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2024-07-22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共8篇)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1

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论文

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人要能自己自由地支配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理念,要敢于怀疑与自己不同的理念,人的精神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仅仅只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精神的自由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实际上是被泯灭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的发挥。旧的分工体系束缚着人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人们要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每个人在生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人只有在后天的发展中才能逐渐自我完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种天赋是隐藏在人的内在身体里面的,人的天赋被挖掘,同时获得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须要我们注意的是,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天赋的差异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同这种差异性,天赋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的后天的发展。

所以说,人的发展必然包含了人的天赋的发展,天赋的充分发展带来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既是天赋有缺陷,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弥补这种缺陷,人的能力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消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人的个性被淹没在依赖性的畸形人际关系之中;在第二个阶段,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人的个性有所表现;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的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才注重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

三、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状态:只有每个人都自由发展了,所有的人都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个性,人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呈现的是丰富多彩性,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和人的特征是人真正获得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要得到发展,人的生存需要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由发展,人只有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享受自己的生活,才能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是人类从必然土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同。只有社会获得解放,社会关系与人才是相适应的,社会成员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社会不解放,社会关系与人就是对立的,个人就得不到自由发展。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所以,马克思的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他的重点在变革社会制度上。阶级和私有制的存在是问题的根源,所以马克思又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当作其学说的目标。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人类才能得到解放,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革命主体。

四、结语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这一理论包括人在个性、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2

1. 1 每个人的个体需要的全面满足

究其本质而言, 所谓人的发展其实就是指人的需要的发展。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由低到高依次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虽然有生理需求,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生理需求迫切性越来越低, 人的需求结构的比重也在日益发生变化, 从而使人的需求和其他生物的需要区别开来。对于人来说,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才是人的需要的核心和本质。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不同的历史阶段, 人的需要实现的程度是不同的, 总体来说, 社会越发达, 人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就越高, 但除非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否则, 人的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单纯追求个人需要的全面满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们的道德修养极大提高, 才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1. 2 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不是孤立的, 任何人都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人通过相互的交有彼此发生作用, 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发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人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 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 3 每个人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过分功利化, 过分强调所谓的智力发展, 而忽视了人的体力、人的心理、人的道德、人的社交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过分追求所谓精英的发展而忽视了更多普通人的发展。甚至以人的发展为名某一己私利, 如被誉为超级中学的河北衡水中学, 最大程度地压榨学生的脑力和体力, 以名牌大学升学率为噱头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学生已经成立GDP的牺牲品。学生连发呆和撕纸都要被扣分, 学生的时间每分每秒都被学校做了详细的安排, 在这样一个没有自由、没有人格尊严的环境中, 学生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谈何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应该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所有人的发展。

1. 4 每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而每个不同的人都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多彩多姿, 正是因为人性的多彩多姿。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特有素质、爱好、特长、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 要让人的个性得到最全面的发挥。马克思认为, 个性即人的一切天赋越能得到充分发展, 国家也越能得到充分发展。

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虽然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 但仍然是当今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 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虽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有很多, 但教育却是最重要的途径。毛泽东说过: 落后就要挨打, 这里说的“落后”不仅仅是指生产力, 更是指意志和精神, 意志和精神的培养在于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饱受诟病, 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 可仍然执行的是功利主义为导向的应试教育, 我们的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题海战术中身心备受摧残, 成了考试的机器。为了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必须加快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政策、方针的制订必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 同时建立科学的、强有效的教育评价体制, 让教育评价手段作为导向来引导教育体制向良性轨道发展。

第二, 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 其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发生变革, 随之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革, 正是因为生产力这样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才会逐渐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 马克思认为,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形态, 本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产品不够丰富, 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 才会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 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生产劳动者才能产生和新的观念, 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需要; 才能大大地缩短人的劳动时间, 从而使人的自由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 从而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有了实现的时间。

第三, 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 自由都是一种美好和永恒的追求, 有一首诗充分表达了自由的可贵: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弃。但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 都不能随心所欲, 任何自由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前提, 那就是遵守法律和基本道德规范, 在行使自身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建立自觉、有序、面向全体人民的自由; 同时, 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当我们的权利和自由没有民主和法制为其提供充分保障, 权利就得不到充分实现, 自由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和完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继续推进,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必须要不断完善, 人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命运,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保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社会的主流, 落后的文化导致落后的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并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工程, 在这个工程中文化起着架构的作用, 只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才能充分支撑起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的人民才能学会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 能够科学地评判、决策和处理问题, 当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 我们才能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去解决, 我们才不会再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使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第五,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固后盾。人不仅具有社会性、也具有自然属性, 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社会因素方面去考虑, 人作为高级哺乳动物, 人的动物性生理需求的满足, 很大程度上要在自然环境中才能实现, 如果人们吃不到安全的粮食, 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纯净的空气, 还谈何全面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试想一下, 处在蓝天碧水绿草红花这样的氛围中, 呼吸着没有pm2. 5的空气, 还有多少烦恼不可以消除呢?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还能促进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奋斗目标等一些列领域的改变从而有助于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无论是经济发展, 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 归根结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 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 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 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 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我们的社会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丰富,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在空中就可以搭建的楼阁, 而是需要具体的条件、历史的推动, 它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在现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令人期待的美好前景, 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产品不够丰富, 面临着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严重的环境污染、存在于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的贫困, 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上种种因素都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深刻领会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继续紧抓生产力不放松, 但是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建立人权保障机制, 充分实现人的自由, 激发人的创新;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建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制定、完善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不断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明,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J].探索与争鸣, 2002 (8)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刘强.以人为本:生产发展的起始点和归宿点[J].学术探索, 2004 (4) .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3

关键词:人的发展;过程;内涵;实现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44-03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逐渐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批判地继承西方先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创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随着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的。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

人是历史的前提又是历史的产物,人不仅创造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他所处时代的物质发展水平所决定。人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史,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同样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一)雏形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的开展,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劳动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工人生活日益贫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并著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章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考量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发展,“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①充分表明劳动者被劳动对象奴役和压迫,造成人的发展畸形和片面化的现实。摆脱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初追求。尽管马克思这时还没有提出较为系统的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但这里却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异化劳动为考察个人全面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二)形成期——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将对人的认识引入到实践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的发展过程是实践发展的过程,他坚持实践的观点,以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为起点来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哲学前提,把现实人的发展引向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坚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分工到阶级的分化的逻辑考察历史。同样,对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也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社会分工出发对人进行历史地考察。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③这样,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旧式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人体力和智力的畸形发展。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了更多的获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利用各种手段剥削无产阶级,这种私有制下所产生的的人的异化劳动是造成人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只有消灭旧的分工,消灭旧的所有制形式才能打破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分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马克思通过考察分工,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代表作,同样,它也标志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形成。

(三)发展期——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促进人解放和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形成以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中又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说:“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工厂消除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④《共产党宣言》在论述共产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这样说:“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这一时期,马克思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同时,还从发展生产力、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发展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路径,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成熟期——《资本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经典论著。在文章中,马克思强调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出发,也就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来揭示三大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发展状态。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⑥这样,他就将人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通过历史的考察,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的过程,发现剩余价值规律,自由时间成为人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⑦自由时间的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可以直接运用来发展人的全面能力,基于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走向成熟。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者到超越费尔巴哈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样,对待人,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现实、从思辨到科学的过程。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是有个体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人,是个性自由、能力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和谐的人。

(一)个人个性自由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的个性能自由地发展。人的片面发展是指在资本主义等旧的社会分工条件下造成的人的发展的畸形状态。这种片面发展的人,只是承担社会发展中的局部职能。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⑧这样人的活动就成为了自由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不被异化所影响的自由活动。人不仅可以从事创造物质资料生产的活动,也可以从事改造人自身的活动,分工再也不是导致人发展的桎梏。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解放,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在不同的劳动工作中,不同的工作职能中,让自己先天得到以及后天培养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锻炼,包括人的劳动能力、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这就将人的发展从片面的生产中把人解放出来,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与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生产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体现为只有群居和集体的活动才能战胜大自然的威胁,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多样化,人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被对物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逐渐变为被产品束缚的人,但这恰恰从反面说明了人和人关系的日益紧密性。人在从事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处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便利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成为现实。人们成为世界性的公民,当然,这样有利于更民族更好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个人个性发展、个人能力全面提高以及个人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体,我们应在科学认识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其实现条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寻找理论支持。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都是从抽象的人出发。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寻找现实路径。

(一)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得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人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它还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人争取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人必须用多的时间才能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工厂和机器大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这样,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促进个性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正象单个人的情况一样, 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联合起来的人占有生产力的总和, 使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好物质铺垫。

(二)建设先进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政治保证

旧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畸形发展,只有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旧的私有制,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因素日益凸显,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生产关系无法相容的地步时,这种旧式的生产关系就要被打破,为消灭旧的私有制度做准备工作。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异化劳动为起点,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腐朽部分,他一直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建设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共产主义就是这样的联合体,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三)大力发展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用来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而且还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技能教育能教人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为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在探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时,我们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立足点,只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能够不断实现社会制度进步的,通过教育的方式促进人、社会进步的,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它的内涵和实现条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环节。只有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路径探寻的认识后,才能更好地立足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应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135,165,228,422,165.

⑥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7,36.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吴向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N].光明日报,2002-5-14.

〔6〕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29-37.

〔7〕郑永廷.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天赋潜能、个性、活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得到发展;它要与社会相协调,是一个逐渐完善、不断提高的社会历史过程.这些重要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当前创新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作 者:范晓丽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山东德州,253023 刊 名:德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18(3) 分类号:B-49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   社会化   环境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5

马克思认为,后发展国家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同时又取得了某种跨越式的发展.这些思想为我们考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后发展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把钥匙.后发展国家必须在理论上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在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思维,循序渐进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通过斗争改善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作 者:张登文 邱希敏 作者单位:张登文(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邱希敏(邹平县政府,山东 邹平25620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6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人将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人的全面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应包括在具体的社会中去解释;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创新.

作 者:管蕴波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200436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2002 14(10) 分类号:A8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奠基对照检查

★ 马克思的管理劳动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

★ 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探析

★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四层意义

★ 试论马克思后发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思想

★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思想初探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是凭空臆造出现的,而是在批判吸收前人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一、马克思之前东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

历史上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早就存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们逐渐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开始了对自身的认识,人们朦胧地意识到了自身潜力的存在,并萌发了对人完美发展的追求。

在中国,西周时期就提出了“六艺”的要求,即礼、乐、射、御、书、数,重视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在古希腊,思想家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人的各方面要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认为人在理性指导下,身心应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亚里士多德从他的灵魂学说出发,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在他看来,人的三种灵魂对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个方面的结合才能造就完整的人。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人片面发展的情况下,理论家们仍然没有放弃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法国作家拉伯雷等主张加强教育,实现人的德、智、体、美、能等多方面发展,成为有修养的完人。人文主义思想家弗吉里奥明确提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加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16—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直接继承和系统发展了人文主义者的学说。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各类知识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是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同是德国哲学家的费希特提出,人应该通过职业选择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惟有教育才能促进人类的完善,使人得到充分发展。他指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

十八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许多天才性的思想贡献。他们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直接来源。圣西门曾提出过“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且明确指出,“我终生的全部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傅立叶设想了一种“和谐制度”。他想通过使人进行多种活动,分别从事各式劳动来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欧文设计了未来的新型社会,即“劳动公社”或“合作新村”。在这种社会里不断采用新机器、新技术,大大提高生产力,创造大量财富,实现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取消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制约,加之自身理论的片面性,上述各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扬弃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放入这个伟大体系之中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唯物史观和人的本质问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就其过程而言,它经历了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孕育、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唯物史观确立之后的发展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成熟四个阶段。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孕育阶段

在唯物史观确立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经历了复杂的思想转变。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贡献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中学时代对人的发展问题的初步认识,二是《博士论文》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三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 中学时代初步认识到人的发展问题。

职业对于大多人来说不仅是他们生存必须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常常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最主要方式。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正是在考虑如何选择职业时,阐述了关于人的发展的最初认识。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在这里,马克思借用神的权威说出了自己心目中人的发展的目的:使人类和自身趋于高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必须通过职业选择来实现。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最能使自己得到提高的地位,这样就最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就有利于人类的发展。马克思最终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早年就将美好社会的实现与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把造福全人类当做终生职业。

2.《博士论文》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肯定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原子独立精神自由本质的表现。马克思认为,这是“定在中的自由”,是同“他物”、“他者”的关系中的自由。但与一般的黑格尔主义者不同的是,马克思反对把自由绝对化和抽象化,他批评了伊壁鸠鲁的那种脱离世界的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哲学上探讨个人自由的开端,已经包含着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思想萌芽。它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做无产阶级的未来目标,并把人类解放与消灭私有制联系在一起。他从之前主要局限于政治哲学层面探讨人的发展,此时开始转向经济学哲学领域,深入到解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并以此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情况。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也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最终,人与人的关系也呈现异化状态。工人的异化劳动造就了一个与自己对立的群体———资本家,“异化劳动”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强调废除私有制,对物的占有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关注点是扬弃人的异化,着眼于人本身的发展。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关注物质生产和人的具体特性的发展。尽管当时尚没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概念,但却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定型阶段

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形成时期,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定型时期。自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在思想和理论上进行着共同探讨与合作。

1. 确立人的本质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神圣家族》之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虽然已包含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因素,但在认识的总体水平上仍然没有超越人本主义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在《神圣家族》中,他认为,人是由他所处的工业状况和经济状况决定的。这表明他开始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不再用“人本身”来说明人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类本质范式的影响,基本确立了新的人的本质观。他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指出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用社会的人代替自然的人,才使抽象的人变成具体的人,这为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并促使人的发展问题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推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完全统一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极大帮助。

2.《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社会分工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以此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为了满足这个要求,“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而对生产力的占有就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人的生产活动正是展现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方式,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个人才有可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确立了人的发展思想,多角度阐释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系统论述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并为人的全面发展设计了理想蓝图:“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他明确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等概念,确定了“个人向完善的个人发展”,对人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阶段

唯物史观确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继续向前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及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论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观念中人的神秘色彩和宗教哲学予以有力的驳斥,赋予人以具体化、社会化、实践化特征。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他们意识到必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问题的实践方式。他们从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发展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产党宣言》设计了一整套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方案,它的发表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发展。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成熟阶段

正如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用它来指导革命运动和理论研究一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走近现实并逐渐与现实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这里不仅再现了先前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人的发展主要是现实中的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标志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确立,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实现了人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认识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大飞跃。

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关于这点,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1894年1月朱·卡内帕要求恩格斯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时,他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话以外,我想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话了。可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结语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为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地球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因此,站在人类大家庭的角度上,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解决当前人们面临的困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中国是“后发型”国家,尚有庞大的低素质人口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33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赵丽华.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J].生产力研究,2005,(11).

[9]姚巧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六十年演进[J].学习论坛,2009,(9).

[10]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1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8

关键词: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20—02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诉求。长期以来,无数学者为之探索,由于历史条件不具备,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探讨。因为人的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相对的,是同生产力发展状况一致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严重受自然力和社会关系束缚的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几乎是谈不上的。只有到了近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向着比较全面的方向发展才有了可能。但是,由于社会财富仍然严重不足,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依然存在,人的发展仍然是片面的。一是由于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如果不取消,造成人的身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能力“畸形发展”的现象就必然存在。二是由于只要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就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因此,工人“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

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在黑暗中摸索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途径,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摆在世人面前。马克思恩格斯是众多研究时代课题的学者中的一员,他们既虚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结合实践进行发明创造,终于脱颖而出,率先完成了时代性课题,形成了指引人类走向全面发展道路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作过阐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早在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进而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阐述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造成劳动异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提出要真正解放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提出:“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而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则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体系。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角度阐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对象。这里所讲的人,是个人,而不是社会或集体。因为个人是社会、集体的基础,离开个人,就无所谓社会、集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当然,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集体而生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1]意即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得到发展。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的。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之中。鉴于这种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任务,就是寻找一种社会形式来克服这种对抗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种社会形式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地位,绝不是说个人是中心,相反,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仍然是本位,在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要把社会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仍要服从社会利益[2]。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多样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其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获得充分和最大限度的发展,由此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并从自由中获得最大幸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对于过去社会中人的发展不自由不全面而言的。过去人们受到各种剥削和束缚,从而不能自由全面发展。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从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从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束缚中解放出来,才使得自己的才能,素质,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4]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想性、现实性和历史性。

3.人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发展是相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近代社会以前的“原始的丰富”阶段。或者把这个阶段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自在阶段”。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则步入“畸形发展”的阶段即第二阶段,该阶段乃人类文明发展的“自为阶段”。第三阶段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阶段”。[5]取第一阶段人的发展既表现为目的又与形式相统一之实质,摒弃其内容之原始;取第二阶段满足个人利益之物质手段之发达,摒弃其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背离的利己主义。达到第三阶段,“自觉”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一致基础上的,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其发展之理想方式,既是自由自觉的发展,又是朝着符合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加强教育入手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列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人的全面发展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列宁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认为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在《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把脱离相应的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提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那种高度。”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6]

2.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思想。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多次论述全面发展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毛泽东特别重视农民教育问题,他指出在教育上对资本家子女不能搞特权。(2)德、智、体全面发展。50年代,毛泽东针对我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提出了“又红又专”的号召。所谓“红”是指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专”指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红又专”体现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技能的统一。(3)把“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针之一。

(二)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邓小平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邓小平同志认为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指出:集中力量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评价和判断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客观标准。根据此原理,邓小平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7]

2.江泽民细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江泽民同志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把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党和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升华。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看,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关键。不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大势看,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也需通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李惠斌,叶汝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李惠斌,叶汝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冯石岗,贾建梅.人类文明发展机制引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6]郑洁,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探索,2005,(4).

[7]曹冬梅,陈晓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2004,(4).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9.

上一篇:十一岁,我逐渐成长作文800字下一篇:读相约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