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发言稿

2024-07-06

马克思主义五观发言稿(共3篇)

马克思主义五观发言稿 篇1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 授课人:姜鑫

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 授课内容: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马克思的“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马克思主义五观发言稿 篇2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为什么说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祖国,祖宗之国,是自己的先人和自己的生活之根,包括一定的民族、土地疆域、河流湖泊、山川平原、矿产资源、生态气候、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制度,等等。它反映民族成员个人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关系;祖国是统治阶级存在的前提,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须以祖国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统治阶级必定生活在一定的国度之中,离不开祖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必定有一个祖国,祖国与国家相伴而生,没有国家统治的祖国是不存在的。3.怎么理解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一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的,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四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5.为什么说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理上看,新疆地处祖国新被边陲,欧亚大陆腹地,南北方向和西面皆高山环绕,唯有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相通。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 在着天然的东倾性,新疆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7.为什么说“东突厥斯坦”由民族分裂的政治含义?大量的事实表明,“东突厥斯坦”恐怖势力与国际恐怖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部分。

8.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新疆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疆的资源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造福各族人民,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作用。10.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民族分裂主义打着民族的旗号,以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为目的的一种政治主张、逆社会发展潮流而动的思想和现实的行为。他们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什么是民族与民族问题?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3、我们党是怎样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唯一正确的基本纲领和原则;坚持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让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职权,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和根本保障;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

5、为什么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各族人民与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的政治斗争?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敌我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是要不要民族团结、要不要国家统一、要不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当然不是民族问题。

6、为什么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首先,中华民族有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其次,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第三,民族团结是新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第四,民族团结是新疆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

7、为什么说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

(一)民族问题的解决要同这个时期的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

8、为什么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首先,民族平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其次,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第三,民族互助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第四,和谐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9、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这一主题,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主题。

10、为什么说新疆各民族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全国各族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互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各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2、怎样理解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群众性: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民族没有宗教;民族性: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国际性:宗教是一个国际性的现象;长期性:宗教资源是社会产生以来,一致流传到今;复杂性:宗教自身的复杂,宗教政治的关系复杂。

3、党的宗教信仰自有政策包括哪些内容?1.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独立自主自办宗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为什么说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自由,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

5、怎样理解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为什么说国家法律高于一切?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正像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样,它在不同性质的国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国家法律高于一切。

6、为什么说宗教极端势力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政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宗教极端势力是具有极端性、欺骗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的特征;宗教极端势力具有极大地危害性。

7、为什么说爱教与爱国相统一是我国宗教界的光荣传统?爱教与爱国是统一的、是和谐有机统一的

8、怎样理解宗教适应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是宗教得以生存与延续的历史规律?宗教与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9、怎样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三积极引导宗教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四积极引导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10、为什么必须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依法管理宗教事物的要旨;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2、为什么说西域都护府地建立是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开端?

3、汉代以后历代中央政府如何治理新疆地区的?

4、为什么说新疆历史上的屯垦戍边是开发新疆、巩固边防的重要国策?

5、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新疆段是历史上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6、为什么说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各族交往融合的结果?

7、清朝为什么将西域改称为新疆?

8、新疆各族人民是怎样共同反对封建统治并最终取得斗争胜利的?

9、为什么说维护祖国统一历来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民心所向?

10、为什么说新疆各族人民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是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10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为什么说中国各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3、怎样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为什么说文化建设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既继承又创新?

6、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为什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8、新形势下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9、在新疆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五观发言稿 篇3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华民族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解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八十多年的比较中,以及外国处理X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断推动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民 族工作实践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 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X小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X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处理X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政策。这些基本观点形成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论在中国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X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才开创了我国X族工)作的新局面。而这一切都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

二、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的根本的途径能否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给予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X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好X族问题,因而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关系。”这一科学论断,把“发展”的范畴(入民族问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突出的为我们正确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观察和研究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同繁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纪之交,党中央在“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X疆稳定,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任务。十六大明确要求,西部大开发要在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实施民族地区大开发;实现西部大发展,就是实现民族地区大发展。西部大开发明确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指出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坚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上一篇:模范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下一篇:原料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