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信息化

2024-05-28

质量信息化(共12篇)

质量信息化 篇1

1. 引言

软件质量度量一直是个难度颇大的研究课题, 除了需要理论基础,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积累数据。如何方便、有效地评估企业信息工程项目的质量, 并为后续的项目考核、分析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是每个信息化企业正在不断努力与实践的一项工作。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企业实际情况, 专门对企业信息化项目代码质量的评估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并建立了一个简单、实用的代码质量评估模型。以下针对代码质量评估的选型、建模、实践进行阐述。

2. 代码质量度量方法的选择

谈到软件质量, 通常会联想到软件缺陷。企业内部要选择一种切实可行、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信息工程项目代码质量评估, 可以首先从软件规模、缺陷密度这两个方面入手。

2.1 软件规模评估

要对软件的规模进行度量, 首先就要求确定一种度量的单位, 目前的度量方式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功能点、代码行。其中, 通过功能点度量软件规模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方法有IFPUG功能点方法、Mark II功能点方法。

早在1979年IBM公司的研究人员Allan Albrecht开发了功能点分析法用于软件规模度量。到1984年, 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主, 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功能点研究组织 (International Function Point Users Group, 简称IFPUG) , 该组织首次初版了计算功能点的手册, 至2004年发布功能点计算手册4.2版本。

IFPUG功能点方法是把应用系统按组件进行分解, 并对每类组件以IFPUG定义的功能点为度量单位进行计算, 从而得到反映整个应用系统规模的功能点数。功能点分析从用户对应用系统功能性需求出发, 对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事务两类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 并分解成内部逻辑文件 (Internal Logical Files, 简称ILF) 、外部接口文件 (External Interface Files, 简称EIF) 、外部输入 (External Inputs, 简称EI) 、外部输出 (External Outputs, 简称EO) 和外部查询

(External Inquiry, 简称EQ) 共五类组件。在IFPUG功能点计算手册中, 按照组件的复杂程度 (低、中、高三个级别) 分别对某个组件按若干功能点进行计算[1]。

1988年英国的Charles Symons对IFPUG功能点方法提出改进, 形成Mark II功能点方法。该方法减少了功能点对文件处理的主观性, 确保整个系统整体度量和部分度量总和的一致性, 同时, 对基本特征值进行修正, 从14个特征值增加到19个, 使不同应用领域具有不同加权因子, 1998年发布了功能点计算手册MK II FPA 1.3.1版本[1]。

Mark II功能点方法将整个应用软件描述成一系列逻辑事务的集合, 只要应用软件能够被描述成逻辑事务的集合, 并且每个逻辑事务包括输入、过程、输出三个部分。

上述两类功能点度量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度量结果不依赖于项目的具体技术实现, 在软件需求确定以后就能对软件规模进行度量, 起到合理估算预算、提前管理的作用。但缺点是主观性较强, 对同一个项目的估算可能因人而异, 且需要专业人员运用各种理论方法进行操作。

而用软件的源代码行数作为软件规模的度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度量方法。在国内, 代码行的应用仍然比较普遍, 它的常用度量单位是KLOC (千条源代码) 。例如, 一个软件有15000条有效源代码行数时, 它的规模就用15KLOC来表示。在大型软件开发前期时, 代码行估算方法起不到作用, 因为早期代码行还没有产生。这种方法只能在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能进行源代码行数的准确度量, 而且它的结果与使用的程序语言密切相关。国内现在有大量外包业务, 对甲乙双方来说迫切需要一些模型、工具规范性的度量, 这些都需要规范化的, 代码行并不能完全支撑甲方的外包、乙方的接包、估算等需求[2]。代码行评估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直接、简单, 适合事后的项目考核、项目数据积累。

代码行指所有可执行的源代码行数, 包括可交付的工作控制语言语句、数据定义、数据类型声明、等价声明、输入输出格式说明等。一代码行的价值和人月均代码行数可体现一个软件组织的生产能力。组织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审计来核算组织的单行代码价值[3]。

2.2 缺陷密度度量

缺陷密度是软件测试的一种度量方法, 用发现的缺陷和软件规模的比值表示:缺陷密度=已知缺陷数 (Number of known defects) /软件规模 (size) 。本文重点对企业信息化项目代码质量评估模型进行研究, 以量化各项目的代码质量。这里的软件规模评估采用的是代码行评估方法, 即:缺陷密度=已知缺陷数/千行代码数。

测试过程中所发现的缺陷通常会评估并记录缺陷的严重程度。缺陷严重等级当前比较流行的划分有7级、5级、4级, 不同企业的缺陷定级, 通常与其采用的缺陷跟踪工具有一定关系。

在缺陷密度度量中存在的两个主要困难是:

(1) 缺陷如何统计:是否将严重程度较轻的缺陷和较重的缺陷同等对待, 区分对待时如何设置缺陷权值。

(2) 代码行如何统计:代码行的数量可能会因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所使用语言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针对缺陷是否加权及权值设置问题, 应该结合企业内部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加权后的缺陷密度计算方法可以改为:缺陷密度=已知缺陷总权值/千行代码数, 缺陷总权值=Sum (缺陷数*该缺陷等级的权值) 。

而代码行统计则需要进行明确的约定, 可以根据企业的开发语言, 选择统计工具、规范统计内容, 避免不同项目之间造成较大偏差。

3. 建立代码质量评估模型

把软件规模、缺陷密度这两个关键数据作为代码质量的度量元, 建立一个代码质量评估模型, 下文详细阐述变量定义、计算方法、项目评估应用。

3.1 变量定义

引用开源的bugfree缺陷跟踪工具, 定义缺陷等级共4级, 设定权重如表1:

变量定义如表2:

3.2 计算方法

每千行代码的缺陷密度 (Dd) =1000* (D1*0.5+D2*1+D3*3+D4*5) /N, 其中的D1值可在测试完成后直接统计得出, 而N值可采用开源工具SourceCounter V2.5.5.9或以上版本进行统计, 以下列出目前主流的开发语言项目的代码统计对象:

(1) Java项目:本项目中所编写的*.java、*.jsp、*.js、*.css、*.xml等源代码, 不包括引用的jar包。

(2) Delphi项目:本项目中所编写的*.pas、*.ini、*.xml等源代码, 不包括引用的dll。

(3) .Net项目:本项目中所编写的*.cs、*.xml、*.ini、*.aspx、*.css等源代码, 不包括引用的dll。

上述代码统计内容包括有效代码行、空代码行、注释行、注释率, 导出.cvs格式的统计结果。在统计前还需注意确认所设置的注释格式是否正确, 否则统计结果会存在偏差。

3.3 项目评估应用

计算每个项目的缺陷密度后, 如何比较、评估各个项目的好坏, 这是一个需攻关的难点。如果说不同行业或企业所开发的软件之间没有可比性, 那么积累企业内部的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 否则没有充足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但数据积累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何尽快把现有掌握的数据应用于项目评估, 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里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 对项目数据进行统计, 发现系统测试的缺陷密度在4至6之间。根据已收集的缺陷数据, 采用SPC的方法建立软件过程能力基线, 暂定期望值 (Mean) 为5, 能力上限 (Upper Control Limit, UCL) 为8, 能力下限 (Low Control Limit, LCL) 为3。其中, Mean值描述了未来项目的缺陷密度的预期值, 而UCL和LCL描述了未来项目的缺陷密度的合理变化范围。

如果设定缺陷密度总得分为10分, 可设置缺陷密度按区间得分如表3:

具体的得分可根据企业当前阶段的质量目标进行调整, 当企业数据积累充分后可按内部的缺陷密度情况, 重新确定缺陷密度的目标基线, 并调整考核评分标准【4】。

4. 实例应用与验证

某Java项目采用上述代码质量评估模型, 评分结果为8分。具体如表4:

5. 结论

本文结合了作者所在企业自身的情况, 把软件规模、缺陷密度这两个关键数据作为代码质量的度量元, 建立了一个代码质量评估模型。经过实践, 运行效果良好, 可作为其他企业信息化项目代码质量评估工作的参考, 帮助企业解决代码质量量化问题。后续的研究工作还需继续关注企业内部的缺陷密度的目标基线, 适时调整控制线, 不断推动企业代码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辉, 尹俊文, 何鸿君, 方礼远.功能点方法的分析与比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 31 (05) :87-89.

[2]胡云龙.软件规模度量方法介绍[J].计算机时代, 2006 (07) :17-21.

[3]张云帆.软件规模度量方法比对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裘婉卿, 叶枫.基于CMMI的软件缺陷度量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0, 19 (03) :115-118.

质量信息化 篇2

密山市兴凯湖乡中心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与时俱进,根据密山市教育局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518人,教职工58人,有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1个,光盘播放室10个,资源接收室1个,卫星接收站1个,计算机总数53台,回顾以前的工作,我们有探索,有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机构,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首先,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监督与研究工作。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领导小组自成立之日起,已召开了数次专题会议,研究、探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次,提高全体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学校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动员,向大家讲解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鼓励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让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第三,我们抓好制度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校园网管理制度》《计算机室使用制度》、《学生上机制度》等,并

且做到制度上墙,严格执行,使广大师生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活动中,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去认真操作,规范使用。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保障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每年逐步加大在信息技术软硬件上的投入,这些经费用于添置电脑,更新设备,学校购置了多媒体大投影、数码相机、打印机等,此外,每年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学校也能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计算机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安全措施到位。2009年,为了满足教学的应用需要,我校投入50000元,购买了4台等离子电视、6台EVD机,共安装了十个光盘播放室,10个班级都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大投影”,这样一来教师随时可以用远程教育资源来上课,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装备和用室的投入使用,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在教室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安排出了四间专用教室,分别为资源接收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光盘播放教室。并根据使用标准重新改造了用电线路、配备的标准灯具、窗帘、防尘罩等设备。为更好的配合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我校建起校园网,使每个学生都能实时收看到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设备投入使用以后,大大激发了教师的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积极性。

三、加强管理,科学规范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时,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则成为当务之急。

1、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网建设,在多媒体播放室建立了本校资源中心,建立了本地资源库。将教师的教学课件和可利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收集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文件夹及数据库,全校教师可以随时拿来为自己所用。以鸡西教育网资源为中心,充分利用好鸡西教育网教育资源中心的教育资源,从中下载各种信息和课堂实用的课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农远卫星接收站,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卫星接收站随时接收国家远程教育节目,实施互动学习。目前使用效果良好。卫星接收站有专人管理,及时维护卫星接收设备,确保正常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3、规范使用,建立完备的管理档案。为了提高使用效果,凡是在教学中使用远程教育IP提供的资源(教案、课件、试题、音像等)都必须认真填写使用记录,从设备正常运转开始,我们就积极组织接收,下载、刻录,及时的保存各种宝贵教育资源,鼓励教师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的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及卫星教学资源,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档案,包括《资源接收记录》将接收到的资源打印成册,对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室、资源接收室的使用也做了详实的记录。我校不仅注重使用,还加强了设备维护与维修工作。有两名专职教师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发现设备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确保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到了经常检查,维修及时,落实到位。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考核,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定期邀请进修学校教研员来听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这些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95%。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大胆使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学习制作和下载修改课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举行的计算机课件制作大赛,在年终业务考核上进行加分,予以表彰奖励。

四、通过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

1、抓好培训环节,提高应用能力。采用外培与自培,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我们多次派计算机教师参加了省市级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区级培训,培训后还对教师进行二级培训,边学边教,边教边用,形成一个培训网络,着力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能力。为了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利用每周三15 :40—16:30的这段时间,对40周岁以下的青年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2、通过网络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我校多年来十分注重教师的网络培训活动的开展,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作用,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任课教师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使用技能,以便应用于课堂教学。我校从2005年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就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让教师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能。逐步培养教师对远程教育的应用能力。现在学校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

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电子备课,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010年7月份,正值暑假期间,我校认真组织了32名教师参加了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在培训期间教师们放弃休息时间,每天认真学习,记好学习笔记,学完后认真做好作业,写出学习心得体会,教导处组织对教师的作业进行认真审阅,并进行归档,教师们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学习了“教师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课程与教学论”“小学各种新课程培训”等内容,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的业务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网上国培,彰显活力。2010年我校教师汤欢欢脱岗到哈尔滨去参加国培,在国培过程中,边听专家的讲座,边在网上进行研讨,和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使很多疑难问题得到解答,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国培之旅。我校毕克福老师,也是国培学员,他就是在网上完成了学习任务,成为了优秀学员。我校还非常重视幼教网上国培工作,在2011年学期末选派了张丽、李秀华两名幼儿教师参加了黑龙江省“国培计划(2011)”—幼儿教师远程培训。截止2012年1月13日,幼儿教师张丽、李秀华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每次作业都得到了优秀,在国培研修中被译为优秀学员。这次培训,主要通过集中培训和网上远程培训两种形式进行,两名幼儿教师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她们在哈尔滨参加完集中培训后,又在学校远程教育网上参加了远程培训。每天她们很早就登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入学科频道,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她们认真完成幼教国培作业,完成学时。在这个互动开放共享的空间里,和老师们共享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在网络研修的乐园中,感悟到幼教的乐趣,实现自我的成长!张丽在国培感悟中写道:“网上国培”让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平时工作中

学不到的东西,专家们的谆谆教诲让我深受启发,是“网上国培”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网上国培”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3、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多年来我校年轻教师成长进步很快,他们的进步都得益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去教师上课没有使用计算机,那时候最好的“课件”就是使用幻灯片和小黑板以及自己制作的教具,和今天的多媒体课件相比,真可谓天地之差。但是对于大多数老教师,上网查资料、下载课件还能独立完成,要加工修改网上的教学资源就困难了。学校就让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27岁的汤欢欢老师与45岁的毕克福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对。3年中,毕老师帮助课堂上“镇不住”的小汤学会了与孩子交流;小汤教毕老师学习加工和使用网上资源。结果小汤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毕老师在全省示范课上,用他与小汤共同加工的课件获得了一等奖。近年来,我校多次开展教学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大赛课等,出课教师无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校青年教师先后有50余人在市级以上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其中毕克福老师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国家级获奖;唐秀婧老师的英语课在鸡西市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在鸡西市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李照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也多次在鸡西市教学大赛中获奖。今年的名优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就有我校的青年教师汤欢欢老师参加。可以说,实施多媒体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

4、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果。我校从2005年国家投入的第一批电脑开始,学校就高度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专门配备了专业的计算机教师,每天按照课表进行上课,3-5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圆满的完成了各年级的授课任务。

五、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师生应用水平的提高。

我校积极贯彻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努力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把“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落到实处,将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到位,不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师生应用水平的提高。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发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课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全面素质。推动“探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2、加强校园网建设,落实“班班通”。我校为10个班级都配备了电脑和“大投影”,建起了以校园网站为中心的“班班通”覆盖网络,通过加强指导,正确引导,以应用研究为核心,全面提升校园应用的层次和水平,以应用促进建设、促进提高,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校园网应用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全体教师获取、传输信息的能力。科学管理,加强培训,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力措施。做好校内各种信息设备和“班班通”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各室的信息网络设备由各室指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班班通”由各班主任负责维护和保养,出现故障及时上报维修,并作好记载,保证各设备能正常运行。

3、信息畅通,家校互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学生几乎都办理了“校讯通”,让网上家访成为现实,教师充分利用电脑和手机随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以及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班级和学校的通知,都在“校讯通”这个平台上进行发布,达到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家访万家。我校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和QQ群,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和家长进行互动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使家校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共同培育时代新人。

4、网络教育资源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学生间操、放学、住宿生娱乐活动等方面都用到了网络教育资源。每天上午9点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小号手之歌》,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行大课间活动。在第七套广播体操的乐曲的伴奏下,全校师生认真做起了广播体操。在中午和下午放学时间,校园里大喇叭响起了《走进新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催人奋进的歌曲。晚上住宿生吃完饭后,就集中在操场上伴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欢快的舞曲跳起了欢快优美的舞蹈,孩子们在舞蹈中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忘记了想家。这些乐曲都是从鸡西教育网资源中心下载的。我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晚间住宿生休息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文艺专题节目,少儿节目,进一步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我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周组织在校生收看一次从网上下载的爱国主义影片,收看卫星电视专题节目,对我国的国情增加了解,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真正目的,还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艺术校本课教学研究活动,推动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艺术教育方面也能很好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艺术校本课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艺术辅导教师通过收看艺术类节目,下载有关舞蹈、音乐、器乐、书法、绘画、文学欣赏等方面的有效资源,为提高艺术校本课学习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中学习借鉴,使学生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校学生多次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艺术类竟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还开展了“运用网络资源提高艺术校本课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艺术教育校本课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好艺术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我校十分重视教育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密山市教育信息网、鸡西教育网等平台,及时关注教育信息。通过积极参加密山教育信息网和鸡西教育网的网络教研活动和论坛活动,及时下载和观看网上的在线课堂和优秀教学视频及教学案例,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密山市教育信息网教育论坛于2011年12 月份开通,我校教师纷纷参加,人人注册,积极参加网上论坛活动,共发帖子20000多条。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和社会等学科的论坛活动,我校教师毕克福已成为品德学科的版主,他已发帖子3000多条。还有滕振华老师现在是“资源共享”版主;王宇驰老师现在是美术学科版主。他们在论坛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通过论坛活动,教师在网上交流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现实,和全市各校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习成为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意义十分深远。

六、实施远程教育,成效显著。

1、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年来,学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2010年以来共有15名教师在省、地、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有8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计算机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学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明显提高。

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通过网上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现了“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的愿望,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孩子的学习差距,真正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搜集信息,组织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逐步发展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成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3、学校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自2005年实施农远工程以来,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把信息化建设引向深入,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曾连续多年获得全人教育工作特优奖和明德奖。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创新学习实验校、黑龙

江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平安和谐校园、黑龙江省明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七、存在问题

1、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一是电费增加,学校在实施远程教育之前,每月1000多元,实施远程教育以后,因为增加63台电脑,每台175瓦,每天耗电90多度,电费45元左右;12台大投影共1800瓦每天电费80元左右,累计每天用电费130多元,每月用去电费2800多元,上升到每年2.6万多元。二是电脑耗材增大,每年耗损油墨制版,费用16400多元。

2、我校实行宽带上网网速低。为了节省资金,使用教师个人账号申请,宽带拨号为4madsl,每年网费1360 元,如果学校办理费用要增加3倍,需要4000多元,这些经费只能从办公经费里出,但是网速过低,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办公。

3、由于农远设备老化,每年都需要维修,特别是2005年投入的电脑设备到2009年已严重耗损,缺少备件,就拆装维修,每年维修费需要4500多元,我们一直在珍惜使用,现在还有13台能够使用。今年6月份,教育局为我校更换电脑41台,刚刚组装完。

4、多年来我校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但是有一些教学软件版本跟不上教材的更新,随着人教版教材改为教科版,以前使用的课件和光盘都用不上了,因此急需教学配套的教学软件,以便更好的开发利用教育资源。

5、亟需扩大教师培训面,但是培训经费困难。自从我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来,不断加大对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培训的力度,但是只有少部

分教师经过上级专业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使用技能,每年我们投入8000多元,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专业培训的需要。

八、今后设想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2、搞好网络教研活动,结合学生教师的差距,因地制宜,进行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形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模式,促进学生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充分发挥地区教育优势,继续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巩固所取得的成果,让信息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些情况,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在上级的关怀和领导下,再接再励,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措施,使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信息化助力教育质量提升 篇3

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襄阳市襄州区立足区域实际,积极作为,在组织保障、经费投入、常规管理、高效利用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落实“一把手”工程,创新机制体制

加强组织领导。襄阳市襄州区明确了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成立了以区领导和区政府相关部门 “一把手”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部署协调、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襄州区教体局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明确相关科室的职责。各学校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全区上下联动,分工合作,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

健全各项制度。为规范管理,襄州区结合本区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日常管理、经费保障等,全面构建了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经费投入。一是区政府财政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首期投入1200万元用于“教育云工程”建设,以后根据实际逐年递增。二是学校公用经费专项投入。襄州区要求各学校公用经费的20%用于教育信息化设备更新、维护及购买相关服务。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捐助。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今年一季度,襄州区就收到爱心企业家捐助的多媒体设备150余台(套),现金50余万元。

建立周报月查制度。各学校设专人每周上报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和使用情况。区教体局安排专人负责督催各学校登录教育部统计平台,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进行统计汇总并及时上报。区教体局教育信息化办公室每月对各学校的建设和运用情况进行督查,协调解决其在建设、使用、维护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襄州区出台了《襄州区教育信息化考评细则》,从基础建设、设备管理、课堂运用、教学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设定了5个大项、30个小项,作为对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每学期对全区各学校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将教师日常应用、创新使用情况纳入学校常规考核,作为教师“评先表模”、晋升职称的依据之一。

高标准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技术装备项目工程”等大规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襄州区又启动了“教育云工程”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达到较高水平。

“班班通”实现城乡全覆盖。在已完成的教育云一期工程建设中,共建设“班班通”教室187个,加上之前装备的965个教学班,全区“班班通”班级覆盖率达85%以上。2015年,襄州区政府又划拨专项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全区146个农村教学点的“班班通”建设。今年底,襄州区将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全覆盖。”

学校宽带网络实现城乡“校校通”。全区35所学校完成了宽带网络改造升级,其中初中以上学校宽带网速达到100M、镇中心小学达到50M,其他保留学校20M、农村教学点10M,同时,襄州教育城域网正在构建之中。

名师直播教室建设“高规格”。在教育云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中,投入300余万元共为全区12个镇(办)中心学校和区四中、区实验小学、区教体局机关共建设了15个高标准的名师直播室。名师直播室的高标准建设为教师“晒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校带弱校“捆绑推进”。在坚持政府投入的同时,襄州区教体局把6个二级单位、12所局直学校、12个镇(办)、146个农村教学点“捆绑”起来,采取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每学期向对口支援的学校捐助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设备、资金等,为对口支援的弱校解决1-2个实际问题,并把帮扶情况纳入双方的综合考核之中。

搭建新平台,赛训与研讨相结合

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难点在如何运用。襄州区教师队伍庞大,要提高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必须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引进专业人才。襄州区充分发挥“新机制”教师的专业特长,让其参与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并负责该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示范应用、维护保养工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利用寒暑期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并根据教育信息化进展情况,开展相应的研讨。

“老中青”共携手。襄州区在开展集中培训的同时,常态化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也同步开展。各学校普遍以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帮扶小组,老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年教师利用较强的教研能力、青年教师利用较完备的现代教育技术,相互帮扶,取长补短,整体提升。

“以赛代训”激励提高。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激励教师研究教育信息化,提升信息化技能,促进其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层层提高。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等开展网上教学研究活动。组建襄州教育信息化培训交流“QQ群”、“微信群”,安排具有一定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教师担任管理员,定期组织研讨,实时在线解答教师在运用中的疑问,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立足“四个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襄州区建立了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的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了名校名师资源,该区探索实施的“在线课堂”和“同城示范课堂”正在襄州区实验小学和区四中试点。在程河镇和张家集镇,“一校带多点”的专递课堂应用试点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索的“一拖三”远程教学为偏远教学点开齐课程教学新模式已基本成熟。“在线课堂”、“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正在开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级差距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同时,襄州区加大教育信息化常规运用管理力度,制定科学规范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运用频率、运用效果、师生满意度纳入其中,并和教师的绩效考核、“评先表模”挂钩,通过激励和引导,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传统农村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襄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用的不断推进,襄州教育已逐步从单纯的学科教学发展到综合性的学科整合,正向规模与内涵兼顾,优质与均衡并重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强区迈进。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对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都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教体局)

医疗质量评估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篇4

1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建立的原则与目标

1.1 原则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的建立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1.2 目标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监控能力, 为卫生局对各区属医院进行医疗质量总体考核评估提供公正、客观的数据。

2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的硬件建设

2.1 服务器

与上海市长宁区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共享计算机网络。

2.2 笔记本电脑

全区22个质控组每组配备1~2台笔记本电脑, 存有各督查单位的评分表, 督查后当场打分。

2.3 电子钥匙

质控专家、被查单位、医学会、卫生局拥有专门的电子钥匙和密码。质控专家电子签名, 输入密码后在电脑评分表上打分, 被查单位确认签名, 评分表无法更改。卫生局、医学会、各医疗单位根据权限设置访问相应模块。

3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的软件建设

3.1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框架 (见图1)

3.2 信息公示

将全区89名质控专家的姓名、照片、职称, 督查规范、要求, 22个质控组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的质控督查标准及技能考核原则等信息公示于长宁区卫生系统医疗质量评估网, 质控标准可打印、下载。

3.3 质控督查信息

3.3.1 质控督查评分表上传

质控组长将本组各督查评分表压缩打包上传至医疗质量评估系统。系统自动生成各种表格,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解决了人工计算可能出错或人为增减分数的问题, 使督查更显得公平、公正, 并实现无纸化操作。

3.3.2 预警显示

系统根据历次督查分数自动生成各医疗机构督查科室的分数表, 分值大于等于前一次督查即呈绿色显示, 反之为红色;各质控组的医疗机构督查分数分别生成动态曲线示意图, 平均分以下者为黄色预警, 不合格者以红色警告。

3.3.3 整改通知

对医疗单位严重违反质控标准,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或重复发生的问题, 组长直接在系统整改通知模块中建议整改。从组长的整改建议, 医学会审核、卫生局签发限期整改通知, 到医院整改报告和整改措施, 均予以公布, 做到件件落实。

3.4 督查结果查询

用户分为3级, 对不同的用户授以不同的权限, 分别为一般用户、医院级用户和管理级用户, 防止越权操作。

3.4.1 一般用户

登陆长宁区医学会网站中的医疗质控网页, 无需电子钥匙和密码, 即能显示长宁区卫生系统医疗质量评估网首页, 了解质控概况, 下载、打印质控标准。

3.4.2 医院级用户

除一般用户的功能外, 医院级用户可了解全区各医疗机构历次督查汇总情况, 查询、比较本单位各科室历次督查的分数。

3.4.3 管理级用户

由于系统引入字典功能, 信息表中大多数信息为选项输入, 每项信息的选项均在字典中录入。医学会可根据督查单位的变更、督查科室的变化增删督查对象;修改错误操作的数据及更新质控标准。卫生局根据汇总表及各种曲线图掌握全区医疗质量督查情况, 了解各科室及每个医院的医务质量。

4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的特点

4.1 方便易用

使质控专家的督查操作和汇总方便、快捷, 各医疗单位随时可访问该系统, 了解质控专家对各科室的评估。

4.2 坚持整体相关性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由信息公示、质控督查信息两大模块组成。质控督查信息, 由22个质控组对全区14家区属医院、54家民营医疗机构、21家个体诊所共384个科室督查后产生, 每个质控组是评估系统中的子系统, 均有自己的评分表、输入和处理内容, 各有其独立功能。但评估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相加, 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果一个子系统中的数据发生变化, 则各种汇总表也须相应地改变和调整。

4.3 确保管理控制性

系统开发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监控能力, 为卫生局对区属各医院进行医疗质量总体考核评估提供公正客观的数据。系统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对数据信息的采集要求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第二个层次: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化, 还要实现内部信息流的通畅, 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4.4 数据完整, 安全性高

系统开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系统提供分组授权、日志记录等手段, 以确保系统安全、数据完整。

4.5 可扩展, 灵活性强

长宁区卫生系统已全面实现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MIS) , 绝大多数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始建设并使用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CIS) , 在公共卫生领域, 有“诊疗机构督查管理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预警检测信息系统”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1], 本系统设计时采用动态菜单加载和模块可拆卸技术, 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并预留相应接口, 以适应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

5 总体评价

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 医院管理 (医疗质量) 评估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和完善科学评估机制, 促进了长宁区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逐步提高, 使长宁区卫生局在质量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 产生高效、快捷、全面、及时的联动作用, 有助于决策科学化、执行公正化、信息快捷化, 具有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质量信息化 篇5

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厦门市槟榔中学 李子朔

厦门市槟榔中学位于市区新区中心,仅有十三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初、高中36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教职员约120人。建校以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狠抓质量,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绿化先进单位”,连续八年名列全市初中教学质量前茅,连续六年荣获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也从办学之初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初中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现代化水平高,以校风好,学风浓,管理严,要求实,工作细,质量高而倍受学生、家长的青睐,广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以教学质量突出而闻名的完全中学。

学校配套设置适合开展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音乐室、电子琴室、美术专用室、琴房、练功厅。绿草茵茵,花卉斗艳,小品回廊交错的优美校园环境与250M 的环形塑胶跑道,现代化的校舍交相辉映,展现了一所现代化的特区学校的勃勃生机。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至今共建设了四个现代化教学系统:一是开通了校园网,其中网络中心交换机接入厦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IP宽带城域网的速度及校园网主干的交换速度均达到千兆,边缘交换速度达到百兆;二是闭路电视系统;三是广播系统;四是校内通讯系统。此外,还有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学校不但拥有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与因特网连接的由网管中心、多媒体演播室、教师数字工作室、音像资料室、电脑室、多功能梯形教室、各类专用室和教室等连接形成的校园网,建设并开通了自已的网站,每位教职员均配置了电脑。而且于20底在全市率先为全校每间教室配置了由液晶投影机,电脑,实物展台和电动屏幕和音视频配套的多媒体设备,实现全校每间教室的多媒体化。目前,学校校园网在主干千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升级完善(约20万元),无线接入方式也将引进校园(约20万元),电子阅览室也即将建成(约105万,其中130台电脑及相关交换机已经到位),教师电子备课室也将改造为数字工作室(约15万元),校园数字化建设软件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约50万元),仅这几项投入就有200多万元。

学校大力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媒体资源库。经常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学习课件制作方法,在教师们学会自制课件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培训、课件制作、上课等系列比赛活动,促使全体青年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使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达到了100%。据不完全统计,在两个月里,全校36个常规教室中台式电脑使用了2059人次,笔记本电脑使用了320人次,实物展台使用了1346人次,即每间教室一天平均使用将近3次。现代化设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促进了学校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校园网在学校管理、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硬件设备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还必须在软件建设上加大投入。所以,我们考虑与北大附中合作,共建远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示范校。我们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观摩北大附中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运用北大附中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老师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北大附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自己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互联网与北大附中网校连在一起,学生可以把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缩短了学习时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是着眼于信息的交流。通过与北大附中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各种重要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信息,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1.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两者的发展都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机制、体制方面都不健全,而随着高职质量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广和运用成果,进一步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也会促进高职院校构建数字化校园,促使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项目研究上。关于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管理的研究已经渐渐走进高校研究员的视野,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项目管理仍是采用纸质版申报、现场开评审会、保存纸质版档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其实已经突显出一些弊端。首先,以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为例。召开现场评审会,在聘请专家特别是校外专家这一环节,会出现请专家“难”的问题。因为各位专家的工作时间存在差异,而评审会多在工作日进行,所以能把专家们聚在一起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召开现场评审会,因为时间短,专家们要进行高负荷的工作,在短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也有限,所以做出的评审结果有时候会出现偏差,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而且,召开评审会也会增加额外的费用,例如招待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其次,项目立项后的管理工作,项目管理部门因为没有办法跟踪、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只能通过中期检查、验收的环节来监督项目的进展。再次,关于项目档案的保存与历史查询。较多的学校依然是用文件盒装着申报、评审、立项以及中期检查、验收的所有纸质版文件这种原始、常规的管理方式。这样储存档案,其实有很多的风险与不便。如果档案一旦遇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那么所有材料将会丢失或损坏,而且在查阅历史文件的时候存在诸多的不便,即便是把文件存放的很有规律,若在众多文件中查找也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有时候管理档案的人不在办公地点,那么其他的人便很难快速地找到所需的资料。面对这些弊端,就应该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可以便捷地进行项目管理。在评审环节,专家可以登陆网站进行评审,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电脑、有网络,就可以进行评审。除此之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而项目组成员也可以上传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只要建立一个数据库,登陆账号、密码,输入关键词,不论是谁都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项目材料,这样也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历史的查询。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运用。[1]

二、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置不合理。很多学校信息管理人员就职于教育技术中心,而质量工程项目是设于教务处管理。信息管理人员没有参与到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来,所以只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很难开发出真正满足学院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软件。而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由于信息技术差,即便有清晰的建设思路也无法进行网路平台构建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无法建立理想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也尝试引进一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高层次的人才,但是却出现了“人难招,才难留”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学习计算机的人是很多,可高级人才却紧缺,加上教学管理工作属于行政工作,比较繁琐,收入和待遇也相对较低,学习计算机的人又多为男性,高级的计算机操作人才很难被吸引到这样的管理岗位上来。而学院的信息管理人员也只是负责排查校园网络、多媒体设备以及故障维护,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信息网络管理上,无法对信息化管理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2]

2.质量工程管理部门因学院资金投入少,而放弃对信息化平台的开发。有些学院领导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有的存在为了“赶时髦”或者“面子工程”而被动进行信息化管理,没有真正投入人力、财力去做好学院的信息化管理,更不用说把信息化管理用在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上。而有的学校确实花钱去购买了社会上通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但是网络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新的平台需要不停升级,让学院领导觉得这种投入无休无止,在资金上造成了一些压力,所以通常出现后劲不足,致使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变成了学院的额外负担,并没有给学校带来预期的收益。

3.老师们思想上排斥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在申报课题工作上,老师们习惯了交纸质版材料,让在平台上申报,他们表现出诸多不情愿。第一,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技术障碍。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授,他们不习惯在网上进行工作,对在网络上填报材料有些排斥。而且有些操作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些教师因为不懂操作而对网络申报工作抱怨连连。第二,采用信息化管理的项目平台信息容量大,需要申报者填写的信息量大而且细致,数据的填报要求更科学有效,这为项目申报者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加大了工作量,表示有些内容是“多余的”。第三,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存在一些不稳定性,老师们觉得有风险。有时候可能网络原因或者其他的原因,填报数据丢失或者平台打不开等情况,让申报者对网络管理产生不信任感。

三、提高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途径

1.从“人”抓起。这个“人”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研究人员。首先,要想做好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就要有一支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计算机操作的信息化管理队伍。面对在高职院校存在的“招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局面,其实可以采取自我培养人才的方法。对本学院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采取“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培训方式来解决内需。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还能够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在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获得成就感,所以与其费钱、费力招人,不如投入时间和资金培养“自己人”。第二,对于项目研究人员也应该进行信息化培训,通过“培训再学习”的方式改变他们对质量工程信息化的偏见及盲目性。

2.建立“多元化”、“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立足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管理的特色,建立一个容量大、“多元化”的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具体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为:

3.构建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从信息平台基础设施、信息管理过程、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定期、定时进行反馈、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工程管理信息化效率。

(1)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网络设施、服务设施和基本设施三个方面。网络设施是保证信息传输畅通的保障,服务设施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而基本设施是建立信息平台的根基。

(2)信息管理过程评价包括对信息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积极性、工作态度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评价。

(3)信息平台应用的培训是指对项目建设者、项目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用于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项目信息化是一项新的课题,推进质量工程信息化工作必须要做到:基于质量工程建设与数字化校园构建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学院领导重视,项目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把此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3]

参考文献:

[1] 陈伟.关于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

教育学院学报,2010,(3):53-55.

[2] 施建林,张礼芳.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80-81.

[3] 李晓雯.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质量信息化 篇7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致性、谨慎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并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其中, 突出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弱化了可靠性原则。

二、信息化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即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有三个基本标志: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下面通过比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与传统会计处理方式, 来分析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对相关性这三方面是如何影响的。

(1) 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 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传统会计系统只收集与会计主体直接相关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 不包括与企业有关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市场方面的信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 使得改变信息的单一性成为可能, 在收集、加工、提供信息时呈现出多样性, 可以提供内容更加广泛、层次更加深化的非财务信息、盈利构成信息、分布信息以及运用多种计量属性产生的信息等。

(2) 反馈价值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反馈给决策者, 与当时的预测结果相比较, 判断过去的预测正确与否, 从而有助使用者维持或校正前期预测。传统的会计系统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一套反应企业过去一段期间经营活动的报告。信息使用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信息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沟通相当缺乏。在信息化系统中, 。因特网提供了多种互动交流模式, 可以实现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流企业由提供一般相关的通用信息转变为提供与具体信息使用者相关的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由被动适应通用报告转变为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反馈价值。

(3) 及时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及时, 否则将影响会计使用者作出有用的决策。传统条件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受到会计处理程序和传递渠道的限制, 使得会计信息生成和发布时间都较长, 这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下降。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IT加快会计信息的生成时间、改善信息传递的渠道,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与反应速度。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大型数据库的联机事务处理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随时获得动态的网上财务报告, 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综上, 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与传统会计系统的比较, 可以看出信息化使得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保证。

三、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检验可靠性的标志有两个, 即可证实性和真实性。下面通过比较传统会计系统与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 分析新会计系统对可靠性的影响

(1) 真实性是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会计核算对象的客观事实相一致, 能够如实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经济现象或状况。传统会计系统中, 虽然为保证数据的正确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核算系统, 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在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除了故意的不规范行为外, 还经常存在一些无意的错。在新系统中, 只要输入数据正确, 电子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能保证输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由计算机来执行从记帐凭证到会计报表全过程的信息处理, 可以避免手工处理各环节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因此, 相对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而言,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人工干预大大减少, 系统由程序统一调度, 只要系统的应用程序正确, 会计信息可能被有意或无意错误处理的环节大大减少。信息化系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可验证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 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 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 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在传统会计系统中, 由于不同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的不同, 可能对同一事项和交易作出不同的会计处理, 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中, 信息处理的层次减少了, 只要系统中的程序是正确的, 不同的人输入相同的原始数据, 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就交给计算机系统处理, 最终产生的结果是接近相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高度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 进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总之, 通过上述的比较, 反映了信息化系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传统会计系统与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的比较, 信息化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并会进一步影响会计工作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准则的制定。最终形成信息化条件下的全新财务会计理论体系。

摘要:目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 信息使用者需要更及时、更准确、更完整的会计信息来完成其投资决策等。本文试就信息化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信息化是否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影响, 最后得出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相关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芮鹏.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新会计, 2009. (8)

[2].李建华.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研究, 2007. (9) .

质量信息化 篇8

一、信息化环境下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增加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障碍

信息化环境下, 企业的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使会计核算无纸化, 而在磁性介质上对会计资料进行修改, 不但操作起来容易而且一般不会留下痕迹, 加上数据高度集中, 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这就增加了会计信息被篡改或伪造的风险, 加大了会计信息保障的风险。

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网上交易愈来愈普遍,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网上传送会计信息的方式, 很难保证系统的信息资源不被窃取或篡改, 另外还有可能遭受网络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侵害, 并且这种通过网络的攻击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 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由此可见, 网络的开放性无疑增大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

2. 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改变增加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难度

在传统管理中, 经济业务从事项发生开始到最终形成会计信息, 经历的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记录、审核, 并由有权限的人员签字盖章才能生效;这些职责分离、相互牵制、约束与监督, 从而保障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中, 会计流程的划分不再那么具体, 原来由几个人员分别担任的工作可由计算机统一完成, 改变了传统会计的顺序化处理模式, 减少了中间环节, 从而弱化了传统方式下各个环节间的相互牵制、监督作用。并且在电脑控制下, 有管理权限的人员确认一项业务或凭证生效的是通过口令授权, 而口令被偷看或被盗取的可能性较取得传统方式的印章来的容易, 增加了会计信息失密和被篡改的可能性, 这些都增加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难度。

3. 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信息的程序化对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有负面影响

在手工记账下,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记录都要经历几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是对前面的步骤审查与复核, 在前面步骤中发生的错误在后面的步骤中有可能被查出而及时加以改正。但在信息化环境下, 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 后面的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 但由于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 不为人直接控制和掌握, 使会计信息的失真风险更隐蔽;另外, 如果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的程序有漏洞的话, 加上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技的有限, 会增加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对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4. 网络的开放性增大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

在网络条件下, 会计流程发生了变化, 大量的数据直接从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其他系统获得, 企业实现了信息集中管理, 由于信息来源多样化、采用分布式输入, 使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共享和流通, 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 监督和操作分离, 使会计信息作假更加方便, 客观上加大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难度。在网络中传递的会计信息虽然是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和一定的安全技术作为保障, 但计算机网络病毒和黑客的攻击都会威胁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造成会计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易被窃取、改动, 使其安全性受到较大的威胁。

二、信息化环境下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措施

1. 加强财会人员培训和教育, 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的素质显得特别重要。会计信息系统需要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若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不当, 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有效运作, 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 为此企业应定期分批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安全防范技能, 熟练掌握其职责范围应有的信息技术技能, 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网络风险防范意识, 以尽量减少其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 同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理财、秉公办事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减少来自内部的对信息系统的攻击而造成的损害,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从根本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2. 加强系统内部的安全控制, 搞好从输入到输出的控制, 以减少会计信息的差错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 处理速度非常快, 一旦出错, 影响极大, 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 包括数据输入、处理、传递、输出和保管五个环节的全面控制。在输入控制中, 工作人员要通过合法的身份验证, 输入的资料应经过必要的授权, 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其的准确性进行校验, 实行复核制和标准化制, 先审核后记账, 以保证凭证的真实合法;在数据处理时, 首先对基础数据采用时效性管理, 定期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统计, 以方便决策者使用信息。其次对需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和不需披露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严格划分并分类管理, 以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第三是采用留痕迹修改的控制办法, 以避免出现管理漏洞, 要实行操作记录制度, 除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日志外, 还要对操作人、操作内容、执行结果等要有书面记录。最后, 还要有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输出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完整, 并安全准确的将输出结果送发给信息使用者。

3. 不断完善财务软件的功能与质量, 以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就企业应用的财务软件来说, 其内部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应尽量减少软件出错的可能性, 不断完善财务软件的功能与质量, 主要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系统开发控制, 它是一种预防性控制, 确保网络财务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加强交流, 充分测试, 使开发人员充分了解会计程序, 会计人员更好地掌握软件的操作程序;每个新程序或修改后的程序在正式进入系统之前, 都经过合法的申请、测试、审批手续, 防止非法系统投入运行或非法程序进入系统, 并采用分段并行替换方式, 且并行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在取得与原系统相一致的结果后, 才可放弃旧系统。二是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 利用Internet的实时服务功能, 给用户提供在线服务, 不论开发商与用户相隔多远, 两者都可迅速进行实时的通讯或软件传输, 通过网络开发商可对用户使用的软件进行定期在线检测, 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通知用户并进行在线升级,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反过来一旦用户出现疑问或故障时, 可通过互联网与开发商联系, 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

4. 采用各种先进的安全技术, 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在信息化商务环境中,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的, 会计信息安全性在这个环境下更加重要。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1) 用户权限设置:从业务范围出发, 将整个网络系统分级管理, 设置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管理员和专职会计员等岗位, 层层负责, 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 各工作人员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 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拒绝其他用户的访问。

(2) 加密技术:每一用户按照自己的用户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 需对其密码进行分组管理, 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对存储在网络上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加密。在网络中传播数据前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 接收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应的解密处理, 并定期更新加密密码。

(3) 防火墙技术:企业需要建立防火墙, 以限制外界非法用户对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入侵, 并对网上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 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 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 防止非法访问者轻易的获取会计资料。

5. 操作与监控的分离可加强会计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 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 仍应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 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手工系统下的多方牵制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会计系统的要求, 必须找到适合信息化特点的内部监控方法。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信息化系统内分出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 并对每一份业务同时进行多方备份。当会计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账务处理时, 其操作和步骤也同时记录在监控人员的计算机上, 并由监控人员进行及时备份, 定期检查, 这样一旦发现差错可及时进行调查, 实现有效的牵制。同时会计软件的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 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 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 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企业应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等职务予以分离, 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互不兼任, 以减少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6. 加强会计档案的日常管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 都应该备份一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 及时贴上外部标签, 在外部标签上写明文件名称、输出时间、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而对于重要的会计资料要备份两份, 并且每份会计档案上要注明档案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操作员姓名, 分别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同时应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对于输出的磁介质的会计资料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 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 会计信息系统自身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 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同时, 设置资料分发与保管的登记薄, 记录输出资料的名称、编号、打印份数、日期, 以及各种会计报告的使用人、发送份数、送达时间等, 并需经手人签字。对于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档案还要有加密措施, 以降低资料被偷看或窃取的可能性。档案管理员也要承担保密工作, 所有资料在没得到有关人员批准的情况下都不得擅自外借, 并按规定期限向有关人员催还资料。

总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企业必须建立起安全、有效的会计信息保障体系, 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养,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在信息化环境下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为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真实的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摘要:本文对信息化环境下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做了探讨, 并提出了只有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息控制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高效性及准确性, 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建议企业根据目前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可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许永斌:电子商务影响传统会计的十个方面[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 (85) :34-37

[2]王光茹雷沙力:电算会计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10 (5) :25-28

[3]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2, (01) :41-48

[4]单广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 2002, (7) :32-36

[5]孔利:论网络会计的内部控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 (2) :9-11

[6]傅磊马元驹: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特征[J].会计研究, 2005, (9) :25-31

信息化技术提高制药企业质量管理 篇9

从生产质量及过程控制的角度出发, 质量相关的的信息来源可以来自于以下各方面:物料、人员、生产过程、设备、环境、文件[1], 而分类归纳后主要的信息来源来自于以下三大子系统即物料控制子系统、生产控制子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子系统。

一、物料控制子系统

由于药品的本身的特殊性, 与一般流程型制造业相比, 在生产过程中, 制药行业对于物料的控制还要求严格区分物料批次使用;严格的存贮、使用期限;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流向清晰可追溯。借助于ERP系统及产品跟踪技术, 能很好地实现物料实现全程追踪控制。

ERP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自物料源头采购开始直至生产车间的最终领用, 按照生产流程记录整合各类物料存储、检验、使用信息, 最终形成一个物料数据库[2], 如图1所示。该数据能为物料的流向溯源提供实现基础, 通过该系统, 顺向能够方便快捷地知道每批产品使用物料的来源、数量, 逆向溯源能够全部查出某一批次的原辅料分别用于哪一批次产品的投料生产。除进行常规的物料管理外, 设定一定的条件, 就能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约束, 列如:如果对经过某一环节的原辅料或中间产品进行记录, 如果未经检验就投入下一环节使用则产生报警信息, 或者该批物料根本无法在物料系统上进行领出操作, 这样就保证了只有合格的物料能投入生产, 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进一步发展, 结合追踪技术, 例如条形码技术[3], 无论是购进的原辅料抑或生产环节的某一中间产品, 做好相应的条形码标识并采集物料相关信息收录于数据库系统, 就可以对生产过程的物料进行全程跟踪监控。生产现场的操作者, 通过与数据库联机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轻易地读取该批物料的相关信息, 同时, 也可以通过手持扫描器录入使用的物料情况, 使物料的使用不但能及时记录, 还能减少人为手工抄写而带来的错误或延迟几率[4]。

二、生产控制子系统

生产控制子系统是对生产过程监控的信息收集记录系统, 是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也是对产品质量的间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实时工艺参数、环境参数、设备运行参数可以统统归纳至该系统下。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中通常带有有实时数据收集模块, 按照工艺要求, 定时收集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行或环境监控的各类参数[5]。对于有联网条件的设备, 可以与信息系统建立直接的联系, 将采集到的有关质量参数上传至质量信息系统, 便于对生产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控, 一旦某项参数出现异常, 如偏离或超出设定范围, 即可根据严重性进行记录或示警, 使故障或或偏差得到及时发现及处理, 实现生产流程的“精细化”控制, 保证各工序产出品的质量。同时在生产结束后, 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报表输出模块, 即时形成一些列的生产报告或生产批记录。在一个生产阶段之后, 通过对该数据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回顾, 可以对产品进行质量总结或质量趋势分析, 以便做出相应的工艺调整或优化[6]。

3、实验室信息管理子系统

质量的生产控制与质检控制在产品控制实现中相辅相成, 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靠生产控制来保证, 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可信性靠质检控制来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它以实验室为中心, 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化学试剂、标准方法、文件记录等等影响分析数据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该系统对于质量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实现分析数据网上调度、分析数据自动采集、信息共享, 是连接实验室、生产车间、质管部门及客户的信息平台。图2、图3分别显示系统数据运转流程以及在信息系统上流程的操作。

三、各系统整合

前文已对质量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分析, 实际操作中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单独运作,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则需要将这些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核心在于集成, 单纯地使用计算机, 提高自动化程度而不考虑各种功能的集成, 则不可能使质量管理整体优化。借助于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将独立的各系统进行关联, 达到数据资源共享, 信息无缝衔接, 使质量管理覆盖至生产全过程的方方面面, 真正成为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 将物料管理系统与实验室管理子系统相关联, 跟随物料的移动, 在ERP系统中启动实验室中所执行的检验, 根据系统定义的检验类型及标准, 在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完成检验分析过程后, 将结果信息反馈到ERP。

结语

一个完善的质量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先进的控制手段缩短事故反应时间, 减少事故损失, 对大量急剧增长的质量数据进行有效地管理, 从而为企业生产或合作提供各类质量报告和文件, 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 对企业技术及管理优化提供基础, 最终达到全面的质量管理目的。虽然建立健全一个现代化质量信息系统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一个适度的平衡, 但信息化管理将会是现代制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及目标。

摘要:质量管理为制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 借助信息化技术, 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质量数据进行采集、贮存、整理、分析, 沟通整合各板块, 达到资源共享, 简化管理流程, 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最终达到全面管理, 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化,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品质量生产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版) .卫生部令第79号.2011年2月

[2]黄永康, 严隽珮, 严明.多剂型制药厂原料供应微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天津理工学院学报.No11993:65—71

[3]秦开涌, 胡业发.条形码技术在生产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 (23) :206—208.

[4]王青亮.基于批次管理的产品追踪溯源的研究.工学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 图书分类号:TP315, U.D.C.:681.3

[5]何桢, 周善忠.集成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J];工业工程;2005, 04:69-72

[6]卢小玲, 刘小宇, 高云等.生物制药工艺学信息化改革的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09 (06)

[7]徐经意, 杨德礼, 田荣林.外向型制药企业实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医药工程设计杂志.2004.25 (3) :26--30

木制家具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化简述 篇10

项目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建设:

1 项目第一阶段基础信息建设:

1.1 质量问题信息库:是对生产和售后阶段的典型缺陷和故障问题进行统一描述和命名。如:木材弯曲度、翘曲度、含水率、面漆杂质、孔距误差等问题名称。

1.2 技术参数代码库:从进场材料的相关要求、木材烘干参数、干燥室温湿度、干燥设备参数、配板过程涂胶量、温湿度、设备运行状况、机加工刃具型号、设备加工能力、效率、涂布面积等数据, 统一输入到信息库内。

1.3 通过SPC统计方法对拍摄的实物数码照片等辅助描述问题的图片进行分析, 并确定5W1H的改进预案, 完善质量信息库, 便于质量成因、改善和预防工作的开展。

2 项目第二阶段制造过程信息的采集:

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系统, 是对原材料进场、配料、机加工、涂饰和成品检验等流程的检验信息, 进行采集、判定、保存、查询、追溯、改善、预防、提醒等信息, 为下步改善、预防提供更多的素材。

本文集中对质量信息部分进行简介:系统设定可由标准的EXCEL表格将其导入导出, 确定产品分类码和故障描述码、故障原因码、改进方法码等编码, 可实现代码的灵活定义, 且扩展方便, 节省存储空间, 代码库信息维护, 可通过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类别等信息可进行多纬度的查询、更改。

2.1 质量问题、故障信息代码的收集和统计完成后, 在系统内导入并选择故障代码时, 系统可根据故障代码进行运算, 给出此类故障的故障频度等信息, 确定故障等级信息, 并辅助质量管理人员选择相应的审理、分析、处理流程。

2.2质量改进系统:不断积累所有数据信息, 形成一个产品故障信息数据库。根据产品的实际加工情况使用非常形象直观的图形和报表显示出来, 包括:趋势分析图、饼图、条形图、折线图等, 对产品的致命故障与严重故障数、当量故障率、平均首次故障时间、大修时间、保费周期、平均维修费用、有效度等参数进行评估。

2.3 制造过程的相关数据来自人、机、料、法、环、测等多个环节的检测:可以根据企业的加工工艺科学合理的设置关键产品或关键工序, 大多数企业以进场、配板工序、胶结合工序、组装工序、机加工、涂饰和成品检验等过程设定为关键过程, 质量人员通过抽样检验或全数检验, 将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定、保存、查询、追溯。通过输入相关质量数据, 系统可直接判定过程能力和波动分析:可设置各种计算能力, 包括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极差、标准差、对称度、峰度、工序能力 (Cp、Cpk) 、工序性能 (Pp、Ppk) 、不良率、直通率、西格码水平 (σ) 等等, 通过计算科学的评定质量问题等级, 确定纠正及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不合格或未按照预防系统提供的工艺路线加工, 立即系统可自动报警。同时, 系统可提供可视化、易于使用的动态报表引擎, 可设定和编制时报、日报、周报、月报等报表, 内容更过的使用了柱形图、饼形图等质量分析工具, 给司管理层人员提供了一个动态的产品质量、流速报表。

2.4 企业质量部门根据具体质量问题或改进项目 (QC小组、六西格玛项目) 等, 即日常改进阶段 (PDCA) , 以及重要程度 (一般、重要、中等) 进行分类管理。也可按照QC小组从注册、课题登记到QC活动记录到成果申报与评审, 完成QC活动全周期的管理。系统也可以兼顾在线评审与成果发布, 提高原有作业效率。并将QC成果纳入企业经验库, 便于成果分享。

3 项目第三阶段扩展建设, 建立完整的质量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产品研发、设计、评审提供辅助性的支持数据, 为产品制造工艺的完整性和相关技术文件配套性提供支持, 为下一步生产系统的产能分析、顾客的反馈以及产品批次追溯, 公司人员配置、岗位设定、成本设定、基础设施配置等能力的提高科学的数据化分析。

结束语

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对质量改进业绩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 辅助管理决策和考核,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奠定夯实放的基础。

摘要:长期以来, 中国家具制造业多数是“小、散、乱”的生产模式, 经营结构属于“枣核型”结构, 两头小, 中间大, 很多企业靠的就是来料、来样加工, 企业自身一方面缺乏强大的研究能力, 产品造型缺乏原创性, 所谓创新也主要是临摹或改良国内外大品牌企业的产品外观设计;另一方面, 缺乏符合现代“家居文化”的营销理念, 更多企业最擅长的是为其他企业加工部件/产品后, 外观品牌印刷某某家具, 成为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劳动机器进行加工制造。这就直接影响了中国家具的原创性, 不利于自身品牌的培育。同时, 近些年来木制家具质量问题投诉并不仅限于甲醛超标, 还有刺激性气味、产品变形、坍塌、起皮、开裂、缩水、掉色、开胶、结构松动等问题, 令很多消费者在选择家具乃至品牌家具时如履薄冰、举棋不定, 给消费者心中留下一层阴影。面对上述问题, 家具行业的相关人士应该好好反省, 家具行业的多品种变批量、产研结合的业务模式、传统手工、人为质量控制等管理模式, 尤其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 保证质量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人的控制性等受到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逐步提升品质和品牌竞争力的目的, 以下企业内部质量系统信息模块的一些内容做以简要说明。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审计机关;信息化;审计质量

信息化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政府部门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技术在审计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了审计技术的进步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审计事业不断发展。

一、信息化技术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质量是评判审计业务工作优劣程度的标准,是评判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论质量优劣程度的标准,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信息化技术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1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审计过程是审计质量的保证,是审计人员收集、分析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在手工数据处理中,审计人员一般通过大量原始凭据核对,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容易遗漏不明显的问题和线索。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的凭证、账簿没有了,有形的文字记录消失了,而是由存储介质处理,数据的处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审计过程也由计算机完成。

2对审计手段的影响

审计质量是通过审计手段实现的。审计对象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化系统代替传统手工作业系统,如果审计手段不创新,就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不利用信息技术,就无法开展审计工作。在手工数据处理条件下,审计人员可根据情况采用审阅、核对、分析、调查、盘点等手工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审查。目前,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审计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挑战,很多行业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管理,电算化应用普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必然要求审计手段信息化。在数据处理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证据都存储在介质上,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取证,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的目的。

3对审计方式的影响

审计方式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广泛使用,非计算机证据的数据逐步减少,传统的审计方式越来越不适用;同时,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与手工业务处理相比,在数据处理使用的工具、方法、流程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审计方式和技术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审计人员借助计算机快速地搜寻和运算能力,围绕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分析和论证,探求事物的本源。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审计时,从分析原始数据入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挖掘和分析后,找出趋势、异常,把握总体、抓住重点、针对性延伸,并根据自己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独立生成相关资料,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相对照,从中得出结论。这与过去传统方式下审计人员审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报表、账薄,发现疑问后再查阅原始凭证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4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审计人员素质是审计质量的根本。由于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与手工数据处理系统相比,在审计对象、审计方式、审计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仅掌握手工数据处理审计知识是难以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审计工作的,甚至无从下手。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广泛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具有计算机运用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状况

1计算机利用水平较低,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面对被审计单位大量电子数据资料,不少审计人员感到无从下手。在现阶段,审计人员懂计算机技术的不了解审计,熟悉审计的不懂计算机技术现象还比较严重。从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情况看,会计与审计专业、工程建设专业人员比例较大,而计算机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尤其是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审计的人员更为缺乏,影响和制约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的应用。

2审计方法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而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目前,很多行业和单位经济活动由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也由计算机处理和保存。违法违纪手段更加隐蔽,一些单位和人员在电子处理过程中,通过篡改数据和程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量大,隐藏的问题深,不利用计算机审计,就难以达到审计目的。近几年审计机关查处大量的违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计算机审计实现的。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无法查出信息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审计中需要审查和检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储的数据文件等相关内容,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实现,这也是目前审计一的薄弱环节。

3审计过程不规范,影响审计质量

在审前调查中,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没有充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审计方案的审计重点不突出。在审计实施中,没有把实际业务情况与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对应起来,挑选出需要的数据表,没有充分利用AO对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线索,实现审计目标。

4审计规范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要求而影响审计质量

现有的准则、规范对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取得方式、开展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及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要求,带来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和障碍。

三、信息化环境下全面控制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体现在审计的各个方面,涉及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复核等各个环节,忽视任何过程和环节,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应加强对审计的各个方面实施质量控制。

1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审计项目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根据审计对象,划分审计类型,建立审计项目库,实行项目动态管理。

(1)以数字化为基础,建立审计项目库,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方式,有针对性确定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计划。

(2)根据年度审计计划,从项目库中安排具体项目,以电子审计任务书形式下达给相关业务部门,用审计管理系统管理所有审计项目。

(3)审计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执行、检查、考核等进行全过程监督,避免无序性、随意性,实现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质量控制目标。

2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审计业务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质量关键控制点包括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复核审理及审计档案等内容。

(1)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依据调查提纲,对被审计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信息化状况,取得电子数据,并进行转换和分析。进行信息系统测试,主要对环境控制测试、物理安全控制测试、逻辑安全控制测试和信息系统操

作控制测试。对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价。运用审计软件采集、清理、转换、验证被审计单位财务和业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风险评估。依据调查情况,编写审前调查报告,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并作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依据。

利用审计实施方案的模板对方案编写的要素进行规范,指导审计人员编写审计实施方案,规范审计事项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组应由精通审计业务和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员组成,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并进行合理的分工。

(2)实质性测试与电子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的方法或运用SQL查询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机审计环境下,必须对系统的出错处理、数据质量、数据一致性、外部数据资源利用等进行测试与分析性检查。

审计人员在收集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要求被审计单位承诺该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数据汇总、分析、测试的审计证据,应在底稿中说明汇总、分析、测试的过程。审计组长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模型、过程进行复核,特别对审计人员通过编程得出的审计结果,应对其程序代码、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审核。加强审计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证据一致性分析,如电子数据与其他证据相一致,认定其效力作为审计证据。

(3)审计日记及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计算机审计环境下对审计日记及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进行了控制。根据软件提供的模板,逐日编写审计日记,完整记录审计工作内容和过程;将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证据等结果编入审计工作底稿,规范编制,提高效率。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素材来源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将审核确定的查明问题与初步处理意见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收集,选择审计报告提纲模板,将汇总的审计工作底稿引入审计报告模板,生成审计报告提纲,从而保证审计报告的形式正确与内容完整。

(5)审计项目档案的质量控制。审计项目电子档案应按项目立卷,并对项目审计过程中收集与形成的所有电子数据包括备份数据进行归档。每份电子档案按要求编制机读目录,并按索引号或其他方式建立关联。归档前应由审计组所在部门对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由负责人签署意见。

3加强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1)加强基础实施建设,保证审计人员电脑的配置,做到专机专用,为实现现代审计管理和现场实施辅助审计提供设备支持。

(2)强化应用,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全面提升审计手段。

(3)实现联网审计,实时采集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或业务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问题,扩展审计监督范围,提升审计监督效果。

4提高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大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使审计人员逐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计算机的运用打下基础。强化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能力培训,掌握基本的数据库知识,了解审计软件操作和运用,将计算机辅助审计培训与审计项目培训有机结合。培养计算机审计骨干,不断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

5制定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1)对财务和业务系统调查内容、范围、方式及对需要查阅系统的基础资料、对软件的测试过程等作出统一规范,保证调查资料的完整、安全、可靠。

(2)对数据采集的时间范围、字段的设置、格式的定义、元组的质量标准及被审计单位对数据完整性、真实性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与规范要求。

(3)对计算机审计操作作出规范要求。应对系统的检查、数据采集、计算机审计目标、审计软件操作的步骤、数据加工处理、分析结论等作出规范。

江汉测录井质量管理信息化实践 篇12

基于此,我们组织开发了QM-600江汉测录井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QM-600系统。“QM”的含义是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目前版本是1.02版。

1 质量管理信息流程

从宏观“系统管理”角度看,石油工程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应包括质量指标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网络、工作动态、通知公告、规章制度、各类质量管理活动及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按关系特性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条记录式信息;第二类是单一文档文件式信息。质量指标体系信息包括各专业、工种的产品与服务质量统计信息,属于第一类。

从信息流程看,石油工程企业质量管理信息也分为上行和下行两大类(见图1)。上行信息是由企业员工、基层单位或项目部将统计的质量指标体系信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信息及工作动态情况等相关信息上传至质量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将质量信息加工整理后,再上传至主管领导和油田质量管理部门,并定期向集团公司(简称总部)质量管理机构汇报。下行信息是由质量管理部门将接收到的企业主管领导意见、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通知及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等信息加工整理后,再下发至基层单位或项目部,甚至是传达到每一位员工。

从信息流程及相关网络看,质量主管管理部门是质量信息上传下达的中枢神经,是质量信息加工整理的关键,也是系统运行的服务中心。

2 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

2.1.1 一般用户需求

一般用户登录系统并通过身份验证后,就能够浏览和下载有关质量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各单位及专业工程施工工作量与质量指标体系、企业管理网络及质量荣誉信息,以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质量报道、质量培训、规章制度、QC活动、5S管理、检查考核、用户测评、全优工程申请与评审情况等信息。点击质量荣誉信息窗口中的荣誉名称,可直接浏览和下载相关证书。

为便于普通员工了解通知和公告,在主窗口无需登录可直接浏览通知和公告信息。经费使用和用户管理信息需要较高权限才能浏览。系统应配有联机用户使用手册。

2.1.2 管理员需求

为保证系统安全,系统记录数据库管理员操作的登录IP和时间等信息,数据库管理员和软件管理员的远程维护密码与一般用户登录密码分别保存在不同数据库中,并对前者进行加密处理。

系统管理员需要能够管理用户权限和基本注册信息,对用户进行网上管理。同时,需要通过因特网对软件系统和质量管理信息数据、文档文件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文档文件格式统一采用PDF格式。

2.1.3 其它相关需求

用户登录后希望能看到个性欢迎画面,信息浏览与下载窗口采用普通Windows视窗界面,且支持在线浏览。这也需要该系统提供PDF文件制作和浏览工具软件。

由于需要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判别,在用户登录时,系统主界面提供“用户账号”、“用户密码”文本输入窗口。

2.2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服务器端硬件:P4级及以上微机服务器或专用服务器,网卡传输速度不低于1 000Mb/s,配有声卡、音箱为最佳。服务器端软件:Windows XP/2003操作系统,IIS 5.X/6.0及以上版本。

客户端硬件:P4级及以上微机,网卡传输速度不低于100Mb/s,配有声卡、音箱、1 440×900液晶宽屏显示器为最佳。客户端软件:基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Word和PDF文档阅读与制作工具软件、Flash播放插件。

2.3 扩充性需求

为便于系统功能扩充和更好的“普适性”,各功能模块应能独立使用,具有积木式搭建个性风格。

2.4 远程维护需求

系统数据库管理员需要远程更新和备份、维护数据库,需要进行添加、更新、删除记录操作,需要对文档文件与目录进行新建、上传、下载、删除、更名等管理,确保用户及时浏览和下载到自己所需要的最新质量管理信息。

系统软件管理员需要能够远程更新软件程序文件,确保系统升级及稳定运行。

3 软件实现方法

3.1 软件功能整合

从功能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用户需要管理的质量信息项目繁多,需要的服务功能也众多(见图2)。

在质量信息流程分析时就发现,单条记录式信息和单一文档文件式信息两类特性鲜明,分别适用于小型数据库管理和Windows资源管理器式的网络文件夹管理。

各单位及专业工程施工工作量与质量指标、质量荣誉、质量活动经费使用信息和用户信息、质量管理网络人员信息,这些属于单条记录式信息。它们可用小型数据库管理,使用统一的信息浏览和检索、分页显示、添加、删除及修改管理界面。代码可重复利用,有效节约计算机资源,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可靠性。小型数据库直接选用ACCESS 97或2000、2003,同样能有效节约计算机资源,节约软件开发经费。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以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质量报道、质量培训、规章制度、QC活动、5S管理、检查考核、用户测评、全优工程申请与评审情况等信息,这些属于单一文档文件式信息,可划分为质量体系及综合信息两种。独立出质量管理体系(简称质量体系)信息种类,目的在于突出其地位与重要性。它们都可用自编程网络文件夹和列文件目录方式浏览和下载,代码编写简便,用户视觉熟悉,通用性强。

文档文件的上传、更名、删除以及文件夹管理,用户信息包括权限等由系统管理员管理,一般用户无权浏览和管理。用户个性欢迎画面中的肖像信息、综合信息中不同项目的个性图像管理,均由系统管理员使用远程在线维护功能实现。

综上所述,QM-600系统应在主窗口显示“质量体系”、“质量指标”、“管理网络”、“质量荣誉”、“经费使用”、“用户管理”、“综合信息”、“使用手册”和“远程维护”功能连接,并提供单一功能窗口显示相应的质量管理信息。

这里,重点介绍单条记录式信息中的产品与服务质量统计信息、单一文档文件式信息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它综合信息浏览与管理、系统远程在线维护功能的实现方法。

3.2 质量指标体系信息浏览与管理

石油工程企业质量指标体系统计信息项目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单位、统计时段、工作量、合格率、优等率等。“单位”可以是基层班组、车间、项目部或分公司等。“统计时段”可以是月、季度、半年、年度或“月~月”等。

QM-600系统的质量指标体系统计信息功能是以测录井工程企业为对象开发的。该类企业包含的施工专业种类多、施工项目多、市场发布广,具有石油工程企业的代表性。施工专业主要分为测井、录井、射孔、资料解释、技术研究等5类。每个专业又分为若干个施工项目和多个国内外市场,非常适合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其质量统计信息。

点击登录后主窗口上的“质量统计”链接,弹出质量指标体系的统计信息功能窗口。点击窗口上的“测井专业”、“录井专业”等链接,可直接浏览相关质量信息,并支持多条件检索和分页浏览,支持行距、页记录数的用户自由选择(见图3)。

数据库管理员登录后可直接点击质量统计信息功能窗口上的“添加记录”、“修改”、“删除”链接或按钮,可进行质量信息录入和修改记录操作,系统同时自动记录操作者的IP地址、用户名、登录时间和其它相关信息。具有最高权限的管理员才能进行“删除”操作。

3.3 质量管理体系及综合信息浏览与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包括体系文件手册、内部审核计划、监督审核计划、体系运行检查安排及检查情况通报、内部审核员名单与证书、审核报告、不合格项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体系认证证书等。这些均为单一文档文件,点击登录后主窗口上的“质量体系”链接,弹出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功能窗口,便可直接点击文件名,浏览和下载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相关文件。

质量管理综合信息包括公告、通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全优工程、用户测评、QC活动、5S管理、检查考核等14项内容。实现方法与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相同,不支持检索和分页浏览。

质量管理体系与综合信息文件的添加、更新、删除、重命名维护,需要数据库管理员利用WEB-600数字文献远程管理软件登录后操作。

3.4 用户管理

QM-600系统用户管理主要对用户真实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基本信息,以及用户名、密码、权限等登录信息进行管理。系统支持多条件检索和分页显示。

数据库管理员登录后可直接点击用户管理功能窗口上的“添加记录”、“修改”、“删除”链接或按钮,可进行用户信息录入和修改、删除记录操作,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者的IP地址和相关信息。

3.5 系统远程在线维护

系统远程在线维护由WEB-600数字文献远程管理独立软件模块实现其功能。

4 应用效果

QM-600系统2009年7月10日开始上网试运行,到2009年12月31日,根据用户建议进行了两次系统性升级,运行稳定可靠,未发生过任何死机和数据丢失现象。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提高了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信息统计、信息集成及信息传递工作效率,扩展了企业质量管理的覆盖面,增强了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摘要:江汉测录井公司按照“系统管理”的质量管理新理念,建立了基于因特网的B/S架构的QM-6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信息交流的“分布性”,淡化了“过程控制”信息,多个独立地智能信息集成与发布智能模块,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的“自组织”。整个系统恰似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数字神经网络”,供石油工程企业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化借鉴。

关键词:测录井,质量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春芳.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2]邢军.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徐斌.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丁永红.东方电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5]中华硕博网.中国式质量管理[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09(11).

上一篇:太极拳运动下一篇:快乐学习享受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