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2024-06-26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精选10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1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 学习古代文化。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十分堪忧。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 逐词逐句地串讲, 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 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 体现了教师的“讲”, 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 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陷入知识中心, 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黄厚江: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 ) 。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其基本要求是以熟读成诵达到精思顿悟的效果。如何熟读精思?笔者结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 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读注释, 品“言”通“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言文, 编者都会把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以注释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好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或完全撇开了这些注释, 不加利用;或孤立地把注释与课文割裂开来, 就注释讲注释, 极大地浪费了这一大好的课文资源。

其实, 文言文的注释就是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熟读注释, 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正确断句、文章内容和语气、情感的把握。下面, 笔者就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注释为例来 说明。

1. 文意把握 : 编者详细 解释“使”、“左右”、“习辞”、“方”、“盗”、“曷”、“酒酣 ”、“固”、“避席”、“病”等实词或短语的意思, 根据这些意思, 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教材, 学生就能很方便地疏通文意。而且, 这种跳跃式的实词或短语意思的连缀, 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把握文言规律、独立理解文言的能力。

2.句读把握:学生根据“实”、“左右”、“曷”等字词的意思, 就能把“其实味不同”、“谓左右曰”、“缚者曷为者也”等句的句读读正确。

3.语气把握:注释中, 还有对“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避席”、“所以然者何”、“得无”、“圣人非所与熙也”、“反取病焉”等 重要短语或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那么, 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时, 就能较好地把握晏子和楚王说话时的语气、情感。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正是因为有了对注释的熟读, 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读通读懂课文, 也才有了后面“熟读精思”的精彩。

二.读重点, 析“文”见“义”

文言文的诵读,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断句正确, 初步把握语气和情感。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 进而实现“自悟”、“顿悟”的效果。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在《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 笔者以“感情太过单一, 没有变化”的学生点评为切入口, 以“怎样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为题, 要求学生走进晏子和楚王的内心, 结合重点句子, 猜摩内心世界, 并以读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情境恰当的设置与渲染, 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演读, 而教者则结合重要语句中的重要字词, 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如抓住“臣请”、“齐人也”等词句用夸张性地拖长腔调来读“左右”的话, 读出他们的阿谀奉承; 抓住“所 以然者何 ”、“得无 ”、“耶”等虚词, 用轻声上扬的语调读出晏子的彬彬有礼、小心谨慎;抓住“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等句式, 用蔑视责问的语气读出楚王的仗势欺人、自傲自大……

这样, 既使朗读指导真正“落地”, 也使朗读真正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 也因为读得充分, 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 体验情味, 也才有了后面“文言运用”的精彩!

总之, 对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困境, 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 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 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 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 一定会为生动活泼所代替。综

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2

我们知道现在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都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那么才能借助“工具书”呢?我认为“工具书”就在课内。

一、重视朗读

朗读,要读出神韵。这里的“读”指诵读。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学生提高阅读水平与感悟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读的最低要求是读顺、读准;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读准,是指要用普通话进行正确诵读,只有停顿(读)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其一/犬坐于前”与“其一犬/坐于前”意思迥然不同;其次是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第三要读出神韵。这是指通过读,读出文学艺术作品深层的内在美。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二、善于归类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的用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课文中的有关知识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文言知识树,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还有如通假字词,古今异义字词,多音字词,一词多义,同义词,甚至是各种句式等的归纳。

三、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何来检测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狼》,就可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篇比照阅读,还可以选姜戎《狼图腾》和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来对比阅读。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

四、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传承祖国文化瑰宝。同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3

文言文阅读, 历来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何而写, 文字表达与现代语言又有很大的差异, 思想内涵又常常有争议……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确实要花气力、动脑筋、想办法。

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 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但由于文言文在内容和语言文字上都和现代文有很大不同, 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我摸索总结出只要求本溯源, 立足基础, 才能教好文言文。而立足基础, 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对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需作必要的介绍和补充, 以消除时代隔阂

根据文言文的实际, 除部分课文外, 大都需要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这种介绍在开始教学课文前, 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 了解作者、作品。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课文预习提示中明确地告诉学生“范仲淹, 字浠文, 谥号文正,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本篇是因好友膝子京的邀请, 借题发挥, 表达自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教学时, 再简要补充介绍范仲淹的生平、阅历, 以进一步理解他的远大志向, 这对理解全文主题有很大帮助。当然有些课文, 即使经过阅读和分析, 不再会有时代的隔阂, 但仍需作些必要的说明, 如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 文中作者借蒋氏宁愿捕蛇而不受苛捐之苦的陈述, 发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感叹,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但文章结尾, 作者把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寄托在了统治者身上, 这又是作者作为封建士大夫思想上的局限性。在最后的复习阶段, 如果学生对于作品还有因时代的隔阂而领会不够深透的地方, 教师还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或者指导他们读有关的参考书。总之,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通过必要的介绍和补充, 消除时代隔阂。这样,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当然, 这种介绍和补充, 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只能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不要花很多时间在与课文关系不大的史料、故事等方面, 更不能以此代替对课文本身的学习, 以免喧宾夺主。

二通过串讲等方式来疏通文字、搞清含义

串讲是文言文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 现在的串讲, 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 师生共同活动, 那种不论课文难易和学生理解程度, 一概由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做法, 是不符合精讲多练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原则的。不管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 还是由教师重点讲, 都要落实到字、词、句, 对某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要帮助学生理解清楚。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我常采用的方法是:

首先, 学生预习课文, 参看注释, 查工具书, 与同学一起讨论, 试着分句或段由学生自行讲解;如有错误, 共同订正;遇到难度较大, 学生无法解答的, 就由教师串讲。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可节省课时。

其次, 课文讲解后让学生随时消化巩固。每课讲解内容要安排恰当, 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不贪多、不求快, 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 一般串讲课文就要用三课时。每讲完一部分, 要求学生及时反复朗读、回讲或翻译。较容易的如诗歌等则要求学生能当堂背诵, 趁热打铁, 防止回生。

另外, 在串讲过程中, 要善于指导学生理清字、词、句, 做好笔记。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句式等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 和学生的距离也比较远, 教学中如果不讲清字、词、句, 学生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

读懂文言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还在于文言词的掌握。文言实词, 应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实词来解释。如古代的“薪”, 现在叫“柴禾”;古代的“走”作“跑”讲, “行”才相当于现在的“走”;“病”是“困苦不堪”之意, “疾”才是如今的“病”。文言虚词, 则要注意归纳总结, 找出规律。如“之”的理解有多种:名词、代词前加“之”, “之”常作助词“的”解;动词后的“之”则一般作代词“他”“他们”“它们”;“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则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没有实际含义;放在时间副词后的“之”则又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 碰到类似的“之”, 就可以有章可循, 自己解决了。

文言文中常常有省略成分, 有些句子顺序也会颠倒。教学中要指导学生, 根据上下句的意思, 把省略的成分补全, 把颠倒的句序正过来, 这样就便于理解全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捕蛇者说》中有这样几句:“ (蛇) 触草木, (草木) 尽死, (蛇) 以噬人, (人) 无御之者”。括号中的是省略的内容, 根据文意, 加进去理解, 文章意思就一目了然了。再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实际应是“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 (之) 外将兵”。

关于词序的颠倒, 有的是为了强调某一成分,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有的是为了照顾诗词的格律, 如《赤壁怀古》中“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讲解时就得把颠倒的还原, 这样便于理解。

对于较长较复杂的句子, 要注意分析句子的各大成分, 读准长句的节奏。如《出师表》中长句很多, 如“城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宏志士之气;不宜亡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句由六个分句构成, 仔细分析, 它分正反两个层次。前一层表述后主应该做的, 后一层表述后主不应该做的。前一层中“诚宜开张圣听”是方法, “以光先帝遗德, 恢宏志士之气”是目的;后一层中“不宜亡自菲薄引喻失义”是劝告, “以塞忠谏之路也”是危害。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明了且容易记忆了, 它的含义是:“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 扩大贤明的圣听, 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发扬扩大志士们的士气;而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 说些不恰当的话, 以致堵塞了忠贞之士劝谏君主的言路。”像类似的句子, 要在教学中经常地指导学生分析成分, 理清层次, 而不是死记硬背, 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外, 串讲时还要注意对文中佳词妙句作恰当的评点。评点是文言文的一种常见方法。在弄懂文字的基础上, 教师对作品的词句篇章灵活而简要地加以评点, 点出其遣词造句之妙, 评论其谋篇布局的匠心, 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是有帮助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一句,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城阙”——长安城, 也指出了朋友要去的地方“五津”——四川, 长安离四川相隔十万八千里, 然而诗人用一个“望”字, 赋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透过风烟, 两城可以互相遥望, 触手可及。既然如此的接近, 又何必悲伤叹息呢?此句为全诗首句, 用一个“望”字奠定了全诗积极健康的基调。而颈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更是道明了“只要以诚相待, 四海之内到处有知己朋友, 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 因为声息相通, 也仿佛是近邻一样”。当然, 评点什么, 怎样评点, 全在乎课前教师熟读全文、研究教材、熟悉学生。该评点的不放过, 不需评点的不铺张。

三及时巩固, 反复朗读, 培养兴趣

文言文字、词、句障碍较多, 一篇课文学完, 要求学生马上全部掌握, 难度较大。在教学中, 教师需及时巩固, 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翻译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特有的练习。它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具体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熟悉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并借以培养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翻译文言文不必要求学生全篇翻译, 可选择文章中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句子重点练习: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子;全文主旨句、优美的名句等。学生练习后, 教师要逐个批阅, 有错误的地方要让学生及时纠正 (课上串讲时肯定强调过, 但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 。

2. 朗读、背诵、默写

文言文朗读很重要。字词要把握准确, 句子不能读破, 在反复朗读中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教学前可先放朗读带或教师范读,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逐段朗读, 学完后可以带领学生整篇诵读。古语有“读书百篇, 其义自见”之说, 许多优美的篇章, 教材中常要求背诵,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可组织学生分层记诵, 分段默写。有时要增加一定的奖励措施, 如进行朗诵比赛可促进学生的兴趣。当然, 教师对背诵要起示范作用, 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 教师最好也应熟练地背诵出来, 要尽量避免盯着课本去检查学生的背诵。实际上, 在教学前, 教师就能熟练地背诵全文, 无形中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增加了信心。

3. 归类复习, 勤作笔记

在文言文中, 一个词往往有多种解释和用途, 在复习和练习阶段, 师生共同归类复习, 勤作笔记, 这是巩固所学词语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如一词多解归类, 如《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和“始一反焉”, 前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哪里”, 后一个“焉”是语气助词;“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河曲智叟亡以应”, 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借, 靠”, 后一个“以”是连词“来”;又如通假字归类, 同样《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甚矣, 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中的“反”、“惠”、“亡”、“盾”都是通假字;又如古今词义归类, 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必以情”等中的“可以”、“牺牲”、“福”、“狱”、“情”, 与现代汉语理解差距较大, 要古今意义对照比较, 以便于理解、记忆。

4. 适当补充短小精悍的文章, 增强学生兴趣

文言文中短小精悍又有趣的文章很多, 如《精卫填海》《对牛弹琴》《郑人买履》等, 平时适当补充, 既可增强学生兴趣, 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何乐而不为?

初中作文教学摭谈 篇4

一、观察之中出活物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老师煞费脑筋地拟题,挖尽心思地讲解;学生手捧文题左顾右盼,最后也只是东拼西凑以交差和应付。然而,生活是美好的,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闲暇时远眺,天空或晴空万里,或浮云流离;一排排绿树亦静亦舞;行走于街头巷尾,繁华时的嬉闹,人希时的宁静;散步在乡间村头,忙碌在田野里的人们、碧绿的麦苗、金黄的稻田;结伴游玩时,潺潺的溪水,巍巍的青山……只要多看、多记,细心留意,用心观察,把看到的记在心间,想到的烙在脑海,持之以恒,就可积水成河,堆土为山,用时即可信手拈来。

二、日常生活见真情

初中学生写作文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假、大、空。类似的文体,题材写一遍又一遍,东抄一句,西凑一段,好不容易凑够了字数,读起来枯燥无味。

只要有心留意,就不难发现生活中有说不完的情趣,道不尽的真情:屋前院内一起嬉戏玩耍的孩童,早晚奔走在家和学校之间接送孩子的老人们,早晨目送着离家上班的儿女、晚间期盼归来的目光。这些都是发生在老师和学生身边的事,只要善于观察,把看到、听到的一些人和事写下来,哪怕是一段文字,几句话都可以,平日里写的多了,脑子里的东西积累多了。学生作文时就可以把文章写得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妙语连珠,笔下生花。

三、社会是大舞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社会现象会随时随地出现在网络里,初中学生社会阅历浅,对网络里传播的东西把握不准,采撷的素材缺乏真实性。对此,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走进现实社会,去感悟社会中的真人实事。建筑工地里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人们,看着一座座拔地而的起高楼大厦,脸上露出的憨厚、幸福的笑容。学生们只有走近他们,接触他们,才能理解“劳动光荣”这个词的真正意义。马路上亲眼目睹了为了救陌生孩子,用血肉之躯扑向飞奔而来的汽车,献出年轻生命的女教师,人们呼喊着英雄的名字,飞奔相告。学生们一定会用心记下这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情景,也一定会写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字。田野里,工厂中,街道上,校园里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真实的故事。社会这个大舞台是现实的,多变的,只要学生们融身于社会,用心去体会,何愁笔下不行云流水,佳篇迭出。

四、阅读——叩开写作之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作文要有话可说,就应该多阅读。首先在班级里,学校里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可以读校刊,校报,优秀作文展刊。其次,提供一些名人著作,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也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了解常见的动植物生长习性、规律、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书读的多了,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五、笔记——铺设写作之路

俗话说:“日写斗字,笔下生金”。平日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让学生写大篇习作,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写读书笔记、随笔、日记。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一天写一次,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针砭,还是对身边的生活琐事记叙,文体自由,文题自拟,可多可少;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兴趣的,感人的,印象深的人和事写出来;有情就抒情,有感慨就宣泄。熟能生巧,学生的笔头练熟了,素材积累丰富了,自然就会产生每天写作的兴趣和欲望,那时的作文不但妙趣连篇,而且更真实感人,而且更贴近生活。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要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既要有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更要有学生持之以恒的决心,要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写苦练的良好习惯,真正达到笔下有话道不尽,心中有事讲不完的写作境界,实现“巧妇有米可炊”。

参考文献:

[1]王明安.初中作文教学经验谈[J].文学教育(上),2007,(12).

[2]裴建成.浅论初中语文作文技巧[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7).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摭谈 篇5

一、知人论世,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一篇文言文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独特经历和文学风格, 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而作者的这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 做到“知人论世”, 让读者将自己放到作者当时的境况当中, 去认真体会作者那时的心情, 才能和其产生心灵交流, 迸发情感, 从而爱读、好读。

如学习《游褒禅山记》, 了解了王安石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新党领袖, 志在改革图强的有为青年, 这篇文章是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路上游褒蝉山后时隔三个月写的追忆文章。在辞职的境况下他还一心关心的是“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认为做学问的人要“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表明了做事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要“尽吾志”的观点。从王安石的辞职背景中我们能看到王安石面对困境的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当我们学习《赤壁赋》时,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是苏轼是在死里逃生被贬谪的背景下写的, 我们会被文章表面的情景所迷惑, 会与作者与文章产生隔膜, 那将事倍功半;只有在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了解了写作此文的背景后, 我们才能真正深入作者的内心, 我们才能读出豁达背后的凄清、忧伤。

“知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 “论世”也不能单单地只翻阅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而是要让两者相辅相成, 要使二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既要熟悉作者人生履历、行为处事和思想观念, 又要了解社会环境、政治现状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文言课文教学时, 应注意把“知人”和“论世”结合起来, 共同为课文阅读服务。

二、反复诵读, 使学生以语感带情感

反复朗读, 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方法。大声诵读是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 如果没有朗读声, 语文课堂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朗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感, 激发学生情感, 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如《滕王阁序》我们可分小组PK朗读, 读出《滕王阁序》的浩荡气势, 如果还能从这浩荡气势中读出王勃“无路请缨”的哀愁, 那么《滕王阁序》的内容与主旨也就基本掌握了。《陈情表》一文, 真情流露, 委婉畅达, 感人肺腑, 使学生反复诵读可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学生在悠悠家国情, 朗朗读书声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美,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情感体验融入当中, 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三、张扬个性, 鼓励学生发出新观点

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包容精神, 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于文言文的学习,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 发挥想象, 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如《鸿门宴》一文中, 许多学生认为项伯这个人不懂大义与小义的区别, 为报张良当年救命之恩, 将项羽要杀刘邦的事情告诉对方, 而且在项庄舞剑要杀刘邦的时候, 项伯一直用身子挡住刘邦, 致使项庄不能得逞, 最后使刘邦安然返回, 葬送了大好江山。最后范增愤而发出“竖子不足与谋”的骂声。然而有很多同学则认为项伯重情重义, 为天下人表率, 项羽最后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于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 而是战略上的失误。再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燕太子丹, 文中认为其敢和暴秦抗争, 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派刺客刺杀秦王并不是好的方法, 还不如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6

在教自己的学生学文言文时, 笔者寻找到一种方法: 对联激趣, 引导学生去开掘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巨大潜能, 乐于学习文言文, 深入文本去感受文中之美。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教学实践为例说明, 供同仁参考。

篇目: 《兰亭集序》 ( 以下简称《兰》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9页)

对联:

( 一) 右军书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 羲之文情撼百世, 理布九州。

( 二) 银钩铁画天地恋, 群书照千古; 茂林修竹风云依, 孤文垂九州。

创意: 以对联 ( 一) “右军书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这一引自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褒评王羲之书法艺术“力”“韵”极致的名句, 告诉学生作为书圣的《兰》文作者, 享誉历史的是他“屈万夫”“高千古”的书法之“道”, 而非其官其品其行乃至其文。再以笔者创作的“羲之文情撼百世, 理布九州”引导学生知晓书圣还是诗人, 还是散文家, 甚至也善琴棋书画, 他的《兰》文不仅文字清新隽永, 意境芬芳四溢, 空灵潇洒, 其旨其理其趣亦纵横澎湃于字里行间。

对联 ( 二) 点出书圣书艺的“铁画银钩”, 其书法作品流传后世, 楷、行、草众体兼善, 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或书店寻找一番, 观摩其笔迹, 开阔学生视野。

品味性导读:

1. 教师朗声诵读《兰》文一、二自然段, 让学生听读时基本把握作者行文脉络, 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景色之美、环境之美, 聚会之乐、饮酒游戏之乐、作诗抒情感怀之乐。

2. 要求学生细读一、二两段, 从文中找出与上述文章脉络对应的原句 ( 如: 景色———“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事件———“会于”“修禊”) , 结合上下文思考赏析 (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其作用如何?) , 并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些成语来评议这两段文字, 形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与同学交流分享。

3. 结合文本赏析“幽情”之所在 ( “引以为……一觞一咏”) , “极视听之娱”的具体内容 (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 “可乐”的内涵 ( “一觞一咏”“游目骋怀”) 等关键内容, 以深入地理解此文之所以流传百代, 脍炙人口, 乃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巧妙融于一体的技法, 并用心学习这种写法。

4.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兰》文三、四自然段, 赏析相关语句, 把握作者由叙事写景转入议论抒情, 由情转入理趣, 由乐而痛而悲的行文变化。

高考链接:

1. 网络查询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选取近似《兰》文内容或风格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 进行独立阅读, 然后试就其行文的某一相近于《兰》文的特点, 对比《兰》文进行同异赏析 ( 不少于200字) 。

2. 自拟一副每联超过十字的对联, 对所选之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概括或揭示, 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 完成文后试题并自判得分。

篇目: 《赤壁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2页, 以下简称“《赤》文”)

对联: 子瞻一生坎坷, 谪贬黄州赋赤壁, 抒写遗世独立雅兴; 东坡才华横溢, 泛舟月夜凌万顷, 谈论盈虚消长哲思。横批: “昭晰无疑” ( 刘熙载《艺概》语) 。

创意:

1. 以上联所言“坎坷”“谪贬”概括苏轼的人生旅途曲折崎岖, 在仕途上屡遭打击, 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生命过程的关注; 又以“赋”“抒写”“雅兴”等词揭示苏轼在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从不向曲折坎坷屈服, 而是以游山水、述雅文、寄情思、论今古的方式来与命运抗争, 终于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 既驱除了胸中的块垒, 又抒发了满怀的情思, 不但为时人称道, 还流传于后世, 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 关注其作品, 然后迫切地阅读《赤》文及相关文章。

2. 用下联中的“横溢”“泛舟”“谈论”“哲思”等词语概述苏子的个体生命质量之高, 在艰难处境中亦能泰然面对, 且总有不同寻常的洒脱与旷达, 总能以游山水赋美文的独特方式, 来迸发自己生命的伟大张力, 来体现其作为时代睿智者可命运多舛却又决不屈从的生命形态。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 深入文中去与作者对话。

品味性导读:

1. 引述“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 然立脚自在稳处”, “欧文优游有余, 苏文昭晰无疑” (《艺概·文概》) 等古代文人对苏轼文章的评价, 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 让学生看到些文本外的景色, 开阔阅读视野。

2. 投影“赋, 古诗之流”“言情之赋本于《风》, 陈义之赋本于《雅》, 述德之赋本于《颂》”“诗为赋心, 赋为诗体”“赋别于诗者: 诗, 辞情少而声情多; 赋, 声情少而辞情多”“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 《艺概·赋概》) 等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与“赋”的关系与区别、“赋”与“比”“兴”的区别等论述, 帮助学生理解文题“赤壁赋”中的“赋”, 并拓展关于“赋”的知识, 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最后能清楚“赤壁赋”即“赋赤壁”, 也就是记述作者游历赤壁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 要求学生放声诵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师作些点拨并示范诵读, 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使他们对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寄托的情思有较深入的感受, 并在诵读过程中对上述有关“赋”的阐述有实质性的理解。

4. 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思考相关语句 ( 如“愀然”“正襟危坐”“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知不可”“托遗响”) 所蕴含的情思以及行文的作用, 并结合上下文, 找出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上联所言之“雅兴”, 形成200字左右的文字, 与同学交流分享。

高考链接:

1. 课外上网搜集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找到以苏轼文章为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 独立阅读, 就其中的某一情思或表达方式与《赤》文对比阅读, 就语言美、构思技巧或行文意旨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赏析, 写成200字以上的文字; 然后查阅其他人是否有相同 ( 近) 于自己的赏析, 并对照评判自己的赏析水平。

2. 独立完成试题并自判评分。

篇目: 《游褒禅山记》 ( 简称《褒》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5页)

对联:

( 一) 游山探洞述文, 乃表面笔墨; 说志论力析理, 是骨髓情思。

( 二) 华山乃“花山”之音谬, 王临川述文, 夷近险远警醒吾辈; 浮图为“慧褒”之化身, 荆国公论道, 志力物相妙示玄机。

创意: 对联 ( 一) 侧重揭示《褒》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述当年的游历, 来表述作者述说文理以诲人的意旨, 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对联 ( 二) 针对《褒》文首段探究“华山”读音的相关文字, 以及游洞之“夷近”“险远”之不同景观, 提示学生感悟读书学习亦有类文中所述, 不下工夫查证, 不深入“险远”, 就很难“极夫游之乐”, 只能得到些表面的东西; 不明了“志”“力”“物”“相”及其内在关系, 也就难于“无悔”, 而常为人所“讥”。

品味性导读:

1. 要求学生诵读《褒》文第一自然段, 注意“褒禅山”又名“华山”及其来历, 尤其注意原文述说碑文“花山”以及“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等词句, 发现笔者对“华山”之“华”读音的辨述以及用意。之后教师诵读此段, 注意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中的第一个“华”读为阴平 ( “花”音) ,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2.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把握作者记述众人游山探洞的经历, 作者随众出洞未尽游兴的遗憾,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余有叹”等议论文句的作用, 并释析相关文句, 印证对联 ( 一) 所言的“表面笔墨”“骨髓情思”的含义以及所揭示的《褒》文写作的深刻意旨。

3. 学生诵读1 ~ 4自然段, 教师投影对联 ( 二) 并要求学生诵读完文本后齐读并思考, 然后再诵读一遍第一自然段, 将“华山”之“华”全读阳平声; 教师亦诵读此段, 将“华山”之“华”全读阴平声, 师生讨论“华山”之“华”究竟该读阴平还是阳平, 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文字述说“华山”乃“花山”之“音谬”。要求学生就此写一段文字, 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阐述理由。

高考链接:

1. 上网查阅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试题, 就内容、要求等方面作些力所能及的分析, 就“对联”这种高考试题谈些自己的见解, 形成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与同学分享; 并拟写一副对联, 表达自己文字的意旨。

2. 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为浏览对象, 查找近似《褒》文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文字材料一则, 就文中近似《褒》文的记述或议论文字进行赏析, 并与《褒》文的某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写成百字短文。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摭谈 篇7

一、利用拼读规则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运用拼读规则教学单词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英语单词的拼读规则来培养学生利用拼读规则独立拼读和记忆单词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拼读规则, 我在教学单词时反复讲解拼读规则, 使之“固化”在学生的脑海里。比如, 教学“face”一词时, 告诉学生字母a在开音节中的发音, 学生就能根据这个发音规则很快读出并记忆该词。学生再碰到含有开音节字母a的单词就能根据开音节单词的特点读出并记忆单词, 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词汇记忆

使用直观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就是利用直观教具, 比如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简笔画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等教学单词。直观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说,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概念词如fruit s, food, clot hs, f ur ni t ur e等类的单词就可以采用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简笔画进行教学。

三、利用解释法进行词汇教学

运用解释法进行词汇教学就是使用学过的、简单的、常用的、熟悉的单词来解释新的单词。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单词的特点采用同义词、反义词、短语等进行解释。比如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单词: (1) di f f i cult:har d用同义词解释 (2) narr ow;not wi de用反义词解释 (3) si mi lar:almost t he same but not exact ly t he same用短语解释。这样通过解释法进行词汇教学可以有效的复习、巩固已学词汇,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及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就是通过具体单词讲解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把这种词汇教学法分为以下几种情况进行教学: (1) 同根词, 比如pleas (高兴) ——please——pleasant——pleasure, car e (爱护、关心) ——car ef ul——car eless; (2) 前缀, 比如mi s—— (错) ——mi st ake——mi sunder st and di s—— (相反) ——dislike——disagreement; (3) 后缀, 比如——ist (人) ——art ist——scient i st-y (——的) ——wi ndy——cloudy; (4) 合成词, 比如saw (锯) +mi ll (工厂) =sawmi ll (锯木厂) sand (沙) +st or m (暴雨) =sandst or m (沙尘暴) 。

五、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创设情境进行词汇教学是指根据单词的意义需要, 创设学生日常熟悉的情景进行词汇教学。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单词, 可以准确理解词义、用法和搭配等。

六、归类法教学词汇

归类法教学单词就是在教学新词的过程中, 把新词纳入到学过的、相关的旧词系统中, 形成更大的单词系统。比如:我在教学“grandson”时, 就有意识地请学生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表示亲属关系的词, 学生很快列举了“fat her, mot her, brot her, si st er, uncle, aunt, gr andf at her, gr andmot her, gr andpa, gr andma”等词。

七、利用谜语、故事等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

除了以上六种主要的单词教学方法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具体单词的特点, 采用谜语、故事、成语、格言、绕口令、诗歌、谚语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

总之,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词汇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要重视词汇教学, 还要研究教学规律, 要根据单词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初中英语教师应按照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 遵循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感兴趣, 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 积极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摭谈 篇8

一、多种方式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课堂的保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老师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旧知识来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正方形知识时, 可以先提问学生: 矩形和菱形分别有哪些性质? 是否存在一种平面图形同时是菱形和矩形? 如果有, 请你们画出来。这样就可以把课题揭示出来。再如学习“经过三点的圆”的知识时, 先让学生明白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个圆,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经过三点、四点可以画多少个圆?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 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 所以, 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此外, 我们还可以用实物进行导入。比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出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对应情况。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准确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定义。教具或实物的演示必须恰当、得体,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证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践活动, 创设良好情境

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创设良好氛围, 渲染富有真实气息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让学生观察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设计教学情景时,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前导入阶段, 完全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 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的形象认识,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一只胡萝卜, 然后在课堂上将其做成几个正方体, 再用刀片进行切割, 最后由教师汇总学生的答案, 做出有效点评。这样, 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动手、总结等几个环节, 加深了他们对几个知识的印象, 并在动手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体验。

三、引导自主思考, 锻炼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数学概念是总结具体对象的特性而再将其抽象理论化, 以学生的能力和阅历是比较难掌握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拿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将其以数学概念的理念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们,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 可以把全班同学比成一个集合, 学生自身为集合的一个元素, 让同学们去观察、思考这些集合的元素, 讨论、比较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性, 尝试自由排列元素, 观察集合改变与否。随后教师在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 为学生们细细讲解集合的知识, 这样学生们就能牢固把握集合的概念和特性。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作为老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让学生们更有效地去学习, 并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优化初中实验教学摭谈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 优化创新 途径策略

优化和创新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逐步改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也改变教师的教授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全面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范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必须规范实验操作,这既有利于实验安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为此,笔者认为着重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习惯。首先,关注细节的习惯。在初中的实验课上,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科学实验所带来的魅力,除了在其面前将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之外,还要求其掌握住实验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而这与事先形成一个良好的关注细节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尤其要将学生向这方面进行引导,有的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精力不够集中,喜欢开小差或者与周围的同学闲聊,这种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必须加以纠正。其次,养成动手的习惯。在初中的科学实验中,养成动手的好习惯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些中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自己动手,天真的以为将实验步骤在脑子里面过一遍就能够替代实验的操作,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不去动手操作,就永远找不到其中所存在的认识上的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事先的加强实验的演示工作。例如在“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课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教学法,分组让学生在讲台上用道具将实验的每一个流程演示出来。这时学生认识上的不足自然就暴露出来,有的学生弄混了滴与吸的顺序,而有的同学则记错了染色时间,这时及时的予以纠正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最后,养成实验总结的习惯。在初中的科学实验中,实验后的总结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总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回忆起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及遇到的没有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将其记录下来,便能够将其落到实处。另外,及时的总结也可以记录下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一些实验可能的改进之处以及操作的过程中所闪现的创新点。

二、优化实验教学,拓展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1.简化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效果

简化实验操作,突出原理而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使实验利于操作、节省时间、保证成功率,既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又提高实验效果。

(1)简化步骤。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原本不易操作控制的条件得以省略,从而简化实验步骤,忽略实验的次要因素,并突出主要因素。例如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很多版本的器材一直沿用图(1),此图为经典实验但受摩擦力限制。图(2)用弹簧秤测量力大小,虽然可以定量地分析实验,但不易控制且力的大小不稳定,需要用手控制图中纸牌才能实现。而采用图(3)则物体离开接触面不受摩擦力影响,同时,用扑克牌代替小车,因其质量小而重力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力的大小可以用钩码的数量来代替,既体现实验目的,又简化实验的步骤,节省了时间,使实验效果不受干扰。

(2)简化仪器。对原有仪器进行“瘦身”即微型化,原本复杂的仪器以简化装置代替,从而扩大仪器的选择面,加强实验的对比。例如开展“雨落叶出红花开——让指示剂变色”的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溶质质量分数5%的硫酸溶液画上花;再蘸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画上叶;将白纸挂上墙。用溶质质量分数5%的紫色石蕊试液向纸上喷洒即可出现“雨”落叶出红花开。实验的化学原理是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样即简化了实验器材,实现实验的微型化,同时又达到实验的效果,并能节省药品。通过对比更达到同中求异,从而为解决问题打开思路。

2.紧密联系生活,利用地方资源

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校内和校外两个区域的课程资源优势,对于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实验药品和器材投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科学课程紧密联系生活这一重要原则。比如,在农村中学的科学实验课上,就可以大量的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置实验。首先,由于地处农村,因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于本实验主题的实验对象。其次,由于平时对于这些植物的耳濡目染,对于其在缺乏某种营养元素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各种不良的症状可以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提高后续实验的精度,对于结果的分析进行的更加的准确。再者,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面前,可以进行大量的对比性实验,从而为实现由课堂实验向生活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可能。

3.巧用废弃物品,开展趣味制作

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自制实验,既可以节约实验成本,又可以使学生觉得亲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经常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师生共同努力制作魔法矿泉水瓶,可以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实验一: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棒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另外,可以制造出一个烟雾室,向内吹进一些烟雾,用激光笔照射,同样可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验二: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实验三: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将热水灌入塑料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过一会可观察到塑料瓶被压瘪,从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四:自制潜艇。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通过趣味性的制作,激发并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深入思考。

三、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改造教材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科学实验也不例外。例如在初中化学的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性质那个实验,就可以将课本上的仪器稍加改动,比如采用试管,广口瓶或者锥形瓶,平底烧瓶等作为主要的反应容器,将其与不同的单口橡皮塞进行组合。再比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改造。纵所周知,先前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所采用的磷燃烧法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不仅导管中的空气没有参与到磷燃烧的反应中,而且由于温度等原因,会使得一部分的空气在燃烧之前就被排除,从而对实验的结果造成了影响。为此,笔者觉得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造,可以事先将红磷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采用更为高效的太阳能或红外灯泡聚焦的方式来点燃红磷,这就避免了红磷燃烧之初空气的消耗。在空气消耗量的判断上,可以加装一个针头注射器,起初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注射器中的活塞推进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从而为最后实验结果的得出提供更为精确的判断。在这一系列的改造中,学生从中拓展了思维,激发了其自身潜在的创造性,科学实验的教学实效也就更高。

2.巧用课堂资源,创新实验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然而,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教师注重设计一些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并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创新资源。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一种艺术了。我们应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走向洒脱,走向大气,走向睿智。例如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教师演示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实验后(如图1),师生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吗?

(师生共同分析,原来滑轮其实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如图2)。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生:动滑轮一定能省一半力吗?

(教师正在精心细致的分析时,冷不丁被学生的一个疑问打断。学生提出疑问,一定有他的道理!)

师:那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对于动滑轮,支点在滑轮的一侧,当拉力处于F1的位置时,其力臂为L1,刚好为滑轮的直径,等于阻力臂的2倍,所以拉力F1为阻力的一半,即省一半的力;而当拉力处于F2或F3等位置时,作出力臂为L2、L3(如图3),很明显,L2、L3均小于L1,所以力F2、F3明显要大于F1,也即动滑轮不能省一半力了!

师:分析得相当精彩,也就是说,动滑轮的省力状况,还要视拉力的位置而定。那定滑轮又是如何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依照刚才的分析方法,一起探讨定滑轮是否一定不能省力这一问题。)

生:对于定滑轮,支点在滑轮的中心,当拉力无论处于F1、F2、F3等位置时,其力臂分别为L1、L2、L3(如图4),始终为滑轮的半径,且等于阻力的力臂,所以,对于定滑轮,不管拉力处于何位置,均不能省力!

师:分析的有道理。那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

于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临时做了一个“意外发现”的探究实验,重点探究拉力的作用方向与定、动滑轮的省力状况,以检验自己的分析和猜想。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刚才的分析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动滑轮省一半力,必须还得加个前提条件,只有当拉力竖直向上时,才能成立!

……

这节课笔者没有按预定的设计上课,并且在学生的启发下,课中又补充了一个探究实验,可这又何尝不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科学课,何尝不是一节有效的科学课。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并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师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聪明智慧。

3.优化实验评价,保护创新思维

在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体系不能够局限于最终结果的好与坏上,不能够以学生获取的分数作为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初中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以及在其中所看,所想,所感,收获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例如,进行这样一场关于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性考察,在正式的实验前给所有的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即大量的查阅资料和观察日常的生活,记录下文献或身边所发生的铁生锈的现象,同时对于具体的地点,铁的材质,时间以及腐蚀程度等也一并备注在案。这样学生通过其中的观察,便提出来了种种假设,有的同学提出,家里厨房中铁锅的生锈部分最容易出现在其与水面接触的界面处,所以推断铁生锈的条件和空气和水有关,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因此,氮气的影响与铁生锈息息相关。而有的同学则说,家里的刀具常常生锈的是那些浸湿过水的地方,而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消毒,其中还有大量的氯离子,故推断生锈与氯元素分不开。暂且不论同学假设的正确与否,单从推断的过程来看,可以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是不错,但是难道空气中只是含有氮气吗,就没有其他的元素吗?自来水的确由氯气消毒而来,但是实际中其含量却非常的少,这么少的剂量足以产生铁锈吗?老师在评价中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指出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不足,鼓励其建立起更为缜密的思维;另一方面,也要对其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度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果对于其最终成绩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放下负担,轻松的向探索科学的未知世界迈进。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规范科学实验的管理,实行实验过程的科学评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构建实验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只有这样,初中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才能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韩景春.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 银河出版社,2008.

[2] 宋国利、盖功琪.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

[3] 王胤琪. 新课程下改进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0).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摭谈 篇10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实施教学内容。

体育课堂是针对体质良好的学生而言的, 在已经失去身体某种机能作用的情况下, 体育教师需严格对待。故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对学生采取保障措施:1.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 如:是否有极个别学生身心存在疾病, 诸如心脏病、气胸等不利于运动的疾病。了解后, 对学生做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当然, 如确需运动的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需根据教学内容的剧烈程度, 适当安排其加入体育运动, 切不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规定所有人必须完成某一项教学内容。一名学生因患先天性心脏病, 因为不愿让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 所以在课前向我提出和同学一起参与长跑, 因为长跑时需要耐力, 如果他参与就可能因心脏供血不足而半途而废, 更大的危险也可能会休克。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我改变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不变的, 而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只要我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原则, 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随着学生的合理需要而改变。2.从学生内部了解, 很多学生自己有意识, 能够根据情况控制运动量, 可以适当参加运动, 如篮球、足球、长跑等。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每名学生的身心状况, 了解近期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 这些学生可以适当参与, 但真正实施教学内容时或是对学生进行检测时, 就必须降低要求, 甚至可以免其参加测试。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在于配合其他文化学科调节学生的大脑休息, 在休息中让大脑得到发展, 当务之前就必须做好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 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学生在体质良好的情况下投入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体质已经不是良好的学生切不可固执己见, 要帮助他们改善体质。

二、师生间建立友好关系,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才有可能获得知识, 习得技能, 体育课堂更是如此。因为体育教学不像语数外物等文化课的教学, 所有学生是在教室内部进行集体教学, 而体育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外。教师的组织情况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既要严格要求课堂的纪律, 又必须营造宽松的氛围。二者相辅相成, 如果只顾对学生严格要求, 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 进而对体育课堂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更谈不上遵循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初中学生自身缺乏控制力, 很多行为习惯还在逐渐养成。如果一味地为了营造宽松氛围而教学, 则学生会在这种毫无约束的环境中失去自我, 长此以往, 势必使室外的课堂教学不受控制。

体育教师要与教学文化课的教师相区别, 需以为学生减轻压力为前提,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智力。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每一分钟都是愉快度过,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挖掘每名学生自身的特长, 发挥他们的特长, 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的特长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发挥, 从而得到自信。一名男同学个子比较高, 整天上网, 一天他在体育课上和班中几名学生打篮球, 结果我发现他基础很好, 自身条件很优越, 于是就找他谈谈我对他的想法, 在从未有过的表扬中, 他答应了我每天课外活动在操场上打篮球, 准备参加全县范围的中学生篮球联赛。训练中不负我望, 他渐渐地爱上了篮球运动。比赛虽然没有得到过好的名次, 却让其他老师对他这方面的特长加以肯定。他在学习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经了解:比赛之后就再也没有进入网吧, 因为他现在有一个可以既锻炼身体, 又从中寻找到自己乐趣的方法, 还主动组建校篮球队, 说是为下一次的比赛做准备。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完善的过渡时期, 此时他们需要的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不是被别人瞧不起。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学生也是一样的, 我们要理解学生, 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放松, 稳定心绪, 做好自己的动作。

三、通过协调肢体运动, 促进学生的智能开发。

体育课堂并不仅仅是运动, 还包含很多内容, 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开发学生智能。如教学跳绳, 目的是通过锻炼学生的双手与双脚的协调能力, 达到对大脑的开发的目的。科学表明, 由于人们习惯用右手从事劳动, 故左脑的语言、逻辑思维、数学、朗读等功能就得到了发展, 而常用左手活动的人则右脑的美术、书画、音乐中枢就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所以, 通过跳绳活动, 学生的双手、双脚都能得到运动, 有利于大脑的均衡发展。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 如进行足球运动、跳健美操等, 都能让左右大脑得到充分锻炼, 从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是教学环节的关键。要给学生一瓶水, 教师就需有长流水。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围绕学生, 建立和谐师生、生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肢体活动, 促进学生的智能开发。

摘要:在初中学科教学中, 体育教学是配合其他学科增强学生体质的一门学科。在国家教育课改的倡导下, 体育教学逐渐被重视。强身健体不再是一句口号, 更多的是作为一项考核学校的内容。其实, 体育课堂也是对学生大脑开发的途径之一。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意在训练学生的左右脑。

关键词:初中体育,训练强度,教学方式,开发智能

参考文献

[1]李伟民等.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学科.

[2]全面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体育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营造快乐课堂刍议下一篇:中学生政治课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