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处理

2024-05-31

教材教法处理(共8篇)

教材教法处理 篇1

音乐教材教法研讨教法部分材料

——关于新教材的使用及当前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处理方法、策略

在两次疑难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中,大家普遍认为新教材活了,直观性文字少了,可直接采用的素材少了,不好用了。为了正确理解新教材,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教材的特点。那么,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新教材的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一点,从书中选取的图片就可见一斑。另外,新教材还选取了大量的接近当代学生音乐生活的内容与素材,如《泰坦尼克》主题歌——我心永恒,《难忘今宵》、《给未来一片绿色》等等,而且在实践与创造中也是这种体现,比如:用自制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表演或创编;14册35页为熟悉的自然画面选配音乐等等。新教材的这种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大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观察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理解音乐,增强音乐、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音乐课走向生活化。

2. 学与导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打破旧教材重教师“讲”的模式,新教材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体验、感悟、模仿等适合音乐学科的特殊学习方式。)新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新教材的编写不仅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捕捉音乐元素。这一点在课后“实践与创造”中均有大量体现。比如音乐十六册课本11页的实践与创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的实践与创造等。

3. 继承与创新结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技成果

4. 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给教师留有创造空间

新教材为教师留有一片广阔的创造空间,不再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和唯一性,而把它看成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料。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教材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作教材的实施者,又要做教材的设计者,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凡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素材都可以作为教材。我们要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习惯,走向开放式教学。

5. 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

新教材打破旧教材板起面孔说理的模式,注重内容的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压缩教材容量,降低了难度,减少了乐理知识及技能训练,取消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文字优美,采用简谱,通俗易懂。新旧教材在这一点上的反差在小学音乐课本中体现最为突出,教材广泛采用了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6. 学科独立与学科渗透结合——注重学科间整合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比如七年级14册音乐课本第23页的实践与创造三:聆听《欢乐歌》,与《小放牛》、《大起板》作比较。讨论:江南音乐与北方音乐有何不同?把本单元的歌曲、乐曲编上序号,将他们的序号填在中国分省地图的相关区域内。下面是一幅中国地域轮廓图。把音乐与地理结合起来了。

(二)处理策略、方法

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呢?以下几条可作参考:

a)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所谓简约就是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简约?

要简约,首先是浓缩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

我曾经看过一节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快乐的早晨》,本来对于六、七岁刚入小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很多教师感觉这个过渡不好操作。该教师通过对课标及教材深刻的理解与浓缩,把本课教学目标恰当地简化具体为 :

1. 学习聆听乐曲的方法,知道要用耳朵听音乐,对听音乐产生兴趣。

2. 欣赏《快乐的早晨》,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复习《上学歌》,并能用动作配合音乐。

3. 感受音乐的长短。

并围绕此目标组织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实践,用自己的耳朵聆听并对所聆听的音乐做出反应。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要简约,其次是必须有取有舍,删除浅显易懂非重点的东西而突出重点和关键的东西。在这里有“五讲五不讲”原则。“五不讲”是: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五讲”是:要讲,必须有教师自己研究教材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必须高于学生之上,(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 ;必须是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如果说这个内容有些琐碎,我们武主任总结的有一个“三要三不要”:学生自己能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想;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说;学生自己能做、能解决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去解决。

b)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路

扩充,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增加,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同题材(体裁)作品进行扩充,如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把河北民歌《茉莉花》、萨克斯《茉莉花》、流行音乐《茉莉花》扩充到一起。再比如同体裁的众多《摇篮曲》;或者同一作曲家的作品,如在学习王洛宾的《青春舞曲》时,可以扩充到《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进而扩展到西部民歌的特征。

扩充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提前进行搜集调查、社会实践等。也许一开始学生未必会有多大的收获,但请注意一点:那就是千万别太小看我们的学生,没有多总有少的。加上我们适时的激励与引导,总会积少成多,由点到面的。我们没有必要孤军奋战,我们完全可以把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四十分钟的“小课堂”扩展成无限的“大课堂”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社会音乐资源,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c)调整——回归生活,与时俱进

调整包括内容的调整、顺序的调整、形式的调整等等。

调整内容首先要考虑它的生活性,其次时代性。构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构建。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上,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d)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要教无疑须先教有疑。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让问题成为联系知识的纽带,在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结束。这就启示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代学”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及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e)整合——学科渗透,知识整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

f)活化——化静为动,学做合一

处理教材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设法将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相同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而不愿看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但同时又对电视音乐节目情由独钟,流连忘返。这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在教学中我比较留意音乐 “板块教学”的构思,大家也不妨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一下:

“音乐大舞台”,设计是为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发现并培养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兴趣。

“流行音乐大挪移”,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怎样的音乐才是适合自己的。

“七色魔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童话般的设问出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让学生知道变幻无穷的音乐殿堂均来源于这七个最基本的乐音。

“音乐大擂台”,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竞争意识。

“走进音乐厅”,是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补充内容更多的介绍给学生,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再比如“音乐无极限,风格任你变”、“品头论足”、“走进音乐创作室”、“音乐魔盒”、“精彩十分”、“上台露一手”等,都是让学生在听、唱、奏、创、演的动态“活动”中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

g)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

成功的教学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前延伸和向课后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向大自然开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此次音乐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音乐、社会生活与音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音乐开始,来认识音乐的起源和学习音乐及知识。

如: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生活中的节奏。

走—— × × ︱ × × ︱ × × ︱

跑—— ×× ×× ︱ ×× ×× ︱

跳—— ○× ○× ︱ ○× ○× ︱

“母鸡下蛋曲” 咯咯 咯咯 ︱ 哒 — ︱

“狗叫曲” 汪○ 汪汪 ︱ ○ 汪汪 ︱ 汪汪 汪 ︱

……

(三)新课堂设计建议

有了对新教材特点的认识及基本处理策略,之后应该进行的是课堂教学设计。那么,现行课改状态下对课堂教学设计又有什么新要求呢?

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破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突破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走,课堂始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另外还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1. 整体设计应有戏剧性

教学设计应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未绝。另外,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戏剧性,教师的课堂设计就应有悬念和矛盾或者是知识、能力、智力上的挑战。

2. 教学方法设计要有多样性。

有的教师长时间的教学方式一直在磨道式循环重复,其教学方法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欣赏课时总是本着这样的流程:乐曲简介——听赏乐曲——分析乐曲——再次听赏——延伸创作,教师刚一板书课题,学生就知道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

3. 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

音乐教育时一种审美教育,它要求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活动的参与,起到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塑造人格的作用,音乐时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听觉艺术,它拒绝一切“正经八百”、“严肃呆板”的说教方式,它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情先行,理必通也是这个意思。

4. 尽可能的开展音乐竞赛活动

竞赛激励斗志,人的大脑在竞赛状态下的工作效率最高。由于竞赛的开展,原本兴致并不高的学生也可能因之而兴致勃发。

二、当前课堂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存在问题

1. 课堂随心所欲,不经设计,想到哪儿,上到哪儿。“新思路,老办法,一台录音机走天下”。

(课例略)

这在平时的课中随处可见。由于工作繁忙,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无即定明确目标,走到哪儿算到哪儿。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上公开课,学生就觉得老师变了,讲的课也变了,变得摸不着头脑了;教师也抱怨学生太不配合了,反应太迟钝了,平时的活泼劲儿哪儿去了。可是我们想一想,不熟悉你的教法,学生他怎么很好的配合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这是和我们平时上课分不开的。

2. 为综合而综合,为表演而表演。

缺乏目标意识、音乐本位意识,对音乐学科本体功能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把音乐课上成语文课、地理课等等,拓展无度,出力不收粮。

(课例略)

3. 重形式,轻内容。只重视音乐活动的量,不重视音乐活动的质。

课改以后,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在音乐课上安排了大量的音乐活动环节或游戏环节,一节课热热闹闹的结束了,学生玩的很开心,却什么也没学会,甚至一首歌都没唱会。学生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但自由等于自主吗?!教师在设计安排音乐游戏活动时,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活动的质,只重视了活动的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一定要明白自己通过游戏活动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张有弛的音乐活动参与中感悟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是井然有序的、朝气蓬勃的,也是充满情感,充满理性的。也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首师大教授曹理老师在2004年全国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也点评到了课堂中这一共性问题。

(课例略)

4. 公开课上成表演课。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好的方式。听课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关心课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另人遗憾的是许多音乐公开课中,课堂气氛让人感到生动有趣,但学生学习超快的速度和工整的问题回答让人吃惊,使人不禁感到公开表演成分较多。例如: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排出有模有样的舞蹈,几乎不用练习就能整齐地作出声势律动,学生所有的回答全都是异口同声,没有不同的思维,整齐划一,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公开课是展示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极好机会,谁都想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赏识,但这种对课堂过度的处理及包装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当然,教师对课堂的执着是让人钦佩的。但一节有价值的音乐公开课,应敢于暴露教学设计以及原汁原味的师生互动。因为只有真实的课才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

(课例略)

5. 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没有把情感目标渗透到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而是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实,三维教学目标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教学同一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来完成。比如《非洲的灵感》一课,如果不是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给学生展示一幅极具民族风格的非洲风土、人情、文化等画面,让他们客观地认识非洲、了解非洲,了解埃及人创造出以金字塔为象征的灿烂文明,了解非洲人对世界发展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怎么自然引发出学生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解决导向

由于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套放之各校皆可用的具体的解决方法,或者说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在这里,我仅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的导向,希望大家能根据各自各校的具体情况创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音乐课堂。

1. 辨证地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究其以上原因,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归根结底是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欠佳所致。

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课堂上的诸多问题,才能摆正新、旧课程的关系。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课程辨证地否定,而不是绝对地否定。

2. 辨证地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辨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3. 要辨证地认识合作探究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合作探究性学习,不要接受学习,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由于知识的显性与隐性之分,理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上这些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整理归纳及心得体会,如果能给音乐教师提供一些参考的便利,则已感荣幸。恳望大家的批评指导。

教材教法处理 篇2

一、教材处理——导数作为一条主线设置教学顺序

紧扣教学大纲, 针对全国大自考的高等数学的要求, 大胆进行课改, 将高等数学 (一) 微积分中的章节按学生更易掌握为宗旨进行调整, 在教学中另辟蹊径 (见右表) 。如在学过第三章《一元函数的导数和微分》、第四章〈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后, 学生对函数的求导、求微分已有认识, 也基本上掌握了有关求解方法,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导数中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可将第六章《多元函数微积分》中的6.1~6.7调至上面先讲, 因为这章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偏导数、全微分、隐函数及其求导法则、二元函数的极值与前面的第三章的一元函数的导数和微分、第四章的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运用有许多相关知识, 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又认清它们之间的差异, 从而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理解——联想——反思——总结——归类) , 使学生充分认清事物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和区别,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已充分证明此法可行。学生在学习中感觉章节与章节之间内容联系密切、顺畅、自然, 主线贯穿始终, 有一气呵成之感, 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巧设助记法 (不等号法)

学生在学习时条件与对应的结论有时混淆不清, 学生提出后, 我想, 有没有一个助记方法呢?通过探索, 在教学中总结出几点经验:

(1) 当x∈ (a, b) 时, f'' (x) >0, 那么曲线f (x) 在区间 (a, b) 内是凹的还是凸呢?有时学生很难马上说出结论, 而且时间长了, 还容易混淆条件与相应结论的对应关系, 但是通过旋转不等号, 不但可以马上得到正确结论, 而且无论多长时间都不会遗忘。方法是:将f'' (x) >0[或f'' (x) <0]的不等号顺时针转过90°, 这个不等号成为凹线 (或凸线) 形状, 那么就判断出曲线在区间 (a, b) 内是凹的 (或凸的) , 这样学生很快便会判断, 效果良好。

(2) 再如:用二阶导数判断驻点x0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的时候, 也可用上述方法, 即若f'' (x0) >0[或f'' (x0) <0], 90o顺时旋转不等号, 则成“v”形状, 我们就形象地把这图形看做是原函数曲线在点x0处近旁的大致情形, 故判断出点x0是极小值点, 从而得到函数的极小值为f (x0) 。

(3) 在求二元函数的极值时, 同样可用此法, 当判断B2-AC<0有极值后, 再根据A>0时, 90°顺时旋转不等号成“v”状, 则就可判断原函数有极小值为f (x0, y0) ;若A<0时, 90°旋转不等号成“v”, 则就可判断原函数极大值为f (x0, y0) 。总之, 90°顺时旋转不等号法, 根据“v”“v”可快速、正确且长期不忘地判断出: (1) 一元函数的极大 (小) 值点; (2) 曲线的凹 (或凸) 区间; (3) 二元函数的极大 (小) 值问题。

以上是在教学当中的一点探索, 通过实践证实方法是可行性的。我所任教的2005届 (7) (8) 两班在参加2007年7月份全国高等数学的统考中, 共计87人参加考试, 有65人通过, 及格率74.71%, 时间比以往提前了三个月;而2007届 (8) 班在2009年4月份的考试成绩更是喜人, 全班58人, 有51人通过, 及格率高达87.93%, 再创全市第一, 时间比上届提前了3个月, 为自考班的学生提前通过各科考试争取了时间。因此, 教学中采用一些助记法,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启发了学生成为创新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 (修订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材教法 篇3

【关键词】学情 教材教法 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书内容很充实,且都是学生一向敬而远之的古文,又没有现成的授课模式,因此需要我们去探索。回想一下,在上一轮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时候,自己几乎篇篇俱到,而且很多时候将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学生叫苦连天,自己也觉得时间紧凑,完成进度比较吃力。究竟如何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这本教材,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一直是我和同事们探究的问题。

如果说高中语文必修课侧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語交际和鉴赏能力;那么选修课则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语文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我们可以利用选修课的机会涵泳古代的名家名篇,拓展语文视野,使语文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提高。但教学内容要更具选择性,教学方法要更具个性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该比必修有明显的拓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找到与选修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探究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必修与选修的相互配合下,实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 “ 语文 ” 整合。那么,在进入选修课的教学后,老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句话,教必修教材要“按部就班”,教选修教材需要“自选动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教材教法,去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根据学生学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原为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前教学陋习。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因各种条件限制,开展并不尽人意,教学方式仍以老师教授为主,与必修课无异。就我身边的 教学情况而言,可以说目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讲解传授,面面俱到”的阶段,这种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选修课教学的需要,但大多数的老师却仍在按部就班,并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无非是有一种心理在作祟,那就是考试要考,不能不讲,既然要讲,就要讲深讲透,于是课课讲,篇篇讲,教师讲得唾沫乱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教学,选修课的选择性从何体现?选修课的开放性从何体现?选修与必修,又有何区别?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教材的使用策略。那么选修教材的使用策略又有哪些呢?我认为选修教材的使用策略主要是要在“选”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学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选修模块,老师“选”什么,“讲”什么,必须做到胸中有数,胸中有“货”,不然就选不好专题,更讲不好专题,结果是误人子弟。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根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学情分析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经验结构,要注意学生对课本所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预备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总体水平和学生层次差异两个方面。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障碍及可能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组织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大胆取舍,舍得放手:

1、并不是赏析示例和自主赏析就必讲。每个单元可以选择最经典或最具学习价值的篇目来学习,可以让学生选也可以老师来取舍,在上课时我就选择了推荐作品中的《越中览古》《扬州慢》来讲,而将学生普遍不太喜欢的《过大孤山小孤山》等就删掉了。

2、而且每个单元的要求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一个单元只可以从一个角度欣赏,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引入另外的视角。

3、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作品我就选择放手。钱梦龙曾经说过:“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的地方就是我要导读的。”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去教学生,而是要有选择,那些学生读不明白的才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去赏析。所以很多篇目当我了解到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我就选择放手,只在他们弄不通透的地方做一下指导。

4、尤其对于推荐作品,几乎每一篇前都有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

二、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法

课堂教学中必修课应主要落实基础知识;选修课则应着重课堂的生动丰富,以教材的“主题”为本拓展课外知识;必修课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巩固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必修课应以专题研究安排教学流程,“围绕教材内容,确立专题”,就某个专题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围绕专题分析材料,并叫学生相互交流研究的成果,老师辅以点拨即可,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阅读视野的目的。

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都是学生一向敬而远之的古文,我们就更要想办法在学生的心灵上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发现其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长恨歌》《祭十二郎文》等文章的时候,可以长文短教,以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六国论》《伶官传序》等短文的时候,可以采取精篇细教的方法。endprint

2、老师在每课课前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先让学生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情教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通过批阅导学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把研究学情、备学法作为教学的起点。庄子认为学习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的过程。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学生才学得有趣、学得会、学得通、学得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活动方案等都是根据学情确立的,不同的学生都有能力、有机会、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多让学生朗读吟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朗诵,入于耳,铭于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久而久之就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亲近文本——诵读。所以适合朗诵的诗歌可以挑选出来进行朗诵指导,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1)采取配乐朗诵。如:《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就可以通过配乐朗诵来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氛围当中,体会诗境。

(2)可以选择课前老师范读。像《春江花月夜》给人的感觉很美,我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尝试当堂有感情地背诵;之后通过流动的FLASH情景再现,将准备好的朗诵带随之播放,让学生融入到那种优美的氛围当中,当学生被诗歌的美打动时,我想这样的诗歌不用多讲都能很好地理解啦!

(3)课前让一两个朗读水平好的学生准备朗诵激发学生兴趣。像《将进酒》这样的诗歌很适合朗诵,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朗诵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告诉学生这篇文章自然读时可换六次情绪。可以信马由缰,把自己假想为李白,与之大醉大快大悲大喜高昂激愤,读出情绪上的叹息与无奈,读出失落狂放之情,最后情绪狂放之至。时间允许,还可以在班上搞一个朗诵比赛,看谁读得更好。

(4)可以一个单元或一个月搞一次诗歌朗诵会。比如对于推荐作品,每一个单元利用一次晚自习,组织学生先来个诗歌朗诵会,然后来个诗歌鉴赏会,让全体学生法参与其中,既让学生展现朗誦才能,又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推荐作品,何乐而不为呢?

4、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

(1)和歌曲联系起来教学。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只要让学生学习课文后面已经谱好曲的那首歌,会唱了那么也会背了,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2)配乐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歌来进行朗诵比赛。报名、比赛规则、评委、主持、取奖等全让学生自己组织。结果整个赛程给了我惊喜:有的学生表演式朗诵,有的声情并茂,有的哽不成声,有的激情豪迈……

(3)进行辩论赛。例如教《项羽之死》的时候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将对项羽的不同看法说出来。当然不要忘记让一个学生做笔录,以便形成系统整理出来,让学生有成就感。

(4)还可以尝试由学生主讲。可以选择鉴赏示例,也可选择人物传记等浅显易懂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当然,首先老师得提供素材,还要对主讲的学生进行某些指导等等。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篇4

1.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同时还应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受思想品德教育。4.小学数学教应完成的三项任务: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算术知识、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等。

(2)培养一定的能力: ①计算能力。②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初步空间观念。④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重视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

(1)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需的数学最基础知识。(2)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技术发展的需要。(3)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6.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原则: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

(2)突出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

7.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的两个基本特点:(1)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2)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8.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想方法。

(2)结合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①敏捷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9.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注重直观与发展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原则。(5)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10.、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1)讲解法;(2)谈话法;(3)练习法;(4)演示法;(5)实验法;(6)阅读法。

11.几种综合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2)尝试教学法(3)自学辅导法

12、.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

13、.备课的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备大纲)。(2)认真钻研教材(备教材)。(3)了解学生(备学生)。(4)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备教法)。(5)备自己。(6)教具学具的准备。

14、.学期授课计划的拟定的内容:(1)提出全学期总的要求。(2)对学生情况作简单分析。(3)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4)确定本学期的重点研究课题。(5)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表。

15.课时授课计划的内容:

(1)教学内容或课题。(2)教学目的要求。(3)教具、学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准备。(4)拟定教学过程。16.新授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复习。(2)导入新课。(3)传授新知识。(4)巩固练习。(5)课堂作业(6)课堂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17、.练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2)作练习前的指导。

(3)课堂练习。(4)练习评讲。(5)布置课外作业。

18、.复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复习的内容与要求(2)复习。(3)练习。(4)评讲。(5)布置作业。

19.、检查课的组织方法:

(1)提出检查要求。(2)检查。(3)收集检查结果。20.、讲评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情况小结。(2)阅看试卷。(3)重点错误分析(4)订正错误。(5)布置作业。

21.上课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切的教学目标。

(2)恰当地组织教材。(3)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4)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6)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效率高。

。22.、常用的导入设计法有: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巧设悬念,启迪思维。(3)开门见山,简捷明快。(4)操作实验,建立表象。

23.、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2)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4.、练习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针对性

(2)层次性

(3)思考性

(4)趣味性

(5)多样性

25.小学数学的整体知识结构:

(1)认数与计算①整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②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③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④百分数的认识。

(2)量的计量;

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②重量单位:千克、克、吨;③容量单位:升、毫升(包括体积单位);④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

(3)几何初步知识

①认识平面上最基本的图形及其面积计算;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及其体积计算

③球的初步认识。

(4)代数初步知识

①用字母表示数;②简易方程(ax±b=c,ax±bx=c);③列方程解应用题。

(5)统计初步知识 ①简单的统计表;②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③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6)应用题

①基本应用题(也就是简单应用题);②复合应用题(以三步计算为主);③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④百分数应用题。

(7)比和比例

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③解比例,比例应用题。

26.统计的初步知识的知识结构:

(1)统计的初步知识

(2)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

27.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3)鲜明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

28.小学数学评价的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①学习状态的评价②学习心理的评价

③学习成果的评价

④思维品德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A.教师素质的评价

①政治素质、思想素质②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理论素质

③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④教态、板书

B.工作能力的评价 C.教学过程的评价

D.教学成果的评价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

①课堂结构安排

②教学密度③驾驭课堂能力

D.教学方法

E.学习方式

F.学习态度 G.教学手段

H.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概念的教学教法

1、以旧引新法、2、直观引入法、3、区别比较法

三、数与代数教学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现实性原则

四、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二)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三)重视数与代数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法(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1.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2.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3.培养思维能力。(二)、原则

1.现实数学原则、2.自主学习原则、3.渗透原则、4.“再创造”原则、5.反思原则、6.教育性原则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 1具体情景中学习2要准确把握“尺度” 3在操作中完成

(1).知识的“内化”、(2).在对比中区分、(3).在联想中创新、另外,渗透、迁移、说理、猜测、估算等教学方法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

3.培养他们从随机(或统计)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情景或大量数据时能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原则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使学生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

(三)、统计与概率的常用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参与性、2、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关注不确定现象的教学、4、培养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沟通联系。2.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中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数学学习情感。(二)原则

1.创造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情商教育原则 A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常用教学方法(一)激活活动兴趣类

1.情感沟通法、2.情境渲染法(二)提高活动能力类

1.操作训练法、2.想象创新法

(三)活动评价反馈类

1.自我评价 2.小组互评3.教师点评 4.分层评价(四)实践类

1.调查、2.体验法

(五)信息整理类

1.文献查阅法2.筛选法、3.比较法、4.归类法

2009年小学数学教师考试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5.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6.“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17.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8.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19.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0、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21、小学数学教材广义地说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辅助教学软件)等;狭义地说,仅仅指(小学数学教科书)。

22、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充分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与儿童的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3、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4、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小的组织单位是“课”,它包括(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和一个练习)。它是逻辑上相对独立的、而又较为完整的具体课题。

25、教材的较大组织单位是“单元”,它是指在(知识系统)和(逻辑关系)上较为完整,在(技能、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或应用上)相对独立的部分。

26、每册教材由若干个大单元组成;每个大单元由若干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又由若干(例题)和(习题)组成。

27、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28、在某一部分教材中,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点的学习的那些知识,叫做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者易于引起混淆或误解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难点);对于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性作用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关键)。

29、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数学的(内容、语言、思想和方法)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语言和工具。当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产、生活中。并且,出现了各门科学为了自身的完善而逐步(数学化)的趋势。

33、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对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是一切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

3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它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5、数学课程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6、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由于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使学生(思维清晰)、(推理严密),并善于(独立思考)。

37、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8、《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39、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变化和发展)。

40、小学数学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41、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

(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

(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42、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4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5.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46.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7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这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地位)、9作用)和(前后联系),弄清这部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除以上基础知识方面的分析研究外,还需分析在这部分教材的教学中要达到哪些(能力培养)的要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4、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8分)答: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5、推进小学数学校本研究经常采用哪些基本策略? 当前,在小学进行校本研究,通常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以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为重点,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2)从单纯的课例设计,向“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的方向拓展。(3)以校本行动研究为手段,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4)整合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6、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7、数感主要表现在?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8、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9、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10、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11、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答: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2、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答: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13、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意义如下 重点

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学习的那些知识 主要的教学目标; 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易于混淆和误解的内容

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了教学的难点 关键

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除知识外,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

14、从宏观到微观,对教材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分析全套教材;结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分析一册教材;对即将开始教学的一个大单元(或小单元)教材的分析;对一“课”教材(一个练习和练习前的基础知识)的分析;对一节课教材的分析。

15、分析研究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内容上的针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思维角度的多变性;训练要求的差异性;训练过程的循序渐进。

16.“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性特点反映在什么地方?(P119)

答: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首先,要促使学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其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要解决的现实数学问题往往交织着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还常常表现为多学科的综合。

17.“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同时,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哪几个方面有所侧重?(P120)答: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①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整体把握;

② 在数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③ 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④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18.“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主题和素材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和素材。一般来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近,对完成任务比较有信心;游戏性题材有较强的愉悦功能,对学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设计和制作类的活动任务性比较突出,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这些内容都能比较有效地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但同时也应注意,要将学生兴趣引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要有数学味道

19、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0.“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中如何注意内容选择的现实性?(P104)答:“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

21.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P114)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仔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同要求,不能过多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出了超出目标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孩子难以理解的,就应该鼓励学生把它放在“问题银行”里,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以后再来解决,而不能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影响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统计”, 既要让学生感觉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还要让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3.在代数教学中,我们往往碰到学生计算不过关的问题,你有过什么困惑?你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 【答案】学生对题目好像一看就会,一动笔就出错,对此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数感和符号感的意识,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缺乏具体情境的体验,这是过去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根据新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心算、口算的能力,先动脑、动心、动口,再动笔;同时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

(3)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活跃思维的产生,就要求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以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5、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分析要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阐述小学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风格的变化趋势。

教材教法心得 篇5

通过聆听教研员的做课《我们来养蚕》和讲座《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我受益非浅。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现在的课堂不再是以往的课堂,教师讲,学生听。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这样教师才能灵活运用教材来教学,尤其是长期观察的课课,教师要有耐心的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汇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

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好习惯呢?

一、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做到双备既备学生又备教材,对学困生给予特别的爱,争取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和实验课。

二、多积累一些素材与科学有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在课堂学习、应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身边可探究的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把生活经验转化为课堂知识。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实验,多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并鼓励学生收集身边可利用的实验器材,让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从实践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做好相关记录。总之,培训活动虽然结束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授予同仁并大胆地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培训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我明确只有作好充分科学教学的

白杨礼赞 教材教法 篇6

1.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培养动手能力。

2.对学生识记字、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采取“简单重现”的办法纠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寻求识记方法,训练他们形、音、义统一识记的能力。

引导寻求方向:

从字的结构考虑;

从词的构成方式考虑;

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考虑。

二、理解:

1.引导学生自觉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主动理解课文的欲望。

印发《现代汉语词典》对“毛白杨”的解释。(P766)

“毛白杨,落叶乔木,幼树树皮光滑,青白色,老树树皮有裂沟,叶子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边缘有波状的齿。木材白色,可供建筑,也用来造船,制纸等。也叫大叶杨、响杨或白杨。”

引导:

找出课文中写白杨的段落,和这段文字作比较阅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见解以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供组织全班讨论时选用。

2.分析学生发言中反映出的问题,以大多数学生具有可接受性为原则,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突破理解重点:“象征”的特点。

①引导:按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考虑。

②―③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感性地认识“象征”手法的特点。

④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用测试手段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准备。

4.引导学生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引导:

假如删掉第二段;

假如删掉二、三段;

假如删掉二、三、四段。

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学生阅读

1.默读课文,看注解、查字典、词典。然后,用自测、互测、互相批阅等方式,达到基本掌握重点字词形、音、义的目的。

2.讨论:

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下列加黑词语的含义?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①坦荡如砥 ②恹恹欲睡

③无边无垠 ④潜滋暗长

(学生能够展开热烈的讨论,能够逐步明确:“砥”、“恹”是形声字,其形旁都表示了明确的含义,再联系语言环境,不难理解、记忆。③④则可以从分析词语构成方式入手,“边―垠”,“潜―暗”构成同义对称的关系,理解亦不困难。)

1.学生的发言,可能表现出以下认知差异:

①“同是写白杨,顺序不同。”――这类学生很可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第五段,而且理解肤浅。

②“同是写白杨,目的不同。”―― 这类学生对“象征”手法有朦胧的认识。

③“《词典》的解释就是为了介绍白杨,课文写白杨是为了写人。”――这类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象征”的特点。

无见解可谈,无问题可提的,应是极个别现象。

2.讨论下列问题:

①用第五段与《词典》解释比较,可以从几个角度比较两段文字的区别?

②第七段中对白杨的赞美与第五段中对白杨的描写的关系是什么?

③朗读七、八两段。

作者由白杨引起了几层联想?这些联想的根据是什么?

④什么叫“象征”?

3.完成下列练习:

①白杨树形态的主要特点是 ,由此作者联想到它具有 等性格,再进而联想到它象征了 。

②七、八两段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文字重复吗?为什么?

4.讨论:

①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接下去却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然后才让白杨“出场”。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②四、六两段的用词、句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假如你是作者,请谈谈构思这篇文章的过程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1.回答:今天,当我们看到一排排整齐、高大的白杨树时,会引起怎样的联想?假如也写一篇《白杨礼赞》,所揭示的象征意义会不会是这篇课文内容的重复?为什么?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研讨 篇7

实施素质教育, 可以说教学是主渠道, 而课堂是主阵地, 因此, 为了使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发展其探究能力, 培养其自学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认识过程

新教材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 让学生亲自理解知识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经历一系列的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和相应的综合、分析、概括等的认识活动, 进行多种观点的比较、论证和碰撞, 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教学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2.新教材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更新

新教材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课程的阐述者以及传递者中解放出来, 转变角色, 成为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参与者, 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3.新教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使学习变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 成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解放运动.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培养良好的观察、自学、实验、思维、创新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恰当使用新教材

教材是数学课程一个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根据.但是教师不能一味的崇拜教材, 依赖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面对教材变化, 应思考在教材文本变化的情况下, 需要怎样对教材的地位、意图、作用以及整体布局有一定的了解.此外, 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不应该是盲目的, 同时对教材中蕴涵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有准确的领会和把握, 并能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数学新教材教法的实施

1.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目的在于保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新异刺激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并进而训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加速汲取知识的能力.

2.教材的每一节课需要从“思考”开始.“阅读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实习作业”为学生形成积极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深层次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 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归纳、猜想、推理, 进行自主探索.书中所设置的“探究”、“探究与发现”等项目可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可以促使他们在小组的讨论或者全班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习.

3.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应该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近年来在不断深化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情境的创设上还是在引入课题以及例题的设计上, 与以前的任何一套教材相比都显得更加的贴近生活, 数学应用应该贯穿教材的始终.

(1) 在习题、例题中适当增加相关的应用问题, 用来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丰富的实例, 从实际背景引出数学新知识.

(3) 教材设计的“阅读与思考”涉及广告的数据的可靠性,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等, 既让学生长了见识, 又能让学生深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妙用.

(4) 教材设置的“实习作业”,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应用, 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由于高中数学新教材标准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对有些内容的安排感到不适, 例如不讲排列组合就讲概率等.

2.对于新教材中所增加的一些新内容, 比如算法、统计中的回归方程等, 在高考中有多高的层次要求等把握不好.

3.对于算法中有些案例的程序, 所编写的好像并不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新教材内容的实际意图, 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 从而最终达到真正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慧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对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3 (必修) 的学习、教学与思考 (专稿) .2008.

[2]耿贵文.问题——阅读——研究:新教材的新教法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6) .

[3]王丽.在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 (9) , 5卷.

[4]于秀兰.新教材研究性学习教学高中数学之我见.教学天地.

[5]吴杨.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列”一章.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2.

[6]张惠敏.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 (7) .

[7]胡兰, 吕忠.适应新教材, 探索新教法——谈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

[8]梁远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9) .

[9]杨志文.高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数学教学参考, 2009 (6) .

新教材的新教法 篇8

一、自主朗读、入情入景

教材中有众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学生的朗读仍是第一要义。让学生先商讨感情基调、抑扬顿挫的处理,再创造性朗诵,使学生从中体会文学作品的乐趣,达到爱读、会读的目的。如上《体育诵》一课时,学生先定下朗读时激越高昂颂扬的感情基调。再以五人小组为单位,小组个人自行分配段落朗读,并商讨重读轻读处、独读合读处。然后自行演练,小组成员上台表演颂读、展示其朗读艺术成果。这样学生在读中体会体育的内涵,领略体育的作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分角色朗读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按自愿扮演的角色试读后,由大家评析优劣,优者再试,学生就渐入佳境,也就能体会角色的丰富情感。

二、圈点批注、自我解读

“圈点批注”是新教材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过去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点头称是,现在教师只作示范、抛砖引玉,用诗词或用名言警句点评,学生创造发挥,回放知识大脑文库,搜索比较。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时,文本开头作者说:“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提到它,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教师点评: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在文章结尾:月是故乡的明。在摇桂花一节处,学生点评:“桂花时节花纷纷”。改“清明时节”尽管不够恰当,但是学生智慧心灵在闪光。读《空山鸟语》第一段,学生评点:“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此评点恰倒好处。

三、批判吸收、独立创新

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太空医院》时,教师提供学生逆向思维的平台,读完此篇鼓励学生挑毛病,看有无值得商榷的地方,讲究科幻作品细节的真实性和事理前后的连贯一致性。允许学生增或删课文内容,可能使文章更科学、更完善,这样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海鸥乔娜坦》情节高潮处,乔娜坦受到长老无情的驱逐,情感突降零点,学生质疑:难道乔娜坦屈服于长老一言不发吗?学生纷纷补充乔娜坦的一段话。

四、辩论争夺、乐学善思

开展辩论是活跃课堂、锻炼思维,求得最高认识的最好形式。欣赏文本时会有意见分歧,老师要善于创造“矛盾”,摆开擂台、各抒己见,要找准论据、以理服人。《海鸥乔娜坦》一文中设辩题:乔娜坦理应被驱逐吗?《知鱼之乐》中设辩题:鱼之乐可知吗?惠子认输吗?通过辩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言而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五、比较鉴赏、提升认识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自学文本和分析的基础上,几篇同读可提高思想认识层面。教师在教学《只要翻开那座山》、《海鸥乔娜坦》和《望天树》时,让学生找出三文立意的共同点,表达主旨采用的不同的载体,并找到其中细微的差别,三篇同授,进行总结。教学《袁隆乎寻梦园》、《航天英雄》和《长江万里行》时,让学生先预习,来个“煮酒论英雄”,找出三个主人公身上共同具有的品质,比较人生轨迹和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英雄”的精神实质,受到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几篇同授,将多篇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其思维方法,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可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直观展示、情理入微

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新时代要求。在教学《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时,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画,画完再讲,老师根据小兔和狐狸的踪迹制成的动画灯展示出来。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兔子的生存智慧、狐狸的狡猾,并懂得大自然中动物生存繁衍的条件。教学《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教师展示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肖像画,先感受其神秘之处、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直观板书显示,在课堂效果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捅马蜂窝》一文板书,表现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迟疑——好奇——生怕——吃惊——罪孽感——想念。有时可空出其二、三,让学生读课文后再填出来。直观有限,想象无限。

总之,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时有眷恋过去传统课文中经常用的,得心应手的现存经验,但是经过新教材新课文的探讨和利用,我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并且其乐无穷。我们的学生则真正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享受着、利用着、思考着、成熟着。

上一篇:爱情婚姻与家庭下一篇:3个人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