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精选12篇)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1
1 引言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2008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全球钢铁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又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及产能控制政策的影响,2008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整体增速放缓,且利润率下滑明显,不少钢铁企业的总市值已经小于其重置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仅要关注钢铁市场的行业发展,同时还应分析钢铁行业的盈余质量。
2 金融危机下钢铁行业财务状况
2.1 盈利能力分析
受经济危机牵连,2008年钢铁行业股市走势较弱,行业加权盈利能力同比也略有下降,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降低;钢铁行业下游市场低迷,处于上游的原材料成本也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将从中受益。大中型钢企由于原料采购规模较大,与供应商签有长期协议,使得相比一般企业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铁矿石和焦炭的采购价格上[1]。在目前原材料和钢价都在上涨的情况下,不同钢铁企业盈利变化情况也不相同。
首先是大型钢铁企业,这类企业的铁矿石基本上都是采用长期协议的方式采购,海运费是长单协议,铁矿石成本相对要低。焦炭基本上自己生产,并且用于炼焦的焦煤也是与大型煤炭集团签有长期协议,价格要比市场的价格低。这就使得这类企业的吨钢成本较低,吨钢利润上升。其次,对于中型钢企,原材料部分采取长期协议的方式采购,部分采取现货的方式采购。由于钢材价涨幅各异,对于线材和中厚板的价格涨幅超过成本上涨的,吨钢利润就会提高,而对于热卷和冷板的钢价涨幅低于成本上涨,吨钢利润有所降低,因此线材占比重较高的企业,业绩要好于其他企业。总的来说,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将从中受益。上市钢铁公司基本上都是大中型企业,理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收益。
因此,投资者应主要围绕具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的企业展开。例如,行业龙头企业,这类企业由于签有大比例的铁矿石和海运费长单协议,使得具有成本优势;本身具有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拥有较大比例线材的公司。
2.2 偿债能力分析
根据钢铁行业统计,2008年行业加权负债率有所上升,短期负债比例也进一步提高。行业资产负债率接近60%,流动比例为1.00,但速动比率已经降低到0.49[2],显示随着原材料涨价,以及钢铁销售量的减缓,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仍有较多的投资项目尚在进行,因此预测资产负债率将进一步上升。2008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费用占收入和利润的比例开始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收入随着产量和钢材价格的提高而降低,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高,因为从费用和净利润增速对比看,费用增速似乎更快。
同时,排除钢铁企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也使投资者对投资失去信心。这是由于,除了管理当局故意操纵利润、粉饰报表外,会计盈余自身其并不能真实有效反应公司的盈余水平[3]。会计盈余在理论上,受制于传统盈余确定模式的因素。会计盈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在权责发生制下所形成的会计盈余信息异于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这主要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所形成的会计盈余信息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经营成果,它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未反映企业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得当期财务报告不够全面。其次它不能体现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的首要变量现金流量。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解读上市公司的报告收益,判别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质量高低,本文从持续性、成长性、现金保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对于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2007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建立了钢铁企业会计信息信息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计算公共因子与综合得分,得出钢铁行业盈余状况的综合评价。
3.1 样本和变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以2007年沪、深两市的3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系统风险难以量化,而同一个行业内的企业所面临的系统风险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选择某一固定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降低难以量化的系统风险因素对检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以投资者角度,从持续性、成长性、现金保障性、安全性4个方面选取了评价企业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指标。持续性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为X1,营业利润比重为X2,非经常性损益比例为X3;成长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X4,净利润增长率X5,净收益营运指数为X6;现金保障性指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为X7,销售现金比率为X8,应收账款周转率为X9;安全性指标:资产负债率为X10,总资产周转率为X11。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份法提取主因子。主要数据来源为中国证监会网站、巨潮资讯网。
3.2 因子分析
在根据上述指标对钢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首先对不同性质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即将逆向性指标及适度性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各指标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其次对因子做适宜性分析,经KMO检验值为0.590,在0.5~1.0之间,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经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应的概率均接近零,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适合做因子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因子分析法对会计盈余信息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由表1可知,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0.20%,说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原指标体系信息的80.20%,按照特征值选取主成分的原则,累计贡献率P≥80%,选取前5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来的11个变量
指标做进一步分析。
根据确定的5个主成分建立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使主成分意义更加明朗,对建立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旋转矩阵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高载荷的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钢铁工业盈余的成长性及受现金保障的程度;第二个公因子高载荷的指标有净收益营运指数、营业利润率,主要反映了钢铁工业盈余成长的持续性;第三个公因子高载荷的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些指标反映了钢铁工业盈余现金保障性及安全性;第四个公因子高载荷的指标主要反映了非经常性损益比例;第五个公因子高载荷的指标主要反映了资产负债率。
由Thomson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B=ATR-1为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因子载荷阵的转置
AT与相关系数逆R-1之乘积,根据表3可以得到因子分析函数为
将标准化变换后的矩阵Z代入因子分析函数,得到单个因子及综合得分,对钢铁工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比较,如表4所示。
因子得分的大小没有绝对的实际意义,而有相对大小意义,根据因子得分大小进行排序,从公因子的含义及其得分排序对36家钢铁工业进行综合评价:第一因子得分排在最前列的是宝钢股份、酒钢宏兴、杭钢股份,说明其盈余的成长性及受现金保障的程度较高,由此可以看出,行业利润仍然集中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并且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高,说明应收账款相对于营业收入有所增加,存货相对于营业成本有所减少,存货减少销量增加的同时延长了收款期,提高了钢铁产业的营运能力。第二因子得分排在最前列的是新钢股份、邯郸钢铁、马钢股份说明盈余成长的持续性较好,按照产业链的传导逻辑:钢铁成本上涨→钢材价格上涨→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产品提价→广义消费者接受[4],如果传导顺畅的话,钢铁产业面临的前景仍然很广阔,经营效益仍会持续不断增长。第三个公因子排在最前列的是法尔胜、马钢股份、华菱钢铁说明其盈余现金保障性及安全性较好,盈余现金保障性反映了净利润受经营现金流量的保障程度。排名越靠前其净利润的现金实现程度越高,而经营现金流量一般不容易被操纵,所以会计盈余信息质量就越高。第四个公因子排在最前列的是西宁特钢、武钢股份、本钢板材说明其非经常性损益比例较低。非经营收益的来源主要是资产处置和证券交易,资产处置不是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反映企业的核心能力,证券交易取得的收益有其偶然性和高风险性,因此,虽然非经常性收益也是“收益”,但不能代表企业的创利“能力”,其质量也不能同经常性收益的质量等同。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越低,则盈余质量越高。第五个公因子排在最前列的是鲁银投资、太钢不锈、长城股份主要反映了资产负债率,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6.71、69.38、72.03。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但随资本成本下降,同时也会增加财务风险。综合排名前8个公司分别为:武钢股份、鞍钢股份、宝钢股份、包钢股份、韶钢松山、首钢股份、攀钢钢钒、唐钢股份。
4 结语
钢铁产业会计信息盈余质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并没有区别对待不同质量的会计盈余。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披露的盈余数据。由于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在有上市公司对投资者信号传递的同时,投资者也需要对上市公司传递的信息进行甄别,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获取上市公司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摘要: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针对已上市的3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通过构建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钢铁企业会计盈余信息质量进行排序,其评价方法和结果对钢铁业上市公司的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会计盈余信息质量,钢铁行业,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国柱,贾洪波.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6):17-20.
[2]戚向东.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J].金属世界,2009(1):16.
[3]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信息盈余含量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2,39(1):11.
[4]陈资灿.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股价泡沫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23(4):10-13.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2
证券市场频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引发全行业信誉危机。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有会计领域外部的因素,也有会计领域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这里暂且不论,就内部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会计本身有其局限性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制度原因包括三个构成部分:一是非正式约束的缺陷,这个方面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业务素质等;二是正式约束缺陷,即会计规范的缺陷,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的缺陷;三是实施机制的缺陷,即由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导致执行中对准则的偏离。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价值投资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关系到分析的准确性。为了更好的分析会计信息,在分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分析师们要求寻找以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1.公认会计准则的质量:公认会计准则是否不完善?如果对未来的预测是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而公认会计准则却没有包含与企业价值相关的所有方面,那么价值评估将是不完善的。但公认会计准则的质量也是影响预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预期的收益如何计算决定了我们如何准确也估算价值。
2.审计质量:企业的行为是否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或是完全的欺诈?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行为是适当的,企业也许会根据惯例而不采用公认会计准则。企业是否在客户没有做出明确认应收款?是否没有确认要求确认的费用或是失摊销成本?是否在使用公认会计准则不允许的会计方法?要回答这些问题,会计师通常要对这些业务很熟悉。所以审计?量把握是审计师的职责范围,需要对审计失效或审计师可能利用准则中的灰色区域接受企业管理层的某些操纵行为保持警惕。
3.公认会计准则应用的质量:企业是否得用公认会计准则操纵财务报告?公认会计准则在对企业使用的会计方法加以限制的同时,又允许其在众多方法中进行一些选择,
这些选择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通行证,用它就可以操纵报表数字以达到希望的效果,而且审计师也不会反对。管理者控制企业,也能控制收益。若再考虑到会计记帐时的某些估计,情况会变得微妙些如:估计坏帐、资产的使用期限、担保费用、调整费用等。这种控制既改变了当期的收益,也改变了未来的收益。并且如果观察还会发展,它对收益估价模型也有影响。这里细致的观察起着关键的实用。否则,你可能就会被误导,把当期的利润率看做未来的良好指标,对由益做出不正确的预测。
4.交易确认时间的质量:企业是否控制业务来适应会计报表的编制?企业会忠诚遵循公认会计准则,但却会通过根据会计需要安排交易来达到想要的结果。尽管这是对业务的控制而不是会计,但却是依赖会计本身的特点的。它有两种方式,即收入的操纵和费用的操纵。
收入的确认时间:公认会计准则要求收入在产品发出或服务转移给消费者的时候就给以确认。由此企业会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之前发出大量的产品以增加该期利润,或者推迟发货以减少利润。这种情部有时称为“渠道填塞”。
费用确认的时间:企业会控制与损益表直接相关的费用来达到控制收益的目的。把研发成本和广告费用推迟到下一期确认会增加收益。相返把下一期的费用提到当期确认就会减少收益。
5.披露的质量:披露的会计信息足够用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吗?这些披露反映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报告和分析当中。后者还会提供给分析师们额外的信息。我们对财务报表的众多分析取决于良好的披露、对业务的了解并知道它们在财务报表上如何反映。对于价值评估而言,有四种披露值得关注。一、从报表上融资性项目中区分出经营性项目的披靡。二、从非经营项目中区分出核心经营收益披露。三、揭示核心盈利能力驱动因素的披露。四、对使用的会计方法的解释性披露。分析师以此考查公认会计准则的应用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3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确认、计量及报告的依据,做到各会计要素及其他有关信息的如实反映,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具有反馈和预测价值。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要求,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不经济决策,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根据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因此只有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求,是可靠性及相关性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三)可比性、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纵向可比性),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性),针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两组会计信息的比较进行决策,体现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确保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的时效性。相关及可靠的会计信息一定要满足及时性的要求。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控制其未来的经济利益,应该视为承租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实质重于形式也是可靠性的一种体现。由此可见,可比性、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的补充质量要求,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起辅助作用。
(四)重要性、谨慎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反映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和事项,这些交易及事项足于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企业只需要详细披露重要的会计信息,不必对所有的会计信息进行详细披露。谨慎性也称稳健性,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过程中持有谨慎态度,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由此可见,重要性及谨慎性是会计信息的约束性要求,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起约束性作用。
综上所述,可靠性及相关性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余六项要求都是为可靠性及相关性服务的。所以可靠性及相关性可以选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需求
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投资者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性,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管理人员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综合经营业绩,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等。普通员工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及职工福利等等。政府部门主要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经营的合法性与舞弊的可能性。虽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都很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及相关性要求。
三、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来判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作为可靠性的评价标准。
众所周知,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定的,它可以排除权责发生制涉及会计估计的影响。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基于现金流量视角可以从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及盈利质量三个方面来评价相关性,进而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一)偿债能力
1.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为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项目获取数据。该指标数据越大,说明流动负债的现金资产保证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数据越大,说明流动负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资产保障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3.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本期到期债务本息的比率。该指标数据越大,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支付本期到期债务本息的程度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该指标的理想值应该大于1。
4.利息现金流量保障倍数。利息现金流量保障倍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更加稳健保守,值越大偿债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二)支付能力
1.股利现金保证比率。股利现金保证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现金股利的比率。该比率越高,支付现金股利的保证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现金充分性比率。现金充分性比率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与债务偿还额、资本性支出额、支付股利及利息额之和的比率。该比率必须要保持1以上,才能满足支付各项现金的需要。该比值越大于1,现金越充裕,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
3.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比率。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进行资本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三)盈利质量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剔除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影响,比净资产收益率更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该比值越大,盈利质量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利用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比值越大,则企业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3.盈利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实现1单位的净利润,来自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净额的支撑份额。如果比值小于1则表明净利润中有未收现的收入。该比值越大,盈利质量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4.销售获现比率。销售获现比率为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获取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企业的销售形势越好,信用政策越合理,盈利质量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1]部莉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2).
[2]吴建军,汤晓梅.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J].财会通讯,2010,(34).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综述与展望 篇4
一、会计信息质量定性评价标准研究
(一)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
以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是基于会计信息含量低的背景下提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Ball,Brown和Beaver等为代表的实证会计研究先驱,以资本市场有效作为假设,通过事项研究方法探讨会计信息的信号功能及其特征,验证了会计数据(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是有用的,但有用程度并非理想。在这一结论的影响下,西方会计职业界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订目标,发展并完善了从“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特鲁伯罗特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发表了名为《财务报表的目的》的报告(简称Trueblood报告)。在报告中,首先提出“决策有用观”这一现代会计理论概念。奠定了日后美国FASB一系列有关概念框架公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1980年FASB在“决策有用性”这一会计目标的基础上,发布了全面论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公告。公告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首要质量标准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财务报告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而且只有具备“导致差别”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相关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信任财务报告编制者提供的信息,只有当会计信息反映了其意欲反映的内容,不偏不倚地表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既不倾向于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才能认为是具有可靠性的。它包含了三个构成成分,即如实反映(反映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可核性)和中立性(不偏不倚)。同时,该公告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标准为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济现象中指认出相似和相异之处的质量。为达到可比性,一般要求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相似)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不同的经济事项则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此后的十多年中,美国一直以该评价标准为会计准则的制订目标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Jenkins委员会)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包括国会、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会计职业界等)对现行企业报告强烈不满的情况,经过三年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表了《改进企业报告一一面向用户》这一报告。这份报告在FASB第2号概念公告的基础上,仔细分析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要关注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必须要突出可比性,进一步完善了以使用者需要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以后的20多年内,世界各国均建立了自己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其大部分是以使用者需要为出发点来构建。例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P)。在这份公告中,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财务报表中信息的内容有关,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质量。其中,可靠性又包括了如实反映、稳健性、完整性、中立性和公允披露等次要质量。而另一类则与财务报表中信息的“表述”有关,主要包括:可理解性、披露、可比性、一致性和及时性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7月发表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以“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为题,根据“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属性”这一思路,提出了会计信息的10个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并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个主要的质量特征,把及时性和效益成本作为限制因素。
(二)股东/投资人保护为评价目标
以对股东/投资人的保护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是基于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行为盛行的背景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严重,严重侵蚀了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在1997年发表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提出透明、充分和公允的披露等不同于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质量要求。根据我国学者葛家澍和陈守德的理解,透明的含义不仅是指清晰、易懂、避免含糊的含义,其更加是指如实地、可比地反映一个企业与投资人相关的信息,其狭义的解释把透明度视为充分披露的同义语。广义的理解视同高质量的全部含义。关于充分和公允的披露的含义,Levitt举例说明“既不提前也不推迟本期发生并应当报告的交易和事项,不应多提预防未来“过苦日子”(rainnyday)的准备,不确认递延损失和平滑各期利润以伪造企业似乎稳定发展的假象。当海边房屋遭至咫风要报告损失;正常年份应报告利润。总之,要依据会计准则反映真实。”依此看来,充分、公允披露似乎是作为可靠性的必要组成部分来理解。在Levitt的倡议下,美国审计界开展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估问题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1999年“蓝带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的第8号建议提出了公司披露的清晰性、公司会计原则、基本估计及其他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披露和外部审计师审阅时所做的重要决定的冒险或保守程度等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又一种见解(标准)。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也重新审视修正了原来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在第六十一号审计准则公告(SAS N0.61)中明确要求:“联系SEC的每一项规定,审计人员应当与审计委员会就自己对企业财务报告中运用会计原则的质量的判断进行讨论,而不只限于其可接受性”。修正后的SAS.61是用来指导审计人员同审计委员会的交流讨论工作的,其包括的某些项目,会对财务报表表述是否如实、可稽核、中立及一贯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质量特征可用作讨论质量的基础,是因为它们都是按最为广泛的意义进行解释,并且是包含在FASB在SFAC2中所提出的会计信息的理想质量特征之中。”从中不难看出,保护投资人的主要质量标准为透明度。透明度则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同时透明度又建立在决策有用性的各项质量特征的基础上。
(三)综合使用者需要和对股东或投资人保护为评价目标
各国学者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研究了以使用者需要和对股东/投资人的保护为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后,提出了综合以上两种评价目标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安达信(Arthur Anderson)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两位合伙人Gregory和Blancher(2001)在(FASB)公布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清晰性,盈利坚持和分散信息的评价标准。清晰性是和可靠性和相关性并列的评价标准,其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是否以有组织的、清楚的和简洁的方式表述,在简洁与充分上取得适当的平衡。而盈利坚持和分散信息的评价标准分别为支持预测价值而设立的次级质量标准。预测价值这一评价标准,关注信息对评估重复发生盈利实现的可能性是否有用,即是否有助评估公司盈利的潜力和信息是否可使使用者识别和评估包含在公司不同的经营业务中的不同机遇和风险。我国学者葛家澍和陈守德(2001)提出了决策有用性的评价标准为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和重要性与可比性两个次要质量所构成。对保护投资人的主要质量是透明度。透明度则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同时透明度又是建立在决策有用性的各项质量特征的基础上的评价标准。我国在2006年公布的基本会计准则,提出了综合使用者需要和对股东/投资人的保护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在第三章中,则提出了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决策相关、清晰明了,可比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一)信息披露质量角度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外部披露,财务报告披露质量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外学者广泛的从信息披露质量的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评价,并相应的以信息披露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代理变量,如Wright(1995)研究公司审计委员会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Felo(2003)研究公司治理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均使用了代表信息披露质量的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AIMR)指数(或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变换)。信息披露质量的定量评价主要是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描述性的会计信息(或非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其主要采用了分析家的主观评分法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家的主观评分法以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建立的AIMR指数为代表(其前身为财务分析师协会FAF)。该委员会不定期的按照不同的行业成立相应的以财务分析师为主体的评价小组,在大约20多个不同的行业中,每个行业选出十多家上市公司,从该公司年报批露的消息(约占40%—50%的总分数),季报和其他公开出版的信息(约占20%—30%的总分数)及投资者提供的信息(约占20%—30%的总分数)来评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建立披露指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假定了若干披露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取舍主要是依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并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来检查该项目是否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来给予不同的分数,从而评价信息披露的质量。如Botosan(1997)年对制造业的122家公司建立了一个自愿披露指数。Robb etal(2OO1)年根据JENKINS报告所建议披露的内容,选取了一些非财务的项目,调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披露指数。另一种评价方法为文本分析法(TEXTUAL ANALYSES),该方法并不首先假定若干披露的项目,而是对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全部进行检查,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来对全部的披露信息进行分类,之后再来评价披露的信息质量。如Vivien Beattieaetal(2004)提出了一个四维分析框架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对会计陈述进行全面分析。Michael OMensahetal(2006)将会计透明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设计了一个6级得分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系统
(二)盈余质量角度
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Penman(2001)认为,“财务报告的质量等同于可证实的盈余”。在会计学术文献中,往往将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代理变量,如Rajgopal和Venkatachalam(2006)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股票回报率的关系时;Daniel(2003)在研究财务报告选择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后果时;Johnsonetal(2002)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事务所任期的关系时;Verdi(2006)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效率时;Daniel(2006)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的经济后果时均使用了盈余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国外学者极其重视对盈余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目前,对盈余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可以分为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从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来评价盈余质量;在该思路下,学者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提出了盈余是否可持续性(Persistence)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和可变动性(Variablity)这三个评价盈余质量的标准。可持续性是指当期的盈余能否在以后的各期得到保持。高质量的当期盈余是指能够在以后各期得到保持的盈余。Kormendi和Lipe(1987)等学者指出盈余持续性是指在股票的回报率对盈余变化或盈余本身回归模型中的相关系数。可预测性是指过去的盈余对将来盈余的预测能力。Johnson etal(2002)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事务所任期关系时,就使用了当期盈余对下期盈余反映程度的系数作为财务报表质量的代理变量。可变动性是指当企业的经营环境稳定时,高质量的盈余应当是不可变动的,在各期应该是平滑的。可变动性的定量评价,常用营业收益的标准差和来自于营业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标准差的比率作为对其的评价。第二种思路是从盈余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评价盈余质量。该思路认为在应计制下,盈余是由现金和应计项目组成,而应计项目又可以分为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学者们通过现金,应计项目,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来对盈余质量作出评价。其又有以下的四种方法来评定盈余质量。第一种是直接考虑盈余中现金部分的大小,用来自于营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对盈余的比例作为对盈余质量的评价,其认为该比例越高,则盈余的质量越高,反之则盈余的质量低下。第二种是直接考虑盈余中应计项目的变化程度,如Deangelo(1986)认为总的应计项目的变化大小反映了盈余的质量,其总的应计项目变化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则盈余质量较高。第三种是考虑应计项目中操纵应计项目的大小,操纵应计项目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操纵应计项目越小则盈余质量越高,对于操纵应计项目的计算有海利模型,德.安吉罗模型,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在会计文献中,常用到的是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琼斯模型是Jones(1991)提出的,该模型为:NDAt=a1(1/At-1)+a2(△REVT)+a3(PPEt)(NDAt代表t期的非操纵应计项目;At-1代表t-1期的总资产;△REVT代表t期的收入减t-1期的收入后,除以t-1期的总资产;PPEt指在t期的固定资产除以t-1期的总资产),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年份具体的a1a2a3等参数,根据以下的模型以OLS求得:TAt/At-1=a1(1/At-1)+a2(△REVT)+a3(PPEt)+Vt(TAt代表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Vt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纵应计利润部分。).该模型的前提条件为;收入具有不可操纵性,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为此,Dechowetal(1995)对JONES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如下的模型:NDAt=a1(1/At-1)+a2(△REVT-△RECT)+a3(PPEt)即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t期净应收款项和t-1期净应收款项的差除以t-1期的总资产这一变量:△RECT,这样就将可能引起收入变化的应收款项净额视同可操纵性的应计项目,从原来的不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估计模型中剔除了。第四种是考虑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即应计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现金。Dechow和Dichev(2002)提出如下模型。△WCt=b0+b1*CFOt-1+b2*CFOt+b3*CFOt+1+εt,其中△WCt表示t期和t-1期的流动资产的变化,CFOt-1,CFOt和CFOt+1分别表示t-1期,t期和t+1期的来自于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εt表示不能实现现金的应计项目。εt的方差越大,则盈余的质量越差。Verdi,Rodrigo Set.al(2006)就同时使用了琼斯模型操纵应计项目和Dechow和Dichev(2002)模型中εt的标准差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代理变量。第三种思路是从影响盈余形成过程的因素来评定盈余质量。该思路认为,公司盈余信息的形成受到公司本身会计业务的客观影响和管理者对盈余的主观影响。公司所面临的会计业务越复杂,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需要的判断,估计和预测越多,则盈余质量就越可能低下。同时,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盈余信息联系的越紧密,则管理就越有可能干涉盈余,从而导致盈余质量低下。Burgstahler和Dichev(1997),Degeorgeetal(1999)提出了对盈余管理的一种分布检测法,该方法通过检查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周围的不连续分布来计量盈余管理。(特定的盈余水平一般为零,上年盈余和本年度分析师预测的赢余)。
(三)其他角度
Barton和Waymire(2004)在研究非财务报告管制下对投资者保护的问题时,以透明度和可信赖度对作为财务报告评价的标准,提出了对财务报表定量评价的一种思路。该方法,通过检查财务会计报表是否披露了,销售,销售成本,折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信息分别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对进行了评价。通过上市公司是否雇佣了大的审计事务所,及检查无形资产是否采用了谨慎性的报告,来评价财务报告的可信赖性。我国学者师萍(2002)在研究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成因后,基于“阿罗悖论”(Arowparadox)提出了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评价模型和根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动态结构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李丽青和师萍(2005)则从充分披露程度,会计政策一致程度,现金流量质量度和收入资产质量度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简要评述与展望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5
摘 要:环境的变化不单单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也会对一个行业的具体职能产生影响,会计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会计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等方面产生影响。不同的会计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结果往往是信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会计也一样。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必然离不开对会计环境的研究。本文从会计内外部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入手进行讨论,并针如何利用良好的会计环境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信息质量
简单来说,会计环境是由内、外部环境综合形成。会计内部环境是由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思想、工作习惯、价值观念等个人行为产生的。外部环境是由国家当时的政策、市场上的经济走势和区域文化等外部因素统合产生。因此,会计内外部环境形成的综合会计环境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和操作过程产生具体的影响。
一、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会不同程度的产生企业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虽然会对会计产生影响,但是其中显现出来的问题也有助于企业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等。下面我们从以下四点会计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入手进行分析:
1.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是会计人员行为表现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素质会对会计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这不仅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有关,对企业的运行也是有着很大的弊端。
2.会计主体的性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市场上的经济成分也是多种并存,逐利方式的不同,致使会计主体的性质呈现多样性。会计人员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会追求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和企业有关联的。所以会计主体的性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不容小视。
3.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是最能直观的反映出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开支的有效披露。会计信息不仅会间接的暴露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向社会揭示经营成果的一种表现手段。所以,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往往会很重视,将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最为重点工作来抓。
4.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作为社会上市场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之一,其存在目的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当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离不开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而会计管理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低能效的管理水平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当的绊脚石。因此,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就要与企业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二、外部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外部会计环境主要是由宏观环境和经营环境共同组成,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宏观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讨论。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一个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的发展策略和方针。政治因素是决定社会经济走向的向导,对经济发展有引导作用。而会计信息当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是直接和经济相关联的。我国的政治动态是我国政府在国内或者国际上的参与的事情主导中形成的,间接指向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政府的干预有关。政府无论是对市场经济还是对会计规则的干预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2.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机构会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内容的索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的国家,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市场经济中的成分也存在差异性。不同企业在市场上涉及的领域不同,产生的会计信息也不同,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遍布全国的各个地区。并且随着全球贸易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实施,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相同行业的会计信息对比也越来越关注,在此背景之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拥有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的数量。
3.法律环境。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系统,严谨,很多立案都能在成文法典当中得到解决,具有操作性强等特点。相比较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法律法典的制定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通过诸多判例的积累逐渐完善的,并且在运用法律的思维上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对会计的财务信息具有保障的作用,只是由于各国的法律对会计财务信息保障的出发点与形式不同。会计准则形成之初不是由民间组织自发形成的规范条例,而是由国家通过相关政策建立的会计制度,这也就体现了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但是由于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当中没有和民间组织交流沟通,信息交流不全面,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4.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历史上经过日积月累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它囊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这些客观因素都会对会计信息的来源和使用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国家具有先进的会计教育水平,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国家能为社会提供一大批专业性很强、高素质、技术高的会计人员参与到会计工作当中,这些因素都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而我国在文化这一块注重权威和尊重长者,人本制度距离法律的高度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让财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总之社会文化是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文化环境对会计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必然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只有为会计环境创造条件,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以此来减少社会文化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三、完善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建立健全人才应用机制,提升企业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会计从业人员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主要群体,是会计信息编写的主体,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高低直接影响到展现在人们眼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不仅是塑造会计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对上市公司、对企业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保障。首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人员在公司的职能不单单是普通的从业人员,他们的工作对公司的财务有着监管的职能和权力,是能对公司的财务产生质疑的群体,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在任职期间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督义务。其次,为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诚信是人立足根本,也是企业立足社会的根本。职业道德观念只是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事可为与不可为”的工作道德底线,但这并不能保障最终出炉的会计信息能取信大众。因此,培养高素质、讲诚信的会计人员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建立健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会计准则和法律规范的颁布实施是对会计环境的一种监管手段,能有效的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是条款总会有漏洞,总有不健全的地方,因此加强会计相关法规的建设,能防止虚假会计信息对使用者产生的误判,进而导致信息使用者出现经济的损失。此外,我国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准则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国情综合制定或者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以适应当下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的提高。
3.健全完善企业信息披露体系
我国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于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出炉。这不仅是中国为了顺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能通过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规范。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编写基础,也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会计处理经验,不仅在内容和覆盖面上进一步提升,也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这次的会计准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新会计准则的问世将成为今后我国各大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的基础,以此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度,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保障,最大程度上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4.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其本身的经济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上市公司也存在管理不合理,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银行控股、限制公司人员出任为董事等方式对企业内部加强约束力,进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约束。同时,促进同一类型企业的股权置换,完成公司的转型,形成多家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的局面,为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打好基础。另外还要提高公司内部独立董事的所占比例,形成董事互相监督制约的局面,并分管下属本门,树立董事会的权威。企业在开发市场设立分公司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分公司的经营者的激励,激励方式并不局限于物质奖励,相反社会发展至今,职员工资的不断提高,物质奖励的效果已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例如职称评定等名誉称呼更容易让代理经营者接受,这是对个人工作态度和绩效的肯定,能让公司进入良性的发展,从而减少会计信息是因为经理级别类型的领导层进行暗箱操作而产生信息的失真。
5.优化企业会计环境,构建良好执业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多达1400多家,很明显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监管部门不可能一一监管。如果证券市场的工作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审查也不秉持公正的态度的话,就算我国有完善健全的监管制度,也不可能监管得过来如此庞大的群体。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净化会计环境,就得以中国的古籍《礼记》当中的诚信作为基石加强伦理道德观念的建设。银行通过信用的高低对客户进行信用卡额度的授予,法律也应当把诚信这一道德品质作为一项制度来约束人们的日常活动。国家和企业也要积极实行“以德服人”的经营理念,给与会计工作人员足够的肯定,赋予会计工作者独立工作的态度,将会计工作人员从会计主体中解放出来,在进行会计信息的编写时不受会计主体的影响,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从环境入手,从根本入手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并不只是在我国出现,在全球各国会计信息质量都存在不同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产生了影响。会计是直接和经济打交道的一项的工作,反映企业情况的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走向,这对宏微观经济的决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行业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都能从会计信息中得到体现,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对国家乃至这个行业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深入了解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才能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应对分析 篇6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会计信息 信息不对称 年度报告
一、前言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现就我国企业目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供商榷。
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证券市场上,如果公司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则无异于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从而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告书和定期报告的披露有较大改善,基本上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临时报告披露的及时性有很大问题,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决定何时披露重人事件,从而降低了相关会汁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二)会计信息内容严重失真
有些公司出于某种目的,在上市公告书和年度报告会计信息时,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甚至虚构利润,一些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致使利润预测数与利润实际数相差太远,给投资者带来误导。
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
1.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必然导致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生产者即管理者利用这种不对称的地位,向外界披露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获利甚至进行舞弊和欺诈。
2.企业内部人控制。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实际上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其审计结果是委托人意志的体现。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按照管理者要求进行审计,下一年将会被解聘。正是因为如此,注册会计师常常丧失了独立性。
3.相关法制不健全。我们在立法上只注重会计信息虚假披露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相应的民事制裁机制却十分薄弱,从现行法律体系中找不到具有操作性的条款。上市公司的造假风险和成本低,但造假收益不菲。造假的预期收益主要有虚构经营业绩骗取上市、配股、操纵利润导致市值增加等
4.会计准则与会计自身的缺陷。前我国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没有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包括在内,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实务的变化也难以预料。这就存在会计准则、法规的滞后性,且规范和指导会计操作的准则在措辞上就比较模糊。
四、应对措施
(一)依法落实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非常明确地把单位负责人确定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解决了长期以来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错位的问题,纠正了单位的会计工作仅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事这一认识上的偏差,为顺利开展单位会计工作,营造一个好的会计工作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就要把单位负责人这一会计主体落实到实处,就要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落到实处,抓住这个关键,制定和完善单位内部各项基础管理制度,规定和完善单位各部门及其人员的会计行为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确保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要提高,会计监督是保证,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依法搞好单位的内部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严格把关,对不合法、不合规的业务事项,财会人员要敢于抵制,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要及时建议并加予纠正,对有疑问的经济活动要提出质疑,以保证单位会计核算从进程到结果都能真实、完整、合法、有效;同时还要对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加强会计监督,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包括内部牵制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通过这些制度建设,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以利于监督、检查。加强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管理作用的必要措施。
(三)改革现行会计队伍管理体制
现行体制下,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从属与依附的关系,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于依法办事,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财务状况,传递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N-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实行委派制,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这将促使会计人员认真努力工作,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7
一、以信息披露质量替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外部披露。国外学者主要从信息披露质量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评价,并以信息披露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替代变量。例如,Wright在研究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设立的AIMR指数来替代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相应的研究。Felo在研究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则对AIMR指数进行了简单的变换来替代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相应的研究。Beattie等人认为信息披露质量的定量评价主要是对上市公司年报中描述性的会计信息(或非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并可以分为分析家主观评分法和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信息披露质量的分析家主观评分法以美国投资与管理委员会设立的AIMR指数为代表。该委员会不定期地按照不同的行业成立以财务分析师为主体的评价小组,在大约20多个不同的行业中,每个行业选出十多家上市公司,根据这些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约占40%~50%的总分数)、季报和其他公开出版的信息(约占20%~30%的总分数)及投资者提供的信息(约占20%~30%的总分数)来评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得分越高的公司则其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信息披露质量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建立披露指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假定若干披露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取舍主要是依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并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来检查该项目是否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来赋予不同的分数,从而评价信息披露的质量。例如Botosan以122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建立了一个自愿披露指数。Robb等人根据Jenkins报告所建议披露的内容,选取了一些非财务的项目,调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建立了相应的披露指数。Barton和Waymire在研究非财务报告管制下的投资者保护问题时,以透明度和可信赖度作为财务报告评价的标准,提出了财务报表定量评价的一种思路。该方法通过检查财务会计报表是否披露了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折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信息,分别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考察上市公司是否雇佣了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检查无形资产是否采用了谨慎性的报告原则,来评价财务报告的可信赖性。在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信息披露评价体系也类似于建立披露指数的方法。其评价的思路是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制定评价标准,跟踪上市公司全年的信息披露行为(包括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对其信息披露质量(包括披露数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做出全面评价。
二、以盈余质量替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Penman认为,财务报告的质量等同于可证实的盈余。在会计学术文献中,广泛采用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本文以下依据学者们在评价盈余质量时采用的两种思路来进行综述。
1. 根据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来评价盈余质量。
学者们从盈余时间序列性质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性、可预测性和可变动性这三个评价盈余质量的标准。可持续性是指当期的盈余能否在以后的各期得到保持。高质量的当期盈余是指能够在以后各期得到保持的盈余。可预测性这一概念来自于FASB的财务概念框架,是指财务报表应当有助于使用者预测投资的收益。可变动性是指当企业的经营环境稳定时,高质量的盈余应当是不可变动的,在各期应该是平滑的。但是,Leuz等人指出,由于企业经营运作的环境并不总是平稳的,盈余质量可变动性的相反面———盈余的平稳性也许是管理者有意干预、调节盈余的结果,故盈余越平稳则说明盈余被操纵的程度越大,其盈余质量也越差。对于可变动性的定量评价,学者们常用营业收益的标准差和营业产生现金流量的标准差的比率作为对其评价的依据。
学者们按以上三个标准构造了大量的盈余质量评价模型,并在会计信息经验研究中加以运用。例如,Johnson等人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事务所任期关系时,将当期盈余对下期盈余反映程度的系数作为财务报表质量的代理变量,使用了盈余的可持续性这一标准来定量评价盈余的质量。他采用了如下模型来评价盈余的持续性:Earningst+1=α0+α1Earningt+εt+1。其中,α1为反映盈余可持续性的变量。Daniel A.Cohen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和所有者成本时,使用了盈余的可预测性这一标准,构造了一个评价盈余可预测性的模型来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他提出的模型如下:CFOi, t+1=α0+β1CFOi, t+β2△ARi, t+β3△INVi, t+β4△APi, t+β5DEPRi, t+β6OTHERi, t+εi, t+1。其中,CFOi, t为经营现金流量;△ARi, t为应收款项的变化;△INVi, t为存货的变化;△APi, t为应付款项的变化;DEPRi, t为折旧和摊销费用;OTHERi, t为其他的净应计项目,OTHERi, t=EARN-(CFO+△AR+△AP+△INV-EPR),公式中,EARN为盈余,εi, t+1为残差项,当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时,其方差代表了盈余质量。Francis等人在研究会计信息中盈余信息的特性和权益成本的关系时,使用十年滚动窗口的数据以经营现金流量和特殊项目的净收入比值的标准差作为盈余的可变动性的指标。他提出的模型为:盈余的平稳度=σ(NIBEj, t)/σ(CFOj, t)。其中,σ(NIBEj, t)为特殊项目前的净收入比值的标准差,σ(CFOj, t)为经营现金流量的标准差。
2. 根据盈余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评价盈余质量。
学者们认为在会计应计制的基础上,盈余是由现金和应计项目组成,而应计项目又可以分为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学者们通过现金、应计项目、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来对盈余质量作出评价。同时,大量的会计研究文献通过盈余组成关系这一思路构造模型来计算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在通过盈余组成之间的关系构造评价盈余质量的模型中,既有较为简单的模型和方法,也有较为复杂的模型和方法。较为简单的方法是直接考虑盈余中现金部分的大小和直接考虑盈余中应计项目的变化程度。在直接考虑盈余中现金部分大小的方法中,学者们采用营业产生的现金流量与盈余的比例作为对盈余质量的评价,并认为该比例越高,则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则盈余质量越低。在直接考虑盈余中应计项目变化程度的方法中,学者们则采用总应计项目的变化大小来反映盈余的质量,总应计项目变化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则盈余质量越高。
在考虑应计项目中操纵应计项目大小的方法中,学者们认为,操纵应计项目越大则盈余质量越低,操纵应计项目越小则盈余质量越高,对于操纵应计项目的计算有海利模型、德.安吉罗模型、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在会计文献中,常用到的是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以及扩展的琼斯模型。琼斯模型是Jones提出的,其思想是应计项目的变化应该与企业的基础经济变量即收入变化和股东资产的金额保持同步,不能被这些基础变量所解释的应计项目越多,则盈余的质量越差。该模型为:TAi, t/Asseti, t-1=α1/Asseti, t-1+α2(△REVi, t)/Asseti, t-1+α3 (PPEi, t)/Asseti, t-1+εi, t。其中,TAi, t代表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TAi, t=△CAi, t-△CLi, t-△CASHi, t-△STDEBTi, t-△ITPi, t-△DEPNi, t,公式中,△CAi, t为流动资产变化额,△CLi, t为流动负债变化额,△CASHi, t为现金变化额,△STDEBTi, t为包含在流动负债中的借款变化额,包括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ITPi, t为应交所得税变化额,△DEPNi, t为折旧和摊销费用变化额;△REVi, t代表t期的收入减t-1期的收入,PPEi, t指t期的固定资产原值,Asseti, t-1为t-1期的总资产;εi, t为剩余项,代表总应计利润中操纵应计利润部分。模型中α1、α2和α3等参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具体数据求得。Dechow认为琼斯模型的前提条件为收入具有不可操纵性,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为此对Jones模型进行了修改。他提出了如下的模型:TAi, t/Asseti, t-1=α1/Asseti, t-1+α2(△REVi, t-△RECi, t)/Asseti, t-1+α3 (PPEi, t)/Asseti, t-1+ε,该模型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t期净应收款项和t-1期净应收款项的差这一变量△RECi, t,这样就将可能引起收入变化的应收款项净额视同可操纵性的应计项目,从原来的不可操纵性应计项目估计模型中剔除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琼斯模型在区分操纵应计项目和非操纵应计项目方面成效不大,通过添加应计项目逆转变量、现金流量、经营增长变量、经验业绩等控制变量对琼斯模型进行了扩展。
三、简要评述与展望
我国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例如陈胜蓝和魏明海研究了我国投资者保护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杜兴强和温日光研究了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更多的学者则从盈余信息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经验研究,例如陈书强(2006)研究了机构持股者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关系;董南雁和张俊瑞(2007)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审计任期和盈余质量的关系;王兵(2007)研究了独立董事和盈余质量的关系。在我国众多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文献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或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大多采用了本文介绍的会计信息质量替代变量。
综观国外在经验研究中会计信息质量替代变量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虽然国外学者发展了多种模型和方法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替代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完善方法,显得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同时,无论是从披露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质量,还是从盈余质量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都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从披露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时,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从盈余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其各个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则多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提出新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为此,我们建议在国内外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的一些方面对经验研究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或发展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1. 西方学者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替代变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需做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改。我国学术界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中,直接借鉴国外学者有关会计信息质量(或盈余质量)的替代变量,并没有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公司组织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尚待完善的经济背景,没有对产生于发达资本市场的模型或变量在我国的适用性作出相应的检验。
2. 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是指盈余信息披露的质量,还应该包括公司的资产管理、资本结构等方面信息的质量。我国学者师萍研究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成因后,基于“阿罗悖论”提出了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评价模型和根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提出了动态结构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李丽青和师萍(2005)则从充分披露程度、会计政策一致程度、现金流量质量度和收入资产质量度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尽管她们在会计信息质量整体评价上做了有益的研究,但是缺乏相应的操作性,存在一定的缺陷。
3. 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监管实务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将经验研究中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对会计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的体系,实现我国会计监管由“事前规制—事后审计”到“事前规制—事后审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制度创新,是未来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胜蓝, 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 2006;6
[2].杜兴强, 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财经研究, 2007;1
[3].陈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管理世界, 2006;9
[4].董南雁, 张俊瑞.中国证券市场审计任期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南开管理评论, 2007;10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8
进入20世纪以来,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多,其股票价格的起起落落,其实就是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结果。良好的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作为支撑,可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营规则等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如何评价其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把握其真实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在上市公司会计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及制度得以制定并实施。它要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例如真实性、相关性、全面性和及时性等特征来满足特定的会计目标。所以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以会计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前提[1]。本文就是基于这四个特征来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由真实性、相关性、全面性和及时性构成。而这四个评价指标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具体指标。
2.1 真实性
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将会计信息传递给各使用者的载体,评价其真实性,可以从财务报表中所反映数据的真实程度来检测,所以真实性可以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三个分指标。
2.2 相关性
上市公司往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操纵利润,而上述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会影响其可比性,从而导致其相关性降低;报表外的信息披露较表内更能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2]。
2.3 全面性
上市公司不仅要在时间层面上连续并完全的反映其所有经济业务,还要在空间层面上将其各个部门的会计信息予以详细披露[3];在内容层面上,它必须囊括会计信息的各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信息,诸如人力资源和前瞻性信息等亦影响着使用者的决策,也必须予以披露。
2.4 及时性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披露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可以用按期已经披露的报告数与按期应当披露的报告数之比率来衡量其及时性[4];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重大诉讼、股权变动等重大事项披露的及时状况,其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时情况以及其他诸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询问或质疑给出答复等的及时情况都是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具体体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即可以构建出一个三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3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评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3.1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的数学描述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层次结构的网络。它含有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含层节点。通常采用S型函数进行计算。
对第p个学习样本(p=1,2,…,M),节点j的输入总和记为netpj,输出记为Opj,则:
对每个输入样本p,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dpj)间的误差为:
人工神经网络的权值修正公式为:
我们需要不断用一个个训练模式训练网络,当各个训练模式都满足要求时,我们说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学习好了[5]。
3.2 实例运用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10个上市公司作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包括训练和检测样本。
我们通过咨询金融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得到对各个指标的打分评判。
(1)第三层对第二层的评判矩阵依次为:
(2)第二层对第一层的评判矩阵为:
我们将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分为五个等级:质量很好(1.0分)、质量较好(0.7分)、质量一般(0.5分)、质量较差(0.3分)以及质量很差(0.1分)。通过计算,得出每个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分(期望输出)。计算公式为:
经过系统的计算,得出10个样本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值以及总分,具体如表1所示。
为了对评价结果进行更直观的分析,我们将五个质量等级划分为五个数值区间,分别为:质量很好:(0.7,1.0)、质量较好:(0.5,0.7)、质量一般:(0.3,0.5)、质量较差:(0.1,0.3)以及质量很差:(0,0.1)[6]。
3.2.2 网络结构各层单元数的确定
(1)输入层单元数: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输入层为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值,故共13个神经元;
(2)隐含层单元数:利用经验公式取得。式中,n为隐含层节点数,ni为输入层节点数,n0为输出层节点数,a为1~10之间的常数[7]。经过多次测试,神经元数选为9个,这时模型的训练速度和精度达到最佳效果。
(3)输出层单元数:输出层的输出结果是一个综合评价数值,因此,单元数选为1个。
3.2.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本文将样本数据中的前8组作为训练样本,将各指标值作为输入节点,由专家组打分确定的质量值作为期望输出值,并利用MATLAB7.0软件来编写神经网络仿真程序,创建评价模型进行训练。Matlab内部含有一些构建神经网络的函数,其中三个基本函数为:newff、train和sim,分别对应新建、训练和仿真三个基本步骤,并通过程序来实现。
仿真程序中,相关的参数取值为:
训练次数:N=100000
期望误差:S=0.0001
学习效率:η=0.05
当网络性能达到期望水平时,训练结束。得到训练与期望输出结果的对比,如表2所示。
3.2.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检测
将样本数据中的后两组作为检测样本,用其指标数据和训练过的网络进行仿真评价,将这两组指标值及与之相对应的由专家组打分确定的质量值分别作为模型检测的输入节点和输出结果对照值。得出的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训练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误差很小,综合评价结果与专家所评基本一致。这就表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是有效的,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4 结论
随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范围的扩大以及危害的加深,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讲,准确的评价其质量以有效的进行管理或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方法在此项评价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它的运用大大排除了人为主观的评价,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的掌握上市公司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而为他们提供决策参考,最终将促进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评价,通过构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个影响因素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最终得出会计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种量化会计信息质量的好方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参考文献
[1]余爱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04):1-51.
[2]甘浩华.试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4(18):124-126.
[3]部莉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10,02(08):67-69.
[4]童映磊,周彩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9(30):21-22.
[5]石继广,梅世强.基于新会计准则模糊综合测度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3-97.
[6]储飞飞,仇冬芳.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63-6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篇9
1.1会计信息的含义
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出发, 会计信息就是指由会计人员或会计部门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而形成的经济信息。从会计信息载体的角度出发, 会计信息则是指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各种工作底稿及计算机软件等会计文件为载体而表现的经济信息;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实质的角度出发, 会计信息是对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述, 是基于价值运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化及其特征的如实反映。
1.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 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 它包括财务会计目标在内的任何事物, 是质与量的统一, 着重研究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要求的质的方面, 从而突出了信息的有用性并回答了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
纵观中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有三种观点:“四特征论”、“七特征论”、“十特征论”。
四特征论:美国会计学会 (AAA) 1966年在其《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四个: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计量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80年发表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中指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另外把重要性、成本和效益作为两个限制因素。
七特征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下属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提出过会计信息的七项质量要求, 包括:相关性与重要性、可靠性、不偏不倚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
十特征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 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有十项: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和可比性。另外把及时性、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
我国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始终在讨论适用于我国的体系框架, 并在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其纳入。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包括以下八项内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通过以上几种典型观点可以看出不论哪个国家或是国际组织都比较赞同如下几个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 个别国家也将“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效益大于成本”单独列出。下面分别对几个主要的质量特征进行介绍。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述
2.1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 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 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不得根据虚拟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完整, 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充分披露, 不能随意遗漏或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可以认为是可靠的。
2.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与决策相关, 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 导致使用者的差别是相关性的本质特征。相关性有程度之分, 特定信息的相关性在用户之间会变换, 会根据其所做出决策的需要和具体内容而有所不同。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必须含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质量特征。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用户评价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项, 而反馈价值则是指对会计信息能够证实或校正先前的预测。及时性是指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要及时, 在会计信息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之前, 提供给决策者。
2.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以被看做是“针对”用户的质量。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 在强调会计信息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 还应假定使用者通晓财务报表和信息知识, 并愿意去研究这些信息。可理解性是受会计信息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共同影响的一种质量特征。
2.4可比性
可比性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要求横向可比, 即为了满足用户决策时的比较分析, 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类似的经济业务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二是纵向可比, 即要求企业在前后各期采纳的会计处理方法应该尽可能保持一致。保持一贯性也并不是意味着具体的会计方法一旦采用不能变更, 如果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就可以要求改变会计政策或会计方法。
2.5重要性
重要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如果会计信息的列报或纠正可能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报告的使用者的判断, 那么这个项目的遗漏或错报就是重大的。
2.6效益大于成本
效益大于成本被认为是一个普遍性的约束条件, 只有当从信息中取得的效益大于成本时, 才会想到去获得信息。这样在编制和传播财务信息之前, 必须预先比较提供信息的效益和成本。
会计信息的效益主要是由以投资者和债权人为主的各种使用者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利用信息的效用表示的。因此会计信息的效益是指关于会计信息与预测和受托责任目标有关的有用性。
3.可靠性和相关性关系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同, 其所侧重点的内容也就不同, 当信息需求者进行一项决策而会计信息又不能同时满足要求时, 就要对其中一些信息质量特征进行取舍, 判断哪些质量特征应放在首位, 哪些质量特征可以对其降低要求。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本质要求, 也最能直接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 对会计信息提供者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有重大影响。他们互相依赖, 既不可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 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 他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 会计信息可靠性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针对过去的质量要求, 而相关性是以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为计量属性、针对未来的质量要求。
比如在会计信息提供的时间方面,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定期编制、披露, 但无论是按月、按季或按年提供, 都可能因导致信息过时而降低其相关性;又如对某些或有资产、负债出于可靠性的考虑, 不确认计量其中不确定部分, 就会造成使用者无法全面了解企业潜在的风险及收益, 直至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 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相互斗争、相互妥协、此消彼长的最终产物。
由于财务会计本身的缺陷,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很多情况都是难以兼得的, 因此要根据情况有所取舍。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应当侧重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可靠性是财务会计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立命之本, 另一方面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出在可靠性上,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相关性, 毕竟失去相关性, 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是无用的。
会计信息反映的客体是复杂多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经济现实, 即便不存在主观上的偏向, 会计信息也很难是绝对精确可靠的。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应学会变通, 对不同经济事项采用相应不同的计量和披露方式。尽可能充分发挥会计的预警作用, 引导资本合理流动, 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系列概念框架中居于非常核心的枢纽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成熟, 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国内国际理论界的研究,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及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孔庆林.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10
一、会计核算方法概述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础性职能, 会计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客观地填制对应的会计凭证, 登记好会计账簿, 完善会计核算全过程。在现代会计管理过程中, 会计核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元素, 和一系列会计活动密切相关, 比如, 会计检查、会计控制等。行为主客体具有其一致性, 是确保各项会计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就会计核算方法来说, 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方法、手段, 准确计量、记录、报告相关资金以及动态变化情况的方法, 也是会计核算业务等顺利完成的重要方法, 比如, 计量方法、报告方法。以会计理论体系为基点, 体现在不同方面, 比如, 实现形式, 即记录方法、报告方法。
就会计核算方法来说, 具有多样化特征, 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多样性、可选择性。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 会计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 日渐复杂化, 需要利用多种会计方法。同时, 如果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 需要优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 要在某范围内准确选择, 使其满足主体特点, 优化利用会计核算方法, 顺利实现会计目标。二是:可变性, 规范性。就会计核算方法而言, 它属于会计应用理论范畴, 换句话说, 会计核算方法和社会经济环境并不是毫无关联, 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具体变化, 采取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频繁发生。在此基础上,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应用理论层次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会受到会计准则、会计理论规范等的影响。三是:可创新性。从某种角度来数, 社会市场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 需要充分发挥会计理论指导作用, 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创新, 优化利用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从某种角度来说,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质量二者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前者会限定对应会计信息属性, 影响会计数据信息的生成, 二者各具特点, 体现在不同方面。
1. 空间属性
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充分发挥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化作用, 控制好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空间属性, 能够从根上有效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数据信息类型, 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些会计数据信息可以引导用户客观地预测在现在、未来发展情况, 也可以去验证或者纠正过去的预期情况, 确保对应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提高其准确率。如果对应的数据信息不真实, 将不具备可靠性特点。也就是说,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存在离不开相关的空间属性。
2. 时间属性
就时间属性而言,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信息的相关性特点, 必须明确进入对应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时间。一般来说,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以权责发生制为媒介的会计确认可以促使对应的会计数据信息更加准确。会计核算方法会影响对应的时间属性, 在使用各种数据信息的时候, 决策者可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各项经济业务的内在关系,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促使不同类型的业务可以和不同时点、时期相互融合, 促使内部决策更加客观、合理。此外, 在时间属性作用下, 确认时间、报告时间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优化利用多样化的会计核算方法, 有效防止会计数据信息产生时间在决策时间之后, 不具有必要的及时性, 而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 度量属性
在确定数据信息度量属性方面, 会计核算方法会对相关性造成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可靠性质量特点。主要是因为在界定系统业务行量的时候, 可以促使相关的会计信息更加客观、准确, 具有可靠性特点, 促使领导者所制定的决策更加科学、公正, 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工作, 避免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 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市场环境。
三、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 借助决策有用程度, 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 会计数据信息使用者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所有者, 会计信息内容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履行受托责任。在运营过程中, 所有者、债权人等都是企业外部的重要投资人, 需要借助会计报告, 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企业过去创造的业绩, 当下运营发展的具体情况, 准确预测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企业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动态了解企业整个发展历程, 确保所制定的决策更加客观、真实。就经营者来说, 需要优化利用各方面的会计信息, 及时向企业外部投资人回报当下的运营成果, 当下内部的财务情况, 把各方面的会计信息灵活应用到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决策中。但在未来发展道路上, 企业获取现金净流量的具体情况是不能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客观地评价, 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必须和对应的会计报告吻合。在此基础上, 企业的股票价值所具有的公允价值是处于波动变化中的, 变化幅度也会发生变化,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坚持对应的相关性, 借助公允价值, 客观地计价有价证券, 并得到的会计信息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必须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市价是否出现逆转现象等。总的来说, 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决策的有用程度, 尤其是相关数据信息具有的相关性, 可以采用文字注释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 确保对应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
2. 利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 企业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也会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正确选择、使用。一般来说, 如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 可以采用复杂化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会计人员综合水平不高, 则需要采用简单化的会计核算方法。比如, 在实际工作中, 根据会计准则所计算的账面理论, 税务机关在税法作用下开展的相关活动, 如果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有效解决所得税费问题, 比如, 负债法、递延法。在这两种方法作用下, 其计算结果和权责发生制密切相关, 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企业当下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 避免会计信息存在不确定因素, 提高会计信息准确率。如果会计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无法准确理解、掌握这两种会计核算方法, 需要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 比如, 应付税款法, 降低核算难度等, 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率。如果强行使用负债法等, 极有可能会导致对应的数据信息存在误差, 会大大增加会计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
3. 借助记录过程, 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就会计核算方法而言, 是规范会计信息形态的首要前提, 能够应用到会计记录中的核算方法非常多, 比如, 合理编制会计分录, 还可以优化利用一些特殊化的数据信息。比如, 在采购过程中, 现金折扣问题的有效解决, 围绕总价方法, 根据折扣前总价情况, 明确对应的采购, 获取的折扣可以根据成本减项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入账处理, 为后期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即使临时出现任何变动, 也不需要调整对应的账面。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优化利用净价方法, 根据折扣之后的净价明确对应的成本, 而在账面上对应的折扣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在此情况下, 如果无法顺利获取对应的折扣, 需要将对应的折扣额度纳入到相关的账户中, 即“现金折扣损失”账户, 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 进行必要的会计处理, 还要优化利用净价法进行必要的存货核算, 改变当下的财务管理现状, 尽可能减少存货成本中的不确定因素。就存货计价方法来说, 体现在不同方面, 比如, 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在核算过程中, 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 选择适宜的会计处理方法, 确保对应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真实。
4. 利用报告过程, 合理选会计核算方法
(1) 合理选择会计信息列报方法
就会计报表来说, 主采用表格的形式, 但具有其局限性, 只能折射出核心项目, 很难客观地呈现出所有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 在资产负债表中, 应收账款只体现在年末账面价值方面, 并不知道其它应收账款的账龄信息, 需要优化利用会计报表附注, 获取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数据信息。又比如, 在资产负债表中, 可以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客观折射出减值准备项目, 客观地呈现出当下市价的资产, 重现资产具有的账面价值, 确保对应的会计数据信息更加准确、真实。此外,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内容, 要根据对应经济业务特点, 综合考虑可以用于其中的会计核算方法, 根据会计法规变化情况, 合理利用会计核算方法, 更加准确地理解会计报表内容, 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使其更加完整。
(2) 合理选择披露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都会影响会计数据信息的整体质量。在处理会计信息的时候, 必须明确发生交易的各事项, 否则将无法在对应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呈现出来。在运营管理过程中, 如果企业为其他单位借款做出相关的担保, 但该单位极有可能到期仍然无法偿还对应的借款, 必定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甚至出现负债。如果进行诉讼, 极有可能失败, 又会增加运营成本。在制定具体财务会计报告的时候, 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客观分析已经发生的情况, 明确相关的事项, 说明对应事项具有的性质等, 明确其具有的不确定因素, 避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造成内部资金链断裂, 影响内部正常运营。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提高会计信息整体质量至关重要, 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各种主客观影响因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 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帮助企业领导者客观地分析当下运行情况, 制定科学化的决策指导实践, 有效防止会计失真现象的频繁发生, 提高会计信息准确率, 确保一系列会计工作顺利开展。以此, 促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合理控制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 确保自身发展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断促进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J].中国外资, 2013, 03:123-125.
[2]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10, 11:124-126.
[3]赵艳丽.浅谈如何规范会计核算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4:188.
[4]谢红霞.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11:144-145.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11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对比分析
一、引言
2006年中央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警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进投资与对外投资的双重需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推动等等。新企业会计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新准则不仅基本消除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能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填补了原来会计制度规范的很多空白点,使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有据可依,使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更加规范。
二、文献回顾
刘玉延(2010)认为新会计准则全面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验证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效果。吴水澎,徐莉莎(2008)实证分析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加了。崔慕华(2010)也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检验证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两者联合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增强,上市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也逐渐提高。国外大量学者通过实证证据表明,采用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可以提高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Huang 和Subramanyam,2007)。金智(2010)认为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沈烈,张西萍(2007)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易玄,谢志明,刘丽娜(2010)实证表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公允,公允价值的应用消减了稳健性的作用。
三、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对比分析
本文搜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十一号至第十六号及二十一号的相关数据,现对2004-2009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情况和评论做总结和分析,如下所示:
2004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象为18家会计师事务所和55户企业。负面评价:事务所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故意出具虚假审计报告;10户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业绩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正面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有所增强。
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象为60家会计师事务所和94户企业。负面评价: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部分事务所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正面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有所提高。
2006年,检查对象为37家会计师事务所和81户企业。负面评价:部分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会计违法违规问题,部分企业虚增利润,粉饰业绩。正面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
2007年,检查对象为71户企业。负面评价:部分企业对准则理解有偏差、执行不到位,少数企业有造假行为。正面评价: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允性明显增强,会计信息质量整体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新旧准则在上市公司及部分中央企业实现平稳过渡。
2008年,检查对象为4户中央国有企业和72户企业。负面评价:个别上市公司存在违规核算收入和成本、粉饰业绩。正面评价: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有效实施,公允价值的运用没有出现明显偏差。
2009年,检查对象为43户会计师事务所和78户企业,其中重点检查对象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负面评价:部分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不到位,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问题。正面评价:大部分企业较好地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比较真实完整;事务所内控制度较为完善、执业质量较高。
2010年,检查对象为114户企业和56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负面评价:部分企业企业会计准则不到位,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缴纳税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正面评价:大部分企业较好地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较为规范,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执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三年,会计信息质量明显得到提升,06年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存在,部分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部分事务所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允性明显增强,会计信息质量整体上一步一步得到提升,大部分企业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比较真实完整;事务所内控制度较为完善、执业质量较高。由此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确实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参考文献:
[1]刘玉延、王鹏、薛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会计研究.2010,6
[2]吴水澎,徐莉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
[3]崔慕华.基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角度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检验.财会月刊.2010,3
[4]金智.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会计研究.2010,7
[5]沈烈、张西萍.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
[6]易玄,谢志明,刘丽娜.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实证.统计与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 篇12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资源、重污染的行业, 其资源依赖性、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联动性, 使得环境绩效成为除财务绩效外影响企业价值的另一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选取了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截取其各种公开信息披露文件中有关环境的信息披露进行多方面的统计分析, 研究信息披露现状。
1.1 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渠道
注:信息来自上海证券交易上市公司信息公告。
首先, 环境信息的披露在企业年报的几个部分, 如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等部分中有所体现, 其中以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比重较大;另外, 2001年, 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 明确规定企业必须说明因环保引致的风险, 因此, 在企业招股说明书中的一些项目也有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相关披露;除此之外,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开始出现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钢铁企业也逐渐采取这样的披露方式。除此之外, 环境报告书这一专门作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文件, 从2009年起, 在山东等省份逐步由试点企业开始实行, 但目前来看, 钢铁行业基本还没有上市企业发布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目前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多样, 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随意性, 相互之间缺乏统一性。
1.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及比重
经过对主要钢铁上市企业环境披露内容的统计整理发现, 披露信息在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些企业如武汉钢铁采用文字结合数字的形式描述性说明, 有的企业则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列示, 如安阳钢铁股份在2011年社会责任履行报告书中列示污染物相关情况的表格。这使得不同企业的环境信息的披露不仅因渠道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而且即使在同一类型的文件中获取的信息也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而造成可比性的缺失。另外, 我们看到, 不同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详略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如在2011年社会责任履行报告书中武汉钢铁股份的披露比重就比重庆钢铁股份大得多, 涉及的方面也广泛得多。但是总体来说,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所占比重还是很小的, 这也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了困难。
2 会计环境信息质量在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应用
2.1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信息质量讨论
会计目标的理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因此,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也集中于这两个观点的争论上, 形成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种目标导向。2006年我国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决策有用性的观点, 因此本文拟在“决策有用观”的环境信息披露目标导向下讨论其质量要求。
在“决策有用性”目标导向下, 环境会计信息不仅向受托的产权主体提供, 而要面向多方面的有着不同信息使用目标的需求主体, 信息必须避免片面性和利己性弊端, 相关性、可靠性是与决策直接相关, 即环境信息影响决策的能力。但是现在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第三方的审验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的仅有12家上市公司) 为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使审验工作进行起来困难重重。另外, 环境信息的披露长远来看是为了企业在各界关注监管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就需要一定的鼓励、惩处措施, 督促企业更大程度地披露环境信息。因此具有高度可比性的环境信息必不可少, 那么不同企业间具有统一的披露范围、时间、形式的要求, 即使同一行业, 不同公司采用相互不同的披露渠道、方式、内容, 信息使用者便完全无法对比稽核。
2.2 信息质量要求应用于环境信息披露的障碍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所以能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披露中得以实施, 是因为它是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的要求, 对企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可以推论, 要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达到上述质量要求, 必须逐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制, 第一, 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上说, 2003 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 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份专门针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其中除了明确列举的排污超标的企业须公开的环境信息是强制性的以外, 绝大多数环境信息披露都属于自愿公开范围。第二, 在自由市场的市场调控中, 2008 年5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 要求上市公司应根据所处行业及自身经营特点, 形成符合公司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工作机制, 但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般内容则没有具体要求。第三, 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违法成本太低的问题。2002 年的《萨班斯法》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在所有的财务报表上签字以保证其真实性, 他们可能因财务报告不准确而承担巨额民事责任, 甚至承担个人刑事责任。该法成功地提高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在责任设置方面, 作为明确规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两部法规, 我国环保总局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没规定不履行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只对不履行环境信息披露义务的企业设置了行政罚款责任。因延迟披露信息的紫金矿业因违法各方面总经济损失3188万元只相当于其2010年非经常性开支的0.8%, 这也难怪许多企业选择成本更小的环境违法。
3 财务报告模式引入环境报告的研究
2011年6月24日, 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 该导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 保护环境,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规范企业信息公开行为制定。我们可以将《导则》的出台看做是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向财务信息披露要求靠近的第一步, 它汲取了相对更加成熟的财务信息披露及财务绩效评价模式所具有的优势, 但是《导则》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在理论上和应用中可能还存在困难:我们注意到《导则》中所提到的指标数据来源包括企业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 钢铁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只有安阳钢铁在环境责任报告中详细列示了可用于计算污染物产出指标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等信息, 多数企业内部对这些信息的记录还不够完善且披露意愿并不强烈, 那么《导则》实施之后, 企业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性需要控制;多方面的信息来源需要各政府部门及企业间的紧密合作, 在我国一直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的背景下, 企业和政府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也会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造成影响;除了指标数据来源的问题, 《导则》中规定的14个量化指标中10个都要基于“工业增加值”这一概念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这一概念对于量化指标成果及之后可能的环境业绩评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如果目前不能用其他业绩指标来均衡, 那么就必须对这一数据进行严格监督, 防止有目的的人为操纵;《导则》中只有相关量化指标的计算方法, 却没有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 这就会使得现象即使得到披露却没有后续的处理办法, 那么《导则》也许并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
4 环境信息质量、报告改进建议
4.1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通过司法解释或其他方式细化并明确相关规定, 减少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扩大并严格划分强制披露的界限, 并且通过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或其他适当机构制定与法律相配套的操作指导, 将法律条文的抽象描述具体到各个公开文件中披露的内容、格式上。对披露文件的公布时间, 报告期进行严格规定, 保证信息披露的时效性, 对于特殊事件的披露做出特殊规定。法规中还应涉及对相关部门的要求, 保证其在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中切实起到协助、监管作用。
4.2 明确企业信息披露的个人义务与责任
在明确了披露要求的基础上, 法律法规也应当对相应的责任进行类似《萨班斯法》的明确规定, 责任落实到个人, 那么管理层就会承担起其对环境信息的质量监督责任。
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不仅存在于公司的内部管理层内, 权力机关和公司股东也可以通过诉讼等手段实现外部监管、市场监督, 迫使公司依法披露真实、充分的环境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10b-5 规则规定, 只要公司股票购买者或出售者的购买或出售行为发生在公司应履行披露义务期间, 该购买者或出售者就可以对未达到披露要求的该公司提起诉讼, 从而促使公司符合法律披露要求、减少那些一旦公布就会减少股票价值的活动。
4.3 不断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内容
在《导则》中绝大多数量化指标是污染物排放量强度指标, 即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量, 这些都是针对污染物产出评价要素评价指标, 而相对忽视了前期环保投入、环保建设更新结果等要素的评价指标设置, 仅有对结果的披露是不完整的, 缺少了要素的相互稽核监督, 也不利于对企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本文试图在《导则》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评价要素 (见表2) 。
注:具体指标解释见《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4.4 健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可以有很多, 例如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定性归类法、定量判断法等, 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须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 选取可操作性强、结合运用能全面评价企业能源投入、污染产出、再利用能力、环保更新率等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组合, 且兼顾至少同行业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持续性。为了保证用于绩效评价的环境绩效结果的公正性, 对于各评价要素的权重赋值建议会计准则委员会根据阶段性经济—环境发展目标及导向进行相对明确统一地规范。例如, 在表2的指标数值计算出来的基础上, 每一个指标数值归入相应的区间, 每个区间赋分值, 将每个要素的各指标分值相加得到要素总得分, 再给每个要素赋予合适的权重, 计算企业三个要素共同反映出的环境绩效总评分S, 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Sfi为各要素总分, Pi为要素权重, S为绩效总评分)
5 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三方审验
目前来看, 第三方出具的审验报告仍是提高各类型责任报告可信度的最佳选择。在《导则》附录—企业环境报告书指标内容及分类中“第三方验证”指标被划分选择指标, 即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实际上为了保证基于量化指标的绩效评价要的准确有效, 用于计算指标数值的数据信息必须首先符合文章先前讨论的质量要求, 符合资质的第三方审验即是对此做出保证的有力方式。根据已有的第三方审验经验, 在企业环境报告中引入第三方审验的过程中, 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方审验机构要具审验说明的资质, 环境信息的审验对于审验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领域, 企业须参照后续法律法规及相关准则中审验机构环境审验资格的认证过程及要求, 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特点, 选择相关的具备资质的验证机构。同时, 在企业内部建立或者完善内部环境审验制度, 对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以顺利配合独立的第三方审验人员工作同时降低第三方审验成本。
参考文献
[1]田翠香.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J].财会通信, 2010 (7) .
[2]关阳.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及成果应用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 2012 (1) .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分析】推荐阅读:
会计信息质量如何评价10-06
会计文化会计信息质量06-26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09-29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0-10
改善质量的会计信息06-01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探究06-03
会计信息质量提高途径06-16
会计信息质量对策研究06-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08-15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指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