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2024-06-19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共11篇)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1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因为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的优势,但整个中学阶段,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学生听,自不待言;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还有,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如果说初中低年级同学刚接触文言文时,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还有必要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学文言文时,就没有必要让老师一味地讲下去了。或许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尝试了一些做法。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我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学生每次都对我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很认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一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一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一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二、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后,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文言文教学了。学前预习,让学生生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老师讲解的时候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我除了教完课内的一些文言文,还常常补充一些课外经典的故事性比较强的的文言文教学,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如:补充了一些高中才学到的《出师表》《赤壁之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三、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

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补充的课外的文言文《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人谋篇布局之道,很有必要。

四、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配合理好的线索板书,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

五、授以句读,多读成诵

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句子节奏的分析很有必要。多读成诵。老师可以适当择要指导背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如是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今人。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就采用了“读书百遍自见法”,当时的考虑有三点:一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知识家喻户晓,学习时即使碰上拦路虎,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二是文字上没有多大障碍,凭借注解可以把握字词句及思想内容;三是课时少,篇幅长,不允许精耕细作。但是,让学生自读自得,不能撒手不管,而应该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循序渐进。

六、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在讲述新的文言文时,可结合已讲课文中的佳句名言,加深学生对新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出师表》时,在讲解“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时,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七、一显身手试教法

对于《吕氏春秋》中的《去私》、《列子》中的《愚公移山》等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自读课文,我就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①指定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老师审阅。②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也要求形成书面稿,以便备用。③要求试教者尽能力作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发言准备,主要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④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战”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2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显著。

1.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民党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障碍,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治疗的良方。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如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2. 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浓厚。

3. 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听,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进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丹.文言文语文教学打开历史积淀的窗口[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6) .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四读” 篇3

一、水落石出——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开始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纠正读音、句读和语气语调。

1.读准字音。

在学习中,对于生僻字学生完全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参考文下注释来认识并读准,而对于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等一些文言字词的异读和轻读则需要教师适时指导。①文言异读一般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和破音异读三种情况。通假异读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古音异读如“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破音异读如“此中人语(yù)云”。②轻读一般表现在文言虚词。但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这些虚词一般需要重读。

2.读准句读。

句读也就是句子的停顿。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要求是不能读破。①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例如“至若/春和景明”,“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③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使句意更明显。主谓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动宾、动补之间有停顿,如“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3.读准语气语调。

诵读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话语”。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揣摩、体会字面之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时要注意重音,讲究抑扬顿挫。如:“何苦而不平?”(反问)“微斯人,吾谁与归!”(感叹)同时,文言文诵读讲究照应转承,音韵的铿锵、句式的整散等,需要在吟诵中反复去琢磨、去感知、去体悟。

二、聚沙成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学生参考注释和工具书自译课文、自读课文,是在正读的基础上整体理解词句的意义,边自读边思考,以译读为线,以质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从而把词义融入文本自然地掌握。

理读可采用默读、朗读、散读的方式,在自己的诵读空间里与文本对话。

具体来说,理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句中省略的部分。如“见渔人,乃大惊”,原句中省略的主语“桃源中人”,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何陋之有”,属宾语前置,理读时应调整为“有何陋”。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赅,理读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④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

三、点石成金——美读

如果说理读重在读出文本的言内之旨,那么美读就在于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由教师带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入情入境地读出情态。

如读《岳阳楼记》,读得情韵纡曲,回肠荡气:直读得不知是己之文,还是人之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发之于声,自然而然印入心灵。因而,即便难以理解诗文的词义主旨(有相当的诗文是背诵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理解的),也会在美感的涌动之中记诵下来。学生学习《醉翁亭记》《出师表》等美文无不如此。这类文章意蕴无限,决非两三课时的教学就能理解通透,只有在含英咀华、涵泳品味的语流中,才会渐渐将其理解。

美读是以追求诵读境界为宗旨的,就如品茗并非为了解渴一般,虽然其形式类同于初读感知,在直觉思维的形式中完成语音、语流、语势的表现,但是它决非是对初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升腾性的质变。“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种感应性共鸣的出现正是诵读的升华。

四、一览众山——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对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要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背诵应该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思路来背诵。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

还可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如《桃花源记》,可以指导学生找出表明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顺序的句子,然后引领进行背诵;如《岳阳楼记》,可抓住“岳阳楼之大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关键句子来背诵。

四个诵读过程只是就一般的认知程序而言,其实实际学习过程并非完全循规蹈矩,依次雁行,往往因人因文而异,或交替,或混合,或平行。

重视文言文诵读,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有效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篇4

学科类别:中学语文 单位:崂山三中 姓名:林华

联系电话:83257536

文言文是必须学习的,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许多教师的教法仅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疏通文字,或大讲特讲文章,或两者兼顾.而没有顾及到主体对象――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而已,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贯彻落实读、译、疏、说、备、查、拓七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师范读后需提醒学生注意: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

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于是教师就可以落实第二个环节了。

二、译。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允许口译;能力差的,要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翻译时,给学生介绍“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领,文言翻译就不会困难了。

三、疏。每组选一两名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找学生更正,或教师明确答案,当然在交流释疑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炼,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比如: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四、说。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还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如理解思考内容,学习表现形式,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鼓励学生说出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就将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背。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六、查。学习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诗词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

七、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不够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同时要注意补充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姓名字号等,并且还要学生加强古今对比,注意归纳整理,多多积累,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5

学 科 论 文

学 院:文学院 姓 名:李 欢 学 科: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班 级:09级11班 学 号:200903140214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由于文言文本身难懂晦暗,再加之文言文学习任务的繁重,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感到恐惧和头疼。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所以本文将主要分析在既定教学目标下,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设计,以及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什么原则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设计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粹,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串灿烂的明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行之有效,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导入环节”设计——了解学生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高中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分 析、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枯燥难懂和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能力的有限,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一些同学会觉得文言文佶屈聱牙而心生厌倦。这时老师的引导和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了很关键的一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兴趣可以从精心设计导语开始,营造出一种良好课堂氛围。导语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以初中的一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故事式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可是俗语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直言进谏,如果不注意语言效果,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招致杀生之祸。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邹忌是如何进谏的,进谏的结果如何?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都急切的想知道邹忌是如何进谏的。这样将学生带入了课文中,那么接下来做的就该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二、“教学环节”设计——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故事性导入提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则是要考虑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即用什么问题将课文串讲起来,用什么方法把整个课堂延续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则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1.问题设计要充分指向目标。即语文不像其它课程一样有清晰明确的知识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没有自己的目标。新课程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落实这三维目标。为此,在设计教学案时,我们就必须预先制定好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2.问题设计要力求达到精要。即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所有的问题设计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展开教学。

3.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切入点找得好,会势如破竹;找得不好,则费时费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4.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即提问前,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以便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5.问题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提问时,对优秀学生可以合理拔高提问的难度,对一般的学生可以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而对后进生显然则应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这样才能向全体学生,才能吸引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总之,课堂提问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行为,语文课其实只要遵循了以上原则,任何一篇文言文拿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人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精心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①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②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③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④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为什么要这样进谏?⑤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纳谏的结果又如何?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脉络就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邹忌进谏的妙处,更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当今文言文教学中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但同时还要贯穿高考指导思想和内容。所以,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教师角色,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综合型教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综合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而且也要拓宽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政治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把握文言文的历史背景等,提高自身素养,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其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多是采用教师使劲教,学生死劲背的这种模式,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是主角,把知识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疲于听讲,忙于笔记,自主学习性差。因此,也要转变角色,由授课者转为引导者,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来,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通过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读”与“悟”,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不断丰富和积累文言文知识,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朗读水平。

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多媒体设备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语言和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奇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环节。这就就需要注重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梳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和文段结构。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类,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式归纳积累。首先要理解、掌握每课训练重点中所列字词句。课堂上,教师要以这些字词、句式的教学为主进行教学,结合整体语境,通过板书和小结归纳,引导学生掌握训练重点所列的字词句。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对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归纳。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言文知识比较多且比较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比较容易遗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其阅读分析能力也越强。

四、“朗读环节”设计——注重课文的朗读,培养语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一个“读”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 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

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像《滕王阁序》《陋室 铭》《阿房宫赋》等文章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愿意读,喜欢读、背。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 形成能力。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 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教授《项脊轩志》,教师可以教学生轻缓低调朗读,那 样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 念亲人,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 织成文的特点。

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在文言 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四、“文言文感悟”设计——归纳升华,陶冶学生情操。

高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比如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学语文教材选的古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教学文言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做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高级要求。

五、“教案演练”设计——以保万无一失

“教案演练”阶段是最能体现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阶段。演练的内容必须包括本节课要求学生必知必会的知识内容。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多动脑筋,设计必须科学、有效,要能够体现出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学案的内容,要经过全体备课组成员的审核,该增该删的部分都要讨论决定,这样才能保证每份案都适合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和不同情况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班级情况再适当增删,但是整体上一定是可用的,避免出现走过场、变练习的 情况。

六、“总结反思”设计——整体提升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也像其他文学体裁教学一样都特别设置了一个“总结归纳学习收获”的环节。目的在于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帮助点拨提升,进而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语文课由“听热闹”变成“听门道”,长此以往,才能积累语文知识,浸润文化,提升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设计既要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同时又要与考纲衔接。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发扬创新。只有在遵循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充分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减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痛苦提升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6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学会学习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教学, 本人也积累了一些方法, 现归纳如下。

一、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基础不牢的好建筑是没有的。”因此基础很重要。对于文言文, 文言基础字词、文学常识便是基础。课前一定要求学生预习, 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课文意思, 尤其要重视注释里字词的解释。我还会要求学生把课文的基础知识分类:拼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要学生做好归纳分类。

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他们上课注意力就会更集中, 目标性也会更明确。

二、重视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础打好了, 还要巩固加深。这时, 教师应狠抓学生的积累问题。积累, 说白了就是要学生去背, 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 让学生在背的基础上加深印象, 加深理解, 这样反过来更促进学生的记忆。这些文言基础知识是课文的, 也可以是考试中的。例如:是 (这) 、尝 (曾经) 、去 (离开) 、辄 (就) 等这些经常考试的字, 就应该要求学生记住。 还有常考的“奇”“异”等字的意动用法:对 (认为) …… (感到) 奇怪, 对 (认为) …… (感到) 不同。学生记得多了, 碰到这样的形容词, 自然会小心谨慎。

教师还应抓学生的课文背诵, 考试中至少有8分的古诗文默写, 我们不仅是为了默写去抓学生的背诵, 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背诵中找到自信, 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童趣》、《论语十二章》、《世说新语两则》、《木兰诗》、《马说》等名篇应该要求学生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相信学生通过熟记更多的文言文课文, 他们的欣赏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创设情景, 拓展问题

通过自己预习和老师的基础知识讲解, 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课堂教学似乎已经结束。此时, 如果教师能创设几个情景, 设计几个课文延伸问题, 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陈涉世家》课文总结后, 我说:“全文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事情, 事情有详有略, 这就是我们写作要学会和借鉴的详略得当问题。”学生一听“作文”便来劲了, 个个蠢蠢欲动。于是我又开始了作文课, 学生都情绪高涨地参与其中。

又如, 上《唐雎不辱使命》一课, 教学结束时, 我创设了这么一个问题:“你知道古今中外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吗?”问题一提出, 学生都兴趣盎然地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起来, 课堂也随之更加活跃起来。

以上纯属自己的经验之谈,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我们应根据班级学生整体素质不同而采用适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教师之间也应互相沟通, 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更换角色, 放开身份,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爱上学文言文。

摘要:“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学会学习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篇7

关键词:文言文;预习;诵读;激活;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它需要创新。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畏惧文言文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我本人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面对一篇生疏的文言文学生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法显然不提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弦更张,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发展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俶尔 翕忽 清冽 寂寥 篁竹 坻 嵁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篁竹 清冽 蒙络摇缀 可 俶尔 翕忽 斗折蛇行 寂寥 悄怆

(2)用原文(标在课文上)回答下列问题:a.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b.潭中的有哪些景物?c.如何写小潭源头的?d.谭中的气氛怎样?

我的目的就是提前给学生发放预习学案。这样,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现在我班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地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进射思想的火花,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如此成效是“一言堂”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二、诵读感悟

文言文的诵读,是《大纲》的基本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亦步亦趋的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而是很有必要重视起诵读的重要性来。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http://www.gwyoo.com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有极度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

当然,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予以得当的指导,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发现问题,体验文言文的美。

三、激活课堂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所以,虽是文言文解读,但学习中一定要有”文”的意识,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广阔的视角反思文言文教学。譬如,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真切感人的散文名作。对这篇课文,学生一般经过猜读可以读懂大半,所以教学中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这样把审美情趣融人其中,学生自会感兴趣。课堂兴趣的激活,靠的是教师灵活高超的驾驭,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而用当代视野解读文言文,打破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这不失为激活课堂的良策。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的共振点,注入“时代的活水”,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课堂气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四、拓展延伸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时,认为量必须足,这很切中肯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学生在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后,我要求学生将《战国策》中其他篇目进行对读,如《晏子使楚》。然后找出其中的对应语句进行分析,设计习题进行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规律和步骤。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最大程度地获得高分。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答题规范、一般技巧,以及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2.让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答题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掌握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基本原则、一般技巧和规律。教学方式:

归纳整理法。析练结合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如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一样,所谓的文言翻译其实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它是语言学习的最高级别。而断句其实就是考纲所规定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变式。它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一个连句子都断不开的学生,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翻译和断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来正解翻译和精准断句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翻译和断句吧。

二、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解读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级别,它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等综 1 合能力,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一般赋分为8分,有时多达11分。文言断句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命题的新课标卷都将这个题目列为必考内容。它也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也同样为B级。一般赋分为3分。

这两类型的题目均为主观题型,相比其他文言题目,难度似乎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两类题目其实更容易得分。

三、通过高考真题解读此类题目

走近高考,展示PPT中的高考真题,理解文言翻译题和断句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四、总结并归纳文言翻译题和断句题的基本原则、答题规律和方法。

1.“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2.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3.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五、强化、巩固。4.文言断句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上弄清文段.大意。

5.在弄清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段的行文思路。以上方法和规律参见PPT。

五、考点小结。(略)

六、课外巩固。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读书五失 篇9

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

【文言知识】

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②望③懦④立⑤功⑥长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初中文言文教法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教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中去。导语设计,有的可以从题目入手。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由于该文内容较为简单,而且主要人物就在题目上。所以,开始上课时,我就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会想知道一些什么?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有的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例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我就请同学来填一个成语:“ 到成功”或让同学说出有关马的成语。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回答。导语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教学方法

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剧中每个角色都比较形象,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

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

三、讲究教学语言

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与朱元思书》有激情诵读描写奇山异水的句子。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四、指导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背课文。

漫漫五千年,古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设计每一节课,优化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吸收充足的养料,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道德水平,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五、归纳、整理重要知识点

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及重点词类,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式归纳积累。首先要理解、掌握每课训练重点中所列字词句。课堂上,教师要以这些字词、句式的教学为主进行教学,结合整体语境,通过板书和小结归纳,引导学生掌握训练重点所列的字词句。另外,为了学生更好地积累,可以让学生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对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归纳。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言文知识比较多且比较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比较容易遗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内容。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其阅读分析能力也越强。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篇11

一、注重诵读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 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和感悟。”可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 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含义深远的好文章,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 玩味咀嚼、品赏体验, 读出韵味, 读出其实, 跟随作者的感情跌宕起伏, 让学生的心灵在文章语言的精妙处、优美的情景中沉浸、体验, 然后老师稍加点拨, 学生自能深入理解文章,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文言的语感。文言文教学, 老师应事先读后讲, 多读少讲, 精讲, 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让诵读成为古文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于句式较短, 感情较强烈的散文、议论文或者片段, 如能运用齐声朗读, 则极易让学生进入作品中的境界, 深受感染和熏陶。句子较长、对话较多的文章, 则可以分角色朗读。

此外, 有难度的片段由老师范读, 动情深沉的由学生个人美读, 重要段落则选段落朗读, 有意境、画面感强的段落配乐朗读等等, 这些现代文常用的朗读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同样适用。在读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妙意, 在读中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 学生的文言语感何愁不能提高呢?有人曾认为“教学千法读为本”,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也许就在这里。

二、适当的课后练习, 温故而知新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抓住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教学外, 课后的巩固练习也很重要, 真正体现“温故而知新”。我在教学文言文的时间段里, 常常会采用两种形式巩固练习:一是利用下课前三至五分钟时间, 检查学生对上节课上文言文学习掌握的情况, 主要是检查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积累和重点句的翻译。这样做既可以将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又可以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二是在一篇文言文学完后, 采用“小竞赛”的方式来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查。竞赛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开火车”小组赛, “你争我抢展风采”个人赛等, 试题可以是教师命题, 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出题, 这样, 让学生品尝当小老师出试题的快感和学得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净化学生心灵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 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还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结合文章实际, 陶冶学生的情操。用古人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 用前人的实例感召学生的灵魂。如学了《愚公移山》一文, 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 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 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 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 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 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学习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人后己, 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辞以记之》、夏完淳的《别云间》等许多优秀诗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名篇佳作脍炙人口, 对人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 学生通过摘录相关的文言警句、诗行, 不仅可以陶冶性情, 感悟生活的哲理, 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地学些文言语句, 积累一些古文化知识, 那岂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学生只停留在“死读书, 读死书”的“尽信书”境界, 古文只增加了他“掉书袋”的资历。那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说的“没有生活的死教学, 语文也就成了没有生活的死语文”。所以教学中应让学生走进文本, 认真揣摩文本, 学以致用。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培训体会下一篇:机械制图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