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

2024-10-17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精选12篇)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 篇1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 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老先生说这句话, 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这种“硬塞知识”办法却长盛不衰, 岂不让人惭愧!回顾我们的文言文学习, 仍然时兴“串讲”式的教学, 老师拼命地讲, 学生拼命地记。有的老师竟然一个问题也不提, 许多学生常常一句话也不说, 每篇课文都是详说详解, 耗费了很多精力, 而真到考试时还是捉襟见肘, 未必能得多少分。在这里, 学生成了哑巴, 老师成了传声机。在这样的僵化教学下, 苦不堪言的是学生, 也是老师。

那么, 怎样打破僵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呢?

一、激发兴趣打好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兴趣对学习动机的巨大作用。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首先就应当打破传统的以介绍作家作品为基础的导入方式, 找到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点, 弄清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是个难题, 也是个简单的问题。老师们总喜欢去揣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而用揣摩的结果来取代真正的结果。为什么我们不换个角度, 听听学生自己的声音呢?

一位老师在《曹刿轮战》教学中, 别出心裁地提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的切入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在经过简短的导入后, 提出了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三遍, 在读过三遍后, 再边读边思考问题:

1.曹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鲁庄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2.课文中谁听从了谁的意见?你对此有什么评论?

3.谁能为大家叙述一下长勺之战的经过?

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 通过仔细阅读及深入思考, 忽然发现曹刿原来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 却能够向一国之主直言不讳的发表批评意见, 并且还得到君王的信任, 亲自参与指挥与敌国的战争, 这些非同寻常的事情立刻吸引了学生, 使他们对这篇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 许多学生热烈举手, 请求为大家讲述长勺之战的经过。他们尤其对“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特别感兴趣, 在叙述长勺之战经过的时候, 对曹刿说这句话的情景反复描摹强调, 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奋与鼓掌。

很明显,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 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教学困境了。

二、创新教法求突破

传统的文言文“串讲”式的风格让学生内心所产生的厌恶感是不言而喻的。换一种教法, 是一门艺术, 也是打破传统模式的根本。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替学生说了太多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替学生做了太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替学生讲了太多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知识。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做事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哪怕学生说的、做的、思考的是错的, 那么也让我们把出错的权利还给学生。因为学生就是最有理由来出错的人, 他们是学生, 他们出错是天经地义的, 错误对他们而言不是损失, 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斯宾塞认为: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请看一个教例, 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 教师不再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而是发动学生表演课本剧, 以小组形式来分配角色, 设计台词, 舞台布景, 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任务布置下来, 学生激情高涨, 在几分钟内就分配好了邹忌、客、妻、妾、徐公、齐王的角色。于是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设计。凡是教师想要让他们知道、记住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的对话以至于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心理, 学生都揣摩的分毫不差。表演完后, 教师让他们点评, 学生们像模像样地玩起了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模式。被点评的学生因为自己被注视而喜悦, 点评的学生因为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骄傲。无论是被点评的学生还是进行点评的学生, 他们殷切渴望的被肯定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一堂原本枯燥的文言文课被学生们自己演绎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而教师所做的仅仅是把权利还给学生而已。

三、学生自主得进步

只要是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条件下, 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在允许的范围内, 你给学生的自由越多, 学生所运行的空间也就越大。笔者曾读到过另一个教例:一个老师教授《《孟子》二章》, 一个平时胆子比较大的学生问老师:“我可以像古人那样读书吗?”老师刚开始没听明白, 经过他解释才弄清:学生说他看到电视里古人读书都是摇头晃脑的, 看起来挺有感觉的, 自己不知怎么的就产生一种冲动特别想体会一下。老师同意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读得陶醉极了, 声音越读越大、连眼睛都眯了起来。以至于许多同学回过头来盯他他都浑然不觉。他的这种新奇的方式很快感染了全班同学, 不一会儿,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沉醉在这种读法当中了。那一堂课, 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 也是最好的一课。老师牺牲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默许, 可收获的是所有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喜爱。

学生是有学习能力的, 如果他们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 自主学习的权力得到保证, 他们的学习潜能便会极大地发挥出来, 取得喜人的学习效果。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的。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 篇2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如在原来的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和原来的心理: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上增加人物(驴和老虎)的对话。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四个小组的精心策划,展现了文言文无穷的魅力成果。

三、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出师表》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刘备托孤的故事;在教《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我们可以讲扁鹊妙手救人的神奇故事以及桓公与王侯的故事等等,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在讲背景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木兰诗》、《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马说》、《水调歌头》、《三峡》等。找一点有趣的文言小段,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易到难,学起来会顺利一些。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是音像范

读,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分段分句朗诵。在时间上可以是讲解前、讲解后、单元课文结束后、学期课文结束后这些时间段。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

五、挖掘文言文宝藏,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这座宝藏,搜集文中的素材为写作时所用,那不仅能让他们在写作时言而有物,而且还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呢?第一,上完一篇课文,归类好知识点后,找一两篇运用了此文为材料的优秀作文来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此作文是如何运用这篇课文入文的。第二,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能从几个角度运用到作文中。例如,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这个人物:一个老头子,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途中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人把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成功,何故?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必定的信心,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坚强的毅力,试问如何能成功?由此分析出,这个材料可用于“理想”、“信心”、“智与愚”、“毅力”、“发展与静止”、“环境”、“奋斗”等话题。第三,让学生选一个角度来立论,并用此课文为材料写一段文字,学习如何真正运用这个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名句,以便写作时可以引入作文。

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探索 篇3

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之路在哪里?或许可以化用龚自珍的一句诗而言:“我劝老师重抖擞,不拘一格教古文”,文言文教学应甩开陈旧教学理念的捆绑、甩开传统教学的束缚,大胆地走创新之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叶圣陶曾这样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文言文教学要创新,当务之急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此,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慢功出细活,让学生走得慢点走得稳点,能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些。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起来的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那就能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教是为了不教”中的“不用教”的境界了。

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不能真正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那么任何所谓的创新都不过是假把戏,空有外表的花拳秀腿。怎样做才叫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给学生研究疑难,给学生表述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时候,教师是引导,教师是点拨,教师是评价,教师是总结。

所以,是否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地探究知识。这一点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设计的一个硬性的检查标准。

二、创新教学的原则:上出文言文的美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模式。这使文言文的美被深埋在繁琐的言词学习中,无法凭此吸引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创新,应有个不变的原则:上课要上出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的美,有文章的形式美,或骈或散,或起承转合,或浑然天成……都应在揣摩学习中探其精巧,作为叙写文章的指导;文言文的美,有文章折射的人格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苏东坡虽几经坎坷,仍能夜半赏月的旷达胸襟……这些从文字中走来的人物,使学生在学习、敬仰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言文的美,还有字里行间表现的情理美。《论语十则》中关于学习、关于品德修养的谆谆教导,《鱼我所欲也》里对生与义的取舍……这些千古文章,闪烁着思想的璀璨华光,应深入探究,让其与现代思想碰撞,启蒙涉世未深的孩子。

文言文的种种美,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鉴赏?主要方法有:

1.因文而异,使文章各放异彩。每篇文章各有特点,教师应深挖教材,确定其教学目标和重点,选择更侧重其文学特点还是侧重其文化内涵。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可侧重探讨求学态度;《公输》、《曹刿论战》可谈军事智慧,赏析人物;《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可论济世情怀,可学借景抒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可见议论说理之美……

2.恰当引导,牵引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主要有预习活动、巧设导入,展示背景,戏说生平,提供材料,畅谈感受,例子分析等方法。例如,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苏轼生平的资料,有他的乌台诗一案,他于狱中泰然入睡的故事,有他流放远地,仍吃出个东坡肉的故事,还有他豪放通达的词作。待学生静心看完相关资料,我让学生谈印象中的苏轼,学生侃侃而谈,无一不为苏轼遭逢磨难仍能乐观处世的豁达而感动。抛砖能引玉,学生有了这样深切的感受,再来探讨文章的主题,一切水到渠成,而且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理解之上的共鸣,这也是审美的美好境界。

充分挖掘文言文的美,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己去采撷这美的花朵。抱定这样的目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怎能不是一场审美的盛宴?又怎能不让学生充满兴趣呢。

三、教学方式应活泼多变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最大一个原因是教学方式单一,总是释字、串讲、背诵。很多时候,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考虑学情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储备的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年龄阶段的心智特点。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不妨在课堂多点“花样”。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教学方式应丰富多样、活泼多变。

(一)“读”之各法

读书的作用,不言而喻。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对朗读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背诵上,忽略朗读的质量,使朗读缺乏趣味缺乏美的体验,并没有真正发挥朗读的作用。巧花心思,朗读也可以读出很多花样,读出不一般的效果。例如:

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感受古汉语的韵律,甚至可以尝试着用方言读。

伴音乐的朗读,更易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赛读,比速度比朗读的情韵等等。曾经试过让学生进行快读比赛,目的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读课文,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比赛时,挑选长短适宜的某段课文进行计时朗读,要求吐字清晰,用时最少者为胜。学生为此在家中反复练习,比赛时情绪高涨。这个小比赛用时不多,但效果明显,可以说课文已经是其义自见了。

听范读,同学间自由朗读互相评价,曾经设计过名家范读,学生仿读的环节,由字音到节奏到情感,甚至到表情手势,读正确读好,务求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融入意境。当然,这必须舍得时间,有时为了教学进度,许多老师是舍不得课堂时间来做这样“慢功夫”。然而,这样的“慢功夫”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朗读的美和乐趣,使学生在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能主动地能有技巧地去赏读文章。这正是授之以渔的做法。

(二)“译”之各法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从前是“串讲”一统天下。但其实,翻译也能形式多样。例如:

1.巧设预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对课文已经自主学习之后,再来翻译接龙或者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合作翻译,或者一人口译众人挑错。

2.一篇文章里,罗列出老师和学生选出的重点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字词句子,老师点拨、解疑,其余不讲,只让学生之间合作探究。

3.把文言文教学中的“言”与“文”的教学整合在一起,一边讲文,一边在环环相扣的设问中夹带字词的学习。这种做法适合简短的文章,需要重点学习的字词不多,例如《夸父逐日》。

4.教师点拨疑难、重点,整篇文章则通过复述故事、扩写等形式来检查是否通晓大意。

5.让学生对同一句话或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表述来翻译,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其恰当与否。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4

对高中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是否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是促使其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作者依据其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从而对高中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的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主要存在的相关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点:

1文言文教学当中所运用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相互抵触。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枯燥乏味,难以前进。

2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脱节。在高中学习当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的整体分数,直接讲述重点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仅仅学会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使其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和学习。

3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不断消极被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使得学生之间对其讨论和研究的机会缺失,也致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仅仅变为强性记忆和抄写背诵,兴趣的培养更加遥遥无期。

4教学所运用的方法陈旧。“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仍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简单的短句、词义的理解使得学生忽视了文言文整体文章的含义和连贯性,是学生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及其兴趣更加难以提高。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其文言文学习的诸多问题进行总结,能够更加清楚其现今所需要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更好的对新课改所指定的目标进行完成。

二、如何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依据新课改当中对于教师教学标准所作出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文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可以得出, 在高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上应该采用共同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呈现出开放性和秩序性并存的教学课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不同情况,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力,使得教学主题、课内外学习和学习方法等等都具有开放性和兴趣性的特点,针对这些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创新,具体如下:

1教学的主题应具开放性。例如在学习 《荆轲刺秦王》 一节的时候, 教学当中大多将荆轲的缺点作为重点讲述,去反应其人物的缺点,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物,如果在这时候同样对其缺点和不足进行探讨, 在结合历史资料以及现实生活进行表述,从而归结其荆轲虽是一位勇敢的大英雄,但是其仍存在一些自身上的不足之处,很难与人沟通交流,并缺乏智谋,这样对文言文主题进行开放, 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更具主动性,同时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课内课外贯穿结合并开放。在教学与生活这二者之中,虽然两者不属于同一方向和类别,但是二者却又是相互牵制,互相影响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更好的将课程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视角更加的宽广,这一点对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重要,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外生活当中也能够更好的回顾所学的内容,加深其知识的积累、 巩固及其运用。

3对学生如何进行开放性的学习进行培养。在这里所谓的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课外书籍和资料的阅读,广泛并且全面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同时也鼓励和支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文言文知识进行课外写作或者记事等等。如: 在对李密的 《陈情表》 一文进行学习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其进行模仿教学,运用自己之前所学习的文言文知识仿照其结构特征进行写作练习,或者开展其文言文演说比赛等等,以此激发起积极性。

4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在当今高中教学当中,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渠道去了解到更加广泛的知识,如果将其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则能够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的充满活力。如:在讲述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 《三国演义》 当中存在的主题曲进行播放,从而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景,随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视频或者是幻灯片等等,将学生的情感逐步带入到文言文所表现出来场面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首词所表现的意境以及思想特点。

三、结论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篇5

质疑探究,激发兴趣。笔者认为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课前预习准备得好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一言堂,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职责变成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授文言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将课堂变为论坛,让学生将预习所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改演课本,加深理解。编演课本剧是笔者在文言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是要求背诵。有一些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极大的好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文言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理解课文,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大多需要背诵,编演课本剧还可以使得课文烂熟于学生心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智慧,为丰富文言文乃至多发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让文言文教学迎来灿烂的春天 篇6

一、文言文授课方式陈旧,多采用串讲

文言文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带领学生结合着教参进行疏通译文。本来学生对文言文就不感兴趣,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就更加厌倦文言文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策略让文言文教学不枯燥乏味,让学生愿意学习,从而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笔者就是以读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据粗略统计,短短45分钟,学生读的次数就有10次之多,课堂活跃,学习气氛融洽,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让学生阅读。而不必局限于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对一些基本的词语掌握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改进。

1.增加朗读训练,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老师要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使师生、生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求美”的氛围中共同走进古典文化,让学生长期在古典文言文的浸润下潜移默化地成长。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文质兼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整句和散句结合,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朗读入手,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妙处,那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言文变成有声音的文章,让学生在读中品味、鉴赏和体会文言文蕴味。

2.落实字词的积累,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对于古文教学,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无疑是重点。学生没有大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谈。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不延伸到课外,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有很多古典名著,如,《岳飞全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古文观止》等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3.把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教学融为一体

其实,文言文虽然短小,但值得玩味的字句还是很多的,比如在教《小石潭记》中,在体会写景之妙时,作者就用了十八个“清”组成的词语,来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的特点,这样使教学内容紧凑,又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当。文言文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既可以结合诗歌来阅读,又可以当成散文来赏析,还可以当成议论文来讲解,所以教师只有把握住主要内容,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远去,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文言文近乎半门外语,我们在弱语境下学习,只有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想,通过以上方式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其能够主动学习。这只是根据个人教学实际总结的一些简单问题对策,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坚持做下去,且行且善,文言教学也会迎来灿烂的春天!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灵感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使得心理自由, 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 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营造愉悦的情绪氛围, 成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实践表明: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 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的养料与气候。试想教师以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唯我独尊的架势进行课堂教学,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情绪低落, 心理受到压抑, 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如何能激发?对于文言文, 不论是就其形式还是其内容, 学生都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老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 木兰既然是敢于出生入死的巾帼英雄, 为何女扮男装呢?“十二年不知”, 是木兰的机警, 是同行者的疏忽, 还是作者刻意的夸张?“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 世上不是无神无鬼吗?作者这样写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问题提出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不唯书, 不唯上, 不唯师,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拓展想象, 培育创新萌芽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文言文, 文字简练, 语义含蓄, 省略的成分比较多, 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课文扩展或延伸。扩展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的补充, 使原文更加充实丰满, 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结构更加严密完整。延伸, 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接续。

例如, 教学《石壕吏》一文时, 此文虽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是语言简洁, 省略成分较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时, 设计了以下问题:“吏捉人”当晚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县吏刚到时, 老翁、老妪有怎样的反应?除“逾墙走”、“出门看”这些动作外, 还会有什么样的神情?县吏进屋后是怎样如狼似虎步步相逼的?老妇又是怎样边诉边泣的?老妇被抓后, 家中情形怎样?天明相别时, 老翁是何心情?……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 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文, 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也使学生在积极的想象中, 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发散求异, 点燃创新火花

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是求异的基础, 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 也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发散点, 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寻求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 教师就可以“愚公是否愚”为发散点, 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因素、生活经验的差异, 得出的答案也必然不一样。认为愚公不愚者有之, 认为愚公确实愚者也有之。认为移山可行者有之, 认为移山不可行者也有之。认为愚公不愚, 是因为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具有不怕困难, 敢于吃苦, 敢于奋斗的精神;认为愚公确实愚, 是因为他盲目空想, 不切实际, 办事呆板。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的,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不少的事实表明, 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火花就产生于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之中。

四.逆向思考, 开辟创新之路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走向 篇8

一、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实文言文教学以解词为重点是科学的合理的。只有解决了词义, 学生才能读懂句子, 从而学习文章。但是并非是明白了词义, 学生就一定会翻译句子。文言文涉及很多句式, 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做相应的变动:该补充的需要补出, 需要调整语序的要做相应调整, 该删就删该换就换, 而学生的译句能力都来自于实践。考试中很少出现我们平时练习的原题, 但译句的功夫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中教师对翻译句子的讲解与学生在实践中的尝试练习是学生能够在译句的大森林中自由飞翔的双翼。让学生认真实践、积累经验、了解句式、培养语感、丰富技巧, 学生们才能从容应对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因而译句这项教学环节绝不应该忽视。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 由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变成以学生为主导, 把译句这片教学天空还给学生。这样学生译句能力提高了, 文言文阅读状况才会有所改善。译句水平决定于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先读明白句子才能读懂文章, 否则学生阅读能力就会被大大消弱。

二、轻视诵读, 降低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中考篇目大约二十篇, 而中考关于文言文默写部分不过占一两分, 加上中考文言文考查变成课外阅读, 因此有的教师索性忽略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朱熹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读是语文学习的四大构件之一, 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 是打开文言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 反复诵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是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学习文章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采用多种阅读形式;个体读, 齐读, 分组读, 赛读, 配乐读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 读出自己的理解。例如《马说》, 教师让学生诵读,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悲愤, 从而认知伯乐对人才的决定作用。读绝对不是对时间的浪费, 读中自有新收获, 读中自有感知力。

三、弱化文意, 降低学生的品德修养

“文所贵者义也”, 我们学习文章, 重点就在于理解文意, 从而让我们对生活、人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而中考文言文的变革使教师觉得没必要像原来一样把文章内容做细致, 深入地分析。“三言两语式”的内容讲析让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文意, 文章的精华因此而被忽略掉了。比如《爱莲说》中对莲的描写多方面表现了莲的可贵品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 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而如今许多教师课堂上都不再涉及豁达, 正直, 质朴, 人品端正这些有关美德的分析, 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解词的讲解、考查上。这样的教学既弱化了文意, 也让学生丧失了一次学做君子, 加强道德修养的良机。语文教师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由于我们太过功利的教学, 学生们失去了多少本该属于他们的“山清水秀”?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篇9

一.语言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思想教育, 不是把学生拉回到古人那里去, 而是古为今用, 继承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财富。实施这种结合, 还必须明确:1、课改深化的需要。课改的深化就是要探索合乎规律的发展和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质量, 这种两相结合符合原则和质的规定性。2、学科内容的需要。社会科学包含“文”与“道”两个方面, 道寓于文, 文以载道, 文道统一, 文言文教学也是“传道授业”, 当然应吸收的是部分合理内核的“道”。3、教书育人的需要。文言文记载和保留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和高尚民族精神, 这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 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之然。

初中教材中所选文言文是“思想健康、语言典范”的名篇, 它并非是干巴巴的皮壳和枯燥乏味的说教, 有的名篇佳作说是“脍炙人口、有血有肉”也不过分。

文言文中可结合语言教育、知识教育而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 如爱国主义精神、人生价值、道德情操与美育等诸方面的教育。精读《劝学》可受到“锲而不舍”情操的陶冶;读《出师表》可受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精神的教育;学《岳阳楼记》可感受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学《醉翁亭记》可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风范。从文言文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自然山水、人物奇美等内容, 真是丰富极了、生动极了, 都可以给我们美的教育提供材料和例文, “不唯明字句, 而且得精神”。

当然, 这种结合的方式方法不是平均用力, 千篇一律, 而是方式灵活, 角度多变, 可以点化、启发和引导。诚然, 文言文学习不是思想教育课, 但文言文渗透着思想教育却是一个事实。但凡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 没有不是渗透着贯穿着丰富生动、优美高尚、巧妙艺术的思想教育的, 从字句得精神, 从篇章明其义, 从平凡或伟大中见真谛。“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这种教学的胜境和艺术, 应当努力探求与追寻。

二.教知识、教思路、教方法

文言文教学, 教什么?怎么教?历来存着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选择, 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思路呢?回答应当是:教知识、教思路、教方法。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消化教材, 弄清重点、难点和疑点, 不仅教知识, 而且要教思路、教方法, 实施、协调并统一好这“三教”,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为了做好文言文教学, 笔者提出“薄、实、活、新”四字诀, 以此作为着眼点, 组织和落实文言文教学。

所谓“薄”, 即厚薄法, 把厚书读薄, 长文读短, 以简驭繁, 基本的知识点、内容, 能了然于胸, 这是从整体入手, 宏观着眼的一种把握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强调, 使学生粗知, 以激发求知欲。如具体到一篇课文的学习, 需要运用比较、概括 (可与课内, 也可与课外) 。本课是怎样的, 与别的课文有何不同, 不同点是哪些, 本课有何特色, 疑难点是什么等, 在比较中突现一篇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心中有“丘壑”, 这就可以化厚为薄, 由博返约。

所谓“实”, 即求实法, 意思是学得实在, 合实际, 能真正学到东西, 不可肤浅和浮泛, 而要沉下去, 潜入水中, 弄清问题, 明确关键点, 字词句三落实要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学得扎实, “吃”得饱满充实。如随便抽出一句, 要知道是什么意思, 出自何篇, 关键字词的讲法等, 可以拟难句集释, 也可以辩析易混问题等。

所谓“活”, 是指知识的沟通与联系, 能举一反三。这是在“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知识能够激活, 不死板, 能融会贯通, 左右、上下、前后联系。如常用文言虚词, 一篇之中可以梳理, 篇与篇之间可以比较归纳等。这当中也就有思路、有方法, 适当指点, 布置练习, 是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谓“新”, 即产生新知识、获得新知, 这是相对而言的。文言文教学, 学者云集, 说到新知, 谈何容易?但文言文教学最终应能引导学生见到新天地, 即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去分析和探求问题、发现问题, 乃至解决问题, 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取得新进展。这一点, 在现今的文言文学习中, 尤其是目前文言文考查将课内、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加大了难度的情况下, 尤为重要。

“薄、实、活、新”四字诀, 是纵横贯穿于“三教”之中的, 即在教知识、教思路和教方法时要用这四字诀来关照和统摄, 调控、组织和实施教学, 使教学从平板和低效中解脱出来,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激发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所谓“教思路”, 就是指点思想的门径和路子。全文有全文的思路, 一个问题有一个问题的思路。思路能够起到驾驭和统领全局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思”什么?如何“思”?钱伟长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当时, 清华大学有个教师叫吴有训, 教我们普通物理课……他从来不照本宣科, 拿本讲义在那儿念, 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 不断地跟着他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讲完以后, 他叫你去看哪本书, 从第几页到第几页。他这个教材有三四本书, 这一段看这一本, 那一段看那一本, 都让你自己去看。还有很多东西, 他根本不讲, 要你自己去看, 看完了照样要考。我开始很不习惯, 但后来我慢慢习惯了, 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听到的讲课中最精彩的一门, 他对我学会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 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讲的虽是理科, 但文科也同样适用。钱先生的话启示我们:启发思考, 培养思考习惯是关系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用讲“问题”的方法取代满堂灌, 有利于诱发学生解决问题。书是要学生自己去读的, 问题弄清楚, 读懂教材也容易了。如讲某篇文言文, 用此“问题式”讲法和思路就颇有效, 先设计自学问题, 再经教师引导, 余下由学生参见教材, 交流探讨, 最后明确。这样做, 学生收效很快, 容易掌握。

所谓“教方法”, 即搜寻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就是交给他猎枪比给他猎物意义更大。为了教给学生方法, 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具体方法, 起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如疏通文意方面的学习:白文标点法、口译法、笔译法等。再如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的学习:1、集中记忆法;2、重点突破法;3、前后联系法;4、古今异同法;5、比较归纳法;6、问题质疑法。

这一切都是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让学生掌握“金钥匙”是受用终身的事情。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而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所希冀的正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求得真知。

三.重实践、重训练、重能力

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所侧重的又一个任务。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欣赏品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具备, 一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要重视实践。文言教学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多实践, 多做练习, 要化知识为技能技巧。重视实践、重训练、重能力, 依然是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 不是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对教与学双边来说都有一个提高认识与实际去做, 从教师单纯教知识和学生单纯学知识的樊篱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游刃自如, 以进一步适应目前对文言文能力的考查。

文言文的学习要求精读熟读, 以能成诵, 读则“声入心通”, 熟读能生巧, 学以致用。通过多读多接触又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读够一定的篇幅, 一定的篇数, 化成自己的, 岂不是可以受用无穷吗?

加强训练、重视训练, 是组织和落实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训练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专题训练、单元训练, 这都能起到加强实践的作用, 收到一定效果。教师应认真批阅作业, 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必要时要集中讲评, 以收到指导学习的作用。要强调独立思考, 防止照抄答案。在作业量上, 以适宜为度, 可分为指令性 (按规定必须做的) 、调节性或自由选择性的, 统筹兼顾全程训练、重点训练。

加强实践、重视训练的结果是巩固和加深了知识, 培养和提高了能力。能力的获得是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终极与归宿。能力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解释, 能力是决定活动完成的必备条件, 也就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本领, 即技能、技巧。如何培养能力呢?这就需要多通过具体实践和练习, 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知识, 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的实践环节还有课外文言文这一重要项目, 这也是亟待需要加强指导的。目前, 课外文言文的命题体裁, 以散文、传记为主, 这需要加强指导,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也应顾及引导和注意开拓。

能力的形成是多渠道、多因素的。能力当中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应用能力可说是许多能力的合力, 对于研究、发展和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照本宣科。”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 篇10

一、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如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想,选择切入点。比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夫晋,何厌之有”这一句,老师只需抓住“疑问句”的特点,找到“之”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出“厌”为通假字,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就可以很快地翻译这一句了。可是学生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句常常很难恰当的理解,或者理解的时候存在很多欠妥的地方。此时教师需做恰当的提醒与启迪: 实词“越、鄙、远、亡、陪、厚、薄”的句子里存在一词多义、有活用的差异、有通假现象; 虚词“以、其、焉、之、也”还存在同“以”不同义的现象; 句式则存在判断与疑问句。参照工具书,指导知识学习,指引学生深入探究,学生也可自行处理问题。针对学生极易弄懂的词语,能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利用协作的方法来处理。如此以来,不但有助于文章的讲授,还可以打开学生视野,让学生认知越来越多的知识,使学生祛除了对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借助现代化的电教科技

最近几年,伴随计算机科学的迅速进步,智能科技与多媒体科技更多地被使用到中学课程教育中做教学活动说明,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文言文课程里对学生明确故事梗概、理解人物特点与形象人物都具备很大的协助作用,使用多媒体科技并非通盘否决以往的教学,而应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需要恰当解决多媒体和板书、讲授等以前的方法的练习,最大可能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作用,使多媒体科技变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争取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例如,在我们讲授耳熟能详的文章《鸿门宴》时,通过学生对这篇名著的兴趣点,我们能够利用一个有关楚汉之争的视频片段,也可以出示“霸王别姬”照片,更具体、更清楚地把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展现在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感知与印象最大化,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本文。

三、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拓展

高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应该有新知的含量,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对各文言知识点作系统复习时,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水平,适当引进一些新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譬如,我在复习考纲要求需把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时,就使用汉字字源、词源学的相关知识点拨学生懂得虚词的“实词虚化”现象,诸如“而”( 本义表颊须) “何”( 本义表一个人扛着一支戈) “乎”( 本字是斧头伐木发出的声响) ,借助汉字图画与字体流变的课件插页,让学生循脉而探源,深入懂得虚词的演化脉络,利用如此的拓展,学生对汉字认知的兴趣极大地被激发了。知识的拓展,不求系统,而只作为一种点拨、穿插,帮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把握能吸纳到一个更高的结构中去,如此也有助于识记。譬如,在讲解文言传记文时经常会遇到有关人物的名、字与谥号的内容,教师可相机插入介绍古人取名与取字之间的关系,关于谥号的类别等,如此对于加深学生对人物个性等方面信息的认知也起到促进作用。

四、欣赏文言文的意蕴之美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老师通常会直接告诉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中最精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应该重点把握与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章理解的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只能在死记与遗忘间徘徊,无法深入文本,更不可能与作者形成无以言说的相融。惟有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真正读懂每个字词,每个句子表层意义背后蕴含的作者思想与情感,才能真正融入文章思想与精神。惟有注重这种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怎样把握文意,学生才有可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正确理解文意,真正使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文言文。也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他们才可能摆脱固有模式、固有思维的束缚,真正实现思想自由,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接下来将对如何利用文本细读,来欣赏文本意蕴之美开展较为浅显的探索。

五、创设主动性的教学氛围

有些专家指出,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经常会给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有: 求知欲、对学习的渴求和兴趣,抑或是学习的能力等。当学生处于某个健康向上的思维状态时,常常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扬学习主动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中,并且古人有云: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必须保持积极的思维,才能够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试着运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利用给学生播放录音的方法,把文言文课堂放置在音乐欣赏中,使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感悟到学习带来的兴趣。《琵琶行》是白居易留传千载的佳作,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能够给学生播放本文的朗诵音频,使学生在享受音乐的情境中,感悟白居易的思想情感,和文章语言的巧妙,根据这一点去感悟唐朝诗人与众不同的文学早已。

六、构建一体化的协作学习

师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把握充足的资料、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切入课堂教学的问题或问题链,并合理安排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处理问题,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相连”。比如,我在讲解《屈原列传》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寻找的切入口是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简单地介绍了贾谊的生平事迹后,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除了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之外,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贾谊还曾经写过一篇《吊屈原赋》,从而引发学生先思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的屈原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什么地方? 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章的过程,不过像如此以问题疏通课文的方式,比单纯地逐句逐段的疏通要有效得多,因为如此能够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

总之,文言文其实并不难教,关键在于教师需把握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教文言文,实现文言文的“现代化”。

摘要:很多学生觉得如今社会是科学水平很高的社会,不管是文化还是科技所用的多为白话文,对文言文知识没必要刻意去费力识记。他们的此种想法大错特错。“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文言文中有很多作品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学习的。有些文言文传递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有些文言文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技巧与看法,有些文言文能够使学生懂得政治上的得失等。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宝藏,也能够把历史变为现在或是将来我们的人生路途上的指示灯。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篇11

我们常常听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这些课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现代文,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来展示。偶尔看到有老师上文言文,几乎整堂课都是由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惟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所谓的分析,最后来点明中心进行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整堂课没有学生的朗读,没有学生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接受字、词、句的工具。最后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

二、对策

要改变这种僵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活化文言文教学,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它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学《出师表》时,我们可以说说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上《水调歌头》时,我们可以教唱王菲的歌,歌唱会了,课文也背熟了;上《唐雎不辱使命》时,老师可以展示影片《英雄》,这样巧引故事或巧设情景或激情导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二)读

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在读上下功夫。

1、读准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语气。其中读准停顿很重要。一个大句子,一般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小句子与小句子之间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在联系十分密切的地方要连读,在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地方要断读,就是在一个小句子中也要注意停顿,把握节奏。读准停顿实际是训练语感,把握文章脉络,领悟内容的体会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尤其是教会学生掌握停顿的规律,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范读。精彩的范读,能够充分传达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当中去感受甚至陶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读通

读通文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反复读,一篇文言文至少要让学生先读三次。初读,要求学生结合注解,复述课文大意。再读,引导学生扫除文字理解上的障碍。三读,提出问题,点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通过三次读,使学生由了解到质疑,由释疑到理解、记忆,由初步理解到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主动探求过程。纵观整个过程,很明显,动口是中心环节,动口带动动脑和动手。

(三)教

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模式,就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文言文教学应“授学生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增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下的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汉语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如果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就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为三步,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掌握了翻译的方法,在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自行翻译,集体交流,找出差异,切磋技巧,在有争议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在精彩的地方予以赞美鼓励,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

(四) 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地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 篇12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 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 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 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 应分门别类, 切入文意, 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强”通“僵”) (七年级上册《童趣》)

2)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爱士卒,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 感谢)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 既要理解、积累古义, 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 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 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 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 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 用为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没有实在意义。

5) 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属于第一种)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属于第二种) (九年级下册《公输》)

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属于第三种)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 孤之又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属于第四种)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 孔子曰:“何陋之有?” (属于第五种)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指刘备)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指刘禅)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 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指刘备)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指秦王)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 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 (“为什么”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能”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哪一个”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难道”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表示限止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表示感叹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 与臣而将四矣。 (表示陈述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 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 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唔之。 (“喂乳”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七年级下册《口技》)

2)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远离”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 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 (意动用法)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使……发扬光大”) (使动用法)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 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像狐狸一样”) (名词用作状语)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 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 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 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 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 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 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 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 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 少到多, 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 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 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 (字音确读、断句、熟读) ——练说文言文 (用自己的理解性语言翻译) ——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的人文性) ——品读文言文 (体会语言美) ”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 “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 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英语下一篇:新课改下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