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感悟

2024-06-06

马克思感悟(共9篇)

马克思感悟 篇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走过了百年多的历史,在时代的长河中,它的作用及重大意义在人们的心中日益深化。这不仅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从《苏菲的世界》我们了解到: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实际的或政治的目标。我们可以说他不只是一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是非对错的观念乃是社会基础的产物。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尺度和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明白社会上层结构与社会基础之间可能有互动的关系,可是他否认社会的上层结构能够有其独立的历史。他认为,使我们的历史能够从古代的奴隶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基础的改变。

伴随着苏菲的哲学世界,自己也跟着这个爱思考的小女孩考虑了许多关于哲学的问题。书中的不少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一个东西本来就存在吗?如何看待死亡?等等。刚看到这些问题,感觉都挺幼稚,觉着这都是没有必要思考的问题。但随着对哲学的了解学习,发现一切都值得我们恭敬地正面去面对。

在幼儿时期,我们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我们什么也不懂,充满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但随着知识学习的限制,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们开始变得的麻木,对所看到的一切都过于习惯,不去探究。这其实是可悲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大脑尽量的保持新鲜感,喜欢思考,爱上思考。我是谁?我也想不明白,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一个我,而我的存在又对于这个空间有什么影响,都无从得知。无论最后是否会得出答案,思考问题总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有利,优质。

就“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有关”这个论题而言,哲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给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大部分人接受的观点是:永恒的基本元素通过改变构成了各种事物。我觉着所有都没有所谓的对错,各种说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关于命运,以人为主导,还是听从神的指令,它是否不仅操纵个人的生活,也左右世界的历史?;关于历史,医学,它们的发展也伴随着了哲学的发展;关于伦理学,遵循亚里斯多德的”黄金中庸”;关于政治学,亚里斯多德主张人不应该走极端,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各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学派风格,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造就啦他们各异的观点论与犬儒学派相似的斯多葛学派将他们的哲学解释为:“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新柏拉图派哲学则认为自然界与神圣之光紧密联系。

从《西方哲学史》,我了解到了哲学的发展史。西方哲学史是包括普遍与个别、统一性与多样性、不变与变之间关系认识,从思维与存在浑然一体观,经过把两者看成分离对立的观点,逐步走向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对立统一观点的发展史。在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希腊文明的兴起,雅典与文化的关系,原子论者,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斯巴达的影响,柏拉图见解的来源,乌托邦,理念论,不朽论,宇宙生成论,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物理学,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希腊化世界,哲学跟随着这些人物及事件一步步前进。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所以在天主教哲学中:对于教父,犹太人,基督教的论述,及之后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三世纪各种文化的出现,将中期哲学的进展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从文艺复兴开始,笛卡尔,莱布尼兹,卢梭,康德,拜伦等哲学家的涌现,又使哲学度过了一段欣盛的时期。西方哲学史给我们较全面的展示了哲学的魅力。

在阅读《存在与时间》时,我的思维几乎是混乱的,我理解不了存在与时间的真正含义,意义等。之后多次的品读,终于有了些许的头绪。在很久以来,“时间”就充任着一种存在论标准或毋宁说一种存在者层次上的标准,借以朴素地区人们看来:“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这个最普遍并因而是不可定义的概念也并不需要任何定义,每个人都不断用到它,并且也已经懂得他一向用它来指什么。但哲学从深层次上对存在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其复杂我不太懂,只了解到些许:过程中,哲学家们的思考将存在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存在体现了时间性,时间证明了存在等。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及这些哲学书籍之前,在表层上,我一直认为:哲学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而关于哲学具体是什么?更是一头雾水,总感觉哲学是那么的高大上,不可触及,可是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它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哲学类问题的提出是容易的,也是几乎所有人都想要知道的,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各色各样的答案就构成了哲学,哲学就是那个探索的过程,是哲学家们思想的结晶。伟大的哲学家们对哲学的独到看法使我了解到知识的神秘伟大,也让我学会思考。所以以后我会下意识的去学习哲学,提高自己。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 篇2

这次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资本论》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器的融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的表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为准确和完美的表达,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质,也暗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说明吴易风教授真正读懂和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和矛盾。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参加了省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但没有期刊敢于发表,在出版论文集时也从中被去除了。如果真正认识到《资本论》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政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其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其主要继承和发展的是其客观部分,而亚当·斯密、李嘉图的经济思想中都包含客观成分(劳动)与主观成分(交易过程中的效用评价),这就为日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埋下了伏笔,也为西方微观经济学效用论、供求均衡论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同时,马克思《资本论》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的界定为其理论的革命性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也为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埋下了隐患。当我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看完《资本论》第三卷,我发现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矛盾与冲突。为此,我通过对劳动分工形式的分析,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思想,写出《重新认识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直接通过对个体劳动的分解推导出凯恩斯国民收入的收入法公式。同时,根据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与马克思对价值形成的分析,写出《价值与劳动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发表于《社会科学报》。这时,我认识到,其实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完全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生产力理论通过劳动分工和价值分解实现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的无缝对接。从此角度讲,凯恩斯主义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翻版,他们都是李嘉图的徒弟。当我答辩时,我自我评价初步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融合对接问题时,受到个别答委的强烈批评和反对,自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骨子里有多么狂妄。

这次阅读让我懂得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真实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过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当我在〈社会科学报〉看到湖南大学刘解龙教授与我的论文在同一版面提出此观点时,我不知有多么后悔自己行动的迟缓,同时也为找到具有相同认识的知音而感到特别的荣幸。同时,这种认识也让我认识到把按要素分配视为按劳分配的对立面是多么的粗浅。

我阅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时,正当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讨论的炎热之时。因为我不仅全面看完了《资本论》,而且也广泛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所以我知道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来自它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所以经济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就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价值分配对价值创造具有反作用。为此,我专门写出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价值、劳动与价格〉,在省社科联组织的全省社科界劳动价值论研究会上讲了半个小时。但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卫兴华、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征、厦门大学的胡培兆等人却在劳动价值论研究中如日中天,他们共同的观点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无关。而中央党校的王珏教授却在研究劳动力的所有权问题。我相信他们应该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他们却没有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否则也不会出现这种把马克思都能够气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理论。幸运的是,党的十六大并没有采用他们这种分割式的经济研究理论,否则将让世界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笑掉大牙。

这次阅读让我看到了所谓极左与极右的实质。越是仔细阅读研究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人,越不容易出现极左或极右思维。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常表现为极左倾向的人,很多根本就没有研究过经典原著,对马克思的毕生经历和遭遇、对马克思不同阶段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的意图根本就不了解和理解,而只是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做为自己政治进步的工具;那些表现为极右的人,很多是政治经济学或〈资本论〉研究大师的学生,他们从自己的导师那里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存在的没有在理论宣传上出现的东西,却没有认真去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出现的历史根源和特殊背景,从而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可而改信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看似完美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当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特性也往往把知识分子引向他应有的反面,从而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研究和信仰。特别是当权力而不是知识在社会治理中呈现前所未有的强势时,情况更是如此。

这次阅读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形成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独到解读,认识到“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真正意义、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其现实的理论价值。可惜的是,我只在主体班次上讲解过一次“三个代表”思想,过后就再没有取得在众人面前讲解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我讲的不好或有问题,而是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本身我也不是从事党建思想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放弃也无所谓。倒是有一次到某单位办事,与一位科长闲聊了两个小时,他倒是非常佩服我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他告诉我:你说明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真正意图和含义,让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糊认识,真正理解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过,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理解和解释。在此之前,我已经把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写成论文〈构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济理论基础〉发表于〈党政干部论坛〉。

马克思感悟 篇3

党课讲稿共产党宣言心得体会克思的 x 与中国共产党的 x 担当 党课讲稿共产党宣言心得体会克思的 x 与中国共产党的x 担当 PAGE / NUMPAGES 党课讲稿共产党宣言心得体会克思的 x 与中国共产党的x 担当 党课讲稿共产党宣言心得体会克思的 x 与中国共产党的x 担当

党课讲稿共产党宣言心得体会克思的 x 与中国共产党的 x 担当

今年是克思诞辰 200 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周年,也适逢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更是学懂弄通做实党的 XX 大精神和 XXX 新时 X 中国 XX 社会 XX 思想的开局之年。克思 XX 作为推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诞生已经 170 年了,170 年来《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各地被翻译成 110 多样文 X、发行 1000 多个版本,克思 XX 的精神和传播虽历经时空转换,岁月洗礼而经久不衰地展现其强大的真

理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表明,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科学怎样进步,克思 XX 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是克思的 x。

恩格斯曾盛赞克思是革命家和思想家完美联系的典范,克思毕其一生都在追求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 XX 产生和它的历史地位、资本 XX 社会内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 x 的分析,以纲领和宣言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 xx。

克思对人类存在之谜的解答是批判性的,其锋芒直接指向资本 XX。他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也是同对资本 XX 制度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克思是深邃睿智的,他善于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捕捉关联到世界历史的最深刻的东西。他从人的劳动在世界历史境遇下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然意义相悖的现实中看到,资本 XX 开创了世界历史,可是并不意味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归宿,而毋宁说是为世界历史的更加深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世界历史的运会中,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句话说,一个时代的人有怎样的社会存在因而能获得怎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也就怎样获得了他的不同于另一个时代的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因这,资本 XX 本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它并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克思在1844 年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指出,造成市民社会自身分裂和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最根本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改变财产的占有方式,而在于从根本上扬弃劳动活动的异化本性,恢复人的本质活动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本性。在这种意义上,克思把共产 XX 的实现同异化的扬弃联系起来,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愈深,个人也就愈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解放。世界历史的前途只能是共产 XX,即实践的人道 XX 的生成。到那时,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到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克思由这断言:只有把世界历史和共产 XX 运动联系起来,消灭私有制才能结束物对人的统治,才能使世界历史成为真正的人类历史。

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 x 担

当。

克思毕生关注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和命运,他支持中国反对英法帝国 XX 以鸦片贸易为借口的侵略战争,谴责帝国 XX 对中国的无耻掠夺,对中国人民充满同情并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寄予期待,他预言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做垂死挣扎,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克思为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的火炬,克思 XX 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宣言》是次全面阐述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克思 XX 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克思 XX 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克思 XX 政党的政 X 立场,深刻阐述了克思 XX 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克思 XX 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克思 XX政党的国际 XX 精神。

马克思感悟 篇4

试析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摘要: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积极探索。中共八大提出历史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分析具体国情,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坚持科学态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关键词:中共八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 济、文化、党建等方面对“苏联模式”有重大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1]。薄一波认为,“八大的一系列正确决策,是在探索中形成的,是探索的积极成果”[2]。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建设实际,形成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以及八大前后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共八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中共八大提出历史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围绕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首先是以实现历史任务为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诞生

之日起,围绕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革命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前夕,党决定将工作的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代的主题就由革命转为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为进行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一直都在寻求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以适应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当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的时候,党中央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其总目标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毛泽东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马克思主义名著《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建国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成功实现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与此同时,党还成功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建国后的前八年我们搞得不错”[1]。“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1]这些为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再加上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中共八大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

正式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鉴于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又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具体的建设实际,同时也把建设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制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如,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3],因为这样才能发挥干部和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历史任务。政治报告指出:必须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监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人民代表的视察制度、检查制度、公开发表人大代表对政府的批评,增加人民代表大会的透明度。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作了专门的阐述。此外,周恩来提出了“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原则,董必武作了《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言,对法制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见,认为法制是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心环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围绕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产生的。

二、中共八大分析具体国情,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科学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矛盾,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3] 他历来主张,中国革命必

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例如,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施和平赎买政策,成功实现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历史经验表明: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纲领、路线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共八大召开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经济建设情况调查。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集体调查研究的结果,它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方针。大会召开前进行的调查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大会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4]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情况。例如,从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教育方面科学分析中国的基本情况,并相应地提出任务。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情况”、“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若干主要问题”科学分析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同时,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了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地解决的十个经济政策问题。这些正确政策的客观依据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

中共八大科学分析国情,认真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经验,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和建立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方案。在生产上,提出了必须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发展速度上,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在大会上发言,对经济建设提出了一些非常可贵的思想。陈云在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格局,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论点。李富春在题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全国的计划工作》的发言中,提出了实行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的建议。薄一波则作了题为《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发言。这些关于国情的科学分析,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提供了客观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三、中共八大坚持科学态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主观主义其实就是在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割裂两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起来的。“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5]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斗争的历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规律。“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4]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4]

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与王明等人照搬苏联式的“本本主义”和“城市中心论”作坚决的斗争,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

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大力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6]的严重缺点。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三十五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1931—1934年期间王明、博古等人统治全党的教训,“由于他们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和横蛮武断的作风,把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发展到了党的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地步”[4],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损失惨重。为此,提出了有效地反对主观主义的各种方针措施,如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提出必须对此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共八大坚持事实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共八大对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进行深刻的总结,初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例如,中共八大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组织,总结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路线和方针。中共八大提出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扩大党

内民主,要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还有关于选拔和培养干部的论述等。中共八大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显然是初步的,但还是把握了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总结了自身建设的独创性成功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八大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下去,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进行新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认识马克思 篇5

认识马克思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一个律师家庭。1883年1月14日逝世与其妻合葬于英国伦敦。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早年,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伯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中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晚年,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

马克思的魅力,马克思的妻子燕妮.马克思比马克思年龄大,年轻时候的燕妮是马克思小镇上的一枝花,追求她的人可以排成队,马克思力压群雄,令燕妮的芳心只为他一个人静静的绽放,默默的等待其七年之后学业完成后归来,足可见马克思的魅力非凡。

马克思的不称职,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他是很不负责任的人。有哪个父亲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接二连三的死去,而无所作为。作为一个丈夫怎么可以不顾家里的经济状况,而一味的纵容自己,让自己的妻子及家人蒙羞,一个人怎么可以对自己身边的人如此自私。

马克思的友谊,恩格斯,马克思一生的挚友,无论经济生活上还是在学术文章上,恩格斯都给予了无尽的帮助。为了接济马克思,恩格斯毅然重返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恩格斯还常常帮助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修改英文稿件,有时帮助马克思把他用德文写的稿件译成英文。当马克思忙着写《资本论》的时候,恩格斯甚至替马克思为报纸写文章。

马克思论文 篇6

关于游重庆红岩村的社会实践考察分析报告

商务策划学院市场营销三班 2010041302 申强

内容摘要

红岩魂是一种精神,一种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他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红岩魂是以江姐为代表的优秀重庆地下党组织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六十年时光过去,血淋淋的历史只好用张张图片来警示,历史已被浓缩成薄薄一层,老虎凳上的血腥味大概也被风雨吹没了。历史是不应忘记的,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我们熟悉并记住历史个是必需的,但既然是感受“红岩魂”,就要让我们广大的青年人们要记住,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把马克思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让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

关键词

红岩 马克思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正文

2011年5月6日星期五,我班组织集体参观了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的革命圣地红岩村和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的歌乐山烈士陵园。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刘家花园”。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

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参观后,我不禁思考起这样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为谁活着?人应该怎样为人?

其实学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都知道,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因而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是不是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是人生有无价值的根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阶级属性上说一切剥削者都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对立的地位。他们的人生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尽管历史上也有一些有识、有志之士曾经为民众的利益奔走呼吁,但从整个阶级来说,从其根本目的来说,不可能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是惟一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它坚持唯物的辩证法,强调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的观点,有力地反对了一切唯心的、迷信的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我们反对一切歪理邪说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了观察社会、观察历史发展的正确方法,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认识。它对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它能够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到挫折和困难时,看到光明的前途,增强人们的信心,能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中,看到资本主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使人们能够从表面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

人生观主要是指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一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能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生观,是进步的人生观,而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阻挡社会前进的人生观,是落后的、腐朽的人生观。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如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利己主义的人生观、禁欲主义的人生观等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崇高的人生观,它指明了一个革命者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生

死、荣辱、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使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和学会如何处理顺境和逆境,从而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最有价值。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一个人应当追求的高尚的人生观。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对什么是“价值”和什么是“价值观”,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来说,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从经济学上加以理解的,有从哲学方面理解的,有从美学方面理解的。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价值主体的,以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以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的,以“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基本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它是共产党人行为的最高准则和最终归宿。我们党历来重视价值观建设,并且已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其核心和灵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个人的一切。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世界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价值观的范围较大,因为它泛指人们对一切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看法和评价。而人生观主要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看法,从这个意义,可以说价值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是人生的方向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莫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使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从而武装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使他们从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为共

产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析中国社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从战乱和灾难中拯救了我们的国家,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纠正了工作的失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比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在内容和内涵方面更广泛更具体,由于四代党的领导人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想大家都有同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否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共产党人形成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纵观党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党就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什么时候在世界观上出了问题,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遭遇挫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既是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个武器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如果不从农民中大量吸收党员,就不能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党;而大量从农民中吸收党员,又会把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来,如果任凭这种思想在党内泛滥,党就有被毁灭的危险。根据中国社会这一客观现实,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强调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种种非无产阶级世界观,成功的解决了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中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对于共产党来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的不彻底,就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只有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才能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才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

己,勇于正视和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些党员所以在政治问题和原则是非面前缺乏辨别力,在作风上存在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生活中存在讲奢侈、讲享乐和消极腐败现象,都能在世界观上找到根源,可以说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每个共产党员坚持正确方向,提高工作本领,永葆革命青春的关键所在。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按照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办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冲破落伍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摆脱以往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对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使思想认识符合中国今天的现实,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路线,正确的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改革开放二十来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胜利,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待中国,违背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做了不切实际的判断,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从而造成了重大的失误,历史经验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事业胜利最为宝贵的生命线。

面向新世纪,正当全国人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牢记历史经验,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分析形势,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不断的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作为未来祖国的栋梁,我们更应努力学习知识与技术,做好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经典中国:第一卷.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马克思心得 篇7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我收获颇多。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份清醒的认识,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大学生宗教信仰一般是为了追求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现实性的需要,更多的是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困惑。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信仰上,读经、祷告、聚会、敬拜等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和他们的神亲近。而且他们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不说谎、不发生婚前性行为、不做任何主不喜乐的事。

可是我认为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较强的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并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含义,辨析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信基督教的大学生是坚持不参加周日的任何活动,他们只把那天的时间留给聚会,而像大学生,平时的志愿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等多数是安排在周末,所以对于他们的成长还是有点阻碍作用。还有很多信教的大学生拒绝入党,党是带领我们进步的积极组织,我觉得应该引导他们有正确的对于信教和党之间的关系。

此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调查的不易,结果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我们不该想当然,我们要用实践来证明。我们组员之间互相帮助,虽然刚开始找周围愿意接受我们采访的信教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访谈时问题还有如何问也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但是经过我们细心的准备还有讨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更开心的是信教的同学和朋友都很积极、认真、坦然的面对我们的问题,很乐意回答我们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此次调查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

马克思语录 篇8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它就会不顾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它就敢冒绞首的风险。”贪婪、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然。但是必须有度。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底线。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随波助澜,乘势而上。

●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 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劳动创造世界。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马克思名言 ●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名言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 ……奋斗!

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 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思考一切。

●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名言 ● 书......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 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

● 社会为生产小麦,家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对其它生产,不论是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所获得时间便越多。

●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语录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是的状态。

所以测量范围要足够大 埋光纤可以达到要求

马克思论文 篇9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而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就无法顺利

进行。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但需要发展强大的经济、军事硬实力,更需要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其坚强支撑和深层动力,这一点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文化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举措,把文化建设作为执政党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必须常抓不懈。这里,我想说的是,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经济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中,不能有任何放松,不能有任何动摇。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不仅因为经济是基础,是我们党的长期的中心工作,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更因为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文化建设寸步难行。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用句最通俗的话说,文化建设是花钱的事,没有钱,文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另一面,文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发展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要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经济发展促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经济发展。必须防止和克服这样的倾向,因发展经济而忽视文化建设,因文化建设而放松经济发展。这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是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二是文化通过对市场主体之预期和偏好的影响,进而对交易者行为起到促进作用并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功能和特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当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和发展保驾护航。唯其如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丰盈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呵护与支撑

上一篇:金佛山看雪-作文下一篇:中医怎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