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打印(共7篇)
马克思考试打印 篇1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总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第四,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面来看是联系发展与孤立静止的对立,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矛盾特别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7.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定制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利润是通 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 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总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第四,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面来看是联系发展与孤立静止的对立,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矛盾特别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7.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定制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利润是通 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 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有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应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是能动的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应,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践。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和目的、计划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实际。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现在多项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对人的生理活动造成影响。总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如何,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两大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三,它揭示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矛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第四,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面来看是联系发展与孤立静止的对立,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矛盾特别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6.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7.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定制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利润是通 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 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考试打印 篇2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教师的‘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90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
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自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
(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
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
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讲解为例。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
二、学生的‘学
(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應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马克思考试打印 篇3
一、填空题:
1、1、螺纹种类有(普通螺纹)、(管螺纹)和梯形螺纹三种。
2、螺栓M12×80的意思是(公称直径12mm),(螺栓长度80mm)的六角头螺栓。
3、轴承206的含义是左数第一位为“0”时省略,代表(单列向心轴承),“2”表示轴承直径系列为(轻窄型),“06”表示(轴承内径30mm)。
4、皮带传动的缺点有传动比不恒定、(传动效率低)、传动外部尺寸大、(皮带寿命短)、不宜用于高温易燃场合。
5、配合分为三种(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度配合。
6、我厂用的安全行灯电压是(36伏)。
7、“四不放过”是(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和(事故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8、我厂润滑的“五定”指(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三级过滤”指(从领油大桶到岗位贮油桶)、(岗位贮油桶到油壶)、(油壶到加油点)。
9、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休息,须持职工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及时请假,经批准后,方可休病假,单位按病假证明考勤,没有病假证明,也不请假的按(旷工)处理。
10、三不伤害教育,既对职工进行(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的)全员安全教育活动。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40分)
(×)
1、离心泵在启动前不需要灌泵。
(√)
2、泵的出口管线上装单向阀是为了防止液体倒流,引起转子反转。
(√)
3、齿轮与轴的配合一般属于过盈配合。
(√)
4、可燃气失火时应先关闭阀门、切断气流,然后灭火。
(×)
5、制图时,标注尺寸的法定长度单位为厘米。
(×)
6、发生的事故,无论大小均应坚持按照事故原因分析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
(√)
7、事故分为火灾爆炸事故、交通事故、生产事故、设备事故、员工伤亡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
(√)
8、六大禁令中的危险作业是指高处作业、用火作业、动土作业、临时用电
作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等。(√)
9、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10、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作业。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不平衡对机泵有何影响?
答:①零件在旋转时由于不平衡产生的离心力,将引起机泵振动;②加速零件磨损; ③紧固件松动变松;④电流增加;⑤出现噪音;⑥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螺母防松有几种方式?
答:①螺杆穿开口销;②用开槽螺母;③用弹簧垫片;
马克思考试打印 篇4
电焊机知识与注意事项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50分,每小题3分)
1、交流电焊机的工作电压不得超过()V;直流电焊机的工作电压不得超过()V;电焊机运转时温度不得超过()℃。都属于低电压大电流设备。
2、导线与焊机及接地体()的连接必须牢靠。
3、刨床工作台垂直或横向进给时必须()。
4、燃烧的三要素是()、()和()。
5、在气割气焊时氧气压力表的工作压力()Mpa,乙炔压力表压力()Mpa。
6、在气焊或气割时,氧气瓶和乙炔瓶的距离应在()米以上。
8、焊条直径可根据焊件的()、()、()等进行选择。
9、机械传动的一般方式有()、()、()、()。
二、判断题:(共50分,每小题5分)
1、交流焊机有极性,直流焊机没有极性。()
2、气焊熄火时,先关乙炔门,后关氧气门。()
3、在密闭容器内,可以同时进行电焊及气焊工作。()
4、熔焊时,焊缝金属和母材之间或焊道金属和焊道金属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称为未焊透。()
5、氧气软管和乙炔软管可以混用。()
6、严禁使用没有减压器的氧气瓶。()
7、轴流式风机叶片紧固螺栓松动不会引起风机振动增大。()
8、液压传动能在较大范围内较方便地实现无级调速.()
9、滚动轴承的配合,负荷越大,并有振动和冲击时,配合应该越紧。()
马克思考试打印 篇5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预计将于2017年10月中旬发布公告,10月中下旬开始报名,11月初进行报名确认,11月下旬笔试,1月初公布笔试成绩,同时公布面试名单,1月下旬开始面试,2月底开始体检。考生可先根据往年考试节奏提前备考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家可以先参考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以下是湖南中公教育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考试备考资料,希望能够在考试的路上帮助大家,祝大家考试成功!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清单之香港回归20周年
1.习主席在6月29日中午乘专机抵达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专机抵达机场后,习近平对媒体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此行三个目的:表示祝福、体现支持、谋划未来。
2.习主席在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指出: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回归完成了香港宪制秩序的巨大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3.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4.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5.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6.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
不变。
7.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8.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9.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没有外交权。
马克思考试题参考 篇6
答: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1)生产力系统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2)生产关系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环节中。
(3)上层建筑系统是由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4)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系统是社会存在大系统存在的第一前提。
(5)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各个系统的复杂关系:生产力系统决定生产关系系统,对生产关系系统有直接影响;生产力系统以人口关系为基础;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首要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有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调节者和承载者;人是上层建筑的构成主体。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2.联系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答: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 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 的核心。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 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事物发 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方法论意义: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本质规定性反映 到人们的思想中来,便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考生在审读材料、分析问题 时必须从矛盾的整体出发,从正和反两个方面来把握,坚决避免孤立地就一个方 面进行分析的做法。否则,既不能正确地把握材料,也会在论证中失之偏颇。(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 物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有其特殊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 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 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二 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意义: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考生必须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在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时必须坚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特殊的矛盾,才能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方法的最根本要 求。必须真正地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因,而是内因。(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的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事物的发展中有主要 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同一个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 面。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根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考生在分析复杂的问题或事物情 况时,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既要分析主要矛盾,又要兼顾非主要 矛盾;既要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 避免片面性,避免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
3.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答:(1)客观决定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 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如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物质资料生产 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而这种决 定性是在社会运动主体的选择中体现和实现的。这种选择是指历史主体的选择。(2)历史主体的选择(主体选择性)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来说,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 定的选择余地。这是由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各种错 综复杂的关系,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多种可能性。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的转 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不同的途径。究竟哪一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不 仅取决于客观的条件和情形,也受着这个民族的主观选择的影响。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夸大。客观的历史规律性和社会发展 的决定性是第一位的,而人的选择是第二位的,它并不能使历史的发展违背自己 的规律。
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在社会活动中,任何一代人都不 是从零开始。他们面对的是既成的物质条件和文化传统,是在此基础上开始他们 的选择活动的。
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 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超出这个空间,就是不可选择性。
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不是完全任意的。事实上,人们行为的 动机、人们选择的意向也受着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
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人们在做出选择 时,当然对这种选择的结果有所预期,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出现对自己有利的 社会发展后果。但一种选择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是否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
4.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你如何理解
答: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有严格的科学方法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方法史上一种科学完备的方法论(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科学方法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还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发展自身。(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最关键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工作者要 勇于和善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批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5.如何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请结合个人学科及所学专业谈谈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如何应用 答: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经验。
(二)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防止主观随意性)
(三)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回归实践)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长期的实践检验)。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要发展的(防止思想僵化,不能固守已有理论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独立思考: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品质。
6.用社会系统及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系统及社会矛盾?
答:运用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以下原则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有(1)原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2)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应该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性,从动态中考察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全面系统的学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把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性,重视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这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中心线索。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矛盾,要坚持改革开放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启了新的思路,是在不断克服矛盾、战胜困难中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举措。
7.结合自己专业说说为什么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答: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饱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的表现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之中。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妥善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一个伪问题,而后的研究就会变的毫无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他的发展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它的生命力就是提出和解决时代而面临的重大问题。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问题。
8.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
答:社会科学研究不等同于获得实践经验。
科学理论是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是理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感觉经验,是观点的表达不是材料的简单概括。实践经验就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没有从现象中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因而,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的过程,就是经验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即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9.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两种方式。
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运用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命题、公理、定理和定义,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从理论上确立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意义: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一种方法,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局限性:任何逻辑证明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另一种理论进行检验,无法避免脱离实际,有形而上学的缺陷。
文本标准:即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实践赋予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马克思考试打印 篇7
初一年级 思想品德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 蔡楚艺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准确在答题卡相应信息点上用2B铅笔涂黑。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一个班级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各自的远大理想C.学校的纪律约束D.家长的殷切希望
2、进入初中后,小远同学发现自己无论是相貌还是学习成绩都一般,觉得不能为这个集体作贡献,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从以下哪方面开导他()
A.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B.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能力低的人只能默默无闻
C.有别的同学为班级作贡献,自己怎样无所谓
D.立即想办法吸引同学的注意,否则他们会看不起自己
3、李强在班级里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事,也无求于人,因此没有必要去和别人“套近乎”。他认为主动与同学沟通、打招呼,是“低三下四”、没有骨气的表现。你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对不对()
A.是对的,体现了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值得我们学习
B.是错的,他不善于结交同学,缺乏交友的真诚
C.是对的,不结交同学没有什么错
D.是错的,但交不交朋友是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4、下面同学的做法,有利于融入新集体的是()
A.小刚向王强请教问题,王强推托说不会,拒绝了他
B.姚建上自习课时总爱说话
C.学校要开运动会,小雷积极报名参加,为班级争光
D.星期天班里组织义务劳动,张宁为了睡个懒觉请了假
5、班级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靠的是()
A.班级中所有的同学家长应该都是高学历、有成就的人
B.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超人的智力
C.班级中每个同学的家庭条件都十分优越
D.班级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与期望,团结合作,互助前行
6、小丽说:“新学期开始了,我是一名中学生了,我感到既高兴又孤单,因为在新的环境里,我认识的人很少。”你建议她()
A.让家长给她换个老同学多的学校B.换个老同学多的班级
C.主动去认识新的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D.把学习搞好就行,不用认识那么多人
7、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应该是()
A.要我学B.为老师学C.为父母学D.我要学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而言,这主要是强调()
初一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共4页,第1页
A.要制定好学习计划B.要做好学习总结C.要端正好学习态度D.凡事都要预料到
9、进入初中后,学习情况变了,科目增多,老师讲课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了,面对这些学习中的不同感受,所以我们在学习上要()
A.依靠家长的辅导B.多买复习资料和参考书C.做学习的管理者D.一切听老师安排
10、在思品课上,同学们在讨论关于学习态度的问题,你认为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小周同学说:“学习的态度往往决定学习的效果。”
B.小军说:“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有密切的关系。我对数学感兴趣,所以学数学我积极。
C.小倩说:“学习态度与学习目的也有关系。” D.小娜说:“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目的都没有关系,智力好什么都好”
11、王明总是抱怨:“学习真是太苦了,我甚至都不想上学了。”你认为王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只看到了()
A.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
B.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
C.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从而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D.学习中的困难和辛苦
12、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相比,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最突出表现在()
A.人有意识B.人会说话C.人具有自己的独特思维D.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13、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出殡那天,登封市少林大道手持花圈和挽幛的人潮汹涌,14万百姓走上街头痛别他们心目中执政为民的女“包青天”。这告诉我们:()
A.只有因公殉职才能得到人们的怀念B.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他人、社会作出贡献
C.老百姓非常怀念“包青天”D.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14、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未成年人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应做到()①懂得生命的价值,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②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纠正不良行为 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④采用一切手段,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5、上海动物园开始进行一项繁琐的工作,他们逐一将“肉可食”、“皮毛可利用”之类的字眼从动物介绍牌中删除。如删除了老虎“肉可食,骨可做药,毛皮可做褥垫和地毯”的词句,对有些动物的“害兽”“害禽”之说,则改成了“有时也吃农作物”“有时伤害人类”。他们的这一做法主要告诉我们()
A.动物是传播病菌的途径之一,利用动物不利于人类健康
B.长期饲养的动物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已降低,所以介绍文字要简化
C.自然界野生动物的锐减,生态平衡遭破坏,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D.人类已创造出许多替代品,野生动物的利用价值已大大降低
16、以下关于对待生命,我们应有的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B.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应该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C.让有限的生命不断地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延伸生命的价值
D.是否珍爱生命,完全是公民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说三道四
17、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最美丽的春天”的成长时期是()
A.童年期B.青春期C.壮年期D.老年期
18、关于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不正确的看法是()
A.可以营造和谐温馨、合作团结的氛围
C.是健康向上的同学友情B.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D.完全属于他们的个人自由,不应该干预
19、有人把青春期说成是烦恼期,这是因为()
A.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B.青春期充满活力;
C.青春期是人生最艰苦的时期D.青春期很多时间都要学习
20、小婷对同桌小珍说:“上中学以后,我越来越不愿意什么都告诉父母,有什么事情我愿意自己作决定。”小珍说:“我也有同感。”这两个同学的对话所反映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是()
A.智力逐步发展到高峰期B.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C.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D.性发育加速,性意识萌动
21、男女同学之间是可以建立起友谊的。正确进行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就应该做到()①在异性面前卖弄、摆阔气,以赢得对方注意。
②自然大方,不过分拘谨、冷淡也不过分随便、亲昵。
③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男女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
④男女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待,平等交往,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准确填涂答题卡。多选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给1分。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2、“今天我毕业了,对学校的思念依然割舍不掉。6年了,多么深的友谊,我一刻也不曾淡忘那些美好的时光。迈向中学生活,我总有些陌生,不知如何交朋友。我该怎么办?”看了这个学生的留言,你想告诉他()
A.初中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B.初中同学比小学同学好交往
C.要主动和同学们相互了解D.要努力结交新朋友,珍视新友谊
23、搞好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是()
A.学会自主学习B.不求甚解,死记硬背C.提高学习效率D.科学安排时间
24、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
A.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的多样性B.每个人的外貌不同
C.每个人的出身、家庭环境、生活方式不同D.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25、在甘肃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地震中,香港之子阿福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回孤儿们生的希望。他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教育我们()
A.要珍爱生命B.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C.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授助之手
26、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其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
A.身体外型的变化B.自我意识迅速发展C.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D.性机能的成熟
27、步入青春期,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少烦恼。面对这些烦恼,我们可以()
A.多与父母、同学、朋友沟通,寻求帮助B.向社会寻求帮助
C.置之不理,任其发展D.学会自己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三、问答题(4小题,共40分)
28.(10分)广外外校开展了艺术节活动,七年级
(十)班的同学满怀期待,都热烈地讨论开了。A:这活动听说要计各班团体总分呢,我们要加把劲!
B:有舞蹈、合唱、小品、独唱、乐器比赛------活动真多!我参加独唱。
C:太好了,我的特长可以发挥了!
D:有什么好高兴的,不就是一个艺术节吗,我才不参加呢
E;那怎么行,这是集体活动,大家都应参加。
F:唉,我又不像你们那样有什么一技之长------
(1)你赞成上述哪些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2)哪些同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们应怎样做?
29.(10分)进入中学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小伟一时很难适应,导致学习跟不上。为此,他感到压力很大,不知所措。
(1)请谈谈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哪些不同。
(2)请为小伟如何尽快适应中学生活提几条好的建议。(至少三条。)
30.(10分)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因干涸而死亡。
他慢慢向前走,突然看见一小男孩,走得很慢并不停地弯下腰,将小鱼从水洼里捡起,吃力地把它们扔进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了过去,对小孩说:”水洼里有成千上万的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哦,那你为什么还扔,谁在乎呢?" “这条鱼在乎!”小孩子一边说,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l)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31.(10分)2008年5月2日,英国贝尔法斯特小学,在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举办的“鸟类跑步竞赛”上,几名参赛的小学生装扮成不同的鸟,像鸟那样“奔跑”。要保护鸟类、保护动物,高高在上地同情、怜悯它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动物着想,真切地体验动物的生活和感情。穿上鸟的衣裳,像鸟那样“奔跑”,孩子们把自已设想成一种鸟,体会鸟类在运动过程中的感受,可以增加对鸟类的感性认识,培养对鸟类的亲近感。
(1)你认为人类和其他生命应该怎样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