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

2024-06-01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精选8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 篇1

第一讲:文言文入门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2.初中文言文的考点及学习方法。

3.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点】初中文言文常见考点及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怖心理,提高学生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知识脉络与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主要考点有有:

1)正确断句。

2)常用文言实词的理解,包括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重点掌握“之”“于”“而”“其”“以”“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4)翻译并理解句子

5)能熟练判断几种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7 6)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

7)分析写法或评判文章的思想观点、态度等 8)问题探究能力

三、探究学习方法

1、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

(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

(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

(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2、师生交流讨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7

第二讲: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2.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 7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读之。【解析】找名词:匡衡、烛、衡、光

【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解析】①找名词:道、鼻、目②虚词:然、者也 〔注释〕

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参考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③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2)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 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

/ 7 【解析】找虚词:乎、者、矣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练习: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解析】找虚词:也、其

【参考译文】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有学问)。(假如)(我)摒弃(我的聪明敏捷)不用,那与愚钝的人和平庸的人没有不同了。规律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曰”“云”“问”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解析】找名词:晋平公、师旷、平公,找虚词:吾、矣、何、乎、安,找对话:曰 【参考译文】晋平公一天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说:“那还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练习: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属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解析】找名词:将军、庄,找虚词:耳、何,找对话:曰 【参考译文】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规律四: 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解析】顶真:相如、秦王、左右 【参考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手捧着和氏璧上奏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子和下人观看,周围的人都高呼万岁。

练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解析】顶真: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

【参考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参考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 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 7 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训练: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参考译文】善事做得多的人,即使有一次过失,不会因此而灭亡;恶积得多的人,即使做了一次善事,也是偶然一次,不会因此而保得住。规律五: 借句式,定句读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固定句式,并积累;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也„„吗?)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如此良夜何

(怎么样)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这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该„„吧)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呢?)是谁之过与

(这是„„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里用得着„„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与„„有什么不同„„)

课堂补充练习:

1、呜 呼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非 其 真 邪

明确:呜 呼/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 非 其 真 邪

翻译: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2、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乐 骄 乐 乐 佚 游乐宴 乐 损 矣 明确: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 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 乐 骄 乐/ 乐 佚 游/ 乐 宴 乐/ 损 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3、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曰 以 示 玉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明确: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敢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宝 也/ 不 若 人 有其宝

翻译: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

/ 7

课后作业:

1、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4、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 7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 篇2

一、借题解文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语文最主要的考查内容。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主要在对语言的认知上,阅读文本时,可借鉴试题中一些有效信息,借题解文,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为后面试题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借断句解文”。

第一遍阅读文言材料肯定会遇到语言认知方面的困难,尤其是遇到未标点的文言语句。这时,不要强行断句,可仔细观察四个选项,找到四个选项中相同断句的地方,这些地方肯定是正确的,可以据此把长句子划分成几个短一些的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节省了时间。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题经过对比可确定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二、借文解题

前面强调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断句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指定语句的断句能力,因此,结合文体特征借文解题也是准确断句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文言阅读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传记主要通过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做题时,切勿将需要断句的语句提取出来,而是把语句返回到具体语境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官职变迁为主轴,理清需要断句的句子在怎样的事件中,分清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名称和关键事件等,避免断句时将一些固定词语或双音词强行断开。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语句所在事件主要表现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也可借鉴分析概括题C项,借题解题,理清宦官刘瑾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政事的主体事件。

三、熟记断句技巧

文言断句选项并非处处都错,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因此在理清语境后,应再对比出四个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重点攻克,逐项排除。熟记断句技巧是准确断句最主要的方法,也是解题最关键的步骤,可运用以下方法断句。

1. 看语法

文言断句是断句子,而非断词,因此从语法入手理清句子结构是断句首先考虑的方法。文言语句大多是主谓句,名词和代词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做题时,可根据词性判断主谓成分,断出句读。另外,一些修饰词也是帮助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的“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中“八人”是句子主语,“号‘八虎’”是谓语,中间不断。“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中“文”指韩文,是主语,“每退朝”是谓语,“对僚属”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语”,因此应该在“退朝”后断开。

2. 看标志

文言语句中一些特殊字词是断句的标志,熟记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断出句读,包括叙述人物对话时的“曰、云、言”,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关联词,以及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中“言”后应断开;Ⅱ卷的“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中“所”和后面动词结合,修饰后面的“白土村”,应该在“所”前断开。2014年“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中“辄”为副词“总是”的意思,应该放在句首,前面断开。

3. 看修辞

古人在写文章时,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断句时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出句读。另外,顶真的修辞手法也需特别注意,两个相同词语中间肯定要断开。

例如,《心术》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根据对偶和顶真可断出句读。

四、综合运用技巧,排除法敲定答案

任何解题方法不是单一的,夯实基础,熟记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技巧,巧用排除法,就能敲定答案。

高中语文教材应增加“文言断句” 篇3

一、断句的重要性

1.断句是古人的“必修课”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都先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结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断错了,极有可能误解古文原意。

既然古人都如此重视断句,说明“断句”自有它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它在文言文阅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人也不能将其忽视,甚至要将其好好地“传承”下去。

2.断句是对文言文水平的全方位衡量

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很多地市都在举办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师的“断句”水平成了比赛组委会对语文老师的“硬性要求”,这也足以看出断句对考查教师文言文水平的特殊功用。

从学生的层面讲,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中更是在第一题的位置上出现了断句题,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了很多高考文科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准确地断好句,不仅要综合运用古汉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和句式等等,还要对文言文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讲文言、读文言确实不容易,这不容易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大的原因就是对古代的‘名物不熟悉。”[1]因此说,断句能力的高低,实际上是文言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断句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大有裨益

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而断句对培养文言语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断句的过程,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的规则,反复回读,不断体会,而这一过程是极其难得的。学生平时“粗略”地读,和断句当中的“有意识”地读,阅读的体验与效果的差别是明显的。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反复阅读、回读,反复推敲,反复琢磨,当把句子断准确的时候,也就相应地弄清了文意,而文言文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了。

断句如此重要,那么高中语文教材能否适当增加一些“文言断句”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五本教材,以及与必修相配套的五本读本,总共只有短短的一篇《非攻》,未免显得有点“吝啬”!

二、高中语文教材应增加“文言断句”

1.关于“量”

(1)断句训练的“量”不宜过大

古书情况复杂,能读懂是很不容易的。《曹世书妻传》载:“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2]足见其难“断”,“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3]可见,有些文章连“大家”都尚且“搞不定”,更何况是高中生呢?

所以,如果不分难易搞一刀切,认为教材中所有的文言文都应该“先断后讲”,势必会造成学生因畏惧而厌学,同时也会增加师生的负担,这和我们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文言断句也不能浅尝辄止

苏教版五本必修教材和五本阅读读本中,在“断句”的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三的“寻觅文言津梁”板块中选取了一篇文章《非攻》让学生断句。这是教材编者“有意为之”,从中也能看得出教材的编写者对训练学生断句的“初步尝试”。但五本必修教材加五本阅读读本中只选了一篇,似乎未免太“谨慎”了。既然断句有其功用,那我们的“胆子还要再大一点”。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我以为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材可以各放一篇,必修三、四、五中可以各放两篇。必修一和必修二,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多,可以各放一篇让学生“尝尝鲜”“适应适应”。经过一个学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的积累丰富一些之后,必修三、四、五中可以各放两篇让学生重点训练,反复体会,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这样五本必修教材共计选8篇文章让学生断句,从“量”上讲,应该是相对比较合适的。

如果必修课本中限于篇目数量,无法增加断句篇目的训练,在阅读读本中也完全可以大胆加入一些相关篇目。这样,不仅老师授课时多了一种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完成这样的“断句”训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关于“质”

“质”与“量”永远是一组辩证关系,教材中断句训练的篇目还要讲求“质”。我国古书众多,不是随便拿来一篇就可以放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所选的文言文要讲求一定的“含金量”。所谓“含金量”有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所选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所选文章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服务。要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包括文学上、语言上和价值观上。第二,所选文章还要考虑到学生文言文水平这个“实际”,难度不能过大,难度过大,便是“无效”,“无效”之后,还谈什么“质”?因此,断句篇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要选择那些符合高中生阅读难度的文章才行。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选文的总体要求是“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浅易”二字是我们选文的基本要求,如果选文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这样的设计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是没有什么帮助的。除此之外,文言断句的篇幅也不宜太长,以免产生审美疲劳,以短小精悍为好。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首先,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有帮助,早已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其重要程度无需多言。其次,这篇文章“文不甚深”,一些实词和虚词等文言知识点的难度均在学生“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理解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且篇幅不长,短小精悍,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生也相对比较感兴趣,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断句是比较合适的,文言断句,遴选的就应该是这类文章。

3.关于“序”

高中语文教材中断句的选择还要讲求一定的“序”。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具体的要求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仍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为例。必修一要选初高中能够衔接的篇目让学生断句,文不能“深”,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比如《师说》等;必修二、三可以适当加大一点难度,可以叙议参半,比如《六国论》、《烛之武退秦师》等;而必修四、五可以逐渐继续加大难度,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史记》当中的一些经典选段等,甚至在必修五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读读(当然不能多),比如《文心雕龙》、《诗品》中的经典选段等等。

但不管怎样,文言断句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实际”,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那么教材文言断句的编排也应遵循这一过程。

断句的功用毋庸置疑,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浅尝辄止”。一篇不选是不可取,每篇必断也是不科学的。无论是“质”还是“量”,我们都要把握好选文的“难”度,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断句的功用,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多一个“维度”!

参考文献

[1] 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 曹世叔妻传.后汉书选译.李国祥,等,译注.许嘉璐,审阅.成都:巴蜀书社,1991.

[3] 管敏义.怎样标点古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篇4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一)、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 篇5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断句方法 篇6

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

读一篇文言文,应该先通读这篇文章,大体上弄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结构,它属于什么文体等,然后再来给文章断句。那么应该怎样断句呢?

1、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对话常用“曰”“云”等字,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词去断句,往往能

收到好的效果。

2、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大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常用夫、盖、故、然、而、则、

岂、然则、嗟夫、若夫等语气词;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语气词。

3、根据语法结构、句式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

5、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根据这个特点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姓名、称呼等,多了解这些知识,对断句大有帮助。

7、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大部分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后相承的句子,据此也能恰当地断句。

8、根据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断句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 篇7

一、把握断句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见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接着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直至断开全段为止,最后可以加上正确的标点。

例如,对这段话的断句训练:“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资治通鉴》

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段话进行仔细诵读,了解文意,分出层次,本文讲的是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为她物色丈夫的事情。大致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微观”湖阳公主的心意,了解她所心仪的对象。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在基本上熟悉了短文的大意之后,我们便可以着手按照从大到小,先易后难的原则,逐层逐句断句就可以了。

二、掌握断句时一些常用的方法

1.巧借标志断句法

(1)发语词。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初、窃、请、唯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时间词、谦词,如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下官、寡人、妾、愚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等。

(3)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类往往引起下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孰、安、胡、焉、奚、盍、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纵使、岂非等,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

(6)找出句中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它们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例如,对这段话的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2.整句结构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借助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顶真、反复,句式前后照应,整齐对称,四六句较多,这一特点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方便,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采用这种形式的内容作为命题材料。例如,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例句中,运用众多修辞手法阐述了荀子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就可以顺利断句。

3.语法结构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的帮助。“……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当然,上述三种方法只不过是我们在复习中的基本归纳,在具体应用当中我们要多管齐下,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例如,在对下列语段进行断句时,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相关的标志、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断句。

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三、联系语境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

进行断句后,我们要来个回头望,还应该作些检查,检查所做断句的正确与否,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文句意思,观察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同时要要仔细分析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我引导学生对“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2015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这句话里面的“乃命太史卜斋三日”,进行断句时,出现了两种结果,断法一:乃命太史/卜斋三日。断法二:乃命太史卜/斋三日。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我要求他们联系下上下文语境,结合文句意思,“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解决症结。最后总结:关键问题在于“命”,这是一个使令性动词,可以解释为“命令,让”,主语让宾语怎么样,通过判断主语为“君王”,接下来都是君王的动作,应该是主语让宾语太史做什么,当然是占卜,故而第二种断法正确。

文言文断句三法 篇8

要准确解答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不仅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还要掌握有效的断句技法。

断句是理解、翻译句子的另一种形式,只有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断句。我们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这个句子或段落,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内容有个大体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如何迅速准确地断句呢?如下技法可资借鉴。

一、巧抓动词,提纲挈领。

文言句段中,动词谓语是文言句子的中枢和关键。找准了动词,向前找发出动作的主语,向后找动词支配的中心语,就可以快速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把句段快捷切分为几个意义单位。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文言文断句题: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此句首先要找出动词及施动者:“不”是副词,那么“修”即动词,“修”在此处是“学习”的意思,要带宾语,因此“常人近事”后要断开;“工”有“擅长”意,后面也需带宾语,因此到“射”处断开;“入”的宾语只能是“山泽”,故“山泽”后断开;“大获”是“猎”的结果,因此在“大获”后要断开;“为”是动词,“后将军钟毓长史”是其宾语,在其后断开;“与”为介词,“参佐射戏”为其宾语,故“射戏”后断开。

二、妙抓标志,顺蔓摸瓜。

所谓“标志”,即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文言断句中的标志,即能准确标明文言句子细微意义单位的词或句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虚词标志;二是实词标志;三是修辞标志。

(一)虚词标志。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故、惟、凡、窃、若、若夫、向使……常见的句尾虚词有:者、也、欤、乎、哉、矣、即、耳、焉……常见的句中虚词有:以、于、而、则、者……如2014年湖南卷断句题: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此句先从句末虚词“也”“者”入手,可断两处;句中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穷而在下”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此题根据虚词标志,就可辨明句读。断句时遇到这些词语,要多长个心眼哟。

(二)实词标志。

1.对话中的标志性动词有曰、道、言、云、谓等。文言文对话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这种情况在高考断句中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多在其后面断开。

2.对话中的标志性代词或名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可以明晰地断句了。如2014年重庆高考卷的断句题:所赠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抓住两个代词“其”,较易划开,辅以“故”和对称句式,此题可迎刃而断。

(三)修辞标志。

1.抓顶真。顶真是文言文常见形式,句子前后一脉相承,前一句的主语,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如2011年“北约”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断句题: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根据顶真手法,此题也可破解。答题时,遇到重复语句,要往这个方面考虑。

2.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句式。句式整齐,四字句多,又是文言文一大特点,可帮我们准确断句。举例见上面的重庆卷题目。

3.寻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自然有助于断句。

4.辨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都可以作为速解断句题的切入点。如“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顾不如……哉”是反问句式,可在其前后断开。还有一种结构上的总—分—总句式,亦可为断句提供方便。例略。

断句并不能单靠一种方法,而应该综合分析。如2014年湖北语文高考卷中的断句片断,就可妙抓标志语来断句: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循入山谷保险自固郡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诺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首先读懂文意,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此段中的标志词可轻易断句。

此段中的虚词标志有“郡邑患苦之”的“之”“用兵未晚也”的“也”;实词标志有对话词“曰”;实词标志有官职名“万夫长”“江阴侯”;句式标志词有“奈何……乎”。据此可快捷断句: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诺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君高见岂不从之乎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魏策》)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B.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C.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D.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2.请用斜线(/)给文言短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

3.请用斜线(/)给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君高见岂不从之乎无忌谨受教

1.A(抓对话标志词“曰”,可排除“D”;抓句末语气词“也”和对称句式可排除“B”“C”。故选A)

2.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可用“巧抓动词,提纲挈领”法,“救”“破”“存”;兼用对话标志语“曰”,可迅速断开)

3.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君高见/岂不从之乎/无忌谨受教。(此题可用抓句末语气标志词“也”“乎”的方法顺藤摸瓜断开;还可用“妙抓动词”“迎”“见”来断开)

上一篇:返修组岗位职责下一篇:竹林关中学突击开展管制刀具收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