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

2024-08-20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精选7篇)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 篇1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我国对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一些边缘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等;部分地方的英语教学也开始引入此教学模式,并开始有了新的模式建构;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本来是最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可一直还没有规模化的研究。笔者承担着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大胆将任务驱动教学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初步构建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将自己研究的过程和认识陈说于下:

一、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1.从宏观上看,这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局限,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观念,改革教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多是适应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吸收间接经验;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往往凭间接经验去解决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导致我国下一代缺乏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课程标准就是要从教育的观念和实施上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的精神,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教学对象个体化、教学过程非线性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原则主动化等。可见,要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素质,教师必须创造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采用新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各种素质得到综合的协调发展。

2.从微观上看,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尽管“扬弃“应试教育”,纳新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应试教育仍束缚着学生的思想,语文学科“费力而见效慢”的认识仍植根在学生的大脑中。于是,一股“狠抓数理化,语文添平旺”之风狂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语文课成了学生休息和“操练”作业的“阵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着。此种情况使多少语文老师陷入深深的苦痛啊!痛定之后,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那么,语文教学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再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文能力体现的听、说、读、写,无一不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反映,它们包括了:A知识(学科知识、学习知识、身心知识等)B技能(单一的、复杂的)C策略(学科间的、学科内的)D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动机、意志、情感、性格、个性等)E一般综合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等)F特殊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等)。而这些素养,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习得和操练的,是需要有目的的活动去培养的。由此,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理念是(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布洛非(J.Brophhy,1989)认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这一观点与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是呈非线性的网络结构是相一致的,因此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生在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学生正是在成人的引导下才逐渐走向独立,这一理论使人们看到学生发展的空间及可能性。这种认识与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

3.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另外一种是学习。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准确流畅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而通过“学习”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将任务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习得语言的机会,可使学和用统一起来,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心理学研究告诉人们,目标和任务的制定能有效地调动人们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而活动是形成人各种能力的基础,人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和交际活动就形成了人的语言、心理、个性、意志、动机、情感等素质。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高峰时期,把任务驱动型教学引入语文课堂,无疑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五动”,即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是开发人这一有机体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还告诉我们,学生生理官能与大脑思维器官参与学习的部位越多,活动越积极,对吸收知识,强化技能,增大能力越有利。任务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任务化,那么,把语文学习任务化就成为了可能。

(三)实践依据

1.在信息技术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如同济大学附中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广东省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也反映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丰硕成果。资阳市内燃机车车辆厂中学与资阳市教科所联合开展的英语教学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探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笔者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了有力的尝试。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用任务驱动语文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总之,把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引水入语文课堂是可行的,也是有实效的。

三、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定义

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标为指导,以控制论、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新发展区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用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二)基本原理

1.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标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阶段目标、课程教学年级目标、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分课教学要点目标,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学生学习任务。

2.以目标教学激励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理论为指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交待具体可行的学习任务,明确目标和评估的办法。

3.以控制论、语言习得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或需要训练的重点,激励学生自主、推究、合作学习,把“三尺讲台”变成他们表现自我才干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在完成任务中,去摸索方法,探究结果,合作交流。

4.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激励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否定之否定。

5.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方法论。

(三)结构流程图

(四)操作要领

1、设计任务

每节课上课前,老师首先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实际、年级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再根据学生实际,开发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学生学习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任务可分为三类:单一任务,如识记语音、文字、词语、作家作品等高考各考点的复习练习;梯次任务,如新课阅读教学中对中心、结构、手法、语言等有序合理解读;综合任务,如一次作文训练往往涉及到审题、立意、构思、组材、表达等多项任务的综合实施。任务设计的必须思考下列方面:

(1)目的性:任务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

(2)真实性: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水平和基础情况,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3)及时性:当学生生活中有与教学相关的事发生时,应及时反馈到任务中去,这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4)教育性:任务必须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5)学科渗透性: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它还涉及到相关学科的学习。

(6)文化渗透性:学语言就是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因而在任务设计时应渗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和基础,并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7)渐进性:一个单元教学的目的即任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个任务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实现的。因而在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坡度,层层递进,能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的充分体验成就感和清楚看到个人的贡献。

(8)可调整性:活动应随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可进行适当调整。

(9)具有整体性,任务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要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如果任务过于琐碎,必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10)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强调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进行操作。使学生避免了盲目的操作。适当性强调任务难易要适度,太易或太难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具有开放性,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任务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2.展示任务

每节课上课后,教师首先要把这堂课的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任务一般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如枯燥乏味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要求外,还可从开发记忆潜能,提高有效注意方面去激发学生,可举古人悬线练注意力,侦察兵练视域广阔的方法去启发学生调动注意力,强化记忆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就以“识记语音”为例,告诉学生本节课记忆的任务是“容易读错的字”,达到总体记住,形成全部知识的轮廓;并且把所有的记忆内容分成四组分四个时段操作,每个时段记忆8分钟,检测2分钟,以使其精力高度集中,确保效果。三是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展示后,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理清思路,比如“语音”的四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掌握的,自己已经记住了,哪些是糊涂的,自己需立即强记。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会发现并找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3.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要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对学生进行检测,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指导。

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任务:①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依次确定五项任务,“拿来主义谈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拿来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怎样”“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每项任务都可由学生个人研究解决。②协作学习: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爱好,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当然不能“一视同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集体任务完成后,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5人),各个小组有不同的要求,小组内既合作又竞争。在操作中,要重视分层要求,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所得,期间还让学生懂得协作的重要性,掌握了自我协调的方法,既发展个性,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地教学。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这种相互的启发和碰撞,对于学生审题、用语等都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

4.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也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而学习结论的准确与否就显得次要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结果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对学生作出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表格来记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果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也可以让同学来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来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看,部分学生在结束“任务”后没有很难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从过程看,他们能正确运用思路和方法,“任务”还是完成的,因此,从发展的角度讲,对他们也要予以肯定的评价。

5.归纳汇总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如散文单元学完后,就应作三方面的总结:一是散文的特点在不同题裁的文章中怎样体现,应结合旧知;二是不同的文章在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应归纳总结;三是单元的相关知识线条是否清晰,以便加深记忆。

四、对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对任务驱动型教学优势的体会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驱动型教学途径,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实践中笔者的充分体会到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在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3.成功完成任务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4.由于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5.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真实性,因而使语文本身大大提高了生命力,从而摆脱了枯燥无味的教授。6.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有极大帮助。在我们的任务中有些任务需要去收集、调查、实验、分析、比较和总结。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7.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大部分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团队的力量,因而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必然存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存在着分享与合作。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对于团队的领导者,即组长该项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9.有的助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常会遭遇的障碍和困难

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1.任务的设计。包括内容的确定,难度的把握,任务链的坡度。

2.任务的评价。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即有利于过程又有利于结果的评价体系。

3.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课堂纪律的自我约束力、尽可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自我约束力、课后的自觉完成任务的约束力都有待提高。

4.任务的理解障碍。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正如鲁子问教授所说,对学生而言都存在一个理解的问题。

5.时间。有些任务是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障,但对语文教学而言,我们最为难的就是时间不够。

7.学生的适应性。很多学生在实践之初,非常不习惯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现出茫然无措,这一过程的长短视学生而定。

8.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仍习惯于老师的传授为主,就算他想完成后任务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因而老师应从一开始就应坚持不懈地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并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

9.高考的阻力。新《课标》出台了,但我们作为高考这一评价制度并没有相应改变,这让许多老师不敢放手去做,只能望而却步。

10.关于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不仅理论书籍少,实践经验更少,又无可借鉴的先例,所以,在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走很多弯路。

(三)在课堂教学中影响任务完成的因素

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完成与否和完成的质量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学习内容。对于要完成的任务,学习内容的量和难度影响着任务完成的质量。

2.老师的引导和说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导和说明不够,则任务完成一定会受到影响;引导和说明太多,则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

3.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任务完成的质量当然与之成正比,知识水平越高,任务完成越圆满;反之则越差。小组活动中尤其是组长的个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任务式教学对教师各方面的素养要求极高。也只有教师有很好的素养才真正能够自如地推行任务式教学。

5.任务的难度。任务的难度太小,对教学而言不具意义;难度太大,对学生而言又难以完成。

6.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任务越有兴趣,任务完成越好。

7.时间。时间越充足,任务完成越好。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拖得太长,就会失去任务本身具有的许多意义。

8.学生的家庭条件。有电脑的家庭与没有电脑的家庭在完成很多任务时,必然存在结果的不同。因为有电脑的学生的信息输入可以大得多。

(四)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几个误区

1.完全排斥其它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不少老师认为既然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模式,就应完全排除掉其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达成最佳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有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形式。我们贯穿课堂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思想和理念,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运用;(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我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的每分每秒。

3.任务越多越好。任务是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任务分配不恰当。任务的设计和分配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5.虎头蛇尾。任务布置下去了,可是没有下文。尤其是课外完成的任务,布置后即无指导又无检查。

6.没有评价和总结。一项任务完成后,不仅应该有老师的评价和总结,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完成之后得到锻炼和提高。

7.完全排斥机械操练。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机械操练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语言的感觉和语言的灵活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的训练而获得。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也必然离不开这种训练。

8.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被认为不必要或被认为是花架子,浪费时间。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毕业班。其实只需要想想我们自己在开会和学习中的体验,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连我们成人也无法忍受,更何况初中的孩子们?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但如果我们的孩子们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又如何能自愿地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进行自我再教育的终身学习者?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正是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们的最好途径!在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课堂,将不再被那些毫无生命力、毫无意义的语言形式所困扰,能真正学到真实的,活生生的,实用的语言,并能真正从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 篇2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法课直接指向幼儿园教育实践, 是实现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 也是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满足工作岗位需要, 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重要课程和关键课程。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才能适应《课程标准》对幼儿教师培养的要求。“幼儿社会教育”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幼儿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之一, 我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 下面就以该课程教学为例, 具体说明我校教法课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例, 突出实践内容

在原有的课程教学中, 一般情况下是教师依照某种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 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选择余地, 教材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便于教师的讲授, 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程中, 学生只是学习了该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由于缺乏实践训练环节, 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失, 不能适应未来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求。据调查, 学生在入职后, 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再培训和再适应过程才能适应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需要。通过课程改革, 我们依据教法课的学科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创新, 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实行单元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按照教材章节结构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 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 按照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不仅有理论内容, 同时还包括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幼儿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实践内容, 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中, 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十个教学单元。其中, 第一单元为幼儿社会教育概述, 其他单元分别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某一方面的活动内容。下面以该课程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见下表)

在每个单元的课程中, 前面是理论学习, 后面是实训活动, 这样的安排, 大幅度提高了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效率。此外,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做到了与时俱进, 删繁就简。理论知识部分以讲解基本问题为主, 以够用、实用为度, 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 改变了过去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的倾向。课程内容努力面向幼儿园教育实践,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既给学生以整体的入门知识, 又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课内实训环节, 提高实践效果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未来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体现。《课程标准》明确把实践取向作为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校内实训课程应明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改变了原来集中实训的单一实训方式, 实现了实训形式的创新。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指导。在由任课老师进行实训指导的同时, 从幼儿园聘请园长或幼儿园骨干教师担任学生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由他们担任学生的实训课程指导教师, 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 更高效的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 良好的实训效果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模式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实训课时安排, 每节实训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实训的具体内容以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典型社会教育活动工作任务为主线, 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 全面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能力。单元教学整个过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在提高学生实训效果的同时, 也实现了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估者转变。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 每个单元都安排2个课时的实训活动。在单元课程全部结束后, 还安排有8个课时的集中实训活动, 实训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训活动考核。在该课程全部60个课时中, 实训活动课时共26个, 占总课时数的43.3%, 如果加上活动设计等隐性实训课时, 实训课时数将达到34个, 占总课时数的56.7%。充足的实训课时安排, 保证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的要求。

三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重点考查学生实践能力

考核评价是教师教育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改革了课程考核办法, 弱化了理论学习内容考核, 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考核办法上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扩大实践考核成绩在学生最终成绩中的比重。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其中, 平时成绩 (包括作业和课堂出勤情况) 占30%, 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占40%, 卷面考试占30%, 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最大比重。在具体教学工作实践中, 技能考核的范围不仅包括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还涵盖了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说课、活动评价等基本的教学活动能力。这样的考核成绩构成安排, 在对学生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 客观上还能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意识。其次, 在平时成绩和卷面考试部分, 也大幅度增加了实践能力考查的内容。如作业全部为实践性作业, 在试卷中增加实践性试题的比重等。综合起来, 无论是显性的实践技能考核, 还是作业和卷面考试中的隐性技能考核, 都从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全面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实践取向”的课程改革理念。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 篇3

语文整体改革是在系统论和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识字为根,以阅读为源,以语用(说话和习作)为本,以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实现课程内容的“四个一体化”,即课内外阅读一体化、阅读作文一体化、读一篇篇文章和读整本书一体化、课堂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对母语教育的内容、过程、方法、评价进行全面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奠基。

我们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实现“四个一体化”,必须解决教材体系的问题,于是,语文整体改革的“三段四块”教材体系应运而生。“三段四块”中的“三段”指的是教材结构中的识字、阅读、作文这“三段”,亦即“识字为根、阅读为源、作文为本”;“四块”指的是教学选文中的精读文、略读文、浏览文、整本书这四块有机的组成部分。

一、识字教学改革是语文整体改革之根

人的成长始于读书,读书始于识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之一,也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识字慢,势必导致阅读晚。语文整体改革必须植根于识字。识字教学改革有很多流派,且各具特色。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地处深圳)李虎老师发明的“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发明专利号:zl200520057506.2)独辟蹊径,不用教师教,学生便可以借助“自主识字游戏卡”自主识字,一年轻松学完2900个汉字。该项实验于2014年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国家奖”二等奖,并纳入教育部规划课题和国培计划。

李虎老师创编的“自主识字,同步读写”教材由四部分组成,核心载体是“自主识字游戏卡”。每张游戏卡上有120个左右汉字,总共是28张游戏卡、2 987个汉字。游戏卡分正反两面,每面的结构相同(见下图):中间的两个大格是“导航区”,左边的大格有一个声母,右边的大格有一个韵母。声母格中有A、B、C、D四个字母,字母旁边的小手所指示的方向为声母折叠的方向;韵母格中有1、2、3、4四个数字,数字旁边的小手所指示的方向是韵母折叠的方向。一张游戏卡除导航区外,另有十个单元格,分布在导航区的周围;每个单元格中有四幅图,每幅图配上一个带拼音的同音字串,同音字的拼音缺声母,韵母红色显示。学生在使用“自主识字游戏卡”之前,要先沿虚线向内折叠、压平,沿实线剪至虚线处,然后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猜认,即观察单元格里的图画,联系缺少声母的音节,猜认这个字的读音。因为是同音字,只要猜出一个,其余3个字就都认识了。第二步是折叠、确认,即从导航区中找到相对应的拼音,确认是否猜对了。猜对了,学生便欢欣鼓舞;猜错了,又可以多认四个字,学生也会暗自窃喜。第三步是读几遍,直到记住它。自学完一张卡片上的字后,学生可以找家长或班组里的组长帮助检测,看看是否真的“过关”。

“自主识字”和其他识字流派有诸多不同。首先,表现在理论根据上,“自主识字”是利用人的右脑映像识记的潜力研发的。通常而言,人的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一百万倍。人的右脑具有把所见图像记忆下来,并用图像把信息原样重现的能力,这种照相般的记忆能力在人处于0—6岁的时候出现的概率为100%。于是,我们把将汉字、词语以映像的形式印在脑海中的识字方法,称为“映像识字”。其次,表现在方法上,“自主识字”让学生借助“自主识字游戏卡”猜一猜、折一折、读一读、玩一玩,从没有声母只有韵母的音节和图像之间的关联中,独立完成识字,体现了该识字方法的“自主性”。再次,表现在识字的过程和途径上,“自主识字”让学生大致经历了“自主猜读—自主确认—自主巩固—过关升级”等学习环节,儿童始终处在一个充满悬念、充满期待、得到认可、受到激励的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当中,过程的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能够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起步阶段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信,这便为学生之后的大量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崔峦先生作为领衔专家在对李虎老师的课题进行鉴定时曾由衷感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辈子,一直在做梦,梦想着理想的、高效的、师生负担不重、效果又很好的语文教育。今天在这里梦想成真了!”他还为该课题题词“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极有可能改变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实上,海南省海口市第三十三小学进行该项课题实验一学期,其语文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改变:“自主识字”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年级365名学生中,有179人过了五星级(人均识字1 399个),83人获得了“识字大王”称号(人均识字2 895个);二年级355名学生中,有281人过了五星级,192人获得了“识字大王”称号;伴随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大提高。这个结果,不仅让家长交口称赞,连数学教学都跟着受益。其实,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培养了自学习惯,识字多了,自信心增强了,所有的学科都能受益。目前,该项实验在全国已有400多所实验校,地域不分南北,学生基础各不相同,但99%的实验校效果极佳。比如:北京大兴区经过两年的局部实验,目前已经在整个城区推广,并获得大面积丰收;香港一些学校引进这一实验,效果同样很好。该课题获得2015年深圳市“好课程推广奖”第一名。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 篇4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 7月,教育部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合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各个项目,尤其在探讨教学教法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三条原则”、实施“五大块教育”、体现“五个性’、坚持“三结A,’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该模式对改革高校教学教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篇5

1.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同时还应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受思想品德教育。4.小学数学教应完成的三项任务: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算术知识、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等。

(2)培养一定的能力: ①计算能力。②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初步空间观念。④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重视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

(1)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需的数学最基础知识。(2)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技术发展的需要。(3)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6.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原则: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

(2)突出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

7.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的两个基本特点:(1)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2)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8.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想方法。

(2)结合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①敏捷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9.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注重直观与发展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原则。(5)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10.、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1)讲解法;(2)谈话法;(3)练习法;(4)演示法;(5)实验法;(6)阅读法。

11.几种综合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2)尝试教学法(3)自学辅导法

12、.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

13、.备课的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备大纲)。(2)认真钻研教材(备教材)。(3)了解学生(备学生)。(4)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备教法)。(5)备自己。(6)教具学具的准备。

14、.学期授课计划的拟定的内容:(1)提出全学期总的要求。(2)对学生情况作简单分析。(3)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4)确定本学期的重点研究课题。(5)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表。

15.课时授课计划的内容:

(1)教学内容或课题。(2)教学目的要求。(3)教具、学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准备。(4)拟定教学过程。16.新授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复习。(2)导入新课。(3)传授新知识。(4)巩固练习。(5)课堂作业(6)课堂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17、.练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2)作练习前的指导。

(3)课堂练习。(4)练习评讲。(5)布置课外作业。

18、.复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复习的内容与要求(2)复习。(3)练习。(4)评讲。(5)布置作业。

19.、检查课的组织方法:

(1)提出检查要求。(2)检查。(3)收集检查结果。20.、讲评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情况小结。(2)阅看试卷。(3)重点错误分析(4)订正错误。(5)布置作业。

21.上课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切的教学目标。

(2)恰当地组织教材。(3)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4)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6)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效率高。

。22.、常用的导入设计法有: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巧设悬念,启迪思维。(3)开门见山,简捷明快。(4)操作实验,建立表象。

23.、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2)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4.、练习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针对性

(2)层次性

(3)思考性

(4)趣味性

(5)多样性

25.小学数学的整体知识结构:

(1)认数与计算①整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②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③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④百分数的认识。

(2)量的计量;

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②重量单位:千克、克、吨;③容量单位:升、毫升(包括体积单位);④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

(3)几何初步知识

①认识平面上最基本的图形及其面积计算;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及其体积计算

③球的初步认识。

(4)代数初步知识

①用字母表示数;②简易方程(ax±b=c,ax±bx=c);③列方程解应用题。

(5)统计初步知识 ①简单的统计表;②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③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6)应用题

①基本应用题(也就是简单应用题);②复合应用题(以三步计算为主);③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④百分数应用题。

(7)比和比例

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③解比例,比例应用题。

26.统计的初步知识的知识结构:

(1)统计的初步知识

(2)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

27.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3)鲜明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

28.小学数学评价的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①学习状态的评价②学习心理的评价

③学习成果的评价

④思维品德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A.教师素质的评价

①政治素质、思想素质②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理论素质

③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④教态、板书

B.工作能力的评价 C.教学过程的评价

D.教学成果的评价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

①课堂结构安排

②教学密度③驾驭课堂能力

D.教学方法

E.学习方式

F.学习态度 G.教学手段

H.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概念的教学教法

1、以旧引新法、2、直观引入法、3、区别比较法

三、数与代数教学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现实性原则

四、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二)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三)重视数与代数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法(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1.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2.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3.培养思维能力。(二)、原则

1.现实数学原则、2.自主学习原则、3.渗透原则、4.“再创造”原则、5.反思原则、6.教育性原则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 1具体情景中学习2要准确把握“尺度” 3在操作中完成

(1).知识的“内化”、(2).在对比中区分、(3).在联想中创新、另外,渗透、迁移、说理、猜测、估算等教学方法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

3.培养他们从随机(或统计)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情景或大量数据时能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原则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使学生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

(三)、统计与概率的常用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参与性、2、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关注不确定现象的教学、4、培养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沟通联系。2.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中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数学学习情感。(二)原则

1.创造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情商教育原则 A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常用教学方法(一)激活活动兴趣类

1.情感沟通法、2.情境渲染法(二)提高活动能力类

1.操作训练法、2.想象创新法

(三)活动评价反馈类

1.自我评价 2.小组互评3.教师点评 4.分层评价(四)实践类

1.调查、2.体验法

(五)信息整理类

1.文献查阅法2.筛选法、3.比较法、4.归类法

2009年小学数学教师考试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5.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6.“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17.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8.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19.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0、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21、小学数学教材广义地说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辅助教学软件)等;狭义地说,仅仅指(小学数学教科书)。

22、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充分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与儿童的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3、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4、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小的组织单位是“课”,它包括(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和一个练习)。它是逻辑上相对独立的、而又较为完整的具体课题。

25、教材的较大组织单位是“单元”,它是指在(知识系统)和(逻辑关系)上较为完整,在(技能、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或应用上)相对独立的部分。

26、每册教材由若干个大单元组成;每个大单元由若干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又由若干(例题)和(习题)组成。

27、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28、在某一部分教材中,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点的学习的那些知识,叫做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者易于引起混淆或误解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难点);对于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性作用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关键)。

29、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数学的(内容、语言、思想和方法)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语言和工具。当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产、生活中。并且,出现了各门科学为了自身的完善而逐步(数学化)的趋势。

33、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对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是一切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

3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它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5、数学课程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6、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由于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使学生(思维清晰)、(推理严密),并善于(独立思考)。

37、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8、《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39、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变化和发展)。

40、小学数学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41、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

(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

(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42、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4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5.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46.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7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这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地位)、9作用)和(前后联系),弄清这部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除以上基础知识方面的分析研究外,还需分析在这部分教材的教学中要达到哪些(能力培养)的要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4、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8分)答: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5、推进小学数学校本研究经常采用哪些基本策略? 当前,在小学进行校本研究,通常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以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为重点,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2)从单纯的课例设计,向“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的方向拓展。(3)以校本行动研究为手段,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4)整合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6、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7、数感主要表现在?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8、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9、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10、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11、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答: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2、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答: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13、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意义如下 重点

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学习的那些知识 主要的教学目标; 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易于混淆和误解的内容

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了教学的难点 关键

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除知识外,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

14、从宏观到微观,对教材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分析全套教材;结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分析一册教材;对即将开始教学的一个大单元(或小单元)教材的分析;对一“课”教材(一个练习和练习前的基础知识)的分析;对一节课教材的分析。

15、分析研究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内容上的针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思维角度的多变性;训练要求的差异性;训练过程的循序渐进。

16.“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性特点反映在什么地方?(P119)

答: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首先,要促使学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其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要解决的现实数学问题往往交织着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还常常表现为多学科的综合。

17.“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同时,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哪几个方面有所侧重?(P120)答: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①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整体把握;

② 在数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③ 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④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18.“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主题和素材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和素材。一般来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近,对完成任务比较有信心;游戏性题材有较强的愉悦功能,对学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设计和制作类的活动任务性比较突出,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这些内容都能比较有效地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但同时也应注意,要将学生兴趣引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要有数学味道

19、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0.“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中如何注意内容选择的现实性?(P104)答:“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

21.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P114)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仔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同要求,不能过多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出了超出目标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孩子难以理解的,就应该鼓励学生把它放在“问题银行”里,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以后再来解决,而不能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影响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统计”, 既要让学生感觉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还要让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3.在代数教学中,我们往往碰到学生计算不过关的问题,你有过什么困惑?你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 【答案】学生对题目好像一看就会,一动笔就出错,对此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数感和符号感的意识,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缺乏具体情境的体验,这是过去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根据新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心算、口算的能力,先动脑、动心、动口,再动笔;同时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

(3)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活跃思维的产生,就要求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以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5、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分析要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阐述小学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风格的变化趋势。

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法探讨 篇6

(一) 把握教学重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出发,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进而转化为思维能力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明确课程改革目标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前提;文化意识是语言应用能力的保障;情感态度对学生语言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学习方法则是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这几方面互相促进, 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改革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转变自己的角色, 更新教学观念, 从当前的教学来看, 新课程标准变了, 教材也进行了创新, 但是,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落后,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还不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 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整合教材,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 努力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英语新课程改革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实际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巧。所以, 英语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如果只具备英语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已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另外,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 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走下讲台, 深入到学生中间,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指导者,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另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相关内容, 努力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

(三) 转变自己的角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不论是在课文编排结构上, 还是在句型和语法的练习上, 都注重了把英语知识转化为英语运用能力。在以往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控制者, 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构建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成功的课堂是建立在和谐、信任、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之上的, 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 课堂教学不但是教和学的关系, 也是师生之间情感增强的过程,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情感的变化有很大的联系, 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个性得到张扬, 愉快地获取知识, 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积极实践、大胆创新, 并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疏远他们, 要而多关注他们, 帮助他们, 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五)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突破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为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并且多媒体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 引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 英语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过,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 教师还需要不断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总之, 只要英语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这门学科, 使学生乐学、会学、会用。不管教学改革如何发展, 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积极学习, 不断探索,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定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知识,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智忠.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英语教育, 2010 (3) .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 2002 (10) .

[3]卢世钧.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 2010, 7 (10) :.

关于数学教法课程改革的探讨 篇7

关键词:数学教法课 数学教育 数学素养

数学教法课是为了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数学教法课,使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中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及教学体系,初步掌握数学课的基本结构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从教能力和教师素养,为尽快适应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打好基础。

一、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对社会的发展十分有用的一门学科,通过实施数学教育,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数学素质,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学素质,乃至形成全民族的数学素质,是数学教育课担负的历史使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结构、学习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面对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作为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很难胜任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型的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育类课程中最直接指导学生从教的数学教法课,面临新的挑战,数学教法课必须改革。

二、改革的方向

1.原有的数学教法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陈旧,原有的教学理论内容陈旧,大部分是与教育学内容重复的理论,与实际联系得少;对教材的分析解读一直落后于现行的中小学教材。

(1)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以往的教法课程只注重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差、人文素质不高,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科学的角度来理解数学、讲授数学。

(2)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

学的方式落后,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讲解。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充分

由于学校条件和课程安排的限制,教法课上应用现代教育手段不多,这对学生是一个不好的影响。另外,学生对课件的使用和制作掌握得不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更是片面。

2.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

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未来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就对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数学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多方面提升数学素养,才能胜任新课标的实施工作。

3.加大数学文化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学习数学史,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数学的整体意识,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及对其他学科的巨大影响。深刻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及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数学的过去,也要接触数学的现在;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数学的科学体系,更要学习数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学思维模式与数学思维方法等。在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4.改革评价体系,重视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以及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同时指出: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限于纸笔的测试,更要注重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接受程度,是否自觉应用到试讲及实习中,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他们所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事业的热爱程度。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

这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单纯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展示,但信息量较少;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大,但不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这里也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观念,很多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代替一切,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对于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效果较好;对于思维性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步一步推导,使学生看到思维的全过程。排斥现代教学手段的做法不可取,片面依赖现代教学手段的做法更不可取。结合数学教学,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要学习和体会的。

数学教法课的改革是长期的,需要结合当代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坚持基本的技能训练,不断充实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出既懂数学又懂教学的教师来。当然,一个好的数学教师的成长,还需要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努力、终身学习,师范教育只是一个起步、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邓立明,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数学通报,2002,(12).

[2]郑强.科研型数学教师及其培养[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1).

[3]张晓霞.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区长在2006年区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