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

2024-09-10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共10篇)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 篇1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能力训练初探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223851 管超 ***

诵读,即熟读和背诵。包括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诵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和背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之有效的好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它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拟就文言文教学当中课前、课内、课后诵读训练的一些实际做法,做一浅述。

一、课前诵读能力训练。

教学文言文之前,教师结合预习提示,把诵读训练的具体要求明确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就能有的放矢,克服漫无目的的读读而已的不良习惯。严把诵读的预习关,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起始,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消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然后,由慢到快,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美的语言,能与学生的词汇储备沟通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同时通过朗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内诵读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内的诵读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把学生诵读能力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并适时插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还要研究朗读的速度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便可潜移默化,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法,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从而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

三、课后诵读能力训练。

诵读,并不局限于课前、课内,更要加强课后诵读的训练,强化诵读的效果。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即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传统方法。背诵是由读得顺口到读得烂熟,由闭目记诵到如流背出的过程。古今学者十分强调背诵,清朝桐城派刘大槐竭力提倡:(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可见,背诵是学习文言文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背诵的指导,选择文笔优美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结合实际,可开展个人、小组背诵比赛,让学生快学而乐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的课前、课内、课外诵读训练,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要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灵活交替采用,并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末。加之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学法,统筹组织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这不失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 篇2

一、注重积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 (毛泽东) 学习文言文虽然比学习现代文难, 但两者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而学习文言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的关键,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线教师,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 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否则, 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其次,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 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以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假如教师采用一字一句的满堂灌输模式, 那么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三, 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 促使学生除了“知其然”以外, 更要达成“知其所以然”的目标, 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同时, 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或者分类积累做卡片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文言文具有音律美、语言美的特点, 那些朗朗上口的押韵、对仗工整整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助词, 都在客观上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 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只有通过合理的诵读, 才能归纳总结出文句的本义和引申义, 正确解读文本的整体语意, 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形成规律的优势和功效。

二、结合实际, 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字词应用、语法转换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具体必须把握“四大关”:

第一, 读音关。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前提条件, 此环节必须注意异读、轻读和重读 (音) 三个环节: (1) 异读主要包括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和通假异读三种情况。诸如“可汗 (kèhán) 大点兵”属于古音异读, “陈胜王 (wàng) ”属于破音异读, “河曲智叟亡 (wú) 以应”属于通假异读。 (2) 除了转折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等需要重读外, 其它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轻读。 (3) 重读也就是读重音, 学生在诵读时, 为了表达某种神情意味, 突显作品主旨, 有时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 所以进行重音处理。诸如在《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一句中, 前一个“而”是轻读的, 后一个“而”必须重读, 从而表现太守“乐其乐”的心态。

第二, 停顿关:所谓停顿, 一般包括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两种。句间、句中、段落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 为了某个词语而作的停顿则是逻辑停顿。初中新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加注了标点符号, 一般句法停顿大部分学生是掌握, 但一些复杂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就比较难以掌握。因此, 我们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弄清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诵读时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停顿。诸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 这一句中, 全句的主语是“其一”, “犬”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坐”, 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如此诵读:“其一∕犬坐于前”, 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第三, 语气关。所谓语气就是指读音时的抑扬顿挫, 一般包含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等的口气。而读准语气有利于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句式, 感悟语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 若诵读的语气不同, 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则大相径庭。诵读时一般按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分别读出句子肯定、陈述、感叹和疑问等语气。诸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第四, 速度关。诵读的速度就是所读内容的快慢, 总体而言, 其速度应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激烈的反问句适当读得快, 深沉的叙述要读得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要读得慢一些, 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刻要读得快一点。但是, 不少作品随着内容的变化, 应该采取不同的速度诵读。诸如《口技》全文共分五段, 首段简要介绍表演者、时间、道具和宾客, 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段表演的拉开了帷幕, 针对描写表演者初露别具一格的技艺内容, 诵读时稍快些, 语调也稍高一点;第三段由动转静, 主要描写深夜老鼠的声音, 为下一段蓄势, 速度要读得稍慢, 语调要低一些;第四段进入高潮, 作者淋漓尽致描写惊心动魄的失火场面, 诵读时声音要适度提高, 语速也要快。第五段结尾是补充交代, 诵读时要适度放缓。如此的诵读, 能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气势, 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品读赏析,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品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本质就是指感悟领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 假如阅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意, 那么品读就在于文章的弦外之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 一定要坚持以“读之有神, 品之有味”为原则, 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 达到“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的美妙境界。诸如《三峡》一文中许多内容采用对偶句式, 又兼用散句, 学生在诵读时务必收放有致, 节奏感强烈。只有这样,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优美, 进一步感知作者美好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吟诵文章之时, 不仅要正确的理解所诵读内容, 而且要发自肺腑地体会,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 我们只有优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设计, 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才能突破时空限制, 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到文章的情味美、韵味美和意味美, 这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夺目的魅力。

初中文言文如何开展诵读教学 篇3

一、注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学习文言文虽然比学习现代文难,但两者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学习文言文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的关键,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高。其次,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假如教师采用一字一句的满堂灌输模式,那么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三,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促使学生除了“知其然”以外,更要达成“知其所以然”的目标,绝对不能搞题海战术;同时,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或者分类积累做卡片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

文言文具有音律美、语言美的特点,那些朗朗上口的押韵、对仗工整整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气助词,都在客观上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只有通过合理的诵读,才能归纳总结出文句的本义和引申义,正确解读文本的整体语意,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形成规律的优势和功效。

二、结合实际,夯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字词应用、语法转换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夯实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具体必须把握“四大关”:

第一,读音关。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是诵读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此环节必须注意异读、轻读和重读(音)三个环节:①异读主要包括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和通假异读三种情况。诸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属于古音异读,“陈胜王(wàng)”属于破音异读,“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属于通假异读。②除了转折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等需要重读外,其它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轻读。③重读也就是读重音,学生在诵读时,为了表达某种神情意味,突显作品主旨,有时需要把文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强调,所以进行重音处理。诸如在《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一句中,前一个“而”是轻读的,后一个“而”必须重读,从而表现太守“乐其乐”的心态。

第二,停顿关:所谓停顿,一般包括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两种。句间、句中、段落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为了某个词语而作的停顿则是逻辑停顿。初中新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加注了标点符号,一般句法停顿大部分学生是掌握,但一些复杂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就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弄清楚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诵读时从语音和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停顿。诸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这一句中,全句的主语是“其一”,“犬”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坐”,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如此诵读: “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第三,语气关。所谓语气就是指读音时的抑扬顿挫,一般包含肯定、陈述、疑问、感叹等的口气。而读准语气有利于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句式,感悟语句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若诵读的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则大相径庭。诵读时一般按句末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分别读出句子肯定、陈述、感叹和疑问等语气。诸如《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第四,速度关。诵读的速度就是所读内容的快慢,总体而言,其速度应与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保持一致。一般激烈的反问句适当读得快,深沉的叙述要读得慢;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要读得慢一些,故事情节紧张的时刻要读得快一点。但是,不少作品随着内容的变化,应该采取不同的速度诵读。诸如《口技》全文共分五段,首段简要介绍表演者、时间、道具和宾客,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二段表演的拉开了帷幕,针对描写表演者初露别具一格的技艺内容,诵读时稍快些,语调也稍高一点;第三段由动转静,主要描写深夜老鼠的声音,为下一段蓄势,速度要读得稍慢,语调要低一些;第四段进入高潮,作者淋漓尽致描写惊心动魄的失火场面,诵读时声音要适度提高,语速也要快。第五段结尾是补充交代,诵读时要适度放缓。如此的诵读,能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气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品的无穷魅力

品读的本质就是指感悟领性的诵读、体验与欣赏,假如阅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意,那么品读就在于文章的弦外之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一定要坚持以“读之有神,品之有味”为原则,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美妙境界。诸如《三峡》一文中许多内容采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学生在诵读时务必收放有致,节奏感强烈。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一步感知作者美好的情怀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吟诵文章之时,不仅要正确的理解所诵读内容,而且要发自肺腑地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我们只有优化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设计,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才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到文章的情味美、韵味美和意味美,这也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最夺目的魅力。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站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为打造“实际、实用、实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童年的酸与甜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溪美小学四年(1)班 苏洁莹

在我记忆深处,有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的酸与甜。

五岁的我淘气又好奇。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玩累了想坐着休息下。不料,我的小板凳不翼而飞了!我坐在一锅刚煮好的清汤上了,“啊!妈,好烫啊!”我痛苦地尖叫。妈妈立即把我抱到床上,给我抹上了烫烧药。痛苦是减轻了,我的屁股却再也不能动弹了。

整天趴着不能动弹真是痛苦呀!大家为了安抚我,就轮番哄我玩。我渐渐地放肆起来:“妈,我要吃冰激淋!”“爸,我要扇风!”“爷爷,我要吃汉堡!”……大家一显出不耐烦的眼神,我就嚷着要爬起来。大家慌了神,对我百依百顺。我享受着“小公主”待遇,惹得哥哥姐姐们艳羡不已。

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我的伤口愈合了。我那公主般的待遇也取消了,我知道他们还是很爱我的,只是这种爱有了限制。

这件事让我尝到了童年莽撞的酸与享受家人关爱的甜,一想起家人那么无私的爱,我还偷乐了几天呢!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 篇4

广东顺德市龙江中学欧阳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行部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也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着重号系作者所加),同时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高中三年要求背诵的古诗文70篇(首);而高中六本教科书(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所选编的56篇文言文近三分之二要求全文背诵,其余三分之一也要求背诵其中部分段落。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诵读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我们所说的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文言文的诵读势必就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正字正音读准字音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

诵读要以所学材料的初步理解为基础,而理解的前提则是读清句读。句读也就是断句,句读知与不知,直接影响着词义句意的理解。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3、结合层次疏理读通思路

学习文言文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而疏理文章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文言文行文的篇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4、结合文意理解读出感情

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第33页)。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结合语言鉴赏读出特色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二、文言诵读要加强读法指导

读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少作一些空洞无物的“课文分析”,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性探索,我们基本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背方法。它由六个环节(也是六种诵读方法)构成:

1、朗读法:文言课文必须要开口朗读。要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读准字音,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异读字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长短的朗读训练,以至慢慢地养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2、指读法:背诵对只字只句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允许错字、漏字、窜句、换句,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小心谨慎,一字一句去读、去记忆。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则可采取指读法,一般是左手按书,右手指字,逐字逐行地进行诵读,这样既有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文字的印象,又有利于对文句意义的感知和理解。

3、默读法:也称研读法。文言文诵读的关键是领会课文的`内容和字词句的准确意义,如果对字词句不求甚解或对课文整体理解模糊,那么诵背起来就会感觉费力不讨好,不管读多少遍都没有多少印象,并且对课文的内容还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朗读一两遍、指读一遍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一两遍,研读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笔记弄清字句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框架基础。

4、挑读法:有些篇目的部分段落意思晦涩难懂,读音呕哑嘲哳,句子结构散乱无序,与现代汉语的理解差距较大,这种句段诵读起来就觉得非常吃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此段意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把它单独挑出来反复地读,利用它与上下文的联系,独创一些适合与自己个性的“歪门邪道”法(如谐音、幽默、硬套等)来强化理解。

5、背读法:在朗读、指读、默读之后,对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重点句段所在位置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要尝试着去背诵,第一遍肯定难得完整地背诵出来,但不要紧,边背边翻书,边检查自己容易忘却的地方,再来一次指读和默读。这样反复一两次就不会有多大问题了。

6、查读法:当我们感觉到一篇课文基本上能够比较流利地背诵时,不要忙于给自己下结论,认为自己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人的记忆思维中还夹杂着一条遗忘曲线,它随着记忆的不断补充强化而不断隐退消淡,但同样它也随着记忆的不断淡化流失而不断突出明显。因此,我们在背诵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还要不定期地检查自己的背诵结果,对遗忘的部分要及时补上加强,直到这篇课文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来说,时间越近,间读的间隔就短一些,次数就相应地多一些;时间越久,间读的间隔就稍长一些,次数就响应地少一些。

当然,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欧阳宇全文字数:2700字

通讯地址:广东省顺德市龙江中学(528318)

初中英语诵读教学初探论文 篇5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英语教学要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于是,众多英语老师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不能重走传统的教学之路,即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标准化练习占用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喋喋不休地大讲知识点、答题技巧,让英语课成了知识点的附庸。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结果收获甚微。以致学生到最后出现:字词掌握不过关,单词拼写错误;阅读理解把握不了整体性,缺乏语感,重点把握不准;作文句子不通顺,更不必说立意和文采了。面对中考,大多老师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结果造成英语教学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既不让英语课堂偏离英语教学的轨道,又能让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诵读教学不失为一方良策。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返璞归真,更注入了新的教学法之内涵。重视诵读,在“读”字上做文章,在“读”字上下工夫,在“读”字中求突破。

一显示功能,诱发兴趣

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古人管上学叫“读书”,古时候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死读”。其实,千百年来这种读书方法流传不“死”,自然有它的道理和好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读”对理解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读”对说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强调“读”对写的作用。“理解”“说”“写”都有赖于“读”。吟诵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也就是心、眼、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而英语诵读也正如此。

“诵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娱乐作用。诵读能使人获得一种快感,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第二,有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作用。诵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它可以使一个人行为得体,谈吐高雅,同时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参照的过程,即通过诵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的深思的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第三,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种能力,“读”是其中的轴心。默读感知材料,而诵读则可得语感,是把“读”转换成听说能力的纽带,从而促进这几种能力的运行和发展。诵读是“说”的变种,“说”的前奏;诵读为“说”添加文采,为出口成章提供语感。诵读是“听”的助听器,读得多,听时必然专注清楚,听力必然加强。诵读是“写”的奠基石,把自己的心理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表达,就需要一定的书面语感体悟,没有诵读,语感体悟不强,写作时文句往往不通顺,词汇贫乏。对于写作,诵读是一种潜存的诱发和激励,每一次充满想象力的独创都离不开诵读。读得多了,就烂熟于心。有了这样的基础,写作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只有在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了诵读的`功能、价值后,才能明确其目的,端正其态度;才能真正诱发他们的诵读兴趣,自觉又认真地进行反复诵读,从而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心得;才能读出味儿,读出探究的兴趣;才能读得扎实,读得精当,真正学到语言的精华。

二强化诵读,培养习惯

书声朗朗是非常美妙的境界,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读单词,且从开始到结尾除了单词还是单词。教师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句口号,读没读过无从查阅。在课堂上抽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不是把单词读错读漏,就是把句群读破。很多教师走的就是一条从注入式到问答式的路子,他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时间让学生熟读课文。因此,在英语课里朗读无法成为主角,更谈不上通过诵读来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诵读是英语学科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是势在必行的。为使诵读成为英语课的主角,又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抓诵读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1.从最基本的诵读技巧入手

如语音的标准清晰、语速的快慢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停顿的掌握使用等。这些基本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理解作品应是紧密结合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诵读就是要以声传情,传达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指导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即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单用眼看或单用口读的效果都是不理想的。如果把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调动起来,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2.从以读代讲做起

平时我们往往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不如自己多讲些。其实大部分课文是浅显的,学生完全能读懂。况且英语就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经常诵读美文,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在诵读中,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3.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诵读落到实处,让学生想读、要读、乐读。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抓好早自修的诵读工作。早自修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放开喉咙大声诵读课文。努力读得流利舒畅,声情并茂,荡气回肠;读得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思潮翻滚。

第二,抓好课前5分钟的诵读工作。每节英语课前5分钟让2~3人按学号轮流上台诵读,这样,一学期每个学生能轮到3次,轮到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力争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后师生作简单的评点、记载。

第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比赛,使被动诵读变为主动诵读。平时经常开展熟读比赛,如读一篇文章,1分钟内能读几遍。对此学生热情高涨,最快的学生1分钟能读6次。另外,结合学校的技能大会操进行英语演讲比赛,每学期举行一次。通过这些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既保证了诵读的量,又保证了记忆的持久。

三感悟形象,品味真情

“读”只是一种形式,其归宿是理解、感悟、掌握、运用语言。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甚至文章全篇,读熟了,背熟了,其中的思想、形象、情感才能深切感受,才能形成对语感的自觉感悟。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能背善记,我们应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这一优势,让他们多背诵一些文章、至理名言,做到熟读成诵,感悟语感。

英语课本中很多作品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文,往往能感染读者。通过诵读,我们引导学生感悟“美”的神韵,架构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桥梁,使之碰撞与交融,达到情感的共鸣。读有了兴味,读有了追求,个性也便能获得健康发展。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 篇6

logo设计

分享到: 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1-06-16 13:22 点击: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要对学生进行以下诵读训练。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模仿练读,读出韵味;图文赏读,掌握思路;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6-01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要加强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奕喻》中读法又不同,“一客数败”读“shuò”,“竟局数之”读“shǔ”,前者是“屡次”,后者是“计算”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浅议文言文诵读教学 篇7

一、诵读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就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章的独特韵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

2. 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进入文章意境,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若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蟋蟀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故事情节。

3. 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以提高其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到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同时,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自然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反复朗读、含英咀华之后,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便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潜移默化的效果便随之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运用,影响颇大。

二、诵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诵读准备。

诵读准备一般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应尽量少地占用课堂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课前预习在诵读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诵读练习(含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和背诵的检查),准备得不充分就会影响进度和教学效果。课前诵读准备主要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试读课文、看注释及有关提示、划难疑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记诵的需要布置思考性的作业题。课堂的诵读准备工作包括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结构层次等,但要视需要而定,不要变成固定不变的程式。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这篇文言文一是背景复杂,二是词藻华丽,三是篇幅较长,四是注释成堆,五是用典繁多。高一学生初学这样一篇看似难懂的文章,又加上要求背诵,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我认为讲课前必须说明一些问题:第一,介绍写作背景,讲明:不论此文是王勃何时所作,都能够反映出王勃的非凡才气,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我们学它,大有裨益。第二,学语文就要积累词语、名句。此文借骈俪之体,采集名言于一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渔舟唱晚、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灵活运用此文的十之一二,文章必将增色不少。第三,写文章贵在动情,王勃身处盛宴,胸系不遇,情到深处,方文思泉涌,感慨万千。

2. 诵读方式。

诵读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高一第一学期,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高一第二学期,可以减少范读,让学生朗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方面进行评点。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对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就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一遍,不懂的地方已画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教师节省授课时间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的诵读还应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读的时候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早读时尤应如此。

3. 诵读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续、音节划分。学生易把两个单音节词错误地连成一个现代双音节词读,以致读破句造成岐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圆千里”,“地方”不是一个词,“地”是一个单音词,“方圆”是一个双音词。读的时候应在“地”之后断开。

朗读时还应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的类型,读出感情。文言文语气复杂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因为句型的区别和语气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靠虚词来判断的。例如,《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表的是推测语气,配合句末语气词“乎”传达的疑问语气,全句朗读时语调要逐渐升高上扬。

4. 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含默写),也可以让语文课代表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互查,然后向教师汇报互查的结果。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将学过的课文统查一遍,统查的方式要灵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篇8

鲁迅先生把古人读文言文时的神态刻画的已是惟妙惟肖了,古人还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对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因为我相信文言文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学生融于文本的世界中,既能领会旨意,又能形成纯粹的典雅的语感。每次教文言文,我首先是让学生跟着我或者音频文件,就着文言文的节奏把课文朗读几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到很熟练时,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加以解释,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以避免只把文言文当作翻译课来上的弊病。

我曾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两个班级上了同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目的是想比较一下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情况。

第一个班级在事先已布置预习的情况下,我准备狠抓基础,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为主。

首先用周恩来曾作为一位外交家时的睿智和不屈于强国的伟人风范的例子导入,“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古代外交家唐雎在强秦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一谎言面前,他又是怎样表现出自己的那种凌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机智果敢的呢?”

【教学分析】开头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接下来整体感知课文

先释题,看几张图片,让学生复述故事。(已经做过预习)

这个班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更差,我就按部就班,在掌握字词,领读课文后,就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有的学生忙于记实词虚词的解释,有的学生边记边开小差,整堂课只是老师单独的表演,学生听得也索然无味,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课文结束,学生对课文的解释似乎明白了,但只是一种生搬硬套,不会灵活的运用,由于对课文熟读的程度不够,对于唐雎这么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在强国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凌然正气,不卑不亢的个性却一概不知。

【教学分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而这堂课因为基本是老师的讲解,学生根本就没有疑问,或者还没有找到疑问,就被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了淹没了,没有兴趣的课,或者是没有疑问的课,就是这样的,学生哪有求知的欲望可言?

在另一个班级我重点用了诵读的方法。

导入和释题部分和上个班级开头一样。

然后分析课文。

第一小节

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己读。学生提问,教师质疑。

之后教师提问:这小节写的是什么内容?出现了哪些人物?为了什么事情?

學生通过朗读都能回答,我继续提问,当时他们各自的语气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安陵君的语气:委婉拒绝,小心谨慎;秦王使者:一定要安陵君服从,骄横;结果:秦王不悦。

归纳以后,让学生分角色继续诵读。

第二小节

通过以上相同环节后,教师提问:本小节出现了哪两个人呢?为什么事来到了一起?你能看出为了同一件事,和第一小节比有哪些不同吗?

在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学生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生答:地点不同,在秦朝廷;背景不同,秦王生气了;人物不同:小国的使者和不可一世的秦王。

师问:正因为有三点不同,他们对话的态度和以前比怎么样啊?让学生重点朗读以下几句: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生答:秦王:威胁,狡诈,骄横;唐雎:沉着,坚定有力。

教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各自的语气。

第三小节

通过以上环节,教师提问,面对一个想要“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秦王,一个是“虽千里不敢易”的唐雎,他们的态度又各是怎样的呢?

学生重点朗读: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生答:秦王是恐吓,不把小国放在眼里,唐雎是反唇相讥,寸步不让。

教师着重分析几个句式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各自的语气。

作为重点诵读的段落,先是我读旁白,一个学生扮秦王,一个扮唐雎,他们越读越进入角色,以至于读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几句时,扮演唐雎的学生居然用拳头狠狠的捶向桌子,下面的同学也跟着他低声的读了起来。(这时我发现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他们就好像真的在跟秦王据理力争,而且在他们平时看来这么难懂的文言文,居然不用翻译,他们全懂)

我知道时机已到,就把男女生分成两个角色,男生扮演唐雎,女生扮演秦王。他们就着各自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最后到分析人物性格,写作手法以及两个角色先后的态度什么的,都水到渠成。就连我这次故意不多讲的实词虚词的解释,他们也能理解。

【教学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用太多的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多次的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学生都已进入了角色,面对那不可一世的秦王,仿佛自己就是那临危不惧的唐雎,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第一节可所用方法,表面上是注重学生的基础,逐字逐句,虚词实词字字落实,实际上脱离了整篇文章的氛围,学生学起来不仅吃力,还不容易记住。

另外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均为浅显经典的文本,语言简洁典雅,精炼优美,是中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好材料。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等等,等等,这种优美典雅的语言,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从而更好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篇9

1.坚持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坚持范读每一篇课文,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细致通读,借助注释,理解字句。当学生通过听读、标记后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照注释、参照工具书疏通字句,理解文意了。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主。不过,教师要在学生疏通字句之前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其一,字词积累。在理解识记字词时,可以归纳出几种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其二,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准确无误)、达(通顺畅达)、雅(语句优美)。然后对学生强调: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外,还要学会必要的留、删、补、调等方法。

3.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朗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4.比赛诵读,读出感悟,积淀底蕴。最后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比赛时,能在短时间里背出来的同学最好背诵,背不出来的就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读。

二、立足课内——探究教学的实效本真

1.突出人文。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重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2.重视积累。古代作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辐射课外——提升文言的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10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一要求,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初一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一时不会适应,特别是对学习文言文更觉得难上加难。这时我们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重要了,我们语文老师这时一定要发挥好“导游”的作用。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要利用自习课,引领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古诗,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针对古诗中的文言字词的教学,要给学生讲清文言字词与现代文的字词的异同点。例如词的教学,要注意辨别古今的差异。如“家书抵万金”(《春望》)中的“书”当“信”解。古代“信”字的意思是“信使”,就是送信的人,或当“消息”讲。“信”字当“书信”讲,还是稍后的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都可以引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一些优美的文言文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入选初中古诗文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精品,那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受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当好“导游”,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入门,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的要求,为学生真正领略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风采打下坚实基础。

下渔口中学

上一篇:工科类大学排名下一篇:还是面对面好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