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本

2024-09-29

伪装成本(精选7篇)

伪装成本 篇1

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民主在反映群体意志的同时,也体现着个人偏好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个人偏好如何凝结成群体意志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个人偏好表达是否真实理应被看作是重要的公共问题。协商民主,简单的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1]在协商民主制下的政策博弈中,个性欲望往往通过偏好来表达,可是群体的共识却并非来自个体偏好的简单叠加,社会选择也绝不会是个人偏好的直接汇集。民主虽然通过多数规则产生的选择结果,获得参与者偏好的集结;然而由于各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原因,公民的偏好是否被真实地表达,是否由于某些原因而被伪装,所有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到民主选举的结果。

一、偏好伪装的内涵

偏好伪装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压力下,一个人隐瞒自己真实欲望的行为。[2]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中,必然要遇到许多价值和利益选择。生存必然是最基本的需要,但是人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他还要从事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追求尊严而体面的幸福生活,享受生命中的各种价值,为自我实现而努力。然而,在利益分化、资源有限的现代社会里,对于人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各种价值之间不是完全一致的,那就不可能二者兼得,每个主体都需要对他的价值进行排序,这种对于生命中价值的排序就是“偏好”,它既是个人对于利益的一种理智地权衡,又是个体对于需求的一种情感倾向,但是当一个人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偏好,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被迫隐瞒自己的价值排序时,就会出现“偏好伪装”。

每个个体的偏好都是不尽相同的,偏好的差异正是协商得以进行的现实社会条件。对于单个个体来说偏好无所谓好坏,它只是个体对于人生价值的排序与选择,它的性质只是个人行为。假如我仅仅是数百万选票中的一票,我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收集候选人的详细信息呢?因为我个人的选票或意见根本无足轻重。但是当个人诉求汇集在一起,需要对公共事务做出决策时,群体内或群体间偏好的分歧与利益的不一致就成为需要借助我们称之为民主的手段加以解决的政治问题。但是,群体的共识并非来自个体偏好的简单叠加,社会偏好也决不是个人偏好的简单汇集。在各种偏好的竞争中,公众的个人偏好表达会由于本身固有的政治冷漠或投票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人性中的从众心里而被轻易转换,这种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予以伪装的偏好必然将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协商民主下偏好伪装的可能

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源于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政主义。自由主义将偏好看作是固定的,认为投票就是偏好的聚合过程,投票结果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但是,协商民主论者对自由主义民主的偏好聚合提出了批评。首先,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埃尔斯特就指出“事实上,从直接可观察的意义上讲,偏好从来都不是“特定的”。人们的偏好可能受到那些相同偏好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可能伪装自己的偏好。在两种情况下尤其如此:第一,存在各种涉及风险的预期遗憾;第二,真实偏好本身可能完全依赖于可行的背景。“偏好可能受到适应什么是可能的、其他人会做什么或者人们在过去做了什么的影响,或者它们可能会受到尽可能与这些相区别的期望的影响。在所有这些情形中,偏好变化的来源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个人之外。”[4]如果偏好是变化和隐藏的,那么投票所聚合的是否是公民真实的偏好就值得怀疑了。对于同样一张选票来讲,人们所持有的偏好表达的需求是不同的。一项提案受到大多数人的微弱喜爱,却遭到少数人的强烈反对,那么仅仅按照民主的多数规则来通过它,就难以体现对于公民身份的平等的尊重。民主决策的宗旨在于形成公意,而公意的概念不仅是数量上的,它要给予每一个参与决策的人以公平的表达机会,以及以自己的偏好影响公共决策的权利。冷漠偏好的多数并没有容忍强烈偏好的少数人的义务,而拥有强烈偏好的少数被迫认同群体目标的惟一伦理动机,也只有屈从于“更好理由”下的协商的讨论结果。如果不是这个伦理意义上的转变,那么被忽略的少数就会成为民主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实施协商民主必然要面临三个问题:统一或共同政治共同体的缺乏;文化多元主义的存在;现实社会中巨大的不平等。协商民主的核心假设是,在参与集体决断过程中有效的平等,这种“平等”在解释为机会平等的同时也应是一种对政治共同体相同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但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可能使某些团体对更大的政治共同体没有责任感和认同。公共协商要求参与者的认知和道德框架是完全相似的,必须有一套共享的基本认识观念和信念。但关于现实性的信念和假设、规范原则和实践、多种族、多文化现实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使得这种共识很难达成。不同团体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认识资源的不平等,严重地阻碍了某些团体有效参与协商过程和平等维护自身需求和利益的能力。选民之间存在各种完全异质的偏好,这使得他们的选择将导致一种循环传递,从而使所产生的民主决策被随意处置和操纵。因此一些政客就可以利用这些随意性误导或间接胁迫公众,使得个人利益变为群体利益,导致了公众被迫进行偏好伪装。

三、政策制定下偏好伪装的成本与利益分析

为了在给定的问题上迎合不同观众的口味,一个善于印象管理的人可能有多个公开偏好。在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经济学家用无差异曲线代表偏好,在假定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两个不同的组合中,他会选择最合适他嗜好的组合。如果两种组合同等程度地适合他的偏好,则认为消费者在这两种组合之间是无差异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意愿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由于消费者更多偏好于某种物品,所以在获得相同效用的组合中,消费者会选择他所喜爱的物品偏多的组合,因为这才符合他的偏好。

偏好伪装对于政治舞台的“演员们”意义重大,每个人都在内心中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暗示。在政策制定中公民一般会有三个价值考虑:从社会中获得满足感;与他选择的偏好相联系的回报或惩罚;来自真实自我表达的好处。一般来说,一些人在自我表达带来的好处和认为别人才具有的正确的偏好中权衡,在第二种利益占主导的时候,我们个体选择者通常进行偏好伪装,选择与自己的个人偏好不同的社会偏好。根据偏好理论,公开偏好会引起两个不同的回应:内在效用和名誉效用。从个人的收益与成本来讲,内在效用主要是指由于人们在政策选择者中遵循自己内心的观点而获得的内心平和。与之相较的名誉效用主要是指个人为了迎合社会口味而获得的安全感或者由于害怕受到群体排斥而被迫隐藏自己的观点,即获得外部的平静。

在表达公开偏好时,任何理性人都会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偏好,即首先考虑成本问题,然后选择是否进行偏好的伪装。在政治领域里,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另一个偏好的容忍是因为这符合其自身利益。偏好选择的问题提出了个人要在内部和外部平静整权衡,强迫人们在他们的名誉和个性中进行选择。为了节省成本,有些人选择了沉默,它避免了因采取一个冒犯他人的立场而受到惩罚,同时也减轻了偏好伪装带来的内部成本,当然他也放弃了“选择”偏好所带来的收益。在协商民主制下,任何政策的制定过程都会出现“争论观点的不平衡性”和“社会对比反应”,而公众很容易趋同于呼声很高的一方,压缩自己的内在效用转而去寻求更多的名誉效用,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个体更希望获得群体的情感安慰。由于政策出台往往是标榜出于“群体意志”因而个体在表达个人偏好时是往往会考虑依附于某一群体。如果个体认为全体观点已经做出,便会更多地考虑自己在选择公开何种偏好的成本,是选择内心平和还是选择肉体完整。群体意志在进行整合时往往会在胜出可能性与意见包容性中做出权衡,即团体在提出政策建议时往往会面临是选择更易被采纳的观点还是选择更能体现每个个体利益的观点。该群体的组织在代表团体利益的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政治价值,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就有可能会涉及权力寻租进而导致腐败滋生。

四、偏好伪装的原因与解决

偏好伪装的原因并不仅仅来源于群体的外在压力,更有个体在价值排序中的一些主观失误。偏好伪装的原因可以分为被迫和蒙蔽两种。被迫是人们在外在的压力下主动地隐藏自己的个人偏好。而蒙蔽则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隐藏了自己内在的看法,或者说是在假象面前迷失了自我。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四种:①专业性不够。每个个体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有些政策的制定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知识、阅历和专业的限制普通民众可能无法了解一项政策本质信息,或者根本不知道该政策会对自身以及国家产生效用②信息不充分。在政策制定中由于信息的稀缺性,有些个体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进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某些利益既得者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得以实现完全可以掩盖某些重要信息放大对竞争者不利的信息,竞选中互相揭丑闻便是最好的例子。强烈支持某项方案的少数人反而会击败安静支持这项方案的多数人,这种信息的混杂性往往可以混淆视听,使个体在选择中受到蒙蔽。③压制少数人的话语权。民主在汇集群体意志的同时常常会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少数的反对者在阻碍方案实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修正方案中的不足,每减少一个反对者就会多体现一个支持者的利益。④政治效能过低,影响参与热情。当人们不能实现某些所欲的目标时就会逐渐上升对目标的期望,由高期望值对比而来的低回报,必然会挫伤参与者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在政策制定中应在协商民主中对以上原因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就是保证政治效能的实现效率,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渴望,防止出现因少数人的鼓噪而损害群体利益的行为,增加个体的收益预期,降低个体表达内在偏好的名誉成本。保证少数群体的话语权,减少少数人表达偏好的顾及。第二,在协商民主中引进精英代理,把直接民主的实行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把更专业的人才引入政策的制定中来防止专营者利用公众的无知曲解政策,使政策的制订更为规范和全面。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减少信息壁垒,使公众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政策信息,表达自身最真实的想法,进而避免由于信息不足而产生的蒙蔽。

摘要:每个个体的偏好都是不尽相同的,偏好的差异正是协商得以进行的现实社会条件。协商民主力求在平等的协商下使得个人的偏好均可得以充分的表达,但由于某些原因个体总会在内心平和与肉体完整中加以权衡,最终选择进行偏好伪装。本文主要从个人和集体的成本与收益这两方面来分析偏好伪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协商民主,偏好伪装,政策制定,成本收益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著丁开杰等译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

[2][美]第默尔·库兰。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3

[3]陈刚毅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学习时报/2004年/01月/05日/第100版/

[4]薛洁:《偏好转换的民主过程》,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20页

[5]《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第37页[美]第默尔·库兰著

[6][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听、朱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125页

伪装成本 篇2

关键词:伪装笔迹,伪装程度,鉴定价值

笔迹伪装程度是会掩盖自己书写习惯系统的伪装书写关系, 是直接反应伪装人笔迹特征的相对未定型的伪装书写关系。在伪装中, 稳定程度越高的笔迹特征, 对文件鉴定具有越高的鉴定价值, 书写技能越高的人, 书写的笔迹稳定程度越高, 因此, 受笔迹特征的影响, 笔迹特征的鉴定价值形成的难度越大, 价值越高。

一、伪装笔迹对鉴定笔迹伪装程度的影响

(一) 为了达到伪装的目的, 通过随意降低书写水平, 伪装笔迹书写人故意使笔画间出现不连贯的起笔、收笔失衡的现象, 故意放慢书写速度, 出现生硬的结构失衡等现象, 从而在字的运笔方向和字体的转折上, 出现比例搭配变化, 故意改变字形, 故意改变字体的部首大小比例、偏旁等方式, 破坏字体结构。并且还有一些伪装笔迹书写人不管是在起笔、收笔, 还是在书写程度上, 经过反复练习, 为了代替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 用固定的书写方式, 表现出娴熟、自然的高超书写技艺, 从而在鉴定伪装笔迹的时候, 使肉眼观察无法判定。这类伪装笔迹属于严重性伪装笔迹, 需要借助工具、仪器综合比对分析。

(二) 在短期内, 人要想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是很困难的, 因为, 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是在长期的时间中, 经过反复书写练习和强化稳固形成的, 同时, 在定型后, 动力比意识更具有大的控制力, 因此, 人书写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当面对字数繁多的伪装笔迹时, 刻意伪装的笔迹会为我们鉴别伪装笔迹提供有利的条件, 会不自觉的出现固有的书写习惯。而导致伪装行为在无意识间暴露出不同于被伪装人的某些书写习惯特征和运笔手法的, 正是伪装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存在着不完全的控制力和确定性的影响, 因此, 在注意力集中与分散, 受伪装人意志力控制强弱的影响, 在伪装书写过程中, 直接影响了伪装人笔迹伪装的程度, 伪装人不可能同时注意到笔迹中所有的个性化书写形式, 不可能完全摹仿和改变。

(三) 在伪装书写的过程中, 伪装人书写笔迹会出现两种情况, 即:保留自己书写习惯笔迹特征的多少, 和书写笔迹反映了他人书写习惯笔迹特征的多少。通常, 每个人自身的控制力和注意力对整个书写动作的影响不大, 书写动作就像高度自动化运转的机器。而为了达到代替伪装的再隐秘, 伪装笔迹是用非自身的书写习惯去代替自己高度的自动化书写动作。由于在整个摹仿样本繁杂的情况下, 整个书写的过程中, 会不经意的反映出伪装人的某些运笔习惯、书写特征和手法。因此, 笔迹伪装程度会受个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影响和制约, 受伪装人的直接把控。

二、伪装程度对鉴定价值的指导意义

笔迹特征是个人的书写习惯, 随着笔迹特征的多少, 笔迹鉴定的价值呈现出高低、难易, 可以说, 从笔记伪装程度上对鉴定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一) 以笔迹特征为标尺和模板, 可以判断并指出伪装的方法

一份文件鉴定结论要想被人信服, 就要以事实为依据, 判断并指出伪装的方法, 以结论为证据。总的说来, 伪装笔迹的手法主要是形体变化、改变字体的笔迹变化、改变字形的笔迹变化和书写熟练程度的一致性以及笔迹运笔滞涩、抖动和生硬等表现, 因此, 为了说明伪装的证据, 就要确定书写人伪装笔迹的手法, 以笔迹特征为标尺, 指出伪装的方法。同时, 书写人的笔迹样本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其伪装、变化程度, 书写动作特点;而笔画的交叉、搭配和连接特征则是书写动作习惯中比较特殊、稳定的部门, 能够反映出书写人书写动作习惯的重要参考;而字的结构特征可以反映出书写人书写稳定程度;笔顺特征可以区分书写人书写技能的高低等等, 因此, 仔细研究其运笔动作, 对鉴定价值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可以确定是不是伪装笔迹。

(二) 笔迹特征为参考和参照, 可以确定伪装笔迹的稳定性和书写形式

在伪装笔迹中, 常见的一种伪装书写人自身书写习惯特征的手法就是改变书写速度。书写人一旦超出自身适应书写速度, 就会出现很多的连笔, 省略了笔画, 消失了顿压动作, 字形简化运笔一场等情况, 因此, 在判断笔迹的时候, 可以把书写人笔迹的稳定性作为伪装笔迹的参考。如:快速书写笔画和字间搭配关系一场, 重新起笔次数减少, 而慢速书写连贯较少, 笔画清晰;快写时会导致笔画简化或丢失, 连笔增多, 而慢写时一般不会省略单字笔画, 不会简化。另外, 伪装笔迹的书写形式可以分为临时改变和刻意伪装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 为了强化书写的稳定性, 临时改变的书写形式, 不具备稳定性, 因此在一些字的书写上, 伪装人会强调笔顺和笔画的关系, 借此来掩盖自身书写习惯的目的。而由于刻意伪装的书写形式会刻意规避和改变自身的书写习惯,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因此, 将笔迹特征作为参照, 刻意提升笔迹的鉴定价值, 从中分析剥离属于伪装人和被摹仿人的笔迹特征。

参考文献

[1]唐超.伪装笔迹的伪装程度对鉴定价值的影响[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1) .

色彩与军事伪装 篇3

人们开始使用色彩来进行军事伪装是受了大自然中动物的启发。凶猛的动物身上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相一致, 是为了隐蔽自己的行动, 以便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北极熊长年累月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捕食, 为使海豹、鱼类等动物不易发现它, 身上长满白毛, 与冰雪颜色保持一致;猎豹长期生活在草原和丛林, 身上有淡黄色的黑圆豹花, 同草丛地面的颜色一致, 被它猎守的动物很难发现它;狮子栖息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 身上的毛通常呈黄褐色, 同地面颜色差不多, 狩猎时, 其他动物无法提前发现它;蟒蛇生活在森林中, 体色黑, 有云状斑纹, 背面有一条黄褐斑, 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状纹, 当它躺在地上时, 好像一条大树根缠绕在大树上, 不容易引起小动物的注意, 猎物总是自动送到嘴边。弱小的动物身上也都有一种天然保护色, 使自己免遭凶猛动物的伤害。一只栖息花朵上的蝴蝶, 看上去很像一个花瓣;生活在草丛中的蚱蜢, 具有草绿色的外表;被称作“变色龙”的四脚蛇, 皮下有多种色素块, 能随着环境、季节的改变而变化身上的颜色, 使自己身上的色彩始终与环境协调一致, 以躲避外敌的袭击。动物身体的色彩, 在动物学中叫做保护色, 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所以人们也开始研究使用什么颜色才不易不被敌人发现。

最初在作战中, 人们将树枝或绿草铺在坦克、大炮、汽车、工事上, 以隐蔽各种军事目标, 以起到伪装的作用。而第一个使用迷彩伪装的国家是法国。巴黎肖像画家谢沃拉是对大炮进行迷彩伪装试验的第一人。随后, 一些法国画家开始步其后尘,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在伪装大型火炮方面。1915年, 英国开始使用迷彩伪装。最初的迷彩是在大型火炮上描绘图案, 或用已经着色的防水油布或网子遮盖。为了让武器和背景尽量融合, 最初选择的是绿色或者棕色, 但是很快发现, 如果把黑色或其他深色涂在浅色的旁边, 那么从高空俯视时, 武器的形状就会变得模糊——这就是迷彩图案的由来。当空中侦察由人眼目视转变为黑白照片拍摄时, 反差和形状就比颜色更重要了。迷彩制作可以运用各种亮色进行创作。只要用各种随意形状的深色和浅色涂在大炮上, 就可模糊大炮原有的形状。从1916年开始, 连坦克也涂上了色彩明亮的伪装图案。

很多图案都是由英国皇家美术院的艺术家专门绘制的。他们的设计随即交给一名领班, 由其负责将这些图案按比例放大, 供真实物体使用。这种迷彩使用的大部分颜料就是黑、白、蓝、绿, 有些是原色, 有些是混合在一起的。在确定了一艘舰船的设计后, 垂直线是需要尽量避免的。斜线、曲线和条纹是至今为止最好的选择, 并能产生最大的扭曲效果。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 美、英盟军在战役准备阶段, 采取建立无线电网, 虚设大部队营地, 设置假目标, 实施佯动, 利用电子装备器材模拟大型登陆舰队和机群等一系列伪装设施, 欺骗迷惑了德军, 保障了战役准备的隐蔽性和登陆作战的突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仿生学的发展, 人们对模仿动物颜色进行伪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研究迷彩伪装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最早的迷彩伪装为3色图案, 继而美国等国家发明了4色迷彩服, 后来世界各国先后研制成功了6色迷彩服。目前, 世界许多国家已将坦克、飞机、舰艇、运输车辆等装备, 由原来只涂1种颜色发展为涂三四种颜色, 甚至涂成五六种不定形的斑点, 变成光怪陆离的“花坦克”“花飞机”“花汽车”“花舰艇”。这样的迷彩伪装, 使得飞机、大炮、坦克等活动时, 总会有一部分斑点与自然环境相一致, 使敌方难以发现这些武器装备的真面目。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成功的运用军事伪装,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对伊拉克连续38天的空袭中, 被摧毁的伊军指挥中枢、导弹发射架、机场、坦克等有80%是假目标。美国人也承认有70%炸弹未命中目标。其实, 最多损坏了伊拉克军力的20%。这是伊拉克长期重视和精心实施军事伪装的结果。

伪装犯罪现场的勘察 篇4

在刑事侦查中, 往往会遇到伪装犯罪现场的勘察。由于伪装犯罪现场是在犯罪之后经过人为的故意和安排而形成的现场, 很多的证据会发生改变甚至消失, 因此, 在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时候,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以尽可能的查明事实真相, 增强打击犯罪的力度, 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伪装犯罪现场的概念和特征

对于伪装犯罪现场的概念, 一般认为是犯罪现场上的有关证据已经被犯罪嫌疑人有目的的进行了改变, 或者经过人为故意的布置和安排, 以达到影响对犯罪现场勘察的目的, 或者达到误导勘察人员对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目的。就特点来看, 伪装犯罪现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伪装犯罪现场是人为制造的, 它是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活动之后, 对现场实施了故意的布置和安排。2、制造伪装犯罪现场的目的是犯罪嫌疑人出于掩盖犯罪事实真相的目的, 或者达到误导勘察人员进行勘察工作的目的, 甚至对法律和证据科学带来新的挑战, 大大的增加了刑事勘察的难度。3、伪装犯罪现场的勘察具有一定的难度, 有的由于经过犯罪嫌疑人精心的布置和安排, 使得勘察工作变得非常难, 在勘察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心理分析法。4、做好伪装犯罪现场的勘察工作, 充分全面的认识事实真相, 对于全面认识真实的犯罪现场, 寻找犯罪嫌疑人, 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伪装犯罪现场勘察的目的和意义

简而言之, 伪装犯罪现场勘察的目的是找出事实真相, 从而查出犯罪嫌疑人, 增加打击犯罪的力度, 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真实的犯罪现场已经被改变, 或者是被伪装的犯罪现场所覆盖, 所以, 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直接目的是, 对伪装犯罪现场的物证、痕迹进行仔细的勘察和检验, 并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去除伪装行为对勘察的影响, 并查找犯罪嫌疑人犯罪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事实上, 对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目的是为了查明犯罪事实真相, 查找犯罪嫌疑人, 从而增加打击犯罪的力度, 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伪装犯罪现场的性质与一般犯罪现场的性质不同, 其性质比较特殊, 因而对其进行勘察的目的比较间接。但是, 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进行勘察, 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最终目的是查明犯罪事实真相, 查找犯罪嫌疑人, 增加打击犯罪的力度, 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伪装犯罪现场勘察的方法

总所周知, 伪装犯罪现场是经过人为故意的改变和安排所形成的犯罪现场, 因而对其进行勘察具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勘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尽快查明事实真相, 在勘察的过程中需要运行相关的勘察方法, 这样能够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 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和犯罪嫌疑人。

(一) 物证和痕迹勘察的方法

在伪装现场的勘察工作中, 对物证和痕迹的勘察十分重要。尽管在某些时候, 伪装犯罪现场所得到的物证和痕迹不能作为查明案件的直接证据, 但是, 它们在引导勘察人员查明事实真相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伪装犯罪现场到真实犯罪现场的重要连接和依据。在伪装犯罪现场的勘察中, 由于存在着真实和伪装两种不同形态的现场, 因此, 矛盾和疑点比较多。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 主要的工作是去除伪装的现场, 揭示真正的犯罪现场, 以实现现场勘察的目的。所以, 在勘察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现场中不协调、反常的现象。

第一、勘察物证痕迹以查明犯罪嫌疑人在现场进行伪装的特点。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后, 往往会对现场进行伪装, 常用的方式是伪装痕迹和物品, 以达到掩盖犯罪, 逃避勘察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 犯罪嫌疑人会伪装工具、足迹、手印、血迹等, 这就要求在勘察的过程中, 需要对物证和痕迹进行全面的勘察, 对于同一物证的不同状态、不同物证的相同状况进行反复的对比, 分析并查找反常的现象, 最大限度的排除伪装现场对真实现场的影响, 防止勘察工作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以进入对真实犯罪现场的勘察。犯罪分子在进行现场伪装的时候, 往往会通过对工具或者物品的伪装而改变其留下的痕迹, 比如, 穿不符合实际号码的鞋, 或者将鞋倒穿或者反穿进入犯罪现场进行犯罪活动。有些犯罪分子会在犯罪之前和犯罪之后做好伪装的准备, 比如, 戴手套作案, 清理犯罪现场的血迹和手印, 甚至在现场布置与犯罪无关的血迹和手印。在勘察的过程中, 通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伪装进行识别。就工具来说, 可以对比现场留下的工具, 或者是对比实际造成损害的痕迹, 从而检验出工具的真实性。对于足迹, 可以通过现场足迹的深浅和常规形态来检验足迹的尺寸、形态和方向。对于血迹可以通过DNA检测来进行识别, 每个人的DNA是唯一的, 不管是伪装还是真实犯罪现场, 通过对手印和血迹的勘察都能够查出特定的人员。

第二、勘察物品的真实情况以查明犯罪事实。

在伪装的犯罪现场中, 犯罪嫌疑人常常会对现场的物品进行不同层次的改变, 比如改变位置、进行化学反应改变物品状态、掩盖现场物品的特点等等, 有些犯罪嫌疑人还会在犯罪之后, 按照事先的谋划来摆设物品。对于这种情况, 在勘察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现场痕迹、物品自然状态下存在的形态等, 来查找异常状态, 以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比如, 在故意杀人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对尸体进行伪装, 伪装成自杀、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等情况, 在勘察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查明人死亡之前身体各器官出现的特定反常现象, 对尸体进行全面透彻的检查, 以查明事实真相。

(二) 心理勘察与分析

一定的犯罪现场预示着一定的犯罪心理, 因此, 在对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时候, 需要重视心理的勘察与分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包括现场遗留物或遗失物来分析伪装现场的目的和意图, 或者是伪装犯罪现场的混乱程度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第一、伪装犯罪现场往往会留下遗留物或者遗失物。

伪装犯罪现场是故意的, 它的目的是掩饰和逃避追查, 因此, 对现场留下的物品进行勘察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 在伪装犯罪现场, 有时候会留下真实犯罪现场的物品, 而该物品有可能预示着犯罪的真正目的。有些犯罪嫌疑人为了掩盖犯罪的真实目的, 故意在犯罪现场制造混乱。比如, 在仇杀案件中, 为了掩盖杀人的真实目的, 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将现场物品打乱, 将受害人物品翻出来, 从而制造出为了钱财而杀人的假象。然而, 由于现场的钱物没有被带走, 因此, 可以通过现场来判断犯罪嫌疑人企图用钱财来遮掩自己杀人的真正目的。

第二、从伪装现场的混乱程度, 可以推测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 初犯者缺乏经验, 在伪装现场的时候往往精神极度紧张, 因此, 伪装现场往往十分混乱, 这时候, 可以从混乱中寻找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而惯犯由于具备了相应的经验, 在伪装犯罪现场的布置上面, 可能会比较严密, 但是, 他们的职业或者习性往往暴露在伪装现场的布置上面, 因此, 在勘察中要善于把握这一点。此外, 伪装犯罪现场还会暗示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仇恨状态, 一般伪装现场是正常力所造成的, 而如果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间有仇恨的话, 在伪装现场的布置上, 往往会显示较强的力度、发泄仇恨的心理状态, 反映出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

(三) 伪装犯罪现场的重组和新技术的运用

第一、伪装犯罪现场的重组。

伪装犯罪现场的重组是指, 通过对伪装犯罪现场的物证和痕迹进行层次分析, 将伪装的过程一步一步剥离的逆向重组过程, 在勘察中, 根据各种物证、痕迹的层次, 重新建立伪装后的犯罪现场。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层次分析, 常常会找到伪装犯罪现场中存在的不协调的环节, 去除伪装行为对犯罪事实真相的影响, 从而分离出真实的犯罪现场。在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重组的过程中, 能够雕刻出真实的犯罪现场。某些伪装行为对真实现场发生的损害是可以逆转的, 而有些伪装行为不能逆转, 并且比较复杂。比如, 在杀人案件中, 当犯罪现场经过犯罪嫌疑人进行伪装之后, 血迹便会出现混乱的形态。当对犯罪现场的血迹进行重组之后, 在勘察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血迹产生的不同状态, 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的凝固状态, 不同凝固程度血迹之间的混合形态等情况, 从而查找出案发现场的血迹形态, 从而对案件发生的过程进行判断, 进而判断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位置等。

第二、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社会的一些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活动。在犯罪之后往往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现场进行伪装, 从而使得伪装的犯罪现场变得十分复杂, 并且表现出科技化的趋势, 这给勘察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运用简单的物证分析法、痕迹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等, 难以勘察事实真相。因此, 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勘察, 或者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重组, 需要利用科技化手段, 从而更好的模拟犯罪现场和犯罪发生的过程, 破解犯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对犯罪现场进行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查找事实真相, 寻找犯罪嫌疑人, 侦破案件。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由于伪装犯罪现场经过人为的布置和安排, 往往给勘察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今后, 在对伪装犯罪现场进行勘察的实践中, 我们需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重视采取正确的方法, 综合运用物证勘察、痕迹勘察、心理勘察、心理分析、现场重组、新技术等多种方法, 进一步提高勘察水平, 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增强打击犯罪的力度、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

参考文献

[1]郝宏奎.犯罪现场分类的新视角及其意义——中美犯罪现场分类之比较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2]宋胜尊, 郭穆.物证中心理痕迹的提取[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

[3]李春生, 陈煌.犯罪现场生物检材真伪的分析[J].刑事技术, 2010 (3) .

[4]扬子谦, 张毅.戴手套犯罪现场的勘验要点[J].广东公安科技, 2011 (3) .

[5]于志刚.刑事犯罪证据调查与运用实用教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6]杨正鸣.侦查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IP伪装技术分析 篇5

在实际网监管理工作中,管理处置网站的关键一步就是确定网站域名所对应的IP地址,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网站所在的服务器位于哪个机房,及时进行相应处置。但是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某些网站经过常规ping指令反馈的IP地址,到该IP所在服务器机房查看,却发现该IP根本就没有投入使用,这样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难点和不便。譬如在工作中发现某六合彩网站的网址为:http://www.777887.com/bbs.htm#07.23,技术人员经直接查询发现其IP地址为:60.191.90.111,该IP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电信机房,但是经过实际到该IP服务器所在的数据机房详细侦查发现,这个IP其实根本就没有在用,甚至线都是断开的,但该网站却仍然可以继续正常访问。后来经过技术分析,确认该网站的真实地址是222.215.152.158,物理地址位于四川成都电信机房。

2 原理分析

经过侦查分析,该六合彩网站进行了IP伪装,且我们初步查询得到的IP地址60.191.90.111就是该网站伪装后的外壳。该IP伪装过程存在两种可能:1)IP为60.191.90.111的服务器被黑客攻击并成功控制;2)ARP欺骗配合域名解析欺骗性转向。

2.1 黑客行为分析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下NAT技术以及VPN的原理。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数量不够而产生的一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LAN之内的所有主机及网络设备都通过一个集中的网络地址翻译器进行与互联网互通,这个中心的翻译器维护一张映射表,负责将每一个互联网应用都映射到对应的网络设备的对应端口,举例说明。

假设某个局域网的内部IP分配为192.168.1.X/24,192.168.1.1为LAN的网关,同时拥有与外部Internet互联的接口地址221.10.59.209,如果局域网中客户机甲的内网地址为192.168.1.2,映射端口为:1114,网关指定为192.168.1.1,当客户机甲希望访问互联网上207.46.111.44服务器上的80端口服务时,它将发起一个http请求,然后发送至192.168.1.1,源地址/端口为192.168.1.2:1114,目的地址/端口为207.46.111.44:80,当网关192.168.1.1收到这个请求之后将这个请求对应到映射表中,定义为响应序列1(响应序列1的核心要素为:源地址/端口为192.168.1.2:1114,目的地址/端口为207.46.111.44:80),同时修改这个报文的报头,将源地址/端口改为221.10.59.209:35678,然后建立与远端应用服务器207.46.111.44:80的连接,应用服务器207.46.111.44收到请求之后回送响应的报文给221.10.59.209,当网关收到来自207.46.111.44:80的报文之后,查找自己的映射表,发现对应到表中的序号1,那么再将这个报文转发至192.168.1.2:1114。这样就完成了NAT服务的过程,如图1所示。

NAT技术很好地缓解了由于网络快速发展而造成的IPv4地址紧缺的现状,但是这样跟随引发的安全问题就是,对于NAT内部的设备进行了隐藏,如果内部的网络设备进行非法攻击等行为,都被掩盖在网关之后,对于案件侦查过程中技术跟踪与取证造成了困难。同时如果要排除该类网络结构造成的安全隐患,就需要投入大量费用购置具备安全审计功能的防火墙以便落实好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但是现实中很少有网络提供商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大大提高运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落实好此类网络结构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是我们网监工作的一个重点。

VPN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私有网)是指是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也就是在一个大型网络中任意一组计算机或局域网段组成的一个工作组,该工作组具备一个独立的物理网络的全部特征,同时还可以有条件地访问工作组外的网络资源。对工作组而言,通常他们看到的只是工作组内的资源,就像是一个独立的网络一样,但这个看似独立的网络并不是采用独立的网络技术单独建造的,而是采用了隧道、加解密、密钥管理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等多种技术创建的虚拟网络链路。

VPN则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将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数据加密,在互联的双方看起来,大家都在同一个内部网络里面,可以通过自己划分的内网IP进行互联访问,而实际上所有的报文是在Internet上进行了加密封装的,目前业界的典型VPN包括针对应用的SSL VPN、针对IP层的IPSec VPN,以及针对大型跨自治域网络的MPLS VPN。其中MPLS VPN必须部署在高端路由器上,进行大范围VPN互联,在黑客针对服务器应用所采用的手法基本上不会使用,因为这种攻击必须控制大量的高端路由器,对于专业技能以及网络规划能力的要求都有极高的门槛要求。

IPSec和SSL VPN相对来说部署较为简单,通过软件即可实现(当然效率与速度都无法与专用硬件实现的相比),同样黑客也可以通过自己撰写或者第三方的VPN软件进行修改,隐藏后使用就成了很好的远程控制、传输工具。

回到实际的问题中来,分两种情况讨论:1)60.191.90.111是实际一台部署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器;2)60.191.90.111并不存在实际机器,但是该IP被盗用。

60.191.90.111是一台实际服务器,当黑客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控制权限后,安装一个后台的NAT软件或者VPN软件,这个软件至少会以替换服务的模式存在,这样可以有效的躲开普通管理员的检查,然后在DNS服务器上注册域名http://www.777887.com指向60.191.90.111,这样所有访问到http://www.777887.com的http请求均会被发送至60.191.90.111这个中转服务器,然后通过NAT或者VPN的方式重定向至222.215.152.158上,这样就完成了对222.215.152.158的隐藏。

60.191.90.111是不存在的服务器,那样只要黑客拥有物理上直接联入互联网的设备,获得了这个IP相关的信息,通过中转设备(与60.191.90.111相近的设备)联入这个网络中,强行指定自己的设备IP为60.191.90.111,这样可以更加容易的通过NAT或者VPN方式进行重定向和隐藏了。

2.2 配合域名解析欺骗性转向行为分析

这种情况是数据机房经常会遇到的,也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60.191.90.111在该段内已经在用,这种方式的实现原理是利用ARP欺骗再配合域名解析欺骗性转向。首先我们对ARP(地址解析协议)欺骗攻击进行解释:A、B两台主机在同一网络中,网关为C,当一个从Internet发送来的报文需要传递到B,根据ARP协议原理,C会向网络中发起一个轮询广播“谁是B(IP地址),你的位置(MAC地址)在哪里?”正常情况下只有B发现这个广播通告的IP地址和自身一致,所以回应网关C“我是B(IP地址),我的位置是b(B的MAC地址)”,其他的网络设备发现不符合,就会把这个报文丢弃。

但是如果A被黑客控制之后,想要冒充B做一些非法的事情,A就会向C回应一个消息“我是B(IP地址),我的位置是a(A的MAC地址)”,这样网关C就会收到两个不同的信息,协议处理的时候就把这两个信息都废弃掉,然后再次广播查询信息,而A不停的反复发送应答,这样B始终无法得到正确的数据,而后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C无法收到来自B的回应,就误认为A就是B。当然如果数据量过大,就会造成ARP泛洪(flood),导致整个网络内部都充斥这些垃圾报文而瘫痪。

二是60.191.90.111实际没有在使用,那么配合段内一台被攻击且成功控制的服务器,在该服务器上的IIS上配置多IP,当然包括60.191.90.111。然后配合域名解析将域名指向60.191.90.111即可。

回到我们实际的问题中来,仍然以六合彩网站http//www.777887.com/bbs.htm#07.23为例。首先60.191.90.111没有在用,用户利用黑客技术成功控制了该数据机房中同一LAN下的其他设备,假定其为:60.191.90.112,然后对该服务器上的IIS进行配置,增加60.191.90.111地址,最后再将网站的域名www.777887com解析至60.191.90.111,这样导致Internet用户访问60.191.90.111的报文全部转向到60.191.90.112,然后在60.191.90.112主机上的类VPN中转软件会将这些报文修改报头后转发到其他地方,高级的黑客会进行若干次跳转,甚至转移到国外,以逃避追踪者。经过侦查分析,我们确实在60.191.90.112服务器上找到了被黑客攻击且成功上传的跳转源代码。

对于此类行为的追踪极其复杂与困难,因为涉及到法律以及国家间配合因素,目前为止更多的手法是被动防御,对内部进行严格防范,杜绝中转现象;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一些特有的追踪软件,对这些中转的数据进行修改,插入追踪,可以实施“基于技术手段”的精确追踪。

3 检测与防范

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60.191.90.111或者其段内某台服务器必须提供服务,不管是实际的机器还是虚拟机或者其他网络设备,而对于很多实际服务器以及DNS服务器注册都放在境外的情况,很难通过ISP或者境内法律进行整改,所以必须对此进行自身处理。

1)如果是实际服务器被黑客控制,那自然是对服务器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测,然后剔除黑客软件,进行服务器优化和安全加固,防止再次成为中转跳板。

2)如果机房并没有使用这个IP,那么也可以肯定这个网络中有其他的设备被黑客控制,因为不管域名怎么注册,只要指向了机房中的IP,那么http的请求必然会通过端口局路由器,进入到机房所在的网络,然后中转后再发送至网站实际架设的服务器,机房的网络中肯定会存在黑客可以利用的短板。这种情况必须对整体网络进行检测和加固。

参考文献

[1]W.Richard Stevens.《TCP/IP详解卷一:协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1.

[2](美)WEI LUO,CARLOS PIGNATARO等.《第二层VPN体系结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8.1.

[3]王达.《虚拟专用网(VPN)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善于伪装的数学题 篇6

“又进球啦!”在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声中, 班级之间的投篮比赛在继续进行着.

“七年级共有15个班, 每两班之间要展开一场激烈的比赛, 到底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呢?”我班的“数学天才”邓浩宇急切地问起来.

上述两个问题与握手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分别把班级、球、人看成研究对象, 比赛、摸球、握手是对象间的一种关系, 结果就是求这些对象间发生的关系总数.

今天在不经意间我就发现了两个“神奇的式子”的生活应用实例, 其实只要拥有一双数学的慧眼, 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并不缺乏数学, 只不过它们都善于伪装自己, 穿着各式各样的外衣, 解题时, 我们要学会剥去这层外衣, 挖掘实际问题的本质, 再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军用伪装电源车设计方案 篇7

军用后勤保障装备因其敏感性和特殊性,对于国防等意义重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中,军用保障装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程度不断深入。在各种军用后勤保障装备中,军用电源车能提供可靠的应急电能,在实际作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野外执行任务的军用电源车来说,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的考验,例如沙尘、下雨等挑战,这要求设备能够实现抗震、抗冲击、防水、防沙尘等功能。同时,因其应用场合的特殊性,更应当保证其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损害,能有更高的隐蔽性,从而保证其在实际作战等军事行动中不发生不应有的突发状况,更好地为武器装备和作战人员提供应急电源保障。

现有的军用电源车由底盘车、方舱、电源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结构较为简单,为纯发电设备,一般不配置指挥室,同时采用传统的单向性的伪装涂料进行外表面涂覆,在实际作战中容易成为敌方的首要打击目标。因此迫切需要设计出一款具备临场指挥应变能力、高隐蔽性和机动性强的军用伪装电源车。

1设计方案

本文所设计的军用伪装电源车是为适应新的战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提高军用设备的后勤保障能力而研制的一种新型技术保障装备,主要由军用底盘、车厢、发电机组、电缆绞盘和接线箱组成。在车厢内设置有指挥室并配置有可靠的通讯和供电系统,以保障任务的顺利接收和执行;在车厢外表面涂覆有能随环境变化的智能涂料,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可控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反馈,产生自适应的特殊性能,因此整车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2具体实施情况

如图1所示,军用伪装电源车底盘车选用载货能力强的二类底盘,其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达到军用要求,如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操纵性、稳定性、行驶平稳性、通过性等。其中,为保证具有更高的通过性,底盘轮胎可采用宽断面胎,减小滚动阻力,同时采用较深的轮胎花纹,增加附着系数而不容易打滑,全轮驱动的方式可使底盘车的动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保证整车在工作时的平稳性,在底盘车车架上应该安装有支撑腿;同时为保证能在夜间环境下工作,在底盘车车头上可以安装升降照明灯,在升降照明灯的灯头上还可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并将视频信号送入指挥室;灯头在升降或旋转时可带动摄像头升降或旋转,使战士能在指挥室中监视周边的环境情况。

如图2所示,车厢采用钢骨架加内外蒙板的结构,并填充隔热、消音材料,在车厢外表面涂覆有智能涂料,相比于传统的伪装涂料,智能涂料能使整车全天候、全过程、全时段与周围的自然背景相融合,使其具备自适应伪装能力,隐蔽性大大加强。在智能涂料的涂层中还可以嵌入具有感知能力的纳米机械、填充氢氧化钙的微型胶囊和微型传感器等,使整车在具备变色伪装功能的同时,具有抗划伤、耐盐雾、防腐耐候以及自动修复功能。

车厢内部分隔为指挥室、机组室和绞盘室。

机组室内放置有柴油发电机组,机组控制器设置在指挥室与机组室之间的隔断上,战士可在指挥室内对发电机组进行启停控制、参数监测和设置等。为保证发电机组的通风散热需求,在机组室的外部设置有百叶窗,百叶窗还需要具备防尘、防雨等性能。为避免机组室内出现积雾现象,在其后部设置有排烟消声器、挠性连接装置、波纹管、排气通道、防雨自动工作帽及支承连接件组成的排烟排气装置。

在指挥室中设置有包括通讯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在内的网络机柜,使战士能第一时间接收并执行任务指令;同时,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指挥室内配置了包括模块化UPS和蓄电池组在内的不间断电源系统,模块化UPS由多个并联冗余的模块组成,可实现带电热插拔,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正常工作时,发电机组提供电能,经模块化UPS后为车内设备供电;当发电机组工作异常时,由蓄电池组提供直流电源,再经模块化UPS内的逆变器逆变为纯净的交流电源,继续为车内设备供电。

为达到快速响应的需求,接线箱内的负载输出装置应配置有快速连接器插座,与电缆端的快速连接器插头配合使用;同时,为适应各种军用环境,其防护等级应达到IP65以上,并具有抗腐蚀、耐高冲击和振动、耐高低温交变等性能。

绞盘室内设置有电缆绞盘,其上卷绕负载输出电缆,电缆应采用能承受较大的机械外力作用的重型橡套电缆,适宜在户外使用。电缆绞盘应选用包括取力器、取力器控制器、油泵、油缸及高压油管、液压马达、绞盘及支架总成在内的液压绞盘,其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实现在野外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收放电缆。

3结语

综上,本文所设计的军用伪装电源车在传统的军用电源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具备了临场指挥能力和“变色龙”伪装能力。随着战争的现代化发展,军用保障装备性能的提升将深刻影响最终整体决策和作战的效率、准确度,军用伪装电源车还将继续朝着更高的性能迈进。

摘要:军用电源车是为野战所、装备维修部、野外军事演习等提供应急电源的后勤保障装备。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发展,除要求军用电源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外,也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伪装能力。现着重介绍一种军用伪装电源车,通过指挥室的配置和智能涂料的合理运用,使其与传统军用电源车相比具有更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更高的隐蔽性。

关键词:军用电源车,指挥室,伪装,智能涂料

参考文献

[1]潘松岭,李惟.野战方舱智能电源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9):181-183.

上一篇:强化会计信息质量下一篇:读书与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