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现代价值(精选7篇)
太极拳现代价值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现代高度的文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拉近了许多,其实不然。针对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渐行渐远的事实,如何介入一种和谐因素或和谐文化解决这一新时代的社会问题迫在眉睫。
文章立足现代社会人民大众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特点,结合太极拳传统和谐价值和净化心灵功效等方面优势,另辟蹊径,找出二者结合点,巧妙指出太极拳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发扬中华传统太极拳文化的同时,力图解决这一时代社会新问题。
1 代社会特点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度扩张、征服与张扬的社会,其中,现代社会特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竞争。竞争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竞争给现代人带来了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与不良效应。
科学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竞争给现代人造成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多,有些以致导致使人自杀的严重后果。正如一项报告所述:“当今社会,赴医就诊的病人中,60%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是因为长期压力所导致之痛苦、不适与疲乏而已”[1]。
2 太极拳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有以上所述现代社会特点可知,现代人普遍处于各种竞争之下,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给现代人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压力过大。压力过大的各种危害不再累述,用什么方式能使现代人放松下来、平静下来,这是体育运动承担的重要使命。在各种体育运动中能够使人身心和谐,松弛安静的进行锻炼的方式首选太极拳。
2 . 1 太极拳医治现代文明病的价值体现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提升,随之而来的却是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下降,尤其是诸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文明病的出现,无一不说明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造成的压力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透支自己的身体,消损自己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率的50%以上;中国约有1亿多人高血压病,每年新增100万人以上,脑病患者500多万,每年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1000万人,中国心脑血管患者死亡人数达26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2]。这些文明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现代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项绵缓自然、动作轻柔、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项目,慢、静、柔是太极拳最大的外在特点。太极拳的创作原理和动作特点注定了太极拳的特殊健身功效,尤其针对由于压力而形成的这些文明病。太极拳动作圆润,再结合呼吸,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能起到极大的疏通经络、气血运行效果,进而起到发泄压力、调息理气的重要作用。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容易急躁,而太极拳的锻炼则要求缓慢、松弛,所以,在反复的太极拳的练习中,人们的压力、急躁情绪就会暂时抛之脑后,尽情放松,久而久之,有助于锻炼者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宣泄压力的合理方式。而后,太极拳的锻炼水平逐渐提高,这些功效亦随之提高,日复一日的良性循环会带来双重收获。
2 . 2 太极拳应对社会压力的价值体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共分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类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3]。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表现在,人的吃、喝、温饱问题解决后,娱乐、休闲就成为了大众生活的普遍追求。城市中高楼林立、城中村拆迁规划、郊区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等一步步实现,古老的农家小院、邻里街坊逐渐消失,迫使现代人居住在方方正正的水泥建筑里,快速的生活节奏造成的住了好几年没有见到过对门邻居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近些年来,“情感恐慌”等新的名词随之出现在社会学中,群体往往能满足处家庭以外的很多人类需要。这种压力和封锁下,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人群成为了奢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太极拳的习练人群越来越多。其中,太极拳不光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而存在的,太极拳还是人们缓解社会各种压力的良好工具。
太极拳是古代传统养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阴阳八卦学,因此,练习太极拳有很多讲究。抛开古代练习太极拳的方位、时辰等苛刻条件,现代人练习太极拳依然需要追寻衣着宽松、空间宽敞、优雅水边、公园小道等普遍要求。衣着宽松才能解放身体,环境优雅才能贴近自然,做到这些才能更好体会内外兼修,人物和谐;才能真正抛开竞争,忘记名利,减缓压力,放松身心。有研究指出:美国人也把太极拳作为宇航员肌肉和精神放松的最好调和剂;法国有艺术团把太极拳作为柔韧性锻炼的必修课;中国的梅兰芳为了丰富舞台艺术曾向杨澄甫学过太极拳[4]。可见,太极拳运动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减轻压力的重要途径,日渐成为健身法宝。
2 . 3 太极拳净化心灵的价值体现
太极拳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提起太极拳的价值,一般人普遍想到的是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很少有人思考其心理价值。诚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最基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认识到这并不是唯一的。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人群繁杂、林林种种,整天离不开各种纷纷绕绕的世事。工作压力增加、社会应酬增多、闲暇时间减少、人情世故复杂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道德滑坡、心灵堕落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下,很多人都想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来放松每天紧张的情绪和压力。聆听一曲优美的太极拳音乐,到公园小道上练习一段太极拳成为很多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不错的选择。
从早起到挤公交上班,到随便应付的早餐,到一整天忙碌的上班生活,再到挤公交下班,回到家中又要洗衣、做饭、辅导孩子,这是很多城市大众的真实生活写照。在这么繁忙、复杂又紧张的一天中形成急躁、郁闷、恐惧、冲动等不良情绪是不可避免的。结束一天忙碌的生活,换上宽松的太极服装,到公园中与朋友一起享受着轻柔音乐,一边习练太极拳,一边体会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同时还可以享受自然、净化心灵,真是一举多得。
关于道德败坏的报道层出不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状态离现代人越来越远。太极拳在应对道德滑坡、心灵堕落现象时彰显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很多研究指出,太极拳无论从套路的习练过程,技击训练中,还是在内功的修炼中,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类灵魂的净化。因为,习练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中庸之道。要求习练者呼吸自然、心平气和,平衡中凸显动作起伏,起伏中保持呼吸平和。太极拳属于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最初被称为体操,体操就是指对身体的操练。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太极拳是一种人们对自己身体操练的方式。其实,这正突出了太极拳最重要的锻炼特点,用意识来指挥自己动作,现有意念,再以意导动,整个习练过程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武术、更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这一角度而言太极拳无论对于习练者还是对于观赏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高雅的情调,和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
3 结语
太极拳是一项传统的健身项目,历经数年而不衰,必有其意义和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遇到各种问题时,回顾过去,品位古代文化,从文化精华中找寻解决办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本研究中提到的太极拳运动的现代价值外,其还定存在等多价值等待发现,希望有更多体育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太极拳的丰富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挖掘太极拳现代价值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篇2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 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民间流传, 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过长期的实践, 人们发现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防治疾病的国家,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 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 血脉通, 病不生, 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些都说明, 体育在防治疾病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 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 还要配合呼吸和意识活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从而为改善其他器官与系统机能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期资料显示太极拳对心理调节等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其厚重、深刻的文化底蕴, 极具特色的养生作用受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享受运动的人们所喜爱。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具有健身、养身的一种特殊的套路运动, 其内容博大精深。太极拳运动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除此之外, 有大量资料证明:太极拳对人们心理减压、精神向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而千百年来即使历经岁月冲刷, 他依然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不断被继承与发扬。文章分析了太极拳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阐述了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并简单阐述其对人精神层面的滋补作用, 同时, 对练习太极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以期太极拳运动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及生理保健作用
2.1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稳舒展, 动作要求不僵不拘, 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 一般来说, 也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等。所以在练习一两遍之后, 即使感觉身体微微出汗, 也很少发生气喘现象, 练拳之后有轻松愉快之感。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 都可以从事太极拳锻炼, 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 太极拳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整套太极拳动作, 从“起势”到“收势”, 从动作的虚实变化到姿势的过渡转换, 都是紧密衔接的、连贯一气的, 看不出有明显的停顿地方, 整套演练起来, 速度均匀, 前后贯穿, 好似行云流水, 连绵不绝, 虚实结合, 阴阳相生。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 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有弧形, 避免直来直去, 这是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的, 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 有利于动作的圆滑自然, 体现出其柔和的特点, 也能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舒展。在太极拳运动中, 不论是整个套路, 还是单个动作姿势, 都要求上下相随, 内 (意念、呼吸) 外 (躯干、四肢动作) 一体, 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 打太极拳时, 必须以腰为轴, 手脚的许多动作都是由躯干来带动, 并且相互呼应, 不能上下脱节或彼此相离, 显得呆滞脱节、支离破碎。
太极拳是一种把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三者结为一体后又加以创新的强身治病、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 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肌运动,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专注、心静如水、用意专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从而为其他系统、器官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太极拳合适青、壮、老年等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种体质状况的人锻炼, 它不但可以单独练习, 还可以集体练习, 不受场地、时间、器械等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
2.2 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 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 同时, 打拳可以活跃情绪, 对大脑起调节作用, 而且打得越是熟练, 越要“先在心, 后在身”, 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会逐渐使大脑功能得到改善, 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 即有意识地运用腹式呼吸, 加大呼吸深度, 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 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 新陈代谢恢复正常, 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之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 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 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经络学说有以头为百脉之宗的说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头顶部的百会穴轻轻上提, 好似顶上有绳索悬着, 从而感觉有虚灵顶劲之意, 也称顶头悬, 虚灵顶劲可使头部自然垂直, 有利于练拳时身体的控制平衡和中枢神经对器官机能的调节等。
含胸是胸廓略向内微屈, 使胸部有舒适宽松的感觉。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是一种身体的基本姿势要求, 不是随动作变化而变动的, 它既能使胸腔上下径拉长, 让横膈肌有更大向下舒展余地, 有利于腹式呼吸的深长, 又能有助于身体重心的下沉。拔背是当胸向内微含时, 背部肌肉往下沉, 两肩中间脊背鼓起上提, 同时略向后上方拉起, 使背部肌肉产生一定张力和弹性。
横膈肌运动所产生的腹式呼吸, 使腹部肌肉逐步得到锻炼, 腹部渐渐充实圆满, 尤其是下腹的充实, 更有益于气沉丹田的要求, 腹部随练习会时松弛时紧张, 但始终保持松静的状态和感觉。
太极拳是一种轻灵、舒缓、沉稳的拳术, 动作如抽丝般徐缓不躁, 又稳又静, 迈步如猫行般轻起轻落, 起步和落步都要有轻灵的感觉, 既所谓一举一动, 周身都要轻灵, 故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之说。
太极拳以阴阳转换理论作指导, 在每一势和每一动中, 始终有着阴阳转换, 即虚与实的转换, 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而不断地转换就形成了不停顿的运动。太极拳的轻灵、沉实、虚涵、扎实也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转换和变化, 达到统一和谐的境地, 太极拳的这些特点使其对生理保健具有良好的作用。
2.2.1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容易带来神经系统的紊乱, 西医认为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造成, 中医则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调”, 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 强调呼吸、意念和动作三者有机地结合, 有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研究证明:在练拳时, 大脑皮层α波增多, 肌肉延长, 血管对刺激反应下降, 阻滞某些顽固兴奋灶的刺激;生化检测可见5—HT水平提高, 交感内分泌水平下降, 对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犹豫交感兴奋下降时胃肠血液供应增加, 提高了消化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长期的太极拳锻炼可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可提高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 能够防治现代人常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的各种疾病。
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 这些对大脑活动具有一定的良好的训练作用,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是根据运动刺激精神, 使人处于“兴奋”状态, 再由这种“兴奋”情绪反应作用肢体动作的原理。这样可以使多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同时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 强调呼吸、意念和动作三者有机结合, 大有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之功效。太极拳的走架要求排除杂念, 静下心来, 全神贯注, 神气鼓荡, 用意不用力, 这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平衡训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2 太极拳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太极拳吸气时扩大腹腔;呼气时收缩腹部, 使腹瘪下去, 这种腹式呼吸可加大隔肌的舒张与收缩而使横隔上升下降幅度加大, 腹压增大有助于心血加流, 腹压的改变又相应地调节胸压, 有利于心脏活动。同时, 在练拳过程中全身肌肉有节奏地放松与收缩, 以及毛细血管反射性的扩张, 可使血流通畅, 使静脉回心血增加, 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血压也相应有所降低, 对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有益。
太极拳动作缓慢、均匀、细致便于使身体各部分肌肉和关节活动起来, 使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加速静脉、淋巴的回流速度, 减轻了心脏的负担。与此同时, 心脏营养血管反射性的扩张, 也可以加强对心脏的营养作用, 改善心脏营养状况。据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显示:太极拳对外周循环和刺激循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也表明, 练习太极拳可使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外周循环改善, 对舒张压下降、对冠状动脉血液和心肌供血有利, 练习太极拳还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促进血糖代谢。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可以明白, 练习要求呼吸与动作相互配合, 有利于保持肺组织弹性, 改进肺廊活动度, 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另外, 太极拳动作中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 太极拳动作舒展, 并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 使呼吸自然, 呼吸效果增加, 从而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2.2.3 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影响
虽然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资料并不充分, 但研究表明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质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有良好作用的。近年来, 国内有不少人以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运动的防老作用, 例如, 有资料报道锻炼五到三十分钟后, 体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 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 血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 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减少, 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2.2.4 太极拳对畅通经络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人体健康与否, 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 一般的体育运动对舒筋活络具有积极作用, 而练习太极拳对畅通经络的作用也非同小可。练太极拳的人, 练到一定程度, 就有小腹发热, 四肢末梢发胀, 发麻之感。中医针灸认为这种现象是“得气”的表现, 也就是调动内气, 打通经络, 经气运行的表现。太极拳运动“主宰干腰”、“虚灵顶劲”, 腰为肾之腑, 又为带脉所绕之处, 长期锻炼, 可使肾气旺盛, 带脉充盈, 阴阳调和, 神清目秀。
太极拳除了述对人身体机能的保健作用之外还能积极地调理人体的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着阴阳、气血与津液、经络与气穴、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问题都需要平衡, 由其是经络学说, 如阴阳不平衡而受到阻滞, 会给人带来病患。太极拳是武术运动的精华, 它是根据人体各运动器官、内脏和四肢关节及经络阴阳的特点组编而成的。各招各式的动作要求保持其在对称、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运动, 其运动特点是具有高度统一的整体运动。因为人体的病, 基本上是由于各种不平衡的因素形成的, 所以说太极拳运动能使患者恢复健康。
2.2.5 太极拳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拳时脚步要求分清虚实, 步法稳健, 动作轻灵, 对运动系统尤其是膝关节、双脚的骨骼、肌肉、韧带是很好的锻炼。习练太极拳过程中, 要求脚踩涌泉, 常是独立支撑全身, 对双脚反射区是良性刺激。因此, 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下脚的力度, 提高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柔韧性, 还能对全身其它脏腑产生良好作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 中国太极拳之类的锻炼方式有助于加强老人双腿的稳定能力, 降低因为摔倒而受伤的可能性。科学家们指出, 相比较而言, 动作舒缓、注重平衡的太极拳能帮助老年人了解到到自己的体能、灵活和耐力的极限, 能够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动作中更为小心, 达到防止摔倒的目的。有人对太极拳站桩时肌电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测试结果表明:站桩过程中产生热、胀、酸、颤抖感觉时, 肌电振幅的升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特点是:振幅的升与降有规律、有节奏的交替出现, 由此可见, 太极拳站桩时肌肉活动的特点是“动”与“静”的有序结合。其能量供应也发生了节奏性的变化, 而这种生理变化对肌肉的持续工作大有益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太极拳对机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肌肉、关节等运动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太极拳还有一定的心理保健价值, 练习太极拳可以消除疲劳, 可以修身、养性;太极拳还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它的预防衰老的功能, 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流行的话题。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容易使人感受到奔波的疲劳, 导致机体的各项指标下降, 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机体的健康面临着极大的威胁。而练习太极拳就恰好有促进人体恢复健康的作用, 我们提倡社会各阶层人们练习太极拳, 以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提高生活质量, 陶冶心境, 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 促进意识形态与机体的和谐统一, 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3.2 建议
各地的养老院及康复场所可增设太极拳作为医疗手段, 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并注意控制不同病人的运动强度, 做好医疗监督工作。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与此同时还要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我们从上文可以发现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呼吸方式的是否正确。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持之以恒, 任何一种运动要起到健身的目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长期的练习, 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太极拳才能发挥其健身的作用。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人们需要更加强健的身体、更加饱满的精神, 来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蕴涵我国古代哲理的太极拳运动, 可以使人们在这种柔缓的运动中缓解精神压力, 使其心境平和、豁达, 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 它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进行分析。太极拳有健身、平衡心理和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 对太极拳进行普及可以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 它对身体各部位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它强调阴阳平衡, 内修外练, 注重发挥“调心”的作用;形、气、神融合一体, 从内到外, 从动到静, 养练结合, 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安逸和稳定;净化心灵, 宁静致远, 让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达到和谐统一, 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健身功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蒋玉芳.太极拳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6.
[2]邱丕相.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黄茂武主编.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7-92.
[4]陈鑫林.浅析太极拳的健身功效[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4) .
[5]朱有源.太极拳健身功效的机理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OO2.
[6]李亚英, 刘素兰.太极拳健身治病的奥秘是平衡[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 .
[7]杨慧.浅析太极拳的养生与健身原理[J].安徽体育科技, 2004 (3) .
[8]黄茂武主编/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7-92.
太极拳现代价值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太极拳,练习方法,健身价值
太极拳作为高校普通体育教育大纲重要内容的成员, 是一种有助于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性情、让人终身受益终生的武术运动。太极拳具有内外兼修、轻灵、缓慢、柔和的特点, 对于强健学生的体魄, 提高其防身技能, 预防疾病、陶冶性情, 长期修炼可以是修炼者终身收益。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八到二十三岁之间, 生理和心理上都较有朝气, 通常更习惯于快节奏的运动, 对于太极拳强调“慢”意境十分不适应。在高校课堂中按照传统太极拳的教法, 将会导致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因此一线教学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调整太极拳入门时练习方法, 通过对太极拳固定框架动作的熟悉, 实现太极拳教学的初步教学目的, 增加学生学习太极拳的信心和乐趣, 提高增进太极拳学习的效果。
一、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练习方法
1、提高动作速度
太极拳的特点是运动速度缓慢平均, 动作连绵不绝, 圆活连贯、运动整体具有柔和的特点, 这和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人群习惯刚劲快速运动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教习太极拳的初始阶段, 直接要求学生练习匀速连贯的太极拳套路动作, 会导致学生练习时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从而造成太极拳学习的效果较差。在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初始阶段, 让其按照加快的动作练习太极拳,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心理特点, 增强其练习太极拳的信心, 帮助学生更快的熟悉太极拳动作, 通过太极拳套路动作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从而为后期提高太极拳练习的难度奠定动作框架基础。
2、使用高架式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太极拳属于杨氏太极拳为主简化版太极拳, 而杨式太极拳中强调修习过程中具有较低的重心, 这对于修炼者腿部的力量有着很高的要求, 使学生在修炼太极拳的时候有着较高的难度。老师在教学中使用高架式动作教学, 降低了修炼中对重心的要求, 减弱了对修习时对修炼者腿部力量的负荷, 消弱了学生修炼太极拳的难度, 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将太极拳的套路修炼成功, 并通过逐步增加太极拳修炼的要求标准, 是修炼时的重心逐步下降, 最终实现标准太极拳的修炼。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避免对腿部高负荷的入门训练造成学生修炼兴趣的丧失和膝盖受伤事故的出现。
3、初期采用刚劲来修炼
修习太极拳是强调意的运用, 要求通过极为柔软的动作练习, 获取太极刚劲。高校学生修炼时, 因为时间短暂, 柔软动作缺少时间积淀, 导致套路动作更像舞蹈。老师在教学中增加太极拳修炼的刚劲, 降低动作柔软度的要求, 让学生在熟练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体会拳法中蕴含的意境, 并逐步提高拳法中意的运用, 最终完全掌握拳法意境, 从而使学生练习中获得乐趣和自信, 并逐步掌握太极拳修炼的动作要领。
4、攻防具备的动作演示
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太极拳套路中动作的攻防使用做教学演示, 展现出太极拳在防身自卫中的实战价值, 激发学生修炼太极拳的积极性, 使太极拳教学具有良好的氛围。
5、音乐辅助教学
太极拳练习中通过安静的且极具韵律的音乐作品辅助, 利用音乐刺激学生的神经, 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修炼状态, 并通过音乐音律的引导, 使修炼者更容易掌握太极拳套路动作。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太极拳修炼, 更容易进入忘我的境界, 有利于提高太极拳修炼的效果。
二、太极拳健身价值探析
1、心理价值
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里逐渐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逐渐开始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 容易导致焦虑、急躁等心里问题。太极拳修炼具有刚柔兼备、松柔慢匀、开合有序、轻盈圆活、中正平和的特征, 能够让修炼者在修炼中逐渐放松身体和神经, 从而促进身体免疫系统的和谐。太极拳的运动量属于中等强度, 其形神合一修炼效果, 有利于改善修炼者的内心情绪, 保持其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促进其心理健康。
2、健脑价值
太极拳运动的健脑价值体现主要包含:修炼太极拳应该具备“静心用意”和“呼吸自然”的基本要求, 修炼时全神贯注, 是人体大脑皮层位置构成独特兴奋灶, 并对其他大脑皮层区域的兴奋度被抑制;太极拳修炼强调意识对动作的引导作用, 从而是调节修炼者的大脑中枢神经在兴奋和抑制之间的状态转换, 强化人体植物神经的作用, 将人体调节为全面协调的工作状态, 从而实现对大脑的保健效果;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人体的运动平衡性与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太极运动通过强调运动的上下协调、左右协调, 使修炼者保持身体状体的整体平衡性, 从而锻炼了修炼者的神经系统, 促进了达到的保健。
3、优化身体机能, 强健修炼者的体魄
长期太极拳, 能够显著优化改善修炼者的身体机能。太极拳修炼时要气沉丹田, 使用腹式呼吸, 增大了呼吸的深度, 对人体腑脏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 优化了心肺活动的状态, 对改善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太极拳修炼中动作舒缓轻柔, 有利益于人体脉络的疏通,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效率, 增强人体体质与机能。太极拳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国内外大量修炼者的实践证明, 其拥有良好的疾病预防功能, 其对气管炎、肺结核、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太极拳运动中舒缓和圆弧状的动作, 通过对修炼者身体各个习惯的挤压作用, 提高血管的伸缩性和弹性, 有利益改善人体新陈代谢, 强健修炼者的体魄。
4、陶冶性情、娱乐身心
太极拳运动中具有美感真实、延绵舒缓、柔软圆活、意气相随、松紧适度的特性, 可以是修炼者在实现身心的满足, 达到陶冶性情和愉悦身心的目的。
三、结束语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术运动, 其具有的强身健体, 预防疾病的效果被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所熟知。高校太极拳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老师通常使用降低修炼难度、动作演示和音乐辅助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修炼太极拳的效率。在日常生活中, 长期太极拳有者极高的心理、健脑、优化身体机能、陶冶性情等价值, 在高校中是推行太极拳普及, 有利益实现我国全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楠.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140-142.
[2]赵卓帅.浅谈太极拳运动健身与养生价值[J].青春岁月, 2012 (08) :344.
浅谈太极拳运动健身与养生价值 篇4
太极拳作为中国悠久的体育运动项目, 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身价值被世界所接受。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体育运动中极具代表性的项目, 他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学原理、养生理论和传统的并法学内容,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健身、技击功能久经考验, 备受武术爱好者的推崇, 其扎根于中原, 传播与海外。伴随着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休闲价值、科学价值也表现得愈来愈突出, 已是我国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强化生命规律、身心兼备的整体性运动, 太极拳通过调心、调气、调身等一系列调整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以内固精神、运行气血、畅通经络、协调脏腑、活动肌肉筋骨, 使人正气旺盛, “阴平阳秘”, “内外调和”, 恢复人体的自然治愈能力, 提升人体的自然感知和调适能力。尤其是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 太极拳更显示出了它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太极拳运动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保健、医疗康复作用, 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 是一项难得的体育运动。
二、太极拳的生理健身机制
1、太极拳运动对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是人体内外进行缓慢地螺旋形或圆弧形的武术运动, 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各部分也必然会得到轻柔的挤压, 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性和力量。但骨骼肌松弛时, 静脉血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 减轻心脏负担, 毛细血光被动扩张, 容量增加, 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随之相应增加, 促进了内环境物质交换, 对细胞新陈代谢起促进作用。
2、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着重是腹式呼吸, 从而使血液能在肺部结合更多的氧, 运送给组织细胞, 促进机体内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和呼吸器官的血液供应。大量的实践证明, 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对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强的通气功能增加胸廓的扩张度, 以及对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3、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讲究平静、放松、协调和平衡, 这样在练习的时候人的紧张情绪会得以消除, 提高了人体在精神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使大脑得到动态的休息, 起到调节大脑皮质, 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
4、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呼吸着重腹式呼吸, 这样就加大了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 对肝脏、肠胃都能起到自我的按摩作用, 提高肠胃的蠕动、消化和吸收能力, 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 加强胃肠功能, 能有效的减少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5、太极拳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为轴, 动作圆活连贯、节节贯穿, 再加其螺旋式的弧形动作可以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良好的锻炼, 提高神经肌肉组织的协调性, 增强韧带的弹性, 使骨质坚固、肌肉丰满、关节灵活、韧带强健, 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改善微循环。
三、太极拳的心理健身机制
1、太极拳运动对精神和情绪的积极影响
太极拳运动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行动, 更追求情绪稳定, 心态平和的好心情, 且强调清心寡欲, 知足常乐, 注意思想集中, 精神内敛, 消除恶念和杂念, 这都十分有利于消除人事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 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太极拳深沉舒缓的腹式呼吸也能进一步消除焦虑情绪, 平常人一般是胸式呼吸短促表浅, 而太极拳则能使练习者在充满压力的环境里心绪稳定, 消除内心的焦虑情绪, 使心胸开阔, 加强自制力。
2、太极拳运动对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积极影响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项目, 自古就有“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之说, 武谚中讲:“拳不离口, 曲不离口”“一日练, 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这都要习武练拳应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练习太极拳也一样, 要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 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 培养自身顽强、坚毅、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克服懒散、自制力不强等不良因素, 并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太极拳的文化底蕴对健身精神的追求价值
太极拳亦被称为“哲拳”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观念和养生理念, 以健身、修炼相结合为原则, 注重内外兼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 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愈显得突出, 太极拳就是较为普遍的健身娱乐项目之一, 我们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等经常见到, 太极拳运动已在全国乃至全国得到了有效地发展, 其蕴含的独特的哲学内涵和具备的修身养性价值已经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他修身养性的健身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内涵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较深的武术项目之一,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对应、协和, 它的各个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整体结合都依据自然原则的要求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和自然规律。从技术上讲, 他要求呼吸自然, 行动路线流畅。现今社会, 可以发展日新月异,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压抑, 焦虑, 失落感会不断加强, 人与自然社会的协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太极拳则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在练习时, 练习者能与自然惊醒心灵上的交流, 排除一切杂念, 是人的身心上升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境界, 陶冶人的情操。
2、培养人的情感
太极拳运动以虚静理念为原则, 练习开始前要心态放松, 身心平静, 练习过程中, 身心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进而可以将练习者的精神和意志贯穿于太极拳运动的一招一式中去。精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运动可以舒缓练习者的紧张情绪, 从而使练习者获得心境恬淡的美好情感。
五、小结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 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 集合了我国古典的哲学理论精髓, 它的锻炼价值以其适宜的强度, 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庸平和的思想追求, 使锻炼者在生活和养生理念上逐步得以认识, 并通过自身的积极锻炼达到抑制机体机能衰竭的功效。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协和发展的当今社会,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价值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唐豪.太极拳研究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1]唐豪.太极拳研究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
[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桑振英, 等.健身养生太极拳[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6.[3]桑振英, 等.健身养生太极拳[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6.
[4]张治国.浅谈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J].新课程学习, 2011, (07) .[4]张治国.浅谈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J].新课程学习, 2011, (07) .
[5]杜捷萍, 岳素芳.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作用[J].科学之友, 2009, (02) .[5]杜捷萍, 岳素芳.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作用[J].科学之友, 2009, (02) .
[6]唐矩明.太极拳运动健身养生道理[J].教育界, 2011, (30) .[6]唐矩明.太极拳运动健身养生道理[J].教育界, 2011, (30) .
太极拳现代化进程之审视与反思 篇5
1 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化本身属于人类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范畴。因此,要弄清楚太极拳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首先要明白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化理论最早是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它是对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规律的系统阐述,内容相对稳定,人们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经典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经典现代化既可表述为一个历史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又可表述为一种发展状态(发展目标)———完成经典现代化过程的国家的发展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
1998年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又对18-21世纪世界广义现代化进程的规律进行丰富与发展,进而形成了现代所谓的广义现代化的理论。广义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所发生的一种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阶段简称为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广义现代化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世俗化、分化整合、社会流动、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广义现代化第二阶段的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民主和理性、普及高等教育等。
2 太极拳现代化进程的回顾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深入,作为社会中的子系统———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同样太极拳运动也在进行着现代化的发展。太极拳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冷兵器时代,是中国武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但当中国社会发展到19世纪70、80年代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便开始了(即洋务运动)。而对于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民国初期。当时,社会各界积极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武术社团组织在国内的大城市相继产生。每个社团都把太极拳列为其教授的内容。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国民政府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和北京许禹生的致柔拳社。他们积极传播中国武术(包括太极拳),在学习上打破了以往封建时期森严的门规戒条,为中国武术(太极拳)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外,这些拳社组织还对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出版了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书籍,比如: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徐致一的《太极拳浅说》等等。这些客观上都为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交流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政府就对太极拳给予高度的重视,太极拳运动具有极好的健身价值,这是人所共知的。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凡是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1978年,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日本朋友题词:“太极拳好”。为了倡导太极拳锻炼,1956年原国家体委组织了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积极推动了简化太极拳在全国的普及。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经过规范整理编制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械书籍。2006年国家将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其发源地开始建造太极拳博物馆、陈列馆、太极广场等。太极拳由此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各地太极拳辅导站星罗棋布,城乡更有无数的爱好者,他们或在公园绿地,或在街边广场坚持锻炼。几十年来,太极拳锻炼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健身运动,特别是对中老年的保健和延年益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体育竞技方面,早在1957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太极拳就被列为其中,这意味着太极拳从此登上了竞技体育的舞台。但竞赛的内容是太极拳、剑套路,而动作规格、节奏韵律以及演练水平则成为评判运动员水平的高低。所以,太极拳的套路从最初的简化太极拳24式,到规定太极拳42式,再到现在的各种太极拳的竞赛套路。可见我们现在的政府对太极拳的高度重视,而太极拳自身的价值作用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发生着嬗变(见表1)。
从表1中我们看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太极拳的核心价值也在发生着蜕变,从民国以前的“技击、养生”到民国期间的“健身、技击”再到现代的“健身、审美、文化传承”,其技击价值逐步淡化,甚至遗失。其原因有多方面的,首先、太极拳是我国农耕社会冷兵器时代的产物,那么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火器的在军事中的广泛应用,太极拳(包括各种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步衰减;其次,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社会的安定,也使得太极拳的技击价值难以发挥;第三,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给太极拳搭建一个能够体现其技击价值的交流平台,而是将太极拳的“健身、审美、文化传承”价值推向高处。
3 结语
作为一个武术工作者,我们热爱太极拳,但我们不希望其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逐步丧失核心价值。必须明白:太极拳在本质上属于技击术,我们的政府应用“技击术”的眼光来审视它,用“对抗”的竞赛模式来发展它。时光流逝,永不复返,我们无法让太极拳回到冷兵器的年代,更不能让太极拳习练者进行“生死由命”的殊死格斗,那么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究竟该如何来发展它?首先,我们必须以“拳”的本质属性来保护和发展它,尤其是在高水平太极拳的竞技上,让对抗成为其主题。在现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放眼国内与国际各种各样的体育职业联赛的开展正如火如荼,所以我们也必须为太极拳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职业联赛。竞赛的性质不再是拳术、器械套路的演练,而是“技击”,当然这种“技击”是在体育道德和竞赛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此类太极拳的竞赛体制的价值在于:(1)使学习者在学习太极拳时更加注重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技击内涵。(2)有利于我们对太极拳理论进行实践和检验,去伪存真,促进太极拳理论的发展。(3)能为参与竞赛者提供经济回报,有利于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社会基层的太极拳竞赛来说,太极拳还应坚持以“健身”为目的,大力开展和普及,但上层的“太极拳技击”比赛必定会影响到基层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使学者在身体得到健康的同时,也会树立起太极拳技击的理念,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打练全能的优秀太极拳人才。
如果我们热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那么就按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来发展它,并为它营造一个能展现其魅力与精华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专修(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郭志禹.武术世纪战略思考之二[N].上海武术,1999(4).
太极拳现代价值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存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识记和发展标识, 也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纽带。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拥有着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好、利用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文化延续,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务院决定从2003年起,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于2006年6月7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有幸入选名录。
太极拳运动自明末清初以来, 从一支发展到今天的多支, 总体来看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而这种态势不是太极拳一成不变的简单复制, 而是一种活态的流变。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它代表着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如何去保护、开发, 太极拳文化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及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特别是太极拳文化空间的现代保护等问题, 是关系到河南省优秀拳种传承、生存、发展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命题。
1“文化空间”概念阐述
“文化空间”是当前学术研究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它主要来源于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专家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等人有关“空间”的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的, [1]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 (文化场所) 是构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活态性, 二是传统性, 三是整体性, 而太极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同样存在着自己的文化空间和具备以上三种特征。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件》明确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划分为两大类, 即“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中“文化空间”是指“某种集中举行流行的与传统的文化活动的场所, 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之后, 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里, 在全部19种代表作中有5种代表作属于“文化空间”现象, 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几内亚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摩洛哥的吉马广场文化空间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新的分类, 界定了“文化场所”这一概念。此后,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三条把“文化空间”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如此一系列的前导性条例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南。此后, 相关文化空间的研究成果渐露端倪。
美国C·拉克洪和W·H·凯利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 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 以及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官员埃德蒙·木卡拉将文化空间解释为:“某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 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的时间。”英国E·B·泰勒认为文化空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总体”。在域外文化空间理论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 国内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屡次刊登报端。乌丙安认为:文化空间是指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 有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罗萍、宋天华在自己的成果中认为“文化空间”决定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基本范围。此观点在王晓的研究中也得到认同。白晋湘认为文化空间是兼容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文化活动, 他阐述到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郭玉成在《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一文中认为“民间传统武术”的择徒、授徒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武术文化空间。[2]
以上“文化空间”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概念性阐释, 研究层面仍处于初步阶段, 而且成果往往是较抽象、宽泛。其中涉及到关于体育或武术文化空间的阐述和诠释的成果更是廖廖无几。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 研究者对文化空间概念的理解虽然其基本圭臬不变, 但存在一定出入。这禁锢着涵盖武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很值得深思。
2 太极拳文化空间的发展
2.1 习练场地的发展
太极拳是通过人肢体螺旋缠绕的弧形运动形态和强化意识支配下的运动方式。它是不需借助任何外力来实现, 是求得放松、自然、虚静、无为的运动方式。用意而不用力是演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 因此, 适合太极拳演练的人群较多, 老、中、青年各类人群皆宜, 在社会社区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太极拳的踪影, 它的习练场地也随人群的不断接受而不断扩大, 这为太极拳的现代生存提供了前提,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太极拳的习练场地也发生变化, 不仅仅是以前如寺院、武馆等相对固定的区域或场所。以温县陈家沟为例, 杨露禅学拳处、大皂角树练拳处等这些习武场所多是在开放式的场所, 依附于动态表演, 有许多民众参与的文化活动。这些符号是前人学拳的场所, 随着历史的变迁, 它们已经成了一种旅游的符号,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在焦作, 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次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地进行太极文化活动, 并且参与人数较多。这样的活动在充实当地人民休闲娱乐的同时, 无形中拓宽和丰富了太极拳文化空间, 传承了太极文化。
2.2 域外发展
太极拳把身、心两个方面的运动, 即躯体运动与心理活动紧密相联。这正是一些过分强调竞技性的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 可以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和谐与和平的精神, 以柔克刚的处世态度, 随曲就伸的入世哲学, 使人以轻松的心态应对紧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这些因素是太极拳在国际上快速传播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 太极拳已传播到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达1.5亿人, 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邓小平更是推崇太极拳, 在1978年, 为日本友人书赠“太极拳好”的题词, 并由此更加推动了太极拳在中外的大推广、大普及。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 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2001年在给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三亚》的贺词中说:“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 今天在别的国家里也有许多参与者”。[3]“目前以中国为核心, 以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中心, 并逐渐向非洲、中美洲的国家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初现雏形。”[4]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显示出太极拳在域外的蓬勃发展。
2.3 太极拳赛事发展
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比赛已成为焦作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的文化活动之一。历年焦作国际太极拳比赛参赛国家和地区较多, 举办水平也不断提升。2005年8月“中国焦作第三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名运动员参加。2009年焦作国际太极拳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这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次主办太极拳赛事, 国家对太极拳运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参加本届赛事的有40个国家、3个地区的236支代表队, 共3038人, 参赛人数和规模超过往届。此次大赛除了举行太极拳比赛、太极拳高峰论坛之外, 同时还举行了陈家沟寻根拜祖、“百名书画名家绘焦作”以及“太极魂?山水情”焦作旅游电视散文大奖赛等活动, 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难得的良机, 而且使太极拳文化空间得到更广泛的拓展。
除了在焦作市区举行的太极拳交流大赛, 温县体育局自1992年以来, 也成功举办十四届太极拳、剑锦标赛, 这已成为一年一届常规性的传统太极拳大赛, 每届都有太极拳高手献技, 这与国际级别交流大赛相衬相映。在比赛期间, 焦作市、温县两级政府还对相关文化进行适宜的宣传。
这些太极拳赛事是以表演、比赛、旅游、文化交流等形式将太极拳及其文化推向世界。可见, 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传承形态也随着历史发展脉络变得多姿多彩。
2.4 传承人的功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传承人是无形的精神支柱, 是其所在领域的灵魂, 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者。“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成一条永不断流、奔腾向前的河,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一旦老艺人离世, 他身上承载的某种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 所以解决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问题, 乃是当务之急且是重中之重。”[5]因此, 传承人是太极拳传承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是传承活动的发起人, 对太极拳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 温县举办了十佳拳师、百名优秀拳师评选活动, 推出了一大批太极新人。2007年7月, 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王西安、朱天才两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后, 陈小旺、陈正雷第三批入选。为了普及的需要, 太极拳传承人在原有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十八式陈氏太极拳和综合陈氏太极拳, 其目的是适合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发展,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太极拳传承人还经常参加太极拳交流活动、应邀参加太极拳培训班的指导工作、应邀赴国外讲学、接待国外团队来中国学习太极拳等等一系列活动, 为太极拳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成绩都说明太极拳传承人为太极拳的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保护
3.1 创建和拓宽太极拳文化场所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造“中国少林武术文化城”、“中国太极拳文化纪念馆”等标志性建设物, 在其中定期举行技法展示、理论研讨和教育培训等活动。2009年8月,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在河南温县正式开馆, 这对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创建太极拳文化场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 创建的地域环境。既可以在太极拳文化的发源地建造, 以保证文化的延续性, 也可以在交通地域位置便利的都市创建, 以此培植太极拳文化的社会土壤。在太极拳习武场所里优秀传承人的演示, 不仅可以增加原太极拳发祥地的社会人文气氛, 而且可以让爱好者前往感受太极拳文化的生活。其二, 项目内容的设立。这是关于文化空间是否活态和原生态的关键环节。在太极拳文化城内必须保护太极拳传承人的真实性, 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太极拳非物质文化的原貌和全貌。其三, 增加观众体验环节。开设一些能让不同人群参与体验的项目, 使一般观众、习武人群等不同层次群体都能一试身手, 亲自参与并体验到太极拳技法的奥妙。
3.2 实现太极拳多维度的信息资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信息快捷、全面、便利。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 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而在网络时代的今天,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给我一根网线, 我可以转动全世界。可见网络的力量之大。因此, 保护太极拳文化空间可以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 建立太极拳文化信息资料库, 使太极拳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当前国内已出现很多努力打造武术品牌的栏目, 像央视的“武林大会”, 河南卫视的“武林风”, 山东卫视的“中华武术”, 等等, 这些武术栏目主要通过媒体来打造, 通过这样的渠道可以锻造一些武术明星, 不仅提高了武术在众多国人心中的地位, 还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笔者认为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也应该为中国武术开设一个单独的电视频道, 和CCTV-11戏曲频道一样来保护中国的国粹。期许以此能培养更多的武术大众, 将武术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传递给武术工作者及普通大众。
3.3 注重太极拳多元的产业开发
太极拳文化的开发要立足于国情, 把握太极拳产业市场营销规律, 处理好它们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吸引人才, 使太极拳产业沿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一,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文化与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合二为一, 以此加强产业竞争力度。其二, 研制开发当地药业市场。自古以来武与药的关系密切, 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药业产品向外市场宣传与突破, 比如说可以增加药膳产品开发, 将当地的中草药与绿色食品相结合, 生产出药膳, 让有病者治病, 无病者强身。其三, 研发太极拳文化艺术品。以太极拳为品牌, 制作能代表本土文化特点的艺术品。比如以武术造型所造的陶瓷、画砖、壁砖和日常的卫生洗具、厨房生活用品。高、中、低档, 层次划分, 既可以赠送外宾, 又可以为一般家庭所用, 同时也宣传了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产业中具有资深的市场潜力, 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开发, 这样对太极拳产业规模的形成, 对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保护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建立太极拳适宜的传承制度
河南省太极拳文化的主要传承人部分已近花甲或古稀, 他们对太极拳技法有十分透彻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每人都身怀绝技、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所以建立太极拳文化传承人保护制度是对太极拳文化的一种拯救, 是对太极拳文化空间的一种保护。
其一, 建立传承人档案。实行每人一档制度, 对他们的技术进行音像制作、口述记录、理论著书, 保持他们的技术全貌。其二, 建立好主要传承人链条式培养制度。不仅对老一辈主要传承人进行保护, 而且对技法好, 身体素质优秀的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 使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相结合。其三, 对传承人实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对武技好、武德高尚的主要传承人进行适当的物质方面的补贴, 并给他们一定的精神鼓励, 树立他们的公众形象。
4 结语
关于太极拳保护的命题, 学者有较多的论述, 近年来, 太极拳得以迅速传播与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与科学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本文关于对武术文化空间的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研究, 探讨太极拳在现代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事物的发展总是受到其生存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太极拳亦是如此。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类需求、价值变迁等成为制约太极拳保护的主要因素, 因此太极拳的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太极拳文化空间是整个系统工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样要有前瞻性的理论支撑。由于武术文化空间容易被人们遗漏, 并且还有较宽较深的研究空间, 期许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此方面有真知灼见。
摘要:太极拳近年来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其自身所携带的语言、习惯、习练场所等方面被人们忽视。文章以焦作陈氏太极拳为例, 对太极拳传播过程中容易被人遗漏的文化空间进行阐述, 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太极拳文化空间实施“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 力求为太极拳文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空间,保护
参考文献
[1][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引自包亚民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51-57.
[2]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2) :1-2.
[3]林清.太极拳文化与其他艺术的相互融合及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4) :462-463.
[4]陈氏太极拳的前世今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7-15.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347.
[6]倪依克.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 2006 (8) :66-70.
[7]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制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4) :20-2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10) .
[9]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005 (12) .
太极拳现代价值 篇7
1 太极拳的人文艺术内涵
人文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总结,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人文艺术是人对于环境、生命等内容的精神思考,包括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思想、人生思考等内容;(2) 人文艺术是一切社会、家庭关系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社会关系学、伦理道德学等;(3)人文艺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联系,是研究人如何与社会环境实现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太极拳蕴含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太极拳的人文艺术不仅仅诠释了其丰富的精神含义,也展现了太极文化的礼教性与教育方法。
1 . 1 太极拳理中蕴含的人文艺术内涵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起源于中华民族生活劳动中。太极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汇聚了医学、养生、心理、体育等多种学科思想,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哲学、文化之大成。太极拳精神理念深受《周易》与《道德经》这两部道教经典书籍的哲学思想影响,如太极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思想渊源于《周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等思想,因此可以说太极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道教思想。太极拳的创立者、继承者以及发扬者均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仪(阴阳)构成,两仪是构成现实世界最基础的元素。该思想要求人们以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协调的思维观念去看待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均是相生相克的;太极拳文化中的“柔中有刚,刚中见柔,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转化”思想在现实社会得到几位广泛的应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四两拨千斤”“巧劲破蛮力”等名句正是渊源于太极拳文化。这些名句体现了太极拳在生物力学运用方面的炉火纯青,惯性力、杠杆原理、动量冲量转化等力学原理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太极拳阴阳学说认为宇宙是大太极,人体是小太极,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气血运转正如同宇宙中的日月星辰运转一样,日月星辰无序那么势必会造成宇宙的混乱,而人体新陈代谢与气血运转失衡,那么会产生各种疾病,疾病使人体由健而弱而衰,日积月累人体就如同混乱的宇宙一样归于消亡。气血畅通周流不息,人体太极循环周而复始,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根本。这正是太极拳中的养生思想,也是修习太极拳的核心要点。
1 . 2 太极拳人文艺术的礼教性
太极阴阳鱼与伏羲八卦图是中国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展示,听信了社会中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重属性,阴阳属性相互协调、相互协调,使得万事万物能够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而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其目的是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心理和生理协同发展。如果将教育比喻成太极,那么德、智、美内容主静属阴,体、劳内容主动属阳,阴阳相济,相互促进、构成了人发展的五大重要元素。从太极阴阳鱼的图形上可以看出,阴阳是不能够完全对立分割的,阴不能离开阳,而阳同样不能离开阴,阴阳互化才能够构成原始的“道”。
借鉴太极拳的这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壮学生的身体,锤炼其体质,培养其优雅的形态动作,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不断修习太极拳中的“身性双修、形神和谐发展”,去领悟太极拳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以太极拳“小道”去感受万事万物变化之“大道”,不断去探索太极拳哲学理念,追求人体“心”与“体”的完美平衡。修习太极拳,应该充分掌握太极拳自身文化艺术内涵,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万事万物,用太极哲学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求人与自然的协调。
2 太极拳人文艺术性的终身体育锻炼观
人不是孤立生存与这个世界上,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与人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不断理解自然运行规律,不断掌握自然运行法则,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人的生长其实就是人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随着人的身体不断发育成熟,思维观念的不断健全,人与自然地契合度不断增加。人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的,人生存与自然环境中,吃自然界的五谷杂粮,喝自然界的溪泉,是不可能无病无灾、无焦无愁的。传统中医以及太极学说均认为:“人体疾病源于气血不畅、肺腑脾脏受损,而气血不畅、肺腑脾脏受损是因为人体水土不运、五谷不化”。从现代思想来说,人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体与思想,才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太极拳修习者在修习太极拳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太极拳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也应该掌握其人文艺术性。太极拳思想理念是中华传统哲学理念与养生理念的集成,是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思想总结。太极拳是太极学说的具象化,通过起手、动静、虚实、尽头、收势等动作,吐垢纳新,促进气血运行。与篮球、足球等竞技性、对抗性体育项目不同,太极拳更加注重高质量轻负载,太极拳学习者能够在修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实现对身体的有效锻炼。同时太极拳的适应范围较广,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修习太极拳,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3 太极拳人文艺术价值与终身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3 . 1 培养太极拳教学者的人文艺术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太极拳中蕴含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逐渐改变练习者对于万事万物粗浅的认识,能够全面系统地看待各种问题。太极拳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更是具有人文艺术性的哲学精髓的具象化。太极拳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的人群进行修习,能够让修习者修身养性、适应自然的哲学艺术。修习太极拳只有明其理、知其义,才能够感受到太极拳的精神魅力,才能够学好它。体育教育不仅是对于学习者的身体与智力上的锻炼,更是一种思想、道德、文化上的熏陶。太极拳学习者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学者启发教育与疏导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太极拳这一中华拳术艺术的发展,应该不断培养太极拳教学者的人文艺术素质,使其明理通技懂术,这样才能够为学习者随时答疑解惑,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太极拳。
3 . 2 太极拳教学的人文艺术性
太极拳理中讲, 太极拳是以拳法定势为基础元素, 拳形为框架,推手为感知手段,散手为表现形式,从而体会力的产生与发放、气血运行、意念转移, 终而化有为无, 至大成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点,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广泛汲取太极拳文化的养料,充分发挥出太极拳文化的艺术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应着重把研究太极拳的趣味性、功能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技巧的高明性、形式的多样性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要求,欣赏并且感悟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作品,掌握最原始最全面的太极拳资料,并且充分吸收与借鉴这些第一手的太极拳研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形神聚敛,人道两通的修习境界。
3 . 3 太极拳终身体育锻炼的人文艺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