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2024-10-14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12篇)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1 研究背景

太极拳之所以至今仍广为流传, 是因为其运势取于天象, 并集合道家养生哲学、道家处世哲学、中医引导术、儒家为人理念等文化, 因此, 它不单单是人体机械空虚的运动, 太极拳已然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太极拳虽然表面看是一种身体行为, 事实上, 练习太极拳更重要的是“用意”[1], 换言之, 习练太极拳与心理活动有关, 影响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

石长青曾对15名练习了20年太极拳的人做过实验, 当太极拳习练者练习太极拳时, 他们“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调整周期;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同步发放, 其中包含丰富的信息。证明人的大脑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太极拳是发挥大脑潜力的手段之一。”[2]

本研究主要就是测验太极拳在开发大脑潜力方面的效用, 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鉴于时间和测量仪器等限制, 本课题仅从自我意识方面做出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和论文撰写主要集中在国内, 而国内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练习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练习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截止2013年7月17号, 中国知网中仅篇名包含太极拳的学术论文就有7043篇, 而以太极拳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则高达8805篇。而在这浩如烟海的文章中, 针对太极拳影响人类心理这一侧面研究的仅有80篇, 所以, 虽然研究太极拳的文章很多, 但研究习练太极拳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文章却相对少很多, 而在这近百篇的论文中还有研究方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编号:2008BJY004。空洞论证或者研究较浅等现象出现, 所以, 本研究在弥补习练太极拳对人类心理影响这方面有一定价值。

在与习练太极拳对人类心理影响这类文章中, 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 而以太极拳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为题的论文至今还未见, 即使涉及到太极拳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文章亦甚少, 且多停留在作者主观的观察上, 没有实验数据做理论依据。

1.3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2009级七年级的六个班级中选取252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以简化的24式太极拳为学习内容, 在为期1年的太极拳训练前后, 对这些被试者进行跟踪研究。最终有效被试共210名 (101男, 平均年龄为14.82岁;109女, 平均年龄为15.1岁) , 笔者将收集的数据运用量表进行记录和分析。

1.4 研究方法

将252名学生分为3个组别。实验组1有103名学生, 每次太极拳练习时间为1个小时。实验组2有92名学生, 每次太极拳练习时间为半个小时;控制组不进行太极拳训练。实验组1和实验组2每周练5次 (节假日照常) 。在此期间,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都正常参加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具体研究步骤和方法如下:

第一, 调查青少年对于太极拳这种运动项目的普遍认识和态度, 因为对太极拳持有不同知识或练习经验的学生可能在练习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将被试者的态度记录以作参考。

第二, 比较已有太极拳练习经验的被试组与无经验组在心理健康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该结果将作为后续研究的参照。

第三, 设置实验所需标准课程, 培训专业教师, 控制太极拳练习的频率和周期, 通过纵向跟踪, 比较太极练习组和控制组在各个练习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 在自然的练习状态下控制部分可操作的变量 (例如练习频率) , 观察不同条件下太极拳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提供有关太极拳和心理状态更全面的视角;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 控制被试、环境、测量指标等变量, 考察被试在太极拳练习前后以及练习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运用开放式和结构化问卷调查、测量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所持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

第五, 运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实验数据做分析, 最终确定习练太极拳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2 研究结果

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身心活动的觉察、认识和评价, 从而对自我思想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例如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重、体态等, 对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 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觉察、认识, 以及对自我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评价。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 以及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为了保持自我行为延续产生, 可以说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十分重要, 因为它关于青少年的行动力, 道德判断, 个性形成, 人际关系等。

自我意识是主观形成的, 但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和制约。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 健康地融入社会。

本研究就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 如智力与学校情况、身体外貌与属性、是否焦虑、是否合群、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做出测试, 以研究练习太极拳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和改造。并借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对数据作出分析。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BEV及Piers harris编制、修订而成,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 分为六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该量表在国外应用广泛, 信、效度较好。实验结果如下:

*P<0.05**P<0.001

*P<0.05**P<0.001

表1和表2的结果显示, 在量表的六个维度上, P值均大于0.05, 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在实验前自我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P<0.001

由表3可以看出, 实验组1的被试在四个维度上, P值均小于0.05, 表明被试者联系太极拳后, 四种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验组2在焦虑和幸福满足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 说明被试者的焦虑水平降低, 幸福感水平升高。

*P<0.05**P<0.001

*P<0.05**P<0.001

由表4和表5可以发现, 在行为、合群与焦虑上, 实验组1、2都说明太极拳训练改善了被试者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水平, 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 实验组1在智力水平上与控制组也出现了显著差异。

通过上述量表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练习太极拳之后, 无论实验组1、2相对于控制组在后测成绩方面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习练太极拳令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表现的行为得当, 情绪趋于稳定, 孤独感降低, 在陌生环境中不再紧张不安, 情绪趋于稳定, 减少了社交恐惧感, 增强了自信心,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力。且智力与学校情况维度上都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太极拳强调的是心静体松、注重思想集中、驱除杂念, 使得被试者在学习过程更能集中注意, 注意力的强弱是学业成就高低的先决条件, Beale和Tippett在学习效能综述文献中也指出, 学习能力与注意关系密切, 注意在学习失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okolov的定向反应模型和理论认为, 定向反应是注意在学习的建筑材料, 定向反应是注意的基本单元, 注意是学习和更高水平的认知功能的先决条件。

在自我意识总量表得分上, 被试者练习后的得分高于练习前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明太极拳训练对儿童自我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太极拳锻炼要求个体身心合一, 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意识引导下完成的, 长期训练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它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正相关。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年的跟踪式干预实验证明, 练习太极拳能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能力, 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在青少年的合群行为、内外倾和神经质多个方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 练习太极拳前后,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行为维度、智力、学校情况维度、幸福和满足维度、合群维度、焦虑维度有显著差异。

实验证明, 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但如何令学生自觉自愿的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一般学校教授的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科借鉴传统各派的太极拳招式改编的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 然而, 简单易学固然重要, 可缓慢的动作常被视为陈旧的老年人运动而为青少年厌恶, 即使体育课被迫学了, “大部分学生只是学会了整套动作, 根本就不知道太极拳内外兼修的特点, 充其量只是摆摆花架子, 在考试结束之后, 就会原封不动的‘还给’老师。”[3]他们学习太极拳完全是应付考试。这就涉及到学习动机的问题, 学习动机包含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每个个体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 其学习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并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行进, 所以, 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太极拳感兴趣。

现在中学里教授太极拳的模式生硬、思路简单, 很难引起青少年的兴趣, 而且24式太极拳本身“动作‘体操化’严重, 学生兴趣难以持久”[4], 教师应该转变思路, “学校太极拳教育必须从‘国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作用和价值, 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5]还可以采取配乐练习的方式, 清幽舒缓的音乐可以平复烦躁的的心情, 辅助学生精神集中, 还能令运动富有节奏感, 而且“音乐可以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 达到改进技术、刺激肌肉活性、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6]

习练太极拳就是可以健体通虑, 使人和自然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5页) 和谐统一, 除却青少年的烦恼和疾病, 令人回到自然人的身心健康的状态。虽然现在太极拳运动多为中老年人青睐, 少为青少年接受, 但科学实验证明, 练习太极拳可以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因为, 广大太极拳教授者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方式的束缚, 以更适合青少年的方式教授太极拳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太极拳成为与其终生相伴的运动。

摘要:文章运用干预实验方法, 对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25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1年的跟踪实验, 并用国际公认较准确有效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CSCS) 对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 客观地展现了习练太极拳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太极拳,青少年,干预实验,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楼文赞.太极拳锻炼对人体作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6) :170.

[2]石长青等.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脑电特点的初步研究[J].上海中医药, 1985 (3) :47-48.

[3]赵红, 戴高明.攀枝花学院太极拳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1 (3) :115-117.

[4]刘亚杰, 靳磊.普通学校太极拳教育改革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75.

[5]刘亚杰, 靳磊.普通学校太极拳教育改革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75.

[6]翟伟.大课间活动中引入太极拳的探索[J].基础教育, 2012 (01) :72.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2

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老年人;一致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某小区24名没有学习过太极拳的老人。

修炼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3

心理健康,首先是道德健康。世界上有许多长寿者。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美国心理学家杰尔曼和他的学生历经70年对死亡者道德的心理与寿命做过对比研究,结果是道德高尚者要多活2至4年。其实我国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道德与养生的关系。《呻吟语》曰:“乃知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孔子也反复强调:“善者康,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云:“积善有功,常存善德,可以延年”;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去甚、去奢、去泰”。主张人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清新寡欲,心淳质朴,少存杂念,去掉极端、过分、奢侈的欲望。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道德可以影响人的寿命。因此十分重视道德的养生价值。

道德是判断美、丑、善、恶的标准体系之一。是人们安排自己道德生活方式的根本依据。道德高尚的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胸襟开阔,心里坦荡,光明磊落,行为端正,宁静处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对生活热爱,对社会充满感激。这种充满温暖和美感的外在道德评价,能使人内心产生许多快乐。心情愉快,有助于化解自身的烦恼和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健康增寿。反之,道德修养差的人,心胸狭窄,私心过重,嫉世妒人,甚至胡作非为,损人利己。这种阴暗的心理状态,会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导致疾病。损康折寿。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武德”的培养,把“武德”视为武术的灵魂。把习拳练武与人生修养融为一体,“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谚语充分说明德与武的关系。只有按照“武德”要求修炼太极拳,才会达到德艺双馨,获得健康长寿。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修炼是练武者道德、情操、气质、人格,以及文化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一种表现。太极拳参与者应该是心理健康、道德完善的人,应该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现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979年,科研人员对阿拉梅达县5000名居民长达9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朋友最多者死亡率比朋友最少者低50%:瑞典对一千二百多名老人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喜欢社交活动的老人和不喜欢社交活动的老人相比,患痴呆症的概率低40%。又据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乐于助人,处处行善,人际关系和谐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那些情绪低落,性格孤僻,不愿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差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太极拳锻炼多为集体进行,是社交的好机会,男女老少,共同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练拳习武,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伴奏下。轻松、舒缓、自然地练习太极拳,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愉快的心情,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了生理机能,使人获得健康长寿。

太极拳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 篇4

太极始建于明末清初, 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拳理和招式, 并结合了古代呼吸技巧, 借鉴古典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与阴阳和基本理论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 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 太极已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最多的练习者的武术, 称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2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2.1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在做的时候, 讲究的不是蛮力, 要求用“意”来代形, 相对更加内敛, 也不提倡过多的复杂氛围, 讲究的是形随意而变化, 从而让自身的意念对整个人的行为进行挨近。所以, 太极拳运动如果做得比较多的话, 能够调节人体的各种神经系统, 使得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而且能够进一步加强各大神经之间的灵活性, 同时, 对于大脑的各种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可以缓解和治疗由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并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改善, 增强人的免疫力。

太极拳是左右交替的锻炼平衡能力的运动, 即虚实分明, 开合有度, 刚柔并济的交替平衡运动, 因此在大脑的两个半球同时起作用。练习太极拳时, 动作需要“完整连贯, 一气呵成”。然而, 在实际的运用中, 很多动作相对而言并不是很简单, 所以, 对人体的平衡力以及机体的总体支配力, 都有更高的要求, 这也就对大脑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经常练习太极, 无疑就是对大脑各项功能的一个练习, 将大脑对整体调节的功能性进一步加强。

2.2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在做太极拳时, 一般不强调过激的运动, 通常是以缓慢和柔和为主, 而呼吸模式一般都是腹式呼吸, 通常是利用横隔肌的不断上升和降落来进行呼吸。这无疑就加强了腹部肌肉活动量, 使得腹部肌肉能够有更大的活动度, 从而有效地对肋间肌进行调节, 并且提升肺与胸廓间的互相作用力, 让人们的呼吸度能够进一步深入。同时, 这样还能有效地对脏腑进行按摩, 而且吸引道也能更加通畅, 增加肺的通气量, 对由于脏腑产生的疾病, 如消化不良、糖尿病、大小便失常等都会起到良好疗效, 促进全身新陈代谢。有研究表明, 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能使心肌纤维变粗, 防止心肌发生纤维化变性, 心肌壁也会变厚而有力, 心瓣膜弹性增加, 从而使左心室的整个心肌在收缩方面更强, 并且对于心脏方面也有好处, 对于泵血等方面有不错的提升作用。同时, 对于人们静止时的心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心脏在顺应性方面和心脏泵血功能得到改善, 动脉血压和心肌耗氧量降低。经常从事太极拳运动, 可以使内在的气息更加通畅, 使得人体整个相对更加放松, 并且对于人的毛细血管的各种交换运动也更加有利, 还能加强氧的利用率, 降低乳酸, 缓解疲劳。另外, 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如慢性冠心病、动脉硬化病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3 太极拳运功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一招一式, 如扣指、旋腕、旋肩、转腰, 同时将档部撑开, 并且进行开胯运动, 另外, 对于筋骨方面的锻炼也颇为有效, 它的动作中, 基本没有直来直往, 都是以圆弧的形式出现。这种运动模式能够有效地使人体的各种环节, 如骨骼和肌肉等, 都得以更好的锻炼, 从而增强人的骨质, 对于骨骼的抗压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所以, 对于各种关节疾病也具备着良好防治作用。经常进行太极拳的练习, 能够有效地延长骨骼的年轻化, 使其不至于过早老化, 甚至是推迟其老化时间, 另外, 也缓解了关节活动度的不断降低, 对于各种关节性疾病也有了更好的预防作用。

此外, 常做太极拳, 能够对神经肌肉的整体性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促进其微循环的良性发展。在做太极拳时, 弯腰松胯能够有效地降低腰骶间所存在的压力, 另外, “虚领顶劲”也能够更好地将腰间的肌肉进一步拉长。可以缓解肌肉痉挛, 对太极拳的姿势不同于其他运动, 不以强力动作为主, 大部分活动是需要半蹲完成的, 因此对于保护关节髌骨很有帮助。同时又可以舒展股四头肌, 使其张力得到恢复锻炼, 更能稳定股四头肌的活力, 同时也能刺激骨膜的血液循环、扩张筋膜。练习者在训练的过程中使韧带充分拉长, 不仅增加了弹性, 更有利于一些疾病的治疗, 例如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 甚至对于坐骨神经痛都有显著的缓解效果。所以, 经常从事太极拳运动, 对于整个脊柱都有相当不错的影响作用, 对于各种畸形都有预防作用。

2.4 太极拳运动对人心理的影响

太极拳有一个理念, 它认为, 会养生的人, 都是养内在的气息, 而不是养外在的形体, 所以, 太极拳是以内修为主, 讲究的是清静与天人合一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加强人们对意念的把控, 让人的形体与内在都能尽可能的放松, 获得心理平衡。情绪在生理上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对人们的生理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 使其更活跃, 同时, 也从精神上对人们有积极的影响。太极拳跟其他运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要求身体放松, 要求心静, 使身心都要完全沉浸在运动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一种安静的平衡, 营造这样一种心态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必要途径。

3 对太极拳运动未来发展展望

总体而言, 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 它从形体的锻炼到精神的修养, 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效果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认可与肯定。

为使太极拳运动更好地造福全球各族人民, 笔者认为应该有目标地进行一定的深入研究:首先, 各大派别的太极对于健身方面有哪些异同与优劣势, 而这些流派对于锻炼者而言, 有没有明确的归类;其次, 太极拳当前已经成为了各国人民健身的核心运动之一, 然而, 它的运动与各种时尚运动, 比如舞蹈、游泳等, 效果有何异同, 功效方面哪个更显著;再者, 太极拳是否能够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 对各种流行病毒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未来, 随着学者们的研究日益深入, 太极拳的健康促进功能将得到更深层次的验证。

参考文献

[1]Bischoff-Ferrari HA, Conzelmann M, Stahelin HB, et al.Is fall prevention by vitamin D mediated by a change in postural or dynamicbalance[J].Osteoporos Int, 2006 (5) :656-663.

[2]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朱从德, 张胜年.中老年女性踝关节力量与平衡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2) :311-314.

[4]周鲁平, 李卫平, 毛德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 2009 (2) :7-11.

浅谈太极对古典舞身韵的影响论文 篇5

摘要:太极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类别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同样有着它在肢体运动上的独特的特点。在简单的接触了太极之后,发现了在太极当中有着很多中国古典舞身韵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动静交错,与古典舞身韵的动作节奏存在着异同点,如果能够深入分析太极拳的动势韵律,有助于古典舞身韵自身节奏的变化与发展,对古典舞身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太极中国古典舞身韵肢体运动;

一、简述太极与身韵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武术当中最有特点的武种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太极拳是太极文化发展之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是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所谓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以及刚柔、动静,莫不分阴阳,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畴与表演的内涵的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舞在不断的追求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身韵”成为体现中国古典舞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

二、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形”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古典舞身韵虽然有紧有慢且有动静缓急之分,但无论是紧慢或动静缓急,在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出来时,则紧慢分明,动静有别,在套以舞段和音乐之中,总会略显直白,稍显僵硬,而太极的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这个特点刚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在经过提炼加工和吸收了太极的这个特点后,可以使得身韵的表现当中揉以动静相宜、缓急相贯、收放自如且行云流水。舞蹈《扇舞丹青》就非常贴切的表现了以上所述的几点。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张扬,不浮躁,通过舞者身体的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在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配合下,将太极与古典舞身韵的动静、缓急、张弛和收放相结合,动作与古曲虽都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但动静分明且错落有致,做到了太极与古典舞身韵之美的比肩。

三、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劲”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中国古典舞身韵对于“劲”虽然讲究大开大合,并且讲究“寸劲”的亮相,但是并不着重注意对于之前的过程与亮相之间的对比与落差,而在吸收了太极“刚柔相济”的这个特点后既讲究了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从而加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力,因有柔的铺垫才能使刚显得更为刚猛,也因有刚的刚猛才能使柔现代更为柔顺,便可以使得中国古典舞身韵更加加深对于“劲”的运用。还是拿舞蹈《扇舞丹青》来举例,它便是因为融入了“劲”这一元素而变得于以往打得其他作品大有区别,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的语言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所营造出强弱、刚柔、力度、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这种典型中国式的身体运动与太极的“刚柔相济”不期而遇。而舞者那刚与弱、收与放、张与弛、急与缓、强与弱等动势更加展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太极相融合的典范。

四、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神”“气”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在以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学习当中,是非常非常注重对“神”的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神”才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舞身韵风貌与审美的精髓,而这一阶段的训练则是“神、意、气”的综合训练,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舞身韵来说“神”“意”在以往的训练和运用当中是已经是很普遍的,也在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变的精炼,也有了很高的造诣,但是对于“气”的训练和运用,始终不及“神”,无有贯彻的动作当中总是略显突兀。而在肢体运动当中贯彻“神”,“气”的运用其实极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太极把两者融入的极为妥帖,太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神”与“气”的融合与运用自如、吐纳自持。而“气”的讲究不仅仅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呼吸的运用,当然太极要求的“气”讲究“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对于高强度的肢体运动和肌肉的收放有着比以为的普通呼吸更好的恢复性和呼吸的隐蔽性。更重要的是在肢体的运动当中,将“气”也就是呼与吸、吐与纳融合进身韵当中,这时,无论是柔美的动作、刚猛的亮相、张弛的转换、收放的反差再配以“神”的有内而外的内心情感和“气”的张与呼、驰与吸、收与纳、放与吐的丝丝入扣的配合,就能做到人与舞与自然的融合;就能做到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律、刚柔交错的舞蹈动态和“神”“气”与动律动态相融合的精神气场。

如果中国古典舞身韵能深挖、借鉴和吸收太极的特点特征,并按照舞蹈所特有表现形式去发展,在韵律动态的处理上有新的认识和领悟,就可以大大加强古典舞身韵的观赏性,提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金秋.舞蹈欣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太极拳;女生心理;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0-01

太极拳锻炼的本身就是一个意念行为,它是通过以“意”为基础的心志活动来带动形体动作,来达到意志的自我控制,使思想集中,“以静待动”。太极拳的动作舒缓、运动量小,锻炼时讲求锻炼者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动作要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练习时要求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调查表明,学生均反应锻炼后较之从前更有耐心、更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还能帮助女生们形成良好的体形、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健康的面貌。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通过锻炼后,普遍的女生都觉得自己更有精神,更加自信了。因此,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能够很好的提高女生的自信、增强意志品质。

一、太极拳有利于职业中专女生心境的积极变化

经调查发现,有65%的职业中专女生由于学习、疲劳、生病等原因在一天之中会产生多次的恶劣心境,表现比较情绪化。有研究表明,女生们在一天任何时候进行有氧的太极拳锻炼对心境的改善有显著的益处。因为太极拳在锻炼中强调的是“精神内守”、,经常进行锻炼可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能够很好的降低外部刺激对内部情绪的干扰,使人体很快就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内部心理所带来的刺激变化。

太极拳在技法上要求松、静、自然,没有剧烈运动的紧张感、疲劳感。这种缓慢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形成一种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心境。长期坚持此锻炼,不但对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通过调查显示,89%的女生在锻炼后均反应心境较之以往变得更加平和、有耐性。而且还能使女生们时常出现的不稳定情绪以及由于各方面造成的恶劣心境平静下来,使女生们变得刚毅、开朗、乐观。

二、太极拳有利于职业中专女生抑郁、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改善

女生的神经系统已趋于成熟,由于受青春期激素的影响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神经系统会暂时性地出现过度紧张或过度抑制及由此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据调查,女生们大都表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49%的女生平时在人际关系上也略显紧张,心情急躁,感情容易冲动。

太极拳的锻炼主要是大脑支配的意气运动,运动特点是在进行锻炼时要求“心静体松、柔缓自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心静”即排除其他干扰,精神贯注于动作,神经中枢区域处于保护性抑制的“安静”状态,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得到了缓解,重新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体松”是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紧张,以助“心静”和各器官系统的放松,能够有效地修复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改善大脑功能,进而能很好的缓解女生的抑郁、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产生满意的内心体验和不断向上的积极志向。因此,通过太极拳的有氧锻炼,能够增加女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她们的情绪更加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女生的性意识已经逐步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青春期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早恋。据调查,处在青春期的女生面对爱情等方面表现得比较冲动、不理智,在坚持学习、追求理想及自控方面意志表现薄弱,使有些女生没有自信或自信心不足,使她们在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长。太极拳锻炼的本身就是一个意念行为,是对锻炼者的意志品质训练的过程。在锻炼前要求“洗心涤虑”,以一念除杂念的要求,就是要以人的意志来抵制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干扰和内部情感的刺激,使思想集中,“以静待动”。调查表明,女生均反应锻炼后较之从前更有耐心、更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

此外,太极拳的动作舒缓、运动量小,锻炼时讲求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能帮助女生们形成良好的体形。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通过锻炼后,普遍的女生都觉得自己在走起路来更有精神,在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时也更加自信了。因此,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能够很好的提高女生的自信、增强意志品质。

三、太极拳有利于女生抑郁、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改善

女生由于受青春期激素的影响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神经系统会暂时性地出现过度紧张或过度抑制及由此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协调,使大脑皮层紊乱,引起各种疾病。据调查,女生们大都表示她们现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女生平时在人际关系上也略显紧张,心情急躁,感情容易冲动。

太极拳的锻炼主要是大脑支配的意气运动,其架式舒展、绵缓柔和,在进行锻炼时要求“心静体松、柔缓自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心静”即排除其他干扰,精神贯注于动作,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得到了缓解,重新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体松”是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紧张,以助“心静”和各器官系统的放松,能够有效地修复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改善大脑功能。因此,通过太极拳的有氧锻炼,能够增加女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她们的情绪更加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四、太极拳有利于女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一般都在相对封闭状态下独立工作。据调查,现在女生中是独生子的占总人数的2/3,她们大都胆小、孤僻、我行我素、不合群,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女生在上了一学期的课后还不知道同班同学的名字,类似这种听起来夸张实际又存在的现象,在当今校园内日趋严重。通过太极拳的集体锻炼,女生们能够“以拳会友”,在进行锻炼中,同学间相互切磋、交流,每个人都能通过与其他人的共同锻炼和相互谦让,使自我群体交往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这样不仅增加同学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形式,而且还可从中寻求到他人的尊重,加强同学间的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缓解因学习而造成的紧张情绪或压抑心理,经常参加这种方式的锻炼不仅能丰富和发展女生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有利于让她们忘却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太极拳,平衡能力,闭目单脚站立,闭目踏步

维持平衡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平衡能力对人体完成各种动作如站、立、走以及使人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状态,防止人在运动中摔倒,保持稳定的身体姿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多以单腿支撑为主,能够促进下肢肌肉力量的提高。在太极拳运动中需要做到虚实分明、控制重心的稳定这有利于平衡能力的提高。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太极拳训练有利于平衡能力的提高,本研究从量化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人体平衡感觉输入主要依赖于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组成的平衡三联,本研究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析,探讨通过太极拳练习能否提高人体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从而提高人体平衡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铜仁学院中文系50名女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与太极拳、平衡能力有关的资料并仔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相关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与提升知识深度,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 实验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25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如下。

实验组:中文系25名学生。性别:女,年龄:20~22岁,身高:145~162 cm,体重:43~50 kg。

对照组:中文系25名学生。性别:女,年龄:20~22岁,身高:145~162 cm,体重:43~50 kg。

实验方法:实验组进行每周2次,每次60 min,为期3个月的太极拳练习,选择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典型动作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云手,倒卷红等作为准备活动内容,以24式和42式太极拳作为练习内容。对照组除了每周两节课的常规体育课外,另外每周进行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即每周也进行两次体育活动,但体育活动项目不包含太极拳。

1.2.3 测试方法

1.2.3. 1 测试指标的选取

人体平衡能力主要由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组成。而闭目原地踏步就是靠前庭系统来维持,通过神经输入来感觉身体重心的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闭目单腿站立靠视觉、本体感觉以及下肢肌肉力量来维持平衡。因此从逻辑上分析,这两个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平衡能力。

1.2.3. 2 闭目原地踏步方法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在地上画上直径为25cm的圆圈。受试者自然站立在圆圈中心,听到开始口令后,以1min120步的频率开始踏步,直至脚踏出圆圈或触及圆周线为止。

1.2.3. 3 闭目单脚站立法

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试,受试者自然站立,双手叉腰,当听见开始口令后,立即闭眼用习惯脚开始单脚站立,要求支撑腿直立,另一腿屈膝,直至支撑脚移动或离地脚落地为止。

1.2.3.4数据的记录

采用闭目原地踏步方法时,记录测试对象在圈内踏步持续的时间(以秒为单位,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采用闭目单脚站立法时,记录测试对象单腿独立的持续时间(以秒为单位,测试2次,取最好值)。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踏步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方差分析得出P<0.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女生比没参加过太极拳练习但仅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女生闭目踏步持续时间长,平衡能力强,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原地踏步属于动态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人体动态姿势平衡功能涉及到感受器的敏感性、感受信息传入通路、中枢的整合和神经骨骼肌传出通路等部分的综合性能,能很好地反应人体的平衡能力。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实验组所持续的时间平均值远大于对照组,可见同样是进行每周2次的体育锻炼,太极拳训练能更好地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见表2)

在太极拳练习中,讲究缓慢柔和,呼吸匀称,始终保持重心在人体与地面的垂直面上,同样要求运动的路线、方向清晰,按照套路规定走动。人体平衡能力则是保持人体重心的稳定与本体感觉能力与周边环境的接受能力。而在太极拳中方向、方位、路线变化多,通过反复地练习无疑加强了人体的前庭系统、视觉感觉能力。缓慢柔和的练习太极拳强调运动中保持动作速度的一致性、周身的协调性以及各肌肉群之间收缩与放松的协同性,通过反复的练习能提高人体肌肉的本体感觉。而闭目原地踏步是在本体感觉能力的基础上保持重心的稳定。同时太极拳练习加强了人体踝、膝、髋关节间的灵活性,在完成动作时能保持协调连贯,周身一体。原地踏步时下肢靠踝、膝、髋关节间的灵活协调配合才能动作的协调,重心不至于东倒西歪。因此通过为期3个月的练习能够提高踏步所能持续的时间。

2.2 闭目单脚站立的对比与分析

从闭目单腿站立的T检验结果来看,P<0.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实验组的闭目单脚站立成绩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闭目单脚站立属于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的一种方法,静态平衡能力是指维持人体重心与姿势相对静止的静态姿势能力。实验组单腿站立时所能坚持时间的平均值远大于对照组所坚持时间的平均值。说明通过太极拳练习能提高单腿站立的时间,有利于人体平衡能力的提高。在练习太极拳时,大部分动作都是靠单脚站立完成的,如金鸡独立、左右蹬腿、独立托掌、分腿等动作,同时在练习太极拳身体主要是靠单腿支撑。通过长期的练习提高了人体单腿平衡身体的能力。而闭目单腿站立正是测试了太极拳的这种平衡能力,因此实验组比对照组单腿支撑身体的时间要长也是理所当然的。(见表2)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数据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能力有差异,实验组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衡能力。

(2)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增加单腿站立和原地踏步的时间,说明太极拳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3)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增强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从而提高了人体平衡能力。

3.2 建议

(1)为了减少人体发生摔倒而受伤,增强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能力,建议平时多参加太极拳的练习。人体在各种活动中都靠下肢来协调完成,通过太极拳练习能提高下肢肌肉力量与各个关节间的灵活性、协调性,从而提高人体平衡能力。

(2)由于太极拳受场地器材影响较小,更已于开展,所以在高校更应该普及、推广太极拳。

参考文献

[1]余友林.体育锻炼对人体平衡能力发展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2).

[2]周勇.太极拳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康复作用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2):197-199.

[3]刘崇,任立峰,史健伟,等.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

浅谈道教思想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 篇8

道教的基本思想可以粗略的概括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是, 道教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第二是, 道教思想的导向是“天人合一”;第三是, 道教思想具有的广泛的包容性, 集众多优秀理论于一身;第四是, 道教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道教武术讲究将武术技击与健身融为一体, 以练好坚实的内功为根基, 并结合了道教医学、养生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 以道教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道教思想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土生土长的汉族宗教, 带有强烈的该民族文化特点, 对太极拳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思想和技击理论的影响。

2.1太极拳中的道教之“道”

《道德经》中有言“大道无形”, 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宇宙的核心价值, 也是社会万物同在一个时空中, 所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而“道”的思想, 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由“道”文化而衍生的各种理论思想, 也随之发展, 进而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

2.1.1太极拳中的“天人”之道

道教通过对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了人和天地万物共生的结论, 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命, 同时天与人的关系也应该通过天人合一, 天地生人、气通人天等表现出来。

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太极拳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太极拳主要具有的四个特点, 无一避免不和道教的思想相结合。在太极拳的每招每式中, 都能感受到顺应自然, 天人一体的思想融入。在动作的命名上, 还采用了众多动物以及自然的名称, 如:倒挂东风、海底针等。在运拳时, 提倡形正, 身轻, 自如。由此可见, 太极拳和道教一样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提倡顺应自然。

2.1.2太极拳中的阴阳之道

阴阳协调, 是人们对于道教最为普遍的认知, 在道家的思想中, 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之分, 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阴与阳相结合, 转变的结果。

在有关对太极拳的论述中, 太极拳与阴阳的关系结合的十分紧密, 太极以阴阳和动静为基础, 这一普遍的结论。所以说, 想要打好太极拳, 就必须要能够调节好身体的开合和动作的阴阳关系, 在开与合的变化中, 融入虚实的概念。在动作的变化之中, 迷惑的动作是对应的虚, 对待敌人采取的有效性的攻击是实的。在太极拳不同的步式中, 支撑腿是实, 而辅助腿是虚。因此, 在动作之中也有阴阳的体现。在刚柔并济, 大起大落中, 都体现着阴阳的和谐, 蕴含着道家闪光的思想点。太极拳集合阴阳之道, 在阴和阳的转变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2.1.3太极拳中的“气”之道

在太极拳中, 还蕴含着“气”的哲学, 关于“气”的哲学从初秋时代开始普遍性兴起, 同时成为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概念, 历史发展至今, 人们对于“气”,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道教中关于对的“气”的解释也和太极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了一起, “气”成为了太极的重点, 而且, 随着修炼层次的逐渐渗入, 气所体现的精神也更加明确。对于高层次的太极拳家来说, 他们可以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 真实的感受到气在身体内部融会贯通的过程, 这一体验足以证实人的养生与气之间的紧密联系, 进一步说明了太极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就是气, 对于气的理解, 根据学习者认识的程度不同, 学习时的体会也不同, 在高层次的训练中, 往往容易达到气精华的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学习太极帮助学习者平和对待生活, 从而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他们通过自己运气等方面的训练, 感受天人合一的精神氛围, 为太极拳的实践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经验。

2.2道法自然的方法论于太极拳

道家与道教信奉的理念稍有不同, 但是都以“道法自然”作为自己道教的中心理念。太极拳融合了清静无为的治理思想, 同时太极拳采取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精髓, 这在太极拳中都有对应的动作纲领。

2.2.1反者道之动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

在道家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意识, 就是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也是太极拳攻击的重要原则。具体在太极拳技法上的展现有, 想要进攻的时候先退步防守, 想要伸展前, 先进行身体的屈收等。如此一来, 不仅体现反者道之动的方法, 从而达到了最初的目标, 由此可见, 太极拳在实践过程中, 充分利用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在太极拳中有很招式的解读, 这些解读很明确地展现了与反者道之动的密切关联。太极拳使用了很多相生相克的办法, 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达到目的。打败敌人的目的, 这些方法同样体现着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 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思想精华, 同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道教文化。

2.2.2“无为”而“无不为”

清净无为, 是老子一直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也是道家理论哲理的核心, 无为而治是真正的有为, 如此顺应自然, 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老子认为, 只有回到那个原始的社会时代, 人与人之间才是真正和谐的, 才能够拥有静观天下的思想意趣, 达到天人和谐的地步。

在太极拳中, 也有与之相呼应的成分。在太极拳理论中, 有舍己从人, 虚心弱志的口诀, 其实, 这便是对应的无不为思想。一旦太极拳家更能够练到至高的境界, 就能够做到天下无敌, 天下无争的境界。在太极拳中的至高境界就是无不争, 无不为, 这才称的上是真正的无敌, 而太极拳真正的强者, 是不去与人相争。只有如此, 人与社会, 与自然才能实现大一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法自然”。

由上述的论述不难看出, 道教的思想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太极拳之中, 无论是无为还是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都对太极拳有着广泛的渗透。

2.2.3“生道合一”的人生境界于太极拳

《道德经》中的思量论断与道教的思想是有关联的, 他们都认为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是有价值的, 而一个人, 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存在于这个宇宙中, 也是有幸福和快乐的权利的。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生追随道学的思想, 那么他们的生命价值将会得到更大提升。

太极拳和道教的思想相适应, 具有生道合一的思想追求, 太极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用于锻炼身体的运动方式, 同样还是协调身心, 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学习者通过太极拳, 体会人生的奥妙所在, 实现自我价值, 从简单的修形到最终的悟道养性, 以及最后可以到达至高境界。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精华和太极拳的紧密结合。

3结语

(1) 道教武术以道教哲学理论为指导, 结合了道教各个方面的相关成果, 将医学、炼丹学等方面和太极拳的招式相结合, 科学的以身体结构为基础, 从而对穴道进行研究, 形成科学的体系。

(2) 道教的阴阳, 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以及气的思想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太极拳产生了影响。

(3) 太极拳在道教的思想培植下成长, 对道教有很深的思想认识, 从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

摘要:现今, 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影响, 宗教文化与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子系统文化, 互相之间产生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土生土长的汉族宗教, 带有强烈的该民族文化特点, 它在思想领域, 广泛吸收各个时期的道家思想, 并进行归纳和总和。道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我国太极拳的发展。该文对道教思想对太极拳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 使读者对道教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高人们对太极的认识, 从而利于太极拳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道教思想,太极拳,道教,影响

参考文献

[1]谢路军.中国道教文化[M].九州出版社, 2008:161-184.

[2]蒲李周, 潘小波, 董植寿.论儒教、道教、佛教对武术的积极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 2006, 28 (3) :52-54.

[3]张俊.试论道教哲理对太极拳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 2007 (1) :10-12.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9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在乌鲁木齐市区通过调查问卷方式筛选出, 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倾向但无严重躯体疾病和严重精神疾患的老年女性, 年龄63-71岁。实验前按照被调查者的运动意愿和兴趣, 筛选出太极拳运动组26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定研究对象的负性情绪。SDS和SAS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被国内外大量心理测试运用。

1.2.2、研究步骤:

经筛选确立研究对象, 与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进行实验。分别于实验前、实验第四周末和实验第八周末组织研究对象行SDS、SAS评定, 评定前给予统一指导语, 并嘱其独立完成, 并现场回收。为避免生物节律的影响, 每次评定均在10:00-11:00之间进行。实验数据经实验前后自身比较分析。

1.2.3、运动处方设计:

本研究对象按研制的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不参加其他身体锻炼, 共进行8周。正式实施前进行一周适应性训练, 使研究对象掌握以脉搏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反应, 适时调整处方中的运动强度。根据每个研究对象健康程度和体力大小分别制定运动强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强度, 即运动目标心率= (220-年龄-安静心率) × (60%-70%) +安静心率。运动维持目标心率30分钟, 每周3次。运动中若有心脏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

1.3、统计分析: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与分析

2.1、太极拳对老年妇女抑郁倾向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四周有规律的太极拳运动锻炼, 研究对象SDS总均分从实验前的62.46±5.32下降到56.96±3.23, 八周后为53.04±3.66, 与实验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提示长时间有规律的运动能够显著地降低老年妇女的抑郁水平, 这与近年来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2、太极拳对老年妇女焦虑倾向的影响

经过四周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后, 研究对象SAS总均分为60.31±2.94, 明显低于实验前的总均分54.81±3.32, 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说明有规律的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妇女的焦虑情绪改善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第八周末SAS总均分为48.73±3.86, 显著低于实验前和第四周末, 说明太极拳运动对焦虑情绪更易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

3、讨论

情绪是反映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 是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参数, 抑郁和焦虑作为常见的负性情绪, 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大量研究表明, 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对心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实验选择太极拳运动作为运动干预项目, 因活动意愿是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故在实验之初, 进行活动意愿调查, 选择对太极拳运动喜欢或感兴趣的实验对象, 以激发其活动意愿。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以中等运动强度, 每周3次, 每次达到靶心率后维持30分钟为处方主要内容, 这种强度的有氧运动是老年人最为可取的适宜运动]。实验以集体运动方式进行, 使研究对象处于临时的集体中, 共同锻炼, 自由交流信息, 得到他人的赞赏和激励, 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由于有针对性地制定运动处方, 并据此指导老年人科学锻炼, 故实验结果显示经过4周运动后, 老年妇女抑郁和焦虑情绪均有显著缓解;经过8周运动后, 情绪改善更为明显, 在焦虑情绪改善方面尤为明显。因此要维持运动的心理效益并使之长期发挥, 就必须养成科学运动的生活规律, 并长期坚持。

4、结论

(1) 长期中等强度的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改善老年妇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2) 太极拳运动在老年妇女焦虑情绪改善方面, 更易产生心理裨益。

(3) 采用科学的体育运动来缓解老年妇女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鹂.老年人抑郁-焦虑的心理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 5 (1) :53.[1]黄鹂.老年人抑郁-焦虑的心理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 5 (1) :53.

[2]刘东广, 邵光方.济宁市老年抑郁情绪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 (4) :19-21.[2]刘东广, 邵光方.济宁市老年抑郁情绪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 (4) :19-21.

[3]张郭莺, 杨彦春, 刘志中.雌激素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 2006, 21 (1) :189-190.[3]张郭莺, 杨彦春, 刘志中.雌激素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 2006, 21 (1) :189-190.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0

一、傅振嵩的个人经历

傅振嵩, 字乾坤, 1881年生于河南省沁阳王曲乡马坡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傅振嵩的父母都以务农为业, 家里仅靠耕种几亩薄田勉强糊口, 加之家中的兄弟姐妹又多, 逢上年景不好温饱都成问题, 所以根本无钱供其上学读书。这还不算, 为了贴补家用, 傅振嵩小小年纪就得去地主家打短工, 从小就尝尽了人间的冷暖炎凉。傅振嵩生来体格强健, 个性正直, 十分喜爱武术, 闲暇时光里常与人在一起使枪弄棒, 但是苦于没有名师指点, 武艺久久也不能入门精进, 自己为此也颇为烦闷。河南本来是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地区, 人们平素里就喜欢练武强身。傅振嵩16岁的时候, 村里人花重金请来了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嫡传弟子贾岐山来授拳, 附近的很多年轻人都慕名前去习武。对傅振嵩来说, 这本来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可是傅振嵩的家里实在贫寒, 根本没钱交学费, 看着近在咫尺的机会, 却无法把握, 傅振嵩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是对于武学的执着让他没有轻言放弃。由于交不起学费, 他只得每天夜里悄悄地跑到村头的大庙旁去偷看贾岐山授拳。暗中偷艺是武林中的大忌, 所以傅振嵩很快就被人发现, 并毫不客气地被赶了出来。但是, 傅振嵩锲而不舍, 每天晚上还是照去不误, 赶了一次, 他就再来第二次。他对武学执着追求的这种精神最终感动了贾岐山, 于是破格允许他免费学习。傅振嵩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虚心向贾岐山求教, 勤学苦练, 寒暑不辍, 就连吃饭睡觉也不中断练拳, 而且一练就是9年。由于傅振嵩练功刻苦, 加之天赋过人, 很快就在同村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深得贾岐山的喜爱。为此, 贾岐山还破例将自己独门的太极球绝技传授给了傅振嵩, 练成之后, 傅振嵩可以用手将20多斤重的太极球抛到高处, 然后用胸接住, 练习八卦步法时他能同时让两个石球在手中旋转, 功力颇为强劲。1894年, 陈式太极高手陈延熙也被邀请到村中授拳, 一见傅振嵩就格外喜爱, 将其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随后几年里, 傅振嵩深得陈延熙的真传和陈式太极拳的奥义, 不仅精通陈式太极拳拳法, 而且各种兵刃、器械也有过人之处, 尤其是他的太极剑, 功力深厚, 可称“人剑合一”。傅振嵩不仅在陈延熙身上学到了陈氏太极拳的深厚技艺, 更学到了陈氏太极拳忠、孝、仁、义的道德内涵。此后, 傅振嵩在乡里渐渐名声鹊起。1920年, 傅振嵩投身行伍, 在奉军李景林麾下当兵。在部队里偶然的一次大型武术表演中, 傅振嵩全面展示了自己的武学技艺, 他先后演练了八卦掌、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枪, 动作扎实稳健, 招数雄浑勇武, 而且恰好被李景林看见, 遂被李景林选中, 担任了卫队长。1926年, 傅振嵩又在李景林的推荐下, 到北京给张作霖担任卫队长。但是, 傅振嵩个性淡泊, 不愿为官, 加之也看透了军阀腐败反动的丑恶嘴脸, 于是第二年他辞官不做, 选择回乡授拳。

1928年, 傅振嵩被当时的南京中央国术馆聘为八卦掌总教师, 并参加了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国术比赛。比赛中, 傅振嵩发挥出色, 连过数人, 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尤其对战一位南拳高手时, 傅振嵩只以一招“懒扎衣”就将对手击倒, 使傅振嵩在武术界的名声大振, 当时的《大公报》特别撰文称傅振嵩为“虎将”[2]166。1929年, 两广国术馆邀请傅振嵩赴广州任教。为了播撒传统武术技艺, 傅振嵩与著名拳师万籁声、顾汝章、耿得海、王少舟等五人齐赴广州, 这一事件也被人们称为“五虎下江南”。此后, 傅振嵩一心扑在传统武术的研究和普及上, 将自己毕生所学, 融汇各派拳术之长, 创编出了傅式太极拳, 并不顾年事已高, 广收门徒弟子, 四处表演讲学, 播撒太极拳技艺, 不幸积劳成疾。1953年5月1日, 傅振嵩因病逝世, 享年72岁。

二、傅振嵩对太极拳发展传承的重要影响

傅振嵩的内家拳修为极高, 尤其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尤为深刻。在习练武艺的过程中, 他从不满足现状, 而是不断钻研, 努力创新, 将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其他门派的长处融为一体, 创编了傅式太极拳, 这可以说是傅振嵩对于太极拳发展的最大贡献。同时, 傅振嵩对于武学的热爱几近痴迷,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太极拳, 虽然年逾古稀仍然痴心不悔, 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创编了傅式太极拳。

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傅氏太极拳, 是由傅振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所创编的。这套拳法共有八十八式, 与传统的陈式太极拳相比有着很突出的特点。它在继承陈式太极拳丰富技击理论和八卦掌灵活步伐的基础上, 更是将传统武术和道家中的调息、吐纳等养生技法融汇其中, 使傅式太极拳的技击和养生功用并重。傅式太极拳崇尚以腰气劲为主, 步法上则突出川字步与八卦步相结合, 灵活轻盈, 起步时常惯以脚尖落地, 而且时时刻刻要求保持身体的中正自然。习练时, 要求动作舒缓, 刚柔并济, 轻灵和缓, 浑厚自然, 古朴沉静, 招式在凶猛之中多了几分柔美, 在迅疾之中多了几分沉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 长期坚持习练傅式太极拳既可以强身健体, 更能够理气驱邪、益寿延年。所以, 傅式太极拳更加注重养生的这一特点, 使傅式太极拳刚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 可以说, 这是傅振嵩对于太极拳的最大贡献之一。

2. 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播与普及。

傅振嵩的一生, 可以说是传播和普及太极拳术的一生, 是研究和探索太极拳技艺的一生。尤其中年以后, 傅振嵩主动放弃高官厚禄, 一心播撒太极拳技艺, 广收门徒弟子, 可谓桃李满天下, 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太极拳高手和传人。现在在广州当地有名的拳师梁日初、马日清、王洪、翟荣基等人以及香港的八卦掌名师孙宝刚都是傅振嵩的高足。作为太极拳的重要传承人,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傅振嵩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关怀。1950年, 广州举行第一届体育运动会, 傅振嵩被大会选为特约表演嘉宾, 并与叶剑英元帅一起观看比赛, 受到了极大的礼遇。同时, 傅振嵩不仅大力促进太极拳在国内各地的传播, 同时也将太极拳这一国宝积极地推向世界。在傅振嵩的努力和推介下, 傅式太极拳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东南亚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并在当地广为流传, 当地的很多著名武馆和武术学校都坚持以传授傅式太极拳为主。在授拳的同时, 傅振嵩也积极进行傅式太极拳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 尤其晚年之后, 傅振嵩不顾自己70岁的高龄, 编著了《傅式太极拳》和《斯文体育》等著作,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3]42。

3. 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太极拳的真谛。

傅振嵩一生痴迷太极拳, 尤其在自己晚年的时候, 为了更好的传播太极拳法, 他不顾自己年高体弱, 常常往返于国内各个地区演示和传播太极拳, 最终累倒在了拳台之上, 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太极拳的真谛。1953年4月26日, 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傅振嵩应邀来到广州岭南文物宫进行太极拳表演。连日来的奔波, 让傅振嵩已经感到有些疲惫, 但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拳术, 他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体, 坚持亲自演示。在表演过程中, 傅振嵩展示出过人的技艺, 只见他招式厚重雄浑, 动作快慢结合, 全场观众无一人交头接耳, 都被精湛的武艺所吸引和震撼。正当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的时候, 他已然收招站定, 全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正当他准备下场休息的时候, 观众们却盛情邀请傅振嵩再练一遍, 傅振嵩欣然同意。此时, 已经72岁高龄的傅振嵩抖擞精神, 将拳法重新表演了一遍, 直到观众们满意为止。但是由于年高体弱, 加之表演的时间过长, 劳累过度, 傅振嵩在回家的当晚便感到阵阵眩晕袭来, 身体极度不适, 到达医院后, 被诊断为脑溢血, 随即病势沉重, 终于不治, 并于5月1日与世长辞[4]9。傅振嵩的死讯一经传出, 海内外武林界皆为之震动, 都为中国武术界失去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才扼腕叹息。

综上所述, 傅振嵩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和太极拳高手, 他武学根基扎实, 武学成就斐然, 社会影响深远, 对太极拳的贡献巨大。尤其是中年以后, 傅振嵩积极从事太极拳的创新和普及工作, 博采众长, 自创一家, 为此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最终累倒在了拳台之上, 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太极拳的内涵和真谛, 谱写了感人的事迹, 更为我国太极拳的发展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入研究和探索傅振嵩的武学生涯和个人成就, 对于更好地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傅振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和杰出的太极拳师, 是傅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重要传承人。他在多年的苦练和参悟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创编了傅式太极拳, 并大力进行太极拳的普及和研究, 对我国太极拳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傅振嵩,太极拳,发展传承,影响,窥探

参考文献

[1]赖燊宏.农民武术家——记傅式太极拳创始人傅振嵩[J].体育文史, 1985 (2) .

[2]李珍.运用八式太极拳“练意”的优先学习与合作教学模式对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09 (4) .

[3]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

浅探太极拳运动对络病证治的影响 篇11

【摘要】以络脉以通为用的治则观点,阐述太极拳运动对治疗络病证侯有一定的促进和改善作用。从练身、练气、练意的太极拳运动三个特点与络病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太极拳运动对络脉有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的作用。

【关键词】络脉;太极拳;康复

【中图分类号】 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3-01

络病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将其发展成中医学重要的病机理论。根据吴以岭[1]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遍布人体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的网状结构。

1治疗原则-络脉以通为用

由于络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的结构特点决定的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气血运行特性导致各种内外病因伤及脉络而导致络病时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等病机变化,而其病理实质则为“不通”。中医学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等所有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正如《内经》所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通畅,故“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正是针对络脉生理特点及络病的病理实质而提出的。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可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2太极拳运动与络脉

太极拳为民间流传的某些拳势与古代吐纳导引相结合的产物,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所以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太极拳运动是练身、练意、练气三者结合的运动方法。

2.1练身与通络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所以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都得到锻炼,其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周焾丰认为,首先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造成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隙的左右抽托,旋腰转脊,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腧穴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事实上,在康复体育中,运用经络学说,把太极拳作为治病强身的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

2.2练意与通络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练意则要凝神,即心神集中专注一点,不散乱、不昏沉,是保持思想清静,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方能达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练意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平和,益于健康。

2.3练气与通络调气机,以养周身。从理论上说,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其内功即是练气,使通过练气所发挥的元气达于人体内的经络穴位,疏通经络,导致周身经络通畅,起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大凡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人,一般都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感觉。这种感觉,是经络通畅的反应。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张景岳曰:“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而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并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调息养气,一则保养元气,二则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更健康。而调畅气机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曰:“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达到增强真气所运行的作用,使新陈代谢活力旺盛。

2.4三者关系太极拳运动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行,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此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合,在脏腑协调达到“阴平阳秘”状态,则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小结

络脉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通道,由于络脉的结构、循行与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形成易滞易淤、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王旭东[5]认为: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协调脏腑,调畅气机,调理阴阳,强壮身体,故对络病有较好的康复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97-98

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太极拳,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综述

1 平衡能力与平衡能力测试方法

1.1 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尚无统一的定义,普遍认为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台湾体育大辞典中定义平衡能力为身体空间的知觉,是运动中维持稳定的机能。

平衡的维持需要前庭、视觉、本体感受器(又称为平衡三联)提供的外周感觉信息,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复杂的整合,并通过前庭眼反射进行视觉定位和前庭脊髓反射进行姿势反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感觉输入不充分,或中枢整合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平衡障碍甚至跌倒,另外平衡维持还与注意力和心理等因素相关。平衡的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依靠前庭、视觉、本体组成的平衡三联协同以及中枢的整合共同完成[2]。

平衡能力主要分为静力性平衡能力和动力性平衡能力,人体静力性与动力性平衡能力的测试参数是判定平衡能力的标准。

1.2 平衡能力测试方法

平衡能力实验方法较多,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电脑化的高精度仪器取代了简易测试装置,数据可信度大幅提高。现今老年人平衡能力研究一般采用睁眼(闭眼)的双足(单足)左右(前后)站立(即Romberg’s征与强化Romberg’s)等静态姿势以及步态等动态姿势在重心动摇计、测力台等电脑化的平衡测试仪器上完成。平衡指标则一般包括摆动轨迹长、摆动(包络)面积、摆动频率、最大摆动角度、重心分布等。

2 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

许多学者从理论上推理论证了太极拳对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大量实验纵向训练跟踪、横向对比研究证实了长期规律的太极拳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或比部分其他健身项目效果更好。

2.1 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理论探究

随着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研究的逐步深入,部分研究者依据太极拳的拳理以及技术特点对其可能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推理分析。张孝荣[3]认为太极拳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敛臀、气沉丹田以及“迈步如猫行”等要求,使重心沉稳、虚实分明,迈步稳健如落地生根,下盘稳固,而上肢动作缓而不僵,轻而不浮,使练习者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能够提高平衡能力。郭志禹[4]研究认为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它的养生延年内容。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步履蹒跚,拐棍助行,是人衰老的明显特征。而太极拳“上虚下实”的练法中包含有承载着人体运动负荷的步法锻炼。到了武禹襄时,他在《打手要言》中形象地总结为“迈步如临渊”和“迈步如猫行”,认为太极拳运动“其根在脚”。这与佛家、道家的养生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提示太极拳具有改善下肢活动能力的功效。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练习者熟练的将重心转换,身体旋转和单独站立运用在各种姿势中。技巧得当的关节控制与肌肉协调对动作过程中的平衡控制非常重要。因此,太极拳练习者显示出比无练习者更好的平衡能力[5]。

2.2 太极拳练习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大量实验研究报道太极拳锻炼能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Jacobson[6]等研究报道,经过15周的太极拳训练能增强姿势摇摆频率并减少对跌倒的恐惧心理。Tsang和Hui Chan[7]研究显示,老年人通过4周高强度的太极拳训练足够可以达到提高平衡能力的目的。而Yan[8]对老年人进行8周太极拳训练,发现动态平衡能力增强,支持了Tsang等的观点。Lin[9]等研究得出长期的太极拳锻炼能够防止老年人平衡能力和步态下降。Caride[10]等将两座城市无太极拳锻炼史老年人共66人(平均年龄69.73岁)分为四组,每城市各两组,进行每周2次,每次1小时,持续三个月的10式太极拳教学训练,并在训练前、一个半月和训练结束分别进行前期、中期与后期的睁眼与闭眼的平衡能力测试。结果显示,三次测试睁眼与闭眼维持平衡时间最小值、最大值与平均值均呈上升趋势。邓永明[11]运用闭目单足站立、平衡木行走和改良Wolfson测试三种方法,对65名长年坚持太极拳锻炼(锻炼组)及70名普通老年人(对照组)的平衡能力进行比较测试。结果表明锻炼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经常坚持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金昌龙与班玉生[12]将40-70岁中老太极拳练习者按每10岁为一个梯度进行相互间的对比研究,发现睁、闭眼单脚站立、睁眼重心动摇计上双脚站立20 s、单脚站立10 s等各指标平均值,40、50岁年龄组与60、70岁年龄组间均呈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的熟练者与初学者间,60、70岁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长期太极拳练习,对维持与提高中老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有较好效果。肖春梅[13]等采用太极拳运动作为干预因子,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对保持和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有明显的功效,可使老年人的前庭、躯体感觉、肌肉力量、抗外部干扰、行动的敏捷、协调能力等能力增强,从而延缓平衡能力的下降。

国内近期研究中,邱玉宇和崔焱[14]对社区53名老年人进行太极拳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功能评估(包括单腿支撑时间、10 m往返步行时间、直体前屈和反应能力)结果显示,太极拳锻炼能够增强老年人平衡能力、反应能力,改善身体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止老年人跌倒的目的。乾清华[15]研究得出,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可延缓老年人足后跟达到最大压力的时间随增龄而降低的趋势,提高老年人缓冲身体重量的能力;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可显著减小足底压力中心在额状轴的摆动幅度,有效增加老年人行走过程中身体重心的稳定性。

大部分研究都积极支持了太极拳能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鲜见无影响或负面影响的观点,但值得提出的是,数篇文献提出太极拳锻炼对闭目站立稳定性增加不明显,由此可见,太极拳可能主要通过增强动态平衡调节能力来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Schaller[16]对55岁以上太极拳组24人进行每周教1次自练3次(60分钟/次)为期10周的训练,对照组22人保持原有的活动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组睁眼单足站立试验的稳定性明显增加,闭眼单足站立时稳定性增加不明显。Tse和Bailey[17]发现老年太极拳练习者在睁眼单足站立及足跟到足尖走的平衡性比对照组强,而闭眼单足立组间无明显差别。Wolf[18]等报道经过15周太极拳训练后增加了摇摆幅度,降低了跌倒的恐惧心理,阮哲[19]等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平衡力学因素的影响研究中,通过三维测力台平衡实验与步态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静态站立睁眼实验中发现太极拳练习者在多项指标中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静态站立睁眼实验中太极拳练习者重心控制能力更强,长时间太极拳练习应该对练习者静态睁眼站立平衡能力有所提高。

2.3 太极拳与部分其他健身项目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郭静如与洪友廉[20]实验对比太极拳组(TC组,练习10年以上且年龄为58~74岁的老年男性14人,女性15人)与对照组(分别以散步、门球、保健功为健身运动的60~78岁男性19人,女性19人)。结果显示坐位体前屈试验TC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髋关节的柔韧程度及绳肌的伸展性增加;开目单腿站立试验TC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TC组静态平衡能力优于对照组;另外,闭目单腿站立试验无显著性差异则支持了Schaller、Tse、阮哲等的研究结果。Wolfson[21]等将200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分为太极拳组(TC)、平衡训练组(BT)及教育对照组(ED),经过15周的训练干预与4个月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TC组跌倒危险因素比ED组下降了47.5%,而BT组未变化。提示老年人进行太极拳锻炼提高平衡能力比进行专门的平衡练习效果更好。

Tsang和Hui Chan[22]在太极拳练习者、高尔夫练习者与无锻炼经历老年人及在校大学生的对比研究中得出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本体感受敏感性更强,增加了行动的稳定性,提高了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刘崇[23]等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太极拳、健步走对改善女性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效果,发现太极拳组和无锻炼组、健步走组和无锻炼组,以及太极拳组和健步走组测试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太极拳和健步走可以减缓女性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下降,但太极拳作用明显优于健步走。谢荣华[24]等报道表明,太极拳锻炼和普通锻炼均可以提高健康老年妇女的身体平衡控制能力以及行走能力,但太极拳锻炼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锻炼组。

3 太极拳练习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机理探讨

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生理学层面,肖春梅[25]等将其概括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感觉信息的传入不正常以及肌肉力量下降和骨质疏松。研究得出,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退化,通过太极拳锻炼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工作能力、强化神经调节机制。

3.1 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研究

国外Monika[26]等将90名60岁以上者按随机分为两组,对TC组35人进行持续4个月的太极拳训练(2次/周,45min/次),对照组保持原活动方式。结果发现训练后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与骨钙素(OC)较训练前存显著性差异。Lan[27]等报道,进行12个月太极拳训练的老年人伸膝力量及膝关节柔韧性增加,而Wolf[28]等报道,TC组与对照组相比,髋、膝、踝关节力量无明显增加。

国内有研究对老年人进行太极拳长期训练,体质测试结果显示,老年人在太极拳训练前期、中期与后期平衡能力与握力增长呈正相关,提示可能长期规律的太极拳锻炼能改善老年人的骨骼肌肉系统[29]。王忠山[30]采用同位素及生理生化方法连续3年追踪研究了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骨矿物质、骨密度、钙磷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性刺激,可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并有效调节骨钙与血钙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上研究说明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骨代谢水平,延缓肌肉骨骼系统的退化,对平衡能力的保持具有积极作用。

3.2 太极拳练习能强化平衡的神经机制

Tsang与Hui-Chan[31]对太极组及对照组各2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9.4岁与72.3岁,在压力平板进行了静力性平衡与8个方向重心转换时稳定性到达极限时的身体控制实验。结果显示,膝关节复位时太极拳组绝对角度误差为2.1±1.2度,比对照组更小。前后与两侧方向摇摆组间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太极拳组的重心转换控制的起动速度比对照组更快,其反应时分别为0.8±0.2s与1.1±0.3 s,P=0.008。此外,重心稳定性到达极限时的稳定控制与方向控制指标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太极拳组能更大角度的倾斜而不失去重心,提示老年长期太极拳练习者改善了膝关节本体感觉,扩大了在重心转移时稳定性到达极限的调节能力。谢荣华和燕铁斌[32]在太极拳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老年人膝关节的本体感觉阈值较年轻人明显降低,而练拳中下肢经常处于半屈状态(股四头肌离心性等张收缩)有利于强化膝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

4 结语

随着生活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备受关注。老年人良好的活动能力可尽量避免意外跌倒,降低跌倒伤害风险,改善生活状况。以预防老年人跌倒为出发点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机制、步态、姿势控制、平衡测试及其运动干预等方面。关于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还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发现太极拳能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事实的层面,且重复研究较多。也有研究对太极拳提高平衡控制能力的活动机制进行了探讨,但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上一篇:农贸市场下一篇: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