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调节

2024-10-23

认知调节(通用3篇)

认知调节 篇1

[前端分析]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由于心理辅导课在新课程中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心理辅导课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定,再加上不同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设置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参考不同的心理辅导教材内容而灵活选取。我校是《上海市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试用学校。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参考该手册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第16节《境由心生》一课而确定的。

[问题提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非都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诱发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让他们经常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

对于情绪调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课上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们对于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基本情绪类型、常见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宣泄、倾诉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高中生情绪调节的授课内容就不能重复初中的内容。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外,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情绪调节的重点聚焦于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改变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和调节情绪,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观念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2.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3.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情绪ABC理论在情绪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上课前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听音乐能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帮助教师引出情绪调节的授课主题。

(2)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看两幅经典的心理两可图(鱼和鸟的两可图、老太婆和少女相互转换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一幅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启发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为下面情绪的认知分析提供启示。

2.情绪产生的认知分析

(1)引入“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

本故事由网上流行的“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一天,果园里先后来了六只狐狸,由于葡萄架太高,所有的狐狸发现,无论它们怎么跳都无法吃到葡萄,六只狐狸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略)。

问题: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猜想不同的狐狸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往往因内容趣味性、体验哲理性、记忆深刻性等特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狐狸因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个哲理寓言故事的导入和讨论为教师下一步引出情绪ABC理论做好了铺垫。

(2)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为说明认知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指引起情绪的事件;B (Beliefs)指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或称信念;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一些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让我们懂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持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信念,如某次考试前,一个学生心想,我这段时间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要考好。其潜在的信念就是我努力付出了,就应该要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考好,就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考试要取得好成绩肯定要付出努力,但也并不是每个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果我们能改变“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不合理信念,考前出现考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少。

3.典型案例剖析: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情绪

[案例]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小张,在学校某次测验考试中,语文学科成绩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级的末端。现在临近期中考试,小张发现自己整天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时就特别紧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害怕、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小张同学对考试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考试焦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如何剖析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来驳斥和替代不合理的信念,进而达成情绪调节的目的。

同样是考试失败,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ABC理论,一个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小张存在的考试焦虑情绪,可能与他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小张的焦虑情绪,先要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并进行驳斥,用积极正向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信念。当小张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时,他若能通过努力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消除,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焦躁不安,上考场前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我们相信,他考试前害怕考试的焦虑情绪将会大为缓解。

4.情绪调节求助台

学生结合真实的情绪求助案例,在帮助别人解决情绪困扰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并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绪困扰案例,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分析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1):班级里好像有很多同学不太喜欢我,我真的好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应该被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喜欢。积极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喜欢上,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就足够了。

求助(2):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值日打扫任务,他们非但不表扬我,反而责备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不合理信念: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受到表扬。积极信念: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该想办法努力去改善现状,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事情实在不能改善时,我们应学会接受事实和现状。

求助(3):我的同桌上课反应敏捷,写作业速度快,成绩比我好,我处处不如他,我感觉很自卑、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也应该处处像同桌一样优秀。积极信念:与这么聪明的同学成为同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得到他的帮助。况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只用他的优点和我的不足进行比较,这样永远让人失望。我只是学习方面不如他,其他方面如乐器演奏我就比他好。

求助(4):自己的妈妈很唠叨,感觉很烦。

不合理信念:妈妈不应该唠叨。积极信念:妈妈的唠叨代表了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享有妈妈的唠叨。也许自己可能哪些地方做得确实还不够好,所以妈妈对自己不放心,这提醒今后自己做事要认真仔细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了,妈妈的唠叨也许就会减少。

学生通过解答“情绪调节求助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积极的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没有糟糕的环境,只有糟糕的心态”,面对烦恼,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我想,消除我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保持对事情的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保持好的情绪状态。当然,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也需我们正视问题中的现实矛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

课后实践:请根据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调节自己的其他烦恼,进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自我反思]

情绪ABC理论是情绪认知调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情绪调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观点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剖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用积极合理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在活动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运用“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知观念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70%的学生都表示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本节课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不合理信念没有过多展开,对有关如何驳斥不合理信念的过程细节没有详细展开,只是教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对学生应用情绪ABC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此外,从整个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而言,虽然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泼,但还是感觉活泼不足、理性有余,离“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今后我授课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专家点评]

鞠瑞利老师设计的心理辅导课《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心理两可图以及富有哲理的“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鞠老师还以高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情绪困扰,后面接地气的“情绪调节求助台”的实战演练更是强化了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他善于运用哲理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取的案例和情境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小组讨论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收获比较大。希望鞠老师在活动设计中能把改变个人不合理信念的过程更详细地呈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的认知调节。

认知调节 篇2

一、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体内在强化的过程, 是个体通过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 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即认知因素的影响, 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 经过这三个过程的不断循环, 个体可以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如图1所示) 。

(一) 自我观察或监控过程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活动功能的重要性对自身活动的某些方面有选择地予以关注。班杜拉认为, 自我观察在自我调节过程中至少起两种重要作用:为设置现实的行为标准提供信息;为评价行为提供信息。系统的自我观察提供了一种自我诊断机制, 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什么条件会以什么方式导致人做出某种行为。

而人们对行为监控的程度受反馈的信息量、动机水平、对成功和失败关注的影响, 反馈的信息量越易获得、动机水平越高、对成败关注度高, 则监控程度也相应较高。

(二) 自我判断过程

自我判断即人们在行动之前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 并以此来判断和评定自己行为与标准间的差距, 如果行为超过了标准, 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 反之, 则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的核心是标准的确立。自我判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建立标准、社会参照性比较、活动价值的评估。

1. 自我判断的第一步是建立标准。

标准包括通过自我指导或观察由他人示范的自我评价标准而确立的内部标准、依赖于生活中重要人物对行为的反应而确立的说教和评价依随标准、通过模仿榜样获得的标准。在现实中会出现建立的标准和自身能力不符的情况, 这会导致人们在行为中受挫。

2. 在建立标准后, 人们就会进行社会参照性比较, 以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

社会性参照比较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社会比较, 即将自己与类似情景中的特定同伴作比较。二是自我比较, 即将自身的行为与以前做出的行为作比较, 以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有进步。当人们获得成功后, 会提高行为的标准, 重复失败后, 会降低标准, 使之更接近现实的水平。

3. 在自我调节的判断成分中,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活动价值的评估。

另行为评价激活自我反应, 主要发生在那些影响自己的利益和自尊的活动领域。当人们重复从事一项他们开始不熟悉的活动, 并且已接收到关于自己干得如何的反馈, 此后他们就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产生自我评价性反应。

(三) 自我反应过程

自我反应是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作出评价后产生的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自怨自艾等情感反应。评价标准和判断技能的发展, 使自我反应的能力确立起来, 这种能力的获得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是为自己的行动创设激励条件;二是基于对自己的行为和内部标准的比较, 对行为作出评价性反应。因而人们会进行思想和行为的选择和改变, 延续那些产生积极的自我反应的思想与行为过程, 限制那些产生自我责备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而且, 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来改变习惯化的行为, 自我调节理论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 表明人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 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职业认知及其成长过程

(一) 职业认知的含义界定

职业认知是指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 是一种主动或被动认识职业的过程或活动。职业认知实质上是一个职业试探的过程, 即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检验自己比较适合于哪类职业。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越强, 就越能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 并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

大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 求职是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 大学生很重视求职过程, 而且大学生在学校受过有关职业认知方面的教育, 所以大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有较强的主动性;另一方面,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这为大学生实现更好的职业认知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职业认知成长过程

1. 大学生求职中的自我观察。

大学生将通过求职过程实现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转变, 而求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开始求职之前, 有的大学生会为自己设定该表现什么样的行为与态度, 该进什么样的行业和企业, 但也有大学生盲目地去求职, 对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和能做什么、求职过程、招聘企业和行业并不了解。总的来说, 大学生未经历求职之前对其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和认识, 所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观察自身的行为是否适宜, 是否可以保证求职目标的实现。而且大学生在求职中自我监控的程度较高, 因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设置了要得到工作的目标, 这增强了大学生观察求职行为的动机与动力。大学生对求职及自身行为的成败极其关注, 而且对于求职过程中行为的反馈信息可以很容易通过竞争对手的表现、招聘者的语言、行为暗示和是否得到进一步面试的机会而得到, 由此对自己在求职过程的着装、面试、笔试中的行为表现等给予高度关注。通过自我观察得到的信息就为自我判断中标准的建立与修改、社会比较提供了依据。

2. 大学生求职中的自我判断。

大学生在求职前会为自己设定该表现什么样的行为与态度, 即建立自我判断的标准。大学生求职的标准是通过阅读网络上别人的求职经验和建议、往届毕业生给予建议、自我指导建立起来的, 即包括通过模仿建立的标准、说教和评价依随标准以及内部标准。大学生在经历最初的笔试、面试等求职过程后, 会将通过自我观察收集的信息与之前建立的标准相比较, 也会将自身的行为和表现与竞争对手、招聘人员通过招聘表现出的要求与标准进行比较即进行社会比较, 也会与其之前的表现进行对比即进行自我比较以检验自己的思想、行为与表现是否符合标准, 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3. 大学生求职中的自我反应。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因为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被拒绝而失落、沮丧、彷徨, 也会因为在笔试或面试中表现好而高兴, 进而对接下来的求职信心倍增, 即大学生会对不同的结果有不同的自我反应, 或是自我肯定或是自我否定。大学生在了解了结果后, 会查找和分析其原因, 产生不好的结果可能是由于自求职之始就没有认清自己, 没有认清自己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自己到底适合和能做什么样的行业和工作, 也可能是由于之前建立的标准不符合现实水平, 也可能是由于在求职前对企业与求职过程缺少了解而导致自己的应聘行为不符合招聘企业的要求等。因为大学生具有调节自己行为和认知的能力, 在分析原因后大学生会有针对性地去改进, 所以为了实现求职成功,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延续通过自我判断而得出的较突出的行为和认知, 而限制和调节那些不合适的行为和认知。大学生在进行行为与认知选择的同时也就会维持或调整之前所建立的标准, 使之更符合现实水平。由上可知, 在现实中, 大学生极少有经过一次求职经历就能成功的, 基本上还是要经历多次的求职过程。所以在这些求职过程中, 大学生通过多次的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反应, 不断积累笔试及面试技巧等经验, 不断分析和调整着自己的标准、行为和认知, 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到自身的性格、偏好、能力等特点和自身所适合的行业、企业、职位, 并在求职中通过与企业的招聘机构和人员接触了解企业, 从而不断地寻找那些与自身匹配的企业与职位, 最终努力实现人与工作尽可能的匹配。也就是说, 大学生通过求职过程逐渐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认识到企业的情况与特点, 认识到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即角色转变所应有的行为, 通过求职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大学生实现了职业认知的成长 (如图2所示) 。

三、对大学生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一) 对大学生的启示

在求职前认真做好自我分析与定位, 想清楚最想要做的是什么, 什么最适合你, 你最适合的又是什么。这个可以通过大学生自我做SWOT分析、找一些有信用价值的知名网站做评估、寻找求职伙伴或者往届毕业生给予建议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到单位实习来了解职场, 以判断自我分析与定位是否正确。

在求职前通过搜索互联网络资源、咨询往届毕业生等多种手段了解企业与职位的情况与特点、应聘过程、应注意事项和应有的行为, 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使求职过程顺利进行。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不断加强自我调节, 积极进行自我的观察、判断与反应, 以提高求职的效率。

(二) 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引导, 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的能力, 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推动大学生自身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知, 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相关信息的能力。

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判断行业、企业和职位的关键指标的选择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对行业和企业的判断。

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有关应聘的信息和技巧。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就业培训课程或者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培训, 使大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如何提前通过做往年题为笔试做好准备、如何在面试中表现突出等应聘技巧和信息。

认知调节 篇3

本文通过对1 076名大学生的测试, 构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体验间的关系模型, 分析三者间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实践。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 在湖南、江苏、安徽、上海的7所高校抽取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在校大学生1 100名为被试, 回收有效问卷1 076份。其中男生546名, 女生496名, 未注明性别者有34名; 大一学生391名, 大二学生368名, 大三学生290名, 大四学生19名, 未注明年级者8名; 文科专业学生428名, 理科专业学生612名, 其他专业23名, 未注明专业者13名。年龄在16 ~ 24岁。

1.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 1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本研究参考Caprara等[1]编制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 由5名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3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其翻译成中文版, 并结合中国文化特点, 增加了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 将修订后的问卷作为测量工具, 修订后信效度较好。内容包括感受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 共有12个项目, 采用5级计分。 ( 2) 情绪调节量表。采用“情绪调节量表”[9]测量个体使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2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 共14个项目, 5级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2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 78和0. 85。 ( 3 ) 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检核表[10]。该表共20个描述不同情感和情绪的词, 5级计分, 主要用于测量被试对正性和负性感情体验的频率。本研究中该表正性和负性感情维度上的α系数分别为0. 86和0. 84。

1. 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

2.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体验的相关性由表1可见,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认知重评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表达抑制与正性情绪无相关性 ( P > 0. 05) , 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 r = 0. 10, P < 0. 0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及表达抑制均呈正相关 ( P值均 < 0. 01) 。

注: * P < 0. 05, **P < 0. 01。

2. 2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体验间的中介效应由于表达抑制策略与模型中的因变量正性情绪及负性情绪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04与0. 10, 不可能成为中介变量[11]。因此, 本文仅分析认知重评策略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体验间的中介效应。

2. 2. 1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根据中介分析标准程序[12], 分4步对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 认知重评作为中介变量, 正性情绪作为结果变量。第1步, 用预测变量预测结果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第2步, 用预测变量预测中介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第3步, 用预测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预测结果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第4步, 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2。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 ( 指前面3个t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有意义。由于第4个t检验也有意义,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效应值为0. 42×0.19 = 0. 080, 直接效应值为0. 27, 总效应值为0. 3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0. 42×0. 19÷0. 35 = 0. 228 6。Sobel检验显示,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注: SE 表示标准误, **P < 0. 01。

2. 2. 2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由于依次检验 ( 指前面3个t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有意义。由于第4个t检验也有意义,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效应值为0. 42× ( - 0. 14) = - 0. 059, 直接效应值为 - 0.22, 总效应值为 - 0. 2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0.42× ( - 0. 14) ÷ ( - 0. 28 ) = 0. 214 3。见表3。Sobel检验显示,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注: SE 表示标准误, **P < 0. 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 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关系密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除直接影响情绪体验外, 还通过个体的认知重评策略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和情绪体验间的关系模型表明: ( 1)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 86% ; ( 2)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 43% 。

有研究表明, 认知评价能降低个体的主观负性感受, 并使个体的情绪生理唤起 ( 如皮肤电反应) 降低[8]。认知重评影响个体推理的实证研究也发现, 实验组对负性情绪进行认知重评后, 其推理成绩好于表达抑制组和无调节组[13]。本文基于构建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与情绪间的关系模型发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部分通过认知重评影响个体的正性情绪体验。可能的心理机制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有信心应对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表现为他们会采取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 改变负性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体验。

上一篇:文化手段下一篇:电力开关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