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法

2024-09-01

传统教法(精选11篇)

传统教法 篇1

乒乓球项目是我国的“国球”, 受到数以亿计球迷的喜爱。不仅在民间受到大众的喜爱, 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术科项目, 也是众多高校体育专项学生的必修课程。乒乓球项目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为了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 不仅要了解传统的乒乓球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手段, 同时也要了解校外俱乐部如何对学员进行教学的模式。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模式的比较, 发现学校乒乓球教学的缺陷, 进而发现两种模式的优劣之处, 以求弥补校园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缺陷, 吸收校外俱乐部乒乓球教学方式与手段, 引入优质的乒乓球教学模式, 从而大幅度提高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乒乓球教学质量。

1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同点

乒乓球专修课与校外乒乓球俱乐部都采用了多球教学训练方法。多球教学是根据自己受训对象的真实情况对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行综合分析, 并在乒乓球教学中较多使用的一种教学发法, 根据不同受训者的训练水平和特点出发, 可以连续不断地发出不同落点、旋转、力量、速度的球, 增加训练的强度与密度, 以求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传统乒乓球教学模式下, 多球训练是乒乓球教学训练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被专业队及高校与俱乐部教学广泛使用, 教师会利用上课时间分好组别两人一组进行互发互练, 已达到动力定型的效果。俱乐部教练员一般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使用多球训练教学方法, 对学员的基本动作、基本跑位进行纠偏。

2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不同点

2.1 相同练习内容的练习顺序不同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专修课一般练习顺序是:反手击球练习——正手击球练习——发球接发球练习——弧圈球练习——实战练习。校外乒乓球俱乐部练习顺序是:正手击球练习——反手击球练习——发球接发球练习——弧圈球练习——实战练习。

2.2 练习内容不同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乒乓球俱乐部的练习内容相比较, 乒乓球俱乐部练习内容较为丰富, 除了对正反手基本击球技术的学习外, 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内容还包括:正手滑步击球练习, 摆速练习, 反手侧身攻球练习, 反手侧身攻扑正手练习, 在此练习期间, 可以根据学员自身水平的高低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 同时也重视基本步法的练习, 以及战术练习和组合战术练习。

2.3 练习时间不同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乒乓球专修课每周进行3堂课, 每堂课1.5小时, 每周练习时间共4.5小时, 一学期进行十五周课, 一年两学期, 一年专修学生练习时间共135个小时。通过走访俱乐部教练员了解到, 乒乓球俱乐部每个学员的练习时间平均为每周4个小时, 一周四天练习, 因天天练习学员会感到疲劳, 而且学员还要进行其他文化学习, 另外三天的文化课学习可以保证学习成绩, 多数情况乒乓球的练习不会耽误学员的学习成绩, 家长因此也不会减少对乒乓球训练的时间, 同时学员家长会对练习时间进行合理调控, 否则, 经济上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由上述访问得知外部俱乐部学员每周的平均练习时间为4小时。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乒乓球专修课每周3次课, 每堂课1.5小时, 一周总共4.5小时, 在训练时间上看起来基本相同, 但是, 经过访问, 教练员说, 这里训练全年除了特殊节日进行放假, 几乎天天练习, 所以, 在一年里总的练习时间长于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乒乓球专修课的练习。

3 教学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模式不同因素分析

3.1 训练顺序不同的主要原因

校外乒乓球俱乐部是以教练员最终连续供球, 教练员的反手供球技术很强, 可以从一开始将球供到学员的正手位, 使其进行连续正手攻球练习, 最先形成正手技术动作定型。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专修课是由一个教师教学, 多个学生学习, 不可能做到教师单人的陪练供球, 因此,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反手技术, 在以学生的反手技术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相互的供球与动作的学习,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最先学习的是反手技术。

3.2 训练内容不同的主要原因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专修课教师也意识到其他技术的重要性, 但专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乒乓球基本技术, 为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基础技术并能实施在乒乓球教学事业中, 其他技术由于时间和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校外乒乓球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从发球、接发球、正手进攻技术、反手进攻技术和步法等几乎所有方面进行提高, 进而提高其竞技能力。

3.3 练习时间长短不同的主要原因

乒乓球专修课属于学校体育, 学校是有学时、学期、学年、假期的限制。在放假期间, 学生处于停练状态, 以至于每年两次假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找回上学期学过的内容以及手上的感觉, 建立动作定型的时间相对延长。校外俱乐部乒乓球练习属于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 可以全年无间歇进行提高训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传统教学模式下乒乓球练习内容相对简单, 应增加更多对抗性学习内容, 对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内学生乒乓球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外部乒乓球学员, 学生只能依靠互相练习缓慢地提高技术水平, 明显劣势于校外乒乓球俱乐部所提高的技术水平。校内乒乓球专修课练习时间相对较短, 专修课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 多个学生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所有学生, 大多时间都是学生相互练习。

4.2 建议

4.2.1 专修课教学起初, 树立学生互相练习的思想, 在教学途中, 对学生进行校外乒乓球教练员教学手法的教学, 通过学生对教学手法的学习和熟练应用, 既可以挺高专修课学生乒乓球技术的提高, 也可提高其毕业后从事乒乓球教学的能力。

4.2.2 适当增加专修课的教学学期,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专修课教学开始于大二第二学期, 有增加学期的空间, 并且,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对于体育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的“一专多能”。增加学期的数量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同时增强传统学校教学模式在外界的良好评价。

参考文献

[1]彭瑞.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代谢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4 (1) :62-68.

[2]李裕和.多球训练在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13 (4) :37.

传统教法 篇2

一、填空(每空1分,共34分)

1、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和()。

3、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字以上。

4、第二学段,会使用()(),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的词句。

6、第二学段,识字教学提倡在()中识字,在()中识字,用()的方式识字。

7、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又是一个()的体现。

8、课内习作每学年()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字的习作。

9、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守()()()的学习方法。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是()。

11、教学时,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体现语文的()性和()性。

12、新课程标准根据()()()三个难度设计。

13、写出侧重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成语5个

()()()()()

14、写出两条为人处世的谚语:

15、写两个感叹时光宝贵的名言警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题(附答案)姓名: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8、1——4年级从(写话)、(习作)

9、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判断。(20分,每小题4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对号,错的打×)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

2、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相同,1——2年级要多认多............一、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0分)

⒈根据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联系教学实际填空(每空1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应当是对话的中心。

(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5)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

(6)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 语文素养。

二、基础知识与积累(22分)

⒉填空题(5分,每小题1分)

(1)“任”和“种”用于姓氏时,读音分别为(Rén)和(Chóng)。

(2)“佞”字和“衙”字的意符分别是(女)和(行)。

(3)谜语“无角牛登上没峰山(猜一字)”和“跳远评分(猜一成语)” 最合适的谜底分别是 击 和 从长计议。

(4)中国文学流派“三曹”指的是汉魏间诗人曹操与(曹丕)与(曹植)的合称。

(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分编为三大部分。其中,“风”这个部分是各个地域的乐曲,也是《诗经》的精华;“颂”这个部分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神灵时的乐歌。

⒊辨析题(2分)

副词“还”作状语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下面句中的“还”字,请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替换。(替换的词写在各句后的括号里)

①除了他们,还有谁支持你的意见?(另外)

②他这个人当个一般干部还可以。(勉强)

③你走路还走不稳呢,就想跑?(尚且)

④这么棘手的问题,他还真解决好了。(居然/竟然)

⒋默写题(10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

(1)把成语补充完整

陈词(滥)调 以(儆)效尤 虚无缥(缈)再接再(厉)

按(部)就班 颠(扑)不破(叠)床架屋 枕(戈)待旦

(2)把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⒌判断题(5分,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①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②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

③“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④“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三、阅读能力考查(18分)

阅读下列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争论。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李四光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是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他还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就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得下百川之流,听得进反对意见。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B)(1分)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C.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D.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⒎文中有四句名人名言。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可以做道理论据的两项是(A、C)(2分)

A.正如李四光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D.普鲁斯特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引证法、例证法)。(2分)

⒐能否删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2分)

答:不能删;这样写可以使论证更全面。

⒑第一段中加点词语“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指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1分)答:研究角度的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会引起学术的争论

⒒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1分)。“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歌德也说……思想获得丰产”

(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⒓上文选自《陈涉世家》,作者是(司马迁)。该作者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分)。⒔找出上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①(适)通(谪);含义是(充军)

②(唱)通(倡);含义是(倡导)

⒕下面句中加点的“以”与“扶苏以数谏故”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1分)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而吾以捕蛇独存

D.杀之以应陈涉

⒖下列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1分)A.今天逃跑也是死,举起大旗造反也是死,等着死,死在国家里可以吗?

B.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C.现在死亡也是死,举旗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可以吗?

D.今天逃亡也是死,商量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内好吗?

⒗简要概括陈胜认为起义将会得到百姓拥护的两条理由。(2分)

答:一是“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二是以扶苏、项燕的名义倡导。

四、作文(30分)

题目:春风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字数在8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

小学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三、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50分)

一基础积累。14分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论(lún√ lùn)语 呱呱(guā gū√)坠地 大模(mú√mó)大样 句读(dú dòu√)

2、下面的词语中如有错别字,请做上记号并改正在“()”里。(2分)

耄耋(màodié)之年 世外桃园(源)林荫道(阴)永保青春(葆)

3、照样子写词语。2分

“花潮”曾是一篇课文的题目,这个词很美,花像层层浪潮的意思。这样在名词之后缀一个它的喻体而构成的词在汉语中还有不少,请你写两个。

花潮: 人潮 心潮

4、把下面的诗句填充完整。(5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⑷、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⑸、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向孩子推荐儿童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作家与相应作品之间连线。(3分)

《草房子》 曹文轩

皮皮鲁系列 郑渊洁

马小跳系列 杨红缨

《明天要秋游》 方素珍

二古诗词阅读。5分 阅读下面的曲,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断肠人在天涯”这句是直接抒情,抒发了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之下的思乡之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答: 小桥流水——一种温馨的感觉,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一幅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不是!这是眼见之景,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你看,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而我呢,“古道西风瘦马”,更勾起了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衬托了孤独的情感,以乐景来衬悲。

一、填空 1、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新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5、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7、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8、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1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12、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二、选择(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词的分类有(B)

A、主语、谓语、宾语等 B、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C、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B)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 B、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

3、语文教学应在(C)的过程中进行。

A、以教师为主体 B、以学生为主体 C、师生平等对话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对于1、2年级学生,课标规定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3、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

4、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

5、“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

6、“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

四、把下列名句、谚语等补充完整。(4分)

1、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五、填字成成语

(左)顾(右)盼(南)辕(北)辙(求)同存(异)惊(天)动(地)自己写出以上形势的成语2个:大惊小怪、眼高手低、六、简答

1、说说《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定位是什么

答: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

2、新课程标准根据哪三个维度设计的。

答:新课程标准根据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3、简要举例九年义务教育第一、二阶段语文必背诗文作者篇目的具体内容至少两首。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七、论述题。

《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加以简要论述。答:(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论述第一条如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八、作文任选一题。

题目:

1、扩写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

要求:①展开想象,符合诗歌内容,健康;②字数在600字左右;

答:自己准备,答案略(对不起了,我的作文不好)

新教学策略与传统教法并重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现状 观念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确需要转变,但是,语文不是大杂烩,不能让语文课失去了本色,应让学生学语文、说语文、写语文。我省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之“变”与“不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不变”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变”又难以拿捏。基于上述考虑,笔者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语文教学的误区

1.盲目创新,标新立异,使语文课失去本色

课堂教学中强化了语文活动,淡化了语文学习的语文特色,比较注意活动形式、活动流程的设计,客观上表现为为活动而活动,而对语文活动是为了增强语文学习之品味的意识却比较淡薄。语文课变成了小品课、表演课,课中热闹有余,课后沉淀不足。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违背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则。

2.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课堂上让学生读读、说说、议议,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跟到哪里。课堂上学生成了演员,教师成了观众,课堂成了“乱言堂”。自主倒是有了,合作探究却全无,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

3.轻文本探究,重文本拓展

深入地探究文本着力不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读文本内在的人文元素和文化精神内涵的意识不强。往往是文本没有全面、深入、完整地品读,就急于脱离文本进行拓展阅读,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延伸而延伸,从而造成学生习惯于用外在的东西来解读文本,而不是习惯于从文本本身的字里行间来解读文本,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这是远离课堂教学中心的本末倒置的拓展延伸。

4.“唯技术论”

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为了跟正在演播的课件保持“同步”,教师拒绝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作出反应,抑或强行把学生引至流程中来。这使教学过程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

诸如此类的误区不胜枚举,这不能不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深思。

二、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改变教学策略与发扬传统教法并重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既肯定了工具性,又吸纳了人文性,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转变观念。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专家开发的课程付诸实施,因而老师始终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新课改走向“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进行研究,他的角色定位也应由“传授执行者”转变为“研究开发者”,否则他就难以承担新课程背景下的使命。第二,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首要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改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研究活动的监控者。

2.备课方式的转变

第一,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形成衔接的教研气候,群策群力提高全组教师的衔接意识和衔接能力,变个人优势为集体优势。第二,改变单一的备课方法。长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复案、课后反思等方式应依顺序多层次进行。第三,新课程教案结构:课题(说明本课名称)、教材分析(教材基本框架和思路)、学生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起点分析、学习背景)、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意图和依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应体现三维和具体、准确、有差异)、教学重点、难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困难或障碍)、教学程序(或称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步骤以及活动内容和方法)、板书设计(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后记(对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作记载和反思)。第四,落实导课、听课和写教学案例制度。

(二)求新的同时发扬优秀的传统教法

新课改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破旧立新”绝不意味着对优秀传统教法的完全摒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求新的同时,理应发扬优秀的传统教法——“三多”,即“多读”“多背”“多写”。

1.多读

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筆如有神”,诸如此类的古训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2.多背

郭沫若曾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课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充分说明多读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方法之一。

3.多写

新课改重视写作训练,而且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大的。新课程标准中第六条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由于新课改刚实施不久,加之这次改革是一次语文教育转型,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教师对新课标认识不足,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希望我们的课改之路能走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

[3]廖轶.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角色观.

[4]陆龙潭.语文教师怎样备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传统教法 篇4

初中英语教材新增的“Integrating skills”板块提供了以听和读为主的综合性语言材料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语法、词汇,并通过读达到有效的“输出”。该板块的阅读部分,旨在扩充文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听力作铺垫。听力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并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空间。但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不能正确处理好读和听之间的关系,要么整节课围绕reading部分,无暇涉及听力部分,要么两者兼顾,但reading部分的处理单调、乏味,时间过长,只解释几个句子或短语就算完成,使学生信息量输入不足,导致学生做听力时很困难。因此,我认为Integrating skills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Reading和Listening两部分的关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两者的关系

1. 顺序关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利完成听力的必要准备,只有通过成功而有效的输入,才能激活学生听力的提高。因此,Integrating skills课堂的第一活动过程——阅读的目的是:(1)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2)获取信息,拓宽文化视野;(3)掌握文章体裁及结构,学习重要的语言知识,为提高听力打下基础。

第二活动过程——听力,其目的是在英语学习中借助听觉,大量、快速地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更多地掌握同一词的不同用法,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

2. 逻辑关系

阅读是顺利完成听力的必经之路,而通过听力又能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应努力提高听力,这样可以借助听觉,大量、快速地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更多地掌握同一词的不同用法,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以Book 8A Unit 3 Integrated skills中的“The Bsketball Final”为例,此阅读部分展示了一份学校某一次活动的海报,海报后设置了一个听力时间表,提供了时间和对应的活动安排。之后学生还可以检查他们从阅读文章和听力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后半部分鼓励学生运用表示提建议和作安排的语言来组织一次活动。对话提供了提出建议、提出异议、作出回应、说明不利之处,以及最后达成协议时经常使用的语言。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及想象力。可设计如下活动。

(1)个人活动,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When and where does the match take place?

Where do they have lunch?

How much is the cost of the trip?

(2)小组活动:交流以上思考结果,并继续讨论有关旅行中要进行的活动。

(3)班级活动: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并完成听力,最后核对听力答案,在此基础上整合成阅读新材料,进一步阅读,扩充词汇,解答问题,提高阅读。这一活动的特点体现了延伸阅读,以读导学,以听促读,读听结合共同提高的教学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进行趣味听力,提高阅读能力。

3. 时间关系

Reading和Listening两部分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根据Integrated skills课的任务和特点,我认为Reading部分为二十五分钟,听力部分为十分钟,师生评议为十分钟。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学生对读这一部分的感知和记忆,运用听力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师生评议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学生反省提高的过程。

4.“教”与“学”的关系

交互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创建民主愉快的学习气氛。因此在Integrated skills中,只有“引导”得法,才能“学”的有效。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轻松民主的教学中,创设和谐与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真正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Integrated skills教学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要表达自我介绍的短文,教师可先提供一篇关于自我介绍的短文,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形容词来描述人,识别阅读和听力材料中呈现的具体信息,谈论未来计划,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如下:

(1)教师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活跃思维,为听力做好铺垫。在这篇文章中,Millie向Editor谈论了她的未来计划:

What is Millie like?

What is her future plan?

Why does he want to be a social worker?

通过回答问题有以下关键词:be kind, help people solve problem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通过听写这些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对上下文形成符合逻辑的预期的能力和对上文的理解进行相应调整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信息传递的线索和方向,抓住内容要点,合理分配他们的注意力,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来构建一篇新的短文。

(2)小组活动,自由讨论。

(3)各组选出代表,口头表述自我介绍的短文。

(4)师生评议,找出优秀的短文进行阅读。

三、提高阅读和听力的教法探索

1. 阅读短文的听写

教师选择一篇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的短文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例如在教Unit 4“Helping Wild Animals”时可把Millie和Amy写的如何保护虎和狼的Fact sheets发给学习小组,每组有一名“写者”和多名“读者”。“写者”备好纸笔坐着,而“读者”排成一队站在“写者”旁边。听写开始后每组按顺序每次派出一位“读者”跑到壁前快速阅读此短文并默记一部分后返回本组,将内容“We are writing to you about protecting wild animals.They are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like their furs...”告诉“写者”,后者可以问前者一些相关的问题:(1) How can we protect wild tigers and wolves? (2) Why should we protect wild tigers and wolves?以求准确,或派下一位“读者”核实前面的内容。各个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精确地写出短文的内容。这种听写方式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阅读思考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体力。

2. 合作听写有关的阅读文章

合作听写要求教师先选择一篇相对较长的文章,其长度以让学生不可能一次记下为宜,内容上可以包括新近学习的语法点或短语。Book 8A Unit 5中的Integrated skills给学生提供了通过听录音获取细节信息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听一段有关扎龙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介绍的录音,捕捉有用的具体信息,并完成相关报告。其中的重点词组和句型有an area of...,different kinds of birds, an interesting bird show, the reserve has an area of more than 210, 000 hectares, Would you like to go birdwatching with us at Beijing wildlife park?在完成这一报告后,告诉学生文章只能读一遍并且在读的时候不可以做任何笔记。在以正常语速读完后给学生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写下他们所能记下的任何内容,再让全班同学用英语互相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尽可能接近原文地描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情景。

3. 学会写听力材料中的长、难句

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阅读是“接触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主要的途径”。阅读技能的提高对听力有着“纲举目张”的效用。因此,提高英语阅读技能对英语学习者的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Book 8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中有长句“British students spend less time doing their homework than Chinese students.”我们可以分解成两大主干,less time than(比……时间少)和somebody spend time doing something(某人花时间做某事)。“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四、教学感悟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中阅读与听力的关系,不但会浪费丰富的教学材料,而且费时费力,极易造成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并能巧妙、合理利用该部分提供的听力材料,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阅读策略,学生的Integrated skills就能得到较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 .

白杨礼赞 教材教法 篇5

1.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培养动手能力。

2.对学生识记字、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采取“简单重现”的办法纠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寻求识记方法,训练他们形、音、义统一识记的能力。

引导寻求方向:

从字的结构考虑;

从词的构成方式考虑;

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考虑。

二、理解:

1.引导学生自觉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主动理解课文的欲望。

印发《现代汉语词典》对“毛白杨”的解释。(P766)

“毛白杨,落叶乔木,幼树树皮光滑,青白色,老树树皮有裂沟,叶子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边缘有波状的齿。木材白色,可供建筑,也用来造船,制纸等。也叫大叶杨、响杨或白杨。”

引导:

找出课文中写白杨的段落,和这段文字作比较阅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见解以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供组织全班讨论时选用。

2.分析学生发言中反映出的问题,以大多数学生具有可接受性为原则,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突破理解重点:“象征”的特点。

①引导:按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考虑。

②―③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感性地认识“象征”手法的特点。

④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用测试手段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准备。

4.引导学生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引导:

假如删掉第二段;

假如删掉二、三段;

假如删掉二、三、四段。

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学生阅读

1.默读课文,看注解、查字典、词典。然后,用自测、互测、互相批阅等方式,达到基本掌握重点字词形、音、义的目的。

2.讨论:

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下列加黑词语的含义?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①坦荡如砥 ②恹恹欲睡

③无边无垠 ④潜滋暗长

(学生能够展开热烈的讨论,能够逐步明确:“砥”、“恹”是形声字,其形旁都表示了明确的含义,再联系语言环境,不难理解、记忆。③④则可以从分析词语构成方式入手,“边―垠”,“潜―暗”构成同义对称的关系,理解亦不困难。)

1.学生的发言,可能表现出以下认知差异:

①“同是写白杨,顺序不同。”――这类学生很可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第五段,而且理解肤浅。

②“同是写白杨,目的不同。”―― 这类学生对“象征”手法有朦胧的认识。

③“《词典》的解释就是为了介绍白杨,课文写白杨是为了写人。”――这类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象征”的特点。

无见解可谈,无问题可提的,应是极个别现象。

2.讨论下列问题:

①用第五段与《词典》解释比较,可以从几个角度比较两段文字的区别?

②第七段中对白杨的赞美与第五段中对白杨的描写的关系是什么?

③朗读七、八两段。

作者由白杨引起了几层联想?这些联想的根据是什么?

④什么叫“象征”?

3.完成下列练习:

①白杨树形态的主要特点是 ,由此作者联想到它具有 等性格,再进而联想到它象征了 。

②七、八两段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文字重复吗?为什么?

4.讨论:

①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接下去却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然后才让白杨“出场”。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②四、六两段的用词、句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假如你是作者,请谈谈构思这篇文章的过程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1.回答:今天,当我们看到一排排整齐、高大的白杨树时,会引起怎样的联想?假如也写一篇《白杨礼赞》,所揭示的象征意义会不会是这篇课文内容的重复?为什么?

传统教法 篇6

关键词:深挖教材;资源整合;合理使用

一、中心对称教学

1.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媒体查找教学的相关资料;密切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中心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教材中叙述较笼统,处理精略,需要再“加工”,教师可通过查看参考书、网上搜索等方式得到大量素材,经仔细阅读、筛选,进一步把握内容;教学时从常见的事物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心对称图形,也可找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如:风车、地砖、扑克牌、交通标志、车标等;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图形,直观形象地体现数学中的美(对称美),这样既避免了对教材的盲目开发,又改变了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以接近的观念。

2.多与同行、学生合作

充分利用同行、学生这些宝贵资源。例如,在教授“中心对称图形”时,可采用如下做法:教师初步设计后,与同行进一步研究讨论,大家提建议。如:为深化概念和性质可加入例题“将中心对称图形补充完整”、经讨论整理后的内容由大家共享;同时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相关素材,经小组筛选整理后将有价值的资料、图片提供给教师,经过这样的合作、讨论、交流、更新,教材更充实,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这一做法对教师来讲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了一个人单打独斗、费时费力、收效甚微的局面;同时避免了同一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对学生也大有益处,学生经过筛选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最适合自己认知结构的素材;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巧妙地设计问题,优化教材、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更新后的例题、材料最好能以有趣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驱动教学。如果问题设计得合理巧妙,学生定会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和渴望,愿意每天在数学这个奇妙的世界里遨游。

与平铺直叙的讲解相比,学生更有热情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很快会发现对称点的规律,并能归纳出找对称点的简便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这一策略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惧怕、排斥心理,避免了学数学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4.深挖教材

要更新教学材料,前提是老师必须把握中学数学课程的整体结构,必须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它与以前及后续知识有怎样的密切联系,怎样引入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怎样拓展对后续内容更有帮助,等等,都必须考虑到位。例如,把“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安排在学习“四边形”内容之后,引入的原因是研究平行四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对称性问题用轴对称知识无法满足研究需要,更新教学材料后可从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引入新知,不仅欣赏了对称美,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很好的衔接效果,学生很清楚这两种图形都是对称思想的体现;在课后拓展材料中教师还可找一些有趣的图形进行不同的旋转,让学生画出旋转结果示意图,进一步体会旋转变换思想。这样教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驾驭教材而不被教材奴役;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构建脉络清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知识堆满大脑却因为杂乱无章而无法使用。

二、几何教学

1.论证几何

过去中国基础教育的几何教学中,论证几何是占有至高无上统治地位的,甚至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中产生“不论证就不能称其为几何”的观念。其实,无视实验几何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第一,置初学学生的心理特征于不顾,过高地要求演绎推理反而会将一大批孩子拒之于演绎推理的大门之外。第二,扼杀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实验几何是发展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猜想、合情推理等能力的有效平台,许多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实验几何不科学,不理解实验几何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以为实验几何是搞花样。

因此,实施新课程的几何教学,第一件大事是提高教师对于进行实验几何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要站在培养直觉思维、渗透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认识实验几何的教育功能。不重视操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数学教育的软肋之一,跳出这个教育误区,有待于所有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打破“唯演绎推理为大”的模式。

2.空间观念的培养

前面已经谈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几何教学的唯一目的。培养空间观念也是重要目的之一。这里所说的“空间观念”不仅指三维,也包括二维。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水平,常常被教师估计过高。例如,图形被变式处理后,一些学生就识别困难了,特别是再加入一些干扰图形后,就几乎不认识了。而对几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要学生会从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出基本图形,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必要的训练。此外,新课程中增加了变换内容,变换后的图形位置的判断,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3.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

当前,很多农村中学也配备了计算机,这就为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铺平了道路。与数学相关的软件也很多。最受初中数学教师喜欢的软件是“几何画板”,不仅可以演示几何量的动态关系,还可用来研究几何问题。此外,由张景中院士开发的“超级几何画板”功能更强大,还能证明几何命题,这些软件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的手段。

事情总是有两方面的,电教手段可以促进课堂教学,但若滥用就要适得其反。几何教学如果走入完全依赖计算机辅助手段的歧途,就是误人子弟了。运用“几何画板”的目的应是最终抛开“几何画板”,使学生实现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而不是离开直观就寸步难行。

总之,打破传统的教法,带领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使几何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充满活力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新课题。

概率教法初探 篇7

1. 结合实例, 了解概念与公式的背景和含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 我们可以做实验I:在一个盒子内放有10个大小相同的小球, 其中有7个红球、2个绿球、1个黄球.记事件A表示“从盒中任摸1个球, 得到红球”, 事件B表示“从盒中摸出1个球, 得到绿球”, 事件C表示“从盒中任取1个球, 得到黄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告知:“从盒中任取1个球, 得到哪种颜色的球”是随机的, 从而体会到:事件A发生对事件B (或C) 是否发生有影响, A发生, B (或C) 就不发生, 二者不可能同时发生, 也可以都不发生.在此基础上, 指出事件互斥就是描述实际中事件间这种关系的数学概念.于是, 学生真正理解了互斥的含义.

在实际例子中显示概念间的区别.相互独立事件与对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生常因二者相近而分不清.如果记表示“从盒中任摸1个球, 得到的不是红球”.让学生讨论A与的关系:A与不可能同时发生, 二者互斥.又因为摸出的1个球要么是红球, 要么不是红球, 所以事件A与必有1个发生, 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让学生观察试验II:甲坛里有3个白球、2个黑球, 乙坛里有2个白球、2个黑球.从这两个坛里分别摸出1个球.记A表示“从甲坛里子摸出1个球, 得到白球”, B表示“从乙坛里摸出1个球, 得到白球”.注意让他们除体会摸球结果的随机性外, 还与试验I比较.经思考归纳得出:此试验中从一个坛子里摸出的是白球还是黑球, 对从另一个坛子里摸出白球 (或黑球) 的概率没有影响, 指出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列表比较独立性和对立性:

这样, 学生理解了事件的独立性是对两次试验中任意两事件而言的, 而事件的对立性是对同一次试验中的两个事件而言的.依据试验I设计问题:计算P (A) , P (B) , P (A+B) , 并由计算结果提出一个猜想 (P (A+B) =P (A) =P (B) 的前提条件是A与B互斥) 依据试验II设计问题:计算P (A) , P (B) , P (A·B) , 并提出一个猜想 (P (A·B) =P (A) ·P (B) 的前提条件是A与B互相独立) .这样, 学生既深刻理解了两个公式的作用, 又注意了二者的运用前提.

2. 结合实例, 理解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在实际应用中, 事件间的独立性常常不是根据定义判断的, 而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加以判断的.如在一部仪器上工作的两个器件, 它们的各自工作状况是互相独立的;两个人同时射击同一个目标, 各自命中目标的状况也是相互独立的.在概念与公式的教学中, 注意突出它们的实际意义, 着力于理解事件间的关系和处理事件间的运算.教师除正面做好示范外, 还可举学生解题过程中只看形式不重内容的反面例子.

如在“先后抛掷2枚均匀硬币”的试验中, 少数学生认为所有可能的不同结果为“2枚正面”、“2枚反面”、“1枚正面, 1枚反面”.纠正这个错误的方法是: (1) 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 (2) 计算三种结果的概率, 比较数值大小.于是, 他们理解了“1枚正面, 1枚反面”的可能性大些.

3. 结合实例, 领会概率论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一方面, 让学生学习概率论自身的思想与方法.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 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 它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抛掷硬币试验中, 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 出现正确的频率值是稳定的, 接近于常数0.5, 在它附近摆动.从而得出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进行大量重复的试验, 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概率论研究的随机现象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 体现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的关系;频率是一个变数, 概率是一个常数, 以频率近似代替概率, 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随机事件是从静态观点研究随机现象, 随机变量是从动态观点研究随机现象, 体现出静与动的辩证统一, 整个教学过程中, 真正落实既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又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 结合实例, 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概率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的, 问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学生对确定性现象有较丰富的认识和经验, 而对随机现象不熟悉.若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实际, 为他们提供概念、公式背后的背景材料, 把感性形象的支撑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学生的随机意识便可逐步培养.

总之, “结合实例”是概率初步教学的入手点, 符合概率论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效果较好.

摘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概率论初步的教法: (1) 结合实例, 了解概念与公式的背景和含义; (2) 结合实例, 理解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3) 结合实例, 领会概率论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4) 结合实例, 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双台”教法论 篇8

一、“双台”教学法则的意义

“讲台能力”是指教学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和科研等综合能力。”这就表明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就要拥有相当的教学能力, 能够规划组织和掌控音乐教学活动;在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的环节中充分展示自身的音乐表演示范能力。高校音乐学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多数将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 因此, 这种“双台”教法可以有效地为中、小学提供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作为中、小音乐教师的高素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教师 (毕业生) 首先要求要有相当的教学能力, 除能够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培养其人文素养、审美能力, 启发其音乐兴趣、培养鉴赏能力。二、“舞台”能力是指教师 (毕业生) 有一定的示范能力, 包括在讲台上、在学校或者社会的舞台上进行示范演奏 (演唱) 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准的能力。以上两种能力是相互促进、相符相称的有机整体, 因此, “双台”教育法则, 是提升中小学校音乐师资水平的有力保证, 也是提升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高等音乐学师范教育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学生对“双台”教育法则的心里接受态度, 本人对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全院范围内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结果统计显示:57%的同学认为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比教学能力更重要;43%的同学认为应该两者并重;而没有同学认为教学能力更为重要。可见, 同学们仍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师这个角色, 对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认识。他们认为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以后的事情, 而在校期间就应该把专业技能学好。其实, 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状态说明, 有些新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 但是, 由于缺少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法则的支撑, 在“讲台”上照搬大学教学模式, 不能面对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正确对待, 因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这些新教师没有“把音乐教育当作好比是一种塑造的工程去进行人的塑造、美的塑造和音乐塑造。”的教育理念。不能掌握“讲台”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对新型的教育模式也缺乏了解。对于在“舞台”能力、“讲台”能力都缺失的学生来说, 现实的教学效果将更是无法达成。诸如此类的教学欠缺的根源是在大学期间没有按照“双台”教育法则引领高校教学。下面具体谈一谈如何在“双台”教育法则的指导下进行音乐师范生教学、示范能力的培养。

三、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 (讲台能力) 的培养

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缺陷所在, 也应该是引起大家思考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人以为实现学生“讲台”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 现仅仅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和课堂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首先, 格教学课程的体会与思考。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 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 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微格教学具有技能训练单一集中、技能训练目标明确、反馈及时全面的特点, 并且由于参与人数较少, 便于减小试讲同学的心理压力等优点, 已在我国师范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和调查发现, 微格实践课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不足、师生反馈不及时、实践次数过少甚至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音乐师范生缺乏足够的锻炼讲课能力的经验和技巧, 使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能力的锻炼。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一方面要求学校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资, 调整微格教学课程, 丰富实践次数与开放场地;另一方面, 我们更应该自力更生,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学实践。笔者对部分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微格课程补充实践, 在有限的条件下租用了教室, 使用了DV摄像, 要求每位参与的同学进行10到15分钟的说课或讲课练习, 内容为初高中音乐课本上的某些章节。在模拟教学结束后, 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并互相评价并交流, 在这一反馈讲评过程中, 学生在屏幕中看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 产生所谓的“镜像效应”, 这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笔者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应该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中, 并且以小组活动形式每周或隔周展开。

其次, 教育实习的多样化探究。教育实习包括寒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大四长达2个月的“实战演习”, 这是大学生由学校的象牙塔走近社会甚至走进社会最好的方式。但众多音乐师范生在走上讲台时, 完完全全照搬大学音乐教授上课的方式, 导致“曲高和寡”, 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放放音乐, 背背材料, 照着教案教死书, 让学生兴趣索然。“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应用, “双台”能力不能得到彰显, 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依然存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提示。例如:绝大部分学生在读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在琴行、艺术中心代课或者进行有偿家教, 我们完全有可以把这种教学当成自己的“双台”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或者提升自己的讲台能力。首先, 应用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了解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 掌握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规律。准确把握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这是“讲台”能力训练中的备课能力的中心环节。其次是对课程内容的整合, 即所谓的备教材, 依据音乐课本为主线, 科学地有目的性地调节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等, 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再次,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 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 比如在齐唱的基础上开展轮唱、对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器乐从单一节奏型伴奏走向不同节奏型伴奏, 乐器的种类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有所选择, 演唱和演奏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步加深难度和深度。从而, 使学生在玩音乐中发展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再次, 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在对中学音乐老师的访谈中, 笔者发现普遍的中学老师认为音乐师范生缺乏教学方法, 自己空有“舞台”能力, 但是没有“讲台”能力。或者“舞台”能力不够齐全, 比如:绝大多数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会舞蹈, 不能胜任舞蹈教学活动和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编排。因为我建议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把舞蹈当作专业课程对待, 并且把舞蹈教学法也要作为主干课程。此外, 还要加强舞蹈课的教学与训练, 应在加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 着重提高少儿舞蹈、集体舞的编导和创作能力。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不但动听而且中看。

四、音乐师范生表演示范能力 (舞台表演能力) 的培养

音乐表演示范能力是一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举足轻重的能力, 能够进行完整的、可看性强的、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示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能力的体现。因为示范非常直观, 教师的示范很可能是学生对于陌生曲目与技能的第一印象, 好的示范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音乐技能。可见, 拥有无可争议的表演示范能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 用多种方式方法拓展自己展示音乐能力的“舞台”。高校的学习中真正能在大型舞台上锻炼的学生少之又少, 因此, 学生自己要设法扩展这种舞台空间。又因为, 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模仿, 所以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只有良好的示范, 才有良好的教学。加强示范能力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一、学好音乐基本功:如自弹自唱、即兴伴奏、视奏、视唱、舞蹈等方面, 并使以上技能予以整合。使技能整合的机制投入到实际教学中去。二、在教学中设计出表现自己技能的机会。所表演内容无需那么深邃, 比如信手拈来的民间小调、琅琅上口的流行歌曲都可以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举办音乐沙龙, 大家随意表演, 或弹, 或唱, 轮流进行, 不许间断。这即兴的表演可以考验自身的临场的心理素质, 使平日的音乐积累有展示的空间, 因为, 音乐的艺术实质上就是表演的艺术。将这种即兴表演常规化、日程化, 必然能使示范音乐生的示范能力大大增强。

其次, 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生活中联欢、歌咏比赛、艺术节活动比比皆是, 作为有着一技之长的音乐教师必然要在这些活动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不仅要给学生排练合唱、舞蹈等节目, 自己亦需要登台进行表演。而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疏于舞台演出, 没有积累足够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能力, 以致在工作以后的登台表演中会遭遇尴尬局面。因此在大学中有必要开设一门专门针对舞台表演方面的课程, 多锻炼自我, 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一些在舞台演出中的小技巧, 同时尽可能有意识地给自己营造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 必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根据调查, 我认为我国专业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舞台”实践的方法应该为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借鉴:七八个学生一组, 定期 (一般是一个半月) 举行多人合作式音乐会, 简单的海报宣传, 简易的舞台, 每个人表演2至3首作品, 表演完了自己的部分就像其他观众一样坐在台下观赏其他同学的演出, 于己于他人, 都是一次很好的交流与促进的机会。而我们的师范学生大多认为开一场音乐会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的准备, 因为对开音乐会都抱有畏惧心理, 甚至认为和别人合开音乐会是十分丢人的事情。其实,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舞台经验的积累和对自信心的塑造。

总之, 作为一名师范类的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对于即将开始的中学教师生涯,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双台”教学方法的内涵, 提升“双台”教学法在加强音乐学师范生质量中的标准。打破专业音乐院校音乐生只重视“舞台”而不重视“讲台”以及师范生只重视“讲台”不重视“舞台”的不良教学倾向, 使高校音乐学师范生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够使“舞台”与“讲台”双台并戏, 相得益彰, 运用“双台”教育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为我国音乐基础教学打下千年桩基。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荣静拥.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9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小学课程里, 语文、数学是重要课程, 其他都不重要, 科学课只是副课, 不仅每周的课时少, 而且配备的科学课的教师不是专业的, 有的是兼职, 课堂上照本宣科,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宣读, 原本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不便于讲解, 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在这里只是采取应付态度, 毫无课堂艺术之感, 更别说学生收获多少。 还有的干脆就不开科学课, 学生发下的科学课本只有自己简单看看, 没有丝毫重视。 这样做的后果是: 等孩子在以后真正地接触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时候, 认为无所适从, 陌生感油然而生, 当然学起来也会更吃力,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 造成对他们思维的一种禁锢, 虽然他们在以后努力学习, 可是他的思维观念、创新高度已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顶点。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教师, 我们应该改变认识, 发挥山区优势, 为开好科学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开展实地观察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 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 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 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创设情境,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 即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现”, 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组织观察活动, 根据学生制订的观察计划, 提供观察的对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独立观察或大组交流。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 好的观察对象 (包括材料) 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 学生能发现什么, 要看教师准备的观察对象是什么, 蕴含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3.对观察所得信息作出分析, 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生理反应 (感知) , 更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 对观察所得的信息, 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 其中既有正确与错误的选择, 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 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 也是学生的“战场”。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不能避实就虚。 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圈子里。 读式课堂文化就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教师组织科学学习活动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突出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研讨、研究。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于不同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 自我探索, 自我思考, 自我创造, 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仅凭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更多的、更合理的时间应留给师生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研究学习课题和探索知识奥秘。 比如养蚕和种花的活动要持续很长时间, 在课堂上只能讲解养殖方法,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养殖体会, 这样课后才会更好地观察和记录。 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引导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解开学习的心结, 带领他们进入广博的科学知识领域里学习、探索, 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 他们越有机会表现自己, 就越会更积极地投入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不断的表现中产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由此推动他们主动把握机会, 争取机会, 甚至创造机会, 提高自我, 完善自我。

四、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 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 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 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 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 表演结束后, 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 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 换位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 扮演他人角色, 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 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 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 易境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以自我出现, 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 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 到某自然水域考察、 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 在这种条件下, 角色扮演者可以创造特定的环境, 演示特定的现象, 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 学习或练习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 使学生在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感情, 而这种体验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快乐作文”教法探究 篇10

一、学生的自主探究

普列姆昌德曾说过:“作家应该十分注意地观察自然景色和各种事件。清晨阵阵微风拂起的涟漪会发出什么样的闪光?天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 才能成功地描绘出这些景色。”所以很多教师建议, 甚至要求中学生每天写日记。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 但由于时间的缘故 (白天上课很紧, 没有什么自由学习时间;晚上还要完成各科的作业) , 大部分学生由日记变成周记, 周记变成旬记, 继而变成月记。即使个别学生坚持写日记, 也是为了应付作业, 流于形式, 起不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目的。

现在中考大部分都是话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 所以我建议学生们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话题每天收集一句相关的话, 并把这句话告诉家长和身边的人。其实学生每天会听到到各种各样的话语, 看到书本上很多很多的句子, 自己理解并总结出一些句子。在他准备告诉第一个人之前, 他会把收集到句子在头脑里大略地比较一番, 然后把自己认为最必要的那句话说出来。以后在他告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他会不由自主把这句话再加工、再整理, 使之成为简单、精炼、概括性强的一句话, 同时也会不断地加深理解, 不断升华其思想, 反映和突出文章的主题。由于这一过程不限定学生的时间, 没有空间的限制, 也没有框定特定的人物, 所以他们容易做到, 并且乐于去做,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素材积累, 就可以列提纲了。在这里我强调列提纲:我们都知道列提纲是写作之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就如同盖楼要先画图纸, 开展某项活动前要先做出计划一样, 因而, 要写好作文必须会列提纲, 并且要做好这一步。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列提纲的技巧, 甚至不会列出精准的提纲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考虑文章要拟定一个什么样标题, 采用哪种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 , 采用何种写作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 , 分哪几个层次 (这里可以确定文章大约要写多少段) , 采用哪些句式 (排比式、类比式、设问式) 引出主题, 文章的“亮点”定在哪几处 (引用哪些名人名言或诗句来支撑中心, 运用哪些修辞来增添文采, 哪儿需要过渡等) , 文章的结尾怎么扣住主题。这一步骤需要较高的技巧性, 需要我们教师课上重点讲述经典例文,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爱上列提纲, 能够列出精准的提纲来。

然后学生就可以打腹稿了, 大文学家鲁迅就习惯于打腹稿。这时学生闭目静心、凝神冥想, 把自己要写的东西烂熟于心, 然后就可以一挥而就了。因为每个学生作文习惯不一样, 这一过程我们教师不必强求, 提倡学生打腹稿就可以了。以上环节完成后, 学生就可以利用一个集中的时间完成初稿了, 完成初稿的时间不一定在作文课上, 这个时间也就35分钟左右的, 利用课下时间或者自习课完全能够完成。

我们都知道,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写作文, 但由于学生们互相讲述自己的那些“一句话”, 他们要把这些经验之语应用起来, 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初稿, 其他学生也会随着他们去做。我在这一阶段很自然地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 使得学生快乐地完成自己的初稿。

二、合作交流修改阶段

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人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一个名词最能够表示它, 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 只有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最鲜明, 因此就得去寻找, 直到找到了这个名词, 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 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决不能利用蒙混的手法, 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 决不要借助于语言的戏法来回避困难。”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们修改文章, 让学生掌握一些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我不提倡学生马上就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因为自己对自己失误存在着一定的“盲区”, 产生身在“庐山中”而不识“真面目”的现象, 他们不能轻易地找出自己作文的问题。我经常建议学生通过“生生交流”来相互修改作文, 这样我们很容易做到面向全体,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生生交流”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依据实际人数3到5人一组) 。“生生交流”的具体步骤:标点符号和字词句格式的修改 (教师应事先讲述修改符号的使用方法) ;查看主题是否正确, 中心是否明确, 感情是否真实、健康, 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贴切、具有典型等;从结构上的分析 (开头、结尾安排得怎样, 过渡、照应如何, 层次是否明晰, 段落划分是否得当, 结构是否完整) 。“生生交流”的注意事项:当学生出现不同的修改意见时, 或者不同意对方的修改方案, 对某项内容有分歧时, 我们教师要在旁边适时适机地点拨和指导。“生生交流”的时间尽量安排在课上, 这样可以创造修改作文的氛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使学生好意思而且很自然地“张嘴”。

我的“师生交流”方法是面批面改, 我们可以利用大课间、中午或晚上的自习课时间, 教师要把批阅人数掌握学生人数二分之一以上。面批面改的优点有: (1) 及时快捷和学生交流修改意见; (2) 使学生能够看懂教师的批语; (3) 学生可以依据教师的修改意见, 口头作文等等。在“生生交流”的作文课中, 如果有时间的话, 教师可以把小组内修改完的作文在全班宣读, 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修改, 带领学生寻找该作文的最佳修改方案。

家长和学生交流常常由于家长的水平和时间有限而流于形式, 甚至缺乏这一环节。所以我建议学生尽量找时间和家长交流, 具体做法就是给家长朗读自己的作文, 请家长作出“好评”“中评”或者“差评” (如果家长能够参与修改那就更好了) 。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修改别人的作文, 但由于他们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来帮助同学, 所以他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技巧。

三、作文的快乐生成

经过前两个阶段, 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终于“成竹在胸”了。这时候我把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告诉他们, 其中我重点强调的是书写和创意。漂亮的字体和整洁的卷面常常使阅读者喜悦起来, 给他们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不拘一格的创新是阅卷老师给出高分的理由。最后我建议学生利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作文一气呵成。

略读课文教法初探 篇11

面对这些教学困惑,近两年在学校上公开课的时候,我都会选择一些略读课文认真研读,争取上好略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要想上好略读课文首先要有纵观全局的大语文观念,要面向全册书、整组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迁移运用学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我想只有这样,略读课文教学才会焕发出它的生命本色。下面就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阅读能力培养是关键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学习略读课文时,就要善于利用课前的连接语,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重点和难点,抓大放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关注各种阅读方法的掌握,如默读、浏览等。

二、整体把握,提高效率

2006年春季,崔峦老师在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指出:“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每一篇略读课文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里面,作者写什么、怎样写、表达什么,都是蕴含在文章中的,需要细细体会。如果作为教师,对一篇课文没有整体的把握,即使是一篇略读课文也会让你感觉千头万绪,一节课下来难免冗长繁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拿《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为例吧。我在上这一课时,首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让学生想象:课文以此为题,会写些什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并概括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再结合具体句段体会故乡的“美景”“趣事”。最后交流作者的表达方法,也讲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一节课下来,时间紧张不说,对于表达方法我只能强硬灌输。课后不断反思,不断研读课文,也听取了其他语文老师的意见和想法,发现这篇课文不仅写了景和事,还有对人和物的描写,作者恰恰是通过对故乡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是否就避免了教师挖空心思地不断引导,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样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是抽象的写作方法,而是具体的写法体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利于今后阅读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每一篇略读课文只有这样从整体把握,抓大放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挖掘训练点,提升价值

一篇略读课文,如果只做到以上这些,只能说你已经学完了这篇课文,那它的价值就没有充分体现。略读课文一般来说内容浅显,更多了与生活的贴近与联系,所以不必过多地讲授内容。我们要根据单元主题和要求、课文的特点来挖掘训练点,达到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那么一篇课文应从哪些角度去找这样的训练点、教学点呢?

1.根据年段目标,找概括能力训练点

语言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到了三年级,学生对段落、课文大意的概括就要逐步进行训练,略读课文就是训练的很好时机。根据不同课文,教给学生不同的概括方法,甚至可以同一篇课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概括。

2.根据特殊表达方式,找语言训练点

作者特殊的表达方式可能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能是整篇文章。如,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时,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这首诗不论是朗读还是内容留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就是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对比,“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情感才更强烈,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后,我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强化这种情绪和理解,也让学生感悟到这种写法的好处。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仿照前四小节诗自由编写一小节诗。学生想象丰富,内容多样,以自己稚嫩的笔触控诉了战争,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高呢?

3.根据课堂需要,找写作生长点

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堂伊始以赞美周总理的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引入,当学生通过课文和补充资料了解了周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后,学生敬佩、感动等各种情绪都被触动。情到深处时,我适时让学生也以《你是这样的人》为题,写两小节诗去赞美周总理。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学生语言丰满,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学生寓情于诗,写得很精彩,不得不让人感慨这样恰到好处的读写结合的效果,也不得不让人赞叹学生可能被挖掘的写作潜能。

上一篇:探究通道下一篇:医疗安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