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学习(精选12篇)
文言文的学习 篇1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
1. 创设合作学习小组
6人小组, 自由结合, 个别搭配, 每组一名组长。有小组活动情况表, 记录每节课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情况呈现。学习效果按小组考核, 表现突出小组, 加量化分, 每人1分。全班就分成10个小组。个别学困的学生担心会被各小组排斥, 还有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不能集中在一个组里, 在自由结合的前提下, 教师适当地调整, 确保每个组学生比较均衡, 也便于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
2. 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 竞争意识也较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同学们互相约束,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扎实认真, 再加上教师适时地鼓励、夸奖以及加分手段, 使得课堂生机勃勃, 热闹而有序。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 为自己的精彩表现而洋洋自得。
3. 培养“小组带头人”, 提高合作效率
挑选较能干, 有组织能力的带头人, 这样有助于提高小组竞争力, 增强自信心。组长要定期改选, 对那些进步大, 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机会, 提高参与意识, 培养更多“小能人”。除此之外, 小组长要及时推出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或展示。这样使小组学习成为人人参与的学习活动, 避免学困生混在小组中, 没有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文言文短文展示
在文言文单元教学时, 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 由语文科代表组织语文活动。每节课前抽两个小组展示, 由于是抽签形式, 因此每个小组均要认真提前准备。文言文短文展示内容, 可集朗读可背诵、可表演, 可小组集体上台, 也可小组推荐一人上台。一方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也极大范围保证了参与学生的人数,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文言素养的目的。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意疏通、重点词语积累整理
课堂上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低效形式, 提前布置预习, 上课后小组成员在自主预习的前提下, 小组内首先疏通文意, 并整理出重要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之后采用竞赛的形式, 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各小组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小组学习时, 大家会更加关心学困生, 帮助他。因此, 小组每一个成员均很认真对待小组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落实文言文重点文言词汇的目的。
3.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比赛
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 教师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朗诵和背诵课文竞赛, 学生会自觉维护小组荣誉而认真地去准备朗读和背诵,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品位的目的。同时, 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更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文言语感。由于是小组集体展示, 各小组不仅朗诵上下工夫, 而在朗诵形式上也费尽心思, 特别是学困生收益匪浅, 同学们会帮助他, 指导他, 他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以往背诵对于学困生总是难题, 但现在同学们的期待, 小组的荣誉, 使他不得懈怠, 自然该背记的都背过了。通过竞赛的形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兴趣。
4.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表演
初中生好表现, 有极强的表演欲望, 语文课堂, 尤其的文言文单元的学习, 表演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很多故事性很强, 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我们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角色表演。如《伤仲永》、《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 通过角色表演能使学生把已有知识运用到交际中去, 在角色表演中, 能力弱一点的同学可以扮演语言少的角色, 能力强一点的可扮演语言多的角色。同时, 各组同学自行设计与对话背景有关的道具和肢体语言。让他们集思广益, 打造出最生动形象的表演,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
5.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巩固
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 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上, 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习生活当中。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建议学生课外要每天阅读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尽管教师只要求阅读即可, 但每个小组都不甘示弱, 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 不仅仅是阅读而且还完成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阅读训练。由此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特别是针对学生不喜欢的文言文学习, 也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课堂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会学, 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 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可以使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使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摘要:多年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直是老师费劲心思讲解, 学生觉得乏味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 缺少探索与研究, 缺少师生的互动, 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 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令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大餐” (名篇) , 沦为学生难以接受, 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烂, 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此,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让学生有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的学习。笔者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去做, 效果超出本人的想象。学生们主动愉快地参与了学习过程, 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激发,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 篇2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会上的发言?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同学们学习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年级、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习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3、成语解释法。我们现在的不少的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词语还保留这原来的意思,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成语去理解。比如,《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谋之”的“谋”和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意思一样。
再次,归类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的搜集、整理、积累。如古今异义的积累,通假字的积累,一词多义的积累等等。
享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享受;学习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84-0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强调“乐学”的重要性。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消除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
一、巧用背景、典故、名人轶事等,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的传统美德,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选编进教材的文言文往往蕴含有丰富的背景故事,教学时巧用相关的背景、典故、名人轶事等,能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如在学《劳山道士》时,我让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课前交流,蒲松龄的生平、搜集《聊斋》创作素材的故事、“有志者,事竞成”的名联、相关的图片等都一一在课前分享。让学生享受到了探寻古文化宝藏的乐趣。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学完全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被贬到杭州、惠州、黄州等地写的诗。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二、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但是文言文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字词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这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要突破这“瓶颈”,教师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多方面去享受文言文的朗读之趣。
1.听老师范读,让学生享受如临其境之乐
老师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气、语调、节奏和语速,还能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至作者描绘的场景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享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张开“金口”,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文言文朗读。当然老师的朗读一定要做好示范,要投入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要让学生在听读中沉醉,听读中享受,并在听读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都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享受如临其境之乐,享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再让学生朗读。
2.学生模仿朗读,在模仿中陶醉,在表扬鼓励中满足
老师的范读只是为学生引路,是为抛砖引玉。学生的反复朗读,才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因此,老师在范读全文使学生入境后,就应该马上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和语速朗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在范读完全文后,马上让学生模仿朗读。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样子和丰富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是多么的陶醉!他们读完全文,我立刻给予表扬。
3.熟读成诵,让学生享受朗读的成果
背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是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积累。在教学《爱莲说》时我在学生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场背诵文中最重要最难背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完全文后又让学生根据提示背诵全文。让学生享受到了朗读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不一样的喜悦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文言文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单一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了然无趣,久而久之会厌学。因此,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1.自学法,让学生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乐
在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我都是让学生先自学,老师只作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当然,让学生自学前是先教给他们疏通字词的方法,即对照课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旧知识或上下文语境。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法可依”,不至于像无头苍蝇那样瞎摸乱撞。“自古成功在尝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取尝试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享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提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学生会在讨论中明理,合作中升华认识。有时听他人一言,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享受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喜悦。如教学《卖油翁》一文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康肃笑而遣之”中“笑”的含义。同学们都很投入,有的说是高兴的笑,有的说是尴尬的笑,有的说是自我解嘲的笑。大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最后同学们都露出了笑容,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笑中的多种含义。
3.寻找“陷阱”法,让学生享受挑战成功的喜悦
中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老师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他们去寻找,这会很快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而他们在完成任务后就会尝到一种挑战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先复述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等情节,复述中故意设置了多处“陷阱”,如将“穷”译成“贫穷”、“妻子”译成“老婆”、“绝境”译成“没有出路的境地”等,要求学生辨出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从学生脸上不时表现出来的激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找到一处又一处的“陷阱”,同时也把那几个易错的字的意思深深地留在了脑海。
4.文本再现法,让学生在表演中享受展示自我的喜悦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又富个性特征的文章,采用文本再现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展示自我的喜悦。如教学《孙权劝学》、《卖油翁》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教学《桃花源记》时,让学生扮演导游结合文中内容介绍桃花源及桃花源的美景。通过表演,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享受到了展示自我的喜悦。
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提问法、串讲法、图画法、评点法、比较法、归纳法、综合练习法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法中享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快乐。除此之外,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让学生享受文言积累迁移带来的快乐;或运用文言文知识或阅读竞赛、背诵奖励加分等形式让学生享受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篇4
一、诵读琅琅上口, 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 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 朱自清先生说:“吟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能理智地了解, 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和方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 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丰富的内涵, 体会到韵外之音,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语文就要诵读。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等, 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了解语文的真正魅力。
二、掌握正确方法, 培养鉴赏能力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 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 如:主语、宾语等, 要视情况补充完整。2.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 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3.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 非常精炼, 言简意赅, 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 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 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 强化效果, 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 这时, 翻译就要合并浓缩。此外, 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 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三、尝试断句分段, 学习其乐无穷
高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篇5
文言文的学习如同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练习,首先要打牢打实基础,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的阅读浏览文言文相关课文或是阅读材料,做好事先的知识储备准备,已备日后考试中的不时之需。
另外要重视预习和复习,也要学会自己学习,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在保证不会的知识点向老师提问之外,剩下的基础掌握应该学会由自己自学完成,自学和他人传授所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更何况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谷底的那个的字词释义之外剩下的翻译等内容也都是千人千色的,这时候反而自主理解自行翻译才可能更容易理解。
其次,学习文言文是学习诗词虚词居多,而两者相比较起来,古文中的虚词用法更是属不胜收,较文章中但是实词比起来,虚词反而成了重点内容,这时候就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相应的字词释义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文章中的段落和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翻译结合着语境来看可能比自己干说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6
一、依托教材激发学生阅读所学文本兴趣
现在高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并非自身的兴趣使然,大都出于一定的压力,也就是学生自身学习所感到的压力。文言文是那样的需要阅读,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又是那样地适应不了阅读感悟的需求,尤其是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那样的灵活多变,在自己还捉摸不透那些文言实词意义基础上的阅读其价值何在?所以,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切实予以注意的是,必须依托教材激发学生阅读所学文本的兴趣,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教材文本,无论是自读篇目还是选读篇目都有兴趣,那学生是可以学好文言文的。所以,我们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尤其到了高考冲刺的前阶段,更应当去思考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相关问题。我们不需要好高骛远,在学生没有弄懂教材的前提下就去阅读超过教材文本的东西,那样学生是永远也不可能建立起兴趣来的。只会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没有任何收获。
二、依托作家际遇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兴趣
在我们所接触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的际遇不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作者的生活际遇也不完全相同,就是同一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其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学生涉猎作者作品时,必须给学生介绍作者相关的际遇。可以说一个作者很有可能在一生当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坎坎坷坷,在前半生或许是那样的风光,而后半生则是那样的落泊。有时则跌宕起伏,时悲时喜。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这样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同时又能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她所留下的作品是作者一生之坎坷际遇的写照。学生们接触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其人生会有着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三、依托作品内容、形式的相似、相关激发学生阅读相关联文本兴趣
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中,有许多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关联的作品,我们可以利用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去阅读这些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教材文本相关联的作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样式的相关联,如唐朝以诗负盛名,宋朝以词为主,元朝则是戏曲,明清则多为小说。二是文学作品之文学地位和价值的相关联,譬如与《陈情表》相关联的就有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所谓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在阅读《陈情表》时,让学生重温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那比单纯的阅读感悟《陈情表》效果显然不一样。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迁移性阅读,去读《晋灵公不君》的片段,学生对作品中文言实词意义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对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也有了更为充分的掌握,对一些关键性的语句也有比较深刻的感悟。把这些内容、形式、语言等相关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 篇7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感知,总结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源头, 另一方面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本单元所选都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篇章, 而且多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 讲道理, 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太困难。但文言文远离我们的时代, 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 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 我们都已很陌生了。加之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微言大义, 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 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老师教得枯燥乏味, 学生学得困难重重。
那么, 初中生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一.诵读课文, 清除障碍, 理解文意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是增强语感、理解文意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断句停顿、字音异读、句子含义、作者感情等等, 都在诵读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听得少, 读得少, 记得少, 是当今文言文学习中的重大失误。所以, 学习本单元时尤其要加强诵读训练。
《公输》故事性强, 人物对话多, 通过诵读, 有助于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 这两篇文章气势充沛, 句式整齐且有变化。如“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后接七字句;又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休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几句结构相同, 而前四个短句是四字结构, 后一个是六字结构。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了文意。
二.整体感知, 揣摩品味, 领悟课文
学生在诵读基础上, 感悟课文, 理解字义、词义、句义, 分析段意、文意、表现手法, 鉴别、比较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公输》体现墨子非攻思想, 是了解墨子反战的观点所在, 文章叙议结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用两例, 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以此突出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 类比论证“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告诉世人:施仁政者得天下, 施暴政者遭唾骂;“苦况造就人才, 逆境成就明君”的道理。《鱼我所欲也》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告诫世人:保持并发展向善的天性, 做一个纯洁正直的人。《庄子·寓言二则》文中表现庄子安贫乐道、淡薄功名、悠然生死的旷达人生和大智彻悟的观点。
三.归纳总结, 反复比较, 注重积累
在归纳、比较中学会积累。一是要尽量多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语段、词语, 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休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委而去之”“舍生取义”等, 对提高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相当的好处。二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 如本单元的“距”、“畔”、“曾”、“拂”、“辟”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虚词和含义和用法, 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 都属于文言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要学好文言文, 就必须知道并懂得这些语言现象。三是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四.精练课内, 形成能力, 迁移课外
练习是为了加强理解和记忆。练习课内知识, 使课内知识融会贯通。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举一反三, 这样绝大部分课外题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提高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 篇8
在教学中, 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 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 体会就越深, 意义就越明白,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那么, 文言文的诵读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诵读, 正音识字, 规范语言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文言文中有大量文字障碍, 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等等,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 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 认清字形, 辩明词性, 读准字音, 才能很自然地掌握其含义, 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 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做好准备。
诵读时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通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 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掌握文言文断句、重读的规律。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一句的停顿和重音, 教师要强调“是”和“寡人”之间的句中停顿 (语法上主谓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 以及“子”和“过”的重音处理, 这样就可以读出节奏, 并很自然地读出郑伯当时坦荡和自责的内心感受。
当然, 诵读文言文时, 读音一般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必也不应拘泥于古音, 对方言土语更应规范。
用诵读加强背诵, 积累名篇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 记忆力乃是一切智力的基础。中学生处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 多读多背的结果可给他们构筑一个终生也取之不尽的信息库、知识库。在这方面, 古今名人早有论断, 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制而后识器”;“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也, 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 滔滔不绝”。笔者做过这样一次试验:挑选出30篇文情并茂的文言文, 让一个班的学生背下来 (每周一篇, 定时检查与反复检查相结合) , 到了第二学期, 笔者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上均优于另外一个没有作背诵要求的班。
诵读时, 眼耳口并用是看和听的双重作用。文言文所传输的内容及形式, 时过境迁, 字少意深, 句法奥妙, 难以形成识记敏感, 学生死记硬背, 不但费时费神, 而且收效甚微。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 只是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毫无疑问, 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最好方法, 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有资料记载, 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的四百多篇诗文, 而后才有了《胡笳十八拍》之绝唱;顾炎武背下了“十三经”和一部《资治通鉴》, 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人物;郭沫若八岁能背《唐诗三百首》, 巴金能背《古文观止》等。事实证明, 让名篇名诗在脑子里生根, 真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 诵读多么重要。
文言文中的名篇, 语言精炼、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较好的材料, 也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 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 熟读成诵, 进而达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样积少成多, 从而使学生不但在名篇中思想得到提升, 而且在作文和做人时“有米下锅”, 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意图, 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意即书读得多了, 不断地吟诵涵咏, 在潜移默化间就培养了自己领悟与把握文章的能力, 逐渐就能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如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体会文中的真挚感情, 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等, 这些都可以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作为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课, 我们应在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学的魅力。
新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数堪称典范, 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俱佳, 且都可以做诵读之用, 如一些优美的中国古典曲赋, 还有古代的名家名篇, 如《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等, 语言纯美, 文法精美, 音律和谐, 值得诵读。语文教学, 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 如古人读书读到兴致之处, 乃至摇头晃脑, 前仰后合, 也是用了真情的, 沉浸其中, 语感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语感是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感受, 是通过读懂语言文字本身, 展开联想、想象活动, 激发情感, 充分利用形象思维, 把表象因素和逻辑因素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充分领悟语言包含的形象意蕴和情趣。
摘要:在教学中, 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 体会就越深, 意义就越明白,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
文言文的学习 篇9
语文就是以独特的言语形式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堂就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倾情交流。我期待学生以文言文为载体, 掌握学习语言的技巧, 体认文言所承载的深厚文化, 诗意地走进语言深处。
一、�建立“有机”的课堂, 着眼学生的成长
长期以来,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 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方式, 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建立以学生品读为主的语言学习模式, 进行了课堂学习“有机化”的尝试。
1. 在多彩的课堂设计中品味诗意。
教师打动学生的东西, 有时不是教材本身, 而是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要设计多彩的课堂, 而多彩的课堂设计源自多彩的言语形式。例如, 在学习蒲松龄的《狼》时, 我展示了两幅错误的《屠夫杀狼图》, 让学生辨图改错, 从文中找出语言依据, 让文言文的学习从有趣的探究入手;在学习《陋室铭》时, 我将全文9句话总结成知识点, 鼓励学生自己一一对应品读, 等等。
2.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诗意。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主要途径,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领会、理解文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古诗文学习提出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可以看出, 学生无论想掌握文言文知识, 还是想理解文章大意, 或是想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都离不开诵读。
诵读, 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让朗朗读书声回到课堂, 在读书声中走进文本, 聆听先人的智慧,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
二、追寻文化的课堂, 浸润学生的素养
文化的课堂传递给学生的是科学思想、人文精神, 浸润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应该着眼文本, 去感受文化的精髓, 这样的课堂, 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生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乃至健康人格的塑造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 厚积薄发, 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是学习文言文的必备。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文言文在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 各地中考逐步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 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让学生感其道、悟其情, 着眼文本, 吟咏探究, 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文本, 拓展延伸, 感悟传统文化内涵。每次上课前, 我都查阅大量的资料和阅读背景, 调动每个人参与其中的兴致。
2. 笃实求真, 好的方法是学习语言的金钥匙。
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 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很多学生都觉得文言文难学,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倒装句等文言常识及用法, 都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词语的用法及句式的表达上迥然不同。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对文言常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注重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文字词及翻译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三、探索和谐的课堂, 寻求诗意的模式
语文课是情感的课堂, 更是语言的课堂。课堂学习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对文言文学习而言, 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上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现在, “以学定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 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确切地说, 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如何诗意地品味语言呢?我想, 教师先要对文字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发现, 尽可能地为学生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真正的语文课, 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 聚焦语言文字本身, 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 语文课必须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余映潮老师曾说,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这是诗意品语言的尺度。
我推荐的书
·《哈佛家训》, 【美】贝纳德著, 张玉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教师的幸福资本》, 雷玲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名作重读》, 钱理群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青春读书课》, 严凌君著, 海天出版社
高中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竞赛诵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声情并茂地诵读, 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 是一种陶醉。语言文字之美, 很多时候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 特别是文言文。它的音韵美、平仄美, 只有多诵读才能体会到。高中生的性格还不稳定, 渴望成功, 争强好胜, 意志力、求知欲还有待培养, 有时候几句鼓励的话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竞赛诵读文言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巧设情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读书时应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澎湃情思与书本中伟大而深刻的哲理相结合, 从而进入书中的境界。我在讲授《劝学》一文之前, 要求学生利用十多分钟的时间, 针对自己身旁的同学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消极厌学情绪, 这一实际情况, 写一段百余字的规劝文字。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 有真情可以抒发。他们有的抒写心中劝勉之词, 有的分析内心苦闷来由, 有的探讨未来成长之路, 有的讲析生活哲理, 有的作出感性的分析, 有的进行理性的思考……待学生写完之后, 再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互相读给对方听, 交流感想, 畅谈体会, 取长补短。而后, 我乘势导入新课,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本。
三、触类旁通, 形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系统性
著名数学家王梓坤曾说过:“人的潜能, 好比一座汽油库, 星星之火, 可以使它雷声隆隆, 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颗火星, 它便会成为一潭死水, 永归沉寂。”我们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去点拨, 去启发, 学生要在教师辅导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悟出道理, 并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应用。
四、古为今用, 开发文言文在现代的积极作用
文言文学习的“三字经” 篇11
关键词:文言文;读;疑;练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文言文教学四步法”“文言文五步教学法”,都是教者从自己教授文言文多次乃至多年后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很有效的,彰显了教者的用心。但教师在教这一篇文言文之前总要学习或说是阅读这一篇文言文吧,我们为何不将自己学习或阅读文言文的心得告知学生呢?让学生用教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文言文,岂不更有效?要知道,“教”仅是让学生“学”的一个手段而已。
我们在教授文言文之前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读”“疑”“练”了。
一、读
1.读“字”
要读得准、写得出,要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探寻重点字和相对于自己来说是“新字”的那些字的古义。
2.读“词”
学习文言文,要从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活用转化现象入手。
3.读“句”
特别是特殊的文言句式,它包括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把握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后置;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或为…所…结构)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子。我们不光要读出文言句子正确的语气,还要读出句子正确的停顿,即读对文言文的“句读”。
4.读文学文化常识
我们在学文言文时要留心作家、作品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也要注意积累古代典籍、科举、历法、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名称以及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读的过程不要快,以读懂为准;要读得专心,不要三心二意、心有所系。
二、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①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文言文言简意赅,文笔凝练,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文言文中,字、词、句以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都可以考究一番。有了疑问,就可提出探讨,小组内或全班一起议一议。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霜天”是“白色的天”吗?质疑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定向的探究反射,有了这个反射就有利于活跃思路,发展智力。
三、练
练可以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也能加深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文言翻译就是一个更好的练习渠道,它是一项综合练习,涉及断句、句式、语气、词类活用和虚词用法等各个方面,在文言翻译训练中,我们可以加深对词语、语气的理解,也能积累各项文言知识,快速提高文言语感。
练还能培养我们的迁移能力。迁移能力是在基础知识夯实的基础上形成的。文言文学习和考核主观性开始加强,理解、评价、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把从课本里学习到的经典篇目的语言知识迁移到未见过的古文篇段中来,把学会的语言现象、文学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在理解语言文字的情况下,通过练来提高我们的古文理解赏析能力。
我们完全可以不是从“教”的角度,而是从“学”的角度,介绍学生和我们一样在拿到文言文后去“读”“疑”“练”,去不断地思考、總结,就可以从文言文中学到写作技巧、陶冶情操、就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王志民.质疑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05).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12
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方法灵活,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产生一种莫名的热情与执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这就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强调预习, 引导诵读
指导学生独立预习课文, 是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可以锻炼他们看注释和运用工具书的能力, 这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独立地预习、理解课文的过程, 就是阅读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通过预习, 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 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笼统地提出要求;也可以具体地加以指导, 要求学生解决难点, 把握重点;还可以提出难解词句, 要求学生思索、理解、加强记忆。如果学生能认真预习课文, 经过思考对课文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争论, 各抒己见,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如教《劝学》一文, 如果预习中将这篇文章中的字词等大致弄懂了, 教学中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深入思索, 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文言文教学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学生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教师指导诵读, 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 处理好句中停顿, 把握好诵读的节奏、速度、语调和语气, 最终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诵读方法指导方面, 教师需要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泛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诵读和背读相结合。除此之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比赛。总之, 诵读要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
二、抓住要点, 灵活讲解
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的应心中有数,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 要力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先行提示,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疏通。
串讲就是在讲解虚词、实词含义和句子特点的基础上串通句子意思, 弄清上下文的联系, 为分析和疏通课文内容及篇章结构
(2) 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 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 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 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 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 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 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 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 定期总结交流经验, 互通有无, 取长等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串讲前可先提示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 文中的重点词、句要板书到黑板上, 特别是词, 最好落实原意, 可利用象形会意给学生写清楚。如“暮”, “太阳落在草丛里”, 即有“黄昏”之意;“益”图形是“水从器皿中流出来”, 即有“溢出”“满”等意。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句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达到对字、词、句的透彻理解。
在串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难理解的句段可以由学生“串讲”, 要训练的重点词句可以由教师串讲, 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充裕的时间去讲深、讲透有关知识, 可以很好地避免重复的劳动,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训练语感, 注重翻译
能够读懂课文并准确、顺当地把古代诗文译为现代汉语, 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能否正确地理解古典诗文的词义和句式, 能否正确理解句义, 是能否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指导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 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语句逐渐由“信”而“达”而“雅”。除了笔译, 引导学生口译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总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必须对学生进行反复而严格的口译和笔译训练, 坚持这样做, 学习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四、传承文化, 引入现实
相对来说文言文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远, 缺少了具体应用的语境, 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 有的老师也认为文言文就是僵腐的旧东西, 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殊不知正是通过文言材料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 与大师对话, 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 懂得我们的历史, 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 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学生一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言文如此重要, 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在文言文中引入现代社会的源头活水。比如时下的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 成为“文化超男、超女”,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课方式。他们往往以通俗生动的时髦话语来阐释传统文化, 如易中天说“韩信是待业青年”“诸葛亮拿着张琴唱卡拉ok”等等。我也曾经尝试运用类似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文言文教学, 效果非常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该如此。要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去, 以现代眼光和现代观念来阐释文言文, 并引导学生对当下文化进行思考。
(晋州市第一中学)
补短, 不断改进, 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 2005
[2]王玲, 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
技文献信息管理, 2004 (1) .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
【文言文的学习】推荐阅读:
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尝试09-03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0-13
学习九年级文言文的技巧07-03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0-14
文言文的学习口诀和方法11-08
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09-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总结11-18
文言文实词学习05-13
文言文学习力10-02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