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

2024-10-23

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共9篇)

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 篇1

目前,我国各美术院校在油画基础教学的内容安排方面几乎都大同小异,基本都是依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内容。虽然,每年的教学大纲都会变动,但教学内容还是少不了油画静物、油画人物头像、油画人物半身像、油画人物全身、油画人体、油画风景等写生课程,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效地使油画初学者系统深入的了解并掌握油画材料的特性、基本技法和油画语言形式,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塑造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然而,教学内容安排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院校在教学方法上的大同小异——过于强调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而忽视了创作能力。也就是说,在上述的各种写生课程中,很多院校都过于强化学生在造型能力、塑造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等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写生”思维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并逐渐强大,以致很多学生在后期油画创作训练中无从下手,其创作作业大都难免有太多的习作感。

加之近几年,各美术院校普遍扩招,致使高校的门槛降低,生源的绘画基础也逐渐偏弱,原因是许多高考美术辅导班针对高考的应试模式,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又一批“背默应试高手”——他们可以不看写生对象而快速地塑造出一幅完整的、概念化的、众人一貌的、符合高考标准的作业。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对绘画本质的理解,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具备绘画写生能力,更不要说艺术创作的能力了。由此可以想到,这样一批考生跨入美术高等学府的大门时,将会带来怎样的效应!毋庸置疑,这肯定会增加美术院校的教学难度。由于学习观念的“惯性”,他们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上难免会延续高考班时的模式。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大一的学生在写生作业时会有一大部分人还拿着他们劣质的高考应试画册作为参考。这种现象基本要用一个学期才能有所改观,而改观的方式大都是启发他们仔细观察写生对象,努力提高写生能力,但同时又忽视了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这样一种顾此失彼的现象使很多教师头疼不已。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教学的体会,希望跟大家交流。

一、对油画基础教学的定位

关于油画基础教学,大家公认它是油画造型艺术的基础,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只从词面的意思去理解——认为它只是“基础”,只是为了训练造型能力、深入刻画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等。其实油画基础作业也可以当做独立的小创作来对待,一张优秀的油画静物(或人物、风景)写生本身也是一幅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例如委拉斯贵兹的油画人物作品,很多都是面对模特直接写生而成,并且每一张都极其精美,其简洁的色彩关系、考究的构图、轻松流畅的线条、生动细腻的人物神态等,这些极具形式美感的因素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这就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对于这些绘画元素的感受与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如果缺乏这样的审美眼光,也就感受不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性。而正如上文所说很多学生都缺乏这一眼光,尽管他们在高考前都经历过专业培训,但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却几乎为零。如果说写生基本功是“硬实力”,那么审美眼光就是“软实力”,而在油画基础教学中,就应该首先提高学生的“软实力”,这也就是我对油画基础教学的定位。

二、油画基础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一副好的绘画作品,很多学生都会认为画的“充分”、画的“漂亮”就是好画,其实这是一种最浅薄的理解。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问过很多学生,他们也都是从这一层面去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对油画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审美眼光,是首要任务。

因此,在油画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美、什么是绘画。所以,教师在油画基础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注重训练学生的写生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尽早通读中外美术史,了解不同的绘画样式,了解基本的美学原理,将绘画实践与艺术理论相结合,以此提高其艺术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绘画“形式美”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油画写生实践中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形式美的事物举例。例如服饰搭配,为什么有些人的穿着打扮能让人驻足欣赏,原因就是他们的服饰搭配合理——这种颜色的外套配那种颜色的裤子或者裙子;这种款式的衣服搭配那种款式的帽子、鞋子……这种精心的打扮其实就是一种形式美的表现。再比如,一根普通的铁丝,我们通过精心的构思,改变它的弯曲方式,就可以做出很多极具形式美感的铁艺作品,这也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那么在绘画实践中油画写生作品的形式美是怎么体现的呢?与现实中的静物或人物相比,油画写生作品中,画者可以通过点、线、面的组织,以及黑、白、灰的对比,来形成画面独特的形式美。但是,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油画写生训练中却很少关注这一点,一般都认为只要把形画准了,色彩关系处理好了,一张作业也就完成了。其实,就是因为只把油画基础当成了“基础”对待的思维,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写生练习中缺乏对绘画形式美的关注和认识。

3、加强学生的画面构成意识

在油画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画面构成意识,这就要让学生首先明白什么是“画面构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代油画大师的优秀作品与学生作业的对比,来认识画面构成元素。可以从画面的构图安排、色调的处理、点线面的穿插关系等方面加以比较。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基础练习中慢慢的尝试、逐渐的体会。

4、鼓励学生尝试对油画表现形式的探索

在油画基础教学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有必要让学生尝试一下对油画表现形式的探索。而临摹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临摹是对绘画表现形式学习的一个必要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课外作业与课堂作业进行结合),通过临摹历代油画大师或者当代画家的优秀作品,甚至可以用油画材料临习中国古典绘画作品,来感受中西绘画语言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西绘画大家的绘画语言、绘画技巧以及他们的艺术理念,从而拓展学生的油画表现形式,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启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点要贯穿在油画基础教学的始终。

5、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正如上文所说,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绘画基础不错,但是创作能力很差。其原因就是在基础训练时不够重视创作能力的训练。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大部分美术院校一般都是从大三或大四才开始着手创作训练,但这并不是学生缺乏创作能力的根源。其实在平时的油画写生训练过程中,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上文所述的几个要点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哪一点都不可或缺。

当然,在做好上述几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基础训练中加入命题性写生训练。比如,油画静物写生时,让学生以我的餐桌、猎人的收获等为题,让学生从静物室挑选所需物品,然后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静物摆设,在作画时可以在画面中自行取舍物品,画面背景可以自行安排,也可以参考图片,从而完成一幅切合主题的作业。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拥有了主动性,而且其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其写生作业融入了创作元素,从而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油画基础教学是美术院校油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刻画能力、色彩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完美的艺术品格,这才是油画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

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艺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可以发现、可以创新,改变旧的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同时能适应现代学生宽知识面的特点,并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为此,经过学习与探索,我挖掘校本教材,设计出这样一节把用原图画分格放大再拼图组合的油画棒拼图课:《奇妙的油画棒拼图》。“油画棒拼图”是一种新颖、有趣而且能与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近距离接触新的美术创作形式。通过“油画棒拼图”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油画棒涂色技法、提升色彩的感知能力。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通过小小油画棒、“拼图”游戏、全班合作就能画出大师般的作品,从而达到与大师作品近距离接触。而这不仅仅是复制,更有师生的再创造!学习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面。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我们应该从美术世界发现、挖掘出最有趣、最容易操作、最易于被孩子们接受、最具美术美感的美术表现形式——油画棒拼图,用我们最朴实的语言,最实在的行动,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让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在参与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为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我感觉教学中油画棒拼图原理的揭示应该在前期的练习学习中做足铺垫功夫,才能使学生绘画创作时不会出现放大色块编号和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是这节美术课应该继续探索的问题。

对油画创作教学的一些思考 篇3

笔者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个人体会, 对油画创作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一些思考, 总结如下:

一、认识传统、关注当代

在辉煌的油画艺术发展中, 可谓是大师辈出, 各领风骚。前辈大师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绘画语言形式, 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对前代图式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学生尽快把握绘画形式语言, 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画面效果, 但不加节制的模仿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继而阻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 毕竟, 艺术是个人的体验和创造, 这种体验和创造无时不流露出其时代的印记。印象派也好, 立体派也罢, 都是他们各自时代的产物, 有其时代特征和历史性, 脱离当代语境去简单重复前代形式没有意义, 形式上的简单模仿、套用, 会使你的画面流于平庸, 成为一个空架子。所以要避免在形式上对传统图式进行简单模仿和套用, 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前代作品中的精神性。例如当我们欣赏安格尔的作品时, 除了对画面上形式语言、技术的关注外, 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的赞美, 对人尊严的肯定, 表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精神魅力。而这种精神性无论在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中, 都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主要方面。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 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代语境既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也决定了我们创作存在的意义。对于艺术而言, “当代”即是一个历史概念, 又是某种风格和流派的概念, 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来看, 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多元的文化倾向, 在其内部不但有向传统回归的人文主义倾向, 还有新的前卫倾向, 不但有精英化倾向, 还有世俗化倾向。[1]由此看来, 这里所指的当代, 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当代, 也可以说当代语境是与当代人的知识结构、精神特征、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战争与和平、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人的生存等问题是全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也是当代艺术创作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而脱离当代语境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时代意义的。

二、创作教学与基础技能教学的衔接

基础技能是创作的基础, 绘画技巧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形式, 它的目的是要创造出一种直接诉诸于视觉的形态。因此, 绘画技巧运用的完美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创作能否成功。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由于教学观念的狭隘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 油画创作教学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 一些学生口述的创作意图很有新意, 但由于缺乏坚实绘画技巧, 其画面未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精彩的表达出来。

(二) 有些学生基本技能扎实, 但缺乏创新意识, 往往不

能把所学基础技能转化为创作优势, 其作品只是基础习作的放大版。

这些现状说明了我们的基础课程和创作课程用的是两种教学观念和方法, 让学生的艺术思维从基础到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渡的障碍。其实, 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进行单项训练, 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观念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在基础训练阶段, 笔者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意图对画面进行主观处理, 即在画面上对客观事物加以整理, 删减甚至改变。引导学生通过看到的某些视觉对象, 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想象来拓展画面主题。例如:通过看到的一棵树, 让学生把室外自然背景置换到一个室内空间, 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画面意趣, 这种情境的引发需要画者的生活积累、审美能力, 想象力及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素养。这样作画思维就和创作思维结合起来, 拓宽了作品的主题, 强化了画面的精神力度, 营造了个性化的画面意境。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一开始就能得到训练。

三、探索个性化绘画语言

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一定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 这种绘画语言是画者情感, 思想, 技术等综合因素的画面表现形式, 它决定了画家所画物体已经超越了它自身的意义, 被赋予一种新生命。当然这种绘画语言是隐喻的, 这种隐喻的绘画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比普通交流方式传达的情感更为生动, 意义也更深刻、完整, 这就是说, 每当情感由一种间接方式传达出来的时候, 就标志着艺术表现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它比直接陈述更富于深刻性和揭示性。

对于真正致力于油画艺术的学生而言, 怎样在其作品中, 探索适合自己情感、观念表达的绘画语言是油画创作教学的终结诉求, 也是创作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此问题上, 广州美院范勃教授认为:鼓励学生寻找生命中的个性特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前提和主要线索。让学生明确意识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差异, 要求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细节”。[2]对这些个人化细节的深入剖析和画面转述可能就是寻找个人绘画语言的某种方式。正是这些差异和特质的下意识体现, 构成了个人艺术发展的基础, 如何发现并引导学生在这些独特的点上向前推进, 需要极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带个人偏见的豁达胸怀。

在当代艺术多元并存的背景下, 油画创作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 而是教授一种开放的艺术思维方式。教师不能单凭个人喜好去要求学生, 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艺术创造性的极大阻碍,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 这是个体差异所决定的, 关键是怎么去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 哪怕这种方式还不够成熟, 毕竟这是探索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必经过程。

四、结语

上述认识, 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对于开放、多元的当代艺术语境,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 模式是永远适用的, 我们的教学应该在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下,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观念、模式, 不断地自我修正、完善, 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美术教育环境。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油画创作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个人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以促进油画创作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教学模式,当代语境,油画语言,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宫六朝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上下2000版

[2]王林.美术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版

[3]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版.

探究油画教学色彩论文 篇4

二、学生的色彩素质培养

绘画艺术的发展完全可以说明只具备普通的色彩表现力是不足的,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艺术绝对不会偏爱人的某一种本领,而是喜爱自身所具有的所有本领,所以我们可以说艺术是一切自身所拥有的本领可以得以发展的领域。在对学生的油画教学中,不可以只单一的针对色彩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诚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其对色彩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关于色彩的教学,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与色彩理论的同时,对于色彩的寓意,象征,联想等相关知识以及色彩的表现手法,如夸张、含蓄、平面、简洁等手法也要同时传授,更全面的让学生掌握色彩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感性与理性的转换,让他们侧重对客观物体的写意,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客观的表象上面。强调主观感受,使学生注意到色彩面积的位置。形状、大小等不同勾出的不同视觉效果,以增强他们对色彩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们的色彩全面素质,为学生日后更好的色彩创作埋下铺垫。

三、以色抒情、以色绘意

绘画作品中的“情”,绝对不只是对客观景物的简简单单的模仿重复,而是将客观与主观上情感的统一,是一种独到的艺术境界,暴风雨前乌云的黑色会使人感觉压抑,嫩绿的小草会使人联想到春天,金黄色的麦田会让人体会到丰收的喜悦等等这些都是色彩所可以给人心理上的暗示。我们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现有的色彩与人的生理或心理的反应,而是教会他们研究色彩与人的感情,从而使学生们画板上的色彩活过来,成为有感情的色彩,赋予作品灵魂。绘画作品中的“情”是含情之景,是见到真实事物真正具体的情,绝非虚无缥缈的抽象之情,是由生活感悟或对客观事物生出的由衷之情。在西方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色彩是至关重要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相应的色调分别对应不同的题材,需要表达的含义、需要营造的氛围都有特定的色彩搭配,这充分证明了色调运用的关键性。在西方的艺术中根本就没有“意境”这个词,但是西方很多优秀的画家的作品中,意境深远的作品却不少见。

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 篇5

一、现行的油画教学模式

目前,油画的教学模式从整体上分为素描基础教学、油画材料与技法教学、油画课堂写生教学、临摹及欣赏教学和创作教学四个阶段。素描是油画和其他绘画教学的基础性表现方法,素描教学是使学生进入油画创作世界的一扇门,油画作品的形成首先从素描开始,素描是研究所有形象的基础。在素描教学中老师强调规律性问题,使学生尽快地克服主观化、概念化的毛病。勤于观察,把握规律,注重感受,多多实践,使他们清楚地认清以往被动观察事物,描摹对象的弊端,站在高起点上对造型基础进行研究,并获得突破性的认识和提高。注意每个同学在艺术个性上的特点,因势利导,发扬其长处,避其短处,把规律性的认识同个性化表现手法紧密联系起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有利铺垫。如今所形成的结构素描教学、摹写素描教学、创作素描训练以及全因素素描训练,在课堂上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素描的兴趣,充分理解和掌握素描在油画作品中的地位,为能创作出好的油画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

油画材料与技法教学。油画创作的必要条件就是油画技法、工具、材料的掌握和使用。国内外有很多画家很注意对自身油画技法的培养,同时又注意材料的选择与搭配。所以油画材料和技法的教学也是目前油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初期,学生对油画材料与技法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因此必须在这方面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首先指导学生从油画材料与技法历史演变中获得理论上的知识。这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1、了解油画的起源以及近年来西方油画无论从颜料、媒介剂、油画依托材料等到油画技法的演变和进步。2、从西方传教士将油画传入中国的启蒙认识到20世纪的发展历程。3、具体实验油画各类不同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直接画法、间接画法、综合性画法等实践,让学生了解前人总结出来的油画材料的基本特性,掌握基础的油画技法,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动地、有目的地将这种技术渗透进自己的作品中去。

油画课堂写生教学分三部分进行:1、对油画艺术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重视造型和色彩在绘画本体中的内部关系,提倡丰富多样的绘画手段及风格。在强调个人化艺术风格发展的同时也需及时地纠正不科学的观察和绘画手法,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学习状态。2、传授方法。传授高格调的具有研究目的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技能。学生近距离地吸收教师个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根据个人的艺术特点制定并逐步形成一套有成效的绘画方式,并在这套学习方式不断成熟和提高的过程中,确定个人明确的艺术风格。3、强调和关注油画语言。所谓独特的油画语言就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具有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其画面是通过作者的经营、设计,采用完整、顺畅、有效的工作方式而形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油画语言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

临摹及欣赏教学和创作教学。艺术地观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观看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正确的训练方法,因此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临摹和欣赏训练。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很难见到油画艺术的原作,所以有些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欣赏清晰的图片,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精髓的领会更加全面透彻。这些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油画、创作油画的欲望,培养绘画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新方法在更进一步丰富着油画教学。

二、多元化油画教学模式构想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之艺术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选择不应该有人为的框架,要多样化和综合化,防止其程序化、定式化。

美术史保留下来的图式都可以成为学习油画的选择对象。所有图式作为油画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都是承载人类情感的符号,都具有表述的有效性和可解读性。油画学习的技术内容是语言能力的学习,只要某一图式具有较完备的语言特征即可作为审美表现的符号使用,该符号的全部技术规则便可以成为一个语言系统而具有学习价值和使用价值。每个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各异,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也相去甚远,如果要求所有人都学习一种“标准的”油画语言,既不符合艺术规律也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学习油画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风格独特的油画作品,多元化油画教学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自己的创作状态,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技术练习或基础准备。这是一个以审美化为先导的选择和创造过程,是成功教学理念在油画教学领域的有效运用。每一种语言的基础都是以个性化面貌呈现的,多元化油画教学倡导和实践的是多种技术基础的教学法。

三、油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评价内容的具体规定,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油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欧洲文化的油画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由四个不可分割的阶段组成:一启蒙和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注重文化积累和感知油画艺术、油画传统;二是传统基础技法和基础理论学习阶段,这是从认识传统油画到学习传统油画的过渡阶段,三是专业技法和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四是技法研究和理论研究教育阶段。我们的油画教育缺失了第一、二阶段的教育,将其压缩到大学教育阶段,而在高校教育中,一些学校为了迎合“时尚”又弱化了第一、二、三阶段的基础教育,强化第四阶段。

高校油画色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6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

多媒体集图、文、声、色于一体, 可以更好地诠释作品。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实行回放以及显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把显示对色彩的理解、审美进行有机结合, 凸显作品的美点所在, 感受画家的创作意图, 继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激励学生进行创作。[1]由于近现代的作品所应用的绘画语言, 通常都高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以及鉴赏水平, 因此, 学生在作品的认识上往往掌握不准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及其思想感情, 导致美术的教育教学陷入困境, 本文结合多媒体实施教学, 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 世界著名的油画《蒙娜丽莎》, 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达·芬奇的作品,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此作品,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眉毛、胳膊姿态、眼神、真正的背景颜色等的理解比较含糊。此时, 教师应该把高清版的《蒙娜丽莎》图片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 并将搜集好的相关材料 (微笑之谜、背景之谜、原形之谜、眼睛的秘密、眉毛睫毛的去处、真实的颜色等) 投放给学生看, 并做适当的讲解, 有利于缩短学生和画像之间的距离, 培育学生的艺术创作性。如此一来, 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会更通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经过色彩的表现性,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色彩是油画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画家主观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色彩自身具备无穷的表达空间, 因此, 油画中色彩的表现功能日益增大。创作油画时, 应立足于物像间光色的转化联系, 着重呈现静物的体积、颜色、质感、视感、空间, 从而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油画作品里选择的色彩, 感知其使用的语言, 在鉴赏过程中让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观, 使色彩变为表现内心体会及其感情的绘画语言。油画作品要凸显自身特有的艺术素养、审美观、民族风情、地域风情及其个性特点, 为突显主体, 从全局着手, 绘画局部的时候, 最大程度上使所有细节顺从全体, 将自身绘画的局部与其他地方实行对比。色彩教育教学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款自身感觉适宜的颜色, 呈现相同的教学话题, 在颜色挑选及其技巧、技术上培育学生个性发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从肌理处理着手,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肌理可以充沛绘画语言, 不同的肌理凸显不同的效果、表现不同的情感。从油画的基本绘画技巧着手, 派生出油画的厚度、角度、肌理、视觉创作手段。第一种是, 先做好肌理, 再处理其色彩, 最后对造型进行整理。第二种是, 一边创作一边处理。第三种是, 一步到位创作。[2]其中第一种手段使用相对广泛, 且越画越厚。教师在教学中需重视培养学生对技巧、技术理论的把握, 如画底层, 教师应嘱咐学生不宜使用含油量大的颜料, 因为每画一层含油量就增加一层, 若加上松节油, 最后的画面将不堪入目。如底层使用的颜料相对较厚, 可以等画面干了之后再续画, 不然会呈现吸油情况。若果厚色层晾干需要较长时间, 在绘画中, 教师应禁止学生用丙烯做底, 因丙烯颜料的时间耐受性相对较差, 只要发生老化现象, 修复工作将不能进行。另外, 使用丙烯做底层, 会出现彻底不吸油的色层, 如此下去, 绘画出来的效果将相对较差。在绘画中, 重视做肌理处理, 讲究技巧、技能, 先做好肌理处理能够使颜料速干以及瘦。应用乳液调颜色, 乳液里水油的含量较少, 干透之后再进行调色, 如此, 能够使在短时间里堆出的肌理呈现厚重感与层次感、立体感。

艺术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其着重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育。通过油画色彩的教学不断地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掌握, 教师应全方位地培训学生, 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如地驾驭色彩, 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艺术型人才。

摘要:当前, 高校的油画色彩教育教学观及其教学方式较落后, 因此, 革新教学方法对培养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油画教学经验及目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对教学法进行具体剖析, 并获得全新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进一步促进高校油画色彩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油画色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金敏.油画色彩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3) :43—44.

关于油画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篇7

在近几年的专业教学之余,笔者仔细观察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间学习状态的变化,慢慢发现一个现象,低年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信心,学习态度也比较被动,并且不知如何自主与人沟通交流等;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变得浮躁,在面对自己的未来时,迷惘而消极,容易随波逐流。甚至有部分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开始放弃自己的专业,过早寻求与专业无关的谋生方式。当然,学生之所以有这种心态和行为是有原因的,他们现在经历的改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成长的人所不可比拟的,社会的急剧发展,竞争急剧上升,让他们还没走向社会就感到了社会的压力。大量的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也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以至于他们无暇并无心钻研自己的学业。作为专业教师,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并制定有效的教学体系,既能让他们有效地去除浮躁,排除外界的干扰;又能潜心学习,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这是我近来在教学上所思考的问题。

首先,笔者觉得对刚考进来的油画系新生,需对他们清晰地阐明我们的教学宗旨、教学目的、培养方向、专业要求等。其实,很多学生从考进来到毕业都不清楚所学专业的情况和方向,比如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学习油画专业毕业后的去向在哪里。另外,除了当职业艺术家;还可以在文化艺术部门、学校、美术馆、科研创作等学术单位以及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等。可能很多学生选择油画都抱有做艺术家的梦想,因为,他们觉得做艺术家可以自由自在,过着乌托邦式的生活。殊不知,艺术家也要面对现实而残酷的生活。毕竟,他们不知道要变成一名所谓成功的艺术家并非一朝一夕。结果,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选择变得单一和狭窄,从而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知识能力的学习,以至于毕业进入社会后,发现当一名职业艺术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逐渐,他们变得无所适从,面对现实生存的困境时,很多学生会彻底否定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这无不让人惋惜。

如何让刚进来的新生以一种客观、理性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低年级(一年级到二年级)。二年级是学生比较容易迷惘的阶段,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另一方面是旧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对接的不适应。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良好的心态去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必然会变得浮躁。然而,他们就是在这个阶段容易失去专业的热情和信心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阶段的学习,在课程的系统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灵活调整,也需在课外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困惑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对学生的艺术取向、思维发展有利的教学方法,并且让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融洽的关系,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对艺术的洞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过去旧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当今艺术发展的要求,在全球化所带来信息共享的今天,学生除了要掌握较熟悉的绘画艺术语言外,还要关注当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动向,认识和掌握有关当代艺术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技能,并对历史人文环境、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与思考。

我们教学的理念是把艺术变成一个开放的艺术领域,让艺术的含义得到无限扩展。运用当今国际艺术视知觉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新颖的基础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轻松地进入到感受物象和体会画面的状态之中。在学生个性和感受得到张扬的前提下,辅以理性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其次,现在的课程设置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专业必修科目分为素描、油画与创作。科目之间略显笼统和孤立,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把三门课程分割开来去理解,缺乏主观去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连接起来。我们都知道,素描与油画的练习是为了能在创作上更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念和想法。以往的教学中常发现有些学生素描或油画的写生画得不错,就是不会创作,离开了参照对象,面对画面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每学期重复的课程安排也使学生感到单一和枯燥,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所以,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率地接收新的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比如在素描与油画课之间插入艺术构成与发散思维训练等课程,使各个科目之间关系联系起来。

笔者觉得素描教学的原理是建立在艺术与视知觉理论研究成果之上的教学实践,素描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从大体轮廓到局部造型的过程。我们尽量纠正那种先入为主、设定各种清规戒律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二年级)时要求学生进行大量放松的速写与默写练习,在努力寻找感受的前提下,逐渐掌握控制画面造型的规律。课程将安排以速写为主的感性训练课程,目的是通过不断运动的对象,训练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的能力。依据视觉恒常性的原理训练学生把握视觉恒常性所产生的视觉图像的意识,实际上是进行默写的训练,这样可以大力消除在写生初期形成琐碎观察、下笔不自信的毛病。写生时还可以将人物造型与周围环境关联起来,人物只占构图的一部分,处理好人物与场景的构图关系能引导学生将课堂呆板的东西与鲜活的事物联系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创作习惯,提高构图能力。而油画科目部分,学生要熟悉油画材料与工具的原理与使用,把握好油画的材料与特性,明确色彩的三个属性:明度、色相、纯度。除了训练同类色的协调与糅合之外,可以分别以暗色调、高调、对比色调、灰色调来进行色彩技能训练。这样对学生们把握画面能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到了高年级(三年级),将是学生巩固和发展的阶段,在学习程度和能力上表现出与低年级不同,画面控制力进一步加强。在素描课程的内容上安排得更加鲜活些,如放开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图片、物品、动植物标本来作为素描的题材,改造过去过于僵化的写生方式,引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因素到素描练习中。抛开固有的、传统的审美习惯与模式,运用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参照物进行重新的实践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对学生在写生与创作的理解和思维的转换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如艺术形式、思维方式、阅读能力、实践钻研等训练也必不可少。具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讲评的形式进行,根据每个学生专业的水平和不同的艺术趣味等因材施教,及时给予他们最新的当代艺术思潮和信息,丰富他们艺术知识,充分开发学生们的艺术敏锐能力和想象能力。

论油画教学中绘画观念的培养 篇8

一、整体观念

整体这一字眼几乎是每一个学习绘画的同学都要接触的词汇, 什么是整体初学者会给你不同的回答如:“整体就是到处都画”, “整体就是画面的大体效果”。以上对整体肤浅的认识必然会造成无细节感和不完整的画面问题, 甚至滋生了不认真观察的习惯。如果初学者对整体的认识有偏差, 那么怎样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关于画面中的整体效果是生动的, 是有细节的、是有主次的、是完整的、浑然一体的, 也就是说整体效果是在画面中包含着关键细节和视觉中心生动的画面效果。面面俱到会走上照片式的被动描摹, 笼统的描绘产生不了绘画精品。整体这一字眼的认识只有在绘画实践中才能感悟到它的真正含义。

关于整体观念的培养首先应该要了解人眼局部观察的生理特点, 眼睛的生理特征特性是导致局部观察的直接原因。眼睛的特点就是在很短的时间有进行聚焦的功能,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它想看清楚那里就能聚焦到那里, 眼睛的这一特点使没有训练过的初学者画面上容易出现凌乱的效果, 这种观察习惯是油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2.整体的体块关系没有建立就开始“死扣”局部。如:头像写生中过分的关注瞳孔、鼻孔等。3.过分的描画物体的轮廓线, 物体暗部、亮部轮廓线虚实程度一样, 内轮廓和外轮廓的虚实程度一样。4.画面中几大部分明暗色度雷同或过分的去强调物体暗部反光和半调子结构的色度, 造成画面花、脏、乱、灰的画面问题。在给初学者讲授整体观察方法似乎有点抽象, 甚至被误认为是笼统的、流于一般性的观察。其实, 整体的观察方法就是在各物体之间或者物体的各个部分在相互比较下精确的观察, 对比这一方法将贯穿整个观察的始终。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通过扫视整体的、对比的、观察物体的比例、形状色度之间的高低、大小、深浅的差异。2.用把物体分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方法观察物体大的比例关系。3.用垂直线、水平线、倾斜线比较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4.观察物体亮部与暗部各自的轮廓形状, 观察物体的正形或负形。

二、结构观念

一谈到结构初学者脑海中的第一影响就是物体的解剖与内部构造, 这只是结构一词内涵的一个方面, 除了解剖结构还有形体结构和画面结构这三者构成了这一词汇在绘画中的完整概念“结构是人的理智创造出来的, 人体本来没有结构, 有的只是解剖, 结构是人认识人体解剖的方式。解剖是向无限细致发展;而结构相反, 是向概括和简化发展。结构意识是面对自然时的组织和布局”。[1]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都不能用我们的肉眼直接感知, 我们感受到的只有活生生的的物体, 解剖是物体内部的构造它决定了物体的外部形状和轮廓。形体结构是画家用理性归纳出物体几何造型特征。没有对二者的理解我们不可能准确、生动的在画面上表现物体。关于画面结构就是在画面上“经营位置”使点、线、面等美术元素在画面上呈现出和谐、丰富、生动的效果。

关于结构观念的培养我们以人体结构知识学习为例讨论人体结构知识学习的一些具体方法。对人体结构知识的掌握有四个阶段:一、大量的临摹人体结构范本, , 增强手绘的准确度, 这一阶段不需要对人体骨骼和肌肉作较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般是针对于初学者要求熟练、准确的临摹出范本, 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要增强绘画学习者的知觉感受能力和画面上的转化能力, 是眼与手的协调训练。二、要在以上基础去假设光源, 加入明暗色调, 这一阶段已从单纯的描摹上升到理性的分析, 特别要配合透视知识让人体的每一体块进入到透视的视觉轨道, 没有透视知识的掌握, 对人体的理性认识将不会实现 (此时可做一些泥塑来辅助理解人体结构知识, 但它代替不了人体各种姿态在纸面上的练习, 因为泥塑的练习不要求我们把人体各部位导入到透视轨道) 。第三阶段对着人体范画或人体摄影作品进行“改画” (加入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配合透视知识, 改画出理想美的人体姿态) 。第四阶段是对人体结构熟记于心, 并能默写出各种角度和透视状态的人体动态。在训练过程中可进行自问自答方式提醒自己注意人体的每一结构单元, 人体结构在纸面上的转化则是对提问的回答, 如画一幅站立的人体提问自己头、胸腔、骨盆的透视状态, 肌肉的起止及各部位的比例等等。还要注意在不同大小的纸面上作练习, 以免由于画幅大小的变化而不能掌握人体的比例。在人体结构学习中可参考以下几本书:《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美]乔治·伯里曼著, 《人体造型基础》沈兆荣编著, 《人体结构》浙江美术学院教材编写组编, 《解构人体—艺用人体解剖》孙韬, 叶南编著。但是, 这种学习人体结构知识的弊端就是由于大量的练习、记忆和推理造成了对人体结构知识牢固的“经验图式”, 如果不及时激活、更新这些经验图式就会走上概念化的道路, 在这种练习的同时要配合大量的人体写生把结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反之如果对人体结构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人体写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描摹自然而无法进入主动造型的绘画状态。

三、明暗观念

初学者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很容易看到物体的轮廓线, 而对明暗两大部分的界限视而不见, 甚至画面中的物体几乎没有投影, 这种对物体轮廓线的过度敏感将不利于初学者对写实油画的入门, 它是写实油画的一个巨大障碍。明与暗是我们学习写实油画必须认识的两个方面, 它是写实油画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光的作用下物体形成了“明暗两大世界”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 不同强弱和类型的光线只是让明与暗两大部分的区别或强烈、或柔和, 但这种明与暗的区别只要有光线的投射它便必定会形成。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形体, 绘画者易被动的描摹这些变化而忘记了“明暗两大世界”的区分, 便使得画面零乱不堪。强有力的培养明暗观念, 这才能让我们主动的在画面上挥洒而不被动的描摹自然物体的轮廓线。

物体上的明暗是依据不同光线的来源而有所区别的。光线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种:一.自然光如月光、日光这种光线的放射距离远, 又以放光体大故光线是平行的。自然光中有日光, 它早、中、晚的光线各不相同。清晨的光线朦胧, 冷暖明晰, 正午的光线比较强烈, 明暗截然, 立体感强。傍晚的光线以暖色

浅析错误分析理论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策

邓高 (湖北省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434025)

摘要:错误分析理论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理论, 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中,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该理论的实际应用。笔者正是出于这个目的, 想探讨该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及在该理论基础上的对策问题。

关键词:错误分析理论;日语教学;语际;语内

一、引言

在我国大学的日语学习者中, 绝大部分是从零起点开始, 而且在词汇方面, 汉语和日语有一定的交叉, 因此在日语学习过程中, 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 就是经常出现错误。这些错误里面有的是因为母语干扰造成的, 有的又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那么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样一些错误, 作为教师该如何对待呢?是立即指出好, 还是忽略好呢?立即指出的话, 又怕打消学习者的兴趣和自信心;忽略的话, 又担心学习者养成错误的语言习惯。类似的问题也让教师左右为难。当然, 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错误。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借助错误分析理论。本文主要谈论错误分析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和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二、错误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 错误分析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从2 0世纪6 0年代后期, 考德 (C o r d e r) 在乔姆斯基 (Chomsky) 普遍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错误分析理论, 首先将错误与失误进行区分, 目的是通过对错误的分析观察, 研究外语学

为主。月光是日光的间接光呈现出冷色的倾向。二.人造光如烛光、灯光、日光这种光线距离近, 一般是放射状的。人造光中的火光和白炽灯呈现出暖色的倾向, 日光灯属于冷光。自然光和人造光对物体照射角度的变换造成了侧光、顶光、逆光、底光四种光线状态。侧光的光源在物体的左右两侧, 但平时大多都以顶侧光出现, 物体轮廓明晰, 体感较强, 较多的运用于绘画作品特别是写生作品;顶光在物体的顶部照射, 基本上与物体成直角, 光感最强, 明暗差异大, 整体感强;逆光的光源在物体前面照射, 边缘线会出现光带, 色调会呈现宏大、辉煌的视觉效果。底光从下向上照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见, 底光的应用会出现戏剧性的视觉效果, 表现反常态的场景或人物。光源的类型和照射方式给了我们各种视觉效果的依据, 绘画写生、创作中就要主动利用这些光源依据表现美。

四、色调观念

色调是油画的灵魂, 许多人不能进入纯正的油画语言之中就是因为对色调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学习色调知识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一个道理, 在大自然中客观物体的色阶变化是无限的, 而我们调色盘上的颜色从白到黑和白纸到铅笔的黑度是有限的, 画面的色阶与自然界的色阶根本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等值, 只能找出自然物的色彩关系和明暗关系, 并把这种关系正确的反映出来。色调关系就是明与暗, 冷与暖, 灰与纯及各种色相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比与调和, 多样与统一。为了表现自然物之间的色调关系而不是被动的去描摹, 绘画的过程中就需要归纳、概括、强化、弱化色调中的绘画因素来组合某种美的色调。

一幅画是由黑、白、灰三个色调组成的, 黑色系列从强到弱的三级关系, 白色系列和灰色系列也有从强到弱的三级关系 (这里的三级关系指的是自身色调系列中的色阶区别) 一幅画中黑、习心理, 寻找错误的来源, 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错误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就是中介语的研究。有人认为, 中介语是一种处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布朗 (Brown) 根据对学习者所犯错误的观察, 将中介语发展分为非系统性错误阶段、呈现阶段、系统性阶段、稳定阶段四个阶段, 用以描述学习者逼近目标语的语言发展过程。

2. 错误类型及原因

考德 (Corder) 把错误分为三类:前系统错误、系统错误和后系统错误。前系统错误就是新语言系统形成前的错误。系统错误指新系统正在形成期所犯的错误。后系统错误主要是语言系统形成以后的错误。当然, 为了找到更为切实有效的对策, 有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 将错误类型进一步细化为泛化规则、忽略规则、错误假定、随意遗漏、有意添加、简化规则、配合不当等几个方面。

对原因的研究都大致分为三种:第一、语际错误, 即母语对目的语产生的负迁移;第二、语内错误, 这类错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理解错误造成;第三、其他原因造成的, 如文化差异、教师的教法或教材不恰当等造成的错误。

随着对错误分析理论的研究的深入, 这一理论逐渐广泛地被运用于外语教学中,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错误分析理论的应用

1.用错误分析理论指导基础日语教学

基础日语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低年级的日语初学者, 因此, 多

白、灰布局和比例的不同形成了画面的调子, 这是对黑、白、灰调子的一种理解, 是画面平面性的分析。另一种对黑、白、灰认识是物体由明暗两大世界组成的, 如单纯分析暗部世界中的投影是黑色系列, 明暗交界线是灰色系列, 反光是白色系列, 亮部世界, 是由中间色调和高光组成, 中间色调中的深灰色是黑色系列, 灰色是灰色系列, 高光是白色系列, 这是一种对画面明暗分布黑、白、灰的色调分析。写实油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反映三维的立体空间,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不但要画出物体的明暗两大色调, 还要让这些色调参与到画面整体的黑、白、灰分布中, 这种参与会使画面达到统一、均衡、生动、丰富。这是写实油画较难突破的一点, 绘画者容易把握物体的立体感而又很容易忽视让色调参与到构图之中。对色彩调子的训练要以大自然为依据主动的调配各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和谐, 在训练过程中1.限制调色盘上颜色的种类进行训练。2.对客观自然进行变调, 改变它们冷暖、灰纯、色相的强弱。3.对大自然理想化的色调组合, 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主动的组织色调, 这种练习有利于打破写实油画中具象性的思维定势。

在写实油画的学习中整体观念、结构观念、明暗观念、色调观念不可能包含绘画观念培养的全部内容, 但这四个方面绘画观念的培养是学习写实油画的重点, 只有强有力的树立这些观念才能使绘画者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主动的概括、归纳、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 而不会被动的描摹自然成为大自然的奴隶。

参考文献

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论文 篇9

一、对户外油画风景写生教学误区的一点分析

在户外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的过程中, 常见有学生或教师利用相机对所选取物象进行拍摄的现象。对于成熟的画家来说, 以照片素材为据进行绘画创作是可行的。但作为教师和学生, 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照搬这一行为, 有百害而无一利。至少, 它模糊了风景写生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对于学生来说, 对自然风物的感受、体味、观察、归纳、表现等能力, 只有在实地与实物近距离地密切接触中, 才可以得到最好的锻炼, 这远不是依靠一张照片即可以实现的, 学生也还没有那样高的水平。事实上, 无论是从对色彩的观察和表现、对画面构图的把握, 还是从表现技法方面来说, 一张即便再清晰的照片所提供的信息量也是极为有限的。再高端的相机对色彩的丰富多变等的捕捉也不如人眼睛来得灵敏、生动与多彩;对场景层次的展现也不如人眼睛的立体巡视, 包括对景观层次的主次、虚实、前后、左右等的全方位观察与体会;对特定时间、特定景物的光感、气韵、造型、质感、色彩、情绪等的再现都是蹩脚的, 远不如人的笔端灵感带有的冲动和景观的灵魂来得丰富。

因为油画风景写生户外进行的特点, 致使教学活动的进行会因具体情况, 如天气情况等而需随时调整, 所以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灵活性甚至随机性, 是很可以理解的。但这又使教学活动往往陷入另一个误区, 即随意性。出现这种情况, 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例如, 遇有恶劣天气, 师生双方如有一方主观上认为不宜写生而另一方含有迁就心理, 即很可能会使有限的户外写生课程教学及效果大打折扣。又如, 如果师生双方或一方很在意写生景观的偶然发现与偶发灵感, 也可能会使很多学生因四处寻找所谓的可意景观, 而浪费了宝贵的写生时间。又如, 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高估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等, 采取“放羊”式教学, 白天把学生放出去自由活动, 采景、写生, 晚上再回收写生作业进行讲评。这个过程中, 第一, 因为失去教师的督促与指导, 会使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而丧失写生的积极性, 而仅仅依靠对写生作业的讲评又不能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生能力;第二, 教师示范写生和针对性指导环节的缺失, 失去了对多数学生的普遍性指导价值与意义。即使有对部分学生的指导与示范, 也仅局限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 使少数学生受益而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写生水平及整体教学效果, 基本上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这些误区的存在, 既有师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亦或其他客观因素所致。但究其根本, 仍来自于教师。如果面对新的教学需求和学生身上出现的新情况, 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不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持续绷紧优化教学效果这根线, 这样的误区或者新的误区, 还是会出现的。

二、对改进户外油画风景写生教学的一点建议

首先, 既然是户外油画风景写生, 教师就要事先做好准备, 选择一定的课时向学生讲述有关户外写生的色彩概念、一般规律和观察方法以及一般技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户外油画风景写生技巧的研究以及在技巧方面对学生予以必要的指导, 固然是无可非议的, 但不可过于偏重, 避免“重技巧轻理论”错误的出现。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 都要注重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 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提升油画的民族化特色, 努力改变总是“向西方绘画学习”的单一状态。

其次, 在具体的户外油画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明确、细化作业目的, 分阶段布置作业, 抓好多种形式的指导与训练。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兴奋与新鲜感后, 因不知道“画什么”而“漫山遍野”毫无目的地寻找景观的现象。例如,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或规定本次写生作业的物象主体是什么, 如建筑、树木、山水等。并继续进行细化, 如将“建筑”细化为单体建筑、组合建筑, 或是某栋建筑的某一部分等。同一物象主体, 又可以在不同时段、不同天气状况下, 多次去画。多次去画时, 在光线选择上, 又可以选择顺光、逆光、侧光、顶光。对此, 教师要在写生作业的目的、要求与实施上, 有明确的整体构想和指导实践。

再次, 教师在指导、讲评学生作业时, 可以发挥数码相机的记录功能辅助教学。在指导学生作业时, 教师因示范需要往往需要在学生作业上直接动笔进行必要的修改, 这是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的最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方式。但因前后对比所需参照物的消失, 有时不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及持续性地对比研究与改进。而借助相机的记录功能, 教师可以将修改前后的图片及修改过程记录下来, 以PPT或视频方式面向学生进行讲解, 如该作业的问题所在、如何修改、修改过程、前后比照等, 并因其可多次播放的特点, 使学生反复观看, 受益多多。

上一篇:IP拥塞控制下一篇:文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