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2024-06-21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精选8篇)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篇1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 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科学的信仰,但最近报纸文献上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却存在淡漠的倾向。列举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曾以“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为课题立项。课题组有重点地选择了国内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成都医药大学作为调研的主要样本采集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研结果认为,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想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问题的回答,文科生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有说服力和是否过时了这个问题,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调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心理。

(2)转型期的社会变化 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一种表现。这种断裂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所带来的旧的信仰体系(父辈一代的主流信仰体系)的逐渐解体。这一过程又由于现代社会特质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而得以加速。而新的适应现代性社会特质的信仰体系又由于缺乏支持的基础而尚未建立,这就出现了价值体系转型时期的断层现象。

(3)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和苏东剧变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试图用资本主义文化来主导世界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20世纪后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一时间国际上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情况自然会使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现实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大量优秀的东西,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人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意识,如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乘机而入,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影响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四、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持久的生命力,自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50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规律、道路、方法、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实践,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有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而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都是理想实现的过程,都是追求并实现和谐的过程。对现实的每一步改造都是理想的具体化。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就是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而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实现又是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做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科院“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干部论坛,2005,01.②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③王兴家.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⑤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28.⑥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6-28.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篇2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情况及结论

(一)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

针对调查问卷中关于对马克思的认识方面的问题, 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了解颇多, 但是也有20%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 还有5%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 对其认知只停留在只言片语之上。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发现,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 主流是良好的, 绝大多数学生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有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学校教学或是媒体宣传中, 甚至是字面意义上。这其中固然有一定的主观原因, 但是学校教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二)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80%以上的学生还是非常认同马克思主义的, 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然能够起到指导作用;有16%的学生虽然认可马克思主义, 但是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而是信仰其他思想;还有8%的学生不认可马克思主义, 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他们其中有的信仰宗教, 有的秉承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 还有些迷信星座和宿命论。

(三)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看法

针对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 我们总结后发现, 85%学生都反映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单一, 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不够;教学手段和方法老套, 不灵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文科学生认为, 在理工科院校, 领导层对文科的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从而会影响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而理工科的学生则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课程离自己的专业较远, 属于无足轻重的学科, 因此重视的程度也不是很高。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知程度不够的原因

1.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基础教育阶段是整个人生受教育的基础时期, 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非常大的责任。而现实的情况是, 大多数学生反映, 在自己的基础教育阶段, 老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大多以“填鸭式”的方法为主, 没有新意, 课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此时的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生活, 心理上与意识形态的东西有些距离感。上述两方面因素, 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理论知识教学不是很完善, 没有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了解新闻较少, 不关心国家大事

现在的青年学生对国家大事大多表现出漠不关心, 而往往对娱乐、体育等方面的信息更为热衷。有些大学生认为, 国家大事是领导人和各级政府应该关心的, 离自己太遥远, 因此表现出了淡漠。另外, 一些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程度不高, 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了偏差, 分辨对与错、是与非的能力下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促使学生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 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认可的原因

1. 内部因素

首先,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 处于可塑阶段;其次, 作为青年人, 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容易以喜好等主观因素作为判别标准。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信仰确立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可能出现摇摆不定甚至不认可的现象。

2. 外部因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当代大学生不认可马克思主义, 除了自身的原因外, 更多的是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消极影响。首先,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任何理论思想和宣传都应该有针对性, 并在匹配内容的形式多样性上多下功夫。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因此在实效性上处于较低水平。其次, 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各种思想和观念鱼龙混杂,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社会的主导思想, 但其社会功能难免被其他思想侵占。这严重动摇了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 教育因素

高校本应是人文思想和理论学说汇聚的驿站, 是青年学生的精神补给站, 但是我们看到, 一些高校, 尤其是理工科高校,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是非常的重视。首先, 校领导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与定位, 认为学校应该主抓“王牌”学科, 突出学科优势;其次, 任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 有些老师认为自己所讲授的这一学科属于“冷门”, 并由此导致在教学工作中态度不积极。此外, 教学内容及手段不丰富、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的“瓶颈”。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解决

(一) 打牢基础, 努力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

1.改革基础教育, 使学生自幼熟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础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 基础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应该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和针对性。例如, 在小学教育阶段,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展现给孩子们;而在中学教育中, 逐渐增加教育内容的知识性, 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正确看待人生和社会;在方法上, 将趣味与逻辑性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问题。其次, 基础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凭着自己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爱学的学科。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阶段, 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将课堂与社会相融合。课堂教学要尽量生动有趣, 把理论变为兴趣。

2. 引导青年人多关心天下大事, 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

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培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气概。青年人应该不断开阔眼界, 将自己放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 培养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因此, 高校教师等青年教育者应注意从个别事情到一般事情, 从身边事情到国家事情, 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 逐步地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要引导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只有政治素养得以提升, 大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 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坚持的勇气和信仰的决心。

(二) 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应该做到内容设置有针对性、方法选择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内容要紧密结合受众的实际和特点而设置。同时, 宣传形式在严密匹配宣传内容的同时一定要不断实现多样化、新颖化等, 寓意识形态宣传于轻松、鲜活的日常生活化的形式之中, 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 各级教育者、相关部门应该为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氛围而积极努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等, 使公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能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

(三) 坚守主阵地,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1. 提高高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领导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起着制度修订与执行、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等作用。要想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必须首先得到校领导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 其地位不能被实用性的各门专业课程所侵占和取代, 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兼优型人才, 而不是单纯的智能型人才。同时, 也要着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水平和信仰程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信仰程度。因此, 教师自身应该秉持学习化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同时教师要将自己的人生理念完全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2. 丰富教学内容, 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容上一定要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性, 不要因为顾及理论的一般性而给学生造成教育教学的内容古板、脱离时代的印象。首先, 教师要及时搜集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站在理论学习的前沿。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其次, 教师应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最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素材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例如可以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名人轶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情境性。

3. 丰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中介, 中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决定教学信息的流动效率。首先,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 而不是单纯的板书或者文字课件。有研究表明, 图画 (含图表) 、视频和声音等教学手段会使86%以上的学生提高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因此, 教师应该多利用有声、可视媒体来进行理论讲授, 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立体、直观的学习氛围。其次, 教师可以将课堂从教室里搬到社会中,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能够提升其理论兴趣。

总之,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分析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大学生。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 如何坚定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实证调查、数据分析, 实现了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整体把握, 并分析了该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 (4) .

[2]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4]丁丽娟, 陈海.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1) .

[5]李小静.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J].科教文汇, 2006, (12) .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37-02

21世纪是人才、科技、经济、军事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决定人类未来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是与历史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是与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宗旨相一致的,是指引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它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代青年学生也应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使自身拥有最大的用武之地,如何才能使人生最有意义,如何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来武装当代青年学生,使他们自觉担负起祖国和时代的重任,并在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更高的人生价值。

一、更有益于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特点

青年学生的特点是所处的时代塑造的,他们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他们在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转型中长大,他们讲平等、讲自主、讲团结、讲法律,他们在知识、观念、法治等意识方面均走在时代的前列。但他们是否也如一些社会舆论所评价的,是“叛逆的一代”、“拜金的一代”、“不和谐的一代”、“政治冷漠的一代”等,这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地、科学地去分析研究。

只有把青年学生放在时代发展的环境中来观察评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其思想特点,才能够正确地评价和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他们在自由、和谐、开放、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转型中蹒跚学步成长,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承受谋生、就业、创业的艰辛、风险和压力。因此,用时代发展的眼光看青年学生的成长阅历和发展趋势,他们具有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最新特点。他们注重自我感受,自我意识更强,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我观点,他们希望在平等交流中理解并接受真理,更愿意在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中发现并追求真知。他们在生活中追求自信、自立、自强,在行为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抉择、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在当今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要求民主的社会中,青年学生的政治需求愈加现实,经济需求愈加提升,文化需求愈加多样,社交需求愈加广泛,成功需求愈加强烈。当代青年学生的这些特点是符合社会现实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他们身上呈现出的这些新的特质,归根结底都是由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用社会发展的评判标准,去观察、研究、分析、评价他们,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们不断发展的思想特点。

二、有助于培养和发展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是社会的现实力量,他们本身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有融入现有秩序的强烈要求,他们独有的特点又造就了他们会时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他们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团队,是改变世界的催化剂,是建设未来的主力军。青年学生的双重地位决定了国家要重视青年学生、争取青年学生、培养和发展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首先,从年龄上看,他们的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充满理智和激情,他们敢于挑战现实,勇于大胆创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有着对人类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它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其次,从科学文化知识上看,青年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和改变社会的本领和能力。只有运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培养他们,他们才能在充满诱惑的社会现实中,坚定自我,更好地学习、运用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最后,从青年个体心理而言,青年具有开放性与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敏感性与可塑性,理想性和探索性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社会与集体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青年学生科学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只有利用青年学生的发展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青年,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有利于教育和指引青年学生

我们在肯定青年学生身上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缺点;在积极推行青年学生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限制。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局势的日益复杂,使得青年学生的缺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暴露。我们如果不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很可能使青年身上的特点优点变为弱点缺点,动力变为阻力,并最终使他们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对立面。

青年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但他们还没有全面地接触社会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浅薄,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还不深刻,还不能树立起科学的、牢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应的也就很难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些问题均突出表现在当代青年辨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强、心理失衡较严重等。另外青年学生容易头脑发热、感情用事,认识和分析问题易出现偏差,对错误思想和言论的辨别能力不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更趋于理想化和完美化,在一些涉及现实、比较具体的问题上则较为偏激;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比较强,容易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表现为自负,而一旦想法落空,则又会对自己产生否定和怀疑,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之后又容易沉迷于其他,玩物丧志,迷失了人生方向。可见,在与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的要求相比,当代青年学生还面临着种种诱惑,存在着种种不足,这都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他们。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的环境和条件也更易于暴露青年学生自身缺点。改革开放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和谐发展,也为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奠定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坚定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此进程中,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种宗教的信仰自由都使得青年学生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更直接地暴露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科学地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仅仅依赖自然、依赖社会,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到人类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而且还能够能动地认识、改造自我,从而实现主观能动与客观需求的和谐统一。总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使青年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通过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世界是你们的,又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当我们重新回顾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时,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历史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学生的发展决定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当代社会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体现,但青年学生的发展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导分不开。因此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是中国经济发展波涛中迅速前进的弄潮儿,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强烈的冲击波。故,我们一定要确保青年学生沿着科学的、和谐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来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如何看待和培养“80”后一代——从抗震救灾青年一代表现谈起[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张良驯.关于完善我国青年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田建国.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与成长教育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9-11-16.

[5]王绍霞.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1,(6).

[6]陈愈湛,任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8-20.

[7]廖小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15.

[8]陈虹,王永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9]李芬,风笑天.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05).

[10]郑洁,税伟.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内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论当代大学生理想缺失和信仰危机 篇4

摘要:理想信念和坚定信仰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核心,它们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理想与信仰,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或是庸俗空虚。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感到了理想和信仰缺失对我们的影响。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主义提出质疑,抛开理想信念,只注重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而不注重人生理想与信仰的确立。不过我觉得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理应应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仰。以下我就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出路。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缺失

信仰危机

对策探讨

一、理想和信仰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 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实 践的产物。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大 学生基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 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其精神动力。所以,理想信念是提供人生前进 的动力。同时,理想信念能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生正处于理想 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虽然大学生 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潮水般涌 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 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大学生在理相信念方面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丁在《神曲·天堂》中说:“信仰乃憧憬之物的实质,也是未见之物的见证,我认为这就是信仰的要旨。”作为人精神活动的核心,信仰唯一表征着人类的终 极关怀,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就大学生而言,社会生活具有偶然性,事事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生命变 换无常的心态,要想心理安定,必须有稳定心理的一剂良药,信仰就是稳定心理 的那剂良药,它能使人的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之服务。信仰为人生树立了价值目标,当人获得信仰时,人生就有了立命安心之所,信仰由于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而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对于大学生来说,信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 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源泉。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如何信仰,就如何存在,信仰就是存在”,可见信仰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二、当今大学生理想缺失和信仰危机的现状

1.理想信念模糊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 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 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如今很多学 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在校园内外经商、泡网吧玩游戏,男生 晚上通宵玩游戏,女生晚上看电视等等,到第二天上课时不能准时到 班,课堂上睡觉、逃课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不少的学生把个人的爱 情、家庭的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沉迷于恋爱,对象理想虚无缥 缈,无所追求,上大学就为了张文凭,浪费了大好的大学时光。有些 人视能赚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为理想信念,可见部分学生不清楚什么才 是理想信念,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2.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逐渐形成多元化思想观念,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时有表现。一部 分大学生抛弃远大理想抱负和追求,相反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 如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如何当更大的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金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免谈”,“没有钱万万 不能”,“唯利是图”等等。缺少了理想信念,变得世俗化,不断地追 求各种利益,纸醉金迷,他们以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成为了世俗的追名逐利者忘记了反思总结,缺少了人情味。

3.好高骛远,不能正确定位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规划,在大学前几 4 年中,认为大学还刚刚开始,没有必要考虑未来职业的问题,而到了 大四,对择业了解得又不多。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满怀 抱负,有着一腔热血,急切的想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有些学生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作为刚毕业的大 学生,没有任何的经验,却想要一步青云,高不成,低不就,此时便 造成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4.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 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 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 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加之高校内部生活学习,超过 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 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 们无法判断对错。更有人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 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 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 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安定起着重 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健全,从而给予社会 中的每一个个体以内在的自我约束。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发 生危机等不可忽视的倾性思想问题,若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 发展,影响到国家前途命运。

三、如何让当代大学生重塑理想和信仰

1.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信念。刚刚进入大学,很多同学会 因为大学的自由而放松了自己,大学没有高中那么的紧张,所以有些 同学开始睡懒觉,上课迟到等等,但大学也不是天堂,还会有压力,如果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影响,同样也会 对以后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只要从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其他人玩自己跟着玩,最后一无所获。应该树 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等等的信念。

2.弘扬奉献精神。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了半个社会,作为大学生不 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作为终极目标,而应该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个人 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还是看为社会付出了多少。在大学期间,每个 人都应该走出去做点义务劳动,帮助弱势群体,关心社会,献出自己 的一份爱心,这不仅是完善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更是理想信念的重要 组成部分。因此,学会互帮互助,在大学里我们会得到同学的欢迎,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得到别人的青睐。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 偏差,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的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自主择业与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 生的客观要求。但并不完全自由,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 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 现,同时要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在大学里打下坚实基。

4.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信仰,是文化的载体;信仰,也必须在适合它 的文化土壤中才能成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的信仰教育必须以道德 为基础。此外,中国传统道德中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 格的思想,也与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道德信仰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中国的信 仰教育必须坚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照搬,而是 批判性的吸收。此外,还需根据时代的变化,增加相应的道德内容,如公民道德教育、网路道德教育、就业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竞争与合作教育、职业教育等。

5.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坚持因材施教。与60 后、70 后大学生相 比,80、90 后的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为:①多为独生子。②伴随电脑、网络长大。③心理脆弱。④压力大。如就业、买房、结婚等。⑤过分关注自我。他们的这些 特点,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差,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又不常性。所有的这些,都要求在进行道德信仰教育体现构建时充分考虑到教 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6.坚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道德信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 一种道德情感体验、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道德 信仰教育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如营造一个公正的“道德氛围”,加强校 园道德氛围的营造,增加道德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不同角色的体验,提升大学 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及建立一个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等。

四、小结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就是明日国家事业的建设者,正确对待 大学生理想缺失和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理想和信仰的教育与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才能看到复兴的希望。

五、参考文献

【1】刘斌、潘利英.信仰:从虚幻走向现实〔J〕.伦理学,2003

【2】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 【3】周曙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对策探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 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4】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 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

【5】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

浅谈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篇5

一、信仰的概念:

百度对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二、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对于我自身而言,因为我本身的角色就是一名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所以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特性,心里,价值观等等是有一个大概的体会和认知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

有人评价我们这群人,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是躁动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飞速更新换代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快速、简单、方便、时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这样一种自我的思想形态在大学生们心里根生蒂固。

(配合情景表演)

三、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2、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3、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4、高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

5、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

四、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的措施:

形势发展越迅速,每个单位时间里发生的变化就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就更需要具有坚定信仰的人来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当然可以通过强化外部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但强化外部控制意味着增大社会压力,社会压力高则容易导致心理对抗,反而使社会控制能力降低。面对当前大学生在行为上的迷茫和混乱,在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当积极应对挑战,加强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关键是搞好理想信念教育。

(一)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强化信仰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在信仰方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各种报刊杂志甚至于电视电影都很少看到有关信仰方面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手段,净化舆论环境,恰如其分地宣传理想信仰。报刊杂志可以开辟专栏,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市场经济的现象,以正确的方法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教师不能顺应时代 发展,与时俱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并对此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还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环节,广泛运用 现代 化教育手段,如互联网,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的心理引导结合起来。理想信念会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改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既要靠思想教育,还要靠心理引导。总之,要循循善诱地搞好疏导,入情入理地进行教育,耐心细致地帮助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用 科学 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为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有助于高校思想 政治 工作者转变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是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大学生的需要。久而久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样就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和分裂。如果我们把握准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摆脱理想信念教育的被动状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不仅要研究受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而且还要研究其不接受心理。

(五)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来进行。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二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这一特点。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 规律 和教育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统一,要根据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信仰在于肯定灵魂。”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篇6

当前,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热情高涨,每年以十万计的人数递增。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与政治信仰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彰显,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纯正,而入党动机又直接呈显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由于部分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信仰不明确,表现出种种不正确,不成熟的入党动机。分析这些入党动机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矫正。是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最终确保党的纯洁和形象,确保党的事业真正后继有人的大事。

大学生中产生不成熟入党动机政治信仰不明确的原因其实也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因初涉政治生活的不成熟性,当代大学生入校时一般为18 岁左右。他们年纪轻,社会阅历浅,在中学阶段忙于升学拼搏,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根本宗旨理解不深,对社会思潮和社会不良现象缺乏政治鉴别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表现出一种初涉政治生活的不成熟性,这是产生不良入党动机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体制变革中的竞争压力影响。大学生就业体制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个人条件是否优越成为择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于是争相为个人形象镀金镶银。许多

用人单位把是否是党员干部作为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信号。学生党员干部往往被抢手的单位录用,并安排到重要岗位。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把入党作为目标,希望自己的政治面貌一栏能在大学毕业时填上“党员”二字。

(三)、社会转型中价值失衡的折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表现出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的矛盾性,价值观念的断裂和不连续,必然折射到当代大学生中。使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很容易滑向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痛恨以权谋私,自利自私,但又感到奉献精神苍白无力,处于一种“我奉献而他人不奉献就会吃亏的”困境。而倾向“功利化”的选择。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良影响。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价值定向上出现了偏差,忽视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子女价值观念功利化的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信仰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这个时段承载了大学生太多的内容, 它这被称为是具有潜力的时光。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自不待言, 大学行能否健康成长关系我国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大学生就是关键时期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 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 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 思想活跃, 自尊意识突出, 成才愿望强烈。当前, 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 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 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 用共产主义理想统一思想认识, 已是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 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历史和现实证明,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是崇高科学的信仰。

1.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淡漠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抬头。当代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漠的同时, 对功利主义的信仰却在不断的弥散, 这体现在大学生学习、交往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趋于实惠;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加强调社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条件,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价值, 在奉献和索取两者之间, 更加强调索取, 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理想问题上, 抬高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而淡化社会理想, 缺乏年轻人对国家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政治取向上, 表现出实用性, 他们主要以自我发展为始点来看待政治问题, 不少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向党组织靠拢以及参加各项团队活动当作一种实现个人利益和目的的手段。

2. 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背离与情感疏远。

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往往会忽视中国具体的发展阶段而盲目的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对比, 人们便发现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 再加上国内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下岗失业等现象的增多, 以及国外生活方式的诱惑, 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 从而动摇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又由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漏洞和不健全的地方, 致使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如有些领导干部索贿受贿, 贪赃舞弊, 卖官鬻爵, 钱权交易, 执法枉法, 弄虚作假, 漠视人民群众的意愿, 忽略人民群众的要求, 侵犯群众的利益等等。这些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根除,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疏远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情感。

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首先, 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视野开阔, 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 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 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 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将大道理讲透的同时, 将小道理讲深, 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 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 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当前, 由于信息更加公开, 传播更加快捷, 发泄情感的方式更加直白, 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容易捕捉, 思想脉搏也更加容易把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加强, 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提供了新的课题。

三、从学校、教师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指导

学校的管理机制、师资力量、人文底蕴都对学生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学校在发展过程上始终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实现人性化管理, 不能顾此失彼。老师、学生、学校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网。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 矛盾具有同一性, 又具有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与斗争与相互依存, 互为前提, 并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的对立面间之间又想到排斥,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但是矛盾的同一性与其斗争性是相互的联结的, 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 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由学校, 学生, 老师形成的矛盾网中,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学校与学生的矛盾.要解决学生与学校的矛盾一定要抓住主要的矛盾,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解决了学生是关系的问题, 学生才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老师才能安心的搞科研, 最后才能说到学校向最高水平发展.

学校的教育要知行统一, 已经不是一个新口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 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活动当中, 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马克思在这些实践中总结经验才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校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更要知行统一的精神,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列宁指出:从生物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际, 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认识思维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际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到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 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无穷, 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它不只是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综合, 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这种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 也不是直线的前进, 而是螺旋式曲折上升运动。所以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面对挫折不能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 而是要认真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面对成功不能骄傲自满, 固不自封, 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篇8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客观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民主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一些错误思潮也传播到学校,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少数辨别能力差、抵抗力弱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找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路径是当今时代的命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97-0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道:“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尤其是青少年。当代大学生是中国青少年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21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符合时代和国情的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首先,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现代化的后继力量和生力军。因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与否、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社会成员的奋斗。而只有使当代大学生保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健康成长,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其次,只有坚持并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当代全世界发展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从而保持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稳步发展。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领域经济危机不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恐怖袭击、地区战乱、官员腐败层出不穷,而且在人与自然发展中也面临着生存资源日益短缺、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科技发明异化等。如何科学正视以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社会与生态问题,并有效规避而使当代中国社会保持健康、快速、稳步发展,同样有赖于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生力军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有效结合。

再次,坚持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正确处理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问题的重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指导。尽管各种调研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显示的信仰比例并不完全一致,和其现实吻合度存在着差距,然而伴随当代世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个体自主意识的多元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出现逐年下降状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而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显而易见了。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形成原因

1.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缺乏立足现实的根基

大学生大部分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但不知道怎样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部分大学生,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事、行事不从现实出发,理想远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务实。如一些大学生成名心切,一进大学就想做个“官”,于是乎,把社会上那一套请客送礼的做派带到学校,在竞选演讲中不着边际地大谈自己的“施政”方案,可是一到实际中,则发现自己的方案是虚无的,在现实中完全行不通;还有的大学生,家境并不好,一心想着出国,崇洋媚外,认为只要能在国外镀金,身价就会倍增;还有的学生注重专业,不注重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当代部分大学生生活在马克思谈到的彼岸世界,而不是从现实出发的此岸世界,所以一回到现实世界,就感到苦闷、彷徨。

2.学而不深,空虚迷茫,缺乏远大人生抱负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是理想,一是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一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3]109-130然而当今部分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要么像前面谈到的理想空而大,要么没有理想。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未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思想上表现出对大学生活的严重不适,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总认为大学课堂没什么新的内容,甚至比高中课本上的知识更死板、更老套,于是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态度和目标不明确。特别是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心理焦虑,情绪低落,心无所依,志无所托,为了排解郁闷,一些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吧;一些大学生对高尚的东西视而不见,对低级趣味庸俗的东西迎合附和;有的沉迷于谈情说爱,沉迷于陪聊,校园周围常常被人们称为堕落街等等。马克思说: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上述部分大学生的不良倾向是受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所致。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同时,网络上的黄、赌、毒,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也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期、心理不成熟的阶段,免疫力低,有些大学生不自觉地就染上了社会上的不良病毒而不能自拔,从而失去自我。

3.缺乏社会责任感,政治弱化,人生错位

当代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小部分大学生十分冷漠和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日常生活中只关注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关注他人及社会的利益,认为社会和他人只不过是他实现目的的平台,缺乏社会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不择手段地索取。平时不关心政治,用自己的自我发展观看待政治,对政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表示出冷漠,一上政治课就逃课,有的即使到了课堂,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还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老掉牙的东西;还有的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只是为了就业和将来自己的政治前途,等等。

前面笔者也谈道:当今社会是多样、多变和竞争激烈的世界,其变化之快、之深、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各种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之际,竭力向中国民众输出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信仰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种负面影响伴随着我国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强力推进已呈逐步蔓延之势[4]。致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错误认识,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性,忽视信仰在社会中的价值功用,对个人在社会中碰到的不公平,一概归责于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无限放大,进而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大学生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在此信条下的行为表现严重背离了国家、社会、人民和家人对他的期待。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路径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1]党的报告对青年寄予了厚望,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实现。因此,只有找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才能达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立足现实进行信仰教育,将外化的理论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

现阶段,我们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上谈道:中国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理想。这就告知我们理想与现实的结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道:“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5]13因此,在信仰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鲜活的、真实的案例告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条道路开始是布满荆棘的,是无数先烈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贞,抛头颅、洒热血,逐步开辟出来的,从而使他们以社会主义精神的境界观察和审视自己所属的这个世界和时代,将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主体利益多元化的复兴之路上,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现实的利益诉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6]103当代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自的家庭境况不一,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寻求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作为学校,在学生各项利益方面要做到公正而合理,让每个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他们从这些感受中领悟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2.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向当代大学生输入马克思主义的精、气、神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目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好的,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给他们一片清新的空间。为此,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是国家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7]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维护社会公平,给每个大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平台,让每个大学生在社会上都有出彩的机会;二是高校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理论塑造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院长在《大学使命与文化强国》一文中提出,“以正确的价值观为灵魂,统摄和引导大学的各项使命。”[8]他针对当前大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本真的价值:“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造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之才,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探索世界并创造出满足人民和社会需求的思想成果或精神食粮,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8]概而言之,大学是培养国家、民族卓越人才的宝地,这块宝地要拒绝平庸保持光洁,拒绝浮躁、浮夸,保持真实丰厚,并守护宁静与清贫。三是家庭环境是和睦和谐的。家是人生的港湾,家庭在给予爱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给予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父母要正身律己,建立学习型家庭,营造健康的文化娱乐家庭生活,树立尊老爱幼、邻里关爱的道德品质,树立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高雅的交往作风,以自己的行为为表率,引导已经迈入大学的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3.以马克思主义职业观、幸福观为指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它的闪光的思想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有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9]458在该文中,他分析了选择职业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指出职业选择的标准就是责任和目标。少年马克思这种在人生探索中对理想职业和幸福的向往对我们指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幸福观很有价值。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是社会的担当者,一定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幸福观,以心系天下的情怀,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记得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学生毕业典礼上谈道: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困中。大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将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历史责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以社会精英的境界观察和审视自己所属的这个世界和时代,形成和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历史责任。”[10]

总之,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高校要以责任担当的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勇于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G]//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辑.沈阳:辽宁党刊集团,2013.

[2]杨欣艳,范晓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2,(3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徐俊,刘魁.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现实依据与实施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习近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EB/OL].[2013-02-24],www.gov.cn/ldhd/2013-02/24/content_2338937.htm.

[8]郝立新.大学使命与文化强国[N].光明日报,2012-12-26(1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徐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五大功能[N].光明日报,2011-02-23(16).

[11]华罗庚诗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12]丁祥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今日南国,2009,(6).

[1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14]托福阅读:奥巴马就职演说译文第二版本[EB/OL].2013-01-25,edu.sina.com.cn/yyks/[2013-01-25]/1452370080.shtml.

[15]谭培文.马克思《波拿马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毛泽东与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上一篇:幼儿园保育员自查自纠下一篇:收费站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