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通道

2024-09-01

探究通道(共7篇)

探究通道 篇1

1 概述

跨区间无缝线路是目前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旅客舒适度、降低工务维修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道岔无缝化则是发展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关键, 也是一个制约点。由于道岔结构本身复杂, 它是由转辙部分、导曲部分、辙叉部分组成, 存在着多处接头。在列车反复碾压下, 接头处承受非常大的冲击, 接头坍白、空吊病害频发, 几何尺寸难以保持, 联结零件松动、失效十分普遍, 在当前维修天窗不足的情况下, 日常养护十分困难。如何彻底解决这些病害, 消灭岔区晃车, 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 急需对岔区实施无缝化, 实现跨区间无缝线路。

2 岔区无缝化主要措施

1) 对岔区及前后100 m线路进行全面小清筛, 解决道床翻浆冒泥、坍白空吊等病害, 并按规定标准设置道床肩宽和堆高。2) 更换轻伤及以上轨件, 并将尖轨、基本轨窜动至设计位置, 复紧各类联结零件。在确保轨件无伤损的基础上, 将道岔前后短轨、基本轨、尖轨跟部接头进行焊联, 辙叉部接头全部冻结, 普通绝缘接头全部胶结。3) 无缝化改造后, 对单元岔区进行三维定位观测, 并有计划地对岔区几何尺寸 (包括支距) 、偏斜轨枕、联接零配件、超层超厚垫板、压馈、失效橡胶垫板、拆断铁垫板、六角螺栓等进行整治, 提高岔区设备质量。

3 无缝化岔区病害的防治

由于我段无缝道岔只是对直向部分进行了无缝化改造,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无缝道岔, 势必造成道岔范围内轨条的不稳定, 随着季节的变化伸缩。另外, 由于跨区间无缝线路接头主要在岔区, 区间已没有接头, 因此, 道岔区段的病害成为跨区间无缝线路主要病害的集中段。以下重点列举无缝岔区三方面问题以及整治方法。

3.1 冻结接头轨缝变化的现象

由于焊接工艺及技术原因, 目前辙叉部位只使用冻结夹板来实现无缝化。而由于目前冻结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 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 会有部分接头轨缝变化, 影响了无缝线路的稳定, 所以, 我们必须及时进行整治。

1) 定期检查轨缝的变化、道岔纵横向位移、接头和扣件螺栓的扭力矩。

2) 若更换辙叉造成钢轨收缩, 轨缝扩大, 可用液压钢轨拉伸器张拉钢轨恢复初始状态。

3) 加强对冻结接头扭矩的检查、复紧。

4) 冻结接头轨缝要保持在8 mm左右, 端缝要由玻璃钢端板填满。

5) 每月对冻结接头要手工拆开检查, 重点是辙叉部位, 对有伤损的辙叉要及时进行更换。

6) 要加强对冻结接头作用面的整治与打磨, 要保证其作用面用1 m直尺测量矢距达到0.3 mm以下。超出这一范围时, 要加强整治与打磨。

3.2 限位器顶死, 造成道岔尖轨受力过大, 影响道岔局部稳定

固定提速道岔在尖轨与基本轨之间设置了限位器, 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尖轨与基本轨之间发生较大的位移。设计上尖轨上的丁字铁与基本轨上的U形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设计为左右各7 mm。当季节变化引起的锁定轨温变化较大时, 由于受钢轨应力的促使, 使二者之间顶死, 并产生较大的力。由于目前我段道岔的半无缝化设计, 使基本轨成为了无缝线路的伸缩区, 这改变了其结构设计中的受力状态, 从而造成受力过大。当尖轨与基本轨之间所受的相剪切力大到一定范围时, 造成尖轨自尖端向外的弯曲, 使轨距减少, 影响行车安全。解决的办法:1) 在轨温合适时段, 将道岔两端各200 m的线路扣件松开, 重新锁定, 使锁定轨温达到相邻轨条锁定轨温, 如达不到, 不能超过5℃。2) 在限位器前端大约200 mm范围内安装短轨距杆进行加固补强。3) 保持岔区道岔内扭矩达标和石碴充足, 石碴不足时要及时进行补充, 务必保证岔区道床的结构阻力。

3.3 焊联、冻结接头处所病害的整治

跨区间无缝线路的主要病害是接头病害:1) 未焊接的冻结拉头;2) 段自焊的铝热焊接头。由于接头表面所存在的缺陷, 造成病害的发展加剧, 影响行车安全。它主要是因焊接质量存在问题所造成, 因此防止的关键在于焊联施工时严格按标准作业, 保证焊接质量, 确保施工一处, 完好一处, 不给日后养护维修留下后遗症。在强化焊接施工质量的同时, 要将焊缝的日常维修养护跟上。每季度用1 m直尺对设备进行测量, 对超过0.5 mm的接头及时进行必要的整治。车间成立钢轨接头病害整治小组, 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钢轨接头的病害整治工作;对低坍接头, 采取必要的、果断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打磨、更换优质道碴、调换鱼尾板、垫板等作业手段, 来保证接头几何尺寸的良好。

3.4 取消缓冲区后, 岔区成为应力集中点, 胀轨或断轨可能性大

在岔区无缝化后, 取消了原来的缓冲区, 当轨温较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较大时, 前后长轨条的内部应力无处释放, 只能向最薄弱的岔区传递, 使岔区横移的可能性增大。针对这个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种防治方法:

1) 增加岔区道床宽度, 建议为700 mm左右, 并保证碴肩堆高200 mm, 同时将道床捣固密实。2) 加强无缝岔区的位移观测, 尤其要随时掌握冻结接头的轨缝变化情况, 同时要准确掌握无缝道岔的实际锁定轨温, 视轨温情况合理安排维修作业, 杜绝超温作业。

3.5 强化探伤检查

对焊联后的焊缝必须安排在24 h内, 组织进行焊缝探伤, 同时与手工检查相结合, 对于发现伤损的焊缝, 要及时进行处理, 重新焊联, 不得带伤上道。

4 取得成效

我段于2012年6月份对管内京包线较差的罗文皂站场岔区实施了无缝化, 从使用至今一年时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轨检车不良扣分从原来的12分下降至5分, TQI值从原来的13.6下降至12, 在路局优质岔区验收中有4个岔区被评为优质岔区, 同时也给工区减少了维修工作量, 受到了工区的欢迎。

摘要:结合道岔结构的复杂性, 探讨了岔区实施无缝化的主要措施, 分析了无缝化岔区的主要病害,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整治方法, 解决了岔区晃车的问题, 实现了跨区间无缝线路。

关键词:客车,岔区,无缝化,病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线路修理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2]铁道部运输局.线路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探究通道 篇2

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体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教学相长的动力源泉。它是一种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它能使黯然失色的师生情谊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营造这种关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关爱学生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真正付出,关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学生,教师更多鼓励,多关怀,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切实帮助他们。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回答的不甚正确,但声音非常洪亮,下边有的学生就笑起来。我就说“这位同学虽然对答案没有把握,但声音照样非常洪亮,勇气是不是可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这个学生由被笑到被赞,我想他肯定不会因回答不准确而羞愧,同时也增强了回答问题的勇气。我又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如果你们对答案有把握的话就更应该勇于回答问题,是不是?”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答题时,音量提高了,感情激昂了。丁治国平时回答问题时,声音像蚊子似的,这次声音也高了起来,我又加以表扬:“记得丁治国同学以前回答问题声音是很小的,现在声音大了。这就是进步,值得表扬。”后来,这位学生回答问题由不愿到主动,有声音小到声音大。我想,这就是学生真情的回报。

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合作探究,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學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有一次,我让学生讨论问题,归纳答案,一位学生代表发过言之后,我对她的答案探讨理解后,问她是不是这个意思,她点点头,说:“对!是这样。”我一问,她一答,好像师生调了个个,学生们哄堂大笑。后来,这样的情况多了,学生也就习以为常了。这个过程,是我认识到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这一关系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问答问题的勇气,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拥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还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述《伊索寓言》一书中《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这一则,我让学生讨论寓言的含意。常规的寓意是从老婆子的角度去考虑——戒贪。但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用“第三只眼”看社会,他看到的寓意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老母鸡愈肥愈不下蛋,影射社会上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有的学生说社会上有些人为富不仁;还有一位学生说刺贪官,只拿俸禄,不干正事。我肯定了前两位学生的说法之后对后一位学生大加赞赏,说他回答得很好,可能钱钟书先生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老师更没有想到这一点。学生们都笑了。我说:“真是这样,有的角度,有的思路老师连想都没有想到,你们归纳答案完全有能力比老师归纳得更好,‘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呀!”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而不是教师单纯的说教;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课堂应是在场的每一个人敞开心灵,轻松愉悦,没有人会受到打击和嘲笑;课堂应是点燃火焰、充满好奇,而不是灌输和填鸭。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的绿色通道的开通,昭示着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流还意味着师生同台演出,角色按需分配。我的课堂上,学生感到的是轻松愉快,和谐融洽,平等自由。

三、完善自我,突出个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独特的、内的在的人格魅力。

师以德为高,德高,则可为人范。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要锤炼与之相适应的操守和 品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爱职业终生不悔,爱学生如爱子女,爱教学孜孜不倦。教师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自我加压、自我竞争、自我挑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师以能为基,无能,则误人子弟。教师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踏踏实实从教,从从容容做师。在学生面前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培养和开发自身的亲和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即是“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师以风为力,风正,则千帆竞发。良好的师风就是要求教师——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理论、树立新理念。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要随时吸收新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不断给自己“充电”,使自己所教学科常教常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师以魂为上,有魂,则自成人师。师魂,就是为师之道的基本观点和精神。俗话说:“国无魂不立,军无魂不强。”同理师魂是师德、师能和师风的根本归宿和灵魂。铸师魂,就是要建立起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快乐桃李、收获芬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运用电教手段的能力,能够自如地运用投影、幻灯、录像、电脑、多媒体等电教设施,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传统的“三笔一画”我们也不能丢掉,如果你能写一手漂亮的字,画一手漂亮的画,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会让你的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有的学生让你题字,有的学生向你索画,学生不喜欢你和你的学科,那才叫怪呢!

语言风趣幽默。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能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俗易懂,将晦涩枯燥的道理理解的妙趣横生、耳目一新。满堂大笑,或会心的一笑,都能在师生心灵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师要完善自我,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营造师生良好的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爱岗敬业,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特色的人。

探究通道 篇3

输电线路纵联保护采用光纤通道后系统的通信容量较大, 较好地提高保护系统的通信性能, 目前投入运行的光纤保护中, 按交换信息类别可分为: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和光纤允许式、闭锁式纵联保护两类。

1 信息传输格式

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 通常釆用HDLC同步通信, 按固定间隔Ts发送报文。报文头、报文内容、CRC校验值和报文尾构成完整的一顿通信报文。其中报文头和报文尾的值都是固定的, 为“01111110”的8比特序列。发送端报文的内容将自动地插入一个“0”到连续5个“1”之后, 用于区别报文头及报文尾;同样, 接收端收到连续五个“1”后将自动地去掉插入的“0”。发送端将报文内容除以一个多项式, 把余数当作CRC校验值的内容并作为报文发送;相应地, 接收端也将报文内容除以同样多项式, 将余数与接收到的CRC校验值进行比较, 若两者相等, 则表明报文没有错误, 否则认为报文未通过CRC校验或发生误码。

其中, 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装置传送的具体内容包括线路故障方向和地址码;线路纵联差动保护装置传送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相电流采样值或电流向量值、地址码及通信时标。

2 继电保护对通道时延的要求

2.1 对时延长短的要求

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对时延的要求, 虽然故障方向的判别仅仅依赖于本侧的电气量, 判别时间也与通道时延没有关系, 但是, 因故障范围的判别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 利用本侧的电气量确定与本侧装置相关的故障方向;二是, 由通道确定的与对侧装置相关的故障方向, 只有当与两侧保护装置相关的故障方向都确定为正方向时, 装置才能断定此次故障是发生在区内的, 因此, 通道时延给装置动作的速度带来的影响是可以累加的。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对时延的要求, 因工作原理的关系, 通道时延给装置动作的速度带来的影响需要从两个因素考虑。第一, 需结合两侧的电气量来计算差动电流, 差动电流为当前收到的对侧的电气量加上对应的本侧的电气量, 而不是本侧的当前的电气量加对侧的当前的电气量, 即要求当前所以进行的差动判据的电气量提前一段时间 (至少包括通道时延+报文长度) ;第二, 为防止因TA断线而造成的差动保护误动, 常用方法为:若本侧装置想进行保护动作, 则设定差动方程, 只有当本侧与对侧装置都同时满足差动方程, 才能发生差动保护动作。一般情况下, 保护装置只有在启动且满足设定的差动方程条件下才能向对侧发送允许发生保护动作的请求。可通过两种方法启动保护动作:一是, 对侧装置也有发生保护动作的请求;二是, 对侧装置满足差动方程且发回差动允许标志。本侧对侧两个方向都需要考虑通道时延, 因此通道时延对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动作速度将产生双倍的影响。

2.2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要求通道双向路由需一致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要求通道双向路由必须一致, 这是差动计算、保护动作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常用的线路纵联差动保护的同步方法主要有采样时刻调整法、采样数据修正法和时钟校正法。由于需要借助通道完成, 所以统称为基于数据通道的同步方法, 具有要求通道收、发时延都相等特点。采样时刻调整法通常可分为两步:先测算通道延时, 然后结合通道延时, 由从站测定本对两侧装置釆样的误差, 并根据结果改变从站采样脉冲的大小来实现采样的同步。

3 误码对继电保护影响的分析

3.1 误码对报文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误码造成报文内容或者CRC校验值中的某一位的值出现错误, 致使报文不能通过CRC校验;

2) 误码造成报文头或报文尾中的某一位的值错误, 致使报文的完整性不全, 通信控制芯片报的报文出现错误;

3) 报文的比特数是8的整数倍, 但通道滑码有可能使比特数增加或减少, 致使报文比特数不为8的整数倍, 从而使通信控制芯片报变成不完整报文。

3.2 误码对两侧装置采样同步的影响

通信业务在通信路由的切换过程中将中断数毫秒, 将会出现非完整的报文。但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只要检测到有非完整报文出现, 就立即检测通道时延, 调整两侧装置采样的时刻实现再同步。报文的完整性也会受单个随机误码的影响, 使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在通道路由未发生变化就重新开启一个新的同步操作, 将会使线路纵联差动保护闭锁数十毫秒。因线路纵联距离或纵联方向保护只需要允许信号, 不要求通道时延也相同, 不需要使两侧装置的采样时间进行同步, 通道误码只影响当前通信报文的正确性, 不影响之后的报文。

3.3 误码对保护判据的关联性影响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判据只利用线路两侧的电气量, 因通道问题造成当前的数据信息丢失, 将会对保护判据接下来的动作产生影响。线路纵联差动保护通常采用异步抗饱和法来防止因区外故障TA饱和而导致保护误动情况发生。故障开始时刻TA不会达到饱和, 保护判据不需要采用抗饱和措施, 但若故障在初始阶段出现误中贞, 保护动作启动较慢, 则要求启动抗饱和判据, 经过连续几顿判别后保护动作将变慢。如果保护设置保护动作在连续多次达到差动判据要求后才启动, 差动保护将因中间出现一个误帧而延迟几顿时间后才动作。

考虑到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对于故障方向的判别只依赖于本侧电气量, 在充分考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功率倒向的问题后, 为更好的提升保护动作的可靠性, 即使装置连续收到多个误顿, 最后收到对侧的信号也一直保持为动作允许标识。利用载波通道当为线路纵联保护的信息传输通道时, 通常采用闭锁式保护来防止因线路的多相故障而引起的通信中断。但光纤通信中的误码及信号中断同线路故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通过光纤通道传输的数据信息, 有误码并且通过CRC校验的概率趋向于零, 收到通过CRC校验的报文是可靠安全的;综合光纤通信的高可靠性和纵联保护的逻辑判别特点, 采用光纤通道的线路纵联距离 (方向) 保护作为线路主保护时, 宜采用允许式。

3.4 误码对继电保护日闭锁时间的影响

通信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 通道随机误码是唯一影响通信可靠性的因素, 为监测通道误码对继电保护正常运行影响程度, 可定义“日闭锁时间”如下式所示:

式中:Pe, km为每公里的通道误码率;Br为通道波特率;L为通道长度;Tf为每顿报文的长度 (有效时间) ;Ts为报文发送的时间间隔;Tb为每一误顿引起的保护闭锁时间。

对于特定的通道, Pe, km、L、Br为常数, 为了保证正常情况下继电保护的动作速度, Ts通常尽可能取较小的值, 因此从继电保护本身出发, 减小误码影响的有效途径是使得Tb、Tf值尽可能小。对于64kb/s通道, 可以得到在G.821规定的通道性能要求下, 线路纵联保护日闭锁时间。

4 结束语

总之, 光纤通道己经成为继电保护传输通道的首选, 为保证光纤保护信号的正常传输, 继电保护对传输通道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如何有效解决光纤通道干扰问题成为光纤保护正确动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西平, 王鹏.光纤通道应用于继电保护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继电器, 2007, 35 (4) :75-86.

[2]宋国宏, 刘川青.光纤差动保护及通道传输信号应注意的问题[J].江西电力, 2008, 32 (4) :37-39.

探究通道 篇4

1 多通道数控系统

多通道数控系统当中具有多个运动以及PLC控制器,该系统的主轴可以在同一时间运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多个主轴的同时运动使得在工作的时候会存在争夺公共轴、工序以及时序的问题,所以,多通道数控系统在工作的时候需要对通道的重叠、并行、交换以及同步等问题进行协调。

通道指的是对零件程序的自动运行进行控制的最小单元。从功能的角度上讲,每个最小单元都可视作一个单通道的能独立运行NC程序的数控系统。多通道系统当中的每个通道是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的,系统会分配给每个通道一个独立的XYZ轴以及几何轴。

从机械结构的角度上将,数控机床存在局限性,所以为全部的通道配置足够的机床轴是不现实的,因此,工作人员就需要考虑如何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问题。由于系统中的通道之间存在这相互协作的关系,故各个通道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这就需要为系统为通告提供协调等待的性能。具体示意图见图1。

上面叙述的多通道数控系统的这些特性,不仅仅为系统节省了资源,还减少了系统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数控产品的精确程度。

2 基于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基于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数控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是通过多通道多方式组的并发控制实现的。多轴多通道技术是指一项工序通过多个通道一起完成的过程,如果加工工序是不同的就需要多通道多轴进行复合加工。

2.1 复合加工的主要形式

复合加工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第一,复合加工一个加工元件;第二,复合加工多个加工元件。

为在数控系统当中实现复合加工,需要对数控加工过程进行建模处理,通过上面叙述的两种复合加工方式,提出了复合加工集合的概念;复合加工集合不但可以并行进行,还可以独立进行。

2.2 数控系统当中的多通道协作控制的基本原理

数控系统需要各个通道之间可以独立的协同的完成所需要加工的工序,在多数通道同时工作的时候,需要确定哪个通道何时工作、何时等待等问题,因此,工作人员需要设置一个高效的、可行的通道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协作同步机制。

协作控制指的是在通过工作的时候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当某个通道工作到某个点的时候,需要等待其他某一通道完成相应的工序之后,才能占用资源继续工作。而同步控制指的是通道以及轴的同步,在不同的通道以及轴工作的时候存在时间差的时候,是需要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实现多通道的同步控制。就图1而言,通道一的优先级别较高,也就是说通道一需要先独立的完成部分NC程序,在通道一的NC程序运行到一定点的时候,等待通道二开启并运行,通道一处于等待状态。

各个通道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信号量的传递实现的,多通道数控系统当中的通道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各个通道是独立的实现自己的NC程序的。

通道之间在进行信号量传递的时候,信号量可以从一个通道直接传递到另外一个通道之中的,但是信号的转发以及信号的收集需要通过第三方来完成,这就不得不提通过管理器这个概念。

通道管理器的主要作用是对信号量进行收集以及发射,通常情况下,通道管理器包含信号发送缓冲区以及信号收集缓冲区这两个内存区域。在多个通道之间需要同步运行的时候,这就需要实现信号量的传递,每个通道都需要和通道管理器进行沟通,这时通道会向通道管理器发送一个等待信号,在所有需要同步运行的通道都向通道控制器发送了等待信号之后,通道管理器就会给所有需要同步运行发送同步信号。具体运行过程见图2。

2.2.1 数控系统当中的公共轴分配问题

因为数控系统会收到一定机械特性的限制,数控机床当中的轴的数量是一定的,这就表明在加工元件的时候,通多会对公共轴进行争夺。数控系统当中的公共资源的交换以及状态是通过通道管理器进行统一管理的。

基于先前学者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以信号量机制为基础的公共轴交换策略。公共轴有三种,分别是中性轴、PLC轴以及通道轴,这三种公共轴所处的状态分别是空闲状态、PLC控制状态与通道控制状态,不管在何种操作模式下,通道的状态都为终止状态、初始状态、中断状态、初始状态以及运行状态等的一种。在通多获取了公共轴运行加工工序的时候,这个通道就会被标记为激活状态,在通道完成工序的运行的时候,通道就会被标记为中断状态。

2.2.2 多通道之间的并行控制

先前的单通道的数控系统的NC程序的运行方式是串行方式,用户在输入了G代码之后,计算机会解释和解析数字控制单元,同时会对插补方式、刀位点以及刀具补偿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直到加工工序完成,所以说,先前的单通道数控系统并没有就通道提出建议。但是,当前的多通道数控系统的NC程序运行方式是并行的,用户需要对G代码文件进行输入,并对每个通道需要执行的NC程序进行分配。

图3当中的每个通道当中都配备一个插补器,由于每个通道的NC程序都是需要进行独立插补的。从多通道数控系统整个加工流程的角度上讲,在某一时间段,先前的单通道数控控制系统只可以实现对一个加工元件的NC程序的加工,执行程序的过程是串行执行的,这样不仅不能确保程序的加工精度,还损耗了大量的时间。多通道数控系统可看成多个单通道数控系统在同一个数控机床同时对多个或者一个加工元件的NC程序进行加工的过程。从OS的角度上讲,数控系统可以被认作为一个进程,那么多通道数控系统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线程,多通道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对不同数控机床或者同一数控机床的多个部件或者不同设备的运行进行控制,对它们的控制不仅仅可以独立运行、还可以互相协调实现。

多通道数控系统的并行控制技术能保证在多个NC程序在同一时间执行,另外,还可以保证正在执行的NC程序之间的信号处在交互和传递的状态。多通道控制系统当中的控制关系包含任务组、通道组以及机床组三种。

3 总结

在满足复合加工工艺的相关规定之下,本文希望能设计出一台装置确保多个任务的执行方式是并发式的。多通道控制功能可以实现对不同数控机床或者同一数控机床的多个部件或者不同设备的运行进行控制,对它们的控制不仅仅可以独立运行、还可以互相协调实现。

参考文献

[1]唐堂.面向复合加工的数控系统多轴多通道控制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14.

[2]唐堂,王品,郑飂默,韩文业.面向复合加工的多方式组多通道控制技术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08):56-58.

[3]陈吉红,李斌,朱志红,彭芳瑜,叶伯生.由汉诺威EMO2005看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及思考[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6(01):96-103+110.

[4]韩旭,黄艳,于东.基于混杂系统的多通道运动控制功能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06):32-36.

[5]吴卫东,周会成,周向东.一种面向多任务多通道的数控系统软件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10):37-40.

探究通道 篇5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让·努维尔(Jean Nouvel)

引言:“场域”状态及“事件触发”概念

建筑历史的每一次发展与跨越总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交汇、摩擦甚至水火不容,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现代主义”(Modernism)与“地域主义”(Regionalism)之间的微妙碰触。

上世纪中叶,芒福德(Lewis Mumford)挑起地域大旗,反抗国际式蔓延。一时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风格?”成为建筑界喋喋不休的话题。而当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的“抵抗建筑学”和仲尼斯(Alexander Tzonis)的“批判地域主义”出现时,现代性、地域性不再分庭抗礼,转而成为彼此相互修正的“雌雄共体”。

然而面对地域主义的当代失语,景观都市主义者率先做出回应,他们将宏观地域性借由景观机制,巧妙转移至微观情境中。斯坦·艾伦(Stan Allen)用可视化连续“场域”(Field)来描述在复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人流相互影响下,当代建筑普遍存在的一种过程性。

看似地域性语义拓展,却隐匿着一个核心要素——“事件性”,它调和了现代与传统、地区与普世、材料与建构之间的冲撞,并至少隐含着自然地形事件、人造场地事件以及复杂社会因素事件这三个逐步递进的设计逻辑,由此串联成设计新语。

1. 自然状态中“地形事件”的激发

在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的论断中,地形(Topograpy)成为设计与研究的切入点。而我则将这类自然集结称作“地形事件”。

1.1 地形要素提取

2012年现代杯课题场地取自南京西北郊一块山地堤坝区域,北靠等差分布的均匀山体,南觑长江,红线圈定范围乃山体半山腰以下亲水部分,环以3m高的现状堤岸,要求设计一座鱼类博物馆。

山势起伏、水石共戴,自然地形之优越不必赘言。由山体至水面的垂直剖面上,构成一系列事件性趣味聚集:水洼、地质中镶嵌的异质性[2]、江水拍打的河岸,还有那些分布随机、杂乱有趣的树木草种。此外,水平层级上,蜿蜒的等高曲线、沿自然转折的人造堤坝以及渐渐消逝的地平线,又补充或打破着垂直层面的秩序。此时,建筑叙事得以获得进入的机会。

1.2“地形事件”触发建构框架

人、鱼、地貌、植被、堤坝,所需与所求之间依赖着地景勾勒出建筑走势。3m高的堤坝作为场地内唯一人造要素,恰巧形成单层高空间尺度,据此限定建筑的边界,而地形褶皱的无意扭转自然吻合了逐步退台的建筑形态。此时,地形事件中显而易见的部分被抽取。但叙事并未结束,场地内三个点状区域形成自然地形洼陷,连接彼此形成三个圆形天然鱼池,并将人行走的路径与此相串,形成人鱼共赏的景观隧道。(图1)

地形事件始终承载着综合的功能特性,它服务于人、鱼两个对象,并容纳自然与时间要求,形成山地对生灵的絮语,显隐互合,显现处在于突出鱼的养殖与生存系统、人的活动、观赏与地形的接触;而消隐的则是建筑物质性。材料体系由透明玻璃幕墙与半透明磨砂玻璃相互编织形成,屋顶及各层平面的楼板锚固进山体结构中,形成自受力体系。另一方面,依据山地自然植被现状,或保留或移植场地内树木,与建筑一道,构成栖息于水边山脚一块自然成型的人造公园。(图2)

2. 人造场地中的“行为事件”弥合

不仅如此,人造场地也有“事件陈述”。槙文彦(Fumihiko Maki)研究得出“定义城市和城市建筑的力量模式中引入的任何一种规则都应能促成动态平衡的状态——一种能够随着时光推移特性而有所改变的平衡。[3]3”我继而将此称为一类“行为事件”。

2.1 典型的“破碎化场地”

随之而来的2011年西溪希望小学设计竞赛选址皖西霍山县东西溪乡中心,作为当地保留建筑,原校址建于1980年代,急需新建一幢两层新综合楼。

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尤其近十多年高速化城市建设,如此这般无序、破碎、异质冲突的场地比比皆是,村落肌理与上世纪建筑遗留之间并未保有良好的地域过渡。相对紧凑的场地使得红线、层高、面积等均被限定至极。然几经探寻,内外相隔4米高差的校界引起注意,贫困山区、小学校、场地边界、单元教室等关键词都因为边界的发现而变得活跃起来。

2.2“边界事件”激发建筑生成

这是一个“边界”性质的地域再造。边界分隔校内外,又连接内外人群活动。一条由静态地域边界到动态行为边界转变的设计思路逐步浮现。

建筑如是转化为“边界互通”的场所,意即模糊各种限制,将校内外交流变成一种“看与被看”的互含,又将楼内交流转化为“课上课下”的中介状态。其一,学生位处建筑内部时,既属于学校,也与外界自然保持隔而半露的交叠;其二,学生上课,被包裹进课堂单元,而课下则被虚墙、书架、孔洞所感染,进入半课外状态中,此时,人造与地造显无区隔。

材料建构是第二种方式的边界事件诉说,装配式混凝土板作“墙”,三角木桁架作“顶”。墙的变化、材料属性均与空间需求相配合。排除了教学单元后的结构体系空隙,构筑课下事件的活动场所,使得材料选择、建造方式、空间指向、外立面开启位置这多条系统均服务于“行为事件”的多样性,从而形成行为混杂与分离的综合再现。(图3)

3. 复杂环境中的“社会性事件”调停

事件的发展并非总是单相线的,问题也远不止一个。景观大师埃克博(Garrett Eckbo)说:“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4]126”波拜因(Adolf Bobein)也曾意指建筑是社会的雕塑。由此牵扯出建筑事件性另一隐含目标——社会性。

3.1 复杂社会因素交织的场地

2011年现代杯竞赛就是此类课题,场地P.T.Morgan校区位于南非东开普敦某镇边缘地段,处在白人社区与黑人社区之间。尤其黑人社区的青少年教育条件严重匮乏,导致该区青少年犯罪问题严峻,需设计一栋教学楼以缓解相关问题。

3.2 核心事件介入与建筑生成

事件核心在于黑白两个种族的矛盾,而尚需解决的问题又绝不仅此,种族、贫困、失业、医疗、环境、社会资源等等,怎样借助一种建筑语汇去解决社会性问题?偌大校区选择在哪去实施?怎样用一种社会性概念串联诸多矛盾?

矛盾众多,看似不可调和。而突然一个念想启发了我们,彼时正值南非世界杯举办后不久,足球热潮并未在南非退去,这项世界第一大运动是否有机会参与建筑营造之中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曼德拉总统极力提倡“足球改善教育”的口号下,一个“包裹”住校区足球场的环形“教学楼”浮现了,它环绕着场地中唯一的足球场,尽可能拓展着建筑的社会边界,并以球场为核心,吸引孩子的目光,聚集儿童兴趣。(图4)

与此同时,教室单元被巧妙地隐藏于环形屋面下的半地下空间中,观球视线并未打破,场地动态干扰被隔绝,藏于地下的课堂,又可随时吸引踢球的孩子渴望接受教育的目光。如此一来,足球与教育这两个并不那么接近的领域,在一片容纳天地、球迷、球星、教学的“场所蔓延”中发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一个事件,借助建筑手段,未动声色的解决多方需求。(图5)

4. 结语:地域性建构中的通道

诚然,当材料、空间、功能、交通……那些以往普遍作为建筑创作本体的首要设计要素,似乎已变得不那么关键时,文章开头那段哲学引言无异于提示我们一种激活场所隐匿因素的设计机制的存在。它需要统领周遭状况,爆发激昂的实践冲动,而达到新的地域期待。这就是“事件激发”式设计的核心目的。

这一操作法则以最大限度激发人行为模式的厚度。由此形成的新系统正如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所言:“建筑并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5]3”莱瑟巴罗继续说道:“当空间中的通道被看做时间中的通道,它的设计最为巧妙,体验最为充分。[6]”这就是我所说的“场域通道”,它联通建筑内外、场地周遭以及历史纵深,形成未来地域架构,试图达到“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的理想人居妙境。

摘要:讨论了当下地域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场域”状态对地区问题进行新思考,提出一项“事件触发”式的地域性建构策略,并以东南大学研究生课题组获奖成果为依托,通过对三个典型场地的三项设计诠释,探索这种由事件触发,从而解决场地中社会问题的建筑创作新类型,寻找建筑生成与在地生活之间的逻辑关联。

关键词:场域,事件触发,地域性建构,地形,边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David Leatherbarrow.Architecture Oriented Otherwise[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9.

[2].David Leatherbarrow.Topographical premises[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2004(02),V.57Issue 3,70-73.

[3].Fumihiko Maki.Investigations in Collective Form[M].St.Louis:School of Architecture,Washington University,1964.

[4].Garrett Eckbo.The Landscape We See[M].New York:Mc Graw-Hill,1969.

[5].诺伯舒兹.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探究通道 篇6

旅客登机桥作为飞机与航站楼之间的连接设备,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以及便利的上下飞机方式。登机桥的主体结构由旋转平台、活动通道、行走与升降系统、接机口等部分组成。通过驱动行走系统和升级系统,可实现上下、左右旋转,以及前后伸缩运动[1]。活动通道是实现伸缩运动的主要部件,通常由两节或三节独立通道相互套叠在一起,内外通道之间通过滚轮在钢轨道上滚动实现伸缩运动。本文讨论的三节通道登机桥如图1所示。

在伸缩过程中,内通道通过铰接固定在旋转平台上,始终保持固定;外通道与行走升降系统固定,作为驱动单元;中通道通过传动机构与外通道保持0.5倍速度的跟随运动。目前各品牌登机桥均采用牵引钢丝绳来实现,在停止状态,也依靠钢丝绳来制动中通道,其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因此钢丝绳的可靠性尤为重要,一旦钢丝绳断裂,且登机桥处于倾斜状态,整个中通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前(登机桥下倾)、向后(登机桥上倾)自由滑动,势必对旅客和工作人员,以及飞机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因此最新欧洲标准EN1231和即将修订的国家民航标准MH/T 6028强制要求中通道的制动必须具有冗余设计[2],即除依靠钢丝绳制动外,还需要配置另外一套辅助机构,以便在钢丝绳断裂情况下,能有效地制止中通道的运动。

1活动通道牵引钢丝绳机构

如图2所示,为实现中通道的跟随运动,需要设置回缩和拉伸两套牵引钢丝绳,其中回缩牵引钢丝绳尾端固定在内通道尾端,前端固定在外通道尾端,中间绕在安装在中通道前端的滑轮上;而拉伸牵引钢丝绳尾端固定在内通道前端,前端固定在外通道尾端,中间绕在安装在中通道尾端的滑轮上。

2中通道冗余制动实现方式

根据登机桥的使用要求,该冗余制动系统通常包含四部分:1)牵引钢丝绳断裂检测装置;2)通道锁止装置;3)报警装置;4)自动切断登机桥动力电源装置。

其中3)和4)可通过检测装置1)和登机桥控制中心(PLC)保持通信,在检测到牵引钢丝绳断裂时,发出信号给PLC,由PLC控制报警装置启动报警信号和切断驱动装置(电机)的动力电源。由于这两部分实现较为容易,所以本文不对其进行讨论。

检测装置1)和锁止装置2)是系统的主要部分。

检测装置根据其检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直接检测是将钢丝绳作为检测对象,如通过钢丝绳的张紧状态来判断;间接检测方法是将中通道在钢丝绳断裂后的运行状态来判断,如利用中通道在钢丝绳断裂后,因驱动力或制动力的突然消失,造成运行状态的突然改变来判断。但是间接检测逻辑比较复杂,且响应速度不如直接检测迅速,所以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本文只对直接检测方法进行讨论。

锁止装置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电气控制方式和机械控制方式两种。电气控制方式是通过PLC控制锁止装置的动作,检测装置和锁止装置可以分开布置,所以安装比较容易;机械控制方式是通过一种耦合机构使检测装置锁止装置联系在一起,当检测到牵引钢丝绳断裂时,锁止装置自动启动,不需要经过PLC,所以响应迅速、可靠。两种方式的控制逻辑如图3所示。

2.1电气控制方式

电气控制方式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检测牵引钢丝绳的工作状态,如图4所示,是一种利用微动开关实现检测功能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将检测装置设置在钢丝绳固定的任何一端,包括固定底座、滑动套、弹簧、限位销、微动开关,微动开关固定在滑动套上。正常工作时,依靠钢丝绳的拉力压缩弹簧,使限位销和微动开关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当钢丝绳断裂时,牵引钢丝绳拉力消失,滑动套和微动开关在弹簧恢复力的作用下移动,使微动开关触及限位销而产生动作信号,信号反馈至PLC。

图5所示是锁止装置的一种实现方式,该方案采用电磁阀控制液压马达的开关情况而实现锁止功能,装置包括电磁阀、液压马达、齿轮、齿条,其中齿条固定安装在中通道底部,其它部分固定安装在外通道尾端。正常工作时,电磁阀处于导通状态,齿轮齿条处于啮合状态,液压马达可以自由地跟随齿轮转动;但是在检测装置检测到牵引钢丝绳断裂时,通过PLC发送控制信号给电磁阀关闭油路,液压马达不能自由转动,再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实现制动中通道的运动。

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检测装置和锁止装置设置在不同位置,安装位置的选择较为灵活,所以安装比较容易;但是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而且需要用到电气元件,所以响应速度和可靠性不如机械控制方式。当然,可以通过选择高性能的电气元件来弥补这个不足,不过这样会造成费用的增加。

2.2机械控制方式

如图6所示,是一种机械控制方式的实现方案。该方案将检测装置和锁止装置集成在一起,通过座板固定安装在外通道上。其中检测装置包括一组导轮和一套弹簧机构;锁止装置由锁止齿块和齿条组成,齿条固定安装在中通道底部。正常情况下,牵引钢丝绳处于张紧状态,张紧力拉伸弹簧使锁止齿块与齿条处于分离状态;但是当钢丝绳断裂时,张紧力消失,弹簧收缩带动座板,以及锁止齿块移动,使锁止齿块和齿条啮合,实现制动中通道的运动。同时传感器被触发,信号反馈至PLC。

该方案的优点是将检测装置和锁止装置通过机械装置耦合在一起,中间不需要任何电气元件,所以响应非常迅速和可靠;结合登机桥自身的结构特点,在选择安装位置时会比较困难,因为这个选择的安装位置要同时适合检测装置和锁止装置。

3总结

中通道的冗余制动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只是基于电气和机械两种控制原理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实现方案。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所以在实际应用时要综合考虑,如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安装空间的限制以及经济性等因素。

摘要:针对三通道旅客登机桥中通道存在的制动失效风险,介绍了增加冗余制动的不同实现方式和优缺点。根据控制锁止装置控制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机械控制方式和电气控制方式。

关键词:旅客登机桥,中通道,冗余制动

参考文献

[1]胡克明.旅客登机桥升降系统辅助制动装置设计及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3(1):28-29.

探究通道 篇7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分组

脑室出血患者34例, 随机分为2组, 分别以软通道和硬通道脑室外引流治疗。所有病例均术前行CT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脑室系统梗阻。软通道脑室外引流组18例, 其中男10例, 女8例, 年龄35~76岁, 平均57.5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3例, 继发性脑室出血16例, 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6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10例。硬通道脑室外引流组16例, 其中男8例, 女8例, 年龄约33~75岁, 平均55岁。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 继发性脑室出血14例, 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6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硬通道组

硬通道均于局麻下以YL—Ⅰ型微创穿刺针穿刺侧脑室额角[1], 穿刺点约位于冠状缝前2、5旁开2、5cm处, 垂直于双耳孔假想连线穿刺, 可根据CT片脑室移位情况调整, 钻入颅内后, 取出钻芯, 插入塑料针芯推进, 有血性脑脊液溢出后, 盖上针帽, 接引流管引流, 不使用针形粉碎器, 双侧脑室铸型者行双侧脑室穿刺。

1.2.2 软通道组

软通道均于局麻下或加基础麻醉, 穿刺点同上, 纵形切开头皮、钻骨孔, “+”形切开硬脑膜, 电凝脑表面后, 以脑室引流管 (内置导丝) , 以同样方向穿刺侧脑室额角, 约4~5cm见有血性脑脊液溢出, 拔出导丝, 看清穿刺刻度并保持, 于外侧头皮下潜行3cm后另切小口引出, 缝合头皮并固定引流管, 释放一定量脑脊液后暂夹闭。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营养神经、降血压、脱水、防治并发症治疗, 引流袋悬高于耳孔水平上15cm引流。第2天开始向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2万U, 溶解血块, 夹闭4 h开放, 若有异常随时开放。每日2次。双侧引流者可同时注药, 若颅压较高, 或不通畅, 向大家推荐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交替注药, 保持不注药的引流管开放。不能用力抽吸或反复挤压试图恢复引流管通畅。若复查CT脑室积血基本消失, 可将引流袋悬高至40cm24h, 颅压过高时尚可引流。若无异常, 再夹闭24h, 仍无异常, 安全拔除引流管。硬通道拔除后多需缝合。拔针后给予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 防止出现迟发性脑积水。

1.3 结果

软通道组死亡2例。再发脑室出血1例, 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经降血压, 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 未死亡。硬通道组死亡3例。再发出血2例, 其中1例为原发脑室出血患者, 另一例为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再发出血后均迅速恶化, 发生脑疝死亡。其余患者引流管留置5~7d不等, 最长者10d, 安全拔除, 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种方法都能有效清除脑室积血, 恢复脑脊液循环通畅, 但患者恢复状况与原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就诊早晚、术前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故对恢复状况不做详细比较。但硬通道组再出血率约13%, 软通道组再出血率仅约6%。并且前者再出血后均死亡, 后果明显严重。

2 讨论

脑室内出血可以由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血管瘤破裂、肿瘤卒中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是由于脉络膜丛血管破裂, 脑室壁血管破裂等造成脑室内出血, 称之为原发性脑室出血。部分患者则是由于邻近的丘脑、基底节、小脑、脑干等结构出血后破入脑室中形成脑室内积血, 称之为继发性脑室出血。由于血液积聚在脑室系统内, 可造成粘连、梗阻而形成脑积水。另一方面, 脑室内积血会对脑室周围重要的中枢结构如脑干、下丘脑造成挤压和刺激而出现迁延性昏迷, 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破入脑室的血肿阻塞脑室系统, 脑室急剧膨胀, 颅内压骤然升高, 脑深部重要结构遭破坏致病人迅速死亡, 因此病情凶险, 救治效果差[2]。脑室穿刺引流术简单易行, 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对各类型的脑室内出血均适用[3]。经使用软通道与硬通道手术效果比较, 体会软通道优于硬通道,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软通道不易引起脑室再发出血, 软通道前端圆型质软, 对脑室壁无明显损伤;而硬通道尖端呈锋利的锯齿状, 由于脑组织搏动、剧烈咳嗽、过度引流等原因使脑室壁碰撞针尖而受到切割, 从而引起脑室再出血。 (2) 软通道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少, 术中切开硬脑膜电凝脑表血管直视下确定无出血才穿刺脑室;而硬通道在钻颅时可能出现颅骨内板骨折, 硬膜外血肿, 穿刺脑表时可能刺破脑表血管或脑内血管出现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等以上情况均有报告。 (3) 软通道术中可以调整方向及深度;而硬通道一旦穿刺失败, 不能拔针, 要另取针再次穿刺。 (4) 软通道较硬通道材料经济, 患者易接受。 (5) 软通道CT下无伪影;硬通道伪影多, 影响对残余血肿量的判断。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首选软通道治疗脑室出血至于可能感染几率较高的问题,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首先要掌握好手术指征, 脑室扩张者才予以穿刺, 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将引流管在头皮下潜行一段距离, 并将引流管出头皮处使用碘伏纱布严密围裹;术后不频繁注药, 尽量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依靠脑脊液带出液化的血液;拔管后有脑脊液漏立即缝合;使用有效抗生素。若出现紧急情况须床旁脑室外引流, 可选用硬通道, 但一定要警惕穿刺形成血肿及脑室再发出血的可能。正由于软通道经济、安全、有效, 除非特别紧急情况下, 脑室出血应首选软通道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新成, 张成, 何守俭, 等.脑室持续体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7, 36 (3) :81~83.

[2]曾中华, 王连元, 姚兴发, 等.高血压脑出血66例开颅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1) :58.

上一篇:PN规划下一篇:传统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