞的特点,因此在模拟导游时总是会出现很多小毛病,心理素质方面还是比较差的。例如,有些学生练习讲解时,发抖、冒冷汗;有些学生一上台脑袋一片空白,原本背得很熟的景点忘得一干二净,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心里总认为自己肯定不行,甚至有少数学生刚上台讲解马上就放弃了。

4.导游带团能力方面。导游规范服务能力是指导游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职责、服务程序与标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对导游服务规范程序的学习感到比较困难,都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工作服务程序,因此容易混淆在一起。例如,行李托运,送站时国内团队和入境团队的行李托运是不一样的,国内团队送站时,如有行李员则由行李员负责办理好托运手续,而国际航班只要行李员把行李运送至机场,无需办理托运。

5.应变能力方面。应变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处理突发事件和特殊问题的能力。中职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且在分析能力方面也比较薄弱,对于这方面的考核只能死记硬背复习题,因此当他们记不住答案的时候,往往就不能自己分析处理。例如,送机的路上遇到堵车,地陪应该怎么处理?有些学生答不出来,我们提示学生,假如是你去机场的路上遇到堵车你怎么办?学生还是受课本答案的影响,无法切换角色来回答。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导游带团工作过程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将整个工作过程模拟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从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导演一样,编写剧本,导演整个模拟过程。例如,在“致欢迎词”的教学内容中,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情境模拟致欢迎词,小组成员自己分配好角色,设计有个性的车辆、扮演导游和游客,小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导游,并且根据游客的情况设计欢迎词,游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导游。通过情境模拟,学生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并且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案例教学法。在处理特殊处理问题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提高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教学中,由学生将整个事故表演出来,然后由全体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正确的处理方法,最后教师点评。这种将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轻松。

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导游讲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景点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多媒体技术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并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由于中职学生去旅游的机会不多,在景点讲解时,学生对没有到过的景点存在不熟悉的现象,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导游词,这样的讲解很容易忘词、而且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感及多方位的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景点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例如,北海的涠洲岛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对猪仔岭这个景点不熟悉,为什么叫猪仔岭?光凭书上描述,很多学生也想象不出是怎样的一个景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涠洲岛猪仔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猪仔岭这个景点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景点的内容,结合有关材料,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导游词来。只有这样,导游词才不会拘泥于书本,才能讲得更全、更透,形成自己鲜明的讲解风格。

4.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积极力推的一种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跟团、到景区做景点讲解员进行顶岗见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等。例如,安排学生到北海海洋之窗、北海银滩和北海老街等实地去现场导游教学,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熟练地把旅游景点讲出来,然后再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实地导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景点内容的把握,提高学生讲解技能。通过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地导游,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检验,实践性强,真实的现场感又利于现场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5.以赛促学模式。近年来,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技能大赛,区的技能比赛的内容主要有理论考试、导游讲解和才艺表演。以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选手参加区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为例,从备赛到比赛,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技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1)备赛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编写导游词。在这一环节学生要选择符合比赛要求的景点,修改和编写导游词,并制作PPT。一般教学中所使用的导游词千篇一律,所以必须重新修改和编写导游词,创新导游词。例如,在编写烟雨漓江的导游词时,添加当今热门话题:“漓江烟雨是漓江风景一绝,当今雾霾是最热门的话题,制造漓江烟雨的究竟是雾还是霾?”通过修改和编写导游词,学生在资料的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景点内容的把握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通过制作PPT,学生在PPT制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导游讲解训练。在这一环节主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景点讲解能力方面的训练。学生通过修改和编写导游词后,对导游词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接着将导游词进行分段讲解,逐个攻破。主要采用“理解—背诵—讲解”,最后达到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效果。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纠正学生的发音、语音语调,情感的运用、肢体语言的运用要到位,提醒学生注意仪容仪表仪态等。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心理素质和讲解能力。

第三,才艺表演训练。新时代的导游不仅要求能讲解,还要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因此在这一环节,学生要选择有特色的才艺,既能突出选手的才艺表演能力,又具有特色。例如,学生在参加区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时,选择有滨海特色的疍家舞蹈,在比赛时就不会容易出现和其他选手雷同的才艺表演了。但如果选择疍家舞蹈的学生也有一些,就要考虑到通常疍家舞蹈都是群舞表演,在比赛时自己只能是独舞,因此要改成适合独舞表演的形式。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改编舞蹈,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比赛阶段。这一阶段最考验学生的是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一是来自自己的发挥程度的压力。在辛苦备赛后,学生将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心理总会有压力,担心临场发挥不好,发挥失常。二是来自其他选手的压力。在比赛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比赛,选手可以积累经验,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比赛,学生形成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谭颖.《模拟导游》课程情景教学法的设计[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汪威,杨晓峰.《模拟导游》课程导游讲解技能培养浅谈[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3]陈萍.“以赛促学”模式在《模拟导游》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作者简介】何素梅(1980— ),女,广西北海人,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电子电工课程教法新探 篇7

一堂好课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则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二则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需要有趣的课堂引导。通过对学生有情趣的提问,培养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调动学生求学的主观动力。

实验教学法一直都是大部分教师长期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形象且直观,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透明化。教学者将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程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观察事物、分析电工现象,懂得提出问题,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的课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新奇感,激发他们探究奥秘,从而在快乐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二、积累专业理论知识

( 1) 理论知识 与专业技 能并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中职教学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学生如果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基础打不结实,对学习的内容半知半解,那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也不能胜任工作,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二者并重,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比如在电路教学和电子元件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扎实掌握相关电子元件的使用方法与其各自的特性。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电子元件和电路的知识虽然不难理解,但是专业知识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学者要综合中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中。

( 2) 注重学生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当前,我国的电子电工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但是,学生的个人情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比如,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能力等。所以,在中职教育的基础教育中,教师不单单要注重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生活情操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成为新时代的优秀职场人。

三、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 1) 良好的开始———注重绪论课教学。电子电工课程的开章就是“绪论”一课。绪论是一门学科的开头,绪论的讲解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今后的学习有大致的认识。俗语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忽视绪论课程的教学。而是要充分利用绪论课时,激发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然后再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电子电工以及这门专业知识的价值。

( 2) 科学的辅助———教学用具与教学实践结合。电子电工是一门需要学生具有想象力的学科,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这个矛盾成为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电工课程知识的绊脚石。教学者就可以借助教具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抽象思维空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教学,让学生观察课程中提到的电子元件,在以后的电子元件学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便不再是一片空白,就能将相应的知识点记牢。因此,有效的使用教具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技术技能的人才,电子电工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中职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后参加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进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

摘要:电子电工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关系到他们将来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及其发展。因此,电子电工课程的教学教法就成为广大中职教育者探讨的主体。本文着重探讨电子电工课程的教学方法,供各位教学同仁参考。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法浅析 篇8

1 视频材料扩眼界

组织行为学中个体与群体章节心理学知识比较多、比较抽象, 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现在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运用在了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如何把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作为教师还是需要大量的努力。多媒体教学运用形象的、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有声的、立体的教学情境, 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取合适的科普视频和实验视频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 要重注手段多样化、重点难点深入化、教师学生互动化的方针,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开案例教学, 让学生参与讨论, 增加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前期的备课工作非常重要, 也非常辛苦, 这必须教师耐心、细心的完成。

2 游戏互动增趣味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 所以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lecture-based learning) ,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不符合该课程的特点。角色扮演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让较色扮演者参与其中, 体验真实场景, 提高管理技巧与能力。如在领导章节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领导特质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让学生对这章节的理论知识更加的印象深刻。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题, 如个性心理测试题, 来对班上性格比较分明几个同学的行为来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活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 高兴、快乐、喜悦的心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根据每个知识点进行设计, 也可以根据几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如在沟通章节中, 可以设计"传话"游戏, 来解释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团队章节中, 可以要求"歌词改编"游戏, 锻炼学生的凝聚力;在冲突章节中, 可以设计"角色冲突"的扮演, 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如何管理。在综合性的游戏设计中, 有"杀人游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游戏, 该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在该游戏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同学, 一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力也比较强, 可以让学生体会识人的相关因素。

3 案例分析求提高

案例分析是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经常来做的, 可是组织行为学的案例经常让学生觉得不知道说什么, 其实最主要的愿意是因为案例选择不合适, 只要选择了合适的案例其实学生是会感兴趣的。案例的选择不需要特别长, 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选取时要特别注意是否联系了课本相关理论知识的关键点。例如可以进行一些案例的设计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沟通, 让学生对案例有话说, 想说话。这样才能脱离枯燥的案例分析,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

4 作业布置身边寻

作业的设计直接考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组织行为学以团队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多, 因此在评价时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讨论实验报告, 可以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 可以设定要查阅的主题, 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己去查询相关的文献, 进行概况和总结。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可以让学生采取PPT的方式, 锻炼了学生运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还可以做一些拓展训练增加学生的凝聚力,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现在是风靡全球的加强企业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训方法。拓展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激发潜能, 并且能增加自信心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学会如何相互信任, 达到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所以在教学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开展一些和组织行为学有密切联系的拓展训练。如: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全方位的让学生运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许多知识, 如:冲突的处理、团队管理、沟通等。

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 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应随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而不是一味的单向沟通。通过全方位的教学刺激, 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亲身的体会,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期初和每次章节授课前, 应向学生介绍课程或该章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在授课过程中, 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只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了课本就能最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组织行为学"是企业管理类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本文从课程教学实际经验出发, 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学生有了积极性后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多媒体,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课程教法 篇9

一、适当补充内容

(1)补充摩擦力的概念。在讲带传动工作原理前,教师要先讲清楚摩擦力在带传动中的动力效果(有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力用作阻力的效果印象很深),以及摩擦力的大小受到接触物体间的正压力和摩擦系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补充这个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摩擦力是带传动的依据,如果摩擦力克服不了负载,就会产生打滑现象,因此适当增大摩擦力可以提高带传动能力(虽然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上去考虑增大摩擦力,但是受带传动结构和材料的限制,摩擦力的增大也是有限的)。学生明白了这个概念,即抓住了本章的中心。

(2)补充紧边和松边的概念。紧边是被主动轮卷入的一边,松边是由主动轮卷出的一边。紧边、松边是以主动轮上带的进入或送出来区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简图,根据主动轮的转向来确定紧边和松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一概念。补充这个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一是在表达带传动的两条边时,是用紧边和松边来表示的,而非上边和下边(或左边和右边);二是带的紧边和松边上拉力大小不一样,通常将松边放在上边;三是为讲解带传动安装张紧轮埋下伏笔。

(3)补充打滑与弹性滑动的概念。打滑:若工作载荷超过带与带轮在整个接触弧上的摩擦力,带将沿整个接触弧滑动,这种现象称为打滑,即所谓的过载打滑。这种现象有的学生曾看到过。弹性滑动:带是弹性体,在传动过程中受拉力而产生弹性变形,但由于紧边和松边的拉力不同,因而弹性变形也不同。这种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与带轮间的滑动,称为弹性滑动。这是带传动正常工作时固有的特性,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学生是看不出来的。补充这个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打滑与弹性滑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打滑是有条件的,过载才会打滑,不过载即不会打滑。正常传动应避免打滑,为保护薄弱零件的损坏,可以利用打滑现象。而滑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带传动效率低、传动比不准确的原因。这样,学生理解带传动的特点就变得更容易了。

二、及时提出问题

(1)在讲紧边和松边的概念时,给学生设问:带传动水平安装时通常将松边放在上边,为什么?这时,学生能知道传动带是胶帆布类材料制成的,其主要是考虑传动带在受拉力的情况下,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转产生变形后,能避免松弛的传动带接触到防护罩或机壳。带传动的主要参数包角概念的讲解是在讲完几个补充概念以后,前面设问是为了后面掌握包角大小对传动的影响,而感知到松边放在上边则有利于小轮的包角增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在讲到带传动的传动比概念时,给学生设问:为什么带传动的传动比小于或等于7?学生在接受传动比概念时,只会想到带传动的传动比大小与两带轮的直径成反比这一点,如果设置了上述问题,他们会进一步去思考另一个方面,即当传动比的数值太大,则两轮的直径就会相差过大,这样会导致小轮的包角减小,影响带的正常传动能力。这个设问是让学生明白传动比的大小会影响到小带轮的包角大小,而小带轮的包角又影响到带的传动能力。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摩擦力作为工作原理这一中心概念的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在讲课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用通俗的语言、简洁的图文、清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抓住重点、拓展思维,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同时,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师深深感受到,这样讲解本章内容,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艳梅.如何培养中职生对机械基础的学习兴趣[J].职业,2014(02).

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法探讨 篇10

(一) 把握教学重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出发,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进而转化为思维能力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明确课程改革目标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前提;文化意识是语言应用能力的保障;情感态度对学生语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学习方法则是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这几方面互相促进, 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改革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转变自己的角色, 更新教学观念, 从当前的教学来看, 新课程标准变了, 教材也进行了创新, 但是,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落后,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还不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 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整合教材,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 努力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英语新课程改革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实际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巧。所以, 英语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如果只具备英语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已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另外,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 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走下讲台, 深入到学生中间,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指导者,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另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相关内容, 努力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

(三) 转变自己的角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不论是在课文编排结构上, 还是在句型和语法的练习上, 都注重了把英语知识转化为英语运用能力。在以往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控制者, 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构建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成功的课堂是建立在和谐、信任、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之上的, 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 课堂教学不但是教和学的关系, 也是师生之间情感增强的过程,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情感的变化有很大的联系, 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个性得到张扬, 愉快地获取知识, 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实践、大胆创新, 并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疏远他们, 要而多关注他们, 帮助他们, 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五)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突破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为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并且多媒体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 引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 英语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过,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 教师还需要不断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总之, 只要英语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这门学科, 使学生乐学、会学、会用。不管教学改革如何发展, 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积极学习, 不断探索,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定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知识,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智忠.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英语教育, 2010 (3) .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 2002 (10) .

[3]卢世钧.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 2010, 7 (10) :.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学员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员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的主干课程,对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奠定了基础。但《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员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员如何上好计算机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基本原则。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差别较大,新生主要由普通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为主,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这些学员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都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接受能力的层次不齐,大部分知识比较生疏,对基础知识和软件的操作不系统,各方面知识点有待重新夯实;而少数部分学员对最基本的计算机开关机等操作都不熟悉。再者,一部分学员对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积极性较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还有部分学员对于该阶段的学习缺乏自主性、思想认识不清楚,自律性比较差。在充分了解学员的基础上,采取了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启发其积极思维,同时注意调动课堂气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教材、辅助资料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目前,《计算机应用》教材和辅助资料种类繁多,因此,要根据其与教学对象的适用程度,选择品质较好、公信度较高的教材与辅助资料。教材上的内容相对比较齐全,但学校的授课学时有限,因此,必须处理好教材、辅助资料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该重点讲练的内容一定要花时间讲深讲透,课堂上练习消化,有些内容则留给学员自学[1]。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学员但又非常重要的关键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自主思考意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部分内容作为牵引,重点培养能力,带动其他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教师与学员的关系

叶圣陶有段精辟的论述:“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由此可见,教学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员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讲台上的喋喋不休、课桌前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已被教师主导、学员主体的教学方式所取代。但教员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不等于过分强调,教学是双方的,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协调统一,把握好尺度,才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长远发展。

二、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

计算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有的学员开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随着知识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教学案例入手调动学员学习兴趣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进。有男、女生一起上课时,将男生分成一组、女生一组,当提出一个问题时,看哪个组解决的又快又准,在课堂上形成竞争,积极性自然提高。不同专业的学员在一起上课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组。这样,即使不积极发言的学员,也会感觉很有意思,在一种愉快的情绪下掌握了知识。

(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强调的就是用教员的导、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员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去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员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员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锻炼提升,从而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将案例作为一个大任务呈现给学员,再将大任务分成具体的小任务,学员通过教员的讲解示范、提示和启发引导下完成具体的小任务。

(三)培养学员自学能力的原则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上机实践为“辅”,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难以将知识很好地延续[2],使得现在所学非将来所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引导学员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自学能力是学员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教员应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是学员知识结构中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方法,教员要讲明白,学员要学得会;另一方面,要注重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员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教员要引导提示,促使其独立思考,尽量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员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员要安排和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为学员自主学习,尝试解决新问题提供条件,以此培养培养和锻炼学员的自学能力。

总之,《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不断更新变化的课程,教师应从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实际出发,全面掌握教材,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掌握新信息、新技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能动作用,启发学员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每位学员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沈凌.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企业导报,2011,1:220-221.

[2] 黄春燕.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 2011,1:24-25.

商务法语课程教材及教法刍议 篇12

一、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商务法语课程教材现状

“商务”这一概念, 广义上指一切与买卖商品活动相关的商业事务, 狭义上指商业和贸易活动。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 这一概念的外延都是很广的。例如, 仅从生产企业的角度看, 商务活动就涉及法律、金融、管理、营销等多个学科, 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因此一般没有哪个专业可以被设置为商务专业, 只有商学院或商务系存在, 在那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攻读商务领域的某个专业。对于专业学习法语的学生来说, 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 以法语这一外语为工具, 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商务通识并非易事。而商务法语这一课程一直就是法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 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熟悉专业技术词汇的同时, 进一步从整体上学习和理解法国商业文化及社会经济制度, 具备开展与法国有关的各种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1]。可见, 该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人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适应市场的能力。鉴于此, 商务法语课程的教材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出版市场上的商务法语书籍日益丰富, 但能用作高校法语专业教材的商务法语教程不多, 常用的有杨亚平编的《Francais Des Affaires》, 任友谅编的《Le Francais commercial》等, 较新的有张晶、米歇尔编著的《Pour Parler Affaires》, 王福祥、卢思源主编的《Le Francais Des Affaires》等。它们在内容上各有偏重, 在形式上各具特点, 对学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种版本的商务法语教程及相关书籍的陆续面世本身就说明了高校法语专业迫切需要既适应学生特点、又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好教材, 这不禁引发我们对商务法语课程教材的开发和教法的思考。

二、商务法语课程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商务法语课程的教材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展开的, 商务法语课程教材的开发也应针对高校法语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法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由于这些人才本质上是外语人才, 编撰者应分析学生毕业后有可能从事什么行业, 以此为依据进行教材选题的设置、教材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课时的确定。对培养目标规格的适应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的适应, 这样才能使教材具有实用性, 有助于养成学生的应用能力。

2. 先进性原则。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 许多传统的业态发生了变化, 新的商业形态不断出现。商务法语教材应根据时代的特点, 紧跟发展, 摒弃陈旧的内容, 介绍新颖的知识。例如随着通讯业的发展, 传统贸易采用的电报、传真等通讯方式已逐渐被电邮、扫描取代, 有的学生已不知道什么是挂号信;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上支付成了新的支付方式。这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而出现的新知识, 在组织贸易章节教学内容的时候, 应适当介绍电子商务的入门知识, 因为它正成为一种主要的贸易形式。又如, 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以及世博会在中国的举行, 可将会展方面的有关知识编入教材, 使学生认识这一业态, 扩大其商务知识面。

3. 综合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主要是指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难度与易度的综合关系。如前所述, 商务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多个方向, 因此对于一般的外语人才来说, 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商务学科都进行深入的学习。商务法语教材在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上应该是广度优先, 以拓宽知识面, 增加信息量为主;在难度与易度的关系上亦应该是易度优先, 不刻意追求理论性、系统性和学科性。商务法语课程旨在使学生对一般的商务通识有入门的了解, 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进入某商务行业工作的一定条件, 其成熟的业务能力以及因谙熟法语形成的优势将是在入门后的培训、工作中逐渐形成。

三、商务法语的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采取的手段,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获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商务法语课程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一般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如解释“营销”的概念, 介绍营销的五要素五个“P”时, 为了使学生明白基本概念, 了解运作程序, 首先要采用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采用讲授法时, 应注意教学内容要有高度的系统性, 运用概念正确, 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要注意按学生心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内容, 由易到难, 层次分明;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具有启发性,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其有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效率高,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但也具有不利于师生互动,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弱点, 在使用时应尽可能地生动活泼, 避免形成满堂灌的僵化局面。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是根据教学要求, 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际运作进行观察研究, 从而获得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介绍销售企业 (如大卖场等) 如何进行理货时, 可组织学生参观甚至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 使学生从现场了解到理货应遵循的原则。教师采用参观法应注意在参观前确定明确的目标, 制订参观计划;在参观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参观后要督促学生整理笔记, 进行总结, 最好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书面报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

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在某一模拟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进行活动,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办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活跃教学气氛,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来自其亲身体验的知识。例如, 在介绍生产企业进行原材料采购、外贸买卖双方协商价格而进行的谈判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逼真的工作情景, 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 用其所学得的知识尝试处理各种事务。其过程往往能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其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巩固作用, 能较好地帮助其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总之, 商务法语作为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教材开发和教材教法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法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具有重要意义。教授商务法语课程的专业教师如能在这些方面不断地探求, 将是对高校法语专业建设的不可小视的贡献。

摘要:商务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涵盖多个学科的多个方向。商务法语是法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 旨在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具备与法国有关的各种商务活动的通识。商务法语教材的开发是该门课程建设的核心。商务法语教材的建设应遵循适应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在教法上可将讲授法、参观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商务,商务法语,教材建设,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亚平.商务法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上一篇:农机走出去下一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