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2024-08-25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通用11篇)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1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 文言文部分试题侧重于对文言古文知识迁移能力, 以及对文言文理解能力和古为今用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通俗的讲高考文言文部分测试其实就是在考察考生对古文言的翻译能力。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将文言文快速读懂, 且能熟练驾驭和翻译, 就需要从分时段朗读课文加强语感、应用十字口诀解决文言文翻译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文言文翻译技能训练和语文素养锻造。

一、分时段朗读课文, 加强文言文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 我深感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就需要首先消除大家对文言文篇章的陌生感。因此高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在众多方法里, 对课文进行朗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捷径。

因为在文言文体裁的古诗词中, 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选用、特殊句式的选取、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都能通过朗读传达抒发出来。因此, 我要求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 充分利用早自习晨读、课堂自学时间、自习课、晚自习时间对本学期所学过的文言文逐篇进行大声朗读。

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对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字词;以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式、重点难点段落进行勾画圈点, 有疑问和不明白的及时记录下来。这样, 学生们通过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忆、心理解———可谓是眼、口、耳、手、心、脑同步进行, 假以时日循序渐进, 学生们的文言文语感势必能得到显著增强, 大家在进行文言文学习时, 对字词、句式、重点段落的理解也会得到加深。

二、应用十字口诀解决文言文翻译问题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应用十字口诀来化解文言文翻译难题。十字口诀总结起来就是“保留”、“删减”、“增补”、“换位”、“调整”。接下来我就详细阐释这十字口诀在解决文言文翻译问题上的重大作用。“保留”, 顾名思义是指将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予以保留。“删减”其实指的是将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虚词删减掉。因为文言文中频繁出现的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实际意义且也没有可对应的词来进行替代。比如“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中的“之”字是放在主谓句之间为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所以, “之”这个字在进行翻译时就可以被删减。

此外, 在讲解特殊句式的时候, 我通常还会跟学生仔细讲解究竟什么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比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个句子, 如果句中不出现“之”这个字, 那么“欲人无惑”就是一个独立句, 其后不能添加句子成分;一旦加上了“之”, “欲人之无惑”就不再是独立一句话, 即取消了该句的独立存在性, 其后就可以顺利地加上“难矣”。在开展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对于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虚词, 我都是力求做到讲解通透、讲解明白, 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快速掌握文言文知识学习要领。

“增补”的对象主要指的是文言课文中出现的省略句, 因为在文言文课文中常常出现蒙后、承前省略句, 在对这些句子进行翻译时就需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予以必要字词增补。“换位”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意思, 是针对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类活用现象而言。每一种词类活用都对应着一定规律, 我通常指导学生们到课文中去查找活用的词类, 然后进行整理归类, 并做好相应的笔记记录。经过一学期总结整理, 我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人人都记录了一整本词类活用词语, 而且大家对这些词的记忆很牢固。

“调整”主要针对文言文中所出现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倒装特殊句式而言。这些“倒装”句式的表达方式古今迥然不同, 在对这些句式进行翻译时, 需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对语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对这些这些倒装句进行句式调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合理指导。

在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过程中, 我就是以新课改为依托, 围绕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内容, 在所任教班级应用“保留”、“删减”、“增补”、“换位”、“调整”十字口诀来传授文言文知识, 顺利化解文言文翻译难题。

综上所述, 经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 我深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责任重大。教师应用科学方法才能让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比如分时段朗读课文加强语感、应用十字口诀解决文言文翻译问题都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捷径。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2

太白中学 刘聪儒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使我切身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有诸多困惑。学生学习文言文为何总是反应迟钝?学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体,但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个主体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疲于应对,以至于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迟钝。具体表现为:1、课文朗读有气无力。除了文言文背诵篇目,学生大多不愿多读又由于不懂得古人句读的要领,读起课文,结结巴巴,胡乱停顿。2、字句翻译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老师为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在教授古文时,基本上采用串译方式,逐字逐句地讲解,逐字逐句的翻译。哪个字活用,哪句话是特殊句式,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然而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诲,并没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和翻译能力。事实上,即使在高三年级,仍有大量学生搞不懂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分不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对词类活用也糊里糊涂,翻译只好望文生义,生拉硬扯。譬如‚ 王见之,曰:‘牛何之?’‛有人将‚牛何之‛翻译为‚牛是为什么呢‛。又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有人将其译为‚耳朵听到我的话的人,受下等奖励‛。

对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教法与学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效率,在考试的实践检验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法上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情绪调整策略。

相当部分‚新潮、时尚、另类‛的高中生来说,文言是太古板、太遥远、太无趣了。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学联系起来,备课中多方面多角度搜集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材料,或用于导入新课,或用于探究内容,或用于拓展延伸,可以有效地调整学生的情绪,排除他们畏难、无趣的心理,之愉悦地、好奇地、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如教《勾践灭吴》时,导入时可以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心动,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学习中可以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史实鼓励学生愉悦地研讨内容;最后还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调动学生情绪,使他们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鼓舞。经常这样做,他们就会感到学习文言文是快乐的、有趣的、能有很多收获的,从而情绪高涨,心情愉悦而又意犹未尽地将原本‚ 望而却步‛的文言文学习进行到底。

二、鼓励表现的策略

当代高中生普遍具有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善于展示自我已经成为对现代人基本素质的要求,不善表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交际交往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错失机遇,不利于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讲的少,很容易使他们陷入被动接受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多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应起好指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课堂上的双向、多向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1、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从自我规划开始的。文言文由于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来学习,常常茫然地等待老师的讲解,如果放手让学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和学生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尝试围绕不同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总结字词句。文言文教学的主 要内容是语言的教学,但传统的由教师串讲为主的方式很容易使教学陷入繁琐、单调、枯燥的困境,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这个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解疑,交换意见,展开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句子翻译等方面总结归类,交流展示,使学生尽情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角,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实践表明,这样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教学的效果也更好。

3、探讨哲理句。文言文多为古代经典,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性很强,其中有很多深含哲理的语句,这些语句有很强的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里,它们是否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呢?把这些语句拿出来让学生联系现实和思想与生活的实际感悟和鉴赏,既能促进理解,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如教学《伶官传序》后,指导学生讨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的现实意义和谈谈‚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心得体会,启发学生从历史与现实、国事和家事等多方面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身潜在的能力,深究内容,就在文言文本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思想及生活实际之间建立了生动的联系,使文本由‚死‛变‚活‛、由‚远‛及‚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充分发挥出来,越学越有味道。

以上是从教法角度说了两点,下面从学法角度谈一下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显然,这里的‚帮助‛就是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

者、引导者。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白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一、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常规的建立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改革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

高中文言文篇幅较长,如果由教师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耗时多,效果差。在学法指导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教师适时点拨、讲解为辅的原则,要求学生将‚自读‛‚自查‛‚自思‛‚自写‛四个步骤贯穿于学习文言文的全过程。‚自读‛:白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圈点批画,将难以理解的字、词重点标出。‚自查‛:自己查阅工具书、参阅课文页面的脚注及其他有关资料释疑。‚自思‛:自己思考自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初步完成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自写‛:作好自学笔记,记录自学与思考的过程及思维的火花,积累自学的收获。这四个步骤都有具体有序的操作规范。

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过秦论》一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在讲授该文时,与学生确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意义(2)掌握文言实词‚蒙‛‚亡‛‚爱‛‚制‛‚固‛的意思(3)掌握文言虚词‚以‛‚因‛的用法。目标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按‚自读‛‚自查‛‚自思‛‚自写‛四个环节自学课文。我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学的成果后,出示了几个思考题:①陈涉灭秦的原因是什么?②大下为何要响应他?③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攻守的形势分别指什么?又是怎样变化的?⑤本文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⑥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然后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这6个问题的理解。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就掌握双基而言,在学习过程与方法上,落实了有关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学习,熟练地解释古汉语语法现象,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研讨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披文入情,读出韵味,读出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行扫除了文字障碍,基本上独立地完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任务,受到了双基训练,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加强了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二、纵横比较与联想是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

最常见的方法有:1.古今联想,即纵向联想;2.把新课中的知识点和其他有关的课文、诗词、成语进行比较联想,融会贯通,即横向联想。古今汉语差异较大,是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难点。但古今汉语毕竟不是迥然不同的两种语言,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和古代汉语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今释古、以古证今、古今刘照的纵向联想方法,可以积累知识,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益。如下面几个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

(1)至 古: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秦论》

今:至高无上 至理名言(2)假 古:假舆马者 《劝学》

今:狐假虎威 不假思索

(3)过 古: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撷臾》 今:闻过则喜 改过自新

横向联想是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古文去理解新学的古文。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但学生难以理解,可指导学生采用横向联想的方法,用学过的知识去理解新学的知识。

三、归纳梳理,巩固提高

高中文言文教法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閱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五、正确对待专有名词和文学常识

专有名词常常是表示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的,还有一些特殊事物的专名,比如古代刑罚、古汉语中特有的称谓等等,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其实对于专有名词的解决方法一般是看其在句子中是否为主语或宾语,如果是然后依据逻辑把它当做专有名词,其实不一定非要具体弄清楚它的意思。而对于文学常识则应该分清楚主次并坚持进行积累,毕竟文学常识并不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因此,学生无须把过多精力倾注在这上面。

谈谈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法 篇4

那么, 怎样打破僵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呢?

一、激发兴趣打好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兴趣对学习动机的巨大作用。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首先就应当打破传统的以介绍作家作品为基础的导入方式, 找到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点, 弄清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是个难题, 也是个简单的问题。老师们总喜欢去揣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而用揣摩的结果来取代真正的结果。为什么我们不换个角度, 听听学生自己的声音呢?

一位老师在《曹刿轮战》教学中, 别出心裁地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的切入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在经过简短的导入后, 提出了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三遍, 在读过三遍后, 再边读边思考问题:

1.曹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鲁庄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2.课文中谁听从了谁的意见?你对此有什么评论?

3.谁能为大家叙述一下长勺之战的经过?

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 通过仔细阅读及深入思考, 忽然发现曹刿原来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 却能够向一国之主直言不讳的发表批评意见, 并且还得到君王的信任, 亲自参与指挥与敌国的战争, 这些非同寻常的事情立刻吸引了学生, 使他们对这篇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 许多学生热烈举手, 请求为大家讲述长勺之战的经过。他们尤其对“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特别感兴趣, 在叙述长勺之战经过的时候, 对曹刿说这句话的情景反复描摹强调, 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奋与鼓掌。

很明显,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 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教学困境了。

二、创新教法求突破

传统的文言文“串讲”式的风格让学生内心所产生的厌恶感是不言而喻的。换一种教法, 是一门艺术, 也是打破传统模式的根本。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替学生说了太多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替学生做了太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替学生讲了太多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知识。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做事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哪怕学生说的、做的、思考的是错的, 那么也让我们把出错的权利还给学生。因为学生就是最有理由来出错的人, 他们是学生, 他们出错是天经地义的, 错误对他们而言不是损失, 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斯宾塞认为: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请看一个教例, 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 教师不再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而是发动学生表演课本剧, 以小组形式来分配角色, 设计台词, 舞台布景, 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任务布置下来, 学生激情高涨, 在几分钟内就分配好了邹忌、客、妻、妾、徐公、齐王的角色。于是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设计。凡是教师想要让他们知道、记住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对话以至于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心理, 学生都揣摩的分毫不差。表演完后, 教师让他们点评, 学生们像模像样地玩起了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模式。被点评的学生因为自己被注视而喜悦, 点评的学生因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骄傲。无论是被点评的学生还是进行点评的学生, 他们殷切渴望的被肯定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一堂原本枯燥的文言文课被学生们自己演绎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而教师所做的仅仅是把权利还给学生而已。

三、学生自主得进步

只要是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条件下, 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在允许的范围内, 你给学生的自由越多, 学生所运行的空间也就越大。笔者曾读到过另一个教例:一个老师教授《《孟子》二章》, 一个平时胆子比较大的学生问老师:“我可以像古人那样读书吗?”老师刚开始没听明白, 经过他解释才弄清:学生说他看到电视里古人读书都是摇头晃脑的, 看起来挺有感觉的, 自己不知怎么的就产生一种冲动特别想体会一下。老师同意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读得陶醉极了, 声音越读越大、连眼睛都眯了起来。以至于许多同学回过头来盯他他都浑然不觉。他的这种新奇的方式很快感染了全班同学, 不一会儿,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沉醉在这种读法当中了。那一堂课, 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 也是最好的一课。老师牺牲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默许, 可收获的是所有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喜爱。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5

设计教法_语文论文

文言文教学教法

[作者] 湖南湘潭电机厂子弟中学 曹济南 [内容]

怎样教好文言文?这确实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教研教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辟专栏开展讨论是远见卓识之举,通过讨论必将对文

言文教学产生有益影响。从前一阶段的讨论文章看,有反对串讲法的,有主张诵读法的„„笔者认为:教好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即因文设计教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它应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但又有法。这是因为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的:①有不同的文体:论、说、疏、诗、词、曲„„②有不同时代的文章:上自上 古的神话、古代的《诗经》,下至近代的各种文言作品,其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③有不同作家的作品,各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文言课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千篇一律,久之,学生便会腻味厌倦,觉得学文言文枯燥无味而放弃学习。我们只有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之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笔者因文设计的几种主要教学课型。1.串讲课型。

对于初学文言文,或遇到文字艰深的篇目,设计以串讲法为主的串讲课。如教初一册中的《论语六则》,考虑到学生才学文言文,加之这些孔子的语录含义深奥,我便设计成串讲课。

使用串讲法应从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该串的串,该讲的讲。一般可先提示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然后再一句句、一层层、一段段边串边讲,或讲中有串,最后提纲挈领、归纳总结全篇。在教学中,要将串通和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忽视讲解,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望文生义,对文义理解较浮泛;如果忽视了串通,会使学生掌握课文支离破碎,半通不通,语不成章。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课堂的呆板,可以辅以提问或学生试讲,以活跃课堂气氛。2.评点课型。

对文字障碍不大的课文,设计以评点法为主的评点课。

如教《六国论》,全篇文字浅显,但用词精当,论证深刻,宜适当进行评点。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这一小节,可先总评:“这几句是指责赂秦者不爱惜用血汗创造的祖业——土地。割地如草芥,仅得‘一夕安寝’,是极论‘弊在赂秦’。”然后略点出:“‘今日’‘明日’,言割地之频;‘五城’‘十城’,言割地之多;‘一夕’,言时间之短,‘起视’‘又至’,言秦之无厌。这些,都是强调‘弊在赂秦’。” 采用评点法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每段的评点都要有所侧重。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评点时才能抓得准,点到要害处,一语中的,画龙点睛。一般地说,应当抓住以下这些地方来评点:(1)抓题旨。

所谓“题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些都是题旨所在,评点时应当首先抓祝。(2)抓难点。

有些是词语难懂,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有些是关键语句,如《鸿门宴》中写刘邦轻车简从到鸿门谢罪,和项羽相见,有一段辞令:刘邦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谷卩。”从全文来看,这是情节转折的关键。刘邦表白“不自意”,一方面说自己并无野心,能先入关破秦,事属偶然;另一方面不露声色地巧妙地恭维项羽,迎合项羽高傲的心理。这娓娓动听的辞令,使项羽解除了思想戒备,把事情缘由和盘托出,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这些地方,教师予以评点,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3)抓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而确定重点。重点的地方就应评点。

3.学生试讲课型。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能力,经教师提出疑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预习之后,可大胆地进行试讲。如高五册中的《促织》《治平篇》等课文。学生试讲后,教师要加评价,肯定讲得好的地方,指出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4.自译——归纳课型。

有些课文,含古汉语知识较多:有通假字,有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有使动和意动,有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这样的课文,可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自读自译,在自译的基础上,归纳文中有关古汉语知识,最后教师再归纳、订正和补充。

如《论积贮疏》,这是一篇课外自读教材,我让学生按要求自读自译课文,归纳文中的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用之亡(无)度至(纤)至悉大命将泛(fěn)何得不蹶(缺)畜(蓄)积足恃罢(疲)夫羸老南田每(亩)卒(猝)然殴(驱)民归之农衡(横)击直为此廪廪(懔懔)(2)名词活用为状语:民且·狼顾(3)形容词用如名词:怀敌附·远(4)使动用法:·怀敌·附远殴民而·归之农(5)意动用法: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6)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未·之尝闻莫·之或止莫·之振救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胡以相恤·胡以馈之·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

通过这样归纳,就能系统掌握课文中的古汉语知识。并以此文为例,让学生学会对其他课文中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归纳。

5.诵读课型。

初中文言文教法分析探讨 篇6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有不同的文体,不同时代的文章,不同作家的作品,名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如果千篇一律的教,学生便会厌倦,觉得学习文言文枯燥无味,放弃学习。而且从上表的调查反映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不够,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中学生学点文言文还是有必要的,那么文言文应该怎样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通过朗读记诵文言文

初中生的文言文教学为启蒙教学,学生没有文言文的语感,且对文字生疏,所以要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熟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本中精选的一些篇目,文字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读,既能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内容,更能激发兴趣,培养语感。读的方式很多,朗读、诵读、齐读、分角色读。在教学中范读、朗读、齐读等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我们今天所常见的读法不一致,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以便学生加深记忆。例如“然得腊月之以为饵”中的“腊”字,不读“là”而要读成”xī”。又如“将军被坚持锐”一句中“被”应读“Pī”。语文中的这些异音字的存在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范读显得十分重要。读长句要准确断句。一定要读的准确、流畅、有感情。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达到熟读成诵,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有注意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这样做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使学生从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从多次循环往复的熟读中去体味语言气势和语言情味,还逐渐形成没味的文学感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注重词句疏通

要读一篇文言文,首先疏通字词句,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古代汉语的一些规律,文言文教学绝不可以字词句的理解,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讲解中要注意比较古今词语的异同,加强新旧课文的联系。不要孤立地析字解词,要把词法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既要讲清词语的本意,又要讲清在具体句段中的特定含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多种,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但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大意,规范语言,让学生们看懂书下的注解,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就有老师来点拨答疑。在此基础上文言文的翻译可分为三步:首先,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应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文的人名、地名、国家、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训练,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三、在学习过程中一字一句加强积累

学习文言文之所以难其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在实词方面有一次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更重要注重综合、比较、归类、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既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更是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所以,积累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积累,学生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才能系统。积累的方法很多,教学生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古今词义差异等一字一句的加强积累,使学生受益。

四、融入语境强化思想感悟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不光要让学生们了解字词句及其他们的翻译就可以了,还应该从历史的发展角度了解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深刻体会文言文其中的韵味,如《伤仲永》中作者对仲永作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的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在《木兰诗》中深情地描绘了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使得这一位巾帼英雄人物家户喻晓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地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了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文言文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碧红.文言文教学“三要”谈.中学语文教

学参考,2004.3

2 张红.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中学语文教

学参考,2004.4

3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

中学文言文教法探究 篇7

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受书面语的局限, 不易表达出来。因此, 必须通过诵读将无声的课文语言变成感情的音响, 使它增加活力, 跳跃着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感受它。由此看来,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诵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教学有以下优势: (1) 通过诵读, 加深记忆, 丰富词汇; (2) 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3) 诵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动态过程; (4) 通过诵读体会文章内容、感情、特色、思想, 避免了教学中的照搬罗列。

(二) 文言文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新《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理解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要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诵读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概括的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 是关键, 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所谓诵读, 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 后由学生跟着读, 再由学生练着读, 有时还得背诵, 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读。”由此可以看出, 在诵读教学中, 除掉老师的范读外,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看着书读”和“背诵”。换言之, 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读出的学习过程。

把文章读好, 使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 实际上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有声, 何以见得?通过琅琅上口的诵读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 也正是获得对文章这方面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 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 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章所蕴藏着的意义等, 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 它是学生在不断的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出来的。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 (2) 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才能对语句层次和大意作正确的理解。 (3) 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不要搞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机械的诵记, 也不要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学习文言文, 要在诵读中感知, 在诵读中领悟, 在诵读中积累, 最后达到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

我们提倡文言文熟读成诵, 但也需要理解性记忆, 需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意义组块 (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 ;纲要组块 (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 ;关键词句组块 (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 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记忆方式) ;节缩句式组块;此外, 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总之, 要根据学生自身实际, “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根据以上愚见,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秋水》 (节选) 为例, 附笔者课堂教学实录一份。

(三) 《秋水》 (节选) 课堂案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作家作品常识。

2. 落实重点文言词句。

3. 强化诵读, 以读带讲, 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词句。 (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 以理解加速背诵。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战国中期, 当诸侯们忙着杀人盈野、争地夺城的时候, 诸子也忙着推销自己的施政主张。然而, 有一位独自垂钓的哲人是孤独的, 他博大、深邃, 言辞汪洋恣肆。现代人鲍鹏山评价他是一棵孤独的树, 是“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他, 就是庄子。然而, 庄子的孤独却又是最伟大的孤独, 他因孤独而悲悯, 因悲悯而博大, 因博大而襟怀天地宇宙!《秋水》, 正是反映庄子博大襟怀的优美华章。

2.作家作品常识。

以检查为主, 学生公布自己的预习成果, 师补充。

(1) 积极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如“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踏实, 你完成得很出色”。

(2) 师归纳补充: (1) 庄子, 名周, 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 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与老子合称“老庄”。 (2) 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我们就拨开他思想的云层拣两条最主要的吧!政治上, 无为而治 (无君臣之别, 不受束缚, 自由自在的生活) ;哲学上, 相对主义 (他认为, 诸如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等都是相对的) 。《秋水》也是一篇体现庄子这一哲学主张的美文。 (3) 《庄子》, 又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 全书共52篇, 今存33篇, 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 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或后学者所著。特色:想象丰富, 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说理, 文笔汪洋恣肆, 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赞之为“其文汪洋辟阖, 仪态万千,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3.试读, 正音。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 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与后鼻音, 读出汉字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此间抽一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字音, 试读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 强化。)

4. 听读, 断句。

5. 粗读, 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 以粗知句意并勾划出疑问。 (粗读结束后生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疑。) 师生归纳本文重点文言字词如下:

[通假字]泾, 通“径”;辩, 通“辨”

[古今异义字]河 (古:黄河;今:泛指大小河流) ;至于 (“至”:到, 动词;“于”:介词, 表方向)

[词类活用]时 (名词作状语, 按季节) ;东 (名词作状语, 向东) ;少, 轻 (形意动用法, 以……为少, 以……为轻)

[一词多义] (略)

[句式]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非……则 (固定结构, 表假设, 不是……就……) ;且夫 (固定结构, 引出另一层意思, 况且、再说)

[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

6. 美读, 涵咏。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此两句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 小股水流无以计数, 灌入黄河, 浩浩荡荡, 畅通无阻, 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0多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 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如“两涘渚崖之间”的“间”, 读时声调要适当延长, 略作停顿后, 再缓缓读出“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语速要稍快, 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 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 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字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顺流而东行, 至于百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 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面对大海的广阔, 然后向海神发出的由衷感叹, 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 在诵读时语速要稍慢, 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 如“且夫我尝闻少仲之闻”句, 读到“且夫”后要稍作停顿, 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之闻”。

7. 研读, 探讨。

(1) 本文写河神认识上的前后变化, 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对比)

(2) 从这前后对比中, 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针对第二问, 教师应多做鼓励, 尽量营造活跃学生思维的气氛。

生:万物皆是相对的;

生:人贵自知之明;

生:谦受益, 满招损;

生:自大源于无知;

生:知耻而后勇;

生: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生: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

8. 熟读, 背诵。

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 背出意蕴, 背出情感, 也背出自己的理解, 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9. 文章小结。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8

一、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如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想,选择切入点。比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夫晋,何厌之有”这一句,老师只需抓住“疑问句”的特点,找到“之”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出“厌”为通假字,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就可以很快地翻译这一句了。可是学生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句常常很难恰当的理解,或者理解的时候存在很多欠妥的地方。此时教师需做恰当的提醒与启迪: 实词“越、鄙、远、亡、陪、厚、薄”的句子里存在一词多义、有活用的差异、有通假现象; 虚词“以、其、焉、之、也”还存在同“以”不同义的现象; 句式则存在判断与疑问句。参照工具书,指导知识学习,指引学生深入探究,学生也可自行处理问题。针对学生极易弄懂的词语,能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利用协作的方法来处理。如此以来,不但有助于文章的讲授,还可以打开学生视野,让学生认知越来越多的知识,使学生祛除了对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借助现代化的电教科技

最近几年,伴随计算机科学的迅速进步,智能科技与多媒体科技更多地被使用到中学课程教育中做教学活动说明,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文言文课程里对学生明确故事梗概、理解人物特点与形象人物都具备很大的协助作用,使用多媒体科技并非通盘否决以往的教学,而应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需要恰当解决多媒体和板书、讲授等以前的方法的练习,最大可能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作用,使多媒体科技变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争取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例如,在我们讲授耳熟能详的文章《鸿门宴》时,通过学生对这篇名著的兴趣点,我们能够利用一个有关楚汉之争的视频片段,也可以出示“霸王别姬”照片,更具体、更清楚地把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展现在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感知与印象最大化,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本文。

三、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拓展

高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应该有新知的含量,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对各文言知识点作系统复习时,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水平,适当引进一些新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譬如,我在复习考纲要求需把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时,就使用汉字字源、词源学的相关知识点拨学生懂得虚词的“实词虚化”现象,诸如“而”( 本义表颊须) “何”( 本义表一个人扛着一支戈) “乎”( 本字是斧头伐木发出的声响) ,借助汉字图画与字体流变的课件插页,让学生循脉而探源,深入懂得虚词的演化脉络,利用如此的拓展,学生对汉字认知的兴趣极大地被激发了。知识的拓展,不求系统,而只作为一种点拨、穿插,帮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把握能吸纳到一个更高的结构中去,如此也有助于识记。譬如,在讲解文言传记文时经常会遇到有关人物的名、字与谥号的内容,教师可相机插入介绍古人取名与取字之间的关系,关于谥号的类别等,如此对于加深学生对人物个性等方面信息的认知也起到促进作用。

四、欣赏文言文的意蕴之美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老师通常会直接告诉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中最精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应该重点把握与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章理解的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只能在死记与遗忘间徘徊,无法深入文本,更不可能与作者形成无以言说的相融。惟有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真正读懂每个字词,每个句子表层意义背后蕴含的作者思想与情感,才能真正融入文章思想与精神。惟有注重这种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怎样把握文意,学生才有可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正确理解文意,真正使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文言文。也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他们才可能摆脱固有模式、固有思维的束缚,真正实现思想自由,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接下来将对如何利用文本细读,来欣赏文本意蕴之美开展较为浅显的探索。

五、创设主动性的教学氛围

有些专家指出,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经常会给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有: 求知欲、对学习的渴求和兴趣,抑或是学习的能力等。当学生处于某个健康向上的思维状态时,常常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扬学习主动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中,并且古人有云: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必须保持积极的思维,才能够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试着运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利用给学生播放录音的方法,把文言文课堂放置在音乐欣赏中,使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感悟到学习带来的兴趣。《琵琶行》是白居易留传千载的佳作,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能够给学生播放本文的朗诵音频,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的情境中,感悟白居易的思想情感,和文章语言的巧妙,根据这一点去感悟唐朝诗人与众不同的文学早已。

六、构建一体化的协作学习

师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把握充足的资料、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切入课堂教学的问题或问题链,并合理安排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处理问题,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相连”。比如,我在讲解《屈原列传》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寻找的切入口是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简单地介绍了贾谊的生平事迹后,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除了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之外,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贾谊还曾经写过一篇《吊屈原赋》,从而引发学生先思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的屈原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什么地方? 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章的过程,不过像如此以问题疏通课文的方式,比单纯地逐句逐段的疏通要有效得多,因为如此能够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

总之,文言文其实并不难教,关键在于教师需把握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教文言文,实现文言文的“现代化”。

摘要:很多学生觉得如今社会是科学水平很高的社会,不管是文化还是科技所用的多为白话文,对文言文知识没必要刻意去费力识记。他们的此种想法大错特错。“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文言文中有很多作品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学习的。有些文言文传递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有些文言文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技巧与看法,有些文言文能够使学生懂得政治上的得失等。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宝藏,也能够把历史变为现在或是将来我们的人生路途上的指示灯。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9

一、引导认识, 救活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它在教材中的出现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言基础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文言文做过渡性课文教学, 学生将其当做一则寓言来理解, 认为做到会记会背, 明白其中道理就行了, 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文言文教学难教, 学生难懂, 效率低下的困境。因此, 引导、提高师生对文言文学习实质的认识, 是救活文言文教学, 注入源头活水的关键一步。

二、激发情趣, 搞活文言文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也是激励人学习的原动力。作为语文教师, 应不失时机地点亮学生的兴趣之灯, 让学生从被动的“为学习而学”变成积极的“为提高而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提前预习, 激发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在语文教学中, 思维的始然应从预习开始, 它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其主要目的在于在开展教学前学生能自行扫清语文文字的障碍、初读课文了解文体的大意。当然,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应主动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的文言文教学打下伏笔。例如, 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前, 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世说新语》的资料, 提出疑问“本文写了两则什么小故事?主人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互相交流, 使学生在课前的了解和质疑中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朗读教学, 激发兴趣。文言文同古诗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口技》一文中,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口技场景, 让学生读出场景中那“满座宾客, 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是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的惊叹语气, 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 同时让学生入情入境的体验读, 学生陡然进入角色、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助媒介, 激发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活跃了不少。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 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 我抓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在课前安排了一段课文的动画短片, 学生顿时抖擞精神, 全神贯注, 兴趣盎然。当然,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巩固阶段借助编排小品并自编自导这媒介, 把枯燥的课文寓意总结由“教师讲、学生记”变为生动活泼的小品表演。例如, 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 课文归纳总结部分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组合先用文言文对话表演再用现代课本剧的方式编排演出, 这样一来, 学生兴致在不经意间被点燃从而对课文的深刻含义的理解都化为了课本剧的表演之中, 相对于简单的总结记忆, 学生的感悟就更深了, 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遵循自主, 激活文言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 上课的时候, 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一线教师,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要懂得“放手”、“让权”, 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进而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利”于学生, 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三法”进行教学, 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1.放权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教学中这一个个问号就是排疑解难、启发思维的过程。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对课文提出疑问, 采用生答、师解的方式解疑, 只有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 才能发展其思维创造力。

2.放口讨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学讨论并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 我设计了辩论会, 以正反两方的形式让全班参与讨论“元方是否无礼”的论点。在辩论中, 学生正反两方经过辩前商讨, 给对方都提出了“难题”, 扰得对手常常是“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而此时的教师除了适度“放口”让学生辩论外, 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鼓励学生“找难点、问疑题”。这样一来, 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3.放手比较。要读懂一篇文言文不能仅把其当做古汉语课, 其中还涉及“文、史、哲”等多方面知识。教学中, 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进行比较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篇目间的对比, 找出其相同点及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同时与古诗词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找出文言文与古诗词的区别。从而使单篇课文理解升华到对文体规律的认识上,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自主学习, 对文言文的内容自主感悟, 形成自学能力。

小学科学教法初探 篇10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小学课程里, 语文、数学是重要课程, 其他都不重要, 科学课只是副课, 不仅每周的课时少, 而且配备的科学课的教师不是专业的, 有的是兼职, 课堂上照本宣科,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宣读, 原本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不便于讲解, 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在这里只是采取应付态度, 毫无课堂艺术之感, 更别说学生收获多少。 还有的干脆就不开科学课, 学生发下的科学课本只有自己简单看看, 没有丝毫重视。 这样做的后果是: 等孩子在以后真正地接触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时候, 认为无所适从, 陌生感油然而生, 当然学起来也会更吃力,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 造成对他们思维的一种禁锢, 虽然他们在以后努力学习, 可是他的思维观念、创新高度已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顶点。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教师, 我们应该改变认识, 发挥山区优势, 为开好科学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开展实地观察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地或借助某些科学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客观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不仅指看、摸、听、尝、嗅等活动, 还意味着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它既包括信息的输入, 又包括信息的初步加工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 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1.创设情境,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好观察对象, 即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现”, 启发、诱导并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组织观察活动, 根据学生制订的观察计划, 提供观察的对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独立观察或大组交流。教师提供的观察对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 好的观察对象 (包括材料) 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 学生能发现什么, 要看教师准备的观察对象是什么, 蕴含什么样的科学概念。

3.对观察所得信息作出分析, 观察中不仅有被动的生理反应 (感知) , 更有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 对观察所得的信息, 观察者必须进行合理的分析, 其中既有正确与错误的选择, 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 更有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 也是学生的“战场”。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不能避实就虚。 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圈子里。 读式课堂文化就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教师组织科学学习活动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突出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研讨、研究。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于不同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 自我探索, 自我思考, 自我创造, 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仅凭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上更多的、更合理的时间应留给师生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研究学习课题和探索知识奥秘。 比如养蚕和种花的活动要持续很长时间, 在课堂上只能讲解养殖方法,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养殖体会, 这样课后才会更好地观察和记录。 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引导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解开学习的心结, 带领他们进入广博的科学知识领域里学习、探索, 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 他们越有机会表现自己, 就越会更积极地投入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不断的表现中产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由此推动他们主动把握机会, 争取机会, 甚至创造机会, 提高自我, 完善自我。

四、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 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 在角色扮演中, 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 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 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 表演结束后, 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 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 换位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 扮演他人角色, 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 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 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 易境模式。 在角色扮演时, 表演者以自我出现, 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 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 到某自然水域考察、 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 在这种条件下, 角色扮演者可以创造特定的环境, 演示特定的现象, 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 学习或练习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 使学生在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感情, 而这种体验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

文言文的科学教法 篇1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37-02

文言文博大精深,“渗进了民族睿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和灿烂文化,是现代语文的源起和根基。要学好现代语文,就必须学好文言文,这已经成为教材编写者和高考命题者的共识。

以广东省为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5册,每册均设有一个古诗文单元,篇幅和内容占比超过30%;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共14册,其中4册全本为古诗文,另有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国古代戏剧欣赏,占比仍然将近30%。高考命题者对文言文也情有独钟。近6年的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直接考查古诗文的题目稳定在7小题35分。加上与之相关的成语辨析、语言运用、写作等题目,总的占比远超30%。

当前,高考改革方向已经明朗,语文的权重大幅提升,加之对“国学”的弘扬,文言文教学和考查的比重势必随之增加。因此,学好文言文既有需要,更有必要;既是要求,更是使命。

客观地讲,能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文无不是岁月萃取后的文质兼美的名篇、精品。按理,学生定当兴致盎然地去欣赏名篇、探究作品,但现实情况却极不乐观。笔者对853名高一学生开展了“文言文学习兴趣调查”,结果为:对文言文“喜欢”占27.08%,“不喜欢”占72.92%;“有兴趣”占37.63%,“不感兴趣”占62.37%;47.83%的学生希望“减少文言文”,仅有6.45%的学生要求“增加文言文”,更有9.14%的学生呼吁“取消文言文”。甚至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对此,我们不仅想问:文言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一边是教育者的要求、督促、责令;一边是被教育者的厌倦、抵触、逃避。文言文怎么就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剃头挑子”?名篇佳作缘何沦为了学生眼中的“残羹冷炙”?或许我们可以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寻求答案。

在高考的压力下,文言文“教”与“学”均为谋求分数,已陷入怪圈,可用两句话概括: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在教学中力求“紧扣考点,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于是乎逐字逐句翻译,析字词,讲语法,划段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碎片;学生则埋头奋笔疾书,把课本记得斑驳陆离方感心中踏实,然后背诵名句名篇,记忆实词意项,掌握虚词用法,反复练习巩固,哪有余暇顾及其间蕴含的博大思想、文化精髓?在此情况下,文言文教学早就等同于文言文翻译,以及死记硬背技能比拼,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疲惫不堪,哪有半分美感可言?钱梦龙先生曾慨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由此可见,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枯燥化、模式化、陈旧化,使文言文失去了原本的意境和韵味,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兴趣丧失的重要原因。

古人云:“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精彩导语鸣锣开道,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精彩的导语就是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求知欲的智慧之火,只有精心设计,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高一年级开始古诗文学习时,我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心生畏惧的现状,不讲大道理,认真准备后作了如下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文言文吗?(众口齐声:不喜欢)

我猜到了这个答案,因为我早就听到过那句名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极其热烈)

我知道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大家认为文言文只有晦涩难懂的字词、怪异独特的句式、不明就里的典故、长篇累牍的背诵。我想问,文言文难道只有这些吗?(学生安静下来,陷入思考)

不,绝不!文言文里更有古代先贤对社会的深邃思考,对人生的深刻洞悉,充满着浩瀚的民族智慧,凝聚着无数的生活忠告。她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周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古典文字的精妙,探析中华文化的精魂。(当我声情并茂地吟诵这段话时,我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跳动的光亮,那是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在熠熠生辉。)

每次导入新课,我都会精心准备一个导语。比如,我曾经用了大量时间讲述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缘由,剖析李白“豪迈旷达”精神的产生根源,挖掘《离骚》里屈原的赤诚忠心,领略《短歌行》里曹操的宏图大略,等等。

二、用构字法解析实词,激发学生探究之趣

学生害怕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我国古代文字起源于图画,由此创造了大量的象形文字;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抽象性符号,又诞生了指事字;一个或两个象形和指事字的组合,则形成了会意字。目前,汉字中会意字占12%以上。文言文里很多字词沿用了文字的起始意项,由于年代久远,对现代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扰。因此,我们可以从造字法入手讲解有些实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引发对枯燥文字的浓厚兴趣。

nlc202309041238

三、用成语联系古今汉语,借已知探索未知

由于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以今释古,闹出笑话。而我们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继承、发展而来的,完全可以作为学生领会古汉语字词意项的桥梁。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巧借成语积累文言文义项。成语大多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定型词组,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文言文的词义和用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去扫清文言文字词障碍。

比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浑身是胆”(判断动词,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迁移理解。

四、以现代生活诠释文言,拉近心理距离

文言文记叙、描写的是古代的文化生活,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理解非常困难。如果我们不联系现实,依然照本宣科刻板解析,只会让学生意兴阑珊。所以我们应多联系现实生活,或者让学生讲讲自己身边与课文相关联的事,以此拉近心理距离,增进亲近感。

其实,大方之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无不是以白话诠释经典,即用普通百姓听得懂的话,结合现代生活阐述其深刻内涵,使得雅俗共赏,大获好评。我曾多次尝试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去体悟课文,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在字词和语法上讲解过多,在吟诵上花的功夫太少。常常是学生仅默读或听读一遍,字音还未记准,句读尚未分清,老师就开始争分夺秒、迫不及待地使出浑身解数字斟句酌地串讲,结果学生只会感到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朱熹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叶圣陶也说:“读的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是文言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诵读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白,熟读成诵一篇,我们的积累就多了一点,感悟就多了一点,语感就强了一点。同时,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掌握疑难字词的读音;其次,要让学生读出节奏,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最后,要让学生读出情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读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时间可以灵活选择,让学生在不同阶段达到预习、掌握、巩固等不同学习目的。

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声、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提升兴趣、培养语感、巩固所学。

六、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主动思考习惯

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习惯于老师繁琐地讲,加上学生手中详细的课文解析资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疏于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没有真正培养起来,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特别是对教材中的拓展阅读篇目更需如此。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包办替代,要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主思考解决办法,分成小组讨论质疑,齐心协力攻克难关,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改变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对教材中的讲读篇目,我们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问的方式推进。这样,生生交流会更直接更热烈,既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以“授渔”为追求,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课内文言文的学习,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是,古代汉语博大精深,仅靠沧海一粟的几篇课文,对学好文言文来说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课堂授生以“渔”。

《学记》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所以,我们必须以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为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首先,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课外文言篇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和技巧,逐渐提高学习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比如,组织文言文词语辨析竞赛,成语典故出处竞赛,名言名句默写竞赛,古诗词阅读大赛,等等。通过竞赛,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一举多得。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教学困难的症结在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产生畏惧、抵触、逃避情绪。培养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对症下药,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办法,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文言文教与学困难的现状,提高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希鹏,涵泳.创造文言教学最美的境界[J].中学语文,2012

(25).

[2] 陈胜屿.试论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诠释[J].新课程学习,

2010(6).

[3] 黎文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

2011(22).

[4] 成尚荣.从学习出发:教育教学的回家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

2011(7).

[5] 方双寿.以赛促学 以写促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9(7).

[6] 刘俊超.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艺术研究[J].大观周刊,2011(13).

上一篇:控制艺术下一篇:舞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