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2024-10-03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共12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1

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明珠, 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 文言文功不可没。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 但由于学生平日接触文言读本少, 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 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言文教学对提高学生驾驭古汉语的能力, 尤其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 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培养兴趣, 注重朗读, 指导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来引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培养兴趣是基础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自己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学生有了趣味, 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 培养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 教师要秉着让全体学生参与的原则,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岳阳楼记》, 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 岳阳楼阴冷的景象、晴明的景象等画面的意境, 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 比如《木兰诗》, 因为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 可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 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 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就会简单快捷得多, 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狼》、《桃花源记》等课文, 可以先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 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听, 并给他们留下悬念, 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 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自然就兴趣盎然了。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 如《论语》、《孟子二章》等, 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 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史记》这种既是文学著作, 又包含着哲学思想, 甚至还含有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文言文, 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内容时要适当地深挖掘、广拓展, 激发学生透过文言文窗口去钻研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 去破译古代人的生活、思想与精神风貌。实践证明, 浓厚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以致永不厌倦。

二、注重朗读是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 真正读进去, 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 他们没有文言语感, 文字生疏, 且无停顿断句常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好文言文, 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 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 不一而足, 但我认为, 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朗读, 自己悟得的东西比教师教、被动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 若仍有部分词句未能理解, 可查阅词典、字典, 或请教他人, 这时, 他们对想要知道的这些知识, 就会格外用心, 记忆也会格外深刻, 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很香一样。同时, 对于真正不会的知识, 要求学生一定要及时记笔记, 反复记, 达到熟练, 才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 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 这就需教师的范读, 以加深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 “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 “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 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教师的范读, 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节奏停顿, 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 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 一面学生评价读的成效, 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 背诵就会水到渠成, 且还能理解大意。至于什么时候该范读、默读、朗读或齐读,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灵活掌握。

三、指导学习方法是关键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些都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把握哪些具体方法呢?

首先, 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 大力积累文言文词汇。由于文言文用字简约, 一般以单字为词, 故而我们要养成单字思维的习惯, 一般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来考虑。否则, 便容易出现想当然的错误。例如,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有“芳草鲜美”一句, 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便会很自然地把“芳草”与“鲜美”都理解成一个词, 则整个句子就不太好理解了:芳香的小草又何来鲜美的滋味呢?莫非有谁还会随便将草放进口中品尝不成?其实, 这里的“芳草”与“鲜美”都是两个词:芳, 是花;草, 仍为草;鲜, 是鲜艳, 美, 是美丽。如此将整句理解为“花草鲜艳美丽”就显得贴切而得体了。由此可见, 我们抱着现代汉语的某些思维习惯来学习文言文是行不通的。这就势必需要我们花一定的时间来记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大量积累文言词汇, 词汇积累多了, 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也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了。这就如同学外语要多记单词, 盖房子要备足材料一般, 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 要把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搞清楚, 这是进一步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类的活用现象、句子的省略倒装现象、互文错文现象等, 不把这些现象搞清楚, 在一些文言词的特殊用法与特殊的文言句式面前就会迷惑不解。如宾语前置现象:“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如被动句现象:“神定, 捉虾蟆, 鞭数十, 驱之别院。” (《童趣》) 此类例子俯拾即是, 不再赘述。

最后, 对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灵活自如, 切忌死板与僵化。既然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意义用法与句式的结构, 对于整个句子的翻译便大可不必硬去照搬资料或死记教师的讲解了, 完全可以自行组织语言来灵活进行, 需要直译的直译, 不好直译的用意译去解决。至于有关的资料或教师的讲解, 则只不过是一种参考罢了, 绝非唯一的标准。只有进行这些灵活翻译的训练, 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使文言文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 文言文是整个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而探讨文言文的教法与学法便成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2

第一、导。

导,指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每篇古文学习的情境。这里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即趣味性的导入、激情式的导入学习佳境、用正确学习理念的导读。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学这样的新课时,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站在新的时代,用巧妙的“趣材”引入课文,才比较贴近学生心理,超越时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营造活跃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这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浑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抑扬顿挫讲述或背诵或朗读,把情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让师生合拍共同走进课文。走进了课文,教师要提纲挈领对创作的情景及创作主旨作火山喷发式的导向式讲述,告诉学生在该篇课文中应学习什么重点内容,应该理解课文到怎样的思想深度。

第二、读。

读,是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帮手。在这儿,我要说的是读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读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读的效果也是多项的。教师首先激情诵读,然后指出其中陌生字的读音,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多样读,可以声如海浪澎湃齐读,可以群鸟鸣春自由读,可以静若寒蝉默默读,可以像李阳英语学习法一样疯狂读,亦可以男女生二重唱混合读。通过这样的读,就会让学生粗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真正感知课文排山倒海的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而无需老师多费口舌。我教授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就采用这样的以读促解的教学方法,读后学生对作者写“阿房宫”初衷,秦亡之因,秦亡之速,便可略知一二。

第三、讲。

讲,指精讲背景与作者,力求为课文的理解服务;精讲课文中新出现的重点词及用法,力求准确而有趣味的延伸;精讲课文内容(依这样的思路进行比较好:老师读,学生大声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精括每段思想。)及写作技巧,力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水平。这一环节,应在夯实文言基础和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我在教授《师说》时就采用这种教法,然学生夯实了语言知识,体会了课文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论证艺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议论文的逻辑美及写法,给学生注入了从“多师”学习的新求学品格和思想。

第四、熟。

熟,指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准确而烂熟于心,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了如指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时,除过老师讲的重点词外,还应细看注释和勤查工具书,把不懂的弄清楚,把不熟悉的弄熟悉,为了使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应紧跟其后的是做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的熟悉,可以用片段作文训练或模仿练习式的随笔,以巩固,以致用。

第五、背。

上面说的是,“熟”,下面说紧承其后的“背”。“熟”是“背”的前提,“背”是“熟”的加强。古代先生教古文,总是先让其背一段,然后在串讲一段,足见“背”在学习古文中的重要性。我们能不能也在学古文时,先让学生背,然后在讲解呢?比较短些的文章,也可以尝试一下。但对于长些的文章此法就不可以了。因为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少,且有些古文本身就比较难而长。所以,一般情况

下,还是读讲而后“背”的为好。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样,学生对课文也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讲起来也轻松。那么,老师讲之后,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背就是一个关键。在“背”的方法上,老师要对重点背诵课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明晰的板书”,以此促“背”,或老师激情示范背,或相互考问背,或过电影式背,或边抄边写背;在“背”的时间上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力求在每周的两个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让其在吃过晚饭,或临睡前背,或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时间去背。老师为了督促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要勤抽查,以求学生在“背”吃透课文思想,牢固积累文言知识。

第六、查。

查,是巩固古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里的查,包括每节课课前检查字词,课前或语文早读时间检查背诵,晚自习检查练习,学生自主查,也可以通过出单元复习题检测并促使其带着问题学习。在具体检查教学情况时,教师既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检查内容的延续性,又要做到检查旧学与新学的及时性,让学生扎实、牢固、有效的夯实古文基础,让学生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检查中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习惯。

第七、写。

写,指既包括学生在课堂 上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写于书的空白处,或段落的空隙处,又指学生自查与教师督查默写背诵内容(让学生通过默写对照课文自查,发现常错的重点字,反复写会,提高默写题质量),主要让学生在默写中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把不会写的难写字写会,更指教师指导学生深挖古文课文所可能涉及的作文题材,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作文写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清楚文言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勤诵记与勤默写的良好学习品质,可以培养学生从课本挖掘写作题材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全方外的古文学习能力。

第八、迁。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42-001

中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在中考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一直不令人乐观。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浅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个人体会: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河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在《桃花源记》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一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没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如在《三峡》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长江三峡的图片、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

三、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早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内容容易理解,翻译也比较简单,词类活用也能互相结合运用,背诵默写也能迎刃而解。读后感可以利用作文训练来完成,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后感的训练效果。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作业训练、单元测试或月考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能“日日清”(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月月清”(当月的单元测试或月考发现问题当月解决)。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篇4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现代汉语

文言文在初中教材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和重要地位, 对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除了数量外, 教材所选文言文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能传承文明, 传播文化, 对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教学能够有效传承中华文化, 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文化生活, 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完善自身, 改革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学好和掌握好文言文, 了解古代人的生活, 结合现代汉语, 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感悟。所以, 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 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干什么事, 兴趣都很重要, 有了兴趣, 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会有探索的积极性。文言文, 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 是古人用的语言文字, 生活在现代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因而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文言文, 了解文言文的价值、地位和宝贵之处, 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其次, 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 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已经拍成电影、电视的名著, 先从浅显易懂的白话小说读起, 逐渐地扩大阅读范围, 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经验, 再开始文言文阅读, 这样, 由易到难, 学生经历了一个接受的过程, 对文言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就不会再产生抵触心理, 从而慢慢产生学习的兴趣, 亲自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和精华之所在。如学习《出师表》一课时, 由于出师表的背景是三国时期, 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谈起, 进而引入到课堂中, 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体验会更为明确和真切, 从而产生学好这篇文章的兴趣, 认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二、强诵读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读文章都特别重要, 尤其是文言文, 句子简短, 蕴含的内容丰富, 更需要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读, 及至背诵。通过熟读文章, 会对文言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对文言文的规律和框架有一定的了解。古代人学习文章的方法也是熟读成诵, 有了一定的积累, 才会有自己的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 读得多了, 才会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语感。在初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议读,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画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哲理句子, 互相交流, 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第二步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 用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内涵美、情感美。如在学习《口技》一课时,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极力想象和模仿文中的场景, 将自己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中,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也就为学好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三、重积累

在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 有一篇《劝学》一直以来为人所吟诵, 文中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对现在的学习依然很有帮助,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重视积累, 从积累字词开始, 到积累句子、段落、篇章, 一步步地提高能力。要养成摘录的习惯, 把所学文言文中的字词分类, 总结特殊词类的用法, 使学习内容系统化、条理化, 并在后来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对相似的知识点举一反三。积累量多了之后还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进行迁移训练。如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 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王冕求学》, 进行对比研究, 作知识迁移, 这样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 还温习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知识, 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 一定要注重教给学生方法, 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只学一篇文章, 而是让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 在学习中, 方法很重要, 有了方法, 才能做到自主学习, 举一反三。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 都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在课上为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然后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 使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变得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翻译的方法就很丰富, 如我们可以通过删减、增加、保留、替换等对句子和文章进行翻译, 翻译讲究信、达、雅, 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 联系生活实际, 参照工具书, 自己先逐字逐句地翻译, 最后将句子进行调整、整合, 融汇成顺畅、通达的一句话。

五、重视课外阅读

文言文包含的内容广泛, 是古人留下来的精华, 具有重要的价值。仅靠学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我们在课外大量阅读和积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联系课内知识,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 创设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环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 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创造能力。

总之, 语文教师首先要阅读大量作品, 系统地掌握一些语言、文字的知识, 做到灵活驾驭教材,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文是一门提高人的综合素养的学科, 学习文言文, 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有利于精神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良好氛围, 指导学生, 帮助学生, 增强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自信心, 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困境中走出来, 提高兴趣, 真切地感受文言文的美与精妙, 大胆创新, 从而爱上文言文, 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篇5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

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七、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八、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

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3.《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

4.《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姓名:彭丽梅

通讯地址:元谋县姜驿中学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吟诵 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13

语文教学从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领地,人们对文言文教学或文言文教法的探讨更是众说纷纭。综观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目前,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深究的领域,公开课、示范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来教学。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由于时代变迁,语言进化等原因,现在的初中生觉得文言文晦涩艰深,比较枯燥。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好好地引导,注意文言文教学形式的变化的话,长期如此,学生势必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情绪,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因此一定要想办法,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文言文配画,激发灵感

文言文多为古诗词,主要是描绘独具特色的情境,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自主了解古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古文配画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时,因为文章描绘的是一幅寒冬赏雪的悠闲场景图,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想象把心目中的这一场景图画出来。学生为组织画面、寻找素材而对课文进行深入体会和研究,那么这个思索和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和体会的过程。

2.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如教授《伤仲永》一文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大致内容。《伤仲永》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自幼天资聪明,五岁就能写诗,但是他的父亲以此为荣,带他四处写诗挣钱忽略他的学习,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良好教育,反而丢失了原有聪慧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即使天生是天才,也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3.引进影视,激发兴趣

如教学《木兰诗》时,因为花木兰的故事、人物家喻户晓,可先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看法,然后再播放《花木兰》视频,使学生感性地把握历史背景及人物形象,再讲解课文,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就容易多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今昔对比,今昔联系,激发兴趣

教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对学生讲述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还应该拿现在学生熟悉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对比、联系,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新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

二、立足吟诵,注重情感体验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吟诵,在读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立体的情感体验。

1.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课前预习时可默读;理顺文字时可小声读;课堂上学习较难把握的文章时,可由教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则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或配乐朗读;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实验,笔者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2.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要”读成“yāo”而不读“yào”;《童趣》中“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

读顺,就是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准节奏。这里所说的停顿和节奏,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较已经有了较大差异,因此要把握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去读去把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一句,就应该读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而不能读成“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又如《出师表》中的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一句,不应该读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而应该读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总之,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停顿不准确,就难以理解句子含义,甚至会理解错误。

3.品味文言文之美,读出神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如教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时,就可以按照徐建顺老师的普通话吟诵理论,借鉴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反复地让学生吟诵,增加文章音乐美,体会其中的月清美、幻想美,体会天上人间,过去今天,离愁别绪以及良好的祝愿。

三、拓展迁移,课外延伸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

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作品,引导学生拓宽眼界,扩展思维,适当地增加一些与文章主题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例如学习《三峡》时,可以拿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出师表》时,可以补充《前出师表》的阅读材料;等等。

向学生推荐如《于瑜与余欲渔遇雨》“于瑜欲渔,遇余于寓……”,《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等有趣的文言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有趣味的、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故事,如《闻鸡起舞》《郄鉴择婿》《师旷论学》等。

综上所述,在实施文言文教学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这样教学会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总之,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由“怕学”变“乐学”。

[ 参 考 文 献 ]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汪国军.文言文教学低效探因及对策[J].语文教学之友,1998(3).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

1、利用典故、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 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 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 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 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 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能增加语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从而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 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 创设情景,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 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3、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 在上《陈涉世家》之前, 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 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 争相回答, 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二、强化诵读, 增加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七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 反复诵读可以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 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品味文字的优美, 体会文章的感情, 领悟文章的奥妙, 积累词汇, 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 熟读直至能背诵, 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 获得感性认识, 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 用心体会, 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 不必急于求解, 暂且放在一边, 借助工具书, 帮助疏通词义, 求得大致的含义, 或者自己进行猜测, 以意会之, 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同时, 要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 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

总之, 诵读是开启学生走入文言文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流连忘返的魔力棒, 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加深文化体认的加速器。

三、通过背诵, 形成语感

对文言文的学习, 背诵一定量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背诵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背诵达到一定的量, 才可能形成语感, 从量变到质变, 提升文言文的学习水平。背诵的方法很多, 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背诵方法:记叙性的作品可按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来背诵;说明性文章可按照说明的层次来背诵, 如《核舟记》可按总-分-总的层次进行背诵, 对主体部分又按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背诵;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 如《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即可按这种方法来指导背诵。

四、讲透古汉语语法规则

对古汉语知识教师是有必要进行讲解的, 而且应该讲清讲透。古书难懂, 主要是因为古代书面语言存在着种种障碍, 词义的障碍主要有两类, 不解古语和词义演变。第一类在初中文言文中都会在注释中出现, 所以不是一个大问题。第二类情况我们统称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学生在学习古汉语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今律古的一种语言现象, 对这一现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准确的识记和掌握, 教给学生分析语言的方法并结合事实进行推敲。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这句中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分析:桃花源是理想的居所, 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 它会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出路的地方”吗?当然不是!所以“绝境”的意思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一句, 学生容易明白:“绝境”的意思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是不是只带了“配偶”到这里来呢?请学生分析“妻子”的意思。稍一思考就能知道, “妻子”是“妻子和儿女”, 与现代所说的“妻子”不一样。

五、古汉语知识的积累指导

1、比较法。

比较就是把同一篇文章或不同文章中出现的同一个词放在一起区别的方法。如“出”的比较: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拿出——《桃花源记》)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来到——《观潮》) 。教师要强化学生这种意识, 通过比较能使积累的知识更扎实, 运用起来更灵活。

2、迁移法。

即把从此文学到的知识用到彼文中去的方法, 这也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可以是字词的迁移, 也可以是句法的迁移, 还可以是思想感情的迁移。对于迁移法, 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 逐渐使学生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这句中的“奔”指飞奔的马, 当学到“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这句时, 就要指导学生迁移的方法:先背一句含有“奔”字的古文 (可以提示) , 学生背出了前句, 再要求其解释句中的“奔”字, 接着让学生讨论后句中的“奔”字。这就是迁移法。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之人, 经常提醒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那么, 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会很容易提高, 而且学习的兴趣会愈来愈浓, 就不会那么害怕文言文了。

3、联想法。

联想法就是看到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话就想到其它与之相关的另一字或一句话的方法。比如, 由“斗折蛇行”一句中的“斗”“蛇” (像北斗星一样, 像蛇一样)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其一犬坐于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犬” (像狗一样) “翼”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这些是名词作状语, 请学生再举几个名词作状语的例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这样引导, 让学生打开思路。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 勇于改革, 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 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 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方法, 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篇8

1.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文字是智慧的象征, 文言文的特性使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文言文言简意赅, 两三字便足以传达出耐人捉摸的韵味。初中文言文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必要和重要的双重性。首先, 学习文言文是一次“寻根之旅”, 寻我们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根”。许多历史古籍, 编年史书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 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是必须要学会读懂文言文的。其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数之不清的文人书写了优秀的文章作品, 比如众所周知的《诗经》《论语》 《周易》等, 都是用文言文书写, 若不读文言文, 怎能去细读品味文人的智慧和奥秘。最后, 文言文虽然艰涩难懂, 但在初中阶段的开设文言文课程不仅能让初中生更加有耐心地投入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内涵, 同时也为其高中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2.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信息爆炸的时代, 碎片化的到来, 导致目前的初中生提前进入了“读图时代”。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易懂的文字信息, 而文言文本身复杂难懂的属性更加大了其被接受的难度。据调查显示, 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每天会静下心来复习和预习文言文, 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学习文言文难度大, 浪费时间, 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充其量只是应试考试的工具而已。

据老师们反映, 在通常情况下, 会因为多方面原因而开始采取“灌输式”的教育, 即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 完成当日任务即可, 并没有过多和学生的互动。同时在学校方面, 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及时得到修正和改革, 对老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

而在家长方面, 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一, 大部分家长平时也不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文言文的了解也相对匮乏。通常他们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孩子遇到文言文问题时, 他们不会主动去和孩子一起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往往是采取无视的态度。

以上原因, 导致了目前的初中生呈现出对文言文的抗拒和逃避, 这也让文言文的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3.1学生方面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一味地讲述解释文言文, 就算他们费尽心思, 早已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们仍然还是不感兴趣, 反而抵触情绪更大。老师们一味地把学生当作了水杯, 不停往里面灌水, 却不管容量多大。到水杯溢满已经装不下更多的水时, 老师们还在不停地灌水, 而这水就如同文言文知识的讲解, 白白地流了出去。如果老师们每次在课堂上只讲一部分内容或者精讲十几分钟, 留下许多疑问去给学生们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 他们就会更加自主迅速地解决课堂上留下的疑问, 完成课后的任务。这种“转主为辅”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大他们的自主性, 还能提升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性。老师们可以放开手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长此以往, 学生们会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不仅能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学会思考和分析, 加之长期的探究也能让他们自己耳濡目染, 还能他们加大对文言文的兴趣。

3.2老师方面

3.2.1充分备课, 精心讲解

对于老师而言, 如果要加大学生自主性, 那么老师的引导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就必须要求老师在文言文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细致地备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 熟悉文章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懂得提炼文章的重心和精华。最后, 备课最重要的工作是熟悉全文的各个知识点, 并能进行相对范围的扩充。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就要少要精, 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解说, 都能让同学们得到对文言文更多的灵感和启发。而当同学们自主学习讨论遇到问题时, 也能给出充分的解答。

3.2.2课外补充, 开展活动

教学以内的任务完成后, 老师还可以补充相关的文章作者背景, 故事背景等, 也可以将课外知识的补充任务交给同学们来做, 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参与性和活跃度。当然, 老师们还可以在课下或者周末的时候开展文言文交流的活动, 可以请来其他钻研文言文的学者为同学们讲解更丰富的文言文知识。

3.3家长方面

初中文言文教学漫谈 篇9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理解教学内容, 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 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 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变身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 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 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 得罪权贵, 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 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 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 那“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 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 学生即诗人, 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 不反复诵读, 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 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 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 读懂节奏, 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 而是用心去读, 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 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 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 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 我们赏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 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 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 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 (1084—约1151) , 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 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 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 李清照于建炎元年 (1127) 来到南方, 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 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 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 金人挥兵南侵, 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 (1135) 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 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 这愁绪千丝万缕, 有国破家亡之愁, 亦有只身孤苦之愁, 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 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 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如何鉴赏,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 登上了高山之巅, 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 可以问其他同学, 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 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方法,适当引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孕育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而文言文就是承载这些文化瑰宝的语言载体。它渗透着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状态等, 是我们今天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 各种文化、价值观不断涌入,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充分挖掘文言文这一文化宝库中的思想光辉,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了进一步做好初中文言文的教育工作, 我对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具体如下。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长期以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听得也昏昏欲睡。虽然许多教师搜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 但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总之,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甚至认为文言文是陈旧的故纸堆, 学习文言文是无用的。与此同时, 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学效果与预想相去甚远。在文言文教学中, 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串讲全文这种教学流程是我们过去一贯采用的教学方法, 这种按部就班的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而忽略了对于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加之, 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久, 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困难。在这一现实中, 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看似圆满实则苍白。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磨平了, 教师的教学思维枯竭了, 学生的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

二、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 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我们只有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课前预习。文言文的学习在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的情况下是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的, 因此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听课效率。文言文的课前预习包括掌握字词的音义, 熟读课文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其次, 课堂展示。要想转变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就必须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进而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俨然成了“小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 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当学生能把一篇文章读得很熟练甚至能背诵下来时, 其对文章的认识也就有了一种质的飞越。诵读时, 学生可以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从而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诵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如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结合节奏背诵、利用课文画面背诵、根据课文线索背诵等。最后, 摘录。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等, 学生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知识, 就必须做好摘录。摘录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学生可以将名言警句分为勤学篇、励志篇、爱国篇、读书篇等进行记录。又如, 学生也可以对一个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系统的记录。以“为”的几种用法为例:⒈“做”。例 (1)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2) 为我为云梯之械。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⒉“作为、当作、成为”。例 (1) 弃其杖化为邓林。 (2)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⒊“认为”。例 (1) 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 (1) 知之为知之。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 天下为公。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言文看作枯燥的文字, 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揭秘古人生活、智慧、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载体, 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辩论会、朗诵比赛、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 文言文教学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 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但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只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使其从中得到思想道德、人生修养、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提高, 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并逐渐愿意学文言文, 喜欢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学园 (科研教育) , 2012 (02) .

[2]李晓雯.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探讨[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1 (03) .

探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两个单元的古诗文课程,而且在初中语文考试试卷中,文言文考题的分值也不少,不管是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还是考试中的分值,都说明了文言文的重要性。另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即学生要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文言文的表达风格,以及领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情感。因此,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言文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开展教学,以期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加强对学生古文诵读的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有效方法,反复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而且对他们培养语感和想象力、积累文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内容较为浅显,注释比较翔实,而且可读性较强。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从诵读入手,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人名、地名、官职、器物等),如果学生不能够了解这些字的真正读音,就不会流利正确地诵读课文。其次,采取各种诵读方式。诵读的方式有好多种,比如,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等,对于文言文的诵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发现学生读错的地方,并予以纠正和指导,接着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停顿、语气等,然后再让他们反复诵读,通过文言文构词造句的特点、声调、节奏等深化字词句义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从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述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意境美和人性美。

二、夯实基础,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

虽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学习的难度较大,因为他们的知识积累有限,对工具书的使用不够熟练,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当先从基础入手,由侧重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基本字词句的学习中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日积月累地培养他们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句,这些字词句是经过作者精心打磨而创作出的,掌握这些重点字词,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句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展开教学,并及时帮助学生总结,进而使字词句讲解和训练落到实处。其次,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常常有一词多用、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比较来确定其具体含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此外,当某个字或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其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找出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积累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积累的作用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可以说,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没有打好基础,学生会越学越吃力。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查资料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第二,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学习任务,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文言文,面面俱到的灌输只会使学生的思想更懒惰,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第三,教师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的知识要比从老师那里得来的知识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以上只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总结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当然,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方法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种。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有足够的重视,就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

[2]刘甦.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J].考试周刊,2012,(46).

[3]王玉追.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文理导航旬刊, 2014,(6).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篇12

一.语言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思想教育, 不是把学生拉回到古人那里去, 而是古为今用, 继承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财富。实施这种结合, 还必须明确:1、课改深化的需要。课改的深化就是要探索合乎规律的发展和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质量, 这种两相结合符合原则和质的规定性。2、学科内容的需要。社会科学包含“文”与“道”两个方面, 道寓于文, 文以载道, 文道统一, 文言文教学也是“传道授业”, 当然应吸收的是部分合理内核的“道”。3、教书育人的需要。文言文记载和保留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和高尚民族精神, 这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 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之然。

初中教材中所选文言文是“思想健康、语言典范”的名篇, 它并非是干巴巴的皮壳和枯燥乏味的说教, 有的名篇佳作说是“脍炙人口、有血有肉”也不过分。

文言文中可结合语言教育、知识教育而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 如爱国主义精神、人生价值、道德情操与美育等诸方面的教育。精读《劝学》可受到“锲而不舍”情操的陶冶;读《出师表》可受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精神的教育;学《岳阳楼记》可感受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学《醉翁亭记》可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风范。从文言文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自然山水、人物奇美等内容, 真是丰富极了、生动极了, 都可以给我们美的教育提供材料和例文, “不唯明字句, 而且得精神”。

当然, 这种结合的方式方法不是平均用力, 千篇一律, 而是方式灵活, 角度多变, 可以点化、启发和引导。诚然, 文言文学习不是思想教育课, 但文言文渗透着思想教育却是一个事实。但凡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 没有不是渗透着贯穿着丰富生动、优美高尚、巧妙艺术的思想教育的, 从字句得精神, 从篇章明其义, 从平凡或伟大中见真谛。“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这种教学的胜境和艺术, 应当努力探求与追寻。

二.教知识、教思路、教方法

文言文教学, 教什么?怎么教?历来存着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选择, 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思路呢?回答应当是:教知识、教思路、教方法。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消化教材, 弄清重点、难点和疑点, 不仅教知识, 而且要教思路、教方法, 实施、协调并统一好这“三教”,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为了做好文言文教学, 笔者提出“薄、实、活、新”四字诀, 以此作为着眼点, 组织和落实文言文教学。

所谓“薄”, 即厚薄法, 把厚书读薄, 长文读短, 以简驭繁, 基本的知识点、内容, 能了然于胸, 这是从整体入手, 宏观着眼的一种把握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强调, 使学生粗知, 以激发求知欲。如具体到一篇课文的学习, 需要运用比较、概括 (可与课内, 也可与课外) 。本课是怎样的, 与别的课文有何不同, 不同点是哪些, 本课有何特色, 疑难点是什么等, 在比较中突现一篇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心中有“丘壑”, 这就可以化厚为薄, 由博返约。

所谓“实”, 即求实法, 意思是学得实在, 合实际, 能真正学到东西, 不可肤浅和浮泛, 而要沉下去, 潜入水中, 弄清问题, 明确关键点, 字词句三落实要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学得扎实, “吃”得饱满充实。如随便抽出一句, 要知道是什么意思, 出自何篇, 关键字词的讲法等, 可以拟难句集释, 也可以辩析易混问题等。

所谓“活”, 是指知识的沟通与联系, 能举一反三。这是在“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知识能够激活, 不死板, 能融会贯通, 左右、上下、前后联系。如常用文言虚词, 一篇之中可以梳理, 篇与篇之间可以比较归纳等。这当中也就有思路、有方法, 适当指点, 布置练习, 是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谓“新”, 即产生新知识、获得新知, 这是相对而言的。文言文教学, 学者云集, 说到新知, 谈何容易?但文言文教学最终应能引导学生见到新天地, 即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去分析和探求问题、发现问题, 乃至解决问题, 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取得新进展。这一点, 在现今的文言文学习中, 尤其是目前文言文考查将课内、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加大了难度的情况下, 尤为重要。

“薄、实、活、新”四字诀, 是纵横贯穿于“三教”之中的, 即在教知识、教思路和教方法时要用这四字诀来关照和统摄, 调控、组织和实施教学, 使教学从平板和低效中解脱出来,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激发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所谓“教思路”, 就是指点思想的门径和路子。全文有全文的思路, 一个问题有一个问题的思路。思路能够起到驾驭和统领全局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思”什么?如何“思”?钱伟长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当时, 清华大学有个教师叫吴有训, 教我们普通物理课……他从来不照本宣科, 拿本讲义在那儿念, 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 不断地跟着他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讲完以后, 他叫你去看哪本书, 从第几页到第几页。他这个教材有三四本书, 这一段看这一本, 那一段看那一本, 都让你自己去看。还有很多东西, 他根本不讲, 要你自己去看, 看完了照样要考。我开始很不习惯, 但后来我慢慢习惯了, 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听到的讲课中最精彩的一门, 他对我学会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 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讲的虽是理科, 但文科也同样适用。钱先生的话启示我们:启发思考, 培养思考习惯是关系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用讲“问题”的方法取代满堂灌, 有利于诱发学生解决问题。书是要学生自己去读的, 问题弄清楚, 读懂教材也容易了。如讲某篇文言文, 用此“问题式”讲法和思路就颇有效, 先设计自学问题, 再经教师引导, 余下由学生参见教材, 交流探讨, 最后明确。这样做, 学生收效很快, 容易掌握。

所谓“教方法”, 即搜寻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就是交给他猎枪比给他猎物意义更大。为了教给学生方法, 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具体方法, 起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如疏通文意方面的学习:白文标点法、口译法、笔译法等。再如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的学习:1、集中记忆法;2、重点突破法;3、前后联系法;4、古今异同法;5、比较归纳法;6、问题质疑法。

这一切都是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让学生掌握“金钥匙”是受用终身的事情。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而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所希冀的正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求得真知。

三.重实践、重训练、重能力

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所侧重的又一个任务。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欣赏品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具备, 一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要重视实践。文言教学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多实践, 多做练习, 要化知识为技能技巧。重视实践、重训练、重能力, 依然是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 不是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对教与学双边来说都有一个提高认识与实际去做, 从教师单纯教知识和学生单纯学知识的樊篱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游刃自如, 以进一步适应目前对文言文能力的考查。

文言文的学习要求精读熟读, 以能成诵, 读则“声入心通”, 熟读能生巧, 学以致用。通过多读多接触又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读够一定的篇幅, 一定的篇数, 化成自己的, 岂不是可以受用无穷吗?

加强训练、重视训练, 是组织和落实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训练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专题训练、单元训练, 这都能起到加强实践的作用, 收到一定效果。教师应认真批阅作业, 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必要时要集中讲评, 以收到指导学习的作用。要强调独立思考, 防止照抄答案。在作业量上, 以适宜为度, 可分为指令性 (按规定必须做的) 、调节性或自由选择性的, 统筹兼顾全程训练、重点训练。

加强实践、重视训练的结果是巩固和加深了知识, 培养和提高了能力。能力的获得是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终极与归宿。能力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解释, 能力是决定活动完成的必备条件, 也就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本领, 即技能、技巧。如何培养能力呢?这就需要多通过具体实践和练习, 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知识, 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的实践环节还有课外文言文这一重要项目, 这也是亟待需要加强指导的。目前, 课外文言文的命题体裁, 以散文、传记为主, 这需要加强指导,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也应顾及引导和注意开拓。

能力的形成是多渠道、多因素的。能力当中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应用能力可说是许多能力的合力, 对于研究、发展和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照本宣科。”

上一篇:C反应蛋白水平下一篇:医院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