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手段

2024-10-23

文化手段(精选12篇)

文化手段 篇1

安全文化建设在我国企业界受到重视, 但是关于安全文化建设与改善的方法探讨很少, 尤其缺乏安全文化水平测量的技术手段。本文在重新辨析安全文化含义的基础上, 把安全文化这个外延和内涵都不是很明确的概念转变为影响企业安全业绩的核心要素, 进而对其进行定量测量。测量和培训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企业安全文化水平的较快速提高。

1安全文化含义的再辨析

国内关于安全文化定义的论述很多, 但是对于企业操作来说仍然不够明确。本文在介绍安全文化的技术改善手段之前, 尚需对安全文化的含义再进行一下分析。

来自安全文化网的资料认为,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曾经这样定义安全文化, 即, 安全文化是一个单位的个人和集体的 (安全) 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同样都是凝聚人心的无形资产和精神力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 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这个定义的实质是说, 安全文化是精神方面的, 是人们的观点、看法、态度、行为方式和能力的综合。

摘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3年编写的《安全文化与小康社会》的资料介绍, 1991年出版的国际核安全顾问组的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对此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形成了这样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2]。这里面的核心词汇是观念、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

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这个定义比前面的定义增加了物质成分, 使安全文化成了无所不包的一个“大”概念。

根据上述定义, 我们分析得到, 安全文化包括观念、行为方式、物质方面。所谓观念, 也就是态度、看法或者认识。笔者认为, 这三个词汇含义相同, 它们应该是那些关于企业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看法, 例如, 安全在企业是不是最重要的, 安全能否创造经济效益, 零事故是否能实现、为什么能实现, 进行一项业务时在哪个时间段考虑安全问题最有益于企业安全, 企业安全是否应该主要由安全部门负责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同, 对企业安全业绩的影响是致命的。关于行为或者行为方式, 行为是由态度、观念所决定的, 不是根本性的, 也不是独立的, 不必单独作为安全文化的内容, 或者说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必这样考虑, 行为问题可以在行为安全方法中解决。关于物质方面, 也就是安全设备设施, 也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在上述的观点指导之下应用与实施的结果。所以, 最重要的, 安全文化是精神方面的, 也就是观念, 或者关于企业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看法。这是本文作者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和理解。当然, 这里说的看法, 是企业员工全体一致的看法, 而不是某个员工个体一个人的看法。正确的看法, 需要员工具有这方面的知识, 需要员工理解那些基本观点, 否则不可能具有那些正确的基本观点。从这个角度说, 安全文化也是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归纳起来, 安全文化可以定义为企业员工关于企业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一致的、整体的看法, 可以叫做安全管理核心理念, 也可以叫做价值观, 还可以叫做安全信仰等等。

文献[[3]]和[4]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意识。这个说法也不是错误的。笔者定义的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他们“对危险源的识别能力和容忍能力”。企业员工只有有了上面提到的最基本知识 (安全文化) , 也就是企业有了安全文化后, 其运行方式、培训体系才能完善, 员工才能够掌握其它安全知识 (如影响某个设备正常运行的故障) , 才能识别出危险源。识别危险源的能力越强, 安全意识越高。危险源被识别出来以后, 如果认为该危险源危险性不大, 可能它就得不到及时处理, 否则就会得到及时处理, 这也是安全意识的标志。容忍危险源的能力越高, 安全意识越低。识别危险源的能力和容忍危险源的能力, 也就是安全意识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安全知识, 而各方面的安全知识的多少却决于最基本的安全知识, 也即取决于安全文化。所以说, 安全文化的高低决定安全意识, 或者说等于安全意识 (图1) 。

2安全文化的关键要素

前面已经分析得到,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关于企业安全关键影响因素的看法, 这些看法, 或者叫做企业安全核心理念。经过国内外的研究, 识别出来的核心理念大约有30条左右。表1列出了一个典型版本的各条理念[5]。

表1的关键主要来自实践观察, 也即安全很好的企业都存在这些核心理念, 而且其取值很高[6]。就中文的表达方式来说, 表1仅是对文献[5]的修改。各条理念对企业安全作用的原理在文献[5]中已有详细论述, 此不赘述。

3安全文化改善的技术手段

安全文化在理论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笔者已经在文献[7]中详细分析过。那里分析的在理论上的作用, 指的是已经形成的安全文化、已经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实施、应用之后所能起到的作用。安全文化的形成与改善距离实施还要经过一个过程,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考虑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员工素质、安全文化的水平进展等各种因素, 根据具体情况实施, 但是终究会实施的, 随着改善程度的增加, 安全文化本身也会产生实施的推动作用 (图2)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找到方法, 帮助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改善安全文化。

促使企业快速改善安全文化, 必须要有技术手段。目前的做法是编制手册、宣传、文艺活动、企业形象设计等, 很多企业建设了安全文化长廊, 在企业员工中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但是据英国的Cooper研究, 宣传的效果并非很理想[6]。而且一些企业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安全文化已经到了很好的程度 (虽然并无确定的指标) , 无法再改善了, 但实际上对安全管理、安全绩效的作用却不能明显看到, 企业的员工, 尤其是一线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也没有显著提高。一些宣传活动由于长时间应用同一形式而效果并不明显,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定量跟踪手段。这就必须要引入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手段。

笔者根据前面安全文化的定义, 对企业安全管理核心理念设计了Likert量表, 然后设计了实施这个量表的测量设备, 形成了改善企业安全文化技术手段的一部分。该设备的组成原理见图3。图中的输入键盘是手持的, 用于回答企业安全管理核心理念测量的Likert量表的工具, 控制器将回答结果通过无线通讯接收下来, 并送至计算机中处理, 进行国际数据、国内数据对比分析以及各种统计分析等, 分析结果由设备显示输出或者打印报告。

图3的设备只是一个测量系统, 其测量结果是企业安全文化在测量当时的量值水平。根据测量量值, 设计培训课程, 抽样培训企业员工对每一个安全管理核心理念的理解程度。为保证培训效果, 一般接受培训的各层面企业员工总数不超过100人。培训过后, 再行测试, 如此反复, 便可以达到较为快速地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培训, 构成了企业安全文化改善技术手段的另一个方面。

4安全文化改善实例

图4是笔者在矿业公司进行的安全文化改善实例。该图的纵坐标是企业的管理层、班组长、专业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安全文化测量值 (%) 。图中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曲线分别是北美地区很安全和较不安全企业的安全文化测量值, 中间的三条曲线是所研究企业的原始测量值和两次培训后的安全文化测量值。该图表明, 安全文化水平经两次培训改进有较大提高, 企业各类员工平均值提高7.9%。其中两次改进后的值与北美地区很安全的企业的值差为13.99%。这个差距可以理解为所研究企业的重大事故预警值, 原因是北美地区很安全的企业几乎没有重大事故发生。图5是在一个机电企业进行的安全文化测量, 在该企业没有改进性培训活动, 只测量了安全文化的最初状态。

5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全文化的含义, 将安全文化明确为影响企业安全业绩的关键要素。之后, 设计了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手段和培训方法, 并在企业进行了应用研究。得到的结论是:

(1)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的作用是明显的和有实质性意义的。

(2) 安全文化可以进行定量测量。

(3) 根据测量值进行安全培训, 能够较快地改善企业的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网.http://www.anquan.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570, 2006What Safety culture is.AnQian.com.cn.http://www.anquan.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570, 200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宣传教育中心编.安全文化与小康社会.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Promotion Centre for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Safety, Safety Culture and Well-off Society, Beijing:Publishing House for Coal Industry, 2003

[3]傅贵, 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论思路与工具应用问题讨论,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技术新进展,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359~364.Fu Gui, A Discussion about the Theoretical Frame andPractical Tools for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seeProceedings the New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Technology, 2007.359~364

[4]Stewart, JM.Managing for World Class Safety[M].A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2002.1~31.

[5]傅贵, 陆百, 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9) Fu Gui, Lu Bai, Chen Xiu Zhen.Behavior-Based Mod-el for Safety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 China SafetyScience Journal, 2005, 15 (9)

[6]Cooper, MD.“Goal-Setting for Safety”[J], The Safety&Health Practitioner, 1993, (11) :32~37.

文化手段 篇2

在我们生产、生活和工作中要建立起企业的安全文化,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那么安全文化的手段是什么?如果狭义地理解,则安全文化的手段:主要是指安全的宣传、教育、文艺等文教手段。如果要从广义上理解:安全文化手段是广泛的,只要对于建立和改善安全的观念、行业、物质精神和物质文化有作用的手段都是安全文化的手段。下面我从不同手段中浅析不同手段的作用和形式。

1、安全宣传手段:采取电视广告、电视专栏等、板报、定期报刊、文艺、宣传安全科学技术、国家安全法规、事故、安全知识、安全人物等,都是安全的宣传手段。

2、安全教育手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例如:新入厂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就是我们企业安全教育的形式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达到全民的安全意识教育,管理者的安全态度、及决策素质教育,员工的安全意识及技能教育,安技人员的学习教育,中小学生的安全基本知识和常识教育都是安全的教育手段。

3、管理的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主要方式的安全管理手段,是实现人类安全的可靠保障。特别是企业的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的重要对策之一。例如:在我们企业建立起的“岗位专责制”就是管理手段的一种方式,

4、科学技术手段:如果我们要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都必须靠安全科学技术。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改变传统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陋习。例如:在我们企业采取不断科技创新、利用科学的先进科技手段,消除设备不安全因素或改变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都是安全科技手段和方法的体现。

5、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的行政手段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以安全责任制为主要内涵的行政手段,还将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作为一种文化手段我们应该承认行政手段的一些作用,我们要取其长、避其短、充分利用其实际的作用及威力、把企业安全生产搞好。

6、经济手段:安全的经济手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经济机制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手段。其内容主要有:事故保险机制、事故赔偿机制;安全投入机制,生命健康价值分析、安全效益评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细则”、事故罚款等,都是经济手段的具体表现。

7、法制手段:安全的制度文化,是以法治手段为主要内容,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安全生产的保障需要以法治建设为前提,安全管理、检查、监督,都需要在安全法制营建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国家的“矿山安全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安全法规,这都是有效应用法制手段的基础。

文化手段 篇3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事故;有效手段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81—02

事故(Accident)是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意外事件。安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率和损失。一直以来,安全工作者围绕事故致因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该项研究伴随着工业发展从研究设备到操作人员再发展到用系统观点研究人—机—环境,其中对操作者的研究趋势已经从个体人的外部安全技术包装深入到了个体人的内部安全自觉性的调动上来。从安全生产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轨迹入手,运用安全学理论和知识,论证了在“人—机—环”安全系统中,“人”是遏制事故的关键,“环”是分析事故的切入点,安全文化是遏制事故的有效手段。

1 从人—机—环境出发分析事故

安全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环系统,它是由操作、控制、维修机器的作业人员、机器、人员和机器共处的特定工作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但是在今天,随着机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机—环境系统已不能简单的局限在作业现场这个简单层面上。新时代赋予了人—机—环境系统更多的蕴义。从理论上分析,引起事故发生主要包括三大因素,即人的因素、机器因素、环境因素,在这三种事故致因的基本要素中,人的主观意识最强,对事物的支配性、主导性最强、可塑性最强,因此变数最大,而稳定性最差。即人的因素可靠性最差,所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因素。

1.1 人是事故的关键

安全系统一般由人介入自然界并且发挥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系统。具有人为的目的性和组织性。人用过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了巨大的高性能的机器,人与这些机器作为系统中的子系统可以互相配合、和谐地进行工作。组成安全系统的人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安全系统不仅作为物质系统存在和发展,而且作为精神系统存在和发展。

1.2 环境是分析事故的切入点

安全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又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不存在没有环境的安全系统。安全系统的结构、状态、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这称为安全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

人—机—环境安全系统中,环境是决定安全系统整体涌现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安全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才能与环境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环境依存关系。随着环境的改变,安全系统必须产生新的整体涌现性,以达成新的环境依存关系。然而环境复杂性是造成安全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根源。

安全系统是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广义自然选择和进化机制。因此,安全系统同时面对安全选择和自然生态选择的生存压力。一般说来,安全系统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各个层次的人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活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演化过程,这种调整必然引起安全系统内部各组分行为、结构形态及其相互作用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含有较多的非线性成分,敏感于初始条件并具有路径依赖性,经过反复的适应性调整和自组织,安全系统的演化重新达到有序状态。

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与社会共存的其他组织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前进,同时,企业发展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生存,企业与社会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2 安全文化是遏制事故的有效手段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2.1 安全文化与人的关系

安全系统中的人常常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工作,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信息、经验、感情等各方面的交流。每个人的思想、行为,特别是那些举足轻重的成员对其他成员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影响到群体的行为。安全系统中,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而且这种交互作用及其结果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在宏观上会出现涨落,并涌现出复杂的系统行为。这些特征使得安全系统中的主体具有记忆、学习和产生对策的能力,具有高智能性和适应性。通常自适应主体的智能程度越高,其行为的不确定性越大,系统就越复杂。

2.2 安全文化与事故的关系

随着在生产事故中个体失误的研究焦点由技术缺陷转移到组织文化、态度、监督、决策等主要致因因素上来。安全文化建设对改变员工安全态度展及提升安全行为能力至关重要。1987年发生在伦敦地铁火灾事故、Alpha石油平台爆炸事故和1987年发生的自由企业先驱号沉没事故等事故与安全文化建设有决定性的影响,推动了关于组织行为、行为管理、人的失误导致的事故的思考。从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以来,对事故的成因理念研究一直安全科技工作者探索的问题。通过改进工艺、改善工作条件等控制风险和危害的等设计安全本质化等技术上以及作业失误等人因方面,通过对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研究分数线,操作失误、概率或工艺性失效会造成事故,同样安全制度缺陷也会引发重大事故的发生,因而得出安全文化在控制和预防事故中有决定性的影响。

2.3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从事故原因统计分析中可以得出,现代生产事故原因中,约有80%的生产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即更多的生产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然而,这就使得保障安全的企业员工的责任更为重大,更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来源是整个企业对安全的重视,对安全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然而,这些都是安全文化内涵的体现。所以,在客观条件齐备的情况下,企业文化是安全的根本影响因素。安全文化建设有别于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安全管理面向的是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级管理者和与之相关的作业人员,而安全文化往往使家庭也能受到感染。

3 结 语

文章围绕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这一中心,首先从人—机—环境出发对事故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人是事故的关键,环境是分析事故的切入点。进一步从安全文化与人的关系,安全文化与事故的关系,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三个关系进行了安全文化是遏制事故的有效手段论证,可加强企业对安全文化的重视,注重安全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Peterson.Human Error Reduction and Safety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ial Ergonomics,1992(4):459—471.

[2] Dedobbeleer N,Beland F.A safety climate measure for construction sites[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1991,(22):97—103.

[3] Willpert B,Klumb P.Social dyna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ystem safety[A].Wilpert B, Qvale T ed, Reliability and Safety in HazardousWork Systems Hove[C].UK:Lawrence Erlbaum,1993:87—99.

[4] 李永娟.组织错误的表现与类型——核电与民航的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2.

[5] Grabowski M,Karlene H. R.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Error in Large Scale Systems [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System and Human,1996,26(1):2—16.

[6] 李志宪,杨漫红.安全文化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模式[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5):14—16.

文化手段 篇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有史以来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1/3强[1]。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规模使得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损失异常巨大。我国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一直较低,每年由于安全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有数千人之多,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1]。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加强安全管理迫在眉睫。而安全文化的实施和发展是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利用文化手段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现状

1.1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1)建立了安全管理与生产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布了以《建筑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为主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已初步形成了建筑安全法规体系。

2)加强了建筑安全的行业管理。

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72个地级城市和911个县成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拥有12 000多人的执法监督队伍。

3)运用了文化手段进行安全管理。

进行教育(企业、项目、班组)培训、岗位安全培训等;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实行全国建筑安全大检查;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开展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

1.2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管理人员少、水平低、观念陈旧。

2)安全管理目标模糊。

3)安全管理疲软。

4)安全管理资金不到位。

5)对农民工安全培训不到位。

2 文化手段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2.1 文化手段是预防事故对策的核心

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不因工作受到损害,同时减少因建筑事故导致的包括个人、家庭、行业以及社会的损失,而“预防为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原则。

世界共识的预防事故三大对策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和安全管理对策。而预防事故三大对策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而文化手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

2.2 文化手段是安全管理的内在动力

文化手段其独特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安全管理中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仅是外在刺激手段,法律手段依靠强制力,通过制裁产生威慑作用,只保证了道德的最低限度,可形象的称其为“大棒”。经济手段通过建筑市场内在的经济联系,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保证了安全管理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形成安全管理的经济基础,可以形象的称之为“胡萝卜”。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结合,就达到一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效果,两者结合,缺一不可,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性质[3],再者,法律完善、技术改进等等只能减少事故的损失,并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4]。文化手段通过安全培训教育,可以改变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劳动者对安全的基本标准、情感态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使其从根本上自觉自愿,积极地参与安全管理,促进法律和经济手段发挥更大作用,从本质上改变企业的安全状况。

3 用文化手段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研究

3.1 某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某建筑企业2005年1月~11月发生多起建筑安全事故并非偶然,直接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安全生产隐患较多

1)施工现场大量使用不合格或应按规定报废的安全帽、安全网、漏电保护器等安全防护用品;施工机械设备、安全防护器材不按国家规定检测、报废、更新。

2)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全面、不严密、不牢固;宿舍、食堂、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区、作业区极度脏乱差,文明施工达不到国家现行标准。

3)经济部门未在经济合同中体现安全生产费用;财务部门未设置专项安全生产费用账户;技术人员未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项目部多数管理人员对安全隐患、不文明施工行为视而不见;安全隐患不按要求整改或拒绝整改。

4)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配置未达到国家规定;“内业不完整、外业有缺陷”。

5)弄虚作假应付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检查。

3.1.2 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混乱

1)对于上级建设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国家的法规等,到达该企业后形成了“老总不看、主管不认真看、项目经理让别人看、安全部门看了也白看”的局面。造成了该企业员工对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司空见惯。

2)分部分项工程违法分包,企业承担巨大的风险。施工项目部均未能依法分包,将土建工程“单项或五项”分包给无任何资质的个人。

3)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野蛮施工普遍,分包单位不服从总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4)奖惩机制不完善,对违规行为无约束力。该企业未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奖惩办法,对遵章、守制与违法、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奖罚标准。在生产中发生的情况,不能及时地奖励或处罚。

3.2 某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上述建筑企业发生伤亡事故后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对事故进行反思,其原因如下:

1)领导者、管理者只重视经济效益,轻视安全管理,在建设单位不按合同付款,及各项费用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做出错误决定,减少了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致使过期的安全防护设施仍在使用,造成了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

2)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受“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工程的成本、质量和进度,轻视安全管理,为了应付检查,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讲在嘴上,只做表面文章,安全交底、安全培训、班前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结果酿成重大事故。

3)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如此重大的施工项目中,仍采取“死盯死看死守”的僵化模式,进行所谓的安全管理,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安全计划,采用新技术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采用新工艺时没有进行技术交底。甚至很多人受“宿命论”和“经验论”的影响,认为生死有命,心存侥幸心理。

3.3 加强企业内部文化手段建设建议

1)改进教育培训。

2)加强宣传力度。

3)创建合作交流平台。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3.4 加强企业外部文化手段建设建议

1)改进教育培训机制。

2)建立统一的凭证上岗制度。

3)拓宽宣传渠道。

4)创建合作交流平台。

5)创设中介服务机构。

4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表明,在现代建筑安全管理中,文化手段具有内在动力的重要作用,只有全面建设文化手段,并加强文化手段的力度,才能提高建筑安全管理的效度。希望上述提出的文化手段对策,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效益,对改善建筑企业事故频发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黄新宇,Hinzej.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6-58.

[2]任宏,兰定筠.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165.

[3]方东平,黄吉新,张剑.建筑安全监督与管理——国内外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桂绍海,周学峰.责任重于泰山[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4.

文化手段 篇5

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错位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补偿手段来弥补或调和这种缺失与错位,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意象,以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主要有文外补偿、文内补偿、替换补偿三种,从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来看又可归为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两大类.

作 者:戚健 QI Jian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刊 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6)分类号:H519关键词:文化意象 翻译补偿手段 《红楼梦》英译

文化手段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方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学习借鉴文化建设的优秀做法,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不断创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些年来,我国机构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事业单位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因此,为了让事业单位更好地完成改革并实现自己的功能,就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工具化解群众和干部对于改革的误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改革之中。当前,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这些问题给单位的员工带了十分巨大的思想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力量去稳定员工的情绪,使单位员工思想和生活能够更加的稳定。另外,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它与其他单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不以盈利作为直接目的。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紧紧的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源源不断地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还要提高人才的素质,增强其责任心,继而加快事业单位的建设,提升其发展水平。

(二)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是在事业单位的组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借助事业单位组织主体、组织活动、组织对象而体现相应的特质。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由两大部分构成:思想性的事业单位组织文化、规范性的事业单位组织文化。思想性的事业单位组织文化是指事业单位在其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要素的总和。近年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的潜能就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为文化是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文化不仅是精神的需求、教育的需求、传承的需求,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 族的根,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互相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单位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单位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单位文化的特殊功能去实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在单位内部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者的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都是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强调协调内部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是一种管理的新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素质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中心的,这就决定了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从文化的内容看,无论是发展的定位、价值观的确立、精神内涵的培养、员工职业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还是典型人物的塑造,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第三,建设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的基石是一个单位发展历史进程中自身优势的积累和提炼,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工程建设,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培育、塑造和强化,形成促进单位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在文化建设中,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进创新,通过思想政治 工作质量的提高促进文化建设,适应和满足现代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营造文化建设氛围。只有通过文化的宣贯,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逐步确立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使每个成员都认识到个体、团队与单位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单位的使命和个体、团队所肩负的责任,认识到志同道合、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内驱力。在这种文化建设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实现最广大员工利益作为落脚点,从根本上维护广大员工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建设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推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塑形作用,丰富文化建设内涵。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从无形到有形、从务虚到务实,更好与业务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确保员工在业务经营实践中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忘我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准,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本单位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机结合,凭借获取的经营业绩、单位实力、外部形象等诸多方面彰显精神。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作用,推进文化建设进程。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员工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解疑释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强化爱企、爱岗、立业教育,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思想深入人心;加强法制和规章教育,引导员工自觉遵纪守规,并善于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改进形势任务教育,对改革、发展进程中亟待理论引导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正视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提高员工对社会发展、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和对各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不同之处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行为主体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主体是党组织。党在基层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搞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文化建设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其目的是依靠文化的力量,增强本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全党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共性特征,因而其基本精神适用于每一个单位。文化是在党和国家大政策方针的宏观指导下,依据各个单位的实际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而它只属于本单位。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各个单位的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发展目标、培育精神,以此规范和管理员工,提高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核心是本单位的文化精神。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整个员工队伍中,属于思想意识形态。文化的结构除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外,还有特质文化。一个单位的环境、产品、标志、理念、行为都是凝聚在品牌中,所以文化是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组合。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授手段浅析 篇7

文化是个广泛的概念,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是特定社会中人类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体系,它超越社会有机体和个人心理而存在、传承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活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它们缺一不可。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展现的是这个民族绚烂多姿的文化形态。长期以来,我们对外语教学存在片面甚至狭隘的理解, 认为外语教学的宗旨和主要目的就是传授单纯的语言知识,即标准的语音、大量的词汇及规范的语法。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只能使学生理解浅易的文章,造出一些意义合理、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已,这种浅薄的能力远远不能实现现实情景中的有效顺畅的英语交际。这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忽视和淡忘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 这种语言文化知识的缺失和不足, 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效果,阻碍我们教学目的达到。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树立和提高文化意识,注重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授同步进行。那么高校英语老师应该如何既教授语言知识又传授文化呢?

一、要注重文化内涵词汇分析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石,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体现最为突出,涉及的方面也最广泛,运用词汇对比的方法,有效且直观地分辨出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在中国人的眼中,“龙”是神圣与帝王的象征,中国古代帝王都被称为“真龙天子”,被百姓奉若神明 ,顶礼膜拜 , “望子成龙”意味着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有所作为。 今天“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自称“龙的传人”。但我们熟知的“亚洲四小龙”却被译成“four tigers”,其原因在于在英美人的观念中,龙是邪恶的象征。西方传说中古代英雄总是能勇敢地战胜象征邪恶势力的龙,受到尊敬,这种动物常被喻指为撒旦和魔鬼。又如,英语中的“adult books”一词,从字面上翻译好像是“成人用书”,然而我们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就知道它实际上是指“色情书籍”。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淫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掩人耳目而运用的委婉的说法。在一些习语中,都可反映出文化的差异。如汉语中的“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在英语中则说成是“to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汉语中的“胆小如鼠”,在英语中则说成是“as timed as a rabbit”(胆小如兔 );而英语中的“as quiet as a mouse” ( 安静如鼠 ); 在汉语中则用“静如处女”表达。以上实例只是浩瀚词汇海洋中的一滴水, 但是它反映出的中英文化差异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英汉文化差异的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 培养学生实际驾驭英语的能力。

二、正确理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及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差异

在英汉言语交际中,如果不了解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礼仪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就会形成社交语用失误。这类失误除了不符合相关文化习俗外, 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实现交际能力,取得跨文化教学效果。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特征,中国人一向重视“集体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与英文化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热,把亲戚称谓作为一种敬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例如,朋友间尊称对方为“老兄、大哥、哥哥”,自谦为“小弟”;小同学尊称雷锋和解放军战士等为“叔叔”。与汉语相比,英语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很少用亲属称谓互相称呼对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他们对不认识的陌生人要称呼对方“先生”或“女士”,这或许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关。又如,面对别人的称赞,中国人习惯用谦辞“哪里,哪里”、“差得远呢”,好像对对方的直率恭维难以接受。而英语国家的人常常会用“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再如,中国人在宴请英美宾客时总是习惯说“薄酒便宴,不成敬意”,当客人看到满席盛宴时往往感到疑惑不解。

三、适度添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现今的外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大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涵盖大量文化信息的文章,因此在教学环节适当导入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篇章的理解,提高言语交际素养。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 其中 ,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所著的一部英雄史诗,描写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这里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过程,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又如,在一部教材的课 文里有这 样一段话 : “Didn’t know you were in theStates,Mitty,”grumbled Remington. “Coal to Newcastle,bringingMitford and me up here for a tertiary”. “You are very kind,”saidMitty.在这段文字中 ,有一处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地方 , 对我们理解文章可能会构成障碍。Newcastle(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产煤中心,“Coal to Newcastle”(将煤运往纽卡斯尔)的含义是“多此一举”,其实并不是在谈运煤的问题。

四、注重分析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包含姿势、表情、肢体动作、衣着服饰、音量、手势、时间和空间、沉默等诸多方面,非言语交际同语言一样,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所传递的信息同样承载着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注重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谈话对方的心理,消除误解,顺利成功实现言语交际。例如,中国女子有时很腼腆,说话时觉得难为情,习惯性地捂住嘴巴。但这一举动却往往会引起英美人的误解,因为在西方国家中,捂住嘴巴说话有说谎之嫌, 他们认为捂住嘴是怕真相被不经意说漏。又如,中国人在表达不赞同、不知情、无可奈何时习惯摇头或摆手,而英美人则习惯耸肩。在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有时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恰当地使用身势语则会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结语

文化手段 篇8

关键词:聆听性,时代性,简练性,文化翻译,功能对等,非言语行为

1 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艺术,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甚至感觉的综合运用来了解其通过画面、声音、音乐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传达的信息。影视作品这种集文本、声音、色彩、特技等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文化功能,而台词无疑是整个影视作品的根本。影视作品中的台词起到刻画人物性格、诠释作品内涵、甚至揭示人物内心的作用。影视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聆听性、时代性、简练性。

1.1 聆听性

欣赏影视作品虽然是多感觉的综合运用,但是台词只能通过听来获取。英语和汉语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同音异形异意词/字(homophone),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英语中的two,too。当我们听到“I love you/tu/”的时候,到底指的是“我也爱你”(I love you,too)还是“我爱你们俩”(I love you two)。另一方面,听还具有瞬间性的特点,即台词听过就消失了,不会像小说文本那样,读者可以随时追溯之前说过的话,发生过的事情。

1.2 时代性

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到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包括人物的角色、职业、社会地位、受教育状况等,导致相应的不同的台词。如由保罗·安德森执导,于2011年10月14日在美国上映,改编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的同名电影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All for one,one for all”。这也是小说《三个火枪手》中的经典句子。各种不同的译本都把这句话翻译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翻译是对原句的直译。可是考虑到《三个火枪手》这部小说所处的时代以及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的主人公D'Artagnan的成长和身份,这样的翻译有待商榷,而且“人人为我”,然后“我为人人”的顺序也不符合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和主人公的身份。

1.3 简练性

影视作品中的台词绝大多数具有口头语言的特点。由于有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各方对话者的身份的了解、相同的背景信息的掌握,以及谈话上下文的衔接等条件的存在,台词体现出明显的简练性特点。如使用不完整的句子,突然出现某个词却没有前后文,使用俗语、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语等。例如,在美剧《老友记》第9季中Monica和Chandler有这样一段对话:

Monica:“Idon't know what'sgonna happen with Phoebe and David.”

Chandler:“I do.Want a hint,huh?I do.I do.”

Monica:“Okay.I'm sensing this iskind of wordplay…”

Chandler:“David's gonna proposeto Phoebe…”

在这段对话中,Chandler连说了三个“I do.”而这三个“I do”中后两个用的是降调,Monica认为这是个文字游戏。

在《老友记》第十季中,Joey多次使用“acrimonious”这个词,而他根本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观众只知道joey听他的新女朋友用这个词,而他的新女朋友是博士和古生物学教授,但剧情中没有明确交代这个词的上下文。这个词的翻译是否可以照搬字典中的解释翻译成“尖刻的”?

在电影“Chicken Run”(中文名《小鸡快跑》)中,Rocky对Ginger说“I've met some hard-boiled eggs in my day,but I'd say you're about 20 minutes.”Hardboiled eggs原意指煮得过老的鸡蛋,引申为强硬的人或老于世故的人。“you're about 20 minutes”根据上文能判断出指的是“你是煮了20分钟的蛋”。那么,这里Rocky是夸Ginger经验丰富还是贬损Ginger为人强横?

2 文化翻译

影视台词的聆听性特点要求译文流畅通顺,时代性特点要求译文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简练性特点要求译文通俗易懂。因此,做到对原文正确的理解,用目的语等效的表达是影视台词翻译的关键。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包括对语言本身的分析、上下文的分析、背景信息的分析以及生活经验的运用。影视作品的上下文除了剧本等文字型情境,还包括一些非文字范围,如说话的语气、声调、抑扬顿挫,肢体语言,表情,其他人的反应等。背景信息包括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话语习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甚至包括影视作品其他相关的副文本信息。

影视台词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不仅是台词,还有文化。翻译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还是跨文化的交流。文化翻译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从研究语言因素向非语言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研究转变。《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集中表现,是人类学习和向后代传递知识的结果和关键。”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习俗、禁忌、典籍、组织机构、工具、技术、艺术、礼仪、仪式、以及文字;2.文化在人类进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让人类能够摆脱自然选择,根据自己的意愿适应环境;3.地理位置与资源的不同,语言、礼仪、社会结构的不同以及历史上与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差异;4.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理想、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5.生态、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在影响社会的同时也带来文化的变化。”(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430)从文化的特点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基于语言和文化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更多的考虑文化因素,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理念和知识,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的地方,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功能对等为原则,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的方法。

3功能对等原则

影视作品这门综合艺术不仅具有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风格,而台词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一定的艺术性和风格。因此,影视作品台词的翻译也要兼顾上述功能和特点。

从时代性和角色人物的身份考虑,“All for one,one for all”中的第一个“one”不应该是我,而应指“国王”,第二个“one”指的是“我”,所以“All for one”应指“忠”,“one for all”指的是“义”。“All for one,one for all”可以翻译成“忠义两全”。

《老友记》第九季中,joey两次使用“acrimonious”,分别是“She is so smart,and her mind is totally acrimonious.”和“If you want to grab a bite before work,we'd better get acrimonious.”台词的聆听性特点使得影视台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缺少上下文的简练性特点使得观众需要从非言语因素去了解。“acrimonious”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汉语中的“同音字”方式处理。Joey只听到这个词的音,所以按照读音去理解,在不同的句子中采用汉语的同音异形字,所以这里的“acrimonious”翻译成“讥评”。这个词对于一个只上过初中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而“讥评”的同音词可以是“极品”和“急频”。“She is so smart,and her mind is totally acrimonious.”翻译成:“她太聪明了,她脑子简直是讥评。”“If you want to grab a bite before work,we'd better get acrimonious.”翻译成:“你要是上班前能吃点东西,我们最好讥评。”

“I've met some hard-boiled eggsin my day,but I'd say you're about 20minutes.”中的比喻在汉语中很少用,所以存在文化空缺。出现文化空缺时,往往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如“班门弄斧”。按照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可以翻译成“To show the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ban,an expert carpenter”;按照意译的方式翻译成“to show off before an expert”;也可以选择英语中意思对等的俗语“to teach a duck how to swim”。按照第一种方式“我这辈子碰到过不少煮的很硬的蛋,但是我看你是那种煮了20分钟的,(意指Ginger的脾气太硬了,是Rocky从没见过的)。”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又让观众理解了这个比喻的含义。但是,由于影视剧台词的瞬间性特点,过长的翻译无论是字幕还是配音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要照顾到时间和含义,选择意思对等的俗语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句台词翻译成“我这辈子见过脾气臭的,但没见过你这么臭的”。

影视台词具有聆听性、时代性和简练性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的传达作品想表达的观点并实现文化交流的作用,还能保留原作品的艺术性,是影视台词翻译的关键。要想做到这一点,正确的理解是前提,功能对等是选择翻译方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晶晶.对英语电影台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188,193.

[2]程瑾瑜.《冰河世纪》台词翻译中的“功能翻译理论”[J].电影文学,2013,(22):154-155.

[3]田凯,刘瑄传.浅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台词翻译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1,(7):188-190.

[4]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逾来逾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5]韦新建.功能论下的影视台词翻译[J].电影文学,2011,(16):151-152.

[6]黄连兵.从文化传递角度分析影视作品台词翻译策略[J].学园,2013,(21):50-51.

[7]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101-104.

文化手段 篇9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但人类之间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这唯一的形式, 伴随着语言出现的还有一系列非语言交际形式, 如表情、手势、动作等, 甚至也会依靠一定的环境、时间、空间、颜色、气温等。Schweda指出, 对话语的理解, 不仅依赖于话语的言语特征, 同时还取决于特定语境内的非言语特征。 (曹合建, 1997) 因此, 了解人类各种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形式及功能, 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2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毕继万认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认为“除语言之外的交际手段称之为非语言手段。” (李杰群, 2002) Samovar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 (高蕊, 2009)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类, 最早的时鲁希和基斯指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 如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纳普根据有关研究分为七大类:身势动作、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根据信息载体分为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 (李杰群, 2002) 。而云贵彬在《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中将其分为身体语、动作和表情、眼睛的使用方法、副语言、时间、空间和距离、色彩等 (云贵彬, 2007) 。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出发, 借鉴中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 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以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毕继万, 1999) 。笔者认为毕继万的分类方法比较合理有效, 既包含了具有直接交际作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体态语和副语言) , 又有具有间接交际作用的言语手段 (客体语和环境语) 。

下面笔者将从毕继万的分类出发, 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这四个方面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体态语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 (毕继万, 1999) , 如表情、姿势、动作等。表情主要指的是面部表情, 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的表情及其所指代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如在一些国家, 点头表示同意、赞同, 而在有些国家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否定, 摇头表示肯定。还有些国家, 用眉毛、眼睛的一些变化表达是与非。在中国等一些东方国家, 通常对赞美自己的话表现出害羞否定的表情以示谦虚, 西方国家的人对此很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 赞美就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 没有理由否定自己。中国人, 特别是女子, 在长者或上级面前习惯于目光下垂, 认为这是一种尊从或恭敬的态度。英语国家的男子认为中国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 (毕继万, 1999) 。姿势即身势指以躯干为主体的身体各部位作出的各种姿势及呈现的不同状态 (李杰群, 2002)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姿势可传达不同的意义, 表达不同的感情, 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例如, 轻浮女子的走路姿势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可能既迷人又雅致, 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是轻浮放荡的表现 (毕继万, 1999) 。再如西方国家在面对无可奈何的事情时通常会作出耸肩的动作。在一些正式场合, 中国讲话者一般会正襟危坐或是沉稳庄严地站立, 西方讲话者则喜欢来回走动, 甚至增加一些手势动作以感染听者。中国人见面时习惯用握手表示友好, 日本人习惯点头哈腰以示尊重, 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互相碰鼻、亲吻、碰脸等一些较为亲密的方式。

各个国家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语表达出来,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好以书面口头语言呈现的言语形式, 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各种体态语所传达的非言语交际形式, 要善于察言观色, 正确理解不同国家的人用体态语所传递出的各种信息。

(2) 副语言

副语言通常被定义为有声而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是人际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杰群, 2002) 。副语言包括音质、音长、音量、音调、哭、笑、叹息、咳嗽、沉默等。如在近距离交谈时, 中国人的音量和音高大多要比英语国家的人高。中国人打电话的嗓门也比英美国家的人大 (李杰群, 2002)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 会抱双臂并发出Brrr的音, 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用于表示疼痛, 尤其是烧伤疼痛 (毕继万, 1999) 。在中英交往中,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 常见的表现是: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 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倾听, 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 (毕继万, 1999) 。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根源,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副语言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尴尬误解, 不无裨益。

(3) 客体语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从交际角度看, 这些用品都可传递非语言信息, 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因此客体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毕继万, 1999) 。如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国外的服饰差别很大, 印度人喜欢着纱丽, 日本人喜好穿和服, 英美国家人穿着大胆、随性, 中国人则打扮得比较简洁、朴素。西方人习惯于在化妆间、卫生间整理装束或补妆, 而我国的一些女子则在大庭广众下化妆也无所避讳。在西方, 男人每天都要刮胡子、刮脸, 认为不修边幅是一种不整洁的生活习惯, 而很多中国的男士则认为一脸络腮胡是艺术家的特征, 性感的标志。

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的人们对服饰、家具、修饰物等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往中, 要特别注意, 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4) 环境语

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 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 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 所以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 (毕继万, 1999) 如在空间距离上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过度亲密, 而中国人之间却经常靠得很近, 比如在公车上经常发生触碰的情况,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极力避免, 或者遇到时会感到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间上, 西方国家大多是单一性时间模式, 表现在严格遵守时间, 但过时不候。亚非拉地区人们常常持多样性时间模式, 常常该干什么事的时候没有去做, 该结束的时候又迟迟不结束 (高蕊, 2009) 。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言语交际功能, 如黄色在中国是权威的象征, 绿色代表绿帽子, 而在英语国家, 蓝色表示忧郁, 绿色表示和平。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非语言交际手段更是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 要努力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 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毕继万, 1999) 。非语言交际是伴随语言并补充语言信息的。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能够提高我们国家的形象, 增强我国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魅力。

4 结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构成了人类交际的系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各个种族之间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也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 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手段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这样, 才能够促进各个种族之间更好地互相理解,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手段互为补充, 共同支撑着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本文拟从体态语、动作、副语言、环境语一系列非言语交际手段出发, 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以期对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报) , 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高蕊.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外语教育教学, 2009.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文化手段 篇10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在嘉庆十三年,即为1808年所完成的自传体散文的创作,该书共六卷,每卷标题为“记”,主要对他个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记录。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关这一书的英语翻译版本共有三种,而其中最为成功的版本则是林语堂的题材版本。可以说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翻译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其在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国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其中贯穿了他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

林语堂在完成整项翻译时,其自身文化储备和生活常识也对整项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一方面,林语堂长期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游走,他深谙东方文化的精要,也熟知西方文化的种种内涵,精通英语,运用英语的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另一方面,他既追求西方社会的种种自由与乐观,同时又向往古代中国士人的闲适的生活立场,由此,在浓郁的东方情节中展示出了西方的魅力,便于在东西方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调试。与此同时,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还在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品和遗产,传播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文化的交流。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所做的英语翻译,基本上实现了它想要达到的目的,即为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该翻译是非常完善的。同时,本论文的分析也表明翻译目的论是可以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部分现象,能够指引今后的翻译工作走向新的方向。

二、翻译以及林语堂的翻译三重分类阐述

翻译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翻译所实现的交际沟通。当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不只是将原作中的词句用另一种语言表述替换。更重要的是还要把文章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意境以及语句风格,加上自身的理解,以及转化文字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实现语言转换。

首先,以忠实的标准而言,主要指的是翻译的人要对原来的文章或原作者负责。因此,倾向于认为在翻译中的语言必须是基于创作的。而林的观念认为,忠实的翻译是说标准,忠实的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忠诚的相对意义。

其次,以流畅的标准而言,它主要是指原文与翻译中的一个翻译,流利的语言。在林看来,所有的翻译都应该以语句理解为基础进行翻译,而不是简单的逐字、逐词翻译。此外,在文学翻译中为了使译文达到目的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使句子的意思顺利,然后检查单词的意思。此外,林还提出了“句子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认为翻译应该采用一句作为主的“翻译句子”,而不能作为主词“词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责任是对原文的每一个都有一定的理解,但它不一定要翻译。

最后,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翻译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还要有艺术性。

一个理想的译者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门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对待爱情,并以严肃、谨慎的态度来翻译,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一种艺术美的作品。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更多的是美国要注意文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能够被认为作者要充分表达,另一方面也使文章具有生动的特点。

三、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分析

1.对应。中国有句成语“文如其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貌”。个人的言语风格表现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及其话语构建之中,而作家的风格总是要具体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刘宓庆将语言的形式标记分为六类,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及修辞标记。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时,可以通过对应式风格转换,即模仿来传译原文的风格,紧紧抓住风格的形式标记体系。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译文之中,确保译文的结构风格与原文之间的适应匹配。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时就是采取这种对应式换码的处理方式,使得译文在基础层次上迎合了原文的风格,而同时又能将原文的意境呈现于译文之中。

例如原文中用排比句式道出了几位文学大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当词有2个或更多的概念,具有相似的范围,类似的性质,类似的功能相似的目的和相互关联的,当作家经常使用一个类似的结构又相互关联的时候,作家往往用相似的结构列叙,这就是排比。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为“Han Yu is knownfor his mellow qualities, Liu Tsung yuan for hi s rugged beauty,Ouyang H siu for his romantic abandon , and the Su’s fat herand sons are known fort heir sust ainedel oquence. ”译文同样采取排比句式,读起来和原文一样铿锵有力,四个分句都采用“... be known for...”的句型,清楚有力。

2.重构。如果盲目重构,那么其缺乏相应的原始风格符号系统,原始和目标语言,时间和空间,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成语差异和更深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从交际功能和实用程序的出发必须要改变原始的风格。用梁启超的话即“本原义而为今文”,“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画然辟一新国土”。林语堂曾说,“对于翻译而言,是要采取一种态度,根据语法的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语言,”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采取了重构的逃避方式,使其适用于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不掩饰原有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林语堂译之为“Once I al so saw at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 wopots. One of boxwood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源于《史记》,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成语,如果按字翻译,那么将破坏原有此意。这里林语堂采取转译的方法将“明珠暗投”转译为“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这种表述方法比较契合西方读者的思维和方式表达,而且渗透后,展现了原句应有的风格。

3.淡化。淡化实际上指的是在充分保障概念、意义的前提之下,忽略或者放弃原有的概念、风格和意义。然而淡化这一风格,并不意味可以忽略。而是一种适宜的措施。刘宓庆还概述了原因:语言淡化不可克服一些文化障碍,包括语言中的原始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或难以理解的典型民族身体语言或行为;方言词汇和语言结构。在一个具体的过程中,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有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个词,以“虚拟”为代表,再现了原有的意境特色。

例如,“蒙夫人抬举,真蓬蒿倚玉树也”,其中“蓬蒿倚玉树”这种表述方式容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整个句子勾画出古代那种谦恭有礼的意境。林语堂在译文《浮生六记》中,淡化了原文中的“蓬蒿”、“玉树”等词,但其内涵可以解释它,把它译为西方人能够领悟的词语。

四、结语

总的来说,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翻译标准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中要求译文要自然、连贯,并要考虑目标读者,使其更加易读,为读者负责。除此之外,在翻译中还要保留原语的文化韵味,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目的。通过文化主体之间的有效的互动,来实现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保存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翻译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的基本使命。

摘要:《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论行政手段与行政法手段的区别 篇11

关键词:行政手段;行政法手段

一、概述

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主体、职权、行为及其程序违法及其责任和救济关系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政府的命令等等。行政法的手段是指实现行政法的目的所采用的方法。而行政法的目的应当是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分为按照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可以分为确定规范和非确定规范;按照法律规范机关、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守则、合同、标准、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1.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行政手段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行政命令接受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的权威大小。提高领导者的权威有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

(2)强制性。行政强制要求人们在行动目标上必须服从统一的意志,上级发出的命令、指示、决定等,下级必须坚决服从和执行。

(3)垂直性。行政指示、命令是按行政组织系统的层级纵向直线传达,强调上下级的垂直隶属关系,横向结构之间一般无约束力。

(4)具体性。一定的行政命令、指示只在特定时间对特定对象起作用。

(5)非经济利益性。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经济利益关系,而是一种无偿的行政统辖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利害关系的纽带。

(6)封闭性。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以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的条块为基础实施,具有系统的内化约束力,因而产生封闭性。

2.行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确认公民的行政权益。明确公民具有的行政权益,保证其良好的执行,这也是保证行政法目的实现的前提。

(2)确定行政权限和行政职责。对行政职权進行严格划分,确定界限,防止行政越权行为,严惩行政越权行为。

(3)控制行政权。简而言之即使限制行政权的肆意扩张,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之初仅有三个部每个部只有几名雇员,而现今却拥有了二百七十万名雇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这个庞大的利维坦无限扩张,而这又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在此笔者首先对行政权的由来进行简要分析,行政权作为一向公权力也可以称之为公众权利,既然作为公众权利也就是每个公民从自己的私权利中让渡部分权利来组成的权利集合体,既然是私权利的集合体,其目的也即应该为维护公众的私权利而实行。

二、区别

1.行政手段具有主动性,行政法手段具有被动性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依靠自身独立自主做出的一系列行为,是主体自身的行为,因此具有较高的主动性;而行政法手段由于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提出问题时才发挥相应的作用,也即行政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例如交警上街执法的行为具有主动性,而只有被交警罚款者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时,复议与诉讼程序才启动。

2.行政手段更强调效率至上,行政法手段也需注重公平

行政手段由于是行政主体自发采取的,因此程序较为简单效率较高,因此行政手段是效率至上的;行政法手段由于有行政法的严格规定程序较为繁杂,因此在时间上较为拖延,也更注重公平。就像公交车上发现小偷后警察可以立即将其抓捕,而想要判决小偷是否有罪,应受惩罚却并不能再如此草率,要经过调查取证,公诉和审理等一系列程序,正是这一系列正当程序的有效实施保证了其公平正义。然而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因此行政法手段在保证公平优先的前提下也应具有相应的效率。

3.行政手段具有多变性,而行政法手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行政主体由于采取手段的随意性以及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要求行政手段也应具有多变性;法律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要求作为法律手段的行政法手段也应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两者在此处的区别正是为了实现各自个目的所因此,也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

4.行政手段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法手段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

行政手段的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为第一要务,而行政法的手段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行政权益,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采取行政行为时要以当前社会与经济状况为指标,而采取行政法手段时要多采纳公众的意见。行政法作为限制行政机关合法执政的一门法律,保障公民的行政权益自然是其应有之义与核心价值。

总之,行政手段与行政法手段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政手段披上一层法律的外衣就成为了行政法手段,而增加了这层外衣便会使其手脚受到束缚。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穿会被认为是野人或疯子,而一个疯子或野人是什么事都敢干出来的,而当他穿上衣服走入社会时便会受到种种制度的约束。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信仰,他将变得无所畏惧,而这种人将变得非常可怕,只有他对某种事物有了畏惧心理,他才会能够被制约与控制。因此,行政法手段比行政手段具有更加多的约束。

参考文献:

[1]薛刚林.论行政法的目的、手段与体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黄伯平.行政手段参与宏观调控:实质特征与原因.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2011.

[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刘孟梦(1992.04~),男,河南焦作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化手段 篇12

一、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适应情况的现状

正如一些高职教育学家所说:学生是学校的, 也是企业的, 但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如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企业人才思想品质素质需求的变化,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订长期的学校思想教育建设规划, 并在实施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 以此营造高职学校思想教育环境, 达到使企业与学校理念一致, 脉络清晰的思想教育培养目标, 是每所高职学校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状况不容忽视: (1) 文化底子薄弱, 人文知识贫乏。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进入高职教育系列的学生入学成绩均不高, 普遍表现为文化课成绩不高, 底子薄等现象;进

浅析杜威德育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陈茜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杜威的德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培养民主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为目的, 以养成“有用的习惯”为主要内容, 通过改变教材设计、教育方法, 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虽然杜威的德育思想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分别表现在教育观中的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等方面。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进步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

一、杜威的德育思想

杜威的德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道德

入高职院校以来学习表现出厌学、逃课等现象;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 素质和能力表现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还发现当代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低, 承受能力较差, 一部分学生在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 (3) 个人修养不够。在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高职大学生则表现出个人修养不高, 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不相适应的状况, 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缺乏高远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学校思想教育涵盖面较宽, 按不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学校精神文明教育、学风教育、行为教育、物质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等。虽然思想教育源于知识水平和校园文化, 但高职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视角, 从社会学的角度更好的认识学校文化建设, 所营造思想教育环境, 可以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形成注重微观层面的发展, 而不流于表面, 一味倾重于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 如艺术节、科技节、企业节等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寓教于乐地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 通过内涵建设, 党团活动等与专业更好的融合, 在就业指导、顶岗实习等方面以企业实际需求角度打造思想过硬、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校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偏重于理论化的虚构性和固定化的指导模式, 缺乏基于企业文化的实质教育和企业实践。由于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学生的职业方向与未来职业岗位联系紧密, 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处于自我探索阶段, 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 在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职业方向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 而是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指导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并且职业指导教师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 导致职业指导与企业文化脱节, 不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学生个人的企业发展规划之中, 从而导致学生步入企业之后, 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取向, 突显学生与企业之间不协调的现象。根据相关文献报道,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与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08-0262-03

教育的具体实施来说, 其德育思想可分为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四大部分。关于德育目的, 杜威

行业企业在各自必须遵循法律的基础上, 结合起来进行的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职业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德国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特点鲜明, 对我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 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 这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 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模式, 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学校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时期技能人才的需要,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手段

上一篇: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下一篇:认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