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2024-10-04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精选8篇)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篇1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摘 要:财务分析课程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分别从改革与完善课程内容、设计与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教学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我院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财务分析;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财务分析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修读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后,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才能修读的一门课程,是各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扩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该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笔者将近几年财务分析课程在我院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展开分析,以求不断完善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革与完善课程内容

财务分析,有些学者也将其称为财务报表分析,目前市面上该类课程的参考教材较多,教材名称也有所不同,比如: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分析等,由于财务分析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比较晚,其内容体系的安排也不完全相同,常见的内容体系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张先志的《财务分析》为代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由概论、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综合分析四部分构成,概论部分包括财务分析理论、信息基础、程序与方法;会计分析部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的阅读与分析,有些教材也将会计分析部分从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几个角度展开分析;财务分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综合分析包括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

第二种是以王化成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由概论、能力分析、综合分析和价值评估四部分构成,概论部分包括财务分析的目的、内容、方法等;能力分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等;综合分析部分包括杜邦分析、经济增加值分析和平衡计分卡分析等。

第三种以张新民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一种体系,该体系由概论、质量分析和方法分析三部分构成,其中质量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质量分析、资本结构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分析、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和财务信息质量分析等。

以上三种体系的设计各有所长,究竟采用哪种体系作为财务分析课程的授课内容呢,经调研发现,这三种体系在不同高校都有采用,有些高校教师采用第一种体系进行教学,也有一些高校采用第二种体系,当然第三种体系也有部分学校在采用。有效的财务分析要求分析者不仅要学会运用会计数据,而且要善于运用非会计数据。会计数据只是企业实施其经营战略的“财务表现”,忽略对企业所处环境和经营战略的分析,报表分析只能是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中财务分析构成要素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之中,这种分析框架在实务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确定财务分析课程内容时,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讲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作为课程内容,而将战略分析作为一门独立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在财务分析课程之前开设。

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我们在考虑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框架基础上,将会计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分配较多的课时,重点讲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各个构成项目的解读与质量分析,在解读与分析过程中甄别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一方面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披露的评价,揭示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会计灵活性、会计估计的调整,修正会计数据,为后面的财务分析奠定基础,并保证财务分析结论的可靠性。财务分析部分主要是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效果,主要包括对反映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比率的计算与分析,考虑到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我院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也学过这些比率计算与分析,为了避免对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我们对这部分内容分配相对较少的课时,在这部分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对各个指标的深层次的分析,而不是局限于每个指标应该如何计算。前景分析的内容参照张先志的《财务分析》的综合分析部分展开,包括财务综合评价、财务预测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二、设计与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与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再加之财务分析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很难将自己融入其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考虑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的生源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在设计财务分析教学方法时,结合财务分析的特点,将教师精讲与案例分析、学生分组集体讨论相结合。教师精讲主要讲授财务分析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主要是利用一些典型案例或新近发生的案例,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了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个人,要求每组选择一家自己感兴趣的上市公司,按照教师授课进度,课后对所选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把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安排其他组对其分析进行点评,主讲教师掌控整个过程,并对各小组的分析进行总结并给予排名,采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期末要求每组同学上交一份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要求详细注明小组的分工情况,杜绝小组内有部分同学搭便车的行为。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实际应用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还加入了实训教学环节,给学生安排了上机实训课,主要是利用福斯特教学软件提供的财务分析模块展开实训教学,通过模拟实训,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创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财务分析考核方式一般都是“6+4”模式,或“7+3”模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试卷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等,占总成绩的60%-70%,平时成绩主要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构成,占总成绩的30%-40%,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应多元化,注重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注重职业能力的测试。我院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考核方式。

具体做法是采用“5+3+2”模式,即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50%,小组财务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模式能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在期末试卷题型的设计上,以考核学生分析能力为出发点,摒弃传统一贯的单选、多选、判断等题型,全部采用开放式为主的主观题,例如:给定一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分析中会用到的非财务信息,要求学生进行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或给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对案例的理解回答问题。小组财务分析报告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分析报告格式的规范程度、分析内容的合理性、陈述报告的明了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等,每个方面赋予一定的权重,避免教师评分过于主观,保证评分的客观与公正。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式符合我院会计专业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明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很好的调动,从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能够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撰写,分析过程基本符合要求,分析也比较深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很好实现。

在学期末,我们对财务分析课程的授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自己的财务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对后续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化成.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刘谷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3).[5]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7,(06)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篇2

1 课程体系内容改革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是将工程与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通过系统优化的思想研究分析化工过程系统中的规律的一门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能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对化工过程进行分析与合成, 使化工过程在开发、设计、操作、管理等各层面上达到最优化, 实现能源经济化。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文献[3]和[4]为主, 综合性强、知识点多。为了让学生在36课时内掌握系统工程的思想并应用于化工过程的优化, 笔者对该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梳理, 以化工过程的建模———模拟———分析———优化为主线, 整合其他教学内容, 形成如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将化工模拟软件学习与课程讲授结合, 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对实际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分析, 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2 工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化学工程问题, 但其研究方法与化学工程学科其他课程如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截然不同。该课程采用系统论、最优化方法等数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具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上, 将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进行集成与整合, 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遵照教学大纲授课, 教学活动的逻辑清晰, 条理性强, 但学生常感到抽象、复杂, 更不懂如何有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5]。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笔者力求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每次课堂授课之前布置工程案例供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主要来自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有的来自文献。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 然后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对各方案进行模拟与分析, 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讲授分离序列合成知识点时, 笔者让学生对一个来自浙江企业委托的项目提出分离方案, 其中原料组成和分离要求见表2。

首先让学生分析待分离体系中各物质的沸点和共沸点及共沸组成。因为醋酸甲酯和甲酸乙酯的含量非常低, 因此可以考虑用甲醇把这两酯类物质带走, 然后再分离两主要成分———甲醇和乙醇, 得到以下两种分离方案, 见图1。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比如考虑各分离方案的设备投资、分离能耗、产品甲醇和乙醇的回收率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较容易接受并能掌握解决复杂实际工业问题的完整思路,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工程化思维

对于化工专业的课程, 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准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强调工程应用, 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维。在《化工原理》课程学习时,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换热器的计算与设计。因此, 笔者在讲解换热网络合成时, 学生对Q=KAΔT这个换热公式非常熟悉, 但是对传热温差ΔT的选取主要依靠设计手册的经验值。在设计换热器时, 不仅要考虑换热器设备的价格, 还要兼顾公用工程、换热介质、操作弹性等因素。当换热器材质价格比较高而能源价格比较低时, ΔT可取较高的传热温差, 以减少换热面积, 例如钛材或不锈钢换热器。当能源价格比较高时, ΔT可取较高的传热温差, 以减少对公用工程的需求, 例如对冷冻换热系统, ΔT取5~10℃。因此, 将理论联系实际, 将工程化思维引入化工设计, 才能使设计更加的完善。再比如, 讲授化工过程最优化知识点时, 除了讲解各优化算法原理和使用范围外, 还更侧重讲解如何建立优化目标以及确定约束条件。例如, 对加氢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时, 要将催化剂的使用温度范围, 材质的的耐压范围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冷却水的温度一般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关, 因此涉及到这个变量时, 也应作一个约束条件。

4 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含有众多的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 内容抽象, 学生刚接触时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数学推导不仅占用有限的授课时间, 还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静、动结合, 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 对搞好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采用序贯模块法进行过程系统模拟时, 经常会涉及断裂流股的收敛问题。课程介绍的收敛方法有直接迭代法、加权迭代法、Wegstein法、Broyden法等。选择合适的收敛方法会提高求解速度和计算精度, 但是这在课堂中学生无法直接体会。因此, 在比较各迭代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 笔者借助Excel的计算和绘图功能, 直观表达出不同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和求解准确性。例如对于下列例子:

在Excel文件里键入对应的公式然后进行迭代计算, 结果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方式, 更改初值或阻尼系数可以让学生方便直观地判断不同迭代算法收敛的稳定性、收敛速度以及对初值要求等。

化工过程动态模拟涉及大量的微分方程计算, 计算量大。可借助Aspen Dynamic软件对精馏塔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改变操作变量, 得到不同时刻塔顶、塔釜的组成和流量的响应值。针对模拟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这种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 可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得到协调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学习欲望。

5 结论

以“卓越计划”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路, 是各高等院校的教学指导思想。笔者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上的进行不断探索, 通过教学内容梳理, 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备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评价以及优化的思维, 培养学生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的基本方法运用于化工生产实践的能力。

摘要: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是一门综合的化工专业课程, 主要讲授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分析和优化的原理和方法。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 介绍了作者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教学中应用工程思维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的探索,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篇3

关键词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166-01

从近几年来看,课程设计教学并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从思想上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所下降,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足。课程设计成果中常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工作分析课程设计亦是如此。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工作分析课程的相关理论出发,我们形成了一套基于工作分析模式的课程设计步骤,在课程设计中改革不合理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尽量选择贴近实际的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

1.1 明确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工作能力、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人格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是课程设计教学事先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一份好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会成为一次课程设计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前,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生掌握的程度和社会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和合理选择,编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的题目;课程设计的步骤;课程设计成果的格式和内容。

1.3精心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逐步走向社会实际中来。过去课程设计的选题均由任课教师指定,学生只能被动执行,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由于多种原因题目较少,实用性不强,学生无法通过课程设计来了解当前市场最新动态,造成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运用书本上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学生共用一个题目,容易造成学生相互之间模仿,使课程设计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在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我们在工作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上,结合课程要求,初步拟定课题框架,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希望从事的工作和自己向往的企业,通过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到企业观察等多途径接触社会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适合于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的课题结合了社会实际,结合了课程理论,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实施阶段

2.1精讲课程设计指导课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对要设计的内容、达到的目标等认识还比较模糊,感到无从下手;有些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有些同学畏首畏尾、缺乏自信,没有钻研精神,甚至放弃自己的尝试,东拼西凑别人的成果。因此,在开始设计之前,非常有必要集中为学生上一次课程设计指导课。在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指导课上,我们会结合具体事例,讲明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驟、设计思路和考评模式,并将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目标。工作分析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步骤:1)成立工作分析项目小组;2)编制工作分析实施方案;3)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4)形成工作说明书;5)形成岗位评价表等。从以上可以看到,工作分析课程设计内容较多,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是有难度的,而且花费的时间较多。在设计中,我们会要求大家成立项目组。这样,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既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还需要集思广益,吸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2项目组执行任务阶段

在课程设计指导课结束后,学生依据实际,成立工作分析项目小组,每6名学生为一组,每组自选一名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组员商讨后,小组确定待分析调查的企业和岗位。这一环节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与我们咨询建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小组可以将学校、学院或学院合作企业的部分工作岗位作为分析对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未来就业意向去调查分析其他企业和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分析流程,完整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包括确定题目、讨论方案、制定计划、搜集相关资料、明确调查方法、制作调查问卷、联系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访谈、整理信息、制作工作说明书、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制作岗位评价表、制作PPT等。结合组员意见,各项目小组在项目经理的统筹下,进行任务和时间划分,各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2.3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由于工作分析课程设计,需要大量地查找资料、实际调研和制作文件,因此,不可能要求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仍象平时上课一样按时上下课。但是,如果不对学生做考勤要求,学生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纪律涣散,这也不利于我们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可以申请一个专用教室,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到教室,我们便可以对各项目小组进行跟踪指导。在设计过程中,对一些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对能力较弱的同学,耐心地启发引导,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评价阶段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是课程设计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以往课程设计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单一,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太理想。在工作分析课程设计的评价上,评价是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对设计的全过程做出总结,总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化、提高的过程。我们采取的是小组成果交流会,让小组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讲出来,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找出问题,改善不足。

3.1评价指标

工作分析课程设计评价共有四项指标:1)知识运用能力,占40%;2)团队协作能力,占20%;3)语言表达能力,占20%;4)课件制作能力,占20%。

3.2评价方式

在对小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时,每组派代表进行阐述,最后小组成员集体接受同学提问。每组再推荐一名评审员。每个小组汇报完后,由评审团和教师进行统一打分,形成一个总评分,并把每一组的总评分进行公示。最终按总评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从作者所带的05,06,07级学生来看,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不再感到枯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它巩固了课程设计的成果,锻炼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也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4结论

任何一项课程设计,都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自学知识的能力来进行。本文中,笔者以所授的工作分析课程设计为例,从准备、实施、评价等三个阶段构建出该课程设计的模式,并在教学中进行了运用,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在具体操作面上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涛.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2]胡颖.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3]胡国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J].焦作大学学报,2002(3).

[4]王哲,郭长侠,董光.浅谈课程设计模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作者简介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力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建筑力学》为例,主要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建筑力学》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纵观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状况,学生往往认为《建筑力学》最难学,也是考试及格率最低的一门学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热潮,笔者从《建筑力学》入手,试图构建一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一、学情分析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与数学、物理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整体不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建筑力学》非常吃力。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建筑力学》前几次的课程中还能跟上进度,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在力矩这节的知识点上开始觉得吃力,认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有部分学生放弃努力,等到这门课程全部结束时,他们基本上一无所获。根据学生状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讲授《建筑力学》时应做到有的放矢。即使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亦千差万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甄选

1.精选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类《建筑力学》教材有很多种版本,有相当一部分与本科院校教材相似,内容较深,并不是很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精选适合学生的《建筑力学》教材,这点很重要。教材内容既不能太深,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不能太浅,知识体系不连贯。

2.甄选教学内容。《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是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在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大大缩减,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甄选。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相关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在甄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后续课程《建筑结构》的需要,因为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建筑结构》主要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弯构件、受压构件、梁板结构,以及在实际工程里用得比较多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相应的,《建筑力学》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以及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其中,重点部分是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这两部分内容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应用很多,主要体现在各种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面。 由此可见,《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孤立教学。《建筑力学》是为《建筑结构》服务的,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重在应用,强调技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培养,所以《建筑力学》里很多有关设计计算的内容并不需要掌握,只需要讲授后续课程《建筑结构》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够用即可。鉴于这两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授课教师可以尝试为同一人,这样能够准确把握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前后联系。笔者和同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执行的,两门课程的内容相互交叉,在《建筑力学》教学活动中略微提及《建筑结构》的内容,在《建筑结构》的教学活动中回顾《建筑力学》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掌握这两门课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法,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与学应统一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的整体思路。针对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建筑力学》难学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课堂讲授(定理讲解法、案例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作业点评。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教法与学法交织起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

2.上好习题课。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上好《建筑力学》的习题课,它是《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模块时,应及时进行习题课的练习,如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杆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这三部分通常是习题课的重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好每一节课。同时,应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掌握,结合高中学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讲完知识点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课堂内消化,不能急于讲解下一个知识点。笔者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过程中一直秉着宁缺毋滥、宁精勿多的教学理念,力求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就能掌握一个,不贪多,不提倡囫囵吞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先行性和广泛性对其他课程的影响深远并有辐射作用。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共同努力,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把握好课程定位,精选教学内容并与其关联课程相结合,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寿梅.建筑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3).

[3]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篇5

摘要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在优化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法改革试点,探索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旨在探寻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层教学;教学方法;优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336-03

高职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巧匠人才,具有主要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鲜明特点,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只有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高职生源基础越来越差,缺乏应有的学习态度,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学生难教、难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择分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主体和各教学因素的共同要求[2]。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层次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是高职教育应对学生差异与困惑、提高教育效益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结果[3]。该项目围绕学院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分层教学的组织实施,探索总结教学方法优化的有效途径。教育理念的优化

1.1 需求优化的生本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实践,其“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生本教育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动作技术练习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性别、性格、身体素质、特长爱好等综合因素进行分层教学,从“以学定教、需求为先”切入,既能使教学氛围更融洽、交流更顺畅、学生思维更活跃,又能使其主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更能让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4]。

1.2 动力优化的团体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卡特?勒温提出团体动力学,认为积极的团体行为会对个体产生良性影响。该理论为高职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高职学生特征进行细分,形成不同维度的“群体”作为“分层”的基础,发挥团体的作用以丰富分层教学实践。关键是团体动力的发挥,即团体对个体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要发挥促进作用。一是注重群体氛围的营造;二是发挥群体“领导者”的作用;三是形成有效的团体公约。潜移默化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做出符合学校管理及教学要求的行为,减少影响分层教学的不利行为和消极因素[5]。

1.3 分层优化的兴趣教育

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班内分层和混班分层。班内分层又可以按成绩、能力、兴趣和目标分为4个层次。混班分层则是打破传统的班级编制,将所有同年级的学生当作分层学习的主体,统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一般按学科与兴趣分为2层。两者兴趣分层的内涵是一致的,只不过混班分层中将兴趣发挥到了极致,很多课内选修课便是兴趣分层带来的最大变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内选修课,扩展了原有课程设置的单一与贫乏,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种课程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与特长[6]。

1.4 过程优化的心理教育

教学过程优化是在既定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既定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方案,以期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发展的过程[7]。在实际教学中从多角度考虑,要做到起点尽量低、内容足够简、过程多重复,尽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课堂讲解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步操作,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8]。

1.5 整体优化的社区教育

在院校之外,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广泛的学习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质上是与学校所在的社区联系。社区是学生乃至成人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社会”。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区。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9]。主干课程分层优化实践

2.1 园林工程技术

按施工顺序分为:①土方工程是基础工程,在园林地形竖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土方平衡与调配,完成园林地形骨架的构筑。②给排水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在确定给水管网形式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喷灌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园林排水重点在于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措施的景观艺术化处理。③园路与广场工程是引导游人的流线工程,在保证立面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园路工程重点在于面层的艺术搭配和线性的流畅,广场工程的重点则是面层的组合及其艺术处理。④置石假山与水景工程是让游人流连的艺术景观工程,置石假山在确定石材选用的基础上,贵在卧置如牛、立置如猴、群置如山落,并与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巧妙结合,构成自然山石画;水景类型多样,在明确或单一或综合使用的前提下,重在池壁、驳岸和护坡的艺术性处理,而以防水细节处理为最。⑤栽植工程是构成软质空间的健康工程,除了栽植形式的艺术化,健康的生命力表现是检验其质量的关键。

2.2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

按照园林分部分项工程分解为6类共计18个技能训练项目:①土方工程3个,即地形模型制作、用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施工放线;②给排水工程3个,即参观喷灌工程设施,详细调查、观测、分析、总结当地某一公园排水系统与排水设施,喷灌工程设计与施工;③水景工程3个,即砌石类驳岸施工、铺石护坡工程施工、喷泉的设计;④园路与广场工程3个,即园路设计、卵石园路施工、当地城市文化广场面层图案分析提炼;⑤假山工程4个,即假山设计、假山施工、塑石制作、假山模型制作;⑥栽植工程2个,即乔灌木栽植工程、草坪铺栽。根据学生实际,按季节分层选择进行综合代表性训练[10]。

2.3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①施工组织。正文带附件,1个表加1个图。正文包括编制说明、总体部署、施工方案、组织措施等15项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施工机械设备表、劳动力计划表、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及其简历表;施工进度计划表科学反映最佳施工方案在时间上的具体安排;施工平面布置图是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在空间上的全面合理安排,指导现场文明施工。②施工管理。四大控制:进度控制是前提,质量控制是核心,成本控制是关键,安全控制是保证。四大管理:现场管理、劳动管理、材料管理、信息管理。③四大专项,即组织协调、竣工验收、考核评价与回访维修。学习方法:先在教师指导下浏览全书章节,初步理清框架;分成16个专项学习模块,任选2~3个深入学习,明确学习重点;6~8人为一组相互讲解、交流讨论,找出关键问题以简洁图示表达;就关键问题先由学生讲解,再由其他学生归纳综述,以检验讲解的是否清楚;学习成果对等交换;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2.4 园林工程资料管理

按开头与结尾、3条主线、七大块进行二级分层教学:甲方管两头,开头准备较难,最后严格验收;监理代业主,主要管过程,包括施组与放线,即“三控(进度、质量与造价控制)二管(安全、信息管理)一验收”;乙方担重责,加强管理,落实现场“七大块”,并完善图表。“七大块”包括管理资料、技术资料、测量记录、物资材料、施工记录、试验记录和验收资料。一级分层教学按资料管理单位分为3条主线:基建文件、施工资料、监理资料。二级分层教学按园林岗位分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资料员和其他(安全员、质检员、测量员、机械员等),将施工现场管理的“七大块”资料和3条主线按各自岗位的需求进行重组,并增加相应的其他课程(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知识点,以实现岗位知识的系统和完备,防止出现岗位知识盲区。

2.5 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

按6人为一组成立园林公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技能训练项目,进行模拟公司实训:①工程量清单计价,要求绿化工程、道路与广场、景观小品为必选项目,每个公司编制完整的商务标,包括投标总价、单位工程费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其他项目清单计价表、零星工作项目计价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主要材料价格表。②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格式,每个公司编制标前施工组织设计1套。③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重点进行模拟投标,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④中标单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

2.6 园林企业管理

围绕10个问题系统学习:管理的概念、园林企业管理的特点、管理的职能、探析人本原理、如何分析企业经营环境、举例说明制定园林生产计划和降低园林生产成本、劳动管理与定额的关系、生产现场的“6S”活动、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项目管理的组织协调。就管理的职能开展讨论,梳理决策(前提)、计划(基础)、组织(核心)、领导(关键)和控制(保障)的关系。结合人本原理的探析,围绕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展辩论赛。就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和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开展“五分钟演讲赛”,由学生组成评委会,选出优胜者。就生产现场的“6S”活动,选择附近园林施工企业进行实际参观,比照分析,完成一份考察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学方法的优化

3.1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经过挑选、有代表性的公园、居住区、城市广场、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地,通过对其地形处理、水系设置、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的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园林知识的方法。一般在低年级的《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制订行走路线和重点参观项目,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适当结合讲解进行赏析、对比,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使之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

3.2 三步指导法

三步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核心内容第1次获得知识,然后围绕1~2个问题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第2次获得知识,最后由教师归纳、汇总学生第3次获得系统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在高年级的《园林工程硬质材料》《园林工程基础》《园林工程资料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深入浅出的加工,按生产第一线的程序,组成新的更为合理的教材结构,使教学内容富含逻辑意义。其次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依据各班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适于教学的口头语言,并能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给学生,还要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为此,可适当利用一些线条、箭头、图案、表格等,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11]。

3.3 实际训练法

实际训练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或实训基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的《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园林机械》等课程的教学。教师事先对练习、实训活动的目的、内容、操作要求和程序、规则做出周密的选择和设计,确定活动的方向,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际训练时,教师要来回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困难,要耐心启发引导,不可急躁。在学生进行练习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的本领,逐步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3.4 其他教学方法

一是形象讲授教学法。利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知识,同时教师的主导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不足是容易把教学变成满堂灌,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通过亲自上机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操作能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三是小组讨论法。比较适合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知识性论题的教学,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等能力。但是该方法需要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学习按预定方向进行。四是竞赛激趣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设计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12]。结语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衡量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分层教学优化的目的在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考虑因人、因材、因时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13]。关键在于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满足每一个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14]。难度在于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非智力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15]。总之,面对高素质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各自实际进行优化组合,积极应对时代教育的新挑战,为当地园林行业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致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建民、李社义、周博、刘新燕、衣学慧、李娟娟、张纯、王小鸽、方大凤参与了此项目的研究,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

《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篇6

财务分析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大、应用性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仅在实验室具有局限性。为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财务分析理论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上市公司的真实年报进行模拟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根据本课程特点并参考国外教学经验,我们设计如下实践教学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大约十人一组),每组从网上跟踪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财务状况。这样做既考虑独立性又考虑团队精神。

二、每组学生自主选择上市公司,原则上选择好中差各种类型的公司。本学期一开始选择公司较多,最后形成比较固定的公司是“沈阳机床”、“索普化工”和“邯郸钢铁”三家上市公司。搜集各公司资料比较多,主要以2001、2002和2003的年报为主。

三、根据主讲教师授课进度(几乎每章都有实践内容),每个学生都对各自选择公司的相应内容进行分析与报告,然后对选择同一公司的学生形成小组分析意见。

四、在案例课上各组学生代表发言,对各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其他学生补充与提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五、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目标和思路是使学生在学完财务分析课程后能对一个公司财务分析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同时写出一个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最终成果。

由于学生应用学校网络条件的限制,本课程实践教学网上资源还不够完善,这里只能按学生学习的进度,将截止至目前已经进行的对三个公司前四篇分析的部分资料展示出来。随着课程进度及教学条件的完善,我们将再不断加以完善。

附:学生分组情况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篇7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 (以下简称“沙盘”) 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MBA教学, 借鉴了古代军事沙盘和建筑沙盘的原型等的优势, 将一个企业生产营运的关键环节——整体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市场开发、资金筹集、生产管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改造、财务管理等部分设计为沙盘的主要内容。借助电子或手工沙盘平台,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岗位体验, 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经营, 体会经营企业的压力和喜悦。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教师评论的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边做边学习和巩固知识, 训练了管理相关技能, 提升了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 沙盘在企业高管内训中的流行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 (以下简称“沙盘大赛”) 的引导, 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有极大地热情。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经验, 要会玩沙盘不难, 但是要玩好沙盘却不容易, 玩好沙盘需要对财务会计知识的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 例如:所有者权益的构成计算、财务预算、财务体系的分析等。虽然沙盘涉及管理类大部分知识, 但是财务管理知识还是核心, 需要学生大量的时间演练、体会和反复验证才能掌握。在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 一般开设沙盘实训的课内实训课时很少 (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 沙盘课为30学时) , 通常学生在接触沙盘, 没有更深入讲解和财务深层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课程就结束了, 大部分学生只能停留在初级瓶颈阶段, 不能更深层次掌握和驾驭沙盘, 不能领会其精髓。

二、财务管理教学特点和瓶颈

财务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财务是企业经管理的核心部分, 财务管理课程的地位不用质疑, 相对课时安排更多。在现阶段高等教育体制中, 对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教材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的两个重要要素 (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 中的财务活动来编排教材, 主要涉及讲解筹资、投资、营运、分配活动等财务活动的内容, 对财务分析, 财务预算等介绍比较粗略, 有时甚至省略,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对财务信息的使用和分析, 是决策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沙盘是一个企业模拟工具, 学生在活动背景假定中和其他企业竞争,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年的营运, 学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去看资金的流动的同时, 也在企业仿真管理的过程中涉及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管理的过程, 弥补了传统财务管理教材编排上缺失的角度。同时, 对于财务管理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 主要有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一般不会安排财务会计课程到校外的实训场所实训, 主要是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实训, 这种实训一般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的, 不能让学生灵活开放地针对整个业务流程, 而沙盘则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符合的条件, 一个动态、具体、连贯的财务管理的主体环境。

三、沙盘与财务管理课程相结合的要点探讨示例

本文结合中教畅想提供的沙盘模拟软件 (ITMC) 展开探讨和说明。

1. 用会计分录的思想去理解各要素变动情况

在沙盘中, 企业的破产的衡量条件是指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流, 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为零或者没有马上可以变现的流动资产, 同时也没有所有者权益进行贷款筹措资金。根据笔者几年沙盘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指导沙盘比赛的经验, 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企业的经营的方向盘, 是主要无法分清楚所做的企业经营的每个步骤会给企业的会计六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带来什么变动, 这恰是财务管理的基石之处。

在ITMC软件中企业每季度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如下图所示。在此, 企业就作为一个会计主体, 每一个任务按钮相当于一系列经济业务, 用相应的会计分录记录每项经济业务, 通过连续操作, 实践学生会很快掌握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以“购买或调整生产线”举例分析, 此任务最复杂, 包括了投资新生产线、变卖生产线和生产线转产等步骤, 每个步骤里面, 不同的生产线又有不同的情况, 用表格总结如下表。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其他任务项也可以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学生通过几次沙盘实践之后遇到瓶颈, 有较强的求知欲, 此时学生能更好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资金的流向, 比起单纯的财务管理的学习, 化被动为主动, 化抽象为形象。同时, 这也是沙盘的财务报表的预算和编制的基础。

2. 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和控制

时刻关注所有者权益, 无论在财务管理实践还是沙盘中都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这也关系到财务管理目标。这些原理在财务管理里看似枯燥, 但是在沙盘操练过之后, 学生就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时刻关注权益的重要性。ITMC沙盘各组积分计算原则是:各组得分=权益* (1+总分/100) 。权益是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 总分是由企业开发完成的市场、认证, 拥有的生产线、厂房, 研发完的成品和资金使用的情况等加上相应的分数, 代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多时候, 企业的行为同时对权益和总分影响。所以, 要掌握权益如何算出非常重要, 这涉及到损益表, 而净利润又是算出权益的关键要素, 这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前文提及辨析会计要素并好会计分录是此利用财务报表作的前提, 是控制所有者权益的关键。通过沙盘演练, 给财务管理提供了处于动态背景下的案例教学, 让学生在沙盘的虚拟仿真环境下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并据此编制简单的财务报表。同时, 财务管理的理论给沙盘演练如何掌控和维持所有者权益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这是真正掌握沙盘并取胜的关键。

摘要:文章尝试凭借笔者的教学经验把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财务管理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探讨出加快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改革和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沙盘,ITMC,财务管理,所有者权益

参考文献

[1]郭凤喜等.运用预算工具做好ER P沙盘模拟对抗[J].会计之友, 2010 (6)

[2]刘秋民.基于工作过程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课程的探析[N].儴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7 (4)

[3]王文华.运用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进行会计实训教学[J].商业文化, 2011 (6)

高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篇8

关键词:工资薪金;个人捐赠;税前扣除

税法是一门是经济法的重要分支,开设税法课程让学生了解税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外,也能训练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而个人所得税跟每位劳动者息息相关,而光是教会学生利用税率表如何计算,这些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没有真正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而大学不应是“一本书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把税法知识给学生讲透,同时又能达到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能够帮助身边有爱心的人合理的进行捐赠,达到既献了爱心又合理节税的目的。

先引出问题:(1)如何捐?(2)捐向哪?(3)捐多少?

情境一:张小五在暑假期间做了家教领取了报酬5000元,他打算把其中的3000元通过汇款的方式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请计算如何帮他进行纳税筹划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法条回顾——(1)纳税人将其应纳税所得通过非营利性机构向教育、民政部门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个人在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国税函[2001]164号)(2)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全额扣除。(财税[2000]30号)

解析:根据国家税务局的规定,张小五通过汇款方式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享受不了税前扣除的政策,所以小明应负担的税额为5000*(1-20%)*20%=800元。如果我们帮助张小五把直接捐赠改为通过非营利性机构的间接捐赠,首先计算能够在税前扣除的最高限额为5000*(1-20%)*30%=1200元,然后计算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30%以后,要负担的税额则为:[5000*(1-20%)-1200]*20%=560元,与之前的直接捐赠相比较,节省了240元的税负。

通过情境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要想捐赠之后合理避税,首先要选对适当的捐赠方式,避免直接捐赠,而尽量通过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捐赠——比如这些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等。

2、当进行捐赠的善举之后,要尽可能索取相应的票据或证明材料,为税前扣除做好准备。

3、可以向特殊的项目进行捐赠,从而达到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特殊项目包括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红十字事业、农村义务教育等。

情境二:张小五除了8月份做家教获得劳务报酬5000元以外,9月份和10月份又做兼职分别取得了报酬5000元,他希望把9月份的报酬通过民政部门向贫困地区捐赠3000元。

现在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方案来比较一下那种方案税负负担更轻。方案一,假设张小五只在8月份一次性捐赠了3000元,9月份不再捐赠。

根据案例一的结论,可得知一次捐赠3000元只能扣除1200元,最终个人因获得劳动报酬还要承担56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款。而9月份获得的5000元报酬还要承担5000*(1-20%)*20%=80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算起来,二个月一共获得报酬10000元,捐赠3000元之后仍要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是560+800=1360元。

方案二,假设张小五在8月份只捐赠1200元(即税前应纳税所得额的30%),而在9月份捐赠1800元。

这样8月份应缴纳个税[5000*(1-20%)-1200]*20%=560元,而9月份缴纳个税仍然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的30%,[5000*(1-20%)-1200]*20%=560元,应缴纳个税还是560元。二个月一共捐赠3000元,而要承担的个人所得税是560+560=1120元。与方案一相比,比它节省了240元。

方案三,张小五8月份只捐赠1200元,9月份捐赠1200元,10月份捐赠600元,这样三个月一共捐赠了3000元。

则8月份与9月份应缴纳个税都是560元,[5000*(1-20%)-1200]*20%=560元。而十月份{5000*(1-20%)-600}*20%=680元,这样比起方案二,在十月份节税800-680=120元。

情境三,张小五2013年8月在学校取得工资收入10000元,在外兼职授课获得劳务报酬5000元,他希望通过民政部门向贫困地区捐赠3000元,在不考虑社保缴纳情况下,思考用那种捐赠方式能更节税?

方案一,只用工资收入进行捐赠,允许税前扣除的部分最高为30%,所以(10000-3500)*30%=1950元,工资在捐赠之后应纳个税为:(10000-3500-1950)*20%-555=355元。而劳务报酬还要交税5000*(1-20%)*20%=800元,所以只用工资进行捐赠3000元,最终要承担的个税为355+800=1155元。

方案二,只用劳务报酬进行捐赠,则税前最高可扣除5000*(1-20%)*30%=1200元,劳务报酬部分还应纳税{5000*(1-20%)-1200}*20%=560元。而工资部分应纳个税(10000-3500)*20%-555=745元,所以最终要承担的个税为560+745=1305,这种方案比方案一还要多缴税150元。

方案三,采用组合捐赠,先在劳务报酬中捐赠1200元,然后在工资里扣除余下的1800元。则劳务报酬捐赠后还应纳税{5000*(1-20%)-1200}*20%=560元。而工资部分应纳个税(10000-3500-1800)*20%-555=385元.这样一共捐赠3000元,而负担的个税为560+385=945元。此方案比方案一还要节省1155-945=210元。

从案例三的三个方案分析,我们又可以得出当分期取得收入时,为了捐赠之后最节税,我们可以不同的月份进行适当的划分。而对于同时取得不同项目的收入,我们可以对捐赠款项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从而达到做了好事,又达到节税的目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企业税务筹划与案例解析》,汪华亮、邢铭强,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上一篇:关于坚持和奋斗的高三主题班会必看下一篇:书社图书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