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幽默观

2024-06-27

马克吐温的幽默观(共5篇)

马克吐温的幽默观 篇1

摘要:马克·吐温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其作品中包含的“喜中含悲,悲中有喜,悲喜交织”的写作手法,如《竞选州长》本该是一出洋溢着欢乐情调的喜剧,但马克·吐温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幽默却满含着辛酸的泪水,飘荡着冷瑟的心绪。本文拟从幽默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马克·吐温作品的分析,结合西方黑色幽默理论,从作品的幽默特点、幽默手法以及幽默的艺术价值出发,来分析马克·吐温作品幽默观的构成及其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作品独特的幽默观。

关键词:马克·吐温,西方黑色幽默理论,幽默观

一、引言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幽默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这些作品大多都以幽默的笔触、戏谑的行文写成,真正做到了谐中见庄、寓真于诞的完美统一,其作品往往在幽默、滑稽、夸张的表层之下,暴露出美国乃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幽默、诙谐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褒贬。他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二、文献回顾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作家和著名演说家,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许多学者对他的研究也颇多,如杜晖在浅谈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现实意义中,主要对作品《竞选州长》与现实版“选州长”进行对比,浅谈了其作品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赖骞宇就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中,主要从喜剧性幽默到讽刺性幽默着手,研究了他由早期的纯喜剧的单一的逗乐性的幽默,发展到中后期悲剧因素和喜剧成分相交加、政治讽刺和幽默相结合、带有强烈的爱憎情感的幽默,使他的幽默艺术新颖独到、堪称典范,具有不朽的魅力。但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其小说的幽默观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我们可以借鉴其有益之处并为我所用,并且结合西方黑色幽默理论,以马克·吐温的幽默贯穿全文,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幽默观。

三、马克·吐温幽默观的写作特点

1.以对比来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一个牧师正在物我两忘地布道,虔诚的教徒们正在洗耳恭听,这时一条狗跑了进来,上蹿下跳,要捕捉一支甲虫,肃穆庄重的气氛和狗拿甲虫的强烈反差不仅让在场的人,也让读者忍俊不禁。在这里,教堂肃穆庄重的气氛和狗的行为之间的反差被作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通过这种对比的写作技巧,读者立刻感到教堂里荒唐可笑的气氛,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手法,马克·吐温刻画出了主人公汤姆·索耶对牧师的厌恶。

2.马克·吐温通过把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结合起来营造幽默氛围。英语中的HUMOR一词的源于古拉丁语LIQUID或者FLUID,原意是被认为可以对人的性情和健康起决定作用的四种体液之一。后来被引申,才有了今天的幽默之义。从美学范畴上来讲,幽默本身属于喜剧,但是读完马克·吐温的作品,读者体味出的幽默不单是喜或者悲的滋味,相反,往往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错。在《竞选州长》和《田纳西的新闻界》两部作品中,马克·吐温也刻意地把一出喜剧幽默地安排成悲剧结局。通过把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结合起来,他的“幽默观”更加深刻,与此同时也有力地讽刺了“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和黑暗的统治。

3.经常使用第一人称。马克·吐温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运用第一人称后,更使他的描写和叙述超出通常的格局,妙趣横生。例如,他让《竞选州长》中的“我”也叫马克·吐温,只此一点,也会使人笑倒。作者通过“我”的眼睛、思想活动去反映那个荒唐的世界。最初“我”觉得自己“名声不错”而竞选对手则是两个“把各种各样的无耻勾当看作家常便饭”的混蛋,“我”“醉心于自己的长处,暗自得意”。当“我”忽然看到当地的报纸指责“我”在“我”从未去过的地方犯了“伪罪证”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这样惊惶过”,“我”还来不及弄清是怎么回事,一个又一个越来越离奇的罪名已经连珠般地落到“我”的头上。故事叙述人“我”的这种一本正经的态度和所叙述的故事的荒唐可笑,格外地不协调,这就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效果。

四、结论

马克·吐温以其伟大著作把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世界的高峰,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马克·吐温的创作实践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集中表现在其作品的独树一格的创作风格上。马克·吐温通过其著作,表达了资产阶级民主理想,其作品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时期的历史写照。黑色幽默正是在继承传统幽默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幽默艺术手法,才得以形成一种新的幽默形式。总之,马克·吐温独特的幽默观为世界文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参考文献

[1]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9,2.

[2]郭艳涛.马克·吐温作品的语言特征分析[J].芒种,2 0 1 2,9(21):20.

[3]董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106,3.

[4]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13,6.

马克吐温的幽默观 篇2

一天,马克·吐温听见好多人在谈论梦游症。其中有一个是远近闻名的梦游症患者。马克·吐温说:“我有办法治疗梦游患症。” 那患者十分高兴地恳求道:“先生,请您帮帮我治疗治疗好吗?”马克·吐温说:“那太简单了,你买上一盒图钉,睡前撒在床边的地上,准能治好你的梦游症。”

捉弄牧师

有一位牧师在讲坛上说教,马克·吐温讨厌极了,有心要和他开一个玩笑。牧师先生,你的讲词实在妙得很,只不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见过,xuexishu.com,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在上面。”那牧师听了后不高兴地回答说:“我的讲词绝非抄袭!”“但是那书上确是一字不差。”“那么你把那本书借给我一看。”牧师无可奈何地说。 于是,过了几天,这位牧师接到了马克·吐温寄给他的一本书--字典!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您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是的。”马克·吐温说。“您弄到票了吗?”“还没有。”“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书与割草机

有一次,马克·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 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用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一针见血

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于是,这百万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百万富翁十分惊异,说:“你怎么知道的?”马克·吐温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我没关系

马克·吐温在著名画家惠斯勒的画室参观时,伸手去摸了一摸一幅油画。惠斯勒装着生气地喊道:“当心!难道你看不出这幅画还没干吗?”“啊,没关系,反正我戴着手套。”马克·吐温答道。 儿童票

马克·吐温上了火车,可是火车开得很慢,他十分着急。这时列车员过来查票,马克·吐温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儿童票给他看。列车员笑着说:“我看不出,你竟然还是个孩子!”马克·吐温答道:“我买这张票时是孩子,可现在长大了。可见,你们的车太慢了。”

去哪里

马克·吐温继续找车票,可是他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却找不到。列车员就劝他:“算啦,马克·吐温先生,我认识你,没关系。”“什么没关系!”马克·吐温嚷道,“我必须找到这该死的车票,否则,我怎么知道我要去哪里呢?”

推下车

马克·吐温感觉疲倦了,想睡觉,可是又怕坐过站,于是就对列车员说:“到了站如果我还没醒的话,你就干脆把我推下车算了。”谁知他一觉醒来,车早已过了站。马克·吐温怒气冲冲地责骂列车员,大声叱责:“你这个笨蛋,惹我第一次生这么大的气!”列车员倒是很冷静,他说:“哈,我看你的脾气不如那个美国人的一半呢,我把他推下车的时候,他不但骂,还打人呢!”

住宿

马克·吐温来到小镇上已是晚上了,他便找了一家旅馆准备住下。登记时,他发现很多旅客都这样登记,譬如:福特公爵和他的仆人。这位大作家也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理发

第二天起来去演讲前,马克·吐温决定先去理个发。“先生,你好像是从外地来的?”理发师问。“是的,我第一次来。”“你真走运,因为马克·吐温也来了这里,你可以去听他的演讲。”“那可一定要去。”“先生,你有入场券吗?”“我没有。”“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耸肩膀,双手一摊,惋惜地说,“那你只好从头到尾站着听了,因为票早已卖完了。”“真倒霉!”马克·吐温说,“每次那家伙演讲,我就得一直站着。”

的士司机

马克·吐温拦了一辆的士准备赶往会场。“你是去听马克·吐温的演讲吗?”司机问。“是的。”马克·吐温回答,“可是我不知道听他的演讲值不值?”“太值了!”司机兴高采烈,“马克·吐温讲得太幽默,太风趣了,每次我都是在收音机里听到他的演讲,这一次可亲眼目睹他的风采了。”下车时,马克·吐温一高兴,给了司机100元,说演讲完了还坐他的车。司机欣喜若狂:“我会一直等你出来的,去他妈的,什么马克·吐温!”

双胞胎

演讲中途,有人问马克·吐温,他是不是有一个孪生兄弟。马克·吐温伤心地说:“有一天,保姆在替我们兄弟俩洗澡时,不小心淹死了一个。最叫人难过的就在这里,每个人都以为活下来的是我,其实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淹死的才是我。”

黑色领带

这时,学习树,会场引起了一片,一个脖子上只系着一条黑色领带的男人走了进来。警察把这个有伤风化的男人按住了。这个男人大喊冤枉:“我的请柬上明明写着:只准系黑色领带。谁知道来了一看,大家不但系了黑色领带,还穿了衣服!”

玩笑

马克·吐温平日喜欢开别人的玩笑,然而这次他被别人开了一个玩笑。会场中一个年轻人说:“马克·吐温先生,我有一位叔父,不管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使他露出笑容,你能吗?马克·吐温不相信。年轻人的叔父被领到台前,马克·吐温发挥自己的幽默天才,一连讲了三个有趣的故事,逗得全场大笑不断,可是,老人脸上毫无表情。无奈何,马克·吐温只好讪讪停止。这时年轻人大笑:“马克·吐温先生,你上当了,我的叔父耳朵已经聋了好几年了!”

郑重声明

演讲中,马克·吐温激愤地说了一句:“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此言一出,举座大惊,当场就有些议员愤慨万分,纷纷要求他澄清或道歉,否则诉诸法律。马克·吐温不得不道歉,他是这样道歉的:“本人刚才发言,引起一些人的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刚才的话是有些不妥,因此郑重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说假话

晚上,马克·吐温应邀去赴宴。席间,马克·吐温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马上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领 带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1835-1920xx年),曾经是斯托夫人的邻居。他比斯托夫人小24岁,对她很尊敬。他常到她那里去谈话,这已成为习惯。 一天,马克·吐温从斯托夫人那里回来,他妻子吃惊地问:“你怎么不结领带就去了?” 不结领带是一种失礼。他的妻子怕斯托夫人见怪,为此闷闷不乐。 于是,马克·吐温赶快写了一封信,连同一条领带装在一个小盒里,送到斯托夫人那里去。信上是这样写的:斯托夫人:给您送去一条领带,请您看一下。我今天早晨在您那里谈了大约30分钟,请您不厌其烦地看它一下吧。希望您看过马上还给我,因为我只有这一条领带。

幸福的婚事

马克·吐温爱上了头发乌黑、美貌惊人的莉薇,他们在1870年2月2日举行了婚礼。婚后不久,马克·吐温给友人写信,在信中,他不无幽默感地说:“如果一个人结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我们一样幸福的话,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费了30年的时光。假如一切能从头开始,那么我将会在呀呀学语的婴儿时期就结婚,而不会把时间荒废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广 告

一位商界阔佬对马克·吐温说:“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给敝公司做个广告。”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 第二天在马克·吐温主办的报纸上登出了如下文字:一只母苍蝇有两个儿子。她把这两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爱护备至。一天,母子三个飞到××商业公司的商店里。一只小苍蝇去品尝包装精美的糖果,忽然双翅颤抖滚落下来,一命呜呼!另一只小苍蝇去吃香肠,不料也一头栽倒,顷刻毙命。母苍蝇痛不欲生,扑到一张苍蝇纸上意欲,尽管大吃大嚼,结果却安然无恙! 阔佬看完广告,气得直翻白眼。

死是千真万确的

某一个“愚人节”,有人为了戏弄马克·吐温,在纽约的一家报纸上报道说他死了。结果,马克·吐温的亲戚朋友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吊丧。当他们来到马克·吐温家的时候,只见马克·吐温正坐在桌前写作。亲戚朋友们先是一惊,接着都齐声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马克·吐温毫无怒色,幽默地说:“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把日期提前了一些。”

非吉非凶

马克·吐温在密苏里州办报时,收到一个订户的来信。信中问:“马克·吐温先生,我在报纸里发现一只蜘蛛,请问您这预兆着的是吉?是凶?” 马克·吐温回信说:“这不是什么吉兆,也并非什么凶兆,这蜘蛛不过想爬进报纸去看看,哪个商人没有在报纸上登广告,它就到那家商店的大门口去结网,好过安安静静的日子。”

知己知彼

马克·吐温曾在圣法朗西士哥《呼声报》编辑部任职。 他在那里工作了6个月之后,有一次,给总编辑叫了进去说:“以后你不必在这里工作了。” 马克·吐温瞪着眼望着他,问道:“你们到底为了什么缘故不用我呢?”“为的是你太懒,而且一点也不中用。”“呵,你真蠢得可以了,”马克·吐温笑着回答,“你要用6个月的时间才晓得我太懒而不中用,可是我在进来工作那一天便晓得了。”

不许侍奉二主

摩门教徒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主张一夫多妻制。一次,马克·吐温与一位摩门教徒就一夫多妻问题展开争论。摩门教徒说:“你能在《圣经》中找到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话吗?”“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鲸与作家

马克·吐温收到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的来信。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有补于脑,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有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才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成。”

联想和说谎

作家把真人真事编成美丽的口头故事,要有丰富的大胆的联想。 有一位专门在细节的真实性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曾经指责马克·吐温说谎。 马克·吐温挖苦地说道:“假如您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事,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您怎能判断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地说话。您没有这种经验,而且也不可能有。在这一方面,您是一窍不通而又要充内行的人。”

小错和大错

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美鉴赏 篇3

关键词:马克·吐温作品;幽默美;赏析;探究

从life on the Mississippi《密西西比河上》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再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哈克赔礼费恩历险记》都是马克·吐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都是被世界人们所传诵、鉴赏的名篇名作,这些不朽之作以其撩人心弦、传奇般的故事情节,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人物刻画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情节还是语言都渗透着浓厚的幽默气息,散发着传奇般的童话色彩,但是却也在深刻地揭示着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辛辣地讽刺着社会现实,全面而深入地反映着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理想追求与思想愿望。

一、马克吐温作品中幽默手法运用

(一)“捉弄”手法

马克·吐温作品中最显著的幽默当属捉弄手法,正是那些反复被捉弄的对象为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正是这些被捉弄对象令人狂笑不止,代表性小说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卡拉维拉县的跳蛙》,其中典型的人物伐木工人Smile就是一个经常倍受他人捉弄的形象,他乐于同素不相识的人打赌,堵注他在这个县城里训练的青蛙能跳的最高,结果陌生人在青蛙嘴里做了手脚,青蛙跳不高,结果smile却可惜地输掉了;同样,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聪明伶俐又顽皮的小汤姆经常捉弄专横的校长,例如:时常将猫爪从房上放下来抓校长的假发,让校长的秃顶尴尬地显示在学生面前。这些捉弄手法都令大众读者笑声不断。

(二)“夸张”手法

马克·吐温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幽默手法就是夸张,同传统的夸张幽默法不同,马克·吐温非常擅长使用方言,利用朴实无修饰却又生动传神的地方性语言来描述一个地域的生活色彩,他擅长巧用方言来创造一种幽默氛围,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例如:他的著名小说《政治经济学》当中,就有一句这样的故事情节描述,由于书呆子的房子上面配设了几十根避雷针,造成了街道上车水马龙、交通拥堵的惨状,原因就是大家都争着要来观看。

类似的作品《精选州长》其中有这样的话语,有9个穿的破烂的不同民族的儿童共同冲到演讲台上,异口同声地喊出“爸爸”。这些令人感到离奇、难以相信的画面无不会令人发笑,也正是由于这种幽默夸张才体现出美国当时政治生活的黑暗。

(三)善用“双关”

马克·吐温拥有扎实的语言功能,能够对丰富的英语词汇,例如: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进行巧妙灵活地应用,马克·吐温巧妙地发挥着这些词汇的双关效应,收到了良好的幽默效果。

例如:作品《傻子出国记》中,作家在讽刺富尔伯特教士时有这样一句话,他最后再次回归其伯父老炮身旁,这里借用了cannon这一词汇的多义特点,因为他不仅有教士的意思,也有“老炮”的意思,这是美国俚语中比较带有讽刺意义的话语,这样的运用获得了积极的艺术效果。

(四)善用“对比”

马克·吐温作品中经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褒扬正面角色的美好,同时有力地批判了反面角色的丑恶,将纯真美好的、真诚善良、受人爱戴的人物和事物同那些卑贱无耻的、虚伪丑恶、令人憎恶的角色相对比,往往产生一种让人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的效果。

例如:《哈克赔礼费恩历险记》中,哈克是一个纯真善良、诚实正直、顽皮活泼、喜欢自由、思想不被世俗所污染的少年,在众多世俗眼光下,黑奴汤姆应该是一个受鄙视、受虐待的对象,社会人认为同汤姆这样的黑奴交朋友会有损自身地位和形象,会受到唾弃,然而,哈克却不受这些世俗观念所拖累,仍然以一种少年懵懂的纯真将黑奴汤姆视作同等的朋友,同他之间建立友谊,共同载着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来回游荡,哈克的纯真美好同当时丑恶、黑暗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哈克同黑奴汤姆之间的有趣、浪漫的经历,不禁让人感到趣味丛生,达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

二、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特征

(一)生活气息浓烈

马克·吐温所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内战结束,国家繁荣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黑暗与丑恶方面也由此暴露出来,马克·吐温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并通过一系列小说揭示出来,其中的语言风趣、幽默又发人深省,同时也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竞选州长》这一作品中,将政治竞选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实地揭露了政客们在竞选时丑恶的嘴脸,小说中写到:霍尔曼、五福特和我共同竞选州长,然而,这两位政客却总是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如:小偷小摸、酗酒无度、疯狂贿赂等等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阴暗事情,与他们相反,我却是一位刚正不阿、真诚善良的良民,本以为州长竞选会以我的这些优秀品质而大获成功,结果却完全相反,我竟然最后因为被诬蔑承担了他们的罪名,最终被迫退出竞选阵地。

马克·吐温所描绘的画面很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生活化的画面,虚伪的政客们的丑恶的嘴脸、令人作呕的行为举止在马克·吐温笔下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种政治生活经常在现实生活中被人看到,通过人们都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将社会的黑暗巧妙而神奇地揭露出来,受到了令读者哭笑不得,却又振聋发聩的效果。

(二)幽默中透露着辛辣与讽刺

经过更多社会现实的观摩、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洗礼,马克·吐温对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们的价值观念等都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认知,开始倾向于疯狂地批判社会现实,然而这种批判与揭露却仍然蕴育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此时的幽默中更加渗透着尖刻、犀利的讽刺,让人读来发笑过后却又不得不深思,此时马克·吐温的语言运用艺术也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例如:童话故事《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佬》中十分明显地描写了美国社会的黑暗,美国人的贪婪、丑恶、虚伪,作者用犀利尖刻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故事中分成各种社会角色,例如:贵族阶层,腐化堕落、愚昧荒谬、虚伪至极,资本家无耻贪婪、利诱熏心、唯利是图等等,马克·吐温经常将笔锋对准美国现实社会,利用对比、双关等方法不仅收到了到位的讽刺目标,同时也获得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幽默艺术效果。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王子与贫民》,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两个家世出身、背景等完全不同的少年,他们分别是家世显赫、出身高贵的爱德华王子,以及出身贫寒、身份卑微的贫苦乞丐汤姆,可见的身份差异可以说是天地之分,虽然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物质层面有着巨大差异,然而,两人的精神世界、思想灵魂却也有着天壤之别,王子虽出身高贵,有着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在优良的生活条件下,却不思进取还养成了很多恶习,相反,小汤姆虽然出身卑微却拥有一颗真诚、善良又机敏的心灵,他同情贫苦群众,愿意为他们奉献爱心,之后王子和汤姆彼此转换了地位,小汤姆进宫,却仍旧保持着原有的优秀、美好的德行与品质,倍受人们推崇和爱戴,最后名至实归荣升为国王,相反,原来的王子却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王子也切实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贫苦和艰难,开始有所反思,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慢慢地改正了错误,戒掉了身上的恶习。

这王子与贫民之间身份、地位的强烈反差,更令读者惊诧的就是双方在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等方面巨大的差异,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的方法来辛辣、犀利地讽刺并揭露了美国上层社会的腐朽、愚昧与无知,其中渗透着一定的幽默元素,一些离奇的故事情节、趣味诙谐的语言令读者感到忍俊不禁,同时又会积极思考,这就是蕴育辛辣讽刺于幽默语言和情节中的艺术效果。

(三)幽默中渗透着悲情意识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风气更加败坏,生活氛围更加紧张,民主遭受践踏,社会公平正义荡然无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形势下,马克·吐温已经很明显地感受到了现实的黑暗、社会制度的腐朽,对应的作品风格也又起初的幽默诙谐与搞笑转变成悲愤的批判与讽刺,一些作品甚至渗透着悲情绝望的意识,这就是马克·吐温晚年作品悲情中的幽默风格。

例如:《道德败坏的赫德堡人》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发笑、严肃又滑稽、合理又离奇、荒诞的故事。一大堆从天而降的黄金令赫德莱堡兴奋不已,作为会计的理查兹在利诱熏心下对这些黄金充满了独占欲望,然而,内心深处却在道德底线上徘徊,走向了左右为难、矛盾的境地,理查兹由于在这些黄金上花费了过多的心思和精力,导致大病一场,其他一些赫德堡人也因为黄金的问题而煞费苦心,想要据为己有却又承受着道德的谴责,内心遭受着谴责,外面还要伪装着正人君子,就这样在内心的矛盾与外表的装腔作势间,形形色色的赫得堡人过着表面看起来平静、幸福,实际却纠结、波澜起伏的痛苦生活。

小说的整个故事梗概听起来滑稽有趣,其中的情节铺设以及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等也非常生动、传神,不时会激发出人们的笑声,然而,笑过之后读者内心会金融冷静的反思状态,体会到小说中所渗透的悲情和凄凉,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本性。

三、总结

马克·吐温倾尽一生投身于文学创作事业,其作品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反思和启迪,其作品的幽默艺术美依然被后人所鉴赏、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幽默的运用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纪宁.外国文学名家名著评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2][美]马克·吐温.董强译.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马克吐温的幽默观 篇4

康德认为,笑是“在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之际产生的一种情感”,强烈期望的落空阐释了幽默的不协调。一直以来,马克·吐温在创作中践行着这一理论。在《狗的自述》中,开头轻松的氛围和最后悲剧的结尾不协调,叙述者平静的讲述和让人牵肠挂肚的故事情节不协调,品质高尚的狗和忘恩负义的人在道德地位上的不协调。通过这些不协调,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幽默外衣下尖锐的讽刺。

马克·吐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叙述者。他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叙述模式,用狗的视角观察周围世界和人类。主人公是一条受人类道德影响颇深的家犬,它通人语,但却不谙世事;它一心一意为了人的利益,但却得不到人的公正对待;它头脑简单,在老练世故的人的面前显得幼稚和弱小。这一无知角色的出现使故事内容形成了诸多不协调之处。

故事前后情绪的不协调。小说的前半部分围绕主人公的母亲展开,充满稚气的叙述为故事开头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母亲能说会道,爱在集会演讲中卖弄自己的知识,用一些拗口拮牙的字眼捉弄不知好歹的挑战者,赢取她在众狗中声望。主人公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将母亲唬人的伎俩和挑战者狼狈的惨相展现在读者面前,趣味十足。倘若故事照此发展下去,那将与作家早期轻松风趣的幽默小品无异。然而,作者的笔锋突然一转,开始讲述一段悲惨的经历。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最后却落得惨淡收场,前后基调的不协调。以喜剧的开头配上悲剧的结尾,给人以心理的落差,制造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后产生的意外。

叙述者的语气和故事内容不协调。主人公在回首一生的叙述中,语气超乎寻常的平静,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使是在讲述惨痛的经历,也没有流露出太多悲剧性的情绪。它以动物有限的理解力和超强的忍耐力记录着人情世故,心平气和地讲述事情的始末,完全是一副无知者的形象。它被人误解,惨遭毒打致残,却没有半句怨言。虽然它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它相信有些错误是“狗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反正是很糟糕的事吧”。它会很快忘却一切不愉快的经历,亲近施暴的男主人,出入他的实验室,听他谈天说地。自己的孩子被放上试验台,生命危在旦夕,而它却为狗崽引起了人的注意欢欣不已;当满头鲜血的狗崽躺在它面前一动不动时,它却因孩子睡着了就不知疼痛倍感欣慰;最后,当它听说狗崽要被埋在花园中,竟为这个消息兴奋不已。它认为狗崽会像种子一样长出来,变成一条漂亮的大狗,居然还亲自用瘸腿帮助仆人挖葬坑。这些不动声色的叙述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悲情。

天真无知的叙述者是马克·吐温幽默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但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幽默效果大不相同。作者早年笔下那些带给读者欢声笑语的“无知的叙述者”———例如《跳蛙》中喋喋不休的维勒,还有《被偷的白象》中的糊涂侦探———因为现实的残酷披上了忧伤的外衣。在《狗的自述》中,主人公因为无知曾经快乐幸福,也是因为无知它深感困惑并且痛苦不堪。它却没有足够的智力去辨别人世间的真假丑恶,只是兀自将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只言片语顶礼膜拜,它的单纯为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吐温隐身在狗的面具之下,文中虽然没有言辞激烈的控诉,也没有循规蹈矩的说教,但是字字句句却能击破人们心灵的伪装,这种不露声色的叙述比直接控诉更加有力。叙述者表现的越是单纯无知,就越能博得读者对弱者不幸遭遇的同情,将原本应该属于狗的愤怒转嫁在读者心中,进而引发人们对自身问题的思考。狗的两次罹难引起的不再是旁观者的嘲笑,而是人们良心上的痛苦,以及无尽的悲凉。

《狗的自述》中,动物和人扮演的道德角色发生了错位,也制造出了不协调。在道德上,出身动物界的狗被擢升为有情有义、舍生忘死的“人”,而人则堕落为薄情寡义、暴殄天物的“兽”。人性被从人的躯体中抽出来,注入狗的体内,帮助后者完成了精神层面的提升。

传统文学中动物的兽性在故事的主人公的身上荡然无存,它表现出一种为他人利益而活的人性。它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牢记狗之为狗的责任,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从火海中救出了咿呀学语的小主人。它渴望接近人类,以人类为友。它珍爱他人的生命,在危险面前奋不顾身。它宽宏大量、无怨无悔,从不因个人的不幸斤斤计较、怨天尤人。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他人更好地生活。勇敢、无私、忍让、舍己为人,那些被主人公奉为座右铭的生命准则来自人类,是母亲从教堂里偷学来的只言片语。它对这些教义的理解是有限的,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性。它见义勇为的行为引起了男主人和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一场关于动物本能和理智的争论。一直以来,理智都被尊为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今用在它的身上,是对它最大的褒赏。

狗在完成道德提升的同时,人则在堕落。故事中,男主人一方面感叹动物的理智,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另一方面却将家犬母子视为异类,肆意摆布。他不分青红皂白,滥发淫威,险些要了家犬的性命。他不念旧恩,铁石心肠,用小狗做实验,将母子俩送上了不归路。人类用光鲜亮丽的仁义道德美化自己,在现实中却冷酷无情、自私残暴,充分展现了兽性的一面。

马克·吐温用幽默体现了人的局限性。“在幽默中,尤其是在讽刺文学中,不断地在跨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幽默的不统一性,正是通过展示动物身上善良的任性与人类身上令人烦恼的动物性而体现人类在自然界中奇特的地位[1]。”在道德方面,自以为是的人类居然被一条狗打败了,这是多么荒谬可笑的事情。然而更荒谬的是,这条高尚的狗也被人发明的“道德”打败了,道德的提升加快了它肉体的毁灭。在作者看来,人类发明的宗教道德带有欺骗性,它一味地教育信徒们去付出,却从不要求得到回报。尽管主人公堪称一个杰出的道德典范,深受人的认可,但是它却无法摆脱动物的肉体,在人的世界中屡遭不幸。它能挽救他人的生命,但却无力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面对男主人的“无端”震怒和毒打,它百口莫辩、孤立无援,只有默默地忍受和躲避,逃在阁楼的杂物堆里等死,疼痛时连叫都不敢叫一声,惟有默默舔舐伤口。它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孩子被送上试验台,痛苦地挣扎断气,被埋葬在花园,而它身为母亲完全束手无策,何其惨哉!

故事中狗的悲剧演绎了人类道德的悲剧。自从主人公接受了母亲从教堂偷学来的宗教教义,厄运便接踵而至,那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成了它无法逃脱的诅咒,原本幸福的生活因此而毁灭。倘若它不知道生前和死后的那些事情,不去承担那份“责任”,而是像其它普通的狗那样生活,或许它就不会做出那么多傻事,经受那么多磨难。道德的谎言酿成了主人公的悲剧,通过狗的遭遇,马克·吐温揭示了当时道德的虚伪。

《狗的自述》中,作家抛弃人的视角,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置于在动物的伪装之下,借动物之口讲自己的话,体现了马克·吐温在幽默叙事上的独创性。作者通过幽默表达一个严肃的主题,再次表现出不协调。幽默不再是娱乐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讽刺的手段,成为作家针砭时弊的利器,

参考文献

[1]董衡巽.马克·吐温画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2]洁丽·艾伦.马克·吐温传奇[M]张友松, 陈玮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马克思的普选观 篇5

内容摘要:选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普选权的独特看法,指出选举的性质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具体历史的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应对普选权所持的态度,本文就以马克思对英、法德等国普选权的态度来说明这一点。选举作为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对我国实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普选权

一、马克思普选观产生的背景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在最早的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到了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此时阶级、国家都将消失,那么这时的选举就不再产生阶级统治,而完全成了事务性的,只是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

资本主义从14、15世纪萌芽经过原始资本积累,到17、18世纪资本主义方式最终确立,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标榜“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需要突破种种限制,从而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普遍选举”的主张,这一口号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同时普选制也就开始成为革命的重要旗帜,但此时的普选只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的工具,人民还难以真正参与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纪正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普选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关注研究资本主义,其中对资本主义普选制有着不少的论述,对资本主义选举虚伪的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普选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如果无产阶级能够加以有效利用,那么就能使之从剥削的手段转变为解放的方式。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告诫广大无产阶级在利用普选权时应该时刻牢记普选权的虚伪本质与欺骗特征,应该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但对这些论述没有形成专门的著作,而是分散在了卷帙浩繁的文章中。

二、马克思普选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详细阐释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选举属于上层建筑,因此从根本上说选举的性质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普选权正是一根磁针,它虽然摆动了几次,但最后总是指向这个负有统治使命的阶级1(1235)。资产阶级的普选首先是有其虚伪性,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里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选权在 1

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以议会方式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2(p96)

其次是对财产资格的限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职责就是调整选举权,使它合乎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最先局限于上层,马克思1852年在《宪章派》中写道:“一个男子要想享有不列颠议会选举权,如果是在城市选区,他就得有除缴纳济贫捐外收入不少于十英镑的房产;如果是在各郡,那他必须是一个每年收入不少于四十先令的自由农,或者是一个每年交纳不少于五十英镑地租的土地租佃者。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宪章派在刚刚结束的选举斗争中能够正式参加活动的只是很少数的人。”3(p391)

再者就是工业无产阶级还不占多数的情况下,争取普选权就必须唤醒农业无产阶级。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指出“旧的封建领地上的宗法式经营方式使雇农或无地农民祖祖辈辈依附于他们的‘仁慈的老爷’,这种依附关系大大阻碍了农业无产者参加城市工人的运动”,“在法国,由于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缺乏民主意识,普选权没有使工人进入议会,而是相反,几乎把他们全部赶出了议会。在德国,反对封建的和官僚的反动派的斗争——这二者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分不开的——就等于争取农村无产阶级的精神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斗争;在农村无产阶级还没有卷入运动的时候,德国的城市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得到而且一定得不到丝毫成功,直接的普选权对无产阶级来说不是武器,而是陷阱。”4(p83)因此无产阶级此时若想取得胜利,必须唤醒农业无产阶级。

但随着资本主义方式最终在世界范围确立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再加上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不断对普选制进行改革,如英国1832年、1867年、1872年、1883年、1884年、1885年等大规模对选举制的改革,使无产阶级能更好的利用选举参与政权。如马克思1855年在《行政改革协会。——人民宪章》中曾写到“如果追溯一下普选权在英国的历史,那末可以看到,随着英国现代社会及其永无止境的5(p301)矛盾——由于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矛盾的发展,普选权逐渐地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性质。”

这充分显示了普选权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由于“在英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农村”,英国的无产阶级比其他国家更强大,再加上对选举经过多次改革,因此在英国实行普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

恩格斯在临终前五个月写的《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很着重的说到普选权的积极利用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德国,因“工业因获得法国数十亿滋润补助,简直像处在温室条件下一样愈益迅速发展起来,因而社会民主党更加迅速和勇往直前地成长起来。由于德国工人善于利用1866年实行的普选权,党的惊人的成长就以无可争辩的数字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社会民主党所得的选票在1871年为102000,1874年为

352000,1877年为493000„„1884年为550000票,1887年为763000票,1890年为1427000票。这时,国家的手也就变得软弱无力了。反社会党人法消失不见了,社会党人的选票增到了1787000张,即占总票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政府和统治阶级使尽了一切手段,可是毫无用处,毫无成效,毫无结果。当局,从更夫以至首相,都不得不接受——并且是从可恶的工人方面接受!”6(p513-514)恩格斯还说到德国工人“给予了世界各国同志们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他们向这些同志们表明了应该怎样利用普选权。”6(p516)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选权对无产阶级也越来越重要,马克思在晚年所写的《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中也提到选举权“由向来是欺骗的工具变为解放工具。”7(p264)普选权作为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手段,在进行竞选鼓动时可以更好的接触人民群众,工人“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但恩格斯在称赞普选权的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革命,“这是不是说,巷战在将来就不会再起什么作用了呢?决不是。”6(p520)。同时还说“我们的外国同志们是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的。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6(p522)从中我们能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普选权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国情等具体历史的变化着。

三、马克思资本主义普选观的特点

1、选举的性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性质,对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历史的依附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选举的性质并不取决于这个名称,而是取决于经济基础,取决于选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未来社会,“当这些职能不再是政治职能的时候,(1)政府职能便不再存在了;(2)一般职能的分配便具有了事务性质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统治;(3)选举将完全丧失它目前的政治性质。”2(p289)

2、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具有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说:“选举是一种政治形式,在最小的俄国公社和劳动组合中都有。”2(p289)恩格斯称原始社会的选举制为“自然形成的民主制”6(p104)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社会选举制度的萌芽。因此选举作为一种形式,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可以利用。

3、在阶级社会里,关于选举权的斗争实质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8(p84)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选举背后的阶级实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争取

选举权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普选权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四、对我国选举的启示

我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选举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借鉴西方选举制中的一些优点,以此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对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调查了一组议会选区的统计数字后指出:下院共有654个议员,其中594个议员是由297个受控制的选区选出来的。

[14](p1384)因此

(一)使选举方式与程序规范化和法制化。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提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需要农业无产阶级的觉醒,由于我国有八亿农民因此(二)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对选举制具体历史的分析,我们知道(三)选举做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选举方式和方法。

(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完全实现普选制,现在我们只是在县级以下才是直接的普选制,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举措,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国家的管理中来。

(五)为更好地保证提名候选人的公正、公平,我们现在实现了差额选举,同时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搞活搞好选举,提高候选人的参选意识和选举人的选举积极性。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选举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不同时期和地域根据经济社会状况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选举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下一篇:CCS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