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效能

2024-11-06

调节效能(精选6篇)

调节效能 篇1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在现代社会受到较多的关注, 这必然使他们的压力增加。 状态焦虑使毕业生的生活无规律, 在找工作等问题上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 Caprara的研究发现:每个人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和管理技巧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可能会使每个人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情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它能在一定范围内缓解紧张的情绪, 同时又可以保持自我调节的机制, 因此情绪调节对负面的不良情绪反应具有削弱的作用。 它还可以维持积极的情绪, 使个体以更良好的状态面对发生的事, 同时它能够让个体远离自己厌恶的情绪或情景, 以消除负面的情绪。 鉴于此, 笔者拟对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现状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以消除高校毕业生的焦虑, 维护其心理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方法

本究选用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方式量表, 量表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表达抑制, 一个是认知重评。 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 认知重评有六个;表达抑制有四个。 对于每个项目的回答分为7个级别的评估。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的α系数是0.95, 认知重评的α系数是0.8, 表达抑制的α系数是0.73, 三个月之后对其重测, 得到的α系数是0.6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的是Cabrera 2008年最新修订的版本, 一共有12个项目, 采用5个等级的评定方式。 该量表的信度分析显示: 总问卷的α为0.82, DES分问卷的α为0.74, ANG分问卷的α为0.76。 状态焦虑量表是由斯滕伯格等人编制的, 有两个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 笔者只选用了状态焦虑量表。斯滕伯格等人对该量表的信度进行测试显示状态焦虑的相关系数在0.16~0.62之间, 同时他也对效度进行了检验。 该量表的结构性、区分性和会聚性, 结果比较好。

根据评定手册, 对心理行为自评量表各维度进行评分, 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人口统计学上的统计描述, 差异检验,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2对象

随机选取了我校大四学生365人作为被试, 其中有效被试340人。

2.结果

2.1状态焦虑的总体现状

由表1可知:毕业生状态焦虑的平均分为2.240, 标准差为0.401, 大于中间值, 说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状态焦虑。

2.2状态焦虑的差异

在对毕业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 结果表明, 专业不同的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差异显著, 即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文科生在面临毕业时比理科生更容易焦虑。

2.3状态焦虑的相关关系

根据表3可知: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所以较多使用情绪调节中认知调节方式的大学生在毕业生时具有较低的状态焦虑;而状态焦虑与表达抑制的相关不显著;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校毕业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 他在面临毕业时的状态焦虑越低。

2.4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认知调节方式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功能,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具有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 他的状态焦虑程度会偏低, 对状态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3.讨论

3.1高校毕业生状态焦虑总体现状的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状态焦虑的值明显要比中间值高, 说明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存在很多压力, 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 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上普遍认为理科的学生要比文科生更好就业造成的。 对此我认为, 社会舆论、学校教育等应该减少这种偏见, 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某些高校开始建立独立的咨询点, 可以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些设施 (如心理咨询室的宣泄功能、催眠、放松技术、团体辅导及合理情绪治疗等) 为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的疏导提供服务, 从而减少由焦虑产生的压力、抑郁和冲动, 更好地走入社会。

3.2状态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因此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减少焦虑。 如果一个人产生很强的焦虑情绪, 原因可能不是客观的压力本身, 而是在他及其如何看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减少焦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效能感作用于行为而影响每个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它还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情绪, 对维持自我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如此密切, 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3.3状态焦虑与认知调节的关系

状态焦虑与认知调节呈负相关, 认知调节对状态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提高认知调节的能力, 从而减少人们对负性情绪的不良感受。 错误的认知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而要尽量杜绝, 提高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班杜拉认为, 消极情绪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 可能不是客观的压力本身所导致的, 而是对自己是否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认知。 同样是半杯水, 有的人会这么想:哇, 还有半杯水;有人就想:唉, 只剩半杯水了。不同的认知导致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看法不同, 所以认知调节对状态焦虑很重要, 积极地认知调节方式可以使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是说, 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时, 要用积极的认知看待它, 而不是想着糟糕的结果。程利等关于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结果发现: 认知调节方式能更加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 更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 要调节好情绪, 保持身心健康, 就要改善自己的认知, 良好的认知可以改变我们对某些事的看法, 改变一些不良的、负性的情绪, 这样就可以降低我们的状态焦虑。如皮革马利翁效应那样, 这种期望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 无形中影响个体的行为, 认知使我们们相信自己。

4.结语

4.1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理科生的状态焦虑要比文科生少, 而在其他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4.2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表达抑制与状态焦虑的相关不显著, 说明表达抑制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不显著, 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认知调节方式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而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了状态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情绪调节方式量表, 以随机取样的方式对365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现状, 以及毕业生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存在明显的状态焦虑, 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只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态焦虑

参考文献

[1]程利, 袁加锦, 何媛媛, 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4) :730-735.

[2]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3) :304-307.

[3]付梅, 葛明贵, 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7) :477-478.

[4]廖素群, 黄俊峰, 刘娟娟, 等.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33 (9) :159-162.

[5]张乃丹.大学生职业倾向、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索红霞.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34.

[7]汤冬玲, 董妍, 俞国良, 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4 (18) :598-604.

[8]唐海波, 邝春霞.焦虑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 :176-199.

[9]武明辉.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调节效能 篇2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关系。以湖南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 (非体育专业) 为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问卷650份, 有效问卷597份, 有效率为91.8%, (男生392人, 女生205人) 。

1.2 研究工具

身体锻炼等级量表采用Wu.Ronis和Pender编制的身体锻炼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从根本不相信到非常相信, 对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和项目进行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是由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3个维度组成, 由12个项目组成, 采用5点计分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2.1.1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的身体锻炼量存在差异。结果见表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t=5.925, P=0.000) ,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 男生的体育锻炼比女生体育锻炼要积极。

2.1.2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量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身体锻炼量存在差异, (F=3.233, P=0.022) 经过事后检验表明, 大二年级的学生锻炼量要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锻炼量。由量表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学生的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均高于均值, 大三大四的学生均低于均值。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得分, 男生的体育锻炼比女生体育锻炼要积极。大二年级的学生锻炼量要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锻炼量。由量表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学生的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值, 大三大四的学生均低于平均值, 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大学, 慢慢熟悉大学的生活, 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

2 . 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感受正性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存在差异 (t=-2.161, P=0.044) 。由表3可知, 女生的感受正性情绪程度略高于男生, 在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调节正性情绪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这几个维度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不同性别的感受正性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存在差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要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和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积极参与活动, 接触新的人或事。

2 . 3 体育锻炼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由表4可以看出, 进行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感受正性情绪作用不显著, 进行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沮丧痛苦情绪作用不显著, 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正性情绪作用不显著, 而身体锻炼量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对调节正性情绪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影响都存在着相关性。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调节正性情绪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3 结语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量在不同性别与不同年级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男生高于女生, 大二年级的学生在身体锻炼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年级的学生得分。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着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的感受正性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存在差异。身体锻炼量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感受正性情绪”、“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和“调节正性情绪”维度上的作用不显著, 而身体锻炼量对“调节生气愤怒情绪”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董妍, 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4) :59-60.

[2]黄敏儿, 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志, 2001 (6) :438-441.

[3]张萍, 张敏, 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5) :568-570.

[4]魏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J].心理科学, 2004, 27 (4) :905-908.

调节效能 篇3

关键词:情绪,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

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剧变期,由于心理发育未成熟易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RESE)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情绪的紧张性和维护自我调节机制[2],并有助于调控情绪的冲动性,促进心理健康[3]。

Lightsey等[4]研究发现,管理生气/愤怒效能感和管理沮丧/痛苦效能感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负性情绪与生活满意度间起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5,6]。Bandura等[2]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间接影响个体的抑郁状况,有效缓解压力对个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7],并影响个体对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8]。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城镇和农村各选取2所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140份,获得有效问卷1 077份,有效率为94.5%。其中男生467名,占43.4%;女生610名,占56.6%。初一学生199名,占18.5%;初二学生203名,占18.8%;初三学生127名,占11.8%;高一学生162名,占15.0%;高二学生196名,占18.2%;高三学生190名,占17.6%。城镇学生513名,占47.6%;农村学生564名,占52.4%。独生子女310名,占28.8%;非独生子女767名,占71.2%。

1.2 研究工具

1.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修订版)

对Caprara等[9]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共有17个项目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素模型结构,五因素分别是表达快乐/兴奋情绪效能感(HAP)、表达自豪情绪效能感(GLO)、管理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管理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和管理内疚/羞耻情绪效能感(COM),前2个因素构成低阶因子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OS),后3个因素构成高阶因子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NEG)。本研究中,五因素的CFA拟合参数为χ2=247.491,df=111,χ2/df=2.688,GFI=0.982,AGFI=0.972,NFI=0.971,CFI=0.982,IFI=0.982,RMSEA=0.032。量表采用5点计分(“1~5”表示“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的自信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6,分半信度为0.769;各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介于0.702~0.813之间,分半信度介于0.611~0.784之间。

1.2.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由王极盛等[10]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编制,由60个项目组成,共包括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总均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上是良好的,高于2分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2,分半信度为0.922;各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介于0.623~0.805之间,分半信度介于0.623~0.797之间。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5.0和Amos 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为2.178,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均分为3.570。2个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见表1。

注:*P<0.05,**P<0.01。

2.2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RESE各因子作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G,DES和COM联合负向预测心理问题总均分13.8%的变异量。就心理健康各因子来看,DES负向预测强迫症状3.3%的变异量;HAP,ANG和COM联合负向预测偏执9.2%的变异量;ANG和COM联合负向预测人际关系敏感8.6%的变异量;DES和COM联合负向预测抑郁11.9%的变异量;联合负向预测适应不良8.0%的变异量,ANG,DES和COM联合负向预测敌对14.0%的变异量,联合负向预测焦虑11.3%的变异量,联合负向预测学习压力感12.2%的变异量,联合负向预测情绪不稳定9.7%的变异量;ANG,DES和COM联合负向预测心理不平衡11.4%的变异量。在10个心理健康因子方程中,被引入次数最多的RESE因子是COM(9次),其次是DES(8次)和ANG(7次)。见表2。

注:*P<0.05,**P<0.01。

2.3 性别对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NEG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符合调节检验的前提条件,故本研究按照Baron等[11]提出的调节效应检验步骤,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NEG为自变量,性别为调节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第一层进入NEG和性别2个变量,第二层进入NEG和性别的乘积项。结果如表3所示,乘积项系数显著,说明性别在NEG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考察NEG对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将NEG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前27%为高分组,称为“高NEG组”,后27%为低分组,称为“低NEG组”;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低NEG时,女生的心理健康得分(2.458±0.375)高于男生(2.384±0.052);高NEG时,男性的心理健康得分(1.897±0.628)高于女生(1.804±0.03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1,1.260,P值均>0.05)。

注:**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情绪调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心理和行为控制来降低消极情绪体验[13]。能否有效管理消极情绪、表达积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RESE水平的高低[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NEG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性别在NEG与心理健康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RESE总均分及5个因子分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10个因子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彭以松等[1]发现,自信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个体对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信心程度越高,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了HAP进入预测偏执的方程外,POS其他2个因子均未显著预测心理健康问题;而NEG 3个因子均能负向预测心理健康问题。可见相对于积极情绪而言,青少年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该结果证实了“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能够有效缓解负性情绪不良影响”的观点[16],与Caprara等[9]的结果一致。当青少年遭遇挫折或面临困境时,RESE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的紧张性,维护自我调节机能[17],尤其是NEG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有效控制情绪冲动,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在青少年时期,个体会经历比以往更丰富多彩的情绪体验,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18,19]。提高青少年管理消极情绪、控制情绪冲动的自信心,不但有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而且能有效地避免因情绪问题而出现的负面行为。

调节效能 篇4

本文通过对1 076名大学生的测试, 构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体验间的关系模型, 分析三者间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实践。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 在湖南、江苏、安徽、上海的7所高校抽取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在校大学生1 100名为被试, 回收有效问卷1 076份。其中男生546名, 女生496名, 未注明性别者有34名; 大一学生391名, 大二学生368名, 大三学生290名, 大四学生19名, 未注明年级者8名; 文科专业学生428名, 理科专业学生612名, 其他专业23名, 未注明专业者13名。年龄在16 ~ 24岁。

1.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 1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本研究参考Caprara等[1]编制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 由5名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3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其翻译成中文版, 并结合中国文化特点, 增加了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 将修订后的问卷作为测量工具, 修订后信效度较好。内容包括感受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 共有12个项目, 采用5级计分。 ( 2) 情绪调节量表。采用“情绪调节量表”[9]测量个体使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2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 共14个项目, 5级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2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 78和0. 85。 ( 3 ) 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检核表[10]。该表共20个描述不同情感和情绪的词, 5级计分, 主要用于测量被试对正性和负性感情体验的频率。本研究中该表正性和负性感情维度上的α系数分别为0. 86和0. 84。

1. 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

2.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体验的相关性由表1可见,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认知重评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表达抑制与正性情绪无相关性 ( P > 0. 05) , 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 r = 0. 10, P < 0. 0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及表达抑制均呈正相关 ( P值均 < 0. 01) 。

注: * P < 0. 05, **P < 0. 01。

2. 2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体验间的中介效应由于表达抑制策略与模型中的因变量正性情绪及负性情绪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04与0. 10, 不可能成为中介变量[11]。因此, 本文仅分析认知重评策略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体验间的中介效应。

2. 2. 1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根据中介分析标准程序[12], 分4步对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 认知重评作为中介变量, 正性情绪作为结果变量。第1步, 用预测变量预测结果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第2步, 用预测变量预测中介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第3步, 用预测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预测结果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第4步, 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2。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 ( 指前面3个t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有意义。由于第4个t检验也有意义,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效应值为0. 42×0.19 = 0. 080, 直接效应值为0. 27, 总效应值为0. 3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0. 42×0. 19÷0. 35 = 0. 228 6。Sobel检验显示,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注: SE 表示标准误, **P < 0. 01。

2. 2. 2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由于依次检验 ( 指前面3个t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有意义。由于第4个t检验也有意义,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效应值为0. 42× ( - 0. 14) = - 0. 059, 直接效应值为 - 0.22, 总效应值为 - 0. 2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0.42× ( - 0. 14) ÷ ( - 0. 28 ) = 0. 214 3。见表3。Sobel检验显示,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注: SE 表示标准误, **P < 0. 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 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关系密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除直接影响情绪体验外, 还通过个体的认知重评策略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和情绪体验间的关系模型表明: ( 1)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 86% ; ( 2)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 43% 。

有研究表明, 认知评价能降低个体的主观负性感受, 并使个体的情绪生理唤起 ( 如皮肤电反应) 降低[8]。认知重评影响个体推理的实证研究也发现, 实验组对负性情绪进行认知重评后, 其推理成绩好于表达抑制组和无调节组[13]。本文基于构建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与情绪间的关系模型发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部分通过认知重评影响个体的正性情绪体验。可能的心理机制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有信心应对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表现为他们会采取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 改变负性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体验。

调节效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10月前来本院就诊的COPD患者,排除有其他躯体疾病及有精神智力障碍及其他原因不能完成评定量表的患者119例,COPD诊断参照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其中,男62例,女57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66岁,平均(61.5±5.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6.1±1.8)年。

1.2 方法

患者资料自行收集,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家庭住址(城市/农村)、医保(有/无)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为Caprara(2008)最新修订,包括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NG)三个维度[5]。该量表共由12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范围为1~5分;总分=POS+DES+ANG。分数越高,表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好。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问卷,请老年人自行填写,对于其他原因不能独自完成问卷者,由调查员按统一方式读出问题,根据老年人的回答客观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COPD患者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常老人比较采用t检验,对COPD患者病情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关系分析采用F检验,社会支持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OPD患者的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

COPD患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得分均较低。在情绪调节效能感上,调节正性、调节负性和管理生气的得分上几乎没有差别,在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为一般水平,其中以主观支持为主(表1)。在得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性别在社会支持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住址主要影响COPD患者的社会支持的主观和客观维度上的得分,对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明显;而是否有医保对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均有较显著影响,在社会支持上主要影响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主要影响其积极情绪的表达。见表2。

2.2 COPD患者社会支持度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将COPD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了较高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较高,其表达积极情绪,表达消极和管理沮丧情绪的分均较高。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主观支持显著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及表达正性和负性情绪。

3 讨论

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包含客观的物质支持和主观体验的情感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前者主要指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后者主要为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COPD患者的社会支持为中等水平。与其他慢性疾病相似,COPD患者的社会支持相对较低,并以主观支持为主。在家庭成员中,多数患者的支持主要来自配偶和子女。多数患者的配偶能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和照顾,而且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精神安慰和寄托。来自不同地区的患者中,城市患者的社会支持度比来自农村的支持度较高;具有医保的患者比没有医保的患者支持度高。其原因可能与来自城市的患者的经济相对较好,享受较好的保障制度;而来自农村的患者经济则比较困难,医保报销比例也较低。COPD患者对社会利用度较低,不表现出城乡差异。

长期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增加其适应性行为,减轻其心身症状,甚至能提高免疫能力,反之则损害身心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认为它是社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过程。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即自我感知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应对压力、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则越好。COPD患者长期患病容易导致其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悲观、失望。因此,良好的支持使患者较为乐观,对人生、对疾病具有较积极的态度,其情绪调节能力自然就较好。保障较好的患者,少了经济的后顾之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COPD患者的情绪调节效能感得分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表达积极和管理消极情绪两个维度上。研究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并非直接改变人的情绪,而是通过改变个体在对待情绪问题时的态度以及采用的策略,来实现调节目标的[7]。因此,在治疗COPD患者时,应注意提高COPD患者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当面对消极情绪和消极生活事件时,采用一种更为乐观和有效的处理方式进行应对。

注:*为P<0.05,**为P<0.01

社会支持是COPD患者治疗疾病过程中最具潜力的资源,患者能否主动、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积极提倡通过患者的家人、朋友和亲戚等之间的社会关系,让他们明白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感和人际交流中的各种障碍,使患者处于一种有益于恢复健康心态的环境中,并鼓励患者保持适当的社会交往,以维持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丽,苏军霞,黄小茜,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用药调查[J].现代医院,2012,12(3):74-76.

[2]梁桂兴,曾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辨证施护[J].现代医院,2010,10(6):96-98.

[3]马金凤,赵秋利,刘美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护理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8.

[4]李小梅,孙玉倩.放疗癌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557-559.

[5]杜广才,邢爱红,杜清.论社会支持在非家族性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2011,9(10):377-378.

[6]刘亚梅,赵英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探讨[J].吉林医学,2005,26(9):927.

[7]Garrod R.Marshall J,Jones F.Self efficacy measurement and goal at-tainment afte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Dis,2008,3(4):791-796.

[8]Tsang HW,Ho TY.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anxiolytic effects of aro-matherapy on rodents under experimentally induced anxiety models[J].Rev Neurosci,2010,21(2):141-152.

[9]李晓波,高玲.社会支持对一侧全肺切除术后病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887-888.

调节效能 篇6

在20世纪80年代, 心理学研究者[1,2,3]率先提出自我调节学习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这一概念。在随后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该概念被引入到各种学习情境 (包括运动员训练、学校学习、成人教育等) ,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试图解释学习者个体的成绩差异。

自我调节学习指的是学习者个体在其学习情境中, 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用一定的认知 (cognitive) 、情感 (emotional) 和行为 (behavioral) 策略的过程。具体来说, 自我调节学习被看做是一种自我指导的学习模式, 在循环的学习过程中 (见图1) , 学习者将其心智能力转化成为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技能[4]。与先前的学习理论相比, 该理论强调任何种类的学习都包含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成分。正是学习者这种个体差异, 导致了最终学习结果和表现的不同。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 在心理学的多个应用领域都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和证实, 并进一步促进了对该理论理解的深化。包括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在内, 研究者试图通过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来解释学习者表现成绩的差异。

2 自我效能感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 研究者引入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希望在运动训练学中通过应用该理论, 使运动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训练的规律, 并且利用自身优势, 提高训练成绩。Bandura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开创者[5], 提出自我调节是所有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Schunk和Zimmerman在研究中一致发现, 自我调节学习能够显著解释学习表现的差异[6]。而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具体阶段中, 即前思考阶段、表现阶段、自我反思阶段, 自我动机信念中的自我效能感被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最为深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运动心理学家开始逐渐借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动机理论, 来探讨运动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受到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目标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1]。Bandura认为, 自我效能感主要关心的是学习者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什么。实证研究显示[7],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根据Bandura的观点, 自我效能感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 过去的行为或表现成绩。自我效能感会受到之前行为的影响:过去的的成功会带来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反, 失败则会带来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2) 替代经验。学习个体会观察他人的行为, 他人在某一相似活动上的成败会影响到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3) 言语劝说。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 他人 (包括同辈、长辈、教练、老师、父母) 的评价、鼓励或者批评会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当他人的地位很重要时, 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4) 情绪唤醒状态。出于较高水平的唤醒状态会使青少年运动员体验到较高程度的焦虑水平、紧张, 过分高估当前的任务的难度水平, 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

3 对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意义

运动心理学家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引入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当中, 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青少年运动员, 更愿意在日常训练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并对自己的表现有更高的信心, 并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8]。在运动心理学的领域中, 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与训练成绩的关系, 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差异, 自我效能感与日常锻炼, 在训练中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9]。基于当前运动心理学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及本文之前提到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学习理论模型, 新近的实证研究显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提高自我效能感: (1) 提高青少年运用表象的能力。研究发现, 比起新手运动员, 经验较多的运动员会运用表象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表象在这里指的是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自己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情景的想象。通过合理的运用表象, 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得以降低, 自信心得以提升。并且, 在运用表象的过程中, 运动员可以对当前的训练任务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估, 从而更加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 (2) 寻求社会支持。青少年阶段的心理较为独特、强烈或极端的情绪体验、不愿主动跟人交流等特点或许会给日常的运动训练带来困难[10], 但教练员可以在充分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其心理特点, 更有效的进行训练。比如, 对于青少年来说, 他人的反馈对其自我认知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并且, 这一阶段的运动员有极为强烈的与同辈交流, 得到长辈的关心和理解的愿望。所以, 训练员可以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及时的帮助和启发, 细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 促进运动员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帮互助, 以促进训练结果。 (3) 提高教练的自我效能感。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其年龄特征, 对他人的知觉较为敏感[11]。因此, 教练的心理状态和自我效能感会间接的影响到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成绩。为了达到运动训练的最优化, 教练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青少年运动员表现出积极、有效的关注, 并针对其训练做出客观的评价, 提出具体的建议。除了针对青少年运动员个体进行有效的训练以外, 结合Bandura集体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运动心理学家提出, 运动员团体的自我效能感, 对运动成绩也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12], 比起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集体自我效能感在比赛期间, 对运动员的成绩有更显著的影响。

4 结语

对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虽然始于心理学, 但近几十年来已经在运动心理学领域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通过把心理学对人类行为规律的研究和运动训练学的特点结合起来,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得运动训练更为高效。加之对青少年独特心理特点的了解, 可以使得日常的运动训练更为人性化, 帮助青少年运动员调节自己的运动心理, 并取得理想的成绩。需要注意的是,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都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概念, 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虽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应用, 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 仍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结果。因此, 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在日常运动训练中, 应注意不要全盘照搬西方理论, 而应对其抱有批判的精神, 避免思想僵化。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其心理特点, 应得到教练和教师的独特的关注。为尊重青少年运动员的个体发展、优化其训练成果, 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应注重实践, 用更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关键概念, 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学的多种应用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本文总结了运动心理学对以上两个概念的实证研究, 并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 对其运动训练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效能感,运动心理学,训练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 :191-215.

[2]Bandura, A, Cervone, D.Self-evaluation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goal syste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5) :1017-1028.

[3]Bandura, A, Schunk, D.H.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 (41) :586-598.

[4]Zimmerman, B.J.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 and analysis.In B.J.Zimmerman&D.H.Schunk (Eds.)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New York:Springer, 2001.

[5]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86.

[6]Schunk, D.H, Zimmerman, B.J, (eds.)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 2008.

[7]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Weiss, M.R, Wiese, D.M, Klint, K.A.Head over heels with success:The relaltionship between slef-efficacy and perfomance in competitive youth gymnastics[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89 (11) :444-451.

[9]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0]于清, 袁吉.运动心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11]李晓东, 张力为.国外运动心理学领域自我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基于2000-2005年4种运动心理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80-99.

上一篇:解剖生理学下一篇:女子胸部的健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