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能(通用4篇)
成本效能 篇1
经济效益不是应急物流的考虑目标, 但“成本-效能”分析同样适用于应急物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伴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大气环境、地质环境恶化, 各类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日益频繁, 甚至日趋常态化, 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因此, 如何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切实高度重视应急物流, 创新管理思维, 建立信息化、精确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已迅速提上各个国家的议事日程, 这也是我国面对的紧迫问题。
面对灾害, 救灾人员快速行动、物资快速送达, 在这种特殊场合, 一般的经济收益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但是, 应急物流也有“极限”, 不可能超出“需要与可能”的基本制约。“成本-效能”分析评价同样适用于应急物流。“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讲求应急物流效能尤其如此。只有平时的精心设计才会有危急时刻的从容有效应对, 才会收到最好的实效。
代价可观
受到稀缺公共资源和有限公共财力的制约, 在应急物流体制、政策和预案问题上, 必须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系统化设计, 并按照这个总思路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改进。从这个角度观察, 我国的应急管理和应急物流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
在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 一是对应急物流作为先导、保障和支撑的重要地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方方面面的预案中, 对应急物流的预案设计安排远不如其他方面;二是对应急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似显陈旧, 尤其是不大讲求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分析。总的结果是, 中国应急动员能力确实令世界瞩目, 但由此付出的代价也很可观。这种状况在现实中会影响到应急物流管理的方方面面。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 2003年的SARS事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17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与物流相关的成本有两类, 一类是由防止SARS而直接发生的物流活动成本。另一类是因为SARS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而连带产生的物流成本, 具体包括四项:一是医院、学校、车站、机场、码头、工厂、商店、机关、部队以及居民家庭等花费在SARS防治物资的运输、储存、包装及管理上的成本;二是在运输途中对人员和车辆及设备进行重复检查、检测、消毒产生的成本;三是由于过度预防造成后期库存的预防物资如消毒用品、药品的积压、变质、浪费, 以及临时性预防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处理等费用;四是由于预防SARS造成的交货期延误或者取消运输发货等造成的成本。以上四项合计至少应该在30亿美元。这些是SARS期间处理危机的巨大开支, 而我国在每年处理类似应急事件时往往忽略成本, 损失巨大。
而成本的浪费,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应急储备机制不够合理。民政部规划的10个中央级储备库大多数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 整个西部只有西安和成都两个储备库, 且省、市县级储备库网点更为薄弱。2003年2月23日, 新疆伽师地震, 民政部不得不紧急从武汉储备点调运救灾帐篷入疆, 6000顶帐篷经过5000公里铁路跋涉后, 2月28日才抵达灾区。而且, 我国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衣被、帐篷、药品车辆、粮食等物资分别由民政、医药卫生、交通和粮食部门负责。由于缺乏扁平化的有效协调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预案, 致使物资供应组织动员困难, 应急保障的体制性成本过高。
二是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体制过度依赖于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 从而导致应急资源的流量和流向比较粗放, 缺少精确化、精细化设计, 较少考虑物流运作成本, 执行代价高昂。对于应急物流, 政府包揽有余, 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不足。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主要活跃在常规性经营业务中, 对于应对突发情况所产生的物流往往缺少参与的机会, 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如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等还相当缺乏。
三是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配送方式欠灵活, 各种运输之间缺乏协调, 应急物流节点布局不尽合理, 不仅影响了效率, 而且增加了成本。
四是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够完备。
当然, 首先应当确认这些物流成本的很大部分是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难以避免、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同时, 也确实存在体制、机制和管理缺陷导致的不必要的物流费用浪费。更重要的是, 我国往往只关注突发事件引发的直接损失、直接成本, 很少认真对待和分析突发事件带来的间接损失、间接成本, 更很少分析评价应急物流预案、方案执行之后的利弊得失。而通常间接损失、隐性损失往往会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而应急实战过后的利弊得失分析更是改进提高的宝贵财富。因此, 我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完整的灾害损失、灾害代价及其各种成本开支的分析评价体系和对相关当事人的事后补偿体系。
构建物流体系
认真审视不足之处, 我国迫切需要理清思路, 讲求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原则, 不断改进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如前所述, 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已成为世界各国应急管理机构关注的要害问题。其中,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为此, 要进一步明确应急物流、应急储备的重要性及其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财政性质定位。古语说,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应急物流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粮草”, 必须有预案、有储备, “储得下、调得动、用得上”, 该投入的必须由各级财政足额投入, 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 讲求科学合理, 安排适度, 绝不是多多益善。
正在实施中的应急物流的“不惜一切代价”或“全力以赴”, 都不应该被误解, 都必须建立在事先的日常的科学设计基础上, 绝不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应急物流行动的慌乱决策、匆忙上阵、不顾效果、不计后果。否则,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可能也无济于事。“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讲求应急物流效能尤其如此。只有平时的精心设计才会有危急时刻的从容有效应对, 才会收到最好的实效。可以说, 正确处理紧急时刻的不惜代价与平时构建应急体系时的“效能-成本安排”, 精打细算、精心设计,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受到稀缺公共资源和有限公共财力的制约, 在应急物流的体制、政策和预案问题上, 必须更加讲求成本-效能原则, 按照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总思路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系统化设计, 并按照这个总思路进行实战过后利弊得失的评估和改进。这一点对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尽管各国存在社会制度、体制差别, 但解决方案仍然有相通之处。即如何运用最小限度的应急物流资源, 最大限度地支撑应对一个突发事件。作为稀缺资源, 应急资源受到公共财力的制约, 更加讲求应急管理中“需要与可能”、“高效率与低成本”之间的关系。一是在制定应急预案、应急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一定要根据应急物流各环节、各节点高度相关性的特点, 以应急物流成本-效能原则为指导, 进行通盘考虑, 努力克服粗放式、不计代价的原有设计缺陷。二是在应急物资的运输、采购、流通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 一定要按照应急物流的规律和成本-效能原则优化设计, 统筹安排, 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 优化应急物流网络, 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 最大限度减少应急物流成本, 缩短应急物流时间。在应急物资储备上最大限度实施动态化和扁平化、由“实物储备”为主向“能力储备”为主转换。应急储备的最高境界是动态的能力储备而不是静态的实物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和时速上, 不在于实物储备数量的多少而在于瞬间提供这些实物能力的大小, 即在最短时间内募集到所需的物资并发送投放到指定的地区能力。这种能力越强, 实物储备就可以越少。“能力储备”可以寓于平时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实物储备为主转变为能力储备为主, 在信息技术时代已经不是问题, 关键在思路、在体制。新体制的要害在于动态化、扁平化, 最关键的是要逐步改变目前静态化、条块分割、纵向层级过多、横向协调过少、反应迟缓、效能较低的状况。为此, 要整合各种类型的储备库, 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一种层级简洁、反应快捷、动态化的应急储备机制, 由“静态储备”为主向“动态储备”为主转变, 由“实物储备”为主向“能力储备”为主转变。
此外, 大力培育应急服务产业化, 鼓励应急物流社会化;加强应急物流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开展应急物流知识宣传和演习;大力培育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等都可以有效降低应急物流成本。
而鉴于应急物流的成本-效能分析对宏观决策和应急实战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需要强化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理论和实战研究。一是建立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解决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识别方法和途径问题;二是对近年来针对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物流所产生的利弊得失、成本-效能实际状况进行回归分析;三是加紧对各种应急物流、应急储备预案的成本-效能的比较、评估和改进;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成本-效能的数据库。
成本效能 篇2
自2003年以来,**##分公司飞机维修基地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
**##分公司效能监察工作暂行办法》和《***维修基地效能监察暂行规定》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针对航材管理中订货、送修等重要环节的效能监察工作,尤其加强了针对飞机发动机、附件的订货、送修索赔工作的现行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的效能监察,通过不懈努力和全面监督,安全生产和成本控制管理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四年来,共完成746件航材索赔任务,索赔成功率达到了89%以上,累计为**##分公司节约资金及挽回经济损失共计3549万元,将航材维修保障成本控制在了最低限度。
一、认真抓好立项工作严格组织落实到位
从2003年开始,按照**##分公司领导关于加大控制航材订货、送修成本的指示精神,抓好“三个一”的工作,即:全力抓好每一项工作,处理好每一个故障,控制好每一件航材。按照**##分公司纪委的要求,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论证,将航材送修管理及送修操作程序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确立之后,从认识上、组织上和管理上做了周密的工作安排:一是经常性的进行宣传教育,明确效能监察的意义和任务,统一对效能监察的思想认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党政共管的效能检查领导小组,合力抓好效能监督监察工作,增强航材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成本意识;三是明确目标,细化安排,同时要求具体业务人员始终按照“四个是否”的要求审视自己的工作,即:是否以“航材分承包商目录”为依据进行航材采购;是否以“航材外委维修目录”为依据进行航材送修;是否以“航材索赔管理程序”为依据完成索赔工作任务;是否以“航材采购合同协议”为依据进行审核付款。通过接受效能监察小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减少了违规操作的行为,达到了增加效能和效益的目的。
二、认真遵守管理制度,严格订货送修要求
航材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物资管理,它控制的点多、面广、环节多,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是一个严谨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高标准的管理,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操作程序。航材计划、订货、送修、验收人员从每一张订单做起,认真办理自检、互检,严格审批手续;从每一项订货航材算起,精打细算,分文必争。在选择供货商的过程中要认真货比三家,优中选优;对每一件到货器材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坚持“四对六查”的验收标准原则,不放过任何问题和疑点;对每一笔付款账单进行核对,认真核查到货付款单据,杜绝付款差错现象的发生。三年来订货送修付款890000000多万元,查处重收、错收和多收100多笔,拒付金额1174万元(2004年112万元;2005年699万元;2006年374万元),为**##分公司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是严格送修条件和标准。送修厂家的选择要以**##分公司工程部确定的合格送修厂家为主要对象,严格遵循先内部、后外部的原则选择送修。同时,送修报价审批也要执行**##分公司工程部与修理厂家签订的送修协议,严格修理价格的控制和计算。
三是严格执行审批程序。(1)材料费不超过全新单价25%的“航材送修审批单”,逐级报至维修基地总经理审批。(2)材料费超过全新单价25%以上的“航材送修审批单”,逐级报至公司机务工程部审批。(3)附件修理价(包括工时费+材料费)超过5万元以上的,要逐级报至机务工程部和**##分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对以上审批通过的,航材送修业务员以传真方式向外委维修单位确认报价,航材送修订单开始生效;否则,要求业务人员再一次与厂商协商修理价格。这样做的目的是上下监督,层层把关,透明公开,从而达到降低修理成本和控制违规操作的目的。
四是严格控制航材索赔环节。力争不放过任何索赔机会,特别是对于厂商不接受索赔的器材,组织机务工程人员对此进行技术评估,据理力争,确保**##分公司经济效益不受损失。几年来共完成746件(2004年完成205件;2005年完成261件;2006年完成280件)航材送修索赔任务。索赔成功率达到了89%以上。为**##分公司节约资金及挽回经济损失共计2375多万元(2003年节约320万元;2004年节约249万元;2005年节约1356万元;2006年节约439万元)。
三、结合效能监察工作严格监督制约机制
成本效能 篇3
关键词:成本,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科研单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财务管理机制, 已越来越不适应科研单位发展的要求。而且, 知识经济的到来, 传统的成本管理难以满足当代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好地提高科研单位的资源配置效益和经济杠杆调控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加强科研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1 科研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 单位业务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成本有关。
我们所说的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不同, 它不单纯是财务人员的核算管理, 而是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因此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也受许多客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科研成本管理的环节可划分为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
1.1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对在作业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的管理, 对于科研单位可称为“研制成本管理”。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 它是一种全成本管理。这里所说的“全”, 是指成本的管理要全面、全程。“全面”管理包括对采购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质量成本、资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全程”管理涵盖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编制成本报表、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最后落实到成本控制上的整个管理过程。[1]
1.2 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是对为了确保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的管理。质量成本主要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构成。采取预防性措施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在预防措施上进行一定投入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反过来, 质量的提高既可减少损失成本, 又可降低下一轮预防费用的支出。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质量、成本和效益三者之间寻求最佳效果。质量成本虽然不直接表现为作业成本, 但通过质量成本管理, 可以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减少损失, 进而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总成本, 提高产出效益。例如, 在完成某个科研课题时, 如果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预先将实验设计得更完善, 多做一些验证性实验, 或补充一些深入性实验, 这样, 虽然当期科研成本会增加一些, 但从结果上看, 不仅能保证和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而且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更高的社会效益, 如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并作为专利转让, 或在更高等级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申报到更高等级的奖项, 可以更容易地得到新的课题和科研经费, 从而产生更大的科研效益。
1.3 战略成本管理
随着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 (科研单位)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加深, 迫使企业 (科研单位) 为了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 在经营管理中不仅考虑短期目标也考虑长期目标, 由专业化职能性经营管理转向全局性决策和管理, 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 形成了战略管理的理念。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从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出发, 着眼于企业 (科研单位) 的长远发展, 通过系统分析本企业 (科研单位) 及其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 形成或评价企业 (科研单位) 的长期发展目标及其成本投入, 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与传统 (短期) 的成本管理不同,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降低成本”, 而是为了谋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相对于传统成本管理来说, 它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的成本管理活动。
形成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 其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和业绩。战略成本管理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 通过对本单位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 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 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2]
2 影响科研单位科研成本的客观因素
2.1 科研时效的高低会影响科研成本
科研人员对科研时间的把握和利用, 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于科研的时间。在这方面, 如果科研人员时间观念不强, 上班迟到、下班提前, 时间利用不充分、工作效率不高, 就会增大科研的人力成本;反之, 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相对节省人力成本。二是课题研究的时效, 包括课题预研、申报、研究和成果利用等方面的时效。若能依据社会需求、国家重大任务及时申报科研课题, 及时或提前完成研究任务, 及时利用研究成果 (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申报成果) , 其产生的效益就大, 收回成本就快。例如在近几年应对SARS、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科研工作中, 广大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刻苦钻研, 及时发现致病机理、及时提出控制疫情的方案和措施, 不仅相对降低了课题本身的研究成本, 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国家控制疫情的成本。
2.2 实验设计的优劣可影响科研成本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够科学地得出理想的实验数据, 而且可大大节省科研材料, 缩短科研周期, 减少浪费。反之, 则会增大科研成本。在实验设计中, 应该尽量享用已有成果,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实验。但有时在本身课题的基础上多延伸一小步, 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 为另外的课题创造条件, 虽然这个课题的投入略多了一些, 但整个单位的科研成本下降了, 这还是值得的。
2.3 供应链管理水平可影响科研成本
供应链是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物流运作模式, 引申到科研领域, 就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科研课题申请的信息来源开始, 到科研物资、材料的采购, 直至科研成果的转化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供应网链, 并不断优化网链结构的一种管理模式。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水平, 势必大大缩短课题研究周期, 从而达到降低科研成本的目的。
2.4 安全工作的好坏会影响科研成本
安全防事故工作的成败会影响科研成本, 从其投入 (费用) 上看, 会增加科研成本, 但从预防事故的角度来看, 又可以节省科研成本, 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所付出的“成本” (损失) 则无可计量。
在信息传递速度大为提高的今天, 也增大了信息泄密的隐患和漏洞。因此, 各国都加大了信息安全费用的投入, 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的研究课题、新药研发课题及一些国防研究课题。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中, 如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成果验收等环节上, 都必须强化保密工作。由保密工作发生的相关费用必然加大科研投入, 这部分费用必须纳入科研成本管理。
3 影响科研成本管理的人为因素
为了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 保证科技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核算,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 近几年, 许多科研单位陆续在科研成本核算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虽然突破了旧的会计管理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国防科研工作的发展, 但是与当前科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相比, 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3.1 受陈旧观念影响, 管理意识滞后
对于任何重大改革, 更新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从科研单位当前的发展环境看, 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 无论是政治条件、经济条件还是科技条件都好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一些科研单位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某些陈旧观念束缚, 全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管理的理念仍然是“经验型”、“粗放型”的。其主要表现是管理的计划功能、调控功能、成本核算功能和评估监督功能还比较薄弱。例如, 不少科研人员成本管理意识缺乏, 特别是很少从全成本和战略上关注科研成本核算;有的仍持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 忽视投入与产出的费效比, 在投入上不惜代价, 盲目地购置仪器设备, 造成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有的课题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 占有的实验用房不断增多, 却没有做出领先的科研成绩;有的科研人员在课题申请过程中, 缺乏科研成本全员管理意识, 不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 丧失了课题竞争力[3]。
3.2 受传统机制约束, 整体合力不强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科研单位, 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增多, 但受原有编制结构的影响, 各课题组人员的组成应变能力不强, 各课题组之间缺乏有力的协调, 有些相互交叉的课题仍各自为政, “互不干涉”;由于历史的原因, 科研用房的建设和使用性质也不尽相同, 有的实验用房是科研院所出资建设, 有的是专项资金建设, 还有的是由各课题组自己出资建设, 这就造成实验用房不计成本、自管自用。有的课题组实验用房超标, 有的却不能达标, 不利于实验用房的统一调度, 也不利于维修、维护。这些情况表明, 科研单位在科研力量的利用方面, 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以形成发展的整体合力。
3.3 受投资理念的影响, 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客观地说, 目前许多科研单位经费总量供应不足和使用不尽合理这两个问题是并存的, 只是有时经费短缺掩盖了某些方面经费使用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一是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二是经费管理体制不严格;三是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监督不力, 一些科研单位, 尽管也有审计机构, 但由于审计和会计的“一体化”, 无法评估投资效果, 投入的经费成了“发射后不管”。[4]事物的发展取决于改革创新的力度。然而, 只有对现状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 找出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因素和根源, 才能确定改革创新的方向, 才能“对症下药”地拿出举措。
4 提高科研成本效能的对策
科研单位大多数为事业单位, 国家有所投资, 但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 降低物质消耗, 提高科研质量, 实现科研要素的合理配置, 讲求经济效益的集约化方式, 是每一位科研人员也是科研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因此, 必须针对影响科研成本的不利因素, 采取相应的措施[5]。
4.1 加强全员成本管理
提高全体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的理念。懂得国家的投资来自于人民的纳税钱, 只有珍惜每一份资金, 才是尊重每一位纳税人的表现, 不能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地伸手要资金, 而是要在考虑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和短期科研效益的基础上, 对每一份科研经费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加强纪律教育、保密教育, 可以减少安全防事故工作的成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可以提高科研时效、降低成本。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是降低科研成本的最有力、最根本的措施。
4.2 加强全过程成本管理
从课题的申报、立项、实验的设计到实验操作, 乃至实验成果的推广使用, 都应该群策群力, 科学论证, 将成本管理贯穿到整个过程的每个阶段。对于每个阶段都考虑投入成本的价值。[6]
4.3 加强全环节成本管理
紧紧抓住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各环节, 以制定相应的方案, 乃至某些方面可以进行量化管理, 增强科研成本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
4.4 加强全方位成本管理
要突破传统的旧体制的思想约束, 建立新型的全方位管理的法规、制度。例如, 过去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折旧, 使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 不能真正反映出课题的成本。还如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实验用房等没有纳入科研成本的管理范围等, 这些都可以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方案和监督机制, 以利于提高科研成本的利用率及效能。
综上所述, 影响科研单位科研成本管理效益的诸多因素, 有的是现实情况, 有的是体制机制不畅, 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 还有的是传统习惯。归根结底, 要分清楚问题是由哪一类利益取向所决定的, 是物质原因还是精神原因, 是集体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是领导意愿还是具体科研人员的原因?这里涉及的问题有的能够解决、有的不能解决, 有的可以马上解决, 有的需等待时机。只有准确捕捉到事物发展的新情况、敏锐地观察到事物的发展, 才能够针对事物未来可能的发展, 适时拿出可行的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孟凡生.科研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4) :66-67.
[2]许彬, 谢文秀, 邢伟.战略成本管理对国防科研试验成本管理的启示[J].装备制造技术, 2008 (9) :6-8.
[3]张树兵.科研单位成本管理探析[J].科技信息, 2008 (20) :277-278.
[4]邓敏, 韩玉启.基于课题制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0 (2) :56-59.
[5]杨涛, 董纪昌.国立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框架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29 (2) :166-171.
成本效能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入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抓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机关为目标,积极开展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努力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为完成交通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重点和要求
(一)认真组织学习,努力提高对深化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开展“两提高一降低”主题活动,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促进我局机关工作人员勤政、廉政、优政。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促进党员干部模范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力争通过学习等活动,促进干部职工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教育党员干部高效优质服务、勤勉尽责工作、勤俭节约行政。
(二)紧紧围绕交通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深入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要紧紧围绕交通的中心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我县交通工作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一是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工程进度。云景高速公路争取在8月底完成施工图,争取11月份开工。保质保量实施好庆景青公路滩坑库区淹没段复建工程(xx段),完成形象工程50%。库周公路争取部分上马。水运码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康庄工程力争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施工任务。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力争在今年11月底之前 保质保量全面完成施工任务。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三是继续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三)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既是落实科学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接待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接待标准,从严控制接待经费。二是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文件传送、存贮、审阅等。三是加强车辆使用、维修等环节的管理。实行汽车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和“一车一卡” 定点加油等制度,努力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四是严格控制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墨粉、墨盒等耗材以及纸、笔等用品的管理。五是加强办公大楼节电节水管理。提高节电节水意识,下班前切断办公室电源总开关,使用空调的时候,合理设置温度,注意关闭门窗。节约用水,杜绝跑冒滴漏。
(四)认真查办效能投诉,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效能建设投诉工作,完善机制,加大投诉件的查办力度,提高投诉件办结率。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机关效能的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两提高一降低”工作落到实处。
【成本效能】推荐阅读:
人工成本效能分析报告12-15
如何发挥效能监察在成本控制中的有效作用07-20
卫生院内部效能效能管理制度08-11
基于效能仿真的航天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06-07
指挥效能10-18
效能内涵10-21
教师效能05-13
培训效能05-16
传播效能05-17
作业效能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