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2024-10-24

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精选12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篇1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改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不可以随便说话,打断教师的思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现更多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口技》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教学主题,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口技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口技、了解口技、感受口技的魅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口技,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处,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学习口技的视频,鼓励学生学习口技,感受口技的魅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避免出现“落队”的情况。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文言文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小游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游乐尽量简短。课堂教学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不仅无法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第二,游戏内容必须与文言文相关。做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游戏内容必须与文言文相关。第三,具有趣味性。如果游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做这个游戏将变得没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计游戏,例如:学习《陈涉世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不仅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快乐,一举二得。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心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品味文言文魅力

新课标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新课标经受住了考验。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言文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感受中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明。

千百年来,文言文一直流传至今,其原因不仅在于人们口耳相传,更在于其内在的灵魂。学习文言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培养理念,文言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史料。学生学习文言首先要理解文章,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涵养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水平。例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其实,文言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在互动过程中,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文言文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达给学生。学生品味、欣赏文言文,感受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才真正喜欢上文言文。

三、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感觉非常陌生,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学生有问题不敢询问教师,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学习丧失信心,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其实,教师是学生最尊敬的人之一,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并认真回答,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地位。便于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的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心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论语》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故意直译这句话,学生立刻纷纷指出教师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文言文的学习需求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需求。

摘要:<正>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改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不可以随便说话,打断教师的思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

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篇2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本文试图从师生两方面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课堂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所谓教学,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 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鼓励 1

学生,增强自信。最后,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在班级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利用早读课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并逐渐形成语感。文言文蕴蓄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着中华灿烂的文化,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进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 2

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古文与现代文比较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主要是同种文体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游○记,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游记。教学文言文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现代游记的写法特点和阅读技巧来指导该单元的学习。现代游记的特点主要有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等。而这些特点在文言文游记中也体现出来。如《小石潭记》,让学生根据现代游记的特点来学习,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游踪,明确了第一段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了小石潭的发现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石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课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的理解分析,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了。学习论说文也可利用已学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来指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之间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夜游》,同为游记,写法也有相同的地方,可那同为被贬之人的柳宗元和苏轼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一样吗?这一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苏轼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比较。用《浣溪沙》中所流露的旷达、乐观的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感情。○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这一比较主要是知识迁移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类文章在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要重视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去做,并及时讲评。

4、古为今用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古文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闪耀着先人们的思想光芒,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乘船》,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体现了做人的诚信,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仍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孙权劝学》、《杞人忧天》、《杨布打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帮助。象这类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结合课文注释完全能读懂。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重点放在对文中所蕴含道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

5、归纳复习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归纳,把知识积累巩固下来,就可免去“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才能顺利地应对考试。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归纳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通假字(教材提法“现在写作„„”,但实际仍用此称法)、成语、佳句妙语等。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又是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把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逐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把枯燥的文言课堂变成人人喜学乐学的文学审美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3

精神。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0.[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文学修养;道德品质;责任意识;人生态度;积极乐观

统观初中阶段古诗文有明显的梯度差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客观的认识规律。七年级所安排的文言文既有《论语十则》这篇古代的启蒙读物。又有《童趣》、《山市》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篇幅短小,容易掌握,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八九年级的文言篇目无论从篇幅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更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我想对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与大家交流探讨,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底蕴深厚,利于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和道德修养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仅一百一十九个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读来意蕴丰富,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和享受。

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篇山水,抓住“奇”“异”二字。写水之“异”,抓住水色、清澈的静态之美和湍急的动势之美来表现;写山之“奇”,则抓住山势、山声、山意、山树之奇来表现。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情与景、议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的适当运用,便创造出一幅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二、责任意识强烈,利于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理想

杜甫、范仲淹等人,不仅文采出众,并且心怀天下,一直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为国为民造福,流芳后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将天下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不同的人生态度,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代文人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信条。他们文采不凡,但往往自恃清高,不善政治,以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同样的遭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阳修选择了“乐”,一个“乐”字贯穿《醉翁亭记》全文。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当时,欧阳修处在事业的低潮期,他的内心是苦闷的,但寄情山水的同时,始终心怀百姓。执政一地,造福一方。对工作负责,对百姓负责,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传递出积极的情绪,对后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对待挫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这才是语言课应该交给学生们的东西,比分数可能更有益处。

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整日衔觞赋诗、忘怀得失。我们深入分析后会发现,陶渊明的崇尚无为,心态豁达,其实是一种人生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的选择,其实是在逃避。是因为现实的黯淡,自己受不到重用,.可自己却无法改变现状,便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去努力抗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会改变逆境,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人在失意时,更应该不放弃,应该在一个大坐标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积极乐观的去做事,做人。

所以,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一些积极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些文人身上的清高自傲的思想。提高学生认知社会,把握人生的能力。这点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并且可能会令其受益终身。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 篇4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由于文言文语言与当前我国使用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 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比较低。在当前我国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的教学障碍有以下几点:第一, 文言文教学形式陈旧。目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全文, 然后逐句进行注音、翻译, 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字词。第二,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 而且不实用, 所以在教学中不好好学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 也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第三, 文言文教学不注重学生情感。初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只要理解字词, 会背课文就行, 对文章中的情感和深厚蕴涵没有深入的体验, 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 提高学生兴趣

虽然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瑰宝, 很多文言文也极具教育意义, 但是由于与当前语言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得比较吃力,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只要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文言文内容向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或者是开展一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论语》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耳熟能详的孔子语录, 在课堂中以竞赛的方式让他们说出来, 并且要对这些语录的意思作出解释, 然后教师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修正, 并且引入本文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 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相应提高了。

(二)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其中就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要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必须先对整篇文章进行诵读,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进行全文诵读。一方面, 在诵读的过程中, 学生能对一些字的读音有所了解, 因为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 所以教师首先要范读, 然后指导学生自行诵读。例如:在《陈涉世家》之中, “将军身被坚执锐”这句中的“被”字, 并不是读现代的读音beì, 而是读pī, 可以通过诵读帮助学生了解字词的准确读音。另一方面, 诵读还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因为文言文中的断句、朗读语气等都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的断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诵读帮助学生掌握断句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当前文言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主要是教师领读, 然后学习字词、通篇翻译, 最后学生背诵。这种教学中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 主动性不强, 教学效率也不高。所以,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水调歌头》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这首歌曲, 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口技》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些现代的口技表演, 然后学习课文, 让学生了解文章描述的口技技艺,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 教师可以开展“愚公移山精神值不值得宣扬”的辩论赛, 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的理解。

(四) 积极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得比较多, 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多媒体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候,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在学习《三峡》的时候, 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三峡的视频资料, 尤其是对文章中一些特殊的细节要重点展示, 然后结合文章, 让学生通过画面和文字的对照, 感受文章的魅力和情感。又如:在学习苏轼的文章时, 教师应该对苏轼生平进行介绍, 可以利用当前的电视剧《苏东坡》进行,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五) 提高教师文言文修养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语文教师的素质。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因为日常的工作比较重, 所以没有时间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文言文知识缺乏, 教案没有新意, 大大降低了文言文教学实效性。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素质, 加强对古汉语的研究, 掌握深厚的文言文知识, 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 教学中遇到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进行查证。

三、结论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篇5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6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教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数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背诵这些内容,明天检查!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

二、回归文本,把握价值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教学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上来,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学生情感上要与“文本”产生共鸣。中学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思想性、艺术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如:教学《论语十则》时,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及其现实意义。在孔子看来,终身行之有效的一个字就是“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便是推己及人,是爱人的表现,即“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仁”的思想。我们还要从文言文中学习文章构思和表达技巧。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写作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作,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学生学写游记。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地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整体把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文言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要求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以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或者自己进行猜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还要借助于文本已有的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7

一、教师专注地讲, 学生无趣地记

多年来,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听话的记笔记, 回家按照笔记背诵。其实换位思考一下, 十多岁的孩子, 根本看不懂文言文, 又何谈兴趣?再去机械地背诵, 无非是既耗时又费力, 那种记忆怎么会长久呢?所以, 上述的这种学法,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谈“文”色变, 畏惧心理越来越严重。教师如果逼紧了, 就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久而久之, 就与让学生享受文言文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二、重视字词句, 轻文章诵读

文言文是脱离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 而且用词精练, 不符合现代文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读文时是有一定障碍的。可部分教师宁愿把时间花费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 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诵读课文上。因为中考只考字词句的翻译, 不考朗读。日复一日, 学生的思想意识就形成了只要掌握了字词句、死记硬背, 中考就不会丢分。

三、重视书本内容, 轻视情感反思

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喜欢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方式, 给文章分段、分层, 归纳主旨和写作手法, 结果经常是把一篇优秀的作品教得支离破碎, 而缺少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同时, 缺少对文章中情感教育的引导, 对作品中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鉴于以上几种现象, 教师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言文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事实上, 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的确有所改观。下面,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首先, 要明确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及时转变自己的“主角”的地位, 重新给自己定位,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 教师要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工作, 要时刻保证自己是一条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知识的小溪, 能随时去滋润那些渴望求知的干渴的心田, 随时让学生们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因此, 教师一定要精心导好“这场戏”。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好比导游, 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前进的速度, 只是沿途的风景需要学生自己去观赏、去收获、去品味和珍藏。

其次, 要调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1) 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注定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导语不一定要有多精彩华丽的语言, 但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或与他们的知识基础相吻合, 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进而轻松地走进文本, 主动去探究相关的知识。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能对现在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相反, 学生对这门课毫无兴趣, 既使教师花大力气迫使他学, 他也只能是勉强地、形式地去学。所以, 学习一门课程之前, 要首先备好“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这第一课。这一课上好了, 后面的课程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如果没上好, 就算教师再多么努力去传授知识, 收到的效果恐怕也会是事倍功半。 (2) 利用好诵读环节, 激发兴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应重视诵读环节。学生对于文言文诵读的确有一定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智慧的教学手段, 如赛读、示范读等, 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读, 就能主动地在诵读中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美感、作者的思想内涵, 真正品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最后, 要重视文本的思想内涵, 进行情感教育。课本中选入的文章都可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除了记诵和字词句的积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引导和渗透。因此, 教师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束语

总之, 教师只有在文言文阅读教学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 才能为传承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献上绵薄之力,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从教师专注地讲, 学生无趣地记;重视字词句, 轻文章诵读;重视书本内容, 轻视情感反思三方面, 研究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兴趣提高

参考文献

[1]申玉辉.魅力文言文[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1.

[2]韩有莲.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3]周雪梅.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 2009 (07) .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篇8

1.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字是智慧的象征, 文言文的特性使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 两三字便足以传达出耐人捉摸的韵味。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必要和重要的双重性。首先, 学习文言文是一次“寻根之旅”, 寻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许多历史古籍, 编年史书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是必须要学会读懂文言文的。其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数之不清的文人书写了优秀的文章作品, 比如众所周知的《诗经》《论语》 《周易》等, 都是用文言文书写, 若不读文言文, 怎能去细读品味文人的智慧和奥秘。最后, 文言文虽然艰涩难懂, 但在初中阶段的开设文言文课程不仅能让初中生更加有耐心地投入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内涵, 同时也为其高中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2.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 碎片化的到来, 导致目前的初中生提前进入了“读图时代”。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易懂的文字信息, 而文言文本身复杂难懂的属性更加大了其被接受的难度。据调查显示, 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每天会静下心来复习和预习文言文, 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学习文言文难度大, 浪费时间, 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充其量只是应试考试的工具而已。

据老师们反映, 在通常情况下, 会因为多方面原因而开始采取“灌输式”的教育, 即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 完成当日任务即可, 并没有过多和学生的互动。同时在学校方面, 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及时得到修正和改革, 对老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

而在家长方面, 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 大部分家长平时也不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文言文的了解也相对匮乏。通常他们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孩子遇到文言文问题时, 他们不会主动去和孩子一起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往往是采取无视的态度。

以上原因, 导致了目前的初中生呈现出对文言文的抗拒和逃避, 这也让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3.1学生方面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味地讲述解释文言文, 就算他们费尽心思, 早已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们仍然还是不感兴趣, 反而抵触情绪更大。老师们一味地把学生当作了水杯, 不停往里面灌水, 却不管容量多大。到水杯溢满已经装不下更多的水时, 老师们还在不停地灌水, 而这水就如同文言文知识的讲解, 白白地流了出去。如果老师们每次在课堂上只讲一部分内容或者精讲十几分钟, 留下许多疑问去给学生们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更加自主迅速地解决课堂上留下的疑问, 完成课后的任务。这种“转主为辅”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大他们的自主性, 还能提升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性。老师们可以放开手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长此以往, 学生们会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不仅能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学会思考和分析, 加之长期的探究也能让他们自己耳濡目染, 还能他们加大对文言文的兴趣。

3.2老师方面

3.2.1充分备课, 精心讲解

对于老师而言, 如果要加大学生自主性, 那么老师的引导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就必须要求老师在文言文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细致地备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熟悉文章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懂得提炼文章的重心和精华。最后, 备课最重要的工作是熟悉全文的各个知识点, 并能进行相对范围的扩充。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就要少要精, 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解说, 都能让同学们得到对文言文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而当同学们自主学习讨论遇到问题时, 也能给出充分的解答。

3.2.2课外补充, 开展活动

教学以内的任务完成后, 老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文章作者背景, 故事背景等, 也可以将课外知识的补充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做,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和活跃度。当然, 老师们还可以在课下或者周末的时候开展文言文交流的活动, 可以请来其他钻研文言文的学者为同学们讲解更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3.3家长方面

初中文言文教学漫谈 篇9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理解教学内容, 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变身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 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 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 得罪权贵, 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 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 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 那“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 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 学生即诗人, 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不反复诵读, 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 读懂节奏, 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 而是用心去读, 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 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 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 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 我们赏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 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 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 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 (1084—约1151) , 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 李清照于建炎元年 (1127) 来到南方, 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 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 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 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 (1135) 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 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 这愁绪千丝万缕,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 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方法,适当引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而文言文就是承载这些文化瑰宝的语言载体。它渗透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状态等, 是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 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充分挖掘文言文这一文化宝库中的思想光辉,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了进一步做好初中文言文的教育工作, 我对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具体如下。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长期以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听得也昏昏欲睡。虽然许多教师搜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 但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总之,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甚至认为文言文是陈旧的故纸堆, 学习文言文是无用的。与此同时, 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学效果与预想相去甚远。在文言文教学中, 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串讲全文这种教学流程是我们过去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 这种按部就班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而忽略了对于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加之, 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久, 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困难。在这一现实中, 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看似圆满实则苍白。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磨平了, 教师的教学思维枯竭了, 学生的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

二、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我们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课前预习。文言文的学习在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是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的, 因此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听课效率。文言文的课前预习包括掌握字词的音义, 熟读课文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其次, 课堂展示。要想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就必须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进而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俨然成了“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 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 其对文章的认识也就有了一种质的飞越。诵读时, 学生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诵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如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结合节奏背诵、利用课文画面背诵、根据课文线索背诵等。最后, 摘录。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等, 学生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知识, 就必须做好摘录。摘录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学生可以将名言警句分为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读书篇等进行记录。又如, 学生也可以对一个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系统的记录。以“为”的几种用法为例:⒈“做”。例 (1)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2) 为我为云梯之械。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⒉“作为、当作、成为”。例 (1) 弃其杖化为邓林。 (2)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⒊“认为”。例 (1) 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 (1) 知之为知之。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 天下为公。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言文看作枯燥的文字, 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揭秘古人生活、智慧、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载体, 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辩论会、朗诵比赛、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 文言文教学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 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但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使其从中得到思想道德、人生修养、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提高, 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并逐渐愿意学文言文, 喜欢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学园 (科研教育) , 2012 (02) .

[2]李晓雯.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探讨[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03) .

初中文言文教学浅见 篇11

那么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否完成了它的使命呢?我们来听听中学校园里流行着的这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看看,文言文荣登学生三怕之首了。怎么会造成这种可悲的局面呢?抛开历史原因不说,以笔者近二十年从教经历来看,不得不说我们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不妥的做法,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

首先初中语文老师在向学生开始讲授文言文时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文言与现代汉语是完全对立的。这可以从“翻译”这一初中文言教学常见环节中看出。

大多数语文老师教一篇文言文时,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以什么方式切入,最后都要归结到全文的翻译。甚至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教文言文就是翻译。这就给了学生上述这种错觉,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文言就是外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它已经沿用了两三千年,直到1918年,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因为它,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才会泛起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诸多美丽的浪花,中国文人才有了羽扇纶巾风袅袅的儒雅谈吐。它本身就是汉语啊!何来“翻译”之说?它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但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而非硬生生地割裂。以蒲松龄的《狼》为例,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学生根据文下注解这么“翻译”:但顷刻之间两狼毙命,禽兽的手段能有多少啊。教师怎么说?“顷刻”没有翻译,应该说不一会儿;“两狼”应该说两只狼;“毙”应该说死了。这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怎样的混乱。他们是否会嘀咕文言中的“顷刻”难道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里的“顷刻”?两狼一定要两只狼,更简练些不好吗?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的翻译真的没有必要教,也不该有这种说法。古代有一本《水经》,记载相当简略,若干年后一般的讀书人看不懂了,怎么办?郦道元做了注,为《水经注》。何谓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说:“注,取义于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什么意思,就是说给文章看不懂的地方加注,这样一般的读书人就看得懂了。全文“翻译”好让学生看,而且还得大白话,那还是文言文?学文言文的意义又何在呢?

其次是太急于求成,对学生缺少古文诵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

《唐才子传》中说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就是他七岁时写成的。而宋朝名相寇准七岁就咏成了华山诗。再看近代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錣千言”。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从古到今中国文人学习文言的能力是不分上下的,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就成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学文言的。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意为他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因此九岁时能“日錣千言”。很明显多读多背这不仅是学习其它语言的不二法门,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读背得多了,这篇文章里记住了些生字,那篇文章里记住了些句子,那部书解决了一些字的用法和解释,这部书让我悟得了文章的意趣……久而久之,量变必定带来质变。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它同样需要培养起语感来。我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知道学语言应该这样,可我等不起,要想快点出成绩,最现实的就是给学生现成的翻译,背出了事,就这样把本该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的时间和机会都浪费掉了。当然有些语文老师是怕戴上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帽子,所以不敢让学生多背诵古文。到底是死背还是活背,我认为这里既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学《诗》“述而不作”,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对这一文化源头的传播和继承,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上承两周下启战国两个文化周期的文化伟人。但愿我们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能够汲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又能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路,使新时代的学生愿意走在这条路上,并欣赏到中华文化之大美,唯有这样,他们才愿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这种传承正是转型社会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新思路 篇12

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灌输讲解。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一直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 但对学生而言, 这八个字却是令人头疼的紧箍咒。很多教师仍习惯于串讲式, 读一句, 讲一句, 以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从字词到句子, 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 从小到大, 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做法, 实质上是以往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感受领悟的具体表现。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 是一个仅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 它只关注知识的掌握, 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语言的获得, 都不只是传授就能解决的。在阅读过程中, 我们必须也只能使用文言这种语言与古人对话, 与古人进行交流。

2.死抠语法, 烦琐可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词 (八百个左右) , 在这个基础上, 再教给学生一点文言常识 (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在内) , 就可以了。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但是,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有些教师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 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 枯燥无味, 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无益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把这些“语法知识”过多过细地教给学生, 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结果是“不讲倒明白, 越讲越糊涂”。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 会给文言文教学造成不良的后果。

3.重讲缺练。文言阅读能力的养成, 主要靠多读多练。然而长期以

张艳芳

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 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它虽然也收到了某些效果, 但是弊病很大。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 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 做练习。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 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 实在得不偿失。经验证明, 光靠听讲, 缺读少练, 学不好文言文;光靠谈话, 缺读少练, 也是学不好文言文的。

以上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找准这些弊病, 对症下药, 寻求教学改革的良方, 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多年来对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索, 谈谈个人的感受。

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 它仍是母语教学, 不是从零开始的。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的话, 学生在阅读上不会与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所以, 教师不要死抱着读一句讲一句, 以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串讲式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会把文言文教学引入纯知识教学的死胡同,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也不可能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正确的教法应该是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入手, 在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去落实字词教学。比如我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 就注重了在理解中落实字词教学, 开始先让学生思考四个问题:第一, 山是怎样的?第二, 愚公是怎样的?第三, 移山中移的过程是怎样的?第四, 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这四个“怎样”, 然后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四个问题。学生回答“方七百里高万仞”, 然后又问学生“方”怎样解释, 学生答“这里指面积”。接着问“愚公怎样”, 答“年且九十”;又问“到底是九十岁还是九十多”, 答“不到九十, 且是将近的意思”;又问“愚公年且九十, 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不过对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 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 是哪四个字?”“残年余力”。接着问“移山的过程, 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 是哪八个字?”学生有点犹豫地说“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然后, 向学生解释“寒暑”代表冬夏, “易”是变换的意思。移山是这样的漫长, 冬去夏来, 才能够往返一次。“反”是通假字, 通“返回”的“返”……这样从内容理解入手去落实字词教学, 字词学习结合语境, 教师教得活泼, 学生学得轻松,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习得能力, 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积累和形成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

上一篇:路面积水下一篇:民生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