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

2024-05-28

太极拳运动(通用12篇)

太极拳运动 篇1

众所周知,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但是,在我们参加运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身体对抗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中,例如篮球、足球等,受伤是在所难免的。经过实践发现,太极拳可以很好地帮助受伤的运动员迅速脱离伤病,尽早恢复体育运动训练或者比赛。因此,本文通过对太极拳运动的基础解析,分析其对于体育运动的损伤的作用,从而探讨其对体育运动康复的作用。

1太极拳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在太极拳刚兴起时,太极拳主要是以搏斗和防身为主要目的。在我国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生活治安的稳定,太极拳逐渐地开始演变,成为了一种主要用于强身健体的运动。目前,太极拳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 . 1普及面狭窄,普及程度较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些中老年人在操场、花园等场所进行太极拳的练习,而很少看见有年轻人打太极拳。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太极拳的普及程度问题。在我国太极拳的普及程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而在年轻人当中,喜欢打太极拳的人却很少。出现这种普及面下降、普及程度较低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因为太极拳运动的本身属性导致的,太极拳在运动的时候不需要使用过多的体力,只需要按照太极拳的标准动作进行,这种运动不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太极拳的普及现状,导致很多年轻人对太极拳产生巨大的误解,他们认为太极拳这种运动是专门为运动量相对下降的中老年人进行,不适合身强力壮的自己去学习或者训练,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认为利用太极拳强身健体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年轻人就会对太极拳产生厌恶感,很多年轻人虽然内心比较喜欢太极拳,即使受到周围舆论等的压力也不会去学习或者利用太极拳进行训练。

1 . 2太极拳教学落后、缺乏优秀的太极拳教师

受到太极拳在国内普及度的影响,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在选择所教体育科目的时候,不愿意去选择太极拳进行教学,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教学体系,教学难度相对于篮球、足球、排球等热门体育科目来讲比较大。太极拳本身也为这种教学的进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太极拳看似简单,实质不然。很多人认为太极拳是花拳绣腿,没有实质的利用价值,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太极拳博大精深,要真正地理解太极拳的精髓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也间接导致了太极拳的教学现状落后,缺乏优秀专业的太极拳教师。

1 . 3太极拳的标准化及其推动力度不足

太极拳一直属于老年人的运动,因此,其标准主要貌似也是针对老年人进行设定的。一般情况下,看到年轻人在练习太极拳,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因此,对于太极拳的标准而言,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太极拳只是用于养生和老年人的一种健身运动。因此,在对于太极拳的定位标准方面,应该采用全面的定义方式,来对太极拳运动进行一个正确的定位。

此外,对于太极拳的推广力度也存在诸多的不足。由于太极拳运动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的运动,因此在体育运动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都会认为是太极拳是一种老年化的运动,与体育运动这种剧烈的运动毫无关系。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一直以来太极拳的主要练习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二是由于在推广方面,采用了偏向老年人的方向进行了推广,从而造成了太极拳的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

2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非常剧烈的运动,所以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面对体育运动造成的损伤,一般都会采用专门的康复治疗方法。但是实际上,太极拳运动对于体育的损伤治疗以及康复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和功效。目前,在太极拳的应用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对于体育运动的损伤康复方面,太极拳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2 . 1太极拳可以愉悦身心,加快伤势恢复

太极拳与其他的体育运动一样,在利用太极拳进行身体锻炼的时候,会让我们的心情非常的舒畅。我们在打太极拳的时候,会全神贯注于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将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全部抛之脑后。经常打太极拳的人都会知道,太极拳讲究的是身心合一,也就是说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我们在打太极的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全身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虽然太极拳在我国的普及度不是很广,但是,有很多学者和专家对太极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吃惊地发现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调节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时刻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当中。对于受伤的人来讲,这种愉悦的情绪和放松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愉悦的心情和放松的状态可以帮助他们加快伤势的恢复。

2 . 2太极拳本身的运动量较小,适合进行恢复性训练

太极拳的运动量较小,是属于一种修身养性的拳法,对于在体育运动或者训练中受伤的人来讲,在伤势的恢复期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而只能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恢复性运动,太极拳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在伤势恢复期,如果利用太极拳进行恢复性训练,既不会因为训练强度过大而加重伤情,也不会因为长时间的不运动而使全身的肌肉紧绷,当真正伤势恢复以后,要进行运动和训练的时候一下子适应不过来。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的运动员来讲,利用太极拳进行恢复性训练更加重要。众所周知,对于运动员来讲,状态的保持和恢复是很多运动员在伤停恢复以后经常会面临的一大困难,有很多的职业运动员在受伤之前,状态非常好,但是伤停回来以后,他们的状态会直线下降,甚至会出现永远都恢复不到受伤以前状态的情况。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们在伤停恢复期没有采用合适的恢复性训练运动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所以,在受伤恢复期选择一种合理的恢复性训练运动非常重要,而太极拳就是这种恢复性训练运动中非常好的选择对象。

2.3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可以活血化瘀,帮助伤者尽快恢复状态

太极拳虽然普及程度比较低,对人的运动量要求也不是很大,但是,不可否认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我们从太极拳的起式到结尾的运动过程中,可以说活动了我们全身的每一个关节和肌肉。这种全身性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受伤的运动员回复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受伤以后,在人的受伤部位经常会出现浮肿和充血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人身体的恢复具有巨大的危害作用,而在利用太极拳活动身体的每一个关节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会加快全身的血液循环,帮助消除浮肿和充血使人尽早走出伤病恢复健康。

2 . 4太极拳对于心态和气息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体育运动员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在面对损伤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了康复过程较慢的现象。而太极拳是一项非常舒缓的运动,不仅仅可以调理运动员的身体,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损伤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调节气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调节心态的方法。因此,太极拳运动注重对运动员的气息的调节,调节气息的过程中能够使损伤过程中造成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此外,运动的损伤一定要进行根治,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长期和根本上的恢复。

总之,对于太极拳运动而言,能够更好地利用其恢复上的优势,在面对运动损伤的过程中,通过练习太极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气息和心态的调节,从而解决在康复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急躁心态。利用太极拳运动的优势,将损伤过程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和负面影响都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从而保证体育损伤以后,能够得到彻底的康复。因此,不仅仅注重对于身体的康复,其中对于心态和心理的康复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3结语

太极拳出现在我国清朝的晚期,属于一种传统的运动。太极拳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使人肌肉放松,心情舒畅,而且太极拳作为一种对运动量要求不大的运动而言,非常适合用于受伤运动员的恢复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太极拳可以疏通全身的各个关节,加速血液训练,具有非常好的活血化瘀效果,这也间接地帮助受伤运动员恢复健康。太极拳运动对运动损伤和恢复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的一套养生拳法,在我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不断发展,参与体育运动和训练的人越来越多,众所周知,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受伤是经常发生的事故,对于爱好体育运动训练的人来讲,如何快速地从体育运动的伤病中脱离出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该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着重对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太极拳,损伤,康复,体育运动,作用

太极拳运动 篇2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紧密结合;外形松展,心静神聚;运动时注意头容正直,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松胯落腰,用意不用力,呼吸自然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要领掌握得越好,运动达到的健身效果就越大,从而证实了几百年来,人们从锻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太极拳运动要领具有科学的生理学基础。

学习太极拳,熟习套路是人的大脑皮质通过条件反射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而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就是大脑皮质必须处于良性兴奋状态。也就是只有当大脑皮质处于兴奋性既不过高,也不过低的良性状态,才最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心静、神聚正是这种状态的反映。

在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经过学习和锻炼,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渐渐集中,并经教师一再指导、示范,兴奋集中。经纠正错误,抑制过程深刻加强,大脑皮质活动由泛化进入了分化阶段,基本掌握了心静这一要领,动作比较连贯、圆活,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经过反复练习,认真体会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对任何微小的错误动作都给予纠正,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集中、更精确,做到心静、神聚。同时心、肺等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进一步与肢体肌肉的运动协调配合,动力定型进一步巩固,这时不需要去记忆套路顺序和思索技巧,动作显得优美,轻松自如了。

心静、神聚是练套路的要领,而在推手练习时尤其重要。推手时运动员通过手和臂部的皮肤感受器感知对方动作的动机、技法,发劲的部位和劲力方向、大小等等刺激,由感觉神经通路传人大脑皮质部分,引起皮质不同细胞的活动——这就是常说的听劲。与对方互相推黏中,我欲寻找进攻机会,特意用轻微的黏捋劲作出要捋的意态以试探对方,引其先动,这在推手中称为问劲。如对方不会舍己从人,反而立即向后稳缩重心,我便随其后缩未稳之机,用放劲将其打出去。这在技术是叫“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些都需要心静、神聚,专注一方,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体松,用意不用力是练太极拳的又一要领。人体的姿势或动作都是由于骨骼肌收缩作用于骨骼的结果。太极拳运动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骨骼肌收缩进行的。体松,首先是上体放松自然,头容正直,尾间中正,保持胸廓和脊柱的自然姿势。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姿势反射一方面使得身体的重心能维持平衡,保持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所以头容正直是使运动时重心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头部前俯后仰,上体的动作就不可能舒松柔和,人的重心也不能稳定。以头带身,以意导动,动作就更加协调了。比如,“倒卷肱”式这一动作,右臂向后外方划弧时,头必须向右侧方拧转回望且要头稍先行。当卷肱后,右臂前伸,手掌向前推出时头又即转向前望,这样动作才可以做得圆滑、柔和、优美。生理学大量实验表明,头部的正确方位,对完成正确的运动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太极拳运动要领中所提出的左顾、右盼、中定,具有值得研究的运动生理学基础。

尾闾中正是保证体松的一个方面。尾骶部是脊柱的末端,如杠杆的端点一样,对躯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尾闾中正的意思是在保持脊柱自然生理弯曲状态下,尾椎向地面垂直。如果尾椎向后翻,则上体前倾,由于静力运动反射的生理作用,引起背部伸肌的紧张。相反,尾椎向前挺,则上体后倒,引起腹部肌肉紧张。因而从生理学看来,太极拳运动要做到体松,尾闾中正是一大关键。另一方面,上体正直的姿势,对发展下肢力量,特别是股四头肌很有好处。肌电图研究表明,在半蹲体位打太极拳时,肢肌肉的泵力作用会大大加强,有利于下腔静脉血的回流。

太极拳运动中呼吸,总的要领是呼吸自然,即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动作结构特点为转移。它的原则就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具体地说,就是在完成双臂上伸、外展、扩胸、提肩、展体时吸气,完成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时呼气。

太极拳是科学的长寿运动 篇3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应以延年益寿为最具现实意义。长寿要求坚持轻松、愉快、缓慢而又连续的运动。太极拳正是这种科学的健身运动。

生命有长有短,只有运动得体适度,才可使生命延长至正常寿命:反之则会加速肌肉和肌腱的老化,甚至造成人体器官、骨骼和软组织的损伤。机器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一定会缩短使用期限;而人体长期从事紧张、激烈的劳动或体育活动也会伤元气,俗称“积劳成疾”。而太极拳运动则要求身体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呼吸缓、匀、细、长、深、足,动作柔和而拧转,这些运动方式都有效地调整人体生理和心理机制,从而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不断增长内劲,促进健康。故太极拳以形象放松且能调身、调息、调心进而使人延年益寿著称于世。

调心养性延缓衰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华山医院范振华教授和医疗体育教研组的医务工作者们,把70至80岁的老人分成因患有种种疾病而坚持练太极拳的和身体健康而不练太极拳的两组,对其进行各种器官功能的对比检测。结果证明,坚持练太极拳的老人,其器官功能的衰退能延缓10至20年。他们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证明了坚持习练太极拳的人,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延缓其脑下垂体的衰老。脑下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等,从而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坚持习练太极拳,能很好地调整人体内分泌,无疑则可延缓人体功能退变的进程。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外表的衰老,其实人体是一个整体,衰老也是由里及表的,内在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要比表面的衰老来得早。影响大,而练太极拳正能够延缓人体各器官乃至关节肌肤的退变。

调和脏腑根治慢疾

各类慢性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而太极拳是医治慢性病的特效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太极拳就被誉为是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特效药”。实践证明,它还是医治神经衰弱、肠胃炎、痔疮、遗精等病症。以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什么?这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有关:

1.以腰为主宰,拧腰转体推动一切姿势,对治病强身作用极大。

太极拳的千姿百态,均是以腰为主宰、为转轴带动上下肢运动的各种柔和优美的姿势。从祖国医学来看,腰围一周正是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之所在,而十二经脉和奇经中其他七脉(二维、二乔、冲、任、督)都为纵向行走,并与带脉交错。《素问·瘘论》中说:“带脉不引,足瘘不用。”可知带脉受损则出现腰下各症,主要是下腹部的妇科诸症,还包括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等症。《难经》杨玄操注:“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柔和也。”所以作为技击妙用的太极拳转腰动作,不但能增长内劲,而且在转腰过程中对带脉进行了自我按摩,使带脉强盛,促使诸脉畅通,使练拳者得到祛病健体的乐趣。

再说,腰部又是人的丹田所在之处,这里是人的生命之门,是人的元气或者说是精气产生之地。这里有气海穴、关元穴、命门穴、肾腧穴等,很清楚地告诉人们带脉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由于转腰可使人的内脏如拧毛巾似地正反拧,达到加强脏腑蠕动和活血化瘀的目的,这是其他运动所不能媲美的。

2.太极拳是自我按摩调整的健身运动。

凡因病而持之以恒地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无不从中获益,许多人不仅奇迹般地治好了病,而且身体越练越强壮,我本人便是一鲜活的例子。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特点,使锻炼有素者练半个小时拳就会使身体各部都得到半小时的自我按摩,因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螺旋式圆形动作,使全身各部组织向前一节催一节、向后一节拖一节地做节节贯穿的运动,使全身各个关节得到多方位的、大幅度的柔和运动,从而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太极拳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全身运动。它要求“五弓合一,五弓齐发”的身弓开合,促使气敛脊骨通三关,同时气归丹田通三焦,使五脏六腑得到调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四肢的开合,促使大小关节更加灵活,肌肉肌腱软组织更有弹性更健壮,从而延缓退行性病变。

3.太极拳运动的逆腹式呼吸促使呼吸效率提高。

太极拳的呼吸特点是缓、匀、细、长、深、足。在练的过程中始终是“胸宽腹实”,有心旷神怡的舒适感,并且自然地形成了逆腹式呼吸,使肺泡充分得到吐纳。人体肺泡数目很多,总面积可达50至100平方米。逆腹式呼吸可加强肺泡的压力,同时由于呼吸缓慢深长,使在呼吸过程中的“死腔”相对减小,使人最大幅度地摄人氧气,这样就有条件把体内的脂肪转换成糖分消耗掉.从而加强人体的脂肪代谢,起到减肥健美的作用。另外,太极拳是一个对拉拔长的运动,使肌肉和肌腱不断地拉长而增加弹性,从而达到“宁要筋长一分,不要肉长一寸”的减肥健身的功效。

4.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思维活动使大脑皮层的良性刺激得到加强,有效地抑制各种病灶,起着治病强身的作用。

由于太极拳有八十多种姿势,且安排得紧凑,有四十多种不同招数,其技击性原理很强,它又是在轻松、愉快的意念指导下完成千姿百态的动作,所以能有效地全面加强对大脑皮层的良性刺激,从而有效地抑制大脑皮层产生的病灶,加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及早祛除疾病。

正因为在太极拳练习中需精神贯注,目光灵活有神,又要兼顾上下左右,指引一举一动,从而使神经系统得到良好训练。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是依赖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来调节的,太极拳的“心静用意”的缓慢练法,使全身动作连绵不断,也训练了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由于太极拳运动增加了血液中的含氧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来促进细胞的生长。同时用意放松、缓慢、连续的对称动作在运动中增大了大脑的血流量。这些都充分激发了右半脑在工作学习中的协调。在练拳过程中大脑有张有弛,使大脑消除疲劳,进入放松状态,有利于大脑自身的保养,能达到聪脑益智的功效。

舒经活络平衡阴阳

太极拳不仅是医治慢性病的“特效药”。它还是舒经活络、平衡阴阳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运动,要求松缓连贯、用意不用力,能舒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减轻心脏和血管运动强度,有助于心血管的保养,避免冠心病的复发。练太极拳时,每完成一个动作或一次吐纳,都会使气(内劲)从手三阳经沿督脉和足三阳经运至足,再从足三阴经沿任脉和手三阴经运至手,或逆行一周。这个过程贯穿着意领气,气领劲,气沉丹田,直至涌泉,劲贯四梢。中医学认为气助血行,浊气下降,清气上升,是健

康的标志。上述过程正是从“其根在脚”到“形于手指”的过程。这其中还有一个逢左必右,逢前必后,逢上必下的要求,正是经络通畅、气血盛行、阴阳平衡的过程。

再以足尖、足跟点地为例。当足尖点地时。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首先受压,有助于健肝、防治肝病和防治妇科病。足跟点地则促使乔脉畅通,而乔脉是肾经和膀胱经的分支,从而带动肾经和膀胱经的活血化瘀。祖国医学理论离不开阴阳、营卫、虚实的辨证道理。太极拳运动自始至终总处在阴阳、营卫、虚实的变化之中,这是太极拳能治病强身的中医理论依据,故打拳过程中会有麻胀流水感和腹鸣得气感,使全身里外都达到活血化瘀、经络畅通、治病强身的目的。

老幼皆宜可伴终生

从各种运动能够习练的时间来看,太极拳陪伴人们的锻炼时间最长。差不多所有体育运动都受年龄的限制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但太极拳不同,男女老幼、身强体弱者都适宜,又安全又不会出偏差。若能从儿童时期就学会,则可以一直伴随终生,并且会越练兴趣越大,情绪越高,功夫越深。

拳催我健我助人康

我从患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十多种慢性病到恢复健康,完全受益于太极拳。我的这段经历,日本东京出版的《太极》及《武林》杂志均做过报道。

大概自己曾是一个病号的缘故,对于有病痛的其他人有着不一般的特殊感情,15年来,我用太极功夫给上万人(包括海外同胞及外国友人)推拿点穴治过病,并且疗效显著。其患有的病症有面瘫、中风后遗症、慢性结肠炎、妇科病等,特别多的病症还有颈、肩、腰、腿痛等。

由于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气功,因此,用太极功夫推拿点穴治疗,具有独特的渗透性,可以有比针灸强得多的“得气感”,而无创伤,疗效明显,深受病人的欢迎。用太极功夫治病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创举,它以不吃药、不打针、无创伤、无感染、疗效显著而著称于世,这是太极拳为人类治病强身的一大贡献。

太极拳运动 篇4

1 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

太极拳属于一种养生拳法,是具有养生作用的,在我国,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一项,该拳法的发源地在我国河南省,是很多养生拳法的有效结合体,在太极拳法当中能够领悟到易学当中的知识,能够发现到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太极拳法不仅与我国中医经络学相联系,还包含引导术的相关内容和吐纳术的相关内容,太极拳掌法更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1]。在太极拳法的发展初期,搏斗与防身是人们练习该掌法的主要目的,但随着我国太极拳法的不断发展,如今,强身健体是最主要的练习目的。但在当前的太极拳运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2 太极拳运动发展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太极拳运动知识宣传力度不足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练习太极拳拳法的总是一些中老年人,这些老年人会集体或者单独在公园等处进行拳法练习,但是进行太极拳拳法练习的年轻人是比较少的。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太极拳运动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真正了解太极拳运动重要性的人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年轻人,对相关知识的关注度比较低,也不喜欢进行太极拳运动。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和太极拳运动本身的特性相关,首先,进行太极拳运动是比较轻缓的,没有刺激感,也花费不了多少体力;然后,进行太极拳运动必须按照固定的掌法进行练习,使得年轻人无法产生兴趣;最后,太极拳运动知识的宣传力度是比较小的,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运动只适合那些中老年人,而不适合年轻人,年轻人觉得该运动没有挑战性,时间长了,就会对太极拳运动形成一种抵触情绪,产生抵触心理。

2.2 太极拳专业教师人数不足

除了太极拳运动知识宣传力度不足问题之外,太极拳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当中,都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都不情愿去教太极拳这门课程,大部分教师都觉得该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没有完善的太极拳运动教学体系可以借鉴,教学困难度是比较高的,因此都想要选择那些热门课程,而且太极拳运动虽然不需要耗费力气,但真正教学的话却是比较困难,想要掌握正确的拳法是不容易的,而且太极拳运动相关知识理解起来也是比较难的,最终造成太极拳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局面,不利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2]。

2.3 太极拳无准确定位

近年来,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太极拳适合中老年人的概念在人们意识当中逐渐加强,久而久之,仿佛太极拳运动真的成为中老年人的专属运动,相关运动标准也只适合中老年人,因此,当年轻人进行太极拳拳法练习的时候,人们总会投去异样的眼光。要想促进太极拳运动的长期发展,必须改变太极拳运动的相关标准,创新出真正适合年轻人的太极拳运动标准,给太极拳准确的定位。

另外,在太极拳运动发展过程中,其推广范围也是比较小的,运动员对太极拳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都不了解太极拳运动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在太极拳运动知识宣传上面,也都错误朝着中老年人的发展方面进行宣传,逐渐损坏了太极拳运动的形象[3]。

3 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影响

3.1 愉悦运动者身心,促进体育运动损伤康复

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首先,它可以愉悦运动者的身心,促进体育运动损伤康复。太极拳和很多运动相同,都可以愉悦运动者的身心,消除运动者的负面情绪,但与其他激烈运动不同的是,太极拳运动不会损伤运动者的身体,反而还会促进运动者损伤康复。在进行太极拳拳法练习的时候,人们脑中全部都是相关拳法和动作,不会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会变得平心静气,最后会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还可以放松人们的肌肉。我国相关专家对太极拳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太极拳运动,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消除人们的不良情绪,还可以促进人们运动损伤康复。

3.2 太极拳运动消耗量小,适合伤者

在体育运动当中受伤的运动者不能再进行平常的体育运动,因为会消耗掉伤者的力气和能量,甚至使得伤者病情加重。而太极拳运动本身的消耗量就是比较小的,适合人们修身养性和伤口恢复,伤者进行太极拳运动,就不会出现因为能量消耗等加重伤情的问题,也解决了伤者由于不运动而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4]。很多运动员在伤情恢复期,如果没有选择合适运动的话,就不利于后期的继续训练,而太极拳运动是运动员养伤当中的最佳选择。

3.3 太极拳运动有活血化瘀的效果

了解太极拳运动基本知识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运动具有全身心运动的特点,无论是起式还是结尾,都利于人们关节功能增强和肌肉放松,通过这种全身心性的运动,伤者可以快速改善自己的伤情,在太极拳运动活血化瘀作用下,伤者的身体协调性会大大提高,会有效解决伤者身体外部的浮肿问题和充血问题,可以促进伤者体内血液循环,促进伤者康复[5]。

3.4 太极拳运动有调节气息的作用

对于那些专业体育运动员来说,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是特别大的,因此在受伤之后,情绪会变得异常消沉,心理压力会增大,而在伤情恢复过程,伤者的情绪如果不稳定的话,这样是不利于身体康复的。想要解决该问题,必须有效调节伤者的气息,减少伤者的心理压力,改善伤者的心态。而调节气息正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作用之一,伤者在太极拳运动当中,情绪会变得缓和,气息会变得越来越稳定,心理压力也会随之慢慢减小,最终会提高伤者的损伤康复效率。

总之,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该运动本身具有促进伤情恢复的特点,因此,当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之后,选择练习太极拳是比较明智的,可以通过调节气息和减轻压力来促进损伤康复。只有进行太极拳运动,彻底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才能在损伤康复之后,以最好的姿态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拳拳法的产生时期是比较早的,大约在清朝就有了太极拳拳法,因此该拳法是比较传统的,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放松人们的肌肉,愉悦人们的身心,可以在不消耗伤者能量的基础上调节伤者的气息、缓解伤者的负面情绪,通过太极拳练习,人们的关节会得到有效疏通,体内血液循环也会变得正常,再加上太极拳运动活血化瘀的作用,已经成为受伤运动员伤情恢复的最佳运动选择[6]。但在当前的太极拳运动发展当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对太极拳相关知识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错误思想,创新适合年轻人的太极拳标准,使得太极拳拳法能够正确定位,在增加太极拳专业教师人数的基础上提高年轻人的关注度,促进太极拳运动的长期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体育运动,在多种运动类型当中,太极拳运动对人们的养生作用是比较大的,不仅可以使得人们神清气爽,还可以影响人们的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促进伤者伤口康复。在我国,太极拳属于一种拳法,是具有养生作用的,而我国的体育运动人员是比较多的,在体育训练当中是比较容易产生身体损伤的,会出现一些运动事故,当事故出现后,只有尽快康复才能继续进行体育运动。而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影响就是比较大的。该文主要论述太极拳运动对体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影响,旨在为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体育运动损伤,康复,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洪俊雄.老年人练太极拳应慎防膝关节损伤[J].当代体育科技,2011(3):81-82.

[2]段冰,段克发.太极拳运动与膝关节损伤[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56-57,62.

[3]王国军.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4):3802-3803.

[4]蒙恩.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成分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1.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19):5358-5360.

[5]苏清君,胡海平.关于太极拳运动对慢性腰痛防治机理的中医学探讨[J].黑龙江医药,2009,22(1):48-49.

太极拳运动 篇5

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老年人;一致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某小区24名没有学习过太极拳的老人。

太极拳运动的解剖生理学 篇6

究其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来讲,则是一种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性条件反射。传统武术一直凭借前辈的经验拳论而研究继承,解剖生理学基础相对薄弱,不利于科学深入地研究。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就其有关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作如下交流,以期达到了解、普及之目的,更好地为传统功夫研究者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一、基本面和基本轴

躯体运动是一种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收缩为动力的随意运动。也就是说,运动环节是在肌力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轴在某一面内进行骨杠杆运动的。

1基本面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水平面:沿于地面平行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2基本轴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额状面垂直的轴。

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矢状面垂直的轴。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提示:

(1)人体大部分关节的运动都属于转动性质,但由于关节面的形态通常不是规则几何形,因而在关节运动时往往不止一个转动轴,而是有许多瞬间相互更替的转动轴,即“中间轴”。具有两个基本轴以上的关节运动同时具有中间轴。

(2)运动生物力学中提到的关节轴,一般不是指准确的几何轴,而是指运动的自由度。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而不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运动。譬如,推手时,双方的粘着点,不断旋转,在躯干的带动下,绕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轴做旋转运动,它是平动与转动相结合的空间螺旋运动。充分体现出太极拳以“触之则旋转自如”的运劲特征。再如,洪式太极拳手法中的“划圈”动作,也无不蕴藏着公转与自转中的轴运动。“划圈”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同时,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可见,“划圈”动作是上肢环节围绕相应关节基本轴的复合轴运动。

二、关节运动链

1概念

关节运动链:是指人体的几个部位(环节)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一个复合运动链。

在太极拳运动中,单个环节的活动很少,大多数情况是运动链的各个环节或全身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完成某一动作的。

2分类

(1)闭合运动链(closed kinematicchain,CKC)

概念:指运动时肢体远端组成环状,或者踏在物体上形成闭合状态,末端无游离的环节。(例如,在做太极拳的马步、弓步等动作,或练习洪式太极拳腰裆劲的基本功拔井绳时,髋、膝、踝等多个关节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运动特点:一个关节的运动总会引起另一些关节的运动。

(2)开放运动链(open kinematicchain,OKC)

概念:指运动时肢体远端呈游离状态。(比如,太极拳膝法训练中,足部呈游离状态,膝关节单独伸屈的运动方式。)

运动特点:

a若其中某一关节固定时,其余关节仍可产生运动。(如臂在肩关节处固定时,仍可在肘关节及腕关节处同时产生运动,或单独发生运动。)

b远端的运动范围大于近端,速度也快于近端。如太极拳技法中的鞭打动作。

闭链运动与开链运动对同一肌肉所产生的作用不同。通常情况下,闭链运动是肌肉在远固定下工作完成,而开链运动是肌肉在近固定下工作完成。

(3)闭合运动链与开放运动链之间的转换

a闭合运动链在某处解开时,则转变为开放运动链。

b当游离末端一旦有支撑点或握点时,将由开放运动链转为闭合运动链。

3关节活动的顺序性

(1)大关节和小关节

人体四肢由近端至远端,各关节所配置的肌肉是由强到弱,即肌肉生理横断面逐个减小。因此,把所配置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大的关节称为大关节,反之称为小关节。

(2)关节活动的顺序性

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小关节依次进行活动。

(3)关节活动顺序性的原理

大关节运动时,所产生的力量较大,因此它能首先克服阻力而产生活动。而小关节的力量较小,只有当阻力减少到它能产生活动时,肌肉才能由等长收缩变为向心收缩使关节产生活动。所以,在整体活动时,尽管配置大小肌群的关节同时用力,但其结果还是表现为大关节带动小关节的活动规律。这一活动顺序是自然形成的。

(4)关节活动顺序性的意义

使动作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获得更大的运动速度。

三、肌肉工作的协调机制

关节运动链的协调运动是由参与运动的骨骼肌交替收缩与放松来完成的。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和使原动肌在紧张之后及时转为放松的神经灵活性是协调性的关键。所谓协调就是该收缩的肌肉收缩,该放松的肌肉放松。

1肌肉工作问的协作关系

人体的运动即使是简单的运动,也都是由许多肌肉共同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根据肌肉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可把它们分为:

原动肌:主动收缩发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

对抗肌:位于原动肌对侧,并适当放松和拉长的肌群。

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骨的肌群。

中和肌:抵消原动肌无关功能的肌群。

2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

支配肌肉活动的传导系分为:

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以外的运动。

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原理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原动肌收缩用力时,对抗肌即应处于放松状态;肌肉一次收缩结束后,在下次收缩前应有一个放松过程。

3肌肉放松的作用

(1)改善动作的协调性

运动过程中的有关刺激会使人产生较重的心理负荷,必须让心理不断有放松调节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调控肌肉运动。对初学者来说,肌肉放松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动作轻松自如,具有良好的节奏感,从而加快动作的学习过程。

(2)增长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发展

肌肉力量来源于完成动作时各肌群收缩的合力,各肌群之间的协调性如何则是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对抗肌不能放松,原动肌的力量就会被对抗肌抵消一部分甚至全部。若肌肉只是一味地紧张收缩,不能很好地放松舒张,则对肌肉的刺激就不易达到较深层次,也就不能有效发挥人体的运动潜能。

(3)减缓疲劳,避免运动损伤

紧张收缩的肌肉压迫肌肉中的血管,影响血液流动。肌肉一旦放松,则会大大改善血液循环条件,使血液流动比肌紧张时提高十倍多,降低血乳酸含量,对减缓疲劳和避免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

太极理法,高居当世;出神入化,理精法密。

太极拳运动 篇7

1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运动器系的影响

1.1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运动器系的积极影响

(1)对老年人骨骼的影响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衰老,骨质中的有机物消耗,会使长骨、头骨及骨盆变成海绵状或发生骨质疏松症;并且矿物质增多又使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Xu Hong和David Lawson的研究发现:太极拳对于提高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老年人骨量下降有所改善,且发生骨折的机率降低。Henders,White和Eisman的研究也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的骨密度流失。龚敏研究发现老年男性、女性太极拳练习组各部位骨密度高于普通组,且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发现:随着锻炼年限的延长,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比较有限。

(2)对老年人肌肉的影响老年人下肢肌力减退,会给正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跌倒的危险性增加,易引起骨折和其他损伤。姚远采用Cybex II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经过16周太极拳练习的65~70岁老人的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进行标准化、定量化测量,发现:男、女运动组屈、伸膝肌群耐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组自身前后对照显示:各项肌力指标除屈、伸肌爆发力外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下肌肉耐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王文使用一些常用的与平衡能力相关的测试手段,分别对老年太极拳练习者和未练习者进行测试,发现太极拳练习者的重心控制能力很强。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该运动对肌肉有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着眼于发展下肢的肌肉耐力,对下肢屈肌的影响较为显著。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下肢长期处于一种负重状态,这对肌肉的发展十分的有利。并且,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加强肌肉收缩和舒张交替转换功能,使原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之间的互相协调配合能力增强。

(3)对老年人关节的影响李岚、赵光的研究发现:练太极拳的老人比普通老人的体态和柔韧好,练拳老人驼背的占老年人数的25.8%,不练拳的普通老人驼背占47.2%。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测试结果表明: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人脊柱活动幅度较好,太极拳组弯腰手能触地的占77.4%,而对照组的人仅有16.6%。说明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提高关节的灵活性。王文研究发现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行走时摆动腿的髋、膝、踝角度活动范围均大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太极拳运动能够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1.2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运动器系的不利影响

研究和实践证明太极拳运动常引发一些膝关节损伤,如髌骨劳损、髌骨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撕裂等的损伤。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人体的膝关节大都处于屈曲的状态。当人体处于屈曲状态时,膝关节韧带松驰并且稳定性也下降,此时,它的稳定性主要靠髌骨和股四头肌来维持。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由于膝关节屈曲,重力将产生作用于膝关节的顺时针转动力矩,此力矩要靠股四头肌、髌骨张腱膜和髌韧带收缩产生相反方向的转动力矩来维持,保持膝关节的稳定。由力矩的公式:力矩=力×力臂,影响重力矩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人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和重力作用于膝关节的力臂。若膝关节屈曲严重,重力的转动力臂就会增大,重力矩就会很大,所以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要被迫提供更大的力来维持身体的稳定。老年人在“低架”情况下练习太极拳,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更大,更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24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动作简单、柔和比较适合中老年练习者习练。24式太极拳是以118式杨氏太极拳为基础,改编、整理、去掉过多的重复动作以及难度较大的动作,集中了原套路中主要结构和技术内容。动作简单、柔和,便于掌握。学习者只要能在练习过程中,遵循科学的习练方法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就能够避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2 建议

(1)建议老年人健身要选择适合自己太极拳运动套路。42式太极拳难度较高、运动量较大、动作复杂多变,不适合老年人习练。而24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动作简单、柔和、便于掌握适合中老年及身体较弱者练习。

(2)建议在习练过程中要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练习;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依据自己的练习年限和身体状况安排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使运动前身体达到一个良好的机能状态、运动后身体能够积极的恢复;并且要加强下肢肌肉力量的练习,避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Xu Hong,David Lawson.Effects of Tai Ji Exercise on Boneand Function[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1).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功效 篇8

1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涵博大精深。不但有着精湛的技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又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特点。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练习起来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男女老少皆宜。长期坚持练习,就可达到无补能长寿和无药能治病的目的。

2 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

2.1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练太极拳的要求心静用意,以意导体,用意识来支配动作,使思想高度入静,从而提高自我意识控制神经系统的能力。太极拳运动强调缓慢自然,意、气相合,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在大脑皮层产生祛病强身良性反馈信息的传递,能修复病灶,纠正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休养。

太极拳还特别重视脊髓神经的放松和锻炼,要求脊椎上领下沉,节节松开又虚虚对准,结合拳势变化,分别作蚕爬似蠕动,蛇行似的摆动,拧绳似的扭动,磨盘似的转动,引动内气穿脊贴背地运行,产生独特的舒适愉悦感。如白鹤亮翅,在松静中抬手,在抬手中松静亮掌……。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使人头脑清醒,情绪活跃,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使一些慢性病逐渐康复,是一项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因动脉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的理想运动。

2.2 太极拳锻炼消化系统,增强呼吸机能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随着动作导引内气贯通五脏六腑。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深长的呼吸运动由于横膈膜上下移动的范围较大致使胸腔容积增大胸内负压增加,肺泡壁弹性纤维网被动拉长和收缩力增大,从而可以增强膈肌及辅助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泡壁弹性纤维的弹性,改善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的全部潜在通气能力。太极拳的动作要与呼吸配合,动作与呼吸配合时听任自然,毫不勉强(不可憋气、用僵力),日久自然气贯四梢,呼吸变慢,膈肌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增大肺活量,防治各种慢性肺病。太极拳的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可以对肠胃器官进行良性按摩。此时,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增多,缩短了消化时间,营养物质更加顺畅,有助于肠胃疾病的治疗。

2.3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心脏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心脏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全身循环来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心率为120次/min左右负荷内的运动,每分搏出量(CO)的加大主要依赖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和每搏输出量(SV)的增加。10min以上的太极拳练习,HR为120次/min左右,是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国内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后恢复期内舒张压低于运动前水平,由于舒张压影响冠脉血流,运动后舒张压下降对于心肌的供血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后即刻收缩压上升幅度不大,恢复期内有所下降,但维持较高的脉压差,这说明太极拳可以减少外周阻力,改善机体外周循环,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起着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是舒张压较低对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供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减少,缩张末期内径(EDD)增加。根据staring定律:心脏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随着EDD的增加,舒张末期容积(EDV)亦增加,必须引起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有利于血液的排出。

2.4 太极拳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练太极拳时要求“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以腰为轴”,全身上下,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要参加活动,使脊柱得到充分的锻炼。其次太极拳各个动作要走弧线,前后连贯,圆转曲折,全身上下都有或大或小,若明若暗的圆动作在和谐地进行,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同时得到适当而均匀的活动。因此,坚持练太极拳能促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周围软组织和韧带保持旺盛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延缓老年人体能和肌肉功能减退,保持关节灵活性,预防脊柱畸形、驼背、弯腰、骨质疏松,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虚实分明,步法稳健。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身体的重量由腿结合虚实的转换交替负担,这样,下肢骨骼相对受力的时间较长,加上“三合”技术的要求,骨骼正常受力,久而久之,骨骼强壮有力,大大提高了对骨骼系统的锻炼作用。所以,太极拳运动用多弧形动作锻炼机体,也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圆的外在表现,符合人体骨骼运动的规律。武术界有“太极腰、八卦步”之说,可见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如“闪通臂”转“搬拦捶”,当腰脚向后转,同时左手上转到左额前、右手转到右腰前,都在右腰前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增强骨骼、肌肉运动系统有良好的效果。

2.5 太极拳修身养性、净化心静的功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日常工作和生活正在逐步向电气化、电脑化、自动化发展,它大大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然而文明病也随之而来,许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疾病,与现代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医学心理研究证实,不仅生理或病理能影响心理,而心理也能影响生理或病理。也就是说,人们不良情绪和个性能导致或诱发多种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疾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给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单纯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期修身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所以对于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康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既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心理特点的文化性和道德规范的人伦性。

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而不是依赖保健品或药物消极养生。太极拳独特的圆滑连贯、轻柔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心沉丹田,以心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自然随意的神舒,有机地统一太极拳那抱元守一而生万象、身体开合以示阴阳的运动之中,使其具有对老年人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还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身养性的健心功效。

3 结束语

太极拳是一种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带刚的健身运动,其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健和医疗作用,长期习练能达到祛病健身,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集修身养性于一体,注重内外兼修的健身术,是一项身心合修,内外兼顾的理想健身形式,它的健身养生作用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养生保健作用和丰富的内容,对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推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太极拳运动,对现代和未来的保健和体育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将太极拳作为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广、普及和研究,使太极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参考文献

[1]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8.

[2]易先俊.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47.

[3]夏兼博.衰老生物学——长寿与衰老的探索[M].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60.

[4]黄兵.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保健作用的观察[J].体育与科学,1995,(2).

论太极拳中的“逆向运动” 篇9

1 逆向运动

逆向运动是相对于正向运动而言的。我们将生活化、劳动化、习惯化、经常化已经适应的运动称之为“正向运动”。逆向运动则指和平时生活化、习惯化、经常化、已经适应了的运动相反或不同的运动,即指与自己已适应习惯的动作相反、不同的、不适应的动作。逆向运动包含方向的逆向、顺序的逆向、时间的逆向(指时间长短、节奏变化)、主动和被动的逆向、意识引动的逆向、自身体验心理感受的逆向、生理常规的逆向等。例如倒着走为正常走的逆向,下楼为上楼的逆向,倒立为正立的逆向,坐、卧为站的逆向,左侧运动为右侧运动的逆向,腹式呼吸为胸式呼吸的逆向,曲为直的逆向,变换方向为常规方向上运动的逆向,用触觉来接收外来信息是用听、视觉接收信息的逆向,放松为紧张的逆向等等,如果从人自身的锻炼来讲,“正向运动”只能使人得到某一方面的锻炼,而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相对于“正向运动”的“逆向运动”则可以补足人体正常运动的不足,发展习惯性的运动所没有发展的部位,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使动作更加连贯、圆转,更合理,更自如,使人自身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变换随心的状态,即“太极”状态。

2 逆向运动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2.1 逆向运动在太极拳手法上的体现

太极拳步法上有如“锅底形”,是逆向运动在方向上的体现,手法螺旋缠绕,弧形变换,有如“球面”,同样是逆向运动在方向上的体现。平时手臂运动多走直线,方向少,追求省力和用全力。而太极拳手法则要求处处圆转,处处圆滑,无中断、不顺畅之处,要时刻带有掤劲,有力但不能将力用尽。太极拳以腰为主宰,用腰来带动手臂运动,而不是以手的引领为主,这是主动和被动,意识引动的逆向。

2.2 逆向运动在太极拳步法上的体现

太极拳步法要稳固、圆转,要像“锅底形”。不能是上折线,也不能是下折线,有折线则会出现折角,会发生抵抗。也不是上弧线、下弧线,单方位的弧线不稳定,且会在其它方位上产生抵抗。而是立体的“锅底形”———下弧面。这是逆向运动在太极拳步法的方向上的体现。太极拳讲究“随曲就伸”,在步法上则表现为意识引动、主动和被动的逆向。以24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为例,平时运动意识集中在右腿的蹬地发力上,而太极拳上步意识集中在左腿的弯曲发力上,这是意识引动的逆向;平时上步是以右腿的蹬地发力为主,左腿在被动的情况下被它催迫着弯曲成弓步,而太极拳则以左腿的弯曲发力为主动,右腿在“被动”的情况下被它引领着伸成弓步,随曲就伸,这是主动和被动的逆向。

2.3 逆向运动在太极拳身法上的体现

太极拳身法讲究“中正”。中正则能八面支撑,转换自如,是身体偏斜的逆向运动。身体偏于一方则只便于向一方转换。如身体后仰,则便于伸腿上步,而不便于收腿;身体前倾,则只便于收腿跟步,而不便于伸腿。而太极拳则要求人体处于一种随时、随地都能随意变换的“状态”中。太极拳身法讲究以腰为轴,以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运动,是以四肢运动为主的逆向运动。以身体的某部为主单方运动,缺乏了腰的主宰,则动作分节,其它肢体必成运动的阻力,破坏了人体的统一性,动作不能够贯穿圆活,身体不能够协调自然。

2.4 逆向运动在太极拳精神上的体现

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讲究意识、呼吸、动作内与外的配合,讲究“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要求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是胸式呼吸的逆向。腹式呼吸深长而匀细,再加上与动作开合、起落、虚实的密切配合,表现在精神上是气敛、心静、神舒。这是只注重外在动作,而忽视内在呼吸的配合,致使呼吸零乱、急促,造成动作僵硬、中断、精神急躁、漂浮的逆向运动。“内宜鼓荡,外示安逸”是指打拳时精神振奋、意识专注,有目标,沉着,不流于形色。是外表直眉横目,身体紧张,意识漂浮,没有目标,没有战斗意识的逆向运动。

2.5 逆向运动在太极拳劲力上的体现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太极拳要求全身皆有掤劲,有如旋转的球体,没有凸凹和漏洞,全身上下协调一致,有感皆发,能屈能伸,无过不及,全身松活弹抖,发整劲。这是身体僵硬互不配合,甚至相互矛盾,单方面用拙力、蛮力的逆向运动。发整劲正是要以腰为桥梁使劲力上下贯通,中间没有阻碍,而是一层层的递增。这就需要调动全身,协调一致。协调关键不在于运动的主动一方,而在于辅助的及对抗阻碍的一方是否能够积极的配合。如一动作完成的好坏、快慢不在于原动肌,而在于协同肌和颉颃肌的配合。而太极拳则注重发展被动肌,是发展主动肌的逆向运动。太极拳的劲力讲究刚柔并用。所谓“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有刚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有柔无刚的劲缺乏爆发力。这是用力突出一方的逆向运动。只有在柔的引领、刚的催迫下才能发出松活弹抖的整劲。如左弓步冲拳,一般是以右腿的蹬地发力催迫左腿弯曲成弓步。这样定会产生顶抗,因为左腿阻碍着右腿。而太极拳则要求以左腿的弯曲发力引领右腿蹬地进一步发力,使二者迭加,再加上腰髋的配合,走“锅底形”的步法,就排除了其它方向上的顶抗,从而造成迭加之力大于二力之和,一以贯之的传到拳上,发出松活弹抖的整劲。

参考文献

[1]孙兆生.论太极思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卫志强.太极拳流派演变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4).

[3]李绍成,姜娟.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

[4]张其华,吕平.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5]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6]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剑刀[M].郑州:中州古藉出版社,2002.

太极拳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浅析 篇10

文章立足现代社会人民大众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特点,结合太极拳传统和谐价值和净化心灵功效等方面优势,另辟蹊径,找出二者结合点,巧妙指出太极拳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发扬中华传统太极拳文化的同时,力图解决这一时代社会新问题。

1 代社会特点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度扩张、征服与张扬的社会,其中,现代社会特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竞争。竞争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竞争给现代人带来了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与不良效应。

科学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竞争给现代人造成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多,有些以致导致使人自杀的严重后果。正如一项报告所述:“当今社会,赴医就诊的病人中,60%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是因为长期压力所导致之痛苦、不适与疲乏而已”[1]。

2 太极拳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有以上所述现代社会特点可知,现代人普遍处于各种竞争之下,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给现代人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压力过大。压力过大的各种危害不再累述,用什么方式能使现代人放松下来、平静下来,这是体育运动承担的重要使命。在各种体育运动中能够使人身心和谐,松弛安静的进行锻炼的方式首选太极拳。

2 . 1 太极拳医治现代文明病的价值体现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提升,随之而来的却是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下降,尤其是诸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文明病的出现,无一不说明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造成的压力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透支自己的身体,消损自己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率的50%以上;中国约有1亿多人高血压病,每年新增100万人以上,脑病患者500多万,每年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1000万人,中国心脑血管患者死亡人数达26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2]。这些文明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现代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项绵缓自然、动作轻柔、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项目,慢、静、柔是太极拳最大的外在特点。太极拳的创作原理和动作特点注定了太极拳的特殊健身功效,尤其针对由于压力而形成的这些文明病。太极拳动作圆润,再结合呼吸,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能起到极大的疏通经络、气血运行效果,进而起到发泄压力、调息理气的重要作用。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容易急躁,而太极拳的锻炼则要求缓慢、松弛,所以,在反复的太极拳的练习中,人们的压力、急躁情绪就会暂时抛之脑后,尽情放松,久而久之,有助于锻炼者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宣泄压力的合理方式。而后,太极拳的锻炼水平逐渐提高,这些功效亦随之提高,日复一日的良性循环会带来双重收获。

2 . 2 太极拳应对社会压力的价值体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共分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类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3]。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表现在,人的吃、喝、温饱问题解决后,娱乐、休闲就成为了大众生活的普遍追求。城市中高楼林立、城中村拆迁规划、郊区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等一步步实现,古老的农家小院、邻里街坊逐渐消失,迫使现代人居住在方方正正的水泥建筑里,快速的生活节奏造成的住了好几年没有见到过对门邻居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近些年来,“情感恐慌”等新的名词随之出现在社会学中,群体往往能满足处家庭以外的很多人类需要。这种压力和封锁下,走进自然、融入社会人群成为了奢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太极拳的习练人群越来越多。其中,太极拳不光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而存在的,太极拳还是人们缓解社会各种压力的良好工具。

太极拳是古代传统养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阴阳八卦学,因此,练习太极拳有很多讲究。抛开古代练习太极拳的方位、时辰等苛刻条件,现代人练习太极拳依然需要追寻衣着宽松、空间宽敞、优雅水边、公园小道等普遍要求。衣着宽松才能解放身体,环境优雅才能贴近自然,做到这些才能更好体会内外兼修,人物和谐;才能真正抛开竞争,忘记名利,减缓压力,放松身心。有研究指出:美国人也把太极拳作为宇航员肌肉和精神放松的最好调和剂;法国有艺术团把太极拳作为柔韧性锻炼的必修课;中国的梅兰芳为了丰富舞台艺术曾向杨澄甫学过太极拳[4]。可见,太极拳运动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减轻压力的重要途径,日渐成为健身法宝。

2 . 3 太极拳净化心灵的价值体现

太极拳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提起太极拳的价值,一般人普遍想到的是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很少有人思考其心理价值。诚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最基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认识到这并不是唯一的。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人群繁杂、林林种种,整天离不开各种纷纷绕绕的世事。工作压力增加、社会应酬增多、闲暇时间减少、人情世故复杂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道德滑坡、心灵堕落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下,很多人都想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来放松每天紧张的情绪和压力。聆听一曲优美的太极拳音乐,到公园小道上练习一段太极拳成为很多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不错的选择。

从早起到挤公交上班,到随便应付的早餐,到一整天忙碌的上班生活,再到挤公交下班,回到家中又要洗衣、做饭、辅导孩子,这是很多城市大众的真实生活写照。在这么繁忙、复杂又紧张的一天中形成急躁、郁闷、恐惧、冲动等不良情绪是不可避免的。结束一天忙碌的生活,换上宽松的太极服装,到公园中与朋友一起享受着轻柔音乐,一边习练太极拳,一边体会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同时还可以享受自然、净化心灵,真是一举多得。

关于道德败坏的报道层出不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状态离现代人越来越远。太极拳在应对道德滑坡、心灵堕落现象时彰显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很多研究指出,太极拳无论从套路的习练过程,技击训练中,还是在内功的修炼中,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类灵魂的净化。因为,习练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平衡、中庸之道。要求习练者呼吸自然、心平气和,平衡中凸显动作起伏,起伏中保持呼吸平和。太极拳属于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最初被称为体操,体操就是指对身体的操练。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太极拳是一种人们对自己身体操练的方式。其实,这正突出了太极拳最重要的锻炼特点,用意识来指挥自己动作,现有意念,再以意导动,整个习练过程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武术、更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这一角度而言太极拳无论对于习练者还是对于观赏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高雅的情调,和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

3 结语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血脂的影响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经体检选定的市区60~79岁的130名老年人按是否参加太极拳锻炼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太极拳组(S组),观察比较各组间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差异。结果:太极拳运动可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规律性的中等强度太极拳运动对改善血脂异常有积极意义。

【關键词】太极拳运动;老年人;血脂

太极拳运动因其不受时间、地点、年龄制约,方式简单、易行,其益处被历代众多健身体育爱好者认同,特别备受广大老年人群广泛接受[1]。本文随机抽取盐城市市区130名老年人的高血脂人群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接受和长期坚持锻炼的依从性原则分为两组,并观察两组老年高血脂人群血脂的变化与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联系,以期揭示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经体检选定盐城市区身体健壮、经检测血脂均偏高,但无重大躯体和精神疾患的汉族老年人130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79岁。实验前所有受试者均无经常性体育锻炼史或不锻炼。实验期间受试者的饮食和其它生活习惯与实验前无差异。按是否参与太极拳锻炼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太极拳组(S组)。对照组以日常的家务活动为主,保持原生活方式不变;太极拳组进行12个月的太极拳锻炼,每次锻炼40-60min,每周3-4次,运动强度达到本人最高心率的70% -80%。

1.2 检测方法[2,3]

由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进行采血、血脂检验;抽血前 3 d 避免高脂食物。空腹 12 h 取静脉血,采用双试剂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采用双试剂消除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VLDL-C)。检测仪器为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数据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D),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为P<0.01。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经统计学检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

3 讨论

3.1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血清TC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运动与胆固醇的关系,但是国内外关于运动对血浆总胆固醇的影响研究报道尚不一致,尤其是急性运动对血浆胆固醇含量的变化报道不一。Brain报道[4],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大运动量后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而小运动量后无任何变化,表明力量训练对胆固醇的影响与所完成的运动量有关。Davis等研究急性运动对运动员血脂的影响得出结论:对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男子来说,低于90min的急性运动不会引起血浆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

相反,长期耐力运动对TC影响的报道较多,一般认为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可使血浆TC保持较低的水平。James等对终生滑雪运动员的血浆脂质和脂蛋白进行研究,具有明显降低的血浆TC水平。Grandjean等研究显示[5],在女子中,经6个月的训练,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001)。不同的运动时间对血浆中胆固醇的降低效果不同,Abet等发现,对Wistar大鼠的研究中,发现每天运动20 min组和每天运动60 min组血浆胆固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和24%。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高洪、刘伟长对经常进行健身长跑的中老年人血脂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长跑组血浆TC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12个月的中等强度太极拳运动后,与C1、C2及S1组相比,S2组TC水平分别降低了7.7%、8.3%和9.4%(图1),这种变化可能与长时间的太极拳运动可以促进TC的代谢与分解有关。人体空腹时所需能量的50%~70%由TC水解成的脂肪酸氧化提供,较长时间的太极拳运动可提高机体对脂肪成分的利用率,同时还可提高体内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血液TC代谢,故可有效降低血脂总量,改善血液脂质水平,避免过量的胆固醇在动脉壁等外周组织的蓄积和毒害作用[6]。

3.2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血清TG水平的影响

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肝、脂肪组织和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合成能力最强。全身的脂肪细胞及肌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甘油三酯,肥胖者尤为突出。当人体进行运动的时候,这些贮存于体内的甘油三酯就以各种途径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除了脂肪细胞及肌肉组织中的甘油三酯供能以外,血浆中的甘油三酯也以不同的程度分解供能,这就为运动的调脂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7]。

本研究中,通过12个月的中等强度太极拳之后,S2组TG水平同C1、C2和S1组比较,分别降低了12.5%、21.6%和20.3%,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可能与运动时机体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利用增强以及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的提高有关。在长时间太极拳运动时,机体将大量利用肌肉中的TG和血中的FFA来提供能量,原因是运动时会引起骨骼肌毛细血管通透性适应性增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积增加,继而使肌肉组织对脂肪酸的利用提高;血中的FFA不断被肌肉组织摄取供能,故使血清FFA浓度降低,内皮细胞内的LPL活性提高的同时加速了富含TG的CM和VLDL中TG的降解,致使血清TG水平下降。血清TG浓度的降低也可能是由于太极拳运动使肝脏合成TG减少所致。

3.3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HDL-c浓度的影响

HDL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部分。此外,当CM及VL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时,其表面的apoAⅠ、AⅡ、AⅣ、C以及磷脂,胆固醇等脱离CM及VLDL亦可形成新生HDL。还可由周围淋巴中存在的磷脂双层结构分解衍生而来。HDL按密度大小又分为HDL1、HDL2、HDL3。HDL1又称为HDLC,仅在摄取高胆固醇膳食才在血中出现,正常人血浆中主要含HDL2、及HDL3。HDL主要由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胆汁酸后排除体外,或将胆固醇酯化后转移至富含TG的脂蛋白(CM和VLDL),进而转运至肝脏,进一步被分解代谢,最终使动脉壁胆固醇的蓄积减少,避免了过量胆固醇在动脉壁等外周组织的蓄积和毒害作用。此外,HDL还减低LDL的被氧化,从而起到预防AS的作用,是CHD的保护因子。因而血液中的HDL水平反映了机体从外周组织清除和转运胆固醇的能力。HDL水平越高,反映机体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越强,动脉血管壁等外周组织胆固醇蓄积的可能性越小。

本研究结果显示,S2组HDL-c浓度同C1、C2和S1组相比,分别升高了23.4%、20.7%和17.2%,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这种变化可能与LPL活性的升高有关。原因为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长期的中等强度太极拳运动可使LPL活性升高,LPL可水解富含TG蛋白如CM和VLDL的TG,由于TG的水解,表面的磷脂和载脂蛋白的分离,被HDL-c摄取,这样就有利于运动时更多利用血清TG供能,加速血清TG转运率及降低TG浓度。因此,太极拳运动后血清HDL-c浓度升高,TG浓度下降都与LPL活性升高有密切关系。

3.4 长期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对LDL-c浓度的影响

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把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输到肝外的各个组织和器官,通过细胞上的LDL受体(LDL一R)进人细胞利用或转变为其他物质。因而,血浆LDL水平的升高将促进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等外周组织的沉积,过量胆固醇在动脉壁等外周組织的沉积将促进AS和CHD的发生[8]。LDL是所有脂蛋白中首位引起AS的脂蛋白。有研究证明,AS斑块中的胆固醇多半是来源于血液中的LDL,尤其在LDL被氧化后具有更强的致AS作用[9]。因此,LDL增多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S2组老年人血清LDL-c浓度比C1、C2组和S1组分别降低了8.1%、14.5%和15%。这可能是长期太极拳运动增加了富含TG前体物质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同时LDL受体活性增高或apoB水平的降低对运动引起的LDL-c水平改变也起重要作用。血清LDL-c浓度降低,将促进外周组织和血管中胆固醇的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这对降低AS和CVD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规律性的太极拳运动可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含量,增强机体逆向转运胆固醇的能力,促进外周组织和血管中胆固醇的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这对预防AS和CVD的发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2004-11-12 .

[2]叶国鸿,汪正毅,许建生等. 运动与血脂的研究进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33-935.

[3]Terao T,Fujuse T,Uchiyama S, et al. Effect of swimming exercise at two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 on hepatic lipid and lipoprotein levels in experimental fatty liver rats[J].Tokai Clin Med, 1998,14(2): 139-145.

[4]Hughes RA,Housh TJ,Hughes RJ. The dffect of exercise duration on serum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in women[J]. Res Q Exe Sports, 1991, 23(4): 109-113.

[5]上海华山医院康复科,主编.运动疗法的基础与临床:冠心病康复.上海:上海医大附属华山医院出版社,1998.83-89.

[6]Stubbe L,et al.Plasma lipoproteins and lipolytic enzyme activities during endurance training in sedentary men:Changes in high density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subfranctions.Metabolism 1983,32:1120-1128.

[7]潘志军,许豪文.绞股蓝及运动训练对中年大鼠主动脉壁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血脂含量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4):271-274.

[8]赵斐,张娜,张勇,等.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分子机理的研究Ⅳ. 有氧运动上调饮食高脂血大鼠肝脏LDL-R基因表达[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2):152一255.

浅谈太极拳运动健身与养生价值 篇12

太极拳作为中国悠久的体育运动项目, 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身价值被世界所接受。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体育运动中极具代表性的项目, 他吸纳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中医学原理、养生理论和传统的并法学内容,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健身、技击功能久经考验, 备受武术爱好者的推崇, 其扎根于中原, 传播与海外。伴随着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休闲价值、科学价值也表现得愈来愈突出, 已是我国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强化生命规律、身心兼备的整体性运动, 太极拳通过调心、调气、调身等一系列调整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以内固精神、运行气血、畅通经络、协调脏腑、活动肌肉筋骨, 使人正气旺盛, “阴平阳秘”, “内外调和”, 恢复人体的自然治愈能力, 提升人体的自然感知和调适能力。尤其是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 太极拳更显示出了它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太极拳运动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保健、医疗康复作用, 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 是一项难得的体育运动。

二、太极拳的生理健身机制

1、太极拳运动对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是人体内外进行缓慢地螺旋形或圆弧形的武术运动, 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各部分也必然会得到轻柔的挤压, 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性和力量。但骨骼肌松弛时, 静脉血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 减轻心脏负担, 毛细血光被动扩张, 容量增加, 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随之相应增加, 促进了内环境物质交换, 对细胞新陈代谢起促进作用。

2、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着重是腹式呼吸, 从而使血液能在肺部结合更多的氧, 运送给组织细胞, 促进机体内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和呼吸器官的血液供应。大量的实践证明, 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对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强的通气功能增加胸廓的扩张度, 以及对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3、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讲究平静、放松、协调和平衡, 这样在练习的时候人的紧张情绪会得以消除, 提高了人体在精神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使大脑得到动态的休息, 起到调节大脑皮质, 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

4、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呼吸着重腹式呼吸, 这样就加大了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 对肝脏、肠胃都能起到自我的按摩作用, 提高肠胃的蠕动、消化和吸收能力, 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 加强胃肠功能, 能有效的减少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5、太极拳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为轴, 动作圆活连贯、节节贯穿, 再加其螺旋式的弧形动作可以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良好的锻炼, 提高神经肌肉组织的协调性, 增强韧带的弹性, 使骨质坚固、肌肉丰满、关节灵活、韧带强健, 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改善微循环。

三、太极拳的心理健身机制

1、太极拳运动对精神和情绪的积极影响

太极拳运动不仅讲究柔和缓慢、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行动, 更追求情绪稳定, 心态平和的好心情, 且强调清心寡欲, 知足常乐, 注意思想集中, 精神内敛, 消除恶念和杂念, 这都十分有利于消除人事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 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太极拳深沉舒缓的腹式呼吸也能进一步消除焦虑情绪, 平常人一般是胸式呼吸短促表浅, 而太极拳则能使练习者在充满压力的环境里心绪稳定, 消除内心的焦虑情绪, 使心胸开阔, 加强自制力。

2、太极拳运动对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积极影响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项目, 自古就有“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之说, 武谚中讲:“拳不离口, 曲不离口”“一日练, 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这都要习武练拳应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练习太极拳也一样, 要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 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 培养自身顽强、坚毅、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克服懒散、自制力不强等不良因素, 并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太极拳的文化底蕴对健身精神的追求价值

太极拳亦被称为“哲拳”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观念和养生理念, 以健身、修炼相结合为原则, 注重内外兼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 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愈显得突出, 太极拳就是较为普遍的健身娱乐项目之一, 我们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等经常见到, 太极拳运动已在全国乃至全国得到了有效地发展, 其蕴含的独特的哲学内涵和具备的修身养性价值已经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他修身养性的健身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内涵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较深的武术项目之一,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对应、协和, 它的各个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整体结合都依据自然原则的要求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规律和自然规律。从技术上讲, 他要求呼吸自然, 行动路线流畅。现今社会, 可以发展日新月异,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压抑, 焦虑, 失落感会不断加强, 人与自然社会的协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太极拳则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在练习时, 练习者能与自然惊醒心灵上的交流, 排除一切杂念, 是人的身心上升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境界, 陶冶人的情操。

2、培养人的情感

太极拳运动以虚静理念为原则, 练习开始前要心态放松, 身心平静, 练习过程中, 身心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进而可以将练习者的精神和意志贯穿于太极拳运动的一招一式中去。精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运动可以舒缓练习者的紧张情绪, 从而使练习者获得心境恬淡的美好情感。

五、小结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 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 集合了我国古典的哲学理论精髓, 它的锻炼价值以其适宜的强度, 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庸平和的思想追求, 使锻炼者在生活和养生理念上逐步得以认识, 并通过自身的积极锻炼达到抑制机体机能衰竭的功效。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协和发展的当今社会,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养生价值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唐豪.太极拳研究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1]唐豪.太极拳研究 (第二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

[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桑振英, 等.健身养生太极拳[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6.[3]桑振英, 等.健身养生太极拳[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6.

[4]张治国.浅谈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J].新课程学习, 2011, (07) .[4]张治国.浅谈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J].新课程学习, 2011, (07) .

[5]杜捷萍, 岳素芳.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作用[J].科学之友, 2009, (02) .[5]杜捷萍, 岳素芳.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养生保健作用[J].科学之友, 2009, (02) .

[6]唐矩明.太极拳运动健身养生道理[J].教育界, 2011, (30) .[6]唐矩明.太极拳运动健身养生道理[J].教育界, 2011, (30) .

上一篇:民族平等下一篇:质量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