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2024-07-26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篇1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时代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埃特加博登海默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和整个法律理论归结为三个基本假设,即:法和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产物;法律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法和法律将会逐渐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之后,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所有上述假设是否代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或者其中的一些观点是否必须被看作人们后来对马克思理论所作的教条性增改”。实际上,博登海默这里所提出的也就是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法哲学遗产问题,也就是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有何当代意义的问题。当代德国法哲学家赫尔德?克伦纳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留下了什么?”的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的问题,确实不是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今天不得不对此作出回答。

一、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已被历史所遮蔽

毫无疑问,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被历史遮蔽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缺失”?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为什么会陷人被历史所遮蔽的命运?归纳起来看,主要原因是:

第一、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纳人现代性的话语,从而抹煞了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性质,也混淆了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看成现代性理论,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实证主义化。所谓实证主义化就是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降低到近代市民社会的水平,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沦为与近代法哲学无异的、仅仅是关于市民社会的实证科学。实际上,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与近代法哲学之间是有原则界限的,马克思对近代法哲学进行了根本的批判,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也就是法哲学批判理论。而一旦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纳入现代性话语并作实证主义化的解释,就必然混淆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也必然放弃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立场,造成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缺失。

第二、把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教条主义化,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等同于伦理主义的批判,同样曲解了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本质及其目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其目的不是一般地反对现代法权本身,而是要批判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彻底颠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现代法权的现实基础、本质及其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也就是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而一旦把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教条主义化,就必然造成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否定,也必然把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沦为一种与空想社会主义无异的乌托邦学说,这同样造成了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缺失。

第三、按照传统的解释方式尤其是教条主义的解释方式,必然造成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和疏离,从而使它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缺失。因为,教条主义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等同于对现代法权本身的否定,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形而上学基础的颠覆等同于一般地反对现代法权,从而造成了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否定和拒斥。然而,无论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自由、平等等现代法权体系大有复兴和发展的趋势。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甚至提出,当今的时代已经进人了“权利时代”。按照传统的尤其是教条主义的解释方式,是无法解释这种状况的,这就必然使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与现实脱离。而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一旦缺乏了对现实的解释力,它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也必然迷失。

第四、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法治和民主政治实践上的失误,加剧了人们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误解,使人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现实存在根据产生怀疑,有人开始否认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当代意义甚至从根本上取消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仅仅限于对现代法权的批判和否定,仅仅限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而缺乏关于自由、民主、平等等法权体系的理论。例如R?海尔布隆纳就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自由”、“平等”这样的主要战场上“打了败仗”意大利学者L?科莱蒂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缺少一个真正的政治和法的理论”;于尔根?哈贝马斯在1990年写的一篇反思东欧剧变的论文中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一个令人满意的法学传统,是左派应该牢记的最重要教训之一当代德国法哲学家阿图尔?考夫曼则说得更加直接,他认为,“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尽管马克思作为哲学家无疑将与世长存”。

二、如何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

无论如何,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被历史遮蔽了。诚然,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从来不是现成的东西,因此,既然它的当代意义是被历史遮蔽的,那么也必须在历史和时代中才能得到重新呈现。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以下方面不可忽视。

第一,“划定界限”是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根本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感性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彻底颠覆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澄清了近代法哲学以及现代法权的前提,并且由此划定了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一句话,“划定界限,’指的是既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作为现代性形态的近代形而上学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又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作为乌托邦形态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原则界限。传统的实证主义和教条主义解释模式所造成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遮蔽,主要根源于这种界限的不清。因此,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意义,最根本的理论任务是要“划定界限”。

一条界限是马克思法哲学与作为现代性形态的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在马克思看来,近代法哲学从私有财产的既定前提出发,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考察这个前提,更没有批判这个前提,因此,它把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范围内的权利冒充为普遍的权利,把历史的暂时的权利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权利,把市民社会中利己主义的权利说成是“人权”,最终陷人法的形而上学。如果说在私有制和分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法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那么,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私有制和旧分工的消灭,随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实现,法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必将被颠覆。马克思的法哲学与近代法的形而上学之间的界限是异常[楚的。在“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场上,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成了否定和批判的对象。

法的形而上学批判,或者说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否定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来的中心工作,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法哲学著作的始终。“德法年鉴”时期对公民权与人权之间矛盾的揭示,对“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类解放”的说明,对无产阶级所实现的“人类解放”的诉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初步解剖,对扬弃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初步展望;《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以后在社会存在理论基础上对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和扬弃,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证,如此等等,马克思所要达到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正是要彻底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要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进行批判和否定,以便与法的形而上学划定界限。毫无疑问,马克思从理论上完成了这个任务。“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的创立意味着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在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成了批判和扬弃的对象。

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就不能模糊这条界限,否则,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意义就会被遮蔽,就会沦为与近代法哲学无异的、仅仅是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他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立场上,高举了批判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旗帜,建立了不同于近代法哲学的法哲学形态。我们强调不能把马克思的法哲学沦为实证主义,强调要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强调马克思的法哲学是一种作为批判形态出现的法哲学,其用意和根据正在于此。

另一条界限存在于马克思的法哲学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如果说,近代法哲学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法权是无批判的,那么,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只是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法权进行抽象的批判和否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和现代法权进行批判的理解中包含着肯定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法学观点和近代法哲学在本质上是同构的,即都离开现实的基础和物质前提,抽象和形式地谈论现代法权。差别仅仅在于近代法哲学是对现代法权进行抽象地肯定,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是对现代法权进行抽象地否定。

马克思在对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和现代法权进行批判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这条界限也是异常清楚的。大致说来,马克思对“本质的矛盾”或“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的强调,对“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的前提的强调,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的强调,对“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和经济性质”的强调,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走向消亡的具体条件与途径及其长期性的强调,对“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的承认,对蒲鲁东等人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如此等等,都显示出了马克思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

因此,要呈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也要划定马克思法哲学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一旦模糊这条界限,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批判理解为一般地反对现代法权,把马克思对现代法权所进行的历史的辩证的批判理解为抽象的批判和否定,那么,必然陷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曾经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如何抵制和肃清它们的影响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境域,在“返本”、“创新”、“对话”中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

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是我们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归宿点。我国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和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有明显差距。马克思当年设想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过渡时期的国家,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人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即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权体系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将不断走向消亡。而当代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说,现代法权体系在中国现阶段还将得到不断的支持和培植。加上我国封建传统特权的残余在目前仍然存在,如何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法权形式,以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权体系来彻底摧毁封建特权的任务仍很艰巨。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境域来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当然,“建构”并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相反,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仍然焉我们最重要的资源。马克思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同路人。因此,这里就有一个“返本”的问题。所谓“返不是说处于顽强的崇古意识而退回到马克思的原典上去,而是说要抛弃掉传统的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化和教条主义化的解释模式,要揭示出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马克思实现了法哲学史上的真正革命,他彻底颠覆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了现代法权的现实的基础、本质及其历史,批判了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仍具有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因此,“返本”说到底,就是要借助对马克思法哲学“文本”的重新解读,认清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批判性本质及其引起的法哲学革命,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也离不开“创新”。“创新”当然不是简单刷新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个别词句和个别论断。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当代意义是在历史中迷失和遮蔽的,就必须在历史中才能生成。因此,“创新”就是要联系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具体历史境域,具体说来,就是要联系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境域,使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意义在这种具体的历史境域中得到呈现。

此外,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还离不开“对话”,即马克思法哲学与当代西方法哲学之间的对话。当代西方法哲学学派林立,虽然它们总体上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为解决自由和平等的对立紧张状态而提出的各种法权体系方案,但是,它们提出的许多合理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吸纳。例如,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罗尔斯提出的关于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的设计,尤其是他在《正义论》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某种认肯,就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法哲学与当代西方法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当然,“对话”不是在马克思法哲学和当代西方法哲学之间强行寻找共同点,更不是回避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它们对马克思的责难。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与它们的对话,呈现出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当代意义的地平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任务。

第三,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批判精神,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法权体系

“认真对待权利”这是美国当代自由主义者罗纳德?德沃金重新提出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展开,“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权体系在我国将不断得到复兴。因此,在我国现阶段也有一个如何“认真对待权利”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要“认真对待权利”就必须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的批判精神,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法权。马克思哲学本身就包含着极为重要的反思批判精神。马克思强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强调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并且反对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一句话,体现新哲学原则的反思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所一贯坚持和强调的。

马克思这种反思批判精神在法哲学领域体现得更加突出。反思批判精神也是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法权的现实基础、本质及其历史,彻底颠覆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立场上成了批判和扬弃的对象,从而与作为现代形态的近代法哲学划定了界限。当然,马克思对现代法权的反思批判又不是抽象的形式的批判,而是历史的辩证的批判。因此,对待现代法权也应该坚持马克思的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在对现代法权进行否定的理解时也要对它进行肯定的理解,既要避免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否定,?也要避免对现代法权的抽象崇拜。在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时,这一点是必须坚持的。

三、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

那么,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当代意义?换言之,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究竟能够从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作为结论,归纳性的指证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第一、走出现代法权的神话学,要从存在于我国现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法权关系

马克思对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过程,也就是破除现代法权的神话学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法权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法权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中,存在于现实的人们的经济关系之中,经济关系产生法权关系,法权关系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那些决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和法的现实基础,法只不过是物质生活关系的“一种征兆”、“一种表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依照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和整个唯物史观来审视我国现阶段的法权状况,我们也应该“经验的观察”我国现实中出现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法权体系,要根据“经验”来揭示法权关系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要走出法权问题上的神话学。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1)如果离开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抽象地谈论现代法权的消亡,拒斥一切现代法权关系,那么,这就把现代法权神话化了。其后果不言自明;(2)如果离开我国的具体国情、现有的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对现代法权关系的盲目迷信和崇拜,那么,这也是把现代法权神话化了,其危害也是我们应该蒈惕和避免的。

第二,作为市民社会和政治革命范围内的现代法权,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确实是不充分的,但并不是无价值的,因此,对现代社会结构里发展起来的现代法权体系,必须实行“吸纳”和“超越”的双重任务。

在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看来,在市民社会和政治革命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现代法权,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确实是不充分的,是具有异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无意义无价值的。这样的话,我国现阶段应该 如何对待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现代法权体系,就有了一个较明确的答案。一方面,由于中国是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未充分发展的背景下进行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权体系是在现代民主制度和现代法权关系未获得典型发展的较落后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权体系。这种状况以及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反对封建特权的任务决定了,现代社会结构里发展起来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按劳分配”等现代法权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被消除,也不应该消除。相反,这些现代法权体系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被吸纳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法权体系又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们,对于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发展起来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现代法权体系必须实行“反思”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市民社会模式和法权体系标准,来作为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法权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据。换言之,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国情以及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法权体系的建构以及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肯定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即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分裂和截然对立的老路,而只能走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权力与权利、自由与平等之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子。

第三,坚持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消除与现代法权的发展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原则,走发展现代法权与消除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相统一的路子

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阐明了对待现代法权的历史的辩证的态度,揭示了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的消除与现代法权的发展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深刻道理。因此,就当下我们对待现实中不断得到复兴的现代法权的态度而言,也应该坚持由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个原则。一方面必须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现代法权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反对特权,保障人民的合法财产以及自由、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最终消除现代法权之异化性质创造条件。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篇2

Marxist Philosophy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innovation.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ideas towards this innovation.One is that the classic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big box"that contains all the philosophical outcomes shown in modern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other is that modern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s the basis and origin of the classic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t a large extent.We think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modernscience on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ut of the collection of fac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tific revolution is very close

Modern ientific revolution enriches the views of nature,views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iews of ethics and value of Marxist Philosophy,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evolution of Marxism.

The thre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in human history have madea huge influence on human society and social thoughts,and each of them was mor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an the former one.It is the belief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at material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but when the material basis that one kind of philosophy is based on changes in a huge way,the methodology of the philosophy will als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3、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promo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revolu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3.1 Modernscientific revolution has created brand new researchobjects,so the concept of"material",the object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ha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significance.

3.2 The limitation of Earth has been breached.The range ofobject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Earth,and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as the view of material based on Earth.Modern science greatly expands human's macro and micro view,developing from macro galaxies and the universe to micro particles and nanotechnology,gradually breaches the traditional limitation of material within the range of Earth.

3.3 Is the universe limited or limitless?Engels once said thatthe Galaxy is nothing but an island in the universe,beyond the reach of our universe,there are numberless universes.But according to the moderntheory of the Big Bang,our universe is unique,which has its beginning and its end.It is extraordinarily contradicted to our traditional theory of universal limitlessness.

3.4 Is it possible to divide one thing into two limitlessl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uch as DNA map,nanotechnology have brought many changes to our production and social life.Marxist Philosophy once predicted that any micro p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whose correctness has been proven by modernscience and technology.

3.5 Man-made world.Human's view of material has to facesuch a fact that a man-made world now objectively exists,material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consciousness also reacts to material,consciousness is the origin of human creation.Human creation is subject to human's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4、The influence of modern science revolution o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is the pursuit and dream ofChinese people since a century ago.Modern scientific revolution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to socialism,as well a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course of world development and the way of world competition,and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two main topics of world,but in the area of economics,socialist countries are now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apitalist countries'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scientific supremacy and economic advancement;in the area of politics,they'r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peaceful evolution.But in the end,it is obvious that scientific revolution will promote the achievements of socialism.In the 21st century,Marxism and socialist theory will be more mature.

5、Conclusion

In conclusion,although modernscientific revolution was bornfrom capitalist countries,and its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many new changes to capitalism,which is a fact well known,but the“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cientific revolution”also brings deep influences and changes to socialist countries.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于19世纪,自从他确立以来就一直和科学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并作为两股最活跃的力量展现在人类社会的大舞台上。科技进步影响社会变革,这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开发出世界各个方面的奥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技革命,影响

参考文献

[1]、Andrew Chitty and Martin Mc*vor.KarI Marx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M].Palgrave MacMillan,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当代境域中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论文 篇3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拜物教;批判;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44-04

一、拜物教的宽泛内涵

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空间或视域,“拜物教”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拜物教”中的“拜”具有“尊敬、倾倒、敬受”的含义[1]60。“拜物教”是“拜神教”的对称。它是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1]60-61基于拜物教概念的原始内涵,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东西的迷信、迷恋、崇拜、追逐等,如对商品、货币、金钱等东西的崇拜、追逐等。正如德·博兹所说:“对某种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可以称之为物恋……正因如此,我将其称之为拜物教”[2]。

另外,拜物教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的德语词为Entfre-mdung,来自fremd一词,意为“异己的”,或Ent■usserung,来自ent■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它与拉丁文alius(别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具体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3]。简言之,异化就是人创造的、支配的、属人的东西,却成了人顶礼膜拜的、支配人的、与人分离的东西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拜物教既有以上考辨的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语境下的比喻意义上的内涵。在这里,笔者主要拟探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而《资本论》是马克思把其哲学运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成果。

《资本论》有两个目的:一是揭露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二是批判对这一规律做出解释、研究和辩护的“全部经济学文献”即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著作“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相反,它一开始就已经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既然经济学家无非是这些规律的解释者和辩护人,那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家文献的批判”[4]。而马克思的上述批判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马克思描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揭示其基本性质的两部伟大成熟著作,都从分析商品开始,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没有一个问题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5]。

马克思认为商品看似平凡和简单,但其实不然,它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6]88。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这种微妙和怪诞源于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源于物与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社会属性就颠倒为劳动产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6]89。即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的存在。对这一异化了的存在的迷恋、崇拜和追逐就是典型的拜物教。“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6]90。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在交换之前首先是通过分工,人们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虽然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商品的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而是在交换中实现的。交换中表现出的是彼此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隐藏着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关系”[6]90。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即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来交换。“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6]90。即他们认为这是物本身固有的增值或实现能力,跟具体的商品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由此,拜物教就应运而生了。“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6]90。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认为他们买入劳动力时已经支付了劳动力价格或工资,而劳动力所有者即工人也是自由的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的,所以没有违反等价交换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作为单个人也是自由的。但这只是在交换领域内虚假的或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因为一旦离开交换领域的商品交换进入生产领域就会发现资本家在其中做了手脚,即资本家除了补偿劳动力价格那一部分价值外,还无情的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现今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7]。所以,在生产领域,买卖双方一反常态,“原来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7]。资本家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积累以便需要时转换为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生产的循环和周转中,表现出价值增值好像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且终点是增值了的货币形式(G—W…P…W′—G′)。这一公式也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无止境的追逐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引用托·约·登宁的话说:“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6]871。

以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体现出的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另外,由于资本运动是以私人资本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各个资本家之间也是互对抗的。“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头上。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8]299。虽然资本家表面上“昂首前行”、“雄心勃勃”、“笑容满面”,但其实他们是金钱的奴隶,金钱或资本成了统治自身的异己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双方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9]。

工人们面对的非人的生存现实还有:自然与人的异化。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他不能踏踏实实的住在这洞穴中,仿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从身旁脱离的异己力量,……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0]133-134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古典学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剩余价值的实质和看清了资本拜物教,但“这些资产阶级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的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8]564。他们已不再关心“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只关心它是否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结果,“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斗争,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8]17。

通过分析上述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我们可以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宏观启示

我们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得知,拜物教有其产生的条件或温床。众所周知,我国是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在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另外,我国现今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含私营企业、外国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企业,这些企业中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剥削,即虽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73。但是,由于我们特殊的经济制度,剥削还将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伴随其存在。

再者,虽然我国还没有形成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的阶级,但存在着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确是事实。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成过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关于这一点,巴枯宁曾这样写道:“请问,如果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就是说将来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12]192。他继续写道:“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都会得到一个最可悲的结果:少数特权者统治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但是,马克思主义者说,这个少数将是工人。是的,大概是过去的工人,但是他们一旦变成了人民的统治者或人民的代表,他们就不再是工人了。他们将从国家的高度来看一切普通工人,他们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人民,而是他们自己和他们治理人民的欲望。谁怀疑这一点,谁就完全不了解人的本性”[12]193。

托洛茨基在《被背叛了的革命》中也指出:“在其他制度下,官僚从来没有摆脱统治阶级而达到这样独立的程度。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官僚代表有财产有教养的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拥有无数日常手段来监督官僚的事务管理工作。苏维埃官僚则已经上升到几乎还没有摆脱贫困和黑暗的阶级之上,并且没有统治或者指挥的传统。法西斯分子掌握政权以后,由共同利益、友谊、婚姻等纽带同大资产阶级联系起来,苏维埃官僚则采取了资产阶级的风俗习惯而没有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在自己旁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否认,官僚还不仅仅是官僚,而是苏维埃社会中不折不扣的唯一享有特权和发号施令的阶层”[13]181-182。这个官僚阶级在权力一手遮天的同时,还控制和占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但是,官僚在一个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手中的国家掌握政权,这就在官僚和全国富人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关系。生产资料属于国家。但是,国家——姑且这么说——‘属于官僚”[13]182。前南斯拉夫总理吉拉斯在《新阶级》一书中也指出:“所有权不过是享有利润和控制的权利。如果有人把阶级利益解释为这种权利,那么分析到最后,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国家正有一种新的所有权形式在兴起,或者说,正有一个新的统治剥削阶级在兴起”[14]32。苏联和南斯拉夫诞生的“新阶级”,是二者最后解体和归于失败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应该加以警惕。

最后,人们对物、金钱的疯狂崇拜和追逐也同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自然反过来加紧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拜物教的产生除了跟人性有关外,还和一定的条件分不开。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工厂的日渐增多,人性方面的蠢蠢欲动,使其不断具备了拜物教产生的基本条件。那么,在不否定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我们,何为?

显然,马克思没有给我们开出过渡期具体该怎么办的方子,他只是期指了过渡期结束后我们的走向和目的地。“个别词指代预期中的对象,可称为期指。”比如,“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指代的就是预期中对象[15]。他认为我们的目的地是“自由人联合体”[6]9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这个“自由人联合体”又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0]120。但是,请问这一最高境界到来之前的漫长过渡期,我们该怎么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坦言,“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6]97。

可见,过渡期具体的方子只能靠我们研制。如果我们总是不明就里,教条地拿着马克思的这一宏观方子企图包治百病,就会因没有对症下药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比如,我们不能在马克思的本本里抓住“拜物教与商品生产分不开”这句话,要么否定商品经济,这种做法无异于在电脑里查杀病毒时把病毒和文件一起杀死的做法,或者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要么为拜物教的存在辩护。

(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微观启示

在不否定商品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我国应如何预防拜物教现象呢?本文拟给出下面六点微观启示兼建议,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建构诚信理念和诚信制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7]19、43。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需要诚信,商品交换领域中更需要诚信。因为没有诚信,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如果交换双方为了钱和利益,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拿别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其结果只会既毁己毁人,又毁商品经济。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7]138。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知识、德行、对人对事要尽心竭力,为人要诚实守信。一个社会的诚信除了靠习惯的养成,自己的自觉外,还须教育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经验证明,人不是神,人性的自觉是有限度的,所以需要教育的帮助。

第三,监督上要落实和加强。正是由于人性的自觉自律的有限性,所以还须要监督发挥作用。最近,在民间和媒体上都报道说,我们现今的有些监管部门都是脸难看、事难办、电话不接、邮件不看不回,还说违法者养着执法者,执法者袒护违法者。笔者写本文时,刚好电视上播出一个这方面的新闻,可以拿来做一个现成的例子:据报道,几名群众和一个记者到一个监管部门的领导办公室反映当地严重的污染情况,结果这个领导的反映令人吃惊,他不仅不去调查污染事件,还为制造污染的企业极力辩护,而且大声呵斥记者和群众:“滚”。

第四,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商品经济进行人为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无形力量的监督,这个无形力量无论是神、上帝、公道还是良心,它们都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它们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这方面,西方国家就比我们做得好,因为他们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言行有双重的监督,即他人和上帝。他人看不见的时候,上帝会看到。所以,我们近年发现,西方国家和受西方影响较深的香港等地,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

第五,树立法律观念,对违法的企业要严惩。这也是对人性自觉自律性有限方面的一个有效补充。这一点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西方,无论是违法企业还是监管不力的部门,一经发现,都要给予很严厉的惩罚,比如让违法人员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而且禁止他们终身再从事同类职业。

第六,给言论和学术研究一定的自由空间。政府应当珍视并善待言论。良好的言论有如生命之水、万善之源[18]。学术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应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的自由。马克思曾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19]。只有让我们的学者不断地揭示现存的各方面的问题并研究之,我们才能增加一股拯救实践的力量。比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有像马克思、恩格斯等无数的斗士和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适度的宽容,他们才写出了像《资本论》等这样的巨著。又比如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正是有诸如德里达、马尔库塞、葛兰西、哈贝马斯、拉克劳等无数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家对他们适度的宽容,马克思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才有后来长足的发展和创新。总之,“西方人历来有把真知作为独立价值来追求的智识趣味,在近代经过无数像马克思那样的斗士的奋力抗争,又逐步争取到了自由地追求真知的政治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这样一种智识传统和法权制度使得西方的智识生产发展成了一个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庞大产业”[21]118-119。由此,“我们可以醒悟的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禁锢其成员的头脑,否则就会丧失把握命运的能力;一个学者,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自由思想的权利,否则就会思想失职而有负天下”[20]118-119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0-61.

[2]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5.

[3]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王柯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9.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

[6]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

[8]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M].马骧聪,任允正,韩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列夫·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M].柴金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14]吉拉斯.新阶级[M].陈逸,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32.

[15]徐长福.拯救实践: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318.

[16]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7]孔子.论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8]小哈里·卡尔文.美国的言论自由[M].李忠,韩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6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168.

上一篇:北京万东数字胃肠机简介下一篇:介绍江西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