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理教学(共10篇)
太极拳心理教学 篇1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 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开设太极拳课程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太极拳以独有的健身、健心和攻防特点,以及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在高校内开展广泛。通过对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重外形轻内涵,教师对太极拳教学的认识不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本文仅从习练太极拳架的重要性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方面,对强化太极拳教学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作出贡献。
1.拳架是练太极拳的基础
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太极拳能否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这三大功能, 集中地体现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先生,要求弟子一年左右时间打满一万遍标准拳架,达到熟练。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品三强调:“拳打万遍 ,神理自现”,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 ,每天打拳30遍,要求其子陈照奎每日练习陈式家传低架太极拳20遍。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照奎说:“拳架锻炼, 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 因为套路中的各个拳式, 都是在搏斗中有效动作的总结。”“陈式太极拳是一种高级拳术,她有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即使你有一定的聪明,也得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弄懂学会。学架子必须是一招一式,一手一脚,打下正确的基础,一招一式有规格,一手一脚有地方。初学不严格要求不行,如果随便囫囵过去,会给以后改拳造成极大困难。”“拳架是推手的基础 ,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
唯有标准的拳架能够全面体现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技击应敌、艺术欣赏三大价值。从其养生功能来讲,它能使人们身心全面得到锻炼,特别是它的健脑、嫩肤作用,就在于它是通过如滔滔大河的连贯复杂套路动作,顺逆缠丝、丹田内转、快慢相间、节节贯穿、松活弹抖而发挥其功能的。人体精气神的运化、锻炼,都要以拳架为依托。从其技击功能来看,太极拳拳架中的一些重要的有效实战击打动作,如膝击、肘击、腿法等,在推手中是不准使用的, 而在拳架练习中却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另外,太极拳的艺术欣赏价值,陶冶人的情操等功能,更不是拳架之外其他项目可以代替的。可以说,没有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
2.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在心理发展方面,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还不成熟;抽象思维发展但较主观、片面;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提高但不稳定。
太极拳化刚为柔,力主柔化,主要表现为动作柔和,在习练运动时, 动作柔和缓慢。太极拳特别强调身体和精神的放松,用意不用力;动作刚柔相济,呼吸均匀柔和。学生希望探究太极拳的神秘感,感悟太极拳的内涵,但是在习练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太极拳动作外形、路线规格的习练,忽视对太极拳理内涵的理解。久而久之,习练太极拳如同催眠体操,使人昏昏欲睡。
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意志不坚的心理特征,在习练太极拳时会出现缺乏习练的耐心和恒心。太极拳套路动作缓慢、速度均匀,要求习练者心静体松、动作连贯圆活、意气形合一。习练动作多,学生认为枯燥、乏味,习练动作少,没有挑战性。学生抱着好好学习的心态习练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失去习练的兴趣, 其中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因素。
3.太极拳教学方法探讨
常用的太极拳教学手段和方法有:讲解示范,提示领做法、完整与分解法、重复练习与多样安排法、正误对比法、因材区别对待法、攻防体验法、录像分析法、教具运用法、教学比赛法。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将推手和太极拳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将表象训练引入太极拳教学中,有将太极拳和舞蹈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将太极拳动作联想其他动作教学,有将太极拳“慢拳快练”等教学方法和模式。
太极拳的习练是一个长期的活动,追求速成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不能一味按照学生求快的思维安排和设计太极拳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太极拳“以形化韵”的习练模式中,不刻意追求练习的速度和动作的运行路线。一节课中,教师将一个动作“掰开揉碎”,强调习练的意识引导和内在感觉的发现。教师要在教学生之前,对动作的拳理意念引导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沉浸”在其中。
4.结 论和建议
教师要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丰富体育教学理论,了解体育教学最新最前沿的动态。教师要勤练拳,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的内涵和教学要求, 不断寻求更合理的太极拳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多带领学生练习,学生练习的遍数多了,对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学生才能逐渐品出太极拳的韵味, 才会体验到练习太极拳的诸多好处。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和理论教学中, 将中国传统的经络、易理和导引吐纳等养生知识贯穿太极拳教学, 使学生知道太极拳的渊源和拳理,并在习练过程中做到内外兼修,以内发外。
太极拳基础打得是否牢固,拳架得是否规范,将影响太极拳习练者将来发展的好坏。教师每次课可以不用刻意进行套路教学,可以多进行基本功的习练和分解动作的习练,每一个分解动作和基本功练习得纯熟了,套路的熟练自然水到渠成。
太极拳心理教学 篇2
一、结合武术攻防技法,改变单一的健身意识:
太极拳具有养神、静心、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对各种慢性疾病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在太极拳动作徐缓而舒畅,均匀而细致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太极拳具有相当实用的自卫防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基本防卫术,可改变单一的健身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达到劲力内蓄的涵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总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的一种手段,导致学习及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从全民健身的认识高度去教育学生端正认识,一方面也要结合基本防卫术,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在一个个徐缓的太极拳动作中,充满了我要民族文化武术运动的博大精深,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种教具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练习的直观效果:
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具及优化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基础。从教学实践体会,仅用单一的动作示范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图画、多媒体、篮球等其他多种教具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加深学生直观意识。
如教“左右野马分鬓”时有双手体前“抱球”似的动作;光口头提示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在示范时,运用篮球,“抱”于体前,就能使学生更明确动作的要领;再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形象的提示,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加深动作概念的理解,以利动作的掌握。要根据不同的动作合理的运用,在教学中应注重示范的位置及示范面等,还要根据教学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予以变化与改进。从而提高动作质量用教学效果。
三、音乐渗透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能有效调节学习气氛:
简练的口令术语提示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但在整套动作基本学成之后,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少练习情趣。而在练习中,有目的地选择乐感舒缓,曲调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代替口令与节奏,融于太极拳的教学与平时的练习之中,其效果更佳。 在教学与练习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乐感素质。同时也能多层次欣赏和吸收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热情,促进身心健康与审美能力均有较好的作用。
四、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习,巩固中自有提高:
“拳一天不练手生”太极拳教学,应突出一个重点,即“练”,光学不练,起不到好的效果。俗话说“拳练千遍,身法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在学生基本掌握全套动作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体育课的准备阶段与结束前加以强化练习。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术,不断提高动作质量的同时也能丰实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另外也要多注意加强对学生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及教育,提高学生自觉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为今后踏入社会,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太极拳与心理学、生理学之关系 篇3
太极拳主身心合修,练时务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语见《行功心解》),乃能尽其妙用。此种练法纯以心理作用为其根据,极为真实可信。盖吾人精神力量至为伟大,能使人之生理作用完全受其支配。其甚者如笃信宗教之人,能跣足行火上不畏烫伤,或蹈白刃而不感痛苦。其浅者如人逢喜事,每觉四周景象皆饶佳趣,且能增其食欲。是等现象,皆足为心理作用影响于生理作用之明证。
须知吾人神经作用,因其生理组织有中枢与末梢之分,故所受外界刺激亦有感觉与知觉之不同。感觉者,乃神经末梢受外界刺激而起之一种单纯作用,初无认识外物之力,如声感于耳,色感于目,以及臭味之于鼻舌,皆为生理上各种感官所应有之感觉。其作用,但能感觉于前,不能想象于后。继感觉之后,而立即加以想象者,则为知觉。知觉者,乃由感觉之波动,经神经纤维而达于神经中枢所发生之想象作用也。知觉为吾人种种观念之发源地。观念与运动中枢有极密切之关系,如思执物而手自动,见酸梅而口即流涎,皆为吾人观念驱使运动中枢所发生之生理现象。今之催眠术及心灵术等,即利用此种心理作用,以发挥其不可思议之功效。凡稍知心理学者,皆能言之。
太极拳各种姿势平淡无奇,练时又不许用力(未练拳术之人所用之力多是蛮力,在拳术中谓之僵劲)。初学之人不知其意味所在,常易发生厌倦,实皆不知利用心理作用之过。《行功心解》第一句即说“以心行气”,盖即示我人以最大要诀。无如初练之人,每以为拳术一道,非教师以灌溉方式传授弟子,则弟子必难得其法术,实为一大误解。不知教师所负之责任,在能示人以正确之方法而已,若夫术之得与不得,则在学者对于教师所示之方法是否忠实练习以为断。即如“以心行气”一语,原是一正确之方法,而学者多未尝注意及此,乃欲借平淡无奇之姿势依样葫芦,以为入道之阶,宜乎其不能有功矣。然则究应如何方为合法,以最普通用语说明之,即所谓想当然耳。想当然者,乃一切动作吾人应确信其必有当然之效果,而加以想象之谓也。如意欲行气,则应作行气想;如意欲沉重,则应作沉重想;如意欲沉气,则应作气沉丹田想。推之一切方法,凡有所欲皆应作如是想。
此种方法一经道破,固极简单,然其效验亦非一蹴可及。《十三势歌》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盖即指此而言。故欲见效,必须练习之人每当行功之际,不问其效果如何,应时时作如是想,无稍间断,久而久之由习惯而渐成自然,则一切想象力能支配生理作用以遂其心之所欲,实为当然之结果。《太极拳经》“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等语,即与此意相符。学者切勿以空论视之,是为至要。
著者初习太极拳,即深信斯术与心理学极有关系。去岁得一女弟子,练不多时,便著奇效,初颇以为异,嗣知其曾习心灵术,乃益信拙见不虚。惜著者对于心理一学未尝深究,故仅能述其大概如是,亦不知所说当否,甚愿海内宏达进而教之,俾斯术益见昌明,固非著者一人之私幸焉。
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
凡拳术皆有一定之姿势。姿势之优劣,与人之生理作用至有关系。太极拳一切姿势平淡无奇,或有疑其功效浅薄者,不知其各种姿势无不吻合于生理原则也。著者不敏,请为择要分述于后。
一、虚领顶劲
人之头部,大脑在焉。大脑皮质有种种神经中枢,分司人体各机关指挥之责,其重要自不待言。头容正直,为各家拳术所同有之姿势。正直之法,切忌用力。用力则肌肉收缩,颈部必立形木强,其流弊所至,不但有碍于血液之畅行与呼吸之顺利,且足使大脑皮质(即各种神经中枢所在地)与脑脊髓间之连络在无形中发生障碍及不良之影响。太极拳对于头部之姿势曰“虚领顶劲”,一名“顶头悬”。顶劲者,谓如有劲直贯于顶。虚领者,谓当用虚灵之意(即不用力)自引其顶。顶头悬者,谓人之头顶当如悬于空中一般。合而言之,即谓人之头容,须于正直之外,兼有虚灵自然之妙,方为合法。《十三势歌》“满身轻利顶头悬”句,及《行功心解》“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句,皆与虚领顶劲有关,不可不知。此头部最重要之姿势也,除此以外,尚有须同时注意者三端,附述于下。
(甲)忌努目
练太极拳务须态度沉静,力避剑拔弩张之态。《太极拳论》“神宜内敛”句,《行功心解》“神舒体静”句,及“外示安逸”句,均是此意。用力努目,既为眼球随意转动之碍,且使精神外露,亦有提气之害。即在生理方面说,眼肌不可过劳,眼球当顺其调节作用,亦为当然之原则。努目适与此背,切宜戒之。
(乙)口宜闭忌咬牙
人之呼吸,按照生理本应由鼻孔出入。闭口之效,即所以养成此种良好之习惯也。唯用力紧闭,则失纯任自然之意。且齿部过受压迫,亦与生理有碍,不可不慎。
(丙)舌抵上腭
此法能使口内唾腺时时分泌津液,以为润喉之需。盖初练之人,一经动作,则血行必渐加速,易使咽喉干燥而碍及呼吸,殊与调息有关。若行此法,其弊自免,且能补助消化作用,尤有注意之价值也。
二、涵胸拔背
从生理方面说,人体之强弱,与肌肉运动力之强弱常为正比例。体操与武术,所以能使人强健者,其原因即在于增进肌肉之运动力耳。唯人体肌肉有随意肌与不随意肌之分,随意肌常随意识而运动,不随意肌则属自动性质,而不受意识之指挥。故欲增加不随意肌之运动力,除功深之人能利用心理作用外,初学之人则非借重于适当之姿势不可。
太极拳对于躯干部分之姿势,其最要者,曰“涵胸拔背”。涵胸者,乃使心窝微向内凹,俾内部横膈板因胸壁向内压迫自然降下,以为沉气之助也。拔背者,乃使背部微如弓背之突出,俾脊柱之背椎部分(背椎,亦名胸椎,在颈椎与腰椎之间。此部分之脊骨,因受重量压迫,常成前挺式浅弓形)可由前挺式浅弓形,练成后挺式浅弓形,俾背椎部分因前后皆能运动而无形中脊柱全部可使回复初生时之垂直性。拔背之用,在拳术技击方面说,亦有极重要之关系。盖背椎前挺,则气贴于胸,而成上重下轻之势,最易受击而倒。且脊柱作前挺式浅弓形,则腿部之力(《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即谓发力之源在于腿也),经脊柱中部而直达于两臂其势不顺,尤为发劲之阻碍。《行功心解》“力由脊发”及“气贴背”二语,即指此种功夫而言。又涵胸拔背之姿势,虽与静坐式之三折形相似,然太极拳系由动而静,与静坐功之由静而动途径实不尽同,故太极拳之涵胸拔背亦不可误为固定之姿势,必须随势变动,乃能直接使肋间肌与横膈板增加运动力,间接使内脏不随意肌增加运动力,俾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生理作用因此而呈良好之现象,其为重要更不待言。此外应附带注意者,尚有三要点,略述如下。
(甲)松腰
松腰者,拔腰之反也。拔腰有提气之弊,故宜戒之。松腰,则气自下沉,能使两足增力,下盘稳重,且上下肢之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亦全恃腰部转动合宜以资补救。松腰,则肌肉舒展,可使腰部感觉灵敏,转动便利,于技击上有重要之效用。若从生理方面说,则松腰可使腹式呼吸增其容量,即拳术家所谓沉气功夫也。又腰部常作适当之运动,与肾肠两机关亦有良好之影响。《太极拳论》“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句,《十三势歌》“命意源头在腰隙”句,及“腹内松净气腾然”句,皆指松腰而言,不可不知也。
(乙)尾闾中正
尾闾即尾骶骨,在脊柱之最末端。此处若不中正,则脊柱之直度必先受其影响,而精力亦难于上达矣。《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一语,即是此意。又初学之人,每遇重心在一足时(练太极拳,两足须时时变换虚实,为重要原则之一),其侧身迁就之姿势,往往过于必要之限度,易使全身骨骼陷于不自然之状态,甚与生理有碍,尤宜于尾闾中正一事加之意也。
(丙)垂臀
此言蹲身时,宜使臀部下垂,方为合法之姿势。盖初练之人,稍稍蹲身,便将臀部外突,致使脊柱椎骨间受不自然之压迫,最足为松腰拔背之碍,故亦为应行注意之一点也。
三、沉肩垂肘
四肢运动,为随意运动,其运动之当否,固由于意识之精粗,但不良之习惯,亦能使意识失其效用。故初练之时,虽属随意运动,亦非有相当之注意不可。太极拳对于上肢部分之姿势,其最重要者曰“沉肩垂肘”。沉肩,即寒肩之反。寒肩者,如人畏寒而两肩上耸也,此种姿势最足阻碍膊带部分(即肩骨、锁骨及其肌肉等)之发展,而使胸廓受不良之影响,殊与生理不合。沉肩之功效,在使肩部松垂,以为沉气之助,并使两臂于发劲时可免牵掣之累。寒肩则适得其反,故拳术家均引为大戒。垂肘,为沉肩之连带姿势。肘如张翅,不但为沉肩之害,且使肋骨部分失其严密之护卫,亦不可不知也。其关于手部之姿势,约有二端如下。
(甲)舒指
此言手指须有舒展之意,切忌用力拳曲,或过于硬直,即遇握拳之势亦宜松不宜紧,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意。须知手指之姿势,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视为全身运动之导引,切忌以此为攻击敌人之唯一表示也。《太极拳论》“形于手指”句,即是此意。
(乙)突掌
此言手掌表示前推时,须使掌心微有突意,以为引申内劲之助。论其生理作用,则有舒展臂腕肌腱之效,故不可忽,然亦不可误为发劲而过于用力。盖过于用力,非僵即脆,僵则滞钝,脆则劲断,均与太极拳运劲之道不合,学者不可不慎焉。
四、川字步
太极拳之桩步,通称川字步,即两足前后立,足尖俱向前,须在两点上如 形或 形,前后斜度,及左右距离,宜就身躯高矮以为伸缩之标准。蹲身亦不可过度,盖过于费力,既与生理不合,且易引起呼吸紧促,尤为沉气与调息之大碍,不可不注意也。又步之虚实,亦有一定之姿势,大致如下。
(甲)虚步
两足时时变换虚实,使全身重量由两腿轮流负担,既可调剂疲劳,且予骨节以相当之活动,此太极拳川字步合于生理关系之优点也。虚步之姿势,以能随意起落为最要。腿弯应伸应屈,既不如外家拳限制之严,足尖或足跟,亦可顺势起落,以符自然之意,切忌自相牵掣。《太极拳论》“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语,系概指两腿而言,学者未可以虚步而忽之也。
(乙)实步
实步即虚步之反,最要之姿势为腿弯不可伸直。盖不如此,则全身重量偏于骨骼之支撑,不但有形势不稳与变换不灵等弊病,且肌肉部分因此减少锻炼,亦非生理所宜也。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随机抽取的60名海南医学院2009级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
(二) 方法
1) 2009年9月1日一2010年5月30日。组织学生练习24式简化太极拳, 每周二上课时间为1.5h, 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四、周六自练2次, 1 h/次。2) 心理健康测定:练习太极拳前及练习8个月后使用《SCL90自评症状量表》进行测验, 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 共9个分量表, 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整个测验工作由教师统一指导, 由学生自填。3) 数据统计:将所有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通过对测验问卷的统计分析, 将练习太极拳前、练习太极拳8个月后及金华 (1996) 制定的全国常模分别对比, 结果如下:
表1显示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低于练习前 (P<0.05) , 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因子总均分明显低于练习前 (P<0.01) , 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总均分变化不明显 (P>0.05) 。
表2显示练习太极拳前的大学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总均分高于全国常模 (P<0.05) , 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总均分与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别 (P>0.05) 。
表3显示练习太极拳后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低于全国常模 (P<0.05) , 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总均分与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别 (P>0.05) 。
三、讨论
现在的大学生, 尤其是医学院学生入学后就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 又要独立应付新环境和生活琐事, 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特殊性。本研究通过《SCL90自评症状量表》进行测验显示新入学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均分高于全国常模。主要表现为身体不适感, 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 容易神经过敏, 产生紧张感, 时常伴有厌烦的感觉, 脾气暴发, 对一些场所和物体发生恐惧, 影响正常的交往和活动。
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基础, 强调意识呼吸、肢体以缓和松静方式进行的运动。由于太极拳强调意识引导练习, 力求放松肌肉, 讲求身心合一, 以达“意”的忘我境界。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初期, 以基本功和技术动作练习为主, 简单重复的身体练习不受学生喜欢, 很难从练习中感受到锻炼的乐趣, 体会太极拳的运动意境, 但随着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及熟练化, 特别是对太极哲理的逐渐理解, 这时大学生在练习时能体会到身心合一, 使不良情绪得到调整与消除, 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感受觉会对人的心理过程的调节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使人的心理平静下来, 变的心平气和, 从而对大学生适度降低兴奋性, 克服冲动, 提高自律性都有很好的功效。同时有研究表明长期太极拳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功能、记忆力及耐力素质水平, 其效果优于篮球及健美操运动, 这些方面的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太极拳运动要求首先进入“放松入静”的心理状态, 重视内在精神, 强调意识锻炼, 当习练太极拳时, 把纷杂的连绵思绪纳入某种控制之中, 进入似有似无的舒适、宁静的境界。此时, 各种刺激的感觉阈限提高, 大大地减少从外界传人中枢的信息, 使思维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意识却处于十分清醒的高度入静状态。对修复身心的创伤、降低忧虑性和消除学生的抑郁情绪有很好的作用。研究表明太极拳学习和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增强自律性, 降低忧虑性, 使兴奋性和怀疑性得到更积极的发展, 对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创新能力也具有显著功效, 因此太极拳运动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本测验显示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低于练习前 (P<0.05) , 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因子总均分明显低于练习前 (P<0.01) 。练习后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总均分也低于全国常模 (P<0.05) , 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柔顺和缓、沉着稳定等特点所表现出的心意慢运、肢体缓随的行功节奏, 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强度低、时间长的阈值下运动特点, 这些运动方式有利于人体的有序化, 而这种人体运动状态的有序化, 能达到重新调整精神, 塑造行为的目的, 易于为大学生接受。
因此太极拳作为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 大学生长期从事锻炼能有效调节和缓解不良心理症状, 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太极拳对大学生生理功能、脑功能及耐力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2]赵双印.太极拳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太极拳班教学计划 篇5
一、课程目标
1.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
2.增强心肺功能,锤炼意志品质。
3.熟练掌握太极拳的具体动作,达到技术完成度。
4.培养生活中的自律和耐心,智慧和静心。
二、教学大纲
1.基础课程
提供基础动作练习教学、呼吸控制、内核听、身心放松练习等内容,注重学生身体结构、手势配合的练习。
2.实用课程
提供一些常见的太极拳形式,包括太极拳推手攻防技巧,让学生掌握实战能力。
3.理论课程
随着学生进入太极阶段的晋升,培养学生对太极拳哲学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渊源。
三、教学方式
1.团队授课
以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学习的方式进行太极拳教育。
2.个性化训练
可以扩展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为提高学生整体水平,教授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拳术。
3.文艺表演
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太极拳舞蹈演员,分享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
1.教学责任制
由学生担任实际教育的领导,制定具体的教育细则、形势分析、纪律和课堂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规范性控制。
2.教学成效考评
教学成果根据考勤、成绩和学生身着制服的情况评定分数。
3.个人设备评价
对师生表现量化评估,也要对学生的装备进行评价,包括服装、道具及装置的适合程度等。
五、总结
太极拳心理教学 篇6
大学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 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 因此在大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包头医学院2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力图从中了解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了解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研究分析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敏感、焦虑、抑郁、恐怖、偏执和敌对表现的作用。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 从而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按照分层抽样原则从全院选取的220名大学生, 分成两组: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110名 (2009级12人、2010级18人和太极拳协会的学生80人定为参照组) , 普通大学生110名 (2009级50人、2010级60人定为对照组) 。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含采医学类心理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分别对经常参加太极拳和未参加过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本问卷意在掌握调查对象是否符合测量要求, 然后对其所填数据资料进行统计。
1.2.2 量表法
本文选择包含采医学类心理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本表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测量量表之一, 也是最规范的一个。分析统计指标如下。因子分:Scl-90包含9个因子, 每一个因子反映出被测试者某一个方面症状的情况, 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本研究用其中的6个因子, 限于篇幅原因对另外的3个因子 (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 本文不做研究。
因子分= (组成某一因子的个项目总分) / (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6个因子含义及所包含项目数: (1) 人际关系敏感:包括6, 21, 34, 36, 37, 41, 61, 69, 73共9项。患者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不自在, 主要是因为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和心神不安。 (2) 抑郁:包括5, 15, 20, 22, 26, 29, 30, 31, 32, 54, 71, 79共12项。主要表现在对生活没有兴趣, 无动力, 严重的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3) 焦虑:包括2, 17, 23, 33, 39, 57, 72, 78, 80, 86共10项。一般患者表现为易烦躁, 坐立不安和精神紧张。 (4) 敌对:包括11, 24, 63, 67, 74, 81共6项。主要从思想、感情和行为三个反面反应该症状。 (5) 恐怖:包括13, 25, 47, 50, 70, 75, 82共7项。患者对空旷场地和公共场所以及交通工具有恐惧感。 (6) 偏执:包括8, 18, 43, 68, 76, 83共6项。该因子根据偏执的思维特征制定。
结果解释:在国内已经有了全国常模 (18~29岁) , 该模给出了各因子均分和标准差。用受测量对象的因子分及标准差与国内常模比较, 差别大于两个标准差时, 即可认定差别特别显著。依因子分差别的大小来判定因子项目差别的情况。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1.2.3 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整理, 运用Excel 2003级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
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 心理和生理都处在急速变化之中, 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极其复杂, 因此要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就要综合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应该具有正常的智力、稳定协调的情绪正常的智力、健全的智力;二是感觉身心良好, 能够适应大学的生活, 面对大学的一般问题;三是在个性方面要有健全的和完善的人格;四是能够与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意与人合作共事[2]。
2.1.2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包头医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于2012年2月对包头医学院11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 测量数据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 表1为调查结果。
调查表显示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心理障碍, 只是在表现因子上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因子上十分明显, 一般显著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等方面。造成这种群体性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从以往由老师或家长严管的生活中转变到自主发挥的大学校园里, 很多同学很茫然, 变的没有方向感, 以至于不知道如何交往;第二, 面临着就业的强大压力, 很多同学充满了恐惧和忧郁, 无所适从。
2.2 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及分析
2.2.1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影响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反应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因子的试题进行问卷调查, 作为参照组110名太极拳练习者均有一年以上的太极拳练习经历, 对照组110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太极拳练习。把量表中反应这种症状的试题拿出做成新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结果见表2。调查表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因子均分 (1.64±0.56) 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的因子均分 (1.97±0.640) , 而且可以看出普通大学生的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的均值。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武术专选的大学生因子均值明显小于国内常模的均值, 所以普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过度敏感、不自在感和自卑等症状, 而经常参加太极拳训练的大学生能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表现比较自信和圆滑, 因此,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对促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忧郁心理问题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注:X表示均分, SD表示标准差。
2.2.2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敌对症状影响的研究
敌对症状是普通大学生存在最普遍的心理问题[3]。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对大学生敌对症状的影响, 分别对参照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关于这两个因子的试题, 将调查的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 (见表3) 。数据看出包头医学院大学生和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在敌对方面因子均值有明显的差别, 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因子均值低于普通大学生, 也略低于国内常模因子均分。普通大学生在敌对方面有厌烦、争论甚至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表现,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在敌对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控能力, 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大突发事件, 因此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敌对心理。
2.2.3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偏执症状影响研究分析
偏执症是指长时间地固执的坚持自己偏颇的看法, 因为他人没有遵从自己的看法而对他人充满敌意的心理状态[4]。为了研究分析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偏执症状的影响, 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理测量。把量表中测量这个症状的试题取出做成新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从表4看出在偏执方面, 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因子均分均大于国内常模, 说明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偏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易猜想和易走极端, 但是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学生的均分要低于普通学生, 这说明太极拳在对大学生偏执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的促进作用。
2.2.4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忧郁症状影响研究分析
忧郁症是指由于用脑过度, 精神紧张, 体力劳累所引起的一种机体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5]。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对包头医学院生在忧郁症状方面的影响, 分别对两组进行心理测量, 测量内容是该因子的相关试题。从表5看出在忧郁症状方面,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普通学生的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这说明普通学生在忧郁症状方面有出沮丧、忧伤、自卑和坐卧不安等表现。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在该因子均分方面略大于国内常模, 这说明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在忧郁症状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但是要明显好于普通学生, 所以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忧郁症状,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2.2.5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焦虑症状影响研究分析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 主要是大学生过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造成的, 太极拳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易紧张、缺乏耐心等焦虑症状[6]。通过两组进行该因子的测量 (见表6) 。调查结果基本与陈善平等人的分析一致, 长期参加太极拳的学生在焦虑方面的因子均分明显小于普通学生和国内常模。普通学生的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因此,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在面临考试或就业时的易紧张、缺乏耐心和脾气急躁的焦虑心理, 可以让大学生更耐心的、从容的面对未来。
2.2.6 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焦恐怖状影响研究分析
恐怖症是患者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和没有必要的恐惧, 并且伴有回避行为[8]。恐怖中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为了了解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在恐怖症状当面的影响, 本研究对两组进行恐怖因子这一症状的调查分析, 力求通过调查能得出太极拳对这一因子的影响。从表7发现, 无论是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 还是普通学生在这一因子的均分都大于国内常模, 因此无论是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还是普通学生, 在恐怖症状方面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然而, 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学生要明显低于普通学生 (1.40±0.530<1.76±0.610) 。所以太极拳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大学生在社会恐怖方面的恐怖程度, 对大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交际和应酬增加自信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人际关系、敌对和焦虑三个方面的因子均分,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要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说明在这三个方面太极拳练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消除敌对和焦虑心理问题。在恐怖、偏执和忧郁方面,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大学生的因子均分虽然都低于普通大学生, 但是与国内常模相比仍然有点偏高。这说明在这三个方面太极拳练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不是很明显。通过研究还发现尤其是在忧郁、焦虑、敌对三个方面, 普通大学生的因子均分要远高于国内常模, 这说明普通大学生这在三个方面的症状表现得尤为突出, 所以需要长期参加太极拳练习来改善这三个方面的的心理问题。
3.2 建议
(1) 注重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太极拳力度, 通过校园广播、条幅等形式进行宣传, 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真正了解太极拳, 知道太极拳的作用及功能。 (2) 设置相应的太极拳课程。在大学生体育课中适当的设置太极拳课程,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3) 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创办自主太极拳活动。太极拳的功效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循序渐进, 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其真正的效果。学校要主动引导大学生自主练习, 鼓励大学生举办太极拳活动。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本课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对包头医学院22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包括110名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和110名普通大学生,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六个方面。结果发现, 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三个方面, 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而且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大学生的因子均分非常接近国内常模, 说明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这三个方面的心理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在恐怖、偏执和忧郁方面, 虽然两组调查结果都高于国内常模, 但是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大学生因子均分也明显低于普通大学生, 说明在这三个方面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设置相应的太极拳课程;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创办自主太极拳活动;注重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太极拳,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霞.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 2001, 21 (2) :78-81.
[2]赵晓勤, 李信就.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心保健作用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22 (3) :99-101.
[3]陆海燕, 施菲菲, 朱晓霞.浅谈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5, 15 (4) :76-78.
[4]丁德正.试论精神分裂症偏执症及其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2) :139-141.
[5]陈善平, 张秋君, 李淑娥.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2) :91-93.
[6]任崇伟, 乔婷.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0 (2) :93-94.
[7]陈善平, 张秋君, 李淑娥.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A型行为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2) :91-93.
太极拳心理教学 篇7
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方式,它具有愉悦身心、美化心灵、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作用。太极拳的创造可谓我国民族的骄傲。如今在世界上健康问题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又回过头来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太极拳消除急躁的心理,平衡因休闲时间减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今天起源于我国的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很少有人不知道太极拳。现在太极已经成为大家日常锻炼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练习太极的人多了,自然的,相关的太极文化,太极产业也跟着红火起来。改革开放的时代,所有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上努力学习,争先恐后,于是,国际永年太极拳年会、国际焦作太极拳年会相继而起。太极拳应时代的要求,出现了各种新的面孔,像以武会友,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等等,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各种形示不仅带动了一方经济,也为太极文化的推广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太极拳这种运动项目以有氧代谢为特点,因其速度缓慢,再配合上慢、匀、细、长的呼吸,肺通气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进而提高。研究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心肺功能也可有效的改善,故太极拳可作为心脏病康复锻炼的一种手段。
太极拳属于练意用意的内家拳术,因此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体松。通过用意,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动员更多的肌肉参与运动,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实践证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对身心疾病有治疗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人们通过太极拳练习,行为有明显改善:能逐步接受慢节奏行为;对自己、他人的宽容态度增强,进而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人际交往不良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得到缓解。由于太极拳通过内外、开合、虚实、刚柔、动静等多种技术的巧妙结合,从而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因此练习太极拳不仅使人修身,而且陶冶情操,使人际交往时的辨证思维增强,进而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有效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太极拳对增进人体生理健康的作用
1.1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能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效应,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作用。首先太极拳的动作轻灵、圆活并富有节奏,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敛臀收胯等要求,且“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姿势舒适自然、体态轻柔、肌肉不致于过分紧张用力,在整个身肢放长的情况下进行绞来绞去的螺旋形顺逆缠丝运动,不但能使肌肉本身的弹性得以良好的锻炼,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清除因血行受滞而引起的疾病。其次,在太极拳的弹性运动中,肌肉在收缩和放松过程中既能产生三磷酸和腺苷酸等有扩张血管作用的物质,又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使血管不易硬化,尤其在绞来绞去的螺旋运动配合下,更能防止血管硬化,使血管弹性增强,加强心肌营养。另外,医学理论上讲微循环是沟通人体微动脉和微静脉环的桥梁,是细胞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系统。毛细血管的节律运动可以起到辅助供血及回流作用,被誉为“第二心脏”。微循环功能障碍,则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针对这种情况,太极拳在进行节节贯串的活动中,人体肌肉内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了许多倍,血管沟通横截面得到扩大,血压降低,减轻了心脏负担。在太极拳练习者练拳后,测其指端及印堂穴温度,其温度均升高3℃—7℃,这表明太极拳运动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能有效改善人体不同部位的末端微循环状态。长期练太极拳者在练拳时会觉得背上和四肢内的血管好像扩大了,运动起来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毛细血管数目增加,微循环功能改善所致.所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患者适量做做太极拳的练习,对心脏功能的提高大有裨益。经常练习太极拳能使患者血压降低,脉搏次数减少,同时使患者发病次数减少,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所以太极拳运动对于心血管系统患者有较大疗效,而对正常人防止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更具保健预防作用。
1.2 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练习时呼吸要求“沉静稳定,匀细深长”,行气中要求“气沉丹田”(腹式呼吸)、“气宜鼓荡”,膈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对胸压和腹压进行增减调整。而腹腔内压力的增与减可使内脏得以按摩,毛细血管得以反射性扩张。胸压的规律性变化及呼吸的缓深,使得支气管,肺脏等呼吸器官本身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呼吸深度加强,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大胸廓活动度和肺活量。据上海等地研究,练习者呼吸频率明显减少,呼吸次数可减少4—5次/分。运用X光作横膈肌波观察,发现练习者的横膈肌波幅比练习前平均增高5cm;练习后的通气功能也有明显变化。据上海第一医学院报道,练习者21例的通气量,平均每分减少26%,潮气量在练习前平均增加78%。这种变化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在呼吸次数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同样能达到呼吸生理要求,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
1.3 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运动特有的呼吸形式,可使膈肌活动幅度大幅度增加,人为地改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强度。而植物神经系统可直接控制和调节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以腰为轴”是练习太极拳的一大特点,腰部的动作多可使腹腔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经常进行太极拳练习,可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提高,促进食欲。而且唾液中的溶菌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也有明显提高,这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练习者胃液分泌量、胃液酸度和蛋白酶含量均有增加趋势.另外,太极拳运动对肠胃还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使胃肠蠕动亢进者变缓;而对胃肠蠕动出现病理性运动迟缓者,可使胃肠蠕动波动加深、节律加快、肌张力提高、胃排空加速,从而有效地消除积气和便秘,起到保证大便通畅和防治神经性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作用。又由于腹腔活动幅度在太极拳练习过程可明显增大,这对肝脏起到了按摩作用,因而可以有效消除肝阏血,改善肝功能。
1.4 太极拳对肌肉的功效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腿部肌肉最大力量和耐力会减弱,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是衰老最显著的一个变化,使老年人活动减少,好坐不好动,更加快了下肢衰退过程,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高。太极拳运动动作缓慢,没有明显的爆发和跳跃动作,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老年人肌力和肌耐力下降的身体状况。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双腿基本都在半屈状态下运动,“虚实分明,松胯屈膝”,这相当于肌肉和关节在多种角度下完成一系列接近于静力性的等张练习;并且太极拳的动作速度较慢,膝屈伸肌群的负担较大,长期练习后下肢骨骼的支撑力和肌肉体积都可得到发展,从而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并能适应各种负担不同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从运动实践来看,在对经过短期(16周)太极拳练习和长期(3年以上)练拳的65—70岁老人的屈伸膝关节肌群力量进行标准化、定量化测量后发现,短期组在自身运动前后,各项肌力指标,除屈伸肌爆发外,均出现显著差异;短期运动组前测与长期组相对照各项肌力指标显著低于长期运动组;短期运动组后测结果与长期运动组相比,耐力的显著性差异消失。因此可见,短期的系统化太极拳练习即可明显地增强老年人肌肉的耐力,若要保持下肢肌肉力量,老年人则可以选择长期练习太极拳。
1.5 太极拳对骨骼的功效
随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骨质营养开始丢失,骨组织中的胶原质逐渐减少,而石灰质逐渐增多,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骨髓腔增宽,骨质变得十分疏松,容易引起骨折。由于太极拳对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机能的提高都有作用,也使得骨骼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和吸收,从而改善其功能,经常进行太极拳运动有助减缓老年人骨质疏松进程,尤其对重骨骼的效果明显。此外,太极拳运动可改善肌力,这也可反馈性的延缓骨质疏松过程。
1.6 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效
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拳运动中很注重“以心行气”、“以意领气”及“气意配合”等意念活动。练拳者通过意念活动,可排除杂念,净化思绪,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引起机体某区域兴奋,其它区域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皮层得到“安静休息”。对于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太极拳的这种意念活动可以有效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安定心神。通过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机能失调所导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太极拳练习,经观察与测试,发现以上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的减轻。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太极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意念活动可使大脑呈现出节奏性的活动,使脑波向良好方向发展,因此有利于锻炼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防老抗衰作用。
2 太极拳对增进人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即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人开朗、乐观、情绪振奋。
(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自我宣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健全情绪生活。
(3)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的特点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与帮助,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4)体育锻炼能陶冶美好情操,使人产生充实感、满足感。
3 结论
总之,太极拳是中华健身的瑰宝,它从精、气、神的角度来调节现代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习练太极拳一般没有太多的限制,可随时随地锻炼,简单易学且功效明显。经常锻炼,不仅对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还可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坏,提高组织代谢能力,促进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太极拳对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康复也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增进人体健康、增强自身体质的目的。它这种形神兼备、动静有度、养练结合的运动方式非常适合现代人,给人以回归自然、身心放松、增进健康的效用。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不但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东方哲理,而且以其优雅的运动形式及独特的运动拳理,集养生学、美学于一体,在促进人的身心,特别是身心健康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文章主要论述太极拳运动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情感及情绪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生理,心理
参考文献
[1]王萍.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境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4):411-412.
[2]陈庆合,李曙刚,郑永成,杨洪涛.太极拳改善训练者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43):40-42.
[3]李云清,施锦华,寸若标.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28.
[4]夏唯畏,章晓俊,刁志勇.太极拳保健功能研究[J].成都教育
[5]王莹,王智慧.太极拳的保健价值[J].中华武术,2006(4).
太极拳教学点滴 篇8
我个人认为,要教学好太极拳,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首先要对太极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太极拳是将中国的阴阳古典哲学原理,用之于拳理的拳法,使人们能够至大至极地发挥其各项能力和能量的拳种。它来源于《道德经》、《易经》,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医兵。把老庄道学的无为、虚静不争、柔弱胜刚强、知机、积气,孔孟学说之中庸之道,佛家之空灵舍己、无相无形,医理之气血、经络关系,兵法之动静虚实等等,融合为一体,皆为太极之用。其拳中兴于武当丹士张三丰祖师,完善于明末的王宗岳和蒋发师徒。所以,习练太极拳应从中国古代先哲的修身养性处入手,认真体悟心神意气之妙用,才能领悟到太极拳之奥妙。
二、在日常教学中奉行“六多”和“三心”。
所谓“三多”,就是教练应做到多讲,多示范,多指导,学员应做到多听多看多练。在常规的教学中,教练首先要多讲本节所学动作的名称、要点及要求,以及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地方,等学员听明白了,再多次示范每个所学的动作(正面的及背面的),最好把每个动作都分成四个小环节来教,让学生跟着模仿练习。等学员基本掌握动作后,让其自己练习,然后再巡回观看和纠正动作。教练在讲解时,学员须认真仔细听讲,先从思想上有个认识。当教练做示范时,要多看,一要先看手的运动线路,二看脚步的虚实进退转换,三看手身脚的整体动作。看懂了记在心间,再跟着练习。切勿一开始就又看上,又看下,这样是很难掌握的。等模仿会了,就要单独自己练习,反复多练只至完全掌握为止,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多问。听懂了,看懂了,脑海中记住了,就要从肢体上展现出来,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至于放松方面,除了教练多指导,自己也要多体悟。另外,教学中,对学员要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传授什么拳。对于青壮年及体格好的,要教授以舒展大方、大开大合的大架为主,年老体弱者要以修身养生的小架为主。总之,要灵活,不可死板硬套。俗语说:“没有教不好的徒弟,只有不会教的师傅。”
所谓“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恒心。在决定习拳时,要坚定信心,相信通过长期的锻炼,一定能把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切勿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最后什么也学不成。耐心,就是在习练中要有耐心,一招一式的慢慢学,不心浮气躁,按教学要求,不要贪多贪快。不然,前面的基础没打好,就去学后面的动作,到最后还是一知半解的练不好。恒心,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天天练习。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切勿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到最后也是半途而废。
三、在练习拳架时,最好不要用音乐伴奏。练习时应全身心投入,内外三合要相合。
优化太极拳教学 篇9
一、激发兴趣,太极拳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众所周知,学生模仿能力都很强,对电影中《太极宗师》《黄飞鸿》的武打动作特别感兴趣,经常跟着演员手舞足蹈,演员的一举一动是他们心态上的精神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就要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贯穿于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始终。兴趣越浓,学生学习也就越积极主动,教师教得就更轻松,学生也就学得越深、越好。
二、比较对照,太极拳有效教学的核心
比较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应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分解练习,太极拳有效教学的关键
分解练习就是把一个较难掌握的完整动作分成几个步骤,或者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如何把太极拳中比较难且复杂的动作简单化,进而使学生尽快掌握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分解练习。
如太极拳中的“转身搬拦捶”一式较难掌握,常规教学的动作步骤为:(1)转身摆掌:重心后移,右腿屈坐,身体右转,右手摆至身体右侧;(2)坐腿收拳:重心左移,左腿屈坐,右手握拳向下、向左划弧收于左腹前;(3)摆步搬拳……(4)收脚收拳……(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确实非常复杂。我在教学时先把这一式分解为转身摆掌、摆步搬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四步让学生进行练习,再将其浓缩为转、搬、拦、捶四字。其实,看似简单的四个字里包含着较难掌握的动作步骤,且把“转身搬拦捶”这一复杂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也能比较顺利理解并掌握这一较难动作。
四、形象讲解,太极拳有效教学的阶梯
讲解是教学中运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动作要领、规格及攻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技术的基本方法。讲解要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例如,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动作技法,我采用想象的方法,如“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要领,我采用通俗的语言,如“轻起轻落,点起点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抱球”;为了能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内涵,我采用易懂的语言,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制快”,学生易学易记。
另外,我通过暗示使学生完成的动作更加完美准确。例如,在起势前,教师轻念“放松”“平静”数次,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在让学生完成左(右)下势独立动作时,教师鼓励提示“站稳”“坚持”“平衡”,可增强学生信心,这对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教学探讨 篇10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的增强,全民健身计划广泛施实开展,人们终身需要体育锻炼的意识日益增加。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终身进行锻炼的项目,其具有强健身体、防治疾病、延缓衰老、调节身心的功能和疗效。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太极拳、太极剑列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这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有着积极作用,加之在练习中倾听中华传统音乐,亦是一种艺术加体育的高雅享受,太极拳有益身心健康、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从长远培养祖国建设人才的角度考虑,太极拳符合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使之终身受益。然而太极拳的教学和其他的运动项目一样,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教学难点和问题,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掌握太极拳和通过太极拳教学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对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学生心理特点、教法的运用、教学规律加以探讨研究。
2 教学对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太极拳教学的对象是在校的青年大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非常少,仅仅是通过影视作品知道太极拳这一拳种,或者是在公园社区等见过老年人健身时打一些太极拳。然而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其爱好广泛,具有较高的求知欲,对太极拳的学习普遍有着较强的兴趣,同时也普遍有着怕因为没有基础,而难于学好太极拳的心理,对今后的学习大多缺乏信心。
(2)学生初学太极拳时,都会疑惑这么几个问题:例如,学哪一种太极拳好?是不是拳、剑、扇等会的越多就证明本事越大?太极拳养生能不能做到百病不侵?太极拳高手实战有多厉害?怎样才可以快速成为高手?对于各种太极拳而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在于是否适合自己。学生学习太极拳的重心是“科学健身”,运动养生,增加自身机体的免疫力。很多学生会因为练习太极拳以老年人为主,从而产生太极拳是老年人用来锻炼身体的误区。其实太极拳是属于武术范畴的,而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其技击含义更胜一筹。
(3)太极拳是由几十个单动作按照一定的连贯顺序组合而成。单个动作的名称往往是模仿动物形象或其他动作而定名,从动作的外部造型看和名称很神似,其动作柔和、缓慢,在练习的时强调“心静体松,意到身随”。太极拳行动路线方向变化莫测,熟练掌握全套动作需要较长的教学过程并不断的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练习都比较枯燥,而教学对象是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的耐性比较差,在刚开始学习时,对新事物的兴趣,会使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学习比较认真,动作掌握得快,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教授的动作增多,兴趣减弱,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下降,上节课教过的动作缺少练习,遗忘成为必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太极拳拳意的真正理解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法的运用,这样必然会出现不良的结果。
3 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
太极拳教学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是自觉积极性原则,做到活跃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直观性原则,包括直接示范、语言讲解、口令提示、辅导纠正、录像、挂图、观摩等。最后是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内容的安排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学习基本动作、后组合套路。
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之初通过高手示范等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兴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奥妙。而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养生理论或是一些武术基本常识贯穿其中,即可以保持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热情,亦可以成为学生拓宽知识的一条新纽带。
3.2 根据太极拳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加强基本功教学
扎扎实实练好太极拳基本功,既可以为学好太极拳的全套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在教学初期应从练好基本功入手。其基本功主要包括:手型、弓架、步型、身法等,其中腰、腿以及弓架是太极拳基本功的最重要的环节,腰是人类上下肢体连贯之处,腰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到各种动作的变换;腿是打好太极拳的根基,不论是进退还是重心的移动,都需要依靠腿上的功夫;弓架直接表观了太极拳的动作含义,在今后的动作教学中应注意腰、腿和弓架的基本功训练。
3.3 结合武术的攻防含义进行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武术项目与其他的运动项目的内在区别是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未予重视的。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只有动作做法的说明,却没有攻防招式的讲解,如果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进行教学,教师先对单一动作讲解示范,然后在前领做,学生自行模仿练习,只能是照猫画虎,其动作做出来一点生气也没有,仅仅是摆了个架子,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只有让学生去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太极拳中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才能使学生充分表现出太极拳的精神,不论是形体还是动作,打出太极拳的意蕴。因此,在太极拳的教学中运用通俗易懂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一边教授动作一边剖析太极拳种每个动作的攻防作用,并让学生做一定的攻防模拟示范,既可以加深对太极拳拳意的理解,也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在练习过程中他们也会主动地去思考比划每个动作,使太极拳的动作做得更准确、更规范。这种教用相结合的教法,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记住动作的施展和行功路线,提高教学效果。
3.4 利用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跟随教师的带领不断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去掌握正确的动作,还要求学生理解体育教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完每一组动作后要为学生们创造可以边练习边思考的条件。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完一组动作后,让队伍自由组合几分钟,由学生自由组合或者单独行动,一边练习一边思考,相互间提示切磋。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新学的动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动作和拳意的理解,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培养优秀学员,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良好的视觉角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而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领做的位置直接影响学生们的视觉角度。为了让学生看得清,看得准,看得真,教师就必须始终保持适当的位置,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常常是跑前跑后,既费时又费劲,否则就会发生乱队的现象。另外,对学生的错误动作看不到,影响教学效果。现在培养体育骨干,充当小教员,根据动作行走方向路线和学生视觉角度的需要,保持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的位置,两人同时领做。在复习时小教员还可以直接带领全体练习,教师在一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6 优化教学条件,激发学习热情
3.6.1 利用影视作品营造氛围,提高学习紧迫感
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好胜、上进、爱美”的心理特征因而在每个教学段或几个教学段后放映一些有关太极拳的录像或者影视作品,让学生仔细观看,从中获得太极拳动作美的感受,如知名影视作品《太极张三丰》片段———李连杰扮演的张三丰在恬淡舒缓的背景音乐下演练太极拳。利用明星效应及影片中艺术化的太极动作营造浓厚的武林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引导出学生的成就欲。增加学生们学好太极拳的紧迫感和增强学习信念。
3.6.2 利用音乐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太极拳的教学时配上恬静的音乐伴奏,可以有效提高套路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控制练习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带动学生的情绪,在练习过程中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以及美的享受,使学生加深动作的记忆效果。在舒缓的音乐中学生们的思想集中专注,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放松,更好的表现出太极拳“沉”的效果,同时可以延缓疲劳的产生,提升太极拳的练习效率。
4 结语
总之太极拳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课外拓展。由于课时限制,把大部分技能训练内容都展开到课外进行,需要精心策划以及学生的配合,希望通过各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著名的内家拳种之一。近百年来,太极拳运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现在己经成为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武术运动。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是一种既有益于健康,又能抗暴自卫,并具有极高哲理、生理和技击力学原理的拳术。太极拳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无论采用哪一种都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生理、心理、机能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初步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了解武术的简单规则、术语,懂得武术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有利影响,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贯彻教书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和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进行运用,使之终身受益。
摘要: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的有效举措,可以有效推进亿万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目前,太极拳已经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对太极拳也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有配套的太极拳书籍、挂图、音像制品等,使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文章着重分析了如何进行太极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兴趣,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肖亚玲,田静.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4]姜娟.太极拳健心文化及其科学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王兵伟,赵红波.太极拳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6(6).
[6]吕墨竹.提高大学生太极拳水平对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
[7]吉灿忠,金燕明.论太极拳与儒家文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太极拳心理教学】推荐阅读:
太极拳技术教学05-08
太极拳教学步骤09-12
高职校太极拳教学10-18
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06-06
杨式太极拳图解分解教学11-06
杨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设计12-09
修炼太极拳10-18
太极拳教育05-20
太极拳运动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