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青年马克思电影有感

2024-09-25

观青年马克思电影有感(通用12篇)

观青年马克思电影有感 篇1

观《不朽的马克思》有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学生实现了在家上课的梦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余,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抽了一点时间观看了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设置的电视文献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该片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讲述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主创团队在国外大量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档案、文献资料,并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应该、俄罗斯等地实地拍摄,力求真实地反映马克思成长、生活、研究理论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观看该片后,感受颇多。

本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创立、形成、转变、成熟的构建过程为主要线索,沿着马克思的人生足迹,实地拍摄马克思工作、生活的实地,以及手稿文献等珍贵文物,真实反映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刻画马克思的性格、形象,讲述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体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通过马克思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期等成长历程,构建马克思思想轨迹。他中学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从此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并肩战斗。下集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31岁的马克思流亡到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靠典当和赊账以及恩格斯的资助度日,他的四个孩子先后夭折。但马克思没有向苦难的生活低头,他依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研读了大量著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

节目形象展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奥妙所在。

影片制作精良,风格大气,全方位,多层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部生动、鲜活、好看、大众化的作品,没有用演员情景再现,而是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氛围,引领观众走进马克思时代。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制作的五个短视频先声夺人,《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片头诞生记》《风雨同舟荣与共,有一种友谊叫马恩》《屡经磨难,真理路上步履不停》《马克思与燕妮,让人动容的爱情》《不朽的马克思》等,有的运用了H5技术,都产生10万+以上的巨大影响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不久的将来要开始读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了,但不急于开始读,先把手头的几本书先读几遍,争取最大程度领悟其精髓,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阅读。我这么多年以来啊,读书确实着急了。高中之前,升学压力大,除应试内容外,书看得很少。上大学之后,急功近利,曾扬言大学要看600多本书,最后因为目标太不切实际,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索性放弃,加之那时也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到目前也没看多少书。

分析我自大学以来的读书态度,读书意识是有的,但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也没学会看书。看完《不朽的马克思》,另外一点深切的感受是,能读书非常重要,马克思把自己称之为“读书的机器”,他在大英图书馆十年如一日地读书,临终之前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在读书。他的看书能力太强了,也特别会做读书笔记。我想,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他对书中观点的看法,很多也是摘抄,这是必然的。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多博士也没有掌握这个能力。我常在想,我什么时候学会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走上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了,否则,永远都徘徊在成功的外围圈。对于读书能力,我倒是一点不担忧,我现在才21岁,哪怕是打碎了重新培养,时间也是充足的。和很多人比,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晚了。很多人到了36、46、56岁也没掌握这个能力,我何惧之有。

看完老师推荐的这部文献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由衷的感受到这部纪录片的底子的浑厚,不仅逻辑严密,思想性强,画面品质高,艺术感染力强,还很好地用电视化手段呈现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完美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特别是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形象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扛鼎作品。

观青年马克思电影有感 篇2

一、《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条件

妇女解放是《新青年》创刊的目的之一[1],也一直是《新青年》关注的主题之一,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将妇女解放推向了舆论的高潮。但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开始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种转变源于理论和实践双重条件。

1.理论条件。《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人认识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开始出现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19年5月,《晨报》发表了陈博贤翻译的日本学者河上肇的文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该文影响很大,是当时知识分子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本。之后,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刊物越来越多,除了《晨报》《新青年》,许多报刊杂志都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如《民报》《向导》《东方杂志》等。不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如孙中山宣传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者也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刘师培、何震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人们言必称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为《新青年》关注妇女的角度转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当知识分子选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时,会自觉地用这种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妇女问题。

自由主义妇女观发展的瓶颈决定了妇女解放需要新的理论。妇女解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是在维新运动中,提倡有别于传统的贤妻良母观:有知识、有能力的女子更贤良。很快新文化运动的民主自由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新青年》的妇女解放,并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妇女解放的舆论高潮。新的贞操观和婚姻观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脱离家庭的妇女如何生存,劳动妇女如何解放。自由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旧社会的妇女问题。

2.实践条件。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问题真正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是在维新运动中,但维新派提倡的妇女解放是为了让妇女更好地为人妻为人母,并不是为了妇女自身的解放。女学的兴起让一批女性知识分子成长起来,她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事业,如秋瑾、唐群英等,女性知识分子自我解放的意识开始觉醒。针对袁世凯上台后在妇女问题中的倒行逆施,正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给予了猛烈的批判,并积极倡导新的贞操观和新女性,娜拉成为妇女解放的代名词。许多进步青年离家出走,但离家的妇女却无法独立生存。同时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包括女工)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无产阶级妇女,她们的权益不同于精英妇女,新的妇女群体的崛起决定了需要新的妇女解放理论。

二、《新青年》中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1919年2月,李大钊就开始关注劳动妇女,他的《战后之妇人问题》是《新青年》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文章。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新青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文章越来越多。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解读,笔者将《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成两个阶段,第7—9卷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阶段,主要宣传苏俄的妇女解放状况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第10—11卷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践初步结合的阶段,主要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融入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中。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阶段。俄国的十月革命震惊了整个世界,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五四运动后,《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1920年,《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第8卷1号《新青年》开辟了专栏俄罗斯研究。《新青年》表明了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同时对妇女的研究也转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主要从苏俄妇女解放情况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介绍、中国劳动妇女状况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苏俄妇女解放状况的介绍。介绍了苏俄的妇女儿童所受到的保护,以及妇女的婚姻和劳动自由,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妇女的美好生活。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介绍。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妇女观,他们的理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第三,中国劳动妇女状况介绍。苏俄的妇女解放让人羡慕,我们的无产阶级妇女又是怎样的状况。《新青年》开辟过专刊“劳动者号”,调查各地工人(包括女工)状况,讨论女工的状况和待遇。

《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继承和发展原有妇女观的基础上亦有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转变。第一,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到妇女受压迫的历史和经济原因。李大钊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和陈独秀针的《男系制与遗产制》,均从唯物史的角度出发,指出妇女比男性地位低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今天妇女得以解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自由主义妇女观都重视妇女的经济解放,但两者对经济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经济具有决定性地位,不管是从男女平等走向不平等,还是从男女不平等走向平等,经济都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由主义妇女观并不认为经济具有决定性地位,他们更看重父权制的影响,他们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是男性的统治,解决的方法就是推翻男性的统治。中国的妇女解放是在近代国家救亡的主题下产生的,妇女解放是男子提出的,他们认为妇女解放是有利于国家独立富强的,男子并不是妇女的敌人。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更符合中国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第二,对妇女进行阶级划分。首先,关注劳动妇女。《新青年》早期妇女观关注的基本是妇女的教育和婚姻以及参政的权利,这是社会精英妇女的专利。转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后,关注点转向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妇女和劳动妇女,这是妇女解放对象的改变。李大钊认为有产阶级的妇女和无产阶级的妇女利益是不一致的[2]。其次,主张无产阶级男女的联合。施存统提出“必须一切第四阶级人们都团结起来,实行无妥协的阶级斗争,第四阶级才能解放”[3]。这是非常明确的阶级观,所有无产阶级(无论男女)的利益都是相通的,妇女解放斗争首先应该是阶级斗争。第三,社会主义才能救妇女。施存统提出妇女解放与人类的解放任务是同步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都平等了,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3]。对社会主义才能保证真正的妇女解放源于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因此妇女真正要解放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推翻私有制,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陈独秀也认为不改变社会,妇女就无法真正摆脱奴隶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初步结合时期。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党的机关刊物,纯粹的政治性期刊,关于9卷后的《新青年》存在一些争议。笔者认为9卷后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延续,不能因为思想转变就否定其存在价值。《新青年》这一时期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相对较少,我们可以根据有限的内容结合当时党的相关文件分析这一阶段的妇女解放思想的特点。第一,认识到妇女解放的现实任务。此时的共产党已经认识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是国民革命[5]。党成立后一直非常重视妇女解放运动,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标志。它明确了当前妇女运动最主要的任务:维护妇女权益和打破封建枷锁的束缚。该任务明确了妇女当前现实任务,并与中国国民革命的反封建性质结合起来。第二,主张妇女的共同利益。在马克思妇女观宣传阶段,《新青年》将有产阶级妇女和无产阶级妇女的利益区分开,主张阶级联合。但认清中国国民革命的性质后,瞿秋白主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应该联和起来,反对封建社会。妇女(无论有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更应该联合起立反抗封建社会。第三,认识到中国妇女的革命性。列宁很早就认识到东方妇女的反抗性,提出她们有更强的革命性[6]。中国妇女作为东方妇女,遭受的痛苦更是多重的,外国列强的欺凌,封建礼教的迫害,资本主义的压榨和父权制的压迫。超强的压迫,决定了她们超强的反抗可能性,也会有更大的革命热情和意识。因此发动中国的妇女运动一直是党的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妇女也在一次又一次参与到国家革命和改革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评价

今天我们不难发现《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过于美化苏俄的妇女解放;第二,没有完全认识生产力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第三,将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完全等同起来,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存在妇女问题。纵然《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否认他对中国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

第一,《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突破了自由主义妇女观的精英理论,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上。前文提到,李大钊、田汉、李汉俊、施存统等共产党人都认识到了劳动妇女解放与有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区别。在《新青年》的大力宣传下,劳动妇女成为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认为到妇女运动的主体就是劳动妇女,并主张知识女性到劳动妇女中去。扩大了妇女解放的范围,改变了妇女解放的主体,这是对精英妇女解放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二,《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利于妇女阶级意识的形成。阶级的观念不仅发现了无产阶级,更发现了无产阶级妇女。李大钊等区分了无产阶级妇女和有产阶级妇女,这种区分有利于无产阶级妇女认识自己特殊的利益,认识到她们的利益不同于有产阶级的利益。李汉俊等指出了整个无产阶级(无论男女)的利益是一致性。陈独秀等提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妇女的利益才能保证。这些观点促进了无产阶级妇女阶级意识的产生:无产阶级妇女的利益不同于有产阶级妇女,整个无产阶级(无论男女)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保证无产阶级妇女的解放。阶级意识的产生为党发动妇女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新青年》的马克思妇女观促成了妇女命运和国家命运的结合。《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后,做出的科学选择。近代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是每个先进的中国人的向往。在这种背景下的妇女解放也将国家救亡作为运动主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将这两个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妇女解放置于社会解放的框架中,反映了国家独立富强的需求,也反映了妇女追求平等的需求。将妇女解放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历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批进步女青年投身革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妇女的贡献。建国后的大批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浪潮中,妇女更是顶起半边天。

第四,《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探索妇女解放道路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需求。但他毕竟是舶来品,需要与中国的现实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新青年》对国民革命的探讨、无产阶级妇女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以及党的妇女政策,都反映了早期的共产党人在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融入中国的现实中。《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上的努力,对党在以后革命和建设中发动妇女运动,争取妇女为革命和建设做贡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青年》关注最久的话题之一就是妇女解放,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引领了妇女解放思想的舆论导向。经历了贞操问题和易卜生主义的舆论高潮后,《新青年》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缘于自由主义妇女观的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工人阶级妇女的崛起。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将《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解成理论宣传阶段和与中国现实相结合阶段。通过两个阶段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影响。

关键词: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劳动妇女,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独秀.“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青年杂志》创刊词,1915-9-15.

[2]李大钊.“两种阶级(无产阶级妇女和有产阶级妇女)的利害,根本不同:两种阶级的要求,全然相异。”《战后之妇人问题》,《新青年》第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3]施存统.《第四阶级解放呢?全人类解放呢?》,《新青年》第9卷5号,1921-9-1.

[4]施存统.《第四阶级解放呢?全人类解放呢?》,《新青年》第9卷5号,1921-9-1.

[5]瞿秋白在《新青年》11卷2号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在目前只集中各阶级的革命势力国民革命之一个焦点上,以期消灭当前之大敌——帝国主义与军阀。”

当代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青年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75-03

一、青年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自小成长在素有忧国忧民、躬行实践优良遗风的湖湘大地上,巨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着青年毛泽东从书斋求学走向现实斗争,一步步地完成了他的思想转变,最后趋归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曾说过,“凡吾思想所及者,吾皆有实行之义务”,湖湘学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他们认为,人生现实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理想和实践的统一。受此影响,毛泽东价值观中的实践特征是“实践至善”。要至善,必实践。要实践,必深入社会。

再美好的人生理想,再动听的主义学说,如果不去实践,或者无法实践,在青年毛泽东这里是必然要被抛弃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是任何一种科学的思想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青年毛泽东面对异彩纷呈的各种主义、学说,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因此,毛泽东实践了一大批救国图强的武装斗争,湖南自治运动和驱张运动强调的是“人民自治”,反对谭延恺的“湘人治湘”主张的是“湘人自治”,但这些运动都失败了。

实践的失败,事实的教训,使他认识到紧靠和平的群众运动,是不可能使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自动让出手中的权力的。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严重受挫后,分析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带领部队沿湘赣边界南下。起义部队于10月间到达井冈山地区,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具有探索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重要意义:第一,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为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结合,并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第三,在实践上,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对外受帝国主义的操纵,没有民族独立;对内受反动势力的压迫,没有民主权利,处于这样重重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必须拿起枪杆子,建立和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地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舍此别无他途。“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不放松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努力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行动的方针。毛泽东十分注意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修正或充实原有的想法,他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反复强调:“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日益地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成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中国革命的一些问题上,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观点,他提出的主张、方法和政策,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相符合的,并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他坚决反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割裂开来的做法,多次强调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在这里,他既肯定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是比理论更为基础的东西,他经常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在他看来,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在它能够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是这个原因,毛泽东学了理论以后,他并不像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一样用“本本”来套中国革命和建设无限丰富的实践,相反,他以自己所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够自觉地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显示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又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作用的积极体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反复实践进行比较和总结,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治政实践、治国安邦思维的经验总结。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并对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承担历史使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抓住当代青年这个关键的成长成才阶段,因势利导,积极灌输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成果,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提高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水平,加深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的重要契机,具有树立当代青年崇高追求、远大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当代青年,必须走出书斋,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首先,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做到不偏“左”,也不偏“右”。

其次,培养具有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实现当代青年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正能量升华。是当代青年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完美体现。

再次,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年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是当代青年自身成长成才,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努力奋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境界和时代使命。

五、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青年的途径

1.党组织与团中央的培养

从历史经验来看,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当代青年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接受科学理论的感召和指导,努力做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要思想的开路先锋。夯实基础,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出一条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团中央作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关,承担培养以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2008年6月,团中央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对引导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指导意义。《纲要》指出,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了解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

2.高校积极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途径,高等院校承担着传播和引导青年学生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责任。高校要积极以创新的思维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教育,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通过意志锻炼,使大学生应从各自所学的专业出发,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形成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还要适应科技高速发展以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3.当代青年在实践中做“智本家”和“奉献者”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要求当代青年能做“智本家”,努力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1年暑假期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成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关于无锡打造低碳生态城的调研”,团队围绕“低碳行千里,环保进万家”的主题,以切实提升基层广大民众低碳环保意识,促使民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构建无锡建设低碳生态城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目标,充分运用新媒体力量,还引入新浪微博大屏幕直播,大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调研、下乡和走访活动。解决了部分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问题。

加强社会志愿活动,二是要求当代青年做“奉献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仅2003年6月的一次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报名参加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学生中就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17人、本科生251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生投身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们表示,要向老一辈西部创业者学习,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里立.青年毛泽东趋归马克思主义的路径探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钱永祥.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培养[J].青年探索,1991,(5).

[3]杨勇,张军.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实现的塑造[J].改革与开放,2012,(6).

青年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篇4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观《青年医生》有感 篇5

最近一直在追青年医生,片中讲的是几个青年医生在行医道路上追求梦想与成长的故事。虽然这部电视剧被诟病植入广告过多,被吐槽不够专业。但片中着实描绘了当下社会医患关系,社会问题,尤其有很多故事情节中展现了疾病中的爱情。

美凤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吴雨生离婚一人去了北京,时运不济,生活的不好又得了白血病,吴雨生为了不阻碍美凤的梦想追随到了北京,只是默默关注,不敢联系。直到最后,美凤重病想见雨生最后一面,吴雨生却出了车祸,最后两人都带着遗憾和百感交集的心情离开。人生何必太执着,有些时候,过分的执着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好,倘若美凤没有执着于她的梦想,她和雨生的生活可能不会如此困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惋惜。

吕薇,是得了胃癌一期的小女孩,吕薇的父母早年离婚又各自结婚,多年不联系了。她的男友冯磊开了个小公司,虽然挣点钱,但是很辛苦。住院期间,冯磊对吕薇照顾的无微不至,在和程俊闲聊中,吕薇告诉他,她和男友只谈了四个月,程俊问冯磊他万一以后和吕薇分手了,这钱不是白付出了吗?冯磊的回答,相信感动的不止我一个,他说即便以后分开了,那么自己也是真挚的爱过,爱是不能计较付出多少的。

之后,冯磊突然失踪了,电话也打不通,吕薇觉得他可能走了,于是决定放弃治疗。在医生的劝说下,吕薇同意再等一天,而就在这时,冯磊抱着一大盒子钱出现在医院,吕薇跑了过去,钱撒了一地,是那种零散的钱。这大概就是真爱吧。爱是不计回报的真心付出,是在疾病过程中不离不弃,是即使失去也会有的.勇敢和笃定。

姚笛饰演的白血病患者夏可欣,结婚前几周白血病复发,未婚夫得知后无法接受而选择消失。夏可欣是一个善良真诚的女孩,她对每个追她的人都说了自己曾得过白血病,并且都有可能复发,她的未婚夫当时并没有因此离开她。人可能都是这样,耳朵听到的和实际发生的还是不一样。

没有人清楚自己的承受力是多少,是更爱自己还是更爱他人。两个人最后是相守一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是每个人的权利,你爱她,可以选择和白血病复发活不了多久的她在一起度过最后的人生,你爱她,但你更爱自己,你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最后选择保护自己,这可能就是人生。它给了你无数个选择,如何选择还是看自己。

在疾病中,有些人勇敢爱了,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后悔,有些人却失踪了,他们无法面对患病的爱人而选择离开,有些人因为得知自己生病而不愿联系对方,也有些人因为时间不多而选择了在一起。生活是残酷的,你不知道疾病什么时候会敲开你的门,不知道何时它会如暴风咒语般降临,击溃你的防线,带走你的生命。

疾病比金钱更好的充当了爱的试金石,金钱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而疾病带走的健康可能一去不复返。生活里,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疾病而烦恼,有人需要定期出入医院做定期检查,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要不了孩子,有人需要终身护理终身服药。

观电影《白牙》有感 篇6

与狼共处

——观电影《白牙》有感 电影《白牙》是根据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雪地黄金犬》改编的,讲述了淘金人杰克和有一半狗血统的狼的故事。

其实电影的前半部分并未叙述杰克和幼狼白牙有多少交集,但仅仅是小河边他俩的对视,我便知道杰克和幼狼还会再相遇。命运多舛的白牙是狗和狼的混血种,幼年时便失去母亲的庇护,受到同类的冷落,只能独自在冰天雪地的荒野里觅食,后不慎落入猎人的圈套,从此进入人类的世界。在动物世界里虽受到冷落却仍是自由之身,被捕后的白牙不仅倍受人类饲养的动物的排挤,连那点可怜的自由也被剥夺了,整天帮猎人运东西,做苦力,正如猎人对杰克说得那样:现在我就是它的上帝,主宰者。

长大的白牙再次和杰克相遇,面对杰克的热情虽然表现得很冷漠,但仍然帮遇险的杰克打跑了狗熊。这时的白牙是孤独的,主人只当它是运输工具,也没有伙伴,但只要自己没有受到生命的威胁时,它的狼的野性是不会露出来的,也不会伤人。后来白牙又落入三个赌徒的手中,成为他们赌博赚钱的工具,此时的白牙不参与比赛时便生活在铁笼中,不听从命令还要遭受赌徒的棍棒“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白牙的野性完全暴露出来,对所有的人都心存戒备,充满仇恨。在一次搏斗中被对手咬得奄奄一息的白牙被路过的杰克救起,在杰克的精心护理下,白牙又变得生龙活虎,但仍对杰克和他的同伴Alax心存戒备,同伴Alax对杰克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狼终究是充满野性的凶猛动物,无论怎样友好的的对待它,都不会驯服的。然而有一天,白狼却克服了野性成为杰克的忠实伙伴、助手,在矿洞塌陷时再一次的救了杰克,白牙整天追随着杰克,形影不离,同伴Alax笑话杰克:它是把你当狼了。其实我觉得白牙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不是它把他当狼,而是杰克把它当人,当朋友一样平等的对待,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用对待朋友那样的真诚对待白牙,感化了白牙。

观青年马克思电影有感 篇7

关键词:《罗拉快跑》,电影,现实

《罗拉快跑》是导演汤姆·提克威拍摄于1998年的一部无论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都特别成功的电影。电影通过一个突发事件,二十分钟不解决问题就必死的三种结构表现方式,激发了我们对电影本身以及电影之外关于人、时间、社会、爱情、世界的多重思考。三种模式, 三种过程,三种结局的组合颠覆了其他经典电影中的“宏大叙事”。类似的组合结构还有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以及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然而《罗生门》是通过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述来完成叙事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扭曲事情的本来面目,使得他们之间的叙事矛盾重重,混淆了事情的本来面目。《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罗拉快跑》叙事组合相似,都是同一叙事者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罗拉快跑》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后一种叙事组合没有否定前一种,而是另一种故事的再一次进行。

影片对快节奏和紧张氛围的营造,尤为突出。钟表这一道具,在影片中,对于快节奏和紧张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例如时间隧道的大钟、超市外面的挂钟、沿途街道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时声,突出了紧张的时间氛围。时间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掌握着人类的命运,在瞬间更替的时间里,隐伏着个人命运变化的契机。影片中二十分钟的时间限制也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二十分钟,给爱情增加了难以抗衡的压力,决定着爱情和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影片还用快节奏的音乐贯穿于罗拉的奔跑之中, 既渲染了气氛,又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刺激。与此不同的是,在罗拉赌博得到钱奔跑时,影片采用了一个女生抒情的歌声。歌声不仅表现了罗拉当时喜悦的心情, 还有力地烘托了罗拉后来身亡的巨大悲哀。

这部拍摄于1998年的电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因为它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映。首先,影片的快节奏与今天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合拍,使我们产生了共鸣。其次,影片的主题和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不谋而合。影片的主题,有人说是对爱情的追逐,有人说是对爱情的拯救,而笔者认为,是对命运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无法把握。导演通过同一事件三种结局的处理,力图表现人类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和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的真实心态。梦想与现实之间,生命有多种可能性,但这些可能往往是我们不能够自己选择的,导演用电影语言展示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虽然现实中,我们无法尝试另一种可能,但电影给了我们一次小小的满足。影片中罗拉的大声尖叫惊天动地,场景中的玻璃因此而破碎。她的尖叫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反抗,就像有的人在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无奈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有微笑了。电影带给我们更多地是对自身欲望的察觉和对某种不满的宣泄。

一部电影,一个电脑游戏,一场现实人生。“罗拉”一名,来自电脑游戏,一个闯关游戏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了更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很喜欢玩相类似的闯关游戏。以及我们的游戏心理。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游戏呢。但与游戏不同的是,我们缺少重新开始的机会。所以,人们对电影“真实”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对于生活在现在进行时的我们,无论是影片中的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不可能的,不真实地。其实电影终归是电影,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罗拉快跑》的制作者也许根本不屑于像往常的电影那样, 去表现某些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的“小真实”,他要表现得是当今世界整个人类的整体感受,他要表现人类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世界的茫然和无法把握的心态的“大真实”。不拘泥于事件本身的发生与否,表现人类共同的感受,通过变形扭曲表现“真实”,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真实”,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影片对色彩的运用也别具特色。影片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看过影片的人,都会对罗拉那满头红发有着深刻地印象。红色不仅对女主角有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还暗含一定的特殊用意,例如,红色代表爱情,也代表着危机和不稳定等。

观电影《网》有感 篇8

今天,我们观看了电影《网》,网络奇缘作文。这是一部反映现代青少年学生与网吧之间关系的影片。看完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这部影片主要写了一位高中生肖冰是个玩电脑游戏的高手,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去网吧。一次,他的妈妈因车祸死了,他非常忏悔。于是,他下定决心不再玩电脑游戏了。这时,有一个“仙境RO传说”的`电脑游戏比赛,网吧老板为了赚钱,让肖冰参加。经过朋友们一次次的请求,肖冰盛情难却,只好参加了这个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可回家后,肖冰看到的却是爸爸把电脑砸了,肖冰一怒之下离开了家门。吴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和肖冰的爸爸讲了许多关于教育孩子的理念。经过交谈,爸爸原谅了肖冰。后来,学校开了一个电脑班,想让好的同学们来创作自己国家的网络游戏。

电影《网》里主人公肖冰的班主任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弱,为什么我们不能为祖国作贡献呢?……让我们一起来为创作自己祖国的电脑网络游戏而努力吧!”是啊,在网上的电脑游戏都是外国的技术人员所研制的,而没有一个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作文《网络奇缘作文》。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创造财富,决不能让有创造能力的志士流失。

通过《网》这部片子,我不由地想起了在前几个星期,我的邻居才12岁,因为家里没有电脑,他就每天到网吧去玩电脑游戏,玩着玩着,不知什么时候迷上了游戏机。一个雨日,他放学不回家,家长在家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后来他淋得像落汤鸡似地回家。“妈妈,给我50块钱。”“干什么?”“我打游戏机钱不够,那个机主叔叔把我的书包押在那儿了。”“没有钱,书包不要了!”听了妈妈的话他大声哭了。心软的妈妈见儿子哭了,就把钱给了儿子,书包赎了回来。妈妈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你扔掉的是爸爸妈妈的血汗钱,浪费的是你自己的宝贵时间。”但是没能收回他掉进游戏机里的童心,因为太爱玩,太要玩,已经走火入魔,成绩一天天下降,父母焦灼地看着他虚度光阴,苦苦等待他翻然悔悟,但他执迷不悟,越走越远,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观电影雷锋有感 篇9

假期,我被一部电影吸引住了,这部电影叫《雷锋》。我是被雷锋那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 日记

雷锋一生勤俭节约。乔大山帮队友们洗衣服时,把雷锋的袜子藏了起来,雷锋见袜子没了,便问乔大山:“我的.袜子呢?”乔大山说:“你的袜子上打满了补丁,不怕咯脚吗?”“不怕,习惯了!还给我袜子!”雷锋大声说。乔大山又说:“你难道不怕难看?”雷锋说:“军人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又不是给别人看的,打了补丁的袜子还能穿呢!”

更可贵的是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那天,雷锋病了,但是,他还披着向秋生的军衣去帮助建筑工地的工人们推小车。推完小车后,天下起了雨。雷锋在经过火车站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妇女,她还带着一个孩子。雷锋见了二话不说,立即抱起孩子,问清了这位妇女的地址后,便不辞千辛万苦把妇女送回了家。妇女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却说:“我叫解放军。”她还想留住雷锋,可一眨眼,雷锋就已无影无踪了。

观电影《鬼乡》有感 篇10

“我们不应该羞愧,应该羞愧反省的是那些否认历史,拒绝反省的人”

最近,一部名为《鬼乡》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在韩国热映。首映一个多月以来,已经吸引超过355万人次观影,牢牢占据热度榜首位。牢记痛苦而屈辱的历史,让“奶奶”们回家,成为很多观众的心声。

影片是根据韩国慰安妇受害者证言而创作的,剧情不仅是她们痛苦经历的集中呈现,也包括战后的相关女权运动。据导演赵正莱介绍:当年遇难的慰安妇受害者很多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召唤她们魂归故里。在韩文中,“鬼”和“归”发音相同,因此鬼乡也就是归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后幸存的慰安妇承受了两种痛苦。除了日本右翼对历史真相的长期污蔑和掩盖,还有社会的歧视和疏远。特别是在亚洲,慰安妇一词成为加害者刻意抹杀的禁忌,甚至受害者自身也不愿提及。亚洲国家的很多慰安妇不为家庭所容,或隐姓埋名,或在冷眼歧视中度过余生。

韩国的转折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日本首相访韩为契机,在韩国民间团体的努力动员下,金学顺老人公开作为人证,控诉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暴行。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之下,慰安妇受害者仍然遭遇了歧视和不理解,但觉醒的老人们坚持为女性权益而奋斗。从1992年开始,以慰安妇受害者为代表的民间团体,每周三在日本驻韩使馆前抗议,持续至今;身体较好的老人奔波于世界各国,以证人的身份粉碎日本政客的谎言;含恨离世的老人把财产全数捐献社会,成立基金帮助其他国家受到战争摧残的女性。

这些努力,推动了韩国社会从羞于启齿转向自责和接纳。政府根据相关法律,对健在的老人从住所、医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援助;建立网络历史资料馆,介绍慰安妇被强征的过程和遭遇,并呼吁恢复受害者的名誉,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各地建立慰安妇受害者博物馆和纪念馆,把受害者集中居住的分享之家作为中小学生的活动基地。围绕慰安妇问题的艺术作品也受到关注,就如《鬼乡》,几乎未做商业宣传,完全是在观众口口相传下,从最开始的20块银幕,逐步扩映至700块银幕。

赵正莱深刻地指出:慰安妇问题并非一日就能解决,是非常普遍的女性人权问题。受害者自身的勇气是改变社会偏见和揭露战争罪行的起点。国内一则电视新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离世的山西慰安妇受害者,她的后人只愿意背对镜头讲述母亲的不幸。而在这个层面,处境最为凄惨的.实际是日本的慰安妇受害者,在日本政府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很多人至今仍视她们为操皮肉生意的女人。唯一敢于讲述自身遭遇的受害者城田铃子,甚至直到临终都不敢使用真名。

观立体电影有感 篇11

“这立体电影到底是怎样的呢?又有多少人去看呢?有多刺激呢?”怀着种种好奇,我们一家人起了个大早,来到峨眉电影院观看立体电影。

来到电影院,院坝外已站满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终于等到开门了,工作人员站在检票处忙碌地检票,观众们慢慢地挨进电影院。我们找了个适中的位置坐下,戴上工作人员发给的观看立体电影的眼镜。坐在柔软的椅子上,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影剧院内,左右两边各挂着八个大红灯笼,剧院的整个布置和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两位叔叔搬来了两台放映机,并熟练地进行试调,不一会儿,屏幕上就出现了动画,电影开始了。

屏幕上,一条黄色的小鱼摆动着身子,摇动着尾巴游了过来,我惊奇地发现它游在空中,而我们却在海底。顿时,周围的人不知不觉地惊叫了起来,胆大的急忙伸手去抓,胆小的连忙侧身躲让。不时发出“啊…”的叫声。画面一个接一个变换着,人们的情绪也随着起伏。不一会儿,海底游出了几只海豚,它们以优雅的姿态游玩着,一道道游痕划出一串串晶莹透亮的气泡,这些水泡有助成了一个北京2008奥运标志。

突然,屏幕上什么也没有了,就在人们惊愕之余,屏幕上又出现了“深海探秘”几个字。哦,正片才开始,随着镜头的画面,我们仿佛在海底漂浮着,时时刻刻都有危险。一路上,我们遇到了食人鱼、飞鱼、奇鱼、水蛇、蛇王等等,虽然它出现在屏幕上,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身临其境一般,不是要把你撞着了,就是要把你吃了,十分的刺激和新鲜。就在蛇王攻击我时,我不知怎的弄掉了眼镜,眼前真切的画面立刻消失,我又戴上眼镜,逼真的画面又出现了。我反复试了几次,感觉怪怪的,手中的眼镜竟如此神奇!

接着,我们又继续观看了蝎子王和飞天梦,影院里尖叫声一阵又一阵。

观电影《杨善洲》有感 篇12

今天晚上系党支部再一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老革命影片,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杨善洲老书记先进事迹,耳濡目染,感触颇深。杨善洲同志1953年入党,1988年4月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觉得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要保持创新锐气。

总之,杨善洲老书记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身体力行“俯首甘为孺子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做好事业必须先做好人,必须端正心态,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我更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随时谨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在自己的位置上作出自己的成绩。

软件工程系

11级CSDN-java班

上一篇:项目管理实际操作版下一篇:大学生校外租房报告