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谈

2024-07-15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谈(共12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谈 篇1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认识和感受中国古文化的最佳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学习文言文, 学生可以感受中国古文字的巨大魅力, 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习惯, 亦可以感知古代文人的伟大气魄和高尚的情操, 从而可以促使现在的学生热爱古代优秀文化, 进而保护和继承发扬中国优良文化, 使文言文的艺术魅力永久绽放。

但是纵观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 对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 由于他们阅读面和知识面较窄, 理解能力不是太高, 所以, 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较大, 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便成为一个难点。对文言文教学认识不足或过分强调文言文难度, 都不利文言文的教学。所以, 积极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

一、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 文言文教学目的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只重视学生卷面分数的得失, 而对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却无从问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 教学时只要学生会读课文、记住译文、会背诵、能默写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至于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则高不可攀。大多数教师不明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大纲要求, 以至于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讲读课文, 不重视阅读课文的教学指导, 使文言文教学失去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2. 以教师为中心, 一味注重灌输

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尤其突出, 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 教法单一, 教学活动极为机械, 教师强输硬灌, 学生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课堂上, 学生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机器。

3. 学生对文言文严重缺乏兴趣

目前,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做法就是:整堂课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 讲究“字字落实, 句句过关”, 唯恐有所遗漏, 甚至“字斟句酌”, 讲完后再作所谓的“内容分析”, 或者“中心归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朗读、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出现了“媳妇懒, 婆婆勤”的现象。这种机械的讲解方式,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领悟, 使学生极度缺乏学习兴趣。

4. 教学中忽视文言文中精神内涵的挖掘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 文言文教学究竟是以“文”为主, 还是以“言”为主的探讨也是争论不休。大部分教师急于向学生的卷面要成绩, 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层精神内涵进行挖掘。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 教师应该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 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文明成果。作为现代人, 必须“吸取其精华”, 担负起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 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基础。教学文言文,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使他们更好地享用古代文明成果。文言文教学应成为文学教学。因此,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 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 感受文中之情, 感悟文中之道, 体味文中之“雅”, 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 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甘甜, 也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2.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能以学为乐, 欲罢不能。因此,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 选好突破口, 优化课堂教学, 在“活”“新”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心理来设计课堂模式, 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要新颖不俗, 教学中教师要心里胸中装着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 突破口选准了, 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能水到渠成, 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3. 指导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 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 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 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 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 又因是强记手段, 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因此, 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 如:情景法。例如, 《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 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 给人印象要深得多, 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 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例如, 《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 适宜较长的篇幅, 如《醉翁亭记》。

4. 挖掘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文言文中, 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美的, 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例如,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忠心的诸葛亮, 淡薄名利、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唐雎,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刘备等等, 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 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 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积极探索, 勇于改革, 从而使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谈 篇2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结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也不利于新课标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积累,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前言: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难掌握[1]。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古代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起来总会感到有些困难,甚至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把课文中的一些比较特殊和常见的字词和句型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自己去查阅资料,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上课所需的资料,例如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的等,做好这些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们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另外还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消极抵触心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查阅一下历史上有没有仲永这个人,“伤”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仲永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等等,通过老师设置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提前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

二、多读多想,领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通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的去读,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制定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仅仅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在课下老师也要安排学生去阅读课文,只有多朗读、多理解,才能消化所学内容,老师在开课时期就应该做好计划,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按计划去诵读文章,把课外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分小组或是分男女来进行朗读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把握所学的知识[3]。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邹忌、齐王以及旁白等人,通过进入角色进行朗读,深刻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情绪,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格调和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文章故事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加深印象。

三、主动探索,加深课文印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课文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翻译文言文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的是一字一句进行讲解和翻译,老师说、学生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课后只能是自己不停的死记硬背,效率也不高[4]。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老师可以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文章,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和字典等的工具书,自己解释字词和句子,去翻译全文,不需要全懂,只要译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其次是等到学生们都大体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后,可以分组让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讨论;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例如一些特殊字、特殊句式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学会翻译课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老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3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文言文教学若只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教师只是_味地讲,那么课堂就缺少探索和研究.这样只能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挫伤学习l的积极性。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教学活动中先分小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然后由学生提出和解答小组翻译过程中觉得困难的字词句.最后依次逐句翻译,检查个人、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

二、重在朗读。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读。诵读首先要读音正确。学生可先借助注释读准生僻字、通假字等,遇到多音字,要鼓励学生勤查字典弋词典。 2.重视教师范读。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教师在范读之前要自己反复练习朗读的停顿、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水平,.帮助学生掌握音节停顿”,形成初步的情感体验。3.反复吟诵,培养良好的语感。“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恩情并茂地琅琅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调,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

三、让学生融入文本。创设恰当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寻找各种多媒体资料,如图片、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文如我在上蒲松龄的《狼》时,以此为剧本,事先找了同学排练,两个同学演狼,一个同学演屠户,在这个表演过程中,学生激情满怀,积极配合.不仅很快掌握了全文的翻译,对狼的形象和本文蕴涵的道理也认识得非常清楚。。在表演中,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了。这是一节既轻松又高效的课堂。

四、强调背诵。说到背诵,学生就头痛。文言文背起来较现代文要难多了。就算勉强背下来,没多久就忘了。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背诵除了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外.讲究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提高忘记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让学生背诵之前先给学生一定的背诵方法的指导.如“边读边译法”“首字提示法”“再现情境法”“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法”等。

平时还可采取各种“背诵”形式,增强背诵的效果。如课上提问、个人背诵、集体背诵、限时背诵、背诵比赛、互相检查、对背、提背、接力背诵等。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4

一、熟读成诵, 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 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 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 引起共鸣。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 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 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 它的语言习惯学生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 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 而要进行语言积累, 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口与耳会、眼与心谋, 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 通过诵读、背诵, 整篇文章记熟了, 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就记住了, 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读出语气感情, 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体味情感, 感受作品意境, 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整体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词的解释、句的翻译等基础知识, 还有应该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一手抓“言”, 一手抓“文”, “文”“言”并重。《课标》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突破文言文中词句障碍, 使学生能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做到能顺利翻译文言文, 理解了文章内容;其次, 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后, 指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两个阶段不应搞割裂开来,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跟学生逐字翻译, 忽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那么学生最终学到的就只是腐朽的字句, 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中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不可能对表达这些形象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如果只是注重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忽视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学生就不能形成自身能力, 对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将会是空谈。文言文中“言”是基础, “文”是最终目标,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不能重“言”轻“文”, 或是重“文”轻“言”, 应该“言”“文”并重, 注意学生在学习时的整体感知。

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 脍炙人口、传唱千古, 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学习文言文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 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如教学《蒹葭》一文,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总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爱情和美好事物而不得, 但主人公却依然执著。引导学生认识《诗经》善用重音词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品味《诗经》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5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痛苦枯燥的学习走出来。文言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然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陌生、畏惧、艰涩使得学生排斥、远离,甚至拒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文学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在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正是消除文言文与学生距离感的好方法之一。另外文言文都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与应该与历史学科紧密联系。比如说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书上的“百家争鸣”进行讲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觉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得是引导的作用,所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自主翻译课文、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的是辅导、纠正、补充、总结。

三、重视课文听读、朗读、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首先,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范读课文,声情并茂,让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其次,熟读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诵读是提高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好的办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的朗读,为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做好背诵、默写、温习,提高学习质量。

让全体学生背诵,分小组背诵比赛,不定时抽查背诵,让学生默写难解字,重要句子和关键段落。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让学生翻译,最后让学生自己模拟考试题,出一些试题,把好的题拿出来学生解答讨论,以达到牢固知识和提高自学力又不至于枯燥的效果。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兴趣 诵读 思维 训练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以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就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根据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改革文言文教学已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尝试,收到一些成效。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一新生,在上文言文课文之前,可以把《明日歌》中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及“三字经”等通俗易懂的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文言文介绍给学生,学生由此自然知道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这样,即让学生树立了理想,同时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在选取内容时,多选故事性强的,同时设计多变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形式上,我采用了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看幻灯片、欣赏影碟等形式。如学习《木兰诗》,就欣赏动画片《木兰诗》。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演出式。全班同学,人人是演员。开展竞赛,评出奖项。师生共同参与,这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推向了高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精神更令人刮目相看。比如在教杜甫的《石壕吏》诗时,请学生给诗配画,虽然画得不怎么逼真,但画意在诗的情理之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生活中,我还引导学生看戏剧时记一两句戏文和警句,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这些多变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兴趣,是在打下一定文言基础后能够独立进行翻译的时候。如有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说:“当我能独立翻译一篇古文的时候,意外地感到古文的妙趣在偷偷地吸引着我,我也在悄悄地向它靠拢。大量阅读短小的古诗文,培养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可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即先让学生试读,其余学生和老师随时指出读错的字音和断错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则由老师范读指导,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样通过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自行试读,出现问题随时点拨纠正之后,文言文朗读教学任务便能顺利地完成了。不过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为了防止多读几遍课文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可先运用多媒体为文言文找到合适的配乐,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如个人赛、小组赛、男女生比赛等。真正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三、立足课堂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在文言文教学时,立足课堂,改串讲为点拨,因为学生在前面熟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加之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文下注释对重、难点句子均作了翻译。于是我在教学中一改过去的“串讲到底,包办翻译”的做法,先使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先自学,尝试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提出,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果学生都不能正确解答则由老师讲授。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一些文言句式。精心设计一些同步训练,让学生课堂完成。要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做不出来,再与合作小组进行讨论,如还弄不明白,再向老师提出来。这种做法既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严格训练

在打好文言文基础,教给学生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引导学生下苦功夫学习,熟读背诵、终身受用。背诵课文时,一定要学生声音洪亮,节奏清楚,语气准确。因为学生在背诵中得到的训练不仅是记忆能力的训练,还可以体会理解语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使思想得到升华。为了完成新大纲背诵古诗文100篇的要求,我采取穿插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学苏轼的词,那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词。这样,一学年下来,学生便能背诵近四十篇诗词。而且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同时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达到新课标要求。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7

一、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 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 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遥远的科目上, 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只字未改, 完全是以前的积累,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 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 批判“假、恶、丑”, 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 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 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 (针对古汉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要完成教学的任务,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 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 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二、创设美景, 精彩导入, 激发文言之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教师应该努力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 妙语连珠, 聆听一堂课就是聆听一堂精彩的演讲。合理创设情景, 学生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 挖掘教材内涵,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机智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1. 利用资源, 巧设美景导入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巧设美景导入,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 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或者比赛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来激趣;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爱莲说》等文章, 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配乐的优美的图片风光, 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视先观看现代的口技表演的影像资料, 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人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口技技艺。这样一来, 上课伊始, 教师就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2. 利用活动, 巧设情境激趣

利用巧设悬念、合理质疑、竞赛等方法, 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 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进入文言情境。如教学《狼》这课, 就让学生比赛讲故事或者画连环画。当然, 无论采取哪种激趣方式, 都应该力求形式多样, 富于变化, 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和美感。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研究学生心理, 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要求的材料, 用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达到优化目的。

三、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跃动着各种各样的美丽文体, 语言之美, 恰似那清泉流水, 又似那急湍险流, 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 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纵观新编初中语文试用教材, 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 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 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 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 这些文章, 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美丽、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 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所以在教学中,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把准文体特点, 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品味感悟、倾心陶醉, 去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真正的美。

四、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 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 教师此时的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 因为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 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 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 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 而应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 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不再细说。另外, 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 近可在眼前”, 调动情感, 关注体验。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 进而解读文本。

五、指导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 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 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 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 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 又因是强记手段, 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 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 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 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 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 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 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 给人印象要深得多, 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 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 即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 适宜较长的篇幅如《醉翁亭记》。

浅谈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教学

文言文属于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 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初中的教学任务只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内容, 但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属于一个教学难点。与整个语文课程改革活动相比, 文言文教学的改革相对滞后, 致使在文言文教学工作上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 并且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 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现在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但这种方法使得教师在台上讲得辛苦, 学生在台下学得吃力, 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且由于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一种被迫接受方式, 缺乏主动性, 所以很难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 使得整个课堂缺少生气,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由于文言文课程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就是个难点, 所以更应该避免采用传统的没有生气的教学方法, 如“满堂灌”等, 应选择一些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让学生掌握到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办法

1. 掌握教学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保证, 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建立教学目标除了要掌握教材内容外, 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刚开始接受文言文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文知识积累方面仍比较少, 所以他们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只是强调识记和讲授文言文词汇, 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使得学生更惧怕和厌烦学习文言文, 最后影响到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施。但如果学生没能认真积极地学习文言文知识, 就不能完成课程要求, 则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能力训练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将文言文的知识渗透到该教学方法中, 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心理, 进而使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 合理处理教材,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能读懂和理解教材。合理处理教材需完成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材内容, 然后将教材内容罗列好, 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将该内容重新诠释出来,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诠释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 分析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难点突破和重点突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文言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中常采用的方法为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评注法、读书指导法等。

3. 强化文言诵读

古语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采用这个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因此,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重复多次朗读文言文,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言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学生在首次朗读时, 需根据相应的文言词汇注释来大致地理解整篇文言内容, 之后对整篇文章再进行细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内容理解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最后,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立足全篇, 把握重点, 揣摩和分析文章的精华内容, 归纳文章中心, 融入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反复朗读中, 让学生理解全文。

4. 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将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怎样教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重点”, 这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教学设计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合理板书, 精炼习题, 突出重点难点, 有清晰的思路和分明的结构。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情况与有效的教学联系紧密。语文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面不断地探究新方法和大胆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秀丽.正视存在问题, 寻求解决策略:简要论述如何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吴敬良.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文言文,低效原因,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位”。然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出现这种情况,有下面的几个原因。

一、文言文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1.文言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第一,现在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上内容 丰富多彩,学生缺少说文言文的环境,不用文言文,自然也就产生了陌生感。第二,各套教材选择的文言文课 文,与农村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文言文所写的内容和情节往往是现代农村初中生没有亲历、没有听说、不能理解的,且作品大都为作者成年后创作,作者的经历、认知、感情是十三四岁的学生所达不到的。第三,在农村留守儿童多,学习文言文环境不佳,爷爷奶奶辈大多只关心孙子孙女的吃穿用,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指导孩子学习或者帮孩子购买文言文学习参考书,督促孩子学习。

2.文言文教学目标功利化

文言文教学中,“读”往往没有到位,“背”的功利性 太强。学生对原文读来还别扭不畅的时候,教师已在翻译课文,已在做思想内容的分析了。“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要求,更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而显得急功近利,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点出名言名句,让学生画好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而忽略了文言文整体目标的落实。

3.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在农村,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是老套路: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化: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教字词,读课文,翻译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教师面面俱到满堂 灌,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因而文言文教学美感丧失殆尽,很难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微澜,以致学生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4.文言文教学效果认识片面化

许多教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认识 不透,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只要懂一点点就行 了,忽视文言 文教学向 课外迁移。殊不知,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新课程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大纲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基础一般的学生也学有所得,不至于因为教材和教师的要求太高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同时也不排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为高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中考“立足课本,不考课本”,着眼点是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能力情况,要求显然不会低于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在薄弱的文言文教学上负重而行,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 想的成绩,就必须改 变文言文 的教学现 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预习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1)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上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通 过查字典、找资料、找通假字,完成课堂作业,学习文中 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加强朗读训练,读出课文感情

利用早读、读报课、上课、课后,采用示范 读、集体读、分组读、男女比赛读等方式,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读出句子停顿、重音、抑扬,读出课文感情语气,在朗读中积累词汇,体会文章感情,领悟文章奥妙,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

(3)讲解方法,教给学习技巧

没有学习课文之前,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一个目标、两个准备、三个意识”,即树立学好文言文的目标,准备好工具书、准备文言知识,有自主学习意识、重点字词记忆意识和读诵意识。背诵古诗的技巧:理解背诵法、形象背诵法、专注背诵法、接力背诵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 方法是直 译和意译,具体方法 是 “留、 删、补、换、调、变”,翻译的标 准是“信、雅、达”。让学生掌握一些 学习方法,潜移默化 中懂得怎 样去学习 文言文。

2.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1)巧妙导入

初中生处在学习最佳状态,求知欲强,对任何事 物都好奇,用故事、成语、对联等巧妙导入,往往能有 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蔡勉旃坚 还亡友财》时可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引入,教学《黔之驴》时可用《驴和狼》的故事导入;教学《醉翁亭记》时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教学《伯牙善鼓 琴》时可用成 语“高山流水”导入;教学《岳阳楼记》时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言文的学习状态。

(2)借助多媒体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有声 有色,学生会更 感兴趣,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而,教师可以 在网上下载课件或自制教学课件,让学生看优美的画面、 听悦耳的音乐,通过具体生动的素材,从视觉、听觉享受审美愉悦,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下载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的图画,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听着优美舒缓的歌曲,看着家人团聚的热 闹场面,朗读课文 去感受作 者当时的 处境,两相对比,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希冀和向往,知道了作者的旷达情绪、豁达胸襟,懂得了词中哲理人生的探求。 学习郦道元的《三峡》,通过上网查找,也能找到关于三峡的视频、音频及图片介绍,展现三峡早晚之景、春夏秋冬四季之景。学习《木兰诗》,还可以看《花木兰替 父从军》的动画片,通过镜头更能体会木兰从军的艰辛和困难。

(3)深情表演

声色结合,再加上活 动,学生会更 加乐意参 与。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表现出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 落得个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下场,而扁鹊几次仔细地观察之后,才下断言的高明医道。通过参与表演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真正地掌握文章的精髓。

(4)引导联想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 的好方法,就是让学 生把单调 的文字变 成生动形 象的画面,穿越时间和空间隧道,走近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面对面交流。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若夫淫雨 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两段,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文段所绘之境、所达之情。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一阴一晴两幅湖光天色图,抒发一悲一喜两种感情,两相对照, 就不难理解作者描绘登岳阳楼时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心态,不难理解 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慨。 通过想象、联想,学生面对面地跟古人对话,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3.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分小组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笔者的做法就是把全班学生按层次好中差搭配,分成几组。

(1)绘表格学习

每册都有两 课 《诗 (词)五首》、一到两课 《古文二则》。比如学习诗词,一课里任意选一首学习后,让学生列表,从题目、出处、作者、体裁、朗读停顿、抒发的感情、 诗中千古名句、赏析诗句等方面学习其他四首。

(2)故事接龙

学习了课文《崂山道士》《干将莫邪》《强项令》等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内故事接龙。

这样,目标明确,学生组内 乐于表现 自己,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

不少人认为文言文不实用,“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如何突破文言文实用的瓶颈,这是摆在语文教 师特别是 农村语文 教师面前 的一大难 题。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开拓文言文阅读的人文内涵,抓住“实用性”这一要点,把文言文实用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对初中生而言,可结合农村实际,理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如学生个体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独特理解、个人感悟等,借此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1)制作座右铭

把课文中一些名 言警句作 为座右铭,根据实际 情况,用于激励学习,克服困难,改变态度。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座右铭。

(2)设置采集本

把学习过、阅读到的好句子,按花、鸟、雪、季节、中秋、月亮、思乡等分类整理,便于学生用于写作、分别留言、说话等实际生活中运用。

(3)作文训练

我们学习了很多文言文课文,单元写作可进行改写训练,如改写《木兰诗》《曹刿论战》《十五从军征》等。

总之,这些方法既加强了学生对课 文的熟悉,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拓展迁移, 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10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

在语言结构上,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大三类。要想真正地学好文言文,而不靠“蒙”拿分,就要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比如说虚词,与实词相比,虚词在文言文中通常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就可以推断它的用法。如在苏教版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陋室铭》中,有一句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这句话翻译起来较为简单,即“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实只要真正了解了句子的语言结构,翻译起来难度会降低很多。又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中我们学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以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两句话是典型的省略句,多次省略了主语,我们理解课文的时候应一一补上,即“(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原文了。

二、正确断句

一般来说,断句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通常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法、文言虚词断句法、对话标志断句法、语序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修辞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典型句式有判断句式,如“……者……也”;反问句式,如“不亦……乎,何……之有”;固定结构,如“奈……何、得无……乎、与其……孰若……”同样在初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陋室铭》中有一句经典句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这句话译为“有君子去居住,还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正确翻译文言文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基本的方法是:留、补、删、换、调。留就是保留,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书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补即古汉语中常常会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上;删即删去不译的词语,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出师表》中有一句话“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话中用的是偏义复词“异同”,意义偏重在“异”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换就是在翻译时换掉古今异义的词语;调即调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除了掌握语法结构、学会断句和能正确翻译外,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应反复诵读文言文。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曾说过:“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虽然是在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不要墨守成规,只一味地诵读。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有趣的阅读方法,比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朗读、男女对读等,甚至还可以配乐朗诵,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对文章的理解。

四、结语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11

一、巧引导重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记到尾,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体现,缺乏表现自己的机会,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其实,从现行初中课本的编排来看,课文都选得比较浅显易懂而且注释十分详细,学生也有不少的学习资料,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初步弄懂课文。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使学生由听众变为教学实践的主体。

二、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死记硬背,不但没有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事与愿违。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繁重,文言文本身又很枯燥,如果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学生就不会有太多兴趣。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的纯串讲式教学模式,就会使得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呈现出同种节奏,学生很难或很少出现兴奋点,学生上课开小差甚至打磕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习空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展示手段,将视频、音乐、朗诵、图片等带入课堂,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缓解学生因长时间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欣赏或是为了活跃气氛让学生唱唱歌,都是可行的。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召开故事会,举行辩论赛,或让学生预习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动起来、兴奋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三、将文言文阅读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一大难点在于,除了课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文言语言环境,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适当引荐一些短小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文言文阅读学习小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关键的地方教师给以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正确引导,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研讨的组织中,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问题的价值要有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的问题引向深入,将分散的问题引向课题,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并具有一定的价值。要实话实说,适时地引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问题还是应该相对地有集中的指向。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篇12

一、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的句式形态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以学生的惯性语言思维来说, 很难理解, 尤其对初一的学生,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第一次接触对最基本的停顿断句都不会, 所以,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主动琢磨学习比填鸭式死记硬背管用得多。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 教师应先抽出一节课专门讲解文言文的结构、固定句式和翻译手段, 让学生对文言文先具体有一个概念, 要想学好文言文, 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领会文章内容, 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接下来对于文章的学习再赋予独特的教学艺术。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古人都曾明确地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 教师先直抒胸臆, 桃花纷飞落英缤纷, 花美意境美, 桃园中人心灵更美, 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对照字典进行解释并熟读,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再把之前学过的文章拿出来同时阅读比较, 以此为启发, 让学生积极发言他们的新发现和理解, 活跃课堂气氛, 带动整体积极性, 在这种氛围下, 更加能激发学生们的大脑思考, 对学习文言文事半功倍, 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 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其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翻译全文, 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 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学习时, 首先要学生们学会的是对照课文注解阅读课文, 同时结合参考字典工具书, 熟读课文, 文言文言简意赅, 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并且参考注释, 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 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 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 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比如说《陋室铭》, 这篇文言文整体结构平整, 难度小, 课本注释全面, 学生如果认真阅读学习几遍, 完全可以通读文章意思, 教师在课堂上再深入剖析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使学生彻底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学会使用参考书等自学方法, 不仅可以积累语言知识, 培养语感, 而且扩大了知识面, 提高了阅读能力, 进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 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 长期潜移默化, 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提高教师文言文素质, 全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教师的文化修养很容易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 有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教师身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 可以用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传递魅力, 把学生引入古典文化的殿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电”, 以教学魅力征服学生。老师在通解教案课本上的内容的同时, 也要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 平时也应该多读一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丰富教师的知识底蕴,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 运用丰富的知识给学生将一些历史小故事, 或者遇到同义词近义词及时教给学生, 在讲述课文内容时生动形象地拓展历史背景, 用讲故事的方式, 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塑造一个趣味课堂, “亲其师, 则信其道”, 这在现代社会同样是真理。

四、结语

总之,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大纲上的重点, 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更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积淀, 教师在传授知识中起到一个关键角色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探索,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教学方法, 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迎华.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2006.

[2]卫月琴.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法.文学教育 (下) , 2009 (04) .

上一篇:地形测绘下一篇:医疗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