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024-10-14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精选12篇)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1

中国语言学教育家王力将文言的概念定义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所写成的文章,饱含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一、文言文学习态度的衔接

加涅认为学习的发生由“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反应”[2]这四个要素组成。高一学生是特定的学习者,当刺激情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身上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初中阶段班级的佼佼者,进入高中猛然发现昔日的光环渐渐暗淡,往日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特别是经过考试后才知道,文言文阅读部分居然是课外的。于是一些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声音“古人都已经死光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什么,居然还不考什么!”“课内教的文言文学了能有什么用啊?考试根本都不考!”细微之处见端倪,聆听学生的声音,明显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已有了不良的态度。态度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经验的结果发生的[3]。从学生的声音中得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有了偏差。学生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对学习文言文态度的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建立良好的态度。高一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舞,必然面对着主客观上的各种困难,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我们学习的目标并非只为了考试。如果说学习方法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态度就是一个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态度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业上的成就,未来发展的道路,积极的态度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语文教师走近学生,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待于改进。学习高中文言文时,要求学生自己翻译时,就出现不少学生直接拿出《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学生文言文注解》等书,照搬现成的答案。这些同学把各种辅导资料视之若宝,敬若神明,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进入高中,依然不懂什么是实词、虚词,不懂文言句式等语法。高中生对文言文要进行“读读背背”,还要掌握150个实词、18个虚词,还应在文言文学习上提高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作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贯穿于学习周期的各个环节,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中的听课、做笔记、思考、发问,再到课后的复习、作业和反思。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发问,先复习后作业,行之有序,持之以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文言文知识的衔接

初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且较为浅显;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有一些文言词法句法。高一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

1. 文言文词法的衔接。

中考文言文对文言词法的考查,只要求学生知道怎么解释,考核的内容也完全出自课本。初中教师淡化了对词法的分析,然而对高中生来说就必须掌握一个词法是如何运用的,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词一般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其中实词的学习要点有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困难的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高一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退”一般作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初中时也学过,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侧重的是一种“主观意识”。

2. 文言句式的衔接。

文言文常见的四大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的文言句式有 (1) 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 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 (3) 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4) 省略句,如“许之”,省略了主语“佚之狐”。初中同样接触过这些文言句式 (1) 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称状语后置句),如“战于长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 宾语前置句,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 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 省略句,如“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省略了主语“病”。教师在教学相应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回忆以前初中学过的知识自己举出一些例子,通过这些耳详能熟的例子,学生就能进一步探究出文言句式的一些内在规律。高中阶段需要学生自己能独立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标志,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分析。当高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建立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时,就有必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知识。学生对现代汉语句子的正常语序和构成有了把握,分析文言文中句式结构就能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积沙成塔、集液成裘”的过程,高一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衔接工作,架起从初中到高一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将文言文这块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膏腴之地,盛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 旨在帮助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和高中的要求不尽相同, 导致部分学生进入高一出现了学习的断层现象。本文尝试着探究如何衔接初中和高一文言文学习态度, 文言文学习方法、文言文知识点三个方面。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文言文知识,衔接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9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2

第一、导。

导,指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每篇古文学习的情境。这里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即趣味性的导入、激情式的导入学习佳境、用正确学习理念的导读。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学这样的新课时,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站在新的时代,用巧妙的“趣材”引入课文,才比较贴近学生心理,超越时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营造活跃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这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浑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抑扬顿挫讲述或背诵或朗读,把情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让师生合拍共同走进课文。走进了课文,教师要提纲挈领对创作的情景及创作主旨作火山喷发式的导向式讲述,告诉学生在该篇课文中应学习什么重点内容,应该理解课文到怎样的思想深度。

第二、读。

读,是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帮手。在这儿,我要说的是读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读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读的效果也是多项的。教师首先激情诵读,然后指出其中陌生字的读音,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多样读,可以声如海浪澎湃齐读,可以群鸟鸣春自由读,可以静若寒蝉默默读,可以像李阳英语学习法一样疯狂读,亦可以男女生二重唱混合读。通过这样的读,就会让学生粗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真正感知课文排山倒海的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而无需老师多费口舌。我教授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就采用这样的以读促解的教学方法,读后学生对作者写“阿房宫”初衷,秦亡之因,秦亡之速,便可略知一二。

第三、讲。

讲,指精讲背景与作者,力求为课文的理解服务;精讲课文中新出现的重点词及用法,力求准确而有趣味的延伸;精讲课文内容(依这样的思路进行比较好:老师读,学生大声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精括每段思想。)及写作技巧,力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水平。这一环节,应在夯实文言基础和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我在教授《师说》时就采用这种教法,然学生夯实了语言知识,体会了课文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论证艺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议论文的逻辑美及写法,给学生注入了从“多师”学习的新求学品格和思想。

第四、熟。

熟,指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准确而烂熟于心,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了如指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时,除过老师讲的重点词外,还应细看注释和勤查工具书,把不懂的弄清楚,把不熟悉的弄熟悉,为了使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应紧跟其后的是做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的熟悉,可以用片段作文训练或模仿练习式的随笔,以巩固,以致用。

第五、背。

上面说的是,“熟”,下面说紧承其后的“背”。“熟”是“背”的前提,“背”是“熟”的加强。古代先生教古文,总是先让其背一段,然后在串讲一段,足见“背”在学习古文中的重要性。我们能不能也在学古文时,先让学生背,然后在讲解呢?比较短些的文章,也可以尝试一下。但对于长些的文章此法就不可以了。因为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少,且有些古文本身就比较难而长。所以,一般情况

下,还是读讲而后“背”的为好。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样,学生对课文也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讲起来也轻松。那么,老师讲之后,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背就是一个关键。在“背”的方法上,老师要对重点背诵课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明晰的板书”,以此促“背”,或老师激情示范背,或相互考问背,或过电影式背,或边抄边写背;在“背”的时间上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力求在每周的两个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让其在吃过晚饭,或临睡前背,或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时间去背。老师为了督促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要勤抽查,以求学生在“背”吃透课文思想,牢固积累文言知识。

第六、查。

查,是巩固古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里的查,包括每节课课前检查字词,课前或语文早读时间检查背诵,晚自习检查练习,学生自主查,也可以通过出单元复习题检测并促使其带着问题学习。在具体检查教学情况时,教师既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检查内容的延续性,又要做到检查旧学与新学的及时性,让学生扎实、牢固、有效的夯实古文基础,让学生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检查中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习惯。

第七、写。

写,指既包括学生在课堂 上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写于书的空白处,或段落的空隙处,又指学生自查与教师督查默写背诵内容(让学生通过默写对照课文自查,发现常错的重点字,反复写会,提高默写题质量),主要让学生在默写中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把不会写的难写字写会,更指教师指导学生深挖古文课文所可能涉及的作文题材,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作文写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清楚文言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勤诵记与勤默写的良好学习品质,可以培养学生从课本挖掘写作题材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全方外的古文学习能力。

第八、迁。

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素质教育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在此,笔者相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感想与经验谈一谈方法。

一、“读”文见 “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们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同学们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二、“圈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但有些同学们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同学们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同学们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在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同学们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同学们心中了。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学们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有些同学会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平时要注意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其次,要学会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并结合具体语境或前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再次,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同学们掌握文言文的词性,同学们要对此有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首先,同学们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4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

人都有畏难心理, 因而只有放开手脚, 让学生尝点甜头, 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童趣》就是明证, 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 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 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 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 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 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 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入手, 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 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 拓展延伸。

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 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

1、要注意创设情境, 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 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 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 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 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 讲给学生们听, 并留下悬念, 吊起胃口, 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 如《<论语>十则》、《<孟子>两章》等, 我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 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 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 让他们在听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 则是由学生感兴趣的象棋话题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认识“士”这一特殊身份。在导入《口技》这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洛桑学艺》第二集的口技表演。学生很容易被高超的口技表演吸引, 在赞叹不已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通过诵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诵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 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 反复读来读去, 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 课文的内容与意旨, 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 自己悟得的, 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 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 可查阅词典、字典, 或请教他人, 这时, 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 就会格外用心, 记忆也会格外深刻, 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文言文诵读利于知识的积累, 利于明白事理, 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上, 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朗读方式, 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 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 可以让学生体念“对话朗读”, 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 岳阳楼阴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 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通过诵读, 课文烂熟于学生的心里, 为丰富文言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背诵的课文越多, 文言文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得越快。应该让学生尽量多诵读, 由一知十, 由十知百,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有更高的兴趣。

多诵读名篇, 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 有了这种准备, 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培育语感, 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因“本”制宜, 用全新模式教学。

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利用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穿插表演、文言小故事比赛、文言文朗读比赛、我爱文言文讨论会、“畅游两千年, 文言伴我行”手抄报比赛、观看成语典故影视作品等。在比一比、议一议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到了初三, 还可以让学生来上课, 尝尝小老师的滋味。比如《愚公移山》这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课文, 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鼓励学生上讲台“演戏”, 老师在台下“导演”。这样, 既受到了“实战”锻炼, 还融洽了师生情感,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三.注重课外阅读实施课外延伸法

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可分为课外阅读和摘抄引用两种。

1、课外阅读。

如学生学习了《列子》的《愚公移山》, 再给学生印发《列子》的另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薛谭学讴》。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 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 如《史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 使学生开拓视野, 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 可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文言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像“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像“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这些名言佳句, 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以致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 激励他们积累更多的名言佳句, 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理解文化的传承, 激发学生自豪感

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 文言文功不可没。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浩然正气, 穿越古今时空, 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可以利用古代刺股悬梁、凿壁偷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 教育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 提高学生的思想、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后, 学生就会发现古文里有“东西”可读, 古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古文的兴趣, 自觉地学习文言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教学贵在教给方法。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意学法的指导, 授之以法, 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文言文学法指导可以侧重两点:

1、指导积累

有计划的积累,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 而且可使知识转化成能力, 从而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文言文知识库”,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 内容包括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言句式、通假字等, 让它们分门别类地积累, 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回顾旧课,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指导诵读

文言文应侧重朗读是毫无疑问的, 让学生要有自觉朗读的欲望。指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的形式可多样, 可以通读全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读准字音, 了解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和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而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 懂得了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对于句意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朗读一些重要的语段, 进行精段品读,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也要注意从“趣”字上指导。给学生传授诵读技巧, 引导他们走出诵读的迷津。如背诵《陋室铭》可以采用手势画图法, 边诵读, 边演示:画山, 画水, 画陋室, ……。形象而生动的表演, 每个学生都会动心。因此对于文言文的背诵, 如果能在理解的前提下, 再辅之以巧妙有趣的方法,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篇5

现行初中语文版本收录的文言篇目不多,只占总体篇目的20%左右,但它们内容丰富,文质兼美,很值得细细品味。由于古今语言变化的差异,大部分初中生学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有方、学亦有方,学生才能易学好懂,才能体会到文言文词句的妙处和古人的智慧。然而文言文教学往往停留在翻译字句,疏通文意上,似乎作一通翻译,文言文教学的任务完成了,而实际效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眉飞色舞,而台下学生无精打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无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经多次课堂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读——译——议——赏”四步文言文教授方法,以读带议,以译带议,以议带赏,让学生在读、译、议、赏四步中,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所谓“读——译——议——赏”即是讲授文言文的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读

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使学生更直接的`进入课文内容和描述的意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细分起来,有四个环节。

1.初读:我每教一篇文言课文时,不管学生懂不懂,先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三遍,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大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读:听读录音带,或听老师范读,在听读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正确的语音停顿,更进一步深入课文。

3.跟读:跟录音带读或跟老师读,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和长句、难句的正确断句。

4.对读:由二人或四人一组,自由读,先由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他读准了字音没有,读对了音节没有,如果有错及时地进行纠正,然后交换进行。这一小环节,实际是对前面的三个小环节的检测,让学生互相检测,互相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联想和想象,利用语声的造型作用,准确、生动、丰富地再塑文中的艺术形象,为下面的赏议铺开了道路。

二、译

即串译课文,归纳整理,具体又分四步:

1.自译。通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朗读课文5——6遍了,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理解,于是组织学生二人一组,对照注释,自译课文,并圈出疑难点,等待质疑。

2.答,即答疑。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释疑。(语文教学论文 )有的由学生自己作答,有的由老师作答,这样彻底消除了课文的文字障碍。

3.听译。在初学字词句后,放录音或老师读,学生听每一句的意思,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要求学生立即举手,解决问题后,再往下读,再往下听。

4.理,即归纳整理。这是串译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多义字、活用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或文字、文体、文化常识,并联系已学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使文言文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议

至此,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难点全部得到解决,但文言文教学不能就此打住。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针对实际或由学生自己提问题,或由老师提问题,组织讨论。特别是强调一点,这里的“议”不是“析”,不是按部就班的分段落、析结构、结主题、总特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里面去,拓宽思维,加深理解。在组织学生讨论《陌上桑》的内容时,有的同学提出的疑问:使君吏打听罗敷的情况时,罗敷的年龄是“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而在下文,罗敷向使君夸赞自己的丈夫时,说:“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可以肯定,她丈夫现在至少已有四十多岁了,象罗敷那样年轻、美丽的姑娘,在古代嫁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那么大的丈夫,是不可思议的。针对这一疑问,我没有直接作答,而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可能失真;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罗敷自己编造出来的,她根本就没有出嫁,仍是一个少女,这是她对使君的无礼行为的一种反抗,充分体现了她的机智聪慧。针对这些观点,我又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最后,同学们充分肯定了第三种观点,这样一议,教室如沸腾的开水,热闹非凡。

四、赏

赏就是欣赏,或论或写,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这主要是为“说、写”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如《醉翁亭记》可就写景法加以欣赏;《岳阳楼记》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去欣赏;《曹刿论战》可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篇幅长短,只求学生一课有一得。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联系教材,又能够跳出教材,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兴趣。赏完之后,还有“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有积极意义的名言、警句、优美的景语抄下来,加以记忆,这样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篇6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又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所以”“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做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篇7

一.语言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思想教育, 不是把学生拉回到古人那里去, 而是古为今用, 继承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财富。实施这种结合, 还必须明确:1、课改深化的需要。课改的深化就是要探索合乎规律的发展和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最佳的教学质量, 这种两相结合符合原则和质的规定性。2、学科内容的需要。社会科学包含“文”与“道”两个方面, 道寓于文, 文以载道, 文道统一, 文言文教学也是“传道授业”, 当然应吸收的是部分合理内核的“道”。3、教书育人的需要。文言文记载和保留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和高尚民族精神, 这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材料, 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之然。

初中教材中所选文言文是“思想健康、语言典范”的名篇, 它并非是干巴巴的皮壳和枯燥乏味的说教, 有的名篇佳作说是“脍炙人口、有血有肉”也不过分。

文言文中可结合语言教育、知识教育而进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 如爱国主义精神、人生价值、道德情操与美育等诸方面的教育。精读《劝学》可受到“锲而不舍”情操的陶冶;读《出师表》可受到“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精神的教育;学《岳阳楼记》可感受范仲淹“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学《醉翁亭记》可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风范。从文言文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自然山水、人物奇美等内容, 真是丰富极了、生动极了, 都可以给我们美的教育提供材料和例文, “不唯明字句, 而且得精神”。

当然, 这种结合的方式方法不是平均用力, 千篇一律, 而是方式灵活, 角度多变, 可以点化、启发和引导。诚然, 文言文学习不是思想教育课, 但文言文渗透着思想教育却是一个事实。但凡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 没有不是渗透着贯穿着丰富生动、优美高尚、巧妙艺术的思想教育的, 从字句得精神, 从篇章明其义, 从平凡或伟大中见真谛。“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这种教学的胜境和艺术, 应当努力探求与追寻。

二.教知识、教思路、教方法

文言文教学, 教什么?怎么教?历来存着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选择, 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思路呢?回答应当是:教知识、教思路、教方法。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消化教材, 弄清重点、难点和疑点, 不仅教知识, 而且要教思路、教方法, 实施、协调并统一好这“三教”,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为了做好文言文教学, 笔者提出“薄、实、活、新”四字诀, 以此作为着眼点, 组织和落实文言文教学。

所谓“薄”, 即厚薄法, 把厚书读薄, 长文读短, 以简驭繁, 基本的知识点、内容, 能了然于胸, 这是从整体入手, 宏观着眼的一种把握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强调, 使学生粗知, 以激发求知欲。如具体到一篇课文的学习, 需要运用比较、概括 (可与课内, 也可与课外) 。本课是怎样的, 与别的课文有何不同, 不同点是哪些, 本课有何特色, 疑难点是什么等, 在比较中突现一篇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心中有“丘壑”, 这就可以化厚为薄, 由博返约。

所谓“实”, 即求实法, 意思是学得实在, 合实际, 能真正学到东西, 不可肤浅和浮泛, 而要沉下去, 潜入水中, 弄清问题, 明确关键点, 字词句三落实要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学得扎实, “吃”得饱满充实。如随便抽出一句, 要知道是什么意思, 出自何篇, 关键字词的讲法等, 可以拟难句集释, 也可以辩析易混问题等。

所谓“活”, 是指知识的沟通与联系, 能举一反三。这是在“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知识能够激活, 不死板, 能融会贯通, 左右、上下、前后联系。如常用文言虚词, 一篇之中可以梳理, 篇与篇之间可以比较归纳等。这当中也就有思路、有方法, 适当指点, 布置练习, 是会收到好效果的。

所谓“新”, 即产生新知识、获得新知, 这是相对而言的。文言文教学, 学者云集, 说到新知, 谈何容易?但文言文教学最终应能引导学生见到新天地, 即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去分析和探求问题、发现问题, 乃至解决问题, 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取得新进展。这一点, 在现今的文言文学习中, 尤其是目前文言文考查将课内、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加大了难度的情况下, 尤为重要。

“薄、实、活、新”四字诀, 是纵横贯穿于“三教”之中的, 即在教知识、教思路和教方法时要用这四字诀来关照和统摄, 调控、组织和实施教学, 使教学从平板和低效中解脱出来,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激发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所谓“教思路”, 就是指点思想的门径和路子。全文有全文的思路, 一个问题有一个问题的思路。思路能够起到驾驭和统领全局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思”什么?如何“思”?钱伟长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当时, 清华大学有个教师叫吴有训, 教我们普通物理课……他从来不照本宣科, 拿本讲义在那儿念, 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 不断地跟着他在课堂上思考问题。……讲完以后, 他叫你去看哪本书, 从第几页到第几页。他这个教材有三四本书, 这一段看这一本, 那一段看那一本, 都让你自己去看。还有很多东西, 他根本不讲, 要你自己去看, 看完了照样要考。我开始很不习惯, 但后来我慢慢习惯了, 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听到的讲课中最精彩的一门, 他对我学会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 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讲的虽是理科, 但文科也同样适用。钱先生的话启示我们:启发思考, 培养思考习惯是关系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用讲“问题”的方法取代满堂灌, 有利于诱发学生解决问题。书是要学生自己去读的, 问题弄清楚, 读懂教材也容易了。如讲某篇文言文, 用此“问题式”讲法和思路就颇有效, 先设计自学问题, 再经教师引导, 余下由学生参见教材, 交流探讨, 最后明确。这样做, 学生收效很快, 容易掌握。

所谓“教方法”, 即搜寻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就是交给他猎枪比给他猎物意义更大。为了教给学生方法, 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具体方法, 起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如疏通文意方面的学习:白文标点法、口译法、笔译法等。再如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的学习:1、集中记忆法;2、重点突破法;3、前后联系法;4、古今异同法;5、比较归纳法;6、问题质疑法。

这一切都是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让学生掌握“金钥匙”是受用终身的事情。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 而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我们所希冀的正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求得真知。

三.重实践、重训练、重能力

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所侧重的又一个任务。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欣赏品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具备, 一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要重视实践。文言教学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多实践, 多做练习, 要化知识为技能技巧。重视实践、重训练、重能力, 依然是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 不是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对教与学双边来说都有一个提高认识与实际去做, 从教师单纯教知识和学生单纯学知识的樊篱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游刃自如, 以进一步适应目前对文言文能力的考查。

文言文的学习要求精读熟读, 以能成诵, 读则“声入心通”, 熟读能生巧, 学以致用。通过多读多接触又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读够一定的篇幅, 一定的篇数, 化成自己的, 岂不是可以受用无穷吗?

加强训练、重视训练, 是组织和落实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训练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 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专题训练、单元训练, 这都能起到加强实践的作用, 收到一定效果。教师应认真批阅作业, 对出现的普遍问题必要时要集中讲评, 以收到指导学习的作用。要强调独立思考, 防止照抄答案。在作业量上, 以适宜为度, 可分为指令性 (按规定必须做的) 、调节性或自由选择性的, 统筹兼顾全程训练、重点训练。

加强实践、重视训练的结果是巩固和加深了知识, 培养和提高了能力。能力的获得是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终极与归宿。能力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解释, 能力是决定活动完成的必备条件, 也就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本领, 即技能、技巧。如何培养能力呢?这就需要多通过具体实践和练习, 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知识, 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的实践环节还有课外文言文这一重要项目, 这也是亟待需要加强指导的。目前, 课外文言文的命题体裁, 以散文、传记为主, 这需要加强指导,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也应顾及引导和注意开拓。

能力的形成是多渠道、多因素的。能力当中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应用能力可说是许多能力的合力, 对于研究、发展和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 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照本宣科。”

培养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探究 篇8

1.巧设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教师可精心设计, 巧妙导入, 创设情境, 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文言文教学的导入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名句导入, 二是播放与文言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导入, 三是通过讲述相关的故事传说导入, 等等。如在教学 《〈论语〉 十二章》时, 我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的:“提及‘朝圣’, 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那么, 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 《论语》, 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 宋朝名相赵普死后, 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 《论语》, 所以世有‘半部 《论语》 治天下’之说。今天, 让我们走近孔子, 走进 《论语》, 去聆听先哲的教诲。”当学生听到“半部 《论语》 治天下”之说, 必然对 《〈论语〉十二章》 很感兴趣, 他们利用手头上的学习资料, 课文里面的注解, 通过自学初步弄懂课文内容。接着进行分组讨论:把本文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找出来, 由各组发言人代表发言。这样, 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 可以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2.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死记硬背, 不但没有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反而让他们产生了厌恶情绪, 事与愿违。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繁重, 文言文本身又比较枯燥难学, 如果教学方法单调呆板, 学生就不会有太多兴趣。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的纯串讲式教学模式, 就会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呈现出同种节奏, 学生很难或很少出现兴奋点, 就容易上课开小差, 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因此课堂上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拓宽学生视野, 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展示手段, 将视频、音乐、朗诵、图片等带入课堂,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 召开故事会, 举行辩论赛, 还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后, 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动起来、兴奋起来。如在教学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时, 先播放王菲演唱的流行歌曲 《明月几时有》, 王菲不愧是“天后”, 她唱出了空灵缥缈的韵味, 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自然而然的就会兴趣盎然地学习苏轼这首词。

3.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参与勇气

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时间距离较远, 学生学习文言文障碍也大, 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的勇气。如教学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时, 我提出:“你是如何看待渔人对外人道的行为的?”这一问题一提出, 马上就有学生说:“渔人是个不讲信誉的小人, 他出卖了桃花源中的人。”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反驳:“渔人不算言而无信, 因为渔人并没有答应村中人的要求。”我趁机又问:“那渔人为何又要再寻桃花源呢?”学生齐声说:“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为什么不带着自己的家人去, 而要诣太守呢?”有学生说:“渔人行为高尚, 想让别人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学生反驳道:“渔人诣太守说明他热衷功名利禄, 他想让别人过上幸福生活为何不带上村中人去呢……”学生热烈讨论这些问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 将文言文阅读向课外延伸,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一大难点在于, 除了课堂之外, 几乎没有任何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环境, 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 给学生适当引荐一些短小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 让学生自主阅读,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上完庄子的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两则寓言故事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另外阅读庄子其他的寓言故事, 如 《朝三暮四》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运斤成风》 等。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文言文阅读学习小组, 相互帮助, 相互促进。在关键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 解决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收获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总之, 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具体教学中,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还应多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努力寻找切合新课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变得乐学、善学、要学。

摘要:文言文教学可以从巧设导语、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鼓励学生质疑、将文言文阅读向课外延伸四个方面来改变教师“字字落实”串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程下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谈 篇9

一、文言文的听说读写, 诵读为先

“读”, 自古以来就很受重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所以学习文言文, 我们要提倡学生多读。古人读书讲究“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今人读古书, 就更应在诵读上下功夫。唯有把握课堂时间保证一定的诵读量, 并尽可能地熟读成诵, 才能对文言文更好地理解。

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 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不仅如此, 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 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还可唤起想象, 引起共鸣。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 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 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诵读是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步, 是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使知识内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 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 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吐字发音正确、规范、清楚, 并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和落读。这不仅是朗读的一项基本功,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 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 朗读时, 句读停顿出现错误, 句子的意义就会出现歧义。指导朗读时, 还应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 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紧迫, 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 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二、字词句篇整体联动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 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 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 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 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 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 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 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 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 如“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 解释为“弯曲”, 学习文言文时, 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 使用频率高, 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 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 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 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 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 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示转折关系。

在句的认读方面, 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 增加自己的文言文语感之外, 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 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词性的改变, 词义也就跟着变化, 遇到这种情况, 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 如 “汗牛塞屋, 富贵家之书”中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 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最后, 要学会语法归纳。从句的角度说, 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认读文言文语句, 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 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 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 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一篇文言文中, 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 可画一简表, 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列在表中, 这样一目了然, 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三、立足课本知识, 拓展课外阅读

近年来, 中考范围已经淡化教材内容的考查, 完全使用课外文言文内容来考查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这部分试题通常采用解释常用实词与重要句子的题型, 来考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过说道理、讲启迪、谈看法等题型, 来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关文言文知识的检测考核, 其本质还是来自教材, 特别是古汉语的一些实词解释和特殊句式, 都是在教材里曾经出现过的, 只不过在试卷里是把它们放在一篇学生课内没有读过的文章里来进行检测罢了, 是检测学生在陌生的语境里是否能掌握这些实词的解释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即考试时给的是教材之外的文章, 但考核的知识是教材中的, 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阅读, 特别重视有关古汉语知识的整理。

初探初中文言小说的一般学习方法 篇10

一、 清除障碍, 顺畅朗读

在学习前, 同学们应先对照课文下方的注释, 借助工具书, 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 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例如在《期行》里“尊君在不”的“不”, 很多学生都会读成“bù”, 教师应特别强调读“fǒu”。还应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 以便于后面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

二、理解字句, 整体感知

同学们应大胆地去利用原有的知识积累、字词的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课文内容, 并划出不能翻译的字词, 然后通过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疏通文义, 理清故事的情节。

三、复述故事, 推究内涵

对故事的复述, 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更加熟悉故事情节, 从而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即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审美评价, 勇于创新

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 就初一学生而言, 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要知道评价人物的根据是人物的言行与心理活动, 对照世间公认的美好的道德品质去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从多角度去审美和评价, 并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7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记载、流传方式,也是当今社会阅读、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不仅是工具,优秀的文言作品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初中学生开始正式学习文言文,初中学生在接受了小学语文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后,其文学素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在初中时期接受文言文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更加深层次地了解传统文化与汉语言积淀。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即除了平常教师极其重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对过程与方法及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也应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主要以文章内容翻译、学习方法与情感把握为主,主要包括文章中每个字词的多重含义,比较常见的重要的语法知识及对整篇文章做到“信、达、雅”的完美翻译。在正确翻译文章之后,自然能够对当时作者的情感脉络有所把握,根据授课经验,我认为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相关的教授。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传统授课中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甚至很多教师将其当作唯一的授课目标。所谓知识与技能,简而言之就是课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具体知识点,也是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因此,在中考的升学压力下,很多教师只讲授考点的功利性做法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在新课改后,教学课堂三维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长远来看,授课方法及课堂目标的提升对学生会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当然,由于中考的存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仍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基础版块。对于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其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是对文言作品的解读,包括以下内容。

1.能够全面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的现代文含义。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文言作品中的字词含义出现了很大变化,或者词义扩大,或者词义缩小,或者词义转移等,这使每个字词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教师可以将这种词义变化给学生讲清楚,争取为变化的字词列举一个课外的例子,以加强学生的印象。

2.对字词之间的语法有所了解。文言文中的语法运用与当今汉语的语法有很大出入,教师在授课解释字词时,遇到较为重要的或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需要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初中学生对该种语法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能够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或是自行进行文言阅读提供帮助。所谓语法,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语流中字词之间的链接方式。语法的功能是强大的,同样几个词,变换一下顺序就可能使得意义完全不同。在文言中,经常出现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手法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同时,文言词汇与现代文的词汇不同,有很多种使用方法,例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等,若是教师不提醒学生,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当然,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成语就是优秀的文言作品中流传下来的,在讲解时,可以结合典型的成语来解释,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得更牢固。

3.尽量能够对整篇文章做到“信、达、雅”地翻译。将文章翻译得“信、达、雅”是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不能随意改动意思,这是一般学生都能做到的。“达”即能准确流畅地表达意思。很多时候,为了一字一字地对应文言翻译成现代文,容易诘屈聱牙,句子不通顺。“达”是翻译的第二要求。而“雅”则是指文雅,简单说来就是要尽力使翻译看不出拼凑的感觉,在流畅地表达原意的基础上,用词文雅,像是进行了二次文学创作。因此,在授课中,教师要注意细节,注意文章中的每个字词翻译。由于语言环境不同,现在学生在翻译文章时可能存在困难,教师要耐心指导,提升学生的文言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即课堂上学习文言作品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掌握了后,会使得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大幅度提升,能够在课下自己进行文言作品的阅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喂”给学生的知识远远不如学生学会自己“张嘴吃”。新课改要求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作为主导角色,更多地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效率。长远看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即使踏入社会,学生仍能凭借在课堂上学会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从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与自身文化素质。

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主要包括朗读法、背诵法及讨论法等。语文学习需要重视朗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味知识文化与情感观念。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首要方法是背诵理解字词含义,在全面掌握某字词的含义后,才能在其他文章中正确理解该字词的具体意义。当然,学习需要合作,需要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出的结果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最后一个目标,也是从具体知识点上升到价值观的飞跃。学生接受文化学习,其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健全价值观念,这也是高尔基名言中“读书是人进步的阶梯”的含义。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功教给学生具体知识点,还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及时在课文营造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观念,这才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篇12

一、小组分工

合作学习施行的前提是分小组, 将全班同学按照互补性与相似性等原则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一般由3到5人组成, 因为在3到5人之间, 能够保证组内每位成员都能够有接触学习任务与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 可以避免组内一些人“无所事事”的状况发生。合作学习最常见的组织形式便是小组分工, 也就是说将小组内所有的成员作为任务完成的主体, 教师先照常进行课文教学, 然后安排所有的小组根据老师的课堂讲述总结出学习重点与难点, 并一起将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记忆。之后教师便进行课堂检测, 每位学生都需要参与检测, 最后将每个人的检测结果作为其所在小组的最终成绩。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有效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在强烈集体归属感的带动下, 学生会竭尽自己所能为小组赢得荣誉, 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推动效果。比如, 在学习《爱莲说》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重要的字词, 记住其字词释义, 然后进行随堂小测验, 根据学生对字词解释的接近性来判定成绩, 然后公布每个小组的最终得分以及小组内成员的贡献分值。

二、小组竞赛

小组竞赛是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学习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后, 由小组寻找另一个小组作为自己的竞赛对手, 然后教师为每组竞赛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 在经过各小组讨论探究后, 进入比拼环节, 拿到相同学习任务的小组各自选派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与老师进行报告, 然后由其他小组代表以及老师决定出表现较好的一方作为胜出小组。通过小组间的相互竞争,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使他们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投身其中进行主动思考, 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战胜文言文学习困难的信心。比如, 以 《爱莲说》为例, 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爱莲说》的文体是什么?这种写作文体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举例说明。还可以举办一场文章背诵比赛, 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记忆度,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切块拼接

切块拼接法也是当前课堂教学应用较广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其特点是先将小组分散, 然后再将小组组合在一起。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小组成员人数为参考指标, 设计出相应数量的学习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各负责其中一项学习任务, 然后教师将负责相同学习任务的学生聚集到一起, 为其讲述问题探究的大致方向, 负责相同学习任务的成员便针对相同的探究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然后将讨论结果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完善问题答案。最后, 负责相同学习任务的成员各自回到自己的小组, 与其他成员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由于小组成员各自进行了不同问题的讨论, 在与本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 既可以将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二次复述, 加深自身对于问题的理解, 还可以通过队员间的分享, 学习到不同的知识, 实现学习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结合。比如, 在学习《陋室铭》时, 教师可以设置五个学习任务:分析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进行文章翻译 (分两个部分进行) ;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对文章写作出色的地方进行赏析;分别让小组成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深度, 而且新颖的学习形式对于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来说具有助力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落实自身作为学习主人公的学习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 则可以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而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 最终实现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推动。

摘要:合作学习由于其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趣味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 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探索欲望, 因而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尤其针对文言文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存在一些认知距离感,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纳度较低,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上一篇: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下一篇:客运专线移动模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