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法

2024-06-04

改变教法(精选5篇)

改变教法 篇1

摘要:为了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也应当不拘一格。小学数学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随之改变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更有趣味。

关键词:数学教法,增强,课堂趣味

一、故事教学, 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味

爱听故事 (尤其是童话故事) , 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穿插一些富含数学趣味的小故事, 就既能使小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里学到数学知识又能使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大大增强。趣味数学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可以让学生丰富联想, 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狐狸分肉”的故事:一天, 黑熊在路上捡到一块肉, 他正沾沾自喜:“这回可真够我饱饱吃两天了。”不料, 对面走来了一只大灰狼, 大灰狼说:“兄弟, 这福可不能你一人独享, 人们常说, 见见面, 分一半, 这等好事, 你必须分给我一半。”两人正在争吵时, 东边又过来一只黑狗, 黑狗说:“我说二位老兄, 我老远就听到你俩分呀分, 原来有这好事, 有道是‘见见面, 分一半’, 你们也要分给我一半呀!”三人吵吵嚷嚷。谁想到, 在西边树洞里睡觉的狐狸被吵醒了, 狐狸走到他们中间说:“别吵了, 咱们几位好兄弟, 整天在一起玩耍, 我也应该‘见见面, 分一半’!”黑熊说:“既然这样, 我们就每人一半好了。”大家觉得数黑熊年龄大, 就七手八脚地把肉抬到黑熊大哥家, 推举他掌刀来分。狐狸灵机一动说:“我小妹一会儿来我家, 大哥先给我一半, 我就先走了。”于是, 黑熊就用刀割下一半, 狐狸拿走了。大灰狼一看形势不妙, 也说:“我家里还有活儿没做完, 媳妇等着我回家做呢, 大哥也先给我一半, 我就走了。”于是, 黑熊把剩下的割下一半, 给大灰狼拿走了。这时, 黑狗说:“就剩下咱们俩了, 我也要一半吧。”于是, 黑熊又把剩下的“二一添作五”给了黑狗一半。但是, 黑狗觉得自己与熊大哥的都比大灰狼和狐狸的要少, 就跟黑熊吵了起来:“怎么咱们分的就这样少?”黑熊说:“我分得十分公平哩, 都是一半呀!”黑熊也明显觉得自己的和黑狗的就是少, 但是, 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 你们觉得分得公平不?为什么黑熊和黑狗的要少?谁分得最多?这样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生本来就十分熟悉的童话故事里注入了数学知识, 既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童话故事中领悟了新知, 也让学生领略了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贪婪、黑熊与黑狗的诚实, 使学生懂得做人不能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有关分数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儿歌故事:“太阳落下西山坡, 鸭儿嘎嘎要进窝。四分之一岸前走, 一半的一半随水波;身后还跟八只鸭, 我家鸭子共几多?”运用这样含有分数计算知识的儿歌故事, 使学生既喜闻乐见, 又充满了学习乐趣。

二、情景教学, 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味

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 学生天天都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如果他们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一定会感觉到数学是“人人必需”的, 一定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一定会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就完全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比如, 在一次教学中, 我给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星期天, 妈妈在苹果园里摘了200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让小花帮忙运回家, 而且告诉小花, “至少要运回家里50个”。小花说:“保证完成任务!”于是, 小花“请”来了自己家养的小毛驴帮助自己, 苹果园离小花家有100米, 而小毛驴每次最多只能驮100个, 而且, 每走一米要吃一个苹果, 否则它就不干了, 大家算一下, 小毛驴能帮助小花完成这个任务吗?这个任务一布置, 同学们就忙活了起来。可同学们算来算去, 得出的结果是:能。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 我推定的结果是小花肯定能完成任务, 小毛驴能驮回50个。这时, 同学们就跟我争辩了起来:“200个苹果, 最少也要驮运两次。小毛驴第一次100个, 离家100米, 一米吃一个, 到驮回家时就吃完了。小毛驴第二次驮100个, 像第一次一样, 到家时也就将苹果吃完了。”学生两手一摊:“没有了!”这时, 我还故意卖了个关子:“是啊, 你们说得还是有道理的, 可是……可是……我就是跟你们算得不一样, 结果就是它能驮回50个!你们再算算看, 可以前后桌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商讨一下, 可以改变一下驮运的方式或方法。”在我的提示下, 同学们又紧张地算了起来。5分钟过后, 终于有一组同学算了出来, 兴奋地说:“我算出来了, 我跟你算的结果一样”我让他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说了出来:“小毛驴先驮100个到50米处, 一米吃一个, 这时, 小毛驴吃了50个, 背上还有50个, 放在地上。回头再去驮剩下的100个苹果, 走到50米处时, 小毛驴又吃了50个, 背上还有50个。这时, 小毛驴的50个苹果一起放在背上, 这时背上仍然是100个, 没有超重。小毛驴继续往家走, 一共走了50米, 吃了50个, 到家了, 背上就还剩50个。”学生叙述时那个高兴劲儿, 溢于言表。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可能还不少, 但是, 同学们如果不动脑筋是不会解决问题的。设计如此开放性的题型, 既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幽趣题型, 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味

幽默的故事, 幽默的语言, 能打破课堂沉寂的气氛。幽默的题型, 也能让学生的眼前一亮, 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在讲授“量的计量”时, 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小马虎’的数学日记”改错题:今天早上, 我迷迷糊糊地从两吨长的床上爬起, 睁开惺忪的泪眼, 一看钟表, 坏事了, 快8米了, 我赶紧把长20克的文具盒和一袋装有250平方厘米的纯牛奶塞进书包, 饭也顾不上吃了, 挎起书包, 啊呀, 这书包一下了重了许多, 足足有6公倾重, 我连忙哀求妈妈:“快帮帮我吧, 我拿不动了!”这时妈妈帮我提着书包, 一步50千米, 大步流星地赶到了学校。如此蕴含独特幽默魅力的题型, 既让学生在修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中, 领略数学的妙趣横生, 如沐春风、如饮甘饴, 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数学方案。例如, 一位农夫在集市上买了一只猫、一只鸡、一升 (150克) 小米, 要乘船过一条河, 船除了需要一主人划外, 至少还能载猫、鸡、米三者之一, 但是, 主人不在时, 猫会吃鸡, 鸡会吃米。请同学们给这位农夫设计一安全渡河的方案, 并使渡船次数尽量减少。附答案: (1) 带鸡过去、空手回来。 (2) 带猫过去、带鸡回来。 (3) 带米过去、空手回来。 (4) 带鸡过去。这样的题型设计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颇有趣味。

路是走出来的, 办法是想出来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只有琢磨一些让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让课堂趣味更浓。

改变教法 篇2

前段时间,因为九年级复习,感到很疲倦。课堂上回顾以前的知识点,几乎都是我唱独角戏,单调的知识结构,学生不加思考,张口就来。练习时,稍加变化,依旧不知从哪儿思考。师生都越来越疲倦。几乎每天都重复着高投入,低收获的工作。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有时也想放手学生,又害怕既浪费时间,又不一定能收回来。

偶然的一节数学复习课,改变了我的观点,也改变了我的做法。

话还是从讲解2011年中考压轴(原题再现)开始吧。

如图,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平行线l1、l2、l3、l4上,这四条直线中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依次为h1、h2、h3(h1>0,h2>0,h3>0)。

(1)求证:h1=h3;

(2)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S,求证:S=(h2+h3)2+ h12;

(3)若 ,当h1变化时,说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S随h1的变化情况。

在一班讲解时,我条分缕析讲的非常细致,感觉自己讲的非常好,可是课下还是有学生不断问我这个式子怎么来的,那个式子为什么要那样写。我感到非常纳闷,我都讲的那样清楚了,为什么还没听懂呢?原来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下一节课在另一个班讲解时,我改变了策略。首先呈现原题,但没给出问题,问:根据所给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愣了一下,顿时也有些兴奋。

学生1:请证明△ABE和△DCF 全等

问题一出,学生纷纷给出思路,共识是先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三角形全等。

列出所用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直角三角形HL的判定。

学生2:求h1:h2的值(可能提前看到所求的问题了)

学生经过思考给出:

思路1:已证出△ABE和△DCF 全等,h1与h2分别是对应的斜边上的高,所以相等。

思路2:一般有正方形情况能够想到添加辅助线,得到如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如:△ABG≌△HBC ≌△DCN≌△ADM。

得出h1=h2,所以h1:h2的比值为1。

列出所用知识点:1、正方形的性质2、三角形全等3、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学生3:什么时候h1=h2=h3?

这是一道问题不是很明确的提问,但思路倒是很开阔。也能迎来无限的遐想。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感觉没有底气,但依旧有学生迎战:(1)当点E 是中点时;(2)当AD=h1时都能得到h1=h2=h3。

列出可用知识点:(1)三角形中位线;(2)三角形全等;(3)三角形全等的性质;(4)勾股定理。

可以看出学生动脑筋了,而且此题具有逆向思维的方向。

学生4:平行四边形BFDE可以是菱形吗?

讨论得到:不可以。若是,则:BF=BE。三角形ABE中BE小于AB,而BE大于AB,由此得出矛盾。

列出可用知识点:反证法,这是一个意外收获,思辨思维很强。

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可以看到这4个问题是一个思维逐层递进过程。1问是一种最直接的直觉,2问是在第1问基础上的延伸,3问是有2问联想得到,4问是在以上三问的基础上一个思维跳跃。无论怎样,学生通过问与思,本题也得到从不同方面思考与认识。

出示原题的问题:

问题1:求证h1=h3。

学生也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了,特开心。

问题2: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S。求证S=(h2+h3)2+h12

师:怎么想呢?

生:正方形面积是S=AD2,而RT△ADM中AD2=AM2+MD2= (h2+h3)2+h12

由此可以看出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学生对第2问几乎能够一眼看出,很是轻松。

问题3:若 ,当h1变化时,说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S随h1的变化情况。

师:怎么想呢?

生:S随h1的变化情况,应该是函数关系,既然涉及到变化,说明肯定是变量,一定用到关系式。利用所给 条件得到 。在问题2中已证出S=(h2+h3)2+h12,在(1)问中有h1= h3

所以S= 。

我让学生上黑板化成顶点式:

S=

其他学生在底下写出变化情况,声明无论对错,尽可能的去写。

第一位同学写出当 时S随着增大而增大, 时S随着增大而减小。

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还有

时S有最小值= 。

师:为什么要加呢?

学生2:因为,h与S的关系应该包含所有情况。所以也包含 的情况,这是情况分类,要遵循不重不漏原则。

师:很好,还有吗?

学生3:题中有h1>0

所以 时s随着增大而减小。

师:很细致,能够关注到题中所给条件。

同学4:题中也有h2>0,

则 ,所以得 。因为 ,所以完整叙述为0

随着这一题完美落下帷幕,可以看到老师想强调的地方,学生也都能逐层强调到了,而且全程积极参与了,老师没想到的地方,学生也能突发奇想的想到了。显然这两节课所用时间不一样,学生的发展也不一样,若把这两节课看成是一次课例研究,明显第二节课即培养了素质也能适应了应试。第一节课仅有的应试也不一定能很好的得到发展。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样会时间不够,影响复习进度。我也这样认为过。但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到底是关注进度,还是关注效度呢?有了效度还会愁进度吗?

数学课堂是培养思维之花的基地,需要耐心,时间的等待……而我们老师为了赶课时与学生抢时间,强话语权,想法太幼稚。

老师讲解题目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就是为了解题吗?显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是为了思维得到锻炼,但都不给思维生长的时间与空间,又怎能有预期效果。

忽然想到一句话:“舍得也是一种收获”。还有一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也是课堂的一种境界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

改变教法 篇3

1 落后的教学观念需要引起我们积极的反思

职高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加大, 随着职高学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及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人们对职高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 尽管职高的语文教学经过不断改革, 但由于诸多原因, 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在教学观念落后。

一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一样, 应试教育观念像一个毒瘤影响职教肌体健康发育, 一些职高语文教师, 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 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 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 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 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 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滋生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二是教师缺乏时代的紧迫感。职业高中不同于普通高中,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差异性越来越大, 学生入学的起点较低。很多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够好, 语文基础较薄弱, 语文素养不够高。进入职高后, 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 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 其它科目无所谓, 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 由此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客观地说, 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 培养目标也不同于普高, 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紧迫感不强, 当然, 有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就产生了轻易地应付了之的思想。

三是没有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一些职高缺少竞争体制和机制, 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 学术氛围不浓, 专业课与文化课不协调。有的职高教学考核是根据量的多少来分配奖金, 质的好坏只占很少一部分, 结果是上好上坏一个样, 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尽管某些学校选择了一些针对性的课题进行研究, 但真正参与的教师不多, 即便是进行研究, 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当作一项任务, 为研究而研究。职高学校的体制不改革, 转变教学观念无异于痴人说梦。

四是语文课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中等职业学校固有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一时很难消除。有关部门仍然对职高文化课重视不够, 包括职高学校文化课教师自身也忽视文化课的教学, 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转变观念。教研机构对抓职高学校文化课研究的力度不够, 职高学校文化课教研活动普遍偏少, 对广大职高学校教师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更少。有的职高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一无所知, 相当一部分从未见过新课标, 何谈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

五是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不强。目前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 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 重传授轻探究, 重结论轻过程, 重共性轻差异, 重独立轻合作, 重认知轻情感, 重课内轻课外, 重智育轻德育, 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存在,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极不相称。职高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进步、课程改革、职教发展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2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深化职高语文教学改革

根据职高本身的特点,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职高学生迫切需要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语文实践、创业精神、创新意识。鉴此, 我认为, 职高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首先, 教育民主理念。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 “教育, 应充满民主精神, 教师要重视师生关系, 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 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而传统教学, 只关注教师的教, 不管学生的身心基础, 不管学生的学;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不民主、不平等的。所以, 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 找准角色定位。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其次, 学生发展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崇高目标, 并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 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 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 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

第三, 回归生活理念。“生活即课程”,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回归生活理念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学会生存的人, 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语文教学, 要确立“大语文观”,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运用知识, 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生活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 语文课本也是生活内容的载体, 但是其内容有很大的局限, 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教材内容, 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

第四, 创新教育理念。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也就是说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则非常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要进行教育创新, 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也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 一个以知识为本, 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 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创新意识,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职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职高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除了自身转变教学观念外, 还应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识, 加强学法指导, 使学生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会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 并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求持久。加强学法指导, 就是要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 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思想。而根据职高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知识、能力、素质”三项目标及新课标要求, 职高语文的学法可分为“三步曲”。

第一步, 识记。识记的内涵是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接受、掌握和积累。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识记。如职高语文第一册是以选段为主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较系统的写作基础知识。什么是叙述、描写、议论;什么是记叙文六要素;什么是论证;什么是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等等, 都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段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去认识、体味、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不可否认, 有关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要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成为自体知识结构的构成部分。“识”了就要记, 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 基础知识应知应会应记, 建立“仓库”, 积累知识。要让学生学会积累, 养成积累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 特别要增强学生收集、选择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二步, 识别。识别是引导、训练学生阅读、分析、理解、鉴别、正确判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从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 从学会到会学, 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 学会学习, 这是一个从“知”到“思”的过程。要认真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实行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开争论,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发挥。让学生不仅要能迅速抓住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如分析一篇说明文, 就能识别其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分析议论文, 能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记叙文, 能抓住中心思想、文章结构、表达、叙述方式、修辞方法等。从识记到识别, 是从“仓库型”过渡到“智能型”的过程, 突出了《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的原则。

第三步, 识用。所谓识用就是会用, 能学以致用, 这是从理论到实践、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要使学生会运用已学会的知识、技能, 而且能大胆发挥、创新, 敢于别出心裁, 标新立异。如写议论文, 首先让学生懂得基本写法, 如三段论基本模式、论题、论点的提出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等一般规律, 然后再推荐扩读一些独具个性特色的文章, 扩展眼界, 使其领悟到“文章有法而无定法”, 让学生敢于创新, 展示自我, 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来。

改变教法 篇4

一、以新课标为依托, 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 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体育教学活动, 克服单纯的体育知识传授和机械、重复的训练, 把发展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2. 坚持把“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努力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能自觉、自主、积极地参加课内外的体育锻炼, 同时使他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科学选用、安排场地器材, 保障教学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高质量的体育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科学地布置场地和使用器材。那么该怎么做呢?

1. 因校制宜, 因材预设。

导学内容是体育场地选择和设计的凭据。所以, 在场地设计时, 教师要结合课型、课的内容、目标和教法来进行, 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才能保证导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 要做到物尽其用。

体育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选用时要结合班级学生的数量合理择用, 保证使用率。另外器材的存放应在学生的“眼前”, 方便他们取用。当然, 我们要对器材做好各项检查, 特别是安全性能的检查, 保证体育学习活动中师生的安全, 活动开展得有序。

对于场地的安排、器材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 (2) 器材排列要新颖对称, 协调。所以, 教师在上课时应依据学生的学识水平, 结合所授课的教学任务和特点, 将场地布置设计美观合理, 给学生以美感, 使其学习热情倍增。

简而言之, 关于体育器材与场地的择用, 我们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出发, 本着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安全有效的原则。

三、运用科学的教法提升效益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课前简单的体能和队列训练、课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课尾简单点评, 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僵化, 久而久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会荡然无存。因为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要选用什么教法, 前提要符合学情和教学实际, 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如教学“抛实心球”时, 教师作初步讲解, 学生练习时发现学生球出手的角度掌握不好、出手时不注意抬头。此时,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标志物, 如树尖、屋面或旗杆等来固定出手动作的角度, 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多摸索、体验、探求到能抛掷到最远的出手角度, 这样能很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当然对教法的选择, 我们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性别、个性和心理特征, 结合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另外, 我们还应注意对学生们进行学法指导, 教育他们在练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练习, 使他们能够学会自我练习、自我纠正的办法, 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教师示范动作到位, 调动学生模练的欲望, 推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课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教师示范”, 它不仅仅指教师基本动作的示范, 还包涵教学课件的展播、视频, 教学分解挂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漫”演示等等。事实上, 飘逸潇洒、规范标准的动作演示, 不但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领悟动作的内涵, 而且还能使他们模仿、练习的兴趣剧增,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但我们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师真人示范的关系, 使它们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大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譬如可用课件、视频等展现各种体育比赛的集锦, 演播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的分解, 这样能够较好地克服真人示范中的不连贯, 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也不能过分的依赖于此。事实上, 教学中的“真人演示”具有直观性、真实性、震撼性, 也是多媒体技术所不及的, 只要教师或学生示范的动作做得准确、到位、美观, 一样可以吸引学生且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会让他们觉得老师和其他同学能完成, “我也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教学有关篮球课时, 可先用视频展播CBA的实况录像以及这些运动员平时训练的短片, 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接着教师进行示范 (真人示范、挂图示范等) , 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技术练习, 此时可让篮球技术较好的学生, 在小组内进行演示、讲解, 带领本组同学操练, 教师巡视并注意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最后, 再次结合多媒体展播各种技术的动作分解, 师生共同总结技术的要领, 集体纠正存在问题。

改变教法 篇5

一、巧用低“门槛效应”,激发写作兴趣

所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尽量打消学生写作的顾虑,低起点,少要求,多鼓励,让学生放开胆子去写作。比如,我曾经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童年趣事》, 要求只有一条:采用小标题。让学生怎么高兴怎么写,怎么有趣怎么写,只要用小标题就给满分。结果怎么样呢?平日里写作水平高的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水平低的也被提起了兴趣。再比如上了《阿长与 < 山海经 >》,学生懂了写人可以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我就给大家出了这么一个作文题《我最难忘的一个人》,要求也只有一条: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这样单一且低要求的写作,学生写作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学生也就不再畏惧写作了。每次的作文教学, 我只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学生的写作只要达到了所要求的这方面,我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被调动了起来。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门槛效应,降低学生习作的门槛, 不但让学生个个都能跨进去,而且要促使学生跨进去后都能成功。

二、妙设情境,搭建体验的平台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巧妙创设写作情境,把学生内心中的宝藏挖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潜力。

其实,学生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很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用轻松的写作情境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在上完朱自清的《背影》后,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饱含深情演唱《父亲》这首歌,再一起朗诵歌颂父亲的诗歌,让学生看《有这样一个父亲》的视频。那凄婉动人的音乐和感人的画面冲击学生的感官,他们的眼眶红了,他们的心中自然想起父亲一路伴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学生进入角色,拿起笔,将心中对父亲的爱倾泻出来,父亲的形象也就会更加丰满、形象、感人。虽然有的学生语言还很稚嫩,但其中所流露的真情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再比如有一次我是准备布置大家写《我的烦恼》,但我不说写作文,一进教室,就告诉学生今天要做一个“真心话冒险游戏”,每个人都要说出心里烦恼的事情,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我们采用击鼓传黑板擦的形式进行, 轮到的学生都尽情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大家畅所欲言,游戏结束后, 把作文题目亮出来让大家写作,这次大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大大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三、鼓励放飞想象,富有创新性

高尔基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

如一次以“安全”为主题的作文。有的学生借用猪八戒的形象, 描写了一位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在取经后,回到家乡搞养殖成了暴发户,然后天天沉溺于酒色中,最终一脚踩空,掉进了深潭中丢了性命;还有的学生化身为高级轿车却被醉驾,最终酿成了车毁人亡的惨剧;也有的学生化身为路口的监控,目睹了载儿子上学闯红灯的骑车女子被货车撞飞的悲剧……学生的作文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有创新性,令人耳目一新。这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写作思路,自由发挥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四、赏识习作,提供展示平台

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对于如何展示学生的佳作,我是分为两个步骤完成的。第一个步骤是每次课堂上完成作文后,我都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拿给你的“知音”拜读和批改,然后让“知音”把你作文中最出彩的地方先画出来再念给大家听,让学生当场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及时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肯定,更能激发他写作的激情。第二个步骤是老师批改以后,将本次作文写得好的和进步大的,逐一提名表扬。再将优秀作文(整篇或选段)多媒体展示,这不仅是对作者的极大鼓励,而且会使其他同学产生羡慕和学习心理,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有时候,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动情地赞扬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 迎着全班敬佩的眼神,报出作者的姓名;或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怎么会不用心去写好下次习作呢?

总之,作文教学改革之路漫漫,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敢写、乐写、会写,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从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鼓励想象、赏识习作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光纤到户(FTTH)下一篇:高职院校非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