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2024-09-29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共12篇)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调控的重要基础, 同时, 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保证, 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会计监管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会计监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会计监管之间的联系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励, 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也成了企业必须要重视的内容, 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成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目前, 企业在经营法阵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有着可靠性、全面性的要求, 同时在会计信息报告中也必须要对企业的发展决策有所帮助。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企业发展决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对会计财务工作的监管,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避免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 这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管,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分析

1.注重利益。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为了私利而制造虚假信息的情况, 这样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而在会计中所获得的利益也会促使会计人员以身犯险, 让他们不计后果的来伪造会计信息, 这也是目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会计信息中的供求关系使双方在不对等的情况下忽视了会计行为准则, 企业管理者也会利用会计信息来获取自身的利益, 这样就会使会计信息的内容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强调监管的重要原因。

3.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通过代理来进行经营, 而出资者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但企业的经营者会对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 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资金配置, 然而这种分权的现象也会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

4.我国的经济环境相对较为复杂, 会计信息的变化快并且没有相应健全的制度来作为基础。同时, 很多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难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这样就使整个会计行业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很多会计工作者不仅达不到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工作者还存在着很多违规操作的现象。然而我国虽然针对会计行业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标准, 但是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并且制度发挥还不够健全, 这样也使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强化财务会计监督的相关措施

1.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企业在财务会计活动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内部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在会计信息的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监督管理的作用, 还要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来制约会计行为标准, 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让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够受到合理的监督, 从而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性, 并且在管理上也要强化监督的作用, 避免会计人员在会计行为中出现违规的现象, 这样财务会计监督的质量也能够相应有所提高。

2.提高政府职能在财政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对于财务监管的作用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不良的会计行为, 同时对于违规的操作行为也能够依法进行处理, 这样企业在会计活动中就可以依靠政府的职能来对会计的行为加以保护, 从而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而这也是加强会计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3.企业内部要建立起科学的监管机制, 并且提高内部控制在财务会计监督中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包括了对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等不同的部分, 也可以有效的实现监督的作用。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并且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监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从提高内部凭证制度、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以及定期盘点制度等不同的方面来加以实现,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财务会计监督的质量, 从而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

4.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 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 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 会计人员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 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

四、总结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健全, 也是需要依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财务会计监管方面的工作力度, 这不仅是促进相关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质量提高, 也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经济秩序的完善。要想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就要首先强化财务会计监管工作, 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挂钩, 同时对于整个经济市场调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财务会计监管是对于每个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保证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强化财务会计监管工作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的法律体系与执法力度都在大力提升的经济环境下, 就更要重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与加强对于财务会计监管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袁铭江, 王晓云.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J].品牌 (下半月) , 2015 (01) .

[2]石伶.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措施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2

——****法院档案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论文提纲]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民法院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如何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法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的内容。

[关 键 词] 法院档案 信息技术 规划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民法院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如何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法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的内容。

一、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动因

档案是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作为审判机关的档案,它来源于社会、法院审判工作及其他司法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是法院执法的真实写照,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及时贯彻执行。在某些法院,大量卷宗的堆积导致档案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有时存在这个案子办着,那个案子等着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干警的办案效率和服务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现存档案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整理,专门 成立档案信息化专项小组,对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大档案”工作理论,即凡经受理的案件及为本院档案,从案件的立案到审结归档形成卷宗,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及党委、政府、人大及上级法院关于法院工作的文件、指示都属于本院档案的范畴,立即将其输入信息化档案管理数据库,为其充分利用做好准备,避免了抄写目录、移交表格等大量重复性工作。同时,对于可公开的档案资源(立案时间、案由、当事人资料、查解封时间等诉讼资源)向社会公开,对保密的档案资源实行密码级别保护,严格保密,体现了档案信息化的优越性。

二、档案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创造经济效益:j1=B-c=0.5×(30+70)-2=48万元,其中为档案作用系数0.5,B为社会提供档案凭证服务,避免、减少损失30万元,增加收入70万元,c为档案开发利用的经费2万元;节约诉讼成本创造的经济效益:j5=MD-C=0.5×3700×100=18.5万元。其中M为缩短的诉讼按数量,D为每件案件的节约的诉讼成本,、C同上;缩短办案周期所创经济效益:j6=TS-c=0.5×18-2=7万元。TS为缩短办案周期所创经济效益为18万元,、C同上;办案量增加所创经济效益:j7=QD-c=0.5×800×2.1=840万元;其中Q为受理案件增加数量800件,D为具有财产给付的案件平均每案所创的经济效益2.1万元,、C同上;j=j=j+j+j+j=48=18.5=7=840=913.5万元,取得巨ni1567大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作为科技强院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办案透明度进一步得到提高,办案效率、办案质量稳步提升,发改率、来信来访率持续下降,真正的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

三、关于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构想

(一)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完善广域网的同时,要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购置高清晰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同时,将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档案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贯彻《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三)进一步强化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制度化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法院关于档案工作的规定,加快研究和制订我院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 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全院干警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员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全院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二)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我院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本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格局,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三)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构建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完善局域网络防火墙 建设,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安全稳定;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发布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四)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档案信息工作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我院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如何强化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策略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实现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要求。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企业要实现发展必须要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使企业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虽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功能不断曾增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且很多企业也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建设,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行。

一、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实现会计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落后,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不太清楚,存在“重生产经营,轻现代化管理”的理念,他们片面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内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即使进行信息化建设也不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设备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行和作用的发挥。

(二)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自身素养方面还有待提高

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很多的企业会计人员只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不是太精通,甚至连基本的操作都不能够独立进行,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行;其次,部分企业的会计虽然也懂得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但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将会计知识同计算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也不能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三)会计信息化安全技术和制度还有待完善

当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会计建设中,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虽然企业在会计建设中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共享,但是由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安全性不高,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保密度;第二,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够成熟,各项规章制度也还不完善,会计信息化操作也不规范,这就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会面临由于管理疏忽造成的损失问题。

(四)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

企业要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除了要具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会计信息化制度以外,还要建立良好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但是,对于当前的企业而言,由于考虑到成本问题,所有没有建立一套与自身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导致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也不能够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会计信息化运行的良好环境,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二、企业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在思想上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长期以来,为了改变企业“重生产经营,轻现代化管理”的观念,企业领导层必须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第一,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部门,由专业的人员负责财务信息的汇报工作;第二,企业财务部门可以向上级领导推荐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为企业的管理层讲解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让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改变企业落后的会计管理现状;第三,企业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落后观念,要加强各类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企业在学习和沟通中成长。

(二)促进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

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首先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基本的专业知识;其次,要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对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再次,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意识,以更好地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进行。

(三)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机制,建立会计信息化各项规章制度,避免信息泄露,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顺畅的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进行,企业必须要建立顺畅的运行环境。顺畅的运行环境包括人、财、物三方面,企业不仅要为会计信息化建设配备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还要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结语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但是,当前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立顺畅的运行环境,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晓燕.新形势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经济师,2015,.

[2]杨征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3]张枫悦.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15.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4

会业核对, “会”即财务账面数据, “业”即业务系统数据, 顾名思义, 就是对财务账面数据和业务系统数据进行一致性的核对工作。会业核对是电信行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主要是通过定期核对相关业务系统数据与财务账面数据, 建立对应收用户电信服务费、用户预存服务费、各种卡类预存款和用户押金等数据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与业务系统核对一致的逻辑检查程序, 并及时对差异进行分析及确定处理、对相关系统数据进行调整的过程。

之所以要进行会业核对工作, 是由电信行业的特点决定的。电信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 由于其自身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 其内部IT系统的建设迅速, 基于生产管理的业务系统相对较多, 信息化程度较高。庞大的信息化系统极大的促进了电信行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规范, 同时繁杂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1、围绕电信企业财务ERP核心系统的业务子系统较多, 非常分散, 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提取维度不同, 共享困难。2、各个网络承载的平台相对分离, 系统之间功能界定不够清晰, 造成数据传送过程中的缺失或重复。3、部分业务系统的数据可以直接导入到财务ERP系统中生成会计分录, 但是系统之间接口尚未实现自动化, 需要人为干预和调整。4、大部分业务数据导入到财务账面以总额显示, 没有明细信息, 更加清楚的债权债务关系只能在业务系统中进行查询。5、各个业务系统费用计算规则不同, 出账时间点不一致, 尚未实现系统间无缝链接, 存在时间性差异。6、市场销售部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政策, 业务系统不能支撑予以支撑, 只能在系统外手工操作, 信息缺乏有效监控。

鉴于以上信息系统的缺陷和漏洞, 电信行业就非常有必要进行会业核对工作。通过对财务账面数据和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核对, 发现、分析、追踪并解决差异, 既可以促进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规避重大的系统风险和经营风险;又能够准确核算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营业收入等会计科目, 从源头上核查会计科目列支的规范性, 夯实电信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损益状况, 确保财务报表如实反映企业营运水平, 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促使其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电信行业会业核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日益显著。会业核对作为电信行业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方式, 受到了各个电信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成为电信企业内控评审、风险测评、审计检查的重点, 也已经成为国资委、监事会、审计署、外部审计师监督审计的重点。

会业核对工作涉及到电信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 涵盖市场营销政策、营业处理、系统支撑、库存管理、财务核算等五个工作领域, 涉及到财务、市场销售、信息化、产品创新、运行维护、网络管理等多个部门。目前纳入会业核对范围的主要是用户欠费、用户预存款、用户押金等三部分内容。通过努力, 电信企业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核对方法, 着重解决核对差异, 基本实现了会业核对的相符。同时在核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专用术语多, 取数口径不统一

要进行会业核对, 就必须先将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对接和翻译;但是业务系统专用术语较多, 财务侧核对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其蕴含的财务意义;而业务侧的人员由于不了解财务核算规则, 也无法及时反馈相关建议。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双方取数口径不统一, 核对人员仍在单线工作, 尚未真正形成合力。

(二) 重视余额的核对, 忽视过程的跟踪

电信企业在进行会业核对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重视对账面期末累计余额的核对, 忽视了对当期增加和减少中各个明细项目数据的核对;这就形成了“事后控制结果”的局面。不对增减变动进行详细核查与分析, 就无法得知在信息系统和经营业务的哪个环节出现了纰漏, 无法对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改造, 无法切实防范重大的经营风险。

(三) 核对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电信行业的会业核对一般都是由财务人员发起, 借助反向追踪的差异分析处理手段, 使财务和业务同步发展, 该项工作的牵头和协调职责一般都在财务部门, 财务人员相对比较积极主动, 业务系统测人员参与核对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够, 而且个别核对人员对信息系统内部运行规则和系统固有缺陷也缺乏详尽的了解, 这就造成了很多系统侧差异的原因无法进一步探究, 影响了核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 会业差异的处理过于草率, 前清后乱

由于内部提升管理水平及外部加强审计的要求, 电信行业日趋重视会业核对工作, 纷纷采用加大考核力度等措施推动工作的开展, 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对差异的处理不够谨慎, 过于随意:在没有彻底核查清楚导致差异的原因之前就将差异进行了调整, 这极易掩盖由于制度、流程设计不合理, 执行不到位或者执行差错产生的差异, 掩盖企业运转过程中的重大风险, 无法实质性解决导致差异产生的业务与系统管理问题, 也造成了差异的前清后乱, 持续延伸。

(五) 核对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目前电信企业只将用户欠费、用户预存款和用户押金等三项内容列入了会业核对的范围, 主要是侧重从营业收入流程侧对会计数据进行复核;但是从电信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成本费用侧的IT系统也在不断上线, 部分成本和费用项目也实现了业务数据直接导入财务ERP系统中, 电信企业对这部分数据的核对相对比较弱化。比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手机终端成本逐渐成为电信企业的重要支出项目, 手机终端的出入库、成本结转、价款结算等均有相应的业务信息系统支撑, 但对这部分数据的核对还没有完全实现;另外电信企业的代理代办群体庞大, 给予代理商的佣金支出占比很高, 佣金也是由复杂的佣金计算系统提取导入到财务系统, 对这部分数据的核对也相对缺乏。

三、加强电信企会业业核对工作的措施

(一) 分清责任, 建立目标明确的工作机制

会业核对工作涉及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支撑、网络设备维护、产品创新、营业前台等多条专业线和多个部门, 仅凭财务部门调度往往力度不够, 因此, 电信企业要建立会业核对工作小组, 明确核对工作的责任部门, 确定各专业线的工作职责:财务部门继续发挥一点牵头的职责功能,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定期召集碰头会议;各专业部门作为业务数据责任部门, 负责业务数据提取和差异原因分析。工作组要在在统一指标口径、分析定位会业差异原因、对导致差异的问题进行整改等方面进行横向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核对小组的工作制度、联系制度和报告制度, 从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有效推动会业核对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 加大培训力度, 财务和业务专业间加强沟通

为切实做好会业核对, 各个部门都要指派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 核对人员不仅具备熟悉公司经营政策、了解计费支撑状况等业务素质, 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韧性。通过财务、市场、计费、网络维护、营业前台一同参与培训的方式, 加大各个专业线知识的融通学习, 培训尽量用通俗简单的方式进行, 消除因为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的胆怯心理, 打破专业、部门界限, 形成部门间既分工又协同的工作氛围, 确保会业核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三) 固化核对模板, 制定标准化核对程序与方法

核对工作要想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必须要核对项目、核对内容和核对范围进行固化, 通过固化核对模板来制定一套标准的核对程序和方法。电信企业可以通过开发一套格式统一的核对报表进行规范, 报表分专业线填报, 其表样及对应的取数口径由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制定, 在工作过程中逐步规范完善报表形式和取数原则, 并长期留档保存。

(四) 重视差异原因分析, 深化业务操作规范化

会业核对差异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具体的差异原因是由于内部流程的不完善或者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到位造成的。电信行业务必要转换观念, 建立“重原因, 轻差异;重过程, 轻结果”的核对理念, 对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追查。会业差异分析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对流程设计不当或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查找, 通过整改从根本上解决差异的过程。只有通过发生额的核对, 分析原因, 定位问题, 推动财务和业务部门规范优化流程, 支撑和运行维护部门优化改造系统,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新增差异, 防止“前清后乱”。

(五) 适当扩大会业核对范围, 逐步把手机终端、佣金等成本项目纳入到核对项目中

电信行会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有收入数据的真实可信, 也要加大对成本的监控, 因此在条件成熟的企业要适当扩充会业核对的范围, 将由计费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营销渠道系统、佣金计算系统、物资采购系统等直接传入到ERP财务核算系统的成本费用逐步纳入会业核对的范围, 将手机终端、佣金等占比较高的成本项目进行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一致性的核对, 规范会计科目列支,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5

摘要:会计核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确保会计数据准确、财会报表信息真实可靠。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阐述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分析会计核算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会计核算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对策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作用

会计核算也叫会计反映,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全面反映会计主体资金流向的一种管理活动。加强会计核算对企业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够尽早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计核算相关工作,及时获取和整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零散的会计资料,再由专业人员对核算基础资料等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会计管理、财会系统管理等存在的问题,或是经营管理中的漏洞,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二是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等内部管理活动提供保障。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确保企业资金运营安全、高效。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维护、报废等环节的准确计量和记录,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杜绝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发生,遏制企业贪腐行为。三是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会计人员通过对经营活动中经济事项的准确计量和记录,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以及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会计岗位及人员配置不合理,最终导致会计账务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企业在大的会计政策上能够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但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要求不够清晰,导致会计核算管理混乱。例如:如本应计提待摊费用的项目,却未在制度中予以明确;本应递延的收入却未在核算办法中明确递延事项及规则;或是新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制定不及时,导致会计核算无章可循。此外,有的企业为了牟取私利,在会计核算上设立多套账簿,盈利的账簿是做给银行等机构看的,而亏损的账簿则是专门为税务部门设计。会计信息失真改变了会计核算管理的初衷,难以满足经营管理需要,无法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扎实。一些企业的会计资料不完整,账务信息失真问题普遍存在。会计人员在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不认真,相关资料的传递不及时,对记账所需的 审核不够严格,尤其是在原始凭证的填写上较为随意,甚至出现以白条作为入账依据的现象。会计人员填制的记账凭证要素不齐,内容不完整,账目不清晰,使用的会计科目不正确,账务处理不规范等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与账务处理不统一,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少企业的会计电算化 管理严格,存在会计资料丢失或是被篡改等问题,使得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3.企业内外部监管不到位。不少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会计核算的监管不重视。一方面,企业内部监督更侧重于对财务收支方面的监控,往往关注费用支出的合规性,却忽视了对会

计核算等原始信息的监管。在这种监管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一人多岗位或是核算管理混乱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上,记账不及时、不完整较为普遍,内部监督机制约束力不强,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此外,企业会计核算的外部监管流于形式。外部审计侧重于对重大金额、重点业务或是费用支出等方面的审计,忽视了对会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的审查,导致会计核算管理的外部审计走过场,无形中打消了会计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应准确把握会计政策,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首先,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可操作的会计核算流程,设置相应的岗位,安排专业的会计人员。同时,要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确保各岗位及人员严格按照核算流程与分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其次,企业要组织专人定期梳理现有会计核算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业务发展需要,梳理现行核算制度是否有效,对于失效的制度要及时修定,确保会计核算真实有效。最后,企

业应建立会计核算管理奖惩机制。对于能够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且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要予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对于弄虚作假、滥用会计核算政策的会计人员,要予以严惩,情节严重的报送相关执法机构。2.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财会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熟悉财经法规和核算制度,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及核算范围,为有效开展会计核算提供保障。财会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传递会计资料,严格执行 审核规定,按要求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无误。在记账环节上,应采用双人复核的模式,严格核算流程,准确使用会计科目,不折不扣执行会计核算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企业应借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资产管理情况实时传递到记账人员处,便于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企业还要加强电子 管理,安排专人负责电子 备份,以及电子 纸质版的保存,规范 整理、归档及保存等各环节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基础作用。3.加大会计核算的内外部监管力度。首先,企业应建立会计核算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及时性、可靠性的监管。要坚决执行会计核算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不能出于节约成本等原因而减少会计核算岗位人员配置等情形。其次,鼓励财会部门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会计核算内部监督。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岗位履职情况、账务核算的合规性、会计 保管等各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为内外部审查提供充足的依据。此外,企业应积极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由于外部监管机构审计专业性强,审查手段多,审计效果明显。因此,可以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主动开展会计核算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全面排查会计核算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确保会计核算流程规范、内容合规,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政策选择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的作用日趋明显,是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决策的基础,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和健康发展。笔者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和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信息 会计政策 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的作用日趋明显,是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决策的基础,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和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的基础是确认和计量,而无论是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还是再次确认和计量都要基于对一定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财务信息揭示的基础,贯穿了整个的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政策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和内在标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根本的影响。因此,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具有客观必然性。

1.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准则、制度有必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允许企业對会计政策进行选择。

2.会计业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即通常所说的“或有事项”,这种不确定性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处理方法要灵活,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为必然。

3.任何一个会计制度或准则都不是包罗万象的,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经济业务,它们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处理原则和规范。相同的业务可能出现多种会计核算方法,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

4.每一政策的选择都是对不同个体偏好以及各种可能影响的权衡,会计政策选择永远都不可能是中立的。因此,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利益动机难以避免。

5.会计政策选择应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会计管理的自主权也将逐步扩大,应该允许企业从自身特点和会计管理水平的需要来选择会计政策,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往往存在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奕实现于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倾向。因此,要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一般来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的范围内进行取舍。而在没有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时,需依靠职业判断做出合理的决策。

2.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3.适用性原则。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应当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

4.成本一效益原则。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应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更可靠和更透明的会计政策。

5.遵守职业道德原则。近年来,一些企业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可以考虑建立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个人信用档案,并对其进行资信评估,以此抑制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政策,促使企业进行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三、会计质量信息与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企业与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1.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由于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管理当局必然拥有剩余控制权,而会计政策选择正是管理当局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种体现和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然而,管理当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具有外部性。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时,由于委托方和代理方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管理当局往往不是从委托方角度进行考虑,而是从私人角度进行权衡,从而决定提供会计信息的“私人最佳”质量。在生成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夹杂有个人的主观判断,可能有部分对投资者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被管理当局主观过滤掉了,如果管理当局不恰当地运用或者滥用会计政策选择,那么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就不能保证了。但是不能据此全盘否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必要性,相反,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不仅必要,而且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外部使用者信息需求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作为会计的最终结果来看,是要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提供一套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和结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要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当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恰当时,会计系统对外输出的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就更为有用,会计信息质量就高;当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不恰当时,会计系统输出的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就会大大降低,会计质量就偏低。投资者需要决策有用信息,但是投资者是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只是从个人决策角度进行考虑。既然如此,若管理当局按照投资者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也可能导致企业整体和企业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受损。

3.所持的立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方面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反映会计处理结果的会计信息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决策的依据,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下产生的会计结果可能导致各利益集团作出不同的决策。因此,各利益集团根据会计信息评判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必须搞清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所持的立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决策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选择会计政策,都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必要时要通过表外揭示的方法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明了会计信息出现的差异。

4.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职业判断是在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一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的经验、专业知识并遵循客观、谨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过程的执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诚实、正直的品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不仅是个人的行为,通常还包含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讨论、对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参考进行决策所必须依据的各种成文资料等。很显然,会计职业判断反映了会计人员面对某些特定情况以及不确定环境下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我国新的会计规范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加大了会计处理和选择的难度;产业的知识化、企业的不断创新,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风险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使得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经营成败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水准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会计政策选择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会计政策,合理地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透明度,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企业如果不顾国家财经法规,滥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会计操纵,就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危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杨兴全.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广西会计.2000(4).

[2]张福康.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商业研究.2002(2).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7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普遍, 而且也越来越严重, 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假报表。当前, 我国企业中的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 关联交易

简单的说, 关联交易就是企业关联方直接的交易, 包括提供或接受劳务、购买或销售商品等。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或明或暗的关系, 这类交易往往是非公允性的。具体做法包括虚构经济业务, 并以此抬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赊销、或换置股权;委托或受托经营经营, 以虚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一些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利用关联交易的结果。

(二) 利用制度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会计制度开始暴露出很多缺陷, 一些企业利用这些制度上的缺陷, 以获取私利, 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 如果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应当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这显然是由企业主观决定的, 因此, 就出现某些企业隐瞒固定资产已达到可使用的情况, 固定资产建成完工后仍然将利息资本化, 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 虚构或隐瞒交易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虚构或隐瞒交易, 一方面虚构交易以增加账面销售收入或其它收益, 如虚构进账单或对账单, 虚增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 隐瞒交易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会危及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 造成企业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产权不明确

模糊不清的产权归属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由于产权不明确, 导致企业会计缺乏有效的监督, 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往往导致会计信息的扭曲和失真, 同时, 产权界定不明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督, 企业内部信息很难做到真实透明。

(二) 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的会计活动以《会计法》为法律依据和准绳, 而现行的《会计法》却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规范不具体, 操作性差, 容易给人以可乘之机;对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视不够, 尤其是责任规定不明确;处罚标准不够明确等。在一定程度上说, 《会计法》并不够严肃, 很多法律条文仅停留在条文层面。

(三)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劳动成果, 因此, 会计信息的质量与会计人员息息相关, 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 会计人员需要对组成会计信息的所有要素进行确认,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将对最终的会计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专业素质外, 职业道德素质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影响, 如违背会计法规, 迎合领导做假账;在领导的要求下, 受理假凭证、做假帐、编制假报表, 弄虚作假等。

三、强化会计监督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入世后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就目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原因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会计监督: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企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

制度企事业单位应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 强化财务约束, 从而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二) 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政

府部门应当健全会计机构体系, 加强会计的法制化, 建立一支完善的负责立法、执法、监督的队伍。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完善监督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努力做到“有法可依、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 建立“透明”的会计公开体系, 加强社会对会计体

系的监督提高认识, 在全社会相关部门大力宣传以会计法为中心的有关会计法规及实施细则, 以增强各级领导、各会计主体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会计部门的账务系统“透明化”, 并完善会计的外部监督系统。会计部门应该定时、定点账务公开,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外部监督系统监督。

(四) 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完

善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要严加处置。

四、结束语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掩盖体, 从而使一些非法牟取利益的手段得以运作, 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群众对国有企业的不信任, 从而引起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信息统计数据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一些国有企业数据发生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变化, 从而无法实事求是, 不合实际, 这种情况的蔓延使国家对于市场内经济的判断出现失误和偏差, 在一些宏观调控的手段上面出现失误。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还有可能导致国家对于未来的一些规划和目标也不切实际, 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 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

国有企业中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国家的利益遭受损失, 危害市场秩序。很多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为了牟取暴利或者是减少一些纳税等等而让会计进行账目上面的篡改, 利用信息失真来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把一些国家财产装进自己的腰包, 无视国家的法律, 导致很多的国有资产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依托上面白白流失。

3. 影响国家财经政策的正确制定

国有企业是一切企业的领导者和领路人, 国家政策的制定一般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要的考查基础,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导致国家在考察的时候由于真实数据的篡改而出现失误, 降低了国家经济法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同时也不利于国家一些经济法律的顺利实施, 影响着国名经济的顺利发展。从另外一方面来讲, 会计信息失真也是对国家法律的忽视和不尊重。

二、如何强化财会基础建设

1. 加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财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素质的提升则意味着质量的提高, 加强对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既包括思想道德的培养也包括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1)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身为会计人员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恪守道德底线, 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 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违背职业道德和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会计人员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诚信做人、做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有着自己的原则。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几乎都是由于会计经受不了上级的压迫或者是利益诱惑而导致的, 很多的会计人员在利益的面前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篡改企业的账目数据, 违反国家的法律办出逾越道德的事情。所以为了避免今后会计信息的失真, 保障其真实性, 首先要加强的便是对人思想的培养, 思想是一种力量, 也是一种意志, 在思想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会计人员的工作会越来越规范, 会计信息也会更加的真实, 保证企业各方面数据的统一,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正当利益。

(2) 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

时代在不断进步, 不管是在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 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不会被抛弃。另外在新形势下国家的一些政策、制度和企业的内部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必须不断的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今天已经告别了那个拿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就完成统计分析的时代, 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情况下, 需要运用新的科技和手段到会计工作中去, 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思维。目前很多国有企业中会计部门几乎都是由一些老员工组成, 虽然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经验丰富, 经历很多, 但是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却不是很了解, 没有经历过专业的会计培训, 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效率低下, 出错率比较高。对此, 企业应该定期的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将当代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手段传授给员工, 使员工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 以便在具体的工作中提高效率。另外在招聘的时候要更加的严格, 全面的考察应试者的整体素质, 保证后续员工的整体质量。

2.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财会知识的教育

企业的负责人起着领导全局的作用, 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财会知识的教育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信息失真的现象, 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让负责人明白《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一些法律里面的具体规定, 明白违法的危害和严重性, 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的严格和有序, 避免一些让会计篡改数据事情的发生, 同时严格的要求会计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计算, 保证数据的真实, 从而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和经济在发展中的稳定, 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

3. 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统计和管理

今天社会飞速进步, 各种新技术也是不断的涌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予社会生活很多的便利, 同时也在财会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财会工作方式来讲, 利用新的手段可以全面的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即使是一些很复杂的数据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可以既快速又精准的进行分析、解决。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一个完善的系统, 便于企业内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例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信息数据总库, 各个阶段的信息要及时的输送到总管理库中去, 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效率又可以避免在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失真而造成一些对国家或者是企业利益的损害, 同时也便于整体数据的分析, 整体数据的精准显示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日后的目标制定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4. 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的行业来说, “管理”和“监督”都是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条件。在财会工作中加强管理和监督也是避免信息失真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发生的经济纠纷不断, 这些都和企业的制度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制度的松懈导致很多的不法现象有机可乘, 所以应该在接下来的企业发展中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工作审批制度, 例如在一些财务的支出上面要进行严格审核, 由各个阶层的负责人进行审核批准才可以拨款, 严格的把握每一笔资金的数额和去向, 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资金使用的正确性, 并且在多级批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失真,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加强审计部门的工作, 对会计工作进行严格正规的审理, 保证在审计工作中的公平, 对于不合理的财务支出和数额进行严格的调查。同时也要保证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严格的遵守《审计法》的各项规定, 确保审计的公平和严格。保障企业内人员的分工, 全面的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严禁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

5.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约束, 建立诚信档案

目前很多的财会从业人员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假账现象不断,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目前国家对于会计工作这方面的惩治力度不够, 无法给财会人员精神上的压力和警示, 权威性不强。所以今后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部门应该对会计的信息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 实现全国联网。例如一旦发现会计人员出现造价的现象必须严格的根据《会计法》里面的内容对会计进行严格的处罚, 吊销资格证, 对于违反现象严重的要调离会计岗位, 永远不再聘用, 通过全国联网使违法犯罪的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黑名单, 这样的严厉处罚才会让更多的会计人员有所警惕, 引起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重视, 在工作的时候会严格的遵守职业道德, 从而在国家法律的权威下严格的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证日常工作中的有序性和正确性, 不做违法的事情, 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结束语

当今会计信息的失真和财会基础建设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加强财会基础建设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信息失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利益损失, 可以更好的保障社会和市场秩序的稳定, 增强人们对国有企业的信任感。所以在今后应不断的加强对财会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素质的培养, 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 进一步提升财会工作的基础建设, 避免信息的失真, 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摘要:近年来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形式的日益丰富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是一种凭证和工作程序的要求, 直接关系着工作质量和可信度。但是近些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 给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强化财会基础建设成为了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是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进行探讨, 并提出几点强化财会基础建设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财会,基础建设,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程国敏.加强财会基础建设,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3:35-36.

[2]李秋蕾.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12.12.23.

[3]石晶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2014.09.17.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9

为此, 我们对现有鉴定报名工作进行改进, 以电子照片为依托, 采用网络技术, 实现照片信息化采集、网络化传输和规范化管理,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 目前我局在采用电子照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电子照片要求: (1) 图像格式:JPG。 (2) 图像背景:白色。 (3) 命名原则:"身份证号+姓名.jpg", 中间不能有空格。 (4) 尺寸规格:2寸电子照片尺寸规格为413像素 (宽) ×626像素 (高) , 由鉴定站统一打印, 用于办理《职业资格证书》;1寸电子照片在2寸基础上进行修改, 尺寸规格不作要求, 文件大小<20kb, 用于办理考生《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准考证》。通过两年的应用, 发现我局各基层站段上报的电子照片有两种:一种是照相馆专业人员拍摄修改的比较规范;一种是考生自己拍摄修改的 (大多站段采用这种) 不达标。这些问题挫伤了鉴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鉴定工作的开展。

(一) 2寸电子照片

(1) 尺寸不达标。个别站段上交的2寸电子照片尺寸不达标, 出现了诸如:413像素 (宽) ×578像素 (高) 、413像素 (宽) ×591像素 (高) 等尺寸规格, 不达标的照片在批量打印时, 就会出现大小不一, 还需逐个手工调整, 降低了工作效率。

(2) 照片变形, 模糊、清晰度不高。个别站段使用不当的照片修改方法, 人为破坏照片长宽比例, 随意降低照片分辨率, 结果导致照片人像变形, 模糊、清晰度不高。

(3) 图像位置不符合要求。职工用相机或手机拍摄的照片会有半身像、大头像、身子倾斜、尺寸不达标等, 而基层站段鉴定管理人员又没有严格按照要求修改, 不能作为证件照使用。

(4) 照片命名错误。我们打印合格人员2寸照片, 是根据照片名字提取的。在实际的应用中, 常出现由于照片命名与《鉴定申报信息录入模板》不一致导致照片无法提取。

(二) 1寸电子照片。

(1) 逐张修改, 效率低下。目前, 电子照片在由2寸修改为1寸时, 各基层站段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逐张修改, 不能批量进行, 工作量极大。

(2) 个别照片太大, 无法导入考务系统。个别站段反映有些照片在由2寸调整为1寸时, 压缩到极限, 也不能小于<20kb, 而且图像也不清晰, 不能导入考务系统。

(3) 《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提取的照片需逐个手工调整。将1寸电子照片库与《鉴定申报表word模板》、《鉴定申报信息录入模板》关联生成鉴定申报表时, 照片部分显示不统一, 有些刚好适合设定的照片框, 有些过大或过小而不适合照片框的需再逐个手工调整, 费时费力。

2 问题解决方案

(一) 2寸电子照片。

(1) 利用简单易用的小软件, 修改出标准的2寸照片, 解决尺寸不达标、照片变形模糊和清晰度不高、图像位置不符合要求问题。分析2寸电子照片存在的问题, 考虑我局各基层站段电脑配置以及鉴定管理人员电脑使用水平, 功能太强大、太复杂的的照片修改软件不易于应用, 下面我以ACDSee 9.0这个小软件结合职工用手机对着墙自拍的照片粗浅讲一下电子照片的修改过程, 解决我们工作中碰到的上述问题。

步骤1:首先打开acdsee9.0程序, 选中程序左侧要修改照片的文件夹, 找到要修改的照片并双击打开。

步骤2:选择工具栏按钮"缩放大小", 出现图2-2中右侧"调整大小"工具栏。

步骤3:图2-2所示, 首先将照片缩放到适当大小 (宽度和高度的设定依据人像在整张照片中的位置, 若人像较大, 位置较正, 则宽高接近413像素 (宽) *626像素 (高) , 反之则远离) , 本照片设定像素高度为800, 宽度自动调整。设定后, 点击"完成"按钮, 则图片返回到图2-1所示界面, 选择工具栏按钮"裁剪", 在出现图2-3中将宽度和高度像素修改为413和626, 则照片中出现413像素*626像素裁剪框, 将裁剪框移动到合适位置后点击"完成"按钮, 则照片修改完成, 保存即可, 如图2-4。

(2) 建立统一规范的校验程序, 及时发现2寸照片命名错误。2寸照片错误命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身份证号与姓名之间有空格;二是姓名与".jpg"之间有空格;三是电脑系统"文件夹选项"中"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被设定后, 看不到照片名字后缀".jpg", 在隐藏的".jpg"之后重新加".jpg";四是身份证号或名字错误。如果有统一规范的校验程序, 可以批量校验照片命名, 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 我将考生个人信息与照片库关联, 建立《照片校验模板》。为了更直观, 我用一张彩色卡通图片作为模型制作模板, 该模板可以显示30张照片, 照片下方显示个人信息。按照操作步骤生成该报名批次所有人的照片, 若照片中显示的是作为模型的彩色卡通图片, 则说明该考生照片命名错误, 对照错误类型, 及时进行纠正。该校验方法一目了然,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 1寸电子照片。

针对电子照片由2寸修改为1寸碰到的三个问题, 我们还是利用ACDSee 9.0这个小软件, 达到批量修改, 修改后的照片既能满足<20kb的要求, 又能满足生成《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时照片刚好适合设定的照片框。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首文打开acdsee9.0程序, 选中程序左侧要修改的文件夹, 中间出现要修改照片的列表, 全选所有照片后, 点击菜单项:工具→调整图像大小, 出现"缩放图像大小"对话框。

步骤2:在出现的对话框中, 选择"实际/打印尺寸 (A) ", "单位"设定为"厘米", "宽度"为"2.5", "高度"为"3.5", "分辨率"设定为"120", "保持原始外观比例"要选中。设定完成后, 点击"开始缩放尺寸"按钮, 则所有图像都调整为符合要求的1寸电子照片。

注: (1) 一寸照片宽高尺寸还可以用厘米表示:2.5*3.5 (cm) , 依据上述标准设定, 生成的鉴定申报表照片刚好能适合照片框大小, 不用再逐个手工调整;

(2) 分辨率。将照片调整为20kb以下跟分辨率有关, 分辨率越高, 照片越大, 分辨率从72至600不等, 经测试, 分辨率调整为120时, 则照片大小满足要求且图像清晰。若个别照片超过20kb, 则单独修改时降低分辨率或用QQ截图即可满足要求;

3 取得的效果

电子照片实行以来, 受到了广大基层站段鉴定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 极大提高了我局鉴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共建美好郑铁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减轻了基层负担。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手机等设备, 借助于局域网、互联网等网络, 实现照片拍摄电子化、报送网络化功能, 有效减少了基层站段鉴定人员往返路局报送资料频次, 减轻了基层站段工作负担, 也为全局增收节支做出了贡献。同时, 也为鉴定不合格人员退还照片提供了捷径, 既简化了步骤, 也方便了操作, 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

(2) 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建立《鉴定申报表word模板》、《鉴定申报信息录入模板》, 将电子照片用考生身份证号和姓名作为唯一标示进行命名, 通过数据调用, 批量生成带考生照片的《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和《准考证》, 既避免了因职工重名而带来的错误操作, 又避免了基层站段鉴定人员重复挑拣、粘贴照片带来的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等问题,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提升了工作质量。我们建立《合格人员照片打印模板》, 将电子照片与合格人员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对接, 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所要粘贴的照片一一对应, 有效提高了鉴定信息质量。同时, 将电子照片按照基层站段、合格人员、批次等进行分类管理, 规范基础工作, 有效杜绝了《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厚薄不一, 不易归档和保存等弊端, 极大提高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10

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进而在高校间竞争中保持优势, 是各大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校面对的现实问题。我校作为一所面临激烈竞争的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 充分依靠各院系特色和优势学科强化教研并获得了大批成果。其中, 我校充分把握住了国家会计信息化第二次浪潮带来的新机遇, 创造性地把会计信息化教研作为会计学等学科建设的特色与重点, 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强化教研, 不仅先后助力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级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和优秀教学团队以及省级特色专业等的建设, 同时注重服务地方经济, 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和省内外企业的合作, 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强化会计信息化教研助推欠发达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新路径。

1 欠发达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建立的、保证高等院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延展性、独特性与时限性”等特点, 根据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就是学科建设的水平。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而言, 其资金投入、学科起点、招生对象等方面与部属院校或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相比都处于劣势, 通过学科建设提高这类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更大的难度和更现实的意义[1]。

学科建设的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往往要看其学科建设的水平。菏泽学院是位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新上本科院校, 底子薄、优势学科少、核心竞争力缺乏。学院正在进行建设的学科往往早已是国内众多院校的优势学科, 如我校建设的会计学等学科就是国内众多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 会计学科建设对于建校晚、师资薄弱和资金缺乏的我校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只能借力会计领域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2 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会计信息化新浪潮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下, 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信息功能的日益加强, 促使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和内容不断扩大, 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更加凸现, 这促进了会计学科中一个新领域--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和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财政部2009年4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下称《指导意见》) 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 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 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此, 我国会计信息化新浪潮开始了。

2.1 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 , 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 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 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以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2]。

2.2 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2.2.1 全面性

会计信息化不仅包括会计核算, 还包括会计监督、预测与决策, 是对会计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要求将会计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建立全面、高效的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

2.2.2 及时性

会计信息化要求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 每一次录入会计数据都会及时影响所有与录入数据有关的会计信息输出窗口, 会计信息系统将自动地从账务处理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 某一会计账户发生的变化将会及时反映到财务报表各相关项目中。在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中, 查询某一上市公司的最新会计信息就像登录门户网站获取最新时讯一样方便、快捷。

2.2.3 多元性

会计信息化的多元性表现为搜集、处理及提供会计信息形式的多元化。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既可以收集货币信息也可以收集非货币信息, 既可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以提供非数字化信息, 既可提供本国文字会计信息也可提供外国文字会计信息。事项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强调以“原始凭证”提供所有可能与决策者有关的经济事项信息, 而XBRL的快速发展更是极大改变了传统会计提供信息单一化的状态。

2.3 会计信息化新浪潮发展趋势

2.3.1 会计信息化软件向管理型、决策型和智能型发展

我国会计以及管理软件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会计核算软件起步, 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企业ERP管理软件为主直到21世纪初全程电子商务平台的提供和应用, 产品功能上的丰富和升级标志了会计信息化软件向管理型、决策型和智能型方向发展的趋势。

2.3.2 虚拟企业会计将成为经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会计模式

虚拟企业是以市场机会为存在契机, 以网络为纽带, 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企业组成的临时同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在网络上组成虚拟组织, 而作为一个联盟体的虚拟企业需要正确独立核算日常经济活动, 并据此在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间进行利润分配, 从而给传统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3]。

2.3.3 会计信息化发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和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 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进行决策, 这使得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来防范可能产生的舞弊和犯罪行为。同时计算机审计不仅要进行数据文件的审计, 还要对应用程序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计,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3.4 XBRL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2009年财政部在其发布的《指导意见》中着重强调了XBRL的重要地位。XBRL能够提升企业财务报告网络发布的质量, 是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都要求上市公司基于XBRL标准发布财务报告。

2.3.5 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 企业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激增。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要熟悉财会业务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是集核算、管理和决策于一身的具有新型思维的综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3 借力会计信息化教研加强会计学科建设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

会计信息化新浪潮在给我校会计学科教学带来冲击的同时, 也给我校会计学科建设带来了重大契机。我校敏锐地关注到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积极引进该领域高学历人才, 并推动部分会计教师转型, 通过不断创新的会计信息化教研和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先后建设成功了中外合作办学、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特色专业等多个项目, 为助推我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3.1 借力会计信息化教研转变我校会计学科教学理念

根据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 我校会计信息化教研立足原有条件, 构建了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本、专科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 并且改革本、专科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使毕业生真正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我校鼓励财会类课程教师在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前提下对传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调整与改革, 这不仅有利于整合财会类专业既有资源, 而且更好地促进了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我校在转变会计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整合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 并将会计信息化理念贯穿于经济系各专业的财会类相关课程中, 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起了会计信息化的整体观念[4]。

3.2 借力会计信息化教研改革我校会计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我校始终把突出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心地位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 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研究与改革, 使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规范化。会计信息化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根据新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逐步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基础教学设备的投入, 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设施, 加强对企业管理电子沙盘和新型会计信息化软件等教学工具的利用, 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在我校合作企业的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创造性地提供运用会计信息化工具解决现实财务和会计问题的机会, 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

3.3 借力会计信息化教研加强我校会计团队建设

我校对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 我校积极引进具有较高财会理论水平和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双师型高学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我校鼓励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定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 培养其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教研要求。我校以国内会计信息化教研领域的先进院校为追赶目标, 以学科带头人培养青年专业教师开展教研为抓手, 使得青年教师在会计信息化领域教研工作中突飞猛进。我校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会计信息化专家开设前沿讲座, 鼓励全体财会类课程教师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 以消除传统会计与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之间的隔阂, 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型会计教学团队。

3.4 借力会计信息化教研进行校外联合、校内合作和社会服务

我校选派多名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与我校联合办学的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进行访学交流,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省级和国家级会计及会计信息化学术盛会进行学术交流以提升会计信息化教研水平。我校还加强了与地方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合作, 在多家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实习实践基地, 努力将取得的教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校努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师资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为各级各类单位和部门培养高端会计信息化人才以提高其财务和会计工作效率, 借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

4 强化会计信息化教研带来的学科建设成效及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情况

4.1 师资建设和会计信息化教研情况

我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结构非常合理, 全部为教授或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 其中还有多名具有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及海外学习经历的双师型教师, 在从事会计信息化教研过程中获得了菏泽学院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十佳教师、校级重点学科主持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等多项荣誉称号。我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承担了多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厅和学校科研课题, 并在《财会月刊》、《会计之友》和《财会通讯》等财会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会计信息化领域教研论文20余篇, 编著会计信息化教学和实验教材多部, 先后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一等奖、市级社科联及软科学一等奖以及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多项重要科研奖励, 多项国内领先的教研成果已经在社会各界推广应用, 构建了一支拥有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会计信息化教研团队, 并初步建立起了系统的会计学科教、学、研体系。

4.2 重点学科等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我校将会计信息化教研打造成我校会计学和财务管理重点学科的特色, 切实运用到对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约1500余名在校生的教学当中, 并且取得可喜成果。2007年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开始合作办学, 成为我校截至目前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9年和2011年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科先后建设为校级重点学科, 2010年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建设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2年《基础会计》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总之, 会计信息化教研工作在我校以上各类项目建设中均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未来我校将不断加强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重庆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等国内外兄弟院校会计信息化教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助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科从重点学科向优势学科的转变, 这终将大幅提升我校在会计、财务管理及其信息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4.3 服务社会及学生就业情况

在会计信息化教研及会计学等重点学科的强力支持下, 我校财务管理本科和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专科等专业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有率接近100%,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80%以上, 2011年毕业生中最高分193分首次进入了全国金榜, 拥有会计信息化背景的会计类相关专业学生考研和专升本成功率则一直居高不下。我校会计信息化教研工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与菏泽市财政局、牡丹区财政局和菏泽市技术学院等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并在牡丹区财政局等单位举办了多期会计信息化业务培训班。我校在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和GLG集团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会计信息化实习基地, 由于我校培养的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学生不仅具备传统环境下手工会计工作能力而且能够满足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在实习时就由于其财会从业能力全面而大受实习单位欢迎, 往往未到毕业就被实习企业一抢而空。

摘要:如何获取核心竞争力并在高校间竞争中保持优势, 是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校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把会计信息化教研作为会计学等学科建设的特色, 菏泽学院探索出一条助推欠发达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研,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哲学.以学科建设促进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4) :36-39.

[2]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 1999 (11) :34-36.

[3]万希宁, 郭炜.会计信息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70-374.

论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11

关键词:会计 职业判断 信息质量 问题与对策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同时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对某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某些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职业判断以应有的重视,对职业判断的研究就更少;在会计实务中,会计职业判断常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从而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领域的新名称,就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主要有:

1.主体因素。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素质。由于我国会计人员在计划经济中形成的照本执业的习惯,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职业判断能力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出现了谬误的判断的可能性较大。

2.客体因素。主要指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越高,其误判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复杂性越低,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越低,其误判的可能性越少。

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1)利益相关者的自利本性使他们追求各自的自身效用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或投资人、债权人、管理当局、雇员、政府等。自身效用最大化就是追求最大限度地获得自身利益。当条件成熟时,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会转化为对会计的操纵行为,操纵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进行财务欺诈、利润规划和盈余管理,这时会计职业判断完全背离了必须遵守的原则,其目的变成惟一的目的,就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只有当诚信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利益相关者才会讲诚信。(2)契约的不完备性。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对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规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在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性甚至冲突、矛盾的地方。当契约的一方认为违反契约的规定或利用契约的不完备性可获得的效用,比履行契约所获得的效用要大时,就会放弃履行契约而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3)造假成本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即使被发现,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小,处罚力度小。

4.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要求。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作为会计信息集中体现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企业会计政策的综合反映。因此,衡量财务会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基本上就能衡量出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政策水平,即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在会计实务中,很难找出特别明确的标准去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就一般意义而言,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应该满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质量特征。此外,财务会计报告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编制,能体现企业的自身特点,切合企业的实际,以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当前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同国际会计惯例保持协调,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要求会计能够及时地为风险识别和控制提供信息。这一切都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作后盾,但是目前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令人担忧,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会计信息失真之势却愈演愈烈。

1、准则化会计制度和制度化会计思维之间存在差异。尽管各国经济环境不同,会计规范的形式也不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协调各自的会计核算标准,会计国际化趋势非常明显。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也是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逐步实现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不但要有一套和国际会计惯例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而且要有与会计准则相适应的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尽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技术层面,准则又不同于制度,它侧重于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原则,针对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了规定,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提供了约束,在选择政策与方法时就需要会计职业判断;而制度则侧重规范记录和报告的过程,是对于具体会计记录和如何编制会计报告做出详尽、具体的规定,这一过程相对而言已经程序化与固定化,较少需要会计职业判断。从我国情况看,由于长期以来采用会计制度的规范形式,会计人员养成了“逆来顺受”的被动式思维模式,不善于独立进行会计判断,其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2、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与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矛盾。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股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信息披露制度,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以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来看,会计信息虚假、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现象屡屡发生,已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性失真,即是利用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操纵;二是非制度性失真,即由会计造假,或对会计政策误解或适用不当造成。由此可知,不管是制度性失真还是人为的会计造假,都同会计判断尤其是和道德判断相关。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优胜劣汰,经济上的弱者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如果要其执行于强者有利的诚信原则,且获得相同的经济利益,那么其付出的成本将要远远大于强者所付出的成本。弱者要生存下去或者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采取的办法只能是放弃诚信以降低成本。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个别“会计人”由于缺乏自我约束,不注重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或屈从于管理当局的压力,或与管理当局合谋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会计信息由“公共产品”演变成了私人谋利的工具。因此,不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判断能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则难以实现,会计信息也难以保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滞后于会计执业环境的变化。一是会计人员职业意识较差。在我国,一直延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在会计制度中规定了明确的会计科目,并对各科目的内涵及其包括的内容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出简单的是非判断。此外财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也限制了会计人员作判断的范围。因此,不善于用职业分析和职业判断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面对目前提出的职业判断要求,一时难以理解和适应。二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无法正确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在较长时间社会经济活动较简单,对会计的要求不高,会计理论发展缓慢,限制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障碍。虽然目前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会计人员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会计人员现有所面对的会计环境更复杂和更丰富,新制度的要求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这些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三、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1.自觉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习惯。这是正确运用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在主观上也要求会计人员建立一种职业判断的意识,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坚持诚信原则和遵守职业道德。诚信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地对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合法合理的判断。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企业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会计人员的诚信是企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诚信的会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3.坚持独立原则的同时必须合理权衡各方面的关系。独立原则要求会计人员不要盲目依从企业管理层的意见而放弃应有的判断原则,应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下合理借鉴其他企业对同类会计事项的处理,不要把思想限制在过去的判断方法和结果中,应以求真务实态度对待会计职业判断。

4.坚持合法原则。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或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法判断,在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应选择符合一般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乎常理的判断。也就是说,会计职业判断只能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判断和选择,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原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精神实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5.坚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每一次判断都有充足的依据为基础,以免造成判断偏误。在出现多个备选方案时,应按照谨慎原则,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使用识别衡量和序列衡量方法选择最优方案。识别衡量是指确定判断对象(某一备选方案)与判断标准相符合的程度。序列衡量是指把判断对象按一定标准排列起来后,衡量其各自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6.坚持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它要求职业判断的依据或方法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不同时间出现的、相同的经济业务,无论同一个会计人员或不同的会计人员都应该运用相同的判断方法。对于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也应遵循一致性原则,避免会计人员无法判断,或因滥用会计原则引起的判断过度,或因没有合理运用会计原则引起的判断不足。

7.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需要花费成本。只有当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高于其成本时,才值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收集、整理、编制报表、查核鉴证、分析及解释所花费的代价等,甚至还包括为披露企业经营情况而在同业竞争中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些成本大部分是由企业负担,但也可能转嫁给报表使用者。至于会计信息的效益,对企业而言,可能增加经营效率,获得资金的融通或吸引投资;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可充分了解投资报酬及风险,使其资金处于最佳运用状态,与此相对应,社会经济资源也可得到最优配置。所以,人们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抉择企业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8.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行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管理会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相关知识是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外语等知识,这是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条件。会计人员不仅要面对企业经营中不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高度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它是会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善于收集有用的资料和总结经验,扩大知识面,提高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研究,2003,(4)

2、徐玉德 《论会计的真实性与会计职业判断》[J] 财政部财网站 2008年7月14日

3、杨宗昌 《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J].会计之友,2006.11

4、韩天梅. 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 篇12

一、我国换股合并运用权益结合法的原因

从会计的发展来看, 会计作为一门方法科学, 必须依存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技术方法及其理论支持。我国企业合并选择权益结合法, 与特定的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完善, 决定了企业换股合并时权益结合法的运用。

采用购买法对换股合并进行会计处理, 必须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我国证券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占绝对控股地位的非流通国有股的大量存在。在换股合并中, 被并公司的非流通股难以计量, 同样主并公司换出的非流通股也难以计价, 因而公允价值难以有效确定。而且从社会公众股流通的市场看, 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许多股票的市场价格不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如果仍然采用购买法进行处理, 不仅存在着公允价值难以计量问题, 而且还可能存在很多的利润操作行为。权益结合法以被并购企业的账面价值为基础, 不存在上述问题, 成为无奈但可行的选择。

2. 以权益结合法处理企业之间的换股合并与我国颁布的其他会计准则相暗合。

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权益结合法对被并购企业的会计处理以账面价值为基础, 而购买法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财政部于1998年和1999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 这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然而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出现了很多损害投资者利益、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 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2001年财政部对这两条准则进行了修订, 改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为账面价值, 有效地防止了上述漏洞的出现。这说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 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有其合理性。

二、权益结合法的缺陷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虽然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运用较多, 但如前文所述, 权益结合法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权益结合法下, 企业资产和负债以账面价值入账;合并收益包括了被合并企业在合并前所实现的收益;合并产生的相关费用一般作为管理费用冲减当期损益。这就存在着企业为了粉饰其经营业绩而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例如: (1) 通过年末突击合并其他盈利企业, 增加收益; (2) 权益结合法未提供被合并企业合并前隐藏的资产或负债, 也未按公允价值计价, 会形成秘密准备, 进而以较低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调整合并企业未来收益等。

权益结合法下, 企业合并存在着利润操纵的可能, 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将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方面, 大股东和高层管理者利用权益结合法操纵利润,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粉饰经营业绩, 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 从而损害、侵占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 中小投资者、债权人由于无从获取该合并企业的完全信息和实际经营状况, 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做出判断, 在受到欺骗与利益侵害的情况下, 必然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三、权益结合法下合并会计信息披露的构想

当前,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面的制度仍不完善, 权益结合法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合并报表信息披露。

编制合并日及合并当期期末的合并财务报表,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应按原账面价值计量;合并利润表应当包括合并前及合并后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即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年年初至合并日以及合并日至当年年末所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应单列项目反映;合并现金流量表应当包括合并前及合并后的现金流量。通过合并日的报表可以反映出各合并企业的经营情况, 也是对合并日的鉴证。

权益结合法下, 应按照合并后企业会计政策追溯调整, 编制参与合并企业合并前三年的会计报表及模拟合并报表, 防止企业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利润操纵。

2. 合并会计信息附注的披露。

(1) 合并所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说明。限于权益结合法的运用条件, 合并的形式首先必须是换股合并;其次,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IAS22规定合并企业必须规模相当才能采用权益结合法的条件过为严格, 目前在我国并不适用, 因此可以美国APB No.16号公告作为借鉴, 但应取消关于参与合并企业性质的规定条件, 即: (1) 在开始实施合并计划前的两年内, 每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的, 不是另一公司的子公司或受制于某一公司的经营实体。 (2) 在实施合并计划前, 参与合并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立的, 没有任何一方拥有另一方10%以上的具有表决权的普通股, 同时不能被其他任何公司拥有全部或多数股权。因为在我国, 很大比例的上市公司背后往往存在一个与其密切联系的集团控股公司, 以1999年为例, 85.82%的大股东是以一个企业的名义出现, 且这85.82%中有69.21%是集团公司。

(2) 合并日的说明。权益结合法下, 合并日是指参与合并企业之间实行股权联合的日期, 可按以下两个时间的先后确定: (1) 将合并的重要条款正式告知任一合并方的股东之时; (2) 通知任一合并方的股东签署换股协议之时。

(3) 参与合并各企业的名称和情况说明, 特别是企业所在行业或类型说明。知识经济时代, 许多企业中无形资产占了很大比例, 高科技产业表现尤为突出, 在权益结合法下, 由于不考虑商誉, 大量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反映在合并报表之中, 因此有必要对此类企业慎重对待, 对其情况予以说明。

(4) 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数量及定价原则, 以及参与合并各方交换有表决权股份的比例。

(5) 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的收入、净利润、现金流量等变化情况, 或者合并日至年末的收入、净利润、现金流量等变化情况以及内部交易的金额等。

(6) 被合并方对同一交易或事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所作调整情况的说明, 以及因调整对被合并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7) 合并后有关合并企业重大资产处置的说明。特别是对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处置的说明, 看其是否符合有关资产处置的规定: (1) 正常经营中发生的对重复或多余生产能力的处置。 (2) 由于政府的政策规定或法院的判决或者出于对这类事件的合理预期而对资产进行处置的情况。 (3) 不良资产的处置。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 以及是否符合规定应进行原因说明, 并对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处置收益单独披露, 以查看其对企业总体收益的影响。

3. 披露合并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

摘要:本文分析了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换股合并市场中普遍运用的合理因素, 论述了权益结合法的缺陷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并从完善合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权益结合法下合并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构想。

关键词:换股合并,权益结合法,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A.比姆斯等著.储一昀译.高级会计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肖正再.市场导向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会计研究, 2007;5

上一篇:赛后场馆下一篇:伪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