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024-10-13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精选12篇)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1

在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占有一定的比重。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都是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 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 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 其教育功能是非常显著的。这些文言文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 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 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蓝本, 以考试为纲, 以自主学习为经线, 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 谈一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诵读琅琅上口, 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 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 朱自清先生说:“吟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能理智地了解, 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和方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 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丰富的内涵, 体会到韵外之音,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语文就要诵读。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等, 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了解语文的真正魅力。

二、掌握正确方法, 培养鉴赏能力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 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 如:主语、宾语等, 要视情况补充完整。2.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 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3.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 非常精炼, 言简意赅, 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 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 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 强化效果, 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 这时, 翻译就要合并浓缩。此外, 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 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三、尝试断句分段, 学习其乐无穷

古人写文章, 没有标点符号, 因此, 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 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本大意, 理解关键的词语, 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第三, 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 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而、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 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顺序的词语和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 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要加大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试着断句、分段, 然后按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 并且只要言之成理, 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2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会上的发言?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同学们学习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年级、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习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3、成语解释法。我们现在的不少的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词语还保留这原来的意思,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成语去理解。比如,《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谋之”的“谋”和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意思一样。

再次,归类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的搜集、整理、积累。如古今异义的积累,通假字的积累,一词多义的积累等等。

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 篇3

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兴趣创新今天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写古文,而是为了使我们多掌握一种工具,为了更好地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可以让自己试着去喜欢古文,古文还是很有魅力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赏读一些比较优美的古文,记忆一些朗朗上口、优美的语句,抄写一些好的句子,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对古文的兴趣。其次,理解文章的内涵,这需要结合课文的注解和相关的古汉语工具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次的含义。再次,通过了解文章的内容,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背诵,汗水是不会骗人的,青春的眼泪也不会白流,只要关注它,花时间下苦功夫,终会有所收获。

第二,课前最好要预习。高中的课程很多实验班老师在讲解文言文之前都假定你已经预习过了,所以上来就讲。很有可能你连这篇文章在讲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囫囵吞枣的跟着老师学,效率肯定不高。

第三,翻译。提高文言文的翻译水平,不能乞求于一次的努力,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以多练为主,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效。“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早已立下的规章。“信”,就是译文要忠于原文,不能歪曲原意,任意地添油加醋;“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求;“雅”,就是翻译文言文的语句,要生动、优美,富含情感。其中,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具体地讲,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词性、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翻译,以意译为辅。(2)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制、书名等专有名词,可以照录,不用翻译。(3)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前置等现象句式,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翻译。(4)文言文中省略的现象也很普遍,为使翻译的语句清楚流畅,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不能缺失。(5)有些词(特别是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的意义,可以不译。例如,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字,是发语词,可不译。译文为曹刿回答说:“打仗是要凭勇气的背”。跟学英语是一个性质,不会的根据语境判断,上课记几个特殊的翻译,高考翻译的给分标准是意思对,题目中的难字是要翻译的,没事多读读古文,其实古文挺好的,看看半文言文的四大名著,都对你有用,作文上也可以引例子。先了解某些经常出现用的词的意思,比如,“是”“然”“尔”这些,然后去读译文,再去了解比较生僻的词的意思,一般经常的用的那些词在每篇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一样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差不多了,重点是要理解。尤其是对字的理解。文言文想要专门突破考试难关,就要抓好基础。当基础掌握好了,大致意思就可以看懂。然后,根据特定的语境和句式,仔细体会,慢慢就会将文言文的句子段落融会贯通。还有在学习之前,通过辅导书等材料,对文章作者和文章内容先有个大致了解。不要急于看标准翻译,那个对你的学习没有帮助。直到课文学完,再通读一下标准翻译,事半功倍。

第四,背诵。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起码语文教材中指定的篇目,能熟练地背诵。背诵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程度,也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分层理解背诵法,即针对课文一层一层的理解,逐层逐层地背诵,最后连起来,完成全篇的背诵任务。课文会背后,要及时地巩固,强化背诵的效果。背诵的方法很多,适合你的就是好方法。

第五,理解。学习文言文实词,不必去记一些术语,应该侧重掌握实词的含义。引起学生产生异义的主要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去识记。最忌望文生义。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文言虚词中,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分清用法,明确意义。文言文常用句式,最重要的是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应当认识这些现象,正确地理解。了解了文言文语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就不妨碍理解课文内容了。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解它的艺术技巧。多读。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多读书,特别是多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对你的文言的进步会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读《曾国藩家书》,对做人做事都会有很大很好的影响。记住,要读原文,不可读译文。

总之,我们只要肯动脑筋,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手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先是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的。同学们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学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考试成绩就会很理想。

参考文献:

[1]单宾.“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北京教育,1994,(04).

[2]程英娣.创设情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1994,(06).

[3]吴禹春.试论作文命题的改革[J].北京教育,1994,(10).

[4]宋惠存.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板书[J].北京教育,1994,(11).

试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4

每一篇文言文,如果单单是把它翻译出来,那么外面的参考书都可以代劳,无须老师的讲解。但是,在讲解文言文的同时,能穿插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件或发生的背景, 把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相信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记得也会更牢。就像红极一时的当年明月写的 《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把枯燥晦涩的历史,写成通俗易懂而又有趣的故事,备受大家的欢迎。一位教师程东文在设计 《陈涉世家》 教案时提到,结合原著 《史记》 的文学特点和 “农民起义”的文化特点一起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期能更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从而更有意义或曰更有意思地去学习文言文。他在上课时提到,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划风采动人。一是法国人,一是中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说说这里头文化的要素,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讲授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讲解,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巩固记忆力。

其次,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概意思以后,如何背诵课下注释呢?单纯地去背诵,显得枯燥和无意义,效果不佳。但是,如果把一些常出现的字词进行归纳,形成背诵的规律,或许会提高记忆的效果。第一,一词多义。“故”字,在很多课文都出现过,但归根结底,有四种解释,“故虽有名马”中的“故”指所以;“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旧的,原来的;“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故”指故意;“扶苏以数谏故”中的“故” 指原因、缘故。掌握了四种解释,在具体的课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就可以判断出为何意。第二,古今异义。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古代汉语中一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而言,不外乎这四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比如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又如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祀用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词义发生转移。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通假字。每一册书, 都有一些常见的通假字,把它归纳起来,便于背诵的同时,也能运用于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上,两全其美。如人教版七下的文言文中,就只有四个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 “扳”通“攀”,牵、引的意思。“对镜帖花黄” 中的 “ 帖” 通 “ 贴”, “满坐寂然”中的 “坐”通 “ 座”, “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了解并掌握这几种字词的类型,对于背诵记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接下来的句子翻译,无非是对字词意义的拼接和综合。考察的重点句子,在翻译时,得分点是看那些重点字词翻译是否准确、恰当,而并非要求原封不动、一字不差地翻译。比如2015年深圳中考的文言文 《马说》, 句子翻译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子并不难,关键是要把重点词“食”字翻译准确,而“食”既是通假字,通“饲”,也是一词多义, 指喂养。掌握了翻译字词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掌握了翻译句子的能力。两者是息息相通,相辅相成的。

最后一道拓展题,大多都是在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个看法和观点必须是独立的,新颖的,有主见的,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天马行空,胡说一通。 如2015年深圳中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 今年深圳市两会提出了“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的人才策略,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深圳这一人才策略的看法。这种题目的得分关键, 是把握一个“实”字,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及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做到语言流畅。这样, 才可以避免信马由缰,甚而离题。力争做到简洁、准确、全面。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讲求方法。 如何把枯燥晦涩难懂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更好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何提高记忆的效率,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反复摸索,不断改进, 才能形成高效而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周丽萍.含英咀华品词句融情会意悟人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建议[J];山东教育;2011年Z1期。

[2] .王海英.怎样突破文言文——两部指导高考文言文复习的好书[J];中国德育;2011年03期。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5

文言作品中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它们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文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地激起人们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有人说,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收,与历史上的大师们直接对话,让他们深刻认识祖先,了解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文言词句,这是学习的前提

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这已是归纳,学生不但掌握词语的各种含义,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文言虚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另外,还要掌握词类活用的有关知识,如使动、意动、被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

此外,还要掌握一些文言句式。

一是判断句。

二是被动句。

三是省略句。

掌握一定的文言词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归纳,多记诵,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含义,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

二、正确而流畅地朗读和悦耳动听地吟诵艺术相结合,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

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深思熟子自知”,指出了读的重要性,

古人所说读就是朗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克服了文字障碍后,把握朗读节奏,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感悟文章的思想美。

那么,什么是吟诵艺术呢?怎样运用吟诵艺术阅读文言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吟诵艺术的内涵。

吟诵艺术,是传统的读诗词文的方法,是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普遍采用鉴赏手段,是我国一份宝贵而有生命的文化遗产。

古典文学作品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用优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美好意境,学会了吟诵可以使我们因声入境,充分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充发粉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这是因为吟诵都依一定的腔调进行,一种特殊韵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习文言文,运用吟诵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2、吟诵艺术的运用。可简单归纳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1)抑扬是指读文言文时高低起伏的曲折的变化,它使文章有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它表现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变化.

2)、轻重,是指声音的强弱,是力度问题,“高低”是音调的问题,二者不同,轻重指吟诵时关键地方,表意强烈的词句要重读,反之,则轻读.

3)缓急,是就吟诵的快慢而言,它要求疾徐有致,即语速安排巧妙,声音富有韵味。

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感情思想,进行审美鉴赏。

审美教学,是文言文的最高境界。

首先、感受人格美。

其次、感受情感美。

享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篇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享受;学习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84-0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强调“乐学”的重要性。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消除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心理。

一、巧用背景、典故、名人轶事等,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的传统美德,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选编进教材的文言文往往蕴含有丰富的背景故事,教学时巧用相关的背景、典故、名人轶事等,能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如在学《劳山道士》时,我让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课前交流,蒲松龄的生平、搜集《聊斋》创作素材的故事、“有志者,事竞成”的名联、相关的图片等都一一在课前分享。让学生享受到了探寻古文化宝藏的乐趣。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学完全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被贬到杭州、惠州、黄州等地写的诗。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二、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但是文言文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字词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这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要突破这“瓶颈”,教师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从多方面去享受文言文的朗读之趣。

1.听老师范读,让学生享受如临其境之乐

老师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气、语调、节奏和语速,还能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至作者描绘的场景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享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张开“金口”,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文言文朗读。当然老师的朗读一定要做好示范,要投入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要让学生在听读中沉醉,听读中享受,并在听读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都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享受如临其境之乐,享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再让学生朗读。

2.学生模仿朗读,在模仿中陶醉,在表扬鼓励中满足

老师的范读只是为学生引路,是为抛砖引玉。学生的反复朗读,才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因此,老师在范读全文使学生入境后,就应该马上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和语速朗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在范读完全文后,马上让学生模仿朗读。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样子和丰富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是多么的陶醉!他们读完全文,我立刻给予表扬。

3.熟读成诵,让学生享受朗读的成果

背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是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积累。在教学《爱莲说》时我在学生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场背诵文中最重要最难背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完全文后又让学生根据提示背诵全文。让学生享受到了朗读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不一样的喜悦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文言文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单一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了然无趣,久而久之会厌学。因此,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1.自学法,让学生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乐

在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这一环节我都是让学生先自学,老师只作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当然,让学生自学前是先教给他们疏通字词的方法,即对照课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旧知识或上下文语境。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法可依”,不至于像无头苍蝇那样瞎摸乱撞。“自古成功在尝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取尝试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享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提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学生会在讨论中明理,合作中升华认识。有时听他人一言,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享受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喜悦。如教学《卖油翁》一文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康肃笑而遣之”中“笑”的含义。同学们都很投入,有的说是高兴的笑,有的说是尴尬的笑,有的说是自我解嘲的笑。大家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最后同学们都露出了笑容,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笑中的多种含义。

3.寻找“陷阱”法,让学生享受挑战成功的喜悦

中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老师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他们去寻找,这会很快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而他们在完成任务后就会尝到一种挑战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先复述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等情节,复述中故意设置了多处“陷阱”,如将“穷”译成“贫穷”、“妻子”译成“老婆”、“绝境”译成“没有出路的境地”等,要求学生辨出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从学生脸上不时表现出来的激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找到一处又一处的“陷阱”,同时也把那几个易错的字的意思深深地留在了脑海。

4.文本再现法,让学生在表演中享受展示自我的喜悦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又富个性特征的文章,采用文本再现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展示自我的喜悦。如教学《孙权劝学》、《卖油翁》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教学《桃花源记》时,让学生扮演导游结合文中内容介绍桃花源及桃花源的美景。通过表演,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享受到了展示自我的喜悦。

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利用提问法、串讲法、图画法、评点法、比较法、归纳法、综合练习法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法中享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快乐。除此之外,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让学生享受文言积累迁移带来的快乐;或运用文言文知识或阅读竞赛、背诵奖励加分等形式让学生享受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7

但一直以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 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巴烂, 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哪里还谈得上读出文言文的美呢?

近年来, 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运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尝到了一点甜头, 在此抛砖引玉, 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朗读, 在读中实现过程性目标

首先通读课文, 找出生字、词,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然后细读全文, 疏通文章大意,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再精读全文, 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 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 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并解决, 再试着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最后速读全文, 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我在教学语文版第六册中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时, 首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 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清它们的意思, 比如: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负箧曳屣。其中加点的字音、形、义均要让学生主动去弄清楚。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 弄清课文内容, 并要求能独立讲解故事。同时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探讨、分析。

最后, 让学生再齐读课文, 各自提出自己对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和句子的看法。这时教师才顺势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在读中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 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反复朗读, 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 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 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 这样由浅入深, 通过读把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注重理解, 在理解中实现体验性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科目之一, 便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对文言文的教学, 教师除了强调多读多背, 更应正确处理诵读与理解的关系, 有的学生能背, 但是不能用, 就是这个原因。而教师的目的不是让他记住就行, 而是要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应该采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对此, 我在教学时采用引导学生运用下列程序进行学习: (1) 课文标题及出处; (2) 作者及基本情况; (3) 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 (4) 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和历史典故; (5) 文章特点及写作目的; (6) 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在记住这些内容的同时还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和探究, 有争论的大家共同探讨。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时, 加强学生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教学,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三、提供互学平台,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允许学习有自己的见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要避免“一言堂”, 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重点应关注过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师可在此过程中担任组织者的角色, 整体调节活动节奏及点拨知识要点。

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 向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孟子提出鱼和熊掌有何作用?它们各比喻什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很快就弄清了问题的答案, 明白了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应该如何抉择, 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四、注重积累, 加强学生对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1. 积累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法:

比如保留法, 这主要是文中有些表示地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名词等。在翻译时一般都是从原文中搬下来。还有替换法、省略添补法等。

2.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讲古汉语知识。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字译为“妻子和儿女”, 而现在说的“妻子”则是男性的配偶。这有助于学生记忆。

3. 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单靠阅读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文言文来扩大知识面, 丰富视野。

4. 注重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

文言文的教学, 尤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有的文言虚词用法比较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引导学生关注, 让他们主动去积累, 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比如:“而”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字, 它可以表并列 (《捕蛇者说》中“黑质而白章”) 、表承接 (《捕蛇者说》中的“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表修饰 (《捕蛇者说》中“吾恂恂而起”) 、表转折 (《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等。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长时间的积累, 丰富了知识, 他们对文言文就有了兴趣, 这对促进教学有很大帮助。

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 篇8

第一,可以让自己试着去喜欢古文,古文还是很有魅力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赏读一些比较优美的古文,记忆一些朗朗上口、优美的语句,抄写一些好的句子,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对古文的兴趣。其次,理解文章的内涵,这需要结合课文的注解和相关的古汉语工具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层次的含义。再次,通过了解文章的内容,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背诵,汗水是不会骗人的,青春的眼泪也不会白流,只要关注它,花时间下苦功夫,终会有所收获。

第二,课前最好要预习。高中的课程很多实验班老师在讲解文言文之前都假定你已经预习过了,所以上来就讲。很有可能你连这篇文章在讲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囫囵吞枣的跟着老师学,效率肯定不高。

第三,翻译。提高文言文的翻译水平,不能乞求于一次的努力,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以多练为主,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效。“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早已立下的规章。“信”,就是译文要忠于原文,不能歪曲原意,任意地添油加醋;“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求;“雅”,就是翻译文言文的语句,要生动、优美,富含情感。其中,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具体地讲,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词性、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翻译,以意译为辅。(2)凡属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制、书名等专有名词,可以照录,不用翻译。(3)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前置等现象句式,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翻译。(4)文言文中省略的现象也很普遍,为使翻译的语句清楚流畅,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不能缺失。(5)有些词(特别是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的意义,可以不译。例如,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字,是发语词,可不译。译文为曹刿回答说:“打仗是要凭勇气的背”。跟学英语是一个性质,不会的根据语境判断,上课记几个特殊的翻译,高考翻译的给分标准是意思对,题目中的难字是要翻译的,没事多读读古文,其实古文挺好的,看看半文言文的四大名著,都对你有用,作文上也可以引例子。先了解某些经常出现用的词的意思,比如,“是”“然”“尔”这些,然后去读译文,再去了解比较生僻的词的意思,一般经常的用的那些词在每篇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一样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差不多了,重点是要理解。尤其是对字的理解。文言文想要专门突破考试难关,就要抓好基础。当基础掌握好了,大致意思就可以看懂。然后,根据特定的语境和句式,仔细体会,慢慢就会将文言文的句子段落融会贯通。还有在学习之前,通过辅导书等材料,对文章作者和文章内容先有个大致了解。不要急于看标准翻译,那个对你的学习没有帮助。直到课文学完,再通读一下标准翻译,事半功倍。

第四,背诵。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起码语文教材中指定的篇目,能熟练地背诵。背诵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程度,也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分层理解背诵法,即针对课文一层一层的理解,逐层逐层地背诵,最后连起来,完成全篇的背诵任务。课文会背后,要及时地巩固,强化背诵的效果。背诵的方法很多,适合你的就是好方法。

第五,理解。学习文言文实词,不必去记一些术语,应该侧重掌握实词的含义。引起学生产生异义的主要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去识记。最忌望文生义。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文言虚词中,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分清用法,明确意义。文言文常用句式,最重要的是判断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应当认识这些现象,正确地理解。了解了文言文语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就不妨碍理解课文内容了。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解它的艺术技巧。多读。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多读书,特别是多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对你的文言的进步会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读《曾国藩家书》,对做人做事都会有很大很好的影响。记住,要读原文,不可读译文。

总之,我们只要肯动脑筋,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手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先是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的。同学们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学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考试成绩就会很理想。

摘要: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高中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光背书上的不能应付考试,还很枯燥。因为高考时文言文都是课外的,并且很长。若没有一定基础,无法下手。多读,读的时候注意语气,思考含义。多看,看的时候注意倒装句与句、字与字的意思古今差异。多品,文言文是古代记事记人的一种文体,结构大致统一学会举一反三,有时文言文语句翻译还需要大胆的合理想象去联想前后句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兴趣,创新

参考文献

[1]单宾.“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北京教育,1994,(04).

[2]程英娣.创设情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1994,(06).

[3]吴禹春.试论作文命题的改革[J].北京教育,1994,(10).

[4]宋惠存.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板书[J].北京教育,1994,(11).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9

一、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诵读 (朗读和背诵) 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 增加学习的兴趣。朱自清说:“吟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能理智地了解, 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语文就要诵读, 学文言文更要诵读。

二、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 有助于增加文言文语感, 领悟文言文优美的韵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 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 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领悟文言文丰富的内涵, 体味到其韵外之致,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其次, 反复诵读, 有助于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 大都是文质兼美、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其文约, 其辞微”, 熟读背诵无形中会受到熏陶浸染, 反复诵读熟记于心, 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 韵味不足?

三、诵读的方法

1. 读准文言文的字音, 是诵读的起码要求。

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 (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 等, 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 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 一篇文言文,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 或全班齐读, 或个别朗读, 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一一板书纠正, 并由老师再诵读示范。

2. 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 辨明语义, 理清层次, 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 句读不准会读破句, 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要求学生听清句读, 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语言意义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在诵读时要注重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还要仔细体察文章的语气。通过体察语气, 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语气是表达在声音上的, 这就要靠诵读来揣摩。在诵读中, 由于读法不同, 语气不同, 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例如, 《岳阳楼记》中,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可以有两种读法:1.前句作重音处理语调高昂。2.后句作重音, 气势加强。显然, 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其胸襟、政治理想而言, 后者更能显露他不计个人得失, 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和远大抱负。

总之, 要有目的地反复读, 一直到能背诵为止。背诵的方法也很多, 我认为最有效的是运用线索式板书, 进行阶梯式背诵。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一般来说, 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 不看板书, 闭上眼睛, 进行默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男女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背诵突破以后, 就可以进行全文背诵。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 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文言文的“拐杖” 篇10

一、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学习文言文时要判断一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除了联系上下文语境外, 还要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意义。教学中, 我们在介绍文言实词时可以引用部分成语,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学习《过秦论》中“爱”这个词的含义时, 可以引入“爱不释手、爱财如命、爱莫能助”三个成语, 这三个成语中, 同一“爱”字, 词义便有差别:分别作“喜爱”“吝啬”“怜悯、同情”讲。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 就会发现只有“吝啬”义最恰当。记住这样的一词多义, 遇到相同的文言现象, 便可代入求证。由此可见, 文言文中较难掌握的多义词, 通过联系较熟悉的成语会容易判断出意义。

另外,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 音义都从本字。如拨乱反正 (返) 、图穷匕见 (现) 、一暴十寒 (曝) 等, 掌握了成语中的通假字, 也就掌握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二、借助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 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 表现如下。

(一)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如“无所事事”中第一个“事”解释为“做”。“兵不血刃”中的“血”解释为“用血涂染”等。

2. 名词用作使动 (意动) 的。

用作使动的如: (1) 汗马功劳:汗, “使……出汗”。 (2) 损人利己:利, “使……得利”。用作意动的如: (1) 人为鱼肉:鱼肉, “以……当鱼肉”。 (2) 幕天席地:幕, “以……为幕”, 席, “以……为席”。

(二) 名词作状语

1. 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如席卷天下:“席”作“卷”的状语, “像席子一样”。

2. 表示行为动作处所的。如班门弄斧:“班门”作“弄斧”的状语, “在鲁班门前”。

3. 表示行为动作趋向的。如上吐下泻:“上”“下”作“吐”“泻”的状语, “向上”“向下”。

4. 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频率或时间的。如日削月割:“日”“月”作“削”“割”的状语,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 表示行为动作用具的。如口诛笔伐:“口”“笔”作“诛”“伐”的状语, “用口”“用笔”。

(三)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红男绿女:“红”“绿”, “穿红”“穿绿”;厚此薄彼:“厚”“薄”, “注重”“轻视”。

2.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嫌贫爱富: (1) “贫”“富”, “穷人”“富人”; (2) 假公济私:公, “公家的名义;私, 私人的利益”。

3. 形容词用作使动。

如:正本清源:正、清, “使……正、使……清”;独善其身:善, “使……善”; (2) 自圆其说:圆, “使……圆满”。

(4) 形容词用作意动的如: (1) 梅妻鹤子:梅、鹤, “以……为妻, 以……为子”, (2) 不远千里:远, “以……为远”。

(四) 动词的活用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1) 推陈出新:出, “使……出来”, (2) 降龙伏虎:降、伏, “使……降”、“使……伏”; (3) 破斧沉舟:破、沉, “使……打破、使……沉没”。

2.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患得患失:得、失, 得到的或失去的利益。

(五) 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 (1) 一身二任:二, “担任两个”; (2) 二三其德:二三, “改变”。

三、联系成语学习特殊句式

(一) 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成语“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 《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句式相同, 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成语“何罪之有”“何患无辞”与《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 何厌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成语“一以当十”“文以载道”与《鸿门宴》中的“籍何以至此”《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 吾谁与归”句式相同, 都是介词的宾语前置;成语“惟你是问”“惟命是从”“惟马首是瞻”与“惟兄嫂是依”都是以“是”字强调宾语前置。

1. 成语中的判断句

“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是肯定判断。“非亲非故、答非所问”是否定判断。

2. 成语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 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 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 于安乐死”;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 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3. 成语中的省略句

如“鹿死谁手”, 即“鹿死于谁手”, 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戒, 即“引之以为戒”, 省略了宾语“之”;一发千钧, 即“一发系千钧”, 省略了谓语“系”;“付之一炬”即“付之于一炬”, 省略了介词“于”。其他的还有狗尾续 (于) 貂、沧海 (之) 一粟、欲速 (则) 不达、亲 (者) 痛仇 (者) 快、束之 (于) 高阁、流芳 (于) 百世等等。

4. 成语中的被动句

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 文言文中常常用“见”“于”等表被动, 成语有“信而见疑”“贻笑大方”“古为今用”等等, 与《过秦论》中“为天下笑者”类同。

架起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篇11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但当代学生大多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想,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是给学生架起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中国是文化传承上唯一没有断裂的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文字是表意的,而其他三国的文字则是表音的。表音的文字经过若干年代以后,不凭借工具书是很难知晓其含义的。莎士比亚获得巨大成就,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还在于他把古英语改造成了现代英语。德国的浮士德、俄国的普希金都是本国语言改造大师。但是,这些国家现在的中小学生都不再学习古代语言,一般人都没有办法阅读古代典籍了。而我们国家,很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凭借学校教育的基础,能够阅读文言文,直接获取古代先贤留下的智慧。

其次,文言文这种古典语言,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典雅、庄重起来。首都北京的世纪坛的铭文、香港回归纪念碑的碑文,以及一些重要建筑的铭文,常常是使用半文半白甚至全用文言文写就的骈体文。国家的一些机关的文件,常常也是使用凝重严肃的带一点古典味的文字来表达。可以说,这既是语境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布者地位的象征。越南人平时都讲越南化了的法语,但是,一有红白喜事,则会使用上几个汉字,以表明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第三,社会语言运用中,凡是使用了典雅语言的地方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很多商品广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命名,都常常给人富有文化底蕴的感觉。一个人如果能够脱口而出地引用或运用古代先贤的话语,就能够很快将道理阐述明白,引起在场其他人的巨大共鸣,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

第四,古代典籍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礼流传到今天,且作为我们中小学生学习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积淀着古代先贤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的思考,充满着浩瀚的智慧,凝聚着无数先贤的人生哲学。我们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头前进。

第五,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成语典故,很多精辟的论述,很多精彩的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使表达简洁凝练、深刻睿智。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架起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桥梁。可以通过让学生仔细体会文言文中出现的寓言故事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学好文言文的目的。

寓言一直被称为“智慧的花,哲学的诗”,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充满诗意的美。它好像带刺的玫瑰,花朵给人美的享受,刺却使人警醒。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是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更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所以,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文说:“寓言是穿有外衣的真理。”从古到今,寓言不断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印度和古希腊都有经典的寓言专著,中国寓言则大量寄居在散文著作中。它们大多叙述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的魅力。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等,都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运用并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至今学生们仍然能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由此可见,寓言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在我国,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是寓言文学兴盛的黄金时代。在“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表达政治哲理思想的倾向,使寓言成为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为了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时的诸子百家,如韩非子、列子、孟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中均有丰富精彩的寓言。最突出的是庄子的寓言,辛辣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就数量而言,先秦寓言的丰盛,也是举世界罕见的。伊索寓言总共只有三百多则,而据初步统计,先秦诸子寓言竟近千则,足见先秦寓言的兴盛与繁荣。

《伊索寓言》给西方文学增添了一抹幽默奇趣的光辉,先秦寓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同样是极为深远的。它们大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有的在岁月的沉积中渐渐成为了格言、谚语和成语,经常为人民群众所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高峰。

浅谈文言文的学习 篇12

在教学中, 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 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 体会就越深, 意义就越明白,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那么, 文言文的诵读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诵读, 正音识字, 规范语言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文言文中有大量文字障碍, 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等等,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 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 认清字形, 辩明词性, 读准字音, 才能很自然地掌握其含义, 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 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做好准备。

诵读时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通过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 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掌握文言文断句、重读的规律。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一句的停顿和重音, 教师要强调“是”和“寡人”之间的句中停顿 (语法上主谓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 以及“子”和“过”的重音处理, 这样就可以读出节奏, 并很自然地读出郑伯当时坦荡和自责的内心感受。

当然, 诵读文言文时, 读音一般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必也不应拘泥于古音, 对方言土语更应规范。

用诵读加强背诵, 积累名篇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 记忆力乃是一切智力的基础。中学生处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 多读多背的结果可给他们构筑一个终生也取之不尽的信息库、知识库。在这方面, 古今名人早有论断, 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制而后识器”;“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也, 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 滔滔不绝”。笔者做过这样一次试验:挑选出30篇文情并茂的文言文, 让一个班的学生背下来 (每周一篇, 定时检查与反复检查相结合) , 到了第二学期, 笔者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上均优于另外一个没有作背诵要求的班。

诵读时, 眼耳口并用是看和听的双重作用。文言文所传输的内容及形式, 时过境迁, 字少意深, 句法奥妙, 难以形成识记敏感, 学生死记硬背, 不但费时费神, 而且收效甚微。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 只是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毫无疑问, 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最好方法, 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有资料记载, 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的四百多篇诗文, 而后才有了《胡笳十八拍》之绝唱;顾炎武背下了“十三经”和一部《资治通鉴》, 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人物;郭沫若八岁能背《唐诗三百首》, 巴金能背《古文观止》等。事实证明, 让名篇名诗在脑子里生根, 真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 诵读多么重要。

文言文中的名篇, 语言精炼、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较好的材料, 也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 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 熟读成诵, 进而达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样积少成多, 从而使学生不但在名篇中思想得到提升, 而且在作文和做人时“有米下锅”, 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意图, 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意即书读得多了, 不断地吟诵涵咏, 在潜移默化间就培养了自己领悟与把握文章的能力, 逐渐就能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如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体会文中的真挚感情, 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等, 这些都可以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作为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课, 我们应在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学的魅力。

新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数堪称典范, 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俱佳, 且都可以做诵读之用, 如一些优美的中国古典曲赋, 还有古代的名家名篇, 如《桃花源记》《爱莲说》《陋室铭》等, 语言纯美, 文法精美, 音律和谐, 值得诵读。语文教学, 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 如古人读书读到兴致之处, 乃至摇头晃脑, 前仰后合, 也是用了真情的, 沉浸其中, 语感的培养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语感是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感受, 是通过读懂语言文字本身, 展开联想、想象活动, 激发情感, 充分利用形象思维, 把表象因素和逻辑因素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充分领悟语言包含的形象意蕴和情趣。

摘要:在教学中, 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 体会就越深, 意义就越明白,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

上一篇:孟母三迁下一篇:加强员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