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改革

2024-09-19

教材教法改革(共12篇)

教材教法改革 篇1

政治教材已经进行了改革, 摆在众多政治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新教材?如何采用更好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法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方向

众所周知, 在21世纪的今天, 政治科由主科地位下降为实际上的副科地位, 原因虽然很多, 但与政治科旧课程缺乏实效性, 一部分政治教师本身素质不高、观念与教法陈旧有很大的关系, 而这些已然成为社会上一部分对政治课有偏见的人指责的把柄和话题, 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政治科的中考与高考。那么, 要想重新焕发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与活力, 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除了目前课程教材已经实行的改革外, 还应启动的就是教学方法、手段等的改革。多年来, 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推陈出新, 对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魏书生教书育人的“秘密武器”就给了笔者很多的启示:凡事提倡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 尽可能达到师生间认识的统一。学生能接受并乐于接受, 而且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能积极参与到民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利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可以尝试将旧的教学环节进行革新, 设置学生欢迎、教师适用的新的教学环节。经过几堂课的实践与比较, 显而易见的变化让我对新教法信心百倍。对250人进行民主测试的结果也令人振奋, 95%以上的学生接受并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1. 设置情境, 引生入境环节。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教师巨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一堂新课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教师就要创设意境。通过唤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从而既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该环节一般只用3—5分钟, 采用的方法是活泼、轻松又能引人思考的形式, 比如唱歌曲, 讲故事、名人逸事, 国内外重大时事等形式, 但要新颖、简洁、感人。总之, 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 复习旧课是否有必要呢?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其必要性, 不妨将它融入师生交流新课环节中, 适时地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 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师生交流新课环节。

该环节是一堂课的核心。交流不同于单向传授, 它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一改以往单向式的“我讲你听”的传授, 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拨阐释→学生再回答总结的方式 (30分钟左右) , 达成教学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与学这样评析:“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 指导他, 使他以最自顾不暇的时间经过相似的经验产生相似的思路,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

因此, 要想让这一环节顺利进行, 就需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案, 而且要备“学”案。除了对教学目标有清楚的认识, 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有充分的了解外, 对“学法”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有相当的把握和转化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否则, 不仅起不到引导作用, 有时还可能被学生问倒, 或出现冷场和拖课现象, 影响了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 那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笔者建议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小组竞赛和学生互答法来进行。小组竞赛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其竞争意识。至于学生互问互答的形式, 有的教师存在疑虑:学生提问, 学生回答准确度如何?是否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 放射出的光辉越灿烂。”我们这样做, 正是希望学生在组织问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小组团体协作能力方面能得到培养与提高。通过对“问”“答”的探讨, 调动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唤起其主动性。譬如, 在讲到“发展真挚的友情”时, 原先许多本应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题 (如“我们应该怎样表达对朋友的真诚”等问题) , 就可以让看完书的学生进行讨论, 再由先举手的A组学生发问, B组学生回答, 若回答不完整, 允许有一次补充的机会, 否则由其他组抢答, 提问方与回答方都有得分的机会。这样, 通过一个问题就可以调动许多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各种能力。当然, 初一学生毕竟能力有限, 有时跑题、答错题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这时,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既要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问答轨道上, 又不能采取“否定”、“扼杀”、“包办”和“不屑一顾”的方式。当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发现正确答案时, 其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冲动将会溢于言表。此时, 再经教师适当的阐释, 学生再回答、总结的失误率就会更少, 而且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这就是所谓的“施教之功, 责在引路, 妙在开窍”。

3. 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提倡论题设计要合理, 因课制题。教师可将课堂的重点内容设成论题让学生讨论、回答、补充。还是以“发展真挚的友情”为例, 该课讨论的重点题目设计成“怎样才能发展真挚的友情”, 学生回答起来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而如果转化为:马克思说过, 友谊总是需要用忠诚去播种, 用热情去灌溉, 用原则去培养, 用谅解去护理的。你是如何去理解这句话的?学生的讨论就会很热烈了。讨论完毕, 让学生上台进行板演是必要的, 其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 布置作业环节。

作业过多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之一, 因此, 严格挑选布置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平时要求学生做的作业, 教师都要事先做好。可以把作业分为两个层次, 即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认真完成, 而选做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尽力完成。至于一些难度偏大的讨论题, 还可以安排在讨论环节让学生们思考、讨论。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相应的作业, 压力小, 负担自然减弱, 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这样对唤起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 新教法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 (魏书生语) , 将“学法、思法、乐法”有机结合, 使课堂上的“乐”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改变的“趣味”上, 而是“内化”为学生喜闻乐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设计上。不难看出新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活动的能力、组织问答的能力、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以及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新教法的实施, 无疑会使课堂容量变大。为了保证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会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等配套进行。让我们真正把握跨世纪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并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 让“教”为“学”服务, 找准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待到山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但愿思想政治课绽放出灿烂的教改之花。

教材教法改革 篇2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吴丕绩)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自91年起在上海市部分课程教材改革试点中学 开始使用,至今已有四年。本文拟将这新教材与人教社根据78年大纲编写、而后又根据81年大纲修订的全国通 用初高中英语教材作一比较,以揭示新教材的特点,供使用新教材的同行们参考。

一、两套教材的比较

1.理论基础不同

每一套教材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科研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 学基本上沿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它本质上是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教材以语法为纲,思想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初中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中、高年级以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为主。

新教材以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吸收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听说法和功 能法的实践经验,博采同类中外教材包括通用教材的长处,采用结构功能体系编写,既注意结构循序渐进安排 ,又按功能体系,密切结合社会交际活动,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用教材以语法为纲,十分注意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法知识讲述详尽。新教材则将语法删繁就 简,降低难度和坡度,而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2.编写体例不同

通用教材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教学内容围绕语法展开。每一课大多包括课文(Text),语法(Crammar)和 练习(Exercises)三个组成部分。初中教材每篇课文前大多还有操练(Drills)部分。操练部分围绕该课所要教授 的语法项目;课文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尽可能体现该课的语法项目。练习紧密联系该课的语法 和词汇,用以巩固学生在该课中所学的新语法结构和词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法 知识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通用教材功不可抹,不失为是一套较好的教材。但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 际的能力方面,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初中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兼顾读写能力的发展,注 意语法归纳。每一课包括课文(Text)、操练(Drills)和课外作业(Homework)。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语法结构操 练,而且包括会话、听能、阅读及语音等操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听说写的操练均围绕作为该课教学重点 的结构、功能和词汇。语法项目以句型形式出现,每2-3课归纳一项。高中新教材在继续重视听说能力的同时, 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增加阅读量,适当深化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每个单元安排 一篇课

[1] [2] [3] [4]

★ 初一英语教材

★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材

★ 基础英语教材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材

★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

★ 教材教法心得体会

★ 新目标作文

★ 刍议中国文化心理学

★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教案

教材教法改革 篇3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以学生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课程改革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仍偏重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本位,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材内容的职业能力特色不突出,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形成。未体现以能力为本的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

2.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市场需求,要求教学课程改革

用人单位都想新招聘的人员不花费岗前培训成本就能直接从事工作,而我们的毕业生不能达到一上班就能顶岗这一要求,从而形成用人单位想用但不敢用的现状。如何满足用人单位这种不进行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要求呢?我们目前的教学设置是不能实现的,那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3.职业学校要发展,要求教学课程改革

职业学校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学生就如同我们的产品,学生找不到工作就等于产品卖不出去,这样的学校如何求发展?只有学生能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要学生,学校才能不断地发展,可是现行的教学课程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因此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突破传统的“学科化”课程设置的束缚,改造和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势在必行。而体现“能力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指导思想的财会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二、中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构想

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合理内核基础上,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调研、构思和编写。同时,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定位《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基础会计》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根据后续课程的应用和实际会计岗位对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为三个层次:

上述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本课程的主体,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结构体系。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

2.改变《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改变过去《基础会计》课纯理论讲授方式,增加了实践课时,同时突破以往会计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时间分立模式,体现实践—理论—应用的结构特点,将理论实操融为一体,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如下:

教学课时安排:总12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48、实践课时72学时(见下表)。

为了更好贯彻该教学模式,我们充分利用实训室,对实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使学做更好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三段式”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有利于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

3.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提高评价学习效果的科学性

在考试方式上,实行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分开、主观性与客观性考试相结合、学习成果与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分别计算学分。采用“多权重成绩评定法”评分,即综合实训、单项训练、课堂提问和作业、期末考试四方面各占一定权重综合评分。评分权重设计为综合实训40%、单项训练20%、课堂提问和作业20%、期末考试20%。以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基础会计》的多样化教学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操作机会。根据该课程的这种特点,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满堂灌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

(1)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本校综合训练中心参观实习,在现场请实训人员讲解会计操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会计学科有了更加直观、更加全面的了解。又如在课堂讲完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后,再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的财务部门进行参观、示范,就会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解现实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我们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法,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讲授,还是课程实训、单项实训,都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着重培养开发能力,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了单纯灌输式教学的缺陷,变死学的静止的知识为活学的实践知识,活灵活现的案例教学方式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社会环境和实际问题,从而学会在复杂的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起到了仿真实训的作用。

(3)模拟训练法。我们的单项、综合实训都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同时实习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发生的真实的经济业务的会计资料。 并将学生按会计岗位分成5人小组,进行会计分岗实训。

(4)角色互换法。针对会计工作政策性、法规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爱岗敬业,遵守法律法规。如我们采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总经理、投资者、会计人员、税务人员等,从各自的角度来讨论对某一种会计处理方法的看法。这种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觉得新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5)顶岗操作法。顶岗操作法是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在毕业实习中,我们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具体的会计岗位进行实习,在校外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与工作方法,锻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现代审计意识。

(6)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已经引入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辅之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手段,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信息唯一的提供者,而是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多媒体软件的广泛使用为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教法改革 篇4

1、开展专题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地方高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更好地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相适应, 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是高素质的教师, 要改变别人, 必先改变自己, 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形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 分析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2、结合《标准》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

2.1 结合课改, 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 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 有些教学内容陈旧, 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 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理论脱离实际。因此, 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 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增加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 形成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 介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 开设中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专题课程, 明确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 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 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2 对新《标准》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 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课程标准的颁布代表着信息技术课程走向成熟。本次课程标准和以前的计算机教学大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等完全不同。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 的描述比较简单笼统, 没有足够清晰地具体化, 难以对课程实施给出有效指导。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内容必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当前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技术 (如前台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和后台数据库技术) 已趋成熟和稳定, 而语音识别、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生物计算机等前沿技术在短期内尚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当前信息技术的基本形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推出, 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而产生的, 又是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汇总、归纳而形成的必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其设计中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 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 体验信息文化, 提升信息素养, 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 正确把握新《标准》内容的定位, 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2.3 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 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 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 最后介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做哪些工作, 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 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其主动学习,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 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 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 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 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 作为《教法》课, 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 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 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3.1 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 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 并探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探究式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质疑教学模式、活动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 [2];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 既可体现学科特点, 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 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 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 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 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 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进而形成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3.2 重视校内试讲的质量

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 现代教育具有实践性, 教育是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 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造意识。[3]校内试讲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对学生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从事教学的开始, 校内试讲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到我们的实习基地见习, 实地感受一节信息技术课;其二是观看现有教学录像, 看一个教师的形象、风度、语言表达、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对待学生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的小结;其三是在班上推荐一名学生讲一节信息技术课, 提供给大家一个讨论的课案, 讨论一节信息技术到底应该怎样上, 怎样才是一节信息技术课, 一节课的基本过程, 把握好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其四是分组试讲, 每一个学生要通过3个教案, 严格规范试讲各环节, 设计统一的参考教案模式, 学生不仅要有文字的详细教案, 还要有与此相配套的课件, 突出教学的引入、教学内容的表现;其五是采用微格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就课堂教学的某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录像, 教师学生一起分析, 帮助学生存在问题, 尤其是学生个人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行和提高教学能力[4]。

4、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 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 还要培养技能。然而,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 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 长期以来, 《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 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 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 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 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 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 发展专业发展学校, 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 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 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 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 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 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 在目前的状况下, 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 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 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 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 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 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 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同时加强师范生的微格教学训练。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 增进知识的应用, 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 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 例如结合《标准》理念, 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 提出研究探讨课题, 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 善于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既能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又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师。

5、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突出实践性的课程学习环境下, 不仅对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结构有一个良好的认识, 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大概的了解, 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有了更多地体验,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环节有了基本的认识, 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充分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及其它学科教材教法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方式进行更新;在抓好课堂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 突出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上课;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较新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的教学观念, 采取开放式教学, 把教材教法课由教师主讲转变为引导, 把学生“学教学”转变为“教中学”,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敦.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 (修订本)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4:195.

[4]黄刚, 吴丽华, 姜云杰.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实践性的做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

跨栏跑教材教法 篇5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田径运动项目,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是选用教材,但在各级田径运动会上,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因此,中学跨栏跑技术的教学是启蒙阶段,在这阶段掌握好跨栏跑技术,对今后的教学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指导思想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一个人的体能只有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促成各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的发展各种体能,所以无论从事何种运动都离不开田径运动,学好田径运动中的各种项目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的发展其他运动。

二、教材分析

跨栏跑是在快速跑进的过程中,依次跨过一定数量的高度栏架的短距离径赛项目,也是田径运动技术中比较复杂、节奏性很强的项目。参加这项运动的锻炼,能够提高人的速度、力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协调性和节奏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建立正确的跨栏跑技术概念,掌握跨栏跑技术

2、体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跨栏跑技术 难点:“跑跨”和“跨跑”的结合及惧栏心里的克服 易犯错误:(1)起跨时身体重心低,蹬地不充分,屈腿跳栏。(2)直腿攻栏或屈腿绕过栏板。(3)腾空后两腿动作消极,“剪绞”时机不正确。(4)下栏时身体不平衡,动作停顿。(5)下栏后第一步过小,破坏了栏间跑的节奏。(6)栏间跑直线性差。(7)栏间捯小步,节奏紊乱。(8)蹲踞式起跑到第一个栏起跨点不准,加速不及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正确的跨栏跑技术概念(1)教学方法

①简要介绍跨栏跑的起源、特点、发展趋势等。

②结合图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讲解跨栏跑技术。姓名:郭宏杰 班级:体教09102 学号:28 ③示范:蹲踞式起跑过3~4个栏。④组织学生试跨2~3个低栏。(2)注意事项

①跨栏跑技术较复杂,对身体发展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安排在短跑技术教学之后。

②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不宜分析过细,示范动作要准确,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表象。

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粗略体验跨栏跑技术。

2、学习跨栏步技术(1)教学方法

①由原地到慢跑做摆腿模仿练习和栏侧过栏练习。过栏时在上栏前1.10米处起跨,摆动腿屈膝高抬,膝到达栏架高度时,小腿迅速向前摆出,接着大腿积极下压,直腿下落,两臂配合。熟练后在慢跑中连续跨3~4个栏。②原地栏侧做起跨腿过栏练习:在起跨腿一侧距肋木1~1.2米处横放一栏架,双手扶肋木站立,在栏上做起跨腿屈膝经腋下向前提拉过栏,当起跨腿的膝提举到身体正前方时,自然放下,熟练后,做慢跑或快跑栏侧提拉过栏练习。

③慢跑或高抬腿跑过栏:起跨距栏约1米,过栏动作同前,但幅度小,腾空时间短。注意过栏前和下栏后高重心支撑,上下肢协调配合,不要向上跳,下栏后继续高抬腿跑,准备过下一个栏。

(2)注意事项

①跨栏步教学是跨栏跑技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上述分解练习和专门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作。但分解练习不宜过多,同时要结合跨栏步教学较多的发展柔韧性和髋关节灵活性的练习。

②跨栏步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练习时的足迹,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适宜的起跨距离。③跨栏步的专门性练习和技术教学过程中,都应注意下肢动作与上体、上肢动作的协调配合。

3、学习起跑过第一栏技术(1)教学方法

①确定步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在起跨点处分别画出起跨标志,要求学生做站立式起跑用8步反复练习。开始可不放栏架,逐渐过渡到跨空栏架、橡皮条等,建立栏前8步步长的空间定位感。

②站立式起跑过第一栏,然后继续跑进。

③蹲踞式起跑过第一栏。使用起跑器,听信号练习。(2)注意事项

起跑到第一栏跑8步,起跨点准确,最好在起跨点做一标记。注意跨栏跑与短跑起跑的区别,注意跑的节奏。

4、学习过栏与栏间跑相结合技术(1)教学方法

①起跑过前3栏。适当缩短栏距,降低栏高,使学生逐步掌握栏间跑技术和节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难度。②成组站立式起跑跨3~5个栏。

③站立式或蹲踞式起跑跨5栏、8栏、10栏等多栏技术练习。(2)注意事项

姓名:郭宏杰 班级:体教09102 学号:28 ①栏间跑的教学,要在起跑过第一栏技术教学之后进行。

②栏间跑时重心要高,节奏感要强;攻栏和着地时要高重心的、高支撑,减小波动差。③下栏时第一步起跨腿积极前摆,有意识地增大第一步。

5、学习全程跨栏跑技术(1)教学方法

①蹲踞式起跑跨5~7个栏。用稍稍缩短的栏间距离进行练习,栏高也可适当降低。②不同栏高、栏距的组合练习。

③降低栏高的节奏跑练习。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栏高或栏间距离,以快速过栏、保持高节奏为准。

④听发令枪成组练习跨全程栏。(2)注意事项

①每次课都应进行跨栏跑的专门性练习。

②着重改进个人过栏与栏间跑技术,建立正确的跨栏跑节奏。③下最后一栏尽力冲向终点。

六、基本教学流程

1、收心、热身 —→ 一般准备活动与专业准备活动

↓ 提问、要求、巡视

2、主教材 —→ 教 : 示范、讲解、巡视、指导

∣ 学 : 听、练、论、创、演

3、恢复、心身 —→ 放松、小结、作业

七、教学效果预计

新教材 新教法 篇6

转变教师教的模式

参与——体验——内化——外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因此,传统的“传播——理解——示例——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正逐渐被“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做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消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问题,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如何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虽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有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如《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谈理论。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引入功的概念,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开展师生互动的实验、娱乐,从中探究规律,在对现象的解释、分析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为主,教为辅。教师将学生领入门之后,就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习,这些规律大多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而在探究规律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认识。比如教《曲线运动》一课,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些曲线运动现象导人,先用小球做实验,及时指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描述曲线运动的规律,对它进行再认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也可借助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彻底改变教师过去在黑板上辛苦地绘制小球的各种运动轨迹图像的窘境。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要使教学在如下几方面发生变化: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注意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在探讨问题,特别在解决问题方面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并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质疑、发表独立见解,以体现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和创造性。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开放学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识的学习变成他们生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主动性学习。学习不是接受,而是生活、生长;不是等待、观望,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感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的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获得个性化的享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促使学生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做到“四不”: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凡是学生能解的问题不要由教师做;凡是学生能练的问题不要由教师写;凡是学生能表述的问题不要由教师说。物理实验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以大量小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只有经过动手活动,对间接知识进行改造转化为有型的、可操作的实验,间接知识才能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组成学生素质的有机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小课题和长作业。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研究无关,搞课题是教师的事。其实不然,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教材中有很多小课题。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来完成。这一段时间可以连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小课题长作业注重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其兴趣,从而能自主地进行主动性学习。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针对物理新课程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功能的开发也至关重要。由于实验情景和实验研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因此。在高一、高二物理学生实验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中应增加有启发性的演示实验。要把一部分富有设计性、组装简单、效果明显的组合实验箱引入课堂,有机地将实验设计、实验制作、小科技制作、案例调查、实验探索、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纳入物理实验训练和功能开发的范畴,以此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然,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不完全迷信教材,不完全迷信经验,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高一学生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布置—个探索性实验,只给一把刻度尺、一块长木板、一个小滑块,请粗略测量长木板与小滑块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再实际进行操作。最终测出该值。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有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在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过去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就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应努力实现: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加强能力类、应用类、情景类、开放类、综合类试题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课堂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过程评价。

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意志、良好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应及时予以评价,以此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教材教法改革 篇7

一、过去的音乐教学法所存在的缺点

之前对音乐教学法的定义是这样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按照相应的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系列都被称为教学活动。然而时代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认知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通过反思后,很多相关教育工作者发现音乐教学法存在一些缺点,笔者对这些缺点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的单项

过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结果,没有看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很多教师只片面的看重考试结果,所以只传授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部分系统的音乐知识,但是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虽然传授了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很多孩子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因此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活动单边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对知识进行灌输,尽管采用了较多的教学方式,孩子也非常喜欢。但是所有的步骤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因此只是教师方面在单边的传递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成了课堂主体,比如要教什么,该怎么做等等,都是教师在考虑。关于“学习”的方面,则没有被考虑进去。而且很多教师的想法都非常主观,必须要制定出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三)教学过程单一

很多教师只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最终目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上课以前,教师会对教案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对上课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甚至将发声练习、视唱练耳这些步骤的时间也进行严控。 因此,其教学课程只追求最后的“结果”。如果达不到所谓的“结果”,那么教师便会认为这堂课很失败。也因此,学生只能够通过模仿来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这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还会使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四)交流方式很单一

很多时候,教学课堂只突出教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关注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因素,其他很多东西都没有注意到。虽然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学习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非常少。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忽视了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交流。

综上所述,过去的音乐教学法非常的单一,仅仅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重点,然后对整个课程进行构建和设计, 这就带来了很多弊端。此外,因为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课程结构突出学科本位,科目太多,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习非常的被动,这导致教学的效率不高。

二、《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本教材当中,不但内容非常全面,同时介绍了很多理论知识。另外,里面也包括了一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还有相关的教学成果。也就是说,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都囊括了。尽管如此,笔者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教学的内容多而杂,理论知识太多,学生不容易吸收。怎样通过教学内容来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效率。

针对教材和课程中的问题,需要将教学改革和学科特点进行结合,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结合。在改革的时候,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对于关系到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容,必须进行有选择性的讲解。最后,也必须要把实践活动贯穿到理论知识里面去,这样才能实现内容的改革,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教学进行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先进的理念,积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1. 理论和实践必须能够进行结合。

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实践和理论必须要能很好的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能联系实际。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见习活动、社会活动、表演活动等。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下面的尝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首先是教学的观摩活动。观摩活动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听相关的课程,听取课程的时候总结经验。比如,笔者带学生去市里另外一所学校进行了观摩,听取了一堂音乐示范课。回去以后,让学生撰写一篇感想,对课堂内容进行感悟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是教案写作。教师在完成了备课以后,需要根据课时的数量,来对教案进行写作,按照教案来完成教学任务。 整个详细的教案对于课堂效果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讲述完音乐教学内容以后,会要求学生回去写一篇详细的教案。在之后的课堂上对学生写的教案进行评讲,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促使他们能够及时地改进。

然后是试讲。这指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台下的同学讲课,讲完后,老师同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试讲的内容可以是教材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具体包括声乐、创作、 乐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学生讲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全过程录下来,后面让学生自己观看视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学生通过这样一种角色转换,不但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增加了实践的经验。所以,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2. 将音乐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了提升。很多学生都参与了科研项目,比如当地的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等。

3. 研究性学习和反思性实践相结合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性的指导,从平时的生活当中选择一些主题,对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举个例子,教师让学生课下寻找一些资料,上课的时候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反思也是课堂实践的一部分,通过反思,不但激发学生进行了思考,而且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具体的做法是,将每一个学生的讲课过程录下来,然后再将视频放给教师和学生看,学生进行反馈,自己评价,提高自身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挖掘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采用语言或者动作来进行表现,充分带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的现象。 此外,在上动态律动课程的时候,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 跟随音乐来进行活动,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会做出不同的动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创造,同时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5.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过去,考核仅仅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考核的方式也过于单一,全是闭卷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教学目标相背离。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考核,笔者针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考试与结业考试进行结合。注重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综合学习程度。同时在平时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把考勤、提问以及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因素全部进行结合, 这样可以综合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科学的制定评价的指标,其包含了学习积极性、 课堂基本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可以这样来进行分配:考勤占15%,教案设计能力占30%,课堂基本能力占30%,实践能力占25%。这样进行改革,不但可以使评价考核更科学合理,而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元化的考评引入到课堂当中,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可以激励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同时也需要采取民主、开放的评价方式,从而使评价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既要注重考试结果,也要注重过程。

三、总结与体会

在《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当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思维。同时,这也是设立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关注教育界和学科内的动态和变化,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2]白雪.教师教育视角下的高师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模式构建研究[J].艺术教育,2014,(9):62-62.

[3]王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音乐时空,2013,(9X):142-143.

[4]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5]余艳.高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方音乐,2013,(8):107-108.

[6]杨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93-96.

物理新教材教法研究 篇8

一、注意知识衔接, 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 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 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新的教学原则, 即 “降低要求, 放慢进度, 单元过关, 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 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 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 减缓高、初中的“台阶”, 使知识合理迁移, 在迁移中得到深化。如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 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 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 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 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 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时, 首先复习二力的平衡, 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 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 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另外, 要注意物理与数学知识的衔接, 在力的合成一节中, 不宜用余弦定理求出合力的表达式。课本中只要求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合力问题。

二、分散教学难点, 适当放慢进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 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 分散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 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必须弄懂一点, 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 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如摩擦力的教学, 虽然初中有过接触, 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 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 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以及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 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 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 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 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开足演示实验,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 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 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 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 我们自制了卡文迪许扭秤模型,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扭秤的构造及测量原理, 从而学到了用光学知识显示微小的引力的方法。另外, 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 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 人造卫星运行问题, 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 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使学生一目了然, 豁然开朗。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急于赶教学进度, 难免产生用 “填鸭式”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 总认为只要自己讲清楚了, 学生就会接受下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久而久之, 就会扼杀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 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 成为一只不会寻食的鸭子。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 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 创设物理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 对步入错误的同学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在讲 “加速度”的概念时, 有这样一道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 加速度逐渐减小, 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 速度怎样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概念。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 我提问了一个同学, 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 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 一些同学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 明天给了你一元钱, 后天再给你五角钱, 你手中的钱会怎样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 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来我又提出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打比方, 再回答问题。学生举了一个花钱的事例, 然后回答速度应减小。可见, 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这样才能起到点拨作用。

五、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数理结合能力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两大困难是:⑴不知如何学习物理;⑵不会数理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 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 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 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 用图去进行思维, 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钻研教材教法展现数学魅力 篇9

一、在过程中感知概念本质,碰撞思维火花

在数学概念内容编写上,新教材采用以下模式:呈现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与先前教材编写模式正好相反:直接呈现抽象概念→列举具体例子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手锻,结合实际生活,把概念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

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概念

考虑到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日常的描述性语言概念升华到用数学符号语言精确刻画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于是,创设问题情境 (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 ,给出问题:如图为某地区2006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1,用自然语言说出从左往右看气温在哪些时段内是逐步升高的或下降的,然后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为了引导学生解决后一个问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象,通过具体情形,例如,“t1=8时,f (t1) =1, t2=10时,f (t2) =4”这一情形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对于自变量8<10,对应的函数值有1<4,举几个例子表述一下。然后给出一个铺垫性的问题:结合图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区间[4, 14]上,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这一特征。

在学生对于单调增函数的特征有一定直观认识时,进一步提出问题:“对于任意的t1、t2∈[4, 16]时,当t1

通过观察图象、进行实验 (计算机) 、正反对比,发现数量关系,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尝试用符号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为了获得单调增函数概念,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得出关键词“区间内”、“任意”、“当x1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愉悦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二、挖掘数形结合的魅力,展现图形之美

数与形是数学领域中的两大内容,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案例2:已知点P (x, y) 在圆 (x-2cosα) 2+ (y-2sinα) 2=16上运动,当角α变化时,点P (x, y) 运动区域的面积为。

此题讲评完后,仍有许多同学将信将疑,主要是两个地方想不明白: (1) 为什么中间要除去一个圆? (2) 为什么图形会是一个圆环?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同学找到一个形象的说法:点P所形成的图形就好比我们在玩呼啦圈的时候,呼啦圈上的点所扫过的地方,其中圆O就好比我们的腰,当然呼啦圈不可能扫过我们的腰,所以圆O的内部要除去。

接着,我利用几何画板,设法把它的图形作了出来:

设圆心为M (2cosα,2sinα) ,易知它位于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上。用几何画板作出这个圆,在这个圆上任取一点为M,再以M为圆心,4为半径作圆;跟踪这个圆周的轨迹,拖动点M,就可以观察到点P的轨迹了。如图所示点P运动区域 (灰色部分) 是一个圆环,故面积为32π (如图2) 。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在我补充讲解后都露出了欣喜的神情,不仅体会到图形在解题中的作用,更欣赏到在作图过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的图形之美。

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展现图形的动态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下载精彩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如在讲授《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时,我下载了金字塔、水立方、中塔旋转餐厅等图片,然后用几何画板把图片中的建筑物结构用几何手段呈现出来;在学习导数概念之前,先播放一段郭晶晶的跳水视频,然后抽象出轨迹,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品味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给传统的数学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体现数学向生活回归,更加注重数学题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途径,也为师生、生生交流创造了问题情境,从而一改数学枯燥乏味的局面,为学生开启了一扇思维的天窗。

案例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在学习公式前,老师先讲:“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此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窃窃私语,相互交流自已的看法。他们能够得出给我的回扣是1+2+4+…+229分,如何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老师再根据讨论的进程进行恰当指导,最后推导出公式 (q≠1) ,从而很快计算出回扣应为1073741823 (分) =10737418.23元。这远远大于老师给学生的钱100×30=3000 (元)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求知欲高涨。

数学实验也是合作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来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4: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f (a) ·f (b) <0且图象在区间[a, b]上连续不断,是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有零点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学生对这点的理解比较困难。

实验设计:给学生一条直线和一条细线 (图) ,并记细线的两个端点为A和B,让学生动手,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能够保证这条细线和给定的直线一定有交点?

学生可以发现当点A和点B在直线的两侧时一定能满足题意,而当点A和点B位于直线的同侧时,可能有交点,也可能没有交点,故不一定有交点。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来分析得到f (a) ·f (b) <0的结论。

教师继续问,在刚才的情况下 (A和B在直线的两侧时) 细线与给定直线已经有交点了。请问你能设计出方案使得他们没有交点吗?

学生会有两种方案:

(1) 将点A和点B移到直线的同侧 (进一步说明了f (a) ·f (b) <0的必要性) ;

(2) 只要把细线剪断 (来说明函数图象必须是连续的) 。

通过上述探究,让学生自已概括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本案例通过学生的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在各条件的作用,从实验的解决中领悟了定理本质。在实验中交流,在交流中实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

四、营造探究时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进行合理整合、有机渗透;根据教材的特点,围绕某个小专题或者是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用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体验过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案例5:讲解天津卷高考第20题片段

题 (2012天津卷20) 已知函数ax-a, x∈R,其中a>0。

(1) 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2) 若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恰有两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3) 当a=1时,设函数f (x) 在区间[t, t+3]上的最大值为M (t) ,最小值为m (t) ,记g (t) =M (t) -m (t) ,求函数g (t) 在区间[-3,-1]上的最小值。

教师讲解本题第 (2) 问时,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含有参数a的函数图象,观察后利用零点存在性原理得出条件。

由 (1) 知f (x) 在区间 (-2,-1) 内单调递增,在区间 (-1, 0) 内单调递减,从而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恰有两个零点当且仅当

所以, a的取值范围是

讲解完后,若能适时把据时机,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步,开始探究———以特殊化为起点,设置问题。

问题1:若a=时,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恰有几个零点?若a=0时呢?

答:1个

问题2:若a>时,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恰有几个零点?

答:0个

从原题解答过程中,学生不难得出答案。

第二步,从特殊到一般,加深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问题3:题目中a∈R,则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恰有一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答:当-1

解得

当a≤-1时,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没有零点故函数f (x) 在区间 (-2, 0) 内恰有一个零点,a的取

第三步,转换角度探究———从知识联系中设计问题。

问题4:当a为何值时,函数f (x) 图象与x轴相切?

由k=f' (x0) =0,得x0=-1或x0=a。故切点为 (-1, 0) 或 (a, 0)

把切点坐标代入f (x) ,解得a=0或a=

教师在总结函数切线问题时发现,若直线斜率为-a时,切点横坐标容易求出,又直线若经过点 (1, 0) 时,切点纵坐标易得,故引导学生反复计算、探索调整,共同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艰辛。

问题5:证明不论a取何值,直线y=-a (x+1) 与函数f (x) 的图象总相切。

证明:∵k=f' (x0) =x02+ (1-a) x0-a=-a

∴x0=0或x0=a-1

当x0=0时,y0=-a (0+1) =-a,故切点为 (0,-a) 代入f (x) 得-a=-a,恒成立,

故a∈R

当x0=a-1时,同理解得a=1,此时切点为 (0,-1) 符合

故不论a取何值,直线y=-a (x+1) 与函数f (x) 的图象总相切于点 (0,-a)

这是一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途经:“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搜集、筛选) 解决问题 (探索、猜想) 验证、反思再尝试的一次有益尝试。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联系旧知、思维转向、类比猜想。它有助于学生观察、归纳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其潜能的发掘和坚韧意志的培养。其实在教材中,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这样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让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这对他们日后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培养创新思维) ,一定大有裨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把数学的魅力展现给学生,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我想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是教师思考的第一主题。以上只是我在使用这新教材进行教学时的一些尝试,感谢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如此新颖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信我们只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一定会使更多的学生喜爱数学。

参考文献

[1]王华民.让局部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8) .

体育教材教法改进对策研究 篇10

通常来说,运动项目教材教法都在各运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但是,由于学习的课时偏多,加之运动实践相对充足,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已熟练掌握了运动项目教材教法。然而,在体育教材教法体系设置中,依然占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关于运动项目的教材教法。据统计,已有超过10个的运动项目都拥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对每个体育教师来说,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运动项目教法规律是十分困难的。

1 改进体育教材教学法的有效措施

1 . 1 科学、合理的设计体育教材内容

通过上述对当前我国体育教材教法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得出必须尽快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这才是解决体育教材教学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性设计过程中,树立综合性观念,从而才能真正化解“以及能传授为核心的观念”和“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干线”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分析,应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体育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一良好的品行。然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有所偏重,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可行性的发展目标。此外,将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相互衔接在一起,最终实现特性部分的相互补充与配合。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此年龄段的身心特征,按照发展身体活动的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把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身体活动类型进行划分,如:跑、跳等,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小学较高年级至初中二年级阶段,结合学生心理以及年龄发展特点,逐步由增 强体质朝 着技能、技术的发展方向迅速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不忘传授一些简单的运动技巧。然而,自初三年级至高三年级这个阶段,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实现教学目标为主。再结合理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若能够结合上述思想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这样一来,可从根本上解决按时空设想教学目标、教材类别、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顾此失彼的问题。如: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身体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个性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往往希望借助体育活动来展现自我,而且也期望可以掌握几门技能性相对加强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球类技能或是战术都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的办学条 件和年龄 段特点 ,构建一完 善的球类 教学体系,从而使学 生熟练的 掌握一些 相对复杂 的运动技 巧与运动 战术。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健康教育类的知识,主要包含一些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类型的教材,这样一来,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长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以上通过对各个年级段目标的划分最终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将会获得良好的成效。

1 . 2 调整体育教材教学法课程体系的设置

另外,若从整体上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可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体育教材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

第一,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材教不完的问题,必须保证教材重复的内容应有限,不然极有可能因重复性内容过多而出现走过场的弊病。若教材的编写者可保证不同年龄段教材内容的量少且精,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材精简”,在保证教师教的完的情况下同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可在高一年级重点讲解滑步推铅球的知识与技巧,而此后可在进行稍加练习,而并不是说保证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教学。

第二,对于想要解决教材教不渗的问题时,必须留给教师充足的教学课时,这样他们便有了更多深入讲解与体育内容相关的内容,而且也可将体育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的、文化性以及创造性等教学因素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如:对于解决上述所谈及到的武术教材的问题,教师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后,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认真学习和传授任何一个动作。此外,也或是借助一些影视资料、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武术的内涵,这样更好的培养学生重武、习武的好习惯。除此之外,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年龄段的特点,教师可有选择性的选择最适合的教材,解决了为何教学和怎样教学的问题。

第三,在解决教材教学效果偏差的问题时,由于教材目标与教材内容都十分的明确,因此,便为教材今后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事实上,在研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也针对教材的教法进行了探究,即将出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都有所提升。另外,教师在每节课上为学生安排适量的运动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方面的沟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给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适应此种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此教学方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因此,教学效果也将会是最好的。如:体育课堂中的队形、队列练习时,由学生通过卡影视资料的形式进行自主练习、学习以及交流这样学生便真正成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人。

第四,待以上问题解决后,也能够进一步缓解教材教不了的问题,这是由于如果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处理,那么可大大减少教材教不的内容。同时,再针对体育教材弹性及适应性作出适当的调整,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建设体育师资队伍与体育场地的建设,这样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 . 3 明确指出体育教材教学法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课程的性质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地位,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课程体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等的确定。然而,通过多次改革所提出的体育教材教法不仅是一门培养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课程,而且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由体育课程设置角度分析,不同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体育学则指的是一门研究体育现象和发展规律的课程。而体育教学论则指的是探究体育教学原理和教学手段的课程。而想要使体育类学生最终可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在熟练掌握体育理论内容与运动技能的前提下,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关于体育实践教学的课程。也就是说,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成为联系体育理论课程、体育技能课程以及体育实践教学课程的一座桥梁。事实上,体育教材教法以体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深入研究体育教材的学习理论,再结合理论研究具体的教学对策,目的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技能和整体教学水平。此外,该教学法面对的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体育教学的学习理论,目的是在分析体育教材性质的基础上,对各个学龄段学上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1 . 4 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为将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可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技能练习,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其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教学实践,在经历课程教学实践练习后,可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然而,现有的传统体育教材教法的应用主要以教材、课程及教师为核心,这样便极大的限制了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的经历总结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由此看来,利用教材教法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技能与教学实践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此外,利用教材教法开展体育教学时,具有两点优势:其一,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材,指导学生结合教材特征对教学内容予以重新设计;其二,学生在参加体育教学实践之后还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在面临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必须保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高效性。

1 . 5 准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防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保证改革的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进行完善,要求构建集多种评价项目与评价方式的为一体的评价体系,客观去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以期通过评价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的评定必须改变传统一份试卷决定学生最后成绩的做法,从而构建一档案式评价体系。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的日常出勤、教学设计、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小组互相评价等。这样一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

2 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体育教材教法改革实际为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所涉及到的问题也较多。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逐步发展,从而对体育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由于不断受基础体育教育和体育健康课程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必须进一步加快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速度。事实上,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主要围绕着人才培育目标和不同体育课程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的,从而建立一项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所以,对于研究现阶段体育教材教法存在的诸多问题,能够明确指出体育教材研究对象与课程性质,以期最终构建一项最完善的体育教材教法体系,而这对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主要针对体育教材教法的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分析,同时在体育教材教法的改革过程中不断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会将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新教材的新教法 篇11

一、自主朗读、入情入景

教材中有众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学生的朗读仍是第一要义。让学生先商讨感情基调、抑扬顿挫的处理,再创造性朗诵,使学生从中体会文学作品的乐趣,达到爱读、会读的目的。如上《体育诵》一课时,学生先定下朗读时激越高昂颂扬的感情基调。再以五人小组为单位,小组个人自行分配段落朗读,并商讨重读轻读处、独读合读处。然后自行演练,小组成员上台表演颂读、展示其朗读艺术成果。这样学生在读中体会体育的内涵,领略体育的作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分角色朗读是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按自愿扮演的角色试读后,由大家评析优劣,优者再试,学生就渐入佳境,也就能体会角色的丰富情感。

二、圈点批注、自我解读

“圈点批注”是新教材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过去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点头称是,现在教师只作示范、抛砖引玉,用诗词或用名言警句点评,学生创造发挥,回放知识大脑文库,搜索比较。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时,文本开头作者说:“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提到它,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教师点评: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在文章结尾:月是故乡的明。在摇桂花一节处,学生点评:“桂花时节花纷纷”。改“清明时节”尽管不够恰当,但是学生智慧心灵在闪光。读《空山鸟语》第一段,学生评点:“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此评点恰倒好处。

三、批判吸收、独立创新

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太空医院》时,教师提供学生逆向思维的平台,读完此篇鼓励学生挑毛病,看有无值得商榷的地方,讲究科幻作品细节的真实性和事理前后的连贯一致性。允许学生增或删课文内容,可能使文章更科学、更完善,这样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海鸥乔娜坦》情节高潮处,乔娜坦受到长老无情的驱逐,情感突降零点,学生质疑:难道乔娜坦屈服于长老一言不发吗?学生纷纷补充乔娜坦的一段话。

四、辩论争夺、乐学善思

开展辩论是活跃课堂、锻炼思维,求得最高认识的最好形式。欣赏文本时会有意见分歧,老师要善于创造“矛盾”,摆开擂台、各抒己见,要找准论据、以理服人。《海鸥乔娜坦》一文中设辩题:乔娜坦理应被驱逐吗?《知鱼之乐》中设辩题:鱼之乐可知吗?惠子认输吗?通过辩论,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言而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五、比较鉴赏、提升认识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自学文本和分析的基础上,几篇同读可提高思想认识层面。教师在教学《只要翻开那座山》、《海鸥乔娜坦》和《望天树》时,让学生找出三文立意的共同点,表达主旨采用的不同的载体,并找到其中细微的差别,三篇同授,进行总结。教学《袁隆乎寻梦园》、《航天英雄》和《长江万里行》时,让学生先预习,来个“煮酒论英雄”,找出三个主人公身上共同具有的品质,比较人生轨迹和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英雄”的精神实质,受到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几篇同授,将多篇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其思维方法,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可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直观展示、情理入微

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新时代要求。在教学《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时,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画,画完再讲,老师根据小兔和狐狸的踪迹制成的动画灯展示出来。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兔子的生存智慧、狐狸的狡猾,并懂得大自然中动物生存繁衍的条件。教学《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教师展示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肖像画,先感受其神秘之处、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直观板书显示,在课堂效果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捅马蜂窝》一文板书,表现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迟疑——好奇——生怕——吃惊——罪孽感——想念。有时可空出其二、三,让学生读课文后再填出来。直观有限,想象无限。

总之,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时有眷恋过去传统课文中经常用的,得心应手的现存经验,但是经过新教材新课文的探讨和利用,我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并且其乐无穷。我们的学生则真正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享受着、利用着、思考着、成熟着。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研讨 篇12

实施素质教育, 可以说教学是主渠道, 而课堂是主阵地, 因此, 为了使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发展其探究能力, 培养其自学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认识过程

新教材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 让学生亲自理解知识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经历一系列的质疑、比较、判断、选择和相应的综合、分析、概括等的认识活动, 进行多种观点的比较、论证和碰撞, 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教学能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2.新教材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更新

新教材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课程的阐述者以及传递者中解放出来, 转变角色, 成为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参与者, 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3.新教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使学习变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 成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解放运动.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培养良好的观察、自学、实验、思维、创新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恰当使用新教材

教材是数学课程一个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根据.但是教师不能一味的崇拜教材, 依赖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面对教材变化, 应思考在教材文本变化的情况下, 需要怎样对教材的地位、意图、作用以及整体布局有一定的了解.此外, 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不应该是盲目的, 同时对教材中蕴涵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有准确的领会和把握, 并能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数学新教材教法的实施

1.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目的在于保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新异刺激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并进而训练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加速汲取知识的能力.

2.教材的每一节课需要从“思考”开始.“阅读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实习作业”为学生形成积极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深层次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 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归纳、猜想、推理, 进行自主探索.书中所设置的“探究”、“探究与发现”等项目可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可以促使他们在小组的讨论或者全班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习.

3.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应该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近年来在不断深化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情境的创设上还是在引入课题以及例题的设计上, 与以前的任何一套教材相比都显得更加的贴近生活, 数学应用应该贯穿教材的始终.

(1) 在习题、例题中适当增加相关的应用问题, 用来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丰富的实例, 从实际背景引出数学新知识.

(3) 教材设计的“阅读与思考”涉及广告的数据的可靠性, 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等, 既让学生长了见识, 又能让学生深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妙用.

(4) 教材设置的“实习作业”,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会应用, 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由于高中数学新教材标准的原因,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对有些内容的安排感到不适, 例如不讲排列组合就讲概率等.

2.对于新教材中所增加的一些新内容, 比如算法、统计中的回归方程等, 在高考中有多高的层次要求等把握不好.

3.对于算法中有些案例的程序, 所编写的好像并不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数学新教材内容的实际意图, 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才能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 从而最终达到真正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慧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对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3 (必修) 的学习、教学与思考 (专稿) .2008.

[2]耿贵文.问题——阅读——研究:新教材的新教法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6) .

[3]王丽.在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9 (9) , 5卷.

[4]于秀兰.新教材研究性学习教学高中数学之我见.教学天地.

[5]吴杨.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列”一章.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5-2.

[6]张惠敏.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 (7) .

[7]胡兰, 吕忠.适应新教材, 探索新教法——谈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

[8]梁远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9) .

[9]杨志文.高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数学教学参考, 2009 (6) .

上一篇:肝脏的自述下一篇:POCT血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