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育

2024-05-20

太极拳教育(共12篇)

太极拳教育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在学校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而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哲理、修身、养生、美学等价值, 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 24式太极拳已被列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的必修课。在太极拳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 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太极拳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一)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拳种, 而武术教学中的抱拳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礼节, 在课前与课后师生互行抱拳礼是相互尊重的表现。其具体涵义为:左掌四指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 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右拳表示勇武顽强, 左掌掩右拳, 表示“勇不滋事”、“遵纪守法”, 左掌右拳拢屈, 两臂环抱成圆, 表示五湖四海, 天下武林是一家, 以武会友。左掌为文, 右拳为武, 表示文武兼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抱拳礼的具体内涵,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 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坚持课前课后 “以礼始, 以礼终”。一定要使学生形成这种习惯, 这样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武德精神, 提高了思想品德修养。同时学生将这种文明礼仪带到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 也锻炼学生克己礼让、宽厚待人和恭敬谦逊的道德品质。

(二) 德育教育渗透。

太极拳教学具有套路内容复杂、动作多、思想性强等特点,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太极拳动作练习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分组示范中需要集体的配合,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通过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利用太极拳各流派代表人物的“精武”精神和他们的英雄事迹, 教育和鼓励学生, 使他们有一种传承中华武术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习武同传播祖国的灿烂文化与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联系起来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利用太极拳理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受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所欠缺。在太极拳教学中, 教师利用太极拳理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就是说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 动作安舒, 无有偏倚, 支撑八面, 上下相随, 使身体各部达到完整如一。练拳与做人同理, 首忌轻浮, 重一个“稳”字, 立场要稳定, 言行要稳重;又忌歪邪, 要行正道, 挺直脊梁, 刚正不阿。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则, 才能活的安然舒畅, 才能有独立的人格、人品, 不为困难和压力所阻, 也不卑躬屈膝, 俯首权贵。而攀援附势, 见风使舵, 有所偏倚, 终会自倒。

(二) 学会做事。

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轻灵圆活、刚柔相济、舍己从人”。做事亦应遵循此理, 处事应圆通, 轻灵潇洒, 圆转自如;刚柔相济就是做人做事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舍己从人就是舍小我顾大我, 凡事为他人着想。这样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又改善了人际关系。从而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也提高了自身修养, 学会了关心他人, 学会了奉献,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水平。

将太极拳理、拳法融入到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教育之中, 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对学生的个性修养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三、太极拳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太极拳以其“轻松柔和、平稳舒展、缓慢均匀、园活连贯、连绵不断、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运动特点, 使人练后自觉全身轻松, 精神愉快, 有着很强的健身功能。对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着很好地锻炼,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太极拳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 以意识引导动作, 要求“意到身随”、“内外相合”、“身心皆修”, 使人进入无忧无虑、无我无他的悠闲境地, 从而使人消除心理疲劳, 情绪开朗, 乐观向上。再配合典雅优美的音乐, 使人的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 会感到精神振奋, 心情舒畅, 精力充沛, 达到身心休息。因此,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在太极拳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它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渗透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太极拳的美博大精深、美轮美奂。“天人合一”思想带给太极拳的意境之美、动中求静的虚静之美、圆弧运动造就的曲线之美、柔和轻灵, 连绵不断, 潇洒飘逸的阴柔之美, 都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欣赏。通过观赏和学习使学生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太极拳博大精深。当然, 教师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拳术修养, 通过自身的完美的动作示范, 更为直接地将太极拳的美呈现给学生。所以, 利用太极拳中的美育因素能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美是多层次的, 太极拳美也在许多方面有不同的体验,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树立自己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对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更为深刻的理解。

总之, 在太极拳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太极拳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同太极拳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 或进行空洞的说教。在太极拳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很多,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努力实践, 以便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使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2].金文泉.24式太极养生[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3].朱继华程梅玲.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王永胜.论太极拳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山东文学, 2010

[5].张志成.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太极拳教育 篇2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提问时间:2010-02-27 21:59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

练太极拳有迷茫区,许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莫。

当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

一是体操化,如简化太极拳,完全错误。

二是力气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就认为是太极拳了。

三是书本的误导,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四是视频误导,受理解错误的诱导,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觉,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园、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简单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举例说,比如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身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跨给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区别:

假如你住楼房6层,要背着100斤重的女友上楼,你就不会觉得太费力气。

假如让你扛100的大米上楼,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个半死。

同样的重量,为什么作用到人体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那么,为什么死体的物体扛起来就会觉得死沉死沉的,关键一点就是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造成给扛着的人的下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一开聚开,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其他地方沉还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说一下腿的沉:

有车的朋友都用千斤顶换过轮胎,假如先把车搬起来放到千斤顶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顶是人腿脚),这时千斤顶没有发力,只是承受汽车的重力(假如汽车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么汽车的重量加上千斤顶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顶有自重),这个重力是两者的合力,这时慢慢的摇动千斤顶,使的千斤顶慢慢的升起来,那么,千斤顶即有往下的顶劲,又有往上的顶劲,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往小的地方释放的特点,对于千斤顶来说,大地的力大,无法往大地走,就会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顶汽车,这就是太极拳力发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顶就会往地下陷,这时的千斤顶无法完全体现大地的反作用力,给汽车的顶力就小,那么就要换成大号的千斤顶,就象拳击,由于无法体现下蹬力所发出的力,就要不断的练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的不足。

总之,沉,才是太极拳的根本,动作只不过是形,再有,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那么,动作本身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假如拳击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极拳的招式,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结论:练出身体的沉来就是太极拳,没练出沉来就是太极操。

结束语,最近没事看了一下现代人写的关于太极拳的所谓的大全,对太极拳的解释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错误百出,就有了想把太极拳到底是怎末回事给写清楚的想法,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造福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揭露太极界的江湖骗子,对太极界进行打假,希望大家给与支持和鼓励。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举例不当,希望大家谅解。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后会逐渐的进行解密。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2010-09-30 14:05 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关于气,以后的文章再详细的说明)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一直强调,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呢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下面说一下手臂的练法 用起式讲解,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

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到之处,多多包涵

爱问独发,算是节日里给太极爱好者的礼物吧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说到虚领顶劲,先讲一个小故事吧。

前几年的时候,到公园练拳,看到一个老头在练太极拳,可是一看总觉得别扭,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个老头打拳时总是梗着脖子练拳,就像一个大蚂蚱的脖子一样,脖子往上梗梗的,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老头年轻时在三门峡工地干活,跟一个大学生学的太极拳,而这个大学生是照着书本学的拳,这才明白,原来是把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的要领给理解错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么是虚领顶劲呢?

这里说一种现象,就好容易理解了。

大家平时在火车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着重物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一种表现。

看了上面这种现象,就应该明白了,虚领顶劲,是在身体练出沉来以后,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压)肩部并下压整个身体造成的,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体一样,所谓虚领顶劲,这个虚,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种脖子、脑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现象,这个顶,也是感觉脑袋往上顶一样。

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拉)的作用力,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

在练拳时,不要想着脑袋往上顶,只要求做到脑袋直、正即可,当练出沉来以后,由沉重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自然的就会出现。绝不能脑袋往上顶,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说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个拳架,就是“书本架(照片架)”,练太极拳的都知道杨澄普的体用全书,书上有杨澄普的拳架照片,许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练拳架,在现代当看到某个人练杨氏85太极拳,尤其是起势(抬起手臂的定式时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时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练拳)),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照着书本上的照片(图画)学的拳,所以,这里给定义为‘书本架’。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提问时间:2011-05-13 09:25

许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实意念是很简单的东西。

所谓意念,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灌注到肢体的想法,这里面包括大脑对肢体的指挥、指令、指示、指引、引导、注意力、关注点、想象等等。身体还要服从、做到大脑的这些想法。

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来,你就能够把肩膀放下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受大脑的指挥,肢体服从大脑的指挥,从而把肩膀放下来。

结合太极拳,比如松肩,从手掌一要动开始,大脑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脑的要求放松,一直引导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间大脑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于太极拳要求整体松,大脑一下子注意不过来,很可能产生注意这里,忘了那里,属于丢三落四,这时就要采取“逐渐加量法”。

比如长期的松肩,形成习惯后并保持住,这时就要加上坠肘的意念,那么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脑的注意力关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动,大脑就要想象肘部下坠,时间长了,肘部就会有下坠感,结合松肩,肘部的坠感就会更加强烈。

练出一个地方的松后,必须保持住,才能逐渐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不会丢三落四。等于是练出一项,保持住一项,然后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项目,这样才能最终练出身体的整体松。

太极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松,而是有意的放松、刻意的放松、甚至是故意的放松,也就是肢体的放松必须经过大脑控制,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放松。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松,但并不能体现肢体的沉重感来,必须加上大脑给手臂放松的想法,才能逐渐练出手臂的沉重感来,这才是太极功夫。

由于太极拳的松是逐渐练出来的,程序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哪个地方练出松来,那个地方就会逐渐练出沉来,把练出沉来的地方保持住,然后再练其他地方,只有这样,功夫才能逐渐长进,假如从松肩开始练,慢慢的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况下,再加入坠肘的想象力,将来手臂就会越来越沉,功力就会越来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样。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提问时间:2011-05-13 09:53

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朋友认为盘架子时同时出掌就是双重,这是犯了太极拳的原则性错误。

双重是有条件的:

1,必须是推手:

推手一是练招式的运用,二是练对对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对于对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浅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顶,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见力发力”,把对方给发出去。

2,必须是功夫浅人双手(双臂等)用力顶死:

功夫浅的人在推手时,有一种本能的顶抗,对方哪里用力就顶抗哪里,单手顶抗就是单重,双手顶抗就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用力前推时,与功夫深的人的棚劲相顶抗,由于功夫浅的人用力最大时,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

功夫浅的人用力推,当推不动的瞬间,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劲接住的,这时功夫浅的人用力达到最大,导致无法转换、无法使用腰挡劲,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后,还可以继续使用腰挡劲,用力发于跟,催动腰挡劲,发出的刚劲非常大,功夫浅的人就会被发出去。

如果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没有采取见力发力,而是采取柔化的方式进行化解,那么功夫浅的人虽然是双手用力前推,但这时就不是双重。

3,对于功夫浅的人来说是双重。

对于功夫深的人来说就不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对方见力发力,这时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对方双手的用力前推,这时采取见力发力,那么,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提问时间:2011-09-20 00:22

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劲道。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莫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就跟简化太极拳相似。

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

什么是劲道?

大体上说,就是通过松,练出沉来,当身体带着这种沉感做动作,时间长了就能练出一种沉劲,就是松沉劲。

根据动作的不同,又细分为棚劲,按劲等其他劲,这就是劲道,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总体上太极拳的劲又分为上下两种劲。

一是力发于脊,当手臂练出沉来以后,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过不断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传导给脊椎,等于是沉重的手臂挂在脊椎上,这时,手臂就会有一种沉重的,同时又向下、向外的撑劲。这种沉重感越练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质开始改变了,变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里裹铁一般。

当有了这种撑劲以后,脊椎到两手臂就成为一个开口的圈形,使得脊椎传到整个手臂有一个向外的膨胀感。

太极拳要求做动作非常的缓慢的练,慢练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缓慢的做动作时,一是为了练出这种沉感,再一个就是在做动作时保持这种沉感,也就是不丢劲,并且还要把这种沉劲越练越足。同时,为的是把肩关节练开,这样气就能练到手臂,直到手掌红等等。由于肩关节拉开,对于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人的打击对方时,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这两个点,而太极拳练出撑劲以后,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个手臂,随意一个地方都能发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后发力、也可以左右发力、也可以里外发力,还有上下都可以发力。

另一个就是力发于跟,当身体都练出松沉劲以后,这时由于身体是沉的,这种沉劲最终会练到并往下作用到脚底下,造成脚跟对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觉脚往下的踩劲非常大,同时大地的反作用也会加大,当大腿由弯曲往伸直的状态运动时,脚下的踩劲进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进一步加大,这种踩劲就会催动沉重的身体运动,同时加上力发于脊的撑劲,其威猛的刚劲非常巨大,而且,发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极拳要求整,所以,力发于脊,和力发于跟是一体的。

许多人认为快速出拳就是刚猛,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太极拳练出松沉劲以后,既可以快速出拳发力,也可以慢速出拳发力,而且是不光是拳头,而是整个手臂的随意一个地方都可以。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灵魂,虽然有人使用太极拳的招式,但用的却是肌肉力,也不能称为是太极拳,因为用力的本质与太极拳不同。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提问时间:2012-01-16 17:25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

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开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

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活跨圆跨: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

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断裂: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

挖坑:

开跨后,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

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

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

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

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铲劲: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爱问独发,仅供参考。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提问时间:2012-03-15 10:01

有网友要我继续解密,今天是315打假日,特发表太极气功,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气功。

看到以一本书上说,气是生物电,连生物电都出来了,呵呵。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

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

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说到气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一是:沉降。

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胀。

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

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

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

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在练拳当中,练出来的感觉和现象对太极气功进行分析和说明。

练太极拳,几乎练出什么东西,都是有感觉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觉。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再说身体: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当时给吓坏了,赶紧问师傅,师傅说没事接着练,我虽然接着练,但心里很不踏实,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

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

当融化到小腹时,我还想,这可能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

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练到小腹以后,我当时还想,小腹下面是双腿,不知道这个冰还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两条腿,那么怎么进行分叉融化。

结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师傅说,你已经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师傅能看出来,也是为了考验师傅一下,就问,您说我松到哪了,师傅在腿部一笔划,你松到这里了,我当时就说,您看出来了,我确实感觉松化到这里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后来,回想起身体练出气来的过程,明白了,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般人谈论太极的气,就会拿出拳论,照本宣科,人与亦云,断章取义,凑出一篇大论,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说完气,我再说一下呼吸。

所谓腹式呼吸,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肚子会下沉,就给肺部的纵向扩张创造了条件,由于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围,在放松情况下,无法横向扩张,那么,由于腹部下沉,就给肺部的往下的纵向扩张呼吸腾出了空间,所以,才是所说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据身体的需要,会自动进行配合的,而绝不能人为的进行控制。

以后,再有人说:动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你就哈哈一笑,换台、断网、走人。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提问时间:2012-06-18 01:49

有位网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个人,通过网上播放的视频,找到一位所谓的杨氏大师学太极拳,一见面,就跟大师说:我一看您打拳的视频,就觉得您有真功夫,这位大师夸赞的说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这里提醒初学者,你要是通过拳架的视频,就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太极功夫,你就不是初学者了,你至少达到宗师级的水准了。

现在许多人明白简化太极练不出东西来,开始学习传统太极,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下来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初学者,下面我就讲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授下来的传统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俗称正路子,或称大架子(到南方以后的称呼就不说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虽然是一套拳,但表现形式又分为母体架和拳架两种。

一是,母体架:是核心架、原体架、基础架、或者说功力架。

这套拳架,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球、圈、园、弧等等,构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母体架。

真正的杨澄浦的弟子,必须由杨澄浦手把手传授这套母体架,这样,才学到了杨式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

如果教的话,等于教两边,先教母体架,然后不断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断地校正,很累很麻烦。

学杨式太极拳,必须先学这套拳架,这套拳架是母体,更规范,也更容易练出内在的东西,当练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师傅指引着练后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体架,演化出来的拳架,是母体架的扩展、放大,变化。

练到拳架,就偏重于发力了,必须把母体架练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学拳架,动作是由母体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绝不能脱离母体架的范畴,也就是说,母体架的动作是原本的点,也就是出发点,从出发点出发的手脚动作等,才是正确的动作。

比如,搂膝傲步,搂膝是怎么来的,是由母体动作演化出来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搂膝。

母体架注重练出劲道,拳架注重发出劲道。

假如,没学母体架,而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传,第二,动作变形的非常大,那么错误也就大。

由于先学母体架,这是本,那么以后即使学后期的拳架,由于不脱离本,即使练错了,也可以再回到母体架上来,这样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并且知道怎样改正。

假如不学母体架,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由于脱离的本,一旦练错了,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没有母体架的束缚,就会随风飘荡,造成练成什么样的都有。由于学拳者会把后期的拳架,当成原本的架,等于脱离了母体架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么在后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着练错了,就会错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变形非常大,练出内在东西的希望也就越来越远。

练杨式太极拳,有四个要求。

一是,不许乱动。二是,直接了当,一步到位。三是,不许加入额外的动作。四是,不许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学的拳架,在这里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错误吧。

1,起式,抬起手臂后,往回拉一下在下按。

这里多了一个回拉,这一个多余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应该练出来的功效给拉没了。

陆续的有网友找到我,让我指点一下拳架,几乎都问到起式的下按是干什么用的,我就让网友伸出双臂,用下按,从上往下一拍网友的双臂,网友就如同皮球一样跳了起来,这就是下按的功效。当然,也有拍不起来的时候,前几天有一位网友找到我,我开门一看,好家伙,比我高半头,宽一半,又厚一半,就没拍起来,说明自己还有练得不够深的地方。但是,练下按,必须直截了当的下按。

太极拳,练出什么东西,能达到什么功效,不用别人说,练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动就会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双手,再往右甩双手,再往前甩,成为棚,身子还往右转。

既违反了直接了当,又增加了额外的动作。

本来动作严谨、规范、要求都非常高的动作,给练成甩手操了。

抱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着球,这两个同时达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练出开跨沉裆以后,这个球,左右在两臂的内侧圈着,球的后面被胸口轻轻地推着,而下面,是在小腹。(关于球,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太极拳分为外形的球,和内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对,那么,能不能练出内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许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练)为什么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推手,也没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对不上,那么,肯定是不对的,有一天在书上看到杨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没有出在杨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摄影师身上,也就是说,杨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这时,摄影师并不会太极拳,不知道定式在哪,这时没有按下快门,而是等杨澄浦开始转向左抱球的半途,给拍下来了,造成杨澄浦左棚手照片的定式,是身子朝向西的,那么,许多人按照照片进行学习,或进行校正,才造成左棚手斜着身子。(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推测,由于我学的拳架,左棚手必须胸口朝向正南)

因为从内在来说,就是跟球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身子朝向西,无法练出前弓步的开跨,不开跨,内在的球,根本就练不出来。

下面说说正确动作:

1,起式,抬起双臂,必须直接下落,腿停,手臂必须到位停住,即使不同时到位,也不许再调整一下。

(要是总调整,就影响了整,就太极拳来说,最不好练的,一是沉,二是整)

2,右转体抱球,身体、双手,直接往右走,重心一到停住,其他地方必须到位停住。

抱球,这里有接力、化力、蓄力,又有上护头、下护身的意思。

3,右抱球定式,手掌抱球,同时手臂和胸口同时圈住球,同时完成到位,到位,就是抱好了球停住以后,抬腿、迈左脚时,身体纹丝都不许晃动。

4,左棚手,胸口逐渐朝向正南,左手臂,从下、往前、往上,到达稍高于肩,膝盖停住,手臂必须停住。

从球的感觉来说,胸口慢慢推着胸前的球往前走(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而手臂,如同这个球的表面的下面、前面有尘土一样,用手臂的衣袖和手,从、下、前、上,在圈着、并擦这个球表面的尘土,而右手,走了一个近似于起式的下按。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引起争议,由于师承不同,教的也不同,造成学的也不同。

比如,就弟子来说,都是弟子,有入室弟子、入门弟子、挂名弟子、记名弟子、学习班弟子、大帮轰弟子,那么教起来,也分为手把手教、真心教、糊弄教,凑活教、随意教等等,都是教,学的东西不一样,结果肯定也就不一样,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现在说法很不一样。

假如您对我这篇文章有意见,我只是把我学的东西,和练出来的东西给说出来了,至于对不对,本人不争论。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提问时间:2012-07-05 12:00

太极拳的文章成千上万,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都不说太极内功练出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都不说练出太极内功有什么感受。

就给一些滥竽充数的假大师创造了骗人的条件,使得初学者上当受骗,有些假大师甚至贼喊捉贼,其实是掩盖自己的骗人的真相而已。

注意:太极内功,练出什么来,都是有感受的,这些感受才代表了真正的太极内功。

沉,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平台,没有练出沉,绝对练不出太极内功。

有人可能会问了,有的人,尤其是某些所谓的大师,没练出沉来,也能发人。

我在这里郑重的提醒太极爱好者,练太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盘架子,必须正确的拳架,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也就是过程正确,结果才能正确,错误的过程(拳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内功)。

第二部分,就是推手,假如拳架不正确,或干脆不练拳架,能不能直接练推手,明确的说当然可以。那么能不能练出发人,明确的说也能练出一定的发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发人,只是太极拳最粗浅的,最皮毛的、最不干脆的发人,往好了说,只是太极发人的一些技巧而已,可以说,甚至都达不到太极的力发于脊。

一旦这样的人,穿上一身太极的行头,自封为大师,大作宣传,其欺骗性非常巨大,这一点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有的网友说,某某某大师说了,不应该练出沉来,练出沉来就僵了。呵呵,这个大师,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您自己琢磨吧。

以前回答网友的提问时,回答过内功的感受,今天从新整理出来,形成太极内功,进行单独发表。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就说松肩坠肘吧

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

在这里,尽量从上往下说,因为练出内功,也是从上往下练出来的。

注意:每一项感受,至少有3-4个月的强烈期,然后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长期有。

1,感觉手臂开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练沉重感越强烈。

2,感觉手臂的膨胀和手掌的膨胀。

3,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4,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扎3-4个月)。

6,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也是3-4个月)

7,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细轻,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8,某些动作,感觉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铁铲子,手臂是铲子把。

9,做按时,感觉手臂里各有一个小绳,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时,感觉这两根小绳在拉动扁桃腺。

由于手臂练出沉来以后,这种沉会拉动到脖子根部,就会把脖子拉长,就会拉动脖子内部的器官,那么,就会拉动扁桃腺。

10,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骨头上面的肉体,往下压在骨头上,骨头下面的肉体,会往下拉坠着骨头。

11,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在往前擦一个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时,感觉双臂在圈着一个球,球的后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觉穿着一个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坠。

14,从肩到脊椎,之间的肉体,变成胶皮状,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

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胸口中间,感觉里面长一个瘤子,越长越大,以后会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一点可参看,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6,跨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胯部的滑动性增加了。

7,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漆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练开跨时,感觉跨部向外又酸又胀(开跨必须有这种感受)。

12,感觉腿和跨,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中正安舒)。

13,腰与跨,如同两跨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腰裆的铲劲)。

14,后座时,感觉坐在一个鸡蛋粗的木棍上,非常稳当(骨头的支撑)。

15,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感觉有球的存在,根据动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16,开跨后,感觉以跨尖为支点,能感受形成的杠杆力。

17,开跨后,腰、跨、裆的旋动,能感受形成的螺旋。

大致练出上面说的这些,说明太极内功练出来了,差一条,都说明练得不全面。

说明一下

甄子丹:母亲的“太极教育法” 篇3

其实他们不知道:甄子丹的母亲更能打。

ll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我就进入母亲在波士顿开设的武馆里习武,也点滴见证着母亲以新移民的身份,在陌生的环境开创通常专属于男性的事业。而那一长串被低调母亲刻意封存的履历——世界太极拳锦标赛冠军,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的武术教练,被美国最著名的武术杂志《黑带》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武术家之一——却是从小习武的我最为敬佩与信赖的参照印迹,我笃信沿着母亲的步履走准没错。

武术哲学讲究“践形尽性”,母亲教导我认知武术乃至人生的方式,真正秉承了这一点。擅长器乐的父亲在我很小时就教我弹奏钢琴,但我并不喜欢,宁可清晨5点起来和母亲习武。有时我刚练完武,手掌上的血泡还在渗血,就被父亲叫去弹琴,自然不乐意。母亲看出我的“形”和“性”,就劝父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儿子自己从乐器和武器中选择!”最终,我得到“特赦”——优先习武,弹琴自便。

在习武的强度上,母亲也不作强求,只是常问我一个问题:“与人刀剑相向时,你相信自己的身手吗?”这句充满禅意的警示让我在平时练习时不敢懈怠,也自叹母亲确是一位太极高手,对任何事情都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在我十六七岁的成长关键时期,母亲动员我回北京武术专业队将多年的武艺“淬火”一番。我当然不想远离家人,但我信赖母亲的眼光,于是抛开所有眷恋,只身前往北京市什刹海运动学校武术队接受了两年多的训练。我19岁学成回到美国,当年就获得全美武术冠军,并通过母亲的一位学生介绍,从此踏进香港影视圈。

很多人对我演艺事业的评价都是“大器晚成”,我赞成这样的评价。在影视圈里沉浮了20年的我,出演了三四十部影视作品还未见大红大紫,更糟糕的是当时还因尝试自己导戏借了不少高利贷,以致事业和经济都陷入低谷。那段茫然的日子,我用抽烟排遣压力,烟瘾越来越大。有一天,母亲来片场探班后终于忍无可忍,说:“我跟你比一比吧!从今天起,我戒掉喝了30年的午茶,你戒掉抽了3年的烟,看谁赢!”事后听妹妹说,母亲从那天起果真不喝茶了,而我无可推托,就此戒了烟。

如今我也是一女一子的父亲了,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仍乐于接受母亲的“太极教育法”。我的女儿个性比较懒惰,母亲就为她报名学溜冰,一方面让她增加体能锻炼,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她学会尝试风险,花钱买跤摔。至于儿子,母亲则建议将来一定读最普通的学校:“男孩子日后要挣钱养家,不可依靠家庭,一定要挫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入读高学费的国际学校固然能学会怎样得体地吃好一只龙虾,但不见得学得到怎样换一只水龙头!”

那次陪母亲看李云迪的专场音乐会,我问道:“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让我习武还是练钢琴?”母亲为难地耸了耸肩:“很难说。我现在可以看到你今天的路这样宽阔,当然不会选择别的路。可当初假如逼你弹琴,说不定也能成为很有名的钢琴家。只是,如果是一个不开心的钢琴家,我情愿不要赌……”

也许你们会觉得她又在耍太极。不过我却想感谢母亲:感谢她那一手“推己及人”的好太极!

太极拳教育 篇4

1 太极拳的人文艺术内涵

人文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总结,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人文艺术是人对于环境、生命等内容的精神思考,包括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思想、人生思考等内容;(2) 人文艺术是一切社会、家庭关系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社会关系学、伦理道德学等;(3)人文艺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联系,是研究人如何与社会环境实现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太极拳蕴含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人文艺术不仅仅诠释了其丰富的精神含义,也展现了太极文化的礼教性与教育方法。

1 . 1 太极拳理中蕴含的人文艺术内涵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起源于中华民族生活劳动中。太极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汇聚了医学、养生、心理、体育等多种学科思想,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哲学、文化之大成。太极拳精神理念深受《周易》与《道德经》这两部道教经典书籍的哲学思想影响,如太极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思想渊源于《周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等思想,因此可以说太极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道教思想。太极拳的创立者、继承者以及发扬者均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仪(阴阳)构成,两仪是构成现实世界最基础的元素。该思想要求人们以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协调的思维观念去看待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均是相生相克的;太极拳文化中的“柔中有刚,刚中见柔,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转化”思想在现实社会得到几位广泛的应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四两拨千斤”“巧劲破蛮力”等名句正是渊源于太极拳文化。这些名句体现了太极拳在生物力学运用方面的炉火纯青,惯性力、杠杆原理、动量冲量转化等力学原理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太极拳阴阳学说认为宇宙是大太极,人体是小太极,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气血运转正如同宇宙中的日月星辰运转一样,日月星辰无序那么势必会造成宇宙的混乱,而人体新陈代谢与气血运转失衡,那么会产生各种疾病,疾病使人体由健而弱而衰,日积月累人体就如同混乱的宇宙一样归于消亡。气血畅通周流不息,人体太极循环周而复始,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根本。这正是太极拳中的养生思想,也是修习太极拳的核心要点。

1 . 2 太极拳人文艺术的礼教性

太极阴阳鱼与伏羲八卦图是中国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展示,听信了社会中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重属性,阴阳属性相互协调、相互协调,使得万事万物能够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而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其目的是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心理和生理协同发展。如果将教育比喻成太极,那么德、智、美内容主静属阴,体、劳内容主动属阳,阴阳相济,相互促进、构成了人发展的五大重要元素。从太极阴阳鱼的图形上可以看出,阴阳是不能够完全对立分割的,阴不能离开阳,而阳同样不能离开阴,阴阳互化才能够构成原始的“道”。

借鉴太极拳的这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壮学生的身体,锤炼其体质,培养其优雅的形态动作,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不断修习太极拳中的“身性双修、形神和谐发展”,去领悟太极拳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以太极拳“小道”去感受万事万物变化之“大道”,不断去探索太极拳哲学理念,追求人体“心”与“体”的完美平衡。修习太极拳,应该充分掌握太极拳自身文化艺术内涵,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万事万物,用太极哲学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求人与自然的协调。

2 太极拳人文艺术性的终身体育锻炼观

人不是孤立生存与这个世界上,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与人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不断理解自然运行规律,不断掌握自然运行法则,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人的生长其实就是人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随着人的身体不断发育成熟,思维观念的不断健全,人与自然地契合度不断增加。人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的,人生存与自然环境中,吃自然界的五谷杂粮,喝自然界的溪泉,是不可能无病无灾、无焦无愁的。传统中医以及太极学说均认为:“人体疾病源于气血不畅、肺腑脾脏受损,而气血不畅、肺腑脾脏受损是因为人体水土不运、五谷不化”。从现代思想来说,人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体与思想,才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太极拳修习者在修习太极拳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太极拳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也应该掌握其人文艺术性。太极拳思想理念是中华传统哲学理念与养生理念的集成,是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思想总结。太极拳是太极学说的具象化,通过起手、动静、虚实、尽头、收势等动作,吐垢纳新,促进气血运行。与篮球、足球等竞技性、对抗性体育项目不同,太极拳更加注重高质量轻负载,太极拳学习者能够在修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实现对身体的有效锻炼。同时太极拳的适应范围较广,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修习太极拳,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3 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与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3 . 1 培养太极拳教学者的人文艺术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太极拳中蕴含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逐渐改变练习者对于万事万物粗浅的认识,能够全面系统地看待各种问题。太极拳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更是具有人文艺术性的哲学精髓的具象化。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的人群进行修习,能够让修习者修身养性、适应自然的哲学艺术。修习太极拳只有明其理、知其义,才能够感受到太极拳的精神魅力,才能够学好它。体育教育不仅是对于学习者的身体与智力上的锻炼,更是一种思想、道德、文化上的熏陶。太极拳学习者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者启发教育与疏导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太极拳这一中华拳术艺术的发展,应该不断培养太极拳教学者的人文艺术素质,使其明理通技懂术,这样才能够为学习者随时答疑解惑,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太极拳。

3 . 2 太极拳教学的人文艺术性

太极拳理中讲, 太极拳是以拳法定势为基础元素, 拳形为框架,推手为感知手段,散手为表现形式,从而体会力的产生与发放、气血运行、意念转移, 终而化有为无, 至大成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点,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广泛汲取太极拳文化的养料,充分发挥出太极拳文化的艺术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应着重把研究太极拳的趣味性、功能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技巧的高明性、形式的多样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欣赏并且感悟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作品,掌握最原始最全面的太极拳资料,并且充分吸收与借鉴这些第一手的太极拳研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形神聚敛,人道两通的修习境界。

3 . 3 太极拳终身体育锻炼的人文艺术原则

太极拳心得 篇5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青年是多梦的季节,老年是圆梦的岁月,我出生于五零后,刚退休,就开始在老年大学开办的太极班里,学习自己喜欢的太极拳,在太极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学到了一定太极知识,使我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和充实了生活。

老年大学太极班真好,在这里有管理负责的班委,有教我们打拳的太极老师;有教我们唱歌的老师,在这里我交了很多朋友,处处感受着老师对学员的关心,学员对学员之间的友谊,我今年正好是花甲之年,但我觉得自己还不是很老,因为我们相聚在”求知、交友、健康、快乐”的大家庭里,好像已失去的青春又回到了身边。

在几年的退休时间里,我深深的爱上了太极拳,它是个可以让人探索一生都不会厌烦的功夫,也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拳术,在老师一招一式的演示、讲解下,自己认真观摩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观看太极拳的有关光碟,再一遍一遍按照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练习、感悟太极的精髓。太极班用健康、快乐的生活成为我们老年生活的主流,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受益匪浅。我要真诚的说一声:感谢您----我的太极老师!

在这里,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我们的思想不再陈旧,老年大学用文明滋润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田,使我们接收和提高了与时俱进的理念,让文明、健康、和谐的风气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拥有了平和的心境,使我们的夕阳之路越走越宽。让我再一次深情地说一声:感谢您----老年大学!

太极班学员--------冯其姝

太极拳教育 篇6

摘 要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运动者喜爱的拳术。太极拳的八门劲法是太极拳套路和技击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太极拳的掤劲性质和太极拳动静结合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说明掤劲的性质和对太极拳动静结合运动的影响,希望能给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点理论帮助。

关键词 掤劲 动静 太极拳

一、掤劲

王宗岳把太极拳的蓄劲和发劲打比方成“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就和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吻合,也可以认为在蓄劲时不论身形开合,都是开劲,相反,发劲就都叫做合劲,这对应太极拳的十三势,在开劲的时候就像太极八卦图中的“离中虚”,外实内虚。合劲的时候就像“坎中满”,外虚内实。

太极拳八门劲法里面的掤、捋、挤、按、采、挒是根据地理方位来命名的,同样是四隅劲的肘和靠,则是根据发放劲力的部位来命名的。八门劲力都具备刚柔并济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掤劲,都是由掤劲变化而来的,掤劲生于弹性,这种弹性的劲力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上将骨骼韧带等与肌肉联合起来放长锻炼出来的。所以说掤劲不是人身原有的一种劲力,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够渐渐体会出来。因为掤劲的方向和大小总是随着作用点上所受外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用弓来做一个假设,掤劲是拉满弓后,从满弓释放时,到射箭出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弓的形变和弓弦的拉伸,到射出箭去或者恢复形变的过程所展现的劲力,就是掤劲。下图中从A到B的过程。如图1。

图1满弓示意图

根据胡克定律: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力与变形成正比。在弓的弹性限度内,弓和弦的形变量与恢复形变所释放的力量成正比。公式:F=k•x,或者ΔF=kΔx在这个公式中,F表示弓被拉满后,恢复形变所释放的力量,也就是发射弓箭的力量,在这里假设成为掤劲,在国际单位制中,F的单位是牛。k表示物体的劲度(倔强)系数,也就是弓和弦的劲度系数,是一个常数,k的单位是牛/米。x或者Δx表示的是形变量(弹性形变),弓和弦被拉伸所发生的形变量,是一个变量,x的单位是米。从公式中可以发现F和k、x成正比关系。

在劲度系数允许的范围内,被拉伸的形变量越大,恢复形变时所释放的力量就越大,箭被射出的力量也就越大,那么,箭的速度也就越快,攻击力也就越强。也就可以这样认为,太极拳的掤劲在蓄劲时,在身体柔韧的条件下,螺旋幅度越大,蓄劲就越充足,蓄劲的动作速度也就会越慢,合劲时的表现就越柔和。相反,发劲时,动作的速度就会很快,攻击力就表现得越刚烈。

掤,手臂呈弧形,前臂由下向上、向外架张出去,劲力圆满有张力有弹性。向前而又向上用力的斜线动作就是掤。简单的概括起来就是掌心由内向外缠丝。太极拳掤劲的运用通常是在右手掤住对方时,以右手的粘着点作为轴心运动的旋转,伴随“主宰于腰脊”的轴心旋转,采取螺旋式的缠丝劲进行划弧,同时收胯转腰,在技击时达到一种使对手站立不稳,身体向后倾倒的攻擊效果。

二、掤劲和动静结合

太极拳八门劲法中掤劲的技击发力主宰于腰,然而腰位于人身的中部,具有中轴的功能,这样双手才能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性做到太极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和”,假设腰脊为动力点的中心轴线V,两手臂用A和B表示。

当人在太极拳掤劲技击的准备期间,处于一种静态的酝酿劲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图中甲所示,A和B在V的中轴线的作用下,处于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体现了太极拳掤劲在技击运动过程的动中有静。

当人运用八门劲法的掤劲时,手臂由内往外翻,就如同图中乙所示,在中轴线V的主宰下,两手臂顺势按照由内往外发劲的特点处于技击运动中,在V的顺时针方向作用下,通过节节贯穿的特点变成运动的平衡,将掤劲发放到手的接触点上,就如同高速旋转的A和B,V线的转速带动A和B的运动,V线的角速度大于A和B角速度,在太极拳中,体现为拧腰转膀的幅度。A和B的线速度,也就是运动的速度远远大于V线的运动速度,在太极拳的技击里,体现在两手的掤劲发放劲力时出手速度的迅猛和发劲技击的刚烈。

当人手臂由外往内翻,就是反方向的掤劲,在太极拳中叫做八门劲法的捋劲。当运用反方向掤劲,也就是捋劲时,就如同图中丙所示,在中轴线V的主宰下,两手臂顺势按照由外往内发劲的特点处于技击运动中,在V的逆时针方向作用下,通过节节贯穿的特点变成运动的平衡,将捋劲发放到手的接触点上,就如同高速旋转的A和B,V线的逆时针快速转动带动A和B的运动,V线的角速度大于A和B角速度,在太极拳中,体现为拧腰转膀的幅度。A和B的线速度,也就是运动的速度远远大于V线的运动速度,在太极拳的技击里,体现在两手的捋劲发放劲力时出手速度的迅猛和发劲技击的刚烈。

当太极拳掤劲技击动作的的相互连接和间歇发劲时,就如同图中丁所示,每一次尽力的发放结束或者发放劲力的刚开始,两手A和B的启动都是在中轴线V的主宰下实现的,这就体现了太极拳在技击过程中的“一动全动”的运动特点。不论中轴线V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A和B的运动路线和运动的方向都是在V的主宰下实现的,这就体现了太极拳技击的“身肢放长”的发劲特点,同时,把运动技击过程的动态转化成一种运动的动态平衡,在掤劲的技击顺时针转动时,双手臂表现为离心运动;当逆时针转动时,双手臂表现为离心运动;在顺时针运动转变成逆时针运动时,或者逆时针运动转变成顺时针运动时,不论A和B的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都表现为动态过程的协调统一,都充分说明了太极拳掤劲对太极拳动静结合的深刻影响。

总之,通过本文的图解和分析,说明了:一,太极拳掤劲的蓄劲、发劲、技击运用的过程,都明显的体现出太极拳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二,太极拳动静结合的特点和太极拳掤劲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掤劲和动静结合都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击运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本社.太极拳全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2]魏树人,王洁,蓝清雨.杨式太极拳述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

[3]陈鑫,陈东山整理.太极拳画图讲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

[4]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4.

太极拳教育 篇7

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的兵孺玄道释、医术艺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汇聚一体,具有鲜明、独特、和谐理念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理性的回归,通过心灵的觉悟,实现自然的呈现与性命的皈依,完成超越自我、人生豁达,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从太极拳文化中折射出来的哲学理念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思想正好对大学生在大众文化思潮蔓延下的种种思想滑坡现象给予补益”。对太极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与思想体系的学习与领悟,有利于对大学生在高校主流文化下思想道德的培养。

1 太极拳折射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虽然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精华。太极拳讲究“中庸”,每一招式都要求“守中”、“用中”、“不偏不倚”、“中正安适”,这正是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太极拳讲究“天人合一”,要求练习者遵循自然、心静如水、心无杂念、心静体松,这些与老庄哲学所提倡的“不争”、“贵柔”、“无为”等思想一脉相承;太极拳讲究“阴、阳”,认为一招一式之中均包含阴、阳,并且阴、阳互相转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与易学倡导的“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无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如出一辙。太极拳拳理深深的植根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通过太极拳这个载体,我们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们练拳、练心,修身养性,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2 太极拳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2.1 能够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我们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然而在市场经济、西方学说等浪潮的冲击下,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当代大学生心机荡漾,立场不定,扑朔迷离。太极拳提倡“天人合一”,人体是小宇宙,自然界是大宇宙,人的言行要符合自然界的规律,要从自然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师法自然。通过太极拳的系统练习,可以感悟大自然的伟大,敬畏大自然的威严,学生逐渐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2 能够潜化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涵养

太极拳被称为“仁义”拳、“道义”拳,太极拳拳势处处体现“舍己为人”,“随曲就伸”、“不偏不倚”等道德品性。太极拳门规戒律之门尊十二严:“端”、“公”、“仁”、“浩”、“忠”、“诚”、“敬”、“正”、“义”、“勇”、“信”、“德”要求练拳者要心胸坦荡、胸怀大义、仁慈善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学习太极拳要求学生以礼始以利终,练拳时虚怀若谷,具有天地间浩然正气。通过太极拳的系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谦虚冷静、豁达大度之胸怀,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涵养的目的。

2.3 能够推动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

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素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太极拳要求习练者能够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头。太极拳不像体操,他是全身上下,各个关节的立体化、螺旋式运动。初练太极拳往往难以驾驭身躯,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没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就难以学好太极拳。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素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说,这种对外力的感应能力,不只是手上的功夫,而是指全身,没有极高的功力和智慧难以达到。太极拳拳被误认为“老人拳”,学生初学太极拳对其缓慢、柔和动作的外在表现往往心有抵触,他们向往刺激,充满激情的体育项目,对于太极拳大都抱着为了考试应付了事的心态。因此学生学好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其意志品质提高的过程,我们要正确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太极拳那种意随身动、气随意行、身为驱使之独特魅力。

2.4 太极拳文化能培养大学生民族人文精神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存在方式”。太极拳文化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民族身体文化一个独特的代表符号。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该民族对生命存在和民族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民族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的追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精神灵魂。民族的人文精神无形中指导着这个民族的价值趋向、为人处事、行为选择、审美导向,指点着人的行止、喜怒、美丑、态度、中和等。而太极拳文化正是民族人文精神的解读与载体,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接受太极拳文化洗礼与熏陶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民族人文精神。

3 太极拳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失衡的矫正

3.1“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汲取大众文化养分中张扬大学生的个性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0后,大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面对网络、电视媒体、书报杂志,其接受的信息已经多元化。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发繁荣,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何在发展大学生个性、张扬大学生个性的同时,保持其思想的先进性、纯洁性已经是我们高校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太极拳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可以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分清社会主流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繁纷复杂的大众文化中立场分明彰显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2 太极拳用道德理性矫正大学生价值观

“太极拳蕴含的道德伦理包含了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对人伦与和平的主张,对正义和德行的扶立等诸多内容,这不仅是太极拳历经百年锻造的结果,这更加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精神深刻熔铸的体现”。太极拳拳理中有“立身中正”、“以柔克刚”、“以静修身”、“无为而为”、“虚实有度”等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在西方文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注重个人奋斗和个人发展忽略了团队协作和服务奉献;一些学生讲实惠注重眼前利益缺乏社会理性。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矫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

3.3 太极拳修心养性的价值论抑制大众文化的颠覆性

伴随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脚步,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在中国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壮大形成为一种主文化形态,通过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它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象牙塔里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的发育。太极拳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是一种适欲性文化,一招一式之间强调守中、过犹不及,讲究呼吸的节律。演练太极拳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心无杂念,万事无忧,寻求的是尘世间人生的豁达。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果能够获得太极的真谛,就能守住内心深处那片净土。

3.4“无极而太极”有利于大学生从大众文化的世俗、功利性回归到灵性

王夫之说:“无极,无有一极也,无有不极也。有一极,则有不极矣;无极而太极,无有不极,乃谓太极,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阴阳互为其根。佛家有语:有既是无,无既是有也是这个道理。大众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如快餐一样迎合人们的口味随时改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在光怪陆离、世俗的大众文化面前,往往深陷其中、欲罢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慢慢导致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下滑。无极而太极是人生大喜大悲后的感悟,其文化内涵可以有效矫正大学生在大众文化思潮蔓延下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灵魂回归到儿时的天真漫烂,充满灵性。

3.5“天人合一”整体观矫正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

天人合一在道家眼中,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和人本是合一的。但是在人治的社会中,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慢慢变得势利起来,丧失了原有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相协调,最终导致“绝圣弃智”,出现个人主义现象。太极拳集道家文化之大成,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练习太极拳可以教会我们处事的哲学,可以让我们真心体悟,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4 结论

太极拳文化包容了古代佛家的“慈悲为怀”、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学说的“中庸”等深刻的伦理思想和哲理观念,从太极拳文化中折射出来的伦理道德思想可以有效抵制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意识到目前太极拳在高校的传播还是遇到很到障碍。诚然,从太极拳文化中折射的思想与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但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太极拳,探讨太极拳文化对于人生的有益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有计划的促进太极拳在大学校园的推广,像马云那样陶醉其中,我们体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在高校弘扬太极拳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提升道德情操、提高意志品质、培养民族人文精神,而且可以有效矫正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衡的现象。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

参考文献

[1]余功保.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郑琛.太极拳道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王洪杰.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D].开封:河南大学,2007.

[4]吕云龙.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价值[J].搏击.武术科学,2008(5):25-26.

[5]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44.

太极拳教育 篇8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1,2,3]。CDIO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主张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然后上升至理论,最后再回到实际操作中来,以创作最终产品为教学目标。

对于工程院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成为一线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与模式正符合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这为实施CDIO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4]。

近年来,大多数工程院校的公共体育武术教学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太极拳、少林拳等实用性较强的传统拳以及实战性较强的散打、女子防身术等内容为主。目前太极拳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一般是将动作简单地教给学生,部分教师能将动作实战用法融入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些许学习兴趣,但紧接着就是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学生大多是依葫芦画瓢,只学会动作做法,并没有理解动作为什么这么做、战术思想是什么、其实战用法有几种、太极文化内涵反映的是什么,最后往往是在考试后就将其搁置一边再不去练习。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原因,除了部分武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武术文化理论知识匮乏外,还有就是其教法运用不理想。笔者试图借助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太极拳教学,使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种能力培养在太极拳课程中得以渗透和加强,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新方法。这样既顺应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趋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 研究现状

通过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检索全国20多种主要体育学术杂志以及全国中文体育文献索引、体育文献摘要,共检索到关于CDIO理念下的教学应用相关研究文章只有71篇,其中体育方面的研究仅2篇,分别是汤月琴《CDIO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蔡志霞《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武术教学的探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内,检索到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的文章为0篇。由此可见,我国有关CDIO理念下武术教学相关的研究非常少。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是在CDIO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以及CDIO教学模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以上两人的研究对象是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特别是蔡志霞《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武术教学的探讨》的研究对象是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的学生。两者的研究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学生创编武术或健美操套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研究。其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对于毫无体育专业基础的学生执行难度比较大。

3 CDIO理念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以CDIO教育模式为指导理念,按照CDIO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把太极拳套路实战用法作为项目,进行“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教学尝试。将成套太极拳用八节课教完后,再用一节课将太极理论及其实战用法的常规技巧给学生讲解清楚。同时在本节课中,根据成套太极拳动作的八个小节,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3-5名(每组同学尽量身高各异,以便学生构思设计出更多的实战打法),要求每小组用一周时间,针对一节太极拳动作构思、设计实战打法的方案,并通过反复演练使方案得以实现。在下一周的武术课上,各小组对实战打法进行展示,以检验实际运行效果。

3.1 Conceive-构思

太极拳实战用法构思是指每个小组要构思以下几个问题:要查那些资料、谁来负责讲解、谁来负责演练,为了每个同学都得到提高如何进行角色互换等问题。武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战搏杀,太极拳亦是如此,但是凭空想象是不会知道实战用法及其要点的。需要根据教师讲述的太极拳实战用法规律、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琢磨、反复推敲才行。负责讲解的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负责配合演练的学生,要思考如何实现动作的真实性又不伤害同学等问题。每位同学都要考虑角色互换的问题。

3.2 Design-设计

太极拳实战用法设计,是指各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通力协作设计出实战演练方案。太极拳动作在实战运用时随着对手身高的不同、两人距离的远近有击打方法和击打点的区别,甚至用法也会发生变化。有的太极动作既是打法又是拿法,在不同的时机应有不同的用法,因此每个小组内的同学要群策群力、密切协作设计出多种演练方案,以便更加全面地诠释太极拳的实战技法。在设计演练方案时,各组内同学要分工协作,不但考虑到要有利于发挥各人之长处,还要考虑到要角色进行互换,以使每位同学都受到全面的锻炼。

3.3 Implement-实现

太极拳实战用法的实现,是指使各小组设计的演练方案在课堂展示之前要进行反复演练。各小组根据设计的演练方案,各司其职,进行实际操练。实现的过程是一个组员互相协调、改进、完善设计方案的过程,也是学生“做中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员要集思广益,互相合作,运用太极理论指导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来验证理论。其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套路动作和透彻理解太极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角色扮演及其互换,能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从方案构思到实现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练习过程,是一次“做中学”的过程。

3.4 Operate-运作

太极拳实战用法方案的运作,是指各小组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演练设计方案,这是一个成果展示的过程。同学们可以在小组课堂实战演练中分享各组奇思妙想的设计方案和对太极文化理论知识运用的成果,从而也开阔了视野,有利于提升本小组设计理念。通过实战演练,使同学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加深了对太极拳及其文化的理解,激起了强烈的练习兴趣。

4 教师的角色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信息存储的介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是学习过程和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协调人[5]。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负有引导、监督和评价的职责,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究规律和致力创新,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有机联系。要保证实际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合理分工合作[6]。特别是涉及到太极理论时,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指导其完成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过程。在课堂成果演示结束时必须做细致的总结,将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或指正,并将太极理论结合实战例子给予透彻的讲解,以便同学真正掌握并能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因为太极的实战理念(比如“后发制人,欲进先退,欲左先右,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即是太极拳哲理,也是人生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世的哲理,而且同学们透彻理解后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有利于坚持把太极拳作为终身锻炼的方式。

5 教学总结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 CDIO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在工程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它较以往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5.1 使学生轻松准确掌握了太极动作及其实战用法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武术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模拟各种时机状态下的实战攻防打斗,较全面地掌握了套路动作的实战技法,又通过实战检验了套路动作掌握的是否准确。因此,通过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武术教学,使学生更精准的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

5.2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种能力能够在太极拳课程中得以渗透和加强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太极拳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过程,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设计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5.3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太极拳教学,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太极拳的健身价值,特别是富含哲理的太极理论,既可以指导练习太极拳,又可以作为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论。通过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演练的参与性、表演的展示性。除此之外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参与班级、系部、学院组织的文艺活动,使太极拳在校园里得到了很好的推广[7]。

摘要:本文是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运用到工程院校太极拳教学中的理论和新的经验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做中学”、“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不仅使学生轻松准确掌握了太极拳技术动作及其实战用法,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准确的理解吸收拳法理论,同时增强了自学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为学生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CDIO工程模式,工程院校,太极拳,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19.

[2]白少布.CDIO模式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价值工程,2011:237-238.

[3]曾宪贵.基于CDIO理念的汇编语言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O11,(1):P25.

[4]陈冬松.将CDIO引入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7.

[5]齐明珍.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4月上旬刊):117-118.

[6]吴雅娟,等.CDIO教育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141-143.

太极拳教育 篇9

一、太极文化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1. 太极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太极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太极文化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 并且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 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而大学生就可以接受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自我的感触来领悟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之间关系, 从而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好基础。

2. 太极文化可以陪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太极文化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太极中太极拳主要讲究"和", 人体内部的和谐加上人体和自然、宇宙的和谐最终形成了真正的和谐统一。而太极拳的"和"还表现在其武德上, 太极拳的精髓向来不追求争强斗狠、追求胜利, 而是追求一种自我的不断提升, 精神和身体同时的提升, 最终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所以太极文化具有豁达、和善、大度、谦虚, 这些品质正是目前大学生需要的道德品质。

不仅如此, 太极拳的理念中还讲究一个圆, 太极拳的拳术讲究攻守兼备, 整个拳路化成一个圆, 让对手无从下手, 圆是中国思想中最佳的理念, 圆的任何一点都一样, 都是最强点, 圆没有任何弱点。而大学生的思想也需要圆的理念, 只有大学生的思想达到真正的圆, 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才真正的无懈可击, 才能面对未来不断的挑战。

太极拳中将德诠释的非常到位, 太极拳中讲究先修心、再修技, 只有自己先做到心静无杂念, 在练拳的时候才能达到全情投入。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 静心可以让一个人可以更好地去思考问题。

3. 太极文化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气质。

随着设会不断的进步, 社会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以坐为主, 并且长期的伏案书写或者面对电脑。从中医角度来讲:久坐易生阴。而太极分阴阳, 一个人阳盛阴衰则精气足, 状态好, 而如果一个人阴盛阳衰, 那就表现出精气差、状态差的状态。而太极文化讲究的是阴阳协调, 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就可以理解为静和动要相辅相成, 静不应过多, 动不易过量, 只有达到阴阳协调才是最佳的状态。

4. 太极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一种沉着的气质。

太极拳表面上是一种武术, 但从实质上也是一种修心的方法。要练习太极拳首先必须要做到心静无杂念, 将外界的干扰都屏蔽, 只有首先将内心调节到静的状态,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学习太极拳。而目前大学生正需要这种沉着气质,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 生活节奏加快, 所有人都处在一种烦躁、紧张的精神状态中, 而柔和、缓慢的太极拳的理念却可以给大学生指引出新的方向,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才是大学生最该拥有的气质。

5. 太极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果断意识。

尽管太极拳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慢、柔为主, 但是当太极拳出招攻击的瞬间却可以达到快、准、狠的效果。这种理念也是目前大学生非常需要的, 目前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都会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 而这种犹豫就会错过最佳的决定时间。所以大学生同样需要太极文化中的果断, 在面对任何困难时, 只有果断决定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6. 太极文化可以影响大学的民族精神。

(1) 太极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的栋梁, 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爱国的心, 否则如何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而太极文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之一, 并且太极文化也和其他很多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着关系, 而大学生通过了解太极文化就会逐渐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前人辉煌的发现和不同的理念, 大学生在感叹祖先伟大的同时也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大学生会以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 太极文化可以影响大学生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爱好和平一直是中国人的理念, 中华民族也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从古至今任何任何明君都会以和来治天下。而太极文化中也充满的和的思想。太极文化的主体是修身养性而不是去争强斗狠, 太极拳讲究的是谦让、和善的理念。而当代的大学生也必须要拥有和的理念, 待人和气、工作和善才是一名真正具有高尚思想大学生应该做的。 (3) 太极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一种坚韧的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理念讲究的打破常规, 和其他拳法的硬不同, 太极拳讲究的以柔克刚, 四两拨千斤。而在真正的搏击中, 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有四两拨千斤的时候, 需要我们等到对手出现破绽才能迅速出击, 所以在等待的过程中就需要一种坚韧。而大学生也要从太极文化中学习之中学到这种坚韧的精神, 当大学生面对困难和苦难的时, 必须要保证可以坚持下去, 最后才能等到时机的到来。

7. 太极文化可以有效地矫正大学生失衡的思想。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水平都不断地发展, 学生接受思想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但是思想的内容却掺杂了很多负面思想, 最终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失衡。例如目前快餐文化的流行, 影视作品的低俗, 拜金主义的追逐等等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 并且很多思想已经成功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而太极文化中的和、静就可以很好的矫正大学生目前已经失衡的思想, 大学生通过一种静的思维来思考世界就会发现到底是什么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丑的。在静静的考虑之后, 大学生自然会选择正确的思想, 而大学生失衡的思想自然就会逐渐的达到平衡。

8. 太极文化可以让学生回归真我。

当下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理论以及追求, 大部分人都在浮躁的社会中追求着物质和权力, 而太极文化的要求从心静开始去感受自然, 去感受身体。这对于浮躁的大学生来说, 正需要这种静来让自己回归真我, 通过静的思考去想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自己的梦想又是什么?只有一个人回归了自我, 才真正的自我。

二、目前太极文化和大学生难以融合的原因

1. 学生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生已经逐渐喜欢并习惯目前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他们不愿意再去接受其他思想, 不想再去学习、去理解、去考虑, 只想以现状继续生活。

2. 学校的原因。

很多大学看到的只是发展, 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发展的确固然重要, 但是学校也应该看到, 除了金钱和权力的追逐, 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梦想。

3. 社会原因。

目前社会的经济的确飞速的发展, 而人们的思想却也朝着经济利益发展,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已经无法让人们再有时间去理解其他思想。

三、结语

大学被称为象牙塔, 大学生可以在大学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事实上目前的大学已经充斥了不同的思想和理念, 这些理念和思想都在不断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 甚至有些思想已经将大学生的道德冲击的所剩无几。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应精下心来, 仔细的去思考一下, 要学着太极的思考方式来思考, 也许学生和学校都会看到不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建真, 张兴洲.太极文化的渊源与发展[J].武当, 2011, (01) .

[2]王锁贵, 边永强, 等.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探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1) .

[3]黄大志, 王永胜.浅析我国高校太极文化的铸造与弘扬[J].搏击:武术科学, 2004, (10) .

[4]马斌.弘扬太极文化%营造和谐环[J].焦作大学学报, 2006, (02) .

太极拳教育 篇10

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的相关书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很注重根基的培养与奠定。翻开文章目录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一章的内容先告诉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与它的历史,培养我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和感情。从第二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身法步法等外在功法,而是展现给读者养生的基础,太极拳的基础,从根基开始一点一点进行培养,慢慢进入到心理的调节、系统的调节。跟着是手、眼、身、步、桩法的练习,最后才是一套能够起到养生保健功效的太极拳套路。这样循序渐进让练习者不至于最开始没有注意基础就盲目练习而引起运动损伤,也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这项运动。

漆浩的这本《太极拳养生》特别简明易懂,语言也特别平实朴素。太极拳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这种类型的书大多晦涩难懂。但本书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有着非常完备的内在系统。先简明地概述太极拳这项运动,然后围绕养生将原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边分析功效边教授技巧,清晰易懂。而且本书的写作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首先运用到文献资料法,在著书阶段作者参考的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些馆藏作品和期刊内容,而且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列入参考范围。其次是专家访谈法,针对本书中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都向武术专项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并与之作了深入探讨,让读者对有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太极拳文化、养生文化有了不同角度的、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运用就是综合分析法,通过对收集以及访谈得来的信息与观点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专业性的研究与更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著成本书。

本书对太极拳养生的研究、对体育和体育教育、养生保健、甚至临床医学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上,首先《太极拳养生》对太极拳的研究十分深入与透彻。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形式,从体育的多样性角度考虑,有利于复兴传统体育形式,保护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对于体育教育来讲,《太极拳养生》一书详细且系统地讲述了太极拳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可以用作太极拳的教科书。其次对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价值,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太极拳保健的原理,包括保健的基础、原则、练习要领与操作关键,以及太极拳对身体各个系统和对精神、心理的调节。再次养生保健系统科学的综合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中对人体系统、心理、呼吸方式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方式内在联系的探究,对于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话说太极拳 篇11

“太极”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易传》。《周易·系辞》上最早提出了“太极”,说明太极、天地和八卦之间的有机关系,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太极”在我国古代哲学上指宇宙的始基或本原。通俗讲“两仪”指天地,“四象”指春、夏、秋、冬四季。“八卦”指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风、雪、水、火、山、泽。并用八卦形式推演或推测自然及人事变化。

人们还认为太极虽有,但未分两仪,故此有而无形,认为有意无形的内动外静之态就是太极。因此有些拳家认为自己的拳内动外静、动作莫测,非常深邃,称为“太极拳”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古有歌谣说:“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传与拳术,教成神仙。”老君为春秋末期的老子,宓子即宓喜,为老子高徒。以此为老子创拳说。并把太极和拳术相并论在一起。

此后据传,在南北朝时有人创一拳术,后人称为程氏(太极拳)。唐代有宋氏太极功和俞氏太极功较为出名。总之以太极为名的拳或功夫大有存在。但必须指出以上的“太极拳”和近代的太极拳不是同一拳路。

为什么说元代以前被称作“太极拳”的与近代流行的太极拳不是同一拳路呢?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是由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决定的。

人类历史,本来就是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和人类之间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类之间的战争有时是局部的战争,有时是局部短暂的和平时期。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然而局部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中华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本文仅从中华历史上选与太极拳产生的有关阶段说起。

唐代是中华历史上鼎盛时期,那时国家版图较大。包含了很多兄弟民族小国。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文化、经济、军事和科学的中心。但随着唐代的结束,到元代建立的三百七十年之间,被唐侵占过的兄弟民族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原的侵犯。还有从来没有停过的被压迫农民的起义,几乎时时都有,较大的农民起义也有过好几次。这些农民起义带来无数次反抗战争。总之,那时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发的年代,战争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特征。为了反抗,为了谋取政权,为了捍卫政权,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就必须适应战争,并提高自己驾驭战争的能力。就必须练武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就是战争的技术,练好武术就能在实战中击败对手,保护自己,甚至置对手于死地。当然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得有诸多重要因素。武术仅是技术上的保障。不难看出武术在那个时期是以技击为主的。因此那时出现的和能在那个历史时期流传的“太极拳”也只能是以技击为主的方能存在。因此它和近代以健身为主的太极拳绝不是同一个拳路。

近代太极拳一般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近代太极拳从它创立的那时起就是以健身为目的的。

第二,它的练法要求慢,动作连续。即要求上式转化到下式时不能间断,要连贯下去。也就是式式衔接,连续不断。

第三,以健身为目的,慢而且连贯无间歇,故动作绝大多数不发力(个别处可发力)。

第四,练拳时要做到头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同时还要沉肩坠肘,要松沉灵活。胸部要舒松自然,不挺不收。尾闾正中,即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

以上的说法和练法都体现在近代太极拳的源流,拳歌和拳理中。这样的太极拳与战火连天时代的以技击为主的拳路有根本上的区别。所以形成“太极拳与明清间的内家拳均不相同,不应混为一谈”这一说法,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也说明近代练的太极拳,必是由特殊的历史年代、特定的人群及特定人群中威望极高的代表人物所创。

前面说过唐代灭亡到元代建立之间的三百七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战争频发、时间最长的年代。那时引发战争的原因很多,形成战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那时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主要组成部分,三百七十年中从未间断。直到13世纪初,我国北部的蒙古民族兴起,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力量迅速发展,灭了西夏和金朝,并远征欧洲,建立了威震欧亚的蒙古汗国。至忽必烈时,灭南宋,建立统一南北的大帝国元朝。

从那时兄弟民族建立政权的历史,不难看出极重视军事、以其狩猎放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及大漠草原的环境,决定了武事在其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们壮者皆兵,军民合一,族内按军事组织编制,加上骑射精通及武器优良,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都是杰出的军事武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其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强化民族压迫,在朝廷及本民族内重视习武练兵的同时,在深知军事武艺具有强有力的作用的情况下,必然要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严律,对违规者加以治罪。元代自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至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263~1345年)的八十多年间,统治者多次制定严禁汉族民间私藏武器及习武的禁令。多次收缴民间武器。发现民间私藏铁甲及弓矢等即处死之,更禁止民间围猎、练武等。这些禁令意图用镇压的手段来处理民族矛盾,造成民间尤其汉族无公开练武的现象。

说这段历史的用意在于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不允许汉族练武术的唯一使用残酷镇压手段解决民族矛盾的特殊历史时期。只有在这个特殊历史时代,才会出现有人把以技击为主、健身和观赏为辅的武术改头换面,变成以健身为主、练时把技击为主的招式变成缓慢动作。势势连贯、衔接连绵不断,暗含技击大多不发力的和偶有发力的太极拳。了解了当时的特殊历史时代,就会认定出现当时的太极拳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了。它确实和明清间的内家拳均不相同,这是特殊历史时代造成的。但说它和内家拳不应混为一谈有待进一步说明。

介绍了特殊的历史时代,再看特定的人群,那就是武当道士。他们从有道教那天起就有养身修道为一贯作风,养身是修道、是目的,为了传承,弘扬道教,首先必须有强壮的身体和有适应社会需求的便于生存的武艺,因此他们有很多有效的养身术和武术。在宋末元初武当道士以张三丰为师,这样张三丰成为武当道士这一特定人群中的威望极高的掌门人。

宋末武当已是集武术大成的群体,甚至出现后人称武当创内家拳之说。元初练武有杀头之祸。道士们还是要养身修道,在公开场合下就必然要用与原来练武的不同形式去养身。这样在张三丰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近代太极拳的雏形。又经过世代相传逐步丰富起来,直到如今形成各派太极拳。因此把太极拳定格在元初武当道士张三丰先祖所创是有道理的。所以形成自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是武当张三丰先祖创近代太极拳。

从前清时期及上世纪的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著作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说法:“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就是说张三丰先祖,也只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创一套延年养生之道的太极拳供天下练武人享用了。

近代太极拳定格在武当张三丰先祖所创是无疑的。武当是内家拳为主的基地,在特殊历史时代创立太极拳时是变内家拳动作为缓慢练习而形成的,故被后人视为内家拳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太极拳教育 篇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存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识记和发展标识, 也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纽带。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拥有着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好、利用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文化延续,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起,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于2006年6月7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有幸入选名录。

太极拳运动自明末清初以来, 从一支发展到今天的多支, 总体来看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而这种态势不是太极拳一成不变的简单复制, 而是一种活态的流变。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它代表着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如何去保护、开发, 太极拳文化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及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特别是太极拳文化空间的现代保护等问题, 是关系到河南省优秀拳种传承、生存、发展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命题。

1“文化空间”概念阐述

“文化空间”是当前学术研究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它主要来源于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专家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等人有关“空间”的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的, [1]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 (文化场所) 是构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活态性, 二是传统性, 三是整体性, 而太极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同样存在着自己的文化空间和具备以上三种特征。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件》明确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划分为两大类, 即“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中“文化空间”是指“某种集中举行流行的与传统的文化活动的场所, 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之后, 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里, 在全部19种代表作中有5种代表作属于“文化空间”现象, 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几内亚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摩洛哥的吉马广场文化空间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新的分类, 界定了“文化场所”这一概念。此后,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三条把“文化空间”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如此一系列的前导性条例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南。此后, 相关文化空间的研究成果渐露端倪。

美国C·拉克洪和W·H·凯利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 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 以及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官员埃德蒙·木卡拉将文化空间解释为:“某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 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的时间。”英国E·B·泰勒认为文化空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总体”。在域外文化空间理论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 国内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屡次刊登报端。乌丙安认为:文化空间是指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 有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罗萍、宋天华在自己的成果中认为“文化空间”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范围。此观点在王晓的研究中也得到认同。白晋湘认为文化空间是兼容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文化活动, 他阐述到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郭玉成在《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一文中认为“民间传统武术”的择徒、授徒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武术文化空间。[2]

以上“文化空间”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概念性阐释, 研究层面仍处于初步阶段, 而且成果往往是较抽象、宽泛。其中涉及到关于体育或武术文化空间的阐述和诠释的成果更是廖廖无几。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 研究者对文化空间概念的理解虽然其基本圭臬不变, 但存在一定出入。这禁锢着涵盖武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很值得深思。

2 太极拳文化空间的发展

2.1 习练场地的发展

太极拳是通过人肢体螺旋缠绕的弧形运动形态和强化意识支配下的运动方式。它是不需借助任何外力来实现, 是求得放松、自然、虚静、无为的运动方式。用意而不用力是演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 因此, 适合太极拳演练的人群较多, 老、中、青年各类人群皆宜, 在社会社区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太极拳的踪影, 它的习练场地也随人群的不断接受而不断扩大, 这为太极拳的现代生存提供了前提,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太极拳的习练场地也发生变化, 不仅仅是以前如寺院、武馆等相对固定的区域或场所。以温县陈家沟为例, 杨露禅学拳处、大皂角树练拳处等这些习武场所多是在开放式的场所, 依附于动态表演, 有许多民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这些符号是前人学拳的场所, 随着历史的变迁, 它们已经成了一种旅游的符号,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在焦作, 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次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地进行太极文化活动, 并且参与人数较多。这样的活动在充实当地人民休闲娱乐的同时, 无形中拓宽和丰富了太极拳文化空间, 传承了太极文化。

2.2 域外发展

太极拳把身、心两个方面的运动, 即躯体运动与心理活动紧密相联。这正是一些过分强调竞技性的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 可以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和谐与和平的精神, 以柔克刚的处世态度, 随曲就伸的入世哲学, 使人以轻松的心态应对紧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这些因素是太极拳在国际上快速传播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 太极拳已传播到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达1.5亿人, 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邓小平更是推崇太极拳, 在1978年, 为日本友人书赠“太极拳好”的题词, 并由此更加推动了太极拳在中外的大推广、大普及。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 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2001年在给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三亚》的贺词中说:“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 今天在别的国家里也有许多参与者”。[3]“目前以中国为核心, 以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中心, 并逐渐向非洲、中美洲的国家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初现雏形。”[4]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显示出太极拳在域外的蓬勃发展。

2.3 太极拳赛事发展

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比赛已成为焦作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的文化活动之一。历年焦作国际太极拳比赛参赛国家和地区较多, 举办水平也不断提升。2005年8月“中国焦作第三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名运动员参加。2009年焦作国际太极拳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这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次主办太极拳赛事, 国家对太极拳运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参加本届赛事的有40个国家、3个地区的236支代表队, 共3038人, 参赛人数和规模超过往届。此次大赛除了举行太极拳比赛、太极拳高峰论坛之外, 同时还举行了陈家沟寻根拜祖、“百名书画名家绘焦作”以及“太极魂?山水情”焦作旅游电视散文大奖赛等活动, 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难得的良机, 而且使太极拳文化空间得到更广泛的拓展。

除了在焦作市区举行的太极拳交流大赛, 温县体育局自1992年以来, 也成功举办十四届太极拳、剑锦标赛, 这已成为一年一届常规性的传统太极拳大赛, 每届都有太极拳高手献技, 这与国际级别交流大赛相衬相映。在比赛期间, 焦作市、温县两级政府还对相关文化进行适宜的宣传。

这些太极拳赛事是以表演、比赛、旅游、文化交流等形式将太极拳及其文化推向世界。可见, 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传承形态也随着历史发展脉络变得多姿多彩。

2.4 传承人的功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传承人是无形的精神支柱, 是其所在领域的灵魂, 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者。“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成一条永不断流、奔腾向前的河,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一旦老艺人离世, 他身上承载的某种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 所以解决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问题, 乃是当务之急且是重中之重。”[5]因此, 传承人是太极拳传承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是传承活动的发起人, 对太极拳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 温县举办了十佳拳师、百名优秀拳师评选活动, 推出了一大批太极新人。2007年7月, 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王西安、朱天才两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后, 陈小旺、陈正雷第三批入选。为了普及的需要, 太极拳传承人在原有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十八式陈氏太极拳和综合陈氏太极拳, 其目的是适合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发展,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太极拳传承人还经常参加太极拳交流活动、应邀参加太极拳培训班的指导工作、应邀赴国外讲学、接待国外团队来中国学习太极拳等等一系列活动, 为太极拳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成绩都说明太极拳传承人为太极拳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保护

3.1 创建和拓宽太极拳文化场所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造“中国少林武术文化城”、“中国太极拳文化纪念馆”等标志性建设物, 在其中定期举行技法展示、理论研讨和教育培训等活动。2009年8月,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在河南温县正式开馆, 这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创建太极拳文化场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 创建的地域环境。既可以在太极拳文化的发源地建造, 以保证文化的延续性, 也可以在交通地域位置便利的都市创建, 以此培植太极拳文化的社会土壤。在太极拳习武场所里优秀传承人的演示, 不仅可以增加原太极拳发祥地的社会人文气氛, 而且可以让爱好者前往感受太极拳文化的生活。其二, 项目内容的设立。这是关于文化空间是否活态和原生态的关键环节。在太极拳文化城内必须保护太极拳传承人的真实性, 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太极拳非物质文化的原貌和全貌。其三, 增加观众体验环节。开设一些能让不同人群参与体验的项目, 使一般观众、习武人群等不同层次群体都能一试身手, 亲自参与并体验到太极拳技法的奥妙。

3.2 实现太极拳多维度的信息资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信息快捷、全面、便利。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而在网络时代的今天,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给我一根网线, 我可以转动全世界。可见网络的力量之大。因此, 保护太极拳文化空间可以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 建立太极拳文化信息资料库, 使太极拳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当前国内已出现很多努力打造武术品牌的栏目, 像央视的“武林大会”, 河南卫视的“武林风”, 山东卫视的“中华武术”, 等等, 这些武术栏目主要通过媒体来打造, 通过这样的渠道可以锻造一些武术明星, 不仅提高了武术在众多国人心中的地位, 还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笔者认为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也应该为中国武术开设一个单独的电视频道, 和CCTV-11戏曲频道一样来保护中国的国粹。期许以此能培养更多的武术大众, 将武术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传递给武术工作者及普通大众。

3.3 注重太极拳多元的产业开发

太极拳文化的开发要立足于国情, 把握太极拳产业市场营销规律, 处理好它们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吸引人才, 使太极拳产业沿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一,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文化与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合二为一, 以此加强产业竞争力度。其二, 研制开发当地药业市场。自古以来武与药的关系密切, 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药业产品向外市场宣传与突破, 比如说可以增加药膳产品开发, 将当地的中草药与绿色食品相结合, 生产出药膳, 让有病者治病, 无病者强身。其三, 研发太极拳文化艺术品。以太极拳为品牌, 制作能代表本土文化特点的艺术品。比如以武术造型所造的陶瓷、画砖、壁砖和日常的卫生洗具、厨房生活用品。高、中、低档, 层次划分, 既可以赠送外宾, 又可以为一般家庭所用, 同时也宣传了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产业中具有资深的市场潜力, 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开发, 这样对太极拳产业规模的形成, 对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保护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建立太极拳适宜的传承制度

河南省太极拳文化的主要传承人部分已近花甲或古稀, 他们对太极拳技法有十分透彻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每人都身怀绝技、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所以建立太极拳文化传承人保护制度是对太极拳文化的一种拯救, 是对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一种保护。

其一, 建立传承人档案。实行每人一档制度, 对他们的技术进行音像制作、口述记录、理论著书, 保持他们的技术全貌。其二, 建立好主要传承人链条式培养制度。不仅对老一辈主要传承人进行保护, 而且对技法好, 身体素质优秀的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 使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相结合。其三, 对传承人实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对武技好、武德高尚的主要传承人进行适当的物质方面的补贴, 并给他们一定的精神鼓励, 树立他们的公众形象。

4 结语

关于太极拳保护的命题, 学者有较多的论述, 近年来, 太极拳得以迅速传播与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与科学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本文关于对武术文化空间的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研究, 探讨太极拳在现代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事物的发展总是受到其生存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太极拳亦是如此。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类需求、价值变迁等成为制约太极拳保护的主要因素, 因此太极拳的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太极拳文化空间是整个系统工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样要有前瞻性的理论支撑。由于武术文化空间容易被人们遗漏, 并且还有较宽较深的研究空间, 期许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此方面有真知灼见。

摘要:太极拳近年来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其自身所携带的语言、习惯、习练场所等方面被人们忽视。文章以焦作陈氏太极拳为例, 对太极拳传播过程中容易被人遗漏的文化空间进行阐述, 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太极拳文化空间实施“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 力求为太极拳文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空间,保护

参考文献

[1][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引自包亚民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51-57.

[2]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2) :1-2.

[3]林清.太极拳文化与其他艺术的相互融合及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4) :462-463.

[4]陈氏太极拳的前世今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7-15.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347.

[6]倪依克.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 2006 (8) :66-70.

[7]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制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4) :20-2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10) .

[9]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005 (12) .

上一篇:思想行动下一篇:遵守交通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