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科学

2024-10-18

教法科学(精选7篇)

教法科学 篇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教育面向素质教育, 尤其是在儿童阶段尤其要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 小学生好奇心强, 动手劲头足, 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 他们是一群可塑性极强的群体。 那么科学课任课教师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乐于探究, 热爱科学, 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下面我就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小学课程里, 语文、数学是重要课程, 其他都不重要, 科学课只是副课, 不仅每周的课时少, 而且配备的科学课的教师不是专业的, 有的是兼职, 课堂上照本宣科,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宣读, 原本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不便于讲解, 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在这里只是采取应付态度, 毫无课堂艺术之感, 更别说学生收获多少。 还有的干脆就不开科学课, 学生发下的科学课本只有自己简单看看, 没有丝毫重视。 这样做的后果是: 等孩子在以后真正地接触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时候, 认为无所适从, 陌生感油然而生, 当然学起来也会更吃力,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 造成对他们思维的一种禁锢, 虽然他们在以后努力学习, 可是他的思维观念、创新高度已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顶点。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教师, 我们应该改变认识, 发挥山区优势, 为开好科学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开展实地观察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 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 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 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创设情境,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 即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现”, 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组织观察活动, 根据学生制订的观察计划, 提供观察的对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独立观察或大组交流。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 好的观察对象 (包括材料) 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 学生能发现什么, 要看教师准备的观察对象是什么, 蕴含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3.对观察所得信息作出分析, 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生理反应 (感知) , 更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 对观察所得的信息, 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 其中既有正确与错误的选择, 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 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 也是学生的“战场”。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不能避实就虚。 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圈子里。 读式课堂文化就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教师组织科学学习活动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突出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研讨、研究。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于不同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 自我探索, 自我思考, 自我创造, 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仅凭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更多的、更合理的时间应留给师生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研究学习课题和探索知识奥秘。 比如养蚕和种花的活动要持续很长时间, 在课堂上只能讲解养殖方法,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养殖体会, 这样课后才会更好地观察和记录。 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引导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解开学习的心结, 带领他们进入广博的科学知识领域里学习、探索, 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 他们越有机会表现自己, 就越会更积极地投入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不断的表现中产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由此推动他们主动把握机会, 争取机会, 甚至创造机会, 提高自我, 完善自我。

四、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 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 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 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 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 表演结束后, 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 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 换位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 扮演他人角色, 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 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 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 易境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以自我出现, 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 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 到某自然水域考察、 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 在这种条件下, 角色扮演者可以创造特定的环境, 演示特定的现象, 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 学习或练习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 使学生在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感情, 而这种体验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总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只要遵循科学教学规律, 优化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环节,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无形为有形、微观为宏观, 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 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

教法科学 篇2

崇文中心校宋家庄小学 牛艳

新的学期开始了,在九月下旬我参加了孝义市科学教材教法培训。这次培训的题目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它深刻的揭示了模型建立在小学科学中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浅。

在培训开始,王老师首先给上了一节精彩的科学公开课《热的传递》。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和画图等直观的表达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尤其在画热传导的方向时,王老师不断的移动酒精灯,改变热源点,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白热在固体中传导的方向。然后,通过木屑在水中的活动现象,又得出了热量在液体中的传导方向,更加完善了学生的思维体系。每个活动老师都尊重学生的认知、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活而不乱。通过课例和课后研讨,老师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明确了科学课的努力方向。

然后王老师就科学课中如何建模作了一堂精彩讲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使学生能制作简单的模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语言、画图、数学公式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建构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模型要尽量接近原型,因为模型是根据相似原理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在讲座结束后,有老师说:“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建模明朗了很多,这样的培训希望多搞几次”。还有老师说:“这次培训的内容很丰富,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我们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上午,真想再多学几天”。

教法科学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

科学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任何科学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激发孩子的热情与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问题,并且能够大胆提问。学生有兴趣才能主动探究故事中的疑问。学生在孩童时代有一颗纯真的心,教师应该设计温暖纯真的画面,让学生产生保护意识,对学习更积极,也能学习更快乐。

二、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恰好学生现在正是喜欢动手的时候,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通过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动手探索其中的奥妙,能更深刻地理解、扎实牢记。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动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分组讨论,找出错误与不足

让学生之间沟通能更好地指出错误并且改正。实行分组管理加分制度,将学生分成组,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挑出错误并且加分,这个过程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够大胆指出不足加以改正,而不是逃避错误。作为科学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有效的问题提出来,将学生的问题放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自己试着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团体协作学习的乐趣。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每次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都应该提醒学生去做自我总结,或者是组内总结。养成善于纠错,改正的良好习惯。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我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能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进入课堂之后除了抱怨就是厌烦,而是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这也证明了课改的必要性与阶段性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继续探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4

一、分时段朗读课文, 加强文言文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 我深感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就需要首先消除大家对文言文篇章的陌生感。因此高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在众多方法里, 对课文进行朗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捷径。

因为在文言文体裁的古诗词中, 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选用、特殊句式的选取、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都能通过朗读传达抒发出来。因此, 我要求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 充分利用早自习晨读、课堂自学时间、自习课、晚自习时间对本学期所学过的文言文逐篇进行大声朗读。

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对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字词;以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式、重点难点段落进行勾画圈点, 有疑问和不明白的及时记录下来。这样, 学生们通过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忆、心理解———可谓是眼、口、耳、手、心、脑同步进行, 假以时日循序渐进, 学生们的文言文语感势必能得到显著增强, 大家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 对字词、句式、重点段落的理解也会得到加深。

二、应用十字口诀解决文言文翻译问题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应用十字口诀来化解文言文翻译难题。十字口诀总结起来就是“保留”、“删减”、“增补”、“换位”、“调整”。接下来我就详细阐释这十字口诀在解决文言文翻译问题上的重大作用。“保留”, 顾名思义是指将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予以保留。“删减”其实指的是将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虚词删减掉。因为文言文中频繁出现的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实际意义且也没有可对应的词来进行替代。比如“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中的“之”字是放在主谓句之间为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所以, “之”这个字在进行翻译时就可以被删减。

此外, 在讲解特殊句式的时候, 我通常还会跟学生仔细讲解究竟什么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比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个句子, 如果句中不出现“之”这个字, 那么“欲人无惑”就是一个独立句, 其后不能添加句子成分;一旦加上了“之”, “欲人之无惑”就不再是独立一句话, 即取消了该句的独立存在性, 其后就可以顺利地加上“难矣”。在开展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对于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虚词, 我都是力求做到讲解通透、讲解明白, 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快速掌握文言文知识学习要领。

“增补”的对象主要指的是文言课文中出现的省略句, 因为在文言文课文中常常出现蒙后、承前省略句, 在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时就需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予以必要字词增补。“换位”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意思, 是针对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类活用现象而言。每一种词类活用都对应着一定规律, 我通常指导学生们到课文中去查找活用的词类, 然后进行整理归类, 并做好相应的笔记记录。经过一学期总结整理, 我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人人都记录了一整本词类活用词语, 而且大家对这些词的记忆很牢固。

“调整”主要针对文言文中所出现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倒装特殊句式而言。这些“倒装”句式的表达方式古今迥然不同, 在对这些句式进行翻译时, 需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对语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对这些这些倒装句进行句式调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合理指导。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过程中, 我就是以新课改为依托, 围绕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内容, 在所任教班级应用“保留”、“删减”、“增补”、“换位”、“调整”十字口诀来传授文言文知识, 顺利化解文言文翻译难题。

科学发展观知识板块的教法初探 篇5

一、讲授法

对于较为庞杂的知识内容, 科学运用讲授法, 可以很好地理顺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逻辑关系。问题的起源、内容的核心、理论的意义, 一目了然。学生如能认真听讲, 用心体会, 知识必大有长进。

运用讲授法讲解科学发展观的要点主要为:1.谁为理论的提出者?2.为何提出?即问题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先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致发展历程, 再述及正题:经过大约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但是, 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相伴而来, 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凸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能源资源浪费惊人, 环境破坏严重,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且趋势未见停止。3.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也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内容庞杂, 故在此只略讲要点。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 还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它是对科学发展观繁杂内容的简要归纳, 包括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点。4.意义。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 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适应,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最终促进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5.知识的运用。一般来说, 材料分析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然后会问及如何解决, 也有可能问到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关于意义, 只要背好回答自然不成问题。但前者, 需要学生能准确理解材料和出题者的意图, 所以学生必须熟悉本要点第二项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反映收入差距的材料是多方面的, 例如“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城市反哺农村问题, 个人所得税问题等等, 这要求学生有较宽阔的见识和阅读范围, 练就一双明亮的眼睛, 才能成功地在问题与手段之间建立起的有机联系, 从而答对答案。

二、案例分析法

有些复杂的现象, 深奥的理论, 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生态文明、转变增长方式, 纵使你表达能力甚佳也不能一下子讲清讲透。这时, 使用案例教学法, 会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科学发展观课题的教学过程中, 讲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 如何准确理解“粗放型”和“集约型”的差别?笔者即以案例加表格予以说明。

例:设一亩地的市场价值为10万元。下面表格中, 甲企业靠简单扩大规模来提高盈利, 乙企业则主要靠提高科技投入、创新管理与技术来提高盈利水平。

很明显, 甲乙两企业2008年、2009年、2010年利润率分别为25%、25%;25%、43.3%;25%、62.5%。甲企业利润增加但效益并没有增加, 而乙企业则实现了利润与效益双增加。这一实例清晰地体现了两种增长方式的天壤之别。

三、综合探究法

青年学生处于急速发育的时期, 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爱问为什么, 好思考问题的因果, 并乐于自己去探索和寻找答案。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 尽管勤奋聪慧的学生也许能独立完成知识的积累, 但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疑问推理求索, 师生共同完成真理的探寻过程, 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与意义, 也必然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这便是综合探究法。

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6

一、摆脱传统的“注入式”传教,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

现今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版面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切。因此, 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能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探究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让学生多动手做, 多动口问, 多动脑想, 多动眼观察。其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2.合作交流是探究的重要方式,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会让学生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合作交流不但能帮助学生排除错误、找到真理, 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人格也有极大的帮助。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 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 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 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 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 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 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 敢于失败, 敢于竞争。

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的特点,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明确实验的目的, 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在每一次实验之前,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特别是一些易出差错的实验, 教师务必要动手亲自做一做, 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这样就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现象不够明显, 哪些器材要换, 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做好“准备”实验, 有利于做好更充分的教学准备, 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三、适当地引入现代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加直观学习,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 图文并茂, 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 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会极大地优化教学环境, 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降水量》时, 教材中展示的降水测量器在现实中学生难以接触, 其原理就难以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展示了测量器的内外构造, 并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测量器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测量器是如何收集雨水,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降水量与测量器的直径无关, 只与高度有关。通过动画演示, 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原因所在, 启发了学生思维,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表扬与鼓励是激励学生成长的法宝

在课堂上, 及时地对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同年龄阶段, 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是有效的,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 无论恰当与否, 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 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 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 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通过长期科学课教学, 我总结了“三会三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会问, 能说、能记、能做。对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适时地进行评价, 该表扬的表扬, 该提醒的要提醒学生, 学生做得差的也引导式地激励学生, 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从实践看, 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 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 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教法科学 篇7

一、贴近生活实际, 科学布置任务, 激发合作参与

任务性英语教学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教学理论。所谓任务性英语教学, 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 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任务性驱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一) 任务要贴近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兴趣,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交际活动中, 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的任务来进行训练。如:5B《牛津小学英语》Unit 9 e English Club Part B, 教学内容就涉及到各个国家和语言, 上课时笔者带了一些国家和展现其特征的图片, 在巩固练习阶段, 指着熊猫图说:I am a panda, I am from China.I speak Chinese.然后展示图片, 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 再互相用目标语介绍。如:一位学生指着袋鼠说:I am a kangaroo, I am from Australia.I speak English.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兴趣盎然, 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目标语。

(二) 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任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6B《牛津小学英语》Unit 5 e Seasons Part A, 在学生阅读完导读课文后, 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的问题:

Q1:When is Su Yang’s dad going to New York?

Q2:How long is he going to work there?

Q3:What does Su Yang want to know?

在学生阅读完整篇课文后, 也可以设计有关教学内容的练习。通过这些活动设计, 以达到“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中用”的目的, 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 任务的选择要有层次

任务性教学应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设计有梯度的任务, 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做, 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 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完5B《牛津小学英语》Unit 9 e English Club整个单元后, 笔者设计了一个扩展练习, 其中包括三个话题供选择, 并为每个话题提供了一个例子, 以供参考:

Talk with your friends:

1. your country

2. your friend

3. your language

(例子略)

二、采用“独特”教法, 增强教学趣味, 促进有效学习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就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 发展了学生的英语“情商”。

1.奖励学生English Name

每个English Name都有它的特殊象征意义。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制作了精美的表格, 张贴在班级的布告栏中。如下图:

Boys’names:

Girls’names:

课上和课后对学生的表现采用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予以评价, 对表现突出和有进步的同学奖励他们English Name, 被奖励的同学具有优先选择权。他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English Name (English Name被选后, 就像发明专利一样, 这个name就属于这位同学的了, 其他同学无权“侵权”) 。通过此举, 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空前高涨, 每个同学都想争取拿到自己所喜爱的English Name。

2.评讲练习的时候再写一遍

很多英语老师会发现, 在评讲练习的时候, 有的同学会开小差,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写得正确了, 就不再专心地听讲了。所以, 在英语练习评讲的时候, 可要求学生用圆珠笔再写一遍 (边讲边写, 不允许抄) 。这样, 就给了学生另外一次锻炼的机会, 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下图展示的就是两位同学的练习册练习 (见右图) :

这种再写一遍的训练,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以下几点要求:第一, 保证字迹清晰端正;第二, 在写的时候把第一次写的答案遮挡起来, 再次思考一遍;第三, 写出英语题的解题思路。下面以选择题为例:

A.watch cartoons B.watching cartoons

C.to watch cartoons

这一题学生应该用圆珠笔圈出would like这两个词汇, 以明晰解题思路, would like后加动词的不定式, 进而扩展到同义用法:want to V。

通过清晰解题思路和再写一遍的方法, 学生的听课效率有了明显的进步, 教学效果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 介绍国外文化背景

语言离不开环境, 更离不开文化背景, 学习英语更是如此。如果不从文化背景入手, 有的知识点就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小学英语就出现了很多国外的知识, 如:Halloween这一节日, 在中国是没有这个节日的, 当教学这课时, 教师必须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西方的Halloween节日及日常庆祝活动以及相关物品等等,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学习。以苏教版5B Unit 9 e English Club为例, 介绍一下笔者在教学这一课前所准备的中西方礼仪文化背景介绍。笔者制作了幻灯片, 下面节选几张演示:

通过背景知识介绍, 学生了解了各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 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树立“发展”理念, 合理开发“工具”, 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 只重视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忽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结果和发展潜能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师要遵循多元性和开放性原则来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下面介绍一下实施方案。

1.确定级别

2.评价工具的选择及其使用

笔者采用的评价工具主要有:学生成果袋、课外活动评价表、错题手册、免写登记表等等。

学生成果袋可以收藏并展现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成果及优秀作品, 可以是英语书法作品、英语习作和英语奖状等等。把自己写得最好的英语书法作品加以收藏, 一个月后, 如果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 可以进行挑战, 超过收藏的就可以取而代之;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英语习作复印件收藏在袋子中, 一学期下来统计一下, 跟自己比一比, 再和同学比一比;一学期中, 要进行多次比赛, 如:英语写字、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和英语儿歌比赛等等, 对表现好的同学会发小奖状。

课外活动评价表可以记录在课外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 如英语手抄报、英语角、英语卡片制作和英语小报纸展览等等。每个月举行一次“I love English”展示会, 学生可以用英语表演各种节目。如给电影配音, 演童话剧等, 这些活动都会记录在每位学生的课外活动评价表上。

错题手册有三种类型:一是订正型, 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都抄下来, 并订正;二是汇总型, 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课本的单元顺序进行分类整理;三是综合型, 即将原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错题手册也可以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语法。错题手册的使用, 使学生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使得学习重点突出, 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成绩。

免写登记表是对英语学习中有进步的同学的一种奖励。每节课都会评选出3名表现突出或表现有进步的学生免写当日的英语家庭作业。在这一策略实施之前, 大力宣传实施细则, 使学生了解评选的要求, 课中及时评价, 课后集中评选, 让学生充满希望和“奢求”, 既增强了课堂的纪律性, 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发展性评价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性评价研究进一步地深入, 评价工具需要不断开发, 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地规范和完善。

上一篇:教具演绎的精彩下一篇:猪场人工授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